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2023-09-18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第1篇

1 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 传授技能为辅

首先, 上课前, 吃透教材, 认真备课, 充分掌握每节课教与学的特点。由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到“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按照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课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 传授技能为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任务驱动为主,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将要讲授的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即从教学内容中理出需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重点和难点) 。接下来设计教学过程 (备课) ,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过程中, 关键是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的一个或多个“任务目标”, 要求它能基本涵盖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其中教学目标是设计“任务目标”的依据, 也是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

另外在备课过程中, 我们对课本中Word、Excel等十余个软件逐一操作, 对使用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预见学生将会出现的问题逐一记录下来, 在讲课和上机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对每个软件按课本要求, 只介绍部分主要功能, 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大胆使用会探求各软件中包含的各项功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知识会更主动、兴趣会更浓, 培养好这种学习方法, 对学生今后自己学习、迅速掌握新开发的软件有很大好处。

2 兼顾差异, 扬长避短

其次, 根据学校机房计算机的配置,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学生整体水平。要把那些又能讲、又能练的软件讲好、练熟, 同时兼顾各班学生的差异、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要具休分析、具体对待, 扬长补短。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提出具体的“任务目标”, 接下来授课紧紧围绕如何完成任务目标这个中心来展开, 任务目标完成时, 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取得预期的目的。接下来是关键的一步, 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之前, 一定要留有适当的时间进行知识点回顾和总结。一来可弥补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的缺点——缺少系统性和条理性, 二来可弥补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的部分学生知识点的疏漏。在具体做法上根据所学知识的复杂程度可采用口述回顾、画知识结构图等方式。若有可能, 也可让学生先试着总结, 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但教师在最后一定要把好关, 即把知识点陈述完整。例如, 在讲授用《用程序来解决问题》这一节时, 我们可以避开程序基础的薄弱环节, 只讲授程序的思想, 编定程序的思路, 在讲解事例的时候, 程序代码的意思就不是这节课的重点, 重点是讲述程序的灵魂——算法, 讲授文件加密与解密的思想是什么, 利用了什么原理。然后引出ASCII的概念, 并告之, 每一个字符在计算机中的ASCII码是唯一的。通过此种讲解既增强学生对程序的好奇心, 又让学生体会到到了程序的魅力。扬长避短,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诱发求知欲望, 启发积极思维

3.1 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钮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3.2 教师引导, 学生探索

“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就要积极的引导, 在制定教案的时候, 我们不仅要从常规的角度去思考, 去设计 (有时也比较主观) , 而且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而且应引导学生排疑解难, 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和解疑能力, 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钥匙。所以教师应大胆放手,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上网浏览》教学中, 由于这一课内容较多, 学生一下子掌握所有内容比较困难。其中, 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是一个难点。于是, 本人在开始授课时没有把网上搜索这一内容放进去, 先把网址的填写和网页的浏览讲解完, 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 即想查找一些信息或访问某个网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网站上, 网址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 如果无法解决, 大家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一下。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既巩固了知识, 又突破了难点。

3.3 利用高中生的好胜心理特征, 采用任务

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 因此教师教学思路清晰,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比如有一节内容是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 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 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一副图片这一具体的任务, 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幅图片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时, 重点难点突出, 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图片的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 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 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容易疲劳, 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如果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 学生在思想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 在自己去操作、尝试, 去创造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 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 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此外, 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自由发挥。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 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局面, 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 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吸引力且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本文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 从作者平时教学经验出发, 大胆的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改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 兼顾差异, 以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学生。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第2篇

一、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税优惠政策的定义

(一) 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在科技企业的所得税进行征收的过程中国家进行了很大的优惠政策, 满足国家科技创新企业的所得税可以比国家征收的标准少百分之15的税率。在企业的科技产业年赢利中包括企业对外的专利技术转让费用的总额在500万人民币以后的企业, 国家进行免征所得税的政策, 对于收入总额超出500万人民币的企业国家进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在企业的的科技人员、设备和技术引进过程中所消耗资金, 国家允许企业可以将科技投资的资本按照百分之一百五的比例和当年的企业所得税进行抵消。并且在学校科研机构和国家性的科研单位进行技术转股份过程中获得权益, 国家对此免征个人所得税。

(二) 流转税的优惠政策

在国家制定的进出口税收的政策中明确的规定, 在国家科技创新规定的企业产品中凡是从国外进口的零配件、高新设备、产品的附属件等等, 这些产品按照国家的规定需要进行征收进口关税的不能改变, 对满足免征条件的设备进行免征处理, 并且在科技企业和国际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需要购买该企业的专利技术, 花费的相关费用可以不用征收关税和进口的增值税, 为科技企业实现减负, 在出口税率没有达到国家征税税率的企业, 根据国家税务局进行核对之后, 可以在产品出口之后按照相关工作流程帮助企业进行退税处理,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所有的高新技术产品和设备在出口国外的时候实现零税率, 这样的税率优惠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核心实力创新能力。

(三) 特定区域的优惠政策

在我国出台了高新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后, 国家并且鼓励当地的政府去有效的帮助当地的企业进行科技的创新, 为此很多地方区域实行了特定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 也就是说在高新科技产业园入住的科技企业在公司成立的前两年内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 在满两年之后按照减百分之十五的税率进行征收。这样的税收政策当时鼓励了大量的高新科技企业入住高新产业园, 并且随着国家的孵化, 很多的企业已经成功的在市场中占领了一席之地, 并且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仅08年的时候高新企业年交易额就达到了8000多亿人民币, 其中纯利润达到了惊人2000多亿人民币, 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帮助更多的人实行了就业, 带动了更多的相关企业的再发展。

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税征收存在的问题

(一) 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核查, 导致了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主要就是优惠政策在规划的时候过于宽泛, 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类型进行有效的定义, 在很多的企业信心满满去入住高新科技创业园的时候, 却被相关的单位告知自己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科技创新优惠税收政策, 因此不能入住科技产业园。

