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技术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29

甲鱼养殖技术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为检验外塘中华鳖疾病的生态防控效果,该研究选用4口条件相同且相邻的外池塘,分别进行了中华鳖疾病生态防控与常规防控试验,试验周期193d。结果显示:采用生态防控的3口池塘,中华鳖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病害的发病率显著下降,其成活率提升3~6个百分点,净增重量提高10.4%~19.3%,饵料系数下降0.21~0.30,表明生态防控效果优势明显。

关键词: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

Key words:Chinese soft shelled turtle(Pelodiscus sinensis);Disease;Ec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華鳖(Pelodiscus sinensis)在我国的常规养殖模式主要有:全程控温养殖、温室+外塘式养殖、外塘大池常温饲养等几种形式[1]。由于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方式,使得养殖水环境急剧恶化,加之不配套的饲养管理,种质的下降,以及不健全的病害防控措施,导致养殖过程中鳖类疾病频发[2]。近年来,各地为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中华鳖养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中华鳖池塘养殖技术规范”的实施[3],又创新发展了鱼、虾、鳖多品种混养、稻田(莲田、茭白田和葡萄园)养殖等模式[4],促进了中华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外塘中华鳖生态养殖和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是中华鳖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国内现有很多关于外塘生态或仿生态甲鱼养殖试验报道[5-6],而有关甲鱼疾病生态防控技术效果对比分析的报告尚少见。为此,本研究采用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与常规疾病防控技术进行对照试验,旨为验证2种防控技术应用效果的优劣,为甲鱼养殖企业从事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1 试验条件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选取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相邻4个外塘,面积均为1000m2,进行中华鳖养殖。其中:采用常规养殖与管理方式池塘为对照池,其他3个池均设计为生态养殖与病害生态防控试验池。除下列特别指出不同布置和操作外,4个外塘其他条件与方法均一致,试验饲养周期为2016年5月30日至12月10日。

1.2 外塘条件 土底,淤泥约25cm厚,池深1.5m,平均水位1.2m;每池防逃设施为水泥护坡和防逃墙;水源为地下水,进水是水泵通过pvc管道进入池塘,污水经下水道先排入沉淀池,再流入专用污水处理沟,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后再循环;设4个晒背台,每个10m2,13块网状食台,每个4m2。

1.3 清塘和培水

1.3.1 清塘 清理池中垃圾,进水10cm深,用生石灰

2250kg/hm2均匀泼洒。

1.3.2 培水 清塘7d后进满水,水温>25℃时,水体自然肥;若仍不肥的池子,则追施豆粕450kg/hm2均匀抛洒1次(或施用速效氨基酸30kg/hm2)。

1.4 放养 甲鱼品种来源于喜佳公司多年选育、抗病力强、自繁的中华鳖,放养情况见表1。

1.5 投饲管理 全程使用幼甲鱼料(喜佳公司专用料)。试验1~3池每隔10d后,连续3d投喂人工配制料(鱼肉+蔬菜、瓜果),对照池则无。饲料投喂主要根据水温确定。5月份早期,气温>20℃时,上午10:00左右喂1餐。气温>25℃以上时,早上06:00,下午05:00点各喂1餐。到了9月份,气温<25℃时,改为一餐,时间是下午04:00。10月初水温降至20℃左右时,鳖的活动量减少,逐渐减量直到停食。日投饵率为鳖体重1%~2%,早期少投,高温时增量,一般不超过2%,以投喂后1h内吃完为准。另外,投喂量还根据天气的变化和周围的环境灵活调整。

1.6 病害防控方法

1.6.1 生态防控措施 试验池1~3号水面均种植水生植物(凤眼莲等),占水面1/3;微生物制剂的定期使用,采用调水宝(南昌市亿隆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产品)15kg/hm2+速效生物底改先锋(公司同上)30kg/hm2全池泼洒;水质较差时,先使用速效生物底改先锋30kg/hm2,第二天再使用调水宝60kg/hm2;水质破坏严重时,适当换水,再使用生物制剂万士芽孢原粉(安徽万士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全池泼洒,用量为7.5~15kg/hm2。生物制剂在消毒剂使用大于3d后方使用。每天用拌料王(南昌市亿隆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产品)按日粮量的1%~1.5%拌料内服,护理肠道,排除外界毒素、解除应激及代谢障碍类疾病,提高其免疫力。根据气温的高低,水质的好坏控制外塘水位。

1.6.2 常规防控措施 每天巡塘,及时发现病情;甲鱼吃食异常和水质突变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每月换水1~2次;小剂量定期使用消毒剂漂白粉2.0g/m2等进行水体消毒,一般每15d使用1次,但高温季节,每7d全池泼洒1次,二类药物者交替使用;每10d后连续3d内服抗生素类药物防控疾病。

1.6.3 疾病治疗方法 有病死鳖的池塘,采取减食或停食;查明具体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生态防控措施的池塘,尽可能选择中草药制剂进行治疗,或中草药配合温和型消毒剂使用,待甲鱼病情好转3d之后,池塘将进行补菌培水。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池成品产出情况 由表2可知:试验1~3池比对照池中华鳖成活率分别提高了3、4、6个百分点,说明采用甲鱼病害生态防控措施的试验池比常规防控技术的对照池,其池内甲鱼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普遍有所降低,而甲鱼净增重量却分别提高了19.4%、15.6%、10.3%,饵料系数分别下降了0.30、0.25、0.21。表1、表2结合分析可知:试验1池放养规格较小(0.80±0.03kg/只),试验3池放养规格较大(1.20±0.04kg/只),二者甲鱼放养重量相同,放养总重量也相同,但试验1池的中华鳖放养密度大于试验3池,在相同的生态防控措施条件下,最终成品鱼产出中,前者比后者多产出中华鳖216kg,其他鱼少产出8kg,表明:同一池内的中华鳖与其他鱼之间的生长是互受影响的,同时,随甲鱼放养密度的增大,发病率不断增加,成活率略呈现下降趋势。

