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

2023-09-16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新经济作为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经济现象,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同时,现实中也出现了传统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本文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的视角,对新经济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这种挑战只是说明传统经济理论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而不是标志传统经济理论的否定和终结;

关键词:新经济;传统经济理论;挑战

文献标识码:A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编者按:当前,无论是社会经济生活现实的发展,还是经济理论自身的发展,都对现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经济理论和经济学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必须有根本性突破的阶段。经济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需要吸收其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不仅需要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吸收营养,也需要吸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经济学发展也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12次学术讨论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白暴力教授就如何发展中国经济学作了开幕致辞。本期以访谈形式加以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白教授,您在“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12次学术讨论会”的开幕致辞中指出,经济思想的发展有两条道路,能为我们具体地谈谈吗?

白暴力:好的!经济思想的发展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经济学的内在逻辑。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内在的逻辑,包括经济学,这个内在逻辑的演化,会使得学科本身有所发展。例如价值理论,价值理论内在逻辑的发展,使它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在学说,乃至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价值学说和价值解释。再例如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内在逻辑,从逻辑角度本身发展出了投入产出表,在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发展出了投入产出经济学,对于各个国家经济的调控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条道路是现实的需要和现实的营养。现实的发展对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同时也为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营养。它是经济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外部条件。例如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时候产生了很多在原来的框架里解释不了的问题,同时也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很多现实资料,产生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再例如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也是因为在现实中出现了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凯恩斯提出了新的理论。

经济学的发展,两条道路可以并行、可以不交汇,但是一旦两条道路交汇,那么经济学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正处于两条道路的交汇点,一方面,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就经济学的理论探讨和体系构建取得了重大成就;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实践也为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养分和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有制度自信、思想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要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导下,在开放的视野中不断发展经济学。

记者:您提到了我们要有理论自信,能请您具体谈谈我国经济学的发展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理论路线吗?

白暴力:好的!经济学的发展一定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不断发展。经济学首先要继承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有着深刻的分析,是科学的理论体系。经济学同时也要继承其他学派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包括西方经济学的合理部分。

首先,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用了毕生精力写作了伟大科学巨著《资本论》等一系列经济学著作,建立了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当时,恩格斯就称赞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千年交替的2000年,马克思又被西方多家媒体评选为“千年风云人物”或“千年思想家”之首。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础上,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给予了科学的、深刻的分析,而且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仅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指导意义,而且,相对于西方经济理论,更加能够充分地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矛盾。

例如,关于当前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这一难题。以凯恩斯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必然会出现“总有效需求不足”,并由此导致“经济衰退”。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对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不是从社会制度层面说明,而是从人类心理角度来说明的。这就使得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所指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现象,缺乏有力的微观行为解释。这就是当前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困难: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界正在力图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这个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马克思经济理论准确地解释了“总有效需求不足”的“微观经济基础”。马克思经济理论指出,“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雇用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雇用工人的收入被约束在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水平及其以下;劳动力价值与雇用工人创造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个缺口,这个缺口的积累必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1}对于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的金融—经济危机,普遍认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引起的。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金融监管和合理的金融秩序。其实,次贷危机的原因还是在于以房屋为代表的产品卖不出去,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其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个制度下,工资被约束在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及其以下,工人即使贷款买了房,也无力偿还贷款。这样一来,厂商资金链断裂,由此引发了次贷危机。{2}这正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解释。

其次,兼容并蓄,吸收其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经济学发展,不仅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而且要兼容并蓄,吸收其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包括西方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理论,有其庸俗的本质,同时,也有对市场经济描述和研究的合理成分。这些合理成分也是经济学发展所需要吸收的。但是,对其合理成分的吸收,要建立在用马克思经济理论改造的基础之上。

西方微观经济理论中关于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就是西方经济学庸俗本质的代表性理论。从科学的角度看,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基本是一个虚构的理论,是用来粉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这个理论,一方面,具有不可解决的内在逻辑缺陷:资本的度量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成本函数的成立性问题和“没有剩余”的一般条件与最大利润二阶条件存在性问题;另一方面,具有不可克服的外在理论困难:解释要素“贡献”的困难、解释“贡献”归属的困难和解释无所有权要素“贡献”归属的困难。因此,边际生产力理论,难以自圆其说,在科学上不能成立。{3}像这样的庸俗理论内容,在经济学发展中,不仅不能吸收,而且应该坚决地予以摒弃。

西方微观经济理论中关于产品市场的理论,就阐明市场运行来说,有许多合理的内容。例如,在分析市场供求对市场价格变化的作用时,利用“弹性”概念对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特性的描述,说明:市场需求曲线弹性和市场供给弹性的不同组合,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发散和收敛,对于不同产品的市场要采取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这些理论内容对于我们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都具有重要作用。{4}

但是,西方微观经济理论中关于产品市场的理论,本身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作为需求分析基础的效用理论,没有解决对效用的度量问题;其次,作为供给分析基础的生产函数,没有解决资本的度量和以资本作为自变量的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这两个的理论缺陷使得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推导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而需求与供给是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两个根本性理论基础,因此,这两个的理论缺陷使得西方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市场价格理论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一个泥足巨人。然而,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得到解决。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可以建立变量劳动价值理论,并由此推导出供给曲线,从社会效用劳动均衡推导出需求曲线,这就为市场价格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5}

由此可见,经济学的发展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仅要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更要坚持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了,现实的需要和营养是经济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外部条件,这是否要求经济学的发展应该立足现实,与时俱进?

