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2023-09-17

乡村旅游论文范文第1篇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1.10.

摘 要:后疫情时代,民众对健康、自由、养生等需求快速上涨。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低密度、生态环保、休闲养生的旅游方式,或将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以海南省乡村旅游业为例,识别并分析海南乡村旅游业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维持低密度,主打休闲养生、促进产业融合,形成专业化经济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理念与生态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进行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并对海南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协同发展;休闲农业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高度市场化的旅游业作为增大消费内需,促进国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在后疫情时代民众对健康、自由、养生等需求极度上涨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将成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以海南省乡村旅游业为例,在分析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引入“三农”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理念,探讨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与模式,进而提出加快推动海南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就海南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而言,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孙铁玉等(2019)提出将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从“三农”的角度提出海南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张治礼(2019)提出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以新兴科技带动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张治礼(2020)提出贯彻海南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就海南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而言,金治中等(2019)总结梳理了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张路路等(2020)就乡村休闲旅游的土地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魏小丹(2020)就海南全域旅游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但在现有研究中,针对当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其农业、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的研究较少,而这两者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或是海南省培育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模式。

2 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海南省作为中国唯一全域处于热带之内的省份,长夏无冬,稻可三熟。既是我国热带农业种植的理想基地,也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同时,海南省还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是我国与东南亚和非洲经济、贸易、文化往来的国际通道,交通便利。海南省的热带高效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后疫情时代我国旅游业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点内容。

(2)政策优势。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等诸多目标。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人才引进力度势必增加,多种优惠政策势必增多,最终推动海南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3)外部环境优势。自海南推出全域旅游概念以来,乡村旅游与传统景区联系密切,无形中扩大了乡村旅游市场,为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打开了大門。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疫情唤起了群众对于旅游概念的重新思考,具有低密度、休闲养生、文化特色等理念优势的乡村旅游业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使得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4)市场优势。海南省作为国内旅游大省,游客资源丰富。尤其是其独特的亚热带气候是全国唯一的,其乡村旅游文化独树一帜,吸引着国内大量游客。同时,近年来,海南在国际上的媒体宣传能力与影响力逐渐增强,海南旅游代表团先后赴欧美国家开展旅游宣传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市场,提升了海南旅游的国际化水平。

2.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尚未形成专业化经济。海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仍处于以“农家乐”为主的简单开发利用,对民宿和共享庄园的开发缺乏专业的培训与管理经验。休闲观光农业和海南独有的生态特色农业并未与乡村旅游模式产生有效的产业融合。同时,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中,文化特色开发停留在初始阶段。多产业融合不紧密,尚未形成集群效应与专业化经济是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

(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呈现出相关人员素质与其快速发展进程不匹配的特点。据统计,海南累计评定的椰级乡村旅游点由2018年的106家到目前的154家,发展进程快速。民宿、共享庄园等乡村旅游模式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标配。但是大部分的旅游村镇在特色项目的开发、民宿的经营发展都是以政府文件为主导,相关经营人员缺乏民宿管理经验,且服务水平(包括接待水平、语言交流、服务质量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3)休闲旅游土地用地问题。乡村旅游实际建设用地需求少,但在建设初期仅对停车场、餐饮场所的用地需求较大。受新增建设指标限制,土地建设审批程序繁琐,周期长,土地流转问题导致一些违规建筑的出现,影响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如休闲旅游、特色小镇、主题度假村等对用地的标准与功能的差异性大,导致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复杂性高,对海南乡村旅游业的配套政策措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4)农村基础设施有待提高、配套审批周期冗长。尽管近年来,海南全域旅游开发进程正紧锣密鼓进行中,但其主要的旅游项目及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等热点城市。一些文化特色浓重、乡村旅游开发潜力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饮用水安全、信息服务项目、交通设施等)仍然薄弱,同时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流程复杂、周期冗长,导致很多不合理建筑产生,这样不利于海南全域旅游规划与乡村旅游业的长久布局。

3 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3.1 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理念

(1)维持低密度,主打休闲养生。区别于景区游、城市游,人口密度低、休闲养生一直是乡村旅游独特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民众对健康、自由、养生等需求快速上涨。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方向更应维持低密度,主打休闲养生的理念,依托海南的区位优势与地理特征,丰富休闲旅游的多样性。

