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子设计论文范文

2024-07-15

大学生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培养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本文以独立学院为着眼点进行研究,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几点改善建议和具体实施办法。研究目的旨在重视教学教法的改革,且提高教师与学生这两大主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地研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独立学院也应制定出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并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产学研

1013939/jcnkizgsc201520236

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的关键。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者。在国家经济保增长的同时,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此项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与国际上优秀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存在差距,其问题所在,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从我国目前大学生培养现状入手,从分析导致创新能力薄弱的缘由入手[1]。笔者以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起点,结合我国高校独立学院的特点,研究改革的制约因素及改善具体方法。

1 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当代社会中,创新作为关系到国家科学及工、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软因素。在新媒体盛行的大潮影响下,在校大学生自身是能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了解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及自己未来的就业。但当代大学生的此项能力的培养也面临诸多问题,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总体还是比较低的[2]。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创新意识淡薄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偏差的問题,有的学生是高考发挥失常,进入独立学院本身心里存在一定的阴影,想努力改变,但又缺少行动的信心和坚持到底的毅力。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单调,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灵感昙花一现而激发短暂热情,经过短时间过程火花就被实际问题所遇到的困难所熄灭,并没有探索并努力解决所面对问题的坚持不懈,学生善于迂回规避问题而要求其自主解决问题,其反应为无能为力。

12 创新能力不足

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处于教师‘教’学生才会‘学’的被动学习模式,基础学科理论不扎实,专业技术动手能力不高,“创新”此种高层次要求成为空中楼阁。少数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只能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创新团队。

13 缺少创新环境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处于建设中,缺少在科研方面能力强的专家与带头人,科研立项申请都较难通过,科研课题较少。因此学生缺少参与科研的环境,无论从经费还是科研梯队方面都难以落实和实现。

14 创新成果少

学生的创新项目主要源于兴趣和爱好,与生产、生活实际衔接距离长,很难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独立学院科研创新经费短缺,缺少经济支持,无法做好创新产品的推广完善与相关者反馈,科研成果难以得到真正的转化和应用。

2 独立学院影响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21 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就等同实现了多年的理想,终于可以摆脱繁重学习的任务,父母的束缚,很容易造成阶段性的放纵。由于对四年的学习生活没有规划,不能自主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更是沉迷于社交网络或游戏,导致学习生活过于松散。对于社会发展缺少积极地认知,对自身专业所涉及的行业感到茫然,对于所学知识落脚点不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与当代高等学校的学生中。

22 应试教育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突击学习以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考试所考核的内容往往是对书本上独立的浅层的理解,缺少对学生综合实际能力的考核环节。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奖学金而只学跟考试相关的知识章节,从而忽略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3]。事实证明很多学业成绩普通的学生更具有科研及创新潜力,有待开发和深入培养。

23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灵活性弱,缺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课程或即便开设的也不能真正达到目的。多以理论型教学内容为主,无法真正和实践做到结合。一些课程根本无法适应就业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需要进行实时调整的课程设置不明朗。

24 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无法吸引学生,学生没有兴趣就无法深入研究。很多教学内容几十年不变,很多教材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更是晦涩难懂,严重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教师也欠缺将理论直接融合到实践应用的能力,学生更是难以活学活用。

25 自主创新培养资金不足目前高等学校没有专门用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专用资金。

3 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改革建议

31 从意识出发在学生升入大学开始,引入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社团的项目展示和宣传吸引更多社员加入。在大学基础课程开设同时,加入创新方法的讲座。提倡举行学生创新大赛的优秀作品展,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进而提高创新意识,以兴趣为引导,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得到提高。

32 教师应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教法上也要创新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运用启发式,双向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也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自身能力过硬,才能引导学生,适时引领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拓宽知识面,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提倡跨学科训练,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创新设计更具有全面性[4]。在课上引入项目教学,从根本上联系理论与实际,让学生学习过程不再迷茫,知道为什么学,有什么用,怎么用,形成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专业知识与生活生产相结合的创意征集,鼓励学生利用学生社团完成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是学生在申请流程及技术提高方面乃至发明想法方向上提高其积极性。促使学生放开胆量想象,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之的思维。