2.2 不同防控技术的外塘甲鱼发病情况 由表3可知:试验1~3池塘中华鳖吃食的稳定性均较好,鲜有肠胃炎类或营养代谢障碍类疾病发生,而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红脖子病等传染性病害也并不常见。原因可能与试验1~3号池塘中常用拌料王类生态制剂内服相关,它促进了食物在甲鱼体内的充分分解和消化吸收,同时提升了甲鱼自身的免疫力;另一方面,池塘水面设置放养部分水生植物,具有一定水质自净功能,且常用微生态制剂调水和尽可能使用中草药剂治病等生态防控措施,有助于池塘水体内浮游生物的稳定,使外塘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获得保障,从而减少了因水质恶化或甲鱼消化障碍所引起的病害几率。

3 讨论与结论

3.1 甲鱼养殖模式与发病率 甲鱼发病的原因是甲鱼机体、环境和病原体3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温室大棚养殖中华鳖时由于养殖池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7];本试验中,外塘中华鳖疾病采用了生态防控技术,从水质微生物调控、营养均衡投喂、疾病定期绿色给药等技术环节上与常规防控方式比较,更利于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因而池塘中甲鱼疾病发病率下降是必然。无论甲鱼养殖何种模式,减少各类病害的发病率,重在保证甲鱼养殖系统生态平衡,强化人工调节,而人工调节内容主要体现在优化系统生态环境和科学饲喂上[8]。本试验中如增加配置增氧设备,保证水体中充足溶氧,有效降解有毒物质,控制适宜的放养密度,减少应激反应,则甲鱼疾病发病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而池塘养殖经济效益还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3.2 生态防控水质处理技术 生态防控应遵循“抗應激为主、抗感染为辅”的指导原则[9],因此,环境友好的病害生态防控技术尤为关键。首先,应大力推广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剂、水产疫苗、中草药、生物渔药等无公害绿色渔药的合理使用;其次,将铜离子发生装置、过氧化氢、臭氧等新型水体消毒方法在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进行应用[10]。当前甲鱼生产实际中,利用常用水质改良剂,单一方法难以达到养殖废水无害化[11],本研究中采用生态的多种方法综合处理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疾病防控效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可推荐为今后甲鱼养殖水质处理的有效途径或方式。

3.3 生态甲鱼品质 有研究指出:仿生态鳖的营养价值明显高于温室鳖,另外不同性别的鳖营养成分价值也不同,雌鳖的水分、蛋白、氨基酸部分种类较雄鳖含量高[12]。仿生态鳖由于采用的是非控温式的大面积养殖池,低密度的绿色养殖模式,鳖是在模拟自然环境中,从而可以获得最大限度地生长和生理需求;而温室恒温养殖,缩短了饲养周期,养殖密度高,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常采用多种药物防治疾病,养殖出的甲鱼,其营养价值、口感显然不如仿生态鳖,尚且还有药物残留的可能。当前,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技术包括药物、免疫、生态与综合防控等[13],只有免疫、生态防控技术,才能真正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4 结论 外塘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比常规防控技术具有显著的技术、生态及效益方面的优势。将此项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加以推广,将能快速推动我国中华鳖产业朝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上前行。

致谢:感谢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徐宁场长,安徽省鳖类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员王芬、张静二位同志在本研究过程中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春光.浙江甲鱼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J].科学养鱼,2015,1:1-2.

[2]桂琳,王晓清.甲鱼疾病现状及研究进展[J].湖南饲料,2014,1:19-21.

[3]GB/T 26876-2011中华鳖池塘养殖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4]张建人,杨芳.甲鱼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水产,2014,7:22-25.

[5]李进村,刘其芝,童厚广,等.甲鱼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效果研究[J].科学养鱼,2011,7:30-31.

[6]夏建海,范武江,王晓清,等.中华鳖原生态养殖技术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3,40(2):110-112.

[7]何义进,金武,张铁辉,等.温室大棚养殖中华鳖几种主要疾病的控制技术[J].科学养鱼,2015,1:58-60.

[8]张廷军,杨振才.甲鱼养殖系统的特点与甲鱼疾病[J].福建水产,1999,3(1):81-85.

[9]成南,唐玉华.水产养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J].江西饲料,2014,4:24-26.

[10]王维新,张弼.水产动物疾病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33-5538,5560.

[11]周冬仁,罗毅志,叶雪平,等.几种常用水质改良剂处理中华鳖养殖废水效果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2:268,270.

[12]何蓉,谢晶,黄硕琳,等.中华鳖在温室养殖、仿生态养殖条件下的营养成分比较研究[J].食品科学,2013,34(13):234-238.

[13]曾令兵.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学养鱼,2010,3:1-3.

(责编:张宏民)

甲鱼养殖技术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分析了近年来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及国内外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的現状,对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介绍了4种综合处理技术,为中小型养殖场畜禽粪便的无公害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型养殖场;畜禽粪便;有益菌;无害化处理

近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河南各地发展迅速的养殖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城市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城市迅速扩张的大背景下,这些各种类型的养殖基地几乎都建在了农村,再者由于农村传统的生活模式(家庭畜禽的养殖),使得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严重污染了环境,不但影响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种植业乃至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威胁。十一五规划中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十二五又提出了青山、绿水、净土行动计划,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处理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直接障碍。所以,针对目前中国农村畜禽粪便利用处理不当、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通过广泛调研,综合介绍和评述了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利用的方法技术,以期养殖场能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一套适宜的粪便综合处理技术。

1 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1.1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大量兴起

以正大、双汇为代表的诸多大型集团公司大举进军养殖环节,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产值已超过畜禽养殖业的40%。这些大型集团化养殖企业能够较好地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

1.2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发展区域不平衡

很多养殖场建在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和靠近水源的地方,约30%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距离居民区或水源地不到100 m,80%以上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分布在对畜禽产品需求较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及大城市郊区,而西部地区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仅占总量的1%左右[1]。中国环保政策的变化会使某些大中型养殖场面临整改或退出。

1.3 小型集约化养殖场占很大比例

相当数量的新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是通过公司+农场形式集中发展起来的,或由养殖专业户扩大规模发展而成,因此许多养殖场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小规模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占中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养殖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较多,也是国家治理的重点。

1.4 种养分离趋势明显

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畜禽粪便无公害处理最为有利,但是有80%以上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没有足够数量的配套耕地以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危害日渐凸显。近年来中国大力倡导家庭农场建设,对种、养结合的农业经济体形式实施补贴,这将有利于畜禽粪便进入种植业消化,并能够促进良性生态链形成。

