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金融法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电影中的金融法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电影英雄盛典致敬中国电影造梦者

3、看电影赏古建 盘点电影里的中国古建筑

4、30年代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

5、从电影《宠爱》浅析国产宠物题材电影

6、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间的博弈

7、早期上海电影与港台电影的历史渊源探究

8、华语电影演员跨界执导电影创作现象分析

9、以近30年的电影为例:浅谈科技发展与电影的相互成就

10、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对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的启示

11、中国电影发生与系列电影萌芽

12、为电影而聚以电影为荣

13、界面的消融:电影数字叙事的越界与电影类型

14、《野马分鬃》入围2020釜山国际电影节《七人乐队》获邀为开幕电影

15、后电影时代如何为电影事业辩护

16、万众一心 接力传承——电影频道“经典频传:看电影,学党史”系列短视频上线

17、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电影:中国电影核心价值观与丰富性发展之路

18、“诗意电影”与“散文电影”源流探析与思想内涵辩证

19、电影与冶金:政治电影与世界记忆

20、下一代电影电影游戏化,游戏电影化

21、新生代电影人的突围之路:浅谈当代中国电影扶持机制

22、第三世界的电影艺术:亚洲电影:斯里兰卡的电影艺术

23、电影明星与中国早期电影产业的发展

24、中国电影在现代电影中的表现手法浅析

25、电影叙事学对武侠电影的影视美学改造

26、电影·电影艺术·艺术电影

27、地域电影、民族题材电影与“共同体美学”

28、《撞死了一只羊》给投资者和正在从事藏语电影创作的电影人树立了信心

29、从Oculus故事工作室电影看VR动画电影的发展

30、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

31、从电影《荒野谜情》谈当下中国西部电影的新探索

32、从中国、泰国到美国动作电影 : 东西动作电影 背后的文化及价值观念差异

33、第十七届法国电影展映形象大使黄晓明 希望中法文化在电影中交流互动

34、《立春》电影特点及电影语言分析

35、科幻电影五问之三 科幻电影拍给谁看?

36、马丁·斯科塞斯:我说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让我解释

37、从“赋比兴电影理论”的建构经验到“易电影理论”的创建

38、浅谈传统电影与虚拟现实电影镜头语言比较

39、第三世界的电影艺术:亚洲电影:土耳其的电影艺术

40、从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华语电影受众的成长

41、电影哲学与电影世界简论

42、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

43、京剧武戏碰撞电影艺术,京剧电影《大闹天宫》创新表达弘扬国粹

44、中国电影科技论坛聚焦电影新基建

45、日韩电影:拿标签电影拯救电影市场

46、电影票贩:高价电影票的生意“深水区”

47、生态电影与电影生态:重新审视宁浩导演的创作“拐点”

48、由黄梅调电影热潮透视“互联网+”时代戏曲电影的困境与突围

49、基于电影类型的电影差异化营销实证研究

电影中的金融法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影视文学课程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3、影像、性别与政治的三重奏

4、浅谈影视界“演而优则导” 现象的成因与启示

5、民生类专题编导的专业素质提升研究

6、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7、热门艺术类专业就业情况解析

8、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写作》教学方法探析

9、以工作坊为中心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10、高校传媒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

11、当理想主义遇见消费主义

12、小龙:首位虚拟主持人的功夫

13、《泰囧》票房收入缩水之辩

14、智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冷思考

15、传媒类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研究

16、高等艺术院校影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研究

17、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合创作课程实施方案探究

18、电视新闻节目也要讲故事

19、2017影视类特色院校综合分析与评估

20、新时代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协同路径探索研究

21、数字化竞争:影视传媒高校专业揭秘

22、民国时期电影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23、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专一性的探索

24、供给侧改革下山东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研究

25、“广编人”的每一秒钟,都值得期待

26、《哪吒》转世与国漫之光

27、《第10放映室》前世那十年

28、海南自贸区(港)背景下高校影视人才的培养与创新机制

29、全媒体时代电视编导的创作技巧研究

30、千载金声奋木铎,百年师大青春梦

31、影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思路

32、2015电影改编看他们!

