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美育论文范文

2024-01-02

大学教育美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意义

1.1 美育是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从语言本身来讲,英语具有很多美的方面,如:修辞美,内容美,从社会的角度讲,英语具有人文之美。正如萨丕尔(1921)所说:语言是我们所知的最硕大,最广博的艺术,是世代无意识创造出来的无名氏作品,每一种语言本身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2]。作为一门课程,大学英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并加强对美的发掘, 将美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首先,英语教师应认识到:美育影响着英语教学,审美的情感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唤醒之后,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3]。

1.2 美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 使学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交际是一种运用语言的交往活动,英语教学只有通过交往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交际能力。在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只有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在富有美感的情景中用英语进行交往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4]。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填鸭式的进行语言输入,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英语教师如能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创设良好的氛围,如利用图片、卡片等形象直观的教具,运用声、光、色的变幻创设富有美感的情景,以及采用动人的故事、充满情感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等,丰富其想象力,使知识情感化,学生就会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听说读写训练之中, 从而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展示美

2.1 展示语言之美

英语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而且借助一些修辞手法,语言的鲜活跃然纸上,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Rich去见未来的丈母娘, 由于对方是中国人, 中西文化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了。中国文化的含蓄, 中年妇女的世俗都通过英语的描述表现得淋漓尽 致。She can only cook looking at directions. My instructions are in my fingers。从第一句的语气,第二句中的隐喻,我们很清楚地体会到Rich的丈母娘不惜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厨艺的洋洋得意。再如:I had seen her expression when she opened the door, her forced smile as she surveyed him from head to toe。这句话很精妙地刻画出审视女婿的挑剔眼神。由此可见,用英语来展示中国的文化,别有一番韵味。

2.2 展示社会之美

要进行社会美的渗透。社会美主要是指感受心灵的美,接受精神的净化。在教材中,许多篇章可以启示人生。在第一册三单元的课文中The Right Son at the Right Time,一个与老人儿子同名同姓的小伙子无怨无悔地照顾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反映出一种伟大的人文主义关怀。这正是当代大学生缺乏的。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来欣赏一段发人深思的话:I knew immediately there’d been a mistake, but I also knew he needed his son, and his son just wasn’t here. When I realized he was too sick to tell whether or not I was his son,I guessed he really needed me. So I stayed。

这种关乎道德,两难的情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于是,围绕这段对话,以“该不该留下来”为题展开讨论,会很快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心血,不遗余力地引导、培养学生。教师应该根据语言的规律以及大学英语课程自身的特点,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挖掘课堂中的美育成分,即在寓教于乐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之健康和谐地发展[5]。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美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在英语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从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能欣赏到英语的语言之美。

大学教育美育论文范文第2篇

贴画;特色;合力;文化;育人

贴画艺术曾被誉为“20世纪最富灵性和活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创意无限、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极大彰显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对儿童来说,贴画创作不仅给予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还赋予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灵感。2009年,承载着“创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兼特长学生”的办学目标,贴画艺术作为美育办学特色项目引进校园。四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快乐贴画、贴出快乐”美育理念,以贴画为载体,学校育人插上了艺术的翅膀,让学生诗意地在美的乐园里快乐成长。

一、贴画植根校园,创新校本,立足特色美育

1.生动的贴画校本教材。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坚持渐进的原则,以贴画知识、贴画创作、贴画实践、贴画欣赏为主要内容,编写《贴中显智慧》低年级版、中年级版、高年级版三册校本教材,每册教材包括知识篇、技能篇、实践篇、欣赏篇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配有导读,每册20课。低年级版以植物为主题,中年级版以动物为主题,高年版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教材图文并茂,既有丰富多彩的图片,又有深入浅出的文字说明,方便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总结贴画教育教学实践,用心提炼贴画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坚持贴画的趣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实践性原则,编写三册配套《贴中显智慧教师指导用书》。

2.丰富的贴画校本教研。立足于贴画课堂,老师们不断耕耘、实践、创新和研究,通过贴画理论学习,贴画技法培训,贴画教学论文撰写,贴画教学观摩研讨……着眼于探究贴画艺术教学方法与途径;通过贴五彩缤纷的瓷器系列,贴古色古香的唐诗宋词,贴韵味十足的南词歌赋,贴活泼可爱的动漫人物……立足于拓展贴画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整合贴画艺术教学与德育教育,与写作教学,与美育教育,与党建活动,与平安校园创建……扎根于凝炼贴画艺术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通过亲子同贴活动,社区服务实践,贴画表演,贴画服饰展出,贴画义卖,贴画特色网站,贴画小报宣传……致力于构建贴画艺术传承的网络与体系。开展“美在我身边”中队主题贴画小课题研究,低年段以“美丽的植物”为研究课题,中年段研究创作的主题是“美丽的动物”,高年段以“美丽的家乡”、“美丽的心灵” 为主题。老师引导学生、家长牵手孩子、社区贴画艺人走进课堂,引领学生们在贴画艺园里努力地发现美、表达美、展现美和创作美。

