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电视片解说词范文

2024-08-14

健康中国电视片解说词范文第1篇

电视解说词写作

徐航州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绪论

一 电视解说词概说

电视解说词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是节目创造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 “旁白”一次来源于中国戏剧,一般指剧中人物暂时脱离剧情发展,以旁观的身份点评剧情或表达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的一种辅助性说明。 二 电视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

对解说词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两点:1 “重视派”,强调原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2 “排斥派”基本否认或轻视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和相关准备

一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

一般我们习惯于吧那些无形而有声的语言部分作为解说词看待,而且侧重于表述创作者的意图。但是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凡是的是创作中涉及使用语言文字的地方,凡是创造者需要以文字语言形态准备的,无论有声与无声、前期与后期、有生源于无声源、是出现在节目中还是未曾出现,都应该进入解说词的考虑范围。

解说词出现的形式:1 以有声源、有画面形象方式出现。如节目主持人的串联词,新闻评论员的评论。2 以主人公的自述方式出现。 重点类型解说词:1.电视纪录片、专题节目的解说词部分的使用与安

排。2.大型系列节目,如政论片、文献纪录片的前期文字稿和后期解说词部分的加工整理。3.除电视新闻消息之外的电视新闻节目,如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通讯特写、评论综述、深度报道等稿件的案头准备工作。4.电视综艺节目的串场过渡词、电视栏目的串联词前期文字稿准备。5.电视节目各种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6.节目或栏目标题、宣传标语、频道呼号、片头题记的写作。7.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解说词的特殊要求。

解说词创作的学习重点:1.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的解说词使用。2.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有声语言的后期配音部分。3.解说词使用介入节目的时机和表现程度。4.解说词出现的外部语言环境。 二 相关知识的必要准备

1.相应的文字基础和写作功力(丰富的语汇和修辞方法、多样的文体格式和表达方式)。2.了解电视制作的基本过程和操作程序(了解各环节的创作思路,调整彼此的感觉,以达配合默契)。3.掌握电视的发展脉络和潮流方向(模仿,积累经验,转化经验。以专业眼光观摩优秀作品,分析,看出门道。关注最新潮流)。4.在创作实践中积累融汇广泛知识(解说词创造者要不一定是专家,但一定得是杂家)。5.始终保持新闻敏感和创新意识。 观摩作品:《毛泽东》、《邓小平》、《新中国》

第二章 电视语言的合理应用

一 电视语言的结构特点

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等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

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其构成因素主要有;摄影、美术、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注册、同期声、字幕、特技、录用等技术手段。

特点: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使用的制约。如要受节目整体风格和形态的制约,要充分考虑与其他手段的协调关系。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如编导出身不同,其侧重语言手段不同。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考虑操作的可行性。各手段没有绝对的主辅之分,只有达到最佳配合(声画配合)。

二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在于其视听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强调电视解说词创作不完全是一种传统的写作,而是一种处理和安排的理由就在于,各语言不能各行其是,电视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协调、使用、修改的过程。

其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1.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2.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三 语言环境的影响和营造

1.语言使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社会在进步,文化有差异)。2.外部语言环境构成的立体交叉式影响。3.内部语言环境构成的库存选择关系。总之,一个镜头以不同的镜头前后组接,镜头间不同顺序的组合,往往使同一个镜头呈现不同的意义指向。同样的画面、

同样的解说,在不同的背景音乐下,会呈现迥然不同的意义和色彩。

思考题:怎么样确定所使用语言成分的准确性? 观摩作品:《万里海疆》、《沙与海》、《二十人二十年》

第三章 电视解说的语言特点

画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不同:画面语言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再现了事物的感性存在状态。打破了国家、地理、民族、文化程度、经验感受这一切界限。

电视解说词的特殊语言形态:由于其在电视节目中,画面与解说以双重信息形态同时出现,它既有画面形象的紧密配合,又有独立于画面,传达类概念抽象信息的能力,处于一种一出一如、若即若离的状态。

解说词的特点:把观众的想象活动和直接感受结合起来;把画面外的信息和画面内的信息结合起来;把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忽而紧贴画面,针对性很强的感受和说明画面;忽而游离画面,传达抽象的间接信息。

观摩作品:《万里海疆》、《最后的山神》、《泰山》、《大京九》

第四章 电视解说词的合理位置

电视解说的最重要配合对象——电视画面。电视解说词使用的最基本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注重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的应用。

电视画面的特点:1.画面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2.画面又把人们

的思维局限在提供的图像上面,使人主动创造的审美情趣大大减弱。 电视画面很难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内部联系、和内在规律做出准确、深刻而完整的反应。 一 电视画面的局限

电视画面的主要局限:1.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电视的形象报道比文字报道失去的机会要多。对那些曾经出现过和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未能及时拍摄到的或者为保留下来相关图像,试图用画面再现过去,再现历史,电视画面就显得无能为力了。电视编导一般采用的是方法是:用“空间”(加上解说词)表现“时间”。但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必须是在这里确实发生过,曾经出现过的事情,不能随心所欲,以免张冠李戴。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利用解说词。解说词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在这一情况下,配合现实画面的电视解说词,就发挥了它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优势。利用解说词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的未来场景。3.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语言(解说)可以大显身手在任务内心刻画方面,而画面只能做肤浅的揭示。这时候就要善于“藏拙”,把不适合画面表现的地方收敛起来,让给其他手段(如解说词)发挥。是有解说的时候可以适当配合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尤其是感悟心灵的音乐等。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画面上一种模糊语言,因而具有多种解释、指向。解说语言在确定指向关系上,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解说词的一个

重要功能就是为多释性的画面创造一定的指向关系。起到引领、点拨、启示的作用。6.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在没有其他电视手段配合的情况下,画面是不能把全部新闻信息要素交代清楚的。 二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的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的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全面塑造。它补能独立存在或独立成章,这也是其区别于文学作品的重要之处。它要为看而写,注意和画面的配合关系。在文字形式上,强调指代性语言的大量使用。

电视解说词创作需要注意的五个主要问题:1.尽量用画面讲故事和叙事,不要依赖解说词和采访,一般情况下,解说词越少越好。2.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没有必要做重复的解释,避免看图示的撰写解说词,解说应该交代画面之外的更多信息。3.一般情况下,解说词应该在画面编完之后完成.4.不要追求解说自身文字形式的完美,解说在文字上的缺陷,正是它形式的特点。5.不要描绘景色、描写形象,在有画面呈现的情况下,用不着解说费力进行描写。 观摩作品:《庐山——山趣》、《望长城》、《刘焕章》

第五章 电视解说的功能与作用

画面完整的情节,常常呈现出无序状态,不具备准确的叙事功能,需要画面外的解说承担一部分叙事任务。 一 电视解说的主要功能

解说这种手段在电视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协调电视片的转化艺术效果。

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主要体现在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和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用解说来完成最基本事实的陈述。再次就是通过解说调度观众的再造想象,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空间表现时间。在现有的画面上,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积极想象,使他们在脑海中感受到有形的形象存在。但务必不能凭空杜撰,随意发挥。欣赏《让历史告诉未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民必胜》《井刚抒怀》。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为具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如放大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欣赏《井刚抒怀》《半个世纪的爱》。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以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画面的多释性特点,屏幕前观众离场观点、水平层次、经验感受的差异,使得仅仅通过画面,就能够准确传达创作者的意图,显得十分困难。印成利用解说词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对关键的画面信息进行定向和引导是必要的。但适当而准确的利用解说,以画面的真实性为基础,对无序和散乱的画面进行必要的整合,顺利传达编导的意图,是合理利用解说词的重要原则。 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解说词能够强有力的起到强化

