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影响审计论文范文

2024-02-10

知识经济影响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审计实务教学需要跟上时代的进步。现有的审计实务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理念,达不到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文章通过对审计实务教学的现状分析,对审计实物教学中存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审计实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1审计实务专业现状

在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5—2016年)》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的生源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危机感,因为近些年来的计划生育,导致了在高考中的生源出现了不足的现象,另外,因为中国大学的扩招政策仍在实行,所以在各个高校的生源储备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在对北京的部分本科院校进行的调查中,对于审计实务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采访,这些学生多数在被录取前对审计实务专业了解不多,有的甚至不知道审计实务专业是做什么的,所以在审计实务专业上的考生生源就相对较少。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在审计实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了相当多的问题。

2审计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审计实务专业的教材是基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来进行编撰的,对于这些开展审计实务专业的学校来说,基本上都是比较侧重学生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从目前的教学发展来看,审计实务专业的教材选用的实例缺乏相关的逻辑关系,这些案例缺乏一条贯穿的主线,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对其进行理解,而且这些审计实务知识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它们在内容上划分过细,知识点往往分散于教材中,不易总结,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使得学生对于审计判断能力较弱。在教材的编订上,没有根据审计实务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而且对于审计理论也没有依据渐进的理念进行培训。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审计实务专业教材大多数都是给出比较大型的案例,对于这些刚刚接触审计实务案例的学生来说无法得到有效的理解,不能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

(1)对于审计实务课程不注重规划。审计实务课程是基于审计实务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进行设置的,在审计实务课程的开展上,因为受到现有教材合适性的制约,对于学生来说审计实务课堂是枯燥无聊的。除此之外,一些审计实务教师也缺乏相关的审计实践,没有自身的审计经验,导致在课堂上不能将案例与自身的经验结合起来,不能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地步,所以,他们的审计实务课堂讲授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使得审计实务教学质量满足不了教学目的的需要。与一般的经济类专业相比,审计实务专业需要的教师质量要求更高,需要他们拥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没有实际的专业本领,就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不能独立开展审计实务研究,所以,对于审计实务教学,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课程设置,将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至审计实务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对审计实务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2)审计实务教学缺乏创新。在当前的审计实务教学中,还是與其他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利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此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审计实务教学,此种方法是将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禁锢在了书本上,对于学生是将审计实务教学知识灌输进大脑中,因为审计实务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真实案例,这就不能展现出生动性,不能把这些案例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不能形成那种真实的意境。对于学生在经过传统知识灌输后,在走出课堂进入社会中,并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至现实的问题中,本来属于应用型的知识变成了理论,所以这就又使得学生提不高对审计实务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审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大大地降低。

(3)审计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简单。在审计实务课程的考核程度上,有相当多的学校对此并不重视,仍然采用书本知识闭卷的形式,这就使得学生的真实能力不能得到检验,卷面知识考核只是将学生对于审计实务知识记忆了下来,并不能表现出审计实务知识的应用能力,本来审计实务专业培养的就是应用型人才,是让审计实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专业的审计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所以需要对审计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使得学生可以在走出校门后,能够独立处理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单一的考核形式并不能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展现出來,这是片面的,这样不仅满足不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对于学生学习审计实务知识的环境也起到了相当不好的作用。

3审计实务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对于开展审计实务专业的高校来说,培养审计实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在审计实务专业学生掌握审计实务知识能力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可以使审计实务专业学生能够胜任审计工作。

31对审计实务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在根据实际需要的审计实务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审计实务教材中落后、满足不了需要的知识进行删减或替换,将审计实务工作中一些最先进的知识与经验案例引入审计实务教材,在对审计实务工作的最新动态进行呈现,通过教材向同学们展现,使得同学们可以了解最新的审计知识,学习相关的经验。在教材上需要每年进行编订,在审计实务教学内容上不断地更新,再对最新的知识进行传授,这些最新的知识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培养的需要,而且对于审计实务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大幅度的提高。

32建立相应的审计教学体系

在审计实务知识的教授中,因为其实际应用的需要,需要在课程中添加大量的案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课时所占比例可以适当地提高。通过这些审计实务的案例,可以对审计实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还可以为他们未进入社会前就积累了基础,使得审计实务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得心应手。在审计实务理论课程进行的同时,可以适度地添加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中,把审计实务知识理论与实践并抓,以理论促实际,以实际更好地理解理论。在相应的理论课程结束后,可以相应地进行模拟实训,实训的目的是与审计实务时间课程目的一致的,在实训上可以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在校外实训就是与相关的会计事务所相联系,让学生可以适当地提前了解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锻炼其实践能力。

33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利用小组讨论,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与人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学校中就需要对审计实务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进行培养,在学生的合作能力上,如果没有此能力,审计工作就不得到展开。通过建立相应的合作小组,在审计实务知识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对审计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对审计实务的教学效果也有相当好的影响。

将现实案例掺糅进审计实务教学中。通过对相关的审计实务案例,去对相应的审计实务理论知识进行解析,把比较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处理,使得理论变成现实问题,通过实例分析就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审计实务知识。比如将《审计案例》一书与审计实务课堂教学相结合,在每一项具体知识中,都列举出来几个例子,并通过相关的视频和图画,使得学生对审计实务知识产生兴趣。

34运用现代化的审计实务教学手段

在上述的办法中,都可以与现代化手段进行结合去进行审计实务教学工作。在现代的知识理论体系中,多媒体等工具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多媒体去对审计实务案例进行更真实的还原,使得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基础上,激发审计实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审计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加深审计实务专业学生对于审计实务知识的影响和理解,使得审计实务教学课堂更充满活跃气氛。

参考文献:

[1]杜保宣《审计实务》的实践教学之我见[J].经营管理者,2015(36).

[2]李华荣高职院校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求知导刊,2015(1).

[3]高丽燕审计实务探究性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5(25).

