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论文范文

2024-05-17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重点阐释了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Tirole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与新规制经济学两个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并简要介绍其在组织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公司金融等方面取得的成果。Tirole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方法革命性地引入相关学科领域,在多个领域开创性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在方法论上提出了马尔科夫完美均衡和完美贝叶斯均衡等重要概念,并在电信和金融监管等领域政策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垄断势力;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规制经济学;激励理论

2014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61岁的法国经济学家Tirole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研究市场势力与规制方面做出的贡献。Tirole的研究为完善市场规制,尤其是有效规制自然垄断行业和寡头垄断行业提供了极具参考性的理论工具。

Tirole于1976年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978年在巴黎第九大学获决策数学博士学位,于198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导师正是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Maskin教授。于1992年受拉丰教授感召,毅然回到法国,他和拉丰教授一起推动法国经济学复兴,将图卢兹学院和图卢兹产业经济研究所打造成全球产业经济研究的重镇,形成经济学界所谓的“图卢兹学派”。2004 年拉丰不幸罹患癌症去世,Tirole独自担当起带领“图卢兹学派”的重任,发展势头不衰反增,2005 年在国际顶级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目甚至超过欧洲其他所有学校之和。

Tirole发表了大约两百篇论文并出版了11部著作,在多个学术领域取得瞩目成就。本文将重点阐释Tirole在两个领域的成果:(1)寡头垄断、策略性行为与新产业组织理论;(2)自然垄断、激励理论与新规制经济学。此外,本文还将简要介绍其在组织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公司金融等领域的贡献,最后给出总结性评述。

一、寡头垄断、策略性行为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1. 博弈论、寡头垄断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Tirole<sup>[1]</sup>在寡头垄断理论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博弈论研究方法全面引入寡头市场分析中,其标志性成果就是风行至今已二三十年而仍被欧美名牌高校产业组织学专业研究生视为圣经的《产业组织理论》教科书。Tirole<sup>[1]</sup>完整地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产业组织理论新进展,重点考察了寡头垄断企业的动态价格竞争、默契合谋、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声誉与限制性定价,以及研究开发等策略性行为。时至今日,这部教科书仍然是产业组织领域几乎任何一个研究的起点和参考标准。事实上,该书已经远远超越了一部教科书的价值,它通过整合博弈论革命的主流成果,几乎完全改写了原先松散的、以经验研究为主的哈佛学派的SCP 范式,重构了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的、逻辑结构严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成功地定义了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新范式和新框架。

2.策略性行为与博弈论革命的主攻方向

在博弈论革命之前,经济学家一直没能搞清楚主导厂商可以在何种程度上阻止企业进入该行业,或在何种程度上控制小竞争者的行为。博弈论的引入使得这方面的规范分析成为可能,Fudenberg和Tirole<sup>[2]</sup>就是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

Fudenberg和Tirole<sup>[2]</sup>有力地证明了策略性投资行为对于市场环境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发挥威慑作用依赖一定的市场条件。在位者的最优策略取决于多方面市场环境的影响,例如投资使得在位者变得更加“强硬”还是更加“软弱”,短期竞争涉及策略替代还是策略互补。在容纳进入的情况下,在位者的最优选择是投资不足,相反,如果在位者试图维持垄断地位以及阻止进入,那么他必须进行过度投资,即他确保自己的边际成本足够低以至于其他进入者不能盈利。当然,这些结论依赖于一些假设条件,即投资使在位者更加“强硬”,而且短期竞争是价格竞争。当投资使在位者更加“软弱”,而且竞争是产量竞争时,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Fudenberg和Tirole<sup>[2]</sup>强调对市场环境进行细分,考察特定商业策略在何种市场环境下为最优选择,这实际上指明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方法转向了博弈论的主攻方向,即不再像以前那样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而是具体产业具体分析。这一贡献甚至超越了其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此外,博弈论为经验产业组织理论的经验研究提供了一个搜集数据和理解真实市场中的差异性行为的框架。这实际上使得产业组织理论又回归到了半个世纪前的状况,但不同之处是,现在有了一个更坚实的基础——博弈分析。

3. 双边市场竞争

银行卡(信用卡、借记卡或收费卡等)、传媒、互联网平台等双边市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前沿领域,Tirole是这方面研究毫无疑问的领导者。以银行卡双边市场为例,市场的双边是消费者和零售商。如果某一信用卡企业向零售商收取更高的交易费用,那么零售商就会放弃使用该信用卡,而且这将使得偏好这一信用卡的消费者转向其他信用卡。Rochet和Tirole<sup>[3]</sup>分析了这种双边市场的均衡问题,并考察了它的福利效应,他们发现,在平台市场上,双方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广告商可能希望有很多观众或读者,而观众和读者往往喜欢较少的广告。其结果是,在单边市场上,价格是非竞争的,而在双边市场上,价格则是高度竞争的。他们将模型进一步推广到了一般化的情形,重点探讨了均衡定价结构以及消费者和零售商多归属(Multi-Homing)问题,其研究成果对于双边平台市场反垄断政策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sup>[4]</sup>。

4. 纵向限制与竞争政策

纵向限制是一个存在诸多争议的研究领域,因为较之横向关系而言,企业间的纵向关系往往更为复杂。以Tirole为典型代表的后芝加哥学派对纵向限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的工作对推进理论研究和实施竞争政策均有深远影响。Rey和Tirole<sup>[5]</sup>的经典文献构造了一个不确定情况下生产和销售的线性空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独占地域协议和转售价格维持两种纵向合约。他们发现,在零售商没有风险厌恶的条件下,供应商更偏好独占地域协议而不是转售价格维持;当零售商极端厌恶风险时,消费者和供应商都会同意选择纵向限制合约。如果只存在需求不确定性,竞争和转售价格维持的效果是一样的,并且都比独占地域协议好;如果只存在销售成本不确定性,则独占地域协议没有竞争好,而转售价格维持比独占地域协议更差。因此,竞争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就是,不完全竞争情况下如何衡量禁止纵向限制协议的净效应。只有当纵向限制产生外部不经济,即社会成本大于私人利益时,才需要对其进行反垄断规制。

5. 研发、创新与新技术采用

研发、创新与新技术采用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问题,例如,在专利竞赛中,研发投资如何依赖于市场结构,研发收益在企业与消费者间如何分配,以及政府公共政策应该如何干预。

Fudenberg等<sup>[6]</sup>一起对专利竞赛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研发竞争通常表现为获取专利的竞争,而且一个企业在研发中投入的资源越多,其获胜的可能性就越大。过去在研发中投资最多的企业将成为竞赛的领导者,也就是其获胜的可能性最大。因此,过去的投资产生了一个具有优势先行者和一个由于不可能获胜而不愿意参加竞赛的追随者。如果过去的研发支出可被完全观察到,而且专利是一次性发现(没有中间发现),那么追随者将被阻止在竞赛之外。然而,如果过去的研发支出不能被完全观察到,那么追随者就可能超越先行者,专利竞赛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如果存在中间发现,那么专利竞争也会变得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追随者可能超越先行者首先做出中间发现。

当一项新技术首次投入使用,其采用成本相当昂贵。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用新技术将会越来越便宜,但是长时间等待将会使企业处于竞争劣势,因此,技术的采用变成了时间的博弈。Fudenberg和Tirole<sup>[7]</sup>证明了这些博弈的子博弈——完美均衡,可能是相当低效率的。企业

