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机制范文

2023-09-20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1篇

[摘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面向市场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工学结合中的地方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下的自主办学机制、教育产品的社会认同等问题,一直制约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文章将就这些问题及影响因素作深入剖析,并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周旺(1966- ),男,广西博白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广西南宁530008)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龙头,辐射中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一场全面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高职教育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观念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到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其本质就是开放办学。高职教育要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就必须面向市场。人们所顾虑的是市场的商品意识及功利主义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期望相悖,把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的商业性视为对立体,或简单地把教育市场化理解为一种状态和商品交易,忽略了其市场过程与生产形式,这是对教育市场特征的曲解。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就要充分运用市场的调节作用,以此来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教育要让市场在其生产过程中发挥其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从而保证教育供给的有效增长,以提高教育运行效率,即“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实践教学链接市场、人才培养服务市场”。其现实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办学体制多元化,如学校企业联合办学、学校与社会团体或个人联合办学等;二是服务面向劳动力市场并受其调节;三是通过市场调节教育资源配置,即由社会全面参与办学(非全政府体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层次结构、教学内容和实训模式等。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师资(尤其是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教师、教学设施、图书、学校建筑、后勤服务等生产要素也通过市场竞争获得。

高职教育进入市场经营,是对教育制度的一种完善,是调节教育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关系的良策,其意义在于:通过市场实现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和自身发展的价值;通过市场运作实现教育的供求关系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产品的质量及其适应性;通过市场来调节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术竞争力;通过市场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通过市场来不断完善自身制度,等等。

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政策问题

时下在100所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的辐射带动下,全国不少院校都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校企合作(Cooperative Education)、共同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师资队伍等。但实际执行中,由于区域在体制、政策、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做得较有成效,但在欠发达地区,不少院校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并未出现预期的成效。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合作资金、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限制,更多的只停留在接受学生实习的层面上,真正成效显著、辐射作用广和具有变革推行意义的典型寥寥无几,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

从促进校企缔结联合办学的动因来看,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首先是市场需求。目前有些地方出现的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学校积极、企业冷淡)的现象不少,其主要原因不是企业缺乏需求,而是学校没有及时转变观念与做法去迎合企业的需求。实际上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发展,不少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与高校合作的愿望也很迫切,因此校企合作并不缺少市场环境,缺乏的还是完善的法规和得力的政策实施监督。

从各国解决有关问题的办法看,用得最多的首先是政策驱动。不少国家有鼓励产业接受学生实践的相关政策,用人单位能享受政府的惠税鼓励,把参与人才培养视为一种制度。从企业的角度看,接受学生实习的动力来源于廉价劳动力的诱惑,用人单位让学生承担一些风险系数不高的岗位,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而不影响生产。用人单位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希望在人才支持、技术改良、文化建设等方面能共享院校资源等。这样,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来自企业对政府相关政策的信心和从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因此,校企合作的前提是政府先建立相应的政策机制,尤其是能形成校企“双赢”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美国早在1971年就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但我国迄今还缺乏相应法律制度。

其次要解决政策障碍。政府、学校、企业要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在政策和机制上实施三方联动,搭建发展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的“政校企合作桥”(见下图),政府的立法保障、职业准入、投资机制和惠税政策是“桥墩”,合作的内容是桥梁。其任务包括:第一,立法确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与任务,通过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确定企业与高职教育之间要相互履行的职责和任务;第二,制定职业教育的特别税收政策,对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政府参照国家规定企业用于培训职工的教育培训费1.5%~2.5%标准计算征收优惠税或免税;第三,完善教育、劳动、人事、行业四者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和就业准入制,对企业和院校依法实施产学合作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行奖惩;第四,建立并完善多元化办学的市场投资收益与资源共享机制,使企业承担最小的体制风险和避免政府的非市场化干预风险。

三、工学结合中地方政府的作为问题

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视,并把该项工作纳入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从高职发展的二十多年时间看,地方政府在推动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了政府作为(governance model)的重要作用。但是与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有不少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对高职教育发展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在高职教育的统筹规划建设、政策的制定实施、外部环境的优化、教育投资机制的完善,或是协调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等方面,没有将投资者、管理者、监督者、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扮演到位。如高职教育因先天不足而形成的土地少、经费少、办学条件差、科类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老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国家规定的生均经费要求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因缺乏对高职发展的规划布局与统筹而造成资源重复浪费和无序竞争;政府部门条块分割和职能交叉,造成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混乱;因高职教育法制模糊,各校只能各自为政,与社会行业及教育市场难以接轨,社会资源因此无法或难以进入高职教育市场等。