3.活泼的贴画校本课堂。每周每班开设一节贴画校本课程,由专职美术老师任课,引导孩子们变废为美,把生活中常见的糖果纸、坚果壳、皱纹纸、蛋壳、碎布等材料,通过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变成赏心悦目的贴画艺术品。孩子们在快乐的贴画游戏中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中动脑思考,在动脑思考中创造美好,从而培育低碳环保的思想、认真细致的态度、合作友爱的情感和热爱生活的品质。开设贴画第二课堂。分低、中、高三个学段,选择学段贴画巧手,举办三个兴趣小组。聘请校外辅导员、贴画艺人进校辅导,倾力于精品贴画作品的指导与创作。把兴趣小组活动与优秀生培养相结合,兴趣小组学生的贴画作品作为学校艺术长廊和展室主要展览作品来源,既美化了校园环境,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又激发了学生艺术创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4.亮丽的贴画艺术环境。以贴画艺术营造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教学楼的走廊,教室的墙体,用师生的贴画作品进行装饰;建立贴画艺术展室和贴画作品展示橱窗存放和展示师生、家长的贴画作品,营造浓浓的贴画艺术氛围;每学期举行一次贴画作品创作比赛和展示活动,建立学校贴画网页,为师生、家长搭建贴画学习和展示的舞台,让贴画艺术走近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一个班级,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5.多彩的贴画创作活动。以贴画艺术为载体,将贴画文化与德育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围绕爱国主义、平安教育、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心理健康、社区实践、红领巾手拉手等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贴画育人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创作贴画,培养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结合安全教育,创作主题贴画宣传卡,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学习安全自护知识;结合养成教育,在贴画艺术创作中,培养学生说文明的语言,行文明的举止,养成文明的好习惯。贴画架桥,我校快乐育人活动精彩纷呈。

二、贴画延伸社区,凝心聚力,立足环境美育

1.亲子贴画沙龙。邀请贴画艺人进校,以贴画的构图、选择材料、创作、装裱等为内容,定期举办家长主题贴画技艺培训,掌握贴画技巧。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家长进校园参观,走进贴画校本课堂,全面了解贴画艺术。布置亲子贴画家庭作业,小手牵大手,孩子们和家长交流在课堂中学到的贴画知识。大手拉小手,家长和孩子交换对贴画作品的创作意见。成立校园亲子贴画俱乐部,每学期举办一次亲子贴画沙龙活动。亲子手拉手,以贴画艺术为话题,在不断沟通交流中,亲子之情快乐地扎根在艺术乐园里。

2.贴画宣传卡。借助“快乐贴画”主题卡片,让贴画艺术美丽生活。制作“感恩卡”,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劳,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怀;教师节,让队员向每一位自己敬重的老师献上一张“谢师卡”;同学成功、失败、生日等重要时刻,送上一张“友情卡”或一张“快乐传真卡”;新春佳节,队员深情制作“慰问卡”,向劳动者献上自己的敬意;清明时节,队员通过制作“寄情卡”、“托志卡”,缅怀革命先烈,立志报效祖国;环境日,让学生制作“绿色卡”向市民宣传环保。贴画宣传卡作为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舞台与社会大舞台通过贴画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贴画实践直面社会,直面生活,使学生浅层的道德认识在与多元信息碰撞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强化,从而形成自己稳定、深层的生活观。

3.感恩实践基地。牵手干休所,建立少先队德育感恩实践基地。清明节,组织学生到干休所聆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在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六一节,自己快乐的同时也不忘给老革命带去温暖,少先队员们到干休所,和老人一起开展贴画创作活动,交流贴画创作乐趣,在艺术创作中拉近孩子和老人的心灵距离。重阳节,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访看望退休老干部,陪老人聊天、看书、下棋,帮助老人修剪指甲、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在劳动实践中,培养敬老爱老的优秀品质。春节来临,贴画能手给干休所的老干部送上自己精心创作的贴画,表达祝福之意,培养了感恩道德情怀。

4.服务实践基地。团省委、团市委在我校建立“农民工志愿者服务基地”,志愿者们轮流到校护送路队,为孩子们保驾护航。定期到校开展志愿者巡查、安全知识讲座、书法指导、体育竞赛、贴画研究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还是社区两所幼儿园小朋友实践基地,每年的幼儿大班毕业生,都会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陪同下,参观学校的大操场,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感受到了小学生们丰富而快乐的学习活动和课间活动。为即将步入小学学习的小朋友们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校园,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帮助。

5.因地制宜共建。挖掘社区育人环境优势,与邻近单位南平市质量监督局开展共建活动。在“告别三无食品”的主题活动中,质量监督局专业人员深入课堂,细致地给孩子们讲解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耐心地引导孩子辨别食品质量,认真地指导孩子们认识商品质量标识,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商品质量安全意识观。在“爱心妈妈”结对活动中,市监局的叔叔阿姨们结对农民工子女,定期到校,和孩子们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和孩子们一块做游戏、创作贴画作品,辅导孩子们的学业。节日里,爱心妈妈给孩子们送来了书籍、学习用品、生活用具等。周末,爱心妈妈走进孩子的家庭,熟悉结对孩子的生活环境,带孩子走进自然,领略自然之美。母亲节到了,孩子们也不忘感恩爱心妈妈,和妈妈一起品尝自己精心制作的蛋糕。一系列爱的行动,让爱的情感悄然播进童稚的心灵。在“我是小小质量监督员”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质量监督局,参观质量监测的过程,并动手试一试,通过亲眼所见,动手操作,学习质量检测的方法,体验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三、贴画融入传统,传承美德,立足文化美育

