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范文

2023-11-21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范文第1篇

1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但在长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将阅读单纯地理解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 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 什么是阅读兴趣呢?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呢?

心理学上对学习兴趣的定义是:个人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习的动力之一。由此可知, 阅读兴趣是指个人对阅读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林语堂说得很好:“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他又说:“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 一句话说, 兴味到时, 拿起书本来就读, 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 这才是不失读书的本意。”所以, 要让学生与文章产生亲和力, 关键是要让他们发现阅读的妙处产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例如, 关于“荷花”的描写。教师可通过比较教学让学生去体会, 同样是写荷花, 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白色的, 而孙犁笔下的荷花却是粉红色的呢?难道不同地方的荷花都是完全的纯然一色?为什么朱自清描写的荷花是“袅娜”的“羞涩”的, 而孙犁笔下的荷花却“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在教《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 试着让学生去诵读这个长句“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得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遇见程君, 前来问我道, ‘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学生读完这个句子后, 问学生看有没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问学生鲁迅为什么要用这么长一个句子?……如果长期这样坚持, 学生渐渐地就会认识到形象的语言, 是有声音、有色彩、有线条、有气味、有形状的, 就能感受到形象背后还有更丰富的情感。

2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 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文章, 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得其妙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是基础。可以说, 不读作品, 无法品味语言的魅力;不读作品无法领悟言外之意;不读作品, 无法学好语文。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 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 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 提取信息, 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 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 视之于眼, 诵之于口, 闻之于耳, 形成于脑, 整个过程, 调动了诸多因素, 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此外还可以采取教师范读, 学生练读, 领读, 齐读, 分段落读, 分角色读……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问题, 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 以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 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3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从提出各种问题开始的。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在阅读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习的兴趣。

质疑的方法有求异质疑法、发散质疑法、添加质疑法。求异质疑法, 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的方法;发散质疑法, 即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方法;添加质疑法, 即对某人某事的引申、补充的提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或经验, 运用以上质疑的方法, 列出自己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 以此告诉学生, 善于质疑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途径。

我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 提问学生:“作者写‘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安排贾母最先出场?与贾母一同出场的有邢、王、李夫人, 为什么贾母详写而其他人则是略写呢?”由此引导学生从人物角度质疑: (1) 风姐出场为什么不和贾母一同出场?她又是以什么形式出场的呢? (2) 为什么作者写贾宝玉出场先侧面描写然后再实写呢?

总之, 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质疑, 教师辅以针对性的点拨, 就能起到“教师之教, 不在于全部讲授, 而在于相机诱导”的促进作用。

4 鼓励学生创新的感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 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只要学生的答案是合理的, 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针对课文的特点, 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 比如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喜欢哪句话?”“你欣赏哪一段?”“你对哪个人物感兴趣?”等,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必顾忌别人的看法。

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通过个性阅读, 分析“林冲”这一典型的人物性格。林冲特别讲究“义”, 表现在哪些方面?林冲的讲义气, 在某些时候代表的就是正义, 而正义与邪恶是势不两立的, 作者塑造林冲这个典型形象, 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呢?林冲性格的转变, 关键在一个“逼”字, 正是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 使林冲走上反抗道路。所以说林冲性格的转变, 揭示了《水浒》的主题——官逼民反。对于《水浒》的这一主题, 你有没有不同见解?总之,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他们读好书, 好读书, 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教师的教法, 却忽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学习方法,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 教学月刊中学版[Z].2008.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范文第2篇

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要注意文体特点

1.1 议论文、说明文等普通文章应由分析结构入手

普通文章突出的美是简约之美, 这类文章的教学, 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分析入手。普通文章基本的结构有这样几种:一是纵式结构, 记叙文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 按时间先后安排记叙的顺序,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心理, 便于读者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说明文按照事物形成过程, 人们观察事物的过程由内到外或有外到内、由局部到整体安排说明顺序。议论文按人们思维发展的逻辑规律安排论证顺序。二是横式结构, 记叙文按事件构成或人物若干事件展开。说明文按事物的组成部分、若干方面分别说明。议论文按总论点的不同层面分若干小论点展开。三是综合式结构, 即纵横交织结构方式。抓住文章的结构, 可以清楚材料与主旨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了解各个部分、各个层面与整体之间联系, 从而准确清晰把握文章要说明的对象、讲述的道理的最为概括的内容。分析结构还可以体验文章的开合之美, 即由总而分而总, 由整体到局部再归为整体;体验文章的舒展之美, 亦即内容次第展开, 层层深入, 如山水长卷逐渐伸展。