2 国内外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现状

2.1 国外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荷兰等,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重视解决集约化养殖场的粪便处理问题,开发了各种处理技术和设备。目前发达国家均有较为科学稳定的粪便处理方法。比如加拿大对牛、羊等吃草动物的粪便,一般留在养殖场内进行循环处理,最简单的办法是处理成有机肥料。如果是大的养殖场,还可以处理成再生饲料。在荷兰,小农场一般把粪当肥料,不需花大钱弄设备进行更专业的处理。马粪等部分由人工或半机械化工具收集,集中放入化粪池。澳洲畜牧业分工很细,有专门从事将粪便处理成肥料、培育牧草、防止疫病、品种优化等的生产和服务公司。

2.2 国内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现状

中国畜禽粪便处理的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将晒干的粪便用作鱼饲料和猪饲料,目前也有用于牛和羊饲料的。近几年来,有些地区将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效果良好。目前中国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处理的方式主要有3种:肥料化处理、能源化处理及饲料化处理。其中肥料化处理是利用最为广泛的模式,包括未经处理直接还田、干燥后还田和有机肥还田等3种方式。畜禽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还田是养殖户目前选择最多的处理方式,占畜禽废弃物处理总量的60%以上。不过,直接还田、干燥后还田都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能源化主要通过发电、沼气燃料来实现,而饲料化则主要用在水产养殖方面。畜禽粪便的饲料化利用很早以来都有研发和小范围的推广,但是发展较为缓慢。

3 河南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畜禽排泄物数量剧增

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畜禽养殖业主要畜禽粪便排放总量为28 120.3万t,其中粪的排放总量为18 329.5万t,占排放总量的65.2%;尿的排放总量为9 790.8万t,占排放总量的34.8%。河南省畜禽粪尿排放总量(28 120.3万t)占全国每年粪尿排放总量的10%左右[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排泄物和尸体污染水源、空气、土壤、生态,严重影响到国民的身心健康。

3.2 缺少养殖区域规划

有很多养殖场沿河而建,粪便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对环境构成极大破坏,甚至威胁到一些城市水源。目前国内的粪便处理工艺虽然有3种模式,也发展了一定的时间和规模,但是,针对中小型养殖场真正行之有效的粪便系统处理工程还是没有形成。大多粪便处理设施主要是为大型养殖场而建设的,针对中小型养殖场的处理设施较少。

由于农村传统的生活模式,农户习惯豢养家庭畜禽,以前这些畜禽粪便多用于农田,但是因为化肥使用的普及,现在的畜禽粪便还田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大量的畜禽粪便堆积在一起,不但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也占用了多余的住房面积,给农户造成了诸多不便。

3.3 传统的粪便处理方式不科学

目前最普遍处理粪便的方式就是晾晒,大部分采用自然晾晒,少部分采用晾晒大棚。晾晒是一种物理化干燥过程,就是畜禽粪便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进行干燥,畜禽粪便在堆肥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臭气。挥发的气体让操作人员厌恶,引起人和家畜的呼吸道疾病,而且增加自然系统中氨的负荷;同时大量氨气的挥发也会因氮元素的流失造成施肥效果较差。

堆积发酵技术相对发展成熟,但是同样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粪便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臭气,这些臭气会污染环境,而且要占用大量土地和较多劳力。

4 综合处理技术

4.1 养殖过程中使用乳酸菌制剂

饲养过程使用乳酸菌除了提高畜禽健康程度和生产性能外,还会减少肠道病发生、降低粪便中水分含量。正常的粪便水分含量适中,粪臭味较轻,有利于运输、堆积、发酵等进一步的操作。

4.2 集中发酵

养殖场要及时将粪便运送至处理场,将粪便进行集中统一处理。处理场与养殖场之间要建有防疫处理带,这是疫病防控的需要。其次粪便在发酵过程中用有益菌(EM原露)按1∶10的比例稀释发酵,湿度在70%~80%,混合发酵1~2 d即可使用,可消除粪料在育蛆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3]。

4.3 利用粪便生产蝇蛆

蝇蛆是当前养殖场夏季困扰多年、挥之不去的一大难题,但是完全可以把废物转化为资源,从而变废为宝。蝇蛆富含优质的蛋白质,其营养成分很全面,含有动物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其每一种氨基酸含量都高于鱼粉,必需氨基酸总量是鱼粉的2.3倍,蛋氨酸含量是鱼粉的2.7倍,赖氨酸含量是鱼粉的2.6倍。把粪便推入由混凝土浇筑成的产蝇蛆池后分开堆放,有利于蝇蛆的产生。经过1~2 d的放置,粪便会产生大量的蝇蛆。1 kg畜禽粪便一般可生产0.1~0.3 kg蝇蛆,最高可达到0.5 kg。对生产的蝇蛆定期进行收集,再用1 00 m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漂洗10 min后,用清水冲洗,即可用作饲料,饲喂甲鱼、黄鳝等特种水产。既节省了饲料的投入,又由于蝇蛆是高效高蛋白的饲喂饲料,优化了水产养殖的饲喂,可产生大量的经济效益。刘韶娜等[4]利用黑水虻幼虫取食动物尸体粪便、腐烂有机物等,用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环境污染。

4.4 生产沼气

畜禽粪便或堆放产生蝇蛆后的粪便均可以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后产生的沼气通过收集、净化后可供农户日常使用,同时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作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土壤改良剂[5]。目前中国农村沼气池一般为常温发酵,当满足发酵工艺要求和正常使用管理的条件下,沼气池平均日产气量为0.2~0.4 m3。

5 小结

养殖业污染问题已经引起河南省政府的高度关注,环保压力进一步推动了养殖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寻找更科学的畜禽粪便处理技术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期待的命题。养殖场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国内外粪便处理技术,摸索出一套符合国家标准的畜禽排泄物等废弃物无公害处理方案,是目前养殖场面对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赵文峰,赵 峰,卢蓓蓓.新型农村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3(6):60-62.

[2] 周 凯,雷泽勇,王智芳,等.河南省畜禽养殖粪便年排放量估算[J].中国生态農业学报,2010,18(5):1060-1065.