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校开展“孝心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贴画作为鲜活的艺术载体,通过“贴画里的故事”、“孝心贴画卡”、“书香美、贴画乐”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收获体验,由孝心产生爱心,由爱心上升为责任心。

1.讲孝心故事。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众里寻你——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并撰写观看心得体会。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途径,收集和阅读孝心美德故事,并举办中队孝心主题故事会。开展“贴画里的故事”孝心主题贴画创作活动,引导孩子们认真体会孝心故事内涵,建立故事中形象的画面感,在孝心故事中创作贴画艺术作品,在贴画艺术创作中接受孝德教育。2.找孝心伙伴。寻找生活中的德育素材,让道德教育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开展寻找身边孝心伙伴活动。用眼睛看一看,用耳朵听一听,用相机拍一拍,用心想一想,用笔写一写,记录生活中孝敬的美丽镜头。活动中,学生们有的找到了父母孝敬老人的事迹,有的分享了小伙伴感恩别人的快乐,有的收获了老师关爱的温暖……在找寻活动中,孩子们互相赠送孝心卡片,畅享寻找孝德的深刻体会。

3.学孝心行动。以“日行一孝、感恩长辈”为主题,开展孝心教育学生主题实践活动。一年段开展“孝心调查”活动,引导孩子们通过看身份证,问爷爷妈妈、外公外婆等办法调查并记住父母的生日,铭记养育之恩;二年段完成“孝心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做一件关心父母的事,说一句爱父母的话,密切亲子之情;三年段发送“爱心短信”,编一条爱心小短信,发送给长辈,表达感谢之情;四年段制作‘“孝心卡”,剪贴精美的孝心卡,记录关爱瞬间,品味关爱之暖;五年段设计“孝心菜谱”,学习了解烹饪知识,用心设计一份长辈喜欢的菜谱,并试着做一道菜,让长辈尝一尝,感悟孝德之美;六年段写“孝心书信”,给长辈写一封信,回忆长辈的关爱,表达感恩之意。通过孝心行动,让孩子们实践中学习关爱家人、帮助伙伴、感恩别人。

4.传孝心美德。在校门口建设“二十四”孝主题文化墙,宣传“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等古代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让孝德文化影响孩童一代,影响社区居民。在校园楼道开辟“孝心”文化长廊,宣传孝德名言警句,宣传最美孝心少年先进事迹,让崇孝向善道德美丽孩童的心灵,美丽东山校园。开展“捕捉精彩、记录幸福”孝心教育教师主题摄影比赛,老师们用心捕捉生活中孝心美丽镜头,并记录拍摄随想。开展“党旗飘扬、孝心传递”孝心教育党支部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帮扶退休教职工,结对困难教师。开展“孝心育儿、快乐家庭”孝心教育家长主题实践活动,在家长会上由家长代表交流分享孝心育儿经验和孩子敬孝让父母感动的一件事。

5.评孝心榜样。开展孝心榜样评选活动,表彰“最美孝心教师”、“最美孝心孩子”和“最美孝心家长”。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宣传孝心榜样的感人故事,升旗仪式上,演讲榜样的先进事迹,从而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编辑发行“孝心”主题校刊,展示孝心教育活动精彩花絮,动人瞬间和文明美丽的语言和行动。

总之,学校将不断拓宽贴画美育渠道,丰富贴画精品工程的内涵。让古老而有活力,简单而不平凡,神奇而有魅力的贴画艺术之花,绽放在东山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愉悦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快乐着每一个童年的 梦想。

大学教育美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音乐是情感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才能达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师一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及对音乐的热爱影响学生,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使学生喜欢音乐。二要对音乐作品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三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地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创造美,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启蒙时期,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在此阶段,除了要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實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有效的提升。对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并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美育,使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从而对其健康的心理品质进行塑造,主动追求美,学会创造美。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新的评价理念、方法、途径开展音乐教学。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并以学论教。因此,音乐教学评价对激活课堂教学的作用凸显出来。在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巧妙地运用评价,激活课堂教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美育教育 小学 音乐课堂 音乐评价

1.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健康的歌曲,抵制消极负面的影响。

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代宗教、美育救国、五育并重”等观点,他提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这充分说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应该采取以美助德的主张。因此,音乐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挖掘好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能自主选择演唱健康的歌曲。一首好歌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甚至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歌曲中所表现的理想而奋斗,小学音乐教材中一年级上学期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就唱出了孩子们对祖国妈妈的爱。

