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

2024-09-17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2、数字化时代永州红色文化传播研究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下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4、文旅融合背景下山东德州旅游产业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5、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探析

6、把握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逻辑理路

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

8、红色文化: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

9、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开发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10、新时代视阈下黄桥镇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11、红色旅游中的导游讲解与红色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12、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传播红色文化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13、红色文化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耦合与契合

14、如何提升城市红色文化影响力

15、解决红色文化传承困境的对策

16、论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

17、基于“两微一端”的红色文化传播

18、红色文化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19、红色文化与河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

20、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21、微改造背景下老旧小区红色文化宣传实践探究

22、乡野环境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23、论红色文化的价值精髓及其当代传承

24、红色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

25、红色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6、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27、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28、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分析

29、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研究

30、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的应用价值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视域中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32、冀东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研究

33、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34、区域文化与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35、试析西安红色资源开发与城市品质提升

36、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的传承

37、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旅游资源与高校文化教育的融合

38、发挥红色文化在党建工作中的铸魂作用研究

39、高校辅导员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

40、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阅读推广研究

41、论新时期高校德育中红色文化教育运用现状及有效机制的构建

42、异化翻译与赣州红色旅游英译中的文化再现

43、湖北房县诗经文化游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44、红色文化融入党校党性教育的路径选择

45、邵阳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思考

46、国内红色文化研究的简要回顾与展望

47、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

48、区域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49、厦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承研究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2、江西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3、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

4、基于SWOT分析的张掖红色旅游发展探析

5、中国红色旅游研究述评与展望

6、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7、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新路径:数字赋能、多元认同与价值共创

8、顺义红色旅游业及旅游产品的开发

9、文旅融合背景下革命博物馆的发展定位与方向

10、浅谈浏阳市红色旅游资源价值的开发

11、红色旅游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考量

12、战争纪念馆游客旅游动机对体验的影响研究

13、四川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思考

14、新疆红色旅游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5、标准化助力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6、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述评与展望

17、黑色旅游地游客动机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

18、安徽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19、黑色旅游:沉重的缅怀之旅

20、关于“精神旅游”概念的探讨

21、邓小平旧居与劳动车间旧址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22、关于红色文物保护的几点思考

23、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

24、陕北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发展策略

25、赣南地区旅游扶贫典型模式比较及启示

26、旅游广告设计中的人文创意

27、东兰红水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28、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老年人旅游动机研究

29、善造情境:快速点燃购买热情

30、青年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31、上海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32、黑亦非黑:基于线上数据的黑色旅游体验及群体比较

33、临沂市旅游商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34、论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35、城市旅游品牌问题研究

36、旅游资源视角下漳州研学旅游发展前景研究

37、旅游体验的类型与境界

38、蔡伦竹海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探讨

39、沪杭甬居民旅游偏好及产品开发策略

40、基于RMP分析法下的井冈山红色旅游优化提升策略

41、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

42、试论江西红色旅游产品营销中的心理效应

43、神奇若尔盖,湿地大草原

44、关于天津教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45、基于IPA分析的浙西南红色研学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

46、基于游戏化思维改善红色文化型旅游体验策略

47、试论红军长征旅游资源在高校旅游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48、体验经济下的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49、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研究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根据当前河北省红色旅游的现状,提出在红色旅游中,坚持观念创新,坚持市场创新,促进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河北红色旅游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河北省红色旅游 观念创新

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穿越历史时空的“红色旅游”,在河北这块热土上,理应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火热的斗争,离不开当时一代志士仁人超前的革命胆识;红色旅游,同样离不开当代人观念的不断创新。红色旅游只有不断地进行观念创新,才能获得稳定持续发展。制约我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关键因素是观念问题。在发展我省红色旅游中,应坚持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的思想,进一步摆脱思维定式、突破深层意识、实施观念创新,促进我省红色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在全省旅游业的大盘中,进一步突出“红色旅游”,使“红色旅游”成为我省旅游业的支柱

我省旅游业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从无到有,自小到大,短短20年内取得了蓬勃发展: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接待设施日臻完善,市场占有份额逐年扩大,创汇创收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九五”以来,我省旅游业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国际旅游创汇年均递增25.35%,国内旅游创收年均递增28.5%,2000年创汇创收分别达到1.3亿美元和201.6亿元人民币,两项收入总和相当于全省GDP的4.23%。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省经济的发展速度,充分显示出了“朝阳产业”的勃勃生机。