现行国情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既具有事业属性,又具有产业属性,是计划与市场的统一体。在政府、学校、市场三者关系上,政府是投资者、社会管理者和教育生产者,除了通过拨款、立法、评估等方式实现监控外,更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市场来调控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在推进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多元化办学体制,为高职教育市场化创造环境和条件。政府对高职教育发展的“作为”至少体现在四方面:第一,以政策规定政府在发展高职教育中的具体责任和确切任务,包括投资高职教育的GNP比例。第二,建立教育信托基金、教育股票、教育债券、教育彩票制等教育储蓄制政策。第三,完善教育立法和严格执法,《高等教育法》的69个条文中仅有一处提及职业教育,迄今未见有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现行相关法规多为目标性、原则性或决定之类文件,欠缺操作性与实施细则,且因法律效力低下而使政府面对高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无所适从。立法保障是政府规范管理职业教育的关键,特别是多元投入体制、多元产权制度、职业准入制度、教育税收制度、教育金融制度、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管理监督制度等。第四,解决劳动职业准入制度的统一问题。目前我国尚未真正推行统一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劳动部虽已制定了1800多个职业岗位规范与考证要求,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不足100个岗位。此外,还有人事部门和一些行业协会也推出自己的准入资格证,近年来还有学校挂靠有关部门推出的职业证书。这些证书的考核认证和使用陷入一片混乱状态,究竟由谁来管理和监督并不清楚。政府应该进行整顿,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准入制度,并严格监督管理。

四、宏观调控下的自主机制问题

从政府的有关职能来看,政府是高职教育的最大“股东”,也是大“买家”,但不是最高统治者。在管理高职教育问题上,政府应“重心下移”,偏向于市场调控而非计划调控。因为学校应是市场的独立体,只有这样才符合产业化和市场化规则。政府可通过投入、立法、委托评估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而不是目前实施的严格统管。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费里德曼认为“政府垄断教育导致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唯一的出路就是教育市场化”。而办学市场化的前提,就是学校要有足够的自主权以使其在市场中保持独立性。因此,政府应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与收费体制、专业设置制度等方面给予学校足够的自主权(autonomy)。

首先是放宽招生自由度。目前由政府计划调配招生指标而不是由市场需求定指标的做法与教育产业化和市场规律相悖。一个学校的招生规模应由市场需求和其教育生产能力决定而非政府确定。改革的方向不妨分两部分:小部分由政府计划调控,从全国统一高考中招生;大部分应由学校依据市场需求自主设定,由学校自己组织命题考试,进行择优录取。

其次是给足学校专业设置权。目前高职专业设置按教育部的统一目录执行,少数新专业也可冠地方字号,但必须通过教育部批准。这种做法肯定会加大专业的重复建设,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的重复率超过80%,其中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不足10%。不少专业的布点在一个省区就高达四十多个,在全国的布点还更多。这种重复设置造成教育资源极大浪费的同时,还把各校引入一种混乱的无序竞争状态,并使“产品”供求失衡,结果是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教育特色无法体现。专业设置应紧扣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国家可以设一定比例(如30%~40%)的目录专业,提供导向指南和管理政策,其余专业(如60%~70%)应由学校按市场需求设定。

再次是改革文凭管理制度。高职教育进入市场后,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凭证——文凭与学位(高职尚未有学位),其“含金量”取决于学校的质量、声誉和品牌影响力,而非政府的统一标识和防伪码。尤其是随着教育市场的成熟,学校的品牌标识要远远盖过政府的政策符号。政府应该相信学校对市场的忠诚和对自己的文凭的责任。为此,文凭管理制也应做适度改革。可分国家文凭和学校文凭两种,其中学校文凭应由学校自主管理,在使用上两者的文凭效能不应有任何区别,为方便监督可备案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政府不必担心因此出乱,相反,学校出于声誉和品牌建设需要会更加珍惜这种自主权力,何况还有社会在作判断和监督。