2.灵活使用听觉对美进行感知

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要通过对音响、节奏以及旋律的有效应用,对音乐艺术形象进行有效的创造。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对听觉的应用充分重视,其不仅仅是保证音乐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使学生进行感知的重要决定因素。不论什么样的音乐,其基本都是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所组成的,同时音色间所存在的差异也构成了音乐作品的不同特色。通过此类基本要素的有效结合,就形成了比较常见的形式要素。而在进行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就要主要使其对音乐进行感知。而在此过程中,其对于音乐强弱的感知是有着一定经验的。比如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是一首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生动的描绘了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的现象,歌曲中在声音上一些强弱的变化都比较容易感知,听辨能力使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中,发育速度最快的。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促使其听觉敏锐性与辨别能力有效提升,这对于学习音乐、提升审美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有效应用演唱将美抒发出来

在音乐艺术中,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就是音乐艺术中的歌唱艺术。由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具有活泼、好动以及旺盛的好奇心等特点,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唱歌方式,不仅能够对其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对于其注意力的集中也有重要作用,并且在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鼓励与表扬之下,小学生在获得良好的成就感之后,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好的歌曲同样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常常会影响其一生,比如小学生非常熟悉的经典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经唱不衰。音乐属于情感并发的一种艺术类型,通过老师良好的指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层次地对美进行理解,从而生产情感的冲动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关键内容进行有效的把握,从而使学生具有表现的机会,将其情感进行有效抒发,在此过程中实现美育教育。因此音乐教师要对通过多种类型的演唱形式,例如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类型,对学生的良好品质进行有效的培养。

4.通过理解歌词深刻的理解美

歌曲完整的音乐形象,往往需要通过对于词、曲的有效建立和统一,从而形成生动灵活的艺术形象,而想要对良好的文学艺术形象进行创造,就需要对歌词内容进行有效的塑造。而歌词的内容也会对于小学生身心能否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要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和。比如,在对小学音乐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教学过程中,其歌词的设置有着鲜明的情节性与故事性,对悲壮感人的故事内容进行了叙述,并对王二小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有效的塑造,使其有血有肉,形象非常丰满。此外,小学阶段的音乐歌曲的选择,通常以劳动意识、爱国情怀、母亲的伟大等题材为主,通过对于这些歌词内容的学习,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对于歌词的美感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加强了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其具有基本的善恶、美丑及是非观念,在感受歌词内涵美的基础上对其品格进行有效的培养。

5.在持续的欣赏过程中探索美

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欣赏音乐之美,所以在教学大纲的规定中,对于音乐教学任务进行明确的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的情感,并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解,通过对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生的音乐视野得到扩大,想象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感知和欣赏能力。而想要使学生能够具有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了解音乐所独有的表现手段,就必须要对其节奏、旋律、和声等基本的乐感进行培养。节奏在音乐作品的地位,如人体的骨胳一般,将节奏进行多种组合,就可以呈现出大量独特的音乐形象。而在对学生的欣赏过程进行指导时,不需要每一次都将所有的表现手段进行充分的具体的讲解,要以教学目的为基本点和出发点,重点突出重难点内容,从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己积极主动地对音乐进行欣赏与探索。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对音乐作品的变化特点进行了解,进一步领会与感悟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内涵,从而实现小学音乐的美育教育。

6.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新的评价理念、方法、途径开展音乐教学。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并以学论教。因此,音乐教学评价对激活课堂教学的作用凸显出来。在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巧妙地运用评价,激活课堂教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音乐课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想要使小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就必须要重视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审美意识与审美情操进行有效的培养,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评价价、激活课堂教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并以学论教。

参考文献

[1] 北师大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 北师大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3] 徐伟,蒋英.课堂教学中音乐审美素养的培育[J].教育科学论坛,2016.

[4] 艾艳艳.浅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12.

[5] 莫培仙.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美育[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

大学教育美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贴画艺术是校园美育育人的一条很好途径:生动活泼的校本教材、多彩的校本课堂与兴趣活动、热闹的作品展示,传承艺术的育人薪火;深厚的校本教研、有趣的课题研究与书香贴画、典雅的艺术长廊,丰富了艺术育人内涵;精美的作品集、悠扬的主题曲、多样的宣传卡,拓宽了艺术育人外延;快乐的亲子贴画、特色的校园网站与小报、热情的牵手活动,构建了艺术育人网络。

贴画;特色;合力;文化;育人

贴画艺术曾被誉为“20世纪最富灵性和活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创意无限、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极大彰显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对儿童来说,贴画创作不仅给予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还赋予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灵感。2009年,承载着“创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兼特长学生”的办学目标,贴画艺术作为美育办学特色项目引进校园。四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快乐贴画、贴出快乐”美育理念,以贴画为载体,学校育人插上了艺术的翅膀,让学生诗意地在美的乐园里快乐成长。

一、贴画植根校园,创新校本,立足特色美育

1.生动的贴画校本教材。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坚持渐进的原则,以贴画知识、贴画创作、贴画实践、贴画欣赏为主要内容,编写《贴中显智慧》低年级版、中年级版、高年级版三册校本教材,每册教材包括知识篇、技能篇、实践篇、欣赏篇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配有导读,每册20课。低年级版以植物为主题,中年级版以动物为主题,高年版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教材图文并茂,既有丰富多彩的图片,又有深入浅出的文字说明,方便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总结贴画教育教学实践,用心提炼贴画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坚持贴画的趣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实践性原则,编写三册配套《贴中显智慧教师指导用书》。