感受、提升主体的作用,将形象的画面感受与深入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揭示画面组接的深刻内涵”是解说词在这方面的主要作用。 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电视解说词应该能调动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令其结合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为观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由于创作者对主题的准确把握,对画面的深入观察和理解,对背景材料的充分占用,创作解说词时,可以结合眼前即成的画面形象,通过解说词的启发和调动能力,引起观众相应的想象和联想,获得新的形象感受。解说词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牢牢把握观众的心理趋向,给他们挖出一条想象空间的渠道,留出充分的思考的天地。“以有限(电视节目的时间)表现无限(观众的想象空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技巧之一。解说词也一样,可以通过有限的语言,让观众去想象画面之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欣赏《话说长江》。

5.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 6.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观摩作品:《失落的文明》《背景运动服装一瞥》《半个世纪的爱》

健康中国电视片解说词范文第2篇

解说词是语言的一种,是一般文字说明的提炼和升华。记录片的画面为观众提供视觉感受,解说词为观众提供听觉感受,配合实物或图画的文字说明,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群众。

根据节目的具体形态而定,可以做以画面为主,也可以做以声音为主。画面的局限性,画面有多义性,令解说词对画面的意义进行合适阐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

(1)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2)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

(3)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现象的不足。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解说为观众解读画面提供一个顺利的渠道,使画面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明了。

(1)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

(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

3、挖掘画面内涵,渲染烘托气氛,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深化画面主题的作用:借助解说特有的抽象概括的能力,深入挖掘画面的内涵,帮助观众加深对画面的理解,使他们由“熟知”变为“真知”,由表面走向深入,真正领悟作者的意图。

(1)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解说语言虽然没有形象性,但可以结合画面,通过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方式,充分调动观众的经验积累和表象记忆,唤起观众的形象感。

(2)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解说语言的粘连性、双关性,特别适宜营造一种承上启下的表述方式。使观众的注意力暂时由画面转移到解说上,通过解说的引导,顺利地把观众带入下一段画面之中。

(3)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电视画面尽管可以通过强调细节、展现过程、营造气氛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可以在特定的情景下直接表达感情。解说表达感情,一直是通过对感人的动情表述感染观众

(4)电视文稿不是看图说话,而是要从具体写到抽象。解说词就是能够从描述画面的细节人手,从眼前所见的事物说开去,一步步深化和升华细节,讲述与细节有关的方面,由此慢慢向外拓展,使观众的思绪不仅局限于接收原有信息,还能够从声像画面生发开去,联想到画面之外的更深含义。

①电视解说最重要的配合对象,无疑是电视画面。它的一切写作,处理,安排的思路,首先从画面出发。它依赖画面,来自画面,补充画面。同画面的配合关系处理得当,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就能迎刃而解。电视解说使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得时候用解说词。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没有必要非得用解说。

②电视画面难以再现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所以,在相关的空间画面上,我们可以通过解说,讲述过去时间在此空间发生过的事件。画面的空间造型,由于解说的回述,同样打上了过去的痕迹,振荡着历史的回响,使观众深切感受到当年情景的再现。在长江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言犹在耳,当年鏖战的场景也仿佛历历在目。在画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解说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③画面形象无法对尚未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所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未来场景。对脑海中的记忆表象和感知经验进行加工,组合成个人想象中的未来。但绝非未来情况的真实写照。再比如,假使有一天台湾分裂势力悍然宣布“台独”,我国政府必须诉诸武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台湾战役究竟是什么情况,绝非过去的军事演习可以比拟,也不像《突破重围》的电视剧那样,如同小孩子“过家家”般地小打小小闹。实际现代战争的激烈残酷场面,是和平年代的人们无法想象,也是今天的现有的画面无法表现的。这里,配合现实画面的电视解说,就发挥了它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优势。它的概念性,虚拟性,不可描摹性,它与现实的距离感,以及引发调动观众联想的能力,大大地弥补了画面的不足,为电视反映生活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④电视画面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即便使用解说,也应该十分慎重。要注意对心理过程的具体交代及对心理环境的充分渲染营造铺垫。特别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避免对于主观的臆想。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诉,尤其是感悟心灵的音乐,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剖析,引导观众深入体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云来雾去》这部电视片中,通过适当的解说,把一位报考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农村青年,那种既自卑又自强,既认真又惶惑,明知无望又心存侥幸的复杂心理,表现得相当成功。在阳光卫视新版的《刘焕章》中,通过主人公生活的环境说,把主人公博大深沉,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展现得相当成功。

⑤电视画面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只有通过解说词在适当的时候提炼主题,概括主题,解释主题。较画面而言,解说词对这一类比较抽象的信息,表现起来要相对简单些。 ⑥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由于画面这样一个特点,创作者的意图和观众的接受程度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差距。仅仅依靠画面自身表现力的提高,很难缩小或填补这种差距。如电视片《万里海疆》中,多次出现一个身穿红肚兜的孩子在海边戏耍的画面;《沙与海》中那个欢蹦乱跳的女孩子从高高的沙岗上滑落的镜头,能引起观众多种的心理对应和不同的情感体验。有时,观众与评论家指出的画面含义,同编导的自我阐释大相径庭,常常令创作者大吃一惊。这就需要借助其他电视手段的不足,填补创作意图同观众理解之间的差距。解说语言在确定指示关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作为弥补画面欠缺的重要手段。所以,电视解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多释性的画面创造一定的指示关系,为其定向,为观众理解画面开通一条既定的渠道。解说为多释性的画面定向,分寸感的把握极其重要。既不能让观众费解困惑,茫然无序;也不能越俎代庖,生硬强迫。在这里,解说主要起到引领,点拨,启示的作用,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又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⑦画面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在环境相当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甚明显的情况下,由于解说词的参与作用而促进了了解。词语的联系传递到第一信号系统,唤起了与之有关的种种联系,因而补充了知觉的内容,使其更加丰富,使人的认识更趋完善。

⑧对于电视节目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叙述事件尽可能不要依赖解说,也不要依赖采访。

⑨电视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解说与画面的关系,不是这种肤浅的联系,而是一种深入的,内在的联系。解说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含义。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解说应当给观众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以及画面有一定内在联系,但观众又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电视解说不去简单解释说明画面,更侧重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种较深入的理解与感受,一方面准确传达了编导的创作意图,同时为观众的思维和联想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⑩一般情况下,解说的最后完成,应当在画面编成之后。不要追求解说词自身表面文字形式的完美,要与画面相吻合。解说不要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解说语言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动,再传神,也远远不及一个镜头那样,能形神兼备,纤毫毕现。解说语言的画面感,主要指它的画面感觉如何,对画面内涵的理解程度怎样,对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否准确体现。要通过解说语言强化观众对画面的感受,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决不要求解说去重复描绘形象。

