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范文

2024-05-17

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企业IPO失败的原因分析

中国证监会第十届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以下称“发审委”)审核了116家企业的首次公开募股(以下称IPO)申请。95家获得审核通过,21家则遭否决。本文对可能导致企业IPO申请失败的具体原因和情况作出归纳分析,希望给正在或将来准备IPO申报的企业提供参考。

一、资产(金)来源

(一)核心资产为“二手”设备。如某珠宝股份有限公司两名自然人股东于2003年6月向厦门某首饰有限公司购买首饰制造专用设备一批,购置总价款为9510.56万元。而后于2003年6月8日和2004年12月,以评估后的价值对股份公司前身分别增资1700万元和7907.89万元。在2004年底增资完成前,该机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也就是说,作为公司核心资产的这些设备不但是“二手”的,而且实际参与公司营运的时间尚不足3年。

(二)认缴注册资本的资金来源缺乏合理解释。如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在该公司增资时,一次性拿出了3800万元货币资金,但没能对上述资金的来源作出合理解释。

二、依赖度

(一)依赖单一供应商。如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其最主要的原材料供应商是一家德国公司,且采购量逐年上升,2007年更是高达94.47%的原材料来自这家德国公司。而募集资金项目实施后的需要量大约是实施前的3倍。公司的原材料由于依赖单一的供应商使得其获取能力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

(二)依赖前五名销售客户。据统计,在21家IPO申请被否的企业中,有7家企业存在销售客户高度集中的问题:一是这些企业报告期(指2005年度、2006年度、2007年度,下同)每年向前五大客户销售所实现的收入占当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几乎都在5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超过了80%;二是有的企业存在依赖单一销售商的情况;三是有的企业存在依赖国内外贸公司出口的情况;四是随着募集资金项目的实施,销售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三)依赖关联交易。如某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报告期内所结售项目的开发用地均从关联方取得。由于项目用地取得时间较早,并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土地成本较低,导致报告期内公司销售毛利率不断上升。由于从关联方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尚未开发完,因此,上述影响仍将在报告期后继续。

(四)依赖税收优惠。在21家IPO申请被否的企业中,有5家企业报告期税收优惠占净利润的平均比例超过了30%,其中有一家企业2006年的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60%。

(五)存在同业竞争。如某煤业股份有限公司IPO前没有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不仅如--------------------------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此,该公司还打算用募集资金去收购大股东同业竞争的煤矿资产。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2007年12月31日的总资产为68.9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22.56亿元,而准备募集的资金总额高达94.63亿元,其中的88.27亿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93.28%)用于收购大股东拥有的某煤矿资产和业务,这一金额是公司发行前总资产的128%,大大超出了公司的现有生产经营能力。

三、交易价格及其公允性

(一)关联交易缺乏公允性。如某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于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占用公司资金累计达214825万元。但就在同期,大股东却以更高的利率向该公司关联企业贷款,并收取资金占用费;又如某变压器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关联交易数额较大,无市场可比价格,无法判断关联交易的公允性。

(二)股权交易价格“内外”有别。如作为某变压器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B企业,其所持股份(股权性质为国有股)在2005年9月取得时的初始成本为0.67元/股。此后,B企业先后4次(最后一次转让时间是2007年2月27日)以0.67元/股的价格将这些股份转让到公司管理层和员工手里。2007年4月7日,B企业又将所持300万股股份转让给某投资公司,转让价格为7.18元/股。在短短2个月内,相同股权的转让价格相差6.51元。

(三)国有资产涉嫌低作价。如某内配股份有限公司为改制重组进行的两次资产评估,均涉及重大资产减值。一次是38名自然人从控股股东手里收购控股权。资料显示,公司审计后的净资产为7964.27万元,评估后的价值则为5216.31万元,减值率为34.50%;另一次是控股权收归自然人后,股份公司收购原控股股东的全部资产。经查,原控股股东净资产账面价值为4872.72万元,调整后账面价值为1030.05万元,调整减值了3842.67万元。评估后价值为-908.95万元,评估减值了1939万元。也就是原控股股东4872.72万元的账面净资产,最终以-908.95万元成交。值得一提的是,招股说明书同时披露:截至2003年6月13日,上述股权转让所及工商变更登记时,38名自然人股东已向原控股股东支付的股权转让款为494.87万元,应付未付5250.03万元。招股说明书进一步叙述:因公司收购原控股股东全部资产,38名股东应付原控股股东的国有股权转让款5250.03万元转为应付公司。38名自然人股东分别于2007年4月25日至2007年4月28日归还了上述欠款。也就是说,作为自然人取得公司控股权的对价中的91.39%款项直到上发审会前一年才付清。

四、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估计变更缺乏合理性。如某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报告期吨煤安全生产费提取标准调整频繁。由于上述变更影响的利润金额很大,客观上影响了报告期利润的可比性,从而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公司利润变化趋势的判断。

(二)会计核算不够稳健。如某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应收账款占公司总资产比例偏大的情况下,采用了不够稳健的坏账准备计提政策(各账龄段计提比例分别为:1年以内3%;1-2年5%;2-3年25%;3-4年50%;4-5年50%;5年以上100%)。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三)会计差错较多。如某内配股份有限公司原始财务报表与申报财务报表确认的收入最近2年相差1600万元和2400万元,分别占当期申报财务报表营业收入的80%和72%。

(四)利润真实性缺少说服力。如某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006年的净利润分别为797万元、748万元,而2007年却高达7034万元,公司不能提供利润真实性、持续性的合理解释;又如某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净利润从2005年138万元增至2007年的3.7亿元,公司披露的理由难以让人信服。

五、财务安全

(一)资产负债率偏高且负债结构不合理。如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末、2006年末和2007年末母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7.62%、75.87%和72.35%。公司截至2007年12月31日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总额为58384.92万元,其中流动负债为57884.92万元,非流动负债为500万元,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高达99.14%。

(二)应收账款余额偏大。如某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006年及2007年末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48298.77万元、50139.40万元和60877.28万元,占同期总资产的比例高达47.58%、44.95%和46.96%,而同期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仅为1.