2.丰富的贴画校本教研。立足于贴画课堂,老师们不断耕耘、实践、创新和研究,通过贴画理论学习,贴画技法培训,贴画教学论文撰写,贴画教学观摩研讨……着眼于探究贴画艺术教学方法与途径;通过贴五彩缤纷的瓷器系列,贴古色古香的唐诗宋词,贴韵味十足的南词歌赋,贴活泼可爱的动漫人物……立足于拓展贴画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整合贴画艺术教学与德育教育,与写作教学,与美育教育,与党建活动,与平安校园创建……扎根于凝炼贴画艺术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通过亲子同贴活动,社区服务实践,贴画表演,贴画服饰展出,贴画义卖,贴画特色网站,贴画小报宣传……致力于构建贴画艺术传承的网络与体系。开展“美在我身边”中队主题贴画小课题研究,低年段以“美丽的植物”为研究课题,中年段研究创作的主题是“美丽的动物”,高年段以“美丽的家乡”、“美丽的心灵” 为主题。老师引导学生、家长牵手孩子、社区贴画艺人走进课堂,引领学生们在贴画艺园里努力地发现美、表达美、展现美和创作美。

3.活泼的贴画校本课堂。每周每班开设一节贴画校本课程,由专职美术老师任课,引导孩子们变废为美,把生活中常见的糖果纸、坚果壳、皱纹纸、蛋壳、碎布等材料,通过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变成赏心悦目的贴画艺术品。孩子们在快乐的贴画游戏中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中动脑思考,在动脑思考中创造美好,从而培育低碳环保的思想、认真细致的态度、合作友爱的情感和热爱生活的品质。开设贴画第二课堂。分低、中、高三个学段,选择学段贴画巧手,举办三个兴趣小组。聘请校外辅导员、贴画艺人进校辅导,倾力于精品贴画作品的指导与创作。把兴趣小组活动与优秀生培养相结合,兴趣小组学生的贴画作品作为学校艺术长廊和展室主要展览作品来源,既美化了校园环境,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又激发了学生艺术创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4.亮丽的贴画艺术环境。以贴画艺术营造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教学楼的走廊,教室的墙体,用师生的贴画作品进行装饰;建立贴画艺术展室和贴画作品展示橱窗存放和展示师生、家长的贴画作品,营造浓浓的贴画艺术氛围;每学期举行一次贴画作品创作比赛和展示活动,建立学校贴画网页,为师生、家长搭建贴画学习和展示的舞台,让贴画艺术走近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一个班级,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5.多彩的贴画创作活动。以贴画艺术为载体,将贴画文化与德育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围绕爱国主义、平安教育、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心理健康、社区实践、红领巾手拉手等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贴画育人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创作贴画,培养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结合安全教育,创作主题贴画宣传卡,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学习安全自护知识;结合养成教育,在贴画艺术创作中,培养学生说文明的语言,行文明的举止,养成文明的好习惯。贴画架桥,我校快乐育人活动精彩纷呈。

二、贴画延伸社区,凝心聚力,立足环境美育

1.亲子贴画沙龙。邀请贴画艺人进校,以贴画的构图、选择材料、创作、装裱等为内容,定期举办家长主题贴画技艺培训,掌握贴画技巧。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家长进校园参观,走进贴画校本课堂,全面了解贴画艺术。布置亲子贴画家庭作业,小手牵大手,孩子们和家长交流在课堂中学到的贴画知识。大手拉小手,家长和孩子交换对贴画作品的创作意见。成立校园亲子贴画俱乐部,每学期举办一次亲子贴画沙龙活动。亲子手拉手,以贴画艺术为话题,在不断沟通交流中,亲子之情快乐地扎根在艺术乐园里。

2.贴画宣传卡。借助“快乐贴画”主题卡片,让贴画艺术美丽生活。制作“感恩卡”,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劳,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怀;教师节,让队员向每一位自己敬重的老师献上一张“谢师卡”;同学成功、失败、生日等重要时刻,送上一张“友情卡”或一张“快乐传真卡”;新春佳节,队员深情制作“慰问卡”,向劳动者献上自己的敬意;清明时节,队员通过制作“寄情卡”、“托志卡”,缅怀革命先烈,立志报效祖国;环境日,让学生制作“绿色卡”向市民宣传环保。贴画宣传卡作为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舞台与社会大舞台通过贴画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贴画实践直面社会,直面生活,使学生浅层的道德认识在与多元信息碰撞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强化,从而形成自己稳定、深层的生活观。

3.感恩实践基地。牵手干休所,建立少先队德育感恩实践基地。清明节,组织学生到干休所聆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在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六一节,自己快乐的同时也不忘给老革命带去温暖,少先队员们到干休所,和老人一起开展贴画创作活动,交流贴画创作乐趣,在艺术创作中拉近孩子和老人的心灵距离。重阳节,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访看望退休老干部,陪老人聊天、看书、下棋,帮助老人修剪指甲、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在劳动实践中,培养敬老爱老的优秀品质。春节来临,贴画能手给干休所的老干部送上自己精心创作的贴画,表达祝福之意,培养了感恩道德情怀。