二、电视解说词的开头和结尾的常用方法

开头不用故作高深文字,也不需要虚张声势的嚎头,在亲切自然的娓娓道来诉说之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把整部作品的主旨和对象开宗明义地介绍出来。

1)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很快接触到实质性的问题。

2)提出问题,形成悬念,这种方法能扣人心弦而引人入胜。

3)安排序幕,烘托气氛。它的作用是通过鲜明的形象,向观念表达和说明问题,发人深省。

4)引入新的理论、相近学术,令人耳目一新。

5)众人瞩目的政治方面“兴奋点”。

6)以人物、事物的命运引人入胜,表露心情,注重“情”的渲染。

7)利用景物拟人手法。

结尾是全片的有机组成部分。简洁有力,发人深省,或清音袅袅、余味无穷,或刚劲有力、鼓动激情。

1)前呼后应,回答问题。

2)概括总结,得出结论,这是常见的结尾方式

3)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新的问题,让观念回忆全片内容,从而寻求答案,或逐类旁推,得出新的回答。

4)哲理性较强的警句类结尾,令人耳目一新。

5)展示成果,催人奋发上进。

6)感染力极强的号召式结尾,激励人们去思考和行动。

7)以“诗言志”、“物言志”的形式。

三 电视画面有哪些主要的局限?

1、历史上发生的时间难以完整再现

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画面形象无法对尚未发生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画面报道最基本的特点和要求是形象、具体。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后即将出现的人或事,画面无法做出具体的呈现和描述。电视画面呈现的形象,只可能是既有的,已经存在的现实,不可能无中生有地拿出未来的幻象。

3、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无论画面本身具有怎样丰富的内涵,具有多少生动形象的表现能力,也难以表达那些抽象的意义和无形的概念。

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

6、无法全面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 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要求

四 电视解说词有哪些主要功能

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通过电视解说的补充,可以完成对报道事件基本事实的陈述,对画面传达不充分、不准确、不清楚的地方,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对画面无法传达的而又不可或缺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间接的信息,比较抽象的问题,利用解说,

给予充分的说明,借以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和明晰度

(1)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2)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

(3)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形象的不足。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

(1)放大画面的信息量,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

(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

(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

(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5)连接画面,顺利通过转场

(6)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解说词的开头:对于观众来说,一个电视节目开头和结尾的解说词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收视心理。能否引起观众的注意,开头的几句解说词显然承担者更加重要的任务。

1)选择整个节目的切入角度。解说传达信息,是从什么角度,利用什么细节、哪个故事、哪个人物展开报道的?选择的切入点是否新颖、独特,具有接近性和吸引力,是否能够带动后面的报道顺利进行?它是否具备足够的扩展领域?需要仔细的斟酌。

2)确定整个节目的基调和解说的基本风格。节目的风格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解说词体现出来的,甚至节目的时代感都同解说使用的语言有关。最初的解说往往起到了“定调子”的作用,调子一旦确定,后面的解说就要按照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风格延续。

3)先声夺人,出手不凡,给观众以新鲜感受或强烈的冲击,展现出解说的水平与言语技巧 如:在《北京运动服装一瞥》中,开头的画面是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一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浮雕。解说是这样的---这是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在艺术上,它是不朽的;在服装上,它是真实的。它告诉我们,那时候参加奥运会比赛是不穿衣服的。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的自然美,运动员们全涂满了橄榄油,身体在阳光下发出古铜色的光彩。通过浮雕自然引入运动服装的话题。解说的开头是全篇的基础,基础打好了,观众进入了状态,后面的展开也就顺利了,新颖,独特,自然,接近观众,具有冲击力和吸引力,应当是对解说开头的共同要求。

解说词的结尾:结尾的解说,承担者节目是否能圆满收场的任务。如何通过最后的解说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如何避免片面,消除硬伤,少留缺憾,修补瑕疵,都是结尾的解说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结尾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作用。

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的升华,使观众在过程和感觉中感到彻悟。这种点题,恰如其分。不明确说出,观众感到意犹未尽,不解气,不过瘾,甚至不明确;说得过头,又可能越俎代庖,给人以说教和画蛇添足的感觉。

2)引人思考,发人深思,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结尾的解说,把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和空间,使他们浮想联翩,久久难忘。

1)说出观众能够感受到但表达不好,想说却说不清楚,朦朦胧胧又把握不定的意思。

4)对于多集系列节目或连续报道,最后结尾的解说经常要起到承上启下,为以后铺垫悬念的作用。

健康中国电视片解说词范文第3篇

聆听百姓故事,关注百姓生活,欢迎收看《百姓故事》。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我市28089名残疾人中,有近3000名视力残疾人,而白内障是致盲的一个主要病因。我市从2006年开展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以来,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累计组织专家或专业人员筛查群众两万人次,为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2500多例,人工晶体植入率达98.1%,脱盲率达100%,累计直接经济收益达到1200万元,使无数患者拨开云翳,走出黑暗,拥抱五彩缤纷的生活。真正达到了“复明一个人,幸福一个家;复明一群人,和谐全社会”的社会效果。

用爱传递光明

同期声:高应华 (打电话场景) 采访:高应华

(做手术后情况,感谢)

高应华就是我市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的直接受益者。 “复明一人,幸福万家”,因为复明工程,曾经不能自理的患者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因为复明工程,曾经视力模糊的患者现在可以利落地料理家务;因为复明工程,近乎致盲的年迈老人可以把亲爱的孙子看个够、亲个够……像这样患者接受手术复明后感激的场面、感谢的语言不计其数,还有很多患者自发的给残联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广大患者和群

众交口称赞党和政府关心弱势群体,心系百姓疾苦,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实事,使他们重见光明,获得第二次生命。

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是党和政府关心、关爱残疾人的具体体现。市委、政府把创建工作作为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高度重视,将“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由卫生、财政、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组,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将创建纳入成员单位的工作考核范围,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及时出台了有关文件,制定落实了相关优惠政策,为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创建环境。二是将创建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考核目标,做到了“三落实”,即:任务落实、责任落实、工作人员落实,市卫生局专门将此项工作纳入各乡镇(街办)卫生院考核范围,定期听取汇报,在全市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良好局面。三是每年从财政拿出10万元,用于白内障复明工作的宣传、组织、发动、患者手术补助,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四是建立了市、乡(镇)、村(社区)三级眼保健网络,做到有分管领导、有专门机构、有专门人员,各村配备专门筛查人员,掌握本村情况,做到随发生、随发现、随报告、随登记。

采访:孝义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许守盘 (市委政府重视,组织领导到位)

