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论文范文

2024-05-06

华东理工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化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的意义 合作办学管理

当今世界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人类社会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上世界,面向未来。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今大势所趋,也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作为教育部和湖北省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区,我院自2002年以来先后与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London University)、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等国际知名高校采取2+2、3+2、4+1等多种国内-国外联合培养的模式,实施双语教学、全程导师制,采取多元化管理。圆满完成本专业国内本科阶段课程的学生,經审核达到国外大学入学要求后,学生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在合作协议的国外大学继续学习,达到毕业要求授予双方学位。

从2002年开始,我院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签订了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协议,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共同探索2+2国际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许多方面相互接轨,每年双方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和授课,且每年召开中-澳三校(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Monash大学)先进工程技术学术交流会,共同探讨交流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许多方面相互接轨,每年双方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和授课,且每年召开中-澳三校(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Monash大学)先进工程技术学术交流会。截止到2013年11月止,我院已有60名学生赴Monash大学进入2+2联合培养项目,其中2010级13人,2011级11人,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都选择继续读研、读博深造。本文试图从国际化办学模式进行阶段性总结,以期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供重要经验,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全面发展的国际专业人才。

1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意义

目前,亚洲很多国家都鼓励国外高校到本国设立分校。欧共体国家也正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实施互认学分等政策。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是顺应了国际高等教育总体结构和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以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更加全面的要求。

国际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应当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如果说它对本土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影响,那么也一定是积极的、有益的、发人深思的影响。早就有教育专家表示,中国并不缺大学,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升的今天也不缺大学生,缺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的人才。高等学历人才培养的趋同,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明显弊端。通过中外合作,使得我们可以反思自身在发展中遭遇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在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中发挥示范、探索作用。通过观摩交流、学习借鉴以及直接引进国外大学的新教材,可以推动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全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可以通过加强国际间教育交流、引进国外智力、借鉴国际成熟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和经验将引发“鲶鱼效应”,它不仅能丰富本土学生的选择,还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那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往往是理念的革新,例如淡化分数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实践能力、与职业市场接轨紧密等。让境外教育资源与国内的高校互为补充,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有利于国内教育界接受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从而推动高校教育竞争机制的完善,促使教育深化改革。加快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国际人才的培养。

2 国际合作办学中教学管理的实施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国际合作办学教学工作中,为确保人才质量,必须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要求和业务目标。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符合当代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水平。修订契合专业培养标准、明晰专业特色的学分制培养方案。学术型培养侧重于构建与国际培养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在本科教学体系的建设中,与欧美一流大学互换学生、互认学分;工程型培养侧重建立与国际工程师要求相对应的课程培养体系,构建行业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2 完善教学实施计划

构建与国际接轨、前沿灵活的“厚基础、重交叉、个性化、强创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实施计划是确保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实施教学过程开展教学任务的根本依据。在引进、吸收并消化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实施计划的同时,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取向,结合国家情况及生源特点完善教学实施计划。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密切结合我校学科特色优势、卓越工程师培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体系,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理工结合、跨专业类的实验教学平台。以务实的精神将先进的国际科学知识以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视角授予学生,落实教育发展战略,扩展学生全球化视野。

2.3 精心选用教材

在选用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特点国外原版教材或优秀的国内双语教材。国外原版教材具有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等特点,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了解有关国际最新技术以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选择教材还得根据教材内容、本专业学生特点,严格审查,注意中外教材的衔接度、难易程度等。

2.4 强化师资互换交流

以我院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2+2项目为例,本项目教学部分前两年由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承担,后两年由Monash大学承担,其中在前两年中,每年澳方将派教师来汉主讲1~2周左右专业课程,其余国内部分的课程则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或全英语讲授。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我院近年长期选派中方教师赴澳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和培训。

3 国际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院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生管理已经步入正轨,比较规范。武汉理工大学及Monash大学双方的联系密切,对学生招生工作的前期宣传、申请提交、成绩审核、最终录取以及成绩反馈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今年还有一位学生顺利7月份入学,表明管理环节比较高效。然而,在过年的合作办学之中仍还存在以下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3.1 生源情况

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主要都是由辅导员统一管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薄弱,一旦出国留学,突然失去辅导员保姆式的指导,将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此外,由于有意向参与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一般其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比较容易造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自我意识强,自律意识弱。

3.2 双方互派老师情况

现阶段国际联合培养双方学校一般来访教师的授课时间为1~2周,每学年课程内容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我院派驻Monash大学的教师交流学习多倾向于科学研究,参与教学组织细节较少。

4 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管理的对策

(1)针对学生自主性不够、自我意识强等现象,抓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解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可利用报告讲座的形式邀请校友、专家、留学归来学者做励志报告;让已经进入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高年级同学传授学习经验,讲述海外学习生活。

