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

2023-09-21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第1篇

1 要选取恰当的引例, 导入极限概念

极限思想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庄周“一尺之椎,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就反映了一个无限、运动的过程。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 基于《庄子》的无限分割思想创立了“割圆术”, 他先做圆的内接正六边形, 并很容易地求得其面积, 再继续做正12边形、正24边形……, 并指出“割之弥细, 所失弥少。割之又割, 以至于不可割, 则与圆合体, 而无所失矣”。这就是极限的思想方法—─为了确定一个不能直接计算的量, 可先计算它的近似值, 而且是一连串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 然后对这一连串近似值加以考查, 分析这一连串近似值的变化趋势, 以便把这个量确定下来。这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2 要深入剖析概念本质, 阐明极限思想

2.1 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事不竭”的含义, 得到数列 (其中表示第n次“取”后的剩余) 。然后在数轴上作出相应的点, 让学生观察该无穷数列的随项数n的变化 (n∞→) 其相应点 (数列) 的变化, 即。进而透彻理解“无穷”、“无限接近”、“趋近于”等的含义及极限定义中“动”和“变”的思想。教学中应由具体到抽象, 举出典型的数列, 如: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数列{a n}, 随项数n的逐渐增大时, 对应项的值an的变化趋势, 不难看出两个数列随着项数n的无限增大, 数列中对应项项的值an分别接近常数0, 1, 即它们有一共同特征:当n无限地增大时, 数列的项an无限地趋近于某个常数A。由此概括出“数列极限”的定性描述:当n无限增大时, an无限接近一个实数A, 则称数列{an}以A为极限, 记作 (或n→∞时, an→A) 。

极限的定性描述虽然语言形象、直观, 容易理解, 但在教学中无法进行严谨的论证, 为此必须把定性描述上升为精确的定量描述。为了上升到精确定义, 还需要层层深入, 循序渐进, 逼近量化本质。首先对以上两个数列必须解决怎样刻化an与A的接近程度, 显然可用越小, an与A就越接近, 若可以任意小, 则an与A就无限接近, 当然这个接近不是孤立的, 是由项数n的无限增大来实现的。为此进一步抽象, 用任意给定的无论怎样小的正数ε代替具体的数, 得出一系列足够小的ε, 通过解等式:, 就会发现, 如果任意给定足够小的ε, 就能找到足够大的项数N。进而得出n>N时, 恒成立, 并且ε越小, 相应的N也就越大。也就是说, n越大, an与A的差距越小。n大于足够大的N时, 的值就小于足够小的ε。给出数列极限的定量描述, 并讲明数列的极限是数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

满足对任意正数ε, 总能找到正整数N, 使n>N时, 恒成立, 就说A是{a n}的极限。

2.2 自变量趋近于无穷大时函数的极限

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列极限定义和函数极限定义完全分开理解, 实际上, 应让学生明白, 为了讲函数极限的定义才给出了数列极限的定义, 而数列也是函数, 是函数的一种特例, 即数列中的项数n相当于函数中的自变量x, 只不过项数n只能取正整数, 而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连续”变化的。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数列极限定义的基础上, 加深对函数极限定义的理解。

当x→∞时, 函数f (x) 的极限, 此种情况与数列类似, 不同处在于n→∞, 是整序变量 (n只取等离散的正整数点变到+∞) , 而x, 1→∞, L时, 函数f (x) 的极限, 自变量x可以沿自变量轴的正方向或负方向连续地无限增大, 正因为如此, 此处的X不一定要求必是正整数, 仅要求X是个正数。

可以考查函数当自变量x的绝对值无限增大, 即趋向于无穷大 (记为x∞→) 时, 对应的函数值xf) (的变化趋势。结合图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当自变量x的绝对值无限增大时, 对应的函值y无限接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0, 从而引出函数极限的描述性定义。

(1) 描述性定义:如果当x的绝对值无限增大 (即x→∞) 时, 函数f (x) 无限接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A, 那么A就叫做函数f (x) 当x→∞时的极限, 记为或当x→∞时, 函数f (x) →A。

(2) 精确化定义:如果对任意给定的正数ε (不论它多么小) , 总存在正数X, 使得对于适合不等式的一切x, 所对应的函数值f (x) 都满足不等式, 那么就称常数A为函数f (x) 当x→∞时的极限, 记为或当x→∞时, 函数f (x) →A。