白内障无障碍市创建活动是一项利民工程,为普及白内障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我市利用爱眼日、助残日等活动集中开展白内障宣传月活动,在全市通过电视专题片、流动字幕、广播、公益广告、流动宣传车下乡进村等一系列全方位的宣传,让此项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乡镇、街道残联,卫生院将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的救助政策宣传到户,让白内障患者三知情:知情白内障病症的防治知识;知情市政府对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的有关政策,救助减免规定;知情白内障患者应到何地报名、筛查、手术,怎样办理免费、优惠复明手术的申请程序,使辖区居民白内障防治知识、认知知识达到90%以上。同时通过下乡入户开展抽样调查,既摸清现状,掌握情况,又起到宣传教育作用。我市还印制彩色《白内障知识宣传手册》5000本,印制创建活动宣传海报10000份,宣传白内障预防常识,普及白内障康复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白内障的认知度和知晓率,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按照国家白内障手术标准要求,结合孝义实际,我市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确立了平遥康明医院和山西省眼科医院汾阳工作站为白内障定点手术医院。几年来。两家定点医院不断加大投入,实现了装备上档次和技术上水平。装备上,都及时按照标准配齐了手术所需的显微镜、裂隙灯、角膜曲率计、眼科A超等设备及敷料药品等硬件设备,并培养多名能独立完成现代囊外摘除白内障和植入人工晶体手术的业务骨干,确保人工晶体植入率达90%以上,术后视力≥0.3的患者在95%以上。在技术上,山西省眼科医院汾阳工作站还专门从省眼科医院聘请专家进行手术,更确保了手术质量,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采访:白内障患者 (认为技术如何)

要实现发现一例,治疗一例目标,资金保障是关键。我市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光明行动项目补助资金,一方面从2006年开始将白内障手术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报销比例逐年提高。通过实施“国家出一点,医院贴一点,农合报一点,残联补一点”,补贴+报销+救助的复明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农民没钱看病,没钱手术这一关键问题,真正实现了患者承受手术费用无障碍,确保了创建工作有效开展。

采访:孝义市合医办主任 王廷禄 (补贴政策) 采访:白内障患者 采访:白内障患者家属 (补贴政策好,免费做手术)

要使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程序,环环相扣,必须精益求精,严格要求。五年来,我市瞄准关键问题,认真做好各个关键环节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残联、社区残协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拉网式、地毯式筛查,做到四个及时,即:及时发现,及时登记,及时转介,及时手术,确保贫困白内障患者不遗不漏,不丢一户,不落一人,并全部登记造册,建档立卡。二是为最大限度的为白内障患者手术提供方便,对于集中参加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市残联都协调定点医院有计划的逐乡、逐村统一免费筛查,免费接送。三是及时术后回访。医院、医生、乡镇街道残联工作人员和社区(村)康复员,及时对患者术后疗效、本人生活状况等进行回访,回访率达100%,满意率达100%。四是为方便患者,市残联设立了热线电话,实行首问负责制,坚持节假日、星期天不休息,简化程序,提供优质服务。

采访:平遥康明眼科医院院长 杨连静

(作为定点医院,认为孝义开展创建工作如何)

为使创建工作持久开展下去,市委、市政府将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列入“孝义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孝义市防盲治盲工作规划”,列为各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采访:孝义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 郁志宏 (建立哪些长效机制,确保创建规范运行)

主持:

健康中国电视片解说词范文第4篇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应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就应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就应。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作为“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中首部亮相荧屏的作品,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自登陆央视一套八点档以及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全网视频以来,收视率及热度、口碑持续攀升。

该剧由白永成执导,曹锐编剧,黄品沅、赵君、陈瑾、萨日娜、杨铮、周笑莉、孙嘉璐、邱林等联袂主演。讲述了我国西部某地的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这样一部农村奔小康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由于剧情节奏、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紧扣时代脉搏,较为符合观众的胃口。而且该剧既有黄品沅、赵君、陈瑾、萨日娜等大家熟知的戏骨演员,又有杨铮、孙嘉璐、邱林等青春养颜的美女帅哥,中青两代的家长里短、爱恨情仇也成为追剧的热点,不仅兼顾了主旋律题材,也让剧情更加生动、真实、接地气,引发老中青各年龄层观众的共鸣。观众纷纷留言打CALL:“每晚都陪爸妈看《一个都不能少》,喜欢陈瑾老师演的凤凤,温柔又善解人意,全家都在追剧”、“确实挺高能的,每一集都能整出点事来,剧情很紧凑,我一个90后竟然也追了”、“很贴近生活的电视剧,看完前三集就入坑了”。

《一个都不能少》俨然已成为当下的最“网红”剧。作为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荐、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不仅人民日报、新华社、新京报等主流媒体重点推荐,各界KOL自媒体大号也纷纷安利,连徐峥、王宝强、朱一龙、黄晓明、张一山、张嘉译、斯琴高娃、朱亚文、佟大为、袁姗姗、聂远、郑恺、潘粤明、保剑锋等近百名明星力荐。毫无意外,《一个都不能少》将成为近期主旋律的爆款大剧。

在昨晚播出的剧情中,焉支村由于山体滑坡全村人连夜紧急转移,即将与“冤家”丹霞村合并。两村人合并后,又将发生怎样更强的矛盾冲突,“拆人祖坟”这样的宿怨又如何化解,赵百川和夏宝生两位村书记“相爱相杀”如何搭档工作,赵百川和寡妇凤凤不清不楚的关系会不会更加明朗化,刘东桥、丁香、夏雪年轻人的恋爱纠葛如何处理……接下来的剧情将越来越吸睛。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最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和代课老师的艰辛工作。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感人泪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师因受老教师的托付,发奋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的故事。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男学生。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28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承担。可见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这位老教师的敬业精神,直到病倒了,还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多么尽业的教师。尽心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在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完美的前程发奋,计划着自己的未来蓝图……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去花比别人艰辛几十倍的汗水,却只能拿到几十块钱的工资。

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一个班都不止28个同学。山区小学那样貌的读书机会,是何等的少。看着他们的教学环境,(lz13)回想我从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学校,那个差距,心里真不是味道。虽然我们的祖国比以前强壮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贫穷,连吃饱饭都谈不上,能上学校读书,对山区的小孩子来说,那更是一种奢望。

因此,又有一个男学生正因家庭的贫困而选取辍学,离开家乡,离开学校,踏上了打工挣钱的路。正因老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正因“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看着她为了能买上乘车去城里的车票,和学生们一齐去为砖厂搬砖挣钱时,一种心酸由然而生。就正因贫穷,做什么事都会受到限制,连一张车票的钱,都要花上时刻去发奋挣来。

发奋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代课老师打消找回辍学学生的念头。她选取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刻。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这像是我们的祖国,在发奋寻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领土。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念只有一个,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历尽艰辛,在茫茫人海的城里,代课的老师找回了辍学的男学生。

健康中国电视片解说词范文第5篇

摘 要:专题片作为一种纪实性电视节目,其是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集中、深入报道。目前,专题片报道的要求比较严格,既需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因此,在对专题片进行配音时,要注重意境与声调的有效结合,保证其观赏性。文章主要对电视专题片的配音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做好电视专题配音的策略。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配音;特点;策略

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解说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解说词,更好的诠释专题片的画面,使视觉和听觉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让观众拥有更好的欣赏效果。从专题片脚本到配音解说,是一个二次创作,而不是枯燥的文字简单转换成音频语言。因此,播音员需要善于驾驭稿件,对专题片高度的掌握,保证语言表达通畅和冷静、机警,全面的把握配音的技巧。