[作者简介]牛玉英,硕士研究生,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讲师。

知识经济影响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本着会计与审计同步发展的观念,借鉴事项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事项审计理论,认为事项审计是会计理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基于事项会计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颖审计思想。

[关键词] 事项;事项会计;事项审计

管理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可能源于对既有管理实践的提炼和概括,另一方面可能源于研究者细心的观察和比较,进行理论创新,然后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基于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观察和研究,我们注意到自George H. Sorter发表题为《构建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一文以来,事项会计理论已然开创了一个新的会计理论研究视野,逐渐得到人们普遍关注,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同时,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也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此,笔者提出“事项审计思想”这一命题并进行一些尝试性的研究。

一、事项:含义与内容

自事项会计理论提出以来,“事项”仍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具体含义与其出现的背景有关。一般认为“事项”(event)是指对一项活动(action)的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也就是说这项活动的特征能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美国著名学者斐内·米勒在《会计学原理》中指出,“会计事项”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经济数据,是导致某一营业实体的各项资产和权益发生变化的经济事项。最初,“事项法”是Sorter教授针对传统的以货币为计量属性的“价值法”会计(基于价值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思想,主要侧重于按照具体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经济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与方法。Sorter在论文中指出“事项”是与会计主体相关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可能有用于使用者的各种决策模型。可见,这里的“事项”包括了不会影响收益和净资产的事项(经济活动),如经营性要素“事项”。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奠定了认识的基础。

1970年,Orace Johnson发表《Toward an “Events” Theory of Accounting》一文,针对“事项”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必须从预测和观察的证实可能性中来获取事项会计这个关键术语“事项”的含义。他把事项分为两类:其一是“真实的”事项,指被报告主要活动的那些随后被观察到的属性,适合于事项会计(如会计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也成为事项会计(基于价值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构造基础。尽管先前的价值法会计也能找到类似的事项,但此“事项”远非彼“事项”,实质上也就是“事项法”在“价值法”中的体现。其二是“公布的”事项,指报告的内容,不适合事项会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事项”的含义大致归于以下两点:(1)与会计主体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特征;(2)这项活动的特征可以被直接观察到,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意义。也就是说每一个基本的“事项”都由一个特征集来描述,而信息使用者则根据自己的目标、偏好、决策模型等从这个基本的“事项集”中提取相关基础数据加以汇总应用。当然,鉴于每个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处理和解释能力的限制,这个“汇总应用”的处理过程,可以通过事先设计好的相应计算机系统来完成。

二、事项审计思想:来自会计与审计同步发展观的思索

事项会计的发展带来了事项审计的理论需求,这一点可以从会计与审计同源分流而又分工迥异的发展历程中搜寻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作为审计的主要对象,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推动了审计的适应性发展,事项会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催生了事项审计理论。

1. 会计与审计的起源:同源分流

会计作为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源远流长。史学研究表明,早在结绳记事年代,人类就开始了会计活动。西周时代(约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就有表示对收支计算和记录且含有考核意思的“会计”一词出现。也正是在同一时代,审计思想开始萌芽,其主要标志为“宰夫”一职的出现;到宋朝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产生了专门的审计部门——“审计院”。刘云等人的研究更是推进了会计与审计在起源上的“血缘”关系:“我国国家审计萌芽时期应定为夏禹时期,即公元前21 世纪。其主要标志是‘会稽’的产生,……,‘稽’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审计萌芽的诞生”。

可以说,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会计与审计在起源上基本上是同步的。当然,也不能断然否定有的学者所持的“会计是经济活动的产物,而审计是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观点。即便如此,至少也可以说明审计是会计发展需求的衍生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必然相应地发展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审计也必然会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及会计的发展变化而产生新的理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时代需要与之适应的事项会计理论——已有大量文献研究支撑,那么,就同样需要与之适应的新的审计理论——事项审计理论。正如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所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从始至终既与会计的发展甚为密切相关,而它的出现又充分显示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重大新领域的开辟。”事项审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必将为这一科学性论断提供可进一步印证的“证据”。

2. 会计与审计同步发展:事项审计思想的缘起

查账是一种原始意义上的审计,审计结果需要大量客观实在的证据支持。传统的会计信息以书面资料(如会计凭证、账册、报表、相关的单证及报表等)为主,审计人员可以根据相应的报表、单据、凭证等追踪经济活动的内容。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事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高了会计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也增加了“追踪活动”的难度。具体来说:(1)事项会计财务报告大幅度增加了信息量。事项会计要保护投资者和股东的利益,就要确保尽可能以透明的方式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仅记录改变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事项,而且还要记录所有管理人员想要计划、控制和评价的事项。(2)事项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降低数据的归集程度,使得事项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细节信息,同时网络技术的应用让不同决策者可以适时同步查看各种所需信息,灵活截取各自所需的事项信息,以便生成各种报告适应不同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求。(3)基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向更多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全面、清晰、完整的“数据元”,从而可以实质性地实现信息充分披露原则。(4)审计线索的可视性减弱,特别是近年来企业的无纸贸易(电子数据传递)记录缺乏审计线索。例如,许多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采购商品和原材料,购买合同仅仅是电子数据,付款往往也通过电子转账支票实现,这些电子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缺乏审计线索的范例。这种无纸化数据结合团队交流、集成应用,以及外部数据通讯和内部交流革新,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针对这种状况,审计需要新的方法来追踪审查。为此,笔者提出新的审计思想与方法——事项审计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并行审计技术、数据式审计模式在理论基础上的“空白”,为数据式审计模式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三、事项审计思想:理论初释

作为一项新的理论思想——事项审计思想的提出,需要研究和论证的问题很多,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这里就已有的认识,作一点不成熟的阐释。

1. 事项审计的概念表述

事项会计理论强调以“事项”驱动企业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对不同的经济事项采取不同的计量属性,或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多重计量,采用大容量数据库容纳所有相关经济事项的记录,针对具体的会计事项的相关信息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降低信息冗余度、归集度,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使用者,突出决策过程中信息“相关性”地位,通过信息系统为每一个事项设计一个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的事项驱动相关的信息,实现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正是由于事项会计理论以事项为基础,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改变了数据处理模式,审计理论必然要适应其改变,实现由关注“账簿”向关注“数据”的转变——而“数据”又恰恰是对“事项”的“全息”记录与计量。为此,“事项”成为信息化时代审计所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事项审计可以充分利用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所建立的强大数据库系统,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进行相应审计。毕竟,网络的运用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能够影响其决策的相关信息。若是信息的准确性得不到及时验证,很有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但是快速的会计信息并不能保障信息的正确性,这就需要审计能够在信息生产、发布与接收的极短时间内实现“实时”审查。

