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范文

2024-09-18

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作为中国特色的民主党派人士,虽然此“京官”非彼“京官”,朱永新却从不把自己当“花瓶”

站在不同角度,一百个人眼里会有一百个朱永新。

可能因为他有一连串名头响亮的本、兼职务。他曾任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进江苏省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现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或因为他学术太过精进,立言立论影响遍及海内外。正值盛年,已著作等身,20年间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多本;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并多次获奖;其《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本)首次被日、韩等国购买版权在海外出版发行,刚刚出版的16卷《朱永新教育作品》又被世界著名的教育出版机构麦克劳希尔引进英文版权……

更因了他身体力行,常年为中国教育改革鼓与呼。在政协、人大的舞台上,他的建言献策每年都成一道风景,曾有一年一口气提交提案达12个之多;他创办有自己的网站,每天与数十万网友及他的追随者作心的交流;他发起“新教育实验”,将这一民间教育改革运动自苏南一隅渐次推向全国广袤大地,并坚持至今……

于此,他留给外界的印象就有了五花八门的版本。人们对他的新称谓——诸如所谓“教育疯子”、“理想主义者”、“行者”、“观察者”等等,也伴随着他的各种行动滋生并一路走来。

多年亦官亦学,朱永新如何穿梭其间长袖善舞?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又如何能把“官员的平民情结、学者的实践精神、教育的理想追求”融为一身?

从苏北到姑苏

青葱岁月逐梦行

人说朱永新是教育之子,盖因他出身教育家庭,在大学讲台主授教育学,当市长分管教育,建言献策大讲教育,奔走呼号还是教育……

1958年,朱永新出生在江苏大丰县南阳镇一个教师家庭。六七岁时,当小学校长的父亲每早都会把他从梦中拖起,不等他揉醒朦胧的眼睛,就塞给他一枝毛笔,让他去临写柳公权的楷书。于是,背地里,朱永新曾经把父亲比作“周扒皮”。但是多年以后,读大学的他却以《父亲的礼物》为题,写了一篇文章,由衷地感激父亲当年的严苛给自己以后的发展带来的精神和意志资源。

中学时代是多梦时节。一路走过的朱永新先后做过诗人梦、作家梦,各科学业轻松完成之外,最热衷的就是读读写写,尽管那时能看到的书不多,他却逮着一本翻烂一本,甚至“抄书”——曾用他练就的柳体小楷抄了一本普希金的长诗,精心制作成一本自己独享的“藏书”,时而习之,不自觉间,缪斯女神已悄然眷顾了他的心灵……

1975年,弱冠之年的朱永新高中毕业。在无大学可读的当时,高中毕业即意味着当学生已到了顶,接下来该谋份职业养家糊口了。而此时,已经担任南阳镇文教助理的父亲本可轻易为儿子安排一份代课教师的职业,可他拒绝这样做。

朱永新理解父亲,可也不能成天在家闲着,于是,大约前后一年多,他在苏北那个小镇上到处转悠,几乎是见活就做:在建筑工地上一身汗一身泥地给泥瓦匠打下手;在乡镇小厂里,把通红的铁水小心翼翼地灌进刚做好的砂模;或者肩挑背驮,踏着忽闪忽闪的跳板,装卸沉重的货物……在尝试过大队会计、翻砂工、泥瓦匠小工、搬运工、营业员、秘书等等临时性工作之后,他终于进了当地的供销社担任棉花检验员。他很快熟悉了业务并成为操作能手,还代表厂里去参加操作比赛而屡屡获奖,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好青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朱永新感叹地说:“有了高中毕业后那两年吃的苦垫底,后来什么样的苦对我都是小菜一碟。”

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朱永新那代青年改变命运的历史机遇。朱永新顿若离弦之箭,跃马冲刺久违的考场,一举考上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当一叶扁舟将不满20岁的他从苏北载入姑苏城,他决不会想到自己人生的一段重要旅途,将会从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开始并持续至今。

像是为了把失去的日子补回来,他的大学时光完全可以用“苦行僧”三字概括。从清晨5时“闻鸡起舞”开始,除了学习就是读书。他的阅读量大得惊人,几乎每周都要读几本书——手里那高高的一摞书常常吓坏图书管理员。这种阅读习惯即使到了现在,仍是“一日不读书,如同一日不吃饭”。

超负荷的学习让他有了一次不寻常的机遇。大三时,学校由于急需教育心理学教师,决定通过公平竞争,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派5人到上海师大教育心理学研究生班深造,全校呼啦啦有几百人报名。眼见不一定轮得上自己,朱永新情急之中抱上厚厚几大本教育学心理学读书笔记找到系党支部书记。

“这些笔记都是你做的?”“是的,这都是我平时自学的。”“不简单呐。首先,你有勇气到我这里来,另外,你的这个勇气还是有根基的……”

为他的好学精神打动,学校经过筛选推荐他参加了考试。1980年9月,朱永新带着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激情和理想来到上海。更有幸的是,他成为了心理学泰斗、著名教授燕国材的弟子。

燕国材教授把“创新”作为治学的灵魂,这很对朱永新的胃口,因为,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理解为“永远创新”。燕教授给朱永新他们开设“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史”三门课。“中国心理学史”这门课的讲授是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去邻家”这句诗词开始的。这一下子激起了一个本就爱诗的年轻学子的强烈冲动——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破译中国人心灵的密码!燕教授后来语重心长地鼓励朱永新:“我们再也不能让外国人来写中国心理学史了。中国心理学源远流长,是一座丰富的宝藏,需要有志青年去开掘,去发扬。”于是,朱永新的第一篇习作《朱熹心理思想研究》被燕教授带到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向潘菽、高觉敷教授等学界权威大力推荐,很快收录在二老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文集中。第二篇习作《二程心理思想研究》再次被燕教授推荐到权威核心期刊《心理学报》上发表。接下来,《达尔文与心理学》《王夫子心理思想研究》《列宁教育思想初探》……一篇篇珠玑锦绣的文章连篇出炉,朱永新开始引起学界关注。