37、1.38和1.51。

六、控制力隐患

(一)前几大股东所持股权比例接近。甲乙两名自然人合计持有某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78.84%的股权,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甲乙两名自然人无关联关系,且持股比例十分接近。由于前几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差距不大,后者很容易通过二级市场或其他方式增持股权而跃居第一大股东,从而引起股权纷争,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

(二)捆绑式控制。如某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名非关联自然人股东,通过签订一致行动协议的方式确定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发行前上述6人合计持有公司35.41%的股份。这种形式上的共同控制被认作是捆绑式的控制,其是否能够最终实现对公司的实质性控制,有赖于协议签订各方的诚信履约程度,其可靠性存在一定变数。

(三)一股独大。如果说,前几大股东所持股权比例接近和捆绑式控制,更多的是担心控制力不足的话,那么,一股独大则是走向了控制力的另一个极端—过度控制。如某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直接持有公司77%的股权,通过其控股的其他企业间接持有公司23%的股权,实际持有公司100%股权。

七、稳定性

(一)架构和股东的稳定性。如某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变动频繁。2005年,公司拟--------------------------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于境外(美国)申请上市,并计划于上市前进行海外私募,鉴于境内对增值电信行业的产业政策限制,公司建立了相关境外上市、返程投资的架构。2006年,公司拟申请境内首发,废止了该架构。2007年6月,三家法人公司将所持公司股份全部转让给了自然人股东。

(二)董事会成员的稳定性。如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在近三年时间里多次出现重大变动,9名董事中仅保留了2名前届董事。

(三)业务的稳定性。如某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核心业务变动频繁。公司以自经营ET业务以来成本负担较重,收入较少为由,于2006年10月剥离出售ET业务,并通过参股D公司(持股比例为19%)的方式继续参与该项业务。2008年3月,公司收购控股股东持有的D公司41%的股权。至此,公司对D公司的持股比例由19%增至60%。D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主要从事ET互联网多媒体通信业务(ET互联网多媒体通信业务是一种基于IP技术的多媒体网络通信业务,具体业务形态包括网络电话和网络视频会议,将对传统通信服务产生重大变革,公司认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公司极为看重的新业务之一)。此外,公司对外投资同样变动频繁。例如对某公司股权的先收购、随后转让等。

八、募集资金投向

(一)投向新领域的资金所占总额比例偏高。如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拟募集的资金总额为24121.79万元,其中用于新的领域—环保设备生产加工基地建设6561.13万元,占总额的27.20%。公司200

6、2007年无论营业收入还是营业毛利,污水处理工程的建造均占90%以上,2005年也在70%以上。长期以来,公司的核心业务为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与承建,虽然有一定的基本生产管理经验,但是规模化生产和工厂化管理的经验相对缺乏。

(二)补充流动资金数额较大。上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将募集资金投向新领域外,公司拟以募集资金中的11791.45万元(占总额的48.88%),用于补充工程项目的流动资金,让人对公司募集资金的急迫性产生怀疑。

(三)实施募投项目的经营场所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如某商场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募集资金开设新商场的场地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拟使用84229.54万元募集资金投资开设12家新商场,其中有9家拟开设新商场的所在商场房产正在建设中或者已经取得规划但尚未开工建设.

九、历史遗留问题

(一)国有股权退出没有履行必要的程序。如某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之前,作为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的公司股东,共有5次股权转让未按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并办理相关的国有资产评估立项、确认或备案手续。虽然公司控股股东于2007年12月7日承诺:如因上述股权转让事项而引发任何行政处罚或其他法律纠纷,而给公司造成任何损失,该等损失全部由控股股东无条件对公司予以赔偿,但这不足以解决历史股权交易的合法性问题。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二)存在委托代持股权情况。如某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说明书这样描述委托代持股权的背景及情况:由于软件企业的首要资源是人力资源,人才的吸引和稳定是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和业务骨干有向公司出资的愿望,并希望分享公司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因此为适应软件企业吸引和稳定人才的实际需要,公司前身的有限公司在增资过程中引入核心和技术骨干人员。鉴于《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不能超过50人,而此次增资拟引入的实际出资人人数超过50人,在特定的法律环境和行业背景下,为符合法律要求,有限公司在工商注册文件上由6名自然人(以下称登记自然人股东)来对应有限公司的全部出资额,即由6名自然人代持其他技术骨干的股权。有限公司的150万元注册资本实际由67名出资人缴纳,其中62名实际出资人将其对有限公司的出资权益委托6名登记自然人股东持有并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

(三)资本缴纳存在瑕疵。如某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自然人股东己将其在某《商品房买卖合同》项下享有的全部权益作价750万元对公司增资,但此后,该物业成为半截子工程,因而无法办理产权手续。直至2008年1月30日,自然人才向股份公司支付了前述出资款和利息计858万元。此外,该公司在增资过程中还存在以货币资金替代实物资产出资,先信托后终止等情况。

(四)股权转让虚假。如某内配股份有限公司的自然人股东38人收购了另外2900名自然人股东所持有的1505.13万元股份。经核查,发现所签订的2900多份收购协议中存在转让人署名与股东名册姓名不符的情况,且有人举报反映上述股份转让存在未经员工同意等情况。

(五)违背税法。如某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起至2005年,按10%纯益率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2006年后则按照查账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该公司自成立以来按照纯益率征收方式缴纳所得税对利润总额的影响额合计为4477.34万元,其中报告期内的2005年为1150.63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重为14.60%。公司按核定征收(纯益率征收)方式缴纳所得税不符合相关税法的规定。公司控股股东于是承诺:一旦主管税务机关要求公司补缴企业所得税,控股股东将以现金方式及时、无条件、全额承担应补交的税款及因此所产生的所有相关费用。

(六)变相逃避银行负债。如某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E为全员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1995年至1998年间,E厂给当地三家市属国有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由于这三家企业未能偿还到期债务,E厂承担连带责任,致使其生产经营无法继续进行、业务全部终止,并于2001年4月26日被主管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就在E厂注销前的2001年1月4日,包括公司控股股东自然人在内的6名自然人和E厂工会出资设立了注册资本为1008万元的F公司,而某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从F整体变更而来。而在F公司成立前的两天,即2001年1月2日,F公司已与E厂签订了《租赁协议》:F公司向E厂租用生产阀门所需的厂房、设备,租赁期自2001年1月2日至2004年1月1日。针对担保的后续处理,保荐机构的核查意见则是:鉴于E厂因对两家国有企业担保产生的或有负债,已用现金支付,担保责任已全部解除;因对第三家国有企业担保产生的或有负债已由地方财政局打包收购;公司现有6名自然人股东出具了承诺,若因E厂债务被债权人追偿,将由该6名自然人股东承担全部责任。因此,保荐机构认为,公司不存在被E厂的债权人追究偿债责--------------------------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任的风险。

十、其他

(一)发行前后新老股东利益关系处理不够全面。如某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将截至2007年12月31日的大部分未分配利润分给老股东(分配61212万元,剩余1844万元);又如某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将截至2007年12月31日发行前的利润全部归老股东所有,并于2008年3月26日,已根据上述股东大会决议,向现有股东分配上述的累计可供股东分配的净利润18234.35万元。