事项审计作为一种基于事项会计理论而生的审计新思想,需要在充分汲取传统审计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利用大型数据库和信息网络技术环境,对被审计单位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相关、及时而又准确的审计。事项审计涉及被审计单位所有的经营活动,需要对企业经营流程和内部管理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监控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同时,事项审计还需要树立服务意识,以为被审计单位及其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为出发点,实时监控企业的信息质量,提高企业信息的准确度和企业信誉。在某种程度上,事项审计思想是事项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它基于事项基础的会计数据,依赖于高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及时广泛地收集审计证据,采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技术进行查询分析,以达到审计目标。

2. 事项审计的目标选择

作为事项会计理论的衍生物,事项审计理论是在网络经济时代产生的。事项审计借助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来搜集查询“事项法”会计信息、经济活动痕迹和信息系统等,审查“事项法”下被审查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从根本上来说,事项审计的目标与传统审计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的“数据”,防止和制止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维护经济秩序,强化经济监督,同时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改进管理。但是,由于事项会计对会计数据及其处理方法有新的要求,对应的事项审计在对数据的要求上也会有一些相应的变化。

事项审计最大的特点在于以相关经济事项为线索,深入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审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由表及里,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给予会计信息相关性、及时性、准确性的保证。传统会计报表在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中关注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缺少对及时性和相关性的关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可以通过利用自己需要的信息,提高对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因而事项审计要求在传统审计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指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产生差错的根源与后果,增加相关利益审计的多元化目标。

3. 事项审计的对象与范围

审计对象是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事项审计理论中“事项”一词来源于事项会计理论,其核心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将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传递而不(或少量)进行处理。事项审计的对象是事项会计的要素——事项,事项会计不仅能提供会计信息,更重要的是能针对不同用户的决策需求提供有关事项的信息,从而拓展了会计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事项会计的信息收集范围涉及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主体的所有经济活动,包括那些难以计量的、不影响现时资产和权益构成的事项,如生产力、质量、担保、合同执行情况和租赁等。为此,相应的事项审计也要扩大搜集审计资料、信息的范围。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事项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首先,审计线索的追查难度增大,审计线索的“肉眼不可见性”,一方面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从心理上给审计人员造成了压力。其次,在网络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信息处理处于一个开放的空间范围,涉及交易关联方的各个方面,能访问或接触会计信息的人可能涉及整个网络用户,因此,事项审计的范围必将被大大拓宽。再次,在网络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把计算机当作基本的审计工具使用,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与质量,而且网络系统中各工作站同时使用一个信息来源,资源共享造成对网络系统的依赖性增大。

由此可见,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审计模式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修补和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变革,这也充分体现出网络经济的特征。因此,事项审计的对象应从传统审计的会计报表及其他资料转为原始资料和系统功能,包括经济业务本身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原始凭证的录入工作准确性、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研制开发的合理性、应用程序与数据文件的安全性等,并从传统的定期审计转为实时审计。有效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是事项审计系统的前提,高效准确的事项会计信息数据处理是事项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在进行数据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充分的调查,获取诸如被审计单位主要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概况,各重要应用系统的业务内容、数据处流程和处理逻辑、数据备份以及各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调查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总之,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日益增长的多样性信息需求完全超出了传统会计的范围和容量,因而,适应网络时代的事项会计理论成为一种发展取向。有了先进的适应于时代的会计理论就要有与之匹配的事项审计理论。事项审计理论是网络经济的产物,以事项会计理论为基础,着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及时性、有效性以及对相关利益者影响的实时分析审查,将会成为未来信息网络审计的迫切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树梅. 事项会计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J]. 中国会计电算化,2003(4).

[2] 吴沁红,杨周南. 并行审计技术探讨[J]. 审计研究,2002(1).

[3] 吴祖光,马瑜. 事项法: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方向[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5).

[4] 宋献中,谭小平. 关于事项会计的探讨[J]. 当代财经,2003(10).

[5] 毕晓方. 事项会计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J]. 电子财会,2003(4).

[6] 王锴. 事项会计理论评述[J]. 技术经济,2002(5).

[7] 胡玉明. 事项会计.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统一[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4).

[8] 顾抗,袁树民. 事项会计理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基础[J]. 上海会计,1997(6).

[9] 王光远. 关于内部管理审计的外部化问题[J]. 财会月刊,2002(4).

[10] 尹平. 创新,审计发展的永恒主题[J]. 江苏审计,2002(1).

[11] 陈文华,尚丽霞. 浅谈中国会计的起源和发展[J]. 史学理论研究,1997(3).

[12] 刘云,李霁. 关于审计起源的探讨[J]. 审计研究,2000(5).

[13] 张永雄. 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研究[J]. 会计研究,2005(10).

[14] 石爱中,孙俭. 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J]. 审计研究,2005(4).

[15] 于富生 等. 事项会计理论:中国研究现状述评[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6).

[16] 于富生,张敏. 事项会计理论的现实选择与理性思考[J]. 会计之友,2006(3A).

[17] 林琳. 持续审计:梦想与现实[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18] 郑煦平.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连续审计[J]. 会计之友,2006(2A).

[19] 朱叶堂. 事项会计:网络时代会计的发展方向[J]. 江苏商论,2004(9).

[20] 刘汝焯. 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

[21] 柯武刚,史漫飞. 制度经济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2] George H Sorter. An “Event”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69,44(1):12-19.

[23] CICA/AICPA. Continuous Auditing[R]. 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Toronto,Ontario,1999.

[24] Steven M H Wallman. 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and Disclosure in an Evolving World:The Need for Dramatic Change[J]. Accounting Horizons,1995,9(3):81-92.