其实税后优惠政策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科技产业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是不能仅仅把宝压在高新科技产业中这样就是对其它产业的不公平, 例如物流、快递、餐饮、外卖等等行业, 企业在进行了科技模式的创新, 帮助了更多的人进行了就业, 并且很好的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这样的传统行业创新也应该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享用, 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各个行业不断的进步。

(二) 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没有适配性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依靠国家最开始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企业在后期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 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帮助还需要国家政策有力的支持, 才能打造出更加响亮的中国品牌, 为此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只是为了鼓励更多科技就业者投入到高新产品的研发中, 更多的还是要关系企业的发展, 在企业遇到实际的问题的时候, 有关单位可以及时的帮助企业进行解决, 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壮大, 这样才能带动更多人口的就业, 并且企业在市场中才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 并且今后的科研创新中才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三) 税收环节设计不合理

在我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国家的税后优惠政策, 但是对个人科研的创新没有一个准确的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这样在今后的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工作人员就没有了更大动力, 还有就是对个人创新的政策支持, 让更多的个人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开发中去。还有就是在高新产业的企业中在初期进行科研和市场试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 很多的企业都遇到了融资的困境, 为此国家可以针对科研创新的发现和可行性进行有力的帮扶。

三、未来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科技税征收的制定方向

随着国家之间高新科技产业的不断竞争, 掌握了核心的科学技术, 才能在未来市场的发展中拥有主动的地位, 为此我国对科研技术开发的税后优惠政策还要加大, 尤其是对社会和人民有利的一些科学研究, 必要的时候可以启动国家科研计划, 国家为科研过程负责全部的研发费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了解了我国对科技企业税后的优惠政策, 在今后的政策改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加大优惠的力度。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新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但是繁琐的税收政策让很多企业疲于应对没有更多精力去进行科技的创新, 国家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对自主创新的企业实现了优惠的税收政策, 本文介绍一下优惠政策的定义和存在的实际问题, 以及未来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自主创新,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曦.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探究[J].现代营销 (下旬刊) , 2014 (10) .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第3篇

创新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名词, 而“自主创新 (Independent Innovation) ”则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1999年9月18日, 江泽民在《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同时, 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 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外国关键技术, 把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才真正认识到,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缘由是, 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上, 过度依赖模仿创新。因此, 一定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一) 自主创新的概念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表征一国的创新特征, 指一国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 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 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自主创新”在某些情况下又被用来和技术引进相对, 指要摆脱技术引进方式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驱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因此它还应包括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 自觉革新科技创新组织体制的能力, 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能力, 以及有效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国家 (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靠自身 (或主要依靠自身) 的力量实现科技突破, 进而支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并能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本领和能量。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产业的创新能力, 而产业的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 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与建设, 应遵循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以国家 (区域) 为原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 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培育自有品牌, 从而掌握或影响价值分配过程的基本素质。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 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因而, 自主创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引进、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创新能力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由图1-1我们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的过程特征。

坚持自主创新, 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 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二)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就是要增加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集成创新能力, 提高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互相作用, 互相促进。

1、原始创新

(1) 原始创新的概念。

原始创新意味在研究开发方面, 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 从而推出创新成果, 是人们创新活动形成的创新价值链的源头。它与一般性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 原始性创新必须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大突破, 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 原始性创新的内涵。

原始性创新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或首次做出重大发现。原始性创新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是突破性的, 其结果是推动常规学科的“范式”变革, 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领域、或开创新的学科。这样的创新大致集中在四个领域: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技术领域内的根本性创新;重大工程项目的自主设计与完成;管理领域内重大变革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新成就。

(3) 原始性创新的特征。

基础科学是原始性创新的源泉,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认识的总和, 基础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超前性, 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难以在短时期内为人们所认识, 但每一项重大突破, 都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对今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厚积薄发, 基础科学的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 需要经过长时期研究积累后才能取得重大成果。

2、集成创新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单项技术的突破, 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群的整体突进和相关技术的集成, 集成创新己成为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 推进自主创新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和趋势。

集成创新是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 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 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 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这个定义突出了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性, 即集成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一样都是创新行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过程, 都具有创新行为主体的主动意识和行动。

3、引进、吸收再创新

要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模仿创新, 即反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 , 在对外来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自主创新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4、自主创新的特征

(1) 技术突破的内生性。

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国家或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 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持点, 也是自主创新战略与其他创新战略的本质区别。需要指出的是, 要完成一项技术创新, 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有关键性核心技术, 也有辅助件外围技术, 复杂的创新更是如此。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独立研究开发其中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或研究机构独立开发了其中的关键性核心技术, 打通了创新中最困难的技术环节,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自己进行, 也可委托其他企业和组织进行, 或通过技术购买解决。

(2) 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

率先性虽然不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 但却是自主创新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同一市场中, 非率先性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将技术上的率先性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才可望获得成功。技术上的率先性必然要求和带动市场开发方面的率先性。技术开发的成果只有尽快商品化, 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因此, 自主创新企业还应将市场领先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 以防止跟随者抢占市场和技术开发的成果。

(3) 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

知识相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 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个环节, 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技术突破是内生的, 且创新的后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的。在自主创新过程中, 除了一些辅助性工作或配件通过委托加工或转包生产让其他企业承包外, 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三) 自主创新运行过程

1、基于研究与发展的自主创新过程

不同类型的自主创新有不同的模式,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原始创新过程模式的基本形态如下:

研究 (基础/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生产工程 (设计与工艺) →试制试销→批量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

这是一种自主开发的技术创新模式, 主要用于全新创新、重大的突破型技术创新。它需要有很大的资源投入, 较大的研究与发展资金和研究与发展力量投入。运用这种模式, 必须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特别是研究与发展的力量, 并具有较多的技术积累。

