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数字电视论文范文

2024-07-14

中国卫星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主要特征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出方便人们生活使用的工具。目前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就是一项重大的研究发明和应用,其主要是利用卫星信号传播来进行广播节目的播放。该文主要从对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出发,简单阐述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关于影响我国该技术运用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广播电视 卫星传输技术 现状趋势 对策

1 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

广播电视的卫星信号在传输中主要有上行发射站、星载转发器、地面接收器三大模块来进行信号的传递。首先上行发射站是将经视频处理后的相关视频信号和伴音处理电路处理后的视频伴音信号混合处理在一起,形成最终基带信号,该部分完后,要对中频载波的波段进行调制,将基带信号调节为70 MHz的中频调谐波。然后将中频信号变成规定的发射频率。最后是将最终调成的频率由发射站的发射天线传输给卫星。其次就是星载转发器在接收到地面发射站发射来的信号以后进行信号中转转发至地面接收器。目前的电视广播卫星上都有C、Ku等不同波段类型的转发系统,在星载转发器工作时,就是由它来接收上行发射站发射的信号,随后向卫星电视广播的地面接收站进行下行信号的转发,其中工作实质就是转换机。最后就是地面接收站来进行信号的接收,转播成电视有上行发射站最初发射的视频信号。地面的卫星电视接收站主要是由天线、卫星接收机以及高频头这三部分组成。天线负责接收卫星信号,通过天线上的高频头把电磁波信号处理放大,将其频率转换为950~1450 MHz的第一中频信号。随后,转换后的中频信号通过电缆输送到卫星接收机来调节至广播电视适合的波段。最后将其转化成最初原始的复合基带信号进行加重处理。

2 我国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1)首先是人为操作不当引发的问题。这主要是该设备的安装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由于自身素质和责任心问题导致操作失误以及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挽救措施。此外,还由于维修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在维修中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所以,为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就首先需要制定出比较完备的维修管理和施工管理制度,确保在全面细致的制度监督下最大程度的规避施工维修失误现象。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设备建设人员和维修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意识。另外,为确保施工、维修工作的有效落实,还要制定现比较科学规范的施工、维修工作指导办法,确保设备建设的合理以及维修中遇到问题时能做到及时解决。

(2)电磁干扰,电视广播节目信号在传输中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同类型电磁波的干扰,这样就会导致传输中的电视信号波中的不同波段都受到影响。最终会导致节目信号的质量下降或者有的地区根本接收不到卫星信号。其中最为常见的电磁干扰主要是中、短波干扰、手机信号塔干扰以及各种设备上的雷达干扰。其中中波主要是干扰基带处理系统以及电源系统;短波主要是干扰高速数字基带系统以及L波段窄带传输系统;雷达主要是对卫星C波段中的下行信号(4 GHz)进行干扰。

所以,受中波的影响,需要确保整个传输系统的工作状态良好以及设置机房屏蔽或者屏蔽接地系统;对于来自短波的影响,比较有效地措施是设置机房屏蔽和馈线屏蔽系统,此外还可以采用半钢(钢皮屏蔽)输送电缆,这都能很好做到对短波干扰的规避;对于雷达的干扰,由于雷达的干扰信号是直接由接收天线传输到卫星传输系统,所以,地球站或者卫星单向接收站对此根本无法克服。这种问题的出现只能和国家无线电输送相关管理部门来进行频率协调解决,此外,如果地球站以及卫星单向接收站距离强干扰信号源较远并且这两种装置都有一定夹角,可以适当加大接收天线的口径来进行解决。

(3)卫星信号在输送中受到的外部因素影响,由于卫星通信是一个几乎完全开放的传输系统,所以,卫星信号在输送中很容易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干扰。其中影响其传输的主要因素有通信信号之间的干扰以及太空天气对传输空间信号传输链路的影响等。其中太空的天气因素对卫星传输的影响主要是对卫星自身运转的影响、信号传播途中环境的影响以及地面站发射端和接收装置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太阳活动中放射大量的高能粒子会致使装置中的存储器运行程序混乱、以及导致绝缘材料被电击穿而造成的装置元件损坏;信号在输送中穿过电离层或者对流层时,会受到电离层的影响导致法拉第极化旋转装置降级,造成地面接收站收到的信号不好。

所以,要想规避来自电磁波对传输信号的干扰,除了要进一步加快对卫星信号输送设备的抗电磁波干扰技术外,还要注重对太空天气以及太阳活动等对卫星信号传输中干扰较大的外在天气因素的监测,来及时做出应急规避方案,减少对卫星信号的干扰。此外对于那些早就投入使用的卫星来说,不仅仅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更应该考虑的是自身会不会因为年久而失去自身轨道参考,所以还要做好对卫星以及信号传输装置的定期检修。

3 结语

目前在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主要是模拟电视信号和数字电视节目技术并存、Ku波段卫星电视信号传输和c波段卫星电视信号传输并存以及数字加密电视和数字非加密电视传输技术并存这三大主要现状。但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其发射容量小、广播节目类型传输较少、覆盖率低等,所以需要在科学进步的步伐中加快对新的卫星传输技术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中遇到的问题做总结以及及时提出解决对策,来保护卫星信号在输送中不受到外界干扰,保证信号输送质量,提高电视节目可观性。

参考文献

[1] 奚向涛,范建明.卫星接收信号的干扰和抗干扰[J].有线电视技术,2007(2):51-53.

[2] 余英.广播电视卫星传输[J].卫星与网络,2006(8):48-56.

[3] 刘洪才,广播电视卫星数字传输技术.第六章.卫星直播到户(DTH)[J]中国有线电视,2008(9):986-987.