33 开放创新实验室,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

充分利用学校的原有实验室资源,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5]。由教师或优秀学生代表定期布置创新任务,定期做小组汇报与组间交流,分阶段进行验收,帮助学生更好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34 组织大学生自主创新团体

对相同创新项目有兴趣的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定期进行评比,压力转化为动力。学校在这方面给予支持,无论是经费上还是教师工作上,对于参与创新社团的指导教师可以考虑计入学时或年终考核。

35 制定大赛的奖励机制,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推动作用[6]。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大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大赛,光电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大赛还有数学建模大赛,以竞赛模式的培养是近年来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有能力的大学生提供经费支持,得奖学生给予奖励或纳入奖学金评定趋向更为合理。

36 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创建自主创新实践体系

多设立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7]。最好为开放性题目,激发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科研训练或课程设计当中,教师给定题目后,提出基本要求和发挥要求,由学生自行查询相关资料,可以制定不同方案实行,对于有创新性的实施方案要大力支持,而应避免千篇一律的复制和仿制,在相关评定的分数上也应该突破传统等级比例的限制。

37 独立学院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学校的科研力量能够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的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调动广大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改进对教师绩效的考核办法,实现大学科技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科教学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教师与学生互为这一工作的主体,二者应相互学习,积极探索。学生应注重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努力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学生迈出科研创新第一步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引导和鼓励工作,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创新发展的平台。教师更要不断进取,提高自己的科研业务能力,使自身素质过硬,才能有效推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进程,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学,2005,91(3):50-53.

[2]辛建,赵祥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与解困路径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6(5):14-15.

[3]曾红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6):31-33.

[4]汤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探析[J].成人教育,2010,278(3):66-67.

[5]李范珠,包强,赵燕敏,等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作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21-23.

[6]李国锋,张世英,李彬等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5-27.

[7]李楊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大学生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实践性教学

近年来,我校学生分别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多项比赛。经过我们努力,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比赛,我们深刻认识到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水平,同时也是对我系电子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工作的检验。为了全面提升电子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来适应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1 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于1999年开始进行招生,在早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专业教师就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微调。2006年,我校电子专业成功申报河南省教学改革省级试点专业,我们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与大纲”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

根据“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强化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指导思想,适时对教学计划做出微调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2008年,对电子课程设计课程进行了重订,由原来的纯理论教学变为理论加实践操作的教学,使学生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电子系统的设计过程有个系统的了解,即:理论设计、绘制原理图、制造电路板、焊接元器件、调试电路以及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从改革的总体效果看,学生也从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教学模式上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各门专业课尽量安排在相应的实验实训场所上课,利用实物教学、网络教学,力争教学方案的最佳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完全安排在实验室中,随讲随做,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极大地增强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吸引了更多学生的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来综合提高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开设了综合开发应用实验选修课来锻炼一部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这些改革,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明显提高,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好评。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他们在系统设计、方案论证、整机装调、选用新器件及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在毕业设计和科研中,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强,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和好评。

2 “五环”实践教学体系

按传统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在实践性环节上发生诸多的问题,比如:单元电路正确却无法实现系统联调;理论设计正确却无法在工程上实现功能等等。这种问题的症结点在于电子设计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设计也不仅仅是实验设计,而是实践性很强的有特定工程背景的项目。

根据认识规律和学科规律而设计的“五环”实践、实训教学体系。“五环”指的是五个实践环节(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五环”教学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1)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电子元器件的焊接与拆卸技能。

(2)专业技能实训:通过EDA电路设计、电工学、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等课程的实训,培养学生按原理图组装功能电路的能力,选择正确仪器、仪表获取关键数据、波形的技能,进行电路参数调整、完成电路整体调试的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安排一个月的专业综合实训,主要培训学生分析和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整机电路的组装和调试技能,维护、维修技能。

(4)顶岗实习:本专业安排了10个月的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5)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从生产、工程和实际生活中寻找设计题目,独立完成电路设计、元器件选择、印刷电路版制作、元器件焊接、整机调试等环节。本专业安排了三个月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时数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授课学时总量为2600学时,理论授课学时数为1158学时,占学时总数的46%;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多达1405学时,占学时总数的54%。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提供了保障。