最后是引入市场收费制。高职教育与其他产业一样,应该进入市场接受市场定价。目前由政府确定教育价格的做法,既违背市场价值规律,又抑制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再生性发展。教育统一定价无法甄别教育质量差异。政府要实施教育价格监控,可引入社会认证制度,并建立教育合格和优质评价机制,遵循优质、品牌、名牌商品的附加价值规律,实施以质论价、按品牌定价的管理办法。政府可根据学校的“产品”质量、声誉、品牌影响力等分类分级,然后按类、按级定价收费。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根源在于没有完善办学体制和管理法制。

五、高职教育产品的社会认同问题

2007年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这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质量有了认同。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approbation)有地区差异。其中肯定意见不少,但整体满意度还偏低,视之为次等高教者居多。家长、学生视之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用人单位喻之为“夹生饭”,相当多的单位非到应急之时不能接收高职生,高职教育在现实中遭遇了苦命运。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首先是政府在政策上不能一视同仁。表面上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文件也提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但实际操作时,在财政拨款、招生批次、文凭管理等问题的处理上还是视为“层次”。另外,前面谈到的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法规少之又少,使高职在发展中遇到许多问题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从落实。其次是受传统思想和社会消极舆论的影响。迄今还有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认识也仅停留在解决“落榜生”读书、延缓就业压力、支持社会稳定的层面上。另外,受传统“读书做官”思想影响,大学生认为做“蓝领”让人低眼相看,加上工资待遇的差异,高职教育的身份自然要低人一等了。最后是高职教育自身的问题。尽管高职教育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总体仍然缺乏质量与特色。在办学定位上,功利主义过重,未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问题。加上近年来规模的急速扩张,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声誉。高职教育从规模到内涵、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正是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同度和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铁明.教育产业论: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视角[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晓丽.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0).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2篇

摘 要: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作为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投资是否成功,更是我国投资控制的有效保障。而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必要前提,只有加强做好工程造价审计的质量控制工作,才能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工程造价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这一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中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探讨,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控制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做出正确的投资控制,使得工程项目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从工程项目的开展到竣工结束,其中所有的过程都与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在进行最后结算审计工作时,也是整个建筑工程造价质量控制中最后的一个决策阶段,但是,由于审核人员并未参与到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其中发生变更的施工环节、施工材料等的了解,也只是通过相关文件的描述,这就很容易导致工程造价审计结果失准。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中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遵守的原则

1.1 审计人员在进行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时,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由于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只有加强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才能确保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极大的保障了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避免出现重复施工的现象,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有效节省了施工费用成本,真正发挥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促使工程造价行业的蓬勃发展。

1.2 在实际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与质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是质量控制的基本前提,只有真正意识到人对于质量的重要性,将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激发人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才能确保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质量。另外,由于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实际操作性较强,这就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只有不完加强和完善自我建设,才会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而促使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够达到理想的质量控制效果。

1.3 必须加强做好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不仅要注重与前期的质量控制工作,还有对施工过程以及质量验收工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加大对施工环节的监管力度,这也是提高工程造价设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1.4 任何一个建设项目的开展,都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如果没有对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制定明确的规则要求,就会导致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这对于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影响。但是,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审计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累积宝贵的工作经验,掌握更多有效的工程造价投资数据,对数据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加以改正,真正实现建筑工程投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1.5 审核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保持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在进行工程造价的审计过程中,能够客观冷静的看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坚决不允许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以此来保证工程造价市场的正常发展秩序。

2 工程造价审核质量控制的过程及重要环节

2.1 审核业务前期工作的质量控制

2.1.1 承接审核业务时的质量控制应放在第一位:①委派有经验的注册造价师与客户洽谈业务,了解委托目的,规避审核风险。②接受业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③推行“双承诺制”,即客户向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保证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工程技术资料及前期招、投标文件、工程合同等资料,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从业人员向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保证依法、客观、公平、公正地执业。