知识经济影响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通过选取H省51个贫困县2009—2015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职业教育投入与贫困程度降低之间的关系,以及此种关系在贫困程度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职业教育投入能够降低贫困程度且效果具有可持续性;职业教育降低贫困程度存在地区性差异,即越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减贫速度越慢但后期效果逐渐显著,反之,贫困程度稍弱的地区,职业教育减贫见效快,但后期效果未见递增。为促进职业教育在降低贫困程度时发挥最大效应,一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教联合扶贫;精准组中施略,提高针对性;优化管理平台,推动“互联网+”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教育资源配置。

关键词 职业教育;农村;减贫;区域异质性

一、引言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包括教育扶贫在内的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事实证明,经过多年扶贫,剩余的贫困户几乎都是脱贫难、返贫易的人群,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差,而接受有效的职业教育是提高增收能力的基础[1]。因此,探讨职业教育在增加收入、降低贫困程度方面的作用机制和检验其成效变得极具意义。综观已有文献,研究职业教育降低贫困程度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微观家庭层面出发,关注家庭因素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另一类是从宏观层面以地区为单位,关注地区宏观因素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如周亚虹等从农村职业教育回报的角度讨论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贡献,通过调研得来的数据得出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家庭收入增加具有明显作用[2];辛岭等运用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协整理论的Panel Data 模型,分析了农民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3];Fang等采用OLS回归拟合洛仑兹曲线对政府各方面扶贫资金投入产生的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各种投资中,教育扶贫资金投入产生的扶贫效应是最显著的[4]。

我国贫困地区区域异质性较大,贫困程度相差悬殊,职业教育扶贫资金的投入在各地区产生的效益是否存在差异是亟待研究的。如果职业教育对贫困程度的降低作用与贫困程度深浅关系不大,则可大力增加贫困程度较深地区职业教育投入,通过人力资本累积来实现脱贫。但如果职业教育对贫困程度的降低作用与贫困程度深浅有关,那么仅盲目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的扶贫效果是不明显的,此时需要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与职业教育投入结合起来考虑,通过与其他扶贫政策,如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科学组合等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职业教育的最大效益。

目前对于教育产出效率的区域异质性文献还比较欠缺,仅有少量学者做出研究。如韩文婧通过卢卡斯模型和经过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用中国东、中、西部1996—2006年面板数据对不同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产出效率为西部>东部>中部,GDP产出效率为西部>中部>东部。显然,西部教育投入边际产出率要高,越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产出率越高[5]。高艳云、王曦璟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2012年的数据,根据LOGIT模型的分层估计,认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发挥教育改善收入贫困效应具有重要影响,要想发挥教育效应,必须注重当地的经济发展[6]。

综观已有文献,职业教育作为提升收入和降低贫困程度的重要渠道,在理论上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既有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首先,从宏观层面开展的教育产出效应研究多用省级及以上数据,无法避免职业教育生源的跨区域流动和针对贫困地区的精确性投入问题。从微观层面利用家庭数据进行的分析,本质上是同质性模型,无法反映宏观因素对个体教育效应的影响。其次,如Lucas指出,尽管我们能接受也能意识到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确存在,但这种外部效应却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观察,即使可以,也只是在总量水平上可观察[7]。换句话说,能够捕获教育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正是宏观回归的优势之所在[8]。第三,缺少文章对职业教育改善贫困的可持续效应进行检验。从我国目前剩余贫困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多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资源匮乏地区、教育落后地区,如我国H省。本文借鉴Heckman[9]和Klenow[10]、Krueger和Lindahl的思路,通過H省51个贫困县2009—2015年的面板数据回归,不仅避免了职业教育生源的跨区域流动问题和针对贫困地区的精确性投入问题,也将地区间的宏观因素和教育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纳入考虑范围。第一,以县为单位进行研究分析职业教育投入对贫困程度降低的作用,避免了既有研究职业教育生源的跨区域流动问题。第二,从宏观数据进行研究,将职业教育的外部效应纳入考虑范围。第三,探讨了职业教育对贫困程度降低的长期和短期效应。第四,检验了贫困程度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降低贫困程度的差异。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大量事例表明,教育投资可以通过提高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将贫困从根源上铲除,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11]。中等职业教育相比于普通教育更侧重于面向就业,且农村高考升学率极低,因此相比之下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非农收入水平[12]。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其自身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和职能特征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体现。

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体现在,一方面,职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于绝大多数行业企业,为国家以及社会做出贡献,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而且对职业教育的消费不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收益具有排他性,只有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才能获得知识与技术,才能享受技术所带来的收益,不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不能收益,从此角度上来说,职业教育又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教育贫困,教育贫困的主要成分是教育信息贫困。教育信息贫困是指贫困地区学生获取受教育机会的渠道少、难度大。贫困地区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加之贫困地区交通闭塞,教育环境与外界存在很大差距,一些贫困家庭子女初中毕业便选择外出务工,但因缺少劳动技能,就业困难。贫困地区孩子的理想大都是“快点长大,出去打工挣钱”。一旦求学条件和求学成本超过家庭承担能力范围,很容易使贫困家庭放弃求学之路,并陷入“低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的恶性循环。目前普通高中教育的升学测试越来越严格,入学名额有限,这种竞争性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入学率,然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准公共品属性和一系列“减、免、补”政策恰巧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得受教育者在入学选择的时候仅凭个人对未来收益的判断,而不受自身条件限制,大大拓宽和丰富了贫困地区孩子的受教育渠道。

职业教育的职能特征除了具备普通教育一样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改变思想观念的功能外,从教育目的来看,职业教育重在面向就业,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接受职业教育者能更快就业,更早融入工作,获得稳定收入。从专业设置上看,职业教育设置的多是应用型专业,注重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教育,实践性强且符合市场需求,这种教育更适合像贫困地区学生这种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又急需获得工作收入降低家庭负担的人群。从教育方式上看,职业教育多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工学结合,为受教育者提供极其重要的一线实践机会,使其能更快融入工作,获得收益,带动全家脱贫,并且有效防止返贫,实现可持续性脱贫。职业教育在降低贫困程度、促进脱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可持续性的。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职业教育投入对贫困程度能够起到降低作用。

H1b:职业教育投入对贫困程度的降低具有可持续性。

大量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教育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农民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个人收入,提高农民劳动迁移与实现非农就业的可能性,丰富个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分散家庭收入风险[13]。虽然教育投资具有如此广泛的收益,但此种收益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职业教育投入在不同贫困程度下产生的贫困降低效果应有两种估计:一是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上考虑,在贫困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职业教育投入对贫困程度降低的边际贡献不大;在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总体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更能够通过人力资本累积去改善贫困,职业教育对贫困程度降低的边际贡献较大。二是从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上分析,在贫困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物质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好,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来降低贫困,职业教育对贫困程度的降低边际效果较大;而在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就业市场匮乏,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职业教育投入对贫困程度的降低边际效果较小。基于上述正反两方面分析,可归纳出下面待检验的对立假设。