为争夺垄断租金而进行的激烈竞争将会抵消源于新技术的收益。因此,即便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确实采用了新技术,也不会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收益。

Lerner和Tirole<sup>[8]</sup>研究了专利池问题,即研发者把相似的专利捆绑在一起申请许可。他们发现,专利在低价时是互补品,在高价时是替代品。当价格低时,使用者偏好于使用所有的专利,所以,一个专利价格下降将会导致其他专利需求上升。但是,当价格高时,使用者仅想使用一部分专利,这一情况将加剧专利之间的竞争。

6. 长期竞争与马尔科夫完美均衡

以Fudenberg和Tirole<sup>[2]</sup>为代表的早期产业组织学的博弈论文献通常仅构建简单的两期模型,第一期企业做出不可逆的决定,第二期进行短期竞争。最近的产业组织学文献强调长期动态竞争模型,其依赖的理论工具主要为马尔科夫完美均衡。Tirole与Maskin一起证明了马尔科夫完美均衡的存在性,并阐明其在产业组织诸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价值[9-11]。

在马尔科夫完美均衡中,每一时期的选择仅仅依赖于与状态变量相关的支付,变量直接进入支付方程,这使得长期竞争模型技术上更易处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完全竞争厂商将会如何表现。因此,马尔科夫完美均衡迅速流行起来,尤其是在弯折的需求曲线和埃奇沃思价格周期等问题的经验研究方面,这使得我们对寡头垄断的动态机制有了更好的理解。

二、自然垄断、激励理论与新规制经济学

1. 博弈论、机制设计与新规制经济学

电力、电信和铁路等所谓自然垄断领域的规制政策设计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一领域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才能阻止自然垄断企业利用市场势力损害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同时又不会导致它们破产?如果允许垄断企业自由定价,那么将会导致低产高价。相反,如果规制企业按照边际成本定价,那么企业将会亏损,此时政府需要运用财政资金对其进行补贴。传统规制理论在这两难选择中徘徊不前。Tirole和Laffont等将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机制设计方法引入传统规制经济学研究领域,考察在信息不对称、公共基金的社会成本等现实假设下的最优规制理论,从而开创了流行至今的新规制经济学。

新规制经济学将规制问题当做一个最优机制设计问题,在规制者和被规制企业的信息结构、约束条件和可行工具的前提下,分析双方的行为和最优权衡。新规制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为1986年提出的Laffont-Tirole模型<sup>[12]</sup>,该模型通过内生成本函数把机制设计工具运用到规制经济分析中。Laffont-Tirole模型把规制看做是委托—代理问题,其中把政府或规制机构看做委托人,把被规制的企业(或更确切地说是该企业的决策者)看做是代理人。规制机构能够观察到已提供的产品成本,但是观察不到企业为降低成本所做出的努力。然而,企业比规制机构更了解降低成本的技术。Laffont和Tirole<sup>[12]</sup>证明了不必要的高产出成本未必能够反映出规制设计不佳。最优的规制方案必须在最优激励机制和最少信息租金之间达到某种平衡,这一重要事实在动态规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更一般地,在最优规制的规范框架中,Laffont-Tirole模型阐明了不同政策之间的相对优势,并说明了在什么时候何种规制方案更加适用。由于现实世界的政策不能较好地设计,所以当前实践与最优机制必然有所偏差。由于Laffont-Tirole模型仅仅假定了信息约束和企业激励相容约束,并没有对具体的规制方案做任何限制,因此具有很广泛的适用性。

2. 机制设计:规制俘虏或被激励的代理人

博弈论模型需要对人类行为做出明确的假设。在假设规制者遵循自私原则因而最大化自身利益(而不是社会福利)的条件下,Tirole研究了规制俘虏问题。他敏锐地发现,政府和被规制企业之间往往存在长期重复博弈行为,在此过程中政府可能无法做出一致性的承诺,同时还可能成为企业的俘虏,成为企业利益的代言人。

规制俘虏的第一个正式博弈论分析就是Laffont和Tirole<sup>[13]</sup>提出的包括委托人、监督人和代理人的三层结构模型。假设一个更高的权力机构设计一个规制模型,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在该模型中进行博弈。在模型中,如果租金的类型是未知的,那么企业愿意支付的最高贿赂取决于预期获得的信息租金。如果租金足够多,那么该企业就有足够动力去贿赂规制机构,而且高层权力机构发现很难阻止合谋或阻止合谋的成本很高。高层权力机构阻止合谋的一个方法就是降低信息租金,弱化企业收买规制机构的动机。这一观点证实了合谋的威胁使得低激励合约并非糟糕的规制政策,甚至可能是应对规制俘虏和合谋的有效方案。

此外,如果委托人不明确代理人的动机,那么如何对其进行规制?当代理人所考虑的不是如何努力工作而是其他事情,而且这一后果在长期才会显现出来,那么该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自私的经理人应该被严格控制和高度激励。Maskin和Tirole<sup>[14]</sup>指出委托合约具有如下特征:(1)由谁来做什么决定;(2)公共决策制定者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他们的核心假设是代理人不仅关注物质利益和私人权力,同时也关注社会福利。由于代理人亲社会动机的程度不同,有时他们会滥用权力,因此,只有当面对需要大量专业知识才能做出决定和直接民主将会剥削少数人利益这两种情况时,人们才会更倾向于聘请代理人。在这两种情况下,决定权被委托给长期服务的专家(例如法官)。另一个极端,如果人们认为问题很简单,而且多数人的利益大于少数人的损失,那么他们倾向于直接民主。在中间的情况下,虽然解决问题需要专业知识,但是可以快速评估决定,那么他们倾向于把决定权授予有限任期的代理人,例如代议制民主的政治家。

3. 质量规制与接入定价

当Laffont-Tirole模型应用到多产品厂商时,它也为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思路,例如质量和接入定价。考虑一个多产品厂商将其产品以规制价格直接销售给消费者[15-16],最优定价有两方面的考虑:(1)考虑因素是对消费需求和规制企业利润的影响,这一影响可以归结为拉姆齐定价公式;(2)考虑因素是对激励企业节约成本的影响。然而,与之前的讨论一致,如果成本是可观察的,那么可以把成本补偿作为该项激励。因此,Laffont和Tirole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激励将不会影响企业产出的最优定价(价格激励二分法)。因此,即便成本是内生的而且政府能够对资金短缺的企业在相应的水平上进行补贴,产品价格也应该按照拉姆齐定价公式进行定价,因为此时扭曲价格结构不能为成本节约提供激励。

许多被规制的企业存在于竞争环境之中,因此,规制机构不仅要考虑被规制企业和消费者,还要考虑规制对其他未受规制企业的影响。因此,接入定价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被规制的在位企业愿意为其下游竞争者提供投入产品,这实际上涉及接入定价的最优规制问题。

4. 合约动态性、承诺问题与再谈判

在实践中,规制绝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长期的动态过程。如果规制者无法承诺规制政策的时间跨度,就会导致承诺问题。此时,被规制企业将缺乏进行长期投资的动力。假设该企业可以在某一项技术上进行沉没成本投资,而且将会降低未来成本,如果这个企业进行了投资而且成本确实下降了,那么规制机构趋向于通过减少转移支付(或收紧价格上限)剥削企业的投资收益。如果企业预期到这一套牢问题,那么它就不会进行投资。Tirole<sup>[17]</sup>的研究提供了政府采购背景下信息不对称时的投资不足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Laffont和Tirole[18-19]指出,当规制者无法承诺长期合同时,其将趋向于充分利用企业所披露的信息。