(2)每年分阶段进行招生宣传,可以通过宣传片、网络视频、老师宣讲等方式,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招生宣讲,选择不一样的介绍主题更加具有针对性。

(3)在现有教学培养体系基础上,制定国外大学来访教师的教学计划并安排配课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国际合作双方学院间共同制定中方派出教师在国外大学学习交流期间的学习计划,主要涉及教学管理、授课方式、教学组织、互动式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习计划。

5 结语

国际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型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面临着各种资源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国内原有体质与西方教育模式存在大不同。在国际合作办学体制下,必须多加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为我国培养出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万娟.山西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辦学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2] 王肃元.我国高等教育应向国际化方向发展[J].教育管理研究,1994(1):17-19.

[3] 张抗抗.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学管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 张学礼.21世纪:中国人才国际化[J].科技日报,1994.

华东理工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措施

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里片区位于佛山老城中部,该片区属佛山老城区的核心保护区,是佛山文物古迹最密集,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该区域内共有22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祖庙和东华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别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岁月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城市逐步现代化,祖庙东华里片区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街区内相当一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年久失修,亟待进行拯救式保护;旧城区日益萎缩,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奇缺,居民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袒庙东华里片区内丰厚的历史文物资源,若能有效整合、统一规划,保护性恢复和优化古老建筑群,并将其融入佛山中心商业圈,不仅可使古老的祖庙东华里焕发新的风采,而且可以拓展、深化和提升佛山整体形象,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200"/年,佛山市禅城区启动了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改造祖庙东华里片区具有岭南民居风格的珍贵历史建筑,注入现代时尚元素,让历史与现代元素和谐地融合,使之成为佛山的城市中心和城市标志。然而,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的消防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管理,确保消防安全,是摆在我们消防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消防安全保护措施。

一、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改连项目的特点

(一)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禅城区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I地块面积约56,058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67,800平方米,第一期发展部份用地面积约25,748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23,830平方米,现有楼房高度一般是一至两层高,区内包括多幢保护文物单位建筑及保留历史建筑,保留建筑面积约2,980平方米。片区当中包括了一所省级保护文物建筑的简氏别墅,另有六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酒行会馆,李众胜堂祖铺,龙塘诗社,祖庙大街店铺,黄祥华如意油祖铺及简照南佛堂。一期内保护街巷主要包括了祖庙大街、文明里、臣总里、麒麟里等历史街巷,这些历史街巷的建筑与建筑之间只有2~4米宽。

(二)改造项目的历史文化特殊性。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以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文化保护单位三个层层相扣的保护体系去周详考虑:从城市到街区,再到更小的文化保护单位的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都有著一脉相传的连结。因此,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的消防安全问题

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改造设计中,也遇到了与现行消防技术标准相冲突的的问题:

(一)防火间距问题;

(二)消防车道问题;

(三)消防设施配置问题;

(四)安全疏散问题:

综合以上保护原则、内容、重点及存在的问题,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方向,尽量在消防设计及设备安装上减低对原建筑物的破坏。笔者认为在改造历史文化街区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消防安全保护措施:

三、消防安全保护措施

(一)防火间距设计考虑。改造完成后,街区内建筑分成四种建筑类型:

1、文物保护单位。为历史价值高的建筑物,按政府规划必需保护的建筑物。

2、保留历史建筑。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伪建筑物,基本保留或经加固修建成原貌,只是将一层沿街部位的小门窗改为具有商业气息的玻璃橱窗。

3、新建仿古建筑。在独特历史街巷两侧的新建建筑,都保留了岭南历史建筑的独特特征:清水砖墙、红砂岩外墙面、坡屋顶小青瓦、锅耳山墙、陶瓷或水泥窗花或栏杆、趟龙门、花岗岩门窗套、花岗岩勒脚、入口台阶以及街巷内的石板条等等都运用其中,延续了岭南历史建筑的特征风貌。

4、新旧结合风貌建筑。原有建筑部分墙体结构保留,加以改建或扩建,改建部分仍采用传统建筑方法及模式进行,尽量保存或恢复其历史风貌。

为保留区内多栋历史建筑物及保存原有旧区小街窄巷的旧城风味,减低对保留建筑的破坏,针对这四种类型的建筑,我们在考虑建筑单体之间的防火间距时应该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1、文物保护单位及保留历史建筑物多属砖混结构,部分属砖木结构,层数多在三层以下,新建仿古建筑亦保持相同的建筑高度,多属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度与现在建筑物相近,限制在9至12米内。砖混及砖术结构旧建筑物之耐火等级为三级,新建独立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之耐火等级为二级,因此,防火墙应考虑在新建仿古建筑一侧设置,使文物保护单位及保留历史建筑物得以保持原有特征。