4.服务实践基地。团省委、团市委在我校建立“农民工志愿者服务基地”,志愿者们轮流到校护送路队,为孩子们保驾护航。定期到校开展志愿者巡查、安全知识讲座、书法指导、体育竞赛、贴画研究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还是社区两所幼儿园小朋友实践基地,每年的幼儿大班毕业生,都会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陪同下,参观学校的大操场,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感受到了小学生们丰富而快乐的学习活动和课间活动。为即将步入小学学习的小朋友们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校园,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帮助。

5.因地制宜共建。挖掘社区育人环境优势,与邻近单位南平市质量监督局开展共建活动。在“告别三无食品”的主题活动中,质量监督局专业人员深入课堂,细致地给孩子们讲解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耐心地引导孩子辨别食品质量,认真地指导孩子们认识商品质量标识,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商品质量安全意识观。在“爱心妈妈”结对活动中,市监局的叔叔阿姨们结对农民工子女,定期到校,和孩子们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和孩子们一块做游戏、创作贴画作品,辅导孩子们的学业。节日里,爱心妈妈给孩子们送来了书籍、学习用品、生活用具等。周末,爱心妈妈走进孩子的家庭,熟悉结对孩子的生活环境,带孩子走进自然,领略自然之美。母亲节到了,孩子们也不忘感恩爱心妈妈,和妈妈一起品尝自己精心制作的蛋糕。一系列爱的行动,让爱的情感悄然播进童稚的心灵。在“我是小小质量监督员”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质量监督局,参观质量监测的过程,并动手试一试,通过亲眼所见,动手操作,学习质量检测的方法,体验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三、贴画融入传统,传承美德,立足文化美育

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校开展“孝心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贴画作为鲜活的艺术载体,通过“贴画里的故事”、“孝心贴画卡”、“书香美、贴画乐”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收获体验,由孝心产生爱心,由爱心上升为责任心。

1.讲孝心故事。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众里寻你——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并撰写观看心得体会。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途径,收集和阅读孝心美德故事,并举办中队孝心主题故事会。开展“贴画里的故事”孝心主题贴画创作活动,引导孩子们认真体会孝心故事内涵,建立故事中形象的画面感,在孝心故事中创作贴画艺术作品,在贴画艺术创作中接受孝德教育。2.找孝心伙伴。寻找生活中的德育素材,让道德教育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开展寻找身边孝心伙伴活动。用眼睛看一看,用耳朵听一听,用相机拍一拍,用心想一想,用笔写一写,记录生活中孝敬的美丽镜头。活动中,学生们有的找到了父母孝敬老人的事迹,有的分享了小伙伴感恩别人的快乐,有的收获了老师关爱的温暖……在找寻活动中,孩子们互相赠送孝心卡片,畅享寻找孝德的深刻体会。

3.学孝心行动。以“日行一孝、感恩长辈”为主题,开展孝心教育学生主题实践活动。一年段开展“孝心调查”活动,引导孩子们通过看身份证,问爷爷妈妈、外公外婆等办法调查并记住父母的生日,铭记养育之恩;二年段完成“孝心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做一件关心父母的事,说一句爱父母的话,密切亲子之情;三年段发送“爱心短信”,编一条爱心小短信,发送给长辈,表达感谢之情;四年段制作‘“孝心卡”,剪贴精美的孝心卡,记录关爱瞬间,品味关爱之暖;五年段设计“孝心菜谱”,学习了解烹饪知识,用心设计一份长辈喜欢的菜谱,并试着做一道菜,让长辈尝一尝,感悟孝德之美;六年段写“孝心书信”,给长辈写一封信,回忆长辈的关爱,表达感恩之意。通过孝心行动,让孩子们实践中学习关爱家人、帮助伙伴、感恩别人。

4.传孝心美德。在校门口建设“二十四”孝主题文化墙,宣传“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等古代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让孝德文化影响孩童一代,影响社区居民。在校园楼道开辟“孝心”文化长廊,宣传孝德名言警句,宣传最美孝心少年先进事迹,让崇孝向善道德美丽孩童的心灵,美丽东山校园。开展“捕捉精彩、记录幸福”孝心教育教师主题摄影比赛,老师们用心捕捉生活中孝心美丽镜头,并记录拍摄随想。开展“党旗飘扬、孝心传递”孝心教育党支部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帮扶退休教职工,结对困难教师。开展“孝心育儿、快乐家庭”孝心教育家长主题实践活动,在家长会上由家长代表交流分享孝心育儿经验和孩子敬孝让父母感动的一件事。

5.评孝心榜样。开展孝心榜样评选活动,表彰“最美孝心教师”、“最美孝心孩子”和“最美孝心家长”。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宣传孝心榜样的感人故事,升旗仪式上,演讲榜样的先进事迹,从而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编辑发行“孝心”主题校刊,展示孝心教育活动精彩花絮,动人瞬间和文明美丽的语言和行动。

总之,学校将不断拓宽贴画美育渠道,丰富贴画精品工程的内涵。让古老而有活力,简单而不平凡,神奇而有魅力的贴画艺术之花,绽放在东山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愉悦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快乐着每一个童年的 梦想。