H2a:职业教育投入在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对贫困程度的降低效果越好。

H2b:职业教育投入在贫困程度低的地区对贫困程度的降低效果越好。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内容需要和数据完整性,本文选用县级数据进行研究。一是县级区域内几乎只有中等职业学校,较好地避免了中等以上职业教育求学的跨区域流动性问题。二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农民,约占80%,且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村生源还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生源类型,这也较好拟合了研究需要。研究把贫困县财政资金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EDU)作为自变量,基于教育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效益理论,考虑相应的社会效益,选取农村居民人均收入(Y)作为因变量。因影响贫困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外因视角,即基于经济增长、区域特征、国家政策等的宏观视角;二是内因视角,即基于农民素质与行为、农户特征等微观视角。本文从宏观视角出发,参考周亚虹、姚先国和刘万霞等的研究,结合我国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研究的贫困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均GDP(GDP)、扶贫资金投入(PO)、人均固定资产投资(FAI)、城市化水平(URL)、城乡差异(URD)和人均耕地面积(CL)。

结合本研究问题,设定模型1,分析职业教育投入对贫困程度降低的影响。考虑到职业教育投入对贫困程度的降低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因此设定模型2,在模型中加入InEDUit-1和InEDUit-2两个变量用来检验职业教育投入的滞后效应。

模型1:InYit=β1InEDU+β2InGDP+β3InPO+β4InFAI +β4URD+β5URL +β6CL+μit (i=1,2,……N; t=1,2,……T)

模型2:InYit=β1InEDU+β2InGDP+β3InPO+β4InFAI +β5URD+β6URL +β7CL+β8InEDUit-1+β8InEDUit-2+μit (i=1,2,……N; t=1,2,……T)

通過单位根检验确定变量的平稳性,结果满足同阶平稳,然后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协整检验是用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采用E-G协整检验法。检验结果为:ADF统计量为-5.909,对应的p值为0,由此拒绝残差含有单位根的原假设,验证了变量之间是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F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结果可知,该面板数据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二)数据来源与选择

本文使用数据源自《H省统计年鉴》以及H省扶贫办、H省财政厅协助提供的数据。研究的样本数据范围涵盖H省51个贫困县2009-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通过Eviews8.0进行数据分析。考虑到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对数据带来的影响,在研究前对农民人均纯收入(Y)、职业教育投入(EDU)、人均GDP(GDP)、扶贫资金投入(PO)、人均固定资产投资(FAI)等指标进行了CPI平减。同时为了防止个别指标对数据回归造成的“异方差”问题,而对农民人均纯收入(Y)、职业教育投入(EDU)、人均GDP(GDP)、扶贫资金投入(PO)、人均固定资产投资(FAI)取对数处理,减小了数据的波动性,对后续的回归准确性起到重要作用。数据基本特征见表1。

其中,城市化水平(URL),度量指标的计算是将贫困县的城镇人口比上该县的总人口;城乡差异(URD),度量指标的计算是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农村人均纯收入。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模型1的回归结果见表2。4个实证回归结果都较为稳定,Log likelihood的值都很大,正确预测百分比都在81.8%以上,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职业教育投入在四个回归中的结果都为正且在5%和10%不同水平上显著,这表明职业教育投入能够提升农民收入,对贫困程度起到降低作用。另外,在回归4中。模型拟合度最好,人均GDP、扶贫资金的投入、人均固定资产的投入和城市化水平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扶贫资金投入和人均固定资产投入均对贫困有所改善,城市化水平越高,贫困程度越低。城乡差异系数为负且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缩小城乡差距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贫困。

表3为依次加入职业教育投入前两期变量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职业教育投入T-1期和职业教育投入T-2期的系数分别为0.038和0.034,系数为正且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职业教育的前期投入对后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升有影响,即职业教育投入对贫困程度的降低作用存在滞后性。从系数大小可以看出,相比于职业教育的当期投入系数0.02,职业教育的前期投入系数更大,说明职业教育降低贫困程度的作用不仅短期存在,长期作用更加显著,说明职业教育对降低贫困程度的作用具有可持续性。

从以往研究中可以看出,教育效应是存在地区异质性的,且得出的结论见仁见智。表4是在前文职业教育对贫困程度降低效果的检验基础之上,将总样样本分为国定贫困县(Area1)、非国定贫困县(Area2)两个子样本下进行的回归。由我国的现实情况可知,Area1样本相对Area2的样本,贫困程度较深,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因此将上述模型2套用在这两个子样本中,即能检验出职业教育投入与地区贫困程度交互项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回归7中国定贫困县职业教育投入对农民收入提升影响的系数为0.014且在10%水平上显著,回归8中非国定贫困县职业教育投入对农民收入提升的影响系数为0.02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从短期看,职业教育投入对农民收入的提升都有正向影响,但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影响相对较弱,可能归因于区域间的生存条件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Mock和Adu提出的教育对收入增加的影响,在现代化的条件比传统的社会条件下更为有效。从长期来看,回归7中的InEDUit-1和InEDUit-2系数逐渐变大,而回归8中的InEDUit-1和InEDUit-2却未见有变化甚至有所缩小。说明职业教育投入对农民收入提升的影响在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具有明显的递增效应,而在贫困程度相对较弱的地区虽然也存在长期性但却未见递增性。

四、稳健性检验

上文的计量分析中,采用的农民人均收入作为因变量用来衡量贫困程度,以此来检验职业教育投入对贫困程度的降低作用,但这仅仅牵涉到了收入贫困,贫困的衡量标准是多维的,脱贫指标也是多维的。为了检验上文实证模型及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采用H省扶贫办测算的贫困减少率作为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表5中,回归9代表总的样本对贫困减少率的回归结果,回归10、回归11分别表示对Area1和Area2两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

