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

2024-09-17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2018年,国务院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决定撤销国家海洋局,组建自然资源部,同时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文章试图梳理中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并发现其中的内在逻辑,发现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运行不畅、管理范畴与职能定位不清、“双头领导”下的中国海警局以及国家海洋委员会隐身等问题,通过本次机构改革,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使海洋综合管理由集中管理走向分散管理、海域陆域统筹管理,至此中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决策与执行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局面。

[关键词]海洋管理体制;体制改革;海洋综合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6.092

1     问题的提出

国家海洋局曾是中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重要机构组织,在国家管理海洋事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海洋局成立于1964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浪潮中,组织地位和职能权限经历了多次调整,直至2018年被撤销。经过近60年的改革历程,中国海洋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由分散走向整合、由行业管理走向综合管理的局面。在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海洋局被撤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转折点,代表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迈入了新时代。针对国家海洋局被撤销,学界展开了大量讨论,主要探讨国家海洋局撤销后海洋行政管理体制下的执法效率、遗留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建议等。但是当前学界对中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研究较少,难以总结国家海洋局被撤销的内在逻辑,难以确定接下来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前进路线。基于此,本文试图对中国海洋管理体制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本次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     中国海洋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2.1   初步形成阶段

1964年2月,党中央正式同意在国务院下设国家海洋局处理全国海洋事务。1964年7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作为专门性海洋性行政管理部门的国家海洋局在新中国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开创海洋工作新局面”的一件大事,代表我国海洋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2.2   改革调整阶段

改革开放后,海洋局于1983年在改革中被调整为直接隶属国务院,同时主要职责仍集中于海洋科研调查领域。随后在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发生了重大转变,被正式赋予“综合管理中国管辖海域”的职能。199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科委取代了国务院成为国家海洋局的主管单位,同时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在“综合管理中国管辖海域”的基础上聚焦于“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并“减少相关的具体事务”,在国家海洋局下设了“海洋综合管理司”。此后在1998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家海洋局改为隶属于新成立的国土资源部,这种机构设置一直延续到2017年。

2.3   继续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海洋事业以及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等都明确“实施海洋综合管理”。2008年,我国进行机构改革,调整了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在国家对海洋事业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海洋局应“加强海洋战略研究和对海洋事务的综合协调”,以适应国家发展要求。2010年以后,海洋综合管理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推动:第一,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的要求;

第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三,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要求。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多个文件中对海洋综合管理提出了重要指示。在组织机构调整中,2012年成立的中央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顶层设计上试图解决之前出现的“五龙闹海”问题,打破各部门之间的藩篱,在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中统一协调海洋局、公安部、农业部等涉海的中央部委,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信息沟通。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基于建设“海洋强国”以及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考虑,重新组建了国家海洋局,规定其继续执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推动完善海洋事务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机制”的职责,同时将原海监、边防海警、渔政、海上缉私队整合为国家海警局,并作为海上执法力量。此外,改革方案还提出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事项。这些改革标志着中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初步得到确立。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中国海洋管理从分散管理走向綜合管理历经了近50年,无论是在具体的改革方案还是在权力重新配置过程中,改革一直难以有效推进。因此,相关部门为了减少改革阻力,在改革过程中保留相关海洋管理机构,且在此基础上成立相应的统筹协调机构以及执法机构,使相关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在职责范围内开展相关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在改革过程中逐渐体现对“海洋综合管理”的理念理解。

3     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国家海洋局自1964年成立以来,历经多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承载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发海洋资源、进行海洋科学研究等重要职能,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82-2013年的7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可以发现,国家海洋局无论是被重组还是被并入国土资源部,始终存在各种各样的海洋管理问题,如执法混乱、职能冲突、海洋污染、生态破坏等,国家海洋局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能。先后经历了海军代管、科委领导、国务院直属、国土资源部管理的国家海洋局,扮演着海洋管理的“形式主体”角色,在中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3.1   海洋行政管理体制运行不畅

中央级海洋行政管理的主体部门是国家海洋局,但是在涉海方面会涉及多个中央部委,在海洋管理过程中出现信息不畅、沟通效率较低等问题,导致各部门间的壁垒仍然存在。而地方级海洋行政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如职能交叉、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除此之外,沿海地区地方政府设立的海洋行政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少,难以负担繁重的海洋行政管理任务,加上地方海洋执法力量薄弱,在海洋行政管理中缺乏管理力度和权威性。更突出的问题是,中央和地方的海洋管理体制不吻合,在实践中难以形成结构完整、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降低了海洋综合管理的效率和实际效果。

3.2   管理范畴与职能定位不清

国家海洋局的管理范畴就是海洋,无论是近海还是远海,自成立到现在一直作为中央的职能管理部门实现对海洋的管理,管理范畴建立在全国海域基础上,也就是说国家海洋局按照其管理职能应该对海域内的所有事务进行管辖,包括海洋环境、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交通等。不过在具体实践中,这与我国当时行政管理体制的整体权力关系发生冲突。因此,在改革之前,国家海洋局作为职能管理部门,只能对属于自己职能范畴内的事项进行管理,而无权规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但在实践中国家海洋局面临侵犯其他职能管理部门权力、管理职能扩大“合法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管理范畴庞大的海洋综合管理部门管理海洋事务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3   “双头领导”下的中国海警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洋管理曾长期处于“五龙闹海”的局面。2013年,我国进行机构改革,将涉海执法队伍和相关职能进行整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执法效率提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整合后的海警局在具体执法中存在很多质疑,例如,环境监测、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以及海上救援等都成为中国海警局难以完成的任务。另外,中国海警局与国家海洋局、公安部的关系问题处于“不清不白”的尴尬境地,国家海洋局和公安部共同领导中国海警局。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以行政首长为主导,中国海警局实际上由公安部直接领导,导致国家海洋局的领导可能流于形式,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发挥作用。

3.4   隐身的国家海洋委员会

国家海洋委员会设立之初,主要职能是作为议事协调机构来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事项。但是自国家海洋委员会设立以来,2013年3月-2018年3月,国家海洋委员会组成名单并未对外公布,国家海洋委员会办公室也较少对外公开活动,虽然该机构一直在国家海洋局中办公,但是發挥的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在海洋战略制定等方面未能发挥自身的功能。