中国卫星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电信号在各个地区的覆盖率不断提高,但仍然有很多地区存在非法销售和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备的情况。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城乡结合部的集市,这些地区对设施管理不到位,销售和使用者只考虑利益和方便,安装者法律意识不高、不清楚该安装行为的严重后果;销售者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这不仅影响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市场管理秩序,同时对广播电视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要想实现广播电视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广播电视;卫星信号;地面接收设施;非法安装;设施管理

1. 地面卫星非法接收设施增多的原因

1.1 设施体积小、成本低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卫星地面接收设备的体积已经越来越小,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小体积的设施给安装人员的携带和安装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在安装的过程中对位置也没有特殊的要求,调试操作并不复杂。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接收的广播电视节目基本与有线电视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没有多大差别。除了设施体积小、功能齐全之外,吸引使用者和安装者的是这种接收设施的成本更低、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市场,并形成了销售链。根据调查,目前有线电视的安装费用为250元左右,每年的维护费用为420元。而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的安装费用为50元左右,如果自行安装的话,使用者只需要购买一套300元的接收设施。在使用的过程中,接收设施所接收的卫星信号质量好、清晰度高,节目的数量也更多,且不需要再次缴纳维护费用。由此可见,地面卫星非法接收设施的成本要明显低于有线电视,很多使用者看到了该设施的利益,明知道安装该设备为非法行为,为了节省费用还是放弃了正规的有线电视。

1.2 设施的非法生产和销售量增多

由于地面卫星接收设施中存在着广阔的价值空间,再加上该设备当中的电器元件成本较低,因此很多不正规的小作坊都开始加入到接收设施非法生产的队伍当中来。生产和销售接收设施的行为都没有经过政府部门的许可,因此销售者不需要缴纳任何的费用,他们在不考虑社会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接收设施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铤而走险。根据调查显示,近年来相关部门所查获和收缴的地面卫星非法接收设施,大部分都是“三无”产品,这些产品大多质量不合格。但是对于使用者来说,这些接收设施价格低廉、能够收到电视节目,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他们并不会在意接收设施的质量问题,也没有其他方面的要求。这使得接收设施的非法生产与销售行为变得更加普遍。

1.3 对接收设施进行管理与查处的难度较大

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在销售的大多都是通过电视机经营户来实现的。这些经销户专卖电视机,具有兼带销售卫星地面接收设备的良好条件。使用者如果有需要会直接与销售者进行联系,销售者会安排安装人员进行非法安装。他们的行动都是单独进行的,同时也比较隐蔽,因此很难对其进行监管。同时依据《卫星地面广播电视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国务院129号令,第十一条内容“违反本规定,擅自销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没收其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并可以处以相当于销售额二倍以下的罚款”

2. 规范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都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很多生产企业和经营户利用使用者为了节约费用而购买和安装接收设施的心态,扰乱生产和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环境。与此同时,很多境外节目没有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核和保护,在其中会有一些不当的观念和不良的思想被传播出来,这些信息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尤其是会对心智发育尚不健全的儿童和青少年带来不当的引导。因此,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卫星地面非法接收设施的打击与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相关部门需要对接收设施的生产、销售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从源头治起、对非法分子进行严惩。

其次,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我国的广电部门也面临着新的压力,而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压力,不利于广播电视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受到网络电视的冲击,很多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都有所下降,网络电影和电视对传统电视节目的观众进行了分流。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很多观众开始使用手机应用程序来观看电视节目,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观看,还可以灵活地实现回放、倒放,并实现对电视节目的即时评论。这使得广播电视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第二,很多基层的广播电视部门的发展已经脱离了政府,需要通过自身的收入来实现自给自足。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还需要缴纳一定的税收,同时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无偿服务,这增加了广播电视的压力。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发展,广播电视部门需要依靠有线网络。各个地区的网络公司都在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想以此来实现传统电视向网络电视的转换。而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行为减少了网络电视的潜在用户,这使得网络公司在有线网络方面的投入得不到回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的免费接收。

3. 规范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的策略

3.1 加强对群众的宣传与教育

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从生产、销售到使用的价值链产生的原因就是其中有利可圖,而产生利润的主要环节就在于销售的过程,很多使用者为了节省有线电视安装费用会选择使用这种接收设备。这些使用者当中有一部分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仍然会选择接收设施。还有部分使用者并不了解这种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到了国家的法律。因此,要减少接收设施的使用,加强对群众的宣传与教育,使他们放弃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选择正规的有线电视是十分有必要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到社区和村镇当中开展各种宣讲活动,在活动当中向人们阐述私自购买与安装这种接收设施的严重后果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区,人们的道德素养比较高,通过知识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就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偏远地区,人们的消息比较闭塞,对于外界的事物不敏感,宣传教育的难度比较大。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循序渐进,可以通过张贴宣传单、在村镇拉条幅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当中实现对居民的教育,使他们意识到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行为是非法的,也是私自的。对于主动改正错误,放弃接收设施的行为要进行鼓励,而对于执意使用接收设施的行为要进行依法打击与惩处。

3.2 做好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普查工作

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具有体积小、隐蔽性强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查处,管理人员需要做好普查工作,深入细致地落实普查要求,要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并进行仔细排查。传统的排查工作不适用于接收设施的查处,效率低下,长此以往造成了管理人员自身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为了改变这一问题,广播电视部门需要改革管理模式,对管理人员采取薪资效益制度,也就是完成既定的任务才能够得到相应的薪酬。这可以使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感受到工作压力,从而能够在工作当中发挥潜力、完成任务。要提高普查的效率,首先要对普查的区域进行划分,然后在不同的区域当中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使管理人员都能够在固定的区域当中开展工作。这样可以使他们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接收设施使用情况,从而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进行设备的查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普查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对接收设施查处的效率。