3 引入虚拟仿真技术

众所周知,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

为了将可编程技术及系统模拟仿真技术应用引入教学,我们开设了追踪电子技术发展前沿的“在线系统可编程技术”及“虚拟与仿真技术”等课程;同时,尽可能将各种EDA软件穿插于各门相关课程中,如Protel、Workbench、QuartusⅡ、MATLAB、labview等软件的应用,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了设计效率。

4 实践教学与电子设计竞赛紧密结合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推动高等学校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4]

电子设计大赛,积极推动了我系对电子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综合设计环节中,引入电子设计大赛的赛题,电子设计竞赛试题具有实用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的特点;所涉及的电类专业的课程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电子设计、EDA技术等;

电子设计竞赛成绩作为检验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通过近几年的比赛,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获得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河南赛区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河南赛区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2012年,获“毕昇杯”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项目全国第三名;从获奖情况不难看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效果在电子设计竞赛中得到了检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我们将不断的调整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电子设计大赛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要求,从而满足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毕业生的更高需求。

参考文献:

[1]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M].2004,8.

[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教学计划与大纲.

[3]成永林,黄克孝.职业模式实验研究[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蒋海涛(1978-),男,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职称,主要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河南焦作 454001

大学生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设计;技术要点;

1EDA技术

1.1EDA技术定义

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者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从广义角度来讲,它是半导体工艺设计自动化、可编程器件设计自动化、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印刷电路板设计自动化、仿真与测试以及故障诊断自动化以及形式验证自动化的总体工程。

1.2EDA技术的应用

EDA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现阶段在科研、教学、设计以及制造等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很多大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也已经在领域内对EDA技术进行广泛的使用,比如,在飞机制造的过程中,从设计、性能以及特性直到飞行模拟,都需要用到EDA技术。

1.2.1在教学方面

现在几乎所有的理工科院校,尤其是电子信息专业都开设了EDA课程,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E-DA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掌握HDL语言编写的规范和逻辑综合的理论算法,并学会简单的系统设计,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2.2在科研方面

科研阶段主要是通过电路的仿真工具来完成电路的设计,通过虚拟器来进行电子产品的调试,把OLI器件的开发应用到设备中。比如,当用到无线通讯系统CDMA时,为了区分不同的呼叫对象,CDMA就需要对每个手机和基站的编码进行合理的区分和识别,以找到不同的呼叫对象,这种判断依据是通过匹配滤波器的输出显示在输入数据流中的探调到特定的码序列,FRGA能够提供适合的滤波器,并完成数据处理的功能,体现了这项技术在信息通讯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1.2.3在设计和制造方面

不论是高科技成果下的微处理器,还是彩电、音响等家用电器,EDA技术都在这些领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不只是作为前期的模仿和调试而受到广泛应用,同时还关系到PCB的制作环节、电子设备的研发阶段以及焊接电路板等重要环节。

2电子工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从整体的发展方向分析

2.1.1对成果缺乏一定的保护

我国的机械电子市场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以及盗用他人机械电子成果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法律的不健全、不规范;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机械电子领域人员缺少这方面的法律常识,在不经意间就可能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2.1.2对人才缺乏特定的教育

从事机械电子工程设计行业的人员,相对来讲,知识掌握的程度比较宽泛,機械电子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人数上也比较多,所以才呈现出了整体分散式的教育环境,大学生都只能够做到片面的理解,但是在现实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高复合型和技术型的人员进行操作,教育门槛的低下和应用门槛的拔高,造成了我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人才。

2.1.3对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

在我国,大部分的机械电子工程互相之间都是独立的,无法做到有效信息的整合,长时间保持这样的现状,就会导致设计理念一直处在固有的阶段而无法进步。

2.2从具体的细节进行分析

2.2.1设计过程中的不认真态度

机械电子工程是一项精密度较高的操作工种,不可否认,经验会为这一项工作带来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很多失败的设计结果证明,经验并不是全部,有太多的例子能够反映出在进行实际操作时,需要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对这份工作的重视。

