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机械加工论文范文

2024-07-21

学生创新能力机械加工论文范文第1篇

一、 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阅读教学三个任务:“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逐字逐句地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认字学词,积累语言。此外,还要培养读书的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加强学习,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把阅读教学的着眼点进行转移,将阅读训练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落实到各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仔仔细细地读,联系实际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领悟到作者的情感并且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读中积累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二、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那种脱离实际的课件演示代替不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模式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脱离书本,直接看课件,教材中精心设计的插图不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和自主学习得不到关注,教学的目的,课件内容的表现形式应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而不能被教师无端地剥夺。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互动。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要用在关键处,用在点子上,使复杂的简单化,抽象的形象化,平面的立体化。

三、教师要研究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可见,课文对语文教学作用很大,对于语文教师简直如同臂膀。因为,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阅读呢?必须钻研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走出“传统式”阅读的误区,放手让孩子做“野鸭子”,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阅读机会,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孩子的阅读和积累充满自主和个性,洋溢愉悦和享受。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阅读教学中的困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改革的重要课题。教师要提高对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追求朴实的教风,扎实的教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学生创新能力机械加工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新时期的教育体制有了显著的变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要通过日常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体系以及知識运用等能力进行全面培育。而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创造教育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为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提供服务。所以,要更加重视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摆脱陈旧的授课思路与方式,应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对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所以,本文根据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希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一、阅读教学与创新思维的概述

(一)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特点

创新思维是相较于常规思维而提出的概念,创新思维具有多向性。创新思维通过多角度、多因素、多渠道进行思考,具有非邏辑性和非定时性,整体思维向开放性方向发展。创新思维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很难得到主流思想的认可,大部分都是经过时间验证后才承认其合理性和先进性。同时,创新思维包含想象、联觉、直觉等诸多要素,它是一种较为高级、较为复杂且人类特有的思维。但创新思维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基于对于事实的发展的推理,在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中,需要基于想象、求异、批判等各种要素。

(二)阅读教学

著名阅读学家詹森曾指出,阅读和理解只是语言意义上表达存在差别,其实质并没有任何差别。阅读的实质就是去理解问题,将存在的文本信息输入大脑中进行理解的过程。因此,阅读从本质上就是理解语篇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发生深层次联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是基于生活实践与语文经验,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拥有正确的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加深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二、目前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较慢

尽管近几年我国大力施行教育改革政策,但改革的过程自古以来都是缓慢而由漫长,部分教师即使已经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也已经开始重视对教育改革方案的研究,但教师由于缺少经验或是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够牢固导致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是难以转变过来,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意识不够在教学中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匮乏,教学方法不够有针对性。如教师在改革后只关注成果,在初始阶段就以结果定成败是片面的,教师要更加重视过程。

(二)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后开始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但由于经验不足在方法上还是比较单一不够创新,这使得学生的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教师只是用简单的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在问题的设计上不够合理科学,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但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这种方式不能深化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学生会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一定的阻碍。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一)问题的有效引导

在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参与课堂中的活动,在课堂上多去设置一些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设置一些悬念,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激起学生对获取新的知识的欲望。语文是一种富有生动幻想的科目,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多去提一些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的问题并且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班级里大声的朗读课文,在学生阅读讨论时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转变思维方式,使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比如,在学习《找春天》和《小鹿的玫瑰花》时,学生可以将不一样文章内容的情感表达迁移到同一主题风格,感受不一样文章内容的表达手法,真真正正保证举一反三,掌握不一样的景物描写方式。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方式。对于小学科学的探究教学而言,两种模式都可以使用。就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而言,教师则应当以设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多媒体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升探究的质量效果。

(三)写-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生把自己的见闻和感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成果。学生具备较扎实语言文字基础后,当心中突然萌发表达思想情感的需要时,就有了\"我要写作\"的强烈欲望。语文教师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要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乐于写作、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单凭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有\"课内长知识,课外育专长\"的教育思想,努力抓好课堂教学的延伸,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让学生在写作路上乐此不疲。教师不要怜悯大力表扬的话语和对学生肯定的目光,要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积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到作文是有感而发,鼓励学生\"用我口说我心\",\"用我笔写我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教师要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结合教材设计适合发展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肖生波.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9):42-44.

[2]马晓红.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0(22):124-125.

学生创新能力机械加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日益成为个人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培养创新型人才愈发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创新型人才具有敏锐的辨别能力,能从许多问题中识别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能分析出问题的所在,调动意识、思维去解决问题;思索和接受新颖独特的设想;有着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具有化观念为行动、化主观思想为客观现实的充沛精力和决心。

创新型人才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因循守旧,而应该在发挥我国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注意吸取、学习别国的经验,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问题

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与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2003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850万;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统计表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由2009年的7900件增加到2010年的12339件,总数位列美国(44855件),日本(32156件)和德国(17171件)之后。在申请国际专利的前50名学术机构中,美国大学占了30个,日本大学占了10个,没有中国大学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大型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排名至第27名。这与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是不相符的。

2. 原因

(1)我国创造性教育起步较晚。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钱学森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所。1993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1995年,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创造学、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研究及其教学,可是实际上这些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开设,并未改变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落后于一些创造性教育起步比较早的创新型国家的状况。