白暴力:是的。一位伟大的哲人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现实,是现实经济的理论总结。然而,现实经济生活是不断发展、不断变换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日益丰富。日益丰富的现实经济中所出现新经济现象,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养分。经济学只有充分地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吸收养分,才能不断完善,向前发展。

对于我们中国的经济学者,最重要的现实经济生活的发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最重要发展之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但是,并没有为我们提供现成的具体方案和解答。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是在西方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新的经济现象,不需要由此来发展经济理论。这是一种误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借鉴了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一些合理成分,但是,西方经济理论决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养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这些养分,推动经济理论的发展,是时代提出的重大经济理论课题。如果不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的现实经济生活的养分,中国的经济理论是无法发展的。

当前世界经济也有许多新的发展,这些发展也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养分,经济理论应该吸收这些新的养分,充实和发展自身。关于市场和经济调节机制发展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完全可以自动调整社会经济,主张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的作用,这也成为20世纪30年代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主导思想。然而,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所引发的大萧条,给西方经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动地完善调整社会经济,主张国家干预和政府调节。这又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凯恩斯理论推动了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因此,目前,关于市场和经济调节机制的理论认为有两只手:一只手是市场经济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另一只手是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

然而,时至今日,现实经济生活又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现象:“人造市场”。“人造市场”既不是传统的“自然市场”,也不是传统的“政府干预”,它是人工制造的市场,它的运行规则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为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人造的手”。最典型的“人造市场”就是现在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是由金融工程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其运行规则是由金融工程设计的,是人为的。相应地,与金融市场及其产品设计相关的学科也称为“金融工程”。工程不同于科学,科学是发现和研究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工程则是依据科学所发现的规律设计和制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对于当前西方的金融市场,金融财团是主导者,金融产品的设计必然符合金融财团的需要和目的。正是这种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设计,加剧了金融市场从发展到繁荣—再到泡沫高涨—最后泡沫破裂所引发金融危机,进而引起全球经济动荡。这一系列过程都对世界经济运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以金融市场为代表的“人造市场”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如果我们仍然将经济理论的讨论限制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间,那么,我们将不能够对现实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给予深入和客观的分析。

总之,经济学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吸收现实经济所提供的养分,丰富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实现自身的发展。

记者:经济理论都是有自然科学基础的,近百年来,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学的发展是否也应该随着相应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您能否从这一角度谈谈您的理解?

白暴力:正如你所说,经济理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是西方经济学经济理论,都有其自然科学基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科学理论及其方法基础之上的。近百年来,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经济学的发展也应该随着相应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物理学中的力学,主要是牛顿力学即经典力学(或称古典力学)。西方经济理论形成初期,在物理学界,正是牛顿力学兴盛时期。西方主流经济学使用了经典力学的基本范畴和方法作为自己的基本工具范畴和方法,并将这种状况保持至今。例如,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基本工具范畴有弹性、均衡、均衡的变化以及均衡的稳定等等。这些基本工具范畴都是从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引入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就宽于西方主流经济学。马克思不仅使用古典力学的范畴,而且更加借重于生物学。例如,马克思从产生、发展、衰退、死亡的过程来考察社会经济形态。一位评论者说:“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替代的特殊规律。”{6}这就来源于生物学的基本思想。再例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论述,就像是描述一棵大树的生长过程:商品就如一颗被埋入地下的种子,它长出两片叶子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此基础上,长出货币和资本等树的主要枝条,剩余价值、工资、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就如同众多的树枝和树叶,最后长成资本主经济制度这样一个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马克思的这种论述,不是将资本主义看作一个力的均衡系统,而是看作是一个有机体的成长过程。

总之,不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存在着自然科学基础,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与自然科学基础的发展相适应。

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产生了量子力学、相对论、量子电动力学等等一系列新的理论,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物理学中,除了力学之外,还有电学、光学、热学、声学等等;自然科学中,不仅有物理学,还有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等。因此,时值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随着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来更新经济学的学科基础。{7}

例如,对市场价格运动的分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由供给和需求均衡说明市场价格的决定,由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说明市场价格的变化,由稳定性分析说明市场价格的波动。但是,市场价格运动的统计数据与这些分析结果很难对接,从而也就难以由这些分析说明现实价格的运动。但是,如果拓宽思路,从古典力学方法的局限跳出来,使用电学的方法,将统计所得到的现实市场价格运动数据,分解为高次谐波、9次谐波、7次谐波、5次谐波、3次谐波等,则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提供一条新思路。

记者:对于发展中国经济学的思路,您已经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和自然科学基础层面为我们作了介绍,您能否从哲学基础层面,谈谈您的想法?

