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

2023-09-21

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第1篇

20世纪90年代后, 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逐渐发展起来, 强调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代表性的理论包括社会发展的制度理论、社会投资型国家理念、可行能力及自由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理论。

梅志里主张社会投资导向型的社会福利政策, 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发展要相互融合, 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应重点关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 重在提高社会群体参与经济、政治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性, 消除社会成员社会参与的障碍。

2 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贫困治理问题分析

2.1 社会参与度低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重点领域之一, 是强调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降低社会排斥, 促进社会融入。我国的扶贫之一直以来都是由政府主导, 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较少发挥作用。这在贫困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农民由于社会地位低下, 更加缺少反贫困的互助组织。

2.2 社会保障不足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将农民群体排斥在体系之外, 致使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未能从农民的角度出发, 满足贫困农民的生存或发展需求。如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分级诊疗限制了农民群体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 农村医疗设施、人才及服务等优质资源匮乏。

2.3 教育水平低下

吉登斯的社会投资型国家理念倡导积极的福利政策, 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我国, 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教育水平低下影响着贫困农户脱贫机会的获取, 存在着无法对现有政策进行理解和充分的利用;自身思想及文化素质的低下, 无法克服贫困文化带来的思想及行为方面的桎梏的问题。

2.4 政策偏向问题

如目前农村虽实行了小额贷款的金融扶贫机制, 但其制度主义偏向十分明显, 其目标用户多偏向具有偿付能力的中等收入人群, 而最需要资金支持的贫困农户却往往难以得到应得的贷款支持。

3 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状态措施

3.1 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 允许并鼓励贫困农民群体在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现状了解的基础上, 以多种途径进行有序的、实际的社会参与。当农民的可行能力不能实现或受到侵害时, 能够有机会借助非政府组织等表达其自身诉求, 维护自身权利, 继而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健全社会组织的发展, 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 对于提升贫困农民群体的社会参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促进其权利实现的关键途径。

3.2 促进医疗优质资源下沉

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医疗机构卫生投入, 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设备等资源分配倾向农村。对于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而言,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存在的资金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当在卫生资源的配置, 特别是经费投入上做相当大的调整, 促进优质资源下沉至农村, 调整好城市与农村目前过于明显的差异;加大对贫困家庭重大疾病的政府补贴, 尊重农民的实质自由, 提升其生存发展的可行能力。

3.3 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机制

人力资本投资可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意愿, 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可持续性的发展源泉。在对贫困农户实施物质援助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其发展能力的提升。加大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 改善代际贫困传递这一困境。建立人力资本投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 帮助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进程虽取得巨大成就, 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为我国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视域。本文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视域下, 对我国贫困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试图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农村贫困治理,发展型社会政策,可行能力理论

参考文献

[1] 米奇利.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第2篇

有哪些主要方式?为什么说退出是实现私募股权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5、 答:特点:

1. 在资金募集上,主要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另外在投资方式上也是以私募形式进行。 2. 多采取权益型投资方式,绝少涉及债权投资。多采用普通股或者可转让优先股,以及可转债的工具形式。3. 一般投资于私有公司即非上市企业,绝少投资已公开发行公司。4. 比较偏向于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形企。5. 投资期限较长,一般可达3至5年或更长。6. 流动性差,没有现成的市场供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出让方与购买方直接达成交易。7. 资金来源广泛,如富有的个人、风险基金、杠杆并购基金、战略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 8. PE投资机构多采取有限合伙制,避免了双重征税的弊端。 9. 投资退出渠道多样化。

一般流程:

筹集资金、选择恰当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资本增值退出。

1.筹集资金:

2、寻找项目:3. 初步评估:

4、尽职调查:

5、设计投资方案:

6、交易构造和管理:

7、项目退出:

退出方式:有销售、二次收购、IPO、回购、企业破产清算等等。

原因:

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是指基金管理人将其持有的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在市场上出售以收回投资并实现投资的收益或将损失维持在最小。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维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流动性

任何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只有完善的退出机制,资本才会从一个项目中顺利释放,进入另一个项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要保证在企业稳定后全身而退,才能不断地扶持新企业,在时序和空间上实现循环;否则,投资资金达到预期增值目的后却难以套现,将失去投资的意义。

②实现收益

投资变现是一轮投资结束的标志,而不是账面价值或者分红的权利。退出收益可以发现企业产权市场价格;并且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收益与该基金声誉紧密相连,只有高收益,才会在下一轮资本循环的筹资阶段获取更多资金。只有成功退出,才能让企业和基金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

③规避风险

如果一个项目失败,不仅得不到收益,反而连本金否无法收回,这势必会增大项目评估风险。而各种退出方式,如产权出售和破产清算等,都会减少这方面的风险。投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波动性很大,良好的退出机制,可以避免投资企业发展过程中意外波动性带来的风险。

