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2024-07-16

银行信贷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上海安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380.SZ,下称“安硕信息”)主营业务为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产管理及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体化IT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开发、实施、维护、业务咨询和相关服务。

安硕信息所处行业为软件行业,其上游行业为计算机、网络设备行业,下游行业主要为银行业。公司目前主要有四大类产品和服务:信贷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系统、其他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银行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银行业要提高业务效率、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必须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做出根本性的变革,把信息技术作为银行业务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金融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目前,银行业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

从外部的要求来看,监管部门、银行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对银行提高效率、提升产品服务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IT 系统达到这些要求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外生的需求是持续增强的,银行业IT 解决方案市场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安硕信息一直专注于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服务,并凭借已有的优势资源向其他相关领域拓展。随着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公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业务模式,并建立了行业业务方向先入优势、客户资源优势、持续服务能力优势、丰富且有深度的产品线优势、专业一体化能力优势和人才优势。

安硕信息在信贷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领域的行业地位集中表现为其覆盖的客户群体。

目前,国内使用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客户超过140家,其中包括9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家外资银行,70余家大中型城市商业银行,5家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30家左右其他类型农村金融机构,超过20家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以银行用户最多,使用人员包括总行及各分支机构相关人员。从地域上看,发行人客户涵盖了国内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8个地级市。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已经拥有了广泛、稳定的客户基础,这是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基石。公司的客户资源具有以下特征:1.客户质量高。绝大部分客户为银行,银行普遍具有信誉度高、偿债能力强、受广大供应商及客户信赖等特点;2.客户信任度高。发行人与银行之间有着多年的合作和了解,银行熟悉发行人的产品和技术水平,发行人产品也为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3.客户稳定性强。由于信息安全性、管理人员对软件已熟悉和系统数据量庞大等因素,加之发行人服务到位,在版本更新、功能不断随着银行自主需求和外部监管要求而扩充的情况下,银行基本能相当稳定、连续地使用,客户黏性较大。

安硕信息2010年至2012年以及2013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600万元、13145万元、15521万元和8590万元,其中2010年至2012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1.01%,表现出了较好的成长性。

银行信贷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从中外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必须要从管理理念、管理工具、产品定价、风险预警等方面,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 未来 发展

2009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已有二年多,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加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在新的经营与监管环境下,各家银行已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信贷风险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革和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一、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异同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治理结构问题,是在超形似的方向努力,其最主要的作用恐怕在于形成有利于制衡的经营管理架构。但就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方案、体系来讲,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管理思想对比。

对照国外信贷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引入的一些管理理念确实是相当先进的,现在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念(如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及分配等)并不感到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些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初步的和粗略的,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编制和营运经营计划方面,能够领会基本要义的人员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参与编制经营计划(含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业内大多数人来讲,甚至可以说还是处在理念的普及阶段。而国际先进银行无论在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对资金和服务的科学定价(利率、费率)用以响应不同的资金转移价格、资本的合理分配用以匹配不同的风险类别等具体方法的运用,对与信贷风险和资本占用相关的贷款定价和风险进行计算,都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

(二)管理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技术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水平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风险的衡量和判断上还不能借鉴先进的科技,尤其是缺乏计量的各种模型、系统及工具,无法对各类风险分门别类地进行自动、动态、组合计量从而实施管理策略措施的相应取舍;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足;尚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业绩价值管理体系,而这些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真正精华之所在,是神似之真正目标。

(三)产品定价方面。

由于受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的探索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信贷业务流程中定价环节被忽视;信贷产品单一,定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而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早已有其成熟的做法和风险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推广。

(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体之间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信息,即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贷市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现实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它给银行的風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审贷分离业已多年,但银行相对于借款人、风险管理部门(信审人员)相对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不能逾越的难题。而发达国家银行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较为清晰且实效性很强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银行呈现出不小的差距,差距即方向。按照总部集中风险控制的趋势,消除差距的许多方面基层行可能无法作为(如内部风险评级等各类系统、风险模型、组合管理所需的集中化数据库、可自动计算的违约率及损失模型等),但有些方面基层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用四个“基于”来表述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必然要求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换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或者资产质量控制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进行,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比较浅层次的(单一风险贷款的营销、发放、管理、回收、处置等),而先进的更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风险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且贷款是可以买卖的、同时可以盯市估值的,可以买卖使风险得以“转手”,可以盯市估值能够及时拥有大量新的信息,对风险的计量和应对真正做到动态。

(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时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或是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树立风险理念对产品定价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层行处的角度出发,树立下列风险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实际:

1、从贷款收取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而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

2、信贷回报是不对称的,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相当大。

3、贷款集中不能不能像股票投资那样会有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负担外损失;

4、要把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在多重假设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现金流分析至为重要。

5、把整体风险管理和决策结合起来的主要工具有两个:用资金转移价格来分配利息收入(作为计算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利息收入的参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既定的额度内的同时让资本最低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用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