(2)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专业化经济。针对海南目前乡村旅游业相关人员素质与其快速发展进程不匹配的特点,尤其是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专业化经济是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依托于自由贸易港建设,提高海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吸引专业化人才,促进民宿、共享庄园等旅游项目管理经验交流。

(3)促进产业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多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文化特色开发停留在初始阶段。为响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等诸多目标,在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理念中,应着重关注多方面的产业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3.2 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后疫情时代海南鄉村旅游业的发展无疑要依托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发展目标与宏观便利条件,走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基于国家的战略目标与海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应着重对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进行高质量协同发展,走多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在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中,应着重基于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依据“制度—经济—空间”的多维分析框架,探讨贴合自由贸易港建设总方案背景下的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方向与模式。即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制度环境下,寻找海南乡村经济发展规律,通过经济规律协调空间实体布局,从而达到空间实体约束规律演进,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措施的发展理论模式探讨。同时,在海南乡村旅游业今后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中,从“农民—农村—农业”的角度识别并分析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依旧采取“现状分析—问题识别—对策建议”的方法对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发展模式进行不断改进与创新。并以农户为例,利用演化博弈的方法探究农户参与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的均衡点,寻找两者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农村为例,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乡村旅游业产生的集群效应与溢出效应;以农业为例,因地制宜提出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制度设计。

总之,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应该以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主,走多产业融合发展道路。这样,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推动海南一二三类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有助于探索海南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有助于加快推进海南农业“精品化”战略和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化”,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海南热带生态特色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3.3 加快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手段,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协调空间布局。通过当下兴起的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技术,加速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分析并优化农产品生产空间布局,实现产销的精准对接。利用相关技术对海南休闲观光农业进行客户分析,依托于生态特色农业建设布局,开发不同模式、不同规模的休闲农业观光园,丰富观光农业的多样性,从而实现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2)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绿色生态高质量循环发展道路。无论是发展海南生态特色农业还是发展海南休闲观光农业,均需依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使用,走绿色生态循环发展道路。同时,向乡村旅游管理经验丰富的地区学习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与发展理念,结合海南自身条件,切实解决好乡村旅游引发的环境恶化问题。实现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保证海南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打造农业“精品化”与文化“品牌化”。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海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在科技、品种、技术等多方面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并依托于不同“品牌”的海南特色生态农业建设不同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同时,打造海南文化品牌,将黎族文化融入到海南的乡村旅游中,充分开发这些海南特有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之与海南本土观光农业相融合,实现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4)加强机制创新与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相关资源,切实解决好融资、人才、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在自由贸易建设进程中,海南农业发展迎来诸多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在人才输入与技术集聚的背景下,合理分配资源,切实解决好海南农业一直面临的融资难、人才少、技术不足等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政府应做好土地使用的规划细则,精简相关土地审批流程,因地制宜提出配套实施政策,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关于“点状供地”的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休闲旅游土地用地与农业生产用地之间的土地冲突,从而实现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金治中,熊启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海南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9(26):10-11+25.

张治礼.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今日海南,2019(01):27-29.

庞康强.海南省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43(03):110-115+120.

張路路,刘梦娜,王晓峰,等.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土地瓶颈与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20(22):68-69.

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05):40-42.

张治礼.自贸港背景下海南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N].海南日报,2020-07-24(B05).

孙铁玉,林宇环,于志华.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9(03):2-14.

魏小丹.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15):148-150+156.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University of Salento Researchers Target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How Authenticity and Tradition Shift into Sustainability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Italian Agritourism)[J]. Agriculture Week2020:586.

[Dwi Suhartanto, David Dean, Brendan T. Chen, et al. Tourist experience with agritourism attractions: what leads to loyalty?[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20, 45(03):364-375.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Haina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 Wan

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WANG Delei

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ZHANG Xiekui

乡村旅游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园艺产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值逐渐增大,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而乡村旅游业作为农村的一个新兴产业,也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进行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可以满足当前市场机制的需求,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帮助农民增收,改善生活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就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措施介绍如下。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法规以及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逐渐向着高效、优质以及生态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正规化,進而优化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2培育园艺主导产业

在园艺主导产业的具体培育过程中,应当以标准化生产以及集约化经营作为发展目标,采取种植—加工—贮藏—销售的一条龙形式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使游客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3拓展融资渠道