3.3 对接收设施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进行管理

很多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生产销售行为非法的,因此这些生产和销售人员并不具备许可证明。对于这一现象,广播电视部门需要加大惩处力度,加强对“三无”作坊的查处,发现擅自生产与销售接收设施的行为进行依法惩处,对生产工厂进行查封,没收所有销售产品,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做出惩罚。对于正规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生产和销售企业,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其在特定的条件下生产与销售。销售者也需要持有许可证明,购买质量合格的产品,同时按照许可证明当中的接收目的来使用设备。

4. 结语

综上所述,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体积小、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同时成本较低,因此非法生产、购买以及使用接收设施的行为屡禁不止。这种行为违反了国家的规定,增加了广播电视部门的压力。同时,接收设施的境外节目给非法分子散播不良言论了创造机会。因此,加强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这需要管理人员加强对接收设施的普查,同时对使用的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对生产者与销售者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广电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进一步加强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的意见》[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7(07):33-35.

[2]自治区五部门联合开展非法安装使用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行动[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25(02):7.

[3]林茅,张勇,常颖.“中星9号”开启卫星直播时代——关于卫星直播对有线电视的影响分析[J].廣播与电视技术,2018(10):32+34+36+38.

[4]朱爱军,孙凤丽,马友,刘宁,林维夏.极轨卫星极区多任务数据接收冲突检测与对策[J].电子测量技术,2018,41(12):5-11.

中国卫星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对外宣传与国家形象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对外传播中,讲述中国故事被认为是有效且可行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需要处理好中国话语与全球话语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故事、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三者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

对外传播与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经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①要想创新对外宣传方式,首先必须更新对外传播话语理念,不能仅仅满足于照本宣科地将中文直接翻译成外语后向国际社会传播,还应巧妙地将理念和观点融入故事,展开故事化对外传播。

故事化对外传播的基础是叙事学。叙事学是关于叙事的理论和系统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1969年在法国诞生,是在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符号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学开始注重跨学科研究。②叙事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研究各种叙事文本的综合学科,研究对象包括叙事诗、日常口头叙事、法律叙事、电影叙事、戏剧叙事、历史叙事、绘画叙事、广告叙事等。③就叙事而言,既可以是在真实意义、事实意义上的叙事,也可以是在虚构意义上的叙事。④

故事化传播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各式各样的故事是各种各样的人类群体生活经验的反映。故事传播策略的优势在于将价值观寓于情节生动、叙述连贯的故事话语之中,能够有效降低目标受众的说教感、陌生感、距离感。“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学院所作演讲的题目就是《讲故事的人》。这位善于讲故事的中国作家不仅通过故事展现了其叙事才华,而且通过故事展示了一种价值观。莫言以其小说故事话语获得了国际认可,对对外政治传播活动的启示是,以故事为外衣,把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需要倡导、最需要宣传的百姓身边事宣传出去,就能对塑造客观的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促进作用。

当前,故事化的对外传播已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展开。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近年来出访时的演讲,展现了“爱讲故事的习近平”形象,实践了“接地气”的公共外交。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他讲述了张骞出使西域、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61岁的中国儿子与80岁的哈萨克斯坦母亲的故事;在坦桑尼亚,他讲述《媳妇的美好时代》;在俄罗斯,他诠释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论”,《莫斯科时报》称习近平使用了“普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

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的一座富矿,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故事化的对外传播,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言语过程。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不同话语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对外传播与中国话语

“话语”一词是个舶来品,它是英文“discourse”的汉译。“话语”本来指的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具体言语,原本是语言学和修辞学领域的研究对象。由于话语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只有结合人与人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才能准确把握话语的本质。后来,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从哲学的角度将话语看作是言语与言说过程相结合所构成的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以及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密不可分的具体言说方式。这样,话语逐渐成为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一个术语,对话语的定义也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状态,但我们也能大致总结出“话语”这一概念所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言说内容、言说方式和言说过程,这三个方面的具体配置共同构成一个具体的言说行为。

近年来,我国对外传播学界表现出高度的“话语自觉”。“中国话语”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一道,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概念。在2013年8月15日的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还专门举行了题为“中国核心政治话语传播”的圆桌会议。

中国话语既需要展现中国风范,也需要融入国际语境。任何形式的话语交流,都要以适合情境为第一要义,“话语”的理解与接受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真正实现。对外传播话语面向的是本国以外的受众,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话语,因此必须与国际传播的语境相适应。由于对外傳播需要深入别的文化圈,就必须考虑目标受众是否能够理解、接受传播内容,这将直接影响到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前段时间,一条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视频引发国内外媒体关注。在这则视频中,中国领导人都以卡通形象出现,画面基调轻松,不失幽默。无论是言说内容、言说方式还是言说过程,这则视频都做到了中国话语与国际语境的高度融合。

中国话语的构建路径

对外传播话语的跨文化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在甲文化中编码,在乙文化中解码”。⑤在国际传播语境下,媒体面对的是文化各异的社群、种族和国家,他们拥有各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系统。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势必为对外传播带来一定的障碍,从而影响对外传播的效度。因此,中国对外传播既需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来讲述,也需要通过合适的话语来传播。

1.使用面向国外受众的媒体语态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传播话语通常是对内传播话语的字面翻译,这种以内充外、内外无别的话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外传播效率低下,目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度和认同度不高。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在对外传播活动中必须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地位,使用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媒体语态进行对外传播话语建构。