[3] 刘 颖,肖尊东,杨恒星.EM发酵菌在畜禽粪便自然堆肥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7):80-82.

[4] 刘韶娜,赵智勇.黑水虻对畜禽废弃物治理的研究进展[J].养猪,2016(2):93-95.

[5] 代小华.畜禽粪便沼气池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J].北方环境,2013(11):91-93.

甲鱼养殖技术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刺参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的过快发展和不规范运作造成了病害问题日趋突出,出现了多种明显病症和大规模死亡现象,部分养殖区相继出现了刺参肿瘤、烂皮、排脏、不摄食等病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给刺参养殖业者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稳定发展。国内对刺参疾病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国外对刺参疾病报道也多属调查范畴,本文主要对目前刺参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疾病进行综合阐述。

1刺参疾病及防治对策

1.1 幼体浮游期疾病

1.1.1烂胃病

[病因] 1)投喂饵料品质不佳或饵料搭配不当;2)细菌感染幼体而致病。

[症状] 幼体胃壁加厚及胃周围变得模糊不清,胃收缩变小,呈小球状,胃壁外呈现有少数细胞团聚集,严重的发生胃壁糜烂,其结果为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形状大小不一,从耳状幼体到樽型幼体变态率低,最终不能变态或死亡。

[流行情况] 一般发生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即幼体选育后5~7d。每年6~7月份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容易发病,并且有逐年升高之势。

[防治措施] 1)投喂新鲜适口饵料;2)加大换水量。

1.1.2烂边病

[病因] 1)水质环境欠佳;2)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 幼体边缘变得模糊不清呈溃烂状,幼体停止生长,存活个体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变态附板一周左右也大多会“化板”消失。

[流行情况] 此病每年6~7月份发生,多发生在大耳幼体后期,死亡率较高。

[防治措施] 1)一旦发现病情,要大量换水;2)经研究表明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全池泼洒,用药剂量3×10-6,治疗时剂量升高到5×10-6,每日施药1 次,直至痊愈。

1.1.3延迟变态

[病因] 水质条件不佳或大耳状幼体后期营养不佳所致。

[流行情况] 此病常见于耳状幼体后期,此时体长已达800um以上,但五触手原基及水管原基迟迟不出现或不分化,通常患该病的幼体变态迟缓。

1.2稚参附着期疾病

1.2.1化板病

[病原] 以细菌为主,主要是阴性细菌,现已鉴定出一株弧菌为致病菌之一。

[症状] 发病初期附在附着板上幼体收缩成团状,触手收缩变成团状,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能力而沉落池底;后期在附着板上能见到很多残留骨片。

[流行情况] 此病是稚参附着后期经常发生的流行病,一般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该病流行性广,传染性强,发病快,暴发性强。

[防治措施] 1)注重饵料投喂的质量和数量,进行饵料投喂时确保饵料通过消毒处理;2)进行换水或紫外线消毒,及时清池等。

1.2.2脱板病

[病原] 以细菌为主。

[症状] 此病是刺参育苗期常见的一种流行病,发病幼体失去附着能力而脱落池底,沉入池底的稚参不进食,不活动,触手收缩,最终死亡。

1.2.3气泡病

[病因] 该病是由于通气量过大,使幼体吞食过多气泡而导致的。

[症状] 患病幼体体内有气泡,导致幼体不摄食或摄食能力下降,最终死亡。

[防治措施] 通过调整通气量的大小,避免幼参吞食气泡并且采取间歇充气的方法,即每2 h 通气30min,断续充气可以防止气泡病的发生。

1.3稚参培育阶段

1.3.1细菌性溃烂病

[病原] 以细菌为主。

[症状] 患病稚参活力减弱,附着力相应减弱,摄食力下降,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球状,并伴随着局部组织溃烂,并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躯体大部分烂掉,骨片散落,最后整个参体解体而在附着基上只留下一个白色印痕。

[流行情况] 此病暴发时正是夏季高温季节,发病率很高,加上稚参培育阶段密度过大,传染速度快,就会波及全池,短期内稚参就会全池死亡。

[防治措施] 发现病情,加大换水量,减少病原菌对稚参的侵害。据张群乐报道,使用土霉素,呋喃西林3~5ppm,2~3d后可基本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蔓延。

1.3.2盾纤毛虫病

[病原] 盾纤毛,主要是由细菌和纤毛虫协同致病,经鉴定纤毛虫为盾纤毛虫类,嗜污科,种名待定。纤毛虫活体外观呈瓜子形,皮膜薄,无缺刻,新鲜分离得到的虫体平均大小为38.4 um×21.7um。

[流行情况] 在夏季高温季节6~7月份易发此病,一般在水温20℃左右,刺参幼体附板后的2~3d。感染率高,发病时间短,传染速度快,在很短时间内既可造成稚参的大规模死亡。发病的稚参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纤毛虫进入稚参体内,然后在稚参体内大量繁殖,造成稚参解体死亡。

[防治措施] 1)保持养殖用水质量,加大换水量;2)饵料投喂要经过严格消毒。

1.4幼参培育及养成阶段

1.4.1皮肤溃烂病

[病因] 以细菌感染为主,常伴有霉菌以及寄生虫的继发性感染。

[症状] 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刺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末期感染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刺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流行情况] 该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多发生在每年1~4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一般在8℃以下),2~3月份是发病高峰期,感染率高,传染速度快,很快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刺参均可被感染发病,并且幼参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参。

[防治措施] 1)保持养殖水质清新,适时倒池和清池,定期向水体中投放水质改良剂、生物制剂及有益菌,以改善水质,增加刺参的自身免疫力及抗病能力;2)选购参苗时,以体表无损伤,肉刺完整,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好,摄食能力强,粪便较干呈条状的参苗为佳;3)投放参苗要密度适宜,并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巡池,观察刺参的活动状态、摄食和粪便情况,定期测量水质指标。

1.4.2后口虫病

[病原] 后口虫属(Boveria Stevens)中的一种纤毛虫(Boveria sp.),虫体活体长约40~75um,体宽约20~27um。

[症状] 患病个体外观正常,严重者多有排脏反应,排脏后丧失摄食能力,参体消瘦,活力减弱。经显微镜镜检和组织病理分析发现:该纤毛虫专门寄生于刺参的呼吸树,在呼吸树囊膜内外均有大量虫体寄生。寄生虫的头部能钻入呼吸树组织内,造成组织损伤和溃烂,并导致刺参排脏。