为了有效分配投资金额,防止随意性和盲目性投资的出现,相关主管部门应详细调查并分析产业地区实际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客源市场和资源特色等,合理定位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发展方向,做好科学规划布局工作,通过滚动式投资模式形成累积效应,建设“园中园”以促进可持续发展[1]。通过自有资金、政府资助、集体、个人以及外用投资、银行贷款以及项目补助等各种资金筹措方式,更好地实施整体规划,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4打造特色产品

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充分运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大力推广,创建特色产业,进而更好地吸引游客。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旅游业产品业态,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益。

5加强对科技引领的重视

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过程中,应集合当地自然以及人文景观、乡风民俗、田园风光以及各种生产设施设备,重点突出科技性、产业性、生态性、文化性、创意性、丰富性以及特色性,使游客获得一个集观光、度假、娱乐、生产体验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多样化智慧旅游资源,使乡村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促进新农村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同时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因而,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园艺主导产业、拓展融资渠道、打造特色产品并加强对科技引领的重视,从而有效促进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相互促进以及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黄国林,陈鹏,等.农业科技园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5):97-99.

乡村旅游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从重视物质需求到物质精神并重,乡村文化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态当中的一种,将其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拓展新兴文化旅游市场,满足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但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农村产业结构失调、生态资源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为此,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精髓,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开发设计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空间,乡村在地文化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材料,乡村旅游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催生新的增长点。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2亿人次,收入达8500亿元,乡村旅游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细分市场。然而,目前许多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使得乡村旅游线路趋于固化、乡村旅游产品渐显单一,这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缺乏足够的后劲。因此,为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进而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对于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意义

一方面,文化资源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资源集合了广大乡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力,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利用,实现其与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开发出彰显乡村文化特点的产品,突破产品单一化、粗糙化问题,延伸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时,实现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还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再生的文化资源,从而有效化解乡村旅游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资源能够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已成为众多经营主体的必然选择,而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产品、产业等层面。其一,实现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有助于开发出融合乡村文化生态、文化生活等诸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进而实现产品层面的转型升级;其二,实现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够将文化具有的强大融合性赋予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能够与众多相关产业深入融合,与众多相关产业共享发展资源,进而实现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

2、当前乡村旅游项目中存在问题

2.1基础设施薄弱

近些年以来,我国不断扩大乡村旅游的规模,同时也更加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的质量。然而,江西省在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依旧面对许多制约,主要表现在:缺乏垃圾,污水等农村环境治理;地方民宿,农家乐等基础服务设备和服务意识不达标等方面。这些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使得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2.2经济效益低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倡导下,各地响应国家“农村振兴战略”,都更加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然而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市场上的旅游产业供给逐渐同质化,独特的地方资源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与乡村旅游没有充分融合,乡村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较低。这也是影响乡村旅游整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3、乡村扶贫振兴视角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设计策略

3.1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价值

随着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纯观景式乡村旅游已无法满足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和品味。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细致探索乡村文脉和地脉,识别文化本身的价值、作为生产力的价值和对社会系统的价值并进行活化,将旅游发展放置到文化环境中考察,分析旅游活动对文化的影响并对不利影响予以控制,利用乡村在地文化为旅游业赋能,避免人为强行植入不匹配的文化内涵。同时乡村文旅融合过程中要利用已有旅游服务体系对文化精细化管理,客观公正地分辨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筛选优秀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淘汰落后文化,避免不良的融合示范效应。旅游+文化时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在临界值范围内对文化合理化利用,防止过度消耗文化资源,保证旅游文化体验的完整性,避免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被异化,丧失旅游吸引力,出现产业不经济现象。

3.2夯实乡村文旅基础建设

乡村虽然有厚实的文化基础,但是文化产业建设要么比较薄弱,难以展现乡村文化,要么不考虑乡村实际情况盲目跨越式发展,投入产出比不高。当文化和旅游融合时,应当借助旅游发展加强文化基础工作,推进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乡村地区投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艺术馆等场所,保护乡村的宗祠、古树、古建筑、遗址遗迹等文化记忆空间,将其建设成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吸引物,采取主客共享的模式,熏陶村民的文化素养,营造一体化的生活和旅游共享空间。当前乡村旅游产业比较分散,监管力度不足,缺乏专业旅游管理团队,多为小额资本或者村民集体运作经营,阻碍了和文化的全面深入融合。因此要夯实乡村文旅的非实体基础建设,加强乡村旅游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乡村文旅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经济规范作用。乡村文旅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种要素的参与,因此要稳定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基础要素的供给,提高要素市场价格,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地利用资源。

