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论文范文

2024-07-16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优化

0 引言

高校圖书馆的图书是保障师生教学与科研的重要信息来源,在知识型社会中,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使得人们不断关注图书的管理。再加上当今是信息时代,基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在此形势下逐渐显露出了很多弊端,影响了高校师生对图书资料的高效利用。因此,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面临的挑战

1.1 数字化的图书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以及广泛的应用,对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技术和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全面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还应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操作规范。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量达到了“爆炸式”,图书知识的有效生存周期大概在3年,图书知识必须及时更新,相应的图书管理也就需要更新管理理念和手段,以更好地满足管理工作要求。当下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电子阅览室为师生的学习提供便捷的资源和途径,图书管理可以在网上完成文献分类、采编、检索等内容,这就要求馆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操作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1.2 知识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知识与信息表现出了“爆炸式”增长的态势,再加上人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广泛的兴趣,让现代的高校图书馆转变成为了信息知识的集散中心,这就需要便捷、高效的图书资料整理、加工、存储以及开发利用通道,来更好地满足全校师生及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所以,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必须丰富管理经验,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系统,顺应网络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服务于学校师生的学习与科研工作。

1.3 图书馆角色转变

高校图书馆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全校的师生,在以往的图书管理工作中,馆员只需做好图书的排列、下架、借阅等工作即可,但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形势下,图书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最基本的工作内容,还要以优质的服务提升服务对象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将图书管理人员与师生视作知识信息商品交易的关系,馆员通过先进的图书管理工具和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借阅、咨询及存储等服务,在实质上就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馆员必须牢固树立客户意识、经营意识,将图书管理工作看作知识服务产业[1]。

2 优化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建议

2.1 准确定位读者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准确定位读者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读者提供其所需的知识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应全面了解、深入分析读者的阅读特点和需求,站在读者的立场为其提供专业化服务,以提高图书管理服务水平。同时,还要充分听取读者的建议,认真分析读者反映的意见和建议,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根本,完善图书管理工作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益。此外,应不断优化图书资料管理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图书管理工作也应当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这个高效的工具,对于当代的众多图书资料,可以采取实物性和网络型的双重保存形式,师生们可以借阅实体的图书,也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络图书的阅读。在网络信息平台之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库存储数字化图书资料,并且可以立足于学校实际,设置出电子报刊亭、电子阅读站和网络图书馆等图书阅读站,为读者们提供优质的图书服务。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优化图书管理工作,不但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图书购入信息和图书借阅信息的详细记录,也可以与图书借阅者们进行相关的书籍互动,培养浓厚的读书氛围[2]。

2.2 优化馆藏资源建设

根据学校自身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和完善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布局与结构,将文献类特色与专业特色突显出来。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点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数据库,为学校的各种教科研活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例如,开发设计图书馆资源库,包括本校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教学参考书籍数据库等,主要是本校师生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图书馆的图书知识与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还需深入挖掘、整合与利用,以推动知识的开发与传播,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此外,重视第二、第三次文献和网络专题数据库的构建,为读者创建新的知识库。

2.3 不断完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

鉴于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图书管理工作提高其科学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增强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为了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建设中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首先,加强对图书资料和报刊的定期检查,及时进行整理工作和防潮工作,及时修补那些有破损的图书并做好登记工作。其次,图书购入应当立足于学校师生的实际需求,在深入分析及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合理的图书采购活动,还应及时将购入的新书籍的目录编汇到原目录中。对于报纸类实时性较强的刊物,应当进行及时更新,提供准确性较高的信息。第三,做好图书借阅工作,并加强借阅手续的优化和办理。图书管理人员在师生有不懂的地方时,应当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引,当他们借阅图书的时候,图书管理人员应当认真登记好书籍名称和书籍数目、编号、单价和借阅人姓名等等,从而做到图书登记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第四,图书管理人员必须要借阅图书的跟踪管理工作,当借阅出的图书到期时,应当提醒借阅人进行书籍归还工作,对于那些到期未还书的借阅人,应当进行处罚。在归还图书的时候,图书管理人员应当当场检查图书的完好情况和破损情况,如果图书已经严重破损,那么需要对借阅人进行处罚,令其照原价赔偿[3]。

2.4 强化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服务意识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水平,在人们高度重视知识信息资源的今天,必须强化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新形势下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根据图书馆的工作现状和岗位特点,合理划分不同岗位的业务培训层次,制定不同的定向培训目标;第二,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组织图书管理方面的专家举办讲座;选派图书管理人员到先进的图书馆参加培训;加强业务骨干的技术培训;组织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相关管理理论,将每位图书管理人员培养成为一名信息知识导航员,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适应知识型社会下的图书管理需求;第三,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目前,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已走向数字化、虚拟化、电子化的方向。为了快速适应这种变化,图书管理工作必须构建新的目标管理体系,实行业绩考核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并考核职责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其业绩。考核内容包括师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评价、读者数量及满意度、设备的使用率等,切实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水平[4]。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与知识型社会的到来,人们更加关注知识的获取和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聚集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对全校师生及读者有着积极的意义。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作为图书馆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建议从服务意识、馆藏建设、图书管理制度以及馆员综合素质几方面来优化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提高图书管理工作水平,为学校师生的教科研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沈文英.新形势下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207-208.