在跨文化话语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使用国际化的表述方式呈现事实与观点。我们应当合理运用目标群体喜闻乐见的叙述手法,有意识地运用当地的大众语言,尽可能少一些教条式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宏大叙事。例如,中国记者郑若麟在用法语撰写的《和你一样的中国人》一书中,大量使用法语中的各类谚语、俗语乃至双关语,对于提升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2.发挥国际友人的“皮下注射”效果

“皮下注射论”是传播学的一个早期理论,是指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有十分强大的力量,就像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在开展对外传播活动时,语言隔阂、文化差异、国境和地理距离就像人的皮肤一样,将一国内外的人们隔离,沟通、交流、理解都十分困难。也就是说,大量的对外传播活动都是在大量隔阂存在的情况下开展的,这种对外传播活动要么传受双方距离遥远,要么双方隔阂巨大,要么受体制制约很多,多数需要通过翻译等中间环节进行,可以姑且称为“外敷药型”对外传播。而国际友人则为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捷径,他们往往既懂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发展实情,又熟知其祖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通过国际友人讲述中国故事,可以发挥他们“贯通中外”的巨大优势,直接向其国民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正如传播学的“皮下注射论”一样。

中国一贯重视通过国际友人开展国际交流和对外宣传,从斯诺到爱泼斯坦,从热爱中国文化的国外政要,到不为人知的普通百姓,中国的朋友遍布全球。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通过统战、外联等途径,吸引了大量国际友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冲破重重阻挠,吸引斯诺、白修德等著名记者前来边区采访,让自己的声音成功进入国际主流舆论体系。同时,也积极团结野坂参三等日本共产党进步人士和反战的日本友人,对日展开舆论战,为抗战胜利打下舆论基础。当前,我国积极开展团结和争取国际友人的工作,在国庆、春节等节庆活动中,也都会邀请有代表性的国际友人出席,国际友人工作得到持续重视。

3.通过海外媒体“借壳上市”

除了充分发挥国内外语媒体的对外传播功能之外,我们还应当争取与背景各异、国际角色和地位各不相同的境外传播力量发展合作关系,使之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话语渠道。这些境外传播力量主要包括国际性组织、外国新闻媒体、外国新闻网站等,以它们为话语媒介所塑造的中国形象,要远比国内媒体所传播的中国形象更能让国际社会信服。巧妙选择中立或友好的国外媒体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利用其非中國媒体的身份,发挥其国际传播优势,是中国话语构建策略之一。

通过海外媒体发出中国声音,主要有两种渠道。首先,就是通过国际广告、国际游说、国际公关等方式,让海外媒体直接为我服务。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开展这方面的国际公关工作,如在钓鱼岛争端中,日本就通过美国主流媒体发出日本声音。2013年11月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的社论呼吁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认钓鱼岛“属于日本”,以阻止中国对日本的“挑衅”。社论的立场明显偏袒日本,言语表达不符合美式习惯,连一些口号式的表态和呼吁都像是日本人在自说自话。有分析指出,该社论很可能是日本政府游说的结果,很可能是日本国际公关活动中的一篇“软文”。其次,是通过中外媒体合作,“借壳上市”,发出中国声音。如中日两国合拍过纪录片《丝绸之路》,中加两国合拍过纪录片《千锤百炼》,中英两国合拍过《美丽中国》,这些纪录片都在对方国家主流媒体播出,塑造了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再如,CCTV大富频道在日本影响广泛,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大富株式会社联合运营的电视频道,将中央电视台的大量节目直接送到了日本民众的荧屏上。

注释:

①《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3-08/20/c_125210825.htm.

②欧阳照:《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申丹 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④谭君强:《叙事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⑤欧阳云玲:《从对话意识谈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跨文化策略》,《新闻窗》,2008年第2期

(梁国杰:聊城大学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赵新利:中国传媒大学讲师,早稻田大学博士)

中国卫星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4篇

交通是一国发展之基,信息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当二者相结合,交通通信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发展就不仅是1+1=2的命题那样简单,其影响力是远远超过简单相加的等式的。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已经列入世界一流行列,在支持国家工业建设、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交通通信事业也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挥着作用,不仅为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持和技术保证,也越来越多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高质量、全方位的优势服务。

着力信息化新发展

2010年,交通运输部作出决议,将原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更名为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同时还赋予了中心服务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职能。名称变更了,工作职能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更高,通信信息中心要如何做好为部和行业提供通信技术服务、加快自身发展、承担全新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是摆在杨洪义主任等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工作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遵循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将总体的发展工作思路定位在围绕安全应急、定位导航、信息通信三个重点领域,并且由此做出了一系列的建设和管理部署,站在全新的高度,确立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杨洪义主任是在交通信息行业奋斗了近三十年的专家,在国际海事卫星(Inmarsat)、低极轨道搜救卫星系统(cospas sarsat)和VSAT卫星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交通运输信息化研究等领域内从事了大量的工作,在交通通信信息研究行业内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绩。在交通运输部召开的“2011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大会”上,他作了题为《提升支持保障能力 服务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讲话,系统总结了“十一五”期间通信信息中心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关于开展行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工作的思考,号召通信信息中心全体人员认真落实“十二五”提出的各项任务,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己任,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为“打造电子政务安全信息港,缔结现代交通物流产业链”、提升自身运维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努力。