旅游业在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还会产生多方面积极作用。一是对内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大批游客的往来,必然会带动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动,成为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通过旅游,每年有40万左右的海外客人和2500多万省外客人光临河北,了解河北。同时,出境游和出省游也使木省人民了解了外部世界。旅游业还积极为全省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促成了一批外资项目,旅游业木身也成为河北省利用外资较多的部门之一。”九五”以来全省旅游项目建设共引进外资1.31亿美元,吸引社会资金30多亿元。二是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人员,还能间接增加5个就业机会。据统计,2000年全省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已近百万,仅承德市区就有近5万市民从事旅游业,秦皇岛则高达16.6万人,大大缓解了政府的就业压力。三是对此老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我省贫困地区大多集申在太行山、燕山和坝上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具有完好的自然生态,秀美的地貌景观,独特的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20年来,全省己有千余个村庄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由于旅游业市场大、风险小、见效快,我省很多企事业单位纷纷投资旅游业,不少企业由此扭亏为盈,增强了活力。五是对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需要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善配套。旅游业的发展势必拉动交通、通讯、建筑业的发展,促进商贸、娱乐、餐饮、住宿业的繁荣。同时,发展旅游业也为文物保护修缮提供了较多的财力支持。六是对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我省每年均有上百个旅游项目投入开发建设,有很旺的投资需求。此外,由于旅游是多层次、重复性的最终消费行为,市场巨大。

作为红色旅游,还有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扶贫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多数红色旅游景点位于贫困地区,如涉县、赞皇、阜平、唐县、平山、灵寿、沫源、易县等革命老区。如何消除这些地区的贫困,加快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步伐,始终是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上述贫穷地区不仅拥有山岳、峡谷、洞穴、河湖、森林、草原等高品位的自然资源,而且拥有南北响堂石窟、西柏坡、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这些地区又多位于京津陆路交通辐射范围内,而京津又是人口在千万人左右的特大城市,再加上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承德、张家口等众多中等以上城市的存在,客观上为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保证。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当地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意义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我省旅游业观念的创新,首先是把“红色旅游”作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支柱,进一步提高对“红色旅游”的认识和支持力度,做足做好我省的红色旅游,使其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在红色旅游发展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发展我省红色旅游,一定要树立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改革但穿衣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旅游增长模式,处理好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建设“绿色旅游企业”,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旅游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旅游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的和更高的要求。那种先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再以牺牲发展为代价保护环境的做法决不能在河北省旅游业发展中出现,尤其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更应如此。河北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是: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推广绿色经营,建设绿色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搞好规划,加强管理;在经营的过程中要具备生态旅游的观念,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引导和培养一批新型旅游者,使他们在旅游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工作。旅游者素质的提高和环保概念的加强,对经营者和管理者也会形成一种压力,由此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形成管理行为、经营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各项标准。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上,应努力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变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态,使旅游业在促进环境优化方面的功能得以更大的发挥,推动河北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三、重视人才培养,提高红色旅游质量

世界旅游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才的竞争。加入WTO后,已人才缺乏的我国旅游业面临更为严峻的人才竞争局面。河北省旅游业应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河北省旅游业应将人才看作最重要的财富,以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共建河北省旅游业美好明天的宽广胸怀,构建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和能使旅游业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用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知识潜能。旅游业的竞争最重要的是知识人才的竞争,要广泛吸收优秀知识人才,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性化和人格化的管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旅游企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改变河北省旅游业的人才现状与河北旅游业发展极不相适应的状况。要建立合理的分配和激励机制,依靠旅游企业的凝聚力、文化氛围和个人发展环境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坚持市场创新,促进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

旅游市场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辟新的旅游市场,旅游市场创新需要加强旅游市场研究。河北省旅游业要进行超前的旅游市场信息管理,及时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深入了解游客需求,加大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的力度,做好旅游市场细分。旅游企业要加强对各项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分析,保证旅游产品持久的旅游市场竞争力。沿着正确的旅游市场创新途径,采用恰当的旅游市场创新手段。河北省旅游业要树立国际大旅游市场的营销观念,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外旅游市场环境,并尽快适应它要站在大旅游市场的格局下,确定河北省旅游业市场创新的思路。河北省旅游业要以旅游市场为调节方式,以价值为联系方式,以互动为行为方式,以旅游产品的品牌、质量、服务和旅游企业形象为重点,制定整合性和系统性的营销策略,形成从营销旅游产品到营销城市形象的独具特色的“旅游大营销”格局。