[2] 肖金花.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方法研究[J].知识经济,2015(15):147.

[3] 李华健.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思路[J].农业网络信息,2016(04):84-87.

[4] 于娜娜.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问题研究及优化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6(23):200.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搜集、储存和传播中心,通过服务实现社会价值。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是一所学校硬件水平的标志之一。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中,应用了由传统的“以书为本”转换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使得信息在获取、储存、传递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图书馆也要顺应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更新服务理念,改善和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管理 以人为本

在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的重要意义不断被削弱,但相比互联网阅读模式,高校图书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因此,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也就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本质是从人本主义中寻找创新的服务理念和执行机制,高校图书馆所宣传和实践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与时俱进,使图书馆的事业蓬勃发展。本文着重从“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入手,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作为契合点,积极探讨和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概况,希望在此基础上能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提供新颖独特的管理模式,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简单地来说就是人性化服务理念。它不是简单机械化地把工作中各项制度和工作规范流程按部就班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是图书馆工作者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灵活地采取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它的核心本质是落实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切实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上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内涵则是将读者视为第一主体的敬业精神和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读者尊重管理人员,那么它所体现的是两种关系概念,第一种关系概念是读者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关系;第二种是图书馆管理人员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图书馆管理人员尊重读者;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则是体现在图书馆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关爱,在图书管理中,领导带领图书馆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灵活安排,充分发挥“人”的特性。以读者和图书馆管理人员为本,让图书馆的工作围绕读者全面开展,使图书馆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因为有了以人为本,图书馆管理人员受到尊重,就能充分发挥他(她)们的积极性,为了实现图书馆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我们推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不管是从书籍的引导、推荐都要体现人文关怀,时刻关注读者的需求,这样也可以让读者感觉到图书馆的真诚。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尊重图书馆管理人员,尊重图书馆读者。只有两者相互和平共处,互相友爱,才能实现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高校图书馆推行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国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比较慢长、逐渐探索的发展过程。我们图书馆管理工作,要想从不成熟的模式转向成熟的管理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现知识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我国高校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是将重心放在书籍的收藏和管理工作上,以书本管理为核心。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许多信息不断地出现,知识不断地更新换代使得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被迫需要发生巨大的改变。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完成普通的借还工作,还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去取舍,去过滤,然后归类整理能有效地帮助读者识别书籍。同时,由于各类书刊数量剧增,这要求他们比读者要更先了解书的概况,以便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高效服务。基于此,图书馆领导者应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以人为本的高效管理和培训,让馆员对新的工作要求能快速适应。

2.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图书馆管理资源的不断拓宽,促使“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推行。如今,到图书馆来的读者,通过纸媒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了。在网络环境下,知识载体的多样化,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在这些新载体、新形式的面前,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现代通讯技术,对整个图书馆里的所有书籍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对各种书籍信息了然于胸,加强信息的管理工作。

三、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运用于和谐图书馆的构建

1.高校图书馆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纵观国内外,每一所大学的图书馆规模及配置受学校的规模制约,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图书馆的面积,经费的投入,设备的采购等,但却很少考虑到读者和工作人员的需求。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这是我国图书馆工作中的一个硬伤,一定程度上对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制约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观逐渐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在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贯彻和落实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在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党提出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以来,国家对高校的发展也是格外重视,对学校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各类高校图书馆应抓住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好机会,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和服务理念,尊重读者和尊重图书馆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满足读者的合理需求,实现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在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就是要人性化地领导和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富有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开开心心来工作,这样才能实现图书馆工作的目标最大化。第二就是要对读者进行人性化的服务。工作人员要以饱满和热情的态度来为读者提供服务,让读者感觉到工作人员的真诚,并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灵活应用。图书馆的价值是否能体现出来,这完全取决于读者对它的使用情况。在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中,图书馆管理工作比较枯燥和繁锁,如果工作人员对工作没有热情饱满的服务态度,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琐工作产生厌恶的情绪,就会消极怠工,进而导致服务态度不好,缺乏与读者的互动,就容易与读者发生各类矛盾,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很难开展下去。反之,如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根深蒂固存在于图书馆管理工作者的言行之中,就会给图书馆工作者提供一个行为标杆和行为准则,对其工作动力和工作态度是有利而无害的。因此,必须让工作人员谨记“读者为先”的原则,才能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同时,要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图书馆人文精神。每一所高校在每一个时代都在孕育着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则是优秀文化沉淀的结果,学校的图书馆是人文精神得以产生、发展和传承的文化圣地。图书馆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发展人文精神。此外,对图书的采购方式进行转变,善于倾听读者建议,比如学校图书馆可根据网上读者的留言和建议或者是采用全民參与的民主投票的方式,来了解读者所需求的图书资料的清单,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读者的书集,在合理范围内最大化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3.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并创造良好的人文阅读环境。高校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对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术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实现图书资料的迅速更新,使获取的学习资源更新颖、更独特,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对知识的渴望和阅读需求,使知识的内涵丰富、全面、新颖,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也造就人。一个好的环境,是吸引读者的先决条件,学校图书馆是学生阅读的重要场所。高校的读者大多都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容易意气用事,只能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好好引导,才能减少因沟通不畅导致的矛盾发生。要想减少矛盾除了要积极的沟通外,还要积极地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比如布置上要洁净清新,色彩搭配要合理,采用隔音板,消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扰,给学生创造安静的环境,在走廊上配以花草树木,这样可以保护读者的眼睛,使读者身心放松,步入知识的海洋。我们还可以在茶水供应方面、图书搜索方面采用多样化服务方式,让师生读者感觉到舒适并且能感觉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服务环境。在服务工作建设上,工作人员应面带微笑,服务要周到,积极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文阅读环境。