4     海洋管理体制改革

2018年3月,国务院进行第八次机构改革。其中,国家海洋局职能并入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不再保留国家海洋局。另外,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职责并入生态环境部,海警编入武警序列。本次改革中,国家海洋局的撤销出乎众多专家学者的意料,似乎宣告国家海洋局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从本质上看,这意味着海洋局的“重生”,意味着国家海洋管理体制走向“分散型”的整合之路。

4.1   海洋综合管理由集中管理走向分散管理

在此次机构改革之前,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属于集中管理型,海洋管理工作集中于一个部门——国家海洋局,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在历经了多年的海洋管理改革和职能调整之后,国家海洋局在管理体系、管理机构、协调机制、海洋法律法规政策、海洋执法队伍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管理职能,能够对全国的海洋事务进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综合管理。由集中管理走向分散管理的想法其实早在2007年就在《中国海洋发展报告》中指出,海洋综合管理不能简单理解为由单一部门管理所有涉海工作,应该从顶层设计出发,将具体涉海领域的相关工作交由职能类似的陆域部门进行管理。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海洋综合管理”理念的理解与诠释的变化。这种新的诠释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减轻行业管理部门利益对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阻力,在将近10年的努力之后,国家对海洋综合管理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最终在经历了本次机构改革之后,海洋综合管理逐渐走向分散管理,中央政府集中管理海洋事务的职能部门,海洋管理工作和执法力量分散到多个部门。

4.2   海域陆域统筹管理

在海洋综合管理走向分散管理后,继续对陆域、海域的职责进行统筹,如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职责并入生态环境部。海洋行政管理作为陆域行政管理的延伸,将二者的相同职能纳入同一个部门中,能够打破分散和条块分割现象,提升行政效率。此前,国家海洋局管理的对象主要界定为海洋,特别是近海海域,这其实体现的是一种疆域概念。也就是说,国家海洋局不会同其他政府机构一样从职能上区分不同范畴的事务,只能处理一片疆域上的所有问题,比如,海洋环境保护、海岛开发与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在改革之后,之前的问题会迎刃而解,比如,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交由生态环境部解决,岛屿开发与保护问题交由自然资源部处理,争议海岛的主权问题交由外交部和纳入武警的海警局处理,这样在实现了陆域海域的统筹之后,海洋行政管理的行政效率会大幅提高,有关海洋的管理能力会迅猛提升。

4.3   海警局纳入武警系统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主权的大背景下,维护我国远海海域的海洋权益问题更加突出。在2018年改革之前,尽管海洋执法“五龙闹海”的格局已经作古,但国家海洋局与公安部的“双头领导”也阻碍海警局的发展。在纳入武警系统之后,海警局的执法能力将会大大提升,尤其是在远海,海警局可以真正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渔民人身安全,成为强大海洋国家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保证海警局的人员身份、执法权限、业务指导等不会再出现“双头领导”的现象。

4.4   国家海洋委员会未被提及

本次机构改革方案中并没有提及国家海洋委员会在未来将要发挥的作用和职能,但可以从规定中探寻蛛丝马迹。该规定并未提出撤销国家海洋委员会,而是明确规定自然资源部接收国家海洋局的相关职责,从法理上看,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自然资源部继受承担,即自然资源部同时是国家海洋委员会办公室。本轮改革后,原国家海洋局的综合性海洋管理职能相对分散化。国家海洋工作是一项需要统筹协调的复杂工作,涉及跨军地多个部门。国家海洋委员会作为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应在海洋强国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因此,改革后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建设工作,应是自然资源部的一个重要议题。

5     结 语

本文对中国海洋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梳理,并分析了2018年之前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海洋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关于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由于篇幅限制,并未过多讨论改革之后海洋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目前,“海洋综合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海洋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除了相应地推动体制改革,更重要的是立法层面,通过顶层设计如通过《海洋基本法》等综合性法律法规为海洋综合管理实施提供基础性保障。当然,随着国家对海洋事务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可能会为未来的制度变革提供更多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百齐.对我国海洋综合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51-52.

[2]陳艳,赵晓宏.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目标模式探讨

[J].中国渔业经济,2006(3):28-30.

[3]张海柱.理念与制度变迁:新中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变迁分析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6):162-167.

[4]王印红,王琪.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重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5):102-111.

[5]郭倩,张继平.中美海洋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以重组国家海洋局方案为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1):104-111.

[6]史春林.中国海洋管理和执法力量整合后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J].中国软科学,2014(11):311.

[7]王印红,王琪.中国海洋软实力的提升途径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2(4):82-90.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在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且针对这些问题与原因,明确提出要构建行政伦理激励性机制,提升公务人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重塑行政主体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公信力,在强化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同时,推进依法行政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行政伦理;问题;原因;法制规范;激励机制

文献标识码:A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行政伦理失范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因为。政府行为方式的规范性和范例作用是政府有序运行、依法行政,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公仆形象以及政风的有利保证。是政府廉洁自律、公平行政的必要条件。如果行政伦理失范就会造成无序行政。政府管理混乱,滥用权力,形成不良政风,破坏政府形象。事实上,行政伦理失范是行政管理的顽疾。其重大难题之一是行政主体本身的行为失范,而这一失范的出现与行政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有一定的关联性。弄清这种病症的病理,并有效地预防和克服,是行政管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本文在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且针对这些问题与原因。明确提出要构建行政伦理激励性机制,提升公务人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重塑行政主体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公信力,在强化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同时,推进依法行政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新时期行政伦理失范及其主要原因

行政伦理失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异化现象。所谓行政伦理失范就是“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主体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公共权力经常被用来满足私利”。从本质上讲,行政伦理失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异化现象。属于道德范畴。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从行政权力体系内部看,有作为行政主体的公务人员方面的原因。也有作为行政主体的组织方面的原因,还有行政制度与体制方面的原因。从行政权力体系的外部环境看,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规范转型造成的。