(二)行业地位不够突出。如某运动休闲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仅为万分之一点六。

(三)资产评估。如存在资产评估报告未经评估师签字,评估机构不具备评估资格等情况。

(四)选择股东的理由不充分。如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前进行的最后一次增资中,自然人壬增资600万元,占发行前总股本7500万元的8%。自然人壬在公司未担任何职务,而且是一位出生于1939年的老者。

(五)偶发事件。如某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单个最大自然人股东辛持有公司3000万元,占发行前总股本6600万元的45.5%,于上会前过世。

--------------------------精品

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主要内容: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充分沟通、拟定改制初步方案,对**年底的资产和经营状况进行初步审计,测算税负。

工作时间:***前完成。

第二阶段:股权架构调整,完成增资

工作目标:完成公司股权架构调整,进行资产及业务重组

主要内容:

1、报批准股权转让、增资到帐等相关变动。并就变更设立股份公司等事宜进行咨询

2、完成股权的转让工作

3、完成0000万元的增资工作

4、争取、获得政府部门的扶持优惠政策

工作时间:前完成。

第三阶段:变更设立股份公司 工作目标:经批准,变更设立股份公司 主要内容:

1、确定设立方案和基准日

2、对**月底的资产及经营状况进行审计、评估

3、召开有限公司董事会和股东会,作出变更决议

4、完成公司设立可研报告、股份公司章程等全部设立文件

5、报经批准,获得批准变更设立股份公司批文

6、办理名称预先核准,进行股份公司验资

7、召开创立大会,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股份公司挂牌

8、办理公司相关产权证书及土地、房产、海关、税务、消防、银行、机动车等证书变更手续

工作时间:*月底前完成。

第四阶段:上市辅导和上市材料准备 工作目标:完成辅导验收及上市材料准备 主要内容:

1、立即报送辅导备案材料

2、对公司高管及主要股东进行上市辅导

3、确定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完成可研报告

4、拟制发行上市申报材料

5、完成辅导评估验收

6、完成发行申报材料,进行内核

7、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发行上市申请文件 工作时间:*月底前。

第五阶段:发行审核阶段

工作目标: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

主要内容:配合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审核员对公司发行材料的审核,与证监会保持有效沟通,回答发行监管部在审核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及审核反馈意见,修改、更新上市申请材料等。

工作时间:材料申报后三个月内。

第六阶段:发行股票

工作目标:确定股票发行价格、完成股票发行、募集资金到位 主要内容:

1、公司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2、路演推介(Road show)

3、发行询价,确定最终发行价格

4、募集资金到位并验资

工作时间:发行审核委员会通过后约1个月。

第七阶段:股票上市

工作目标:股票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主要内容:按照上市规则准备证券交易所法定上市申请文件,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股票最终挂牌交易

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首次公开发行(IPO)抑价在我国A股市场上一直存在,并且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比较严重。对于影响抑价的因素 ,至今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 ,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证券市场上,由于市场的有效性不高 ,又经历过多次改革 ,更难判断。西方学者对于IPO抑价问题的研究,大多采用静态分析,本文将引入制度变迁所引起的市场运行和主体行为变化,对IPO抑价进行动态考察。

[关键词]首次公开发行(IPO)抑价 静态分析 制度 动态分析 A股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IPO发行抑价的研究最早始于Ibbotson(1975),他当时对美国股票数据的研究发现IPO首日收益率高于市场收益率,此后学者开始注意到这种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Vijay M.Jog&Allan L.Riding(1987)使用1971年~1983在加拿大Toronto证券市场IPO公司的数据样本,证实了加拿大也存在(1993)现象,而且程度也有显著的差异。

Chitrus.Fernando(2004)研究了IPO公司的发行定价行为是否与公司的其他行为和公司特征相一致。研究表明,IPO发行定价的高低是与机构持股比例和承销商的声誉正相关的。IPO发行价格与发行抑价程度呈“U”型关系,与IPO后流通股所占比例呈倒“U”型关系。Michelle Loery﹠G.Willian Schwert(2004)研究了承销商在发行过程中对于市场公开信息的处理问题,得出两点结论:1.IPO发行定价确定价格区间时并没有完全考虑市场中所有已经公开的信息,市场理性预期的价格并不是发行价格的估计量;2.由于定价过程没有充分考虑所有公开的市场信息,IPO发行价格与公开的市场信息相关性并不显著,IPO定价过程基本是无效的。DongWei Su(2004)使用1994年9月到1999年12月我国股市587个首次公开上市A股公司的招股说明书,研究了IPO首日收益率是否与信息不对称相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显示了上市公司的质量。研究表明,首日收益率与委托代理产生的外部不确定性明显相关,还发现首日收益率越高,IPO的上市公司就更有可能在将来增发股票,而且发行的量会越大,这与信号显示模型的结论是一致的。GongMeng Chen ,Michael Firth,Jeong-Bon Kim(2004)研究了我国1992年到1997年间首次公开发行的701只A股和117只B股,A股首日收益率的均值为145℅,而B股首日收益率的均值为10%,利用回归分析,发现首日收益率与发行日与上市日的时间间隔正相关而且统计显著,与增发股票正相关而且统计显著,与国有股和法人股比例正相关而且分别在0.05和0.1的置信水平显著,与每股净资产正相关,与市盈率倍数负相关。Tim Brailsford等(2004)使用发行数量、平均抑价水平和一定市场环境下供求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IPO的时间序列特征。模型表明,平均抑价水平与发行数量存在序列相关,而且它们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

2.国内研究现状

张人骥、朱海平等(1999)用主要成分分析方法和线性回归方法对1997年~1998年初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72家IPO公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规模因素对发行价呈负相关性,公司规模越大,发行价越低;公司盈利能力、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因素与发行价正相关;发行价与首日开盘价密切相关,发行价相对较低反映了IPO的抑价策略,新股开盘价基本反映公司价值,首日收盘价与其密切相关,并在开盘价附近波动。陈工孟、高宁(2000)以1992年~1996年间发行上市的480只A股和85只B股为样本,研究了中国IPO抑价的程度和原因,由于样本时间较早,统计的结果显示A股平均发行抑价率很高,达到335℅,远超过其他国家。B股平均发行抑价情况与A股差别很大,平均发行抑价率只有26%,研究原因:一是发行与上市间隔过长,增大了不确定因素,高抑价是上市风险的补偿;二是中国上市公司配股频繁,一些企业在一级市场只发行少量股票来创建市场和建立股价,再以配股融资,通过模型分析得出A股市场的适用性很好,B股市场很差。曹凤岐,董秀良(2006)利用价值变量提取的主成分因子分析了我国股票IPO定价的合理性,并通过对各阶段的实证分析检验了发行定价制度改革的效果。研究表明,我国股票IPO发行价格较市场价格更能反映公司内在价值,造成IPO抑价程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二级市场价格虚高;市场化定价试行阶段之所以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可能是与市场化选择的时机有关,而不在于市场化定价制度本身。江洪波(2007)将IPO抑价与长期弱势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统一到行为金融的框架下,研究发现A股IPO后市场收益确实存在,IPO上市时二级市场非有效,二级市场的乐观情绪和新股投机成为决定IPO抑价和整个价格行为的主要因素,而有效市场假说和非对称信息理论基本上不适合解释A股IPO价格行为。