大学教育美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教育部2019年3月再次发文强调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要加大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作为高校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行之有效的改革对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研究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策略,希望能对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 高校 音乐通识课程

一、引言

2019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①一文中再次强调: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要全面提高普及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美育课程体系中,公共艺术课程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音乐通识课程又是公共艺术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重视音乐通识教育有利于摒弃高校长期以来過度追求专业知识,忽略人文教育的弊端,是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②。但迫于教学设施、师资不足等各种客观因素,当前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开设的比例不高,有部分高校甚至没有开设音乐通识课程。而有开设音乐通识课程的高校,很大一部分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所开设的音乐通识课程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教学简单化。将音乐通识课简单地当作“音乐欣赏课”进行教学:介绍、聆听,这样留给学生的仅是一种“旋律印象”,学生对音乐作品没有更深层次地认知与理解。

2.教学理论化。以讲授音乐基本知识、中西音乐史等音乐理论为主,教学过程中缺乏和学生的互动,课程较为枯燥无趣。

3.教学技能化。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乐器,学习几种基本奏法,练习几首作品,就算是入门音乐了。

上述教学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实际上仅仅把音乐当作一种“声音现象”,对学生的音乐修养及审美素养并无本质的提升。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性的素质教育,应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因此,要探索更为完善、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使之切实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修养的美育课程。

三、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策略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中外音乐赏析》、《中西方音乐史》等音乐鉴赏类和史论类课程为主。加之授课人数多、专业类型复杂,教学流于形式,音乐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突出。加强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是改变这种教学状况的关键所在。

1.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开设传统鉴赏类、理论类课程的基础上,应拓宽学科口径,促进学科交叉交流。根据文、理、工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与之相关联系的、并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音乐通识课程。如针对中文、教育专业等文科学生,可考虑开设音乐与人生、音乐文学、音乐心理治疗等课程;针对物理、计算机专业等理工科学生,可考虑开设音乐与声学、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制作等课程。文科与音乐的“横向”联系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长期以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对音乐这一学科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故而对音乐通识教育的实施不够重视。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门“科学”,可以开发左右脑、活跃人的思维。对理工科学生实施音乐通识教育,对于他们本专业的学习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意义。钱学森、袁隆平等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音乐造诣。可以说,将音乐艺术与其学科专业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能够发挥音乐的独特作用,用音乐去影响、支持其他学科的学生人才培养,实现以“乐”化人,以美化人。

优化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还应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和现有条件,结合地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音乐吸收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如福建地区高校的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可以结合福州十番,泉州南音,莆田十音,闽西十班等福建传统音乐,挖掘地域音乐资源的优势,丰富音乐通识课程内容,不但使教学更加生动、贴近生活,还有利于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2.创新教学模式

尽管当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在很多学科的教学得以运用,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单一,主要以放视频、听音乐的讲授形式为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强,思想活跃,应充分发挥他们这一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时不时地把教学的“空间”和“舞台”交给他们,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可以结合互动式、实践式、观摩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是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人数多、专业复杂、课时少(一般每学期30-36课时)等客观原因,教师要在短时间内熟悉每位学生,并发现他们所具有的音乐认知能力、感悟能力是不现实的,很难和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因此可以在正式上课前,先对学生做个关于音乐方面的问卷调查,如有无学习声乐、器乐的经历,会不会看五线谱,喜欢什么风格的音乐等等。这样,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学生的音乐基础有个大致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音乐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式教学模式。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学,光靠鉴赏类、史论类、知识类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不够的,难以实现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美育目的,“音乐表现和情感体验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和完成的。”③因此,在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穿插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实践环节,而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登台表演”。在上文已提到开学初做个音乐问卷调查,这样教师已知晓哪些学生有相关音乐特长,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表演意愿。当然,也要给每一位有“表演”意愿的学生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唱一唱家乡的民歌或是戏曲,让他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民间音乐等。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实践教学还可以与校团委、学生艺术社团的训练相结合。可以依托大学生合唱团、中西管弦乐团等学校各类艺术社团的训练,使之成为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根据学校艺术社团的需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课堂学习、日常训练、展演实践一系列的综合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表演技能,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又可以协助大学生艺术团完成学校各项排练任务及演出任务,能够带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让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

(3)“观摩式”教学模式。“观摩式”教学模式则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特点,更容易吸引学生,讓学生产生兴趣。新时代美育背景下,民间音乐、地方戏曲进入高校课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必然的趋势。高校音乐通识教学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将“非遗”传承人、民间音乐艺人请进高校课堂。与民间艺人零距离接触的“观摩式”教学体验,听他们表演、讲解,跟他们学唱音乐,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味。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民间音乐文化有了更为深层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同时对民间音乐传承而言也是一种有利的途径。

3.完善评价机制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实施“美”的教育,很难对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后的感受程度进行打分。因此,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评价机制要有别于应试学科,不能单纯用期末考核进行评价,不能用具体的分数来判断学生对美的感受,而应该是多元化的,建议采用五分制进行评价(优、良、中、合格、不合格)。评价的依据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实际表现,即由课堂互动、实践活动、课题报告等环节的成绩总和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考核的方式则应摒弃传统的答卷考试,结合同伴评量、小组评量、实践考核、课题撰写等多种考核方式,更全面、科学地对学生做出评价,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客观判断能力,建构多元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评价机制。