(一)社会转型导致伦理道德失控。当前导致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的最深层原因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迁。在其转型的过程中。诸如生产和消费结构、投资及经贸结构、人口流动与就业分布、城市与乡村格局等等,都因基本的经济状况发生了阶段性的推移,必然会产生不同利益群体的各种利益关系上的矛盾。“这其中必然伴随大量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和伦理道德的失控。主要表现……行政权力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管制;我国政府经济规制政策的不稳定。”

(二)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缺失时常导致行政伦理失范。孟德斯鸠曾经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对公共权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行政伦理失范的主要客观条件之一。以往,“我们在行政伦理建设问题上,习惯于从精神层面号召、宣传而忽视从制度规范层面建立伦理的动作保障机制,过于强调自律而忽视他律。这使得对行政人员的要求只限于软约束,缺乏硬性的强制力。”由于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尚缺乏完整、严密的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监督功效的发挥。正是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缺失,使其整体缺乏严密有序性,缺乏监督合力,致使监督运行过程重视事后追惩,忽视预防性的事前监督和监控性的事中监督,监督方式单一。所有这些都为权利异化和行政伦理失范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与温床。

(三)行政法律环境构建相对滞缓。依法治国的核心应是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在这三者之中。依法立法是基础,独立司法是保障。依法行政才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目前阶段,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强化严格执法,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是一个比立法更为迫切和艰巨的任务。但是,“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律环境相对薄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我国行政立法法制不统一,立法权限不明确,容易产生立法冲突;行政立法本位主义严重,以法争权现象突出;行政立法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立法内容相对滞后。二是立法方面,廉政法律法规的制定尚不够完善,反腐败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四)行政人员的利益驱动和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行政秩序的理想状态要以实际占有和行使行政权的公务人员在认知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完善性作为前提。当前,我国对行政人员的利益驱动与激励机制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相对忽视物质激励。随着行政人员自利性的充分激发和传统道德激励功能的逐渐减弱,缺乏物质激励基础的道德激励逐渐失去其往日的说服力。以公共利益为本质内容的行政伦理,其基本道德原则就是如何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担任公职的人员在公私利益面前时刻都面临着道德选择。在道德义务相互冲突的情况下。公务人员时刻面临着一揽子牵动良心的伦理抉择。如果公务人员在多种利益和多种义务的冲突面前不能以公共利益为重,就很难做到为公职高效尽责地工作。更难实现公职工作为全民服务的目的,因此就难免导致行政伦理的失范。

事实上。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行政伦理并非总是处于良好状态,行政管理不得不经常克服各种失范现象。因此,行政活动决不能任其自发进行或使其自由放任,而是应当建立起完善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机制。即建立行政程序制度争取使行政权运行于正常的轨道之上。在这其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路径选择就是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与法制规范来实现对现在行政伦理失范的整治。

二、行政伦理视野下法制规范和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

(一)法制规范,即制定公务员行政伦理法。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关于公共规则的正确制度”,认为人们“对德性的共同关心要通过法律才能实现”,为此,亚里士多德主张礼法并举,以法律支持道德的普遍原则。由此可见,道德良心这种软约束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等硬约束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公务的行为规范。例如《公务员法》、《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礼品实行

登记制度的规定》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步入新的阶段。但是我国在公共伦理方面,除了宪法、行政法和刑法典中的有关行政伦理规范的规定外,亟需建立一部公共伦理方面的专门的法律来约束公务人员和政府本身从事公务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即要成立专门机构,以政府推进的方式制定明确的行政伦理规范体系,要有专门的机构、机制和法定的程序进行监督和审查,建立一整套由内而外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二)激励机制

1 外在制度激励。众所周知,没有需要的人是没有的。人的需要无非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种。公务人员身在政府之中,是政府这个环境决定他们的需要,除了物质需要外。其精神需要的内容主要是权力需要和成就需要。而权力需要和成就需要的满足又能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权力需要与成就需要相比,权力需要更重要。根据功绩制度原则,有成就者得以晋升,晋升表明权力更大,是一种权力需要的满足。我们看到在任何权力系统当中,包括政府权力系统当中,公务人员对权力需要的愿望都比较强烈,往往是主导需要。应当看到,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作用要求政府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但是应当注意任何组织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政府资源则更为稀缺,无论是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都是如此。如住房、福利、工资、职位、晋升机会、奖励等等,都是有限的。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满足需要的有限性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和任何组织都无法解决的。这决定了激励机制的有限性。那种认为激励机制可以无限激励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2 公务人员自我激励。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其一生都在以不同的人生目标进行自我激励,公务人员的自我激励是公务人员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重要补充。在经济转轨时期。目前要养成公务人员自我激励和自律意识有一定难度。首先,公务人员自律意识比较淡薄。其次,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与政府节目表呈现出不协调状态。政府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满足所有的公务人员需要的有限性,政府资源不能满足某些公务人员的个体需要。他们便利用手中权力去寻求自我利益。这就是问题之所在。因此,政府必须强化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公务人员用政府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自我激励。养成严格的自律意识。外在激励必须通过自我激励起作用,政府激励的有限性决定了公务人员的自我激励显得更为重要。而且相比来说自律比他律更有成效。

三、法制规范与激励机制的“合力”共同推动行政伦理建设良性发展

(一)加快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的变化,同时市场经济规则也渗透到政府行政活动中,导致行政伦理出现了危机。旧的行政道德体系消解了。新的行政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转型期的公务人员的内心信念的确立、自律意识的形成、道德义务的笃行、道德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道德强制。因此,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进行行政伦理立法,而是如何进行立法。为此。要清理、完善现有的法律。对过时的要尽早废止;对有明显缺陷的,要适时修订完善;对要尽快制定实施细则的。需要制定配套制度的要抓紧制定。其中,最为关键也重要的是要加快制定《公务员法》实施细则,对有关规定进行细化,以便执行,进而更好的规范公务人员的行政伦理。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尽快制定配套法律体系。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整体推进,需要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和配套,建议尽快出台《反腐败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法》等相关法律,对党政机关和公职人员的廉政目标、行为、评价与奖惩做出具体的规定,对违反廉政目标和要求的行为给予应得的惩治。并使其成为与刑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法律。