④对经济的提振

当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银行银根收缩,各种投资项目减少,恐慌情绪逐渐蔓延时,私募股权投资资本顺利退出获利的案例,将会提振投资者情绪,刺激投资,从而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提高一国企业的竞争力。

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第3篇

一、系统治理

(一)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坚持系统治理, 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有效结合, 发挥各级党委主阵地的作用;引领社会各个层次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百姓的关系;真正实现政社分开。

(二) 明晰政府与社会的职责

法治政府首先应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不受侵犯, 让全体民众公平、平等享有各项权利和履行义务, 明确政府应行使的义务, 简政放权。使民众的各项社会活动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内进行。

二、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是治理手段的新变革, 努力实现治理手段从单一向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创新社会治理, 归根结底是要改善民生,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其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 培育社会组织

加大各类社会组织的有序发展, 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类、行业协会类、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等各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注册, 并对小型社会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其次, 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促进社会组织的正确发展。另一方面, 划清政府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的职能边界, 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逐步实现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对于改善社会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 培育社区服务平台

创新社会治理应以社区为平台, 树立“居民自治、互助发展、共建分享”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社区居 (村) 委会为基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 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 推广“一站式”“门对门”“扁平化”“网格化”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三) 培育公民道德素养

实现治理方式的创新, 既要靠法治, 又要靠德治, 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相得益彰。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渗透在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 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民众共同认可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 更应树立“全民德治”观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 培育公民的道德素养, 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公民行动的准则, 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四) 注重公民权利的诉求

社会加速变革带给了人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 民众要求表达意愿的诉求越来越多;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完善社会治理机制, 要求改革和完善社会事务的公共决策机制。以人为本的治理, 就要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依靠群众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顺畅有效的体制机制, 要用群众观点完善群众利益表达与利益诉求。

三、根源治理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实现治理关口前移, 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新型社会治理, 应由应急管理转向常态治理、源头治理, 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预控为主。走群众路线, 维护人民群众正当利益, 查找问题的源头, 早发现、早解决, 防患于未然。及时化解和协调人民群众各种利益诉求, 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解决人民群众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依法治理

社会治理现代化, 最根本的在于树立法治的信心和法治的理念, 用法治去治理社会, 用法治替代人治。与行政思维、经济思维截然不同,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一要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建设法制社会;用法治的理念思考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把法治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全部纳入法治化轨道。二要加快有关社会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尤其是在关于社会组织、社会保障、慈善事业、社会稳定等领域立法应尽快取得新突破。三要注重普法教育宣传, 树立法治权威, 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四要深化执法、司法体制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加快建成法治政府。五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作用, 构建和夯实国家的“软治理”制度系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多领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转型升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 体现了的社会治理方式的新变革。从多个层面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 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秋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发展活力[N].中国科学报, 2014.11.

[2] 陈家刚.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N].学习时报, 2012-10-22.

[3] 祝良华.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N].学习时报, 2013.12.

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第4篇

崇川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

一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1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二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

(一)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首先,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务岗位。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开展“大走访”,走访入户全覆盖,服务群众解难事,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2009年以来投入10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106个社区实现600㎡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60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2000㎡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三是邻里街坊的组织要细而实。从2012年开始,着眼做细网格、做实居民小组,按每300户左右组建了邻里828个、沿街每300米左右建立了街坊208个,并以设一个服务处、配一名专职社工、组一个理事会、建一支服务队、拨一笔经费“五个一”的要求,做实服务群众的最小单元。

(二)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72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9个部门143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三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请一名执业律师每周到社区免费服务。首创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形成品牌,快乐调解俱乐部、周末法庭、少年法学苑等一批社团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制服务。社区治安安全感(98%)和法治环境满意率(96%)位居全省前列,刑事案发率连续八年下降。

(三)做强志愿服务倡导德治。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倡导德治的主抓手。关键靠三方面支撑:一是靠社团支撑。2010年起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兴趣爱好、参与管理三大类社区社团建设,现已有社区社团2214个,志愿服务队伍3200支,注册志愿者15.5万人;开展千家社团服务万户居民活动,开发服务项目600余个,每年服务超20万人次。二是靠典型引领。通过“一榜双评三讲”挖掘宣传身边典型,涌现出“孙爷爷谈心室”“巾帼挽霞”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先进典型。三是靠激励推动。开展公益社团助力计划,每年区财政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提供2000多万元扶持;出台《志愿者星级评定及嘉许办法》,实行公职人员志愿服务计时制。