这以后,朱永新一面回到母校苏州大学任教,一面继续上海的攻读生涯,从上海师大、同济到复旦,由研究生、博士生一直到博士后。

1987年,本该参加评定讲师的他,凭着近百万字的著作和学术成果,又一次“破格”,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副教授。1991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研修回来后,1993年他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并被校党委任命为教务处长,又成了全国高校中最年轻的教务处长。而就在当上“处长”的当年,由他独立撰写的《中华教育思想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长达75万字的专著创立了以教育思想为主线的研究方法,成功地总结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教育科学成就与教育思想。此书在国内外引起震动,被媒体评论为“一部由个人撰写的内容涉及面最广、时间跨度最大的著作”,中国权威的《教育评论》杂志则称其“填补了我国教育思想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从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到留校任教,不到10年的时间,朱永新跨越了从一个收棉花的临时工到江苏省最年轻的教授这样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苏州大学见证了朱永新的青葱岁月,更是他事业起飞的基地。

从“蓝衫”到“紫袍”

当官就为民做主

1997年12月,时年39岁的朱永新作为党外人士,走马上任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这一脱掉“蓝衫”(他并未完全脱掉)换“紫袍”的角色转换,无疑对他是一次全新挑战。

好在他是个“全能型”选手,且已在教务处长这种行政管理的岗位上好好练了一把,还做得成效卓著,被评为江苏省和全国的优秀教务处,而且推出了学分制、激励性主辅修制、必读书目制等创新教改举措——但一个堂堂市政府面对的可不是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那可是几百万苏州市民的“父母官”呐!朱永新当然能掂出个中的分量。

一上任,他分管的工作就面广量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医疗改革、妇女儿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城市管理……这么说吧,这座城市的生产生活,除了生产他不管,但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与他分管的工作有关。更具挑战意味的是,一坐上副市长的位置就赶上创建国家卫生城,该着由他担任“总指挥”,而当时的情形是,苏州的“创建”工作虽已历时八年,在前任们的辛劳下已经打下不错的基础,但问题仍然很多,谁也没把握能创建成功。更要命的是,当上总指挥的他,距离国家验收考核只不过短短四个月时间了。

在学术上享有“拼命三郎”之称的朱永新,在副市长任上同样也豁出去了。数月间,他几乎走遍了苏州市的大街小巷,天天“现场办公”,面对着那些居民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垃圾、“白色污染”、违章建筑,抓重点,攻难点,极力遏制住了“回潮”的势头,“一百多天走的路,超过了我在苏州20年所走的路,走破了两双皮鞋……”朱永新现在说来一脸轻松,可熟悉的人都知道,那段时间他人整个儿瘦了一大圈!

1998年5月,苏州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出手不凡的朱副市长为苏州人民交了一份出色答卷之后,来不及为自己庆功,便又立马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制定了城乡联动、整体推进、扩大创建成果的工作思路和一揽子措施。连续几年下来,苏州所辖的6个县级市也都全面建成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群,受到国家爱委会的通报表扬。

长达十年的市长生涯中,朱永新在其所分管的领域建树颇多,每个部门都留下了他辛勤劳作的坚实印记。他率先提出“教育与文化立市”,为这座有着数千年人文历史积淀的古城在新的历史时期跨越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为苏州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此外,还有诸如市图书馆新馆、市中心血站新大楼、市卫生监督所、苏州图书馆新馆、市体育中心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标志性建筑,都默默记载下他曾经的呕心沥血。

然而,成绩最大的无疑还是教育。在这位热衷教育的主管副市长的主导下,苏州在扶贫助学、改造薄弱学校、培养名师名校长以及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富有影响的努力,倡导并主抓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后来被媒体广为称道的“6大计划”的推行和实施,让苏州的教育跃上更高层面,苏州市成了中国最早实现义务教育全部免费的地区,成为社会各界及舆论的关注焦点。这也正是朱永新作为学者和官员双重身份所带给他的特殊资源优势的体现。作为学者,他对中国当代教育方方面面的相关研究,早使他进入了卓有建树的精英行列;而作为官员,他能够坦荡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调动起自己的学术积累,为自己深爱的城市和深爱的教育事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让自己的教育理想借助于部分行政力量,得以部分变为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幸甚,朱永新幸甚。

从地方到中央

勤为人民鼓与呼

2003年,朱永新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2008年,朱永新转任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底,朱永新被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后来又兼任秘书长。

也就从那时开始,朱永新的“政治舞台”从江南水乡搬到了首都北京,成了“京官”。

作为中国特色的民主党派人士,虽然此“京官”非彼“京官”,朱永新却从不把自己当“花瓶”,他珍惜这难得的高层平台,他知道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工作再繁忙,也时刻不敢忘记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其背后的责任与期待,要求自己积极履行职责,认真把民间的声音反映上去,更希望将声音转化为政府的意志和行为。

他的工作性质和专业,决定了仍主要关注着教育。每年“两会”,这个“提案猛人”超量的提案议案中,教育问题总是占有绝大多数。而为了这些提案议案,朱永新花在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所进行海量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精力和心血,实在大得惊人!曾经有一年,为调研教育经费投入等问题,他一口气去了陕西、山西、山东、湖南、天津等地,到过的学校不下100所,东西部教育状况的严重反差让他触目惊心,同在蓝天下,孩子们受教育条件的巨大差距,成为他心中一块沉重的痛。于是,《在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的建议》《关于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的建议》等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提案议案,就在那一年重磅出笼,并最终影响到决策层,很多问题以后都陆续得到解决。朱永新说:“其实很多问题,如教育乱收费问题,农村教育问题,西部教育问题,老师工资问题等等,其实都跟教育经费投入有很大关系,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如何把民间的声音及时带到两会,是朱永新经常思考的问题。身处这样一个网络社会,朱永新认为通过网络来征集大家的建议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于是,从2004年开始,他将在两会上要提的提案议案,贴到人民网强国论坛、还有他自己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上,就自己一年来参政议政的情况和提案情况,与网友进行广泛而直接的在线交流。