3.国外学者对 IPO抑价现象的理论解释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新股发行抑价问题被提出以后西方学术界为解释新股发行抑价的现象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提出了各种理论解释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因素:

(1) 信息不对称对 IPO抑价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IPO抑价现象,基本假设是:IPO抑价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呈正相关,当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确定性降至为零时,抑价现象将消失。信息部对称的情况有以下两种:投资者比发行人拥有更多信息、发行人比投资者拥有更多信息。第一,投资者比发行人拥有更多信息,投资者掌握的信息可能比发行人多,因为投资者了解股票的总体市场需求,而发行人不知道市场乐意承受的价格,所以投资者拥有IPO定价的决定权。罗克(Rock)提出赢者诅咒模型,假设在市场上存在两类投资者,一部分投资者比企业及承销商更加了解所发行股票的市场真实价值,称为知情投资者,处于劣势、拥有较少信息的投资者称为非知情投资者。当知情投资者得知所发行新股具有投资价值时,往往会踊跃认购,使得非知情者被“挤出”发行市场,无法认购到有投资价值的新股,所以非知情投资者认购到的都是“垃圾股”。当他们意识到这点后,就会退出市场,为吸引非知情投资者参与认购,新股发行就会降低价格。第二,发行人比投资者拥有更多信息,Chimanur(1993)认为发行人知道公司的内部质量信息,但外部投资者并不清楚,绩优公司希望外部投资者能够收集有关公司的信息,但对外部投资者来说,信息收集要花费很高的成本,所以发行人只好降低发行价格,使更多的外部投资者参与收集公司质量的信息,并将信息反映到上市后的二级市场股价上。

(2)信号理论对 IPO抑价的解释

信号显示理论认为,IPO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参与各方的信号显示过程,发行公司可以向投资者传递有关公司价值的一些信号。Grinblatt 和Hwang (1989) 认为发行公司在最大化所得的目标下 ,会利用IPO抑价向市场宣告其公司品质,只有品质好的发行公司才有能力以 IPO抑价作为信号。因此 ,在 IPO时高质量的发行企业可以通过低价发行使自己与低质量的发行企业区分开来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IPO抑价是高质量企业向投资者传递有关自己质量信号的一个手段。

(3)流动性需要对新股发行抑价的影响

Ibbotson( 1994) 认为 ,股票上市后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才有助于于其价格实现,而流动性需要通过大量投资者交易该股票。因此 ,发行人可能会有意压低新股发行价格 ,以创造出对该股票的超额需求 ,吸引投资者在股票上市后在二级市场购买该股票。

(4)发行人为增发新股做准备

Grinblatt 和 Hwang 1989 认为 ,公司新股发行成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 ,由于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会产生再次融资的需要。上市公司可以向原来股东配股或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由于二次发行 投资者会参考该公司首次发行的情况,如果首次发行时定价过高 ,股票上市后升幅较低或甚至跌破发行价格 ,投资者就会对公司的二次发行定价产生怀疑 ,不利于发行人的后续融资。因此 ,发行人可能会有意识在首次发行时调低价格 ,使投资者得到比较满意的回报。

4.小结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看出,他们对于IPO抑价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发达国家的有效市场为分析背景的,并没有考虑到市场非有效的情况。所以,他们在此前提下提出的理论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因此也只能部分的解释中国IPO抑价现象。由于我国股市IPO抑价程度一直以来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因此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兴趣,并有很多学者利用国外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使用的假说大多是基于有效市场背景下提出的,利用我国股市数据进行检验时,同样也包含这一隐含条件,因此它所能解释的问题也无非是新股为什么低价发行这一问题。事实上,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与国外成熟市场存在较大差距,造成IPO抑价的根本原因究竟是由于一级市场定价过低还是其他原因尚不得而知。

二、新制度经济学解释A股IPO抑价现象

中国股票市场是从无到有逐渐建立起来的,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征,制度的变迁对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用静态的分析方法,只可能观察到一些短期的市场行为,但难以解释中国A股IPO高抑价及长期强势现象的动态过程。本文将新制度经济学引入对中国A股IPO的研究中,把制度作为经济过程的内生变量。新制度经济学把中国A股IPO高抑价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1.股权分置的影响

我国A股IPO高抑价率,源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初始制度设计中的股权分置,股权分置造成了流通股溢价效应,使得我国IPO抑价率一开始就进入了高位运行轨道。目前国有股减持和法人股流通主要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实现,这实际上是将减持与流通分开,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大量国有股流通对市场的冲击,但是将国有股减持与上市流通分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股权分置问题,其次,协议转让方式透明度较低,存在道德风险,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最后减持规模一般较大,容易引发控制权的转移。应当运用价格机制来吸引投资者,补偿流通股股东的价格损失,合理控制减持规模和流通速度,减少市场冲击。

2. IPO定价机制的影响

我国IPO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一直不高,证券监管部门一直比较注重于IPO公司的发行市盈率的控制以及发行前每股收益的预算,研究分析,我国IPO公司的发行市盈率和发行价格历年都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说明我国A股IPO抑价率较高,可能与发行价较低有关。研究发现,通过竞价方式的IPO公司具有最低的抑价率,说明IPO公司的发行定价不是由固定的估值理论或定价方法所能决定的,不管所采用的模型有多复杂,估值模型最终只能作IPO定价的参考。必须通过市场化得定价机制,透过和投资者互动的过程寻求真实的市场供需平衡点,才能确定发行定价的基础。

3. IPO发行方式的影响

实证研究显示,IPO发行方式对于抑价率及长期收益率都有显著的影响。目前,国内一般采用上网定价发行方式,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市场仍然沿用这种方式,因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壮大,上网定价方式在真正贴近市场需求、反映公司真实价值和市场价格方面的欠缺将会越来越明显。国际通行的IPO发行方式是超额配售选择权(绿鞋),针对我国IPO发行上市高抑价和恶意抬高发行价格等问题,应该尽快推行新股发行“绿鞋”制度,让主承销商能够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及时决定是否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起到维护和稳定市场的作用。