相比,用贫困减少率作为因变量后,见表5,从总样本回归结果看,上文的主要发现和结论是稳健的,与表4结论一致,职业教育当期投入对贫困减少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职业教育投入对后期贫困减少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具有递增性。因为数据的可获得性,贫困减少率只获得两年数据,使得子样本的回归结果没有上文(表3、表4)的结果显著。在表5中,职业教育投入对当期贫困的影响在Area1中不显著,在Area2中显著为正,即说明从短期看,职业教育投入对贫困改善的影响都有正向影响,但贫困程度低的地區比贫困程度深的地区效果要好。职业教育前期投入对当期贫困减少率的回归系数,在Area1中期数越往前系数越大越显著,在Area1中期数越往前系数逐渐变小显著性越弱。这也迎合了上文结论,从长期来看,职业教育投入对贫困程度降低的影响在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具有明显的递增效应,而在贫困程度相对较弱的地区虽然也存在长期性但却未见递增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过上文的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第一,职业教育能够降低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且效果具有可持续性;第二,职业教育对贫困程度的降低在不同贫困程度环境中有不同表现,从短期来看,贫困程度深的地区相对贫困程度低的地区,职业教育对贫困程度的降低效果要弱一些;但从长期来看,贫困程度深的地区职业教育对贫困程度的降低具有递增性,而贫困程度低的地区效应未见递增。从结果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贫困程度降低的作用大小受当地贫困程度的影响,基于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职业教育投入当期来看,职业教育在贫困程度低的地区作用效果要相对好,但从长期考虑,职业教育在贫困程度深的地区的贡献更大。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在贫困程度越深的地区对贫困程度降低的作用效果反应更慢,后劲更足。因此在进行扶贫政策制定时,应将政策与当地贫困程度相结合,一定条件的经济水平能使职业教育在降低贫困程度时发挥最大效应。

第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教联合扶贫。职业教育本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性人才支撑,这就为贫困户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缺乏良好的产业基础,职业教育就如同无水之舟,技能人才也将成为无水之鱼。因此,为推动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发挥职业教育的职能,就需要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精准组合施略,提高针对性。打响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扶贫组合拳,提高职业教育扶贫政策的针对性。据调研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并非单一的,往往多种原因共同所致。致贫的原因主要包括因病、因学、因灾、缺资金、环境恶劣等。建立自由组合机制,贫困户可选择同时交叉或参与享受多种帮扶政策。如:因学致贫可通过“教育扶贫与技能培训+结队帮扶”的组合方式,因缺乏技术致贫的可采用“教育扶贫+技能培训+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的组合方式。

第三,优化管理平台,推动“互联网+”职业教育。“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构建一种体现“互联网+”特色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建立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区域网络扶贫运行和管理机制作为精准扶贫的新路径。一方面,可以增强各扶贫机构的工作和保障政策的衔接,形成扶贫多元主体的信息共享管理格局,提高扶贫工作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科学合理整合扶贫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农民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透明度。

第四,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以及职业教育资源稀缺,使得职业教育投入变得供不应求。为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使扶贫资金配置上适当向职业教育倾斜。另一方面,积极扩充职业教育扶贫资金的来源渠道。譬如,政府与银行合作成立基金,推动职业教育扶贫;政府牵头、组织、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扶贫领域。

参 考 文 献

[1]马立伟,王礼力.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7):61-63.

[2]周亚虹,许玲丽,夏正青.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基于苏北农村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8):55-65.

[3]辛岭,王艳华.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S1):95-102.

[4]Fang C, Zhang X, Fan S, Emergence of Urba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China: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2(13):430-443.

[5]韩林芝,邓强.我国农村贫困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88-94.

[6]高艳云,王曦璟.教育改善贫困效应的地区异质性研究[J].统计研究,2016(9):70-77.

[7]Lucas Robert. On the Mechanics of Development Planning[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8]Krueger A B, Lindahl M. Education for Growth: Why and For Whom?[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1(4):1101-1136.

[9]Heckman J, Carneiro P. Human Capital Policy[J]. Nber Working Papers, 2003, 30(2004):79-100.

[10]Klenow P J, Rodríguez-Clare A. The Neoclassical Revival in Growth Economics: Has It Gone Too Far?[J].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97, 12(Volume 12):73-103.

[11]刘修岩,章元,贺小海.教育与消除农村贫困:基于上海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61-68.

[12]栾江,陈建成,李强,等.高中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利于增加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基于异质性的处理效应估计[J].中国农村经济,2014(9):32-45.

[13]Leslie J, Jamison D T. Policy Implications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st and Effectiveness-The Education Dilemma-CHAPTER 6[J]. Education Dilemma, 1980:113-134.

The Effec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Poverty Reduction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Heterogeneity

Wang Shanping, Jiang Yali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area; poverty reduction;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uthor Wang Shanping, professor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0); Jiang Yali,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王善平(1964- ),男,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扶贫绩效管理,产权保护与组织治理,会计审计创新(长沙,410000);蒋亚丽(1993- ),女,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职业教育扶贫绩效

基金项目

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项目(财会[2016]15号),主持人:王善平

知识经济影响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审计独立性概述

(一)审计独立性的内涵

审计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提供审计服务的工作中保持独立,这种独立既是形式上的,实质上也得独立,即审计人员既要独立于审计委托人,还要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持独立,否则会影响审计结果,无法实现对社会公众负责。

(二)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意义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公布的资料统计,自2010 —2016年之间,我国上市公司中先后有聚友网络、南京中北、银河科技、云南绿大地、华锐风电、赛迪传媒等16家因审计失败遭受证监会处罚,而通过处罚原因可以看到,大多数俱是因为审计独立性不足所造成,由此可见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意义,归纳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若不能保持独立性,其在审计过程中,有可能不执行应有的审计程序、不保持应有的怀疑态度以及不能勤勉尽责,从而造成审计成为一种形式,不能有效执行监督责任,最终影响审计质量不高。

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保持审计独立性可以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的责任心,从而能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财务核算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修正,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3.能够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审计质量和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客观、真实的企业经营情况,为其资金投向提供了依据,从客观上优化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当前影响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因素

虽然审计独立性对审计质量、财会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中小投资者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要保持审计独立性却并非易事,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较多,具体体现在:

(一)非审计服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当前在我国,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所提供的非审计服务主要局限在内部审计方面,对于编制财务报表、税务服务、咨询服务等涉及略少,那么这些业务对于审计独立性是否有影响呢?在此我们以2013-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中剔除金融类、同时在H股或B股上市以及没有明确划分审计与非审计服务的88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统计数据以其公布的年报为准,具体数据如下:

参考数据来源于朱玲玲老师的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的研究,所选样本数2013年为11家,2014年为36家,2015年为41家。