2、基于技术集成的自主创新过程

“集成创新”中的“集成”, 是与知识创新全过程匹配的“集成”, 同时也是通过体制创新使参与知识创新的各要素能集合为一个利益主体的“集成”, 本质上是创新要素的交叉和融合。集成首先是对不同创新要素的主体的集成, 通过集成平台, 提供一种组织方式以及环境安排, 包括硬件环境, 也包括软件环境。集成创新平台的形成了组织的核心能力, 包括系统整合能力和在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

集成创新从技术应用的市场需求出发, 形成产品概念, 以开放的产品建构来选择和整合各种技术, 开发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如图1-2所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就是主动根据本土市场需求结构的特点来定义产品的性能特性, 摆脱对外国产品设计和技术方案的盲从, 选择相应的技术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集成创新通过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 可以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3、基于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过程

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反映了一个反向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它遵循这样一个进化过程:掌握运行技术——掌握生产技术和原理——掌握设计技术——掌握设计原理 (形成自主研究与发展能力) ——开发改进型产品和工艺。联系我国的实际, 突破传统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封闭式线性观点和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束缚, 关注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动态性, 根据自身能力及引进技术所处的阶段和水平, 适时地进行功态的技术引进, 并加强与自主研究与发展的结合。

以引进消化为基础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适用于技术力量尤其是研究发展力量不足、可用于研究与发展的资金不足的情况。可在有限资金和技术力量条件下尽快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在较短期限内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 积累技术能力、提高研究与发展水平, 以便在不久的将来, 迎头赶上发挥后发优势。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这种二次创新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表1-1表示了引进、吸收再创新动态模式的特点, 在模仿阶段、消化吸收阶段和改进创新阶段各有不同。

二、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体系的联系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 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建立和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 (lnnovational System of S&T) ,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

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下, 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及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 是国家 (地区) 创新体系的重要内涵。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 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 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如果把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大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则是一个子系统。而要解决当前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主要是科技经济脱节、科技产出落后和对外技术依赖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已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创新体系的研究是将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 研究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问题, 通过创新求得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和快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自主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 国家创新体系

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由一个国家的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 可分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所有这些环节都围绕着国家目标进行, 其目的都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创新过程中,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都是以企业为核心的。适合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 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需要。而理论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正确理解, 实践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准确把握, 是建设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提。

2、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国家创新体系其中, 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 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 各有侧重, 相互交叉, 互相支持, 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如表1-2所示。从国家创新体系组成与功能的关系看, 技术创新体系的功能只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应用。

3、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

国家创新体系强调研究开发成果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强调系统的有效性和最终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因此, 它应具有以下特性:

(1)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 这是检验创新体系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

(2)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的全球化和企业的生产、研究以及其他活动的国际化, 意味着知识流动愈加国际化。国家创新体系要更加开放。人员及其所掌握的知识的流动是创新体系中的一种十分关键的流动。

(3)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系统各组成部门间必须保持协调发展和相互匹配。因此, 创新是各种行为者与机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企业。

(4)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必须根据本国的发展特点以及实际的发展阶段, 不断调整有关创新的政策、措施。因此, 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决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和系统。

(二) 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理论产生以后, 一些学者探讨了一定地理空间内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问题。应当说, 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原则上也大致适用于区域创新体系。

1、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

区域创新体系为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 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将比国家创新体系呈现更多的特色制度安排、更强的产业、技术专业化, 且企业的创新性也更明显。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制约因素, 如不同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消费习惯、产业等因素, 造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 这些因素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核, 也是地区经济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

(1) 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作为一种地域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能够从地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从而有效地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 包容较多的创新要素和主体, 能形成较完整的创新体, 从而为长链创新 (即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商品化应用) 打下了基础, 也为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3)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体系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 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 形成连锁反应机制, 加快创新扩散, 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 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

(1) 区域性特征。

区域性是区域创新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 由于受区域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的制约,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素各具特色, 其创新活动必然在起点、内容和实现的路径上有所不同, 而由于创新能力的差异, 也导致不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有很大差异。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其形成、建设与运行必须立足于区域的基本经济与社会条件, 与区域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目标相适应, 并为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服务。

(2) 动态性特征。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各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下的, 而其中的创新资源要素如人力、知识、信息等也在不断的更新中,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建设与运行, 其本质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3) 系统性特征。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 具有开放式系统的一般性特征。任何一个区域创新体系中, 都存在着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等系统要素。同时,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联系, 其组织规则与联系形式构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区域创新体系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法律、政策、市场、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国际环境等环境变量的约束下运行的, 客观环境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甚至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和支配性的影响。同时,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 促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三) 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界定

既然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那么,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显然既包涵了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般涵义, 又有着超越于一般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的独特涵义, 而这种独特涵义主要来自“自主”二字, 即应包括“谁是自主的主体?”、“如何自主?”和“自主程度?”三方面的涵义。首先, 关于“谁是自主的主体?”的理解。自主的主体应该特别指定为中国公民 (自然人) 或内资企业, 即从资本结构看, 在原始资本的构成中, 外资不占主导地位的法人或法人单位。其次, 关于“如何自主?”理解。所谓“如何自主?”包括两方面, 即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主导的创新活动并由此而产生的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投资购买的其他国家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的创新成果, 并能不受相关创新成果原权利人的影响, 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最后, 关于“自主程度?”的理解。“自主程度?”问题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创新成果主要依靠自身实力获取还是依赖国外供应。国际比较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科学技术特别是本国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下表所示。在一国处于工业化前阶段时, 其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不足1%, 一般处于技术引进、仿制为主的阶段;在一国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往往超过2% (且不超过) , 此时则进入以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而在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或工业化后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2%, 此时, 一般进入以创新技术为主的阶段。2006年, 重庆市主城九区人均GDP达到3156美元, 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 因而创新技术阶段以创造技术为主, 自主创新进入原始创新为主的阶段。