白暴力:好的!科学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顺利地推进科学的发展,就会事半功倍;不遵循这些规律,则会一事无成,至少事倍功半。经济理论也是这样。因此,经济理论的发展也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的道路通常有两条:一条是基本范畴的分解和深入,另一条是理论从特殊向一般的演进。这正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条道路是基本范畴的分解和深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基本范畴,对基本范畴的分解和深入研究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每一次对基本范畴的分解和深入都会带动学科质的飞跃性的发展,使该学科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展开。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每一次对基本范畴的分解和深入所带来学科质的飞跃性的发展,都只是这个无限过程的一个阶段。经济学同样如此。例如,早期,人们笼统地认识到商品具有价值,建立了价值的概念;后来,认识到商品同时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概念分解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再到后来,价值概念又进一步分解为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价值实体、价值形式、价值的转化形式等等。

第二条道路是理论从特殊向一般的演进。建立更一般的理论,将原有理论归纳为这个新的更一般的理论的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理论,是科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科学的这种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进程,每一次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都只是这个无限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人类认识能力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内在矛盾:在其适应范围内,矛盾不表现出来,一旦超出这个范围,矛盾就表现出来,并且显明化;正是这种内在矛盾将使原有理论过渡到更高级更一般的理论;这个更高级的理论把原有理论包含在内,将其降为相对特殊的理论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原理论的对立理论;新的理论又会由内在矛盾的驱动,进行同样的运动,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再过渡到更高一级的理论。这就是科学发展的辩证道路。科学正是通过这个无限的进程而发展的。

科学的辩证发展,对于经济学也是适应的。既然已经了解了科学发展的辩证道路,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就应该自觉地沿着这个方向进行。

首先,要认识到一切经济科学理论都有其局限性,都是科学无限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其次,要认识到,一切经济科学理论内部都有矛盾,这是必然的、正常的,因此,不要试图在一个理论内部去消除它的矛盾,这样做将是徒劳无益的。第三,当一个经济理论内部矛盾显明化的时候,我们既不要固守在其内,也不要简单地抛弃它,而是要从这些矛盾出发,用更高级的经济理论取代它,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把它“降为”这个更高级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形式,这个更高级的理论,不仅包含原有理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原有理论的对立物。第四,在建立新经济理论时,不要试图追求无内部矛盾的、只有在全人类的无限进程中才能完成的“绝对真理”,而应该“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8}

记者:您的谈话使我们对发展中国经济学的思路有了清晰的认识。经济学的发展,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需要兼容并蓄,吸收其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包括西方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但是,对其合理成分的吸收,要建立在用马克思经济理论改造的基础上;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吸收营养,需要吸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经济学发展还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注释:

{1}白暴力.总消费需求不足的微观机制.教学与研究,2005(6)第15-20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5)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5(10)

{2}白暴力.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经济学动态,2008(12)49-55页;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9(5)

{3}白暴力.“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现代形式的理论缺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51-57页;“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2(11)

{4}白暴力.近期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上升的供求分析.经济学动态,2010(9)23-26页

{5}白暴力.新古典市场价格理论的缺陷与马克思市场价格理论基础的构建.当代经济研究,2004(2)(3)“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4(7)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3页

{7}近年来以生物学自然科学基础的演进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8}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页

(责编:玉山)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仇和现象”是在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依据的也是错误的西方经济理论。“仇和现象”的产生,增加了经济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混淆了人们对改革方向的正确认识,也不利于我们进行理论创新。我们要以正确的改革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经济发展道路;仇和现象;理论创新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未来发展道路,其间逐步形成了两条思路,一条是“私有化式的、西方式的市场经济道路”,一条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主导式的市场经济道路”,尽管两者都打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旗号,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和不同领域,有时交织在一起,前者如“仇和类现象”(包括“仇和现象”),后者如“郎咸平类现象”(包括“郎咸平现象”)。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是任何一个后起国家都将经历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长期模仿的结果,同时还反映出了我国经济改革方向选择的尴尬和迷茫。惟有尽快转变思路,加快理论创新,才能更快导入正确的经济发展轨道,才能更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理基础,使之既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也不同于现代西方市场经济,而是兼顾其间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道路,即现代计划经济道路。为此,笔者特借助“仇和现象”,通过剖析它所依据的经济理论缺陷及其危害,以期引出对加快理论创新特别是经济理论创新问题的探讨。

一、“仇和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无论“仇和现象”涉及的内容如何,是仇和本身,还是对仇和进行评价的舆论现象,甚至是包括理论界的同类主张及其对策现象,或者是部分有之,或者是全部有之,但都是处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并体现着其不同方面的特征。总体上看,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

由于我国还处在经济比较不发达阶段,决定着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或比较发达国家,不管提还是不提科学发展观,实践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执行经济赶超任务,因此就不可能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关注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因为那将冒着极大的失败风险,并且将付出极大的或较大的探索成本。为此,不管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们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既模仿其理论,又模仿其体制,先前是模仿苏东国家,后来是模仿西方发达国家。也许是西方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成熟且有诸多模式可供借鉴之处,以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结果对西方的理论特别是经济理论产生了一定崇拜和盲从,自然也带人了一些“私有化”思潮,或者是“全盘”,或者是“部分”,在行动上也就表现为彻底地或半彻底地“卖国企、卖学校、卖医院”(简称“三卖”)举动,无论它们打着何种旗号,也无论人们相信与否。