2.2.2设计人员缺乏理论知识

这点刚好对应前文人才缺乏的问题,当对一个门禁系统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往往会把该系统简单的理解为对于人员的管制系统,却忽略了其应该具有的记录和报警功能。还有把系统中的防破坏功能简单的理解为防止遭到物理破坏,实际则应是延伸为破坏之后,相应其他出口能否做到有效的启动,对于知识理解上的偏差将会导致制造出的产品在质量上存在重大差异。

2.2.3电子工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大部分机械电子工程的设计过程,都是依照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设计的,不过也有少数设计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完善和修复,把看似死板的工作做得灵活化,现实中则增加了不少难度。

3电子工程设计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3.1仿真分析

对于机械电子工程而言,在完成之前需要经过仿真实验,来确定该产品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上的可行性,以确保之前的设计计划能在之后的批量生产中广泛应用。在进行仿真分析时,提供数据支持的技术当属EDA,通过它可以根据每个电路环节中的函数来分析之后,实现数学建模,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这项技术能够准确的检测出产品的实践性,并且还能够依照产品的参数特性进行推广,大大地提高了行业内对于机械电子生产过程中的便捷性和准确性,无疑也是会在未来整体提升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仿真分析的高度。

3.2优化设计

拿到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时,由于不确定这个方案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就要对其进行优化设计,这种设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容差。实际工作中,传统的电子工程设计原则无法满足电子系统容差和环境的全面检查,更不能勘测到内部的电件环境,这样就会导致方案中存在设计漏洞,从而影响整个设计过程。通过EDA技术,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能够直接对环境进行精确的计算,以此来找到原件在实际环境中需要的温度、压力等数据,并把这些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优化电子工程方案,保证产品能够完全的投入到稳定工作中,加强了机械电子工程设计中的安全性。

3.3防静电设计

机械电子产品主要是根据当初设计者规定的设计程序进行工作。面临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大前提,集成电路的设计工作已经越来越呈现复杂化,同时,也为更好的防静电设计提出了挑战。现实中,静电对于整个设备的破坏非常巨大,强力电场能够对周边的电荷进行吸引,以此来破坏绝缘体以及降低元件的灵敏度,甚至有可能出现电路烧毁的情况,直接让之前进行的所有工作化为乌有,可见静电对于电子产品的影响之大。所以,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对防静电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以保持其清洁,以减少静电发生的几率。

3.4电路特性的有效性分析

电路特性的有效性分析环节,是EDA技术的重要内容。在设计电子产品时,完善的数据和特性分析之后,才能进行理论分析,所以,就要保证数据和特性的正确度,通过传统的电子产品设计方法会有很多限制,无法做到数值高准确度的特性,也会对实际的电力测试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整个设计过程失败。EDA技术的全面测试功能,就可以很好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防止设计方案出现结构性的差异,以确保整个设计过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最终达到提高行业水平,让机械电子行业能够有一个平稳的发展势头。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机械电子工程对于当下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加强了相关行业的研究与学习,为的就是实现机械电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不过眼下我国的机械电子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广文.机械电子工程方向课程设置体系浅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57-58.

[2]文东云.机械电子工程设计中的技术要点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6):142.

(作者身份证:132527198012026019)

大学生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子竞赛;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创新杯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项目规模已逐步加强,在高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一、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与特点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2], 几乎在校的三四年级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一次竞赛。竞赛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模拟、数字电路专业课的学习与实验,参考有关资料设计与我们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应用电路。学生经过对电路的设计、仿真、安装、测试,进行一次创新训练,从而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及部分优秀奖。电子设计竞赛的主要特点是: 实践性和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 不但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还涉及到一些专业选修课的内容。[3]这样就鼓励了学生学习选修课的积极性,比如传感器技术、电子测量、电子工艺、EDA仿真实验等专业的选修课[4]。设计手段可采用传统的实际动手方法,也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设计方法,如EDA辅助设计,可大大促进参赛学生理论知识的升华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5]。

二、电子设计竞赛中的典型实例

1. 用电子技术开发中学物理实验

基于普通中学物理器材的笨重、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可靠性差、实验效果不明显,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一缺陷,我们指导学生以LED发光器件为核心,将其低功耗、低成本、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的发光二极管应用于中学物理实验中。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改进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6]。