4.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必须要做到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每个人能力的高低不同,特长也有所不同,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想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了解每个员工的能力和特长,从而进行合理的岗位分配,做到人尽其用。并且,要尽量多的给员工提供可选择的职业发展空间,对一些工作能力强、并且工作态度积极认真的员工,可以将其作为“明星员工”等,并辅以薪资鼓励等方式,用来表示对员工的肯定,并且可以视情况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升职前景。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让其他员工了解到明星员工所做出的工作和努力,使明星员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其他员工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弱势员工,也就是指工作能力相对较差,或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代脱轨的员工。一只木桶,最短的一块决定了木桶的容量,这些弱势员工就是木桶的短板,这也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对弱势员工有足够的重视,通过帮助其选择一些相对较为简单,并且能够锻炼员工能力的岗位,并构建一只弱势员工团队,从而让弱势员工之间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从而激发弱势员工拼搏进取的信心,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员工整体工作水平的不断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一种具有人性化服务色彩的理念,其本质是通过贯彻和落实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在高校图书馆中,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实现知识的全球化,信息的多元化,并且要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这也就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并且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做到灵活运用,通过收集读者的相关意见、制定读者普遍需求的书籍清单等方式,来全面优化自身的工作内容。其次,要加大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力度,加速更新图书馆中的书籍资料,从而满足师生多元化阅读的需求。最后,要优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通过提升员工的整体工作能力,达到促进高校图书馆综合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丹.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陈世彤.关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7,(11):183.

[3]张品惠,金天.浅议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的实施[J].现代情报,2006,(06):111-112.

[4]高智红.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思想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J].学理论,2010,(06):105-106.

[5]段炳胜.论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以人为本[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03):122-124.

[6]张女是.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圖书馆的管理创新[J].管理观察,2015,(21):143-145.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信息平台成为当前主流的沟通渠道,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便捷体验。移动信息平台有效克服了时间、空间和硬件设施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从事事务管理。文章对移动信息平台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使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得到质的提升,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关键词:移动信息;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实践探索;目標

高校图书馆在我国知识传播与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师生提供交流、讨论、学习的空间,使知识实现有效互通[1]。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采用“人工为主,信息为辅”的管理模式,图书借阅、新书购置、图书登记和信息反馈大部分都依赖人工方式完成,这给图书管理人员带来巨大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图书馆的运行效率。因此,借助移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至关重要,学生借助自己的移动设备就能完成基本的图书事务,不必花费时间在图书馆排队等候,有效节约了学生的宝贵时间。移动信息平台对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大有裨益,高校图书馆需要做好对移动信息技术的引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

1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介绍及具体实现过程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的高低,更多地体现在功能的实现上。只有让图书馆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能正常运转,才能让全体师生从图书馆获得更多知识,享受到高效的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图书馆全面深入剖析其基本功能及实现途径,明确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有待提升的内容。

1.1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分析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可以划分为三种,即“图书馆—师生”功能、“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功能和“图书馆—图书采购科目”功能。首先,第一种功能主要是图书的借阅、查询和归还。传统图书馆一般通过借书证或校园一卡通,通过信息录入设备将图书信息注入磁卡中。但是,该模块功能需要借助图书馆PC机和RFID扫码设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才能完成[2]。第二种功能主要表现在图书的具体管理与信息登记,图书管理员需要对馆藏图书的使用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明确图书在图书馆的划区和具体位置,同时对新购图书完成项目分类、登记入库、条码粘贴等。第三种功能就是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补充完善,将一些优秀图书、出版年代新的图书纳入图书馆馆藏,对一些残缺不全、内容陈旧的图书进行更新换代。其次,图书馆要针对师生实际需求购置图书,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

1.2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的实现途径

图书馆的三种功能所依赖的条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以人工为主、以信息技术为辅实现[3]。首先,“图书馆—师生”功能需要管理员和学生共同完成,缺一不可。学生在查阅所需书籍时,需要进入图书馆内网才能完成信息查询。然而,图书馆所提供的机器设备是有限的,学生只能排队使用PC机。这种问题在借书高峰期尤为突出,大大制约了借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学生在挑选好所需图书后,需要在图书登记区将图书信息录入卡内,这就必然会在登记区产生拥堵,给管理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其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功能需要管理员完成对馆藏图书的登记、将师生所借图书摆放到规定区域、新书籍录入图书数据库、对图书情况进行归纳汇总等。这些基本功能都需要管理员人工完成,只有在图书归还时才会应用射频技术。最后,“图书馆—图书采购科目”功能依赖图书管理员对全年图书借阅情况和馆藏图书情况的分析统计,并制订出下一年度图书采购计划。该模块功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做的决策不能完全代表全体师生的意愿,具体实现途径如图2所示。