此外, 当今世界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正逐步向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转变, 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的创新方式也更加丰富, 即不仅包括对模块核心技术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性创新, 而且包括通过对模块组合方式的改变所引发的结构性创新。这给后进国家带来了无限机遇。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大国, 就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可能方式, 从多个不同来源, 将不同技术集成, 最终形成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创新产品”的方式进行集成创新。因此, 自主创新的程度应涵盖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创新。

因而, 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从自主创新角度进行的测度, 是从国家创新体系延伸出来的概念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 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的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就是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基础上, 构建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 充分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三、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及功能

界定了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 进而推进重庆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必须明确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创新主体在重庆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一)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

自主创新包括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类创新方式, 因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三个层面上的动态体系,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创新能力提高的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从目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居多, 原始创新很少阶段, 发展到原始创新居多的阶段, 就是重庆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历程。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协调互动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涉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级政府, 是多主体、多目标、多层次的体系功能建构。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 产学研互动, 建立起政府、市场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各种创新力量和资源紧密相关、相互促进, 激励创新的政策系统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要素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和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如表2-2所示。

1、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型开发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依托, 以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 重点推进技术创新。企业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 包括的含义是企业是先进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者, 自主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吸纳者, 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领者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

2、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研究型高校、部分重点院所为依托, 以知识发现和技术原创为目的, 以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为形式, 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知识基础, 为国家高新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创新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知识创新体系要以人为本, 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创新人才作用的新机制, 进一步创造有利于自由探索、潜心研究、百家争鸣、提携新秀、宽松和谐的科学创新的优良环境和人才辈出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配合、集成创新的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以军队科研机构, 军工企业为依托, 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基础有机结合, 实现军民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4、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以各类营利和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为载体, 通过传播、推广新技术、新知识, 沟通官产学研之间的联系,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形成完善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 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 形成创新合力。创新服务主体要打破部门所有的壁垒, 减少重复建设, 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和公共信息、公共数据的共享共用制度, 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完善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确立新时期重庆市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 包括税收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此外, 还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增强区域竞争实力。

(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功能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配置创新资源, 协调创新活动。具体地讲,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具有创新资源 (包括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等) 的配置功能、创新制度与政策体系建设功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和创新活动的执行功能。

1、创新活动的执行。

以企业为主体, 从事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采取由政府出面组织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组织产学研合作、推广创新成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种形式, 促进创新活动。

2、创新资源配置。

科技自主创新主要是在自主创新的立项、技术路线和技术内容的确定以及成果所有所用方面的自主, 只要创新主体能够为我所用和对我有为即可。重庆市人口众多, 城乡、区县、行业的差别较大而且会长期存在。这些既对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挑战, 也是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机遇, 为发挥比较优势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提供了机会。

3、创新政策与制度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具体的工作包括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和公众的利益、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等。

4、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能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创新活动必需而不可能由企业自行解决的基本条件, 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情报信息基础设施等。

四、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定位

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 关键是要结合重庆市的创新实际,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过程中, 政府主要做好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其相互协调;企业主要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形成完善的技术引进、创新与转移机制;大学及科研院所主要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科研、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及科技创新服务。这样, 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体系就会形成, 就能为重庆市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 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才能使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将在自主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体角色, 是整个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

1、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含义

自主创新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创新, 科学创新相对于R&D中的基础研究, 一般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进行;而自主的技术创新, 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创新技术, 一般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研发。

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独立研究开发企业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独立开发了主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由自己进行, 也可与其他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委托开发, 或者通过技术购买解决。对于复杂的高技术产品或者技术集成度高的产品, 某些关键性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主导下采取合作创新或引进创新方式进行。

2、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在创新目的上, 技术创新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获得创新收益, 侧重于从短期甚至是即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自主创新不仅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市场上取得率先者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为了培育和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侧重于从长期可持续性创新出发, 统筹谋划企业的长期、中期、短期的技术创新活动。

在创新条件上,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 属于哪种行业, 企业素质如何, 都可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企业自主创新对企业自身的条件要求较高, 它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而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所开展的科学决策和创新活动。

在创新规模上,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较少, 与外部合作的面较窄;而企业自主创新是高投入的活动, 除了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企业内部研发完成外, 自主创新企业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开展大量的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活动。

在创新内容上, 企业技术创新既可以进行单纯的技术创新, 也可以实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而企业自主创新一般必须系统性地开展综合创新活动, 即使在某个阶段是单纯的技术创新, 但其目标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不同, 自主创新是为了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因而, 企业自主创新比一般的技术创新相比更具复杂性、风险性、规模性、综合性和长期性,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 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而民营科技企业应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3、国有大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

国有大型企业 (集团) 在区域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形成有益于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重点建设一批重庆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 通过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 实现行业技术链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使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 中小企业通过参与大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生产, 获得大企业的技术扩散和转移, 形成企业间利益共享机制。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 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

4、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作用

目前, 重庆市民营企业在汽摩、医药、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对于重庆市民营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加, 民营科技力量正在成为重庆市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在以重点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重庆市民营科技企业在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技计划的引导和支持之下, 开展“产学研”结合等技术创新活动,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主体

1、知识创新主体的含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知识创新应以重庆市各研究型高等院校以及在渝的各中央、地方及军事科研院所为主体进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并将其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现象、新规律、新原理扩散与传播到技术创新中去, 从而启发并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产品。

2、自主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主体的定位

在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中, 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以下三重定位。

