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

2023-09-23

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由于解剖知识是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涉及面广、全面而复杂, 如何在非医学专业的理工科高校学生中讲解这些解剖知识是我们面临的困难, 我们尝试将相关声乐演唱中所涉及的解剖知识, 缩减成浅显易懂的内容, 从而让学生们对这些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骨骼及软骨

骨骼为运动提供必要的支撑, 肌肉为运动提供必要动力, 肌腱连接骨骼和肌肉, 韧带起着维持骨骼稳定性的作用, 相互之间协调运动才能使得身体维持协调稳定, 使演唱可以连续的进行下去。所以, 我们说骨骼是运动的基础, 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

人体共有206块骨骼, 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3个大部分。牵涉发声相关的主要骨骼主要有颌面部骨骼、躯干骨、喉咽部及胸廓等相关骨骼组成。口腔颌面部有上颌骨、下颌骨、颧骨、鼻骨、颞骨、腭骨、蝶骨等。和发声有关的为上颌骨和下颌骨。喉咽部主要为软骨结构, 环状软骨、甲状软骨、杓状软骨、会厌软骨在歌唱发声中最为关键。胸廓主要是由、躯干骨、胸骨上肋骨组成, 锁骨和肩胛骨也属于胸廓连接的一部分, 在脊柱、肋骨、锁骨、肩胛骨、胸骨上分别附着有控制呼吸运动的肌群。脊柱主要起躯干的支撑作用, 负责维持身体的稳定。

二、肌肉:主要为口、咽及胸部肌群

以下为声乐演唱者需着重了解的相关肌肉:颌面部肌肉可分为咀嚼肌及表情肌两种。咀嚼肌中的升颌肌群和降颌肌群两组肌群相互拮抗运动, 形成张口和闭口运动, 相互配合, 联合舌肌的运动, 可以完成呼吸、咀嚼、发声等功能。口咽部肌群主要由咽肌、舌肌、会厌肌、咽缩肌、提咽肌组成。喉肌均为骨骼肌, 附着于喉软骨的内面和外面。根据喉肌群的功能可分为两组。一组作用于环甲关节, 使甲状软骨产生前倾和复位的运动, 可以紧张或松弛声韧带;另一组作用于环杓关节, 使杓状软骨沿垂直轴旋转, 从而扩大或缩小声门裂。因此喉肌的运动可控制发音的强弱和调节音调的高低。

环甲肌起自环状软骨弓前外侧面, 向后上止于甲状软骨下缘和下角, 作用是紧张声带。环杓后肌起自环状软骨板后面, 向外上止于杓状软骨肌突, 有开大声门裂并紧张声带作用。颈部肌群主要由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颈长肌、头长肌等, 他们可以维持胸廓的稳定, 还可以提升胸腔, 提高胸腔提交, 增大肺活量。胸部主要肌群为肋间肌 (内、外) 、胸大小肌、背阔肌、前锯肌、三角肌等, 这些肌群同样可以协同完成胸廓的提、降, 扩张与收缩, 从而改变胸腔体积。腹部肌群主要由膈肌、腹直肌、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等构成, 腹部肌群可以控制腹腔体积的大小, 联合膈肌的运动, 协同改变胸腔体积, 影响肺活量的大小。胸腹部肌群的协同作用可使调整胸腹腔的大小, 控制气流的速度的快慢, 是歌唱气息的主要来源。声乐演唱中持续稳定的气息来源是基础, 呼吸的关键就在于胸腹肌的支持, 它直接影响整个演唱效果。日常我们在呼吸练习中训练胸腹肌的力量及运动灵活性.然后再用它来控制气息, 只有在强有力的胸、腹部肌肉支持下才能演唱出圆润、饱满、明亮、通透的歌声。

