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论文范文

2023-09-23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2、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3、试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措施

4、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分析

5、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研究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人文精神的提升

7、基于思政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分析

8、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述评

9、法学专业第二课堂设置模式探讨

10、论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

11、基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

12、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教育初探

13、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使命

14、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究

1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方法研究

16、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

17、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思路

18、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方法

19、新时代法治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20、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摭探

21、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

22、如何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

23、在优化校园文化中培育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

24、当代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调查研究

25、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理念及其强化

26、浅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27、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28、让法治精神滋养大学生成长

29、微时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养途径研究

30、河北省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研究

31、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问题探析

32、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问题及对策

3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研究

34、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培养路径的反思与探讨

35、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研究

3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

37、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方式探析

38、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统领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建设

39、论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的路径依赖与范式转向

40、依法治校视角下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研究

41、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维度与实现路径研究

42、浅谈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43、清廉感知、依法办事水平与政府公信力

44、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作用的路径研究

45、新形势下文学教育的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功能与路径

46、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47、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的意义与路径

48、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49、大学生网络行为及其调控研究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1 职业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它是指一个人在品德、知识、才能和体格等诸方面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学习与锻炼的综合结果。有了较高的素养, 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才能胜任某项工作。

笔者认为, 就高职学生而言, 其职业素养应该分为“一般素质”、“职业素质”、“个性素质”这三个维度。

一般素质, 即作为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公民的基本素质,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通识教育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是公民开展工作的基础条件。

职业素质, 通常是指人们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事专门工作中内在的、稳定的、经常起作用的品质。其表现为同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技能等方面, 是从事某项工作的核心要素。

个性素质, 指就业者有别于他人的特点、特色或差异性, 对其个性进行适当的培养有助于谋求工作以及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综合并协调地发展高职学生这三个维度的素质, 整体提升其职业素养是目前促进其就业的有效途径。

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其成因

目前的高职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 而由于金融危机促使部分企业缩减招聘规模或者削减“订单培养”的计划更加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而这又源自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低于企业的预期。

2.1 一般素质是就业的基础

要做事, 先做人, 这是很多企业招聘员工的基本要求。企业一般都很看重应聘者包含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在内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丰富的人文科学文化底蕴更加利于应聘者适应新的环境, 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同时强健的体魄和能够承受压力且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是入职雇员能更好地工作的前提保证。但在当前的高校招考制度下, 高职学生从一开始就是在思想文化等方面不占优势, 而部分学生长久地抱有自卑、低落的心理情绪, 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对自己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 致使个人的一般素质不高, 难以向用人单位展现良好风姿, 从而错失就业机会。

2.2 职业素质是就业的核心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其培养的学生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着重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而高职生的职业素质突出地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以及职业思想意识 (如职业认同感) 。然而这些本应同企业进行无缝对接的优势却并没有在高职毕业生身上有多大的体现。

首先, 由于普通的思想道德不达标从而没有为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致使部分就业的学生因谋求更加优越工作而频繁地跳槽, 极大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 也给企业聘用高职学生留下意识上的阴影。其次, 由于“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深度和广度不够, 专业及课程设置同市场脱节等教学缺陷, 或高职生学习热情不高等等因素综合影响, 致使部分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性技能达不到企业用工需求, 难以顺利就业。而由于就业道德缺陷, 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等等因素的影响, 很多高职生在职业思想意识上进一步落后, 更加剧其就业困难。

2.3 个性素质是就业的亮点

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多样性的人才, “不怕你有缺点, 就怕你没特点”。无视个性、批量生产的高职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 在就业时难以突出自身优势, 若雇员都停留在低生产效率水平上就很难为企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也不利于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3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 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优化。

3.1 营造优秀环境, 强化学生一般素质提升

可通过学校的优秀事迹报告会、公共信息发布平台等方式加强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合理安排通识课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其提供科教文化学习资源提升其基本的文化素质;以体育课、运动会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通过开设心理咨询课程以及辅导咨询服务,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3.2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从学生入学起即开始引导其共同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 激励其参与到学习、实训和实习中去, 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 帮助其毕业时能成功地就业, 有效地工作, 并不断地学习, 深化自己。