1.2 诗歌与散文的教学, 应该由“诵读造境”入手

诗歌语言所包含的信息不是直接宣泄于语汇表象, 而是蕴含在语汇的深层结构之中, 表层语义与语言符号是一种对应关系, 深层语义是运动着的、不确定的。阅读诗歌不仅要解释作者要传递的语义, 而且要通过进入诗人用语言营造的情调氛围中体悟到某种特殊的意味。诗歌意象所建构的整体意境往往可意会不可言传, 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 必须借助诵读去整体感知。散文是抒情强烈的美文,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 无论是咏物还是叙事, 语言中包含着强烈的情感。作者行文如天马行空无所羁绊, 往往有着一气呵成的整体气势和转承自如的流畅感。

1.3 小说和戏剧的教学, 应该从把握人物身上的冲突入手

小说讲述作品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一些故事, 对人物的塑造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不同角度进行, 并通过对人物故事的讲述给读者提供关于社会、人生的画卷, 增进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戏剧讲述的是正在发生的故事, 对人物的语言精雕细琢, 使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来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 尊重“原始阅读”, 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性化的原始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阅读教学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理解, 给学生思考的权利, 培养他们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让阅读成为学生感受生命的过程。教师要摒弃先入为主的理解分析,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原始阅读, 即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陌生化的品读, 获得个性化的感悟。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文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 对学生而言是未知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 下一步的教学才有依据。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矫正、引导学生的原始体验, 在学生原始体验的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时, 笔者放手让学生阅读, 并鼓励他们课后读《红楼梦》原著, 在学生自己原始阅读的基础上, 评价课文涉及的几个主要人物。在评价王熙凤这个人物时, 不少同学认为她惯于玩弄权术、善于逢迎、见风使舵, 这也是多年来形成的结论。但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王熙凤的机变逢迎是一种生存本领, 在那样一个复杂的大家族里要想当那个家, 处理好各种关系是必需的。诸如此类的个性化感悟可视为独特性的个体阅读体验,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不无道理, 应当场给予肯定,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 大量收集、缜慎“编码”, 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 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合, 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 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 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衍生出新的信息。

以《失街亭》为例, 马谡自以为是、纸上谈兵, 导致街亭失守, 可谓是“街亭失, 大势去”, 那么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何在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 就可找到以下信息:马谡据守街亭、王平相助, 高翔屯兵街亭东北, 魏延屯兵街亭之右, 赵云、邓芝布疑兵, 诸葛亮自出斜谷。马谡违令, 山上扎寨, 受围;马谡夺荒而逃, 王平增援受阻;魏延及时增援, 遭魏方重兵埋伏;王平引兵援延, 王平魏延与高翔夜袭魏营, 又遭埋伏;列柳城失陷, 退守阳平关。在理出这些信息, 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后, 就可以得到“战前部署可谓步步为营, 而战争过程却处处被动”这个结论, 继而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失街亭究竟是谁之过。这样学生对“失街亭, 孰之过”这个话题的分析就会有理有据, 而不至于泛泛而谈。教师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各种信息, 更要指导学生对信息分步进行筛选与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断判断, 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

总而言之, 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创新, 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 张扬个性, 读活作品, 品出境界。

摘要:中学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高中语文教育, 要做到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 以人为本, 重视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为达成这一目标, 一是要注意文体特点, 针对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文艺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 选取相应的阅读教学方法;二是要尊重“原始阅读”, 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个性化的原始理解, 从而培养其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三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学术性学习的魅力。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范文第3篇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不是教师主观随意的行为, 它受学生状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本身的操作要求等的因素的综合影响, 为了保证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