3.3拓展文旅产业链条和空间

全域旅游的背景给予了文旅融合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有效发挥文旅融合的联动效应,将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地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举办各种有文化特色的新活动,让旅游者全方位感受到乡村的独特文化,增加旅游者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共情,产生和谐一体的体验感。文旅业态具有多种属性,即产业属性、商业属性和事业属性,要发挥文旅产业的带动性,扩展文旅产业链条,将文旅融合作为一个多元发展平台,采取深层次跨界组合的方法,积极与其它的乡村相关产业系统性整合资源和开发产品,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建立“文化+旅游+其它”的新业态模式,如研学文化旅行、民俗节庆旅游、康养文化旅游等,关注与商、养、学、闲、情、奇等新要素的互动,推动乡村文旅综合体的建设,以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带动其它公共服務体系的进步。衍生文旅产业新环节,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做好创意链接,使得景观、建筑、基础设施等具有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旅游功能,丰富乡村旅游地内容,建设独有IP体系,开发文创精品,促进文旅产业和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3.4利用科技优势实现智慧文旅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新基建等高新技术的兴起,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需要科技作为催化剂转化发展动能,加快融合水平。然而乡村地区的科学技术应用一直比较薄弱,尚未充分享用现代文明成果。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旅游地要利用科技潮流为文旅融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以此为契机促进乡村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在乡村旅游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旅游等技术建设智慧文旅平台,加强景区、酒店、集散中心的智慧化改造,营造科技感,激活乡村文化资源,讲好乡村故事,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辅助政府部门实施监管工作,同时收集旅游者消费数据,对旅游者进行画像工作,定位旅游者需求以便精准营销,推动旅游目的地向高端化发展。

4、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措施

4.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除了乡村旅游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的引导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引导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财政补贴,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其达到深度融合状态,真正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乡村文化旅游中的新前景。政府在扶持过程中,需要加强创新精神的引导,有意识地将创新融入到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赋予乡村文化旅游以崭新的面貌,真正提高游客的体验度。最后,政府要加强宣传推广工作,为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响招牌,深入挖掘农村资源,促进农村协调发展,为缩小城乡差距而努力。

4.2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由政府进行引导,由高校开展具体工作,培养关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提供人才保障。通过更新现有的高校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训计划,培养专业人才,应对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需求。其次,在社会层次上加强引导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加强新鲜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专业人才的准入门槛,完善相关人才的薪资待遇,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促进人才投身于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工作当中。最后,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人才进行培训,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平台和学习平台,提高其服务质量,為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结语: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创业增收,需要将文化渗透到乡村旅游发展中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剂良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风文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带动乡村振兴,以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乡村文化作为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才能显示出乡村振兴的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旅游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思考[J].湖北农机化,2019(21)

[2]赵雯.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路径分析[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9(03)

[3]英青措.黄南州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3)

[4]李勇军.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03)

[5]嘉丹.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9(03)

[6]翟向坤.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04)

[7]谢珈.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9(11)

作者简介:

郭良(1982.10-),男,汉族,湖南娄底,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乡村旅游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第 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在我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 段、规范经营阶段。本文在对乡村旅游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全面 的论述,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种。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近期,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此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对于提升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乡村旅游目前发展模式

1.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1.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为主

1.3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1.4 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1.5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经营与管理问题、规划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发展观念问题、品牌问题等,其中这几个问题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

2.1缺乏经营与管理能力

由于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镇开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村民参与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领导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缺乏现代旅游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能力。加上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更是缺乏旅游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经营观念尚未形成,缺乏旅游服务意识,不懂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经营与管理。管理人员和村民都缺乏管理能力的时候,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

2.2 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然而有许多的乡村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严重地破坏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跟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有的旅游开发者只注重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原生態的旅游资源具有的价值,如恬静乡间小路、夕阳西下的田园风光等,就需要我们旅游开发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许多乡村就缺乏这样的观念,去效仿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好村落。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乡村旅游规划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自身的资源,而且是要开发好自身的资源优势

2.2.1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2.2.2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3. 乡村旅游的模式发展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农村经济的一种转型,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拉动农村建设,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势必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另外, 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3.2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条理,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得以健康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3.3 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结束语

总之,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面对着这样的有利条件,再加上现在的旅游热潮,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如天龙屯堡模式。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别人的东西,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要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弱势,对旅游市场认真的做调查分析,毕竟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市场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手段,效益最终才是旅游开发的目的。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吉图参与体验式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卢世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5年第2期.