(二)要加强公务人员的自我激励教育。必须强化意识形态,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教育必须强化。使公务人员必须做到用我党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公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目的是强化公务人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并且形成其内在的自我激励动力。必须注意激励导向作用和激励强度。必须对符合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公务人员予以较强激励,确立正确的激励导向,而且要对那些严重违反政府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者,予以严肃处理,做到要有铁的纪律、铁的手腕、铁面无私。这是确立正确的激励导向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公务人员才会自觉地逐步强化自我激励和自律意识。

(三)要强化公共行政制度和体制的道德化建设。要对行政伦理的失范进行激励性的规制,努力做到公共行政的道德化。可以说公共行政的道德化是激励性规制的基础。法律制度、权力体制、组织结构、公共政策及典章制度具有道德的合理性。在行政管理中不难发现。制度的道德性对个体道德具有客观性的约束力,行政体制以及制度的道德化对于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有着普遍的约束力。不仅如此,公共行政制度和制度的道德化对于有道德觉悟的公务人员还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也就是说,制度与体制的道德化就能实现对行政行为的调控,能通过鼓励公务人员的道德自觉性强化道德的他律性。把褒扬和惩治结合起来,使一切行政行为都能够在这一道德化的条件下有规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我们说公共行政的道德化首先是公共行政制度和体制的道德化,是因为只有制度和体制的道德化才是深刻的和广泛的,才具有稳定的引导功能,在这一点上,是任何个体道德所无法达到的。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行政主体产生侵蚀的因素,表面上看来是行政主体的不道德现象。实质上则是制度的不完善。行政体制上的不完善及各种制度的缺乏和疏漏,为腐败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环境。可见。在制度安排、体制设置中贯穿道德原则是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基础工程。

(四)要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在中国,许多防范腐败行为的法律、法规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许多公务人员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务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对行政道德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行政道德意识淡薄。因此,防止行政伦理的失范,公务人员的素质和道德状况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必须加强公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其内在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提高公务人员对行政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培养正确的权力意识、忠诚服务意识、奉公守法观念等,使其自觉实现对行政道德规范由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及行为习惯的转化,并内化为行政行为的内在价值导向。从而培养与提升公务人员的公共利益至上的精神,忠于国家和社会、忠于法律的精神,公共精神,公正精神,责任精神。事实上。有了公务人员道德素质方面的支持及法律规范的保障,就能够弥补制度设计上的不足,最起码可以将制度运行过程中制度安排的弱点和不足反馈到制度的修正与再设计中。使这种不足可能造成的紧张得到缓解。

(五)要加强全社会对公务人员的监督。在行政活动中,公务人员的行为是一种公共责任行为,其本质是谋取公共利益最大化,维护社会公正,因此建立和健全对行政伦理道德主体的责任监控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突出特点。为此。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社会团体、社会舆论等的干预和监督作用。舆论监督是保障公民权利,约束官员公务行为的最有效武器之一。社会舆论反映整个社会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监督,具有明显的行为约束优势互补,它能对相关的公务员指明行为准则,引导行为方向,从而直到规范行政行为方式的作用,促进公务员最起码的行政伦理道德秩序。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凡是涉及到政府部门重大事项和公共利益的事项都应定期、及时地向社会公众通报。以便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和行使其监督权。从而客观上规范作为公共行政行为的道德主体——公务人员的行为。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个体道德理性约束的有限性和社会伦理价值的多元化,使得以公权谋私利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日益突显。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通过对行政伦理法制规定,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双重构建,因此。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二者的“合力”全力推进行政伦理建设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党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文明行政、民主行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相应的动力资源与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 刘凤刚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我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种类

海洋灾害按照其成因大致可分为:海洋环境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地质灾害(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湿地退化等)、海洋生物灾害(赤潮、外来物种侵入等)和人为灾害等。

(一)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是指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风浪、涌浪叠加在正常潮位之上,引起沿岸涨水常常酿成巨大灾害。

(二)赤潮灾害。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突发性地增加,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的海水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依赤潮起因、生物种类和数量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赤潮的发生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三)灾害性海浪。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海水波动现象。灾害性海浪是指波高达6米以上的海浪。它给航海、海上施工、渔业捕捞和海上军事活动等带来灾害,使船舶和海上平台倾覆;海浪到近海和岸边,冲击摧毁沿海堤岸、海塘、港口码头和各类建筑物,伴随风暴潮沉损船只,席卷人畜,并致使大片农作物受淹和各种水产养殖品受损,海浪所导致的泥沙运动使海港和航道淤塞。

(四)海冰灾害。

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最突出的海洋灾害。我国北部海域纬度偏高,每年都有结冰现象出现;黄河口附近也有一定河冰入海。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严重冰情造成钻井平台倒塌、船舶破坏、航运中断等严重海冰灾害。今年北方沿海地区就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海冰灾害。

(五)海啸。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海海底地震伴生海啸的比例只有6%,远低于25%的全球平均水平。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经详细考证,指出地震海啸仍是我国不容忽视的海洋灾害之一,尤其是我国闽台地区。

二、我国海洋灾害现状及其严重性

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公报数据统计,在1989-2008年这二十年间,我国海洋灾害导致6297人伤亡(含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61亿元(见表1)。

从图1的情况看,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尤以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最高,而且每年的海洋灾害都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少则20多亿元,多则数百亿元。

2001-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冰等五种主要海洋灾害969次,平均每年121次;导致伤亡(失踪)人数1817人,占全部海洋灾害所造成伤亡人数的9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33亿元,占全部海洋灾害所造成损失的99%。其中,风暴潮造成经济损失最大,为1107.32亿元;海浪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最多,死亡(失踪)人数1095人;发生赤潮和海浪的次数最多,分别为628和273次。近年来,由于环境影响,海洋生物灾害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赤潮和浒苔,仅2008年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3亿元。

三、海洋灾害的统计范围与主要灾害的对应灾害等级划分

海洋灾害种类多,按海洋灾害成因划分灾害范围如下:

(一)风暴潮

依国内外风暴潮专家的意见,一般把风暴潮灾害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按照引起风暴潮的大气扰动性质,通常把风暴潮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热带气旋诱发的(如热带风暴、热带低压、台风或飓风等),另一类是由温带气旋诱发的(如渤海气旋、黄海气旋、江淮气旋等)。从历史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热带气旋诱发的风暴潮及其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温带气旋诱发的风暴潮。

(二)灾害性海浪

国际上采用波级表示海浪灾害,我国采用国际通用波级表划分海浪等级,分为无浪、微浪、小浪、中浪、大浪、巨浪、狂浪、狂涛、怒涛、暴涛等级别;其中,狂浪、狂涛、怒涛、暴涛属于灾害性海浪。

(三)海冰

结冰范围及厚度是反映海冰冰情的基本指标,我国将海冰冰情划分为五个等级:冰情最轻、冰情偏轻、冰情常年、冰情偏重、冰情严重。对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黄海北部四个海域由于其地理位置不同,分别给予了不同的结冰面积和结冰厚度的海冰灾害对应等级。

(四)赤潮

根据赤潮出现的范围面积大小,将赤潮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五)海啸

国际上一般使用渡边伟夫海啸级表表示海啸的大小(见表7)。1级和1级以上的海啸均属于破坏性海啸,2级海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3级海啸则严重成灾,4级海啸可能成为毁灭性海啸。

四、海洋灾害统计体系的建立

我国进行海洋灾害统计收集及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有:一是由国家海洋局定期发布海洋灾害汇总信息,在国家海洋局收集到的海洋灾害数据比较齐全;二是国家统计局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资料对外公开发布海洋受灾信息;三是从事常规海洋统计工作的有关部门,这是海洋统计信息收集来源的主渠道之一;四是当地民政部门的受灾统计也是比较权威的统计数据,用作灾后援助、扶持等依据;五是各类保险机构从损失理赔的角度进行灾情及损失评估。我国海洋灾害统计可谓缺乏系统性、权威性、统一性。为此,完善海洋灾害统计制度,促进海洋灾害统计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系日趋完善,促进海洋灾害统计的标准统一,是十分必要的。海洋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由以下五大部分组成:

(一)灾因统计指标。

以灾害的成因为依据设置灾因指标,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海洋灾害的基本种类,也能通过灾因与灾果之间相关度的分折,可揭示海洋灾害的成因机理,指出减灾防灾的主要方向。

(二)灾情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是对灾害的等级或规模、次数或频率、表现形态、灾害程度、受灾范围或面积等方面进行统计的指标。其中,灾害等级及表现形态等以世界通行的灾情等级划分为依据确定,一般可以将各种灾害现象统一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甚至更多的层次。它们作为衡量灾情状态的指标,与灾害发生与否并无直接关系,只是作为衡量灾情的尺度。灾情指标的设置价值在于为灾害监测与灾后对灾害的损失统计等提供量化的依据。各类灾害的灾情统计至少应包括:

1、灾害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灾害类别、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地点或范围、致灾原因等基本信息。

2、灾情信息。

主要灾情信息包括:灾级;受灾人口、伤亡人口、失踪人口、转移人口情况;牲畜、家禽、动物养殖死亡与流失;水产品养殖及养殖设施损毁情况;受灾农作物及面积情况;耕地损毁情况;房屋损坏、损毁情况;海洋工程破坏情况;道路损毁(公路、铁路、桥梁等)情况;港口损毁、航道、航运设施损毁情况;建筑物损毁、仪器设备设施、产品、材料、物资等损毁情况;其他受灾体损毁情况。

3、对一个地区(市、县)受灾情况的汇总统计。

将上述单项损失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对应统计口径汇总,通过地市县或者灾情应急指挥中心等机构定时填报,汇总上报管理部门。

(三)灾损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主要解决灾害损失的评估方法与方式问题,并对各种灾害所致的损害后果进行统计。如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可以灾害事故现场损失为统计对象;间接损失以对现场之外的损害或预期利益的丧失为计算对象。对财产的直接损失,可以显性的损失为统计依据进行计量;对人的直接损害的统计,则应包括被损害者的显性与隐性损害。但因人在灾害中死亡或残废而导致家庭收入锐减等则应计为间接损失。由于灾种不同、灾害发生的地域及时间不同等,对灾害损失的评估方法亦有差异。从总体上讲,灾害损失的评估又都可以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评估两大类,而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可进一步划分为经济损失与非经济损失。用公式表示如下:

灾害损失=灾害直接损失十灾害间接损失

=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十灾害直接非经济损失十灾害

间接经济损失十灾害间接非经济损失

建立灾害评估模型,即以货币为计段单位的关系函数表达式:

上式中,M表示折算成货币损失的数量;Q表示直接损失因子;N表示间接损失因子;q1、q2分别表示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非经济损失;n1、n2分别表示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非经济损失。

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不是某项损失,而是多项损失。因此,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两类,各自又可以分为若干分项。每一分项均可以建立它们的损失估计函数,然后利用各自损失估计函数计算出分项损失的货币数量,最后再将分项损失的货币数量进行加总求和,即可得到本次灾害事故的总损失费用。总损失费用公式:

上式中,M为总货币损失;MAi为第i项直接损失;MBj为第j项间接损失;n、m分别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项数。3

(四)减灾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专门统计政府、社会、单位、家庭或个人的减灾投入,使用统一货币来计价。主要包括:一是减灾资金的筹集指标,如政府拨款、社会集资、企业投入等及其各占多大比例;二是减灾资金的投向指标,如减灾宣传占用、减灾工程投入、非工程措施投入等及其各占多大比例;三是减灾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指标,如避免了多少损失,产生了多大的直接经济效益等等。减灾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出减灾资金的来源、去向及效益评价。

(五)补偿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专门统计灾害发生后通过各种方式对灾害损失的补偿情况,它反映社会对灾害损失的补偿程度。主要包括以下统计指标:一是政府补偿,如政府救灾拨款等;二是保险公司的赔款支出指标,如企业财产保险赔款、家庭财产保险酷款、机动车辆保险赔款等及其所占比重;三是其他情况下的灾害补偿,如社会捐助、企业自保、社会保险中的工伤保险支出等等,均是灾害补偿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上述统计的基础上再计算出各占比重,就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出全国灾害损失补偿状况,并为评价各种灾害风险的分散状况与灾害补偿结构是否合理提供依据。

摘要:本文以统计视角看海洋灾害的危害, 提出规范海洋灾害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并根据国际通用界定海洋受灾度的标准, 进一步细化了海洋灾害统计五大指标体系。

关键词:海洋灾害,灾害统计,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 汪兆椿, 李茂和.形形色色的海洋灾害.[M]商务印书馆.2001.9.