(二)特殊的文化创新土壤

在中国土地上,曾经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化,可是封建帝制的长期确立,权威的崇拜、科举取仕制的发明和独尊儒术制的形成,虽然对其帝制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对其发展特别是文化的发展却造成了一定阻碍作用。否则,时至今日,我们也不会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大力提倡,更何况封建帝制的取消已有一段时间。正是由于这种包容有余而创新不足的文化传承土壤,才使得生于斯而长于斯的人们,面对西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理论和模式,自然或不自然地采取了“拿来主义”态度,即使过去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有过批判,也仅仅是从意识形态角度加以批判,至于合理性地吸收和创造性发展,则显得比较苍白,就是有一些具有创新性思想的人做出了某种努力,在这种大潮面前也是于事无补。

(三)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的推行,是在特定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开始的,一方面是两极对抗趋于缓和,西方发达或比较发达国家整体上暂时处于上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开始或准备开始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国际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加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发达或比较发达国家必然会把自己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向那些正要改革的国家进行渗透,而后者由于没有更好的理论和模式可供借鉴,既有的理论和模式也已经出了问题,不是彻底走不通,就是承担的创新成本太大,因此也比较乐于接受前者那些理论和模式,包括经济理论和模式。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俄罗斯的“休克疗法”现象和中国的“仇和现象”以及衍生出的“郎咸平现象”。

二、“仇和现象”依据的理论缺陷

在仇和政府的经济改革过程中,西方经济理论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据称仇和本人不仅将《经济学》看了7个版本,而且还将影响其最大的书《政府的革命》中“用企业家的眼光来审视政府的运作”的理念运用于宿迁,并把它当作一个大企业来经营。殊不知,任何经济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它多么通用。仔细想来,仇和政府依据的西方经济理论,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缺陷:

(一)前提缺陷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个前提或基石,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是自利和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它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的自利性和理性是自然的,超社会的和超阶段的。显然,这个假设前提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理论也是不正确的。其实任何经济人都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应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辩证统一体。个人以追求自身的福利最大化为基本目标,但其中既包括个人的经济福利,也包括个人的社会福利。企业和政府也是如此,企业追求的不仅是自身利润最大化,也应是企业的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政府努力实现的应是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如果看不到这一条,无论其经济理论演绎地多么完美,应用地多么广泛,最终都必然要导致错误,至少是部分错误。

(二)过程缺陷

西方微观经济理论运用均衡分析方法,从完全竞争假设出发,推导出一般均衡结论,并认为一般均衡可以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但这里是把政府的作用排除在外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这是不可能的,政府或多或少都会对经济施加一定的干预,就是在传统经济社会也是这样,只不过干预程度较小罢了。后来凯恩斯主义者做出了一定努力,但由于缺乏政府行为理论,虽然他们指出了政府作用,也仅将其看作是市场的补充,而不是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致西方宏微观经济理论衔接得是那样不协调。

(三)结果缺陷

正是由于个人、企业和政府三者目标的设定不完整和研究的不到位,使得本应由个人和企业所承

担的一定社会成本转嫁到了政府头上,当后者不能完全解决时,就不得不将其剩下的部分遗留给下一年或者是下一届政府处理。这里,我们需要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进行修正,代之以福利和成本的比较,我们或许还可以求出这种结果缺陷值,并能给予合理的制度设计与校正。

三、“仇和现象”造成的重要危害

(一)强化了经济社会各主体对自身属性的错误认识

当仇和政府依据的经济理论应用于经济现实时,就会因为理论前提的内在缺陷,而使经济社会各主体对其自身属性产生某种错误认识,过于偏重自然属性而淡化社会属性,要是再借助骄人的数字成绩,就可能进一步造成更大认识偏差,从而看不清自己,同时也会使政府更偏重于相反认识。

(二)增加了经济社会不和谐因素

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错误的实践,仇和政府的改革不是增加了社会和谐,而是增加了经济社会诸多不和谐。在过于突出经济增长和市场取向改革以及短期政绩的同时,淡化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以及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发展和环境发展、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配置资源、城市变化与百姓生活水平等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面对仇和政府疯狂的“三卖”举动,不仅一些中央国家部委官员,而且一些民间人士也提出了种种疑问,“当国企、医院和学校被全部卖了之后,政府的社会责任在哪?未来社会责任如何实现?”[1]“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个人的社会责任又在哪?”[2]“宿迁还有没有管老百姓生老病死的政府机构?”[3]“在这种改革思路指引下,社会道德、社会风气包括医德医风会不会在一切向钱看的引导下变得更糟?”[4]“他这种重洗‘利益牌’的行动到底对谁有利?”[5]等等。据调查,有96%的人都认为近几年宿迁的城市硬件环境变化很大,简直一天一个样,同时也有大约56%的人认为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扣除物价指数上涨因素,甚至还有11%的人说近些年生活水平下降了不少。

(三)阻碍了经济理论自主创新步伐

作为后起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采用比较成熟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式实现经济赶超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不过考虑到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缺陷,如何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并创造性地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式,就变得相当重要。毕竟任何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式都具有两面性,用其时间越长,得到的正面作用越多,但所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大。中国和前苏联之所以在改革进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在其中是起着不同作用的,也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后来,仇和政府所列举出的种种发展情况,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理论自主创新步伐。

四、加快改革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尽快摆脱西方经济理论的错误影响

由于西方经济理论和模式的内在缺陷,使得个人、企业和政府三者的自身定位出现偏差。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在尽量把自己所承担的社会成本转嫁给社会,结果是政府承担了过多的社会成本,而许多应当由政府做的事不是没有时间去做就是没有力量去做。只有通过理论创新,明确摆正三者的自身属性及其定位,尽快构建政府行为理论和经济模式理论,才能使我们尽快摆脱西方经济理论的错误影响,步入相对正确的理论发展轨道。