在讲解精确化定义时, 结合函数, 给定ε的值, 比如令ε=0.0001, 取X=10000, 适合不等式的一切x, 所对应的函数值f (x) 都满足不等式;再令ε=.0000001, 取X=11000000000000, L, 说明不论ε多么小, 总是可以找到X满足不等式。

2.3 自变量x趋近于有限值时函数的极限

至于对于当x→xo时函数的极限, 可通过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定义即由割线经过运动后两交点重合在一起时的直线来引入。这种从具体的例子开始的方式,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容易使学生形成直观表象, 并引发想象, 同时为用“ε语言”叙述精确极限定义作好必要的准备。若再配上这几例课件的动画效果, 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还能突出极限的本质, 从而强化对极限概念的理解。“ε-Χ”和“ε-δ”语言的区别在于自变量Χ的变化趋势不同。前者适用于x→∞时的函数极限情形, 后者适用于x→xo时的函数极限情形。

要定量的刻画这一概念, 应首先借助数轴的直观, 明确x→xo指数轴上的动点x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无限地接近于数轴上的定点x0, 也就是动点x在运动过程中与定点x0之间的距离可以任意的小, 用不等式就可以刻画为, 其中δ是任意正数。其次强调x所对应的函数值f (x) 也是数轴上的动点, 所谓f (x) →A就指动点f (x) 与定点A的距离可以任意小, 用不等式就刻画为, 其中ε是任意正数。随着差距无限变小, 差距可以要多小有多小, 一般说来正数δ表示x无限接近x0的一个数, δ与ε相对应, 不同的ε对应不同的δ。ε越小, 要求x与越接近, 因而δ也就越小, 所以可以把δ看成ε的函数。由于δ对应的ε可以无限变小, 故就表示x与x0无限接近。这时精确定义也就自然而然出来了, 即:对于任意给定的的正数ε (不论它多么小) , 总存在正数δ, 使得对于适合不等式的一切x对应的函数值f (x) 都满足不等式, 那么就称常数A是函数f (x) 当x→xo的极限, 记作

3 建立实践运用平台, 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对于繁难的概念, “先会后懂”是一条重要的规律, 在初步理解“ε语言”的基础上, 通过若干精选的例题的演练, 不仅能学会运用定义证明极限的技能技巧, 而且会加深对ε语言结构和ε, N, X, δ等量的理解, 在演练中既要让学生看到推理的全貌, 又要对定义中各量很难说清的关系通过实例加以领悟。如:

例1:用定义证明

例2:用极限定义证明

反思一下, 对于任意给定的ε>0, 要使, 这里很多学生就要问为什么不能由这是因为δ只能与ε有关, 而与变量x没有关系。

本例中找δ是将放大, 而很多例子并不一定全是放f大 (x, ) -要A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找几个不同证明思路的例子让学生练习, 启发他们的思考, 更加深刻地理解极限定义。

极限概念是微积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学习微积分学的基础, 要掌握微积分, 就必须通过极限概念的“ε语言”这一难关。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难点, 方法较多。本文提出的方法既有直观性, 学生易懂易学, 又有严密性。总而言之, 对于这个晦涩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 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用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摘要:函数极限的概念是学习高等数学首先遇到的第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 要掌握微积分, 就必须通过极限概念的“ε语言”这一难关。对于这个晦涩的概念,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用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关键词:极限概念,数列极限,函数极限,ε语言

参考文献

[1]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 (第3版) 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刘玉琏.数学分析讲义 (第3版) 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第2篇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小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同样有这类文体的文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要对其加以重视。小说与其它文体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情节性、故事性更加强烈,教师如果仍旧使用分段、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這样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让高中生对小说阅读产生一定的厌倦心理。基于此,教师应当结合小说的特征、高中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探索恰当的小说阅读教学方法,从而激发高中生的小说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学习效果。

一、理清小说的情节与脉络

小说实际上就是在讲故事,拥有其独特的故事情节。作者利用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传递自身情感,因此想要准确的把握住小说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其中的故事情节,通过对故事开端部分、发展过程、高潮部分、结局部分的分析,了解整个故事的梗概。部分内容比较复杂的小说,不仅拥有主线情节,还拥有副线情节,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故事;部分小说的线索并非都在明处,暗处也有隐藏的线索,需要将二者都理清楚,才能对其情节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之时,必须要注意对情节进行分析。