首先, 为重庆市重点产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提供基础性研究平台, 重视产学研合作。以重庆市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 重点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积极吸收企业都社会力量的参与, 作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其次, 发挥现有优势, 升级产业化水平。目前, 重庆市在军工、通讯设备、生物制药、仪表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先进的国内外水平, 又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 具备原始性创新的基础。在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 应进一步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吸收企业等社会资金的参与, 加大原始创新力度, 并为提高其产业化水平而进行相应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另外, 创新教育体制,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重庆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体系中还承担教育和培训的职能, 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创新人力资源所必须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培训。通过创新教育体制, 向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充裕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及能够满足重庆市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并通过本地产生的人才集聚效应,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力资源来渝聚集, 促进重庆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完善, 从而推动区域内外的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与组合创新。

(三) 政府——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发动者和关键的投资者

政府作为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既是自主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 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1、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和计划, 设计与执行有关区域发展的各种机制。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转换职能的过程中, 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进行自主创新体系的制度的设计并监督其运行, 从而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间的沟通与协调者, 包括公共部门内部的协调, 产业界与政府间的协调, 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协调, 以及军民结合中的协调等。另外, 政府还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如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2、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重要的投资者

正如前所述, 以国家长远战略利益为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自身短期市场利益为导向的自发技术创新相比, 具有复杂性、综合性、风险性、规模性等特点, 因而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往往需要政府参与, 成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投资者。

作为发起者, 政府填补企业和研究机构等进行自主创新的被动性与无意识性, 推动建立有利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如将自主创新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等。

作为投资者, 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 或通过重大工程带动集成创新, 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等直接或间接方式投资, 这是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中最主要、最普遍的职能, 也是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和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

(四) 创新服务机构——创新活动服务主体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各种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 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机构。自主创新服务组织是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与定位如下:

首先, 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规范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服务创新主体的主要职能是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指导行业发展, 调节成员之间商务、贸易关系, 协调生产与销售的关系, 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协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活动等。而市场行为的监督机构则主要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 反对和防止欺诈, 调解市场纠纷,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其次, 发挥市场对科技要素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服务创新主体既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中介, 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 因此, 它按照市场机制, 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并通过提供综合服务, 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 实现产业化, 具有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另外, 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知识的供应者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是服务创新主体的基本功能。服务创新主体科研提供服务的方式有软、硬两种形式, 软性服务有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策划服务、营销服务等, 硬性服务主要指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如提供中间试验、产品设计、性能检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服务机构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 尤其是在扶植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第4篇

记得在第八届北京科博会期间,美国《时代》杂志曾对中国的创新能力提出疑问。该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中国能创新吗?”这样的标题,的确令国人尴尬。曾几何时,中国也是世界的创新中心,从造纸术到火药,大量发明创造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然而,这些令国人自豪的历史并不能让当代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拥有多少优势。

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确令人瞩目,但是我认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不仅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一块心病,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例如去年我国汽车总产量507万辆,在各项技术中90%是“舶来品”,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被进口产品占据。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许多行业的发展仍然受制于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

作为一本营销专业杂志,我们恨自己不能直接为中国企业的创新出力,惟有用自己的声音不断地为自主创新鼓与呼。我们在深感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的营销创新。这并非完全因为我们是一本专业的营销杂志,更因为我们发现即便是在完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中国企业模仿式的营销仍然大行其道。这实在是更加令人尴尬的事情。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企业的营销创新?如果说科技创新的障碍更多地是一些客观因素的话,我认为营销创新的障碍则更多地来自主观,来自思维方式的偏差。创新之路是一条艰苦的路,科技创新如此,营销创新同样如此。但是,国人思想中投机取巧的思维常常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自觉地冒出来,或者那种以为产品和资金就可以决定市场胜负的简单思维常常占主导,往往使得智慧的创造无法在市场变现。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第5篇

调查时间:2011年8月15日

调查地点: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调查对象:安顺金星啤酒厂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法

调查人: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严峻,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总之,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永葆长青的根本秘诀。本文正是立足于企业自主创新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调查,走访了贵州金鑫啤酒厂,了解了目前啤酒企业面临的一些困难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使企业在困境中谋生,通过走访,我深深体会到了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2 主体

本人通过假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走访了安顺金星啤酒厂,对近年来金星啤酒厂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啤酒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走出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调查。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对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为何进行自主创新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以我的调查,走访结果结合安顺金星啤酒厂浅谈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以及目前啤酒行业面临的困难及金星啤酒厂如何摆脱困境,快速发展等。

2.1 企业为何要自主创新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企业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市场的占有范围,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的竞争角逐从根本上说就说创新能力的角逐。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更应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

2.2企业自主创新的好处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等,简单来说,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如科层制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通;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才会有前进的希望。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有立足之地,就必须紧社会发展节奏,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企业随时调整状态,来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是不可缺少的,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异想天开,更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瞎编胡造,而是把现有的条件、设施进一步优化升级。

2.3啤酒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酒类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扰行业的问题。在本次召开的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三届五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着重指出,下一阶段,四个方面的问题有必要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需要积极寻找应对的方针和解决的办法,从而为企业壮大、行业发展铺平道路。

2.3.1标准化进程:要倚重企业的力量

随着标准化工作的不断强化和细化,标准对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应引起行业关注。近几年,中酒协直接起草,或作为起草单位之一参与讨论、修改的标准就达几十个,这些标准基本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行业管理基础标准;二是原料和产品标准;三是专业装备标准;四是职业技能标准。这些标准的制订和修订,预示着今后国家对行业发展的标准化、职业化程度非常重视。各级协会和企业应立足于行业实际提出意见,使标准既具有先进性,又能顺利地执行,促进行业的发展。

标准化进程对于酒类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去其在规范企业生产、净化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重大意义,中国白酒目前在世界市场上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这一现状是与白酒悠久的历史、精良的工艺所不相符的,之所以形成这种反差,与长期以来白酒领域的标准体系不够完备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白酒要提升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就必须加快白酒产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而制订完善独立的行业标准,就是这一进程的重要先决条件,只有从“轨道”上先与国际接通,才能保障中国白酒畅通无阻地驶向国际竞争的广阔领域。

2.3.2年份酒管理:让行业受益是最终目的

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年份酒要加强管理,目前方案在制定中。目的是规范年份酒生产,为消费者负责。酿酒企业在“年份酒”问题上应慎重而行。

众所周知,目前市场上的年份酒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情况,也许从初期阶段来看,某些企业可以借助不规范操作从年份酒上获益,但必须看到,酒类商品的卖点、诉求点是有限的,而年份酒来源于“酒是陈的好”这一传统认识,其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强大而持久的,但如果不对其市场情况加以规范治理,那么随着消费者理性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一持续性卖点将面临夭折的危险,同时也有可能对行业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连“酒是陈的香”这一古语尚且靠不住,好酒的卖点还能出自哪里?