(四)做精评议服务促进自治。把组织群众议服务事项、评社区干部、选身边典型作为基层自治的主要内容。具体做到三个有:一是评议有团队。每个社区都组建群众评议团,既组织群众开展议事,又代表群众评价服务。今年以来就组织评议活动600余场次,议定社区民生实事480项、推举身边好人500余人次。二是议事有规章。制订群众评议实施细则,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采取群众点单-邻里议单-干部领单-社区评单-公示晒单“五单”法,每年在社区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000多个。三是结果有运用。把群众评议结果与社区干部以及下沉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群众认可度高的17名社区书记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

2016年8月李书记来到我区社区视察指导,循循告诫我们,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落在基层、根基扎在基层。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不仅是李书记的殷切要求,

更是实现社会良治的根本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带来了三个可喜变化:

一是从“对手”多到“帮手”多。全覆盖的邻里街坊组织增强了群众基础,上千个社区社团成为团结带领群众的纽带。近五年,我们开展群众全程参与的阳光征收,拆迁房屋800多万㎡,动迁居民近2万户、非居5600余家。拆迁量成倍增加,但因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却下降35%。

二是从“被动”多到“主动”多。邻里自理、街坊共治推动“要我做”逐步变成“我要做”。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区作为全市的主考点,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等测评得分不断提高,名列全省前茅,这主要源自邻里街坊、志愿社团及十万名志愿者主动参与。

三是从“看法”多到“办法”多。通过群众议事把各方的意见转化成解决的方案。最近三年,实施22个老小区1200多幢楼宇综合改造,拆除违建100多万㎡,关停全部24家化工企业、47家印染企业和23家养殖场,没有引发一起群体性不稳定事件。

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第5篇

一、对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做群众工作,说到底就是为老百姓办事。以前我们也在做,但现在做群众工作时总觉得“老方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遇到困难问题和矛盾,感到束手无策,我们想尽办法真心想妥善处理好问题,但群众就是不信任不买账,我们在工作中确实感到很为难、很郁闷,当然上级也看到这样的的难处,所以提出要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得学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本事。只有以更加丰富的工作方法,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密切党群关系,做好工作。要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创造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要敢于面对矛盾,深入基层特别是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要勇于承担责任,对矛盾问题不推诿、不扯皮、不上交,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要随时掌握社情民意,做好预测防范,努力把工作做在前头,把功夫用在平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敏感问题,要提前预警,积极疏导,有效处臵,坚决防止因思想不重视、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到位,使个体矛盾演变成群体矛盾,让小事情发展成大事件;避免因为处臵不当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进一步拓宽社

1 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形成人民群众合法理性地表达诉求、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社会管理新体制,,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 当前涉农工作中社会管理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一是土地承包权问题。一方面96年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时对两田制的时间规定,责任地三年和人口地十年的政策,因上级大政策不作调整全镇到目前仍对土地未作调整变动,且今后也将保持不变,因此,部份人员对当时责任地10亩起包的政策感受到利益上有冲夺,随着土地租赁价格的一路走高,要求土地的呼声也趋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征用失地农户享受不了农转非养老保险政策的农户对土地补偿的价格要求再增加,特别是2003年3月26日前征用的价格在2万元多一点,没有养老保险的土地征用顶目,目前1200元每年每亩的政策年复一年的补偿,村级奖金的补偿今后为难以为继,村级资金运转会存在潜在风险,而对享受农转非的被征地户的因政策到人后不能继承今后也是潜在的矛盾。 二是村级资产管理和处臵难。集体土地征用后,有限的征地资金已用于村级债务的清偿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货币资金已所存无几,周边镇对征地资金已开始部份向农户分配,我镇部份村的群众以对征地资金也要求分配的呼声开始出现。认为村里土地村干部买掉,钞票用掉,村民未享受过征地费,要求有个说法,而且部份村对征地补偿已用于公益事业建设和村级运转经费,已无力进行分配,如不事先加以引导,可能会引发部份村在集体资产的处臵上的矛盾。加上村级资产的处臵如原村围垦土地低价甚至无偿转让、店面房的产权等出现的矛盾,会加剧工作的难度。自来水费长年来月的损耗和收费不及时等在个别村出现的巨额水费漏洞也会引起群众的不满。 三是基础设施长效管理难。新农村建设中新建的设施缺少维护和管理,存在损坏、缺少和被他人占用现象,排水沟被水泥板封闭在部份村个别农户集中地段较为突出,堵塞可能性极大,且清理成本极高。村庄绿化管护也存在盲点。

三、要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溶入群众,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真心把群众当家人,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虚心向群众请教,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说老百姓能够认同的话,讲老百姓能够接受的理,在与群众接触交流中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响群众。过去要求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想这是一种形式,现在只要有时间,多去转转,到群众家里去坐坐看看,老百姓是欢迎的,说实在我们干部不大,但去去老百姓也有自豪感。