[2]宋 英.《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商场现代化》2008年6月总第543期.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乡村旅游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直接反应行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广西各地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经营者构成、场地来源、投资来源、员工人数及构成、经营活动类型、经营收入情况、经营动机及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思考,发现广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个体民营唱主角,多类并存齐发展;食宿服务为主打,营收渠道多样化;营收压力虽较大,发展前景更可期;商机政策双动力,面临提质促升级。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经营主体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依托八桂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民俗资源、文化资源等,建成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超过1600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800余家,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2010年的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总收入45亿元,到2019年的接待游客约3.89亿人次、旅游消费约2766亿元。生机勃勃的经营主体,造就发展壮大的产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让壮乡风情成发展宝藏,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直接反应行业的发展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对分布于广西各地市的15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7个方面共13项指标,包括:经营模式、经营者构成、场地来源、投资来源及数额、员工人数及构成、经营业务类型、经营压力、收入满意度、经营动机及态度等,以反映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经营主体情况分析

(一)经营模式

调查显示,在接受此项调查的150个经营主体中,“个体经营”模式的有61个,占40.67%,是最主要的经营模式。个体农户通过本地租赁或对自主经营的已有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并增加配套的旅游休闲设施,使之成为一个农旅结合、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休闲农业园。或者利用自有或租赁民居,通过设计改造成农家乐、民宿等,实现旅游接待和服务。

“有限责任公司制”、“股份有限公司制”、“公司+农户制”等依托现代企业组织模式,可以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共占36%。另外,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众多利益相关者也纷纷加入,一些经营主体在多方合作经营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也出现了 “农户+农户”合作模式、“公司+社区+农户”、“政府+旅游公司+旅游协会+旅行社”等经营模式,分别占7.33%、5.33%、5.33%,多主体参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通过资源整合,群策群力,相互促进,抱团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综合带动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对于贫困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明显,因此各地政府均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甚至直接参与到经营中来,出现了“政府+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游协会”等政府以主体身份参与的经营模式,共占15.33%。这些模式对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品牌打造、宣传推广、配套设施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避免了个体经营者经营模式下存在的不注重生态环境、忽视规划、无序竞争等问题。

(二)场地来源

当前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经营场所属于自有资产或自建的占总数的46.15%,这个数据与“个体经营”和“农户+农户”经营模式的数量大体相当,说明个体参与经营为主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利用自有或自建场所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印证了当前经营实体多数为本地村民经营,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对加快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致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花钱购置+租借经营场所”的經营主体共占51.28%,其中租借经营的占46.15%。可见外来经营主体比例与本地经营主体数量接近,反映出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和投资环境对外来投资经营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对于“公共或免费资源”的使用非常有限,仅占1.92%,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基本上为有偿使用。

(三)投入资金来源及数额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建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有40.94%的项目拥有204种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为经营者的“自家积蓄”,占到66.03%,其次是占45.51%的“银行贷款”和占28.85%的“亲友借款”。“其它资金”来源占14.74%,“民间借贷”占7.05%。在接受“投入资金数量”项目调查的115个经营主体中,累计投入50万元以下的占14.78%,50~100万元的占13.91%,100~500万元的占32.17%,500~1000万元的占19.13%,1000万元以上的占20%。

从投入资金来源看,以经营者家庭积蓄为主要投入资金来源,从投入资金数量来看,80%的项目为投入资金千万元以下的项目,可以反映出当前广西的经营主体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获得投资机构支持的大规模项目较少。中小规模的经营项目更利于个人投资者创业,而且在旅游市场日益细分的趋势下,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项目更容易适应复杂多变的消费市场。