杨主任的讲话为通信信息中心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表示,通信信息中心在“十二五”的发展是和《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紧密相连的,《规划》蕴含强调了整合促进发展、发展带动整合、重大项目实施由部主导的原则。通信信息中心从对规划理解中,领悟到一张网(交通信息通信网络)、一幅图(交通电子地图GIS-T)、一个中心(数据中心体系)、一张卡(交通一卡通)的需求走向和对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通信信息中心作为部及行业的专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机构,杨洪义表示未来的工作重点将着重开展涉及行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全局性、联通共享性工作,注重在促进联通共享的标准上、在技术管控体系建设上、在可持续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上、在部省联动技术协调上发挥作用,实现技术支持保障的积极意义。

就这一工作重点,杨主任还作了具体解释。他说,未来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服务于物联网概念下的车联网、船联网社会服务体系的形成。通信信息中心承担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的项目工作,通过在上海世博会的应用,正在引导装备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引导定位导航服务商重新组合,促进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将为形成服务于现代物流的车联网社会服务体系提供支持。这些经验,与通信信息中心正在开展的电子航海体系研究、智能航运信息服务(船联网)研究相结合,为行业的船联网社会服务体系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进一步发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行业规模化、安全应用定位导航技术提供了基础。通信信息中心要进一步加強“北斗行业应用策略研究”,在推动重大专项应用示范和技术市场产业化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三,适应安全应急常态化。安全风险伴随着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延伸,安全应急必须与交通运输所有信息化业务融为一体才能得到保障。这也是信息化重大工程“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指挥系统”未来成功的关键。通信信息中心结合长期的安全应急工作基础以及“联网联控”等应用实践,致力于以技术手段,适应物联网概念下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的常态化,促进落实政府、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主体责任。

第四,服务于全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能力建设。GIS-T是具有交通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是行业车联网、船联网、物联网的基础,是卫星定位导航交通运输民用产业化的基础,是安全应急常态化的基础。通信信息中心将结合开展的国家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工作,为行业提供便利、经济的GIS-T资源。

积极建设全新职能

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在我国的重大社会事件、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当中屡次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海事卫星业务安全、及时、高效地为用户和公众提供了优质全面的服务,在国内外的用户和媒体行业面前展现了良好的风采。

展望未来,杨洪义主任认为要履行好新时期信息化的新职能和身份,首先要关注交通运输发展热点,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将在物联网、智能交通概念下更加呈现网络经济特征,其基础是车、船以及火车、飞机间的联网,即运输工具间相互联网;同时,运输工具与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周边环境及相关行业间相互联网。联网的实质,是实现交通运输相关的从业者、管理者、消费者等与综合运输系统中各要素、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信息对称。最终体现为行业信息采集自动化、依法行政非接触化、运输组织多样化、运输方式综合化。

其次,杨主任认为在工作当中应当着重透视制约难点、解决突出问题。在通信信息中心已经取得重要成就和发展的同时,应当看到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其中,理念和认识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仍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信息化的推进过程是改造原有流程、形成新业务流程的过程,是在价值链、产业链环境中持续优化流程的过程。所以,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能不能做到部门或单位核心业务信息流的标准规范和持续优化,会在根本上影响行业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第三,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单位自身要找好位、用好力。其一,是得到部省各级领导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视支持。从集约化和资源有效利用角度,充分发挥行业通信信息中心专业业务机构的作用,在协调部省技术联动、实施规划建设任务、构建信息化技术管控体系、承担运维管理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为管理部门决策支持和技术咨询提供服务。其二,是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单位自身要强筋健骨。要具备持续的研究能力,具备专业的技术实施能力,具备科学的组织协调能力,重视优势互补、发挥部、省不同层面专业机构的作用,致力发展行业信息化,向社会资源打开积极发展的大门。

举例来说,2011年12月29日,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和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共同组织召开了“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重点营运车辆公共服务平台”(简称西藏平台)援赠暨开通仪式。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杨洪义主任和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索朗群佩分别代表援赠单位和受援单位进行了工作汇报。西藏平台的建设是按照“统一开发、复制推广”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仅用了8天时间完就成了运行环境的搭建、平台的部署与发布工作的。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发的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标准要求,入网运营商仅用了4天时间完成了平台的升级改造并联网成功,充分体现了统一化、标准化建设的优势。西藏平台的开通运行不仅满足了重点营运车辆安全生产、动态监管的实际需要,提升行业监管能力,而且对反恐布控、维护处突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重要的是,西藏平台的开通运行标志着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已实现除港、澳、台外的全国所有省份的互联互通,这期间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做了多少工作和努力、杨洪义主任耗费了多少心血可想而知。

发展海事卫星业务

当前,海事卫星是世界上唯一能为海、陆、空各行业用户同时提供全球化、全天候、全方位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服务的网络系统。海事卫星是集全球海上常规通讯、遇险与安全通讯、特殊与战备通讯于一体的实用性高科技产物,通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卫星和地面的卫星测控站属空间部分;岸站和船站属地球部分。岸站是卫星通信的地面中转站,船站就是海上用户站,设置在航行的油船、客轮、商船和海上浮动平台上。从1985年起,海事卫星通信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到航空及陆上领域,成为海陆空全能的通信系统,并于1994年更名为“国际移动卫星组织”,如今其影响力已经在逐步扩展并渗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其业务范围也是通信信息技术中心技术支持保证的重点环节。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同步通信卫星、移动终端(包括海用、陆用和空用终端)、海岸地球站以及协调控制站等构成。到目前为止,海事卫星系统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政府部门、国防军队、新闻媒体、海关、外交、战备通信、远洋运输、渔业船队、石油勘探、应急救灾、登山探险、民航客运、水利監测、野外作业等诸多领域。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于1982年在英国伦敦成立,1999年改革为国际移动卫星公司,同时保留了一定规模的国际组织机构,我国是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创始国成员之一,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是国内唯一的指派单位,对外以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名义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电信联盟、国家海事组织的有关活动,承担国际海事卫星、国际搜救卫星的国内公益性通信职责,并且负责建设维护和相关政策的制定。