2、在新旧建筑之间或旧建筑问的防火间距设计上,应尽最利用旧建筑的山墙、镬耳墙等作为防火分隔。若旧建筑单体之间不存在设置防火墙的条件,应针对建筑的价值重要性来采用其他消防保护措施。如安装固定防火门窗等。

3、要保护的历史街巷如祖庙大街、文明里、臣总里、麒麟里等,两侧的建筑之间只有2~4米宽,楼层一般是一至两层高。在改造中应考虑街巷两侧建筑的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且建筑内燃烧构件的安装尽量保持在6~8米的距离,形成有效的防火间距。

(二)消防设施配置设计

针对上述四种类型的建筑,在考虑消防设施配置问题上应采取以下方法:

1、文物保护单位。可采用室内消防栓(改置室外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灭火器,在这里笔者认为采用细水雾灭火系统进行保护是不错的选择。细水雾灭火系统可避免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后。产生大量水渍,易造成古建筑中文物的破坏等缺点。其灭火效能高,反应时间快,仅需喷淋系统的10%或更少的水量;它可局部应用,独立的保护古建筑某一部分,又可作为全淹没系统。保护整个空间;安装时隐蔽性强,能很好的维护文物的整体景观,符合文物建筑保护要求。

2、

保留历史建筑。可采用室内消防栓(改置室外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及灭火器。

3、新建仿古建筑。可按规范设置室内消防火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及灭火器,提供全面保护。

4、新旧结合建筑。设置室内消防火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及灭火器。

5、街道消火栓系统。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为保存原有保护区的历史街巷风貌特色,原街道路面狭窄,不能拓宽情况下,消防车无法通行,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除市政街道上外,区内可让消车通行的街道上亦增加提供街道消防栓协助扑救。

6、室内消防栓箱系统(改置室外使用)。文物保护单位及保留历史建筑的一般室内消火栓箱改装置于各建筑物首层室外的消防栓箱内,以减低对文化保护单位及保留历史建筑的破坏,设置在外面同时方便了消防人员协助扑救,亦增加对外的扑救范围。

(三)消防车道设置

1、在改造项目地块周围市政大街设置环形消防车道,以便于消防车抵近现场扑救。

2、在简氏别墅广场及中心广场两处连通部分有充足空间,亦可以让消防车通过,抵达街区的中心,有助深入区内扑救。

3、可以采用小型消防车扑救火灾,此类小型消防车体积小,乘员4人,车上携带水带、水枪等基本的灭火器材,可以2米左右的狭窄街巷中穿行,对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扑救区内的火灾是相当有效的。

(四)安全疏散设计。

1、建筑内应按规范要求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尽量通过此类指引,疏导大量的人员离开建筑,进入街巷,从而疏散至安全区域。

2、历史风貌小街巷两侧于适当位置设置疏散指示标志,提供清晰的消防疏散出口方向指示,避免形成死胡同,当发生火警时引导街上游人可以尽快离开窄巷直接跑到主疏散通道,市政大街或主集散区等安全区域。

(五)消防管理

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以最大限度保护历史建筑及减少损坏为主目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与使用单位,要把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列为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霞要部分,其具体消防管理包括:贯彻执行例家发布的消防法律法规;制订和落实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区内防火宣传教育,定期教育训练工作人员,普及消防知识: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褴改隐患:制订灭火应急预案,发生火灾时及时组织有效的扑救;制订人流管理措施及安全疏散路线,定期进行疏散演习;定期检测消防设施,保持完好有效。

华东理工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 选题 论文指导 开题报告

Undergraduate Students' Graduation Thesis Guidance

LI Hongq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No333 Longteng Road, Shanghai 201620)

Key words graduation thesis; topic; thesis guidance; thesis proposal

0 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对应届毕业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综合性考查,是按照教学计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必须完成的实践教学任务,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使大学生熟悉科研学术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初步了解科研创作的一些基本技能,掌握文献资料检索的基本方法。根据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经验,我们对学生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工作的不足提出几点看法。

1 选题的方法

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必须先选题。目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由每位指导老师先确定5~8个题目(具体数量根据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提前确定),然后将所有指导老师的题目汇总在一起,最后由每名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题目。从表面上看,选题好像就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其实不然。从深度上说,选题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起点。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是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或者根据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方向,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学生互相比较、反复推敲、多方思考的一番选择。这种选题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指导老师给出的题目数量和学生人数是按照1:1的比例提出来的,所以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今年在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时,考虑到这种缺陷,所以当选择我的题目学生确定后,我一一联系他们,询问他们的学习绩点、学习兴趣以及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等等,根据学生情况,从难度和研究范围方面适当地调整题目。经过这种调整,完全激发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热情,使得后期的毕业设计进展得非常顺利。

