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范文

2023-09-23

关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范文第1篇

回首纵观千年华夏风尘, 有多少文人墨客, 欲报国献力而终不得志, 德尊一代然而历尽坎坷;又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国运昌盛, 胸怀热血, 汇聚洪荒之力, 齐心协力, 只为铸造命运的精神力量, 只为弘扬中国精神, 铸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个个重大战略, 重大部署, 牵引着中华儿女不断向前, 我们始终秉持着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始终坚持着以中部、西部、东部、东北四大板块为基础, 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 相互补充。

经过长期探索和不断努力, 2017年10月我国正式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同时将其加入国家七大战略的队伍中, 这一不凡举措彰显着我国迈向区域协调发展新阶段, 是立足时代前沿, 与时俱进的新表现, 为解决当前社会矛盾中不平衡的发展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为把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新的活力。

二、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略的主要内容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2018以来, 中国经济颜值高, 潜力大, 各方看好。中国经济取得高质量发展, 积极发展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密不可分, 而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就像弹钢琴。面对现实挑战, 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二是局部与全部的关系;三是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2017年10月, 我国进一步将区域、城乡等不同类型, 不同功能的区域纳入国家战略层面, 统筹规划安排, 整体经营部署, 这是在深刻践行“两步走”战略下对我国区域发展任务的崭新部署, 也是未来几年内贯彻落实区域发展工作的努力方向和行动指南。今后, 我国城市群建设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实施落实, 区域协同也将向远向深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会愈发得到释放。

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略的第二个方面是建立有效机制, 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具体工作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也是新发展理念的首要要求, 发展动力是强是弱也与创新密不可分。把握了创新, 就把握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实现多领域的区域合作要求我们, 铭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 并严格按照该原则正确执行, 还要求我们将其应用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 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模式。目前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四大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已经建立起“决策、协调、执行”三位一体的紧密合作机制, 在社会保障、居民住房、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工作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受到普通民众的好评。由此来看,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止步。

二是完善区域互助机制。于个体而言, 互帮互助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极表现, 也是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诉求;与社会而言, 政府积极倡导各单位或团体尽力尽力帮助贫苦困难群众。在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 基层政府也会通过兴办社区服务业, 为贫困对象提供照顾和服务。这些表现都表明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对欠发达地区实行不同形式的支援制度, 特别是激发东部沿海地区帮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在现有的基本帮扶互助制度下, 进一步完善加强对教育、医疗、科技、体育、人才等方面的帮扶力度, 提高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实现多边互利的良好局面。以援疆行动为例, 对于天山南北的少数民族群众而言, 住房设施、交通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甚至温饱也令人担忧。然而, 自1997年首批对口支援新疆干部抵疆后, 特别是在习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新疆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后, 援疆行动得到贯彻落实, 相关干部和技术人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以解决新疆各族群众当前发展问题, 切实促进了当地各项事业实现更快、更稳、更高地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区际补偿机制。以重庆市为例, 2019年市第五次党代会决定指出将在区域范围内19条次级河流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并提出目标, 计划在2020年前在璧南河、龙溪河等河流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建成横向补偿机制。这些举措的提出与执行既是为重庆自身发展搭建桥梁, 又对整个长江上游筑牢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明确如何确立区际生态补偿标准, 如何使得价值估算更具可操作性等一系列问题都将涉及到各地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 此案例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建设提供示范, 有效促进了区际利益协调平衡。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这是完善和发展经济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 要清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市场壁垒, 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 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形成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举例来说, 重庆能在智能制造装备生产加工、汽车服务、电子产品等行业蓬勃兴起, 与近年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部署, 并吸纳产业转移是分不开的。[1]

三、结语

放眼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又何尝不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见解发挥巨大的作用, 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正在向世界传递着澎湃活力。毋庸置疑, 坚定不移地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有利于加快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有利于优化构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新格局, 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定是这个新时代掷地有声的强音, 引领着我们在推动各地区走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铿锵前行。[2]

摘要: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七十年披荆斩棘, 七十年风雨兼程, 中华民族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进程, 实现历史性的伟大飞跃。随着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 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均显著提高, 区域发展战略也出现了多次重大转变。本文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立的重大意义, 并站在新时代的角度论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潘旭涛, 吴宇轩.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历史交汇期的新部署[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01-02.