本文中我们把大家容易忽略的膈肌着重强调:膈肌是胸腔和腹腔的分界线。它对声乐演唱时的呼吸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常呼吸比较浅缓, 膈肌运动浅缓。而演唱时呼吸运动幅度要增大很多, 演唱时呼吸的运动靠的是胸腹部肌群的协同扩张、收缩来进行的。胸廓提升, 容积扩大, 膈肌同时收缩、腹肌扩展, 使胸腔容积进一步增大, 从而使我们获得更多地气息, 并且主要靠膈肌的运动来控制气息。因此通过膈肌的运动控制气息是美声唱法的经典理论之一。

声音演唱在人体有意识、有目的控制下进行, 而相关发声肌肉的控制、呼吸的控制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 气息就是演唱力量来源, 除了自身声音条件的优势, 其他都是都对需要我们对发声肌肉有着灵活及持久控制力和多变的技巧。

三、共鸣腔体

声音演唱中的共鸣腔体主要包括鼻腔、口腔、喉咽腔及胸腔。以声门为界将它们分为两个区域, 声门上为主要的共鸣腔体, 声门下共鸣相对较微弱。

鼻腔是由骨和软骨及其表面的黏膜构成, 位于颅骨底部与口腔之间, 并与多个鼻窦相通, 后经鼻后孔接鼻咽腔。在声乐演唱中鼻腔共鸣是被大家做重视的, 鼻腔的美化高音的重点。鼻腔共鸣的调节主要通过舌、咽肌、软腭来进行的。口腔:是由唇、面颊、硬腭、软腭等构成。喉腔是由喉咽壁围成的管腔。喉壁由喉软骨、韧带和喉肌及粘膜等构成。口咽腔主要指舌骨之上, 至软腭与口腔相通的部分。口咽腔的形状变化对声音音色的影响最为显著, 声乐教学中常提及的“打开喉咙”便主要是针对这一部分腔体。喉部腔体较小, 与咽部紧密相连, 喉咽腔为声带之上、舌骨之下的腔体部分。它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舌骨后撤使喉头位置降低, 从而可使咽腔的空间增大。共鸣腔体与担负语言咬字任务的构音器官关系颇为密切, 如舌部、腭部等构音器官本身亦是共鸣腔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唱中追求共鸣效果与构音效果的平衡成为难点所在。练习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 都是为了达到更加精准的控制肌肉, 从而使呼吸运动、喉部运动、口腔活动, 从而调节共鸣腔体的变化, 美化音色。平时我们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 以此来达到稳定的气息、灵活的声音变化, 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效果。但是要想将众多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唱的有活力、有感染力, 需要灵活的气息支持, 光靠肌肉的训练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 还要将音乐的灵魂贯穿其中, 这样才能演绎完整的作品。

总之, 通过以上较浅显的解剖知识讲解, 并将相关的解剖与功能相关联的知识传授给理工科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学生, 让他们懂得声乐演唱的好坏, 与口、颈、胸、腹部肌肉, 鼻腔、口腔、喉咽腔, 尤其软腭、喉部肌群、膈肌等之间协调的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它们的解剖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了解发声原理, 以及正确的演唱方法。然后再传授相关声乐理论知识、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让这些非专业的学生获得学习声乐的自信, 激发他们声乐演唱的热情。

摘要:理工科高校声乐公共课主要面向的群体为高校学生中的声乐爱好者, 这些学生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 演唱技巧主要通过模仿及非专业人员的相互交流得来。以往对于公共声乐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声乐理论知识讲授、基础演唱技巧训练来实现, 往往忽略最基础的医学解剖知识, 如果能在声乐教学中将与发声相关解剖知识由浅入深的地讲解, 并从原理上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发出好的声音, 这样可使声乐教学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并取得更好的声乐公共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解剖,理工科大学,声乐公共课

参考文献

[1] 张友刚.声乐实用基础教程-胡钟钢,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 周有华, 熊曼玲.声乐艺术制导-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9.

[3]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解剖组.耳鼻咽喉解剖图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1:147.