这种交流常常让朱永新感动。他发现许多网友其忧国忧民之心并不在他之下,虽然他们不似他有高层的平台和表达的机会。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参与政治的程度,每个公民如果都能够有这样的爱国热情,都能够关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包括关注国家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弊端,这无疑是一个国家的福音。于是朱永新的“网聊”更加频繁。与网友的互动也让他收获颇丰,一方面他可以更清醒地反观自己,提升了建言献策的水平;另一方面了解到更多的社情民意,使自己眼界更加开阔。曾有一个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提案,就是源于网友的建议。他说,以前自己对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没有多少了解和认识,看到网友建议,才知道全国还有那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遭受了很多不公正。“我有义务为他们呼吁,而且我也刚刚知道,包括在我们苏州,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我一定要呼吁,要尽可能地促成这件事情。”

还有一份《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中小学教育评估的建议》的提案,同样也来自网友的呼声。

朱永新说,在教育在线的教育论坛区,大家把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贴在上面,然后发帖进行讨论。那年,他发现关于教育评估问题大家谈论的较多,不少老师都有牢骚,他们发帖说到:“现在的这种评估是在做‘台帐式’的表面文章,它所起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的”,还有的说,“说到评估,大多是政府职能部门闲得没事干而想出来的道道,什么绿化、师德、文明、治安、卫生,他们来都是看看材料、听听汇报,吃顿大家都很不愿意吃的饭,走了。深入了解多少,评估到什么程度?93%的学校都是文明学校了,我们再去评,多没劲,但还必须去搞。否则,其他的多项政府考评之类的都要有问题……”老师们的牢骚抱怨引起了朱永新的关注,于是,也就有了这份关于中小学教育评估的提案。

带着人民的呼声,每年的两会上,他渐成风云人物。记者追着他,电视镜头少不了他,大会发言不断冒出高论,提案议案中少不了真知灼见……在中国最高的政治舞台上,朱永新把自己“京官”的角色扮演得如此多姿多彩。

从理想到行动

“新教育”星火燎原

2000年1月的一个子夜。沉湎在书斋中的朱永新正在用心阅读一本新书。

蓦然间,他读到一段这样的文字:1950年元旦,约瑟夫·熊比特在弥留之际,对前去探望他的彼德·德鲁克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仿若电光火石,此时的朱永新心灵被极大地震撼了。正值不惑之年的他,开始怀疑自己以前对教育的关注,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教育现状?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缺钱、缺物、缺机制、缺服务意识,但最缺的是人文精神。”这是朱永新对于中国当下基础教育的判断。他信奉法国经济学家阿兰·佩雷的观点,相信国民的“精神气质”在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其重要程度常常会超过物质条件。

痛感人文精神远离教育实际的惨淡现实,朱永新把他的思考,写入了即将要出版的新著《我的教育理想》的“引言”中: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就在朱永新开始思考如何从曲高和寡的理论构建,转而面向与教育实践休戚相关的操作层面,转而面向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之际,他的那本《我的教育理想》恰逢其时的出版,给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引发了一场持久的“理想旋风”,许许多多不甘平庸的一线教师们争相购买传阅,一时洛阳纸贵,满城争说朱永新。

怀揣着美好理想并急于把理想变为行动的朱永新,与一群急于改变教育现状却一时找不到突围方向的教师们,在同一时刻心灵契合了!于此,“新教育实验”应运而生,成了他义无反顾的最佳选择。

1999年,朱永新应湖塘桥小学邀请到该校讲座。在这所当时是两所平房的农村小学里,朱永新全面指导、收徒帮带,迈出了走入田野研究的第一步。这里,也从此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井冈山。

2002年9月,新教育首家实验基地在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当年身为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原本可以调动各种资源,开拓新教育实验,但耐人寻味的是,他却别辟蹊径——选择了借助民间力量做课题的方式进行。如此,“新教育实验”被定位为公益性实验活动,凡实验学校及个人均不缴纳实验费用。课题组为申请者开列的条件,不是“硬件”而是“软件”:凡接受本实验项目的教育理念,愿为实现“新教育理想“而行动的学校和个人,都可自动参加新教育实验。

朱永新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场实验让教育回归它的本来面目:让人活得更有尊严,并走向崇高。为此,朱永新赋予“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追求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相信教师和学生无限的潜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具体实验行动主要有“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应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

半年不到,他八到昆山,九下吴江,三到苏州工业园区;他奔无锡、南通、扬州、常州;他远赴浙江温州、湖南桃源、山东青岛、四川成都、吉林、贵州……他把“新教育”的种子越播越广。一批接着一批学校申请加盟,一个接着一个教师启动项目。朱永新每到一地,总是一番激情演说,不收分文“讲课费”,甚至连铜牌,也是他自己掏钱做的。

就在“玉峰”开始了新教育实验在中国的破冰之旅不久, 朱永新开始“触网”,与几位学生一起筹建并创办了教育在线网站。当年的6月18日,“教育在线”在互联网上悄然开放。而教育部原副部长韦珏此前则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敢办论坛的教育官员只有朱永新了。

随着一拨热衷于新教育实验的最优秀教师的加盟,教育在线成为一所虚拟的师范大学。网站没用一分钱“公款”,其费用投入主要也是来自朱永新的稿费和讲课费。谁都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教育在线会成为当下中国广大一线教师们热烈追捧的精神家园。

教育在线开通不久,朱永新就在论坛上发出了名曰“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

公司宗旨:确保客户利益,激励客户成功。

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因为教育的成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

保期:十年。

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来本公司,如果坚持下去而不能成功,本公司愿意退保并赔偿。

江苏盐城的数学教师张向阳成为最早的投保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在教育在线上写出数十万字的教育随笔。

一个个经典的故事自此开始在网站上流传,有成千上万的教师活跃于其中。十年间,一批批教师通过这里成长为中国基础教育界的优秀骨干教师,由此,该网站也被誉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中国最大的网络师范学院”;而“新教育实验”之火,也借助这个网站越烧越旺。

有人说,中国教育积弊重重,不是大家视而不见,而是找不到出力气的方式,缺乏一个组织或一个灵魂人物的引领。朱永新的振臂一呼,正是适逢其时。如果“玉峰学校”算是新教育实验播下的第一粒种子,那么现在,这第一点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已波及全国,在25个省市自治区中,共有35个实验区、1411多所学校、130多万师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实验。