如图1中的上图是一个欧姆定理原理实验图,下图是一个多功能信号测试原理图,图2是测试欧姆定理的显示效果图。如果将上图电路的输出接入下图直流输入端M1、M3端,改变电源电压的大小或者滑动变阻器的大小时,通过LED2一组两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亮暗,可以观察到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实验演示验证了欧姆定律I=V/R的关系。

图2的测试电路不但可以测试欧姆定理,还可以测试中学物理实验所有信号的电路,比如进行电磁感应现象测试,交直流电信号的测试,音乐电平信号的测试;变压器原理的测试等等。

2. 单双向可控硅导通特性的模拟演示实验装置

图3是单双向可控硅导通性能演示实验装置原理设计图,图4是单双向可控硅导通性能演示实验效果图,每个图的左半部分由电源、可调电阻及电容组成一个充电回路,右半部分的可调电阻、电容、双向二极管、可控硅组成一个触发电路及可控硅导通回路[7]。导通后的显示效果是用555多谐振荡器和CD4017十进制计数器联用,555用作时钟脉冲发生器送到CD4017的CP端,使CD4017计数器的十个输出端随输入时钟的加入,依次出现高电平,故LED0——LED9依次点亮,则形成“单双向可控硅导通”模拟显示电路。它演示的动态效果非常生动地揭示了可控硅触发导通的特性,很具有创新性及说服力。

这种新颖独特的演示教具一方面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电路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其内部特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另外,这种教具还可以很好地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验演示,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的讲解。

制作这种教具的方法是:选择一大小合适的盒子,将控制电路图按比例大小安排在盒内,使整个所需电路图都能附在盒内,然后在需要安装元件的地方钻孔安装元件,把焊接好的流水灯电路板安放在盒内,再把输出的每只发光二极管按照点亮的顺序用引线安排在单双向可控硅电路的导通回路,内部安装好后,盖上盒盖,在发光二极管相对应的盒面位置画上可控硅的导通原理示意图,安装好控制开关及电源就可以演示。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实例,充分说明了电子竞赛不单单是一次竞赛活动,而是和我们学习的专业知识紧密相关。它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量度尺,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措施[9],能让学生在自主设计、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竞赛促进了教师的实验教学,反之,实验教学又加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10]。学生们可以借助EDA技术,首先进行电路的仿真,然后进行设计、安装、测试,虚实结合,环环紧扣,通过自主创新,可以创作出各种电路,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彬,杨丹,李晶皎.竞赛式教学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2008(5):181-182.

[2] 宋智,车仁信.结合电子竞赛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2008(6):174-175.

[3] 赵青云,杨培林,黄朝艳.基于电子设计竞赛的电子专业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79-280.

[4] 姚有峰,赵江东,汪明珠.从电子设计竞赛谈电子类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7):111-132.

[5] 刘韵,余魅.开展电子设计竞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8):121-122.

[6] 冯忠耀,罗惠霞.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47-250.

[7] 徐长军,王峰,等.双向可控硅的设计及应用[J].电子产品世界,2008(12):33-35.

[8] 杨兆民.高校物理实验课程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科学,2011,(2):14-17.

[9] 王喜鸿,王良成,周密.论以科学竞赛促进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科学,2011(4):1-3.

[10] 孔祥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75-77.

[编辑:苏慧]

大学生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教学设计并非孤立的教育活动,它具有社会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教学设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演变阶段。从农业社会“经验性”的教学设计观,到工业社会“结构性”的教学设计观,再到后工业社会“建构性”的教学设计观,社会变迁的历史在教育教学中折射出的正是教学设计变化的光谱。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观 社会变迁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按照功能主义的观点,教育有五个主要的社会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筛选和分配、对外来人员的同化作用、社会革新和变迁。教学则是实现教育社会功能的核心活动,因此教学应该是有计划的“系统”设计出来的,教学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尽管“教学设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自有教育存在,就有教学设计的思想萌生。从口耳相传到文字的出现,从印刷术的诞生到视听技术的运用,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工作者们都在为教育功能的更好实现,不断设计、改进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设计思想的生成与发展,都依赖于相应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与社会变迁相应的社会需求。反过来说,教学设计思想的变化所折射出的恰恰是社会变迁的轨迹。

