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范文

2023-09-18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范文第1篇

春秋战国时期, 是中华文化的火山喷发期, 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思想应运而生, 此后, 历经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的再发展时期, 近代“西学东渐”的冲击, 虽历经波折, 却生生不息, 在当今社会, 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仍呈现出时代的生机。

1、重视教育环境

儒家认为, 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孔子提出要选择有仁者的地方居住,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 焉得知?”住家当选仁厚风俗的地方, 这样不但有好的模范的习染, 还可以远离灾祸。孟子对孔子的“里仁为美”思想, 作了深层的解释:“仁, ……人之安宅也。” (《孟子·公孙丑上》) 也就是说, 仁德, 是人们最安稳的立身之地。另外, 朋友的选择对个人的成长也很重要。对于择友的原则, “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论语·季氏》) 给出了正确的回答, 即要亲近那些正直、诚实、见闻广博的人, 远离奉承、谄媚、圆滑善辩的人。

2、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成长背景、个性特点等的差异, 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也会有所不同, 这使每个学生都很受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 对于“仁”的回答和解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仞。’”这三个不同的人问同一个问题, 什么是仁, 孔子根据三人的情况分别作出了三种回答, 对德行很高的弟子颜回, 孔子说要遵循“礼”, 一言一行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强调仁的内在修养;对说话不考虑他人感受、不谦逊恭敬的仲弓, 孔子回答要懂得换位思考, 恭敬对待他人, 强调仁的外用工夫;对“多言而躁”的司马牛, 孔子回答做到“仁”要注意说话慎重, 发言前思虑清楚。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

在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大学的根本问题, 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由此可见,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已迫在眉睫。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 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滋生的具有功利性倾向的文化的传播, 大学生的价值观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后, 网上各种信息泛滥、良莠不齐, 甚至充斥着黄色文化、暴力文化, 虚假信息泛滥,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分辨能力差, 容易被不良思想腐蚀, 甚至被利用传播不良信息。同时, 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过程中, 存在形式单一, 缺乏吸引力等现象, 参与范围局限在少数社团成员, 师生对主流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低, 难以形成强大的校园文化力量。

2、脱离实际和学生个性需求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实质上是将其目标理想化和内容政治化的结果, 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需求, 导致目标和实际长期不匹配。一方面, 不少学生在思想政治考试中的作答和他们内心的实际思想、价值取向存在很大出入, 甚至截然不同;另一方面, 学校将当下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同于学生自身的品德, 强加到学生身上, 这就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行为, 也使道德与生活无法更好地契合。这些不匹配、不契合, 渐渐导致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际行为产生差距, 进而使原有的理念失去其导向功能, 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

三、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才能使学生的修养和学识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最终实现个体的发展。

为此, 全国各高校和相关部门, 尤其是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都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以身作则,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提高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的水平, 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如, 开展“文明寝室”评比, 美化寝室环境;以重要节假日为平台, 创新开办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诗歌朗诵等, 继承、弘扬优秀文化, 表达对祖国、对党的拥护;举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系列活动, 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行为习惯。

2、“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 倡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质,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对同一个问题, 从不同角度予以解答。

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既是主体, 又是客体。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 尊重学生主体个性化发展需求, 由传统的强制性、单一性和机械化一刀切模式, 向“以生为本”的教育服务意识转变, 充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需求、道德愿望、道德情感以及其他合理的需求, 通过愉快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和发挥程度不够, 无法根据学生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大学校园中存在多元文化, 师生对主流文化的认知不足, 因此, 尚未形成具有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的校园文化, 相应的教育环境也没有形成。对此, 本文力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先秦儒家思想中, 汲取有益营养, 加以传承、创新和发扬。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先秦儒家思想,教育环境,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李家秀.中国古典文化名篇鉴赏《论语》[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8.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产品设计;教学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教函【2019】762号文基金项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改革”研究成果。