2.3.3啤酒瓶问题:行业和消费者利益并重

对啤酒行业而言,啤酒瓶问题是啤酒行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存在分歧意见大,不但玻璃瓶制造业和啤酒行业的立场和意见不同,就是在啤酒行业内,企业间的意见也有大的差异。

2.3.4化解啤酒原料危机:延伸麦芽产业链

2006到2007年间,啤酒原料价格一路飙升,国际啤酒大麦的最新报价已经超过400美元/吨,与此同时,我国甘肃、东北、江浙等几大主产区的啤酒大麦早已销售一空。受啤酒大麦短缺的直接影响,大麦麦芽的价格一路飙升,目前国产大麦麦芽已经从3000元/吨涨到5000元/吨以上,进口大麦麦芽从3400元—3600元/吨涨到6000元—6200元/吨,原料危机给国内的啤酒生产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生产压力,有的企业更因此陷入生存危机。

针对以上啤酒产业面临的共同困境,金鑫啤酒厂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定,积极采取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地调整,实现了生产的现代化和市场的规模化,对啤酒瓶进行回收利用,针对原料紧缺问题积极探索出“企业——农户”一条线的模式,不仅为地方节约了资源,缩减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为企业谋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结尾

企业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战略的突破口。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啤酒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人均啤酒消费已经达到国际平均水平。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啤酒行业竞争的方式已经由过去主要依靠价格竞争转为主要在品牌、服务、渠道、战略、资本等方面的竞争。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啤酒吨价持续攀升,行业盈利能力增强。且从行业特性来说,啤酒行业与白酒、葡萄酒和黄酒相比,具备诸多显著的优势。2009年至2012年,啤酒行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际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给行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发展战略,为啤酒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中国啤酒行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面临很多的问题。例如:随着国内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啤酒推广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等因素,国内厂家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出口的拉动效应越来越差;加上同类产品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国内啤酒推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然而啤酒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内在来看,决定于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企业的战略定位等各个方面,但实际上,相同规模、相同经营范围的企业,在以上几方面是非常难以拉开差距的。能够真正改变企业竞争格局的,实质上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品牌、一个是渠道,只有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打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响亮的品牌、建立起比竞争对手更完善的渠道,企业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作为一家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企业,贵州金鑫啤酒产自始至终把企业的发展同地方经济命脉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寻求双方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为安顺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更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使得金鑫啤酒厂的发展一度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企业领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第6篇

袁华连 何馨滢 郭敏华 张涵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本文通过对华为公司自主创新发展历程的探讨研究,从而得出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信息产业 华为公司 自主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产业迅猛崛起,如今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等综合性生产活动,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现在信息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有着高科技、高投资、高利润的特点,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在信息产业中,由于收益递增率的作用,高技术也不一定就必然能获得高附加值,把技术创新与市场联系起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企业在选择技术领先策略时,应在加强对其核心技术保护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开放技术的比例,一种比较理想的技术创新战略应当是企业致力于再企业核心技术上保持领先,而在产品平台上实行尽可能广泛的开放与合作。且在信息产品的营销活动中需注意克服传统的工业时代为产品定价和营销的方式,也需注意产品的技术优势不是导致商业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所以要通过营销努力,建立一套行业事实标准时信息产业经营的最理想状态。在中国,信息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回顾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出以华为代表的一批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是我国信息产业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研究探讨华为等企业的发展路径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华为公司发展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华为公司作为一家以生产通信设备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之初就面对着爱立信、阿尔法特、西门子、AT&T等世界著名的大公司的挑战。这些世界级的大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经验,华为这样一个年轻的公司在这些方面看起来是无法与之相抗衡的。但是,它在成立当年就突破了数字程控交换机硬件技术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的空白。

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

2007 华为与赛门铁克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存储和安全产品与解决方案。 在年底成为欧洲所有顶级运营商的合作伙伴,并且被沃达丰授予“2007杰出表现奖”,是唯一获此奖项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 2008 华为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它的移动宽带产品全球累计发货量超过2000万部,根据ABI的数据,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8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44位。

2009 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0%;实际销售收入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5%。 1月16日,北欧电信运营商TeliaSonera宣布签署两项4G LTE商用网络合同,中国华为和瑞典爱立信将在欧洲建设LTE移动宽带,这也是全世界首个商用的LTE网络。

2010年7月8日,美国知名杂志《财富》公布了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华为首次入围。继联想集团之后,华为成为闯入世界500强的第二家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也是500强中唯一一家未上市公司。 2010年营业额284亿美元,仅次于爱立信,在全球通信行业中排名第二。2011年营业额是310亿美元,全球通信行业中排名第一。

2011年华为销售总收入达324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净利润约18.5亿美元,同比下降53%。在2011年间,华为公司建设了20个云计算数据中心,以5.3亿美元收购华赛,整合成立了“2012 实验室”,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囊获6大LTE顶级奖项。2011年11月8日,华为公司在2011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名列第一。

图1:华为海外销售额增长情况(来源:华为2000-2010年年报)

数字看起来是枯燥的,但从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华为公司惊人发展速度,那么华为公司是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展成为世界500强的呢?