2.1.2 加强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自身的内部管理:首先,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应该建立利一学的人员聘用制度及人员管理机制,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的单位组织,拥有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注册造价师,为此,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应该建立一整套公平、合理、透明、先进的管理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其次,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与客户签定业务委托书后,要合理地组织人员,根据所承接业务的大小及复杂程度,提出审核计划及审核重点。最后,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具体的审核项目要确立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强化对业务质量的二级审核制度。

2.2 审核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2.1 明确项目负责人及各个执业人员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明确项目负责人全而负责审核项目的质量工作。项目负责人在做好自身审核业务的同时,抓住审核重点,检查各执业人员的工作质量,同时对重大问题要及时反映汇报,完善信息传递系统,规范审核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底稿清晰明确,不论编制者本人还是其他审核人员,都能看懂。

2.2.2 工程造价审核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点:①严把工程项目工程量的审核关。由于工程量的真实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因此工程造价审核的重点应放在工程量的审核上。对于招投标时采用工程量清单方式编制的工程结算,由于各子目的综合单价己经约定,审计的重点就在审核工程量上。②对于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在审核工程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工程单价的审核。③掌握好预、决算软件的使用。当前市场上的预决算软件很多,每种软件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也有容易出错的地方,建议审核人员不要经常更换软件,否则由于对软件不熟悉,极易出现错误。

2.2.3 规范审核程序,严格执行二级复核程序。对每一个业务项目都必须从基础抓起,按操作规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各项工作。二级复核程序的关键在于自检,由于工程内容很多很复杂,项目负责人不可能每项都进行核实,只能审核关键问题,因此业务人员必须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做好每项工作,并注意做好自己結果文件的自检工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得知,影响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需要涉及的质量控制环节较广,这是一项非常复杂,难度系数较大的工程,需要很多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因此,建设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工程造价审计的质量控制工作,只有保持正确的质量意识,将质量原则放在首位,真正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才能确保每一个通过工程造价审计的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核人员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保证工程造价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从而促进我国工程造价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文秋,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与工程造价审计的比较[J].四川建筑,2007-9-10.

[2]蔡雪梅.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审计风险[J].审计与理财,2006-4-25

[3]卓士杰.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结算审核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安徽建筑,2007(6):23-24.

作者简介:黄奇敏,身份证号:452123198703186123。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3篇

一、当前高校构建内部控制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 促使高校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某些高校未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 在资金使用方面常常是大手大脚, 对资金的使用效率未进行考虑, 未构建绩效考核机制以及问责制度,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对高校的评价, 可能会使得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变低, 那么也就不能培养出素质水平高的社会所需人才。所以, 在构建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引进专业化的内部控制管理人才, 对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具有促进意义。

(二) 使得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健全

对于高校财务管理而言, 个别高校按照惯例开展工作, 未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有效地梳理以及总结, 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体系。对于决策而言, “领导一言堂”, 在大额资金支付以及重要事项等方面的集体决策不足, 极易滋生贪污、腐败等犯罪现象。所以说, 高校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强化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确保高校在一个好的内部治理环境下运转。

(三) 促进高校资金优化配置

内部控制工作一个最为显著的要求, 就是要求合理地分配高校的资源。在配置办学资源、购置办学硬件时, 这就要求不仅要对所采购产品的具体分类情况以及生产水平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 更需要对各类所采购产品的材料采购成本、产品销售额以及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等方面的内容加以充分考虑。在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考量的条件下, 在配置办学资源、购置办学硬件时, 就要对各类产品进行规范化的配置, 尽量合理地分配高校各类资源, 从而促使高校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资源只有进行了合理地配置, 才可以将不同的产品投入进行合理地分配。根据高校的现实发展状况, 以某种边际效益更大的产品作为主要内容和对象, 那么就会使得高校的投入产出比最大程度地得以提高, 投入相同, 且获得的利润更高, 有效节约了成本, 高校的经济效益水平也随之而提高。

由上述3点可以看出, 构建内部控制长效机制, 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重要的价值。因此, 对于高校而言, 应该高度重视这个方面的工作, 以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高校内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一) 未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很多高校将本校的机构与岗位职责看做是本校的内控制度, 或者完全照抄、照搬其他高校的内控制度。甚至还有一些高校根本没有专职内部控制工作人员, 而完全将此项工作职责归入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职责里, 或者将全部的财务公章交由一名财务人员进行保管, 缺乏有效的监督, 极易导致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 内控意识较为薄弱