以莫泊桑的《项链》的教学为例,整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项链展开的,而项链就是该篇小说的线索,小说的开端为借项链,发展为丢项链、赔项链以及为了项链辛苦的还债,高潮和结局则是发现为之付出艰辛劳苦的项链竟然是假货。整篇小说非常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结局又能够发人深省。教师引导高中生厘清整个小说的情节与脉络,使其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并非只有现代白话小说,还有一些文言类的小说,高中生在读这类小说之时会有晦涩难懂之感,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来帮助高中生理解小说内容,让高中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当中,设身处地的理解小说中各色人物的心思、情感等,进而很好的理解整篇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在情境创设之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设备,利用与小说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来创设出比较逼真的情境。

以《宝玉挨打》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小说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篇清朝时期的小说,属于古代白话文,其中的很多词语、句子等的使用都与现代白话文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很多高中生都认为读起来比较吃力。但是,《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时,可以从这些影视作品中抽选《宝玉挨打》的片段,利用信息设备将其播放出来,从而帮助高中生直观的理解整个故事情节,以及文中各色人物的表现,这样高中生就能很好的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学习起来也就更加高效。

三、通过实践活动开展教学

高中生本身的学习、动手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因此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之时,可以通过组织高中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比如进行角色扮演、话剧表演等,通过表演的方式将小说中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高中生需要对小说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特别是对人物的情绪、对话等进行细致的揣摩,这样才能保证表演的效果。而且这种方式还能激发高中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对小说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益。

以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差别》为例,为了让高中生更好的理解布鲁诺和阿诺德这两个主人公的差别,教师可以安排高中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将整个小说的情节展现出来。为了保证表演效果,高中生会对两个人物的表现进行非常细致的揣摩,发现布鲁诺是一个做事情非常敷衍、粗心的人,而且缺乏商业眼光,而阿诺德则是一个精细、办事周到的人,而且他还拥有极好的商业眼光。为了将两个人物的“差别”在表演的过程中展现出来,高中生会对人物的对话、说话语气、表情,以及整个故事的情节都进行详细分析,这样高中生就能比较深刻的理解整篇小说的内容,小说阅读教学的效果也将随之提升。

综上所述,想要提升高中语文小学阅读教学的水平,教师应当注意理清小说的情节与脉络、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传授高中生一些小说阅读技巧,培养其自主阅读小说的能力,并且将小说阅读教学向课外进行延伸,通过让高中生阅读一些与教材中的小说相关的课外作品,增强其对教材中小说的理解。当然,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当不断探索和改进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手段等,寻找能够吸引高中生注意力、提升高中生小说阅读能力的更佳手段,这样才能持续促进小说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金寅.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问题与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19(33):30-31.

[2] 何春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61.

[3] 丁洁.关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8(29):21-22.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第4篇

摘 要:经典小说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内容之一,经典小说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世界、时代、历史、政治等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学会分析社会、人生、人性、情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初中生自身对于经典小说的阅读过于盲目和随意,且缺乏重视,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以及对经典小说教学的不重视,再加上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了经典小说的阅读教学质量不高。文章从学生、教师和阅读环境三方面分析了当前语文经典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以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经典小说;初中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小说大都是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从而导致了很多的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小说三要素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会使得部分的学生无法感受到小说的趣味性,能够理解字面意思,但是不懂文章背后的深意,这样的方式直接影响到经典小说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 初中语文经典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问题

1. 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

在中考的压力下,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他们的课余时间不仅仅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同时还需要参加各种竞赛、参与兴趣班、培训班,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阅读。此外,经典小说的大都是中长篇小说,篇幅长,而且较为复杂,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较小,部分学生认为,如果学生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小说的阅读中,无法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因此,他们会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基础的试题练习中。

2. 学生过于重视文章情节

初中生他们由于学业压力大,导致了很多学生喜欢甚至沉迷小说,但是他们所喜欢的仅仅是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他们仅仅将阅读小说当作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他们在阅读时不去关注人物特征描写,不关注文章中的美学价值,不关心文章所反应的社会问题,也不深入分析小说背后所体现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阅读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对于学生知识范围的拓宽、知识储备的丰富、文化素养的提高毫无作用。