[流行情况] 一般在每年秋冬季节发生,发生率较高,患病刺参死亡率通常较低,迄今为止,仅在幼参和成参发现此病。

1.4.3扁形动物病

[病因] 一般是扁虫与细菌同时作用。扁虫细长,呈线状,长度不等,形体具有多态性。现初步断定扁虫也是“刺参腐皮综合症”的致病原之一,属继发性感染。

[流行情况] 每年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一般在8℃以下)是发病高峰期,越冬幼参培育期和成参养殖期均有发现,有较高的死亡率。当水温上升到14℃以上时,病情减轻或消失。

[症状] 大量的扁虫寄生在病参腹部和背部,多有溃烂斑块,严重者露出深层组织。越冬感染的幼体附着力下降易从附着基滑落池底。经解剖后发现患病个体多数已经排脏,丧失摄食能力。

1.4.4霉菌病

[病因] 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刺参而导致疾病发生。

[症状] 参体水肿或表皮腐烂,水肿的个体通体鼓胀,色素减褪,触摸有柔软的感觉。表皮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成为白斑,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霉菌病一般不会导致刺参大量死亡,但其感染造成的外部创伤会引起其它病原的继发性感染和外观品质的下降。目前,王印庚等已经分离到两种致病霉菌,分类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流行情况] 每年4~8月份为高发期,幼参和成参都会患此病。

[防治措施] 1)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投饵过多和有机物积累;2)及时清池,避免大型绿藻繁殖。

1.4.5急性口围肿胀病

[病因] 以细菌为主。

[症状] 病参活力下降,反映迟缓,口围肿胀,体表溃烂,排脏,管足附着力下降,脱落沉至池底,死亡率较高。

[流行情况] 在池塘养殖仿刺参和育苗室越冬苗中出现过,每年2~4月份发生,发病高峰期为2~3月,发病时水温5~14℃,自然死亡率达30%~60%。

[防治措施] 此病一般发生在春季,要注意养殖用水,控制病原菌。一旦发现,用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1.4.6涡虫病

[病原] 目前发现有16属39种,其中裸涡虫属有12种,闭性涡虫属7种,其余各1~3种。

[症状] 病参在外观上无特殊症状,对刺参的生长发育也很少有影响,涡虫是通过刺参的口、呼吸树进入体腔,通过直肠上的小口进入消化道。

[诊断] 取病参的组织进行镜检,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1.4.7腹足类寄生虫病

[病原] 腹足类现有16属33种,其中内寄螺属6种,巨穴螺属5种,瓷螺属4种,其余13属,各1~3种。

[症状] 腹足类寄生在刺参的体表、体腔、消化道、呼吸树等组织器官。深海豆怪螺(Pisolamia brychius)寄生在变梦参(Oneirophanata mutabilis)上,深海豆怪螺用吻吸附在变梦参的体表,并用吻刺入刺参的体壁,穿过体壁达到体腔,用吻突从寄生组织、体腔、血液中摄食营养,在吻穿入体壁的部位出现肿块。

[诊断] 取病参的组织进行镜检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2展望

海参养殖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目前,中国海参养殖技术从人工育苗到成参的养殖和人工增殖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随着海参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技术落后和病害等一系列问题,主要以细菌为主,刺参出现口部肿胀、排脏和皮肤烂等现象,其次是病毒、寄生虫和霉菌,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大力度开展相关内容的基础性研究,以此带动海参养殖技术的提高,解决当前海参疾病问题,加强疾病的研究,建立海参疾病档案,提高疾病诊断技术,形成系统的防治措施,并且研发低毒、高效的专用防治药物,从而保障中国的海参养殖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海参养殖提供稳定的技术基础。

甲鱼养殖技术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成为目前我国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基于此,就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林业技术;林业建设;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退耕还林、还沙漠一片绿洲等计划的实施都需要林业技术的支持。林业建设是我国目前主要建设任务之一,为了使我国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林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林业技术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

1 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

目前,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技术被应用于林业建设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林业建设的速度,在保護生态环境上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最年来,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也被大量地用于林业建设中,以此培育出了大量的转基因抗枯萎植物,减少了林业建设中种植资源的浪费,也相当大程度地减少了由于病虫害造成的林木死亡,使得我国的林业用地面积也在逐渐增加,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然而,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缺陷,有碍林业的发展建设,其对于自然界植物的优胜劣汰、物种竞争等自然规律产生了破坏,也给林业技术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隐患,让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因此,科研工作者应在科学技术的实用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依据我国林木分布的现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方针。

1.2 引领现代化林业市场发展走向

上游产业的发展决定下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技术和植物品种的创新发展,可以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更多高质量或者某些具有特殊性能的产品。为避免市场上出现产品供应不足的现象发生,可以调控大量的下游产业产品进入市场,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下游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优化设计,满足市场需求,还可以达到引领市场发展走向的目的。

1.3 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

现阶段,可以利用林业技术的发展对林业资源的开发进行优化。以往的林业资源开发率很低,但是在林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勘察技术、定位技术,可以得到林区的全部面貌,得知林区全貌之后,可以根据林区的环境因素,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的战略性开发,并提高林业资源的开发率与开发质量。

2 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发展现状

2.1 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为了突破现有的科技成果,需要在林业技术方面加强创新,全面完善规章制度,增强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的发展忽视对林业发展过程、特点、规律等的分析,所建设与实施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有待完善;各部门之间单独化管理方式使科研组织等其他领域无法融入,对其创新发展、建设机制完善等造成阻碍。与此同时,还忽视对林业技术常规化机制的分析,使技术创新力度不足,资金受限,无法储备专业化设备、人才等,使林业技术提高受到阻碍。

2.2 投入资金不充足

林业建设与水土环境相关,各地方林业建设及技术发展情况不同,所以在进行林业建设时就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作技术支持。但是,无论是林业建设还是林业技术实施,都会受到投入资金不充足因素的影响,甚至造成阻碍。1)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林业建设、林业技术发展未进行大量投入,无法为林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保障。2)不具备人才储备条件,未对林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核,所具备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3)林业部门只是进行自我管理,不具备创新合作意识,使职业高校、科研组织融入难度持续增大,资金渠道拓展面受限,从而影响林业建设及林业技术创新发展前景。