通过上表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在流动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正常的情况下,非审计服务费用占总服务费用的比率差值较大,最大值为72.53%,而最小值仅0.95%,平均值为26.67%,但是通过相关性验证可以发现,其与审计意见类型具有负相关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验证结果,主要是因为非审计服务业务的开展已将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打破,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很容易与被审计单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而可能会影响管理层决策,从而导致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二)业务竞争和审计收费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受审计业务数量有限的影响以及审计机构经营业绩的压力,部分审计机构为了招揽业务而与被审计单位的招标人员串通,从而获得招标资格,中标后,根据风险报酬原则,在执业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一方面减少审计收费,另一方面主觀上刻意减少审计程序,降低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力度;也有部分中小审计机构为获得业务,恶意降低审计收费,甚至不惜违背执业道德,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严重损害第三方利益。由此可见业务竞争与审计收费对独立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既能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也是外部审计独立、客观评价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占股比例较高和董事会的构成存在问题,大股东占股比例高容易造成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机制缺失,进而为审计业务的开展形成障碍,影响其独立性;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外部董事,在我国,独立董事受公司环境的影响,其对董事会的监督效果并不大,从而使得审计效果不够理想,对审计的独立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如何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一)有效规范非审计服务业务

审计行业是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兴行业,审计机构开展非审计服务业务有利于其自身的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因此我国法规并不禁止审计机构开展非审计服务业务,但必须对其加以规范和引导,例如可以将审计机构的审计业务和非审计服务业务进行划分,并实行审计人员轮换进行非审计服务业务,以避免其与被审计单位形成共同利益群体,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二)制定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改变审计费用的支付方式,降低同业恶意竞争

当前我国审计收费是以“固定价+浮动价”的模式,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处于一种卖方与买方的关系,审计收费的议价空间比较大,从而为恶意竞争提供了机会。建议参照国外按照审计时间计费的模式,明确一个最低的收费标准以保证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报告能够正常进行,从而促进审计的独立性。

当前我国审计费用的支付是利益双方的直接对接,缺乏第三方的有效监管,如果这一问题能够解决,那么费用双方的相互牵制作用就会有效降低。因此笔者建议引入与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均无业务往来的第三方作为审计收费的监管方和支付中介,这样能够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三)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降低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例如可以通过实现股票的流通性,通过股票的市场变化来评价经营者业绩,形成硬约束,对经营者进行自发的优胜劣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从而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尽快调整董事会结构,提升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监管职能,以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从而为审计独立性的保持提供管理支撑。

(四)提高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监督

我国应当加大对违法违规审计的惩处力度,尤其是对审计人员的处罚额度,从惩处力度方面来增加审计的独立性,同时还应完善审计监督的职责,强化审计监督的手段,建立和完善各级审计监管人员的职责和范围,提高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监督,从而来有效保障审计的独立性。

四、结语

审计独立性对于审计结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非审计服务、业务竞争和审计收费、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均能对审计的独立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有必要规范审计机构的非审计服务业务、尽快推进审计收费的市场化以及加强对审计市场的监管和处罚,从而为审计独立性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经济警察”的监督功能。(作者单位为永旺梦乐城(湖北)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知识经济影响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基金项目:延边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关于《审计学》课程开展

‘三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延大教发[2012]6号)

摘要: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审计学课程“难教难学”的问题,民族院校尤为突出。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例,在对审计学特点进行总结和对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计学 教学质量 模拟实验 民族院校

审计学是会计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它以会计学、财务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财经法规为基础,集理论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致使其教与学难度很大。民族院校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和师资水平等影响,所面临的困难就更为突出。如何攻克审计学“四性合一”,突破审计学“难教难学”的困境?本文认为应根据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和民族院校审计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抽象,逻辑思维严密

现代审计学理论源于西方,术语晦涩难懂,理论抽象。20世纪末,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但同时也加深了审计理论的抽象性。如对“重要性”术语的理解,不仅需要很强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审计原理逻辑思维严密,它从审计目标出发,依次为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抽样、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环环相扣,内容联系紧密,缺一不可。与有些课程的内容独立成章不同,审计学任何一章的舍弃,都会影响到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内容综合性强,研究对象复杂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学习审计学之前,一般要求先开设管理学、会计学、企业内部控制、财经法规等相关课程。审计学研究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报表审计,还包括经营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内容广泛,研究对象复杂。

(三) 专门的技术和方法

美国会计学会认为“审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1973,AAA)。在这个“系统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呢?这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审计技术和手段。比如,如何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如何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去获取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如何根据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如何形成审计意见,出具适当形式的审计报告等。更加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客观性和独立性。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悉财经领域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统计学基础,以应对信息技术对手工审计的冲击,满足被审计对象规模化变动趋势的需要。

(四)较强的实践性

审计对象的实务性较强,审计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审计活动就是通过实施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对审计对象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实务特征直接导致审计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学习审计学,学生应掌握如何开展审计业务,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和撰写审计报告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经历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而高校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会计或审计领域的实践经验,这无疑加大了教师授课难度,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困难。

二、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复杂,学生汉语水平差异较大,影响学习效果

1.学生的语言差异影响。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倾向于少数民族考生,招生计划中有明确的民族要求,如延边大学要求省内招生计划总数中50%招收朝鲜族考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大都接受民族语言授课,而大学中除民族语言专业外均选用汉语教学,对授课语言的转换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且,相对于会计学科的其他专业课,审计学理论抽象、术语晦涩难懂,这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几乎相当于读“天书”,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生源的地域差异影响。民族院校在招生上体现出区域差异化特征。延边大学以东三省为主,面向全国招生,江浙、山东以及河南地区考生一般比省内学生录取分数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外地学生一般比当地学生录取分数高、认知能力强,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强。这些特点正是学习审计学课程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已经通过了3-5门注册会计师科目考试。

3.学生的思维习惯差异。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各民族、各地区学生在性格、习惯、思维方式上呈现出明显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加入感性材料、增加情感体验环节,以增强学习效果。但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往往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生源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审计学课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对于汉语水平高、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存在“吃不够”现象,嫌教师讲得“过细”,教学进度太慢;另一方面,对于来自民族中学、汉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存在“吃不消”现象,对审计学术语、原理等理论理解困难,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1.民族院校高水平审计学教师难引进。审计学理论性强,教师需要有专门的审计学理论研究经历,以科研带动教学。这就需要引进高学历的审计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但民族院校一般地处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和知名度与名校无法相比,加之审计学博士毕业生数量较少,又有一部分人员进入实务界,民族院校很难引进高水平审计学教师。