一、電视专题片解说的特点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节目的一种基本形式:电视专题片由画面镜头、解说词、音乐音响效果等诸多因素组成,通过诸多元素配合,达到对受众视觉、听觉的双向刺激。很多专题片要求以“画面为主,声音为辅”,即解说词配音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辅助画面,阐释画面,服务于画面的,在专题片的这种要求之下,解说词大多数具有散文风格,要求有一定的跳跃感,更好地起到描述说明、抒发感情的作用。

电视专题片的分类方式很多,按照内容有新闻性,广告性,纪实性等等,甚至可以有更为细致的分类。关于专题片配音的特点,并没有明确的理论阐释,笔者根据专题片的特点,从专题片的目的出发,将电视专題片配音的特点概括为生动形象,准确到位,效果突出三个方面:

生动形象,要求在介绍主题有关的人物或者事件时要有画面感。虽然电视专题片的配音许多时候是对画面的补充说明,但是,配音自身展示出来的形象感画面感作为一种情感元素,能够更好地表达主题,渲染意境,达到更好的观看效果,把想要表达的各方面更有效地渗透给受众。

准确到位也是专题片配音的重要特点。无论是新闻类还是纪实类或者其他专题片,都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准确叙述。叙述的准确到位是配音对于画面空间感交代死角的弥补。配音员在配音的过程当中,对于繁杂的方位要在心中进行想象和构造,这样可以更好地辅助配音达到准确到位的效果。

效果突出要求配音把握好解说的层次和目的。解说词的写作风格与内容各有差异,综合电视专题片特点以及本片的自身特点,给配音员规定了解说时的一般要求,即配音时通过对电视画面的解释说明,引导观众更加有效地观看、理解和欣赏画面。配音过程作为配音员对解说词以及专题片主题的理解,塑造,是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当中,配音员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心理解和声音形象帮助受众更好地“渗入”主题,融入主题。

二、做好电视专题片配音工作的策略

(一)充分熟悉和理解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中声音会产生立体交叉的效果,配音在专题片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电视专题片的内容进行生动的描述和针对性的说明,以此来吸引观众,使观众对专题片产生兴趣,通过聆听解说员的解说以此来看懂专题片。电视专题片拥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典范作用,所以对其中内容的挑选首先要强调特定的领域的特点。至于专题片里的内容,由于观众之前没有任何准备,整个的过程都是跟随配音解说来了解,这样对配音解说就有很高的标准。

为了让广大观众能更好地了解电视专题片中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配音解说工作,为了更好地引导观众,需要解说员在节目配音开始前,要充分了解好本片的内容,同时能流利地朗诵解说词,最好把个人的情感和认识融入其中,能够对解说词内容烂熟于心。同时,解说人员对于解说词也有自己的理解,同时能提出个人的观点和建议。举例来说,有些解说词,语句的形式很书面化,跟专题片不能很好地融合,配音的时候,让人感觉很生搬硬套,给人的感觉很差。这种情况,必须对解说词进行修改,使其内容可以口语化,让观众听起来很容易理解。所以,就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而言,每部专题片在配音以前,配音解说员必须充分熟悉理解解说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电视专题片的质量。

(二)勤于沟通,领会意图,了解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

如果不细致地了解解说词,只停留在表面,无法独立的对专题片进行全面的报道,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声音上都给人僵硬的感觉,专题片就失去其灵魂,没有艺术感和美感,不会给观众任何的吸引力。只有播音员在稿子上下到了功夫,理解解说词的中心思想,在配音的过程中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样做出的专题片感情饱满,能把握好重点,使声音与图像能更好地融合,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必须与电视画面相配合,才能够完整全面的进行事件的报道以及形象的整体塑造。

此外,解说员在解说词创作时,我们必须要时时刻刻的考虑到电视屏幕上的特征、状态、图像和专题片需要表达、想要传达的信息。在大多数的电视专题中,解说词通常间断性的分布在画面、同期声、采访人物以及音乐之间的,呈现出马赛克点缀的风格或形式。当独自阅读解说词时,通常人们有一种交代不明、参考不清、前后不连贯的感觉。解说词与一般文章不同,不需要追求流畅,只有将其结合电视元素,才能显现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播音员在进行电视专题片配音前,必须要认真的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与撰稿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向他们请教,并虚心听取编导的意见。

(三)积累广博的知识

电视专题片涉及的内容很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风光、人物风貌等等。播音员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对解说词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理解,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把握电视专题片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才会在配音解说时底气十足,取得好的效果。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任志宏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天生一蹴而就,他在平时很注意知识的积累,他自己曾经有过话剧舞台表演的经历,并大量阅读了中外典籍。所以在《诗人毛泽东》、《武当山》等一系列专题片的解说中,为我们呈献了文化底蕴深厚,风格独特,艺术性极高的解说。这与他深厚的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功夫永远在诗外,没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是没有艺术性的解说的。

(四)解说过程当中的情感调动

正确的备稿,只是端正态度和情感的第一步。在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还要注意解说过程当中情感调动。配音过程当中的情感调动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配音过程当中,配音员调动思想情感处于运动状态是配音时保证思想感情丰富饱满的重要支撑。根据稿件内容的变化,表达情感的变化不断调整配音员自身的情感态度以符合稿件的需要。无论是配音之前的备稿,还是配音过程当中情感的调动,对于配音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缺一不可。这就要求配音员摆正态度,找准需要的正确基调和情感状态,让感情运动起来的同时,也让在情感表达的时候显得更加真实细腻。在电视专题片配音解说的过程中,需要在坚持基本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不断练习。让专题片配音能够以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群众的声音形象展示给受众。配音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每位播音员的努力,在工作实践当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三、结语

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纪实性较强的电视节目,其专题配音对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电视节目管理人员应重视配音人员的选择,加大配音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配音人员综合素质。此外,配音人员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在配音过程充分调动自己情感,保证配音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春银.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J].新媒体研究,2016,13:105-106.

[2]李臻.电视专题片配音用声技巧[J].内江科技,2016,08:58-59.

[3]金永莉.让声音符号为电视专题片添彩——浅谈电视专题片的配音艺术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2(12):9-13.

健康中国电视片解说词范文第6篇

写作要点

一、确保声画对位

画面与解说词共有两种对应关系。一为声画合一,即画面与解说词同步两种信息流合二为一。二为声画对位,即画面与声音异步,从表面看,两者似乎毫无关联,各说各话,但在实质上,在表达主题上仍是相辅相成的。

二、补充画面不足,完整形象报道

画面形象、真实、生动,但却有不确定性,需要解说词予以补充,说明和诠释。

文字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另一要素。

三、准确

准确的第一个含义是不模棱两可,一是一,二是二。准确的第二个含义是分寸恰当,对一个事物、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个动作的描绘、只能有一个最恰当的词。

四、口语化

电视新闻解说词是给人听的,必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应从广播稿的写作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1、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

2、把文言词改为白话,把书面语改为口语

3、少用长句子

五、忌拔高

六、对陌生词汇要解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名词、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对观众是陌生的,必须对此做出解释,从而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七、通俗

我们面对的广大观众教育文化水平平均只有中等教育水平,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力争使大多数观众对节目内容都能理解。