2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面临的困境

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对图书馆来说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师生对图书馆的使用体验和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只有明确当下服务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图书馆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笔者通过对传统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分析,得出以下图书馆所面临的具体困境:第一,图书管理员涉及领域较大,图书馆管理任务繁重。传统图书馆都是围绕管理员开展工作的,只有管理员的充分参与才能完成正常的运转。然而,由于图书管理人员数量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图书管理。这种问题必然会导致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不能很好地满足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第二,信息技术渗透不够全面,没有充分发挥其便捷性的特点。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工作管理效率,也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目前,在图书馆服务管理中只是单纯地应用到射频枪、射频码和图书管理数据库,集中体现在借还书流程中,对其他方面渗透得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使用体验。因此,信息技术要贯穿于整个图书馆管理,从图书入库到图书查阅、从信息登记到意见反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图书管理员”角色,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第三,学生查阅和预订图书不方便,时间利用率不高。目前,图书借阅和查询都需要在图书馆内完成,空间约束性对学生来说极为不便。学生不仅需要到图书馆查询所需图书,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学生在查询时也会出现没有所需图书或已被借出的情况,让学生白跑一趟。因此,图书馆需要完善移动信息平台,让学生借助该平台就可以查询所需图书并进行预订,大大提升了借阅效率。第四,学校师生较少参与图书购置,图书供求不能达到良性平衡。图书馆的立身之本是为了传播知识,让师生能从中获取到所需信息。图书馆图书购置应以师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购买图书[4-5]。然而,目前图书采购权多集中在图书管理员身上,只能由他们决定下一年度订购图书的类型和数量。由于他们依靠的是管理图书的经验和对师生借阅的主观推测,因此他们的订购决策不能代表全体师生的实际需求。要想更好地使师生从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中获益,图书馆就必须以师生实际需求为指导,更加科学地采购图书。

3 基于移动信息平台优化服务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掌上图书馆,实现图书查询和网上预订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及,它覆盖了将近100%的人群。因此,构建掌上图书馆,使学生借助手机图书馆APP或微信公众号,就能对图书完成查询和预订。图书馆要实现移动端与PC端数据库的共享,学生在移动端就能完成基本的信息查询。学生将所需图书名称填写到移动信息平台上,该平台对查询信息进行初始化,以规范的格式上传给图书馆服务器。服务器对请求信息的获取完成Web层、sercice层、dao层数据调用,将查询到的图书信息反馈给手机端。这时,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所需图书的具体位置,还能查询到剩余数量,并且能够在手机端完成对图书的预订。例如,某学生想要查询《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时,他只需要填写图书名称和图书所在类别等信息,将其提交到服务器。服务器通过SQL语句“select*from图书类where bookname=‘中华上下五千年’”查询所需图书。同时,学生想要预订所需图书时,只要将个人有效证件号码上传给服务器,图书数据库会将该图书锁定至指定个人,学生可以在有效期限内到图书馆借阅该图书。这项功能不仅能让借书更有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图书馆员查询图书的工作压力。具体功能实现流程见图3。

3.2 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完成图书借阅

在成功预订图书后,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完成图书借阅。在学生通过射频器和PC终端完成图书信息读入时,会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影响借阅效率。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后,学生利用APP或者响应式网站,通过手机AR功能读入信息,将该书记录在个人名下。此时,该平台将图书数据库信息由在馆设置为借出,实现图书信息的正常互动。该信息平台具备实名制的功能,能够将信息具体到每个师生。如此一来,学生就不必排队在借书卡中读入信息,节约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3 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完成图书登记与使用情况的录入

对新书信息的登记和对馆藏图书情况的录入,是图书管理员的主要工作,也是较为复杂的工作流程。传统图书馆对新书的登记是在射频器和PC终端上完成的,而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就可以由多个管理员共同完成,不必受硬件设备的约束。它的基本功能和借阅图书功能类似,图书管理员以admin身份进入系统,通过手机AR扫描技术完成对图书信息的录入。此时,图书管理数据库完成对该数据的更新,将其纳入馆藏图书中。管理员在对馆藏图书使用情况进行录入时,传统方法是两个管理员依次对图书进行信息登记,用文字记录其基本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会降低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在记录信息时也会花费大量时间,影响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而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后,图书管理员只要进入“图书使用情况”模块,系统会自动提供多种图书情况选项供管理员选择,管理员只需通过扫描图书码并选择具体选项就可完成信息录入,大大提高了录入效率。

3.4 应用移动信息平台搜集师生需求信息

移动信息平台最大的优势是普遍性,它涵盖学校的每位师生。师生可以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将个人对图书的需求信息和所属类别上传到服务器,通过后台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完成信息登记。图书管理员通过查看师生的图书需求数据库,明确师生对哪些类别图书的需求程度高,根据师生需求制订下一年度的图书采购计划,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

4 结语

移动信息平台对优化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既方便学生查询、借阅图书,又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并且能够很好地指导图书采购和需求信息获取,让图书管理更加科学化。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把移动信息平台融入图书管理工作中,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国祥.基于3G手机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53-56.