2.3 不具备人才培养意识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就是动力系统。在任何行业领域中,人才都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元素。但是,大部分林业部门都把重点放在工作质量提升方面,认为只需要对各项工作严格监管,就能促进林业领域稳定发展。错误思想使林业部门越来越忽视对专业化工作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等,在管理队伍方面不具备优势。目前,林业部门中大部分工作人员不具备实践经验与创新意识、能力等,使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创新因人员综合能力弱而受阻。

林业部门还忽视对人员的培训,在人员培训思想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大量提拔工作人员,只是在数量上满足岗位要求,但是对提升工作质量与技术水平未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会因为工作人员数量较多,而增加林业部门经济负担,把更多经济费用都用在人员薪酬方面,使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基础条件越来越差。

3 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发展策略

在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现代化林业技术水平持续上升,各地区的林业部门积极相应政府部门的号召,加大对现代化林业技术的实施力度,扩大林业技术的影响范围,可对各地区的林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1]。在此基础上,各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通过加强对林业领域的监管与保护,能够确保林业资源不退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足各领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注重数字化林业的发展,能够对现代化林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林业创新发展等产生积极影响。就我国现代化林业技术的发展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

3.1 完善建设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

完善建设机制是林业发展、林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之一,结合目前我国林业建设及林业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分析,在现代化林业技术领域中,最常用的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而随着各领域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被应用于众多领域中。我国林业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林业发展过程的重视,详细掌握林业建设标准及要求,以林业技术创新为基础,将完善的建设机制全面落实在各项工作环节中,其中也包括转基因技术的实施,详细探究转基因技术的优势与特点,使其能合理应用在改良和丰富木材品种、花卉品种等方面,培育出更优质的木材品种、花卉品种,并扩大优质品种种植范围,改变以往单调植物种类种植方式,使我国林业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为我国林业领域的创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全面提高林业资源开发率与开发质量[2]。

3.2 重视林业技术创新经济投资,注重“数字林业”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发展,我国林业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为使林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还需我国政府及林业部门重视投资,储备大量资金费用,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并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突出信息化技术应用价值,重视对林业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有效解决传统化人工监管方式所存在的相关问题。例如,GPS技术、RS技术等都可以对林业区域进行实时監测,并详细记录所监测到的信息数据,相关工作人员只需要把所搜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掌握林地、植被等实际情况。重视与职业高校、科研组织合作,既可以创新林业技术发展渠道,又能为林业建设及林业技术创新储备大量资金费用,为林业技术的实施、林业管理工作等提供基础保障,使我国林业领域逐渐发展为“数字林业”,从而为我国现代化林业技术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加大人员培养力度,构建专业化工作队伍

无论是在林业以往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在现代化林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林业技术的大力支持,为使林业技术能够全面发挥出作用与价值,离不开重要的基础装备、充足的建设资金以及专业的林业管理队伍。因此,应引进、应用现代化设施设备,重视专业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林业整体水平。采用公开招聘方式吸引大量工作人员参与,以人才招聘标准及工作需求为人员筛选条件,针对人员优势与能力分配工作岗位,定期开展人员培训活动,结合发展现状设定培训内容,帮助人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升自身能力与技术水平,确保各项工作质量与效率,推动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3]。同时,以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员参与,使林业部门储备大量专业化工作人员,逐渐构建与打造独特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现代化林业建设的技术水平。各部门人员也应积极参与,使各项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受到严格控制,注重对现代化林业及林业技术的管理、应用,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林业建设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林业技术又在林业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林业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发展林业技术不可或缺。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建设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林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投资,注重“数字林业”创新发展,加大人员培养力度,构建专业化工作队伍,推动林业技术发展,满足林业建设需求,实现我国自然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立春.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8,507(6):146,150.

[2] 李昕浓.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8,577(8):73.

[3] 张晓丽,刘玉娜,谭丽娟.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江西农业,2018,135(10):103.

(责任编辑:赵中正)

甲鱼养殖技术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油田供配电系统二次回路具有设备多、故障复杂等特点,故障问题繁多、查找困难、表现不一,本文结合二次回路故障问题分析,对变电站二次回路运行中微机保护技术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配电系统;二次回路;故障分析

在油田供配电系统二次回路中,包含端子、电缆、保护压板等众多设备,这些设备在油田复杂恶劣供电运行环境中极易出现故障,而且故障诊断和排除较为困难,一旦出现故障将会造成较大损失。因此,有必要结合油田供配电系统二次回路故障分析,对运行保护技术措施进行探究,提升油田供配电系统二次回路运行稳定性。