八、忌媚俗

防止把社会流行的一些并不科学的词汇写入解说词。

九、巧用数字

数字具有巨大的说明力,但使用不当,也会使观众厌烦,并且会互相干扰。必须恰当选择,并活用数字。

第二节写好导语

导语是新闻最先和观众接触的部分,是新闻对观众的第一次撞击。导语写得是否精彩,是否吸引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关乎新闻的成败。

导语有多种形式,教材中介绍13种。

第三节 锤炼标题

一、 标题的作用

1、 提示主题

2、 评价新闻

3、 引起兴趣

二、标题写作要点

1、鲜明、准确、简洁

2、将最有价值的内容写入标题

3、尽可能多地纳入新闻五要索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在多数情况下画面和解说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进行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画面的存在,不能让解说词“包打天下”。如果一篇电视解说词首尾完整,不需画面就能完全将作者的意图展示出来,这部电视片也就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

此外,语言风格与内容不贴切,或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张冠李戴也是大忌。创作者除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还应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

对纯文字的创作,景物的描写、环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对电视而言,画面已经一目了然,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只能是画蛇添足。因此在写解说词之前应该先把画面装在胸中。事实上什么类型的片子需要哪些画面,有可能拍摄到什么镜头,编导应该心中有数。如果画面已经提供了的信息,解说词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赘述了。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诠释。还有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非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

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还要具备准确性。即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务要把需说明的东西交待清楚。

三、解说词提炼和

更深地表现主题、营造意境

电视纪实作品创作,最后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因此,意境的创造也就构成了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重要思维方式。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这种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

显而易见,解说词帮助观众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艺术想象,使画面的张力扩展,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值得创作者注意的是,在这里,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语言使用有度就可加深这种意境,反之就破坏这种联系。在这里语言的繁简得当很重要,有些场景画面已充分表达思想内容,此时语言应收缩,让位给画面,达到“无声胜有声”,而不应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总之,语言繁简适当,配制合理,和谐有序,必能使声画相得益彰,大有补益。

四、精彩的解说词充分张扬

作者的个性,展示作者的才华

的确,精彩的解说词能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才华。同时,优美、有文采的解说词还能为后期的配乐、编辑等创作环节注入激情,创造更多艺术想象的空间,使作品更加完美。

由于画面已经向观众提供了一部分信息,解说词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成篇,它必须依附画面。如果把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它一定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思维一定是跳跃的。跟文学创作相比较,电视解说词应该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会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多种表现技法,从而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并通过优美、凝练、和谐的语言来点染这一幅幅交织着情感与散文意境的画面。

编导们往往把具有生命体验与生命激情的情感和大自然或人生的各种画面交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能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有意味的艺术空间。电视解说词意境化的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并且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常常是多种手法的交错并行使用。但无论是情景交融,或是缘情放言,还是缘情叙事,“情”是首要的,情感的真实与独特表现才是电视解说词创作与意境营造的真正生命所在。

电视解说词写作

第一章 电视语言的合理运用

要了解电视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需首先了解电视语言的构成特点,了解电视语言特殊的语言环境,了解其他语言因素,如文字语言、画面语言同解说词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各表现手段、构成因素之间有机配合的问题。这种配合关系的处理,是合理运用电视语言,正确处理、安排解说词使用的关键。 电视语言的结构特点

什么是电视语言?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电视语言的结构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字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结构,是只有文字一种因素构成的简单结构,而电视语言则是一种多维多向的立体结构,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比如摄影、美术、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主持、同期声、字幕,以及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细分起来,还有灯光照明、服装化妆、播音技巧、切换剪辑、编辑合成等。虽然,这些因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范畴,在不同场合下使用的配置不尽相同,但都是电视语言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而这些不同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在电视语言中的合作,不是简单的相加和拼凑,而是多声部的合唱或重奏,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表现任务。它们的组合方式与配比,不是任意的无序的,而是艺术的巧妙的协调配合。每一种因素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以其他相关手段的出现和存在作为前提,作为基础的。

电视语言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构成因素在使用的时候,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因此,电视中任何一种表现手段在节目中使用时,不是自己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它必须受到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外在语言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其他手段和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电视手段的使用,起码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何一种电视手段,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性,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用独特的形式来反映生活。每种手段都有特殊的作用和魅力,有自己擅长表现和发挥的生活领域;也必然有自己不擅长表现、或难以涉足的领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在使用的时候,必然要受到自身表现力的制约。

比如,无声的电视画面,善于再现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可视感的内容。但无声画面就不擅长反映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难以表现那些想象性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现实生活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与之相反,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那些想象性的感情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要反映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无论怎样搜索枯肠,它这方面的表现力远远无法和画面相比。再比如,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在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方面有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音乐无法传达具体的信息。长于此,必然短于彼,没有包打天下的万能手段。所以电视节目中选择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是: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长项,让其他手段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

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使用的制约。任何一种表现手段,在电视节目中怎样用?用多少?用在什么地方?都不是任由各个操作人员随意挥洒的。必须受到电视节目的统一构思和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制约。它在整个节目中所占的分量比重,所起作用的大小,都需要在整体的结构中合理安排。

首先,它要受节目总体风格和形态的制约,不能离开作品的基本风格样式,从事任何一种手段的创作,自鸣得意、自说自话是行不通的。对解说词写作来说,自己认为妙笔生花的锦绣文字,如果背离了节目的总体风格,必须根据总体要求重新修改协调。比如,作品整体风格要求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豪迈风格,解说词就不能写成小桥流水,娓娓诉说的婉约风格。特别严肃庄重的题材,解说就不宜写得过于轻灵、调侃。

同时,在使用任何一种手段进行创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它同周围其他手段的协调关系。因为在电视语言中,各种手段往往在同一时间内"共时态"的同时呈现,并发挥作用。比如,画面、解说、音乐、字幕、现场同期声可能同时出现。而其他手段的位置、作用、节奏、风格、长度,都对你准备使用的手段产生影响。所以,电视手段的使用,是一个相互适应、调整、照顾、妥协的过程。既彼此策应,又相互制约。 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

电视节目的创作尽管分工细致,涉及的部门手段很多,是一项多兵种的联合作战,但编导是其中的"灵魂",是指挥者、决策者和协调人。每一个成熟的编导,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风格追求。由于各个编导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对各种电视手段的认识、运用、把握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擅长或偏爱某种表现手段,有的则擅长使用另外的表现手段。尽管编导也要做必需的妥协和调整,但情有独钟现象不可避免。这也是编导追求个人风格,保持创作个性的表现,无可厚非。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和制约着每一电视手段使用和处理。

比如,一个摄影师出身的编导,他可能更注意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完全、光线的运用,强调画面的张力和表现力。对于提高画面表现力的手段的运用就比较充分,比较得当。而相对可能不大重视文字解说的作用,使解说手段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抑。而一个原先搞文字出身的编导,对画面手段的认识运用就不是那么自如,那么得心应手,他可能就会充分发挥文字解说的魅力,画面的表现力相对削弱。一个音乐素养很高的编导,就会把音乐手段的作用尽量发挥,运用得充分得当。而对那些音乐素养较差,或对音乐不感兴趣的编导,在他的节目中可能根本不用音乐,或者用了也不一定恰当。

