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造型艺术论文范文

2024-03-15

鄂温克族造型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诠释是“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第二语言的教学”。它包含有两个相对独立存在却又相互联系着的教学系统, 即本民族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教学的体系。

在西方, 双语教学的现象早就存在。例如:在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一千多年中, 拉丁语依然是欧洲教会学校和世俗学校的教学标准语言, 而英、法、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语言, 至今仍然在许多原殖民地国家中广泛使用, 这种现象其实是政治或宗教因素加强或影响的结果。豪根 (1957) 的观点是:“当一个人除了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外, 能够用另一种语言说出完整意义的话语时, 他就可以被称为双语人”。国外许多双语研究者的调研结果表明, 双语使用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语言优势、文化优势、经济优势与认知优势这四个方面。而我国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出现了双语教学的军事学校。解放前国内也出现过一些使用双语教学的学校, 但双语教学真正成为新中国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却是最近几年以来的事情。

双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有:1) 使学生运用母语的技能变得更加熟练和得到完善;2) 通过两种不同语言接受教育至少要达到合格水平;3) 对第二语言的运用即便欠缺精通, 但起码也能达到正确而熟练运用的程度;4)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其自尊、自强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5)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抱有积极态度。

二、中国的“双语教育”

中国是一个包含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语言种类多, 特色各异。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刺激与带动下, 各个地区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也得到逐步的加强, 这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汉双语教育是当前的大势所趋。学校双语教育教学效果是否达标的关键就是能否处理好第一语言 (少数民族语言) 和第二语言 (汉语言) 之间的关系, 积极探索两种不同语言习得的规律。“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的最佳途径。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教学体现了少数民族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和接受教育的权利, 其目的是让少数民族充分学习和使用好本民族的语言。其次, 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水平不一, 地域习惯有别, 使用范围窄的少数民族语言在传播和讲授现代科学知识和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使用上存在着不少限制, 因此经历过本民族语言的启蒙教育以后, 借助使用范围更广的第二语言来满足后续的学习, 可有效地让少数民族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 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不断深化, 显得更为频繁。各民族地区的双语广泛化趋势日益明显, 双语教学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同。不仅如此, 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当中出现了与当地或该民族实际相吻合的教学模式, 如新疆模式、内蒙古模式等。我国目前对于双语教育教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远远不及国外的相关研究深入。虽然我国双语推广发展比较快, 但在具体实践中随着问题的不断凸显, 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分析和讨论, 提出解决的策略及建议。我国双语教育教学主要是指, 学校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适当地采用外语讲授部分非语言雷学科的教学活动。我国目前开展的英汉双语教学更多的属于学科外语教学或专业外语教学, 其实质是通过学习科目知识, 来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则属于“制度”和“系统”层面, 民汉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掌握第二语言——汉语, 来提高汉语使用能力, 进而学习和掌握其他课程知识。

三、“双语教育”在哈萨克族聚居地区中的实施情况

下面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调研地点, 探讨双语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伊犁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语种共存的地区。目前伊犁州直属市县中小学采用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锡伯、柯尔克孜、俄罗斯等七种语言开展教学活动。这里实行的双语教学模式为:1) 长期单一保存的双语教学模式;2) 长期并行共存的双语教学模式;3) 从小学入学开始, 除本民族语的《语文》课程以外, 其余课程均使用汉语统编教材, 进行汉语授课;4) 从小学伊始, 便使用汉语统编教材, 进行汉语授课, 到三年级起加开本民族语的《语文》课程。

语言是人们学习技能、传承知识和交流沟通的工具, 也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哈萨克族作为我国新疆地区的世居民族, 其语言对哈萨克民族风俗文化的传承与民族凝聚力的构建都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而汉语作为我国各民族族际共同语, 对各民族的发展有普遍适用的功能, 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是哈萨克族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因素之一。哈萨克族借助不同的发展手段, 逐步在向现代化迈进, 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改善自身生活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学习汉语言, 甚至包括英语等更多的语言来完成。他们通过掌握这些主流文化的语言文字, 进而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文化, 提高民族的竞争力与生存力。而保留本民族语言, 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 也是民族认同的基本音符之一。哈萨克族群众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长期使用汉语和哈萨克语, 开展汉哈双语训练, 进行文化适应与学习, 积极融入主流社会, 旨在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促进经济收入, 提高民族生活质量。