[2] 吴雪映.RFID技术应用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管理转型[J].图书馆杂志,2012(11):51-52.

[3] 姚秀敏,路程.我国图书馆服务管理战略的内涵及其实施[J].图书情报知识,2002(2):23-25.

[4] 宋娟.圖书馆理念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管理观察,2013(21):78-79.

[5] 周耀.微信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4(3):3-5.

(编校:崔 萌)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1 结合实际制定文献采访计划

图书文献采访计划是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指南, 也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采访规则的具体体现。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 保证科研、教学的需要。故采访人员在制定采访计划时, 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 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以及学校学科的发展和建设、科研团队建设的需要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充分考虑广大读者对文献的需求, 结合本馆的馆藏现状、年度出版发行情况以及年度文献采购经费预算等, 注重特色馆藏建设及馆藏图书的针对性、连续性、系统性、科学性, 在学科内容和载体形态方面应注意社科类文献与科技类文献的比例, 在选购图书时, 以本校专业为重点, 兼顾其他学科;以教学科研为重点, 兼顾课外读物;以教师学生为重点, 兼顾其他读者;以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为重点, 兼顾新学科、新课程;以当前需要为重点, 兼顾未来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利用文献经费, 提高采访效率, 避免文献采访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形成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在制定采访计划时要参考年度统计的文献利用率, 适当的根据文献利用率的多少调整某类图书的采购计划。

2 完善多元化采访模式

随着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 图书市场空前繁荣, 民营书店的崛起打破了国营书店一家独大的格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图书发行渠道的市场化、多样化的出现为文献采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单纯依靠过去三大书目报的采集方式, 不仅信息单一难以全面了解新书的出版动态, 还容易造成新书到馆周期过长的缺陷, 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购书模式。

2.1 完善书目预订方式

依据《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全国新书目》等各类书目报广泛收集各种出版信息, 采访人员可以将纸质订购书目有针对性地发送到各院、系, 让相关教师进行圈选, 同时也可以将电子版书目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到教师指定地点, 利用专业教师其专业背景进行网上购订, 使其积极参与到图书馆文献建设。同时采访人员还应根据本年经费使用情况、读者需求情况, 结合馆藏、流通情况等确定本年哪些文献需要订购, 哪些文献需要重订或补充。书目预订具有系统性强、易查重、信息源稳定等优点, 可以确保高校图书馆对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性文献进行系统的收藏。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由于通过书目报只能看到书名和内容简介等情况, 不能直接了解图书的真实内容, 文献的质量难以把握, 容易造成采访人员误定情况发生, 这些都影响了文献采访的效率。

2.2 加强现采

与预订相比, 现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直观性, 一是采访人员可以直接了解图书的内容、印刷质量及装帧情况, 提高图书采购的准确性, 二是缩短图书到馆周期, 保证新书及时与读者见面。每年图书馆可以组织购书人员参加各种规模的图书展示会或者赴图书批销中心大型书店选购图书。现货采购可以直接面对图书, 直观了解图书内容、装帧质量等, 避免了圈选书目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有力地保证了图书采购的准确性。每一个大型图书市场都会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自己的图书供应, 而且由于市场图书销售较快, 导致新书品种不全, 容易造成漏购, 难以保证文献采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故现阶段图书采购采用二种方式相互补充更符合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实际。

2.3 零星采购

由于现在大部分高校图书采购都采用了招投标制度。部分本校师生急需的教学及科研用书和收集本校教师著作及地方文献很难从中标书商采购。从馆藏发展、连续的角度来看, 收集地方文献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多形式的零星采购。例如可以利用本校具有专业背景教授出差机会, 让其采购少量其背景专业用书, 另外还可以采用参访人员组织学校师生到当地书店进行现场采购。逐步馆藏中地方文献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建立专家选书和采访馆员选书相结合的采访机制, 提高图书采访质量。

2.4 网上书店采购

高校作为一个科研教学型的单位, 需求的很多图书往往是出版年限较早, 有非常不畅销的学术类著作, 该类图书通常在书店很难选购。而网上书店出售的图书种类一般都比较齐全, 一些绝版的图书也会有售。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些通过传统渠道难以选购的图书, 采访人员可以通过网上书店进行订购。

2.5 传统文献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并重

数字化文献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子文献开始大量涌现。大量的数字化电子图书以其质优、价廉, 以及读者量大、不受副本限制、阅读检索方便有利于资源共享、馆际互借、远程传输等优势, 受到图书馆的青睐。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电子资源的建设已经放到与纸质馆藏建设同等甚至超过的位置。因此, 在制定馆藏采访计划时应把电子文献资源的采集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 将印刷型、电子型和数字型文献信息载体作为相辅相成的馆藏结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提高电子出版物的入藏比例。文献采访工作还要积极配合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根据本馆具体发展进程, 不断调整各种文献载体的比例结构, 明确电子文献的收藏方向, 逐渐增加电子文献经费比重。一些利用率高的纸质图书和价格较高的外文图书也可以通过电子资源进行补充。