[4]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205-357.

[5] 邓字玲.歌唱语音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如何改变中职卫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中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介绍自己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教学;现状;效果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学生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然而,中医学习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

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且学习态度不明确,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们根本没有医学基础,这使得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这也使得教学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总结,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1. 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

中医学对于没有医学基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学生们很难掌握,中医学本身就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尤其是对于对医学不敢兴趣的同学,更是难上加难。比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中医必备的常识理论,因为其看不见、摸不着,学生们又是从零开始学起,就感觉比较吃力,学生们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是打开中医大门的必修课和必要的基本功,想要学好中医学就必须打好基础。

2. 思维差异

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医主强调治根,西医则主张治标,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并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同时也有畏难的心理在其中,更加大了其困难和理解度,不利于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医学基础知识。

3. 内容容易混淆

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西医的观点。对于容易混淆的地方,要着重强调,重点学习,重点加深记忆。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現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并做好相关的笔记记录,便于课程上询问老师一边得到解答。

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组长学生们讨论、汇总,一起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并再次强调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强化记忆。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中小组讨论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制定出一定的语境,结合意义进行讲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医学知识学生们比较陌生,觉得抽象,但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成语学生们还是耳熟能详的,通过理解这写成语的含义在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这样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且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实实在在的体会来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们探索的欲望还能促进教学取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讲解一些理解较为困难、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最好是结和现实中学生们能够感知的东西举例讲解,这样以小及大,由浅及深,触类旁通,对于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医学知识点很有帮助。

4.多媒体教学法

中医知识抽象难懂,教师讲授时可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中医学抽象、复杂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望、闻、问、切时,多媒体所展现的大量图片、声音、查体手法,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逼真,也能够促进教学现代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总之,中医学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专业课打基础,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观点和特点,只有掌握了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好中医学相关知识与理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摩天大楼的修建也是从基础做起。虽然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中医学基础教学也比较难学难懂,学生们的基础底子也千差万别,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虽教学困难,但为了更好的培养有关的医学人才,作为师者,有义务和责任将这门课程上好。作为师者,需要向同学们传达出这样的正能量信息,困难总是人来解决的,面对困难要积极应对,不要一开始就畏难、畏惧,这样只会止步不前。教师只有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探索、改革,将知识点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们教课。课堂中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投入性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实例、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将难懂的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引发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再者也要结合目前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或者满堂灌教学,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辽阳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宁.中医学基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02-01

[2] 彭子益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06-01

[3] 俞雪如、朱抗美、朱新华.中医基础入门,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05-01

[4] 高学敏.中医学-(上.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01-01

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1.淮河治理耗时10年,国家、地方和众多企业投入600多亿元巨资,但成效不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片面的GDP的发展观。从哲学上看,这要求我们() ①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②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看问题③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④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我国2006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五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三年就可以实现。全部免征农业税,取消农民种种负担,彻底改变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实现这一目标只是农村税费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巩固成果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走更长的路。这一认识蕴涵的哲理是()

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在我国,既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又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标志是()

A.生存权和劳动权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言论、集会等自由

D.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监督权

4.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都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说明()

A.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B. 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C. 中国共产党是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产生的基础,并监督它们的工作

D.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5.居民购买国债的热情很高,主要原因是()

A、它具有风险小、收益较高的特点B、它具有可抵押转让,流通性强的特点

C、它具有风险高、收益高的特点D、它是建设债券,是为经济建设事业筹资而发行的

6.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B、实现依法治税C、减轻农民负担D、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7我们所指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

A、历史文化的多样性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建筑文化的多样性D、文学艺术的多样性

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杨金枝(1980~),女,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学教育。

周开(1981~),男,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学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编号:Wjlx2015206)。

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

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 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