“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这是朱永新在其著作《我的教育理想》中说过的。理想总是呼唤着崇高,但崇高的事业需要理想支撑,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所以朱永新又说,我是具有理想的现实者。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朱永新以执著与赤诚游走其间,当理想缺失,他著书立说,当头棒喝;面对中国教育积弊深重,他奋起举起“实验”大旗,集合起一大群有志于改变现状的教师们,坚持不懈开始行动。他深知,他以及他们无法改变全部现实,但他自豪于“我们惟一改变的是自己”。

责任编辑 陈晰

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国目前法学本科教育不能满足法律职业化的要求,存在问题是:与法律职业的关系模糊;实践性不足;忽视法律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法律伦理教育缺位。要克服这些缺点,必须采取如下措施:更新法学本科观念;建立与司法实务部门的资源交流机制;改革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职业伦理教育。

关键词:法律职业化;法学;本科教育

一、法律职业化的基本要求

法律职业化,是指以从事法律工作、法律事务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群在职业上应当具备的共同要求和特点。具备如下几个特征:第一,专业化和专门化。第二,独立性和组织性。第三,共同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追求。第四,共同的法律语言和思维特征。第五,资格受限性和资格准入性[1]。但我们认为,它的具体要求至少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法律职业者的同质化。也就是要求法律职业群体具有共同的知识背景、职业术语、同质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式。第二,法律职业者的精英化。司法是精英化的职业。只有受过系统法律知识教育,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司法精英,才能正确适用法律。第三,法律职业者的知识化、技能化。它要求法律职业者要有深厚的法律学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注重对于规范的合理注含义的推敲和综合操作,留心于确认法条背后的所蕴涵的精神。第四,法律职业伦理规范化。法律职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形象,他们的伦理状况关系到法律制度是否健康、关涉着社会正义目的能否实现。

二、中国目前法学本科教育的缺陷

(一)与法律职业的关系模糊

法学本科教育和法律职业存在促进与被促进的关系。这一认识对于理解和处理好法学教育的功能定位甚为重要。然而,中国法学本科教育在促进法律职业方面,一直存在严重的偏离。概括说来,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学本科教育没有成为通往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第二,法学本科教育并不以法律职业需要的人才作为明确的培养目标;第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各个环节没有自觉地贯穿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第四,法学本科教育缺乏应有的法律职业实践。

(二)实践性不足

“我们的法律教育依然是一种知识教育,而不是一种技术教育,我们的法律教育所倡导的是‘法律应当是什么样’,而不是倡导‘如何使法律成为什么样的’。我们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没有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剖案例的能力,我们的法律教育也许教给学生诸多的法律解释的概念, 但却没有教给他们使用法律解释的技巧。”[2]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只是单纯地硬搬、硬套法律条文,而对案件的具体情形缺乏全面的分析,应对突发事件、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欠缺。我们的法律实务难以成为专业知识得以生长的温床;书斋里的高头讲章与操作中的章法混乱形成了激烈的反差。

(三)忽视法律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法学教育应当以能力、素质,特别是法律思维的培养为其宗旨。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才不会固守现成的法律知识。但长期以来,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单向性和封闭性,多数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课堂上,老师主要是解释概念,注释条文、阐述理论、抽象议论及灌输法律权威结论,教学也只是为了满足日后考试的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法仅仅教会学生如何去记住教师的论述,而没有教会他们去形成自己的观点,更难以引导学生批判地思考法律问题,从而遏制和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很难具备法律职业人所要求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

(四)法律伦理教育缺位

中国的法学教育欠缺司法职业伦理教育是突出的表征。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学法律人才培养中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计欠缺。法律伦理被看成是与专业课毫无关系的内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处于悬置状态,法学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知识传授[3]。其次,法律职业伦理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欠缺。再次,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考核机制欠缺。最后,功利主义对学生的侵袭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障碍。正如孙晓楼先生指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上的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4] 所以,法学教育必须同时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型塑过程。

三、法律职业化背景下的法学本科教育改革

(一)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1.立足于适应中国法治的现实环境。我们的法学本科教育是在中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是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服务的,所以应当立足中国法治的现状,培养中国的法律人才。法学本科教育不能背离这个现实环境,无视中国的具体国情,而应当把西方法学理论优秀成果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法学教育才有现实的生命力。

2.立足于法学教育本身特性。法学教育具有内在的二重性,即职业培训性和学术研究性的二重对立[5]。法学教育改革的前提是要理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化的双向互动关系。法学教育不是仅仅为了培养法律匠也不是仅仅为了培养所谓的法学大师。法学教育应以促进法律职业为目标,但法律职业并不是法学教育的唯一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为法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必须表现出职业训练的特点,二为法学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传统的一个部分以及法学本身亦是一门需要探究的学问的性质,其本身又必须以学术训练或法律科学探讨作为基础[6]。

(二)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1.更新法学本科教育观念。面对法律职业化的要求,我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对法学本科教育的片面认识和做法,不再把法学本科教育仅视为一种素质教育,过度强调法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性而忽视了其职业性,法学教育既要面向理论,更要面向实践。

2.建立法律职业与法学本科教育的资源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司法实践部门的资源优势,鼓励理论与实务兼俱的资深法官到大学课堂讲课。作为法学师资的有益补充,专家型法官可侧重于讲授司法实例、技能和经验等实务课程,以弥补院校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

3.改革法学本科教育模式。法学教育的二重性决定了中国法学教育模式不能完全采用大陆法系的一元化培养制度,即不分职业种类而统一进行培养,只有受过高等法学教育并通过两次国家司法考试的人才能从事法官、检察官、公证员、律师等正规的法律职业活动[7],也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学徒式教育的法学教育模式,即学生毕业后首先从事律师工作或继续深造、从事法学研究,只有经过数年职业磨炼之后,才有资格选任法官、检察官[8]。结合中国的现实司法境况,笔者认为,现代法学本科教育应当采取基础素质教育与职业法律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这不仅是中国目前法学教育的现状所决定,而且也符合中国法学教育的目的具有多元化。

4.改革法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法律职业的实践性特质,要求司法者必须具有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体上要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们为受体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教师引导性的教学方法上来,特别要解决在理论分析和问题探讨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问题。教师要重在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现象与事实材料的归纳、分析,在抽象、条理的基础上,提出引导性问题,然后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应采取案例教学、观摩审判、执法咨询或执法救济、模仿审判等灵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5.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法律制度伦理,是贯穿于法律制度体系中的价值准则,是法律实现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价值的内在要求。那么,该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呢?第一,确立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目标。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帮助法律职业者认识职业中的“公平、正义”,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法律人。作为专业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司法人才,法科学生的素质教育,除应符合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外,还必须具有公平公正的信念,坚持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崇尚和献身法治的精神。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修炼高尚、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忠于法律和维护法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保证司法公正和法律职业行为的规范化,做适用法律、维护正义的使者。第二,选择好适宜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途径。应将开设一门专门的法律伦理课程和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于全部法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二者平行推进。第三,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上。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将法律伦理教育作为法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法学课程教学在于传授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的认识,而很少有意识地将法律伦理观念的传播、学生法律伦理意识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法律伦理素质水平,发展教师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伦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石茂生.法律职业化与法律教育改革[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111.