河北省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进行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节庆的建设,使河北省旅游业跨进全国先进行列。要争取形成一批国家级精品景区推向市场,要考虑与精品景区的建设联动,形成一批主题突出、优势独特、能够形成国际影响的节庆活动,培育成精品节庆产品。

河北省红色旅游的市场创新将为河北旅游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惟一不变的规律就是一切都在变。新的形势对我省的红色旅游提出了新的挑战,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长久保持我省红色旅游的活力和魅力,才能真正让红色旅游为我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提 要] 革命老区在历史上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受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束缚,位于革命老区的不少县市乡镇的发展还相当滞后。如今,扶贫脱贫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故此,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从而为革命老区贫困群众开启旅游脱贫的绿色新通道。

[关键词]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 刘建平:湘潭大学副校长,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红色文化、中共党史;王昕伟: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可以说,国家要实现到2020年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要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实现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新常态下实现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和原则要求,要实现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就需要我们结合革命老区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开拓精准扶贫新路径。通过分析发现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备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富民和民生功能,从而推进扶贫工作的展开,助力革命老区早日脱贫。

一 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及其紧迫性

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所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它们广泛分布于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革命老区作为重要的战略依托,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老区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可以说,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正是因为有众多革命老区的存在,有无数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才会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这些年,习近平在革命老区考察时都说过些什么?高度肯定了革命老区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历史因素等,大多数革命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是我们党重点关注、重点扶持的区域和对象。1952年,毛泽东对革命老根据地人民发出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号召。1956年,周恩来在党的“八大”報告中指出:“对于许多自然条件不好的山区和老根据地,今后国家应该特别注意帮助当地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然而由于革命老区普遍基础条件较差、二三产业薄弱,虽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工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但相对而言,始终处于发展滞缓的贫困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优势产业缺乏、发展模式粗放、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技术短缺、地理位置偏远等劣势更加凸显,这就使得革命老区难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实现飞跃式发展,相反革命老区低速度的发展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革命老区的一些县市乡镇和不少农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的内涵就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注重机会平等,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一项具体目标就是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脱贫工作也已到了“攻坚克难”的冲刺期,而革命老区的发展还相当滞后,依旧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个明显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可以说,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实现革命老区的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大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而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调研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必须要着力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把革命老区作为精准脱贫攻坚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二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当前革命老区的扶贫脱贫工作还相当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把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以红色旅游带动精准扶贫,从而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一)红色旅游的科学内涵及其独特价值功能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弘扬红色文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决策。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这就更加丰富了红色旅游的资源和内涵。2004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随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先后出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掀起了全国范围内一轮“红色旅游”的热潮。不少地区充分利用国家号召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长远规划,培育精品,积极促进红色旅游业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品牌,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富民和民生功能也十分凸显。特别是在振兴革命老区、带动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革命老区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代以来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抗封建专制独裁统治和抗击外来侵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这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遗存了为数众多的遗址遗迹、名人故里、会议旧址、英雄故事、红色文献、民谣标语等。这些物质载体和革命精神共同构成了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得革命老区具有了发展红色旅游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从全国红色旅游的整体战略布局上来讲,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以滇北、川西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红色旅游区”,以渝中、川东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革命老区。可以说,红色旅游的战略布局与革命老区的分布十分契合,充分说明革命老区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发展红色旅游能推动革命老区精准扶贫

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有效促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具体来讲:一是直接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将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并带动相關行业发展,从而促进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为革命老区的全面健康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增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必胜决心。发展老区红色旅游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了解老区的革命历史,感知革命先烈艰苦创业、勇于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品质,深刻领会蕴含在其中的“老区精神”,从而在扶贫脱贫工作“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从而增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必胜决心。三是开拓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当下,正是全力冲刺全面小康的新阶段,如何加快完成革命老区脱贫工作,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是一个极其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近几年来,各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扶贫政策,不少革命老区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特色产业扶贫方面相对薄弱,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发展红色旅游可以给老区带来充足的客源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老区产业发展。革命老区应按照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这无疑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

三 发展红色旅游推进老区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

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颇具开发潜力。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认真分析老区红色文化旅游的现状,结合我国当前精准扶贫的新形势,我们提出以下途径:

(一)发挥好指挥棒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2016—202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总体部署,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脱贫攻坚作用。因此,革命老区旅游行业要认真梳理宣传中央和地方的“支持政策”,发挥好“指挥棒”的优势,使红色旅游走在脱贫攻坚的前列。这就要求我们:

1.把握中央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0余次的国内考察,一半以上聚焦扶贫开发。可以说脱贫攻坚,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配套文件,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了规范和导向,必须要认真学习这些政策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指示精神,深刻领会精准扶贫的核心精髓,结合老区的实际,充分认识到发展和依托红色旅游开展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着力捉住重点,矢志攻坚克难。围绕老区扶贫工作中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重点,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权限进行了梳理,对各级党委和单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结合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使之与区域内精准扶贫工作保持上下对应,既突出本地特色,又能集中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确保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监督管理。在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推进老区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要坚持政府主导,只有在政府的坚强正确引领下,才能确保红色旅游所取得的成果由老区人民群众所共享,只有不断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保证以红色旅游来推进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构建合作共享的模式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老区精准扶贫,必须要努力构建起全民参与、区域合作、互惠共赢的旅游扶贫新模式。具体来说:

1.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坚持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建设准备中,推进和完善革命老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产业链中,带动和促进老区服务业、传统手工业等第三產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对外联系中,推广和增强知名度,为招商引资和相关品牌形象的走出去扩宽渠道和路径;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具体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提供众多的岗位,解决当地人民的就业问题;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业态融合中,以红色带动区域古色、绿色、俗色的联动开发,完善产业链条,实现革命老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2.积极引导老区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参与到红色旅游的开发和运营中去,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给贫困人口带来新的房子、新的道路、新的产业、新的收入和新的生活,从而实现脱贫。引导贫困人口积极配合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配合,如整体搬迁、土地流转等,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易地脱贫;引导贫困人口积极投身于红色旅游的具体运营之中,充分发挥其本土人的优势,或制作售卖当地特色纪念品,或经过相关培训后,表演民俗活动,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解说等服务,等等,在此过程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3.加强革命老区区域合作交流,推动老区整体脱贫致富。发展红色旅游,推进精准扶贫,不只是促进老区具体某一地、某一村的脱贫,更是要带动所有贫困的革命老区整体实现脱贫。同时红色旅游要发展,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地的单一景点,必须要串点成线,与区域内外其他地方的红色景点联系起来,形成旅游线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合作交流,共享资源、共享优势、共享品牌,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共同脱贫。

(三)注重科学合理的开发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为了依托红色旅游而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适度合理开发,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1.深入了解革命老区现状,统筹红色旅游资源。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别是对贫困人口相关情况有足够的认识把握;必须要对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存现状、分布情况以及是否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可行性等进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统筹规划。

2.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坚持适度合理开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对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合理的开发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切记盲目“贪多求快”、“大干快上”而不计后果,而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合理开发。

3.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在发展老区红色旅游中,必须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红色旅游的形式和精准扶贫的路径;进行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加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融合,实现开放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的成果。

(四)发展好老区红色旅游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最根本的是发展好老区红色旅游,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富民功能。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到:

1.深挖文化内涵。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是其红色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为此:一是要加强老区党史、革命史研究,深挖红色文化特质。二是要抓住红色文化主题,凸显革命老区特色。三是外化红色文化资源,解读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2.整合旅游资源。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分散于各县(市)、乡镇,然而各红色景点、保护单位之间相对独立,缺乏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有效整合,优化组合、以点带线、串点成线,形成一个个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专题局域,构建起老区红色旅游整体形象。

3.做好宣传营销。一些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发展相对较晚,品牌形象缺乏,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为此必须要通过品牌营销、媒体营销等加强对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实施一整套主动、积极地宣传营销,只有这样老区红色旅游才会在整体上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游客的数量也才会得以增长。

4.开发旅游产品。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同时红色旅游开发还要在求特、求新上下功夫,注重教育性、观光性、时代性、参与性、体验性,不断提升特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努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开发进行研究,阐述了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融合性开发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为促进延安红色旅游和民俗体育旅游的融合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民俗体育 融合开发 探析

延安地处陕西北部,在历史上一向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陕西省红色旅游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国家重点开发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旅游行业竞争已趋激烈,单一的旅游项目往往难以久留游客,已不适应当今旅游市场需求。显然,实现旅游资源融合开发,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挖掘其新的旅游项目是旅游业参与竞争的必然选择。红色旅游和民俗体育旅游在旅游业中都具有特色的品牌,也是能够使人们陶冶情操、锤炼身心、品味生活的有益旅游项目,将这两种资源融合开发,可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将会给延安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融合开发的推广提供依据。