5. 电信规制

Tirole和Laffont<sup>[20]</sup>在电信规制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代表性成果正是他们享誉全球的经典合著《电信竞争》。他们指出,经济学家站在激励性改革的最前沿,但是他们放松规制的热情往往只是基于竞争会带来效率这样一个单纯的理念,而对具体产业的具体概念架构并不了解,因此常常不能给出有效的机制设计方案。

Laffont等[21-22]构建了一个电信市场的双向接入模型。该模型基于两个假设,即接收者不支付费用(呼叫者的企业支付终端费用)和电话企业可以自由设置零售价格。在这一框架中,他们证明在一系列现存的规制政策下,终端费用是非常昂贵的。一个鼓励面对面竞争的制度是有问题的,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在其垄断市场上收取高额费用(即终端费用)的动机。但允许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也不是一个更好的制度安排,因为企业之间有联合起来收取高额终端费用而削弱零售市场竞争的动机。相互收取接入费用的合作性协议甚至会促进零售市场的合谋。

三、组织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及其他

虽然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强调的是Tirole在上述寡头垄断理论与新规制经济学等领域的贡献,但实际上他在组织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公司金融、资本市场和金融中介等方面都同样取得了极为重要的学术成就。

他在组织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其中Tirole<sup>[23]</sup>将委托—监督—代理模型应用到组织与科层研究中,推动了该领域进入了高水平理论研究。Aghion和Tirole<sup>[24]</sup>运用不完全合约理论,分析了组织中决策权威的分配问题。Dewatripont和Tirole<sup>[25]</sup>分析了组织中的倡导者现象,即代理人的目标是维护组织中特定群体而不是整个组织的利益。

与Maskin一起,Tirole将心理学与经济学融为一体,对于人们的动机、信念和行为理性等问题进行了许多基础性研究<sup>[14]</sup>。Tirole在资产市场泡沫理论方面做出了两项基本贡献:(1)他证实了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以及人们是充分理性的,那么纯粹投机泡沫就不会存在<sup>[26]</sup>;(2)他证明了如果市场是非竞争的,那么理性泡沫不仅不会存在而且会具有积极作用<sup>[27]</sup>。

Tirole<sup>[28]</sup>对公司金融做出的贡献也如同产业组织领域一样具有革命性。他注意到公司金融领域的本质问题与产业组织、规制经济学异曲同工,都可以运用委托—代理、合约理论等分析工具解决。他的经典研究生教材《公司金融理论》不仅将大量经典文献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内,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新的应用成果,从而成为全球各个大学金融学研究生的标准参考书和研究起点。此外,Holmstrm和Tirole<sup>[29]</sup>研究了如何通过提供激励补偿合同以确保代理人足够努力。

四、总结性评述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风靡于欧美乃至随后延伸至世界各地的规制改革和放松规制浪潮给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然而现有理论不能给予很好的回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Tirole综合运用寡头垄断理论、合约与激励理论等分析工具,在多个重要研究领域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的贡献注定将会产生深远影响。Tirole的学术贡献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Tirole善于运用统一的分析逻辑,洞察并捕捉特定经济环境的不同特征,并运用新的研究工具来刻画和分析,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方法革命性地引入相关学科领域,取得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这也解释了在学术专业分工日趋精细化的时代,Tirole为何能够在产业组织、规制经济学、公司金融、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规制、金融中介与流动性、资产市场泡沫、组织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多个看似完全不同的学科领域均做出开创性地贡献,以至于被人惊呼为“21世纪第一个经济学理论通才”。

第二,Tirole的整体科学贡献远远大于他个人贡献的总和。他在产业组织理论、规制经济学和公司金融等多个领域均开创性地构建了一套方法先进、逻辑严密和体系完整的分析框架。这也集中体现在Tirole与其合作者所编著的经久不衰的教科书中。因此有人说,Tirole出现的地方,不是开创者,就是终结者。

第三,Tirole与Maskin提出了马尔科夫完美均衡、完美贝叶斯均衡等重要概念,对多个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和Fudenberg合著的《博弈论》(1991)教科书几乎涵盖了诸如策略式博弈、纳什均衡、子博弈完美性、重复博弈以及不完全信息博弈等非合作博弈的全部重要内容,而且还包括马尔可夫均衡这样的前沿内容,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博弈论领域中最热门的教科书,至今无出其右者。

第四,Tirole不仅构建了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而且把它们运用到了特定的环境和不同行业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现实经济学问题,强调研究成果的现实解释力,在电信改革和金融监管等领域政策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从而树立了一个经济理论如何对社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典范。

参考文献:

[1]Tirole,J.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Cambridge: MIT Press,1988.1-14.

[2]Fudenberg,D. ,Tirole,J. The Fat-Cat Effect,the Puppy-Dog Ploy and the Lean and Hungry Look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74(2): 361-368.

[3]Rochet,J. C. ,Tirole,J.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1(4): 990-1029.

[4]Rochet,J. C. ,Tirole,J. Two-Sided Markets: A Progress Report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 645-667.

[5]Rey,P. ,Tirole,J. The Logic of Vertical Restraint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5): 921-939.

[6]Fudenberg,D.,Gilbert,R.,Stiglitz,J.E.,Tirole,J.Preemption,Leapfrogging and Competition in Patent Race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3,22(1): 3-31.

[7]Fudenberg,D. ,Tirole,J. Preemption and Rent Equalization in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y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5,52(3): 383-401.

[8]The Lerner,J. ,Tirole,J. Efficient Patent Pool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3): 691-711.

[9]Maskin,E. ,Tirole,J. A Theory of Dynamic Oligopoly,III: Cournot Competition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7,31(4): 947-968.

[10]Maskin,E. ,Tirole,J. A Theory of Dynamic Oligopoly,I: Overview and Quantity Competition with Large Fixed Costs [J]. Econometrica,1988,56(3): 549-569.

[11]Maskin,E. ,Tirole,J. A Theory of Dynamic Oligopoly,II: Price Competition,Kinked Demand Curves and Edgeworth Cycles [J]. Econometrica,1988,56(3): 571-599.

[12]Laffont,J. J. ,Tirole,J. Using Cost Observation to Regulate Firm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3): 614-641.

[13]Laffont,J. J. ,Tirole,J. The Politics of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A Theory of Regulatory Captur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4): 1089-1127.

[14]Maskin,E. ,Tirole,J. The Politician and the Judge: Accountability in Government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4): 1034-1054.

[15]Laffont,J.J.,Tirole,J.The Regulation of Multiproduct Firm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0,43(1): 1-66.

[16]Laffont,J. J. ,Tirole,J. A Theory of Incentives in Procurement and Regulation [M]. Cambridge,MA: MIT Press,1993.35-47.

[17]Tirole,J. Procurement and Renegotia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2): 235-259.

[18]Laffont,J. J. ,Tirole,J. The Dynamics of Incentive Contracts [J]. Econometrica,1988,56(5): 1153-1175.

[19]Laffont,J. J. ,Tirole,J. Adverse Selection and Renegotiation in Procurement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0,57(4): 597-626.

[20]Laffont,J. J. ,Tirole,J. Competi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 [M]. Cambridge,MA: MIT Press,2000.1-36.