[2]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灾害与减灾.[J]中国减灾.2000.11.

[3] 许飞琼.灾害统计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9.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其次,无论是政府、媒体、学生甚至某些专家都将个人创业仅仅当作临时性的过渡。出于这种大众心理,无论是在选择项目、投入程度、抵御风险和克服困难等的能力等多个方面我都不可能做得十分好。 社会心理,就像一个无形的巨浪,往往会把每个人心里的涟漪冲得一干二净。 第三,国家发布创业的扶植政策和配套措施还很多停留在有其名无其实。比如说,广东省今年指定的扶持创业政策之一——小额贷款政策。在现实中,我有几个前两年前毕业的高中校友,刚走出大学校门就选择了创业这条路。从走出大学校门那时候就开始在这些政策中打滚,直到今年只有一个师兄才拿到一笔3万块的小额贷款。 第四,没有在社会上历练过的我的抗挫折能力和创业经验的欠缺无形中有可能选择放弃。挫折作为一种情绪状态和一种个人体验,各人的耐受性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仍然能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的人稍遇挫折便意志消沉,一獗不振,甚至痛不欲生。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经不起翻腾,我也在怀疑自己也是否这样被磨平棱角,止步在创业的路上。想起这些,心里总不是滋味。 有人说,在事实上,创业本身绝对不能是一种由于找不到工作而被迫采取的权宜之计, 而是恰恰相反,选择自主创业更需要深思熟虑、精心准备,立志将其当作一生的职业和事业认真对待。唯有此,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和创业技巧;唯有此,才能经受住创业过程中不一样的艰辛;唯有此,才能取得创业的成功。

虽然如此,这一翻高谈阔论还是不足以打翻我心头的那些千斤重的烦忧。 扶植个人自主创业也同样不能是国家、社会、高校为了应对就业压力采取的临时性措施,而本来就应当是学生就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渠道。以往,或许相关方面在这面扶植、引导、重视不够,那么,就要借着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屡创新高这个特殊时期形成的这种氛围,就要进一步采取得力措施使各方面的政策和规定更加有利于创业成为就业主要渠道之一的形成。总而言之,只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切实到位,只有有关方面都不再把鼓励大学生就业当作当前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权益之际而是出于长远考虑加以扶持,只有选择创业道路的学生切实经过理性慎重思考之后认真加以选择并努力成为这方面的专才,只有从事创业的大学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义无反顾的坚持,这条创业道路才能走好。只有这样,国家的政策落实了,我们才能放下心里的那些千万种烦忧,选择创业这条道路,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把创业当成一生的事业。 想要完成创业这个事业,途中肯定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挫折。但是,如果心里有梦想,背后有人在为我们撑腰,我们还会害怕什么。无论前面的路无论是泥泞崎岖,还是荆刺满地,我们也会一路高歌、勇敢大步地往前走下去。篇二:创业学管理学习心得 班级:@ 学号:# 姓名:# 《创业学管理》学习心得

创业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五年前,“enterpreneurship”这个概念在中国可谓还是相当陌生,现在,创业却是如火如荼,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一直备受关注。社会转型与发展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但光有创业愿望创业技能低却也导致了一个又一个创业失败的案例。因此,创业教育必不可少。这学期学习了《创业学管理》,颇长了见识与心得理解。

创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想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尤其是一个未出炉或刚出炉的大学生,必须时候磨练自己。第一,要有创新精神,要有新的方法迎接不同的挑战。第二,要学会独立自主并且有明确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着。第三,要学会适应不好的环境,把消极的环境看作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最后,能够勇敢的冒险,而不是一味的趋避。只有在这些磨练中,才能具备一个创业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控制内心冲突的能力,发现因果关系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创业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团队,就个人而言,不仅要具备上的自身条件,还得具备经验(创业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去企业打工或实习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创 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资金(学会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技术。在一些条件不允许自己单独创业的时候,可以选择组建一个团队。联合是一种力量,前提是必须有明智的指挥。团队最主要的问题应该就是管理内部的冲突问题,特别是与股权利息相关联时。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尊重他人,协作进取。 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只有抓住创业机会才能使创业成功。创业因机会而存在。而机会来源于一切变革,要从先前经验和现实自我来感知这些灵感。但是,如果该机会没有足够大的价值潜力来弥补为把握机会付出的资本或者说该机会不适合 ,这个机会也就不值得我们去追寻了。必须做足前期市场调研和论证,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投资方向,甚至仅凭一时心血来潮做决定,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任何时候不打无准备的仗。想要创业,创业策划书是必备的,以备做好充足打算和对全关的考虑,不管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条件。这样才可以在建设自己的事业时有条不紊的进行。如果经过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这时候,新企业的生命力极其低下,企业极易夭折。必须遵循企业的管理规则(这就要接受大量的企业管理知识与自我修炼了),创

新之中求稳定,这其中需要走的道路是同样艰辛的 我们大学生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 虎“的精神,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在这种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状态下,创业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同时由于盲目乐观,急于求成市场意识单薄,往往失败。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创业还是选择略微风平浪静的求职。篇三:创业管理课学习心得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创业管理课学习心得 院系:管理学院市场营销(2)班 学号:2009040089 姓名:赵洋桥