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的血源性

延安由于其特殊的区域优势和特殊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使其蕴含了丰厚且不可替代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如陕北大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跑旱船、跑驴、高跷、矮跷、转九曲、拔桩等民俗体育活动。其中,作为陕北最具特色的民俗运动——安塞腰鼓,是陕北、陕西乃至整个西北最著名的民间艺术,是陕北黄土高原一枝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

1.延安发展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

红色旅游是旅游大家庭中的新生代,是指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1]。红色旅游是弘扬革命精神、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延安拥有典型的和意义深刻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延安本身形象而言,革命圣地是延安已有的认知形象。数量大,品味高的革命旧址、遗址和文物现存350多个,仅延安城区就有130处168个景点。

由调查得知,延安的遗址景观所占的比例为56.24%,遗址景观中包含了纪念馆、旧址故居和陵园三大类。由此说明,延安所特有的独特的条件,有利于其红色旅游的发展。人文体育活动所占比例为8.72%,排在旅游资源的第三位。可见,延安人文体育活动资源也相对较丰富,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2.延安红色旅游的现状调查分析

众所周知,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失去了吸引力便失去了市场。红色旅游要具有持续的魅力,就得根据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行整合调整。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仅仅有几个纪念地、纪念馆、标志物,或者有几个红色故事就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要增强旅游者、参观者对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注重观赏趣味性,就必须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寻求对参观者、旅游者的感观刺激,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

(1)对红色旅游的态度

调查得知,喜欢红色旅游的只有43.94%,一般喜欢的占51.32%,不喜欢的占4.76%,也就是说,红色旅游的发展势态一般,游客对红色旅游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如果可以借助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舆论导向的积极宣传,加强对旅游景区的建设,它既可扩大产品外延,避免产品单调,又可与游客互动,活跃气氛,提高对游客的感染力,还可以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宣传,转变游客心目中红色旅游只是一些旧的遗址或是纪念馆之类的单一的东西。由上述可以看出,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面临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强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注入红色旅游新的生命力,有助于增强民族精神和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3]

(2)对安塞腰鼓和陕北秧歌认识情况

访谈得知,调查对象中非常了解的只有4.75%,了解的占77.1%,不了解的占18.15%。大部分的游客对安塞腰鼓和陕北秧歌不是很了解,只有少量的游客通过电视或是课本对安塞腰鼓和秧歌有一点了解,也有绝大多数人认为安塞腰鼓和秧歌只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而不知道安塞腰鼓和秧歌,其实也是一种民俗体育运动。 所以,需要旅游部门和民俗体育部门加大对陕北民俗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在旅游景点安排相关的表演,让游客了解或是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单一的红色旅游资源,也可以让游客了解陕北的文化和民俗体育。

(3)来延安旅游的动机

调查得知,来延安旅游的游客受红色旅游景点的吸引、历史文化吸引、缅怀伟人和被陕北独特的体育文化及风土人情吸引的分别占96.84%、93.16%、87.37%和77.89%,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来延安旅游的人都是因为延安的红色旅游景点而来的。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延安特有的历史文化、缅怀伟人和独特的体育文化、风土人情而来的,这就说明民俗体育还是有发展的市场。红色旅游应该寓教于乐,发挥地域民族特色风情与习俗优势,巧妙融入,避免走、看、听的简单教育形式,将红色旅游资源与民俗体育进行资源整合,既具有参与性,又具有运动元素。在丰富红色旅游内容同时,又继承了民间民俗体育文化。

3.陕北民俗体育活动在景区的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民俗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发展民俗体育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建设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内容。民俗体育根植于民间,形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具有健身性和文化性。由调查得知,在红色旅游景点看见过陕北民俗体育表演的游客仅占25.26%,没看见过或是没参加过的游客占74.74%。由此说明,延安在红色旅游景点的陕北民俗表演相当的少。陕北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可以将其腰鼓、秧歌等引入到旅游活动当中,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和听,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此,景区管理者或是工作人员应该联系或是培养相关的民俗表演者,增加景区的民俗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宣传陕北的民俗艺术,使陕北独特的民俗艺术得到传承,而且还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率。

增添红色魅力,整合资源

民俗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形式,对其进行与红色旅游相整合的研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要使红色旅游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必须丰富旅游项目的内涵,将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与红色景区旅游有效整合,赋予景区体验性、可回味性、可参与性、可教育性等特征,使现有的景区、景点更有吸引力。由走访调查所知,来延安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选择的旅游景点都是位于延安市区的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和王家坪革命纪念馆。只有小部分的自助游游客会去比较远一点的壶口瀑布、南泥湾等景区。他们在景区看见的陕北民俗体育表演很有限,只有小部分的游客看见过腰鼓、秧歌和唢呐的表演。在这些游客中有一部分曾经参加过其他地方的民俗表演活动的游客对陕北的民俗体育表演很有兴趣,但是由于受开发程度的影响,让他们不能充分地感受到陕北民俗体育活动的表演。