一、农业社会:“经验性”的教学设计观

农业社会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私有制及阶级分化使得社会资源(主要是物质资源)为少数人拥有,因此,农业社会的教育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治人之人,并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教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传递统治阶级的“价值——规范”文化;其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教学规模较小,其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化教学为主,没有严格的班级及学年区分。

农业社会的教学设计有两大特点:

1.关注学习者分析,已经注意到学习共同体的设计在中外教育思想家的教学实践中,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学习者分析的重要性:孔子总结提出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結合的思想是基于对其众多学生的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也才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说法。郑玄也主张因材施教,认为要像大自然滋生万物那样顺应青少年年龄特点而施教,他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只有“言少而解藏”的教学才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发现了媒体的功用,形成了初步的直观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媒体的概念虽然是现代语境下的词语,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农业社会里,使用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的设计思想确已存在,并也早已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直到17—18世纪。西方一些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等人,提倡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直观教学思想才真正形成。

早期农业社会的教学媒体使用,除了文字、书籍等之外,还产生了实物教学以及挂图教学。据史料记载,在先秦时代,当时为了进行礼乐教学,就让学生亲自去接触礼器、乐器等实物。但由于实物数量有限,而且大多藏于官府,能接触它们的人不多,所以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丁宝书辑《安定言行录》中有这样的记载,“郡学成,先少独以《三礼》仪物黜其于古无考而益其未见者,图之讲堂。于是人人得窥三代文物之懿,朝夕对之,皆若素习。”讲的是北宋的胡瑗在湖州任教时。把“三礼”中所记载的礼仪器物绘制成图形、图表,挂在讲堂上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礼制的内容,大大地加强了教学效果的事情。可见。胡瑗把这些礼仪器物绘成图用于教学,克服了实物直观教学的不足,使直观教学法得以更广泛的运用。

二、工业社会:“结构性”的教学设计观

工业社会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动力。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急需大批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教育必将承担这一时代和社会使命。工业社会的教育专注于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或改变,以制度化教育、分科教学、班级集体授课及认知优先为特征。教学设计逐步冲破纯经验的束缚,转向客观科学的设计。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是自上而下的“结构性的”设计,注重设计过程的程序和步骤,注重总结性评价的作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从媒体观、心理观到系统观:奠定了教学设计的科学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的“媒体观”产生于军事教育进而推向民间教育:二战中美国视听媒体(主要是电影和幻灯媒体)在军需人员培训中的成功应用,使得战后视听媒体被迁移到学校教学中。视听教学理论中最初影响最大的是戴尔的“经验之塔”,20世纪50年代,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理论、香农的通讯传播理论等多种传播模式诞生。使得学界人士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传播理论模式。

教学设计的“心理观”在其科学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教学设计专家瑞泽(Robert Reiser)所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教学设计是从教育心理学中成长起来的,然后逐步与教育技术融合到一块的”。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促进了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的“系统观”是29世纪50年代前后由贝塔朗菲首先酝酿并正式提出来的,20世纪40年代末和20世纪50年代,由于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的渗透,拓宽了视听领域的视野,学者们的关注点由单纯的视听媒体的研究,逐渐转向关注整体教学传播过程以及教学系统的宏观层面。

2.从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追求普适性的教学模式

工业社会的教学模式设计以20世纪50年代“程序教学运动”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高峰。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巴纳锡(B.H.Banathy)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将以往人们对教学过程分散的、割裂的研究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有机地结合到一个过程论的框架中,利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要素作整体性探索,创造了许多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型。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运用系统方法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如迪克和凯里(Dick & Carey)模式、加涅和布里格斯(Gagne & Briggs)模式、格拉奇和埃利(Gerlach & Ely)模式等。

工业社会的教学设计模式繁多,寻求的是类似标准的程式,试图为教学提供一系列的基本步骤,即强调程式化、寻求“确定性”的设计。其基本理论假设是,知识是有“结构”的,刚性的、精确不可质疑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是有一定“结构”的,教学是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相连接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效果是可预测性的。工业社会的教学设计是自上而下的专家型设计,所追求的是“一般性和普适性”的设计模式,其教学过程是一种理想化的假定,把学习者、教师、教学内容等系统要素均放在静态的闭合回路中追求教学系统功能的最优化。但是未考虑和关注作为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教学设计和教学活