(二)有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西方经济理论存在缺陷,西方经济社会也存在一定缺陷,它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只有通过加快理论创新特别是经济理论创新,才能使个人、企业和政府各就其位,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和谐状态,既能与自然和谐,也能与社会和谐,也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有利于指明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只有加快理论创新,才能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的错误束缚,才能摆脱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和模式的错误影响和束缚,才能真正地认识到它们特别是后者的阶段性和过渡性。我们的改革不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的完全抛弃,也不是对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和模式的完全模仿,而是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更好的经济理论和模式,它将代表着我们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如果从逻辑上来说,传统可以与现代相对,计划经济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对,那么将会出现四种经济理论和模式,即:传统(也称绝对)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传统(也称自由或绝对)市场经济理论和模式、现代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模式。这样,我们就可初步地认为,我们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现代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不要认为除了绝对计划经济理论模式和绝对市场经济理论模式以外,就只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模式。实际上,只有同时具备两条:一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大于政府配置的作用,二是政府配置资源作用必须以市场配置作用作为依托,我们才能将这种经济理论模式称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模式。否则只能是传统计划经济理论模式和现代计划经济理论模式。如果我们可以把没有市场作用或市场作用较小的计划经济称为传统计划经济理论模式,那么就可以把市场作用较大但不足以改变经济性质的计划经济称为现代计划经济理论模式。

注释:

①仇和现象:仇和,原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现江苏省副省长,在宿迁执政期间一直通过比较极端的手段推进改革,如卖光医院、卖光学校和卖光国企等,由此所引发的仇和本身的现象以及对其进行评价的舆论现象,统称仇和现象,本文主要指前者,也就是“仇和式”改革现象。

参考文献:

[1]蔡永飞.仇和应该“求和”了[J].中国经济周刊,2006,(6).

[2]顾则徐.“仇和现象”凸现改革理性贫乏[J].学习月刊,2006,(4).

[3]鲁宁.仇和升官新考[N].时代评论,2006-2-10.

[4]秦俊勇等.争议仇和[J].领导文萃,2004。(6).

[5]水皮.水皮杂谈:仇和的升迁说明了什么?[N].中华工商时报。2006-4-6.

收稿日期:2007-02-18

作者简介:谢士强(1973-),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责任编辑:郭殿生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经济趋同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是之一,贫穷国家能否通过努力去赶上富裕国家,对人类福利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深入和计量经济学手段的不断发展,趋同与否的争论还将持续。

关键词:经济增长;趋同;文献综述

趋同(convergence)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国家或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着缩小的趋势,与趋同相对,产生了另一概念——趋异(divergence),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趋势。

一、早期趋同研究的简短回顾

1.趋同的理论基础

趋同一定程度上产生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理论基准模型的假定之一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这一假定意味着产出的增长将会小于资本存量相应的增长,表示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将随着资本要素积累的增加递减,从而削弱储蓄的动力,减少了给定投资量对增长的贡献,并且带来一定时间内增长的减缓。而内生增长理论从不同的经济增长角度出发,不依赖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假定经济中资本的边际收益可以递增。这样一定程度上,对趋同问题的检验就成为了对新旧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判断的试金石。

2.趋同问题的检验

对趋同问题的初始检验是用经济增长率对初始收入水平进行简单回归(Baumo,1986),即Barro回归,这是一种绝对趋同;随后,条件趋同的概念出现,它认为回归模型的外生变量,如技术水平、政府政策、人的偏好等变量对初始水平的控制相当重要,只有在相同的稳态条件下,实际人均GDP的增长率与人均GDP的初始水平成负相关,这一回归思路就是著名的MRW分析框架(Mankiw,D. Romer&Weil,1992)。

同时,在对趋同问题进行检验的方法上,早期的趋同检验主要运用的是以下四种方法:截面数据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早期面板数据回归法,收入分布动态法(Quah,1996;Jones,1997)。

3.趋同的经济形成机制

通过对经济理论与现实的综合考察,早期趋同理论概括出一系列可能产生趋同或趋异的因素或机制,在这种条件趋同的框架下,这实际上为政策制定者实施恰当的区域政策以改善贫穷地区落后的经济基础结构,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趋同研究的近期进展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深入,趋同研究出现了新的研究态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旧两种经济增长理论对趋同的考虑

早期人们往往将趋同还是趋异成为判断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合理性的标准,经济学者面临着二者选一的困境;与此同时,由于内生增长理论建模的复杂性,经济学家常常是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模型框架下对趋同进行检验,因而常常得出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不太有利的结论。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中,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意味着资本存量少的国家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但是,如果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进行贸易并满足某种形式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时,由于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资本的边际报酬取决于世界水平的资本存量而不是某一国家的资本存量,因而,投资在不同的国家之间会产生相同的投资回报率。这样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实际上是来源于投资率差异,而不是不同的资本回报率。Ventura(1997)指出,投资率可以不受一国资本存量影响而提高或降低,这样资本报酬递减并不必然与条件趋同相关联,因此,Ventura就提出了一种观点,即条件趋同并不与由资本积累能带动长期经济增长相违背,而后者正是内生增长理论所支持的。Ventura的理论,激发了大量的研究,使得大批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问题上持乐观态度,这实际上表明,如果在地区间有贸易和要素的流动,地区经济将会有收敛的可能,这成了矫正地区差距政策的一个理论依据(Hallett&Piscitelli,2002)。