2 选题之后做什么

每位学生确定选题后,我分别与他们进行交流,进一步明确毕业生设计所需完成的进度安排、文献检索并整理以及完成开题报告等工作。并且明确告知,这阶段的重点是完成开题报告,同时发了一份开题报告的模板给他们,强调开题报告的重点在于选题的设计方案上,它主要说明这个选题应该如何开展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来实现对选题的论证和设计,以期达到一定的设计目标。设计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没有科研经验的学生来讲,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可以使学生避免无所适从,可以保证整个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但是在检查学生的开题报告时,仍然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开题报告中,有些同学只是对文献的简单罗列,概述性的知识很多,提到设计方案的少之又少,或者有的仅用几句话就完成了选题的设计方案。这一切说明学生并没有重视开题报告。这一点在今后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时,应该引起指导老师的重视。所以下面有必要说一说开题报告怎么写。

3 开题报告怎么写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开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开题报告标题;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和步骤;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写过科研论文,所以对上面这些内容还是非常陌生。

课题名称在前期选题时就已经确定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也随之确定。

选题背景,主要表明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或者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指的是研究它有什么价值以及研究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益或者学术价值。该部分内容一般可以从实际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并且其存在性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所以需要去研究,去解决,并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会产生有哪些推进作用和价值。

国内外成果综述指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通过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他们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进而明确本次研究可以针对前人研究的不足做哪些有利的改进,并明确提出本次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这也就是论文的创新点。

开题报告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研究方案和研究步骤。在这部分中,学生应该提出本课题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必须要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分析、对比、总结之后,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熟悉该选题目前的研究状态和发展趋势,学生才会避免在前人研究内容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走别人的路,而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挖掘更有价值、更深层的东西去研究,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才有创新性;其次,学生要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些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等到毕业设计阶段前面学过的知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毕业论文很难具有创新点。理论基础知识扎实,选题的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否则,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新点。因此,学生在着手写开题报告之前,一定要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阅读大量的文献并加以分析整理,这样在确定研究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地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设计方案。

课题研究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并且要注意研究结果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结果在定位时要紧扣课题,发掘出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的创新点,阐明其学术价值。研究结果表述时用词要准确、精练,内容要具体详细。沿着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进行研究时,研究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但是要注意,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实际的工作条件与知识水平,以确保能够实现目标。

最后一点就是注意撰写开题报告时,所用的语句要科学规范。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避免模棱两可的口号式、结论式的语句,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4 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由于在选题时已经与学生充分沟通过,所以本届毕业论文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和热情,都能主动地按照时间节点来完成预定的设计任务。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所学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面窄,收集、整理、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不足,大部分学生都是单纯地套用前人的研究结果,还有少数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对论文持敷衍的态度。此外,由于硬件条件的缺失导致很多毕业论文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综述性论文和软件仿真类论文较多。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我们对今后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平时的理论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尤其是在很多专业都有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对课程设计报告也要按照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来要求和指导,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基础。(2)在平时的实验课程上要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检索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检索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3)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切实做到按照时间节点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进一步加强对论文选题的审核以及过程管理。(4)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方向选择课题,尽量做到因材施教、量身定做。(5)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希望指导老师对选题、开题、撰写、修改、答辩整个过程认真指导,严格要求,切实保证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遵循一定的选题思路,针对学生情况量身定做选题;二是重视开题报告的指导和撰写质量。指导老师必须发挥指导作用,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合理选题,并在指导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开题报告,认真审核,一一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秦和平.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亟待规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1):70-74.

[2] 史济颜.论研究生选题方法及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1):33-37.

[3] 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4] 陈家新.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2):43-44.

[5] 闵永智,李晓东.浅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J].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7:692-694.

[6] 朱文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第22届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学术会议,2011:320-323.