2.教师普遍缺乏审计实务经验。大多数教师都是走出校园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没有会计或审计方面的经验积累,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急需转换。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的需求又推动理论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审计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演进,风险导向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一部分长期从事审计学教学的人员一时难以转变“审计是对会计账务进行查错除弊”的认识,固步自封,难以适应实务界对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课堂理论讲授过多,教学方法急需改进

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对审计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由于部分学生的汉语语言理解能力较差,教师不得不反复讲解相关理论。教学内容集中于审计程序,介绍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哪些程序,收集哪些证据,很少有具体过程的模拟。心理学实验表明,不同感官的记忆效果是不同的。只有让学生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然而,审计学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的训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通过背书、背习题来应付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民族院校包括民族学院(大学)和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两类学校。延边州是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延边大学是典型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民族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例,探讨提高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一)实行差异化培养,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1.构建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统领,结合审计学课程特点、学生的初步毕业去向、学习兴趣和目标以及对已修课程的掌握情况等,实行差异化培养。对于汉语水平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其直接就业;对于基础知识坚实,理解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适当分量的课外知识,鼓励其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或读研继续深造。我们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和额外要求内容,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网上答疑。对于这部分内容,旨在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做还是不做,不计入成绩考核。特别强调一点,从2011级学生开始,我们将之前的大班教学改为按照汉语水平程度进行分班授课。

2.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在成绩考核方式上,重视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运用多种手段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成绩由平时考核、实验成绩和期末笔试三部分构成(见图1)。在日常考核中,特别强调模拟实验的考核成绩。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程的实务操作技能训练,能够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选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和审计路径,获取审计证据,并独立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教师根据学生对实训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

1.尽快引进高层次审计学人才,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强调以科研促教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措施。如将科研与教研捆绑一起,作为年终评优或职称晋级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2.尽快提高审计学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必要时可以直接引进有上市公司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充实教师队伍。

3.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包括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相关培训,开拓视野,转换思维模式,关注审计热点问题,紧跟审计学领域前沿。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只有提高审计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理论教学、模拟实验、课程实习” 三结合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

综合审计学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现状,我们改革了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重新构建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由三个教学模块构成,即理论教学、模拟实验和课程实习,每个教学模块有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如图1所示)。

下面分别从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等方面予以介绍: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理论教学侧重于审计基本原理,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模拟实验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为重点,侧重于实践性较强的业务循环审计。通过模拟实验的仿真效果,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课程实习侧重于对审计过程的总体把握,也就是如何展开审计业务,最终形成审计意见。通过课程社会实习,学生接近审计实务,有利于培养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综合素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实务性较强的业务循环审计环节采用模拟实验教学。通过对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将二者结合运用效果更好。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核心是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与社会实习有效结合。

3.学时分配和成绩考核。审计学课程课内教学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模拟实验16学时;课程实习2周,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的假期进行。在成绩考核方式上,注重对各教学模块分别考核,具体如图1所示。

审计学课程“理论教学、模拟实验、课程实习”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平均成绩显著提高,不及格率大幅下降。模拟实验的仿真效果和社会实践的“实战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解决了审计学课程“难教、难懂、难学”的问题。X

参考文献:

1.雷召海.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2.宋海斌,闫建敏,孙晓天.民族高校保障师资质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教育研究,2011,(1).

3.刘宇.对会计专业开展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探索[J].商业经济,2010,(11).

知识经济影响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一) 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 审计对象也更多更复杂, 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的。因此, 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以及其他的审计依据外, 还应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

(二) 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 由于会计信息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 那些手工会计中常会发生的记账、算账差错几乎不会发生, 但系统的应用程序若有错误或被人非法修改, 则计算机只会按程序以错误方法处理所有有关会计信息, 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 审计的内容应包括对其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进行审查。

(三) 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条件下, 从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 每一步工作都有文字记录, 都有经手人签字, 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 从经济业务数据输入到会计报表输出, 这中间的全部处理都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 各项处理再没有直接的责任人, 会计信息主要存储在磁性介质上, 谈吞口计电算化审计只留下磁性的审计线索。

(四) 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各国审计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 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 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显然, 应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 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五) 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条件下, 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会计资料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 这些审查工作基本都是由人工进行的。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 由于会计信息主要存储在磁性介质上, 计算机审计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同时对计算机系统的处理的控制功能进行审查, 更是要运行计算机系统。

(六) 对审计作业手段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 审计人员进行审计, 一般都是手工操作。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 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也由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转变, 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 把电子计算机当做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二、面对会计电算化审计应对对策

(一) 开展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由于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有很多不同点, 从而产生了许多独特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和工具。计算机审计注重对业务事项和处理过程进行证据收集, 如要收集符合性测试的证据, 一般是通过模拟数据进行测试形成要收集的证据。因此, 要大力开展对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如审计管理计算机技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测试技术、数据库或数据文件的审计技术、应用软件的审计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评价技术等, 特别是内部控制的测评技术, 以尽快实现利用计算机审计。

(二) 制定和完善新的审计准则。

目前, 我国在审计方面制订了许多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些准则中的某些内容已不适应实际情况, 一些新增审计内容在审计准则中又缺乏相应的条款, 如电算化系统开发审计准则, 新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软件功能规范和开发准则等。在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时, 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 应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审计证据的收集;计算机审计过程及相关的审计技术;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等。制定有关电算化审计准则和制度, 是目前审计工作的迫切需要。应结合国情, 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技术, 制定出一部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的评价, 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方面做出规范的计算机审计准则。

(三) 加快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审计人员须要更新知识。不仅需要会计、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 熟悉审计法规, 及其他审计规范准则外, 还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 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电算化系统评审技术, 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技术。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有: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等方面加以培训, 使他们能胜任审计工作;购买必要的审计软件, 对复杂的财务软件的审计聘请计算机专家进行辅导;开展审计的正规教育, 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 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 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 加强计算机审计配套课程的教育。同时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西方审计理论和方法, 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会计电算化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 这给经济监督部门的审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会计电算化的审计是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 高卫华.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及风险控制[J].甘肃农业, 2009 (7)

上一篇:乡村旅游发展动力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生物感恩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