关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范文第2篇

1,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

2,这是一个重大的新判断,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个新的认识起点以求社会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发展。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重大转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1,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肖贵清教授:

在他的论文《科学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提到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充分掌握基本国情,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有效完成历史使命的前提条件。科学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方面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5元,居民消费水平184元,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都比较靠后,人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全社会范围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比较贫乏。这就决定了尽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供给,迅速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成为人民群众需求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体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要因素。首先,体现为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成就较为显著,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内生产总值等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前列,而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则相对滞后,既尚未满足人民日益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又制约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体现为社会各群体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主要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的不同是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新时代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了现阶段的新特点,反映了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判断,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依据。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而非对原有主要矛盾判断的全盘否定。

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完成党在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应当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斌认为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对矛盾规律的深刻把握。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有其时代主题与社会主要矛盾,只有精准把握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接地气、利长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有许多经验与教训。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对人民向往的真切回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社会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民的需求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对时代问题的勇于面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时代前行的动力。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降,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现实,更加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即需求端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与多样化”的变化与供给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三、研究成果

(一)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

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动力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说明我国优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高度契合了当代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社会形态更替的第一决定力量,“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④,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个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改造完成以后,主要矛盾就已经从敌我矛盾转化成为人民内部矛盾,国家的工作重心也相应要进行调整,而不能死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第二,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看,正是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的不断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需求重心的转移。中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制度创新与安排,就是着眼于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实践活动。通过各项体制改革,剔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素,优化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恰恰证明了我国各项上层建筑的伟大实践,对经济基础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

第三,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使得中国人民的需求层次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13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就任伊始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四,中国从生产力的欠发展到当前的部分产品、产能的过剩,促使社会基本需求结构在物质产品满足之后越发立体化,需求本身有了超越于生理需求的权力意识、美德意识、价值自诉、享受意识等,引发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今天,年轻一代已经无法理解制造假粮票、倒卖粮票等行为,他们只需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实现所有的交易与消费,微信、支付宝等新功能正在改变人民的需求内容和方式,但前提是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的富有。

第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非物质化的需要必然引发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新矛盾。经济产品的增长与供给具有量的有限性和地域的限制性,而人民的需要则表现“质”的无限性。在单纯的“量”的有限性的需求满足之后,还会有包括受尊重、被敬仰、求平等、要正义、爱艺术、多道义、好环境、有民主、行法治、给自由等不同“质”的需求。

(二)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要谨防几个误区

第一,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共建才能共享,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和被满足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仅仅理解为单向供给。人民既是提出美好生活需求的主体,也是参与为他人和社会创造美好生活需求的客体,在自己日益增长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互惠互利,而不是单向索取。不能为他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建设性工作的人,最终也无法享受自己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人民群众作为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必须是他人美好生活的提供者。

第二,国家在努力实现生产力均衡发展,驱动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责无旁贷,但绝不能迎合低级趣味,应断然拒绝“炫耀性”攀比消费的需要,必须谨防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奢侈浪费行为的出现。国家顺应人民的消费理念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一回事,满足人民群众的“所有需求”是另一回事。有些低俗的需求不仅不能满足,更应该禁止。

第三,人民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环境等方面的美好需求,必须服从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国情。人民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等方面的需求都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遵循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而不是大谈西式民主、宪政民主、表达自由、链接自由、完全市场化、私有化、党大还是法大、公民伦理、普世价值等虚伪理念。

第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两个没有变”的关系不能错位。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两个没有变”结合起来统筹考量,必须立足“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世情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否则就会犯冒进的错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和国际地位的定位,是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依据,是开启新时代必须遵循的逻辑起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仅仅是重大的政治论断,更是基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必须从国情的历史贯通、国际地位的全局性角度加以把握。

(三)如何应对和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

第一,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落实以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不断释放出更多生产力,努力化解生产不充分难题,全方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之路,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才逐步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要解决两大层次的协调:一个是要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问题;另一个是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以促进平衡。

第二,面对国家整体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重振东北重工业基地,依托各省资源和地域优势,改进国家“梯度发展战略”,加大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先富起来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部署。我国应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东西南北中共同繁荣、工农商学兵共同富裕,把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落到田间地头、乡镇村落、账单上菜篮里。

第三,化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精准扶贫、技术扶贫,兜底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难题,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难题,重点还是要从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就业、社保、住房、养老等方面入手。小康路上,扶贫路上,乃至今后的共同富裕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这是党和政府的决心,也是制度赋予党和政府的使命担当。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求的起点,它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第四,准确把握人民对物质、精神、尊严、养老、信息、住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方面综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释放更多发展潜能,积极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无视这些新变化,则无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法实现人民需要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可视技术、云端技术、3D技术和精细化加工不断提升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力。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7)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个性化发展,使得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如款式、颜色、外观、尺寸等要求提供定制化产品,而消费者则不单纯是消费者,而是变成了产品的设计者和生产的参与者。