2、做些实事,让群众感到我们干部不是喝茶看报比较空闲的人。做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如矛盾调解、困难帮扶、一些信报投递的村邮工作,虽事小但群众感到实在的事我认为要做好。我在村主任会议上已讲过了,当前我镇土地上绝大多数苗木,对进水需求已不必切,但一旦发生农田长时间受淹,老百姓就要话干部不作为了,你由于外湾水满排不出,不是你村内排水沟问题,他看不到你人他仍要骂人,而你组织了几个人也带着工具在清沟,尽管因为你在以前没有安排了排水沟的清理工作,他会认可你,就这么简单。事实证明,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一种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

3、处臵问题要讲究方法。现在群众矛盾多机而且有传染性,一些本来不大的事,因处理不及时会导致大矛盾,因为现在有钱无钱的人对社会认为度都不大高,心理上不平衡,情绪化现象突出,一有风吹草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些原本没有多大利益冲夺的人在个别人的轰动下共动参与起哄,对问题的处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问题处理复杂化。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大的讲原则,小的讲灵活,处理一个是一个。

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第6篇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一是部门垄断现象加剧,项目分级处理及其所造成的效率的低下,其次是基层社会人员独立性、社会内部的凝聚力降低,基层社会人员的个人理性增强但是公共意识却在逐渐淡薄,再者是政府的行为活动多但是基层社会的行动却少,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不协调,从而造成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能充分得到利用,最后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力度与城镇的差距过大,这使得农民都进入城市但不能融入城市。(2)脱节问题:

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的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横向协调方面脱节,即重视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中的发展而忽视政府部门横向的协调,从而出现有关部门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冲突。①其次,基层部门组织建设与社区民间组织建设脱节,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居委会建设却忽视基层民间组织的培育,出现社会公共意识缺失、社会独立化问题,再者是社会行动与政府行动脱节,过多依赖政府组织的参与却忽视社会组织参与,出现社会力量不足、治理效率严重低下问题。

2

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心

(1)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原则,基层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并实现群众的发展的目标,不断满足基层社会人员的需求。②(2)协调发展原则,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同时要注意把握协调发展的主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变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发展基层社会,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3)群众自治原则,在基层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基础上,强调居民自治,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发展决策。(4)例行法制原则,明确职责,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政府部门应在恰当的地方履行职责,同时划分各类社会组织的权力边界,使他们分工明确并各负其责。(5)创新性原则,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寻找新的方式去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并以积极稳妥的方式逐渐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力度,使管理组织成为群众性和自治性的组织。加强基层治理法制建设,基层管理主体的职责必须十分明确,在各级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方面上,划分清楚其权利范围,实现清晰的治理环境和职责范围,在最大程度减少除基层社会管理中职责错乱的现象。健全基层社会服务功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敏感话题方面,社区承担的任务繁重,必须加强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在面对敏感话题的同时,必须使群众得到明确的回复。使其在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发挥作用。居民委员会要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切实协助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加强其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分担政府的压力,有利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遵循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活动的多元化,

有效解决群众问题。

3

高峰镇社会治理创新

在解决群众问题上,高峰镇在制度上有创新性的发展:首先建立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群众可以参与公论评议,其次邀请案件承办方人员、公论评议方人员和与之有关系的人员,再者要做到案件的清晰分析:弄清案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要求、所持依据等;弄清这方面的办案领导和知情人的看法;弄清案件有关人员的家庭主要成员、亲朋好友的基本情况;弄清涉案有关法律、政策、道德规范、法规等。最后在此平台上,通过讲述事实,看道理,谈依据,就地协商解决问题,通过道德、亲情甚至是司法调解。

结构创新:(1)在社会发展中,采用包容性的理念和发展观,通过吸纳众多的不同的社会力量,带动社会组织的参与,从而扩展服务方向,满足不同性质的、多方面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挑战而且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趋势。(2)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通过不断地扩展和优化,已经产生实质性的发展。③比如继续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创新,融合相同性质的不同组织,促进其共同发展。在枢纽型组织的周围发展不同类型的组织,促进效率的提高。(3)通过机制创新采用合作治理的方法提高效率。以政府项目为载体实现合作治理,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合理配置资源。

4

高峰镇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

4.1

实行基层社会自治的模式

基层社会自治的主体由原本的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重新建立新的职责关系,促进现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完善。从以往基层社会权力从上至下的垂直结构到现在的上下互动的模式,完善了组织体系的内容。调动基层社会其他组织的积极参与,提高工作效率。其转变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首先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和相关规章制度。④使其有序快速的进行,它不仅是基层社会发展必要的方式而且是基层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加强政府向基层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其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再者加强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培育基层社会民主自治的氛围,保证社会公平与公正。

4.2

基层社会的多元化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的极大转变,要求在其治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多元化参与的治理模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选择,转变中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使我们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同样趋于多样化。⑤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中,多元化让我们引发思考,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必然选择。

5

总结

上一篇: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下一篇:公共策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