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的双重身份看归化与异化

2022-09-13

异化和归化的翻译问题一直是翻译领域的争论焦点, 其定义和我们常说的直译和意译有较大的类似度, 但在思想的表达上又存在一定的区别。当下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归化注重对于外源文化的本土化, 增加读者的亲近感, 从而提升读者对于外源文化的理解接受能力。而异化则主张尊重作者本身的思想, 以外源文化特色进行翻译,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民族文化本身的思想特点。从翻译结果的保留角度来看, 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同一篇翻译作品中。所以很多的人就常常将归化和异化放在对立的角度上, 认为在对外源文化典籍的翻译上应当坚持翻译方法的单一性, 以保留翻译作品的风格特色。但如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 认为归化和异化在同一篇典籍的翻译中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融汇。不过, 至于如何融汇, 融汇的界限如何把控, 则需要学者共同努力研讨。

一、过度异化与过度归化的表现及分析

(一) 以译者双重身份分析过度异化的原因

译者的双重身份即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根据译者的工作内容来看, 当译者在展开翻译的任务时, 主要的工作流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就是研究待翻译的外源文章本身的语法结构的特色;第二步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于文化内涵的研究;而第三步则是对文章之外的社会环境展开了解, 从而奠定翻译的感情基调, 这是难度最高且耗时最长的一步。

通过对出现过度异化情况的语篇分析发现, 其根源主要有:

(1) 译者经验不足, 对于作者自身的身份存在质疑。在面对翻译方向选择时, 出现过度异化情况的可能性极大。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新入的翻译学者在进行翻译时出现过度异化的现象较为明显, 其作品的异化表现要明显高于该行业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发现新入的译者在操作流程上会出现较大问题。尤其是三步走环节的最后一步, 由于缺乏经验指导, 在文化理解层面往往会出现问题, 结果导致对文化背景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一些少见的外文历史词汇, 不能深入理解其含义和内涵, 通常采用音节直译的方式, 这是由经验不足问题引起的过度异化现象。经验不足导致的过度异化现象的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就是“牛奶路”, 因译者在翻译时没有重视词语“Milky Way”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的意义而造成。众所周知, 学者一般都会把“Milky Way”这个词翻译为“银河”, 这样的译法符合国人的理解方式。其实除开这种明显造成理解困难的翻译外, 还有更多的翻译都游走在异化和归化的边缘。他们的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都能被人理解, 如果译者本身在经验不足的前提下, 往往会选择有较高把握的异化翻译, 比如“thin as a shadow”, 其含义就是“瘦得像影子”, 但是根据国人的表达习惯来看, 更喜欢用“瘦得像猴子”来形容一个人的瘦弱程度。不过此处的异化还不能算过度, 当译者经验严重不足, 将一些原本很容易被理解的词汇异化翻译成了难以理解的生僻词, 这就出现了过度异化的情况。

(2) 译者本身在对待本民族的文化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焦虑。如果对照国人的思想变化就会发现, 这种变化和国人对中西文化的认同感有很大的联系, 当“崇洋媚外”的思想较为流行时, 过度异化就体现得较为明显, 但是当国人对民族文化有较高自信时, 过度异化的作品就出现较少。

从我国的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 不仅是普通民众, 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在内的学者都对中华文化本身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于是在典籍的翻译上, 更多学者注重对新词汇的创造和释义而不是实现向本民族文化的归化。如今,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 如果过度关注民族文化的糟粕文化而忽略了对于精髓文化的理解, 也容易产生一定的文化认同焦虑, 所以这要求译者不仅要以作者的身份做好本职工作, 还要以读者的身份对外源文化和本土文化都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这样才能做到在翻译时公正客观, 不失偏颇。

(3) 译者具有强烈的尊重原文作者思想的文学情绪, 在翻译上更倾向于异化。通过对多数译者作品的综合分析发现, 过度异化的作品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即对世界知名作家的作品异化较为明显, 而对名气较低的外国作家作品的异化现象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 和译者尊重原文作者的文学情绪有较大的关系, 知名外国作家更容易引发译者的这种情绪。以莎士比亚为例, 他的作品曾被我国四位著名的译者翻译, 他们分别是朱生豪、卞之琳、梁秋实和施咸荣。在翻译理念上, 除卞之琳较多地以诗人的角度出发注重对莎士比亚诗剧的翻译外, 其他的三位学者都在相当高的程度上对莎士比亚全集进行了异化翻译。特别是梁秋实, 他本人曾表明, “在翻译中忠于原文, 尽可能做到逐句翻译, 甚至连标点都不曾更改”。这也因此为解决较大程度的异化翻译带来理解问题, 梁翻译的这套莎士比亚全集也是做了最多注解的一套译本。

以上例子较好地说明了读者对作者的情绪十分影响翻译的质量。但当这种情绪表现过激且缺乏足够的注解时, 就很容易表现为过度异化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译者情绪带来的过度异化问题, 需要译者认清自身双重身份的本质, 将自己的作者身份和读者身份进行较大程度的分离, 避免过激情绪影响翻译质量。