6、通过合理定价信贷(产品和服务)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足够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准备和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7、小额信贷损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银行要把小额信贷损失作为银行业务普通成本来处理;中小企业和地产企业借款人比大企业借款人的损失机率则较大。

以上风险理念的树立将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量化的依据,从而保证其在定价时更科学合理。

(三)基于信息的风险预警。

在实行审贷分离后,信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应多于送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下方面对于有效释缓信息不对称之困具有借鉴之处:

1、贷后管理从单个风险和组合风险两个层面同时进行。

2、充分重视市场风险管理:专门的机构(部门)对贷款进行盯市估值,EDFS每天更新(适用于上市公司客户);对质押、抵押品的估值及随后的盯市监控;树立违约点意识。

3、采用固定、独立的第三者信息,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夏志凌.当前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及对策探析.金融会计,2006(7).

[2]刘劲.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6).

[3]宛璐.国外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其启示.学术交流,2005(3).

[4]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求是,2007(20).

银行信贷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后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根据这一变化有针对性地解读和认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银行信贷管理的安全性和运作效率至关重要。本文认为目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个方面,即信贷投放行业比较集中、缺乏违约损失估算、质押物价值评估相对较高、信贷管理组织流程不健全以及内部信贷控制系统不完善等,本文根据以上问题的分析从以下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即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内部信贷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在信贷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加强对贷款企业的情况审查等。

关键词:新形势 后金融危机 银行信贷 风险管理 研究

1、引言

2008年下半年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主要经济体,其对银行金融行业的影响至今尚未消除,引发了全球性的银行信贷风险再认识活动。在我国信贷业务是银行的重要业务,这一业务具有较高的外部性和债务性特点,这使得信贷业务经营中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对其安全性和流动性给予高度的关注。同时目前我国金融资本市场改革处在深化和转型阶段,这使得银行的信贷风险处在不断的积累当中。

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从某种程度上说,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信贷风险的规避和博弈对冲技术,而是演化为了利用风险管理进行保值增值的战略手段。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信贷业务之所以收到的冲击较小,主要是因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有限开放状态和汇率管制措施等。但从我国银行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来看,越来越开发的市场态势必将给银行的信贷业务经营带来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其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将关系到其效益和损失情况的变化。

2、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银行信贷投放行业和领域比较集中

我国银行的信贷业务投放的政策性比较强,目前来看房地产、通讯、生产制造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部分来自银行的信贷资金,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价格高企的预期并没有在严格的宏观调控下回归到合理水平。根据国际行业经验和数据,个人房产信贷的风险暴露周期一般为3-5年,而目前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也基本上正式开始运作5个年头,目前正处于隐藏风险爆发期,如果房地产市场在不断加码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下出现逆转,那么银行的房地产个人信贷风险将急剧增加,从而使得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大为增加。

2.2 对于信贷违约风险出现的概率缺乏准确估计

从总体上看,我国银行对信贷客户的评级方法相对比较宽泛和粗糙,这表现为银行对信贷客户的等级结构组成、评级程序划定、信息收集方法以及总体结构设计上,一般习惯上将信贷客户的级别分为4个级别,即AAA、AA、A和BBB,而国外同行业一般将信贷客户分为8个级别,这种粗放式的信贷客户评级方式使得对于客户违约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不能有更为准确的估计和计算。这种状况在宏观经济环境较高的情况下,还看不出风险和危害,一旦经济发生较大波动和金融环境出现较大动荡,那么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2.3 质押贷款中对于质押物的估值相对较高

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质押贷款。质押物价值评估的时间性非常强,一般在经济处在上升阶段质押物的评估值就会相对较高,而一旦经济出现下行预期则质押物的价值就会出现大幅度缩水。2007年上半年我国股权证券市场处在高位运行,很多贷款企业以股票股权组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随着股权证券市场的低迷和股价的回落,使得银行以股票作为质押物的信贷业务产生了较大的风险和损失。同时对于其他质押物诸如在建工程、未办理房产证的房屋等的跟踪管理工作也没有及时地跟上,对于质押物动态监管和控制环节比较薄弱,有的在建工程竣工已经有了相当一段时间,但其质押登记手续迟迟没有办理,这就使得银行对于质押物的权利不能得到及时保障。

2.4 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流程等不完善

目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状况呈现十分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环节、流程得不到有机的衔接和梳理,信贷风险管理的框架和流程不完善,使得银行很难从整体上对信贷风险的状况进行测量和把握,同时在制度上缺乏将信贷风险的分析、计量、操作等纳入日常管理的范畴。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有,缺乏独立的信贷风险报告,使得银行的经营管理层不能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把握,对于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方法和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参数分析阶段,以统计分析和计算机职能挖掘为基础的现代信用风险评价和测量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应用,这使得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中很难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有效、及时、准确的处理,不能有效地面对信贷市场环境的变化。另外我国银行的信息化管理起步比较晚,一般缺乏进行业务智能分析的数据仓库,成熟的专家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也比较缺乏。