4. IPO募集资金总量的影响

研究说明,IPO公司通过上市融资,对于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来说的确非常重要,但是也并非募集资金越多越好,必须考虑公司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适当地控制IPO募集资金的规模,不但有利于发行市场的均衡发展,也有利于发行公司的稳步发展,同时,比限制IPO融资额更重要的,是要保证上市公司按照招股说明书的承诺使用好募集资金。

三、结论

我国A股市场IPO高抑价率,其实是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的一种反映。我国股票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筹资市场,更多的企业想要上市只是为了进行圈钱,一级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功能很弱。所以出现新股上市首日过高的收益率,股票价格偏离公司真实的价值以及二级市场过度投机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A股市场包含着特殊的环境,和外国一些股票市场并不是一样的,因此应该在国外一些优秀的理论上,加上我国特殊的环境在能真正解决我国A股IPO抑价现象。本文将新制度经济学引入其中,从制度这个角度去分析我国A股IPO抑价现象,主要是从市场机制,监管机制来分析。还可以从法律方面入手,来减弱A股IPO高抑价率。

参考文献:

[1]龚珈玉. 我国 A股 IPO抑价原因解释[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45):73-74

[2]蒋顺才,胡国柳,邓鑫. 中国A股IPO抑价率很高的一个新证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60-65

[3]段小明,刘玉山. 中国A股IPO抑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6,11(1):56-59

[4]王化成.高级财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江洪波.基于非有效市场的A股IPO价格行为分析[J].金融研究,2007.(6): 90-102

[6]曹凤岐,董秀良.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32(6):4-14

[7]陈工孟,高宁.我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J].金融研究,2000,(8):20-23

[8]李博,吴世龙.中国股市新股发行(IPO)的初始收益率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5):34-36

[9]胡继之.中国股市的演进与制度变迁[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0]朱南,卓贤.对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4,(2):32-36

[11]王军波,邓述慧.中国证券一级市场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3(1):45-52

[12]杨丹,王莉.中国新股发行抑价:一个假说的检验[J].复旦大学学报,2001,(5):85-90

13]韩杨.新规则下的新股发行抑价:券商决策模型[J].南开经济评论,2001,(4):56-58

[14]金燕华 ,迟文杰.我国A股IPO抑价现象统计描述及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2):69-74

[15]邓超,刘斐斐. 对含H股的A股IPO抑价的实证研究[J].理论探讨,2007(8):24-27

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围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后企业业绩变化展开研究。从理论上说企业进行IPO后资本结构改善,资信等级提高,资金募集变得更加容易,企业业绩应该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上市后经营业绩显著下滑,这被称为“IPO业绩效应”。针对这一问题中西方都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对这些分析做一个文献回顾,以梳理“IPO业绩效应”的研究脉络与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对于“IPO业绩效应”的原因,西方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下面几种假说:

一、代理成本假说

企业在上市之后,外部股东数量增多,企业原来的管理层及其大股东股份比例下降,企业外部股东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企业的代理成本增加,管理层的经营投资决策可能更多的偏向自己的利益,与外部股东利益相悖,导致企业的经营业绩呈现下滑趋势。

二、报表粉饰假说

企业为了更好的达到上市目标,会存在美化粉饰企业报表的行为,如通过提高主观应计项目来操控利润,上市年度利润存在一定的虚假成分,导致上市之后年度利润难以达到上市年度的利润水平,总体利润呈现下滑趋势。

三、时机窗口假说

根据信息不对称假说,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外部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选择在企业经营业绩较好的时候上市,以获得较高的股价,而上市之后年份的经营业绩难以维持或超越之前的业绩,所以企业业绩体现出下滑趋势。

四、内部控制失效假说

西方部分学者认为股票市场是有效的,企业上市后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管理机制缺陷导致的。

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与西方存在显著的差异,我国学者立足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实际情况,对“IPO业绩效应”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认为IPO后业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盈余管理

我國上市企业动机强烈,上市前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来粉饰业绩,提高股票价格,这和西方学者的报表粉饰假说一致。李远鹏(2009)发现,中国独特的IPO发行监管制度会导致严重的公司盈余操纵行为,从而导致公司IPO后经营业绩的下滑。陈祥有(2010)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在IPO前的盈余操纵程度越大,IPO后的经营业绩下降幅度也就越大。肖力(2014)运用应计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IPO前后盈余操纵动机的强度进行检验发现:相比较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对IPO后长期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

(二)风险投资

风险资本集融资支持和增值服务、风险资本机构对企业资质的认证作用和财务监控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带来上市公司IPO后业绩的长期增长。周孝华等(2010)研究发现,没有风险资本背景的公司在IPO后经营业绩下降的程度要明显高于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梁建敏等(2012)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于提高经营业绩有重要作用,具有国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具有明显优势。仇盼盼(2013)认为有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IPO业绩下降程度要低于无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而且有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IPO的发行价和募集资金数额都高于无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宋芳秀等(2014)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孙建华(2015)研究发现,外商背景的风险投资、联合投资有助于IPO后公司绩效的上升。

(三)股权结构

关于股权结构对于“IPO业绩效应”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国有股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比例等方面。朱武祥等(2001)研究表明流通股比例与公司上市后业绩下滑无明显关系。卢文彬等(2001)年以1996年首次公开募股公司为样本发现不可流通股中的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比例对IPO公司的经营业绩则有较大影响。卢文彬等(2001)指出,股权集中度和IPO后经营业绩下降幅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有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更为显著。刘谊等(2004)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朱武祥等(2001)研究发现IPO后总资产利息税前收益率水平与管理层持股市值高低呈显著正相关。高莹等(2007)分析了辽宁省A股上市公司业绩,表明国有股权有益于提高公司业绩。蔡宁等(2010)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国有控股背景的企业对于业绩下滑有负面影响。

(四)行业

企业所在行业对于IPO后业绩下滑有无影响也是学者关注的一个点。高莹等(2007)发现IPO后工业类企业的业绩下滑高于其他行业,王军等(2009)发现相比于非高科技行业,高科技行业的业绩下滑更为严重。

(五)其他(投资者法律保护、审计)

张弘等(2003)研究发现,IPO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策改革有明显的好转,其下滑趋势逐步减弱。许琳(2006)研究发现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越强,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指标越高,且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的下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朱小平等(2007)以审计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非十大”和“十大”审计的IPO公司的经营业绩变化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审批制和核准制下IPO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存在显著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IPO后业绩下滑普遍受到财务会计界的关注。相关学者基于代理成本假说、报表粉饰假说、时机窗口假说、内部控制失效假说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讨论,发现盈余管理、风险投资、股权结构、行业、审计等因素均对其有影响,发展了不同的理论假说,丰富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为实践提供了指导。但其研究方法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及线性分析,仍有待進一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远鹏.2009.经济周期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背离之谜[J].经济研究,3:99-109.