(二)教师问题

1. 教学模式传统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部分的教师会以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为主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小说的行文段落。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使得小说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无法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感受到小说这一题材的独特魅力,无法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对于人性、命运的理解,无法从中学习到作者情感表达的方法,无法感知到文章中一词一句的巧妙运用,模式化的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情感、认知的发展,反而会束缚学生对于文章的感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 教师对小说的解说过于片面

在初中语文经典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理解小说中所体现的情感和思想。但是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欠缺,那么就无法给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从而导致文本的解说过于片面,不利于阅读质量的提高。

(三)阅读环境的问题

部分家长没有阅读的习惯,在家庭中也没有督促孩子阅读的意识,也没有在家庭中设置读书角,或者是阅读的目的过于功利。影响了部分初中生对阅读的认识。

二、 提高初中语文经典小说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学生方面

1. 重视小说阅读

初中阶段是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的重要阶段,但是很多学生自身的判断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有部分初中生喜欢阅读快餐式的网络小说,而这些网络小说大部分毫无营养,只能够带给学生虚幻的,消极的思想,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在阅读这些网络小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经典小说与网络小说有所不同,经典小说不仅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且反映了时代的背景以及社会矛盾,同时还传递了一种精神,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反复推敲每一个字词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不同的韵味,能够丰富自己的阅历,明白人情世故乃至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恰恰就是经典小说作品的魅力所在。因此,学生需要认识到经典小说与普通的网络小说的不同之处,并重视小说阅读,通过小说阅读,促进自己思维认知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品位。

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部分学生认為自己的学习任务很重,而且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完成作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阅读经典小说。因此,学生可以与各科教师、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可以让教师适当地减少作业量,或者可以不参加兴趣班、辅导班,将时间用于阅读。此外,学生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每天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可以不限于经典小说,可以阅读唐诗宋词、史书等,长此以往,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3.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在阅读经典小说时,可以根据小说的篇幅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于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世说新语》等,则需要多揣摩,多归纳,要仔细斟酌短篇小说的一字一句,从而发现作者的写作特点,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但是这些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字词较为生僻,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不能抱着囫囵吞枣的态度去阅读,而是要进行精读。要在阅读前准备好工具书,在阅读时,遇到了生僻字词,及时进行查阅并进行记录,这样才能够在精读的过程中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对于中长篇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以阅读为主,精读为辅,如《鲁滨逊漂流记》,要先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然后需要精读,感受到文章中主人公这段荒岛漂流的传奇经历的背后所隐含的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此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思考,不能一味地阅读故事情节,不去仔细分析文章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就无法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学生要学会认真研读小说,不仅要理解小说表面所讲解的故事,更是要研究故事背后所体现的社会矛盾、人性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读懂小说,读懂作品。

4. 阅读经典小说

初中生生活经验缺乏,认知有局限,因此,在阅读经典小说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年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阅读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经典小说,这样才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可以先阅读《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青铜葵花》《透明的红萝卜》《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等,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经典小说,才能够逐步的提高。

(二)教师方面

1.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要提高小说阅读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让教师自身能够理解小说,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所以教师必须要丰富自身的阅读量,要提高自身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文学素养,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小说阅读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要熟读中国古代小说、中国近现代、当代小说以及外国小说。如《语林》《家》《山海经》《列仙传》《子夜》《彷徨》《四代同堂》《林家铺子》《芙蓉镇》《白鹿原》《小说》《容斋随笔》《幽梦影》《子不语》《套中人》《禅真后史》《说唐》《伪满洲国》等。这些小说中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丰富自身的认知,拓宽眼界,而且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会更加游刃有余,在解说小说时也就更加全面、客观,小说教学质量也能够获得有效提升。

2.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

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方式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部分语文教师一提到小说阅读教学,就会想起小说的三要素,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教学。虽然小说的三要素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是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如果所有风格的小說都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就会使得小说本身独特的故事性以及魅力无法体现,使得所有的小说教学模式单一,无趣至极,自然教学质量不佳。因此教师不能在教学中一味地采取三要素教学法,而是要注重小说的整体以及小说所表达的内在情感和价值观念,结合不同的小说,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教师可以影视片段智取生辰纲,并将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学生在观看后就会对《智取生辰纲》有了基础的了解,再学习文本时,就会更加的轻松愉悦,并会自觉地将文本与影视片段相对比,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又如,在《杨修之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情境法,提出趣味性的问题或者是与学生认知不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教师可以提问:杨修是谁?杨修为什么死了?他的死又意味着什么?他是怎么死的?提出问题后,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更加的认真。

(三)阅读环境方面

而很多初中生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文化素养低、没有阅读的习惯和时间,也没有阅读的意识,而且部分的家长在家庭中会过多地使用电子设备,长此以往,导致了孩子也没有阅读的习惯和意识。而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需要认识到家庭阅读环境的重要性,在家庭中,要学会放下电子产品,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在阅读中相互探讨,给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 结语

研究初中语文经典小说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文章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经典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能力有限,部分见解过于浅薄,因此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到初中语文经典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中,以实现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婷.激活阅读意识 感知名著魅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堂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9):16-18.