1.1 适应学生状况

从适应学生状况的角度考虑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了:引起阅读兴趣, 唤起求知欲望, 调动学习积极性;全面了解学生, 切实尊重学生,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学生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1.2 适应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其他成分的依存关系中, 教学内容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运动形式, 决定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必须依据教学内容, 必须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具体内容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 常用阅读教学方法探析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广大语文教师积极实践, 不断总结探索, 已形成以下几类阅读教学方法, 现简要介绍如下几点。

2.1 语感教学法

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的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 美读感染法。

根据文章的内在要求, 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读出来。通过这样的美读, 让学生耳与心谋, 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 以培养语感。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 可以通过名家范读 (放录音) 、老师带读、学生自读等多样朗读法进行训练, 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然后再进行课文分析, 这样, 能收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2) 咬文嚼字法。

对课文的特点、字词、句子或段落, 采取品一品、评一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等办法,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以培养语感。

(3) 语境品读法。

根据教学的需要, 结合上下文, 从作者的身份、地位、职业、思想、处境、心情及表达目的和写作背景, 理解言语作品的具体含义、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 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4) 切己体察法。

在学习课文语言时,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 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 以培养语感。

2.2 思路教学法

思路教学法的常见形式有:

(1) 抓语言, 明思路。

文章是有一连串的语台“组成的, 抓住语台”的脉络, 文章的思路也就明确了。特别是有些议论文, 常常运用成套的关联词语, 如“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等, 沿着这些关联一词语的轨迹, 就能把思路“牵”出来。另外, 文章各段往往有一些关键句、中心句和警句, 这些句子的字电行间也透漏了作者的思路。

(2) 抓结构、理思路。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组织构造, 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客观地再现了作者的思路。例如《智取生辰纲》, 如果指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入手, 抓住了开头 (押送生辰纲) —中间 (落入圈套) —结尾 (丢失生辰纲) 三个部分, 文章的思路也就昭然若揭了。

(3) 抓线索、串思路。

线索是贯穿全文脉络、联结人或事的某一具体的食物或思想。教学时, 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线索的来龙去脉, 如时间、事件、事物、情感等, 文章的思路便一目了然。

2.3 情感教学法

这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时, 通过情感的内化过程, 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 对增进阅读兴趣, 提高语文读写听说能力, 以及传播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塑造一代人的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朗读激情法。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一言变成有声的语言, 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制作。情意盎然的朗读, 或使人凝思静想, 心驰神往;或让人荡气回肠, 潜然泪下。教学中,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学生在“情”、“声”上下功夫, “情”要真挚酣畅, “声”要轻重缓急。同时,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品味其深刻的思想感情内蕴。

(2) 导入情境法。

教材中, 有不少以景寄情, 情景交融的精美篇章。教师在钻研教材时, 要努力发掘语台文字的丰富内涵, 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时, 从文中精彩描写出入手, 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惊醒朗读, 或者通过教学媒体直观展示, 创设意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自然进入“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艺术境界。

(3) 引起联想法。

在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当学生驾驭联想的骏马纵横驰骋的时候, 心中的感情就会不可抑制的进发出来。教学时, 教师运用课文中的精妙指出叩击学生的心扉, 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 当学生的感情泛起涟漪的时候, 教师便会推波助澜, 用真挚的话语引起学生的翩翩联想, 从而感知内容, 领悟情感, 陶冶情操。

2.4 情境教学法

这是教师依据教材创设的, 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鲜明的形象, 真切的情感, 广远的意境、蕴含的理念强化学生感知, 调动学生的情感, 启迪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具体方法有:

(1)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 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 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 强化他们的体验, 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例如, 教学《这不是一颗流星》时, 就可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 创设情境。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就是遵循了人们认识客观实物的这一规律。可通过演示实物或展示实物等形式。如教学《小桔灯》, 教师就可利用自做的小桔灯创设教学情境。