以上情况并不绝对,每个编导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会不断调整。但编导创作个性对手段使用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一题材,放在不同的编导手中,各种手段的使用情况会有明显的不同。

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电视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高科技、高投入的制作。电视手段的使用,必然受到节目经费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包括操作人员的水平)。由于这些限制,该使用的手段无法使用,该充分使用的地方捉襟见肘,难以充分发挥。这种情况,几乎每一个节目组都会遇到。所以,我们在考虑手段使用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其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不能盲目求全。要立足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各种电视手段的作用。有人提出,解说词是一种低成本投入,也不需要高科技手段,似乎不受这方面的制约。其实未必。比如对一些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题材,一般人难以担此重任,必须请高手出山担纲。再如合适的播音员,高水平的录音师,都存在水平的差异,甚至悬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智力和能力这些所谓的"软件",也需要投资。手段的使用也相应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迄今为止的考古学发现告诉我们,在原始人类那里,人类思维是以视觉文化为特征的。原始时代留下的大量岩洞壁画和图形,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更主要是人类思维过程和信息传递的记录,是人类历史文化记录传承的主要载体。随着劳动工具的进化,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文字逐渐成为人类传递信息、记录历史的主要载体。

从绘图达意、举火传讯、结绳纪事、史诗传唱,到文字印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一直到今天的电脑网络,人类的信息传递不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到影视语言产生之前,人类文化载体主要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尽管图画、音乐也有一定的记录传达功能,但由于其信息表述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仍然只能作为文字的附庸。而影视语言的发明与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另一种语言--视听结合的语言模式,它已经涉及人类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文化的另一有效载体,并足以同文字抗衡或并驾齐驱。对于人类文化信息的沟通与传播,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甚至对人类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电视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现代科技与大工业发展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符号系统,为信息传播和艺术反映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电视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效成分和可利用的手段,不断丰富完善了它的语言构成,掌握了这一技术手段所拥有的富有表现力的特殊语言--电视语言。

电视语言用声音和画面造型,是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的综合显现,显示了电视语言反映生活传递信息的综合优势。比起其他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等,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在于其视听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它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是全方位的,甚至是最大程度的模拟和复制。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它的传播对象,这方面报纸广播无法比拟。它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把各种艺术形式任意切割、变形、嫁接,或重新组合。也可以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的交叉换位、基因转移、移花接木,创造一种崭新的表现阐述方式。它借用了一切可以借用的手段,融会了一切能够融会的因素,有突破了原有形式和手段的局限。它可以迅速方便地向接受者提供现实世界真实状态,艺术世界的广阔天地。其传播的方式、范围、速度和效果是其他传媒难以企及的。

语言作为交际手段和传播工具,都有自己的结构形式和语法规则。电视语言的构成形式和语法规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对电视语言的功能、意义、节奏、色彩、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比如节奏较慢的画面,可以通过音乐音响或解说的处理,加快整个电视语言的节奏;十分平静的画面,可以通过音效处理表达极其烦躁的语言效果;平淡无奇的画面,可以通过解说配合变得情趣盎然。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其他手段的点金之石或点睛之笔。电视的优势就在于手段众多,配合默契,相互呼应。 1.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所在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在于:

(1)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是空前的。

(2)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3)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4)语言的综合优势,使它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由于电视语言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电视所拥有的潜力必将得到更深入的发掘,电视语言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发挥电视拥有的优势,一定要避免不同部门的创作者,不同手段的使用者各行其是。不能只照顾和考虑自身手段作用的发挥,而与其他手段格格不入。所以,电视创作过程中的协调、适应、修改是非常必要的。决不能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一味固守己见。我们之所以强调电视解说词创作不完全是一种传统的写作,而是一种处理和安排,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一定的文字基础和写作技巧是必要的。文字处理能力越强,解说词使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但解说词创作的关键,是把这种手段用恰当的处理,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不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完成表现主题、传达信息的任务,并且能够避免自身的局限,通过和其他手段的配合,消除弥补各自的劣势,形成整体的综合的优势。在处理安排时对自身形态的切磋磨合,就是为了调整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关系。

比如,电视解说主要作用于观众的听觉,不像报刊书籍的文章是供人看的,而是给人听的。听觉接受与视觉阅读在文字处理上有明显的不同。它必须适合念,适合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语法结构。同时,还必需考虑播音和录音的需要,甚至播音员的个人语速与播音风格。

一种因素语言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用多少?什么时候进入画面,什么时候跳出画面?能否同其他手段配合适当?哪些地方应该调整?合成之后的之后综合效果究竟怎么样?都要反复琢磨。要知道哪一部分信息需要解说传达,先看画面反映到什么程度,需要在哪些画面上配解说;画面的长度和形象是否适合加这样的解说;在画面的什么时机进入;整体节奏是否受影响;是否需要音乐衬托;哪些信息要上字幕;可能通过怎样的组合方式更好地表现;这些因素都要一一考虑周全。 2.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如下:

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 二是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第三节 语言环境的影响与营造 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优势,合理使用电视语言的每一种要素,就必需对电视语言所处的特殊语言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语言环境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语言使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符号有着不同的文化理解。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所以,受众的背景和接受的环境对语言符号的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不同时期、不同流行趋势、不同社会热点的影响下,对语言符号的理解都会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比如"发财致富"、"老板"在某个时期是贬义,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可能成了褒义词或敬辞。这是语言环境研究中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将在节目策划构思一节做重点讲解,这里不做深入讨论。 2.外部语言环境构成的立体交叉式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成分的出现,任何一种语言符号的使用,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与其周围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其他符号成分,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环境关系,对任何单一的语言符号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功能、意义、色彩和情感。也只有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语言符号的准确意义和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出来。这是语言符号所面临的具体外部环境。

(1)电视语言具体的外部环境。

大家知道,文字语言所处的语言环境是一种线性水平关系。某一个文字符号--字或词,虽然都有基本的内涵,但由于其多义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本身都不表示和传达准确的意义。只有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能确定下来。离开了语言环境,任何孤立出现的单一符号,都无法确定它的意义。

比如,同样一个"黄"字,在以下三中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

a. 山上的树叶黄了。

b. 这本书有些情节真黄!

c. 她出国的事儿黄了。

"黄"在第一句中表示一种颜色;第二句中表示色情淫秽;第三句则表示告吹的意思。

有人说,这些单音节的字意思不容易确定,而双音节的词比较确定,不见得。比如"伤风"一词,你能说它是什么意思吗?有人说,这就是"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意思嘛,不一定。如果外部语言环境改变了呢?比如在"破伤风"或"伤风败俗"中,就和"感冒"没有关系了。

文字语言是线性水平结构,语言符号是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出现,线性展示的。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必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在其前后的符号完全就位之后,才能确定下来。前后的符号不就位,或词序排列发生变化,都会影响符号的意义。