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

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

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舌态:痿软舌(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强硬舌(多见于中风先兆)、歪斜舌(多见于中风、暗厞或中风先兆)、颤动舌(为肝风内动征象)、吐弄舌(心脾有热)、短缩舌(多见于病情危重的现象)。

苔质包括:厚薄、润燥、腻腐、剥(落)苔、真假苔。

苔色: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热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14、音哑与失音。新病音哑与失音属于实证→“金实不鸣”;久病音哑与失音者多属于虚证→“金破不鸣”。

太息→肝气郁结之象。

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属于实证。见于外感热证,温邪内陷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

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于虚证。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独语: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连的症状。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

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于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错语:指病人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15、咳声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见于小儿。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16、正常脉象的特点“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是指下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 有神:具有和缓有力之象。 有根: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

脉象记忆歌诀:

浮脉类:浮 洪 濡 芤 革 散

沉脉类:沉 伏 牢 弱

迟脉类:迟 结 涩 缓

数脉类:数 动 疾 促

虚脉类:虚 细 微 代 短

实脉类:实 紧 长 滑 弦

-------------------------------

浮脉为阳表病居,按之不足举有余,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时衰,波涛汹涌脉体阔,相火炎炎热病裁

浮而柔细方为濡,精血不荣湿气阻

浮大中空乃是芤,失血亡阴葱管候

弦硬搏指革浮取,外坚中空按鼓皮,男子亡血失精候,妇人半产漏下疾

浮散无根飞杨絮,按之全无至难齐,元气离散是大虚

------------------------------

举之不应按有余,沉脉虚实皆为里

推筋着骨始得伏,厥证痛极属邪闭

牢脉沉实大弦长,阴寒内实少思量

沉细极软为弱脉,濡之沉者不虚才怪

-------------------------------

不足四至已一息,迟则为寒辨实虚

脉来缓慢乱止为结,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往来艰涩难流利,轻刀刮竹病蚕饥,有力血瘀兼气滞,无力便是精血虚

一息四至应指徐,平缓从容病无力,或风或湿或脾虚

-------------------------------

数脉一息五六至,数则为热分虚实

动脉专司痛与惊,厥厥动摇如豆形,滑数有力指下明

一息七八便为疾,阳极阴竭脱元气

脉来急促止无常,阳盛热实细端详,有力痰食与肿痛,无力虚脱又何妨

-------------------------------

举之不足按之空虚,气血脏腑虚而又虚

中取应指细如线,气血劳损虚可见,热入心营兼数象,不忘湿邪遏脉关

脉微欲绝细软极,若有若无好依稀,轻取似无是阳微,重按似无竭阴气

止有定数代脉中,良久复来再前行,脏气衰微难接续,损伤惊恐痛与风

首尾俱短难满部,气虚气滞短脉主

-------------------------------

三部有力皆充实,有形实邪体内滞

紧脉紧张又拘急,如牵绳索行有力,为寒为痛为食积

长脉首尾越本部,如循长杆布指疏,肝阳内热有余证,或是气血皆充足

应指圆滑往来利,如珠走盘滑替替,痰饮食滞与实热,妇人当是经孕期

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痛证疟与痰,土虚木旺乘脾胃,春应东方正盎然

-------------------------------

17、八纲辩证:

表里:辨别病变部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辨别邪正斗争的盛衰;阴阳辨别疾病的类别。

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

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 疔疮 颜面疔

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外治:

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

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 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 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三. 痈 颈痈

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翘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 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四. 丹毒

1.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1)头面者:─普济消毒饮

2)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 3)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 发 锁喉痈 1.内治:

1)初起:.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 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 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

有头疽 1.内治:

1)初期.溃脓期: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 2)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

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 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 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 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

六. 无头疽 附骨疽 1.内治:

1)初起:清热化湿.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2)成脓: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3)溃后: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清热化湿─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

七. 走黄与内陷

1.走黄:凉血清热解毒 2.内陷:

1)火陷: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2)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 3)虚陷:脾肾阳衰:温补脾肾.