3 提高文献采访人员专业素质

图书馆要为教学科研提供满意的文献资源, 根本上取决于文献采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 采访人员决定了文献采访工作质量的优劣。因此,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文献采访工作, 图书馆采访人员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思想道德素质。图书馆采访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 必须按图书采访的原则、计划办事, 按合同、规章制度办事, 廉洁奉公。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第二, 加强专业素质,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采访人员除掌握一定的专业背景外, 还需了解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适应新形势下采访工作的要求。第三, 沟通素质及主动服务意识。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 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 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馆员与用户之间的相互沟通, 更有助于提高用户正确清楚表达自己的目标, 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与期望, 有助于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最大限度地调配合理的馆藏结构。同时采访人员还应了解读者需求、经费状况、已有馆藏等情况, 通过觅求、选择、采集等方式建立馆藏, 并连续不断地补充新出版物的过程,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

总之, 高校文献采访工作任重而道远, 无论经历怎样的变化, 文献采访工作始终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中心环节, 是高校图书馆的基础工作。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图书出版发行市场的变化趋势以及读者阅读的需求,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文献采访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 总结经验, 做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为读者服务。

摘要:文献采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重要核心工作, 采访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图书馆馆藏体系建设。在新形式下, 如何做好文献采访工作,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是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人员不断探讨的课题与目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

参考文献

[1] 朱穗.摭谈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

[2] 温丽君, 曾召.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

[3] 曾海萍.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J].青海师专学报, 2004 (6) .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面临着图书馆事业系统规划、法规建设、资源共享和服务整合不足的境况。政府和图书馆行业组织要发挥主导与协调作用,通过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完善图书馆法规建设,统筹规划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整体促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顶层设计服务体系资源共享服务整合法制建设

分类号G258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收集、保存和组织文献资源,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的社会职能。高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社会开放的理念,实现和保障社会公众文化教育的权利,既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亦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纵观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意义、模式与制约因素的理论研究和试行探索一直未曾间断。虽然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经历了30多年的摸索实践,但其边界不清,标准不一,分散割裂的服务现状,与政府的要求和公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还未形成良性运行的机制,缺乏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需要政府和图书馆行业组织通过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将其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建设,努力突破体制障碍,建立职权明晰,保障有力,管理科学的服务格局。

1顶层设计的概念渊源与涵义

1.1顶层设计的概念渊源

顶层设计是来源于系统工程学的一个概念,从工程学视角而言,顶层设计是系统性地考虑工程设计、生产与应用,以确保一项工程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顶层设计被西方国家开始应用于军事、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成为政府统筹政策和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顶层设计是指以整体理念和全面视角,统筹各要素和各层次的关系,以实现系统协调运行的思维方法。顶层设计的涵义包括: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的系统化设计,设计机构处于管理主体或行业的高层;顶层设计强调整体理念和系统思维,既有整体长远考虑,又有系统性安排,坚持统筹兼顾,理顺要素关系,促进系统协调发展。

1.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顶层设计的涵义

从顶层设计的涵义来分析,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顶层设计具有相对性,包括泛顶层设计和相对顶层设计。泛顶层设计主要指国家或图书馆主管部门层面的总体设计,侧重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统筹考虑图书馆发展的整体思路、体制机制、政策导向和服务定位,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归根结底是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相对顶层设计主要是指全国性和地方性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等行业组织对各层级图书馆发展规划、工作目标、业务建设、读者服务和技术应用的指导。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具有不同的层次。泛顶层设计规定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目标模式和总体部署。相对顶层设计各层面责任主体要按照泛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和总体布局,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行统筹规划和工作部署。高校图书馆要有效执行顶层设计分解的工作任务,对社会化服务进行具体安排,加大跨部门、跨系统的合作,形成良性有序的循环互动,整体推进社会化服务。

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顶层设计的缘由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概括性地提出各类型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公共价值服务公众的回归[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延伸。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图书馆系统在统筹规划、法规建设、资源整合和服务拓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2.1没有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

图书馆是文化战线不可或缺的力量,亦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分支。无论是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还是其它的信息机构和文化机构,其经费来源、队伍素质和服务模式各有特点,各具优劣。不同系统的图书馆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受管理体制、资金来源和服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系统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系统内同质化特征明显,跨系统整合和交互服务十分困难。国家、省部层面虽然对文化、教育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宏观布局,但没有对图书馆体系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执行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没有明确各方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此境况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如果要改善当前的服务格局,亟需通过顶层设计,从系统规划着手,理顺关系,促进社会化服务有序推进。

2.2缺乏配套的法规保障与约束

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文化教育的权利,宪法第19条、22条、46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事业;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鼓励自学成才[3]。虽然宪法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确立了根本的法律依据,但是,我国尚未制定成文的图书馆法,没有形成图书馆事业整体建设的法律规范。各系统图书馆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和条例,主要用于规范和维护本系统的图书馆行为与秩序。由于图书馆法规建设滞后,图书馆与其他组织、读者之间在图书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缺乏法律保障,公民平等、合理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在图书馆法规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缺乏配套的法规保障和约束。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对社会化服务虽有表述,但缺乏刚性规定,法律效力较低,可操作性差。