[21]Laffont,J. J. ,Rey,P. ,Tirole,J. Network Competition: I. Overview and Nondiscriminatory Pricing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29(1): 1-37.

[22]Laffont,J. J. ,Rey,P. ,Tirole,J. Network Competition: II. Price Discrimination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29(1): 38-56.

[23]Tirole,J. Hierarchies and Bureaucracies [J].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86,2(2): 181-214.

[24]Aghion,P. ,Tirole,J. Formal and Real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1): 1-29

[25]Dewatripont,M. ,Tirole,J. Advocat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07(1): 1-39.

[26]Tirole,J. On the Possibility of Speculation u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s [J]. Econometrica,1982,50(5): 1163-1182.

[27]Tirole,J. 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J]. Econometrica,1985,53(6): 1499-1528.

[28]Tirole,J.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 [M].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1-74.

[29]Holmstrm,B.,Tirole,J. Market Liquidity and Performance Monitoring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4): 678-709.

(责任编辑:徐雅雯)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一、对处置效应的理解

1985年Shefrin和Statman基于预期理论和心理账户提出了处置效应:即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在一定时间内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而过快的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这是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根据Pompian和Michael在2012年的研究举例:如果投资者A持有某种股票,并且买入价为每股10英镑;投资者B持有相同种类的股票,出价为每股20英镑。此外,该股票昨天的收盘价为每股16磅。但是今天,它跌至每股15磅。运用以下表格来说明:

那么,投资者A和B谁感到更糟?大多数人会同意B比A差,这是因为虽然昨日的价格每股高于今日价格1英镑,但是投资者A股票的买入价只有每股10英镑;所以投资者A只是由于价格下跌导致了收益相对减少。然而,B却将被视为损失大大增加。对于投资者B而言,每股差价1英镑带给他的损失要远远高于投资者A因为收益相对减少的损失。那么,这个时候是投资者A更愿意出售股票呢还是投资者B?显而易见,为了使自己获得利润,投资者A更愿意出售。这就解释了人们在股票市场交易中的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处置效应。

二、处置效应的原因

Shefrin和Statman将产生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一种心理暗示:即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正确的。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投资者甲投资了一种普通股,他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这只股票将会成急速上涨趋势,那么到那时他就可以大赚一笔。但是,相反,这只股票在他认购之后却连连下跌;那么这个时候(假设排除其他各特殊因素)他会在亏损的情况下出售此股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一旦产生了亏损,就会证明投资者甲之前所做的判断是错误的,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判断有误,尤其是在经济决策中的判断。Shefrin和Statman在1985年时曾经就提出过一种叫作“后悔厌恶”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我们接下来此文要详细介绍的之所以会出现处置效应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除了后悔厌恶观点,本文还将会解释其他二个因素:前景理论,和自我辩解理论。

(一)前景理论

首先,Kahneman和Tverskycs在1979年发表了《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一文,提出关于决策的理论模型———前景理论。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与进一步成熟又迈进了一步。作为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基础的前景理论认为,大多数投资者往往都是非理性的:当股票在一段时间呈获利趋势时,投资者们会害怕或者厌恶风险;但是,当股票出现亏损走势时,投资者们却愿意暂时承担亏损的风险从而观望着是否还会有上升趋势。作为期望效用理论的替代,基于非理性理论的前景理论首次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从新的角度分析了决策者的行为。下图的“价值函数”模型可以进一步的解释前景理论。

从这条S形曲线函数中,可以看到当投资者面对收益时,价值函数曲线是呈下凹趋势的,这时的投资者会表现出规避风险,他们愿意立马出售现有的股票从而获得确定性的收益;但当他们面对损失的时候,价值函数呈上凹趋势,这时候投资者会表现出风险爱好,他们愿意继续持有股票,忍受着暂时的亏损,而不愿意实现股票的亏损。这条价值曲线函数的上凹部门比下凹的部分更加陡峭,说明了投资者往往对损失比对收益更为敏感。

(二)后悔理论

Shefrin和Statman在1985年提出了“后悔厌恶”这个观点,解释了投资者为什么会出售盈利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股票的现象。他们认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反复的行为:当人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时,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他们也会感到后悔,同时也会感到非常自责;而不是以长期的目光来看这些错误,或者如何去避免再次犯同样的财务决策错误。当市场处于牛市行情下时,人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没能及时买入自己看好的股票而感到后悔,或者会因为过早的出售了获利的股票而感到后悔;但当股市处于熊市时,投资者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没能及时止损而感到后悔;或者因为自己所持有的股票不涨也不跌而别人之前推荐过自己却没买的股票涨了从而没能获利而感到后悔。所以,当他们做出财务决定时,为了避免这种后悔或拖延这种后悔感的产生,就会采取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处置效应行为。

(三)自我辩解理论

最后一个原因是自我辩解理论。Zuche认为处置效应描述了过去的业绩和投资决策共同影响着的投资决策,这种共同影响着人们的所做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在这里,有两个标准来评估这些理论是否可以解释处置效应。首先,这些理论是否确实可以把握处置效应的核心问题?其次,通过实证分析是否可以支持这种解释。Zuchel认为以上理论不能满足这两个关于处置效应解释的标准,他们声称处置效应可以用心理学文献的自我辩解假设来解释。自我辩解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失调的假设。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投资者在投资亏损之后会产生“我的投资失败了,我是一个失败的投资者”的这种自我认识;而相比“我获利了,我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的这种光环形象,显然人们更加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失败的。反而会进一步的去证明自己之前的决策总是正确的,在这种自我辩解理论的假设之下,当人们持有无利润股票的时候,如果他们卖出亏损的股票,这时候投资者们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亏损,那么这就意味着他们之前所做的财务决策是错误的。这时候,投资者可能会进一步的理解为:“损失只是暂时的”,因此,他们将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这就将形成了处置效应现象。

结束语:

贝克,肯特,诺夫西特,约翰,科尔布和罗伯特(2010)说到:由于大多数投资者都是非理性投资者群体,他们倾向于以高于买入价的价格卖出股票。所以许多金融经济学家更加倾向于运用处置效应来解释其中的原因。首先,处置效应更多地强调了投资者的资本增税超出了必要的资本。例如,如果投资者想出售某种股票,因为他需要更多现金,但是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表明哪只股票将成为表现最差的股票。因此,该投资者只能尽最大努力以最大化税收的方式清算股票。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将可能实现亏损,或实现收益或亏损的组合。其次,尽管如果投资者以类似的方式操作其收益或损失,则整个市场都可能受到影响。最后,处置效应行为可以通过市场价格和基本价格影响市场业务量。如果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什么是处置效应,例如股票在哪些时期内减少或增加;以及如何决策将对股票市场有用。那么,他们就可以获得更加有价值的信息,使其可以进行财务决策和管理其在市场上的资产。

本文阐述了行为金融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处置效应。开篇用A和B两个投资者的案例来详细解释了什么是处置效应以及人们在处置效应下如何做出财务决策;随后介绍了这种非理性投资行为的三个理论因素:前景理论,后悔理论以及自我辩解理论。运用国内外多个经济学家在不同时期提出的观点来论证这一现象在现如今的股票市场中是非常常见的。因此也验证了处置效应在现代股票市场中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处置效应作为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投资者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偏差。表现为处置证券时的“持亏售赢”的现象,即投资者在股票交易中更加倾向于尽早的卖出有盈利的股票,而愿意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本文将更加关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处置效应的根本原因以及相关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处置效应,前景理论,后悔理论,自我辩解理论