动是分离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对教学设计模式的程序性执行,是有一定的机械性的。

三、后工业社会:“建构性”的教学设计观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广泛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等各个领域;物质上的能源和资源,已不再是社会的决定力量,取代而之的是信息和知识。后工业社会的教育已摆脱了工业化的羁绊,打破了传统教育对知识、知识标准以及教育资源的垄断。人们对教育的自主性、选择性要求日益强烈,个性化的、互动的、终生的学习成为必要和可能。因此,教育不再只是对学习者进行外在的规范,而是学习者内在的反思与体验。教师的角色也悄然改变,加之教育资源的广泛且易得性,以及教育环境的改善,使得传统的以教为主、为教服务的教学设计思路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1.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重建——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各种相关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活动理论、情境认知理论、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等的研究不断地向教学设计领域渗透与移植,切实动摇了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对教学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教学设计模式的重构——建构性教学模式

后工业社会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外部支撑。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基于多元理论指导及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是层出不穷,如活动教学设计、情境教学设计、主题学习设计,以及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等众多的教学新模式。各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切入点及特色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其一,以“建构性”教学为核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内在的反思与体验,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注重情境的创设及教学过程的动态发展变化,体现“数字化、多媒化、網络化、智能化”。其三,强调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实现每一个体的全面发展。后工业社会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关注“人”的复杂性,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为教学服务,为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服务。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也随之发展演变,教学设计历经了不同的与时代相契合的发展过程。农业社会发展缓慢,教育主要传授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个体性经验,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折射的教学设计也仅仅是“经验性”的;工业社会生产节奏加快,教育选择了专业知识和经验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教学设计追求的是程式化的客观科学范型,形成“结构性”教学设计;后工业社会的教学要面向未来,学习内容除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外,更需要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所以其教学设计必定走向多元化、开放化,形成“建构性”教学设计。正如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个演进的光谱,教学设计的发展也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也将在这个光谱上不断发展。分析该光谱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是教学设计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大学生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设计;实施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继《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之后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在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的实施,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技术的关键点,培养动手能力、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提高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

课题内容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效果。在具体课题内容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课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使题目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例如,要求学生组装一台完整的收音机、家居生活中能用到的声光控开关、门窗防盗报警器等。又如我们选用的《音乐彩灯控制器设计》、《多功能数字钟的电路设计》、《交通灯控制逻辑电路设计》等课题,学生做起来积极性很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选择能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的课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独立完成一项实际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线路设计、选择元器件、电路安装调试,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充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电子脉搏计这一课题,要应用到传感器、放大电路、有源滤波电路、整形电路以及数字电路中的各种门电路、触发器、计数器及译码、驱动显示电路。又如数字钟电路设计这一课题,数字钟是一个典型的数字电路系统,选此作为设计题目,可使学生将学过的比较零散的数字电路知识有机地、系统地联系起来用于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设计电路的能力。还可选用有源滤波器的设计题目,使学生进一步加深领会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电路中的应用,选用交流宽带放大器的设计,使学生对放大电路的三种不同组态的特点、应用场合以及电路的设计方法得到练习,并通过这个对基本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频带宽度以及引入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改善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課题内容要注重集成电路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当今时代电子技术飞跃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课程设计可以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在电路设计中,应尽量采用集成电路, 特别是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某些专用芯片(如模拟乘法器、锁相环)作为电路的重要构件,体现出现代电子电路的设计是各种集成电路构件的组合的先进设计理念,尤其是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微处理器相结合,以数字电路为主,软硬件结合,以硬件电路设计为主,符合现代电子电路结构的发展方向。例如我们原来经常选定分立元件OTL和OCL功放电路设计课题,随着目前大量的集成功放芯片的上市,我们就把这些课题内容并入《集成电路音响放大器》、《音频信号发生器》等课题中。又如在数字脉搏计课题中,介绍了锁相倍频的新概念,同时介绍了集成电路CC4046和C14526构成的锁相倍频电路。通过这些课题设计将一些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并在实践中得到练习,使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