2.5 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是构成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目前银行信贷业务内部风险控制环节薄弱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近段时间以来银行信贷业务中发生点多起骗贷、诈贷现象就是由于信贷操作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引起的,充分地体现和暴露了目前我国银行信贷业务中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主要表现是内部控制制度措施不健全不系统,没有主动的信贷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和手段收到组织条块分割等影响变成了零散化孤立化的手段,信貸风险内部控制中责权利界限不清楚。从目前我国经济走势的预期来看,其软着陆可能性和经济放缓的可能性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客观上要求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

3、加强和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能局限在保护信贷资金的安全这个范围和层次上,同时还要着眼于对银行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应该产生应有的提升和促进作用。银行必须明白,稳健、保本的信贷风险管理原则是有效保护银行资产和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于银行内部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风险,诸如相关制度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内部信息传递错误、业务操作失误、贷款质押物估值问题等,可以通过加强内部业务控制水平和改善优化业务流程加以解决,至于外部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信贷风险,诸如贷款人违约、贷款人经营失败、银行金融行业风险等,需要银行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和防控的文化、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以及独立内部审计等来加以防范。具体的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提高和形成信贷风险防范的意识和文化认同氛围

银行信贷业务中要对目前后金融危机影响继续存在以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着充分的估计,将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兼顾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和营利性。应该深入学习、研究和探索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发生、扩散、防范、控制等规律,提高对信贷风险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摒弃传统的同业跟随、依赖经验和简单比较的模糊评审方法,同时对于信贷业务过于集中的投向要给予应有的关注,注意控制投向房地产行业的信贷规模。针对目前外贸出口受挫、国外市场需求萎靡的情况,要严格控制信贷业务中的出口押汇行为,从而控制来自于商业信用、代理授信、船舶预付款保函以及金融信用等的风险。对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下行冲击较大的行业或区域内的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应该给予适当提高,同时提高中小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以重点防止其信贷业务风险。对于信贷审批标准要严格执行,全面收缩和控制企业的授信额度,对于一般企业禁止给予授信额度增加,对于那些个别的管理水平高、发展前景比较向好的企业可以适当考虑给予授信额度增加。

3.2 建立健全信贷业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银行的内部控制机构应该由银行的高层决策管理人员进行直接控制。从实践经验上来看,内部信贷风险控制体系的管理人员越是由级别高的决策层担任,其运作的效率和实际效果的发挥就会越好,这是因为银行高层管理便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制定,并在其执行过程减少内外部阻力和提高整体认同感,从而容易形成较好的全员参与、全员支持环境。

(2)对银行信贷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职责和作用进行强化。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明确其系统职责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密切合作保持协同,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和效果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和反馈,从而提出修正和改进建议以便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得到持续化改进和发展。因此可以说内部信贷控制体系是银行信贷业务流程环节风险控制的基础。

3.3 依靠银行内部审计来诊断和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和扩散

内部审计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综合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在银行的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得其审计结果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目前银行信贷业务操作的模式框架下,前台业务经营部门和单位构成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而后台的业务复核构成了整个防范系统的第二道防线,而内部审计对于一般的操作风险、舞弊环节和其他错误不当行为则构成了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仅可以发挥对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风险控制结果的检查作用,而且也能通过这种再监督作用促使其进行功能改进和作用提升。

3.4 完善银行日常业务管理和基本业务运行情况的审查制度

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银行信贷业务中应该充分重视日常业务管理能力,对资金链条的变化和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贷款企业的行为及其关联性进行全方面综合化研究。

(1)建立健全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和信贷风险预警评价体系。信贷风险预警体系要对信贷单位的经营状况、财务变动、组织管理人员调动等重大问题进行及时的捕捉和分析,并向银行信贷人员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就是针对贷款企业的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分然后确定其等级层次,从而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

(2)根据我国银行信贷业务的特点,开发和研究针对贷款企业的贷款合同违约分析评价模型和破产清算预测模型。在信贷业务合同执行过程中,加强对贷款企业的经营过程和财务状况的全程跟踪和监督,构建贷款企业的重要检测对象和行为的业务数据库,对企业的可能走势和趋向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指导银行做出合理的防范措施。

(3)使用資产组合管理方法来降低和分散信贷业务中的风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信贷业务中普遍地使用了贷款组合管理的方法来进行增加收益的同时实现风险降低的目的,一个设计科学的贷款组合的制定应该建立在对经济环境发展走势、行业发展前景以及贷款企业经营状况等综合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之上。

4、总结

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压力在不断增加,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呈现出错综交叉的现象,这使得我国银行系统本来就相对薄弱的信贷风险管理状况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本文认为在这种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管理的范围和领域必须拓宽,将银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重要活动和关键业务环节等纳入到信贷风险管理中来,加强对银行信贷业务经营中各种内外部变量的侦查和监督,寻找银行信贷业务的安全性、效益型和流动性的均衡点,从而确保银行信贷业务乃至整体业务保持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梦瑶.浅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1(05)