随着市场经济进入到消费升级的阶段[1],消费者在对产品功能等基本品质要求的基础上,要求凸显其个性化和多元化,并逐渐呈现出对传统文化新体验的偏好。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何培养能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产品设计专业人才,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教学中的创新变革和发展的新路径。

一、教学改革目标

我国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借鉴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课程建设方式,随着设计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设计学科体系的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的学科建设队伍。设计以服务人类社会为目标[2],以传达相关的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为核心。在此趋势下,如何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必要的研究方向。结合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深入理解

随着成长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崛起的年代的“95后”“00后”们相继走进高校,新一代学生们在物质上相对比较富足,对电子产品、智能产品、互联网的认识远高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从腾讯cdc2019年基于Schwartz价值观理论体系及量表进行测量,发现00后的价值观是博爱-大自然、行动自主、博爱-关注、社会安全、友善-关怀等,更偏向于对内心和精神层次的追求[3](如图1)。因此他们对接受传统文化是积极的,有些甚至表现出很渴望的状态。

产品设计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力为重点,而创新力的来源除了设计方法、设计思维,更深层次的创新力则来源于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深入理解,并形成传承和创新的设计力同时,对学生的特性及其成长时代进行分析了解,并抓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兴趣,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创新。

(二)傳统文化通过设计进行转化输出

结合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及当前国家和市场发展的趋势,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和再设计,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上加大投入。越来越多像故宫文创、敦煌文创等优秀文创产品相继走进大众的视野,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和认识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时,从专业特性出发,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文化和传达文化的设计思维。

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性:审美的独特性,元素符号的独特性,以及民风民俗的独特性。从其独特性出发,利用设计思维及设计方法将文化进行可视化拆解,图解外显化,使学生通过对文化的图解、演化等方法,形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新解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创新力。

二、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完成本次教学改革目标,让学生们能够对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输出,首先,在设计课题研究时,就要让学生们从文化研究入手,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对历史、文化元素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相关研究。其次,通过设计理论的引导和设计案例的启发,辅导学生完成文化元素的提炼、演化。最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实践完成设计成果并进行展示展览(如图2)。

(一)与公共课程协作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这些年中,传统文化已经以一些正式的课程的方式在校园内遍地开花,如“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审美素养”“中国文化概论”等。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的深远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公共课程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化广度和深度的理解。

(二)深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点

1.传统文化的历史解读和深度挖掘

传统文化对当代的影响,不仅由于其文化背景,更在于其文化表现背后的深刻内涵和精神追求。随着市场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大力开发,从对文化表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和演化转向对更深层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设计运用。

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文化创意设计”中,以丝路文化为研究主题,对其传统礼节、传统器材、传统风俗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深度挖掘其中的设计点。梳理出历史、视觉元素、文化元素、故事情节、精神内涵等演变。图3、图4是学生在进行香氛产品设计时,对中国香料的器皿演变的研究,结合《红楼梦》中女子的性格特征进行设计。对《红楼梦》中女子性格进行颜色、花语和味觉的分析,用不同的颜色和花来表达相应的味觉。

2.实地考察和体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

“民族采风”“艺术设计实践”等课程让设计类的学生们走进一些文化发源地或者文化遗迹保存较好的地方,亲身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根据区域文化特点带学生到非遗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新疆喀什地区,体验和了解土陶文化、土陶的烧制,听维吾尔族大爷讲阿凡提的故事,在博物馆感受西域的文化历史等。在当地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下,帮助学生发挥产品设计专业特长,为当地手工艺提供新的想法。喀什高台民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逐渐形成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的特点。图5为学生在喀什考察后,受当地房屋建筑特点启发设计了一套能够叠放的茶碗和茶壶。