当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对待财务管理工作方面, 在实际过程中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水平较低, 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削弱了高校预算控制以及决策控制等方面的重要环节, 从而使得高校内控工作流于形式, 执行力度不足。具体而言, 表现在: (1) 主要是部分高校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工作中抱着不予重视的态度, 甚至还有个别高校领导将这些制度完全忽略, 搞个人专断; (2) 表现为对高校的资金支出缺乏控制意识, 特别是一些大额支出, 缺乏正式的审批手续, 在领导未批准通过的情况下直接付款, 造成严重后果。有的从事内控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消极、自保, 工作积极性不高, 工作态度也不够认真。

(三) 高校人力资源政策不规范

目前, 有很多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 存在着只重视职称和学历, 不注重能力、素质的现象。时间一长, 就会使得高校引进的这部分人才不守规矩。在职称评审以及干部任用方面, 存在着只注重项目多少、论文数量以及成果大小等方面, 而往往忽略了岗位胜任能力以及实际操作水平, 从而导致很多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低下、责任感不强等现象的发生。

(四) 高校内部监督力度不足

应当构建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 并对高校相关部门与岗位的监督职责加以明确。然而, 目前部分高校内部监督力度不足, 内部监督无法保持与内部控制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监督检查力度不足, 岗位分工也不够合理, 职责划分不够清晰、明确, 关键性岗位人员业务交叉现象较为常见, 在项目执行过程当中, 参与度低下。对项目内容的审查, 主要是对结果进行程序性审核, 在实际的项目执行过程当中, 往往有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等, 使得相关规范和制度很难真正地落到实处, 无法真正地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

三、当前高校构建内部控制长效机制的对策

当前高校应该加强研究, 积极地构建内部控制长效机制。具体对策如下:

(一) 强化内控意识, 提升内控水平

针对部分高校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水平不高的现状, 应当努力强化这部分高校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 提高内控水平, 促进内控制度在高校的落实、落地, 营造良好的内部管理氛围。高校内部控制应当是全员参与的, 覆盖了经济业务的整个过程。高校主要负责人应注意对本校的内控执行力进行全面、及时地了解, 遵守内控制度, 以身作则, 为全体师生员工树立榜样。

(二) 努力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对高校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推进高校的科学发展, 应当不断提升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 将对学校财务内控工作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财务内控工作人员, 需要自觉强化自身财务工作专业素质, 主动提升自身财务工作水平。具体对策如下: (1) 高校应该注意强化对财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以及业务素质的培训, 使得高校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保持稳重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2) 强化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加强对高校财务工作人员相关情况的深入了解, 确保财务内控制度落到实处。

(三) 强化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高校若要获得长久的发展, 就应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其中内部控制在高校管理工作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一些高校的管理人员缺乏危机感, 竞争意识不强;一些高校并未对内部控制体制机制进行深化改革, 并未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从而导致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漏洞和薄弱环节, 对高校的正常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在高校内部控制工作中, 应该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 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 强化精细化管理思想。精细化内部控制属于一种现代化的内部控制模式和思维, 能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从高校自身而言, 应该强化科学管理, 不断分解各个业务程序, 再向高校内部推行计划的精确化以及决策的准确化、内部控制的精确化、员工考核的精确化等, 从而使得高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高校构建内部控制长效机制, 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很多高校均对该项工作给予了重视。然而, 在实际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例如未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控意识较为薄弱、高校人力资源政策不规范、高校内部监督力度不足等, 对高校构建内部控制长效机制, 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实施极为不利。对此, 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积极地构建内部控制长效机制, 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率, 加快高校的科学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对当前高校构建内部控制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 然后剖析了当前高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最后据此提出了高校如何构建内部控制长效机制, 旨在为高校更高效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重要意义,长效机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的通知[Z].财会[2012]21号

[2] 刘永泽, 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 2013 (1) .