(3) 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 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 形象化, 达到“一图穷千台”的效果。在图画面前, 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的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而且有益于接受和理解, 涵养美感。同时, 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之处以及依文汇图的创造性。

摘要:阅读教学要完成训练阅读技能和方法, 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丰富知识, 开发智力, 提高人文修养的的任务, 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方法。本文探讨了一些常用方法,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

参考文献

[1] 裴雪梅.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原则[J].教书育人, 2004, 14.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能力提升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对英语课程提不起来兴趣,尤其觉得英语阅读部分枯燥无味。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对阅读内容不理解,只是为了寻求正确答案而粗略浏览。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帕默也说过:学习语言是学习的一种技艺而不是科学。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继而通过课堂上英文教学、西方文化背景介绍、课外英语阅读拓展等方式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有兴趣才会专注,专注才能提高。基于教材上的文章或者对话,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一个个有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Teenager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时可以正式进入课文讲解之前,用“大家的衣服是家长选择的还是自己选择的?”这一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关于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的讨论,然后通过学习课文中两个人的对话了解什么被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从而学到 sth should(not) be allowed to do等词组搭配,激发学生想要自己去用英文表达自己被允许做的事情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

二、课堂中的英文教学

有调查发现,有些学英语长达十几年的学生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英语,有的甚至不会说英语。究其原因,是由于受到传统英语教学的束缚,没有张口说英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很重要的因素是环境,提高阅读能力亦是如此。学生在母语国家学习外语,没有环境的先天优势,那教师就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英语的环境。比如上课期间尽可能多的用英语跟学生们交流,“Let’s open our English textbook””Hope everyone to finish homework on time”等等,即使刚开始有些听不懂,长此以往,英语交流和课堂融为一体,学生们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对英语的理解力就会有所提高,对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是有益无害。

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用英文讲课之外,也要让学生们大胆张口说英语,反复听、反复读、反复练,培养学生对英语句子的感觉,俗称语感。让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逐步转变为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

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英语阅读的教学中,中英文的翻译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即使是英语程度比较好的学生。事实上很多学生都大概了解句中大意,但是翻译起来总感觉词不达意,或者与英文原句意思不符,这就是文化差异的问题。这种文化差异会造成对文字的误解。教学《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中的restroom公共厕所,即公共场所内设的卫生间,toilte泛指卫生间。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学生很容易根据母语的规则把restroom理解成休息室。又比如说“red”和“white”,中国人说红白喜事,指的是喜宴和丧礼,而对西方人来说“red”是邪恶的意思,绝对不能用在喜宴上,“white“代表的是纯洁,恰恰是适合婚礼的颜色,如果不了解这些,学生在文章中看到婚礼中到处都是洁白的装饰物的时候就可能迷惑不解。

四、课外英语阅读拓展

英语终究是一门语言,仅仅依靠课堂之上的简单学习,根本不足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就需要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阅读一定量的英语材料。在初中阶段,教师和同学们都备受升学压力,所以老师不会有太多时间安排给学生专门去阅读。而且各式各样的阅读材料浩如烟海,那么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让其明确目标,管理阅读进度,保持阅读计划顺利进行,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另外,每学期可以组织一次英语阅读交流会,让学生自己挑选出来最喜欢的文章,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不仅可以让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以后选择材料时做适当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流中可以表达出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和感悟,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五、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应教会学生整体阅读法,教会学生从文章总体出发,不要过度的纠结于某个词,对于中学生来说,文章中出现一两个不认识的单词是十分正常的,在不影响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前提下大可不必管它,阅读时要懂得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全文大意。

教师也应教会学生阅读技能。阅读技能的合理运用是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果和速度的,教师结合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教会学生使用略读和寻读等阅读技巧,但是一定要理解全文大意。

结语: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中,而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上是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但是英语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和对学习计划的落实。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得到鼓舞,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颖丽.课程教育研究. 2013(19)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05-02