1 油田供配电系统二次回路运行故障

1.1配电二次回路直流系统故障

在供配电网络中,二次回路直流系统在正常运行时是不接地的供电网络体系,因为油田供配电分布广、点多面广,造成直流系统在长期高负荷运行中易出现绝缘性降低或出现一点、多点接地的状况,导致误跳故障引发危险。在二次回路直流系统故障中,主要故障有线路保护装置直流电源串入交流造成误动跳闸、断路器偷跳等,类似故障中可能有时不会出现监控后台,以及保护装置无报警和信号,保护装置也没有记录报告。因为没有出现操作和控制装置动作,无法及时发现和准确分析故障。在直流系统接地等故障时,一点接地情况下不会出现短路电流和造成设备损坏,系统一般可以继续运行,所以故障不易被发现,而实际上因为一次接地造成断路器误跳闸等事故越来越常见,特别是现代油田配电网络中对控制电缆多采取分布电容配套问题,易引发故障。在110kv及以上级别变电站中,为了杜绝开关场干扰电压导入继电保护设备引发故障,一般需要在二次回路中应用带有屏蔽层的电缆线,可在开关场和控制室两端同时接地。在该类电缆中,分布电容因为处于芯线和屏蔽层间隙,所以电缆长度越大则分布电容效应越明显,因为屏蔽层两端都是接地的,所以降低了引发危险和故障的可能性。在直流回路中,分布电容可以改变直流母线共模干扰,但一旦直流系统一点接地或直流串扰,就会造成分布电容出现瞬间放电的现象,对直流操作回路造成干扰,这些干扰信号、电流或由此引发的功率就会造成继电保护系统误动作。一般情况下,分布电容等级越大,其产生的干扰电压衰减速率和幅度也就越慢,可能会引发继电保护器的误动作概率也就越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为有效降低二次回路直流系统故障,必须要对分布电容进行容量降低处理,可通过缩短控制电缆长度、利用电容效应较低线缆等方式实现。油田供配电常见方式是采取多个保护小室、露天高压配电装置GIS改造等方式缩短控制电缆总长度,同时还可以利用性能先进的光缆代替传统电缆,可有效传递保护跳闸信号,杜绝或降低分布电容的不利影响。变电站一般设有直流绝缘监测装置对直流母线接地绝缘性进行判断,但在接地报警后无法准确的进行故障支路的诊断分析,只能进一步采取试停法、逼近法等方法进行直流系统的供电网络分段解列,通过逐个支路断开的方式查找接地点,操作较为复杂,且断路会造成供电不稳定,影响油田正常作业生产。因此,为杜绝这一问题,可采用直流传感器进行微机选线型绝缘检测装置设置,对直流系统正负极、各支路对地绝缘电阻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杜绝传统电桥式继电器绝缘装置无法准确反映故障地点的缺陷,还能降低“死区”问题,并避免了传统监测诊断方式的复杂性,降低了故障检测成本、提升了检测精度。但该方式在应用中如不能合理进行平衡桥电阻和切换电阻参数设置,将造成系统正负极对地电压过大波动,在一点接地情况下就会造成光耦合器和出口继电器等部分误动作。

1.2配电二次回路交流系统故障

在配电二次回路交流系统中,回路交流系统异常会影响二次测量和判斷精准性,还会影响自动装置、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精度,所以接地不合理是影响二次回路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在二次回路交流系统中,必须有1个可靠接地点,并且要对这一接地点进行准确评价,同时电压互感器存在差异的二次回路必须相互独立,实现二次绕组和辅助二次绕组独立设置,确保开口三角绕组输出准确。交流系统故障除接地、回路独立等原因外,还会因为电压和电流极性问题出现故障,互感器在预防性试验和周期性检测中有时存在接线端子倒换等问题,影响互感器极性连接的精准性和电能计量、保护动作的启动。交流系统回路断线也是常见故障,在回路缺陷和接线问题诊断中,可采取利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永久接地小母线串入小型电阻的方式改变电阻值,然后对过流电流进行测定,以电流为依据对电压回路接地情况进行判断,还可以通过可靠的接地处理和定期的检查,确保交流回路接地正确和装置之间的独立性。

2 油田供配电系统二次回路运行的微机保护措施

一是微机保护输入。要以配电系统二次回路运行实际需要为基础值,设定微机保护模拟量,确保互感器极性、接地和二次绕组正确。对继电保护动作信号、断路器触点位置等强电信号,要转换为微机保护内部弱电信号,确保微机保护输入模拟值的准确性。

二是微机保护干扰。主要是内部元器件布局、保护装置结构、工艺干扰和外部的环境干扰,前者可通过保护装置工艺改进和元器件合理结构布局改进,后者主要是研究抑制电场耦合、磁场耦合和公共阻抗耦合等引发的干扰,对电场耦合,可通过静电屏蔽、优化敷设路径增大耦合阻抗、缩短电缆长度减少耦合电容等方式抑制。对磁场耦合,可通过电磁屏蔽、减少互阻抗的方式进行屏蔽,特别是应用双绞线抵消磁场感应。对公共阻抗耦合的抑制,要确保二次回路中只有一个固定接地点。对电磁干扰的抑制,主要是采取屏蔽的措施。对光耦导通回路引发的故障,要严格选择合理的元器件,利用动作值较高且运行可靠的继电器,综合考虑动作灵敏度、导通电压、导通电流和动作功率等进行光电耦合器的合理选择。对由分布电容引发的误动作,主要是增加保护小室、应用光纤跳闸通道取代电缆跳闸信号通道等措施进行抑制。

3 结论

综上所述,油田配电系统二次回路运行稳定可确保供电系统运行可靠,针对二次回路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运行问题,综合采取微机保护措施,结合常见运行故障采取抑制和应对措施,有利于提升供配电二次回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姜俊莉,刘占荣,王勇焕.河南油田配电网接地选线装置应用述评[J].电气应用,2008(02).

[2]王伟,焦彦军.暂态信号特征分量在配网小电流接地选线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8(04).

[3]刘志强,郭上华.配合FTU的非有效接地系统单相故障定位方法[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9(01).

[4]朱志平,张民.一种实用的配电网短路故障定位方法[J].电网技术,2008(04).

甲鱼养殖技术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内容在国网公司的入职考试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同时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教学团队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已不能适应教学需求。教学团队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和考核机制五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改革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国网公司入职考试的竞争力。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  过程性考核

自2012年国网公司首次开展2013届毕业生统一招聘考试以来,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可以为国家电网的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另一方面也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一条公开、公正的就业渠道,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我校电力类毕业生有三个专业符合国网公司的报考条件,而每届毕业生中有一大批优秀学子渴望通过国网公司的考核实现自己的专业梦,这就对上述相关考试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挑战。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在国网电工类专业笔试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同时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分析的对象是电力系统运行实际问题,脱离工程实践的教学毫无意义,既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满足部分参加国网考试同学的需求。我院“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组从2014年起就针对该现状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1  优化提炼教学内容

虽然电力系统分析教材版本在不断更新,但教材内容更新较少,无法展现近年来现代电力系统行业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最重要的是,教材内容不能很好的体现工程实践性,未能具体的分析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问题。为此对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增加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知识的讲解,增加柔性输电技术、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特高压交流输电项目和智能电网技术的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电力系统的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紧扣国网公司最新版本考纲内容[1]: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各元件特性及数学模型、简单电力系统潮流分析、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电力系统故障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简单故障分析与计算、电力系统稳定的基本概念,这不是应试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而是从行业角度来讲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更贴近与工程实际。为此将课程的基本概念、各元件的参数和模型划为基础知识模块,排在课程的起始阶段;将潮流计算、电压调整、经济运行、频率调整划为稳态运行与控制模块,根据内容的衔接性依次引入。将三相短路和不对称故障划为短路计算模块,专科学生不需要掌握其中的公式推导和不对称故障计算,在课程中只做简要介绍,重点放在短路的实用计算方法部分,加强对计算方法的应用和推广。