画面的镜头语言也是如此,一个镜头以不同镜头的前后组接,镜头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顺序,往往使同一镜头呈现完全不同的意义指向。比如一个面无表情的人,在他前面分别接上"刚领了工资","刚受到领导的训斥","刚抽到了大奖"三个不同镜头,这个镜头的意义随之改变。如果在这个镜头后面分别接上"少女"、"棺材"、"鲜花"的镜头,镜头意义也随着发生变化。这就是最基本的所谓"蒙太奇"关系,又称"库里肖夫效应"。据说,前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经典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蒙太奇剪辑"敖德萨阶梯",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每一个镜头都表现了反对沙皇镇压工人,像牛羊一样杀戮工人的革命的进步的意义。但美国有人把这部影片拿到美国去重新剪辑,没有增加任何镜头,只是改变了镜头之间的组接顺序,竟把这部影片剪成了一部反动的影片。当然,每一个单一镜头的意义也就完全不同了。

在一般情况下,文字语言是历史性的,顺序展示语言的各个成分和要素;而画面语言是共时性的,同一时间展示各个要素。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一要素的价值完全是由另外要素的存在而确定的,因此,意义始终是连接和分开符号的结果。比如一个词汇和镜头是一个简单思想的再现,它们在整个语言结构中的作用意义,基本取决于它在周围词汇和镜头中所占的位置。因此,同一符号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色彩。

(2)电视语言面对的是一个立体的、相互交叉作用的语言环境

而电视语言面对的语言环境远比单纯文字和画面要复杂得多。任何一个电视语言的要素,面对的是一个立体的、相互交叉作用的语言环境。比如解说词使用的一个词汇或画面使用的某一镜头,与它同时出现并发挥作用的,还有电视语言的其他要素,比如音乐、字幕、同期声等。同样的画面、同样的解说,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下,或配以不同的字幕,会呈现迥然不同的意义和色彩。任何一种语言成分的作用地位,基本取决于当时各种因素的配比组合方式。譬如,同一段画面,为它配上欢快的音乐或忧伤的音乐,急促的音乐或舒缓的音乐,其色彩效果会产生明显差异。如果再为它打上一段意见截然相反的字幕呢?所以,首先必需考虑同时出现的当时语言各种要素的相互影响。

另外,在一种要素出现的前后,还有多种要素出现并产生相互交叉的影响。电视语言的构成意义段落,不只是镜头与镜头、解说与解说、音乐与音乐这样简单的线性水平连接。解说可能连接的是画面,与前后画面共同构成意义段落。也可能连接的是音乐或同期声,与它们构成一定的意义段落。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解说,"这个人""这样的场面"。同前面的解说毫无关系,它接的是前面的画面镜头形象。也会听到这样的解说,"奥妙究竟在哪里呢?请注意……"后面的解说也不用承接,而是用画面镜头衔接。而"这首歌""这段话"之类的解说可能直接承接的是前面的同期声。电视语言每一要素并不都是只同自身的同一手段构成意义关系,它们可能同前后的其他手段组成意义段落。把各种手段拆开来看,可能是片断的、零碎的、不完整的,只有把各种手段组合起来,它们的意义才能完整呈现出来。

在电视语言中,各语言要素前后其他手段的立体交叉影响,这种特殊的外部语言环境,是我们学习电视解说词必须特别注意的课题。而且,这种影响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应当是主动的营造。每种因素都以其他因素的存在为前提,互为依托,互相呼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正体现了电视语言综合优势和特殊魅力,大大丰富和提高了电视语言的表现力。所以,划地为牢,单就解说词自身来学习研究解说词的方法,是永远"难解其中味"的。 3.内部语言环境构成的库存选择关系

任何语言成分和语言符号的使用,都经过一定的比较选择,都有自己深厚的背景,有大量同类或相近的符号库存。语言符号的意义,对它的选择是否准确,往往不是由它自身,而是由其库存部分决定的。语言符号与其库存部分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环境。这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内在环境。

合理使用电视语言,必需对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作深入细致地分析。 (1)被选择使用的语言符号同其库存部分的关系。

任何一个语言符号被选择出来使用,不管是解说词的词汇,还是画面镜头,在它们的背后,都有大量的备用库存的符号可供选择。在它们所在的位置上,有许多功能相近、意义相近的符号可以替代它们。是可能出现,但没有出现的部分。

我们在完成节目中使用的符号都是有限的。一个符号被选择出来使用,被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和环境中,对它的选择安排是否准确,是否合适,不是由它自身的意义所能确定的。而是要由它背后的库存部分,那些可以出现而暂时没有出现的相关符号决定的。

对于词汇的选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我国古代吟诗填词讲究"练字"的功夫。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身轻一鸟过"的"过"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选择,都是传颂千古的佳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则境界全出。原因何在?因为在"闹"字的位置上,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库存词汇,如"春意好""春意浓"等,比较下来,这些潜在的部分稍嫌韵味不足。但"闹"字的价值正是通过同它们的比较来确定的。

比较相关符号,有助于确定这个符号价值意义,确定使用的机会场合是否得当。相关符号必然在使用的符号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一个符号的色彩、节奏、位置,如快慢、明暗、浓淡、褒贬、前后、平仄等细微差别,都是由库存的对方决定的。在这里,出现与未出现的、使用与未使用的,其实都表现在一个符号内。使用的符号同未使用的库存符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从同一库存中经过比较,选择出来的。它的准确意义,依赖与库存部分的比较。在选择使用语言成分的时候,我们必需注意语言因素内在环境的影响。 (2)各种电视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

画面镜头的选择编辑更是如此。我们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总要拍摄大量的素材,要有一定的片比。有些专题片的片比高达几百比一,即平均几百分钟的素材剪出一分钟的完成片。电视剧一个镜头,一条通过的极少,一般要拍几条,十几条,甚至几十条,最终的完成片里,只能用其中的一条。那些不曾使用的部分,就作为使用部分的库存,决定它是否准确。在最终完成的节目中,出现的镜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素材作为库存部分并不出现在节目中。然而,出现的镜头被挑选出来使用,其准确意义和使用价值,是由未出现的库存部分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库存部分越多,选择的准确程度越高。千里挑一,总比二者必选其一,成功的概率要大。当然,无节制地滥拍素材同样也不可取。库存过多也容易挑花了眼。关键还要有选择的眼光。

同一形象镜头的选用有景深、景别的不同,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甚至大特写。采访一个人物,用什么景别?用中、近景,还是用特写?如果用大特写,采访对象两片厚厚的嘴唇在屏幕上蠕动,其表达的感情色彩就会发生变化。什么时候插入反打镜头,什么时候用全景镜头过渡,都要认真比较选择。还有,不同的运动摄影方式,推、拉、摇、移、跟,加之色调的冷暖、光线的强弱、角度的俯仰,甚至机位的摆放,每一种镜头因素,都有相当多的库存可供选择,这些因素构成电视语言共时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千万不可忽视。

比如,在《半个世纪的爱》中,有一段表现末代皇帝溥仪的妹妹金蕊秀夫妇婚姻生活的段落,其中谈到"一切都过去了,如过眼烟云。在她们家里,只有这张小小的茶几是她们过去生活的唯一见证。"如果画面只盯在茶几上,表现就不准确。这时,必须把镜头拉开来,交代空间环境,交代茶几和现代家具的比较,才能说明"只有这张小小的茶几是她们过去生活的唯一见证",镜头没有拉开,就难以表现这种环境中的比较关系。

上一篇: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范文下一篇:监理办安全监理责任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