另一方面,随着新增长理论从AK类型发展到R&D类型,人们着重强调内生的技术变化在长期的经济增长中的引擎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从技术转移的角度研究趋同,成了趋同研究的中心所在。Kumar&Russell(2002)认为,经济增长趋同可以看做是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向世界生产前沿技术水平的追赶过程,如果一个国家从低于世界生产前沿向靠近世界生产前沿靠近,这就是观察到的经济趋同,这就是技术赶超。

2.趋同工具箱的拓展

早期对趋同问题停留在就经济增长率对初始人均GDP及人力资本等一系列可能影响稳态的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的层次上。近来,随着理论和计量技术的发展,对趋同的检验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首先,由于对面板数据研究的不断深入,面板数据开始在趋同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有关面板数据的新的研究成果也很快地应用到趋同研究之中,体现为新的技术理论和新的估计方法的广泛使用,如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和自助法(Bootstrap)的广泛应用。随着时间序列数据的发展,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以及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开始应用,Yao(2000)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协整对中国大陆各省份1952-1999年的经济增长是否趋同进行了检验。

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上,趋同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近期的方法中考虑到结构突变的问题,在Bernard&Durlauf(2002)所定义的趋同概念下,新的检验方法也不断出现。Datta (2003)放松了对经济结构稳定性的假设,运用时变参数卡尔曼滤波法对OECD国家赶超和趋同问题进行了检验。

与此同时,其他计量经济学方法也开始运用于趋同研究之中。在将经济趋同定义为技术赶超的前提下,Kumar&Russell(2002) 运用非参数方法估计了世界前沿生产函数。Kumbhakar&Wang(2005)估计了一个包含国家间异质性的世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Mukherjee(2002)运用非参数和半参数广义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OECD国家的经济趋同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Tien(2001)运用贝叶斯方法对城市经济的增长趋同进行了回归分析。

3.控制变量对趋同作用的细化分析

在Schumpeter增长模型的多国框架下,通过对国家之间技术转移、扩散的研究,Howitt&Mayer-Foulkes(2002)发现,不同的国家可以划分为收敛、不收敛及不能判断收敛与否三种状态,而导致国家不收敛的因素是后发劣势,这种后发劣势主要来源于过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导致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

Benhabib&Spiegel(2005)通过分析,发现回归方程中初始TFP水平与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他们由此推断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能否向生产前沿增长率靠近的关键因素之一。

Aghion等(2005)在Schumpeter增长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趋同的效应。认为只有当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超过某一临界值水平时,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才会收敛于世界生产技术前沿增长率,而达不到这一条件的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会低于世界技术前沿增长率。

三、中国学者对趋同研究的现状

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同研究还不多,主要也是在西方趋同理论的理论框架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徐现祥和李郇(2004)认为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趋同和绝对趋同;而且同时存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趋同机制。陆文喜、李国平(2004)分时段对我国省际之间和东、中、西的省际之间趋同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区域性的趋同现象。张焕明(2004)应用扩展的Solow模型框架,运用系统广义矩方法(SGMM)来估计经济增长模型的回归系数对我国经济增长地区性差异与趋同进行了实证分析。陈安平、李国平(2004)从人均产出序列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地区内和地区间趋同性。结果表明,东部和西部地区内的存在趋同性,而中部地区内和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增长不存在。徐现祥、舒元(2005)的研究结果发现,沿海、内地的组内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而组间收入不断拉大,从而使中国出现双峰趋同。张焕明(2005)提出了一个扩展的积累增长模型的框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各地域省际之间和全国各省际之间都存在趋同性。彭国华(2005)的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TFP)可以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

四、小结

经济趋同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之一,贫穷国家能否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赶上富裕国家,从而使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同等富裕程度,对人类福利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论文在对早期趋同研究简短回顾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趋同研究的近期进展进行了归纳,即新旧两种经济增长理论对趋同的考虑、趋同工具箱的拓展、控制变量对趋同作用的细化分析。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实际经济事实的不断丰富,以及计量经济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对趋同的研究和关于趋同与否的争论还将持续。

参考文献:

[1]Aghion P.,Howitt P.and Mayer-Foulkes.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 Theory and Evidenc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120.

[2]Benhabib and Spiegel.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Philippe Aghion and Steven N[M].Durlauf,eds.,Handbook of Economics Growth,2005.

[3]Kumbhakar C.Subal,Wang Hung-Jen.Estimation of growth convergence using a stochastic production frontier approach[M].Economic Letters,2005.88:300-305.

[4]陈安平,李安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间序列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1).

[5]陆文喜,李国平.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

[6]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5,(9).

[7]徐现祥,李郇.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J].经济研究,2004,(5).

[8]徐现祥,舒元.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地区双峰趋同[J].世界经济,2005,(1).

[9]张焕明.扩展的Solow模型的应用: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差异与趋同[J].经济学(季刊),2004,(2).