四、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第一,我们认为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将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将给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正能量。

第二,我们认为按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要求,我国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将为国外高新技术、绿色低碳环保技术、高端制造业产品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巨大市场。我国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这将为外商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新机遇提供巨大投资机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促进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快速扩大。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将不断增加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出境旅游、购物和跨境网购将继续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同样,我们认为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这决定我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无疑将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五、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1、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组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克服了许多困难,比如每个人对课题的理解都不一样,在团队研究过程中我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个人所擅长的事也各有不同,比如有人擅长操作电脑,有人擅长撰写文章,有人擅长纵横思维,在集大家之所长后得此论文。

2、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关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范文第3篇

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事的原则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

一、尊敬老师、关心班级。

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能按时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同学学习的榜样。

二、刻苦勤奋、成绩喜人

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且学习态度端正,严肃认真,学习目的明确。在学期的学科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被班级评为“三好学生”.

关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范文第4篇

(一) 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对于新闻来说, 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与客观性, 同时还具有时效性的特点, 然而新闻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性与客观性, 所以,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 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是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首要素养, 因此, 为了做到新闻的传播真实有效, 就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 新闻编辑人员要做到实事求是, 对每一个新闻的编辑都要有真实的事件作为依据, 所以, 每一个新闻报道所依据的新闻事实都要有理有据, 客观真实;其次, 要做到全部真实, 一次新闻报道可能需要用到多个事件, 因此不能只追求一个事件的真实性, 要做到新闻报道中的全部事件与现实情况当中的所有或同类事件的事实, 都要完全一致;最后, 通过一次新闻事实的报道, 能够深入的挖掘该事实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及其事件的本质。

(二) 拥有能够准确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相应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升高, 但是不管是电视新闻播放还是报纸版面印刷, 都是具有限制的, 前者受事件的限制, 后者受空间的限制, 因此,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要求新闻编辑人员要拥有精确地思维方式, 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还要拥有正确的三观态度, 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挖掘新闻事件的亮点和热点, 判断新闻的价值, 从而有效的把握住新闻发展的方向。

(三) 具备一定的审美鉴别能力

新闻报道对于我们来说, 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新闻编辑完成的报道作品, 本身就是由新闻编辑人员的审美鉴别水平决定的, 新闻编辑人员再进行新闻编辑时, 就像一个质检师, 对于新闻素材的挑选、加工, 素材的整理、汇总, 素材的最后美化、编写, 都是由新闻编辑人员决定的, 并由编辑人员完成给报道所需的新闻模式, 再进行相应的报道。

(四) 新闻编辑应具备人文关怀的理念

针对新闻主体的筛选, 新闻编辑人员对于人文关怀的体现一定要重视, 对于新闻的正面向导要着重强调。首先, 在进行新闻事件的选择上, 对于弱势群体努力生活的情况要进行体现, 加强他们奋斗精神的影响力, 培养人们顽强拼搏的精神, 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素养, 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素养的有效提高。其次, 新闻标题是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首要因素, 新颖干练的新闻标题就会吸引住人们的眼光, 因此, 在拟定新闻标题的时候, 一定要精简干练, 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还要能够让人们准确的了解事件的大体内容, 挖掘出事件的本质。

二、新闻编辑网络时代面临的矛盾

(一) 新闻地域性与新闻全球性之间的矛盾

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 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 新闻的传播方式逐渐的多样化, 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 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 面对当地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 对新闻编辑人员的编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有的新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适合在本地区域内传播,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在新闻在网络上传播是面向全球性的传播, 面对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风土人情, 不同的受众群体, 对于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而就会产生地域之间与全球之间的矛盾。

(二) 新闻编辑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对新闻传播有所影响

每个人都聚齐个性, 尤其是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民大众的表达方式逐渐的个性化, 新闻编辑也开始在不断的寻求个性化的表现方式。网络很好的为这些个性化的新闻提供了表达的空间。网络的迅速发展有利也有弊, 在为编辑提供个性化表达的同时, 也会造成社会责任的缺失, 从而大众媒体提供的舆论导向功能的缺失, 因此不仅需要新闻编辑具有个性化的新闻编辑能力还要保证最基本的新闻编辑的专业技能素养, 突破以往传统新闻编辑所常用的编写模式, 用更开阔的视野和独特个性的视角来做好新闻编辑工作。