二、 华为公司自主创新之路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地持续发展,其中必有一种根本性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在华为,这种根本性的因素就是自主创新,华为的巨大成功,就是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功。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创新的成功不取决于它的新颖度它的科学内涵和它的灵巧性,而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成功”。 华为以其在市场上的巨大成功,证明了其自主创新战略的全面成功。 1. 华为自主创新发展阶段

华为的自主创新历程大致可分为产品与技术模仿阶段,重点跟进阶段,国际同步阶段,但不同业务领域的自主创新阶段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合。

第一阶段是产品与技术模仿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华为在做代理商阶段,就开始对国外的交换机技术进行研究。华为的技术研发最初从模仿和追随开始。华为初期研发的是入门级产品,与国内其他同类厂商技术水平相差不大,之后,华为将研发目标瞄准了国际市场的主流技术——万门级交换机,并于1994年成功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1995年,全国邮电部门全网都开放了华为研制的7号信令,华为在固定电话网络设备开发上的综合能力大大增强,开始走向规模化有序发展。

第二阶段是重点跟进阶段,从1995年开始,尤其是2000之后,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上,华为开始具备了改进并创新的能力。在移动通信领域更是实现了由2G领域重点跟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3G领域的独树一帜,站到技术领先者的行列。在2G领域上,1995年,华为开始启动GSM移动通信研究。1997年,华为自行研制的GSM打通了第一个电话,随后其研制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发布。2003年底,华为承建了大秦铁路的GSM-R系统工程,这一事件标志着华为在该领域已经能够与西门子、北电网络等国际知名企业并驾齐驱,在GSM技术上开始由跟进到适度领先。1995年,华为开始跟踪国际上3G技术的走向。1998年,华为将整个公司三分之一的研发力量投入到3G研究上,最终掌握了从WCDMA系统技术到芯片设计的全套技术,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到2004年,华为已经拥有包括WCDMA、CDMA2000和TD-SCDMA产品在内的全套移动通信解决方案。作为3G主流厂商之一,华为还积极推进3G标准化,与爱立信、北电、NEC、西门子共同缔造了CPRI联盟。另外,华为在3G领域的国际化开拓也取得显著成效,其3G产品成功在欧洲和美国这两个地方商用,标志着华为在3G领域已经进入领先者行列。

第三阶段是国际同步阶段,从2003年起,华为在下一代网络、高端路由器、光通信等领域的研发上,越来越体现出与国际领先的能力,在某些方面还实现了超越。在国内NGN从试验、试商用阶段到商用阶段的过程中,华为充当了开拓者和领路人的角色。华为从1995年开始研发路由器产品,1998年进入路由器市场,但初期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面对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华为加快提升产品层次,目前凭借稳定的性能,华为在路由器产品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光纤通信设备上也具备了基本与国际同步的能力,在应用技术层面上,华为的技术储备不输于跨过公司。

2. 华为自主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

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华为从成立之初就将使命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明确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是华为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华为明白,作为后起之秀,在科技含量高的通信领域,要实现与强大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一定要形成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支持。通信设备的技术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上,而硬件和软件的核心技术又分别体现在芯片和核心软件(如基本算法、协议、信令等)上。1993年华为成立了基础研究部,专门负责研发华为通信设备所需要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大量ASIC芯片的推出,不仅构筑了华为在硬件方面的核心技术基础,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1996年任正非提出了华为著名的“压强原则”,那就是通过持续的、大规模科研投入和集中精力突破一点的方法,使华为与世界著名公司相比,部分产品达到先进水平,局部领先,从而获得市场的支持。2009年,任正非又提到了“深淘滩,低作堰”。他说,深淘滩就是多挖掘一些内部潜力,确保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投入,确保对未来的投入,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也不动摇;低作堰就是不要因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多一些输出,多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持之以恒、周而复始、心无旁骛的技术研发高投入为华为取得技术优势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品创新

近几年来,华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产品逐渐获得市场认可和欢迎,市场业绩也节节攀升,并出现快速增长势头。华为基于智能架构的整体移动宽带网络解决方案、全套室内覆盖解决方案、绿色移动网络解决方案等业界领先的创新型解决方案和产品受到全球客户的欢迎,成为华为实现市场突破的利器。

以华为整体移动宽带网络解决方案为例,整体移动宽带网络解决方案通过“SingleRAN”、“高速云”和“连续云”、“IPTime”、“IPN(智能分组网络)”等多种方案,帮助运营商以最经济的方式来保证用户体验,同时在向未来演进时保护现有的投资。华为业界首创的整体移动宽带网络解决方案由于深谙运营商需求,一经推出就获得全球运营商的认可,在O

2、中国联通、Telenor、TeliaSonera、比利时电信、Net4Mobility、美国移动等运营商网络获得大规模应用。有关数据显示,在全球已发布的近90个LTE商用网络中,华为已经部署了其中的45个商用网络,并已赢得92个LTE商用合同,位列业界第一,2012年上半年华为LTE收入同比增长近150%,预计2012全年华为LTE销售收入将超过50亿元人民币。华为在LTE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领先,标志着华为已经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领跑者。

“2012 年Frost & Sullivan全球电信云市场杰出成就奖”颁发给过去一年在全球电信云计算领域获得突出成就,并通过创新给运营商带来商业价值,且具备极大潜力的供应商。2007年华为与赛门铁克成立合资公司,在存储和安全领域实现年复合增长率 80%;并于2012年初成功回购,这将大大增强华为在存储和安全领域的实力。从2001年起,华为就开始从事服务器的研发,华为的X86系列服务器有81项性能指标在SPEC排名第一。电信软件方面有20余年的经验,华为的BSS/OSS在全球400+个运营商成功应用,NGSDP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目前,华为已经在全球交付了26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35个为云计算数据中心。而CSB(Cloud Service Brokerage)云业务创新中心推出,通过聚合IaaS、SaaS应用服务,帮助运营商实现开放IT能力,创造新的市场增长机会. 华为云服务ManageOne平台成功推出,帮助运营商实现跨区域资源整合管理,不同厂家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等统一运维。上述特点完全满足成就、创新,价值、潜力评奖标准。 市场创新