四、“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生在双语教育教学中的表现是因人而异的, 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会有上佳的表现, 不仅在汉语交际方面应对自如, 而且在专业知识方面也有较大提高。学校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比较偏爱双语教学, 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学习母语, 还可以掌握基础汉语及初步的英语。孩子可以阅读比以前更多的参考资料, 这有利于他们持续积累知识。在我国, 大量的文化书籍和科技研究成果以及国外文学, 科技著作都是以汉文或译成汉文出版的, 因此学生还能利用很多相关资料而感到欣慰。对教师而言, 起到了鼓励和鞭策其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不断充实、展示自我的作用, 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所以老师们的学习有了压力和动力。尽管刚开始适应不了现在的几乎全部用汉语授课的教学模式, 但过了适应阶段后也就逐步习惯了, 所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学习负担不是很沉重, 是可以慢慢克服的。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家长认为双语教学实施了之后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了一些变化, 理解能力有了较好的进步, 效果很显著。

为推广民汉双语教学, 相关部门采取了措施, 加大了培养双语师资的力度, 但实施的相关培训, 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汉语水平。培训内容却与学科本身的关联度不大, 缺乏学科针对性。教师群体普遍反映民汉双语教学增加了教师的课外工作量, 备课阶段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 购买书籍、查阅资料所需的经费也使教师群体难以接受, 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汉语存在一定困难。尽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负担, 但教师们对双语教学并不阻挠, 他们表示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提高了自身的汉语水平, 其次丰富了专业知识。

五、“双语教育”的意义

作为哈萨克族母语的哈萨克语是民族聚居地区群众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语言, 它的功能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中, 思想内涵根植于哈萨克民族的日常行为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 需要主流语言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们通过学习主流语言, 可以借鉴以往经验, 积累自身知识。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为走出狭小社交圈子, 融入主流社会, 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汉语来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与技能。

知识教育过程中, 采用哪种语言开展文化教育, 能够深刻地反映出哈萨克族群体对现代化与主流社会的观念和态度。学习掌握汉语的同时, 也继续保留本民族语言, 国家当前实施的双语教育既满足了哈萨克族对汉语学习的需求, 也使得哈萨克族的民族认同情感得到了尊重。学习掌握汉语, 更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更有利于地区稳定繁荣。

六、本人对“双语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当前这种发展形势下, 我们必须选择一种高效率, 高质量的语言,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扩展, 汉语作为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共同语的地位已越来越突显。工作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 不仅需要努力学习自己的母语, 而且还要掌握汉语, 谋求适应主流文化, 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在当今的中国, 不懂得汉语就意味着自我封闭, 学习彼此的语言是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民族关系的发展前景, 从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出发, 学习汉语符合哈萨克族群众的长远发展利益。

母语和汉语有各自的特点。因此, 要把本民族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结合起来, 边学习边使用, 通过学习汉语促进对其他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 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双语人才, 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民汉兼通”。

摘要:双语教育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形式, 也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双语人才, 因而“双语教育”变得不可或缺, 同时也成为哈萨克族群众谋求自身发展, 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哈萨克族群众在双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来揭示双语教育教学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发展中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双语教育教学,哈萨克族

参考文献

[1] 余强.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5.

[2] 王远新.发展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研究, 2007 (2) .

[3] 周庆生.中国双语教育类型.民族语文, 1991 (3) .

鄂温克族造型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足月临产妇100例, 年龄18~40岁, 体重65~95kg。ASAII~III级。

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 输注乳酸林格液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 麻醉前30min快速输入500m L, 接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BP ECG SPO2 HR、面罩给氧2~3L/min, 连续硬膜外阻滞、2%利多卡因3m L试验量后、间隔5min分次给入甲磺酸罗哌卡因11.92mg/m L, 10~13m L。所有患者均不给予镇静药, 以免呼吸抑制和影响观察, 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 需镇痛者给予静脉泵。