华东理工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基因工程实验室

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旨在适应生物学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服务于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该专业从设置之初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办学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全国少数的理科热门专业之一。

1 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之初实验课程之基础

笔者学校生物技术专业设立之前,学院已有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两个生物学相关的专业。其中生物科学属于理科范畴,主要是研究生物的理论问题,而生物工程专业属于工科范畴,主要是研究生物产品的产业化及大规模生产问题。生物科学专业由于是我校新建生物学科以来最早设立的学科,其发展已有了二十余年的历史,在实验课程建设方面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但由于该专业原来主要是师范性质的,培养方向主要为中学输送师资,所以其实验课程体系以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为主,现代生物技术的内容相对欠缺。而生物工程专业本身设立时间也不长,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其实践课程最主要的是建立起发酵工程的一些技术体系。由于以往学校经费欠缺等问题,新的生物技术专业设立之初,就以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现有的实验条件为基础,以两个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为综合,取长补短,初步形成一套实验课程体系,但距国家对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要求和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还有一定的差距。

2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之平台建设

从2005年开始,我们从学校与学院实际出发,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对一个新建专业来说,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大体上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是参照国内外现成的实验课程体系,建立起相对规范的符合国际和国内主流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二条路则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利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而实验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实验室的建设和相关平台。因此,平台建设对于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关系着新建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成败。

对于生物技术专业来讲,比较核心是基因工程实验课程,这是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必不可少的。基于这种现实,我们建立了全新的基因工程实验室,制定了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与大纳,并配备了相关的实验教学教师,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基因工程实验室拥有PCR仪、光照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振荡培养箱、制冰机、电冰箱等,以及各种规格的离心机和电泳仪,完全可以满足30人同时进行基因工程实验的操作。

对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生物学的基础骨干课程来说,虽然原来的生物科学专业已建有相对完善的实验室,并且具有完整的实验体系,但由于原来的实验室相对陈旧,一些设备已不能满足一些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无法保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于是,我们在现有的实验室的基础上,借助学院搬迁到新校区的机会,对原来的这些实验室进行了改造,扩展了实验室面积,重新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使其能够满足这些学科的发展,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基础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相对好的条件。

对于发酵工程等应用性的实验课程来说,搬迁到新校区后,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面积出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配合教育部对我校的评估,我们曾对发酵实验室进行了较大的整改和建设,目前完全可以满足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

3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之模块与组成

经过考察学习和多方论证,我们建立起基本适合我校实际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该实验课程体系目前基本上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科基础平台课;第二部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第三部分为专业方向模块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中的实验课程为学校生物学相关学科的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普通物理学实验。这些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一些基础实验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专业基础平台课中的实验课主要是与传统生物基础课程相应的实验课程部分,包括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和细胞生物学实验等。该部分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生物学方面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素养。专业方向模塊课中的实验课则是为了满足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我们称之为生物学综合实验,其内容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大实验、发酵工程及细胞工程等内容,开设一些与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的综合性实验。该部分实验课程体现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核心的实验技能。

4 研究型实验及本科毕业论文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索

为了满足研究型教学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研究的需要,以及为了本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及发展的需要,我们通过多方努力,筹建了河南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和生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建设了植物逆境生物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承担了很多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课题,为实施研究型教学以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平台。有很多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就进入科研实验室,参加一些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且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表明我们的实验和实践课程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为以后进一步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5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生物技术是新兴的产业,也是高速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涉及的学科面比较广泛。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所限,能够给学生开设的一些先进的高技术的实验课程也相对有限。一些对学生能力培养、将来就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当前河南省生物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一些相关产业本身实力有限,还不能给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产业实习,尚需要更大的努力,以确定更多的实习基地。另外,作为地方性院校,我们与同内外院校相关专业的联系尚不充分,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相互学习。对于我院来讲,专业建设的管理工作尚需进一步理顺与加强,专业的管理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待完善。

生物技术专业本身是新兴专业,其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尚需走很长的路程,亦需更多地开设一些重要的实验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积极探索和实践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发展之路,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的联系与交流,取长补短。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以及知识水平。争取各方面的资源,进一步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改善实验条件,更新实验内容,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服务。通过这些努力,将会使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学校双一流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红玉.发挥学科优势,搞好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6(3):90-93.

华东理工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意向 大众教育

一、导言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此,高等学校只能把能否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当作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这在相当程度上维系着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形势,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基于上述目的,2006年9月,我们主要针对昆明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共发出问卷600份,其中收回570份,有效问卷560份,问卷回收率95%,有效率98.2%。样本人群中,男性人数340名,占60.71%;女性人数220名,占39.29%;受调查者来自中东部大城市的占14.2%,西部大城市占22.7%,农村占33.4%,中东部城市的占14.1%,西部大城市占15.6%。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去向

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摒弃了“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的观念,而选择到“有利于开创事业的地方”就业,详情见表1。

这说明昆明理工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的地域界限已经被模糊了,他们的着眼点基本放在是否能开创自己事业。令人可喜的是还有17%的学生志存高远,愿到西部工作。昆明理工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比较冷静客观,善于捕捉机会,且看得较为长远。

2.在问及是否把选择自主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途径时,有69%的同学做出肯定答案,其中男生占到了44.8%。这说明工科大学生有很高的创业热情,他们已经把自主创业作为个体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方法。而男生的比例远远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而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