[3] 王卫星.内部控制:基于高等院校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 杜常春.地方高校内控风险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 2014 (9) .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4篇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运输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 为了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更好地发展铁路运输业就要求我们快速的转变传统铁路运输的模式以及经营管理思想。为了铁路运输行业的更好发展我们应该将成本管理定为运输行业管理的最核心内容, 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去节约成本, 控制铁路运输行业的成本输出情况, 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铁路运输行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 在当前的铁路运输行业中企业应该将成本管理当作核心内容, 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强化成本管理的企业意识, 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努力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目标体系, 并且进一步的构建一个成本管理联动机制, 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处理铁路运输行业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另一方面这样做还很有利于加强铁路运输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2 目前铁路运输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我国的铁路行业都由国家进行监管, 但是随着一些企业的发展以我国经济形势的一系列改变也开始有一些企业涉及了我国的铁路行业中。当前我国铁路行业发展过程中政企不分、产权关系虚置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 因为我国铁路运输行业成本管理意识的淡化, 使得在市场竞争观念没有很好的建立, 同时也没有正确认识到成本管理在铁路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另外铁路行业运输中的部分管理者对于财务知识的认知也不够清楚, 对企业的盈利方法没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他们一直认为生产才是第一发展力, 是最重要的存在, 而管理并不是特别的重要。这种思想严重违背了企业的发展思路,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员工对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这对于成本管理措施的实行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2 成本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在铁路运输行业中很多部门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都没有能够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 大部分员工以及部门都认为成本管理与自己的部门关系不大, 认为它只属于是财务部门的范畴。由于铁路运输成本管理没有被很好地认识理解, 各部门没有对铁路运输成本管理形成一个联制的管理机制, 就造成了铁路运输行业中成本管理与技术、生产、物资等管理严重脱节的现象。在当前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部门的职责还是比较单一, 例如技术部门只追求卓越的技术标准, 而不会去主动考虑技术投入的经济性;生产部门就只单单负责运输生产, 一般都不会考虑到运输生产和成本之前的利益关系;物资部门只负责物料的需求共赢, 也不会考虑铁路运输过程中物料产生的管理成本;对于科研部门来说, 他们只重视项目的研发, 不会考虑对新项目进行价值和效益的分析评估。

2.3 成本预算缺乏科学性

当前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的成本管理仍然处于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初级阶段, 在这个初级阶段总是无法对于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发展。在当前社会我国的铁路运输成本控制是按照控制实施总量的方法来进行控制的, 在预算方面和盈亏考核过程一般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制度, 通常根据上一年度的指标水平对下一年度的成本预算进行制定, 而这种预算制定发光管发就很容易造成企业重视成本总量控制、而轻视铁路运输过程中的实际效益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铁路运输各部门只能按照成本预算被动地去控制运输成本, 而不能根据运输需求以及实际盈亏情况进行动态成本管理的现状。

3 当前铁路运输行业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铁路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它为我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运输市场为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当今时代, 随着客车以及飞机等一些新运输方式的不断增多, 铁路运输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内在竞争力, 铁路运输行业就要以一个自信的崭新的姿态去迎接运输市场的各种挑战。而成本目标管理及动态控制机制对于铁路行业的运输发展有着很多的有利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成本目标管理及动态控制机制在铁路运输行业的一些应用。

3.1 加强铁路运输成本管理

在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成本管理特别有利于企业的更好发展。在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是不是合理就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铁路运输行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很多管理工作都能很好地得到反馈, 最终体现为企业的盈亏。在我国当前的铁路运输行业中运输资产主要分为两大类, 分别是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中非经营性资产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经营性资产中, 固定资产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 如果不能对它进行很好的控制就特别容易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开的场面同时还会造成在生产中严重浪费的不好严重。因而在经营性资产中特别有必要采取成本管理的方法来控制相关的运输生产成本。

3.2 建立合理的动态控制机制

在我国的铁路运输实行资产经营制度后, 我们对于具体的经济效益有了更高一层的追求, 以往的成本应该显现出它更高的价值。因此在铁路运输行业中就要求我们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 对原材料, 生产过程, 机车、运用车都进行一个动态的控制机制, 关注运输全过程的成本输出问题, 并且注重成本的输出与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实行资产经营的铁路运输条件下, 我们要求我们最后的产出必须大于投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铁路运输行业控制过程中我们要将先干后算思想转变为先算后干思想, 将运输效率与运输成本联系起来, 形成动态的控制机制。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当前我国的铁路运输业面对着一系列的问题, 急需我们对其进行改革和深化。我们必须正面对待当前的铁路运输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困难, 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建立科学有效的铁路运输成本目标管理及动态控制机制, 为我国铁路事业的更好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铁路,运输成本,目标管理,动态控制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1] 孙文韬, 乔海燕.浅析铁路运输成本目标管理及动态控制机制[J].管理世界, 2008 (7) .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5篇