选择适应专业需要,结合专业特点的课题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专业有所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了一些结合专业特点的课题。例如数字转速测试系统与频率计设计,由于转速测量在工业控制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在工厂里测电机每分钟的转速,自行车里程测速计,心率计以及汽车时速的测量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又如PWM(电动机调速系统),由于该系统在工业控制的调速系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同时,又由于该系统由脉宽调制器和脉冲放大器两大部分组成,而脉宽调制器又包括锯齿波发生器和电压比较器,密切地联系了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些课题对掌握基础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对专业课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都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注意选择和后续专业课有关的课题为对电子技术课程的进一步提高和为后续课程打下一定基础,可考虑选择一些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综合性的课题,以使学生对电子技术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认识,对后续专业课有一定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例如《调速系统的给定积分器》课题。

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师只在大思路上作一定的引导,对具体方案不做过多干预,只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改进做法是:在注重结论正确的同时,强调整个设计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即使得出的结论不尽如人意,甚至是错的,只要学生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仍然可获得较好的成绩;相反,如果结论是抄袭得来的,即便是正确的,设计成绩也按不及格处理。如电子脉搏计的设计课题,只给出设计方案的原理框图,讲明基本原理、总体构思和适当的设计提要,在设计任务书中给出原始数据及主要技术要求,而具体的原理图及元件的参数,集成电路的选择,电路的安装调试等工作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收获更大。

虚实结合,重在“真品”(1)采用机辅分析。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对电子电路或系统进行自动分析和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它的应用使得电路功能、参数的分析和设计都可以脱离具体对象,在构筑于计算机平台上的虚拟环境中通过仿真处理而自动实现。EDA技术已成为现代电子工程开发与应用领域的支撑技术,在电子行业,Miltisim、Protel等电子仿真软件,已成为电子工程设计的必备工具。学习和掌握应用计算机对电子电路的分析是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领域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一是应用Miltisim设计电路仿真。在学生根据设计课题拟定初步方案后,要求他们先在电路仿真与分析软件Milltisim平台上对于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观察电路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分析主要元器件参数对电路指标的影响,初步了解电路静态和动态的工作情况,在Milltisim平台上调试电路使之达到技术指标,为电路的实调做准备。二是应用Protel For Windows设计印刷电路板。在Milltisim仿真后,给学生介绍印刷电路板的自动化设计软件Protel For Windows和设计印刷电路板的基本工程知识,要求学生应用Protel For Windows设计软件绘制本组设计的电路原理图并设计出印刷电路板图。通过几年课程设计的实践,对有源滤波器、交流宽带放大器、数字温度计、数字钟、交通灯控制器等设计课题采用Milltisim EDA软件与虚拟样机,指导学生进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结合传统设计。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EDA技术的教学和实践课程。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电子技术理论课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独立设计电子产品的能力和对电子产品实际安装、调试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从原理图设计开始一直做到样机调试成功,经历整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又如何能提高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作用?所以要将传统课程设计与EDA技术的训练相结合,比较电路实测的性能和计算机的仿真结果,以认识计算机仿真在电路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对EDA技术的了解不只是停留在软件系统的操作上,而是对该技术在电子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形成组合,团结协作在组队方面,采取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方式,2~3人为一组,要求学生不仅要共同讨论设计课题和选择设计方案,还必须落实自己具体的设计任务,如计算机辅助分析、硬件电路的制作、调试、资料的查阅、整理和总结等,有分工有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强化考核,提升品质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课程设计完成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安装工艺水平、调试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设计报告质量、答辩情况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要特别强调答辩的重要性。答辩时,每个学生都要先概述自己的设计过程,重点讲述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最后教师点评、讲解,同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分析和讨论。通过答辩、讲评,学生可以体会别人的设计思路,开阔眼界,也能从别人的设计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样,答辩过程就成了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为学生具体接触和了解实际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工程训练的机会,在内容上、方法上、手段上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作思路,让他们开阔了眼界,初步掌握了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提高了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开发工作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梓城.电子技术实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付家才.EDA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郭兵.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郭红(1972—),女,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控制。

上一篇:特色博物馆党建论文范文下一篇:名中医评选效应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