一、核心概念及其特征

1、核心概念

群文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选择一个或多个题目,与学生共同就一个或多个题目进行多个文章进行阅读和讨论,对这一个或多个题目的文章达成共识。群文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现状,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形成一种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群文阅读,小学群文阅读更侧重于以儿童的视野选择优秀儿童作品,以一定的议题将数篇或一本书或几本书组织起来形成阅读材料,让学生在一堂课里或一定时间内读一组文章,发展阅读能力。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本课题将研究重点确定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背景下的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探索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基本课型及教学策略、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读本开发策略,探索儿童多种阅读方法。

2、群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首先,开放性。群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特征就是开放性。所选议题没有任何固定的答案,老师与学生可以通过互动讨论来进行知识建构;教师所选的议题内容也比较开放,老师与学生有非常大的讨论空间。其次,交互性。群文阅读教学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是各类文章同时进行,同时根据选题进行知识建构;其次,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在交互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相倾听和建构来达到群文阅读的目的,老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共同体,共同学习。最后,探究性。群文阅读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以选题为基础,进行探究讨论和学习,深入了解各类文章,这体现出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究性。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答案,主要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倾听,探究新的观念和思想,与已有知识交互产生新的知识构建。所以,在探究过程中,谁都不会知道提前预知探究结果,并且群文阅读教学重在过程,结果并不重要。

二、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意义

1、群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单篇为主,课堂中教师围绕单篇作者进行对学生讲解,其可以增加对特定作品的理解,但另一方面会使学生使去兴趣,群文阅读教学是以多篇作品作品同时进行教学的模式,学生对多篇作品同时阅读使其发挥最大理解的兴趣。从实践教学中总结出,小学生对语文单篇的作品大多没有太多兴趣,一本教材最多对其内少量的几篇产生兴趣,对其产生兴趣的作品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会较认真去听课考与互动。在其不感兴趣的作品大多都不予以理睬,许多小学生在这种情形下都会出小差,没有认真听课。多篇的阅读能使小学生发挥较大的兴趣,几篇作品结合总有一些作品使其产生兴趣,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发挥其兴趣与传统的单篇作品教学模式上更胜一筹。

群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传统的单篇作品教学中教师会延长小学生阅读作品的时间,因为单篇作品的阅读并不需要很少时间,后面的讲解也已经有足够的时间,传统的模式下是阅读时间较为长。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安排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对几篇作品的阅读,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能有效的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国的传统九年制教育中并没有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有明确的培训,如今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海外的图书作品流入中国的很多,中国本土的各类图书作品的数量更是巨大,小学生在下一阶段想全面发展需要有多阅读的基础,如果该者在阅读速度上条件很差,将会面临享受不到如今大知识背景下带来的提升自我的好处。

3、群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知识量。

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主要以单篇为主,一本教材中的作品数量比较少,在如今社会发展的状态下小学生如此少量的阅读是不足够满足社会认识的需求,小学生许多知识都是从语文教学中了解而来,因此语文教学因当发挥更大的责任,对小学生的整合知识量进行对其丰富。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的作品数量较多,不同种类的作品也增加,从量上能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从知识性上讲也增加了几倍,使小学生能在早期了解社会上的不同知识,使其在下一阶段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三、目前小学群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

1、主要问题

(1)从教学目标看,缺少对规律的梳理和提炼

教??虽然能够从文本中找出语言文字训练点,并通过比较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学习和运用,但是,由于对课文的关注点较多,不舍得删减教师认为比较有益的知识,为此,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比重仍然较大,对于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探究语言运用的规律的实践少之又少。

(2)从教学内容看,缺少对文本的重组和加工

伴随着教师对课程标准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和不断深化,教学的关注点越来越零散细小,知识点之间越来越割裂,训练点越来越复杂,忽视了对于文本表达规律的理解,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忽视了课内外结合。

(3)从教学总量看,缺少对课内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教学是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的实践应该立足于学生的阅读。纵观现有的阅读教学,教师仍然紧盯教材、落实教参、深化习题,极大地滞后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课标的要求,滞后于学生对语文文字学习的需求。