[2] 叶芸.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J]. 经济师. 2009(12)

[3] 杜鹏,刘会敬.甘肃省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探讨——基于对农行甘肃省分行某二级分行的调查[J]. 金融经济. 2011(06)

[4] 毛愫璜.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刍议[J]. 商场现代化. 2009(08)

[5] 贝为智.金融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 2009(09)

[6] 侯梦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讨[J]. 当代经济. 2009(13)

[7] 郭晓蕾.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投资风险控制[J]. 财经界(学术版). 2009(11)

银行信贷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在构建房地产智能评估机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基于GIS的房地产智能评估系统。本文阐述房地产智能评估的系统架构和功能模块,设计GIS地理数据库及其引领智能评估功能实现的业务流程。该系统综合了房地产评估智能化和GIS导评的技术优势,为GIS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 房地产评估;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09 . 029

[中圖分类号]F270.7;TP302.1 [文献标识码]A [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房地产评估部门纷纷借助计算机完成评估工作,但仅限于评估某些特定内容,大部分部门尚未实现对整个流程的计算机化。将评估的整个流程系统化、自动化,建立起智能的房地产评估的信息系统,将是未来房地产评估作业的主要方式。另外,由于房地产评估行业的特点,有大量的空间位置信息和周边环境信息, 如房屋楼盘的地理位置及其属性信息、周边环境、估价时点等需要形象直观地描述和表达,因此可以将GIS引入到评估系统中,建立起全方位、全流程的并且能够实现图形操作管理的智能评估系统。

将MIS和GIS有机结合,利用MIS实现评估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借助GIS实现空间图形的形象化、直观化,建立房产图形、图像、文字三位一体化管理的智能房地产评估系统,能够针对评估行业的薄弱环节,有效弥补其不足。

2房地产智能评估系统

利用MIS建立的房地产智能评估系统有7个模块:注册登录模块、房产评估模块、案例信息模块、公文流转模块、后台管理模块、房产资讯模块、电子地图模块。

注册登录模块主要实现用户的注册以及登录。智能房产评估系统是多角色参与的系统,本企业评估师、技术总监以及普通用户都可使用,实现信息的共享。在案例信息模块中,可以实现案例查询、案例录入,并可对案例属性信息进行维护管理。公文流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公司内部办公的自动化,不同身份登录获得不同的响应权限,登录人员可以对公文进行增加、查阅、删除,按照评估的流程和进度实现文件的流转。后台管理模块是有操作权限的人员登录后台管理操作页面,通过此页面进行用户信息维护管理的工作。房产资讯模块主要是显示与房产相关的新闻、消息等。

本系统的核心是房产评估模块,它能够实现计算机自动估价。评估模块所选择的方法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市场比较法,通过输入待估价的房产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物业类型、估价时点、建筑面积等相关数据,选出可比案例,进而通过计算显示待估价房产计算结果并自动生成房产估价报告。

自动估价模块具有智能性,通过引入BP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增加系统的智能学习功能,系统能够根据输入的地理位置片区、建筑结构、物业类型等条件,自动修正待评估对象的相关系数,如成新系数、楼层系数、朝向系数等,使评估系统具备自学习自适应的功能。

众所周知,城区中街道、房屋等的地理位置可能出现重名或者相近的状况,单纯通过文字的录入很难准确定位楼盘的位置。另外,评估人员还需要重复性地输入待评估楼盘的基本信息并且保证信息的正确性。这些客观状况无疑使评估工作十分烦琐,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通过建立电子地图模块,用GIS引导房产评估,案例信息等相关功能模块,实现图文表互动,能够迅速地改善评估流程,更能增加评估的客观性,有效地提高房产评估质量。

3基于GIS的系统设计

3.1系统整体架构

本系统以ArcGIS的ArcGIS Server +ArcEditor为平台,ArcGIS Server是一个发布企业级GIS应用程序的综合平台,提供了创建和配置GIS应用程序和服务的框架,同时也可应用.NET开发个性化应用程序,可以满足各种客户端的各种需求。ArcGIS Server还包含ArcSDE空间数据管理技术,ArcSDE是ArcGIS系统的一个关键部件,它是ArcGIS与关系数据库之间的GIS通道。ArcEditor是标准桌面工具,用ArcEditor来设计,管理地理信息。

房地产智能评估系统选择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Windows Xp作为操作系统,采用分布式的B/S结构, 支持环境为IIS 5.0,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虽然没有扩展对空间数据类型的支持,其二进制类型,即Image字段,可以完全管理复杂的二进制数据流。在普通的和高级的GIS应用中,都需要这些二进制流来表达复杂的线要素和多边形要素。ArcSDE用来管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系统服务器为ArcGIS Server和处于中间处理层的Web服务器。采用目前先进的开发技术Visual Studio 2005+Ajax+Asp.net对系统进行开发。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3.2基于GIS的电子地图模块