3.3 纵深强化高职教育中企业的介入

加强学校同企业的联系, 及时获取产业、职业、岗位发展的动态信息, 以合理安排课程设置, 优化教学资源, 同时促使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有效性, 以求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的指导以及工作的机会, 达到双赢,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产业升级。

3.4 推行素质教育, 鼓励创业教育

在保证高职学生的通识教育、“双证”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 应该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面, 鼓励其个性化发展, 提升综合素质。另外, 应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学校可灵活地开展创业教育, 为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提供创业条件, 让其在“一专多能”的前提下更好地自我发展, 实现充分就业和充分的自我发展。

4 结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学生是社会上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在经济回暖的背景下, 努力加强其全方位的素质提高, 会更好地促进其就业, 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也帮助高职毕业生更好地完善职业生涯,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致力于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 但由于教育质量仍需提高、国际金融危机等等的诸多因素影响,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本科生, 应从一般就业素质、职业素质、个性特征等三个维度充分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 促进其成功就业。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毅, 宗岚.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结构及有效就业指导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校长教育研究) , 2008 (3) :52~53.

[2] 张鹏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成功 (教育) , 2009 (3) :245~246.

[3] 熊炜炜.试论如何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9 (4) :34~35.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如今高等教育的开展是以就业为导向, 在学校开展教育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就业问题, 就业的成功与否则也是如今教育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诸多的大学生在社会上遇到求职无门的困境, 是因为自身的职业素养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与高等教育中缺乏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育是有关系的, 新时期下高校开展教育工作, 需要迎合新时代的要求, 在职业素养方面对学生展开全方位地培养, 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迅速提升, 锻炼就业竞争力。

二、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社会活动中人们需要遵循的一些行为规范, 是职业的一种内在要求, 也是人在职业发展中表现出的综合品质。其中包括职业技能、工作作风、责任意识以及职业行为等诸多的方面[1]。

素质可以分成知识与技能、自我形象、社会决策以及个性动机几个方面, 在学术界将职业人比喻成是冰山。在水面上的部分, 就是行为以及知识技能[2]。

在健康管理专业, 知识以及技能是表层的特征, 也是职业素养中的显性部分, 实际上不能对绩效的优劣进行区分, 在各类学历、职业证书的帮助下可以对这些显性的职业素养进行证明, 也可以在专业考试中对能力进行验证, 而在水面下的部分, 就是职业道德、职业而意识等这些比较重要的精神层面的品质, 在职业素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三、培养职业素养的意义

职业素养是如今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要求, 也是为了迎合国家的相关要求,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 需要将职业素养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 要重点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力进行强化, 为社会以及国家培养出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国内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情况上看, 在知识以及技能上, 培养的成绩还是有明显的进步, 但是在实际教学知识传授是主要的内容, 忽视了职业素养中其他内涵的培养以及锻炼。长期下去就会对学生竞争力造成一定的影响[3]。

如今国内经济的进步是非常迅速的, 让诸多的健康管理从业人员实际需求在不断提升, 院校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就要在职业素养方面加强重视。

职业素养是就业以及创业的实际需要, 从健康管理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 只有具备极强的职业素养, 才会满足健康管理岗位的实际要求, 学生才会成为一个各方面素质极强的健康管理职业人, 可以利用好平台迅速提升自己。社会中发展遵循的是适者生存的法则, 若是职业素养不足, 就会导致健康管理业绩无法得到全面的提升, 建功立业更是非常有难度的, 职业素养是对职业成熟度的一种衡量指标。也是职业生涯实际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4]。

四、培养给学生职业素养, 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健康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以及组织相互结合, 对人的职业生涯展开客观和主观的评定分析, 对个人的爱好、能力以及特长进行充分的分析以及衡量, 结合当下时代的需求, 确定个人职业努力的目标。

一个人在未来工作选择上消耗的精力,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为未来实际发展的高度, 所以职业生涯的规划对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强化, 需要学生对自身个性特征加强了解, 涉及到自身的能力、气质以及性格, 还有个人的爱好和价值观等倾向问题。要对未来想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的问题进行思考, 对自身的优势以及不足展开适当的判断, 结合当下的市场形势, 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然后确定自己的就业范围, 对职业的目标进行明确。

