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看庞德的诗歌翻译

2022-09-10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 是译者根据自身对原作的理解并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诠释的活动。翻译常被比作是戴着镣铐的舞蹈, 因为翻译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如作者意图, 原文风格等等。本文以庞德的诗歌翻译为载体, 从译者的选材, 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译者的文学流派及翻译主张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

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

把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进行研究就需先了解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的文化和审美创造性。它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具体地说, 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 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

2 埃兹拉·庞德

由于本文将以埃兹拉·庞德为例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 所以先对庞德作简要的介绍。埃兹拉·庞德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 尤以20世纪上半叶引领美国现代文学运动闻名。他是意象派的鼻祖。意象派“注重使用凝练鲜明的意象, 强调用词的精准, 主题与形式的自由, 以及口语化的语体。大多数意象派诗人都采用自由诗体, 不严格遵守传统的韵律, 而改用谐音和头韵。”

3 庞德诗歌翻译分析

3.1 从译者的选材看译者主体性

如同作家写文是有目的性的, 其选材和写作手法都是为中心目的服务, 译者翻译也是带有目的的。译者的选材常常渗透了其个人的意愿倾向, 这往往可以从译本的序跋中得以窥见:可以是引入新兴理念, 可以是介绍先进技术, 也可以是促进文化交流等等。

20世纪初, 传统诗歌, 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 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并将其主张具体化为以下三条原则: (1) 直接处理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事物”。 (2) 绝对不用任何无益于呈现的词。 (3) 至于节奏:创作要依照乐句 (musical phrase) 的排列, 而不是依照节拍器的机械重复。庞德把“意象”称为“在一瞬间呈现出理智和感情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 内层是“意”, 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 外层则是“象”, 是一种形象的“呈现”, 两层缺一不可。为了革新诗风, 庞德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中国诗歌短小精致, 意象鲜明, 往往是“立象以尽意”, 这与意象派的主张正好不谋而合。因而翻译中国诗歌成为了庞德革新诗风的一把利刃。1915年庞德《神州集》的出版了, 把中国诗歌带入了西方文学, 这是中国诗歌在西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也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曙光。我们可以看一下庞德翻译的《玉阶怨》。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The Jewel Stairs’Grievance Li Po

The jewel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

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And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这是一首闺怨诗, 庞德选择此诗翻译的原因是:“虽是闺怨诗, 却不着以抱怨之字句。”整首诗的意境完全是靠意象烘托而出, 这正是意象派所爱的诗风。

3.2 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看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的第二个本质特征是受动性。从权力话语的角度来理解受动性, 指的是任何行为都是受其所在时代的权力和话语操控的, 包括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权力和知识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权力促进或者阻碍知识的发展, 而知识则给人以权力。翻译和其他行为一样也受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 表现为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庞德等人发动的现代文学运动就是权力与知识作用的结果。

3.3 从文学流派和翻译主张看译者主体性

正如作家有自己的文风一样, 译者也有自己的翻译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会采用各种各样的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难题。此时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其能动性的特征上;理解和翻译的过程都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时刻。译者的文学流派和翻译主张都是影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因素, 决定着译文的走向。作者将对比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渭城曲》, 以展示译者的文学流派和翻译主张对其翻译的影响。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Version 1 by X.Y.Z.:

A Farewell Song

No dust is raised on pathways wet with morning rain,

The willows by the tavern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I would ask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

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

Version 2 by Ezra Pound:

A Poem of Departure

Light rain is on the light dust,

The willows of the inn-yard

will be going greener and greener.

But you, sir, had better take wine ere your departure,

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

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 of Go

很明显, 许译谨守“三美论”的翻译原则, 韵脚为abab, 且几乎句句都符合抑扬格, 读来具有传统的音韵美。而且形式也是翻成传统的四句, 规规整整, 此为形式美。至于意义方面, 许译可以说很完整地翻译了原诗的内容。而庞译不同于许译, 并未严格遵守原诗的格律, 改译为自由体, 断句较为随意, 却别有一番韵味。

3.4 结语

通过庞德的诗歌翻译历程及对其翻译作品的解析, 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译者的文学流派和翻译主张等因素都影响着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因此,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 不仅要对语言本身进行研究, 同时要关注文化背景, 并提高自身的翻译素质。

摘要:20世纪70年代之前, 翻译一直是语言学的范畴;70年代之后, 译者的主体性开始成为学者的研究课题, 并逐渐承认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对译文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 从译者的选材, 译者所处时代背景及其文学流派和翻译主张三个方面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主体性,庞德,中国诗歌

参考文献

[1] 蒋洪新.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J].外国语, 2001 (4) :79.

[2] 金敬红, 张艳新.从权利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EB/OL].http://www.lwlm.com/wenhuayanjiu/200902/241608.htm, 2009.

[3] 李进喜.庞德的中国情结[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8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转变教学模式,全力打造有效课堂下一篇:体验教学法在留学生《中国文化》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