3.按国家现有统计口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打算有职场谋职、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自主创业和携笔从戎6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63.6%的学生选择到职场谋职,先就业、后择业。选择考研的学生有16.3%,这其中近80%的学生是为了将来更好就业,很少有为了真正做学问。有12.35%的同学希望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来解决就业,这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但是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人才市场配制人才就业,高校毕业生本人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值应随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不断下调,他们应该立足于选择能发挥自己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

(二)就业单位类型

1.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希望进入单位的类型顺序是: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37%),国家机关(20.4%),事业单位(13.71%),国有企业(12.3%),科研设计单位(8.6%),民营企业(4.27%),学校(2.69%),其他(1.6%)。希望到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的学生是希望到国有企业工作的学生的3倍还多,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到运行机制新、用人观念新、有利于年轻人成长的企业就业,说明学生就业理性化的成分在增加。

公务员地位较高、收入较多、工作较稳定是吸引同学们到国家机关工作的重要原因。不过,想考公务员的趋之若鹜,2006年约400人中取一个,而且其中还有千千万万具有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参考,竞争残酷一点也不亚于高考。

还有13.71%的同学希望到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工作较稳定,像学校两个带薪假期也能为大家带来很大的实惠。由于我校是工科学校非师范类,所以选择到学校工作的同学很少,去厂矿企业就业的颇多。

2.现在从所有制方面来分析。一般而言,运行机制灵活,用人制度先进,有良好的成长前景,有利于员工发展的企业才算是好的企业,而不是靠所有制来判断。但在调查中还是有65.4%的学生选择去国有企业工作,这说明毕业生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观念。当然,这与我们整个社会的就业惯性和社会就业保障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有关系,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就业意识存在幼稚的成分:国有的、公有制的才是体面的工作。

(三)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

1.工作的方向和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对口,是很多学生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 只有3.1%的同学认为要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与就业有直接关系,而37.5%的认为可以接受,52.4%的认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断充电解决,后两者就显得比较理性。在目前来看,由于大学(尤其是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等原因,毕业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往往对接不上;而且,大学四年也不可能完美地做到系统地、完善地、详细地掌握某个学科知识;再加上用人单位更强调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所以大学毕业后专业不对口是普遍的,能否融入社会,主要看你的悟性和综合素质。

2.在问及就业的期望值时,65.1%的同学选择了“合理”。这说明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认识很清楚,一方面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减少了直接从高校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另一方面各企业进行机制转轨, 普遍实行对人事和机构总量控制,使之需求高校毕业生人数相对减少。同时,高校毕业生(除师范等少数专业外)全面实行“双向选择”,而人事制度还存在计划性一面,造成不衔接,录用大学毕业生存在困难。3.学生们普遍认为,苦读寒窗,终熬出头,现在该是谋回报的时候了。我校这批学生对薪水的理想预期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详见表2:

云南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据调查统计,现在本科大学生的一般月薪平均水平在1000-1500之间,毕业生在就业薪金方面更加实际,同时也反应出薪金也不再是学生最为看重的因素,他们能理性的对待薪金而不盲目的受各种信息的误导。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学生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如果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去要求精英教育的回报,势必产生心理失衡。

(四)自我素质与就业准备

1.在问卷调查中,同学们认为面临毕业和择业时自己的专业技能:一般的占56.75%,强的占15.4%,很好的占14.3%,较弱的占8.04%,很弱的占5.55% 。

目前,在校园里经常能看见各种各样的考证辅导班传单,不难看出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求职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经过我们的调查,61.6%的同学认为考证可以为求职成功增添砝码,19.8%的认为没什么帮助,选择其它的占了18.6%。

虽然考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同学的综合实力,但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失的。专业技能的强弱与否和拥有多少资格证明并不是用人单位对本科大学生最为强调的,他们看重的是一个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同学们感到专业技能一般,反映了他们对大学四年“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到”的焦虑和无奈,心理有一种失落感。

2.在毕业生择业时,有众多的因素影响他们的选择。详见表3:

从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毕业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比例达到36.42%。这表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已经趋向成熟,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选择。当然,毕业生仍然看重实惠,薪酬高低、符合自己的兴趣、单位性质、和工作舒适也是他们着重考虑的因素。

3.熟知就业的基本程序,可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调查显示只有28.6%的学生对基本的就业程序了解,有25.36%的毕业生不了解基本的就业程序,剩余23.4%的学生对就业程序只是了解一些。这显示我校毕业生就业准备得不充分。这样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影响了择业观,进而影响到学校整体就业率。

四、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学校就业对策的研究

1.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权威信息、采集全国就业数据,发布未来就业环境,分析各专业就业环境、需求形势,实现资源共享。