八. 瘰疬 1.内治:

1)初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

2)中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托毒透脓─逍遥散合二陈汤 3)后期:滋肾补肺—六味地黄丸 2.外治:

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

九. 流痰 1.内治:

1)初期: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 2)中期:扶正托毒─透脓散

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人参养营汤 阴虚火旺者:养阴除蒸─清骨散 2.外治:

1)初期:阳和解凝膏 2)中期:切开引流 3)溃后:五五丹.

第二单元 乳房疾病: 一. 乳痈 1.内治:

1)初起:疏肝清热.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2)成脓: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散 3)溃后:排脓托毒─四妙汤 2.外治:

1)初起:金黄散.玉露散 2)成脓:金黄散.金黄膏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金黄膏 4)脓尽: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二. 乳癖 1.内冶:

1)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2)冲任失调者─二仙汤.小金丹

2.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

三.乳疬 1.内冶:

1)肾阳虚者:温阳化痰─右归丸合小金片 2)肾阴虚者:滋阴化痰─左归丸合小金片 2.外治:参照乳癖.

三. 乳腺增生病 1.内治:

1)肝郁痰凝治: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六神全蝎丸 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温阳化痰─二仙汤合四物汤.合十全大补汤 2.外治:阳和解凝膏. 四. 乳衄 内治: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五. 乳岩

1.情志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 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 3.毒蕴溃烂:解毒扶正─化岩汤 4.气血虚弱:调补气血─归脾汤

第三单元 瘿 一. 气瘿

内治:疏肝理气.解郁消肿─四海舒郁丸

二. 肉瘿

内治: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海藻玉壶汤

三. 石瘿:

内治:化痰软坚.开郁行瘀─海藻玉壶汤

第四单元 皮肤病: 一. 热疮 1.内治:

1)风热毒盛者:疏风清热解毒─辛夷清肺饮 2)湿热重者: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解毒利湿─增液汤 2.外治:青吹口油膏

二. 缠腰火丹

1.内治: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皮疹消退后.皮肤仍刺痛者:疏肝理气.活血.重镇止痛─逍遥散. 2.外治:玉露膏.双柏散.三黄洗济.解毒洗济.颠倒散 水疱破后:青黛膏

三. 疣

1.内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潜镇─马齿苋合剂 2.外治: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趾疣丝状疣.

四. 癣 头癣

白秃疮肥疮

外治:一扫光或雄黄膏 手足癣 鹅掌风 外治:

1)潮红湿润者:雄黄膏或皮脂膏

2)水疱为主者:用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 3)粗糙皲裂者:用枫油膏外搽 脚湿气(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

1.内治: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2.外治:

1)脱屑型和水疱型:一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藿黄浸剂 2)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雄黄膏 3)有脓疱者:青黛膏

4)糜烂型:皮脂膏.雄黄膏 圆癣

外治: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颠倒散

皮损有糜烂.疼痛者:雄黄膏.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 紫白癜风

外治:密陀僧散干扑.二号癣药水或10%土槿皮酊外搽.

五. 疥疮

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 2.外治:硫磺软膏.一扫光.雄黄膏.

六. 接触性皮炎

1.内治:清热解毒.利湿 1)上部者: ─消风散 2)下部者: ─龙胆泄肝汤

3)严重者: ─普济消毒饮或清瘟败毒饮 2.外治:

1)潮红.丘疹者:三黄洗济外搽,用青黛散

2)肿胀.糜烂.流滋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湿敷 3)糜烂.结痂者:青黛膏或清凉油乳剂外搽

七. 湿疮 1.内治:

1)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二妙丸 湿重于热者: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除湿胃苓汤

2)血虚风燥证:宜养血祛风.消热利湿─四物汤合萆解渗湿汤 2.外治:

1)急性者:10%黄柏溶液.青黛散 2)亚急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 婴儿湿疮

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导赤汤 2.外治: 1)湿性者:青黛膏.黄连油 2)干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八. 药物性皮炎 1.内治:

1)风热证:祛风清热─消风散

2)湿热证: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

3)血热证:凉血.清热利湿─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4)火毒证:清营解毒.养阴泄热─清营汤

5)气阴两伤证:益气养阴.清热.健脾和胃─增液汤合益胃汤. 2.外治:三黄洗剂.青黛散

九. 瘾疹 1.内治:

1)风寒证: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桂枝汤或麻黄桂枝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消风散

3)肠胃实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冲任不调证:调摄冲任─四物汤合二仙汤

十. 牛皮癣 1.内治:

1)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 2)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 2.外治:

1)风湿热证: 三黄洗剂

2)血虚风燥证:二号癣药水外搽

十一. 白庀 1.内治:

1)血热证: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凉血地黄汤 2)湿热蕴积证:清热利湿.和营通络─萆解渗湿汤 3)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合消风散 4)火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清营汤

十二. 粉刺 1.内治:

1)肺经风热证:疏风宣肺.清热─枇杷清肺饮 2)肠胃湿热证:清热化湿.通腑─茵陈蒿汤 3)脾失健运证: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

十三. 多形性红斑 1.内治: 1)风寒证:和营祛寒─桂枝汤

2)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合消风散 3)火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普济消毒饮 2.外治:

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青黛膏 2)粘膜糜烂者:青吹口散吹

十四. 结节性红斑 1.内治:

1)疏风清热.和营利湿─四物消风饮 2)表证解后: ─桃红四物汤 2.外治:用金黄膏.玉露膏

十五. 红斑性狼疮 盘状红斑性狼疮

1.内治: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 2.外治:白玉膏 系统性红斑狼疮 1.内治:

1)热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毒内陷神昏者: ─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2)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3)气滞血瘀证: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逍遥散.血府逐瘀汤 4)心阳不足证:益气养心─生脉散.苓桂术甘汤

5)脾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真武汤 重者─参附汤

2.外治:白玉膏.黄柏霜

第五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一. 痔 1.内治: 实证:

1)血热者:清热凉血─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黄连丸 虚证:

1)养心健脾.益气补血─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2)脱出:气虚:补气升举─补中益气汤 血虚:补血养血─四物汤

肿胀痒痛:清热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如神汤 便秘:

1)实证: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2)虚证:润肠通便─五仁丸.麻子仁丸 2.外治:熏洗法 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内治:

1)实证: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 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青蒿鳖甲汤与三妙丸 2.外治:

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冲和膏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

三. 脱肛

1.内治:补气.升提.固摄─补中益气汤 2.外治:苦参汤.五倍子散或马勃散

第六单元. 男性前阴病 一. 前列腺炎 1.内治:

虚证:补益法 实证:疏导法. 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大分清饮

2)阴虚火动证: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 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合右归丸 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前列腺汤

2.外治: 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葱归塌肿汤坐浴

二. 前列腺增生症

1)肺气失宣.水道不利证:开泻肺气.清热利水─黄苓清肺饮 2)湿热下注.膀胱涩滞证:清热化湿.通利膀胱─八正散

3)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补中益气.制约膀胱─补中益气汤.补元煎 4)肾阴不足.水液不利证:滋肾养阴.清利膀胱─知柏地黄汤 5)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证:

尿闭:补肾湿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 失禁.遗尿: ─螵蛸丸

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通利膀胱抵挡丸

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 一. 烧伤 1.内治:

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 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 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

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 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 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

二. 臁疮 1.内治:

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 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 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 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

三. 脱疽 内治:

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 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5)肾虚证:

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

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

四.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 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 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

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络活血方.抵挡汤

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

六. 肠痈 1.初期: 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 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 2.酿脓期:

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3.溃脓期:

上一篇:高考学霸学习计划范文下一篇:小学创新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