[2]强世功,等.双重结构下的法律解释[G]//法律解释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243.

[3]房文翠,房绍坤.当代中国法律家培养的困境和出路[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145-150.

[4]孙晓楼.法学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5.

[5]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33-34.

[6]龙卫球.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关系的双重意蕴[G]//中国法学教育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55.

[7]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法学论坛,2002,(1).

[8]向佐群.中美法学教育之比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6).

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在金融危机下和我国长期利率管制、信贷配给下,我国中小企业需要面对严峻的现实:一方面,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得不到金融支持而发展受限,除了争取信贷支持等基础性服务外,难以实现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诉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没有足够动力去满足和了解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在金融供给上表现为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金融工具品种少、功能单一等等。

我国中小企业解决银行贷款问题已经成为解决外部融资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在在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叠加,中小企业面临着更为强烈的转型升级需求。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制定中小企业贷款新标准

商业银行机构应制定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标准,针对不同地区部门及企业规模,贷款标准要有所放宽,对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作为重点课题研究,并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等方面的调研。瞄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市场需求,配合中小企业业务的发展,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中小企业信贷操作办法,组建专职的中小企业信贷客户经理队伍,度身订做中小企业需要的信贷产品。

二、开辟贷款的新渠道

(一)依托大型核心企业,进行产业链融资

银行不再着眼于贷款企业本身的客户评级、授信、抵押、担保等传统银行信贷判断条件,而是瞄准供应商企业与大型核心企业之间真实的交易背景,依托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资信判断,从而实现供应商企业与大型核心企业之间形成的交易订单项下的融资。

(二)实现三方承兑授信

银行对信誉优良的厂家给予一定额度的授信,银行承诺给生产厂商提供的本地特许经销商开出的以其为收款人的银行承兑汇票,生产厂商给予相应提单,银行以提单作质押,承兑到期,经销商未售完或未提货部分由厂家归还银行承兑差额部分。通过此融资方式,生产厂商可扩充市场份额,有效减少应收账款。而经销商无需提供担保即可获得商品的销售权。此融资方式适合于家电、电信、汽车、钢材、设备等大型经销商和生产厂商。

(三)银行允许中小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当企业因赊销而产生周转困难的问题时,银行可以考虑生产型企业以其销售形成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向银行申请的授信。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应收账款项下的产品已发出并由购买方验收合格;购买方(应收账款付款方)资金实力较强,无不良信用记录;付款方确认应收账款的具体金额并承诺只向销售商在贷款银行开立的指定账户付款;应收账款的到期日早于借款合同规定的还款日等。

(四)银行以透支形式放款

从改变传统银行贷款的繁杂程序,缩短办贷时间,节省费用上考虑转变贷款模式。突破一次性发放、集中偿还的贷款方式,以透支形式放款,存款超过约定余额即可自动还款,用多少借多少,有多少还多少。优点在于无须到银行网点现场提还款手续办理,借款人可任意选择取款机、网银、POS机等途径实现提还款,不再受银行营业网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

三、改革我国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起全国、省级、地级市三级信用担保体系。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辖区内中小企业为主,直接提供信用担保业务;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城市担保机构对象展开再担保业务,全国性担保机构作为“最后担保人”为省级再担保机构进行再担保。

(二)地级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应遵循社会化组建,市场化运作,实行公司制

形成企业、个人出资,产权明晰、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省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以政府和其他商业担保公司作为共同出资人,实行混合经营,市场化运作,根据政策和市场原则推荐担保对象,再由商业化担保公司按商业化进行担保,同时存在自身利益目标和政策目标的双重性。国家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以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实行财政预算拨款。以落实国家经济政策和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为基本要求。

(三)建立担保风险预警系统

监控外部宏观环境。通过收集经济数据,预测经济走势;分析供给与需求关系、预测价格等。跟踪企业变化情况。定时了解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银行账户信息、内部人事调整状况,及时采取对策。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高素质的担保业务队伍;建立必要的保障制度,包括:担保企业申请条件、收费标准、业务程序、担保审批权限、责权划分标准、风险度评估标准、反担保评估办法等。

(四)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观念,将各种与企业信用有关的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制约和惩罚中小企业的失信行为。

(五)建立政府补偿机制,保证担保机构有长期稳定的补充资金来源

作为出资主体的政府部门,应建立制度化与法律化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根据信用担保机构的代偿资金与赔付损失定期补充其资本金。

(六)建立贷款银行、受保企业与信用担保机构共同承担风险机制

信用担保机构定期审查银行的担保贷款业绩,同时,强化中小企业的风险责任,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以个人财产提供反担保物品。

(七)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推进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能力,帮助改进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增加其市场营销渠道,增强其产品的市场扩散能力;协助其提高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特别是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岳阳市经信委)

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学阅读活动具备认知活动的所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活动。人类的认知活动必须建立再注意力集中的基础上,而认知活动中注意力的分散不可避免。具备“陌生化”特征的文学文本能够激发读者的注意力,一方面使读者能深入文本的心理氛围和细节之中,另一方面使读者能获得强烈的理智感,这些构成了“陌生化”审美的基础。心理学以科学实证方法建立了自身新的理论体系,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其发展道路和研究方法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陌生化;认知;科学方法;学科独立