海事卫星C系统是海事卫星的主要系统之一,是一种高性能、全数字、低成本的存储转发数据通信系统,被称为全球遇险和安全通信的主力军。这一系统主要由同步通信卫星、移动终端、地面关口站以及网络协调控制站等组成。早在1993年,北京市就建成、开通了海事卫星C系统,后又于2003年开通了海事卫星F系统。因为有多年的努力打下的良好基础,目前海事卫星已为国内外700余家航运企业、近5000艘船舶提供了海事卫星通信保障,并不断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增值业务,为保障海上人命和运输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当时的交通通信中心开通的海事卫星移动宽带业务地面接续系统,首次将有专线保障的移动卫星宽带服务引入中国,使高质量、可监控、个性化、便携式的移动卫星视频传输变为了现实。系统内的应用除包括电传、数据、文字传真等外,还具有提供增强群呼、位置查询和报告等功能。“十一五”期间,通信信息中心做到了确保海事卫星、搜救卫星、程控电话交换系统连续五年“零故障”运行,并且建成了交通运输行业专网和覆盖全国交通行业的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系统,自主研发出船舶遇险安全数据管理系统软件,还组织开展了行业通信导航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为此,杨洪义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曾先后主持了海事卫星北京地面站C、M、Mini-M、F标准岸站的数字化改造和建设,成功组织了第四代海事卫星地面试验接续站(POP站)建设、海事卫星地面站公网和互联网互通等工作,开通了我国的海事卫星宽带上网业务,极大地提升了海事卫星系统的可靠性和通信服务的保障能力,不仅扩大了服务领域、引领国内海事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而且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杨洪义还积极组织了与国际移动通信组织的谈判工作,经过努力争取,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拥有 第四代海事卫星地面关口站的三个国家之一,这一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运安全通信的国际话语权和组织协调能力。2009年,他主持研发的“海事卫星突发新闻视频直播传输平台”项目获得了由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评选的第四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二等奖,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通信信息中心通过国际海事卫星运行系统不断增强业务建设,实现了海事卫星3G通信与我国专有用户应用的最终衔接,向用户提供海事卫星海、陆、空领域的话音、数据、视频等通信,填补了我国移动卫星宽带业务应用的空白,后来获得了2010年度航海学会一等奖。

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已建成海事卫星系统(INMARSAT)、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GMDSS)、低极轨道卫星搜救系统(Cospas -Sarsat)和中国北斗卫星民用导航系统的全方位的通信导航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模拟向数字、从话音向数据、从传统电路交换向互联网IP业务、从窄带低速数据向宽带高速数据的转化,形成了以多网络互联互通为主要特点的天地一体,便捷通畅、四通八达的宽带网络平台。这些成果之中蕴藏了杨洪义和中心同仁洒下的无数心血。

锐意进取再创佳绩

从2005年起,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总体经济规模、经营收入连年倍增。同时,通信信息中心先后承担了部级科研项目18项,开发新技术产品数十款。其中“海事卫星宽带业务地面支撑系统”、“海事船载无线综合通信系统”等9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公路水运工程监理行业管理系统”等2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并且获专利3项,部分成果已被列入科技部减灾实用技术,科研成果实现了100%的生产力转化。2010年,在“十一五”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表彰大会上,中心荣获1个突出贡献奖、1个优秀科技工作者奖、2个优秀科技人员奖。创新能力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成为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在“十一五”期间,针对行业需求,通信信息中心向科技发展倾斜,加大科研投入,围绕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了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然而,既得的成果仅代表了过去,展望“十二五”,杨洪义胸中又已经在酝酿中心新的发展规划和思路。他说,时代是不断发展着的,各行各业对信息通信增值服务的需求量都日益增加,交通通信信息已经在政府部门、国防军队、战备通信、新闻媒体、应急救灾、野外作业、水文测报、森林防火等各界均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未来的发展空间广泛。

杨洪义相信,在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在“十二五”的发展中将扬起交通行业信息发展的风帆,乘风破浪,与世界一流的通信信息技术完美接轨,为祖国、为交通航运事业更好地服务,脚踏实地,再创佳绩。

中国卫星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在分析和论述G3传真通信技术和移动卫星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对移动卫星通信中传真数据业务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卫星信道的电路域传真业务实现方案。

关键词:传真;卫星通信;信关站;电路域

无线传真是传统PSTN有线传真的重要扩展和补充,其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方便和快捷的传真手段,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政府机关、军队、武警、公安、林牧渔以及移动商务等领域,并被作为山区、湖泊、近海和偏远地区等区域传真业务覆盖的有效解决手段[1]。

现有无线传真业务利用移动通信网电路域数据传输能力实现对G3传真的承载,及与PSTN网G3传真的互通。受限于芯片和设备厂家对传真功能的支持,目前只有GSM和CDMA2000网络提供正式商用的无线传真业务,且在实际使用中存在成功率低、覆盖范围不够广、受地理条件限制、不支持语音和传真交替等问题。

移动卫星通信(以下简称“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大、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通信频带宽、灵活方便等特点,使农村偏远地区、抗灾救援、军队、边防、海域等场合的通信成为可能,可解决目前地面无线传真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本文提出的移动卫星通信中的传真业务解决方案支持语音和传真交替业务[2]。