3.2.2电子地图的框架结构

工作人员登录房产评估系统后,将进入由电子地图引导的主页面。电子地图模块显示的是房屋的图像信息和属性信息。图像信息即二维电子地图。属性信息包括4个特征信息:区位特征信息、建筑特征信息、邻里特征信息、多媒体特征信息。区位特征信息表示的是楼盘的地理位置,并表明楼盘所属的板块片区。建筑特征信息反映房屋的建筑年代、物业类型、楼层、厅室、建筑面积等。邻里特征信息反映周边楼盘小区、物业、交通、学校、医院等情况。多媒体特征信息是通过影像、声音、虚拟三维场景等全面地、形象真实地了解房屋的基本特征。

点击地图上的楼盘,可以查看楼盘的4个特征属性信息,同时电子地图上也会显示进入其他模块如房产评估模块、案例信息模块等5个模块的导航标识,使得地图功能与系统其他模块功能融为一体。

3.2.2电子地图的功能设计

系统模块设计如图2所示,其中电子地图模块用于查询定位分析房屋的地理位置及其基本信息,引导进入房产评估模块、案例信息模块、房产资讯模块。它的主要功能有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其基本功能为:

(1) 地图浏览功能。包括基本的放大、缩小、全图显示、漫游、移动、距离测量等。

(2) 地图查询功能。包括属性查询和空间查询,属性查询即利用属性表的相关属性对房产所在区域进行查询。通过输入房产名称或者案例编号,可以在电子地图上定位此房产并显示关联的属性信息。空间查询,即在地图上选择地图元素,可以显示相应的地图信息和关联的属性信息。由此可以实现由文查图,由图查文。

(3) 地图属性信息显示功能。地图属性信息包括区位、建筑、邻里、多媒体特征。通过文字、表格、图片、影像和声音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房屋的特征。

(4) 地图打印功能。根据当前的视图范围生成地图,然后通过浏览器的打印功能将其打印出来。

电子地图的拓展功能主要是与其他模块的交互,通过电子地图引导至其他功能模块,其主要功能如下:

(1) 引导评估功能。在电子地图上点选某楼盘,选择房产评估标识,进入房产评估模块,在自动评估子模块中将显示此楼盘的已知信息,如地理位置(用板块片区表示)、物业类型、建筑结构等。将待填信息如楼层、估价时点、装修状况等补充完整,即可进行房价自动评估。智能学习和码表维护子模块中也显示该楼盘的相关情况。

(2) 引导案例信息功能。在电子地图上选择某楼盘,并点击案例信息标识,可进入案例信息模块,在案例查询子模块中,将显示该楼盘已有的评估案例信息。在案例录入中,可录入关于该楼盘的新案例信息。在案例维护中,可对该楼盘的案例参数、数据进行修改维护。

(3) 引导房产资讯功能。选择楼盘,并点击房产资讯标识,将进入该楼盘的房产资讯模块,可以查看关于该楼盘的消息、新闻、政策、文件等。

4技术实现要点

4.1数据库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和Geodatabase

SQL Server数据库用来存储系统所需的数据,包括用户信息、资讯信息、案例信息、工作文件信息、修正系数和系数说明数据等。此外,SQL Server还存储本系统中的GIS空间数据字典,包括矢量、栅格、TIN、网络、地址等。

评估系统中存放于SQL Server的GIS数据不能直接被ArcGIS Server所读取,必须借助于ArcSDE实现GIS原始数据到Geodatabase的转变。ArcSDE属于中间件技术,其本身并不能够存储空间数据,ArcSDE负责从SQL Server中提取GIS空间数据字典,通过SDE运行的程序包,将GIS高端数据整合到应用层ArcGIS Server中。

本系統采用地理数据库是ArcSDE Geodatabase,它将系统所涉及的地理要素以表格的形式存储,每行记录代表一个要素。Geodatabase作为一个全新的空间数据模型,是建立在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之上的空间数据库。它在一个公共模型框架下对系统GIS所表达的地理空间特征如矢量、栅格、TIN、网络、地址进行同一描述。

4.2创建Geodatabase

(1) 定义Geodatabase的库结构。ArcSDE Geodatabase表现的是本系统中楼房等建筑物这些地理空间要素的行为、规则和关系。它用可扩展的建模语言(XML)图表的形式表达,并将库结构模型分为:要素类﹑要素数据集﹑表和关联类。

(2) 创建要素类。要素类包含了一系列相似的空间几何对象,即点﹑线﹑面这些几何图形的对象化,本文把系统所需的地图文件导入数据库产生要素类。

(3) 创建要素数据集。要素数据集由一组具有相同空间参考的要素类组成。将地图文件中的房屋建筑要素类(用点、线、面表示)归入专题要素数据集。地图中其他标示物如街道、行政区界、河流等具有几何特征的要素归入平面拓扑要素类。

(4) 创建表。可以通过导入已有二维数据表格的方式创建Geodatabase表,本系统数据库中的表主要包括标示物的分类编码表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房产的基本属性信息表。这些表是实现信息系统功能的重要信息源。