1.加强宣传,推出品牌

政府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把延安的民俗体育旅游的特色和好处推荐给广大游客。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如果能很好地抓住机遇,在延安红色旅游地区很好地融入陕北民俗体育运动。利用延安特殊的民俗资源优势,以红色旅游为依靠,以安塞腰鼓、陕北秧歌、陕北民歌、唢呐等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艺术为重点,集思广益,系统分析和合理规划,把延安红色旅游和陕北民俗体育旅游融合起来开发出一道新的旅游产品,推出自己特有的体育旅游品牌。这样既扩大了客源,又保证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可持续发展,为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培养众多的市场消费与参与群体。

2.增强民俗体育的吸引力,调动游客的参与积极性

在红色旅游景区,多增加一些民俗体育活动的表演,调动游客的参与积极性,很好地使群众或是游客加入进去,不仅可以让游客从中感受到民俗体育的快乐性,而且能很好地宣传陕北的民俗体育,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这样就扩大了陕北民俗体育的宣传面,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让陕北的民俗体育运动像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刀杆节,藏族赛马会等民俗运动一样深入人心。

3.建立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的运行机制

要想使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长久地发展下去,并且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这就需要旅游部门和民俗体育部门建立一个相对协调、灵活、高效、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在运行机制建立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投入运行过程的基本要素,根据景区的大小开展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还要考虑到要素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结构,即结构发挥出的技能等因素。最后再制订一个在红色旅游景区发展民俗体育运动的运行的基本轨迹,以确保红色旅游与陕北民俗体育长久的发展。

小 结

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要在保障历史原真性的前提下,挖掘红色精神,展现红色文化,以创新为灵魂,因地制宜,将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合理开发。结合地方体育文化背景打造原生态的民俗体育,给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新生命力,营造和谐的红色旅游氛围。既可以提升红色旅游资源生命力又可以弘扬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巧妙融入,有效整合,将会使二者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张群等.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6: 54-55.

[2]程莉娜,付东华,丁雪峰,彭琴.延安红色旅游及其创新开发的思考[J].小城镇旅游,2005,12:85-87.

[3]黄文霞.国内旅游业的文化营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4]陈怡悟,刘晓忠,熊百华.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开发的重要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9:217.

[5]刘凯,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32-34.

[6]骆慧菊,李艳诩.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的策略研究——以韶山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08,3:142-145.

[7]王晓乐.延安民俗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及开发对策初探[J].区域经济,2009,10.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延安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2、动力机制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3、大数据时代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4、基于扶贫视角的胶东红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5、关于红色旅游文化文本翻译的几点思考

6、试说发展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的渗透、宣传和补充作用

7、“香港秘密大营救在惠阳陈列展”开展

8、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9、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的传承

10、社区背景下右江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11、全域旅游下红色旅游发展探析

12、对红色旅游文化的探究

13、浅谈浏阳市红色旅游资源价值的开发

14、红色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探究

15、全国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召开

16、河北省红色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

17、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研究

18、探讨红色文化在海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及实践

19、建筑叙事视野下的红色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

20、关于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思考

21、黎平:传承红色文化 发展红色旅游

22、侣太行山高速沿线区域红色旅游发展探析

23、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24、桂林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5、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26、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

27、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28、隆化县 苔山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园红色旅游迎接休闲时代

29、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探究

30、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

31、公共艺术在四平市红色旅游中的重要地位研究

32、公共艺术介入红色旅游情境构建初探

33、黄冈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34、历史视阈下长株潭红色旅游发展的解读

35、红色军工走红2020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

36、区域文化与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37、新时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红色旅游发展路径探析

38、湖北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对策

39、红色旅游中的导游讲解与红色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40、江西赣州红色旅游翻译现状与对策研究

41、红色动漫产业对旅游文化与公共艺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42、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发展的关联研究

43、精准扶贫背景下红色旅游如何助推扶贫攻坚

44、对黑龙江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45、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红色旅游研究

46、利用红色旅游文化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探讨

47、浅析红色旅游纪念地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48、结合红色旅游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49、江西省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上一篇: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传统美术与美术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