中国革命成功的一条关键经验是农村包围城市。华为创业之初,技术力量和产品实力非常薄弱,因此华为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先是以用户机PABX积累经验和实力,继而拿下农村交换局,再是升级到县城C4网络、地级市C3网络,然后占领省会城市C2网络,最后攻取国家骨干网络C1,华为成为中国国家级通信网的主要供应商。

华为在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也采取了类似的战略,先是进入电信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技术准入门槛较低,技术壁垒较少,对产品的要求也不苛刻。在发展中国家实现规模突破后,再逐渐向发达国家迈进。经过10年的国际化进程,“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才在全球市场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据资料现实,华为2011年国内销售收入达655.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5%,海外销售收入达138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4.9%,海外市场贡献巨大。 华为已成功进入欧洲市场、日本市场,现在又敲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这标志着华为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良好业绩,而且其产品、技术、团队、服务等,在经过长达10年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磨砺和考验后,已经日趋成熟,完全具备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与西方巨头竞争的强大实力。 管理创新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来讲是多方面的,技术与产品仅仅是一个方面,管理与服务的进步远比技术进步重要。华为取得既往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人才、资本,更有管理与服务”,任正非曾这样总结华为的管理经验。“产品发展的路标是客户需求导向,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这两句话贯穿在华为20年的发展历程,也由此形成了华为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卓越成绩的核心竞争力。

在技术研发管理方面,华为花重金从1998年开始总共用了5年的时间,来引进、推行IBM的IPD集成管理模式。IPD让华为从技术驱动转向了市场驱动,彻底改变了华为的技术管理和项目研发流程。IPD技术管理体系强调的核心思想如技术开发是一项投资行为,基于市场的技术研发,业务分层管理,技术重用(CBB),部门团队技术研发,结构化的研发流程,开放式创新等,在华为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PD技术管理规范了华为的技术创新流程,保证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让华为的技术创新做到在准确理解客户需求之后,再将客户的需求准确传递,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准确进行创新取舍评判,并且保证了人力、能力的全面支持。全流通的创新管理保证了华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优良服务客户,成就了华为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让客户惊叹,让对手心寒”的高效配合能力。 文化创新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随着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的加深,社会各个层次都开始关注并重视企业文化这一新兴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文化不能固守成规,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企业文化也不能保持一成不变,需要不断更新、创新来适应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社会环境的需求。

企业文化,要随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不断更新、创新。从民营企业中走出的佼佼者——华为,曾一直以其“ 狼性文化”为业界所津津乐道。有专家指出,华为是通信制造业里最好的服务导向型企业,第三方公司的客户满意度的调查也显示,华为服务的各项指标连续几年在业界排名第一。然而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近几年频频传出其员工因顶受不住工作压力发生多起非正常死亡事件。网络上针对华为狼性企业文化的批评声早已如潮,昔日备受推崇的企业文化如今被 “ 妖魔化”了。

如今华为正积极努力地向惠普学习其“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信任和尊重个人,尊重员工,不欺骗用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强调对企业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华为企业文化的转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任何一种理念都不可能完全适合企业生存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企业发展阶段的改变,必然导致企业文化这种管理软实力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因此我们要适时适当更新、创新企业文化。

3. 华为自主创新的不足之处

在制定自主创新战略初期,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方面,对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在战略合作方面,尤其是争取政府支持方面,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但是,华为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已经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公司化治理结构的完善、职业化经理人团队的引入、学习、吸收世界先进公司的经验等方式来加强对自主创新战略的管理和控制,使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越来越成熟。

三、 华为公司自主创新战略的经验启示 1. 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华为始终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努力掌握核心技术。而在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信息产业,要实现与强大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一定要形成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支持。因此,要想提高整个国家信息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就应该要重视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用现在的技术改造信息产业,并且在尖端产业上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可以保持企业科技上的领先地位。

2. 抓住时机进行战略转型

华为在基本具备了自主创新的条件之后,抓住时机实现从销售代理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型,这是华为成功的根本原因。华为在从事了三年代理业务之后就毅然而然地进行战略转型,除了创新利益的驱动,还由于当时巨大的市场为自主创新创造了充分的市场条件,华为选择适当的时机进入了电信设备市场。所以,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的新兴带头产业,中国的信息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抓住市场机遇,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转型。

3. 重视管理和制度创新

华为的自主创新战略中十分重视管理和制度创新的作用,因此制定了适合华为公司发展的流程化组织建设管理制度。组织创新与管理过程创新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中,企业应该要制定合适的管理体制,重视管理与制度创新,这样才可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4. 自主创新需要结合企业文化

华为在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中,十分重视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华为以“狼性文化”作为其文化理念,并且随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环境的需求中不断更新、创新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所以华为才能在民营企业中保持龙头地位并且在国际市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中,各个企业应该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也不能永远保持一成不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企业文化。

5. 政府需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华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深圳市发育良好的市场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投融资体系,也为其提供了加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政府应该重视科技情报网络建设,搭建企业和大学及科研单位之间信息交流平台,重点支持那些对信息产业或重点龙头信息企业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共性技术问题,通过补助性资金对大学、研究机构或者企业研发活动进行补助,努力为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总是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是大国而非强国,在信息产业方面也是同样如此。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的信息产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和国外的淘汰技术,缺乏核心技术,信息制造业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信息服务业。因此,要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而华为作为一家非国有公司,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树立了榜样。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旋律。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世界领域内最活跃、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已经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信息产业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是中国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唯有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才是出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程立项申请书范文下一篇:祝六一的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