1 G3传真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ndTelephone Consultative Committee,CCITT)根据传真传输一页A4文件所需要的时间和采取的频带节省措施将传真机划分为4类,即一类机、二类机、三类机和四类机。其中G3(Group 3)传真机属于三类机,是数字化传真通信设备。由于G3传真质量高、速度快、传真机成本低,已成为PSTN和移动通信网中应用最广泛的传真技术。

G3传真技术遵循ITU-T的T.4和T.30规范。T.4规定了G3传真文件编码格式;T.30规定了G3的通信规程,该通信规程是上层传输协议,协议本身不保证数据可靠传输。

完整的G3传真通信过程分为5个阶段。A阶段:呼叫建立阶段,B阶段:报文前过程、C阶段:报文过程,D阶段:报文后过程,E阶段:呼叫释放。在传真通信过程中,信令和数据传输交替进行[3]。

2 移动卫星通信传真的实现技术

本文介绍的卫星通信传真业务利用电路域卫星信道实现对G3传真的承载,以及与PSTN网G3传真的互通。简单来说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电路域通话建立阶段和传真报文阶段。

2.1 传真业务结构

卫星通信情况下,进行传真业务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移动卫星终端中集成一个传真适配器模块,传真适配器模块与本地传真机遵循T.30通信规程,移动卫星终端通过其与传真机进行控制信令、传真业务数据包和话音包的交互。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提供对G3传真业务的无线承载通道,并通过MSC完成与PSTN网之间数据格式和传输协议的转换。

2.2 传真业务流程

移动卫星通信传真业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两台移动卫星终端之间进行的传真业务,另一是移动卫星终端和与PSTN连接的传真机之间的传真业务[4]。

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传真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1)传真机FAX1摘机,拨号。

(2)传真适配器模块FA1向终端A发送ATD指令,终端A向网络侧发起语音呼叫。

(3)被叫传真机FAX2摘机应答,传真适配器模块FA2向终端B发送ATA指令,终端B向网络侧发起语音应答,此时双方可进行正常的语音通话,话音速率为2.4/4.0 kbps;

注:若传真机FAX2是自动接听,则由于FAX2话筒未摘,双方不能进行语音通话,此时FAX2默认进入传真业务模式,等待对端的CNG信号。

(4)按下传真机FAX1的传真开始按钮,其发出CNG信号经FAl和終端A到达对端传真机FAX2,FAX2回复CED信号,当网络侧检测到CED信号后,会向终端A和B分别下发无线承载重配置(RB RECONFIGURATION)信令,终端收到该信令后,发起信道切换,切换到传真信道,并回复RB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信令,此时传真通道便建立起来了,传真信道可支持9.6 kbps速率的传真数据业务。

(5)两端传真适配器与传真机各自进行本地训练,训练成功后,接收端FAX2发送CFR到发送端FAX1,FAX1接收到CFR后进入传真报文阶段。

(6)传真报文结束后,发送端传真机FAX1发送DCN,网络侧检测到DCN后,会向终端A和B分别下发无线承载重配置(RB RECONFIGURATION)信令,终端收到该信令后,发起信道切换,切换到语音信道,并回复RBRECONFIGURATION COMPLETE信令,此时如果两端都未挂机,可进行语音通话。

(7)语音通话拆链阶段,可分为主叫先挂断和被叫先挂断两种情况,被叫先挂断情况在图2中以斜体表示。

主叫或被叫在传真过程开始前挂机时,直接向对方发送挂机消息,不再进行传真流程;在传真过程开始后挂机时,传真流程继续,传真收发结束后,直接向对方发送挂机消息,不再进入语音通话阶段。

3 传真业务过程需考虑的问题

按照上述传真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时,有几个问题需要重点考虑[5-6]。

(1)由于卫星链路的长时延,传真机、传真适配器、移动卫星终端和网络间信令的交互时间需要结合T.30通信规程固有的定时器加以统筹考虑。

(2)卫星链路的无线信道环境可能不太理想,需考虑无线卫星信道的抗干扰等问题。

(3)在无线通信网络传输传真业务数据包时,需要重点设计数据包校验、ARQ以及数据包的排序等问题。

(4)无线卫星信道在话音信道和传真信道间切换的问题,如何保证切换的成功率。

(5)传真适配器与传真机的兼容问题,由于目前G3传真机制造商较多,故而传真机的兼容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

4 结语

相比现有利用地面移动通信网的无线传真业务覆盖范围不够广、受地理条件限制、不支持语音和传真交替等方面,本文提出的移动卫星通信的传真业务实现方案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针对本文提出的移动卫星通信中传真业务实现方案目前仅支持速率9.6 kbps的情况,需要考虑改进支持更高速率的传真业务,譬如目前应用较广泛的14.4 kbps速率的传真机;另由于移动卫星通信信道的环境比较复杂,要保证传真性能的稳定性,需要提高移动卫星终端抗干扰能力,这些是以后我们的研究和改进方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移动卫星通信的发展,会让基于移动卫星通信的传真业务变得更加简单、方便、快捷和可靠。

[参考文献]

[1]彭巍.无线传真业务的实现技术及演进方向[J].2010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2010 (19):42-47.

[2]刘爱军,吕海寰.低速卫星信道中三类传真业务的实现[J]屯信科学,1996 (10):42-45.

[3]孙伟明,袁三男.移动卫星多路复用器中的传真业务[J]电信快报,1999 (11):24-27.

[4]孙家泽CDMA无线模拟传真的设计和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5]张志鹏网络传真业务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复旦大学,2009.

[6]黄华山.浅谈卫星通信的应用发展现状[J].科技创新导报,2014 (25):81-82.