(三)设计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元素提炼与演化

学生在进行产品设计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和挖掘,并通过设计的方法提炼出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或者最具影响力的元素[4],再对原有元素进行设计演化。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文化历史追溯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文化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关系;通对目标人群的行为、需求、动机的研究,及对文化的视觉元素、行为元素或者寓意元素的深入分析,形成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理念。图6为学生在研究节气和其文化内涵的关系时,分析立夏三候之一的蝼蝈鸣(即青蛙)与夏天的关系:青蛙的鸣声代表着夏天的味道更浓了,并以此为灵感设计了一款驱蚊器。图7为另一组学生在分析大寒节气时祭灶王的民俗后设计的作品,祭灶王代表着春节要开始了,大寒也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代表着冬季的结束、春天的到来。以此为灵感设计了一款带有春天气息的《送灶王》餐具,并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象征吉祥如意。

2.设计赋能传统文化,发展新面貌

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发展由于技艺的繁琐、经济收入微薄、外来文化等因素备受冲击,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尝试通过设计赋能,运用现代技术改变现有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发展模式。新疆和田墨玉县于2018年7月11日列入首批我国“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墨玉县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手工艺:维吾尔族传统地毯编织、艾提莱斯绸纺织、奎亚小刀制作、维吾尔老虎舞、喀拉卡西塞乃木、维吾尔油灯舞、维吾尔传统且力西等[5]。尽管如此,却并没有吸引当地年轻人积极继承和发展,当地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牧业,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政府为了改善当地的经济结构、发展手工艺和文化产品,组织建设了各种手工艺厂,并组织当地年轻人学习和工作。

我们到当地调研,深入了解后发现:1.当前所生产的手工艺品沿用传统的图案元素,缺乏创新和与现代审美的融合;2.售卖的渠道主要为传统的线下渠道,没有运用互联网电商、直播等线上渠道,缺乏技术支撑。因此,结合高校设计类学生的设计能力,我们要打造一个线上平台,吸纳高校设计专业师生作为设计力量,针对墨玉县本地特色文化进行扶贫化设计。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升级。同时通过线下体验馆的打造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改进,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当地文化能够进行更广泛地传播。

三、结语

学生们通过对相关课题和项目的参与和设计,从文化研究到深入调研、体验和设计,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会到了文化对设计的深刻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抓住设计与文化的结合点,让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并采用启发式教学、协作共同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认识到文化传播对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冲击,原生态文化被完整保留的部分较少。学生们在深入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对二手资料的辨析研究能力有限,对文化的解读能力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另外,在设计教学中,需要加强跨专业和跨学科的合作,提升学生设计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馬宇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决策探索,2016(8):73.

[2]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设计方法与策略[M].武汉:华中科技大出版社,2015:65.

[3]2019腾讯00后研究报告[EB/OL].[2019-11-01].https://cdc.tencent.com.

[4]徐红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苏州为例[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5.

[5]张宗登,张红颖.论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设计,2017(1):78-79.

作者简介:杨光梅,硕士,新疆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服务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范文第3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

儒学——崇高情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儒家所弘扬的学说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学习,可以从另一面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遂。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见利思义,这是多么干净的灵魂。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社会就真的和谐了,就不会有毒瓜子;不会有口水油;不会有病猪肉;不会有苏丹红;馒头里不会有敌敌畏;喝牛奶不会得肾结石„„

我们的民族,以前不是这样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已经显示出了传统道德缺失的危害。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了,永远永远。

诗经——高尚情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春秋时代,人们便知道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道理。而如今,众却渐渐遗忘了这一点。“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已是习以为常的事。

“妈,给我钱!我去买衣服!”“爸,饭做好了没?我快饿死了!”诸如此类的话现如今已是习以为常。可是新一代80、90后的孩子们啊,你们可曾听说过“百善孝为先”“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

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些话,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们早已将它广为传诵,而如今呢?这些话早已被风吹散的不知踪影。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他人呢?!