2、问题分析

伴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落实,教师对于课标的解读越来越明晰,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越来越重视。于是,针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指导也不断细化,读用迁移的教学策略遍布课堂。这样的频频训练,极大地肢解了教材,忽视了教材的整体性,忽视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性。

由于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仍是原来的,这就给教师落实课程标准带来了许多不便。现有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编写的,人文性强,工具性弱。教师的教学往往跟着单元导读和课后习题、语文园地进行。然而,许多年级的单元导读,只是站在了人文性的角度给予指导,没有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元素。这就使得教师只能立足已有的教学经验,从篇的角度设计教学,从而导致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无法达成知识目标这一现状。

课外阅读指导一直没有成为语文教师自己的事。许多语文教师都认为读课外读物、儿童文学作品是课外的事、家长的事,和我们的关系不大。为此,指导课外阅读成了盲点。随着学生阅读量少,课内学习比重增加,学生的学习力也越来越小。长此以往,语文教师辛勤耕耘在讲台上,学生听得多,参与少;学生回答小问题多,探究大问题少;学生读短文多,读整本书少。在这样的以教材为语文教学的全部的偏颇的思想引领下,语文实践成了一句空话。

四、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1、建立完善的教学理念

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下不能强调学生的成绩,教育部门应当取消在学校中进行对班次的成绩排名、比赛等活动及观念,教学理念必须以维护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或者等先进的理念为主,群文阅读教学能对小学生发挥个人潜能的作用,小学生往往在传统的教育之中并没有了解到社会上的足够知识,而语文课程的价值之一可提高小学生对自己祖国、社会的认识,小学生在这一阶段中了解的知识对以后的阶段有极大的帮助,语文的教学的效果以潜移默化为主,和学校中的条例“口号式”的教导小学不能去做不好的事情不同,在小学生当中发生公共安全的事例很多,大多因为没有良好的教育,在公共安全的认识上可以加入语文作品,这样能较好的避免发生各种的公共安全问题。学生的行为规则也可以加入语文作品中,学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能认识到主人公的行为善恶,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较多同类的作品熏陶下学生自身的行为能达到较好自觉规范,其在学校及生活中能展示独特的个人魅力,对其的身心健康也巩固了好的基础,因此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在确立好,不能以传统落后的理念进行该模式的运用,如果理念不改变反而会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

2、丰富语文教材的作品量

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要提前语文教材的数量,群文阅读主要以几篇同时阅读为主,一堂课中学生能阅读完几篇作品且老师能利用其时间对几篇作品进行讲解,在这种条件下作品的数量必须能够满足,不然会出现前期教师已经把课文讲完了,中后期剩余出大些的课时会不知其如何利用,因此会走向一种极端。教育部应当进行教材的更新,增加大量不同的作品,作品要考虑到几篇作品的主题相关,如果不相关教师将很难利用,对学生的学习也会出现把负面的影响,如几篇作品可一半是正面的人物主人公,另一半是反而人物的主人公,故事的主题以正面与反面相对,教师在课程中对其两种类型的主人公及主题进行对比讲解,能生动的调动小学生的理解,知识性的涵盖也得到全面性;教育部在无法更新教材的情况下,也可使用组织编写多一本教材为解决的方法,可组织编写多一本语文教材,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于群文阅读教学的利用,教材要与现存的教材配合,要考虑到其教材与现存教材的搭配性利用。

3、教师应当注意作品之间的相关性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在几篇作品同时阅读讲解中要考虑到其关联性,作品之间可以有相同的主题或者是对立的主题,或者是主人公相同等特定。几篇作品不能出现不相关联的情况,这样会使学生不能理解其讲解,教师也较可能无法充分的发挥其教学的作用,几篇作品之间有关联性教师才能发挥更好的讲解表现,?W生也能更好的在这种模式下物尽其用,对于关联性的探索老师应当花更多的备课时间进行对作品的分类,组合成不同的作品集,教学当中要敢于探索。部分教师选择作品的时候要慎重选择,要选择符合小学生的作品,有益于小学生发展的作品为优先,难度高的作品及带有反作用的作品要放弃对其的选择,作品要符合我国对小学生的品德规范、符合我国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及符合当地不同民族的习惯。