一、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主要特点

(一) 真实性

在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计算机系统可以对已授权的用户来记录用户的实际身份, 所以在互联网络中可以避免出现冒充顶替的问题。计算机系统还能够自动的识别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提高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的质量。

(二) 可控性

在计算机系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因为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快速发展,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大量的信息。如果不良信息大肆传播, 不单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而且还可能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为此计算机系统安全机制可以直接对用户的实际需求, 随时随地的向用户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1]。

(三) 保密性

计算机系统能够保证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转, 避免信息出现泄漏等问题。计算机系统的各项信息内容还不能够被随意篡改, 增强信息在网络系统中传输过程的稳定性, 避免破坏和丢失等情况, 计算机系统可以保护人们的隐私信息安全。

二、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的主要机制

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分为两方面的机制, 一方面是计算机外部系统安全控制机制, 另一方面是计算机内部系统安全控制机制, 这两方面的控制机制相结合可以增强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质量。

(一) 计算机外部系统安全控制机制

由于计算机系统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因素而导致内部的信息出现丢失泄露等情况, 所以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系统外部安全控制机制的管理, 通过建立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并且结合防火墙技术, 能够形成一种安全防御的体系。例如通过信息加密防火墙以及病毒防治等, 可以被动的对计算机系统外来的影响因素进行积极防御。加密机制能够对计算机系统外部控制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保证信息的传输的安全性。通过以密文的形式进行发送, 而且也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 促进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 计算机内部系统安全控制机制

计算机内部系统在建立的过程中, 通过应用交换机的方式能够直接将计算机划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 而且交换机还可以作为计算机互联网络与外界连接的窗口, 并且能够主动的对外部信息进行过滤。通过恰当的方式来限制计算机网络内部系统受到病毒和木马感染的可能, 而且也可以避免没有经过授权访问的用户进行访问。在计算机系统内部, 由于涉及到的信息内容非常多, 而所有的情况也比较复杂, 为此必须要积极建立相对应的管理措施, 尽可能的保证计算机安全管理操作更加规范, 降低失误的可能。

三、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

(一) 提高信息安全防范的质量

在计算机系统内部信息数据的重要性非常关键, 相关工作人员与信息使用人员必须要深刻的认识到数据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安全防范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增强数据信息访问管理机制。应该对计算机系统的数据信息访问设计一定的数据权限, 避免数据信息被随意的强制访问。要对不同级别的用户来设置不同级别的权限, 例如用户如果等级较高, 那么就可以适当的增加访问数据信息的内容, 假设用户的等级比较低, 必须要设置不同的访问内容,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保证内部信息的传输安全, 还能够对重要的数据信息和文件进行加密处理, 避免这些关键的数据信息丢失或者被随意篡改[2]。在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要加强备份管理, 避免系统因为故障或者意外情况导致数据丢失。

(二) 提高计算机操作系统质量

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必须要通过对系统日志的主要管理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且定期对系统日志进行检查, 结合不同的日志文件内容进行判断, 对计算机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给出恰当的解决方式。按期对计算机信息以及系统通过恰当的监察方式, 加强对系统内部任务器的检测, 判断计算机系统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通过各种安全软件对计算机的隐藏程序进行监控, 或者利用内存映像的方式来开展检查, 提高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操作质量。

(三) 提高病毒防护工作的质量

在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病毒入侵不仅会导致计算机系统文件丢失, 而且还可能导致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等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系统开展科学的病毒防护工作。

首先, 利用各种计算机安全防护软件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查杀, 避免病毒在计算机内部残留。其次, 要加强安全意识, 避免随意点击不明信息的地址或链接。再次, 在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设置安全访问密码的方式, 可以避免被他人随意使用或观看。最后, 在计算机接入外来的设备时, 最主要的就是要对U盘等外来设备进行安全的查杀, 这样才能够避免计算机病毒感染。