2011年下半年,我的大三上学期。创业管理课在张燕老师的带领下悄无声息的开始了,最后经历过创业计划大赛轰轰烈烈的落下了帷幕。无可否认,创业管理这门课给了我很多非常宝贵的启发,原来隐藏于心的创业计划也通过对这门课的深入学习思路变得渐渐清晰。他让我明白了那些创业思路是空想、幻想。那些又是创新的可以实践的。创业是一个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要加强对创业的管理。 创业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没有顽强的意志是无法完成预定的创业计划的,所以在创业的道路上要时时刻刻以励志作为前行的助推剂。但是,创业的道路也是幸福的,创业的过程就如品味一杯烈性绝对伏特加,就如经营一段完美的婚姻,就如含辛茹苦的抚养子女功成名就、成家立业,等等。 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在风险与不确定性条件下,为了获利或成长而创建新型组织的过程。创业要有创业者、技术、资本、市场,这些都是创业需要的核心要素。当然创业过程中,创业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创业精神是一种能够维持创新成长的生命力。可以分为个人的、企业的、组织的创业精神。励志是创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保持创业精神要做到以下步骤:

1、建立愿景,

2、鼓励创新,

3、营造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

4、建立创业团队。然而为什么要具备创业精神呢?因为要面临复杂的竞争,要面对不信任的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而分离出来的创业家是最优秀的、最聪明的人。 介绍两本本我最喜欢看的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万能钥匙》。这两本书在我认为是最优秀的励志书,也可以说是创业必读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是介绍一个伟大推销员是如何从一个自卑的、消极的、无赖的、迷茫的小推销员逐渐在他的人生导师的指导下成长为一名强大的、上进的、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推销能手的故事,而且这本书附带的《羊皮卷》也是非常经典的励志书。在我失落时我常喜欢拿出来读读,这样不好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了。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就是——只要决定成功,失败永远不会将你击垮!《万能钥匙》这本书美国励志作家查尔斯?汉尼尔的经典著作。他传授的是为一切成就奠定基础的终极原则、理念、因果和法则,奉献的是一种开发利用人类智慧的手段,以及由此而来的相关人的雄心壮志相契合的无穷魅力。24个章节,24把开启人生成功大门的钥匙。励志的言语在你看完这本书之后你就会觉得这里面无所不包了。我喜欢看这本书,当我缺乏行动积极性时。之所以在这个总结创业管理课心得的当口介绍这两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如果在创业过程中你如果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你就在创业的道路上成功了一半,而如果你真正看懂了这两本书,并且在创业道路上加以实践,那么在拥有强大精神支柱方面你又成功了一半。如此说来,你就成功了1/4。 在这个创业管理课上,我们在一起学习创业管理的理论 知识、我们一起探讨创业道路上的七七八八,我们研究中外著名创业人士创业成功的重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价值

(一)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搭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可以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首先,依据准确的预算标准来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提供正确的数据和信息,实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引导和指导目的。实现规范内部控制行为的目标,为行政事业单位业务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其次,管理会计体系可以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管理行为,及时的收集和掌握管理信息。将其提供给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让其及时、准确的掌握单位的会计预算和落实情况。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于预算内容进行调整,规范预算执行工作流程。将其作为岗位和项目考核的依据,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源配置,进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效益的提升。

(二)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

管理会计能够辅助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会计预算管理系统,加强管理会计体系的执行力度,为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准确的管理决策信息。优化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方案,首先要健全管理会计体系,突出该体系的主线与核心,即以会计预算管理为主线,将本单位资金管控作为核心,充分利用会计预算管理系统促进本单位所有业务之间的有机衔接,从而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注重优化资金监控平台,了解每一笔资金的动向,将资金监控系统和会计预算系统相连接,以此控制资金风险,准确反映本单位的财政资金运行信息。再次,行政事业单位应着重加强管理会计队伍建设,将之前的会计专业人员提升为管理会计人员,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决策工作,不断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注意做好管理会计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引导他们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认真学习会计管理、财务预算管理、内控管理和统计学等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设备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奠定优质人力资源。

(三)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效率

管理会计是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提供相应的预测性信息,进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战略规划制定造成直接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结构组织正在逐步发展变化,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评价机制也出现明显变化。管理会计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了有效信息,进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战略决策的正确性,从而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措施

(一)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思路

管理会计体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有着重要价值,始终坚持以预算业务为核心。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收支计划进行科学预测,充分发挥出预算工作的基础性价值。搭建更加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更加准确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状况。从计划、实施、改进等多个层面出发,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提供信息和数据。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和预算管理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展示出内部控制系统和预算会计之间的关系,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工作。

(二)强化预算管理机制

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不断的完善预算管理流程,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往年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结合现有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环境进行分析。创设更加完善的预算管理计划,严格落实各种风险防范措施。要积极总结和归纳各种信息和数据,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要将全面的预算数据作为基础性内容,实现基础业务和管理会计的有效对接。更好的掌握预算执行体系,进而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准确依据。

(三)提升成本控制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十分的重要,明确部门之间的责任和权限。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执行状况进行细致分析,更好展现出预算管理的优势。帮助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明确自身的权责,及时的找出运营过程中缺陷,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方案。提升成本管理水平,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模式。采用标准成本管理方法,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成本管理标准。将其作为成本管理的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完成成本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两者进行对比,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实现控制运营成本的目标。

(四)创建完善的业绩评价机制

想要创建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就要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阶段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及时的发现单位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依据自身特点进行优化和调整。评价机制要从预算计划、控制预算、预算执行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制定出更加详尽的评价管理机制。同时还要创建完善的业绩激励机制,使用评价和考核工作来帮助管理人员掌握单位的运行状况。充分的发挥出激励价值,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热情。依据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来强化单位的战略目标,逐步优化细节和标准的控制程度。积极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进一步的提升人员的综合素养,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探究是十分必要的。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价值,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结合实际情况,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进程。不仅要发挥出预算工作的基础性价值,还要搭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积极总结归纳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信息,为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增添新的活力。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机制,进一步的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经济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引导作用,也推动了自身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随着政府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主要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探究,明确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行政,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 葛秀梅.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探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69):26-28.