(5) 创建关联类。Geodatabase的关联类存储了要素类、表之间的关联关系,本系统使用关联类将房屋的空间地理数据要素类和基本属性信息表联系起来。通过关联类、要素类﹑属性表和分析结果表之间架构便捷的信息通道,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利用。

(6) 建立房屋属性文件目录空间。系统中房屋基本属性中的多媒体文件、图像文件等存储在文件目录空间中,根据存储的文件类型不同建立3个目录:…Images保存栅格文件, …Docs保存文档文件,…Medias保存多媒体文件。

5结束语

基于GIS的房地产智能评估系统通过GIS引领评估业务的进行,经过评估企业的应用,已经证明本系统能够顺利地完成评估工作,较之以前的手工作业和半计算机化作业已经有了本质上的提高。本系统不仅适用于评估行业,也适用于银行信贷等涉及房价评估和房屋统计分析的企业,也适用于一般用户对房屋进行评估。

本文从一般的房地产评估系统出发,构建GIS的房地产智能评估系统。本文提出了GIS的功能模块、设计方案以及关键技术要点。GIS将紧密结合MIS房产智能评估系统,使评估工作更加便捷,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准确性、实效性。

房地产业已成为拉动中国投资和消费的重要动力, 成为拉动经济和内需的重要行业。构建基于GIS 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房地产将是未来房地产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将信息技术、GIS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化知识应用评估系统中,建立空间维、时间维、价值维的多维立体评估系统,能够全面提高估价行业的效率、水平和质量, 促进房地产评估行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David J Maguire. ArcGIS: General Purpose GIS Software System [M] //Shashi Shekhar, Hui Xiong(eds). Encyclopedia of GIS: Part4. Springer US,2008: 25-31.

[2] M A Rob. Some 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Spatial and Non-spatial Datasets Us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2003,10(3):171 - 178.

[3] 刘兴权,苏丹妮. Web GIS 及其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展望[J]. 四川测绘,2004,27(3).

[4] 汪洋, 张尔严. 基于MapInfo的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J] . 科技资讯,2006(17):5-6.

[5] 汤国安,杨昕.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

银行信贷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环节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收回贷款的重要保障。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发展形势而言,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存在忽视贷款管理的现象,并且存在“看重贷前核查、忽视贷后跟踪”的认识,尚未将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当做商业银行的“安全线”,进而导致贷后业务存在风险,进而放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集团客户 贷后管理 对策

商业银行的集团客户又称为集团关联企业,该类企业客户的最大特点是组织架构繁冗复杂,并且征信质量良莠不齐,存在多个基本账户的特点,给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造成很大的难度。与此同时,集团客户的经营规模大且资金雄厚,对于市场竞争压力逐步增大的商业银行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国银监会在2003年已经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的授信业务管理方法》,并且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均按照此规定开展业务,但是集团客户特有的结构风险和传染风险导致商业银行对其贷后管理难上加难,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态度可谓是“又恨又爱”。

1 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低,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集团客户的下属公司众多,公司之间通过互相担保的方式更容易获得商业银行贷款,但是集团客户下属企业之间股权结构复杂,关联交易频繁,不利于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1 商业银行过度授信产生的集中性风险

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过度授信产生的集中型风险具体表现在对A集团的资金支持力度过大,并且当A集团发生经营风险时,由于该商业银行资金支持过于集中,进而直接导致商业银行产生信贷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贷后风险评估。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于人民银行的贷款规定执行力度较弱,例如人民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对某个集团客户的贷款额度不允许超过本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15%,但是商业银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集团客户要求较低,过于看重效益而忽视贷后风险,导致贷后管理难度持续加大。

1.2 集团客户的传染性风险导致贷后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本质是商业银行贷款对象由于资金压力而无法按期偿还商业银行贷款。集团企业和一般性企业不同,集团企业成员之间往往互相担保,因此集团企业的经营效益往往息息相关,也就是当某个成员企业存在资金问题时很容易传染到企业,集团企业的贷款风险更具备隐蔽性,不易被商业银行及时发现,不利于贷后管理工作的开展。例如,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组织架构复杂,存在重组并购等现象,倘若集团企业成员刻意对商业银行隐瞒该企业的资金状况,商业银行无法及时准确获得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加剧了贷后管理的难度。其次集团企业之间关联担保已经成为其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这种互相担保的方式也加剧了集团企业之间的“传染性风险”,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关联担保的控制手段,导致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过于重视成员企业之间的信用担保,忽视了自身的信贷风险,进而导致贷后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1.3 商业银行盲目追捧“大客户”,忽视贷款风险

集团企业的结构性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未能科学分配资金配置进而造成的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在开展贷款业务时存在“羊群效应”,也就是商业银行认为集团企业资金雄厚,盲目判断集团的资金状况,进而产生的一种“投机心理”,倘若集团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必然将影响成员企业的资金状况,导致经营风险不断扩大,部分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甚至存在违规授信的现象。