结语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应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按照“高起点、宽路径、全覆盖、促发展”的艺术教育工作思路,整合校内外音乐教育教学资源,以实践为抓手,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体系。当然,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建议高校组建音乐通识教育中心,从宏观上科学规划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建立相应的音乐通识教育教师团队,打破校内学科界限,制定一套有利于音乐通识课程综合化发展的制度;同时要激发教师参与音乐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配套政策,如奖励机制、教师评价机制等。对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行之有效的改革,势必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实施,推动其在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S].教体艺.[2019]2号:“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规范公共艺术课程,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高校艺术社团建设,加大从普通在校生中挖掘、选拔、培养艺术团成员力度,带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学校艺术实践活动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

②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S].教体艺.[2006]3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③刘永福.大学通识音乐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9(10).

参考文献:

[1]向仲敏.以文化人—人文通识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4).

[2]刘福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J].音乐创作.2014(9).

[3]刘永福.大学通识音乐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9(10).

[4]吴巧.高校通识选修音乐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

大学教育美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语文课堂是充满美和感情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融入美育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建设方面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通过对现阶段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美育教育;中学语文课堂;实施策略

一、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

美育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美育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课堂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最有效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途径,在课堂教育中,中学语文课堂独有的丰富的古今中外的诗词、文章作品等不同的角度都包含着人生美、生活美、语言美,都能更加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美育教育,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美的本质和价值,从古今中外的作者笔下接触到风格不同但同样优秀的思想观念。另外,语文教育中的写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创造美的活动,从多方位为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及思想道德修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美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虽说语文课堂的环境为美育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质量却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良好,因为这个美育教育途径极容易被忽视。

一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导致学校、老师、学生都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需要学生的成绩表现办学水平,老师需要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需要努力学习通过成绩考取理想的学校。所以老师、学生都对美育教育缺乏重视。

二是很多老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通过讲课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优美的文章片段和诗词反而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影响了美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三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热情,只是把授课当作是一项工作,没有对课堂投入激情,也没有将自己对于美的理解融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美需要得不到满足,对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也就随之降低,这就浪费了语文课堂中各种丰富的美育因素。

四是很多学校语文老师的师资力量不足。一个语文老师可能需要教授几个班的语文,导致老师的精力不足。另外,很多学校的师资水平也达不到美育教育的要求,老师的个人综合素质较低,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不能满足美育教育的要求,老师没有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展开美育教育,所以无法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及素质教育进行引导。

三、美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对美育教育的重视

实现美育教育和課堂教学的融合。第一,需要学校方面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观念和模式,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学生美育教育的资金投入,例如购买必要的设备等,为学生的美育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丰富多元的美育教育活动,为学生的美育教育创造更好的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美育教育氛围。

第二,需要老师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首先老师要努力将美育教育和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同时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感受美、理解美,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

(二)加强师资水平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实现美育教育和语文课堂融合的保障。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学校师资水平建设,使老师能够通过引导和课堂教学为学生带来高质量的美育教育。所以,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学校资金在师资水平建设的力度,为老师定期提供关于美育教育、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和教育,鼓励老师参加各种交流活动,从其他学校和老师学习到有效的美育教育方式方法,帮助老师尽快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积极引进具有高水平、高素养的优秀教师,以及接受良好教育的青年教师,这类教师通常教育观念先进,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接受能力也更强。通过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壮大学校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教师水平,为学生提供有力的美育教育保障。

(三)创造美育教育课堂氛围

创造良好的美育课堂氛围,首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创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进行思考和讨论,在适当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可以由老师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美的想法。其次,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课本中文字的美转换为学生可以听到、可以看到、可以感受到的美,一步步刺激学生对美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想法,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另外,老师在讲课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节奏的掌握、语言的使用,甚至是课件的排版、板书的安排等,都要尽可能地将作者想要表达出的美表现出来,这样也更容易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最后,老师要把握好作文教学。作文是学生表达情感、观点、态度的一种方式,老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美,在体验中接触到美育教育,这样老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适当的引导。

(四)引导、鼓励学生追求美

中学生的自我观念较强,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美育需求,在进行美育教育时,教师强硬的态度反而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抗心理。所以,语文老师将美育教育应用到语文课堂中,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能力,能够积极地接受美育教育。中学语文课文中的美育元素有时表现得比较隐晦,仅靠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可能无法理解感受到这些美育元素,所以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去追求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提高自己的美育素质,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语文课堂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教育,使学生既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育教育的熏陶,又能够使在学生眼里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国目前的美育教育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祖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永举.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4).

[2]郭建山.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26).

[3]颜燕.实施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鲁传选.浅谈语文科素质教育中的课堂美育意识[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1).

[5]张爽.浅论课堂教育中的美育教育[J].科技资讯,2012(35).

作者简介:张欣,女,1982年生,重庆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上一篇:药品管理系统论文范文下一篇:城乡社区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