(二)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也是职业素养中非常关键的部分, 要想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 学校可以建立健康管理实践基地, 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就业环境, 让学生对健康管理岗位工作进行实际的体验, 然后对各类健康管理训练进行参与。职业行为直接决定着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工作能力, 所以学校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 让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健康管理实际需求, 对学生展开规范性的素质教育, 适应企业的健康管理操作需求。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的一些健康管理模式, 在校园内推行企业化管理, 对学生的各类行为进行约束和纠正, 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对职业行为进行强化。日常实践中要逐渐让学生实现对企业规范的充分内化, 并意识到本职工作的准则, 自觉依据职业的要求, 对自身的行为以及个体活动进行规范。

(三) 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如今国内的人才评价机制逐渐与国际对接, 国内的职业准入机制也是不断建立, 职业资格证是人们在就业中重要的通行证, 然后借助技能的训练以及职业资格的考试, 可以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规范以及操作能力, 对各类岗位有更强的适应力, 要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方面, 满足就业的实际需求, 内容全面以及具备足够科学性的职业资格证考试, 成为提升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一种方式。学校可以将健康管理职业资格证的课程引入到教学计划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各类知识以及技能的时候, 可以将健康管理职业资格证中的内容, 与学生本身的学习结合起来, 让学生可以在接收职业教育的同时, 接受良好的学历教育。减少自身的学习成本, 并让学习效益得到提升, 很多的学校已经引入了职业资格证的项目, 让学生可以在职业技能上得到迅速的提升。

(四) 通过日常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沟通能力是如今在健康管理实际就业中重要的能力, 学生需要不断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 这样可以在健康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得到他人以及社会的认同, 并迅速进入到团队协作中。高等教育需要借助科学的训练, 让学生可以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比如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设置讨论课, 在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 让学生自己进行讲授, 或者是进行辩论, 这些都是对学生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再比如是普通话训练、口才训练小组等, 让学生在一些项目以及第二课堂上, 不断对自身在语言沟通方面的能力进行锻炼和提升。团队精神也是一种健康管理方面的就业能力, 是如今在健康管理行业强调的一种能力, 学校以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出更多参与团队合作的机会, 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让学生可以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五、结论

总之, 社会在进步, 产业在不断升级, 健康管理岗位需要的人才是需要具备极强职业素养的, 学校需要结合健康管理岗位的实际需求, 在职业素养的培育方面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 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提升, 并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摘要:大学生就业面临着非常难的困境, 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 如今大学生之所以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如今大学生没有足够职业素养导致的, 经济在不断进步, 国内的就业市场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供需矛盾, 诸多大学生面临求职无门的局面, 一些学生虽然是借助学校推荐等途径找到了工作, 但是多数从事的是低薪水以及低技能的工作, 长远上看若是学生没有足够的职业素养, 发展的机会就会逐渐减少, 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是会更加狭窄, 诸多的学生在毕业后没有足够的社会适应力。本文分析的是职业素养的涵义以及对职业素养进行强化的重要性, 结合健康管理专业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讨, 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兆辉, 宋广侠.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 2018 (5) :118-119.

[2] 陈燕华, 李银凤, 何静等.高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状况调查——基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贯通培养实验项目[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6) :84-86.

[3] 谷金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以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例[J].职业, 2018 (33) :26-27.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同时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型人才也成为各个高校探索的热点。2018年4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更是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素养必然成为大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一项关键核心能力,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下,探索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提升的实现路径,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就会计专业而言,互联网+时代推动了会计信息技术的应用升级,更推动了会计职能的转变,传统的会计职能主要是以核算与监督为主,而未来基础性的会计工作将会由机器人替代,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也将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将更偏重于预测、决策、分析、评价等综合管理能力。本文在会计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整理分析基础上,重新审视了目前“信息素养”导向下的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培育思路和原则,并详细探讨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提升路径。

二、高职会计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不断推广应用,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中,逐步引入了BB平台、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云、爱课程(慕课)等在线平台,会计专业课程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共享。但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除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财务软件应用以外,还应了解大数据计算、计算机网络安全使用、计算机系统应急处理,以及信息整理与分析、数据挖掘与应用等能力,从而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教育中信息意识不足