二十世纪初,俄国文学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新性和科学性的文学理论,形成了“俄国形式主义”,使批评理论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的飞跃[1]。“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阐述了“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理想,对后来一系列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提出“陌生化”理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的重点却是批判西方文论传统中的“内容”与“形式”对立的二元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材料’、‘程序’”的艺术理论。[2]对“陌生化”理论只做了粗浅的阐释,而且这些本就不深入的阐释以什克洛夫斯基的直观感觉为出发点,没有坚实的心理学依据。而后来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也几乎没有再对“陌生化”理论的深层次阐发。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陌生化”理论的心理学基础都存在广泛漠视,虽然它在指导文学创作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们对“陌生化”的心理发生机制和其审美效应的来源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陌生化”理论可以填补这一理论空白,而且具有相当大的可操作性。

一、文学阅读具有认知活动的本质特征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活动组成的信息加工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3]文学阅读活动涉及了文学文本中负载的信息的获取、编码、贮存,也涉及了读者记忆中既有的信息的提取和使用,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活动。

人类认知能力的特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阅读感受。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人类的认知能力本身,另一方面来自文学文本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学文本会使读者的认知功能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这些基本事实使得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陌生化”具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通过深入认识人类认知活动的具体过程和基本原理,可以达到对文学文本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心理活动以及相关审美效应的认识,从而对文学文本的风格与文本引起的心理效应的对应关系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二、注意力与“陌生化”的审美价值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人类认识自身的认知活动提供了科学途径,使得研究文学阅读中影响阅读的认知因素以及这些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同样,文学阅读中认知功能如何运作?影响认知的各种因素如何在该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些因素对最终审美效果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认知心理学得到答案。具体方法是:先对自动化认知与反常化认知的发生情景和相关审美效应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然后分析注意力、理智感等认知因素在文学审美活动中的具体作用及对最终审美效果的影响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陌生化”理论的认知心理学和美学原理的系统性认识,给予“陌生化”理论以科学理性的深入阐发。

(一)作为注意力衰退的代偿机制的机械化认知

在认知活动中,注意力的衰减不可避免。在大多数认知场景中,人们越是能够注意到更广范围内的事物的具体联系,越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从而形成更完整,更富系统性的认识,因此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认知活动中追求更广的注意范围。但是,注意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具有强烈的稀缺性,人们不可能什么东西都关注到,如果强行要求自己什么都注意,那么反而会导致注意力更加快速地消退,不但最终使自己精疲力竭,而且可能什么东西都注意不到。

但是,当人们对一件事物十分熟悉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肌肉记忆和模式化的反应程序的存在,使得人们在不加特别注意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对特定事务的处理工作,这使得人们在处理某些很熟悉或者很简单的工作時,可以同时注意多个目标,并且不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目标。这一过程也是人类认知能力的本能,当人们处理的工作没有挑战性或者异常枯燥的时候会自动进入这种状态。在认知过程中,人们为了节省注意力获得更广的注意范围,当意识到自己已经具有关于该事物的知识时,便会无意识地调用已有的知识代替关于当前事物的知识,这便形成了机械化认知。可以说机械化认知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应对注意力衰退的重要代偿机制。

(二)陌生化认知的引发机制

在文学阅读中,读者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注意力衰退的挑战,在读者阅读到枯燥而俗套的文学作品时尤为严重。这种情况下机械化认知会自动运行,使读者进入模式化的阅读过程中。这种状态下的读者虽然接收了文学文本的信息,却不能深入到作者所想要营造的心理环境和审美环境中,不可能领略到作者想要传达的美学意蕴(如果存在美学意蕴的话)。

但是如果读者阅读的文学文本具有陌生化的特征的话,读者不再能够根据常识和经验来理解该文本便不能进入机械化的认知状态。具备陌生化特征的文本会通过以下两种机制引发读者集中注意力:第一种,读者对文本负载的信息感到生疏,读者的既有认知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信息,为了认知的最终完成,读者主观集中注意力理解文本的信息。第二种,被阅读的文本负载的信息虽然对于读者很熟悉,但是其表达方式很新颖,读者的注意力被自然吸引,达成仔细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能够同时通过这两种机制调动读者的注意力,从而使读者能够深度参与文学文本的阅读,深入到作者在作品中所营造的心理环境和审美环境之中,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审美意蕴。

(三)陌生化认知的审美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具备陌生化特征的文本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能够产生独特的审美效应。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事物可能是读者司空见惯了的,但是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叙述过程中对这些事物加以变形积极再叙述方法上加以创新。使得读者摆脱了以往经验对自身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束缚,在这些事物身上发掘出了新的意蕴,对这些事物的感受也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使得读者对认知本身的感受更加直切,同时也以直观的方式达成了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这些效应都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心理感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陌生化的表达方式对读者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读者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达成对文本的理解。而在最终达成理解之后,读者会感受到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扩展了同时又达成了一项成就。整个阅读过程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努力”——“成就”的反馈结构,这使得读者获得了充足的理智感,这种理智感增强了读者获得的愉悦心理体验,也使得阅读具备陌生化特征的文本的审美体验的层次更加丰富。

三、心理学从哲学转向科学化对文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传统的“陌生化”研究几乎全部使用人文学科中常用的思辨性研究方法。在完善“陌生化”理论体系和用其他文学理论来批判“陌生化”理论的活动中,思辨方法都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果。思辨固然对人类认识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只是人类主观的智能活动,并不是也不能代替客观世界中发生的事实。一味的倚重思辨研究方法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与客观事实的偏离,当前的陌生化研究出现了理论体系严密完备却与文学创作实践联系不紧密,“陌生化”的研究成果成为屠龙之技的尴尬局面。

而通过参考认知心理学中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成果,对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认知,再从美学角度对不同认知过程的审美效应做出阐述,形成对“陌生化”理论的从“感知”到“认知”再到“审美”的多层此认识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审视“陌生化”理论,可以使“陌生化”理论取得认知心理学理论支撑,可以深入了解 “陌生化”的文学文本所引起的读者的心理效应,加深对文学的本质和文学活动的理解,对文学独立于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审美价值有更加的直观的认识。对重新审视贯穿了大半个二十世纪的形式主义思潮,形成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心理学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的分支科目,[4]直到近代才从传统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它以科学实证方法建立了自身新的理论体系,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具有人文学科的思辨性和自然科学的实证性的双重特征,[5]其发展道路和研究方法对文艺理论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从认知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审视“陌生化”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它否定了传统“陌生化”研究中过于依赖思辨的研究方法。通过借鉴心理学的科学的实证性方法來研究传统的文学理论命题,可以验证“陌生化”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无论证实还是证伪对于加深我们对文学审美的现象的认识都有重大积极意义,而且对于整个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有一定的意义。