2.3没有形成统筹推进的合力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系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馆舍条件、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存在着一定差异。据统计,我国2 286所高校图书馆,藏书总量6.4亿多册[4]。虽然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技术条件和专业化的人才优势,其综合资源的可用性、真实性、可靠性和持续发展性是数据库商和信息机构无法比拟的,但是,高校图书馆长期固守高教系统,跨系统整合服务困难重重,系统内共建共享进展迟缓,没有形成整体合力,社会化服务推进乏力,其开放、公益、共享和公平原则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2.4面临体制与观念障碍

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利益诉求难以契合,高校图书馆界对社会化服务的认识不同,理念不合,意见纷杂。综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实困境和图书馆界的疑虑,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面临着体制障碍和观念障碍,极大地影响图书馆资源分配和服务绩效[5]。常言道,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浮于表层,摇摆不定,陷入就事论事,工作虚化的境地。我们要正视这些障碍,通过顶层设计,对图书馆事业进行系统性、战略性、有序性的综合考量,扫除体制障碍,统筹兼顾,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好各要素关系,实施均衡发展,让先进的、科学的、开放的服务观念成为社会化服务的主导意识。

3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顶层设计的策略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使各领域、多方面、诸环节改革相互配套、协调推进[6]。顶层设计能够系统性地考虑图书馆发展规划,理顺各方关系,整合服务资源,改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政府部门、图书馆主管单位和行业组织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行顶层设计可采用如下策略。

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系统性规划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做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强改革的协同性和系统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保障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普及与共享[8]。国家及相关领域的主管部门对文化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体制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将文化教育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系统性规划,体现了顶层设计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图书馆隶属于文化、教育范畴,高校图书馆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其社会化服务涉及人、财、物等多种因素,牵涉面广,需要政策引导、法规保障和财政支持。国家部委、各省市层面,需要成立省部或省区协调指导工作小组,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按照顶层设计理念,通过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统筹考虑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和规范化建设,整合跨系统图书馆服务资源,强化系统内共建共享,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处理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例如,国家六部委成立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研究如何加强统筹协调,支持省部合作,共同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天津市教委牵头成立了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中心,通过顶层设计,建立跨系统、跨行业图书馆联盟,整合天津市文化、教育、科研系统图书馆资源,为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搭建共建共享平台,都是可借鉴的经验[9]。

3.2完善图书馆法规建设,促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据一定程序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10]。图书馆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有关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活动的专门法规。我国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规章都是分散在有关部委规章、地方性条例之中。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11]。《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第10条规定:本市鼓励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及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向社会开放[12]。其中“有条件”“尽可能”“鼓励”等词汇都是柔性表述,没有强制性措施,没有监督与约束条款,给图书馆预留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然而对于图书馆主体来说,一方面图书馆无法兑现这些规章中的灵活性规定,另一方面图书馆主管部门和责任主体难以处罚违反条例中的禁止性行为。我国需要加强图书馆法规建设,从法规范畴进行顶层设计,以调节图书馆的内外关系,保障广大群众享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保证、监督和规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建构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

3.3发挥图书馆行业组织的作用,构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体系

国家和各部委从文化教育和公民权利的宏观政策方面对图书馆事业进行顶层设计,主要内容见诸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规划之中。根据我国国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有效推进要注重发挥图书馆行业组织综合协调和统筹规划的作用。首先,各层级图书馆学会和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要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突破社会化服务的观念性障碍。加强图书馆系统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方案,明晰社会化服务的目标、职责、权利、义务和利益分配,形成可持续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牵导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其次,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图书馆联盟,协调跨系统图书馆关系,推进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凝聚服务合力;再次,确立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分解工作任务,建立科学的社会化服务评估制度,在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中引入主管部门、社会民众、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评价,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多元参与的评估体系。

3.4激发高校图书馆的能动性,落实社会化服务工作任务

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系统的重要分支,其社会化服务的统筹规划、制度设计和工作部署,有赖于顶层设计各层面的共同响应和协同配合,有赖于图书馆界的普遍认同。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教辅单位,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为社会读者提供服务是图书馆的职责,也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延伸。高校的工作部署要体现并贯彻国家、省部和教育主管部门顶层设计的总体布局。高校图书馆要执行学校的工作部署,落实国家和地区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情报指导委员会的发展规划,发挥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图书馆在办馆模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自主权。例如,清华大学在社会服务总体布局时,成立企业合作委员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为国内150多家企业、政府经济和科技管理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安排图书馆参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工作,开展社会服务[13]。高校图书馆要挖掘社会化服务潜力,既要执行好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分解的工作任务,又要深入分析图书馆服务的规律和变化特征,结合校情和馆情,创新服务形式,科学组织实施,满足不同群体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14]。