尽管信息素养观念引入国内已经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基本还是以文献检索课和计算机文化课等基础教育为主,同时辅以新生入馆教育、专题讲座、信息素养比赛等补充形式,其框架体系、知识结构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并未与会计专业信息需求有效对接,导致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甚理想。其次,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中,主要应用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理论教学环节所占课时较多,造成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不到迅速提高,部分专业课实训专周仍停留在手工训练层面,并未有效利用相关软件强化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操作能力,这与当前大数据时代下的基本要求并未保持一致。

(二)专业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亟待提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会计专业教师必须紧跟时代,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运用能力。在专业知识拓展方面,大部分专业教师自身均接受传统的会计教育,缺少实操技能,定期的企业锻炼由于财务信息的敏感性、机密性原因也难以接触到核心业务和会计行业最新改革成果,对大数据信息处理方法难以有效掌握和应用。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面,大多数教师都积极运用多媒体、在线教学平台、互联网资源等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但由于授课任务繁重、激励机制不够、缺少专业信息化培训等原因,导致信息化平台质量不高、课程覆盖面不广、利用率低、使用效果差的问题,教师也由此缺乏内生的热情和主动性。

(三)教学基础设施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本都已建成了电算化实训室,但还是存在实验室数量少、硬件设备不足、财务软件配套不完善的情况,同时,由于电脑配件更新周期长、老化速度快,也使得财务软件应用环节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软件配套方面也仅购入部分模块,缺乏完整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分析软件等,使得学生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信息素养难以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信息素养水平提升路径探讨

通过已有文献及相关调研结果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在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中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信息检索公共选修课、计算机基础文化必修课,均为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从学生反馈来看,基本已掌握了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与信息获取技能,但就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其所需要的专业财务信息获取、分析及处理能力还远远不够,只有通过后期学习过程中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方能达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融合原则

首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的融合。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会计专业教育之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专业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专业知识,远远无法满足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必须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因此,在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会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以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为导向,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目标着手,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

其次,要实现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跨界融合。信息素养形成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超出会计专业知识,仅凭会计专业教师难以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突破纯会计专业教育模式,通过与计算机、信息检索等专业的跨界合作,共同创新融合,携手合作,开发完成同一门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任务,例如统计学、信息管理系统、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同时也可以面向全校开通信息管理学院相关在线资源和平台,为会计及其他专业教师和学生形成信息素养提供更好的技术和实训平台。

第三,要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融合。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单靠校内理论和实践环节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紧跟行业前沿、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应用,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会计专业必须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将其他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有机结合,共同拓展信息素养培养的校内外实践资源。

(二)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的具体路径

1. 强化信息意识

提升信息素养水平,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信息素养基本知识,提高学生信息敏感度,让他们对信息素养有一个正面的认知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愿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专业学习过程中去。可以考虑将文献检索类课程进行内容拓展,结合会计专业信息素养需求重新拟定课程标准,并纳入会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甚至必修课,提高信息素养基础知识的受众面;同时计算机文化基础目前也是面向全校的课程设计,可考虑增加会计专业需要的软件知识、网络知识等,提高该课程的专业针对性。

其次,在专业教育中要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素养的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的推广并不仅仅是图书馆和计算机课程老师的工作,更应引起专业教师的重视,既要在日常的教学手段应用中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也要在职业技能教育过程中强化会计专业的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2. 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水平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做支撑,首先,在校内需要实现不同专业教师的跨界合作,吸引计算机技术、文献检索等相关信息素养教育专业的教师融入到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讨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设计活动中,担任会计专业相关信息素养课程主讲教师,或与会计专业课教师合作,为大数据应用、统计基础、财务数据挖掘与分析等专业课程内容提供技术支持和辅导;其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技术的培训,特别是会计行业前沿大数据技术的运用;第三,轮流选派部分会计专业教师其他院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素养提升进修或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第四,学校层面也要重视针对教师大力开展信息素养活动,例如讲座、培训、教学比赛、课题研究等,实现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提升。