(四)员工人数及构成

被调查的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中员工人数10人以下的占41.88%,10~20人的占20.51%,20~50人的占25.64%,50~100人的占5.98%,100人以上的占5.98%,员工人数50人以下的累计占88.03%,20人以下的累计占62.39%。而从员工构成来看,经营者除了承担经营管理职责外,还要承担部分员工岗位的职责,“既是老板也兼任员工”的占66.03%,这也说明了经营主体的规模不大,经营者有余力身兼多职。此外,经营者的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亲属也作为员工,在经营者所在的园区或旅游区工作,共占了64.74%。其次,当地村民占57.05%,雇佣非本村员工占51.92%。数据表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体是以家庭和家族经营为主的经营组织,这与较小的经营规模密切相关且互为影响。

(五)经营业务类型

广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基本上都是全年开放,1~12月全年经营的占到98%,其中4~10月为主要经营期,所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均向游客开放。虽然不同地域存在温度、日照、降水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自然条件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依托农业田园景观、季象景观、气候景观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以及节庆、庙会等民俗活动都会受到时间节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但就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已经开展的丰富多样的经营活动来看,并不影响全年开放经营。

调查显示仅有17.9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是收门票的,且门票价格比较低廉,在20元以下的占69.74%,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已经走出“门票经济”,是通过多种经营活动获取综合收益。

这些景区依托乡村田园风光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休闲等多种服务,现已开展的经营活动以食宿为主,“餐饮”占88.46%、“露营”占69.23%、“住宿”占66.03%。广西水资源丰富,“垂钓”和“划船”项目也有较高的占比,分别为53.21%、48.72%。其次,花卉展览、烧烤、民俗活动、展馆参观、购物商店、旅游纪念品、棋牌室等项目均占30%左右。旅游购物也逐渐得到重视,各景区纷纷设立旅游购物商店和旅游纪念品店,游客在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购买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和农特產品。

(六)经营压力及收入满意度

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均存在一定的经营压力,不同的行业和主体在不同时期所承受的压力大小会有所不同,接受此项调查的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者认为承受“很大压力”的占16.44%,“较大压力”的占52.74%,“一般压力”占25.34%,“较小压力”占4.11%,“很小压力”占1.37%。总体来看,大部分经营者认为目前经营压力不小,“很大压力”和“较大压力”的共占69.18%。从收入满意度来看,感觉“非常满意”的占5.48%,“满意”的占23.97%,“一般”的占42.47%,“不满意”的占27.40%,“很不满意”的占0.68%。感觉“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共占29.45%,感觉“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占28.08%,两方面相差不大。

现阶段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处于主体数量递增,竞争日益加剧的阶段,对于吸引客源、提质升级、适应市场、提高营收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经营者对其收入水平的满意度并不高。

(七)经营动机及态度

调查显示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业和经营的动机多样,并且存在多重动机,主要是发现了该行业的商机和发展前景,进而选择自主创业,出于此动机的高达71.15%。其次是“政府鼓励”,占43.59%,可见近些年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为数不少的鼓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对即将进入该领域的创业者们以强大的信心和鼓舞。除此之外,还有“能人引领”、“家人鼓励”及“父辈传承”等原因,所占比例较低。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正处于创新探索、迭代升级之中。从经营者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后的亲身感受来看,觉得自己选择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非常正确且值得”的占42.31%,“比较正确且值得”的占42.95%,“一般”的占14.74%,“比较后悔”和“非常后悔”2项均无人选择。高达85.26%的行业认可率,足以体现出经营者对所经营主体发展现状的认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美好前景可期。

二、总结与建议

(一)个体民营唱主角,多类并存齐发展

当前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个体经营及农户参与经营的中小型组织为主。经营场所也多来自于自有土地和建筑,经营者多为当地村民及其亲属,创业投入资金的首要来源为家庭积蓄,累计投入大部分不超过500万元。虽然经营规模有限,但是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外来经营者的逐渐进入和行业的发展,公司制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和政府部门参与经营的多方经营模式共同发展,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之道和发展之路。

(二)食宿服务为主打,营收渠道多样化

食宿需求是旅游过程中的首要需求,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业务以餐饮、露营、住宿等食宿项目为主,同时辅以垂钓划船、参观展览、民俗活动、旅游购物等多种类型的休闲体验项目,基本不收门票,即使收取也是以20元以下的小额门票为主。相对于一些依赖“门票经济”的传统景区,他们找到了各自的经营特色,在二次消费上下功夫,赢利点更丰富,通过“体验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等实现收益多样化。2019年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约2766亿元,同比增长约34%,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包括所在地的贫困群众在内,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休闲旅游快速发展的红利。