当社会在不断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在逐渐完善,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的文化、美德、精神,才有今天我们这个强盛的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范文第4篇

清明期间,我们那都要做清明果,可以用来当作寒食节的食物,也可以用来当作清明扫墓的祭品。清明果也被称为清明团子,在南方地区非常盛行,尤其是江浙沪一带。本来,清明果其实是寒食节的吃食,而寒食节与清明节应是两个不同的节日。起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但因为在清明期间,所以现在大多是放在一起过的,并且,将寒食节吃的这种食物称为清明果。要做清明果首先得找“清明草”。原先一直不知道它的本名叫什么,只知道是在清明期间用到的才叫“清明草”,后来上网查了,原来它的学名叫鼠鞠草,也叫佛耳草。全株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白毛细叶。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在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然后躲过追兵。清兵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要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看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这些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我们的清明果有甜、咸两种。每次都看我妈适量的糯米粉、大米粉和好,再捏成小块的饼状下锅煮好,然后捞出来与清明草和在一起,作为基础原料。如果要做成甜的,就在面皮里包入白糖和芝麻,然后放入磨具里压出各种花样,有万年青、菊花还有凤凰等;如果是做成咸的,就把皮擀薄,包入炒好的冬笋丁、豆腐干、香菇丁等,做成饺子的样子。蒸好后的清明果看上去碧绿碧绿的,晶莹剔透,还会透着股清香,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现在貌似只有在农村才能真正吃到地道的清明果了,从采摘清明草到制作再到上蒸笼蒸熟,这一过程可以看做是对传统食物,传统习俗的继承延续,很有乐趣。

1、清明草

2、甜的清明果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范文第5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

儒学——崇高情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儒家所弘扬的学说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学习,可以从另一面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遂。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见利思义,这是多么干净的灵魂。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社会就真的和谐了,就不会有毒瓜子;不会有口水油;不会有病猪肉;不会有苏丹红;馒头里不会有敌敌畏;喝牛奶不会得肾结石„„

我们的民族,以前不是这样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已经显示出了传统道德缺失的危害。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了,永远永远。

诗经——高尚情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春秋时代,人们便知道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道理。而如今,众却渐渐遗忘了这一点。“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已是习以为常的事。

“妈,给我钱!我去买衣服!”“爸,饭做好了没?我快饿死了!”诸如此类的话现如今已是习以为常。可是新一代80、90后的孩子们啊,你们可曾听说过“百善孝为先”“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

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些话,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们早已将它广为传诵,而如今呢?这些话早已被风吹散的不知踪影。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他人呢?!

当社会在不断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在逐渐完善,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的文化、美德、精神,才有今天我们这个强盛的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范文第6篇

学校自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使经典诵读课程化,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学校定期组织专人进行诵读检查,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小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通过全课程教育网及时报道,扩大影响。

二、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经典诵读课程化,确保诵读时间。

本学期,我校根据上级的安排,利用每天上午上课前10分钟和每天下午上课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学校有专人检查,确保诵读时间。

3、开展活动,坚持小型多样。

本学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班级诵读比赛,及时评价;每周让学生和教师硬笔书法练习诵读名句,选出了优秀的作品在报栏中进行展示;所有班级还将诵读内容与学科课程相融合,教师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利用下午大课间引领孩子们在玩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收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4、经典诵读与大课间活动相结合。

除了教育局规定的诵读内容以外,我校还围绕“书香、竹韵”的校园文化主题,将重点放在古诗词、经典美文方面,各班自主选了一些经典古诗词进行背诵,让学生抄记在专门发放的笔记本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多读多背,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有了我校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学校还要求各班根据古诗文的意境加上适当的动作,在大课间活动中展示,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使古诗文诵背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本期对所有班级进行了多次检查,严格按照各级的诵读要求进行评比,并在例会上及时总结各班的优缺点,以便扬长避短。

5、措施方法到位

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低年级每两周背诵一首古诗,厚积薄发。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诗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

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诵的多了,用的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上一篇:顶针对联范文下一篇:团队拓展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