[2]詹世友,张梅,孙玉桃.全民阅读时代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基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9(11):77-83.

[3]敬仕凤,袁国锋,罗珊.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19):17-19.

[4]于立国.“学科德育”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案例研究——以《范进中举》课堂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7(4):53-56.

作者简介:

栾尚海,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和政县第三中学。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第5篇

时光飞逝,我已是六年级的学生。眼看,就快要离开母校了,离开我们最心爱的陈老师,师恩难忘,感谢陈老师六年来对我们的关怀。感谢陈老师领着我们向前进,感谢您传授给我们知识老师,您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值得我们敬佩的人。我们在知识的瀚海里开始起步,有您的一路陪同;我们在坎坷的求知路上跌跌撞撞,总有您宽厚的胸膛为我们疗伤。是您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是您让我们知道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

当我第一次跨进校门时,您阳光般的笑容僵我们那颗恐惧的心带进了学习的殿堂。当我怀着疑惑的心面对一道难题时,您耐心细致的讲解给我新的思路。您将我那颗困惑、堵塞的心带到了难题中,带进了一举反三的解题思路中,也带进了趣味无穷的数学天地。当我怀着惭愧的心面对错误时,您意味深长的教诲给我做人的道理。您将我那颗幼小的心,无知的心带到了正确的道理中,带进了我日后要正确面对错误的信念中,也带进从错误的信念中,也带进从错误走向正确的生活中。当我们怀着失落的心面对失败时,您天使般的来到我身边给我勇气与希望。您将那颗受伤、气馁的心带到了“自信”的“天空”中,带进了坚强的“海洋”里,也引导着我迈入成功的大门。当我怀着喜悦的心对待成功时,您善意的提醒我要谦虚。您将我那颗骄傲、浮躁的心带到了严格的“高山”上,带进了上进的“流水”中,也带进了自强不息的世界里。

我们的陈老师就如那绵绵的春雨,用播洒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丰富知识去开启学生的,用优秀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品德,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去熏陶学生的心灵。感谢陈老师的话语太多太多,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表现出我们对老师的这份感谢应该才是老师最高兴的。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第6篇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残害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祥林嫂, 这个受尽封建礼教迫害的穷苦农家妇女, 不幸丧夫后又遭狠心婆婆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 受尽鄙视虐待, 且很快又被婆婆家抢走, 强卖到贺家成亲。与纯朴忠厚的农民贺老六有了儿子阿毛, 似乎命运峰回路转她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好景不长, 贺老六死去, 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无家可归, 丢魂失魄重回鲁镇, 可是鲁镇的人们非但不同情她的不幸, 反而还认为她改嫁有罪, 她被迫捐门槛赎罪以求到阴间不会受苦。然而令她无奈悲愤的是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 依然摆脱不了歧视。最后, 她生的希望彻底破灭, 怀着绝望和对阴间的恐惧, 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鲁镇街头。

教学这篇课文时,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剖析解读文意。

1 启发学生分析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的描写, 可揭示作品反映的时代面貌, 包括社会制度、风尚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是凸显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作品通过“我”这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描写鲁镇环境。课堂上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设置提问启发学生逐步分析典型环境。

“我”所看到的鲁镇年底是怎样的气象?“我”去看本家和朋友时, 获得了怎样的印象?“我”看到的鲁四老爷和他的书房是何种面貌?以上几点内容, 各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明确了以下几方面。

(1) “我”看到的鲁镇年底最突出事物, 是“送灶的爆竹”燃放得空中“时时发出闪光”, 连空气里都“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晚云的“沉重”、爆竹的“钝响”渲染了社会环境的压抑、令人窒息。作者巧妙地借“我”之眼, 洞察了封建迷信思想仍统治着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2) “我”的本家和朋友, “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 单是老了些”, 他们的家中“一律忙, 都在准备着‘祝福’”, 再次印证了中国封建迷信思想对民众的长期统治, 且毫无改变。