3. 完善信息素养基础设施

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校提供丰富的信息素养资源作支撑,同时也要完善信息素养的相关配套服务。高职院校现有在线平台资源丰富,但会计专业课程覆盖面和质量均不够,还需要进一步鼓励会计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使用率和使用效果,更多运用平台的交互功能,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其次,完善软硬件环境。具体而言,在软件方面,目前校内图书馆数据库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以及网络各大证券、企业、统计、税务和财经等信息网,里面都有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数据,也有宏观和行业层面的数据,但学生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其专业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引导,在教学方法中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强化学生运用网络专业数据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在硬件方面,包括实训基地建设、配套硬件、财务软件的安装等都需进一步优化,加强设备更新与维护,同时与相关公司合作购入全套财务系统,使会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企业实际同步,使得毕业生的专业信息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实现零过渡。

摘要: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高职院校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仍然存在信息意识不足、师资团队信息素养水平有限、教学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本文重新审视了目前“信息素养”导向下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提升要遵循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强化信息意识、提高师资队伍信息素养水平、完善信息素养基础设施等方式,促进会计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http://www.gov.cn/xinwen/2019-02/13/content_5365377.htm

[3] 商思争、陈建芸、戴华江、骆阳,会计机器人时代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地位探讨,财会月刊,2018(05).

[4] 赵改玲、孙家平、刘海英,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商业会计,2015(23).

[5] 唐凯,深化信息技术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融合分析,知识经济,2018(16)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6篇

一、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我国教育部门积极的举办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大赛, 它们涉及到许多个专业, 面向全国的职业院校, 在教育部门的大力号召下, 各地区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职业技能大赛, 在教学管理之中积极的组织学校的学生参与, 通过竞赛的过程体现学校的教学成果, 考察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奉行“重道轻术、重道轻器”的价值理念, 教育教学工作中按照高等教育的标准采取精英教育的准则, 教学之中重视系统性理论知识的讲解, 忽视了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这实际上与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并不完全契合。另外, 进入高职院校之后, 学生自由分配的时间更加的充足, 学生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等不同, 对于时间的规划也各不相同, 许多学生在业务时间打游戏、上网严重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十分不利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学校积极的举办文化艺术节、辩论赛、职业技能大赛等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同时学生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时候, 能够锻炼其语言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其他的课外实践活动相比, 职业技能大赛以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通过学生的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可以衡量他们的职业技术能力, 更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如何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校在教育工作中要建设完善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加强指导思想建设

在教育工作中要能够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与高职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以此为核心构建职业技能竞赛系统。教学之中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学术型评价指标, 建立起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评价指标, 校内校外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各种专业技能竞赛, 从而有效促进自身综合技能的提升。

2、以赛促学

利用职业技能大赛督促学生将实训与比赛结合起来, 学生为了获得较好的竞赛结果, 在实际的竞赛准备工作之中会积极的将自身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训联系起来, 以竞赛的形式促进学校实训教学水平的提升。职业技能大赛设置时学校要注意竞赛的内容、课题应该符合各专业的特色及教育教学要求, 要能够以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因此学校可以与企业加强联系, 以企业生产实际中具体出现的一个问题为基础, 设计竞赛的主题。

3、指导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获取能力

当前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学生自学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低下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学校在职业技能大赛开展期间、在训练过程中, 要能够有意识的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布置理论知识点, 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查阅各种资料信息, 然后就对应的知识内容组织学习交流会, 让学生积极地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 在此过程中, 逐步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获取能力, 长时间之后, 学生逐渐学会举一反三, 实际的训练之中遇到新的知识内容学生渐渐就能够脱离教师指导, 自主学习, 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十分有利, 同时这也是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职业技能大赛是当前职业院校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职业技能大赛, 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等各种职业素养的提升, 对于新时期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有着现实意义, 广大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要善于利用职业技能大赛,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技术能力, 最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摘要:高职院校与普通的高等院校存在较大的区别, 主要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使学生能够成长为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大赛能够以更专业的形式考察学生的专业技术及职业素质, 因此, 相关者需要予以重视。文章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主要切入点, 探究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 希望能够为提升我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梁璐莎.以职业技能大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J].才智, 2016, (24) :203-204.

[2] 熊伟.以技能大赛提升五年制一贯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思考[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6, (12) :129-130.

上一篇: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乡土建筑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