1.3 观察

监测指标: (1) 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呼吸次数。在起先的30min内, 每5分钟评估1次, 然后每15分钟评估, 直至感觉恢复。术中出现低血压:收缩压≤80mm Hg, 心动过缓:心率≤55次/min。 (2) 麻醉起效时间, 完成麻醉平卧后采用体表针刺法, 测试感觉阻滞平面, 至手术开始。 (3) 麻醉效果评价:包括镇痛、腹部肌松效果和牵拉反应。优:切皮不痛, 肌松好, 产妇安静无反应;良:切皮不痛, 术中有轻度牵拉不适, 经静脉注射小剂量镇静、镇痛药可安静完成手术;差:镇痛效果欠佳, 腹肌紧, 术中牵拉不适明显, 大剂量镇静、镇痛药难以克服;无效:麻醉失败需改全麻。 (4) 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 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时间及术后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

2 结果

本组95例剖宫产, 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 循环呼吸影响不大, 生命体征平稳, 血压下降10~15mm Hg范围。甲磺酸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后, 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观察结果如下: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 (3~5) min;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 (10~15) min;最高阻滞平面时间 (15~20) min;最高阻滞平面T4-T6;感觉恢复时间 (150.2±6.6) min;运动恢复时间 (135.1±7.2) min;手术时间平均 (55.2±9.2) min。另1例患者出现短暂心动过缓, 未予处理自行缓解。3例出现低血压, 予加快补液而缓解。1例哈萨克族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昏迷病人使用全麻行剖宫产手术, 经抢救母子平安。

3 讨论

哈萨克族妊高征剖宫产手术病人大多病情危急, 且多为急诊饱胃, 要求麻醉既要镇痛效果完善, 且要保证母儿安全。妊高征产妇及胎儿均存在缺氧, 麻醉手术期面罩吸入高浓度氧 (Fi O2>80%) 有利于纠正缺氧状况, 增加孕妇及胎儿氧储备, 也不会对新生儿造成危害, 母体循环稳定、新生儿娩出后整体质量较高。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妊高征产妇剖宫产, 具有适当降压功效, 可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发生;同时改善肾、子宫和胎盘血流的灌注, 可增加胎儿氧供, 改善宫内缺氧状况。甲磺酸罗哌卡因作为理想的局麻药在神经阻滞麻醉中, 具有镇痛效果好, 作用时间长, 副作用小, 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的特点, 临床应用于妊高征病人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波动小, 并减少了麻醉医生反复给药的烦琐工作。为降低麻醉科及妇产科医师的工作风险, 公社、乡、林区的妇幼工作者及基层医师需要重视宣教, 在孕期监护及保健中应积极预防和纠正孕妇妊娠期合并症, 防止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 保障围生儿及孕产妇安全。

摘要:我区属边远贫困地区, 且主要居住人口是以哈族为主, 整体文化结构偏低, 因此, 相当一部分人群对围产保健知识缺乏, 特别是公社、乡、林区的哈萨克族多数孕妇未接受过孕前、孕期保健检查。哈族饮食习惯同汉族差异很大, 食物以肉食、面食为主, 包括日常饮用的奶茶均加入大量的盐, 蔬菜、水果摄入少, 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增高有一定关系。妊娠高血压疾病在本区是妊娠晚期常见的并发症, 又因交通不便及本身的就医条件差, 送往本院时常需急诊剖宫产结束分娩, 挽救产妇及胎儿生命。给麻醉科增加风险。本科多年来, 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常用麻醉药甲磺酸罗哌卡因, 国产甲磺酸罗哌卡因是将盐酸罗哌卡因的盐酸根改为甲磺酸根后, 仅改变其理化性质而未改变其药理作用的新型酰胺类局麻药。其特点是对心脏和神经系统毒性低, 影响循环小, 对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由于与胎儿血浆蛋白结合程度低胎儿总血浆浓度也比母体低, 尚无对胎儿新生儿有害的报道。对胎儿新生儿不易造成呼吸抑制及其它不良反应。现将其对哈萨克族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剖宫产麻醉情况报道如下。

关键词:哈萨克族,孕期保健,高血压,饮食习惯,麻醉

参考文献

[1] 高素清, 尹世平, 刘芬, 等.罗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8:439.

[2] 何志友, 周东红, 邱承忠.不同剂量罗比卡因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6:417.

上一篇:储蓄存款分流结构论文范文下一篇:陪审制度政治伦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