1.4 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贷后管理思路

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才能看到成效。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发展形势而言,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商业银行部分信贷员将贷款工作重心放在“贷款数量”,片面追求贷款业绩,忽视了对商业银行资金安全的管理,贷后管理工作较为迟滞,少数信贷员缺乏对企业后续的跟踪调查,甚至仅仅凭借企业还款明细便认为该集团是优质客户,盲目降低集团贷后管理标准,贷后管理思路缺乏针对性。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后资产检查是商业银行保障资金安全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必须按期到放款企业进行核实,重点检查其贷款使用方向以及相关金融数据,重点分析集团企业现金流量并对贷款风险作出评估,然而商业银行忽视贷后管理工作,贷后管理思路尚未加以完善,少数客户经理对放款企业的监管过于僵化,贷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对贷款企业的现金流量做到实时监控,在此种模式下客户经理作出的贷后资金评估报告严重失真,进而导致贷后管理工作失效。

2 商业银行加强集团客户贷后管理的措施

2.1 完善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思路

集团客户的信贷管理工作和普通企业相比更加复杂,并且由于商业银行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贷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工作步骤。因此商业银行需对集团客户形成初步统一的贷后管理思路。

第一,商业银行需强化集团客户的“整体风险”意识。集团客户并非某个企业,而是跨领域多元化的集团,商业银行必须更加凸显其“整体风险”的管理理念。第二,贷后管理工作作为贷款管理的一部分,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工作不可等同于某个公司的授信管理总量,贷后管理工作应是集团客户的一种风险管理手段,而不是某项风险量化决策行为。第三,集团客戶的经营是持续动态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现其存在风险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贷后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管理应注重其风险信息的收集和贷后风险分析体系。

2.2 商业银行需加强集团客户信息收集力度,提高信息质量

针对集团客户的贷款风险管理规则,关系集团客户的贷款信息主要包括三方面:集团客户的组织架构、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集团企业可能影响还款的重大事项等,但是集团企业的审计报告或者年报都会涵盖上述所有信息。商业银行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收集并且获取企业的审计报告或者年报,加大信息收集力度,以便后期贷款分析工作的开展,商业银行对于拒不提供报表或者“三无”集团客户采取审慎贷款政策,并且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仅仅针对信息质量较高的集团。其次,商业银行应逐步强化贷后管理队伍建设,在省市分行设置客户贷后管理团队,该团队专职负责管理该省市的客户管理工作,全面构建客户信息管理平台,以便后期贷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客户信息质量。例如商业银行可汇总该省市的所有集团客户名单和信息,对其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必要时采取针对性的贷款设计方案,提高贷后管理的质量。最后,商业银行对于集团客户可采取审批集中处理,可要求各个集团客户统一上报贷款金额,进而实现集中审批,便于审计人员在某时期内对集团客户有更深刻全面的贷款风险分析,提高商业银行授信风险防控能力。

2.3 商业银行可加强贷后检查力度

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发放贷款后,必须对贷款资金用途、财务状况、抵押物质量、担保企业资金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控,最大限度规避信贷风险,及时制定处理机制,信贷人员在贷后跟踪报告中若发现可能对贷款资金造成影响的因素或者集团客户违规现象,需逐级上报,最大限度保证贷后检查工作的及时开展。商业银行进行持续的动态监管可提高商业银行预防风险的能力,例如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中国政策法规、企业关联担保资产变动、汇率风险等,这些因素都将对集团企业造成经营风险。倘若集团企业释放出风险信息,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倘若部分资产已经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那么商业银行应按照既定流程采取补救措施,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资金安全,最大限度降低授信风险。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便是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商业银行可通过贷款资金质量分类定位信贷风险,并针对性的制定对策。因此贷款质量分类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加大贷款分类标准的执行力度,切实提高信贷风险等级的准确性,如实反映出企业贷款质量;二是细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措施,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集团企业不同现状进行细化,建立严格的贷后风险预警系统,商业银行通过监督集团客户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向进而设定预警体系,并根据行内预警系统的设置划分重点监控对象,结合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判断集团客户的贷款风险等级,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4 商业银行需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

商业银行可畅通和集团客户的沟通渠道,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高效畅通的信息传递系统可保证信息在商业银行和集团之间进行有效的传递,进而确保商业银行管理者在第一时间内对贷款风险作出预判,快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一般包括商业银行和集团间的信息传递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各个信息系统由于职能不同,所反映的集团资金信息也有所不同,商业银行可通过建立沟通渠道进而及时掌握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贷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商業银行对内可发挥绩效考核机制,将绩效考核指标细化至商业银行各个业务部门,在明确各部门工作重点的同时,强化员工对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3 结语

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工作是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信贷风险监控的核心,我国集团企业的贷后工作管理难度大,商业银行对于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工作必须稳扎稳打,商业银行可从完善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思路、加强集团客户信息收集力度、加强贷后检查力度和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等作为切入点,全方位加大对集团客户的贷后检查工作,有效防范授信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1] 陶然.浅析集团客户信用风险防范治理中存在的难点及对策——农行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几点做法[J].农银学刊, 2017(5).