(三) 新闻报告在网络时代下更具丰富性及即时性

在网络时代中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 因为全球性的性质, 可以连接各个地域, 在不同的区域当中促使人们可以快速的获取新闻信息。并且在网络时代中, 能够及时的跟踪并更新新闻报道的内容, 关注事件的发展进程, 保证了新闻报道即时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 打破了传统新闻模式的限制, 不仅新闻报道的范围扩大了, 突破了传统新闻结构的限制, 获得的新闻信息量更加丰富, 并且更加快捷, 在此形势下, 在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传统编辑素养已不再适应, 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善, 保证其新闻事业能够顺利的发展。

三、总结

总之,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 面对现在人们的新闻需求, 传统的新闻编辑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因此, 在网络时代下, 新闻编辑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能力, 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技巧、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有效调节新闻编辑素养与网络的矛盾, 进而促进新闻质量的提高。

摘要:为了保证新闻传播活动有组织、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 一定要开展高效的新闻编辑工作。为了确保新闻传播的质量与水平, 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对于新闻编辑的实力就要得到相应的提高, 所以从事新闻编辑的人员就要具有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增强新闻编辑水平与质量, 为社会与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新闻编辑,素养,网络时代,矛盾

参考文献

[1] 张秀杰.新闻编辑素养与新时期网络时代的矛盾问题分析[J].科技传播, 2013 (23) .

关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范文第5篇

主题队日活动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9周年纪念日,是党的十九大、团的十八大召开后第一个少先队建队纪念日。我们的队旗,高高的飘扬,星星火炬,闪耀着金光。这天,我们欢聚一堂,庆祝我们自己的节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我们欢呼,我们歌唱,我们为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而自豪。

此刻我宣布,大马镇实验小学庆祝少先队建队日暨新队员入队仪式此刻开始。

(一)、出旗 主持人宣布:

1、全体起立、出旗,(奏《出旗曲》)

全体起立(口号:立正、敬礼、(音乐停时)礼毕!

2、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播放背景音乐) 全体队员唱队歌

(二)、请大队长带领队员宣誓(宣誓礼毕)(

六、7姚卓莹)

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宣誓人:×××

(三)、请队员代表带领我们重温少年先锋队知识(六.4陈世贤) 我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

我们的组织是-----中国少年先锋队

我们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 我们的队旗是------五角星加火炬的红旗 我们的标志是-----红领巾

我们的呼号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回答:“时刻准备着!”

我们的队歌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我们的作风是-----诚实、勇敢、活泼、团结。

(四)、请优秀队员代表讲话( 六.5梁洹绮 )

(五)、请大队辅导员讲话

(六)、最后,请大队辅导员带领我们呼号 (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学生齐喊(时刻准备着!)

关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范文第6篇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 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更实的要求。党校干部培训工作要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 在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中, 坚持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通过落实“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制度, 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工作, 增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 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自觉抵制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受主义的诱惑, 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党员干部。为提升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质量, 推动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深入发展, 党校要积极创新干部培训工作新方法, 加强对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管理工作。

二、完善培训机制, 提升培训质量

(一) 完善党校干部培训机制的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校干部培训工作要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 不断创新培训机制, 切实发挥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扎实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 当前党校干部培训工作依然沿袭传统的培训机制, 导致党校干部的培训机制逐渐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干部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首先体现在培训方案有待完善, 培训方案是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行动指南, 涉及到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具体开展方式以及培训内容。一些党校在制定干部培训方案时, 照搬其他已经做出成绩的党校的培训方案, 没有与自身党校干部培训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导致所制定的党员干部培训方案徒有其表, 而无法落实到实处。其次在党员干部的推荐机制上, 未能做到完全公正、公平、公开, 出现了“圈子化”的现象, 一些基层单位在推选培训干部时, 没有做到任人唯贤, 使真正需要受到培训教育的干部未能得到相应的培训。最后在党校干部的考核机制上, 未能切实发挥出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 许多参与干部培训的学员, 对待培训工作表现出积极性较低, 参与度较低的现象。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党校干部的考核机制过于关注干部的工作业绩, 部分干部认为培训就是走形式, 要想升迁还得靠业绩, 对党校干部培训工作思想上不重视, 产生了懈怠情绪。