中国卫星数字电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短报文;传感器;定位;通信技术;数据安全

Key words:Short message,Sensor,Positioning,Communication technology,Data security

0 引言

随着全球陆地资源的日益匮乏,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经济成为沿海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1]。通过实时和长期的海洋环境监测掌握海洋环境信息,对于海洋权益维护、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2-3]。

目前全球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向智能化发展,大量智能化设备被研发和应用,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具有多年的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也涌现一批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设备,而智能化对设备通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有的海洋环境监测设备通常采用国际海事卫星或ARGO卫星等进行数据传输和管理,这些系统均由国外研发,保密性和自主性不高,不利于国家海洋安全[3-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快速定位、精密授时和短报文收发等功能。其中,北斗短报文以北斗卫星为中继站进行数据中转,实现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无通信盲区和数据传输加密等优势,完全可以替代国外卫星系统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4-6]。

本研究将短报文通信和移动通信相结合,设计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远程、实时、自动和全天候监测,稳定性和安全性高。

1 系统功能和性能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北斗海洋环境监测终端和海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2个部分。北斗海洋环境监测终端具有定位、通信和数据采集等功能,将采集的数据通过短报文或移动通信网络传输至海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平台接收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并存储和发送(图1)。

系统主要具有7项功能。①实时定位:實时定位终端并在电子海图上动态显示;②实时监测:实时监测温度、盐度、pH值和叶绿素等多种海洋环境参数变化,尤其是水质变化,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监测内容;③数据处理:实时和快速地解析、分析和存储采集的数据;④信息预警:当监测值超过预设的标准值时,系统自动向用户发送预警信息,同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预测海洋环境变化趋势,辅助用户识别风险;⑤电子围栏:用户可将终端置于特定区域并通过平台设定,如终端移出设定区域,系统自动向用户发送警告信息;⑥数据总览:统计终端在一定时间内的位置信息和监测数据信息等,可对终端监测情况进行跟踪和回放,详细掌握海洋环境变化规律;⑦用户管理:个人用户管理包括个人用户的基本信息和权限等,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基本信息、绑定和解绑等。

北斗海洋环境监测终端和海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性能如表1和表2所示。

2 系统设计

2.1 北斗海洋环境监测终端

北斗海洋环境监测终端集成微控制单元以及传感器、北斗、数据存储、移动通信、人-机交互和电源等模块(图2)。

微控制单元的主控芯片采用STM32F103R8T6,其是ST旗下常用的增强型系列微控制器,通常可用于电机驱动、应用控制、手持设备和GPS平台等。该芯片芯体为32位,存储器容量为64 KB,最高主频可达72 MHz,完全满足系统性能需求。

移动通信模块采用SIM800L,其是LGA封装的四频GSM/GPRS模块,性能稳定,外观精巧,性价比高。该模块采用工业标准接口,工作频率为GSM/GPRS 850/900/1 800/1 900 MHz,可实现语音和短信等数据的传输,且功耗较低。

北斗模块采用FB3511,其适用于无人区以及电力、气象、水利、地质和石油等领域的數据传输。该模块集成RDSS射频收发芯片、功放芯片和基带电路,可实现双向北斗短报文通信,支持北斗或GPS单模定位以及双模联合定位。

传感器模块根据实际需求集成相关传感器,通过预留硬件接口,可扩展最多4个类型的传感器。

2.2 海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为节约成本,平台硬件采用第三方托管的形式,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器和防火墙等。①服务器采用RH5885H V3,其配置为12个英特尔至强E7-4850 V4处理器(主频2.1 GHz,16核)和48个32 G的DDR4 RDIMM内存,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②存储器采用Ocean Stor 5300 V3,其配置为混合闪存、30 T硬盘、32 G内存和4端口Smart IO I/O模块(SFP+,8 GB FC),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系统;③防火墙采用USG 6370,其配置为4G SDRAM内存,吞吐量为4 GB/s(IPSec吞吐量为3 GB/s),具有入侵和病毒防御、数据防泄漏、上网行为管理和审计、基于应用的QoS优化、负载均衡智能策略管理以及Anti-DDoS等功能(图3)。

平台开发采用B/S架构,界面友好,方便用户与系统的交互。平台软件包括数据处理、实时监控、统计报表、异常报警和用户管理5个模块。①数据处理模块接收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解析、分析和存储;②实时监控模块在电子海图上实时显示终端位置、监测数据和电子围栏等信息;③统计报表模块可对终端的历史轨迹进行回放,也可将监测数据按类别或时间进行总览,并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展示;④异常报警模块对预警信息和电子围栏等进行设置,一旦监测数据超出预警值或终端移出电子围栏,即自动向用户发送信息,经用户处理后自动更新;⑤用户管理模块用于管理个人用户和设备。

3 结语

在青岛市近海海域实地部署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并严格按照规范对海洋环境监测终端和海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多次联调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良好,实现对海洋环境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存储、管理、查询和显示等,功能和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具有安全、稳定、方便和实用等特点,适用于对海洋环境和海水养殖等的远程自动化监测,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到海洋环境监测领域,有利于我国提升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和保护海洋环境信息安全,且对于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推广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铁流,冯正乾,周尚.基于SIM900的无线远程海洋监测终端机的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2,35(12):108-111.

[2] 王传君.基于GPRS_IP通信技术的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系统[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3] 王世明.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海洋监测浮标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J].全球定位系统,2016,41(4):102-105.

[4] 彭伟,徐俊臣,杜玉杰,等.基于北斗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系统设计[J].海洋技术,2009,28(3):13-15.

[5] 解来滨.基于BD2和GPRS的海水多参数监测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6] 刘丹.小型多参数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系统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2.

上一篇:师生互动远程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新型矿山技术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