参考文献

[1] Baker, H., Kent, N., John, R., Kolbm and Robert, W.(2010)Robert W. Kolb Series:Behavioral Finance:Investors,Corporations, and Markets(1). US:Willey

[2] Montier, James.(2008)The Wiley Finance Series:Behavioural Investing: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Applying Behavioural Finance(1). Hoboken, GB:Wiley

[3] Michael Pompian(2012)‘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 Feature Articles’. Behavioral Finance and Investor Types[online] 1(2012), 42-48

[4] Kahneman, D. and Tversky, A.(1979).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2), p.263.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作为中国股市的主流资金,证券投资基金近年来偏离其预期的“稳定市场中坚力量”的功能定位并表现出超乎现代金融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定的非理性。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对其羊群行为特征进行解释和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中国基金业及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行为金融 证券投资基金 羊群行为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投资者是理性人和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之上的。但EMH在实践与实证检验两方面同时受到了强烈挑战。大量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质疑。与之不同,行为金融理论则主要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弱点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研究个体心理决策程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善决策行为,为金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本文就试图运用这一理论,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基金羊群行为的表现

根据Bikhchandani(2000年)的定义,“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存在性和表现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检验和分析,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

二、基金羊群行为对市场的影响

羊群行为具有的学习与模仿特征使众多基金经理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许多基金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的股票时,对该股票的超额需求曲线将会向下倾斜,从而导致单个股票的价格大幅波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三、行为金融对羊群行为形成的描述

行为金融学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偏差的系统分析来描述羊群行为。当证券市场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时,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心理因素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投资者的行为。每一个投资者开始总是试图进行理性投资,并希望规避风险。但是,当他发现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把握投资行为的可靠性时,便会向政策的制定者、媒体、专家或自己的感觉、经验等寻求心理依托,投资行为的前景愈不明朗,这种心理依托感就会愈强烈,人类特有的认知偏差的弱点就会显现。

四、成因分析

1.委托—代理关系下,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存在和风险厌恶是导致羊群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在证券投资基金中,投资人是委托人,基金管理公司是代理人。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基金经理的素质,无法区分基金赢利是否由基金经理工作的努力程度所致。而对基金经理来说,他比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更清楚自己的素质、能力和努力程度。他会想方设法利用自身种种优势减少努力程度,从而有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即产生道德风险。同时,基金经理对风险的厌恶使他在减少自己努力的同时认为与其他经理保持一致是最优选择,从而出于利益和声誉的考虑而选择羊群行为。

2.基金经理关注声誉超过对盈利的关注是基金经理羊群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基金经理可分为“能力强”和“能力弱”两种类型。“能力强”的可以从各种信息渠道观察分析得到关于投资对象的有用信息,而“能力弱”的观察后得到的是噪音信息。在作投资决策之前,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均不知道他们属于哪种类型,只有通过决策后的结果得知。由于基金经理对自己的能力并不清楚,也就不知道自己观察到的是有用信息还是噪音信息。所以他可能会模仿其他经理的行为。因为,如果自己采取与其他经理不同的行为而事后证明自己错了,即证明自己“能力低”,而如果别的经理错了,自己和他们一样,并不能说明自己“能力低”,可以把错误归于不可预测因素。

3.基金经理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投资行为上具有较高程度的同质性。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年)指出,机构投资者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做出相似的反应,在交易活动中表现为羊群行为。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市价格的过度波动,而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非理性行为主要源于基金经理在投资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弱点以及制度缺陷为其认知和情绪弱点提供了发挥空间。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改善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外部环境。一方面要规范上市渠道,尽可能地扩大市场的容量,并重点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使基金在选择自己的投资组合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及足够的风险对冲工具,为基金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

2.建立科学适用的基金评价体系标准。鼓励更多高质量的独立的证券中介机构从事基金评级、证券分析等业务,引导基金向建立自身独特投资风格以吸引投资者的方向发展。

3.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我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降低各种信息成本,控制内幕交易;另一方面要适时在基金界引入市场约束机制,建立形式和内容规范统一、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以加强基金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易宪容赵春明:行为金融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单树峰: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行为[J].国际金融研究,2004

[4]伍旭川何鹏: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 [J].金融研究,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今年以来,民间借贷危机频现,传统经济金融理论大都从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成因,本文拟从行为金融学的预期理论、过度反应和从众效应等角度,分析微观的民间借贷危机成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希望给研究者和投资者带来新的启发。

关键词:民间借贷;过度自信;易获得性偏误;心理帐户;从众效应

近来,江苏泗洪、浙江温州、内蒙古鄂尔多斯、广东东莞……这些地方相继爆出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欠账“跑路”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民间借贷的高度关注。

民间资本已形成一套相当完整和初具规模的民间借贷体系,甚至于可以与当地银行体系分庭抗礼。民间的借贷资金融入资金利率达到月息3%,季节性需求旺盛时,贷出资金利率月息可达3.5%至5%不等。民间借贷是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亦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企业倒闭、老板外逃和跳楼事件,甚至导致区域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其负面影响的集中表现。当前,民间借贷危机有蔓延的趋势。

借款人明明知道月息3%—5%的利率很高,但是还是选择了到高利贷去融资。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投机的行为,其自身也知道这只是饮鸩止渴。行为金融学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目前已经很难解释某些金融异常的现象。行为金融学对股票市场中人为因素研究是成功的,并且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借用其理论对分析民间借贷问题,与股票一样,是同样适应的。

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本文引入行为金融学基本内容这个崭新的分析视角来解析国内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解决问题对策,为政府宏观调控民间借贷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一、行为金融学角度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

传统金融学明确的把人看做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是有效市场,如果用传统理论解释民间借贷等非理性的利率,停留在经济人层面上,很明显是不合时宜的。行为金融学认知的人的有限理性,为研究民间借贷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石。

它在承认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时候,同时认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许多理性之外的情感、冲动等的影响,在外界条件约束下人对自己理性行为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这些是和原有理论截然不同。是对原有理论的改正和充实。传统金融学承认理性经济人、有效市场和完全套利假说,不注重行为主体心理诉求,而行为金融学脱离了传统金融学理论束缚,重新探讨民间借贷市场主体的心理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寻求民间借贷危机形成的微观原因。

(一)过度自信。人常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率,倾向信奉自身的判断能力,放松本人对待理性态度的限制,无形之中拔高了自我意识形态,对事物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作出抉择时都有自我归因偏差等等,种种上述心理表现就叫做“过度自信”。在决策者中间,无论是是非理性决策者还是理性决策者,都坚持认为理性站在自己这边。而且决策者认为自身具体了一定专业知识和掌握了若干有用信息,因而进行投资决定,便对自己的判断力极度自信。

反映在借贷市场上,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斥时,贷款人的信心并不是等额地减少,而将原因归于客观,而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符时,贷款人的信心就会膨大。贷款人的这种过度自信是推动市场成交额一路飙升,最终酿成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过度自信往往让交易者相信自身能准确地认知市场的变动轨迹,即便自身理性地认为价格是不可预测的。正是这种直觉判断形成了贷款人投资方向——譬如地产价格不跌的基础。面对高额利率,仍然义无反顾。要理解民间借贷危机,我们一定都要意识到贷款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