[10]张焕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趋同性及其路径分析[J].财经研究,2005,(6).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周小英(1987.3-),性别:女,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邓小平理论是由一系列理论组成的,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其核心组成部分,要想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就需要首先弄清楚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就从邓小平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的相关内容入手,探究了邓小平理论中市场经济理论的地位。

关键词: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不断加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让其的指导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市场经济理论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的相关内容阐述

(一)邓小平理论的内涵阐述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积极探索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一套理论[1]。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阐述

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其改变了传统公认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理念,在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一种经济手段。市场和计划是对经济进行调节的两种方式,在实际的经济活动调节中市场和计划有着自身的特点,在经济关系比较复杂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市场经济的适应性更好,效率和优势也表现的更加明显。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自身并不具备制度属性,但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就需要表现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点[2]。有机的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能利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后,经过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共同探索逐渐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由一系列的理论组成,而在这一系列的组成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四)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的根本性地位阐述

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提出市场经济理论的话,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会有今天这样好的局面;市场经济理论为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石[3]。

二、邓小平理论中市场经济理论的地位

(一)市场经济理论的可能性地位

在传统形态的自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相互矛盾,所以就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现代形态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实际利益,对雇佣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对工人的生活状况也在不断的改善。现阶段虽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已经逐渐转变成了经济滞胀。所以市场经济从传统形态转变成为现代形态,也为邓小平选择市场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二)市场经济理论的必要性地位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计划经济对客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越来越不适应,这样就让市场经济的优点表现得更加明显,从而也就为邓小平选择市场经济提供了必要性。首先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就应该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就会形成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存在是以各个生产者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分工作为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实行商品经济那么就能明确社会分工,同时也存在多元化的经济利益关系。其次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必然形式就是经济的市场化、现代化以及社会化。最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让人们的个性化要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

邓小平理论是在1982年到1987年期间形成轮廓的,在这个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些较新的理论观点,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则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理论标志。这一时期提出的其他相关理论都是为了从各个方面去论证“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的合理性,都是根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而提出的。所以市场经济理论其实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4]。

(四)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建立的内在要求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其实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在要求。在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要求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需要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来最终实现;在成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剥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市场经济下,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社会资源,然后让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快的解放和发展,消除两极分化和剥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去最终实现的目标,另外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际要求。只有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前提,实行按劳分配,抵制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其实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所以市场经理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建立的内在要求。

(五)市场经济理论与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地位契合点

要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过程,因为当形成某种经济体制时,就会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在这个情况下要想改变这种得到社会认可的经济制度就比较困难。而邓小平理论思想的提出,则很好的为市场经济的转变扫清了道路。所以市场经理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地位契合,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本文从邓小平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的相关内容入手,从几个不同方面对邓小平理论中市场经济理论的地位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在邓小平理论中,市场经济理论是其核心内容,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是相同的。通过探究邓小平理论中市场经济理论的地位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进而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其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董亚平,赵琼.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及现实意义[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03:45-50.

[2]杨敏军.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及其价值[J].理论观察,2013,07:14-16.

[3]丁晓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索[J].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0:168-178.

[4]丛微.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阶段及其意义[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7:383.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微观经济学”这个名称见之于西方经济学著作,只有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然而,“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而它的真正奠基人则当推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阿弗里德·马歇尔。要了解和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来龙去脉,必须认识和探讨马歇尔经济学说在微观经济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均衡;价格

就研究对象而言,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英国经济学家一直把政治经济学当作是财富科学,即研究财富的源泉、增长与分配。按照他们的观点,经济社会的人们都热衷于追求自己的私利,其结果会导致国民财富的增长。微观经济学正式形成后,许多经济学家在传承马歇尔微观经济理论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批判或创新,进一步完善了微观经济理论,形成了20世纪中期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路径。其间,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一、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扩展