(二) 完善党校干部培训机制的措施

针对上述的党校干部培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应不断推动党校干部培训机制的创新, 通过完善党校干部的培训机制, 来增强党校干部培训的工作质量。首先在党校干部的培训方案上, 要结合党校干部的实际情况,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依据, 以培养“四有”干部为出发点, 以“互联网+党建”为培训方法, 制定符合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培训方案。所制定的党校干部培训方案要具有以下特点:1.合理性, 培训方案不浮夸, 突出务实, 切实能够提升干部的素质。2.系统性, 能够长期的进行干部培训工作, 保证所开展的干部培训工作是基于党的理论, 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3.连续性。党校干部培训工作要保持常态化, 必须使党校干部接受到系统的、完整的、成体系的培训工作, 最大程度发挥出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作用。要完善党校干部的考核机制, 将党校干部的培训成绩与干部的晋升渠道相挂钩, 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对干部的考核不仅要注重看业绩, 更要考核干部能否自觉的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是否加强自身的思想和政治建设, 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先进性等。通过完善考核机制, 切实督促广大干部认真对待党校干部的培训工作。

三、创新培训方法, 提高学员参与积极性

在党校干部的培训工作上, 因为培训内容主要是党的政策理论方针, 对于一些政治意识不强的学员来说有一些枯燥, 且一些思想理论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导致部分学员的积极性较低, 参与度不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 开展党校干部培训工作时, 可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培训方法。首先党校的教员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 如PPT、视频等方式, 将培训内容生动化、案例化、情景化。在培训中, 将重点内容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 使接受培训的干部能够明确哪些是难点、重点内容。党校教员要善于创设情景, 根据培训内容, 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景, 增强培训的氛围, 使干部能够融入到其中, 思想上有所触动, 进而对培训课程产生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教员要融入自身的情感, 做到以情动人。新时代的新思想是经过实践千锤百炼后而形成的, 是我国当前阶段社会问题的升华, 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党校教员要对新时代的思想理论有着深刻的认识, 掌握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 在对党校学员的培训中, 融入自身的情感, 深情地向学员讲解党的新时代思想理论体系, 让学员能够从教员的情绪中感受到党的伟大, 进而重视对党的思想理论的学习。最后要增强培训过程的互动性, 教员可在对学员的培训中, 组织学员开展探究活动, 鼓励学员们彼此之间交流、讨论, 并合力完成问题的探究。教员要走入到学员之中, 与学员一起展开讨论和交流, 在交流中对国家、世界的动态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壮大党校师资力量

当前受限于党校的事业编制, 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教员却不能够担任培训工作, 导致党校的师资力量存在着短板。因而要壮大党校的师资力量, 首先要打破编制的限制, 向那些有能力、有想法的教员伸出橄榄枝, 将他们招纳到党校干部的一线培训岗位上, 并提供较为客观的收入保障和福利待遇, 免除一线教员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干部培训工作上。

对于党校教员中那些思想政治水平低、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态度散漫的教员, 要通过考核的方式予以批评和惩戒, 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再教育工作。其次要加强对教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方面的培训工作, 规定在职教员的学习课时数, 要求在职教员必须完成课时数, 并提交相应的学术报告。鼓励在职教员外出学习, 参加培训, 积极丰富头脑, 汲取营养, 接受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后可以组织在职教员到地方、到一线岗位中进行挂职锻炼, 让教员们在基层岗位上, 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教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严格管理学员, 推动党校管理制度建设

党校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对学员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 约束学员的不良行为, 弘扬正气, 讲究思想和行动上的先进性, 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学员进行严格的管理, 就是要充分发挥好党校在党的理论教育上的主阵地作用和在党性教育上的大熔炉作用。首先是加强对学员的党性考核, 以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为考核标准, 对学员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在党性锻炼中规范督促学员的思想和行为, 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和党风意识, 增强学员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要加强党校培训课程的考核, 实行点名和考评制度, 对旷课缺勤以及考试成绩不佳的学员进行通报批评, 并记录在个人档案, 与干部绩效相挂钩。

六、结语

在党校干部的培训工作上, 要不断完善培训机制, 创新培训方式, 提高学员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党校的教员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坚持“解其言, 知其意, 明其理”, 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 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 提高业务水平, 切实推进党校干部的培训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摘要:党校姓党, 是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摇篮。进入新时代, 面对新形势, 党校的干部培训工作呈现出新问题。因此, 加强新时代党校的干部培训工作, 要牢牢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要立足于实际情况, 切勿好高骛远, 需脚踏实地地开展党校干部培训教育工作, 积极创新培训工作的方法, 提高党校干部培训的质量, 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水平强的干部队伍, 为全面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党校工作,干部培训,培训方法,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文洪.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校一切工作[J].党政论坛, 2018 (6) :15-17.

[2] 杨慧丽.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着力做好新时代党校教育教学工作[J].西藏发展论坛, 2018 (3) :77-80

[3] 汤丹阳.高校基地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与优势[J].继续教育研究, 2018 (10) :58-64.

上一篇:关于选修课的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国优项目评分细则解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