[2]陈祥有.2010.A股发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31:62-65.

[3]肖力.2014.终极控制人、盈余管理方式与IPO业绩变化——来自不同市场板块的证据[J].财会月刊,10:3-8.

[4]周孝华,吴宏亮.2010.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6:19-22.

[5]梁建敏,吴江.2012.创业板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及风险投资的影响[N].证券市场导报,4:65-69.

[6]仇盼盼.2013.风险投资对创业板公司IPO前后业绩的影响[J].财会月刊,6:34-35.

[7]宋秀芳,李晨晨.2014.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绩效变动的影响[J]财经科学,5:44-54.

作者简介:朱海群(1992-),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财务会计;张梅仙(1991-),女,白族,云南剑川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财务会计;段康(1992-),女,汉族,云南保山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会计学。

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为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气候投融资作为重要的支撑之一,更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往年偏高,气候变化导致火灾、干旱等灾害日益频繁,是21世纪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到21世纪下半叶,《巴黎协定》提出,实现全球净零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问题,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撬动市场资金,并在国家政策层面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文章围绕商业银行气候融资主题,研究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如何加大商业银行对气候融资的支持力度。研究商业银行气候融资能够为商业银行加大资金投放、优化资产结构,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广阔的市场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商业银行;气候投融资;风险管理;政策建议

一、气候融资的内涵与政策机制

国际上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气候融资政策;同时,我国也在气候融资政策方面不断完善,日臻成熟。本章初步界定气候融资的内涵,并对国际与国内气候融资政策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一)气候投融资内涵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金融是来自公共、私人或其他渠道的,用于支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地方、国家和跨国融资。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气候投融资”,并着力推动气候投融资体系建设,又称为气候投融资。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气候投融资的定义,指出气候投融资是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个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气候投资和融资活动,包括气候投资和气候融资。

(二)美国气候融资相关政策机制

美国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气候融资制度体系。法律方面,政府不仅约束银行,还对投资者和第三方评级机构设立了环境条款,例如《超级基金法》,为经费来源制定专门条款。监管方面,建立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气候融资监管体系,参与方包括财政部、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碳市场效率委员会等机构,通过合作机制履行绿色金融监管职能。

联邦政府在美国气候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而州政府结合各州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及具有创新性的体制机制。金融机构作为最具有市场敏锐性和创新力的市场微观主体,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扩大与清洁能源市场有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为清洁能源市场提供充足的融资支持并带动私人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开展国际气候投资。

(三)中国气候融资相关政策机制

中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碳中和”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大趋势,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气候融资的相关政策融入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中。2021年4月21日,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证监会正式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增加绿色农业、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2021年6月9日,人民銀行发布《银行业存款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从绿色贷款升级为绿色金融,扩张考核业务覆盖范围。2021年11月8日,人民银行公告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2021年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充分聚集,鼓励和强制推行可再生能源使用,推动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商业银行气候融资发展实践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研究,全球为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有害影响,需要1.6万亿-3万亿美元的能源系统投资,发展中国家实现其自主贡献的资金需求约为7800亿美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挑战,必然离不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更离不开气候融资工具与渠道。

(一)国际商业银行气候融资发展实践

当前,国际银行业气候融资相关产品主要包括零售银行类产品、企业及投资银行类产品、资产管理类产品。零售银行类气候融资产品主要针对个人、家庭和中小型企业,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建筑贷款、绿色销售和绿色支票产品等。企业及投资银行类气候融资产品主要是为大型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节能减排、气候治理等金融产品,包括项目融资、部分信贷担保、证券化、技术租赁、碳金融以及各类指数。多数绿色基金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各类银行为企业、个人提供绿色信贷,瑞士、法国等国家推出碳基金。从国际融资实践来看,美国、英国和日本都曾经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商业银行气候融资实践最为成熟,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经验。

(二)中国商业银行气候融资发展实践

近年来,中国自上而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推动下,商业银行通过发展战略、组织框架、政策制度、产品创新等措施,积极引导支持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绿色领域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与气候融资业务,取得显著成效。商业银行以绿色信贷为基础,不断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与气候融资领域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基金等业务,探索能效融资项目、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以及未来收益权质押、碳金融顾问等碳金融业务。

中国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领域已形成较为丰富的融资产品。国际转贷模式是国内商业银行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中国商业银行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转贷业务加强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是获得低成本资金的渠道,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气候投融资活动,业务潜力巨大,为国际化发展打下基础。

三、商业银行气候融资典型案例

(一)国际银行气候融资案例

针对亚洲可再生能源产业进行私募基金融资的某再生能源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为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两大风力发电项目融资,渣打银行作为此次项目支持方之一,负债协调融资项目框架搭建与实施,并为客户与供应商以及出借方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各方需求。2012年,渣打银行为该风力发电项目提供以高级担保定期贷款,在支持气候友好型项目时,渣打银行承担对冲银行、信用证开证行、代理银行及开户行等角色,开展项目融资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利率风险与货币风险。

(二)中国银行气候融资案例

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是国家能源局批准的我国首个大型化学储能国家示范项目,该项目承担推广电力系统储能新技术的任务,完全采用国内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项目位于大连市,服务对象为辽宁电网,一期项目贷款金额15亿元,贷款期限15年,贷款利率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由中国邮政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组建银团融资,采取电费收费权质押+项目未来全部资产抵押+大连装备投资集团提供连带责任担保等方式。

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具有良好的气候效益,建设无工业废气、废水排放,全钒液流电池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物,电解液液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环境友好;改善火电机组运行条件,节能降耗,提高大连市调峰能力和电力系统应急保障能力,提高火电机组运行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新能源输出,提高其并购网容量,减少备用需求及停电损失,实现能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气候效益。储能项目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意义重大,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日益显现。

四、商业银行气候融资风险管理

(一)气候融资风险的来源与原则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19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气候变化是导致经济和金融体系结构性变化的重大因素之一,具有“长期性、结构性、全局性”特征。根据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剑桥大学、FSB的研究,环境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责任风险、声誉风险等对金融机构等各类金融风险经营产生影响。

商业银行气候融资风险管理是建立健全气候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对气候融资业务领域在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等。目标是有效防控气候环境风险,优化气候融资投向,提升气候融资业务经营效益,同时促进全社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并遵循战略谋划、完善治理、主动管理、全面管理、动态管理、预防优先、充分纰漏等原则。