(三)营收压力虽较大,发展前景更可期

伴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经营主体不断增加,而且往往在某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以带状或片状集中出现,所依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基本相同,客源重叠、项目同质化的情况下,竞争日益加剧,另大部分经营者感受到了不小的营收压力,并且对目前的经营收益不够满意。但是从对以往经营情况的态度来看,却发现有85%以上的经营者认为自己选择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正确的选择且值得继续为之努力,说明压力虽然较大、收入虽然不太满意,但是压力还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完全没有经营压力也是不符合商业经营规律的,并且通常情况人们对于自己的收入情况也是呈保守态度。总之,面临经营压力和挑战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不懈努力。

(四)商机政策双动力,面临提质促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恰恰能够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游客感受到美好和愉悦。走进乡村,体验农耕,追忆乡愁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刚性消费需求,需求就是商机。2019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89亿人次,同比增长约26%。强劲的乡村旅游需求成为经营者们选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业的首要动力。连续多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做出部署。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2017年《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桂农业发[2017]73号),以及来自广西文旅、农业、林业、住建、交通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出台相关利好政策和配套措施全力打造休闲农业、森林康养和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通过文旅融合、多產融合,推进业态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文化升级、管理升级,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建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品牌特色显、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行业持续全面提质升级,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华,周武生.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选择:以广西为例[J].农业经济,2012(11):83-85.

[2]袁琳,贺亮军.广西农业旅游部门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N].广西日报,2011-06-21(06).

[3]李萍,韦宁卫.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短板及财政政策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9(07):117-124.

[4]牛君仪.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J].农业经济,2014(09):43-45.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385);2020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越边境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KY36017)。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乡村旅游论文范文第6篇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当前,城市生活节奏较快,人们长期在这样一种生活环境之下生活,容易催生焦虑情绪。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慢节奏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步调放缓,由此人们更加热衷旅游。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它抓住了人们渴望体验慢节奏生活的心理需要,打通了城市和农村的旅游连接窗口,以美丽乡村作为旅游的主要场所,为居民提供休闲和放松的好去处。很多城市居民都来到乡村的旅游景点来体验慢节奏的生活,除了缓解工作压力之外,还能够有效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缩小地域发展差异。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乡村旅游资源被大量的开发也就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便利。

但目前来说,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资源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在客观上还有进步的空间。因此,我们可以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不仅仅出售旅游产品,更向城市居民出售文化创意,这对于农村旅游资源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挖掘,也有利于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种类,能够使乡村旅游产业得到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模式的升级

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旅游行业的新兴产品,在经历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之后必须要进行产业模式的调整和升级,这样才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符合日益增长的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当前我国旅游业大力宣扬跨界合作的思想,由此,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突破传统旅游发展的模式限制,将文化和农业二者相结合,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可以应用互联网等先进的设备,构建智慧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的整体管理效率。

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是对传统旅游项目的推陈出新,在旅游当中融入乡村元素,有利于开创以乡村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改变传统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的单一性和枯燥性。旅游结构和旅游资源实行重新组合,可以调整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旅游行业的调整和升级,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质量,也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加速旅游文化的传播

在漫长的历史潮流当中,我国农民凭借丰富的智慧和劳动形成了农村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国的乡土文化。由于我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农村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农村地区不仅面临着人口数量的锐减,更重要的是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衰退。因此如果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就必须要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传统进行宣传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乡土文化。围绕着这个主题,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乡土文化完全可以通过更加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扩散和传承,旅游业就是很好的选择。在农村的旅游产业当中,融入乡土文化有利于保持农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形成具有创意的文化产业,更新旅游资源,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当中,真正体现出文化的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支持,产业融合度不够

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受到政策的支持。但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毕竟都属于一种新兴的产业,在他们各自的发展当中需要社会各个环节和领域的相互配合才能够茁壮成长。在餐饮、住宿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支持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减轻发展的阻碍。