(3) “我”看到的鲁四老爷, “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 单是老了些”, “一见面是寒暄, 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 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言简意赅交代了这位后来代表旧礼教将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封建遗老, 是个多么顽固不化的反动分子!而鲁四老爷的书房, “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 陈抟老祖写的, 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 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 一边的还在, 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则意在强调这位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在农村的高高在上、不可动摇地位。

作品通过上述几方面, 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仍被封建迷信思想占据, 被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描写出了祥林嫂这一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典型环境。

2 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 其性格特点只有在矛盾斗争中, 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呈现。教学中可设计若干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以获得对作品中人物性格方方面面的深入了解把握。

比如祥林嫂, 她到鲁家前有何遭遇?她第一次到鲁家外貌是怎样的?她在被逼再嫁时有何表现?她第二次到鲁家神情上有怎样的变化?对庸众的无聊、戳她的痛处带来伤害, 她有怎样的回应?如何理解她捐门槛的行为?她捐门槛后神色行动有着怎样的改变?四婶的无情打击对她有何致命作用?她为什么要苦苦向“我”追问魂灵的有无?以上这些内容对揭示文章主题有何作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解答, 祥林嫂的形象鲜明生动伫立我们面前:勤劳善良顽强, 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作者通过祥林嫂的典型性格, 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残酷精神摧残, 有效激发着人们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3 带领学生分析写作方法

作品是怎样做到将人物描写得形象鲜明、性格突出的?可与学生一起从以下几方面举例分析。

描写人物行动方面, 如祥林嫂反抗被逼再嫁的嚎、骂、撞, 既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凶残到逼人致死, 又有力表现了祥林嫂宁死不屈的精神;描写人物语言方面, 如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被捆走时说的“可恶!然而……”, 他因祥林嫂婆婆肆无忌惮捆人对鲁府的冒犯对他尊严的损害而恼怒说出“可恶”, 下面的“然而”则表现了他对婆婆捆走儿媳、封建族权迫害祥林嫂持完全支持的态度;描写人物神态方面, 在祥林嫂被封建族权逼得走投无路再次来到鲁家时, 鲁四老爷“照例皱过眉”, 这一神态的描写, 表现了他讨厌寡妇尤其讨厌再嫁的寡妇, 从而揭批了他顽固维护旧礼教思想特征;描写人物肖像方面, 作者紧扣矛盾斗争发展, 前后照应, 有发展有变化地描绘了祥林嫂肖像, 尤其着意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两次到鲁家、痛失爱子鲁镇人对她态度冷漠揭她伤疤时、捐了门槛后、遭到四婶致命一击后、向“我”询问灵魂有无时……那些或安分善良、或内心凄苦无助、或顽强反抗、或重新树立生活希望、或内心奋力的挣扎等等, 都通过眼神的一系列细致变化再现。作者巧妙抓住人物形象特征来传神刻画肖像。

而作品的结构又有何特色呢?

可带领学生从以下几点分析作品倒叙方法的表现力。

从情节安排看, 作品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作为故事开头, 祥林嫂大年夜倒毙鲁镇街头的悲惨命运, 强烈震撼读者心灵, 产生巨大吸引力量;从描写环境看, 小说开头通过“我”回鲁镇的见闻, 铺叙典型环境且首尾呼应地突出“祝福”, 以营造浓厚悲剧气氛, 产生揭露封建主义的艺术效果;从突出矛盾看, 小说开头以鲁四老爷骂祥林嫂“不迟不早, 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引起对祥林嫂半生遭遇的回忆, 结尾又是鲁家祝福的爆竹声把“我”从回忆中唤醒, 这就突出了鲁四老爷和祥林嫂之间的尖锐矛盾, 突出了反封建的战斗主题。

对于这样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文章, 分析起来并不难。只要方法得当, 完全可做到化繁为简, 驾轻就熟。由大处入手, 于细处着眼, 是解析本文的妙法之一。

摘要:教学鲁迅《祝福》一文时, 可从启发学生分析典型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性格、带领学生分析写作方法等几方面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来阅读理解课文, 从而达到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写作方法的领会、作品主题的把握。

上一篇:中国海洋大学专业范文下一篇:信息及对外宣传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