2.加强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功能,既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主要数据库,又肩负着为他们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的任务。

3.对毕业生的辅导除了择业外,也要包括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更多内涵。

4.就业服务中心常年与用人单位联络,经常根据媒体报道登门拜访企业,建立联系。

5.大学生在学会分析个人性格的基础上,培养爱好、启发兴趣,研究社会就业形势、政策、行业发展走势等现实情况,使自己的职业与个人兴趣尽可能纠合在一起,为就业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首先,各高校在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应该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此作为学校创办学科、设置专业的依据。其次,国家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由国家帮助适度创办新的满足当地急需专业的高等学校。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则应侧重在政策上给予其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2.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据调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首先看重毕业生是否有吃苦耐劳和献身敬业的精神;其次看毕业生知识技能是否扎实,适应性是否强,可塑性是否很大;再次,外语和计算机成为必备的附加技能;第四,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许多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将其是否为共产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作为优先录用的条件。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而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丰富生活阅历。另外,目前的毕业生跨专业就业筹渐成趋势。各高校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教育

首先,大学生应丢掉“精英”意识。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必须以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机会。

其次,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最佳方式,但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扎实的理论功底、吃苦耐劳的韧性、勇于进取的精神、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因此,应在以下领域加强研究和引导:对自主创业的背景及政策研究,国内外高校对学生自主创业的态度及政策研究,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能性研究,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和创业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研究等。

再次,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是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瓶颈、克服就业障碍的有效途径。

最后,品德教育应加强。企业喜欢录用有德有才之人,希望毕业大学生们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切地说,这是其自身素质的表现,因此学校要加强诚信教育,要先成人,再做事。

(四)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1.正确认识就业的形势。大学生不能总是死盯着国营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不放,而应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选择自己的职业,施展自己的才华。高校应在举行校内招聘时加大对民营单位的宣传,鼓励学生去这些机制灵活的单位施展拳脚。

2.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对本身的条件和心理素质有正确的评估。就业的过程就是主体的条件和客观的要求相适应的过程。高校应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使其虚心学习,从基础做起。

3.实现从技巧指导向心理指导转变。随着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相当一些人心理压力增加,求职的过程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当前,大量教材和课堂上充斥着就业技巧之声,实际上,就业技巧只是在良好的心态下,才能发挥作用。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修养过程。因此,应该从学生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就进行相应的教育,并给其了解社会的机会,在毕业环节,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使毕业生能够积极、主动、自信的挑战就业市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翟振元.“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对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何艳玲,高芸,王蘋,冷瑾.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7-111.

[3]周济.鼓励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

[4]吴金秋,王宏宇,何孟原,包常海.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探讨[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张大昌.云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指导读本.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论文范文第6篇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还没有对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国学者谢金文将其定义为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加拿大媒介素养学者Jane Tallim认为媒介素养是筛选、分析那些每天由各种媒体传递的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受众批判性思维反作用于媒介的能力。对媒介素养的认识虽然众说纷纭,观点不一,但多数学者大体上将媒介素养分为三部分——批判性认识媒介的能力,利用媒介获取自己所需要信息的能力,参与媒介的主动性。

大学生是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鲜事物接受迅速的群体。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公民素养。近年来,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纷纷组织了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作为中等城市代表的合肥,这一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状况与上海、南京等发达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我们在合肥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鉴于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城市,高校众多,我们把这次的调查范围放在本科生内,按照一本、二本、三本等级原则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合肥炮兵学院和新华学院等8所院校,每校60份问卷。问卷调查对象选择了最能代表该校特色的专业,比如在中国科技大学选择了物理专业(基础学科),安徽大学则选择了哲学系(文科类),合肥工业大学选择电子科技专业(工科类)。按各专业分四个年级,每个年级15份(新华学院三个年级)。如果该校有涉及新闻传播类的专业,则在此专业再发放问卷10份。由于合肥地区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安徽省,故本调查对于安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实际回收为505份,有效问卷4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76.9%,女性23.1%,文科30.9%,理生69.1%,大学本科一年级为22.0%,二年级为28.0%,三年级为36.0%,四年级占样本总体的14.0%。

问卷调查外我们还选择了数十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其结果同样印证了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并让我们对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限于篇幅,仅呈现和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中的媒介接触与媒介使用情况。