(二)易获得性偏误。易获得性偏误是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人们比较容易联想到某件事情,决策者便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个事件常常发生;反之,假如某类事件让人很难意识到,相关信息在人的脑海里匮乏且模糊,贷款人就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低估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某个社会、某个时代所盛行的、为人们熟悉的信息自然不难获得,因此,不能忽视贷款人在决策时受社会化影响的程度。

当借贷的价格即贷款利率上升时,贷款人会预期对应的投资项目价格不会继续下跌,从而继续贷款,于是就推动了更大程度的资金需求;然而,相应的贷款利率下跌,贷款人预期对应的投资项目价格继续下跌而抛售,会导致利率继续下跌。长此以往,资金价格惯性产生并进一步促进了利率的提高。

(三)心理帐户。它是指无论个人、家庭和公司都存在一个或多个确定的或潜在的帐户体系。这些帐户体系往往遵循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想违背的规则。这使个体、家庭或公司做经济决策时候常常以非预期的形式影响本身,使本身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心理账户使得贷款者面临很高的利率时仍然无所畏惧,从而导致了市场投机者的产生。贷款者将损失放在某个独立的“心理账户”,他们的心理呈现递减的敏感性,也就是当损失逐渐增加,痛苦程度会逐渐减少。所以贷款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赢利抛出,亏损持有”想法,最终便产生处置效应。贷款市场中,当投资品价格升高,利率处在升高阶段的时候,市场非常活跃,换手率非常高,价格被逐渐推高,逐步导致民间借贷的繁荣;反之,随着投资品价格下行,交易量也会逐渐下降。这就阐述了利率上升出现时总是随着交易量的上升,利率上升的初始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正是处置效应的存在导致了上述现象。即市场上有更多资金涌入民间借贷公司,利率持续上升的现象。

(四)从众效应。从众效应也叫羊群效应。是指决策者在信息环境非确定的情况下,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其他参与主体的影响,从而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小道消息、忽视自有信息,依赖舆论从而采取从众的策略。当民间借贷市场产生从众效应时,民间贷款人和借贷人往往会跟随其他人做出决策,导致借贷市场对信息过度反应,利好信息导致借贷需求猛增,投机膨胀,直到引发借贷危机;反之,利空信息会导致民间借贷市场加速泡沫破裂。

(五)模糊规避。是指参与者在进行决策时候会排斥不确定性。在面临冒险的抉择时,会产生以已知的概率作为依据的惯性,而回避非确定的概率。很显然,当新的金融产品出现,参与者往往增加过多的风险溢价,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参与者对该金融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自然地便会降低风险溢价。

在民间借贷市场,对于借贷人和贷款人而言,巨大利息收益和支出伴随着中国房地产等高回报资产的一路上扬。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潜在的风险,会比较现有的状况作出调整。

二、结论和对策

(一)研究结论

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若干理论深入地讨论借贷双方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民间借贷主体决策跟传统经济学分析相反。参与主体不会像完全理性的“经济人”那样行事,即会按照预期效用理论和贝叶斯法则理性地进行市场交易和主体抉择,保持市场均衡的秩序。相反,借贷双方的判断和抉择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若干心理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各种认识和情感上的差异,故此,民间借贷市场的参与者只能保持有限理性。

(二)对策

为了阻止民间借贷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从政府、借贷双方的视角提出对策;以此来对政策进行建议

1、大力整顿民间市场秩序,规范担保公司等的行为。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应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发展典当行、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能从根本上缓解民间借贷危机。定期汇集民间借贷信息和出现的问题;建立民间借贷监测网络,时时监控民间借贷市场情况;建立健全“银监—银行—企业”的信息通道,及时观测企业资金流向,特别是关注大额资金流向非合同关联方的领域。对一些担保公司、银行等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行政制裁,严厉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2、加强对民间借贷双方的正确引导,构建对称的信息平台机制。由于社会公众缺乏民间借贷的专业知识和有效信息,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政府应构建一个公开、透明的民间借贷信息平台,逐步完善民间借贷市场的信息发布和交易机制,媒体、专家和学者发挥正面舆论的积极作用,利用舆论进行合理引导,消除民间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还应在民间借贷过热时适时发布预警信号,同时鼓励相关金融部门给予民众投资基本知识培训,强化借贷双方投资风险教育,调节市场情绪,引导贷方需求主体形成合理的预期,有效抑制投机心理,减少非理性行为。

3、规范借贷双方行为,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进一步规范个人贷款审查的程序和标准,逐步建立并完善个人诚信系统。发挥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及主管部门的作用,对市场上的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加以正确引导,防止市场中多度投机。出台合理信贷政策,增加投机者的资金成本,提高其投机风险,必要时给予经济甚至是行政制裁,尽可能地遏制投机行为,减缓其对市场的冲击,减少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行为。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管理系

作者简介:李超(1978- ),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商丘工学院,讲师,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业经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松茂.房地产市场异常现象的行为金融学研究[J].北方经贸,2010,3.

[3]蒋胜,黄迪.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诠释股市财富效应[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43-47.

[4]夏秀渊.以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民间借贷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1,5.

[5]吴国联.对当前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调查[J].浙江金融,2011,8.

[6]韦宇洁.民间借贷的异化与规范[J].法制与社会,2011,21.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股市投资; 经济行为

引言

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普遍形成了投资理财的观念。股票投资成为个人投资的重要部分,投资行为直接影响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和运行。经典金融学理论认为股票不可预测,股票价格具有随机性。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人们对股票价格的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股票价格变化与风险、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打破了股票价格随机性的论点。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能够有效的把握当前投资者决策存在的误区,并针对局限探讨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为中国股市的发展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一、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

(一)认知偏差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我们能够了解到股票的价格与企业的全部公开信息有密切的联系。但按照行为金融学理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和错误,大多数金融投资者都是噪声交易者,金融市场股票价格很容易被预估错误。这种金融市场股票价格被高估、低估的情况,就是市场异常。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想要选择优股,需要选择具备以下四种类型特点的股票。

1、小市值股票表现更优

投资公司的特征和投资者的收益回报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小市值的股票往往有更为优秀的表现。以美国股票市场为例,小市值股票的整体收益比大盘股高2%。中国股票市场也有相类似的情况。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小企业的股票相对而言风险性更高,风险越高,投资者理应获取的收益就越多。由此可见,小市值股票效在未来仍会有较大的发展。由于理论学界研究小市值股票超额收益时采用了β——风险测度指标,这种风险测量方式有明显的局限,它并不能全面的反应小公司承担的风险。在这种风险测度标准下,我们很难判断反常收益与市场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小市值股票效应可能来源于“存活偏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公司列表中的小企业,都是有发展潜力和能力的小企业,破产清算的企业已经不在公司列表中,也就因此产生了小盘股效应。

2、低市盈率股票更优

通过国内外有关理论实证征明,低市盈率股票投资组合,能够取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低市盈率股票优于高市盈率股票的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之后的几十年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对这个理论展开了验证和实践。许多学者认为,低市盈率股票优于高市盈率股票的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无效的影响。但总的说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究竟是市場无效还是风险承担,学界内尚没有统一的定论。通常说来,低市盈率股票表现出生存能力差的特征,一些财务危机、资金周转不灵的公司,往往市盈率较低。