四、结论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普及与推广, 人们对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在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计算机安全控制机制的主要特点, 并且掌握先进的计算机安全控制技术, 不断的建立科学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 保障计算机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疾速普及,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旦因为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很容易导致数据大量丢失,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安全控制机制以及相关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明确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主要特点, 结合计算机系统安全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 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磊, 庞谦.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与技术[J].通讯世界, 2019 (2) :26-27.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6篇

一、石油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

石油企业作为传统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很多还延续着20世纪的管理方法,员工和领导对于成本管理的认识也还停留在传统层面上,认为成本管理工作主要是财务人员负责的范围,和其他岗位的员工无关,这就不利于企业各个部门形成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在推行成本管理机制过程中也会容易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导致石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成本浪费,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润增长。

(二)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很多石油企业在成本管理方式上依然采用电算化方式,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制约性,没有配套的管理体系,电算化在成本管理当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在石油企业当中实施电算化管理是为了能够提升工作效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都是独立的,而成本收集工作又比较复杂,这就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其实并不高,直接影响了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三)成本管理的监督制度不健全

在石油企业当中,监督制度对于实现成本管理非常重要,但很多石油企业当中的监督制度并不完善。没有了监督制度的成本管理只能流于形式,会让企业也陷入较高的成本风险当中,这主要是还是监督制度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引起的,对于企业资金使用和成本管理没有第三方的监督,很难保证成本管理的真实性,因而监督制度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石油企业成本管理机制与方法

(一)提升石油企业员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

为了能够全面提升石油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让企业内部员工和各个部门都能够配合成本管理工作,有必要建立与成本管理相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部门当中的成本管理效果来设置不同的奖励和出发措施,对特别具有成本管理意识和贡献的员工给予较高奖励,通过绩效来增强员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程度。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责任制,将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位员工身上,将成本管理和个人薪资待遇关联起来,充分激发员工积极性,提升员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时刻谨记成本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精细化成本管理

石油企业可以扩大自身成本管理的广度,实施全方位成本管理,将范围覆盖到整个企业当中,提高成本管理效果,及时发现以往没有实施管理的部分所存在的问题;同时,石油企业还可以加大成本管理的深度,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深入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成本管理问题。例如在车间采用工序追溯法,将成本管理渗透到最小的工序单元当中,利用工序成本分解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另外,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生产组织精细化,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引进全新技术,这对于石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石油企业还可以从原油加工上入手,调整生产技术和方式,选择最好的操作方案来实施原油加工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成本管理深入到生产第一线。

(三)合理设置成本管理目标

石油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过程中,应该设置合理的成本管理目标,从可比性、统一性和综合性三个角度出发,其中可比性能够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在实现之后切实能够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水平,促进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切实提升;综合性能够将石油企业成本管理当中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都充分考虑进去,为之后成本管理的开展做好铺垫;统一性则是能够充分体现石油企业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保证企业员工和部门能够积极参与到成本管理当中。

(四)强化预算管理

石油企业应该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在成本管理当中,预算管理是起点,预算管理水平提升了,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才能够得到根本提升,因而石油企业应该强化预算管理,设置合理、科学的预算管理目标,对于年度预算目标的设置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和团队来进行一层层分解,并且强化控制,保证预算能够按照目标执行。在后期执行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市场情况的分析,及时进行适当调整,从而保证企业运营和预算之间的紧密关系,将预算管理过程中纳入到全面成本管理当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企业的成本管理机制,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目前,针对石油企业成本管理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企业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积极采取手段进行解决,不断提升企业内部对于成本管理的认识,建立成本管理科学机制,完善成本管理监督制度,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石油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有效控制石油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在激烈市场竞争当中获得生存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趋于白热化, 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来为企业增加竞争优势。本文主要对石油企业成本管理的机制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对成本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以期能够为石油企业成本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企业,成本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雁, 狄龙, 安岳.石化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 21 (16) :26-27.

[2] 安耀文.加强油田企业材料成本精细化管理浅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 38 (12) :56-57.

[3] 刘学利, 张占立.浅析海洋石油工程建造项目中如何进行成本过程控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 38 (08) :60-61.

上一篇:白露谚语范文下一篇:数字技术与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