四、结语

“陌生化”是人的认知活动产生的一种与审美有关的心理效应,只有从认知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加以研究,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然而认知心理学兴起时,时间已经到了20世纪50年代。两者的时间差距导致“陌生化”理论的提出者不具备系统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对人的认知活动的基本原理没有深刻的认识。而当认知心理学兴盛后,“俄国形式主义”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流派已经停止活动很多年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认识“陌生化”理论的人较少。相应的,纯美学研究涉及的艺术领域极为广阔,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次级领域。[6]并且,文学以文字为艺术材料,文字无论是其诞生原因还是根本功用都是交际功能,审美功能只是其派生功能,这使文学与音乐绘画等艺术相比有着极大的特殊性。美学不能像研究音乐和绘画一样来研究文学。这导致从人的认知活动与人的审美感受的关系来考察“陌生化”效应的研究较少,从认知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研究“陌生化”理论具有较大的空白和较高的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方珊. 形式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C]蔡鸿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罗伯特·L·索尔所.认知心理学[M]邵志芳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梯利.西方哲学史[M]贾辰阳,解本远,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5]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顾永芝.美学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玉浩(1994.4-),男,四川省绵阳人,成都市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陌生化’理论的心理机制研究 ”(CX2020SP40)资助。

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哲学;旅游;管理;哲学

Key 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Philosophy;Tourism;Management;Philosophy

一、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背景

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对于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管理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将具体理论或理论原则与实践要素相结合创造出能够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的能力,是针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创新能力。旅游管理理论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要形成很多哲学理念,部分哲学理念不仅能够指导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还能够运用于更为广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并发挥指导作用。

目前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主要用于旅游业实践领域对具体运营项目方案的指导,其中在区域旅游产业定位、景区投建决策、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运营项目设计中的运用较为广泛;

同时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系列观念在国际、国内运用领域专家的运营理念交流中也被普遍涉及,亦有跨学科学术研究者試图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中寻求相关学科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启示,然而因为研究界客观存在的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运用研究领域的分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未得到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学者的足够重视,缺乏理论化、系统化研究,尚未形成专门化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研究界鲜见相关著作。

二、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概念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属于管理哲学的一个门类,它是指从旅游管理的愿景和远景视角,将旅游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实践有机结合,经过理论升华,上升到哲学层面形成的,对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将旅游管理理论进一步研究,实现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实现理论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这也是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目的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需要站在宏观的视角上,对旅游管理的整体理论、旅游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力求寻找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力求寻找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所独具的系列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从而得出具有哲学意义的旅游管理哲学理念。

四、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定位

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特征相关的学科领域有管理哲学、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其中管理哲学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上一级学科,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平级学科。管理哲学的哲学理论源泉是全体管理领域,包括旅游管理领域;企业管理哲学的理论源泉是企业管理领域,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的理论源泉是行政管理领域。

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针对单体企业或一个相对独立的企业群,如普通企业、企业集团、企业联盟、具有共同股东的多个联动的独立公司;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的自我治理和社会治理。

旅游管理学科建立之初借用了企业管理的部分理论和部分行政管理的理论。经过漫长的理论发展,旅游管理学科获得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旅游管理理论界以外的人一般能够注意到旅游管理理论体系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也是旅游管理学习者的主要就业方向。但认为旅游管理理论仅包含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是对旅游管理理论了解尚未深入的人的看法。在现代旅游管理理论体系中,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行业和旅游现象相关的各种本质性规律,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是旅游业的部分外在活动,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这些外在活动的规律,更要研究掩盖在外在活动现象之下的本质性规律和不具有明确现象的本质性规律。旅游管理理论的核心研究目标是探寻旅游行业存在和发展壮大的本质规律。相对于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只是必要条件中的极少数条件,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的充分条件的总量远大于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这两项必要条件。如某些区域旅游企业运营质量较高,旅游行政监管也很到位,但旅游业仍无活力,本质在于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只起到合理引导旅游业发展动力的作用。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取决于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依照其发挥作用的规律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的动力。这些动力是旅游产业的生命之源。研究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发挥作用的规律的理论包括旅游业与国民经济收入的关系、旅游业与国民工作环境的关系、旅游业与基本物质生产型产业的关系、区域区位特点及旅游潜质对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影响等。以旅游管理理论的早期特点代替旅游管理理论的现代特点,以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代替旅游业的理论特点,仅注意到关于旅游业具体运转的理论而忽视使其得以存在的基础性关键理论,是对现代旅游管理理论的过时和片面看法。

比较旅游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旅游管理理论虽然与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有着少量的理论重合,但所重合的理论仅属于旅游管理理论中不具太大分量的边缘性理论,旅游管理理论有着其分量很重的独有性核心理论,这些理论是不论企业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还是其他理论都无法直接提供的,所以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中相关理论的组合仅代表旅游管理理论的少量边缘理论,绝非旅游管理理论整体。

可见旅游管理理论相对于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是相对独立的另一种理论,所以以旅游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与以企业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企业管理哲学、以及以行政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属于绝对独立的另一种哲学理念。因为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与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互独立的关系,试图通过将企业管理哲学与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通过理论组合得出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仅适用于旅游管理学科建立之初时的情况。

管理哲学的哲学理论源泉是全体管理领域,包括旅游管理领域,因而管理哲学的理念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体系中也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一般被包含于特殊之中并小于特殊的哲学规律,管理哲学被包含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中、是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一部分,但无法代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同样也可证明,这种情况也适用于管理哲学与企业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与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的理论关系。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是与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互独立的平行学科,三者的上一级学科是管理哲学,管理哲学被包含于三者之中,并不能代表三者的直接组合或三者之一。(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福墀,杨静.管理哲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王德清,么加利.管理哲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袁闯.管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钱学成,全林.管理哲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刘月霞, 赵玉娟.现代企业管理哲学:兼论企业家哲学素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曾鹏飞.企业管理哲学(一)[J].冶金信息,2000(3).