(二)气候融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管理的核心基础是准确、及时地识别气候融资风险,识别风险主要方法有制作风险清单、财产财务状况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分解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分析环境与气候因素导致的企业财务影响之后,再将风险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反应在违约模型、估值模型等金额模型上,评估在各种情景下风险因素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气候融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客户信用评级、整合分析、承诺贷款等。一是将反映客户环境风险状况的“绿色信贷标识”纳入内部评级体系,在内评政策的各种评级方法中增加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较高客户“评级上限”等的规定。二是整合分析方法,优点在于效率较高,将气候环境风险视为信用风险来源,在贷前调查、贷中调查、贷后监測管理的信贷全流程中进行管理。三是承诺条款,国际银行普遍采用的一种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在与客户签订的贷款合同中增加相应条款,明确承担相应责任。

(三)气候融资风险的监测与控制

风险监测是动态、连续的,判断是否已经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者已经超过阈值。一方面,搜集全国环境风险信息,对涉及银行客户或项目,银行及时核实后,采取相应减少授信、停止贷款发放、提前终止合同、收回贷款等措施。另一方面,若发现客户存在减排环保设施未运行、排放不达标、故意偷排污染物等情况,银行可要求客户整改。再一方面,因环境违规、违法遭环保部门调查、处罚,银行可采取停止贷款发放、提前收回贷款、要求环保整改等。最后,企业因偷排污染物造成流域、地下水、土壤污染,遭到当地居民举报或引起群体性事件的,银行可以启动应急机制,停止授信、要求整改、向社会承诺等措施。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商业银行气候融资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理论、政策与实践等多角度出发,探索商业银行支持气候融资等路径,系统梳理总结国际与国内气候融资政策体系及发展实践。在文中总结国内外商业银行融资案例,总结主要举措和先进做法,国内相关领域投融资工具,主要以债权融资模式中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顶层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立足中国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研究。

(二)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法律法规与政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将相关领域各方主体权责利以法律文件形式予以明确规定。完善气候融资体制机制,国家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增加银保监会、银监会作为成员单位。建立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完善政策协同机制,发挥引导与支持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引导资金更加广泛、高效地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第二,健全气候融资公司治理。各商业银行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等因素,将气候融资纳入公司治理中,在公司章程中增加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相关内容。加大差异化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从信用评级、授信政策、资金定价、审查审批、考核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建立符合环境和气候要求的授信管理机制,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对气候融资项目和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

第三,持续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当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金融科技正广泛应用于各业务和管理领域。积极探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解决气候融资领域的难点问题,促进气候融资业务发展,减少环境和气候信息不对称,探索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挂钩债融、挂钩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煤电、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等。

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银行网点作为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其选址是否合理关系到商业银经营效益和竞争力。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坚持费用最小化原则,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对网点选址进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网点的综合效应。首先将各类影响网点选址的因素进行归类,构建二级指标,然后利用信息熵来求得各因素的熵权,进而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引入灰色关联方法对商业银行的多个备选网点进行选址分析,通过计算得到备选网址的灰色关联度,最后根据具体关联度进行选址决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选址;影响因素;熵权法

1、当前商业银行网点选址研究动态及本文研究方法

在银行选址方面,国内学者陈学彬、叶磊等通过构建模型的分析方式对银行网点的设置和选址进行探讨[1-2],周焱荣就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正确地进行选址进行了阐述[3]。也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其他信息化手段对银行网点选址问题进行探讨,李小建在对河南省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影响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因素进行了分析[11]。上述研究成果丰富了商业银行的研究内容,同时对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笔者通过走访商业银行网点负责人及商业银行研究学者,查阅有关商业银行网点文献,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影响银行网点选址的因素进行归类,并对这三个部分进行细化,构建多个二级指标。本文探讨的银行网点选址决策过程是指在众多网点备选区域和位置中,对各个网址分别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计算结果,最终确定网点位置;针对影响商业银行网点选址的各种因素,首次采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方法对各备选区域分别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以提高银行网点在选址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商业银行网点选址的原则与影响因素分析

银行网点可以分为有形网点和虚拟网点[7]。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有形网点的选址问题,金融网点选址属于设施选址的一种,应当遵循费用最小化、供给与需求均衡的原则[6]。在商业银行网点选址过程中,涉及的因素繁多,而且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银行网点选址决策,本文将这些因素归为三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表1所示。

2.1 人口因素

商业银行网点作为金融服务机构,主要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那么人口就是影响网点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因素涉及内容较为复杂,包括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密度、人口收入水平等方面。同时区域内的人口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会影响银行网点的选址。

2.1.1 人口收入水平

古典经济学认为,人口收入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居民的储蓄倾向,居民收入增加会引起储蓄倾向系数的提高,反之亦然。而且不论是高收入还是低收入阶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储蓄和理财的需求都将进一步增强。

2.1.2 人口构成与人口素质

人口的构成包括人口性别、年龄、职业等诸多方面。各年龄段的人对银行网点的不同业务需求不同,而且对办理业务渠道的偏好也不相同。针对不同客户聚集特点和渠道偏好,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化营销和导向性分流服务[8]。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素质的高低对银行网点服务的需求有所差异,在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接受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2.1.3 人口密度

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小,可以用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来表示,或者按每条道路的人口数量计算。一般情况下,在中心商业区和文教区等地人口密度较高,网点所在区域人口密度越高,选择该点就越接近客户,服务需求就越大,单位面积上的银行数量就要求增多。

2.1.4 潜在客户

所有的居民都是银行网点的潜在客户,客流状况主要指人流量测定。通常人流量大的地方便是网点设置的有利地方,但同时要注意分析客流规律。

2.1.5 购买力

家庭和人口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的,附近人口收人水平对银行网点地理条件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负担程度对购买力具有一定的影响,银行在选择网点时,应考虑一个家庭的整体购买力,某地区购买力越强说明在该地区对银行网点提供的金融服务需求越多。

2.2 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是决定区位主体进行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银行网点选址区位的正确与否决定着银行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事务所性质的服务企业[9],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农业与工业要小,影响服务业布局的区位因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土地、劳动力、交通等传统区位因素,也有信息、科技、创新、知识、人才等新区位因素[10]。在这里分别从交通因素、可见性因素和地租因素来分析。

2.2.1 交通因素

一个地区、城市或者街道的交通状况是银行网点在选址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可以用该区域对内与对外的交通便利度与道路通达性等指标来表示。银行网点周边的交通状况,对网点的经营业绩产生极大影响,它关系到能否为客户提供方便,能否对周边居民产生吸引作用,同时对银行自身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成本也产生一定影响。

2.2.2 可见性因素

可见性因素主要是指网点在选址时应选择位于能见度高的位置,要具有明显的标示,让客户很容易看到,如选择十字路口处,尽力避免选在偏僻角落或者是被夹在其他商户之间不显眼的位置,同时能够使网点外观清新醒目,有助于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和各类服务信息的传递。