[2] 程薇.ZG银行A分行公司贷款贷后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3] 王尔丽.民生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4] 刘平.建行秦皇岛分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4.

银行信贷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信息披露;变化趋势

一、银行危机的特征和影响

银行危机的特征。1.突发性.危机往往都是不期而至,令人措手不及,带来混乱和惊恐。2.破坏性。危机发作后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物质损失和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挤兑、股价大额波动等连锁反应,导致银行巨额亏损甚至倒闭。3.不确定性。危机出现的征兆不明显,难以预测。4.急迫性。危机的突发性特征决定了银行对危机做出的反应和处理十分紧迫,任何延迟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危机的迅速发生引起了各大传媒以及社会大众对于这些意外事件的关注,使得银行必须立即进行事件调查与对外说明。5.舆论关注性。危机事件的爆发能够刺激人们的好奇心理,常常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和媒体跟踪报道的内容。银行越是素手无策,危机事件越会增添神秘色彩引起各方的关注。

二、建立银行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银行危机处理不当将影响银行的声誉,甚至可能引发挤兑等社会恐慌事件,涉及国家和地方金融稳定和民众切身利益。一旦危机处理不当,使客户对银行客户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和银行可持续发展产生怀疑,将会破坏银行多年的声誉和品牌价值。如今年6月8日,花旗银行称其网站遭黑客攻击,21万北美地区银行卡用户的姓名、账户和电子邮箱等信息泄露,引发部分客户对银行资金安全的怀疑,动摇了客户对该银行的忠实度。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仍处于发展成熟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业务、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商业间谍和电脑黑客的挑战,未雨绸缪,研究和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建立完善的银行危机处理机制将更为重要。

三、银行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处理不及时。未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反馈,消除影响,延误了最佳解决问题的时机,信息传递速度慢,未能及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而是层层上报延误时机。

(二)危机处理方法不当。银行机构的危机意识不强,能力欠缺。 目前,我国银行主要工作重点以负债业务为主,公关也主要用在业务公关上,面临危机事件的处理严重缺乏经验。由于平时未能评估各类突发风险,做好应急处理预案,导致在危机处理时未能采用最优方法,而是用错方法,扩大了事态的发展。

(三)外部沟通机制不顺畅。平时对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缺乏关注和沟通,当危机发生时,未能有效引导宣传导向,传达企业解决问题的坦诚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解决问题的措施,未能掌握宣传的主动权,导致舆论一边倒,严重地破坏了企业的形象。

(四)内部危机处理机制不合理。多头处理、步调不一致贻误时机。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如内部协调机制不顺畅,多头负责结果都不负责,对外发言口径不统一、自相矛盾。又如,危机发生时,未能根据事态发生涉及的条线成立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应急小组,火速解决危机事项,迅速控制事态发展,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幅度。

四、银行危机管理要点

(一)思想高度重视。作为银行管理层应意识到银行作为金融行业,与国家经济命脉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应高度重视危机事件对银行声誉、资产安全、品牌价值的巨大影响,平时就应高度重视银行危机管理,并对全员进行宣传、动员、引导,使危机处理机制、处理方式方法深入人心。教育员工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意识,强调许多大的、灾难性危机事件可能仅仅源于疏漏,提高员工对危机事件的警惕性,关键时候才不会束手无策。

(二)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各类挤兑风波、客户投诉,如对偶尔从银行流出的假钞进行的投拆,都可能导致一场银行资金安全和信誉的危机。因此,银行机构要将危机意识贯穿于银行机构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平时应建立银行危机处理领导机制,进行危机管理的模拟训练,要注重外部金融危机风险对本行的影响,了解行业危机的最新动态,才能积极制订应对策略,做好防范措施。

(三)建立银行危机处理机制。明确银行危机处理方法,包括信息传递渠道,根据情况处理跨部门、跨地区的应急小组,全部辖属机构的应对方法。

(四)日常风险防范是银行危机管理的基础。充分评估各类危机,对所有的潜在危机事项进行通盘考虑。定期评估各类风险,对能消灭的风险,及时研究对策,消灭风险。对各类不可控风险,及时制订危机处理预案和方法。并针对各类风险,做好危机应急预案和应急练习,以提高员工处理危机的经验和能力。风险预防还要不定期举行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熟悉危机时内部沟通系统和应急处理方案;了解危机时应如何与客户、媒体、政府等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他企业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五)正确处理与地方政府和媒体的关系。银行机构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间的关系,平时多了解信息渠道,学会正确与媒体打交道的方法,在处理危机时积极回应媒介,保持坦诚的态度,并将积极处理事件、控制事态发展、减少和避免损失、消除风险隐患和负责任的态度传达给公众,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影响。

上一篇: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论文范文下一篇:有关德国统一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