目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有待加强,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的融合是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其看做重点的产业形式加以支持。市場调控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要从政策上加以指导才能够使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在融合的过程当中保持长久的发展动力,清除发展的阻碍。

(二)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建设不到位

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一种新兴的发展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是对自身乡土文化的挖掘。因此,必须要注重对本土资源的开发,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旅游产品,带动旅游产业链条的发展。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对自身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还不到位,导致旅游产品的创新力度不足。另外,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品的种类比较少,例如,乡村旅游产业当中加入一些体验式的旅游要素以吸引游客的关注,但是本质上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大,大部分都是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之上进行小幅度的修改,增设了一些娱乐项目,而并没有以文化资源开发作为主要的任务。目前,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度不高,也难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

(三)人才匮乏

当前,专业性和创新性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二者融合之前,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分属于两种不同的发展链条,现在需要将二者融合发展,就必须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切入点,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打开旅游市场。这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旅游人才根据市场调查的有关数据对发展路径进行规划。相关人才必须要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才能够完成这一任务。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当中并不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这就导致人才缺乏专业性。

(四)缺少社会资源的支持

很多地区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由当地政府来承担主要建设任务,没有注重吸收社会的资源,也缺乏一定的市场敏感度。多方面的原因都导致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较弱,也没有通过竞争打开创新的眼光和思路,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和项目。
三、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一)发挥政策的协调和激励作用

政府要认识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不能仅依靠市场的支持,政府必须要发挥自身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3个方面。

(1)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旅游特色发掘乡村旅游的资源,将其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制订合理、科学的发展路径和规划,在政策上应当指导当地的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进行结合,找到结合的共同点和切入点,还应当注意不同乡村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注重资源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不能盲目推进旅游产业,否则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2)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乡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应在资金、技术上给予补贴,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这也是我国乡村振兴计划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在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之后发展出新的自我特色。

(3)要以政府为主要的示范和引导角色,为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开辟出典型的项目和示范项目,采用多种方式挖掘各地的旅游亮点,对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进行创新,树立品牌意识,让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自己的招牌,适应消费者的旅游审美,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借旅游业推动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二)挖掘旅游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

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应当要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特色,深度攫取多种精神养分,将乡村旅游业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我国各个区域的乡土文化都存在差异化发展的现象,因此可以开发和利用的空间非常大。相关人员可以打造出新的优势项目,搞活文化创意产品。

具体而言,首先,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搜集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如音乐、舞蹈、节日习俗等,这些都可以融入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当中,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体系。再次,要利用乡村文化打造特色景观,开展具有乡村特征的娱乐项目表演活动。这些娱乐项目的开发都必须要根植于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乡土文化进行发掘和创新,在灯光、音响等现代设备的辅助之下,突出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提高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最后,乡土文化并不是全都具有市场营销价值,要進行取舍,同时都是属于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对乡村文化进行保护,这样才能够刺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再生。

(三)通过多个旅游经营主体,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应打破以往单一主体的限制,以创新的眼光看待旅游行业之间的组织和融合。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积极吸纳社会主体的参与,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对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要进行开发和创新。之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城创意产业的融合是以政府为主要承担者,现在必须要打破单一主体的现状,要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吸纳社会力作为旅游行业的开发主体和创新主体,这样才能够使乡村的旅游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从多角度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力量。

(2)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本土旅游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之间的文化合作来鼓励投资方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旅游资源的经营和开发,加强社会服务组织的建设,利用信息的共享性和交互性,创建产业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为乡村旅游与创意文化产业的融合助力。旅游信息的共享,可以协调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乡村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通过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对专业人才加以招聘和培养,这样才能够保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充足的内在动力,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有关部门和旅游产业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人才招聘与培养计划,建设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招募一些具有乡土文化生活背景的人才加入团队当中,满足乡土文化旅游的发展需求。要制定综合性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专业性人才紧缺的问题,可以从源头入手,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性。政府和企业可以提高对人才的待遇,吸引人才加入旅游产业当中,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规划。

(2)除了人才的招募之外,现有的人才队伍也需要不断进行培养,使旅游行业的人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挥出个人的潜力。要稳定人才队伍,使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发挥技能价值,提高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针对旅游文化和创意产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再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必须要通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利用多个旅游经营主体,对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挥政策的协调和激励作用,促进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全面提高旅游行业的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郑州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金融类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监督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