3、股票与账面价值比越低,产生的收益越高

市账率低的股票,往往发展前景较好,未来能够产生较高的收益。价值型股票指数就是依据股票于账面价值比率编制出来的。价值型股票指数相较于高速增长的收益率股票指数而言,有更加突出的表现。但需要注意的是,价值型股票指数也并非完全通用,市账率越低,股票的风险越高,这种市账率低的股票也带有一定的“存活偏误”。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由于数据信息中包含的企业排除了破产企业,所计算出的结果排除了破产公司造成的价值损失。

4、初始股息越高收益越高

初始股息是指股票利息于市场价格的比率。根据股票的初始股息,我们能够对股票未来两到三年的收益进行预估,看股票是否能够取得超额正收益。初始股息率低,那么就低估了股票价格,股票就能够在未来两到三年获得高额收益。

(二)股票异常收益率与时间的关系

股票异常收益率往往和时间有一定的联系,突出表现为一月份效应。在一月份,也就是年初,股票价格往往很高,投资者在这时出售股票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一月份效应特别适用于小企业,在每年年初的开头几天,小企业股票投资获得的超额收益巨大,这种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不大。总的说来,一共有三种解释。

1、止损卖出

年终阶段,投资者为了及时止损,认赔把股票卖出,避免征税。在税收效应的影响下,很多投资者会在每年的年底出售股票、证券,通过短期的投资损失,减少个人所得税。而在年底抛出证券,会使年末股票价格降低,当度过年终进入新年一月份,股票价格就会回弹。

2、资金停住

在年底先保证资金,到新年一月份重新调整资金布局,推动股票价格的提升。

3、信息影响

往往新年年初的第一月会发布许多信息,这些信息的发布影响着年初一月份的收益率。

(三)个体心理因素

投资者个体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过度自信、后悔厌恶、 羊群效应等几个方面。过于自信是指投资者个体的主观决定被扩大,忽视了环境、偶然性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过于强调个人投资技能技巧的作用。投资者获得的收益越高,其风险承担也越高,抵抗重大风险的能力越弱。后悔厌恶是指投资者可能会从许多个方案中选择一个后悔程度最小的方案,相对而言,这种决策方式更加理性。心理账户是指个体心理和收入渠道会影响投资的方向,稳定工作收入往往承担的风险较小,人们更倾向于随意使用投资的收益。羊群效应则是指投资者由于自己拿不定主意,不能顺利决策,选择轻信外界环境。一些专家媒体的建议、外界环境,都会影响到个体的投资行为。这种无主见的跟风行为,就被成为羊群效应,缺乏理性思考。事实上,股票市场羊群效十分普遍。

二、中国股市的基本状况

上世纪90年代后,在上海、深圳等交易所建立之后,我国投资政策得到了普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在世界上有了较强的影响力。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股市的发展仍然有所差距。一个成熟市场,实体经济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密切。然而中国市场上普遍存在脱离的现象,上市公司盈利,股票价格不变,这种情况表明当前中国股市的发展仍然存在局限。由于中国股市对政策的依赖很大,经济发展受到政策的制约。在经济发展建设的初期,政府对股市的干预过多,政府的影响过大。政策影响超出了市场因素的影响。在1990年到2002年期间,某股市一共出现了50多次异常变动,其中政策性变动30多次。

中国股市属于非强势有效市场,相较于成熟市场,中国股市的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很容易出现信息时效性不强,信息不对称等情况。这种信息传递上的局限,也就给投机行为的产生埋下了机会。投资者能够依靠内幕,调整投资策略,获得收益。中国股市中,个人投资者比重较大,但是资金规模较小。尽管个人投资者数量多,机构投资者数量少,但机构投资者往往拥有较大规模的资金。中产阶级投资成本较小,投机氛围浓厚。中国股市入市的门槛不高,个人投资者的成本不需要太多,就能够参与到股市之中。这也就导致,一些个人投资者受教育程度不高,缺少投资基本理念,对于风险信息掌握不佳,股市中非理性行为普遍存在。

三、基于行为学金融视角分析投资者决策存在的误区

(一)盲目投资

个人投资者中过度自信心理普遍存在。有些个人投资者会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过分顾及,过分夸大了所掌握信息的可靠性,蒙蔽了实事情况。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过度自信的人还常常会自我归因。经过调查发展,一半以上的个人投资者能够较为理性的对待投资判断。经济下行时,约有五分之三的投资者能够减少持有仓位的50%。另一半人数则认为造成经济低迷的原因在于外部因素,忽视了自身在投资决策方面的消极影响,对自己的决策行为过于自信、预期过高。这种心理很容易造成投资决策偏误或者失误。投资者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缺少全面收集信息和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看待问题过于片面,影响投资收益。

(二)损失厌恶

前景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投资者对待盈利时,可能会对下一次决策持有更为谨慎的态度,会对下一次投资保持理智,适当减少冒险。投资失败时,则会更加冒险,并不会畏首畏尾,更加积极的参与投资决策,希望转变现有颓势。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能够感知到自身的成功和失败,相比较而言,失败的痛苦往往要比成功的快乐更加强烈。这也就表明,人们对于失败,也就是投资损失的敏感度更高。投资者能够对投资亏损有强大的包容度和忍耐度。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投资者在盈利时往往急于出手,而当股票亏损时,往往能够更长期的等待价格回升,股市散户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三)后悔心理

后悔心理与过度自信心理有一定的联系。当事情发生以后,人们的事实结果与预测结果偏差较大,且人们认为事实结果更可能发生。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在股市下跌时持有这样一种态度,他们认为政府会积极的采取措施补救,只有不到10%的人认为政府不会进行干预。

(四)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就是跟风投资。个人投资者的主动性不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受到同类群体投资行为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对于个人投资者的影响过重。几乎三分之二的人在进行投资时,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余下三分之一的人会自己进行分析总结进行决策。整体而言,我国股市个人投资者的主动性越来越强,正积极的朝着自主投资的方向发展。未来羊群效应的影响可能会减弱。

(五)依赖政策

经过调查,发现68%的个人投资者对政策十分依赖。股市环境不佳,政府就會及时的干预和出台政策,调整和挽救股市。我国政府决策对股市的影响很大,政府在股市投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锚定效应

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可能会受到印象深刻与否的影响获取相关信息。印象越深刻的信息,投资者越容易做出判断。锚定效应类似于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个人投资者的锚定效应心理十分普遍。

四、基于行为金融学提出股市投资建议

(一)对投资者的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实际情况,具体探讨对股市投资者的建议。尽管个人投资者存在一定的过度自信、羊群效应、依赖政策的情况,但相比之前,个人投资者的这些心理现象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针对这些心理影响,需要投资者尽快建立起科学的心理意识,养成自主、合理的投资观念,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受到信息缺失和专业水平的影响,中小投资者往往更倾向于非理性投资。为了尽快改善这一情况,首先,可以引导投资者学习金融基础知识,提升投资者在股市投资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投资者辨别股市信息的能力。让投资者能够有效、科学的辨别故事信息,提升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个体投资者要养成理性分析投资信息的良好习惯。另外,在投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投资者的心理的分析,尽可能的避免过分自信、后悔心理等相关心理的影响,让投资者能够自行对自身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心理特征,调整投资策略,帮助投资者掌握正确、科学、理性的投资方法。