[2] 李伟铭.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J].财会学习,2018(07):52-53.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容按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要求逐步进行完善, 内容基本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以及基本的财务情况, 事业单位针对自己日常开展的常规业务进行选择, 按照行为规范进行责任划分和管理, 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特殊性, 是财政拨款, 任何服务都不以盈利为目的, 因此管理松懈, 经常问题, 内控的内容不完善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需要对所有的单位经济活动内容展开分析和总结, 以便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 提高服务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不强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一直对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充分的认识, 尤其是它的内容方面, 因此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识不强, 内部没有独立的内控部门, 缺少管理人员, 对内控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管理这方面, 由于管理者缺少对内控的认识, 导致内控内容不健全, 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内控重要性的宣传, 所以直接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度不完善。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起步晚, 相关理论不完善,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内控对自己工作的指导作用, 内控体系的框架有缺陷, 缺少专业的指导, 造成了内部控制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加上国家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造成资源浪费想象, 管理人员对内控认识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二) 缺少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容的完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拥有一个优质的内控环境, 因为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内控制度的作用的发挥的, 保证内控体系的完整, 但是现实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情况看, 单位内部的工作环境不利于内控的建设, 管理者以及内部人员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阻碍, 不愿意进行改变, 加上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不清晰, 内部部门的责权划分不清楚, 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 因此内控制度的建设困难重重。不协调的内控环境导致单位的日常工作执行力差, 工作效率低, 系统的不完善, 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体系的提高, 为违纪行为提供更宽阔的空间, 不利于反腐倡廉工作的进展。

(三) 固定资产管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固定资产的管理, 固定资产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容很多, 工作量大, 资产管理松懈, 对资产管理的使用的处置, 采购记录, 使用和保养等没有规范的管理, 一般都是轻视管理, 重视采购环节, 单位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不完善, 没有主管部门, 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不顺利, 责任相互推诿, 鉴于这种情况, 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严, 程序有缺失, 造成固定资产浪费严重, 国有资产遭受损失, 同时在单位部门合并, 以及人员变动的时候, 不能及时的做好资产管理交接工作, 没有对资产进行合理的清查, 所以固定资产管理无制度, 无章可循, 主管部门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不能及时地掌握, 面对上面领导检查没有信心, 因此造成单位的资产管理不完善, 内控制度有欠缺。

(四) 内部控制制度不全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财政经费的基本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对经费的使用, 报销制度, 审批人员等都做明确的管理, 发票的真伪性, 专项经费的使用不严, 造成挪用资金的现象严重。基本业务管理脱节, 票据管理不严, 对票据未建立抽查制度, 真实性的有待考察, 票据不能及时入账, 引起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同时预算控制管理薄弱, 预算编制粗糙, 缺少计划性, 资金管理没有预见性, 削弱了资金的预算控制力, 岗位设置不合理, 一人多岗, 实际的工作问题很多。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发体系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与新经济时代的市场环境不相符, 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

(五)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需要各部门积极的配合, 但是现阶段由于内部沟通不畅, 缺少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 各部门信息的独立, 因此给行政事业单位增加工作难度, 各部门之间互动性不强, 是内控问题复杂化, 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 没有沟通, 认为内控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因此理解不到位, 大家自己做自己的工作, 因为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作,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连贯, 但是因为没有保密措施,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也就无法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来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需要对各项内容做明确的规定,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工作要求, 按照相关的程序, 规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作, 各要素之间要相互制约, 内部控制环境, 财务管理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 财务账目记录, 财务风险, 流程等, 以及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 对固定资产做好清查, 管理, 资金使用规范, 保证内控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在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内控制度建设营造工作氛围, 鼓励管理者重视内控建设, 以便更好地完善内部控制。

(二) 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需要改变陈旧的工作状态,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 所以单位管理者要认识到内部控制重要性, 加强对内控的管理, 现在国家重视打击腐败问题, 所以管理者应该从内控制度的内涵入手分析, 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内控进行管理, 起到带头作用, 在单位内部还要为内控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内控建设中, 利用国家法律的支持, 减少对国家资源的浪费, 同时符合国家财政的需要。内控意识的完整, 要落实到责任, 大家工作努力推进内控的方针, 政策建立, 有益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能, 让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文虎社会稳定做贡献, 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三) 明确工作职责, 培养专业的人才

内部控制涉及事业单位所有的部门, 需要整个单位协调好内部工作, 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但是由于单位管理者对内控的不重视, 因为人才的专业素质低, 缺少综合能力, 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清楚, 所以不能及时的整改问题,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视对内部控制人才的培养, 派专人负责内控建设, 强化道德意识, 工作职责, 制定奖惩制度提高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主动性, 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 主动学习相关的内控知识, 以及完善内部的财务知识,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约束。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提高大家工作的能力, 以及实践机会, 同时重视日常工作的监管, 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 增强大家的创新意识, 以适应事业单位的改革。

(四) 完善内控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内容多,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动, 需要进行改革, 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经济, 所以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需要明确领导人的责任,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保证机制的长效性, 可以借鉴成功的案例, 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 做好风险监测, 预警, 评估, 通过对数据的对比, 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预警机制,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同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完善相关的采购, 使用, 保养等制度, 规范管理各个阶层的人物, 避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遭受损失,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依据科学的考核标准, 对相关工作进行考核, 作为单位内部人员的年底评定的标准, 把握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工作重点。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断的进行改革,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问题, 需要及时进行整改, 提高内部控制的意识,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明确工作职责, 培养专业的人才, 建立完善内控风险预警机制, 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发展做好基础准备, 便于解决腐败问题,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 更好的服务人民, 使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各领域的管理上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行驶行政管理的职能, 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具体的体现在科教文卫内容上,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国家的各个领域提供服务, 它是直接或者间接为生产建设和人们生活服务的单位, 随着国家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外发生很大的变化, 需要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有利于防止违纪腐败问题的发生, 这也是现阶段国家民生政策的重点, 加快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单位内部人员及时的做出调整, 强化措施, 不断完善内控制度, 提高思想认知, 以便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经验。

上一篇:大众文化与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