2.2.3 中心点

中心点是指在各个区域中,具有人口流动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交通网络发达这些特征的特殊路段,并在区域中体现聚集性。银行网点在选址时越能靠近中心点,那么就越能扩大业务量,对整个区域的影响力也会增强。

2.2.4 物业地租成本

一个区域的物业和地租成本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对网点的选址同样产生影响。商业部门地租的产生,一方面由于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就是商业机构网点对优质地段具有较强的竞争性,通常来说网点选择在区位条件最佳和配套设施较为完备的位置,地价和地租相对较高,从而抬升物业成本,而其他区域的地租和物业成本随着与中心地距离的由近到远呈递减趋势。一般而言,付租能力较高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往往布局在区位条件最优的城市中心区[10]。

2.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银行网点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同时也包含人文环境因素。首先,经济环境中包括网点附近的其他金融和银行机构的网点、经营、服务对象和范围以及竞争等状况,银行网点所在的商业区繁华程度、基础设施状况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现状都是环境因素的组成部分。其次,银行网点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场所,其的周边的治安状况不仅影响网点资金的安全保障,还影响到客户的经济行为,因此网点周边治安状况同样要纳入影响因素的范畴。

2.3.1 政策因素

政策环境是网点选址不可忽略的因素,政策导向对于银行网点设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时期政府对一定区域内的金融与银行业发展政策对银行网点选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网点设置过程中要遵循该区域对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

2.3.2 竞争因素

不同区域范围,市场竞争程度有所不同,商业银行在选择网点时,要掌握该区域其他银行网点的布局情况,包括网点等级、规模、业务范围和价格以及营销策略的趋同与差异等方面的信息,深入分析区域内竞争态势,确定市场的饱和程度,充分考虑进入的壁垒、成本和收益以及自身产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作出综合的分析,明确新网点的设置是否有加剧竞争或者是促进互补。

2.3.3 商业区繁华程度与经济的稳定性

网点选择的所在区域的商业业态和发展状况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次区域的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指标都是选址的参考因素,如果所选择的商业发达,企事业单位聚集,各种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那么就不失为一个理想的网点所在地。

2.3.4 城市公共设施状况

商业银行网点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广大顾客的需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因此在网点选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布局状况,同时城市规划对银行网点设置的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网点尽量设置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区域。

3、基于熵权和灰色关联的评估方法及银行网点的选址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银行网点进行选址时,需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使银行网点选址更加科学与合理,就必须对其进行综合评估。针对银行网点选址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能从少数的几个因素来分析,并且有些因素是无法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和预测得出来的,而信息不完全性正可以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分析,但是该方法中的权值具有主观性,所以引入熵权法来求得权值。因此本文采用熵权和灰色关联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估,较为合理。

3.1 熵权法的应用

1948年,香农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12],解决了对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首先通过专家考评的方法得到评价指标矩阵:

其中rij是对于第i个地址的第j项指标的分值,然后我们利用信息熵来求各因素的熵权,分为下面四步:

(1)标准化评价指标矩阵:

Pij=

(2)求各指标输入的熵:

Ej=

由此可以得到0≤Ej≤1;

(3)求各目标的权系数:

λj=

这样求出的熵权λ=(λ1,L λm)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权重。

3.2 灰色关联分析

首先确定理想方案(r01,r02,L,λ0n),之后进行无量纲化:rij′=。最后计算关联系数[13]:

其中:ρ为分辨系数,0≤ρ≤1,其作用是为了削弱最大绝对值太大而失真的影响,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一般来说我们都取ρ=0.5。

灰色关联度可以表示为:Ei=λjεiji=1,2,L,n。

3.3 商业银行网点的选址分析

首先,使用专家打分法对筛选出来的10个备选网点地址的15个指标{b1,b2,b3,…,b15}进行评估,备选网点地址分别用Ti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的方法进行评估,首先进行标准化,得到各指标的熵为: E=0.998549,0.998804,0.999001,0.998227,0.999741,0.999361,

0.999631,0.998797,0.999175, 0.999857,0.999708,0.999323,0.999892,

0.999890,0.999626);

再求出权值:λ=(0.1393,0.1148,0.0959,0.1702,0.0248,0.0614,0.0353,

0.1155,0.0792,0.0137,0.0281,0.0649,0.0104,0.0106,0.0359);

下面来求灰色关联度,首先给出理想方案,很显然对于网点选址的评价最好的方案就是所有的二级指标的

分值为100分,这样所确定地址一定是最完美的。再次,求解灰色关联系数:最后得到灰色关联度γ=(0.7662,0.7521,0.7526,

0.7723,0.7010,0.8256,0.7796,0.6821,0.7475,0.5779)从灰色关联度可以看出,第6个地址(T6)对应的关联度最大,T6的地址离最佳的地址越近,因此该地址是最优的选择。

4、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使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方法来对银行网点选址进行评估,从10个备选的地址中选择出最佳的地址。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克服在银行网点选址中的信息的不完全问题,但在灰色关联分析过程中的权值由专家给出,为了避免主观性,采用熵权法来确定权值,从而使整个选址过程更加客观、科学,最后计算得出的灰色关联度可以反映出最佳的网点地址。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可以从经济地理学和金融地理学的视角,通过引入博弈模型,对不同商业银行主体之间的选址博弈关系进行探讨,使中观层次的解释与微观层面的分析相互补充,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同时根据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具体的银行网点选址问题加以分析,按等级功能和服务定位对商业银行网点加以划分,分别进行选址讨论,从而更具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学彬.金融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00-408

[2] 叶磊.银行分支机构选址模型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5,10:43-45

[3] 周焱荣.银行优化网点网络布局方法初探[J].河北金融,2008,6:20-22

[4] 王宁,熊继林.基于GIS的银行网点管理系统[J].科技信息,2008,9:338-340

[5] 黎雯等.GIS空间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在银行ATM网点选址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33(1):229-231

[6] 杨香花 GIS辅助下的金融网点选址研究-广州市农业银行网点布局调整为例[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3-5

[7] 刘晓岚 商业银行网点资源的整合及其有效运用[J].金融论坛,2001,5:51-55

[8] 宗亚冰 银行网点优化与转型的实践路径探索[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8,2:56-60

[9] 张文忠 大城市服务业区位理论及其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9,18(3):273-281

[10] 方远平,闫小培.服务业区位论:概念、理论及研究框架[J].人文地理,2008,5:12-16

[11] 李小建等.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学报,2006,61(4):414-424

[12] 李立萍,张明友.信息论导引[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5-32

[13] 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48-63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上一篇: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现状及改革趋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