1、媒介接触时间:网络最多,电视最少

合肥地区大学生每天接触各种媒介的具体时间是多少呢?问卷要求被访者回忆自己平均一周使用媒介的时间,经过综合计算得出:合肥大学生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为59分钟,广播31分钟,杂志24分钟,报纸22分钟,电视15分钟,我们与2004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南京大学进行的同类调查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制作了“表一”和“图一”。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网络接触时间最长。相比之下,合肥大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或网络接触时间均远远落后于上海和南京两座城市,由此也看出发达城市和中部城市大学生利用媒介的意识还有差距。合肥作为中等省会城市,经济建设处在快速发展期,大学里的校园建设的条件有限,很少有寝室里装有电视,校园局域网的铺设也只是几个学校完成,种种硬件的限制使合肥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状况有着特殊性,但在中等城市中又有代表性。比如,从广播的收听时间上来看,与前两座城市的差距最小,这也和广播媒介对硬件要求不高有关。

2、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与报纸平分秋色,人际传播不容忽视

合肥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怎样?他们最希望获得信息的媒介是什么?他们更多通过什么媒介了解在合肥本地发生的事件呢?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各媒介均有涉及,在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中,27.3%、24.8%的人分别选择了网络和报纸,占据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比例;在最希望获得信息的媒介中,40.9%的人选择了电视,占压倒性比例,报纸和网络分占18.6%和17.6%,这与其它城市的调查中区别极大;在获得本地新闻的途径中,报纸、听别人说、广播各占28.8%、24.8%和21.6%,电视以13.1%的选择率也占有一定份额。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报纸的接触度和信任度基本平均,属于主流媒体。电视是最希望获得信息的媒介,可以看出青年学生对电视特殊的情感。在上大学后接触电视变得不方便,反而激发起大学生看电视的渴望。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也是和当前网络的快速发展相一致的,学生在上网娱乐、学习的同时可以很方便地浏览新闻。在获得本地新闻方面,调查结果显得相对多元化。因为本地信息往往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环境甚至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所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反而成为不容小觑的传播渠道。

3、媒介接触动机和内容:娱乐战胜了资讯

现在大学生接触媒介都在干什么,对于媒介的使用是否恰当和健康,直接反映出他们对于媒介的态度。

有关大学生报刊接触的主要目的,四个选项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有关大学生网络接触的主要内容,四个选项的选择情况如下表:

有关大学生收听广播的主要内容,选项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图表的数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无论接触的是报刊、网络或广播,其结果都惊人的一致。他们更多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娱乐休闲方面,媒介最主要的功能——提供信息,反而在大学生群体那里位居其次。不过,针对不同媒介,接触目的略有些不同。

在接触报刊的主要目的中,除了休闲娱乐和了解信息两大首要需求外,41.9%的同学选择了学习知识。报纸作为传统媒介,它的严肃性、公信力和知识承载能力在大多数同学那里得到肯定。在网络接触中,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和信息寻求,大多停留在看客的层面,而实际参与互动的只有28.8%。大学生经常登陆的网站是新浪(55.1%)、腾讯(48.3%)、搜狐(41.5%)、雅虎(32.6%)、网易(28.8%)。由此可以看出,90年代末成长起来的门户网站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这些商业门户网站的资讯内容丰富,还带有电子邮箱等私人网络空间服务,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仅次于新浪的腾讯,在我们后期的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并不是有意去打开网页,而是在登陆QQ时,网页自动弹跳出来,顺便打开而已,也印证了合肥大学生上网的娱乐性质。

4、报刊接触:“刊”胜于“报”

合肥大学生报刊的接触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如下图所示: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无孔不入的现代传媒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媒介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怎样和媒介打交道,怎样利用它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它所控制,这是每一个现代公民,特别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合肥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中,我们发现,代表合肥地区准知识阶层的大学生,对于媒介性质的理解力和利用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里,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各大专院校应该尽全力完善媒介接触的硬件设施,比如铺设校内网,在宿舍楼里安装电视等,硬件和技术对大学生的媒介观念影响很大,不能让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知识文盲”。其次,根据自身情况开设媒介素养公共课,或者以讲座的方式,教授大学生利用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媒体使用习惯。第三,利用本校或者外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力量,普及传媒知识,引导学生接触媒体行业,打破大学生对传媒的神秘感。最后,我们认为素养教育最为重要的还是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大学生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清醒、独立和自由。

(感谢刘凤仪、李树娟等同学对问卷调查的帮助,感谢欧阳艳琴、杨露、李燕华、张欣、高东九等同学的统计支持。本文是姜红主持的“2007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07sk043。)

参考文献

[1]孔祥武,南京地区媒介素养接触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2]蔡帼芬等,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马移萍,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导刊,20052

[4]淘喜红,王艳等 武汉市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报告[J] 教书育人,20066

[5]刘佳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2063

[6]水延凯等,社会调查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作者姜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朱静: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郜磊 姚少宝

上一篇:耕地保护相关论文范文下一篇:建设美丽乡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