(二) 以译者的双重身份分析过度归化的原因

归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种正常的翻译现象, 但是当归化现象过度时, 就会和原文的内容和思想出现较大偏差, 从而影响读者对于原文作者的认识和理解, 过度归化现象出现的情况就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 过度归化出现的频率呈现一定的增长态势, 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警惕, 究其原因,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作为读者, 对于民族文化的过度自信, 导致在理解中添加了较多的个人看法。近年来, 随着国家加快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经历了复苏恢复期, 归化翻译出现的频率因此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国家推出相应的文化战略后, 越来越多的译者不只关注文化“引进来”, 也更加关注文化“走出去”。随着中华文化逐步走向世界, 译者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在“引进来”时更注重归化, 而在“走出去”时也更加坚持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从外国读者的角度来看, 就是中译英的异化现象更为明显。因此, 译者对这种文化自豪感的过度拿捏容易导致过度归化现象的发生。 (2) 作为作者, 受利益驱动, 过于关注读者感受, 注重于文章本身的传播效果。过度归化现象的出现还与市场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一些新入译者, 为了增加译文的传播范围, 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 往往会注重于译文阅读的用户体验, 打造阅读的“爽点”, 较大程度地对原文进行增删甚至是凭空加入一些译者个人的理解。这样一来, 译文语言的表现就显得通俗易懂。于是, 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 很多人甚至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篇译文。从阅读量来看, 这些文章虽然有较多的订阅, 但是它们在本质上却更加偏向于网络文学, 其文学水准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往往难登大雅之堂。

二、辩证看待归化和异化的要点探究

传统观点认为, 在翻译中应当从一而终地坚持异化或者是归化。但新的理念则认为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手段并不是对立的, 对于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切换。而切换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文本的文化再现性, 语言结构的优美性以及目标人群的可接受性等诸多因素。换言之, 就是注重有效的综合选择和应用, 抛弃传统的单一性选择对翻译的限制。而要实现个目标, 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 提升译者的文化水平, 认清不同文化地位的对等性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应当坚持保留文化的独特性, 民族文化无优劣之分, 尊重文化的平等是实现人类平等与世界和谐发展的首要前提, 而承担文化桥梁搭建任务的译者应当首先具备这种理念与认知。

作为译者, 不仅仅是精通两国语言的人, 还应当注重承担文化交流的重任。在开展翻译工作时, 首先要深入理解民族之间的文学差异性, 由此逐渐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差异性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认知。在进行文化理解时, 应对精髓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学习。同时, 也不可忽视对民族糟粕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对于这一点,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提出了“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思想。这种思想即使放在现代也仍然不过时, 在文化认同上既对本土文化有认同的自信, 又对外来文化做到公正客观的理解。这样才能在开展翻译工作时, 不会因为个人对民族文化的焦虑或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异化或者归化的情况的发生。

(二) 在读者的身份上认识异化的必然性

从读者的身份来看, 不同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在理论上的接触面是无限大的, 它涉及社会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而当文化无法在民族文化上进行对等表达时, 进行异化翻译也就是必然的了。

互联网时代, 异化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上, 在日常文化交流中都能看到很多的影子, 其中以英文缩写的一些词汇的风靡就是最好的体现, 一些热门词比如PC (personal computer) , B2B (Businessto-Business) , HTTP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等词语, 都是典型的异化翻译现象, 以前这些词语在首次进入中文时, 翻译学者都会为取一个对等的汉语名字感到棘手。但是后来人们发现, 汉语名字并不是必须的, 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文词汇的传入, 这种思想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而且, 这样的情况并不只是出现在文化输入上, 在文化输出方面, 一些典型的中式英文也走出了国门并得到了外国人的使用, 比如馒头, 饺子, 功夫, 阴阳, 豆腐等英文词汇就是汉语的英文拼音, 规模庞大的文化交流碰撞说明了异化是必然的。

(三) 在作者的身份上坚持归化的必要性

虽然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面是无限大的, 但是译者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内接触有限的典籍, 而他们服务的读者的个人时间也是有限的。很多选择译文版的读者表示, 他们需要跳过语言文化障碍直接对外籍作者的思想做出了解, 所以译者的工作重心就应当是较好地保留原文的思想, 但是又能很好地加深本土读者的理解。这样一来, 选择归化翻译就显能凸显译者本身的职业价值, 所以坚持归化, 提升文化传播效率也是译者应当坚持的翻译方式之一。

三、结语

采用归化和异化并存的翻译方式是当下逐渐得到承认和接纳的一种方法, 它摒弃了对传统单一翻译手法的坚持, 在坚持文学思想本身的前提下, 又较好地提升了文化的传播效率, 符合当下世界文化融合的大趋势。因此, 译者应当在对此思想有所认识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 尊重文化的对等性, 努力实现自身文化交流传播使者的价值。

摘要: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无论国家和民族, 都需要文学的支撑才能彰显其精神内涵, 由于文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 所以它本身就具备了跨地域性的特点, 因此语言翻译问题一直都是文学传播的一大障碍。在文学的跨地域传播中, 文学的思想内涵除了受到作者本身的表达影响外, 译者的翻译水准也在该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该领域中,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就立足于此, 探讨如何从译者的身份看待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现象。

关键词:翻译,异化和归化,直译和意译,译者身份,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董秋斯, 译.大卫·科波菲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 郭建中.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郭建中翻译研究论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 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 孙迎春.第二次大水――归、异翻译策略辩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

[5]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5) :24-26.

[6]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8-9.

[7] 孙雪薇.简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诞生及中西方关于两者的争论[J].文教资料, 2013 (3) :37-4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探讨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