(二)对机构的建议

机构往往掌握了更大规模、更加雄厚的资金。尽管机构数量不多,但综合实力较强。机构内部有具备专业素养的专业人员队伍,能够对信息进行科学、理性、高效的分析,并进行科学的判断决策。比较而言,机构更不容易产生心里误差。但是机构容易受到资本约束的影响,机构投资者也可能受到非理性思维的影响。机构投资者的心理成为影响股市投资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升股市投资的科学性,机构需要重视对投资经理的培养,不断强化投资经理的专业素养,稳定投资精力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的借助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帮助机构获取更丰厚的收益。机构作为股市中的主体,要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在股市中的作用和地位,科学决策,推动自身的发展壮大,从而为股市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推动。

(三)对国家的建议

我国资本市场收到了行为金融学的深刻影响。国家在股市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和完善相关监管体制,为股市发展构建起更加公平、稳定、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应当具备稳定性、可行性、连续性和前瞻性,要进行科学决策,发挥政策的优势作用,提升政策对于调节股市震荡的有效性。

结束语

个人投资者是股票市场的主体之一,个人投资者的行为直接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结合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个人投资者的行为,能够调整现阶段个人投资者的决策失误,为股票市场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同理,机构投资者与国家政策等都影响股票市场的发展。本文在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支持下,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的状况,探讨了个人投资者的决策误区,针对性探讨了优化股市投资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秦文龙.基于大数据股票市场对个体情绪选择的研究[J].北方经贸,2020,No.429,122-124.

[2]夏中泽.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J].中国商论,2020,No.817,70-71.

[3]刘浩田.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分析[J].营销界,2020,194-195.

[4]王曦;杨涛;王苗苗.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我国证券市场投资异象研究[J].时代金融,2020,No.778,112-11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林子杰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本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各行各业更是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改善,当下人们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多,多数人选择用闲散资金购买有价证券进行投资,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证券市场过于复杂,1990和1991年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创建拉开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序幕,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民众在投资时过于自信,盲目进行投资,以至于常出现有限套利、“处置效应”等问题,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基础 证券 投资行为

一、引言

投资者作为证券交易活动的主体,投资行为直接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由于多数投资民众并未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缺乏对证券市场的科学分析,以至于加大了人们的投资风险,民众在进行投资时常会出现决策失误,不仅无法有效整合社会闲散资金,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时民众也会因为投资失败加重经济负担,以行为金融学为基础对证券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帮助民众准确把控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引导民众进行科学投资,以期降低投资风险和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二、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相较于传统金融学而言的,它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金融投资活动,它将行为科学、心理学与金融学有机的整合到一起,研究人们的投资行为,分析人们做出投资行为的动因,研究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行为金融学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行为金融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它是现代金融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揭示了传统金融学中完全理性假设的缺陷,有效的整合了人们在认知上的缺陷、风险上的偏好、易感性及自控能力的不足等问题,对传统金融学进行完善,便于科学分析投资者的证券投资行为,为人们指明方向,有效规避投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经济往来越发频繁,金融市场复杂多变,很多时候因为投资者的跟风行为引发社会动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像2010年10月12日上证综指暴跌,创了15个月最大单日跌幅,究其原因则是因为谣传,国际投机资本的违规操作,以至于多数投资者盲目跟风,无目的抛售股票导致的,直接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历史上有名的黑色星期二,民众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抛盘,引发严重恐慌,短短四年时间美国五千多家银行倒闭,八万多家企业破产,工业生产总值下滑一半,致使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股市暴跌、证券交易市场崩盘,除了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复杂多变外,投资者个人过度交易、贪心过重、盲足投资也是造成股市动荡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稳步健康发展,加大对国际国内股票市场的研究,组织民众进行再教育,引导民众科学理性投资,在整合市场闲散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人民的收入,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金融学在证券投资行为分析中的不足

传统金融,主要是以人们基本的存款、贷款及结算为内容的金融活动,以往人们所说的金融主要是资金的融通。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金融学发展已有很大的完善,有效的引导着人们进行投资活动,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复杂,当下人们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出现一些人们借助传统金融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像赢者-输者效应、惯性效应、投资者情绪效应等,无法切实发挥金融学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促进人们证券投资活动顺利进行,提出了行为金融学,如果说传统金融学是建立在投资者理性投资行为基础上的,如投资者的理性预期及效用最大化,那行为金融学则是以行为科学、心理学及社会学为基础开展的金融活动,通过对人们动态投资活动的全面分析,着重把握投资人的心理特征,以此为基础对投资者的证券投资行为进行微观分析,帮助投资者有效规避盲目从众心理,对整个投资活动进行科学把控,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更多的投资机会,科学分析投資者的交易行为,引导人们理性投资,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长远发展。

四、行为金融学对人们证券投资行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作为当下人们投资活动的引路标,能够有效指导人们进行证券交易投资,通过对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帮助民众做出正确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人们的经济收益,减少民众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出现盲从心理,人们开展证券投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将闲散的资金整合起来通过投资活动增加收益,“趋利避害”是每个投资者的内心诉求,这也是民众进行理性投资的表现。但以往由于投资者的从众心理,证券交易市场信息不畅通,民众无法准确把握市场信息,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投资者盲从心理作祟,以至于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形成羊群效应,导致民众经济受损。像缺乏主见或者初入股市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多会盲目跟风,别人买进就买进,别人抛售就抛售,这是证券市场的异象,是一种非理性投资行为,严重影响市场的稳定性,为了有效规避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市场管控力度,借助宏观手段对其进行管理,规范投资者的操作,建立一个健全的消息传播系统,便于人们及时获取最真实信息,有效规避各种不良信息或谣传在社会上蔓延,引发证券交易市场的跟风行为。

以行为金融学为依据,结合投资行为偏差,科学分析证券市场的状况,引导人们进行科学投资,人们的日常行为很多时候会受到主观意识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一些偏差,由于金融市场的灵活多变,人们往往无法准确把控市场的整体动态,相应人们的投资行为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科学分析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人们会出现的各种行为偏差,像人们常会出现错估股票的价格及未来价格走向,加重了人们的投资风险,借助行为金融学对市场环境进行科学分析,便于民众低价购进高价售出,提高人们的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整合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推动企业良性运转,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可以利用证券交易市场信息的滞后性和民众的行为偏差,在科学分析投资者投资心理的前提下,引导民众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前市场环境过于复杂,人们需要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企业的效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错种复杂、变幻无常,时常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测的情况,致使民众手足无措,市场上各种冗余信息,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像有些民众在进行投资时往往是跟着感觉走,有时一些民众过于自信,高估了自己对市场的把控,违反常理进行投资,加大了资金的受损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定要对行为金融学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准确把握市场环境,及时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投资行为,以往人们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为了避免风险多是分散性投资,就当下市场环境而言,人们应该转变思想,在科学分析投资环境的情况下,对资本进行集中投资,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五、结语

总而言之,金融市场过于复杂,以行为金融学为指导进行证券投资,科学分析投资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结合当前人们实际投资行为,准确把握人们投资失败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组织人们进行再教育,充分发挥行为金融学的价值,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引导人们理性投资,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稳步高效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方墘. 基于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分析[J]. 中国商论, 2016(36):25-26.

[2]康跃. 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分析[J]. 经济, 2016(9):00151-00151.

[3]张健菊. 基于行为金融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J]. 经济管理:文摘版, 2016(6):00289-00289.

[4]郑劼松. 基于行为金融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研究[J]. 社会科学:全文版, 2016(9):00052-00052.

[5]邹桢苹. 行为金融与证券投资分析的若干研究论述[J]. 中外交流, 2017(13).

上一篇:我国银行业金融风险论文范文下一篇: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