33、现代纪录片教育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34、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35、《电视舞台艺术》模块化教学法探索

36、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37、电影学最纯粹的“杂家”

38、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及困境探析

39、大学生网络影视文化接触调查

40、多元共治视域下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41、影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大调查

42、“特区电影”建设的多维考察

43、国民政府时期大后方电影艺术创作研究

44、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标准刍议

45、山西省2017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日程及要求

46、“多层次综合化实验教学体系”促进数字传媒技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47、云放映 微纪录 增内涵

48、融媒体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49、选专业劲刮“亚艺考风”

电影中的金融法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电影中的金融法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电影中的金融法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大学非英语专业开设《英美电影》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

3、原声电影对于提高高中生英语口语和听力的作用分析

4、浅论看原版电影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意义

5、国外当代话语分析:路径和主题

6、英语口语教学中运用英文电影的方法分析

7、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8、多媒体环境下欣赏美国经典电影《飘》的教学设计

9、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10、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观念﹑策略之间的关系研究

11、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洋泾浜英语分析中国人形象的变化

12、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及策略分析

13、英文电影应用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践研究

14、英语原版电影在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应用

15、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电影的价值

16、将英语电影融入高中英语课的分析与研究

17、电影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之实证研究

18、影视教学法对初中英语的影响分析

19、以英文原声电影优化大学英语视昕说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0、从欣赏英语原版电影谈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学习

21、对《经济数学》课教学感想

22、英文电影在自主学习中的运用

23、20世纪美国美学的发展脉络及其热点问题

24、励志微视频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5、英文电影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6、《多模态电影分析:电影的意义表达》评述

27、以“事实说话”的新闻背后

28、英语电影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价值分析

29、高职英文电影赏析课程设置分析

30、语境理论与高职英语语篇教学

31、浅析高职英语听力电影教学

32、浅析原声电影运用于英语视听说教学

33、大学英语课堂中电影教学的应用价值剖析

34、用英语电影提升大学生口语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35、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6、英文电影配音对激发和维持英语学习动机的探索研究

37、广告语篇中人称代词的关系建构功能

38、将原声电影引入中职英语教学课堂的探讨

39、英文电影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0、英文电影在高职非专业英语听力课堂上的切入研究

41、刑事讯问笔录的语篇分析方法研究

42、对双字幕英文电影辅助高职英语教学的思考

43、浅析英文电影欣赏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44、汉语名名组合语义分析的计算研究

45、英语电影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分析

46、用好原声英语电影 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47、译文批评和赏析方法在经典英美文学中的探析

48、英语电影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49、浅谈英语电影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辅助作用

电影中的金融法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以近年上映的现实主义电影为例,探讨人物形象塑造对主题表达的影响,通过归类人物类型来总结现实主义电影的现实意义以及时代要求,对现实主义电影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人物形象;现实主义电影;主题表达

課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拥抱新时代,承担新使命——影视的社会功能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L-2019-1766

一、视听语言符号下的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1]是电影中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艺术思考,作为电影讲述故事、表达主题的主人公,人物是电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设”即人物形象设计,通过外形、谈吐、行为动作等具体行为向他人展示的关于此人物性格、本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心中的具体反映称为人物形象,而电影的人物形象设计是导演通过主观的情感诉求和艺术加工把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进行浓缩加工,所塑造出来的符合电影主题的特定人物形象,这类人物往往比真人更具有典型性、矛盾性。

视听语言符号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极其关键的一方面,其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象征,既是电影叙事性的展现,又是导演思想深层意义上象征性的具化表达,人物塑造就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典型人物的塑造。在现实主义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受到的影响既有旁人的主观成分,也有特定人物的客观成分,可以说人物是主观元素和客观元素的集合体。主观上创作者出于对主题的表达和剧情推动的需要是较大的影响因素,同时导演风格、演员呈现、剧本创作、电影语言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造成相应的影响偏差。客观上特定背景下的人物特性的展现、现实生活逼迫下人物的阴暗面表达是现实主义电影中人物塑造的必要设计,其承担了现实主义电影中现实意义的表达和大众观后的忖量。从以上影响因素来看,现实主义电影的人物大致分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普遍性人物、挣扎于生活泥潭中拥有梦想的抗争性人物、展现人物阴暗面又拥有美好品德的矛盾性人物等。

二、典型性人物类型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电影主题表达中,人物类型是电影主题表达最直观的表象。首先,从现实主义电影的人物分类来看,具有时代特征的普遍性人物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主体,是现实主义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人物。这类人物贴合了当代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群,具有普遍性,易引起共鸣,又是社会生活中的另一面镜子,反射了人们生活的社会现状,具有现实生活的代表性,恰恰是社会现象的真实化反映。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2]中的主人公程勇就是一个负担不起房租的保健品店店主,生活在社会底层,上有老下有小,既有来自父亲做手术的高昂药费,也有儿子移民的经济需求,契合了现代社会中年危机的现状,面对的是大多数人面临的经济压力,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这也是他倒卖药品的原因。这类人物背景的设置为剧情的推进打下了基础,也增添了合理性。又如电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刚上初中,面临着青春期的敏感焦虑,又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一方面戳中了家庭教育的痛点,不刻画青春期的刺激、戏剧化,以极其生活化的手法平淡地表现了一个女孩在重组家庭中迎来父亲期待已久的儿子后,繁杂的心理和情感世界的妥协。这类人物电影的主题着重表达真实的生活环境,在契合社会环境的同时,又杂糅了真人没有的其他特性,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更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增强了代入感。