20世纪早期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建立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之上的价值论和分配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它在发展中增补了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内容。首先,一般均衡理论补充了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在1900年前所取得的贡献与其后的补充之间有明显拉长的缺口。由于前辈对一般均衡有过初步研究,瓦尔拉要解决的问题是处理形式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一般均衡模型。在瓦尔拉的一生中,直接启发帕累托、巴罗、维克塞尔、费雪、穆尔和熊彼特的就是他的那本关于一般均衡的著作。在20世纪初,尽管基本的一般均衡模型已经建立并得到确认,然而,瓦尔拉的数理分析是初步的,他只是简单依靠计算方程式和未知量,以及设计一条路线以显示它们的数字相等;他不能处理三个关键性的问题:系统的结果是否总是产生非负的价格和产出,结果是否存在、是否单一。1939年,希克斯发表《价值与资本》,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与瓦尔拉、帕累托的“一般均衡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1940年罗伯特·特里芬在《垄断竞争与一般均衡理论》中打通了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之间的鸿沟。后来,多夫曼、萨缪尔森和索洛运用Kakutani的不动点定理,进一步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其次,福利经济学拓宽了微观经济学的领域。一般均衡分析使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适度成为可能,有利于探究以社会经济福利和资源最优配置为考察对象的福利经济学。现代福利经济学是1920年马歇尔的学生庇古以发表《福利经济学》为标志诞生的,它以国民收入的总量与分配的平均程度为标准研究社会福利,分析生产资源配置最适度及其条件,探讨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市场缺陷等问题。同时,阿罗和德布鲁专门探究了福利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社会真实经济福利,即适当环境中完全竞争能够产生最大化静态效率的课题。另外,福利经济学对市场缺陷的合理分析也是20世纪中期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创新,因为它将微观经济学引入研究政府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比如,布坎南和图洛克(1962)在寻租以及政治行为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20世纪中期微观经济学的最重要创新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它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20世纪30年代以后,数理经济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涌现了许多为此做出贡献的知名学者,比如Fisher,Moore,Bowley,Hicks,Allen。从萨缪尔森时代起,数理模式还从一些新的方法,诸如线性、非线性和整体规划,以及Danzig、Gomory、Kuhn、Koopmans、T ucker等学者的著作中汲取营养,萨缪尔森由此成为数理经济分析法的领袖。其次,运用研究垄断的博弈论。库诺的著作,以及其中有关垄断理论的两章,就像艾奇沃斯1897年具有开创性的论文一样,都是探讨垄断和寡头问题的。艾奇沃斯清楚地描述了鞍点的结论(他将其叫做猪背),初步展示了博弈论方法,认识到参与者所采取的策略并非最优而只是基于其竞争对手所采取的最优策略。20世纪40年代,纽曼和摩根斯坦正式创立博弈论,并迅速被Kuhn、Nash、Shubik等人大力发展。博弈论创立了一系列有效的、革命性数学工具,为微观经济学提供了又一条研究路径,从而使之摆脱了单一对物理学标准工具的依赖。这种新方法极为灵活,可以处理垄断市场的不同特定问题。除此之外,已经论证的博弈论的数学与数学规划、二元理论等20世纪分析方法的发展,反映了垄断研究方面所发生的巨变。另外,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创新还包括比较静态分析的形式化、显示偏好理论、经验经济学分析等,并在不断创新,Dixit和Pindyck认为更新的方法正被用于不确定条件下对不可撤回投资的决策分析。

三、微观经济理论关注实践应用

20世纪早期美国建立国民经济研究局,致力于收集对政策问题有所启示的数据。从此,美国开始借用微观经济计量理论开展经济数据收集、分析及实践应用。微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联姻,谱写了20世纪中期微观经济学发展的新篇章。丁伯根因为在这方面的开创研究而获得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反映了微观理论用于数据分析对20世纪中期微观经济学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现在,这种分析研究几乎触及所有经济学问题。首先,微观经济理论的应用实践体现在计量理论与数据分析的结合,这不但造就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而且丰富了研究内容。20世纪产生的注重理论与事实研究相结合的计量历史学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国际贸易、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投入—产出法等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也得益于这种研究模式。其次,微观经济理论能够用于认识政府的作用。尽管因市场失灵而强调政府作用,但主流微观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会增加社会成本,因此主张私有化、加强市场作用。第三,微观经济理论还用在制定、评价经济政策方面。1927年拉姆齐提出最优税收定理,开创微观经济政策研究先河。虽然这一定理最初只是被看成一个拥有市场力量的厂商的定价规则,但后来发现它用途广泛。这一定理告诉我们,在存在着规模经济和不经济的地方,边际成本定价并不能使厂商的边际利润为零,因此,次优价格可以被视为对利润约束的帕累托最优。在最简单的事例中,所有其他厂商的活动都是完全竞争的,各厂商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均为零,即存在“逆弹性法则”:厂商产品价格背离其各自边际成本的百分比应该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乘上该产品需求弹性的倒数。这就意味着,如果厂商要收回成本,产品价格必须高于边际成本。20世纪中后期的研究表明,美国以及西方其他国家的监管部门几乎都知晓“拉姆齐定价”法则,已经将其用于政府的决策过程,例如,法庭和监管部门作决议时,这一法则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有关铁路管制、保险市场决策、实质选择权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也需要这种理论。

虽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有一部分受到批判和创新,但是有绝大部分都是被传承下来的。马歇尔从人的欲望出发研究需求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需求在数量上是无穷的,在种类上是多样的,但总的来说它们是有限的,并且是能够满足的。需求正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是用各种商品的效用,即用物品给人带来的愉快或其他利益来衡量的。如果某种商品能给某人带来的满足越大,此人对这一商品的需求就越大。因此,欲望、效用和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同时,马歇尔又指出,一物对任何人的全部效用每随着他对此物所有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及所有量的增加那样快。如果他对此物的所有量是以同一的比率增加,则由此而得的利益是以递减的比率增加。换句话说,一个人从一物的所有量有了一定的增加而得到的那部分新增加的利益,每随着他已有的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这便是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马歇尔用需求、供给和价格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论证均衡价格理论。他认为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在这里,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供给价格是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当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时,产量没有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处于均衡状态之中。当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就称为均衡产量,其售价可称为均衡价格。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使需求价格高于供给价格,形成对生产者有利的局面,生产者就会积极地加快生产,增加对市场的供应量,而供应量的增加又会压低需求价格、提高供给价格,使二者逐渐趋于一致,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 金国利,李静江.西方经济学说史与当代流派[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2] 张培刚,厉以宁.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 [英]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M].高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6.

[4]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9.

[5] Arrow,Kenneth.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isk-Bearing.Chicago,IL:Markham Publishing Co.,1971.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上一篇:综合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学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