4结语

文化建设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持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享有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图书馆界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积极投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图书馆事业的顶层设计是汇聚各方力量,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关键。顶层设计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性规划,制定文化、教育的发展政策、法规条例和运行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指引了方向。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规划和实践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和构成要素。政府和图书馆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要围绕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对图书馆事业和文化信息产业进行总体布局,统筹兼顾,规范指导,突破部门之间,系统之间的利益格局,确立顶层设计的工作目标。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人才集中、技术先进,是社会化服务的有生力量。高校及其图书馆要消化、领会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理念,在逐级分解顶层设计工作任务时,要结合校情和馆情,处理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组织,落到实处。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图书馆服务方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开架借阅,实施开架借阅也有着很多利弊,从开架借阅的优点、开架借阅的弊端、改善管理的具体处理方法等方面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的利弊和科学管理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开架借阅;利弊;管理方法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机构,其在高校中的定位就是师生的信息获取中心,具有服务性和学术性。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隐性教育的最大课堂,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专业化的管理及高素质的馆藏队伍。2000年,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学校图书馆宣言:学校图书馆在教学中为全民服务》,将学校图书馆的使命确定为:“提供信息与思想,传授给学生终身学习技能,并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使馆藏文献得到最充分的利用,高校实行了开架借阅管理。所谓“开架借阅”,是指抛开图书馆传统封闭的借阅模式,允许读者直接进入馆藏书库,亲自挑选图书的借阅方式。在图书馆开发的一些理论的指引下,历经几代中外图书馆学者的大力提倡和实践,图书馆的全开架服务成为当今图书馆开放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开架借阅的优点

1.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教育职能

现代图书馆发展到今天,服务手段已突破传统束缚进入高科技发展阶段。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开架借阅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优的知识信息资源,代表了图书馆对读者的文化态度,既是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也是图书馆社会教育责任的具体体现。

2.提高了馆藏图书的利用率

开架借阅简化了借阅手续,缩短了读者借书等候取书的时间,文献的潜在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有效地克服了借阅的盲目性和拒借现象,开拓了读者的视野,调动了读者借阅的积极性,使一些过去不被读者注意的呆滞书也得以发现并阅读,极大地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二、开架借阅中的科学管理

1.开架后图书乱架的管理

(1)加强读者入馆教育,防止图书乱架的必要措施

为配合图书馆开架借阅工作,对读者进行入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特别是新入校的大学生。图书馆要在开学伊始组织“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包括:图书馆概况,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藏书结构,图书、期刊排架方法,借阅规则,书目查询方法,阅读的文明行为要求及图书馆网站介绍,使学生逐步认识和了解图书馆,让读者养成文明、有效的借书习惯和爱护图书的良好风尚。我们采取理论课和现场参观相结合的方式,使新生一入学就能利用图书馆,不仅提高文献利用率,也使读者教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还可定期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及专业辅导培训班等。

(2)优化馆藏布局,设置导引标识是防止图书乱架的有效措施

为了解决好图书乱架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每届新生开设专题讲座,介绍馆藏情况,讲解图书分类、排架的基础知识,宣传图书借阅规则和要求,示范正确借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在书库入口处设置准确详细的标识平面图,标明开架书库的排列规律及各类图书的分布情况,同时书架上注明详细醒目的架标,使读者对自己所需图书一目了然。这样不但可以节省读者时间,减少盲目找书的现象,而且可提示读者归还图书的位置,减少乱架现象,提高藏书利用率,加强了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他们正确、文明的借阅习惯。

2.开架图书破损、丢失的管理

开架图书破损有人为破损和自然破损,实行开架借阅,由于图书的流通强度大,抽取频繁,很容易造成图书书名页及书标自然破损。其次,为了满足个人阅读或占有资料的人为破坏图书,这些都影响了馆藏文献的正常流通。

开架图书丢失原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其一是图书乱架后在图书应处的架位上找不到该书,产生丢书现象。这一现象,通过上一节中所述的加强开架图书乱架的管理方法后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其二是有些学生有意或无意不经办理借阅手续把图书带出馆外,造成图书的丢失,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以下探讨: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防范图书破损、丢失的关键措施

有些学生的是非观念薄弱,缺乏是非辨别能力,不爱惜图书,把开架图书不经办理借阅手续带出馆外。因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他们自尊、自重、自爱的意识,自觉制止这一不良行为。同时图书馆要制订相应的处罚条例来抑制这一现象的发生。

(2)采用现代技术装备是防止图书丢失的有力措施

完善自动化管理系统,计算机借阅管理系统在外借管理上使用双屏显示(即在借阅窗口处放置显示器同步显示流通信息)及语音提示,读者在借还图书时,可浏览电脑屏幕上的书名、条码号、证号及姓名是否与本人相符,如发现问题,及时和工作人员沟通,尽量杜绝图书开架借阅后出现的错借问题。图书馆可建立完善读者查询系统,使读者可在图书馆借阅大厅或校园网终端机上从多个检索点入手,查询所需资料,省时、省力,减少查找文献的盲目性;可以配备先进的复印设备,方便读者需求。只要各项服务措施方便合理,就能从根本上遏制不良现象的发生。

总之,开架借阅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只要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增强责任心,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不断探索和完善新的管理方法,定能使开架工作更完善,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那春光.图书馆利用与文献信息检索教程[M].大连:大连海事出版社,2006.

[2]孙淑宁,刘延平,丘东江.学校图书馆宣言[J].图书馆论坛,2001(04).

(作者单位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读史有感论文范文下一篇:银行信贷管理系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