其次,挣扎于生活泥潭中拥有梦想的抗争性人物也是现实主义电影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他们既奔波于生活的柴米油盐,又怀揣着不一般的理想追求,和原本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类人物与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抗性,具有更强烈的戏剧性和可看性,也代表了生活中现实的残酷和不如意。例如,电影《无名之辈》中的主人公马先勇只是一个生活窘迫、处境落魄的泼皮保安,却想重新做一个警察,所以独自查案,即使警察对他不屑,自己的女儿看不上他,妹妹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一心求死,但他依旧执着地寻找真相,不曾放弃想当上警察。这类人物呈现了现实生活的荒诞、说明了梦想与现实的对峙、批判了社会现实对人物生存的压迫。[3]这类人物电影的主题对现实直接进行披露,采取了夸张、荒诞的艺术手法对社会进行抨击和讽刺,表达并展现了一个时代群体无所适从的挣扎,从而引起群体思考。

最后,展现人物阴暗面又拥有美好品德的矛盾性人物是现实主义电影中关于人性的重要思考。例如,电影《无名之辈》中的“眼睛”胡广生梦想做一个行走江湖的大哥,自称杀人如麻的悍匪,拿着枪却只敢抢银行旁边的手机店,最后抢的还是一堆手机模型。这样的情节设计既表现了对胡广生大哥梦想的嘲弄,也为后来他对高位截瘫、毫无生活欲望的马嘉旗不敢开枪,还帮助她完成心愿埋下了伏笔,展现了这个想做大哥的“悍匪”另一面人性的善良。这类人物把人性中的矛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好人和坏人之间没有鲜明的界限,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之间的孰是孰非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探讨。这类人物电影在于对现实社会进行细致的解析,展现了电影主题中对人性的斟酌和对人物复杂的内心矛盾的两面呈现。

三、现实主义电影与小人物的关系

从现实主义电影中人物的分类中可以看出这3类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小人物。[4]

小人物和现实主义电影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关系,现实主义电影中反映小人物生存处境的现实主义题材是主体部分,只有在这类电影中,小人物的生活命运才得以被全面地展示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反射和思考社会现状,既是电影故事戏剧性的表现,也构成了渊博的人生思考。电影《无名之辈》中,胡广生命运在最后烟花爆裂的绚烂中表现了其人物的荒诞和悲哀,他始终融入不了都市的繁华璀璨,存在于被视频弹幕和新闻评论嘲弄和调笑中,是饱含着调侃意味的小人物。而马嘉祺的难以相处和轮椅生活迫使她困于斗室之内,是现实社会的边缘人。她的隔离表示了她无法被现实承认和不适应现状的遗弃感和局外感,这是其人物设计中的渺小。

现实社会的残酷性注定与高大上的奢侈生活环境绝缘,大部分小人物生活窘迫不安,置身于现代化繁华都市的小人物的被剥夺感和被宰割感是现实主义电影中极力展现的。困顿于特定的逼仄空间中,难以打破的资本壁垒,有利于现实主义电影中故事抗争性的表现。小人物总是与秩序、资本、时代发生对抗,进行抗争,如《我不是药神》中程勇这一小人物以对抗医疗体制,远赴印度购买药品,抵制天价药为故事主线。在对抗过程中,小人物无法通过正常合法的渠道来完成命运对抗时,就会选择非常规的手段争夺被认可、被改变的命运。这也是现实主义电影故事性的来源,可有效地脱离非主流故事的枯燥和沉重感,提升电影的可看性和趣味性,给予这类电影新的思路和机会。

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功也在改善小人物的生活环境。现实主义电影的结局大多温暖而正面,符合大众对美好式结局的期望和关注,底层人物在与生活的对立和抗争中依旧保持人性中无法磨灭的美好品质来维持与他人的关系和结局。

四、结语

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关注度呈上升趋势,引发了大众对电影中边缘人物的注意和关切。在此基础上,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和原型人物选择上也要经过慎重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塑造也激发了现实主义电影对主题的探索。正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展现,人们意识到了一部分社会边缘人的生活和不为人知的缺憾,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改善小人物的生活环境,不仅做到了主题上与人物的融合,而且赋予了电影新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子珩.微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 曹建.现实主义题材的人性忖量——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J].艺术研究,2019(03):84-85.

[3] 朱倩倩.国产黑色幽默电影人物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8.

[4] 林萌.小·人·物: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中小人物症候透视[J].文艺研究,2019(07):112-123.

作者简介:李彦蒂(1999—),女,湖南怀化人,本科在读。?梅一楠,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在读。

上一篇:医学检验中级职称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公平与效率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