五、结束语

本文探索了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意义,群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量,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学生的未来将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一名社会的成员是否拥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的数量等都将影响其未来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发展,一名拥有多方面知识的社会一员能够较好的处理好生活中更类问题且在工作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个人作用。本来对群文阅读教育问题的改善也作出了一定的见解,对其教学质量提升作出了对策,主要以建立完善的教学理念、丰富语文教材的作品量以及教师应当注意作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学校、学生的情况而作出有益的探索及改善。

参考文献:

[1] 徐秀春.当前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小学教学参考》, 2015(31):1-4.

[2] 罗 莉.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四字激趣”分段谈[J].《科学咨询》, 2015(22):79-80.

[3] 杜晓翠.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学导报》, 2015.

[4] 薛 娴.享受阅读 绽放精彩――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浅谈[J].《甘肃教育》, 2015(13).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范文第6篇

一、激发读书兴趣, 营造读书氛围, 拓宽课内外阅读渠道

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大造阅读的声势, 在班内建立“图书角”, 安放图书橱, 把学生自带的、喜爱的图书装进书橱, 以确保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源源不断;同时, 还鼓励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的时间, 到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借阅图书。另外, 在教室墙壁上还设置“书海拾贝”、“读书园地”、“阅读指南”等版块, 包含读书心语、美文摘选、佳作赏析等内容。班内书香萦绕, 学生置身其中, 天长日久自然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情操必定受到良好的陶冶。

开辟课内外阅读渠道, 激发读书兴趣。在开展阅读课之初, 一部分学困生对读书缺乏兴趣, 他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尝试运用“生生互动”的方法让学困生也动起来, 时间一长, 同学们徜徉书海, 畅谈心得的兴致, 一些学困生也一定动心, 会慢慢的也加入进同学们的行列。在每次读书活动之后, 特别关注学困生, 询问他们读后的感受, 设法给他们借阅他们想读的书。这样按“需”阅读, 学困生的读书兴趣自然就高起来。

二、授之以“渔”, 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阅读讲究的是数量和质量的结合, 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就没有质量可言。虽然古人说的“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有些夸张, 但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就将阅读的数量界定了。有了数量才能谈质量, 正如诗圣杜甫在诗中说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如果只求数量, 不能保证阅读的质量, 通过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素养也是难以实现的。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 三读法。

⑴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 可采取浏览法, 即“随便翻翻”, 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 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⑵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 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 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 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 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 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 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⑶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需要静心细读, 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妙词佳句, 像人吃东西那样, 经过细嚼慢咽, 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 甚至熟读成诵。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⑴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或爱, 或憎, 或疑, 或思, 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⑵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 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 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 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⑶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⑷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 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 以随身携带, 随时翻阅、背诵。⑸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3、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 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 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三、运用各种手段, 提高阅读效果。阅读需要有时间、空间和措施保障, 才能获得真正的实效

建立读书汇报制度。我班每天坚持开展必读活动。我要求学生利用午自习前二十分钟,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先让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读一篇文章, 并将书名、篇名做好记录;然后过渡到由两名相对阅读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讲述自己读书的收获, 组长做好记录, 其余同学评议;如此一来, 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内外阅读中的不足, 还能借助同学之口, 拓宽其他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形成制度, 确保读书时间。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 加上贪玩的天性, 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指导。课内阅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 这就要求课外阅读也应有时间做保障, 才能达到实效。把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经常把学生领入阅览室、图书室, 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之中自由泛舟。并且, 平时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书至少20分钟, 做好读书笔记, 将自己感兴趣或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摘录下来, 也可以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时间长了, 学生的习惯就成了自然。

总之, 读书成才活动是一项关系到祖国未来, 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需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实践探索, 把这个活动深入地坚持下来。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都是相当重要的内容, 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文中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出发, 就如何有效地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以期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 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06) :160-161。

上一篇:小学语文反思周记范文下一篇:悬疑电影故事解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