课程团队将整个知识体系优化后,按知识模块分析国网公司的考试真题,将真题内容单选、多选和判断题加入到网络课程空间中,让同学们课后完成;同时分析考点分布及重难点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经分析有以下发现。模块一中考查了电力线系统运行基本要求、电力系统基本概念、电力系统运行中电能质量、中性点接地方式作为一个常出现的考点、中性点补偿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各元件参数中以线路的考查知识点最多、变压器考查了额定电流及特性描述、有名值和标幺值是一个考查的难点内容。稳定运行模块中重点查考了功率因素、电压降落、电压损耗、功率损耗和最简单的潮流分布,故在专科教学中要大大简化公式推导。系统运行控制模块中重点考查了系统频率相关知识、无功功率相关知识、稍微考查了经济运行。短路计算模块中2017年12月份之前的考试还重点在考查非对称性故障分析,从新的考试大纲出来后,短路计算模块的知识明显不再偏重于计算难度,而开始了广度的考查,尤其是放在了对称性计算分析中,这就要求课程教师在课堂中更要让学生掌握短路计算的实用性计算方法和掌握短路的危害以实用于工作。至于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专科仅仅只考查了静态稳定和暂态稳定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考查的知识点少且很浅。

2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普遍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45min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最关键的是电力系统分析这门课公式及公式推导太多、新的知识点和概念层出不穷,该方式下学生的接受度太低、学习效率尤其是掌握知识点的效果太差,还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度缺乏,造成学生听望天书。为此,课程组尝试采用混合式教学法[2]来突破这个困窘。

2.1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是近年来高职高专尝试采用且行动有效的教学方法[3]。电力系统分析在开篇介绍完电力系统相关概念后,介绍学生熟悉ETAP软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尝试建立一个简单的重庆安居水电厂至铜梁电网再至铜梁某2个10kV小区这样一个简单的电力系统接线图,让学生思考接线图中的电气元件都有哪些、元件有哪些参数、何为发电机和变压器的中性点等相关知识,让各个小组带着问题去学习。针对供用电技术专业的教学,给予学生《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四版)》和注册电气工程師(供配电)相关设计手册的电子版,让他们尝试学会查资料,尽早接触工程勘察设计相关知识。

2.2 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将原有的填鸭式教学变为讨论式教学,在讲解过程中允许学生提问并开展讨论,例如在讲解电力系统电压、频率调整、经济运行模式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提前预习电能质量的三个要素电压、频率、波形,并讨论如何保障电能质量的三个指标满足要求。将原有的填鸭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并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比如在讲不对称短路电流分析时,由于已经学过了对称短路电流分析,引导学生想办法把不对称短路化为对称分量,进而推导出对称分量法。

2.3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

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3人一组为宜),在课下通过分工合作完成ETAP软件项目式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堂上由组员展示、阐述完成情况,解答其他小组的提问,然后老师进行指点和评价,课后各小组将项目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改革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思维活跃且接受新事物迅速的00后已经出现在课堂上,这就必须让我们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将他们的时间从互联网吸引回课堂。课程团队尝试采用以下几个方式。

3.1 网络教学

随着学院网络学习平台(慕课、智慧职教以及学院智慧校园平台)的建设,网络课程教学开辟了电力系统分析的第二课堂。教师将课程的教学大纲、进度计划、课件、微课、相应的国家标准、工具书、以国网公司试题库为基础的任务练习、以ETAP为基础的工程项目等教学资源上传课程网络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安排来进行学习、提交平台作业,算入平时成绩;期间有疑问的可以通过微信或者在线答疑等形式进行交流。

3.2 采用ETAP软件教学

課程中的有名值、标幺值换算、潮流分析、短路计算模块历年来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工程应用不明显、不好理解,为此课程组对比了PWS软件、PSASP软件、MATLAB/SIMULINK软件和ETAP软件各自的优缺点[4],再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采用ETAP软件教学[5]。在ETAP软件教学应用过程中,学完模块一后,引导学生完成电力系统建模;学完潮流分析后,引导各小组完成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及结果分析;学习完电力系统分析调整与优化模块后,引导各小组完成电力系统分析的电压调整及经济性分析;学习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后,引导各小组完成电力系统对称性短路计算及结果分析。ETAP仿真软件教学使抽象的电力系统变得可视化,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计算分析更易于理解、掌握。

4  强化实践教学

我校建立了6~8个相对稳定的电力类校外实习基地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水利发电厂、变电站、设备制造企业和10kV配电端参观学习,在前两个实习单位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企业专家带领学生参观了调度中心,介绍他们的工作内容,指导学生通过潮流分布图监测电网运行状态,通过变电所电力电容器的设置掌握无功补偿的意义和电压调整的原理,通过故障录波记录观察短路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电力系统分析在调度、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应用。

5  建立过程性考核机制

我校之前的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包含课堂考勤和课后作业两部分)占总成绩的40%。这样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没有进行过程性考核,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积极性不够、作业抄袭、考试过程中作弊,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校提出全面过程性考核的方针,加之针对本门课的特点进行3人1小组的过程性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痕迹记录及成绩登记册如图1所示。

过程性考核的方针提出后,平时成绩占60%(随着课程改革的成熟还可以申请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达100%,上课摸机率低于5%,ETAP课程教学推动得到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不错,网络作业完成率也极大提升。从近两年毕业生国网公司入职率来看,电力系统分析教学还是贡献了一定的价值。

6  结语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同时在国网公司的入职考试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其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课程组尝试采用全面过程性考核机制为基础,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四个方面为支撑,谋求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近3年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类专业以较高分数通过国网公司的入职考试,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大大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 2018年国网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大纲[S].

[2] 王红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许昌学报,2018(37):90-93.

[3] 郑惠虹.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23):132-134.

[4] 仿真软件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26-28.

[5] 刘禹良,伍家洁.ETAP在高职高专“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改革中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212-216.

上一篇:体育教学意识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