[7]曾鹏飞.企业管理哲学(二)[J].冶金信息,2000(4).

[8]钟一鸣,黄江泉.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哲学阶段性特征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8(1)

[9]刘安萍.探讨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哲学[J].平原大学学报,2001(8).

[10]周毅之.周恩来的行政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1]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宋丹妮. 道是无为却有为——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哲学思考[J].经济师,2004(4).

[13]王亚魁.高校行政管理的哲学基础[J].益阳师专学报,1998(3).

[14]谢吉晨.行政管理的哲学之維——我国行政哲学研究述要[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2).

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为提升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需更好地提升课堂组织的绩效。对领导权变理论中费德勒模型的学习与分析,探索与应用,高校教师可以增强新型师生关系,可以利用创新型授课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可以克服传统授课方式的弊病,从而使高校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关键词] 权变理论;高校教师;管理者

[作者简介] 臧智慧,黑龙江大学教师。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关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摆脱被动教的课堂传授者的角色,主动地接受课堂的管理者这一角色,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组织内部的效能,提升课堂内部群体的绩效,以使高校教学质量的飞跃提升。

一、权变理论——费德勒模型的内涵意义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又称情境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全面的领导权变模型是由弗雷德·费德勒提出的,该模型指出,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的合理匹配:领导者的风格以及领导者对情境的控制程度。费德勒认为,影响领导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领导风格,一个人的领导风格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某情境需要一位任务为导向的领导者,而在此职位上的领导却是关系导向的,那么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改变情境,要么替换领导者。费德勒模型指出,应该使领导者与情境实现最佳匹配,这里指出的情境是从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三个维度出发考察的。费德勒模型得出只有两种方法可以改进领导效果。第一,可以替换领导者以适应情境,如果群体所处的情境被评估为十分不利,而目前是一个关系导向的管理者进行领导,那么将其替换为任务导向的管理者可以提高该组织中的绩效。第二,可以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所采用的方法可以重新建构工作任务或降低领导者对加薪、处分等权利变量的控制程度。

二、权变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根据费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高校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能够根据课堂的情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跟进课堂内容,掌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任务以及作为教师的权利三大维度。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与上述情境进行最佳匹配,从而提高课堂内部组织的绩效。

三、掌握和理解费德勒模型,增强师生关系

费德勒模型中,领导—成员关系(Leader-member Relations)指的是下属对领导的信任、信赖和尊重程度。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要想有效地发挥领导作用,除了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技能外,还要学习掌握和理解费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深刻理解其内涵,了解不同维度对领导方式以及组织绩效的影响,根据课堂组织中群体的变化来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能。首先,高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课堂师生关系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消息被动毫无话语权的状态,同时,教师要调整传统观念,抛出师生等级差别的生卑师尊的想法,改变师生缺乏情感交流,紧迫对立的关系趋向。其次,教师应该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中师生关系并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者与接受者,应适应当前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课堂知识内容的传授者,更是课堂的管理者,应该去帮助作为下属的学生去寻找、组织、管理知识,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发展区间行进。教师和学生作为领导和成员之间,互相尊重,教师作为管理者应充分组织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发挥,学生作为成员需要对教师信赖、信任并保持尊重,学生要敢于突破创新,使自己的潜能在教师的领导管理下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学生作为课堂组织中的成员,其相应角色也应该有所改变,学生要确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课堂权利的回归,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应自主创新的发展自身价值,培养自身优秀的选择价值能力,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充分理解费德勒模型中领导与成员的关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课堂这一组织的绩效得以提高。

四、恰当地运用费德勒模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费德勒模型中,任务结构(Task Structure)指的是工作任务的程序化(或者说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程度。教师作为课堂中的管理者,要想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需要深刻理解费德勒模型中的任务结构,了解并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采用创新式对话型教授方法,旨在增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自己的课堂讲授内容,全然不顾学生的课堂体验,课堂显得乏味无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甚少,创建新型的课堂对话方式,使师生作为平等的交流主体,针对课堂内容进行交流,彼此进行分享知识的理解,共同参与到课堂组织的建设中去。其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管理中心去,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互换位置,让学生体验课堂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教师要适当聆听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身意见的权利,把课堂组织还给成员,旨在提高课堂组织中群体的绩效。最后,教师为完成课堂组织中组织绩效的任务,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仅是板书和少量多媒体的展示,导致学生忙于记录课堂内容,无暇顾及课堂知识的真谛,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组织活动,更有利于课堂组织绩效的发展。

五、教师作为课堂管理者需靈活运用费德勒模型

费德勒模型中,职位权力(Position Power)指的是领导者对诸如招聘、解雇、处罚、晋升和加薪等权力变量的影响程度。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对课堂中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变量进行控制,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改变教师和学生传统沟通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组织上师生互动存在垄断化现象的教学弊病,改变教学内容偏颇,改变教学多认知互动,少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的现象,尤其是改变互动行为表面化以及学生思考问题被动化的现象。其次,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需做到与学生建立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双方平等互待,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同时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教师在课堂互动中需保持公平与激励原则,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同每一位学生进行互动,教师还需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每一位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维护和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可开展有利于增进师生情谊的交往互动活动。最后,教师在课堂内容设计上应循序渐进,设计带有启发性的互动环节,增加互动深度。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充分引导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要灵活运用费德勒模型,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组织绩效,使学生全面发展。

六、結语

高校教师成为课堂的管理者,对课程进行计划,对教学进行组织,对课堂进行领导,对课程进行控制发展方向,需掌握、理解并恰当地运用费德勒模型,旨在进行课堂管理中使用较大的可能性来提高课堂组织绩效。通过对费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模型的学习和分析,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超.高校课堂创新型师生角色关系的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1):22-23.

[2]王丽宁,李晓虹.高校课堂师生良好互动关系研究——以某高校教育学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0):108-111.

[3]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99-301.

[4]丁和平,邓琪,郭玉侠.领导权变理论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以宿州学院班级管理工作为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26(2):46-48,96.

How does a College Teacher Become a Classroom Manager from Perspective of Contingency Theory

ZANG Zhi-hu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0, China)

Key words:Contingency Theory; university teachers; manager

上一篇:工薪阶层证券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应用建设工业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