(2)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还不够重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重视力度还很不够。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机械地背诵和重复,无法理解知识的含义,也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探索精神与能力。当然这也许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考试成绩而轻知识运用,这就必然导致了学生创造能力匮乏的缺陷。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能力列为高等教育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使大学能够真正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提高国家科技实力。

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 更新教育理念

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多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运用多学科的视野来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大学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就应该有比较齐全的学科门类,形成一个综合化的多学科学习环境,满足综合性与创造性研究的需要。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虽然是一所理工科院校,但非常重视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的建立,大力促进前沿学科和技术的综合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和工业管理等学科领域,并且强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同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与教学结合,这就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能不断开辟新领域,既抓应用研究,又抓基础研究,为工业和国民经济提供了第一流的科研成果,形成了适合新的科学、工业和文化发展的新的思维方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直处于学术冲击的巨流之中,优秀的创造性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2.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应持续提升

“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无论是教学技巧、学科知识、抑或是表达沟通能力,都应该为高校所重视。例如从师资培养、教师在职进修、提升科研环境、学术交流等途径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另外,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启发、诱导、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习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继而深入 钻研和思考问题,寻求新的解答思路与办法,走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创新之路。

3. 进一步加强产业界与高校的合作

产学合作的本身就带有互利双赢的性质,大学成为企业的智囊和技术支持机构,企业则是大学的出口和高新技术应用、实施、推广的基地。产学合作一般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可以紧跟企业发展的脚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都具备符合市场需要的能力与技术,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与联系,与企业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延长学生实习时间,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亲手操作最新型的尖端机器、设备,将在学校学的丰富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产之中。同时,学生创造性的灵感与火花,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里从构想付诸于实践。长此以往,推而广之,国家的创新能力、竞争力自然也会随之快速发展,成倍提升。

4. 培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在大学中,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挑战。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缔造,崇尚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

高等院校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注重学校软环境的建设,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只有在这种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和人才。

此外,当前我国在社会创新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社会上认文凭、学历,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风气比较普遍,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文凭高消费”的现象,在招聘员工过程中,强调文凭、学历、等级证书等,使大学生投入大量精力用于各种等级证书的学习考试与复习过程之中,间接地导致学生出现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再有,社会创新机制及其各种法律、法规、专利制度、知识产权政策等方面还不健全,客观上使大学生不愿花大力气投入于创新领域的学习、工作中;还有在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方面鼓励、支持和激励创新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厚;在很多高校中创新机制、创新文化还没有形成等原因,都造成当前大学生创新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5.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信息化的学习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首先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少讲多指导,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设计,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多种问题的设计,重视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调控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开放性教学。设计教学时要考虑问题本身具有延伸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并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只有在以上条件的基础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素质才有可能培养起来。

原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过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我们得教少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诚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们学习。”因此,在教育目标的制订上,高等院校应该培育全面的人才,提供灵活性与多元性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学校成为配合其学习发展的配角,使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用性技术的教育,加速赶上科技发展的浪潮。

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水平越高,意味着走上工作岗位、走上社会后,工作能力就越强,起点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进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领域,扩展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互联网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阻隔,使身处异地,甚至不同国家的大学生与专家、学者进行同步、实时的交流。而且,通过网络获得最新信息、了解学术动态,进行交流、讨论问题越来越便捷,真正使大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学校。而丰富的信息资源的调整流动,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随时随地产生的各种奇思妙想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与获得求证、回应、指导,甚至是付诸于实践。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的,盲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长远发展的。教育的成效并非一蹴而就可及,短时间内可能无法看出具体的成果,但只要经过不懈努力,持续推广,相信未来必然会培养、凝聚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提升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占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沃尔森.异想天开——创造性思维的艺术[M].朱士群,袁玉立.译.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1.

[2]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J].新华文摘,2007(04).

[3]胡沛泉.钱学森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整理稿(摘录之二)[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03).

学生创新能力机械加工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浙江省课改工作全面推进。我校开展了以“flying dream”为主题的课改工作。科学组通过科学研讨研发了部分科学拓展性课程,并通过实际调研及分析确定了“开心种植园”等四门课程。本文从四门课程的课程背景、研究建议、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及课程收益等方面对四门拓展性课程进行了具体论证。同时,从科学拓展性课程研发与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结论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 研发 实施 开放性 科学素养

实施背景:根据《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有关要求,全面落实课改精神,结合学校“和谐、进取、善人、善事、高效、规范”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我校教学资源配置和师生教与学的现状为出发点,助力学生梦想起飞,我校于2015年全面推进了以“flying dream”为主题的课程改革工作。

在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我校科学组积极研究与实践,助力学生“梦想起飞”,使我校科学课程在原有基础之上之上得以拓展延伸!

一、拓展性课程的研发:

每一个“自由”的学生都会有着属于他的独立的个性和非凡的创造力;每一个有“梦想”的学生都有着属于他的飞翔的方向和不可动摇的执着。作为学校就应该成为助力学生梦想起飞的摇篮。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学科,更应义不容辞的冲在课程改革的最前线!

1.基于的理论支撑

科学拓展性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两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在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前提下尝试编制课程,这样的课程才是有效的;二是要设计一种或几种知识组织变化的模式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这样的课程才有可能使学生得到发展。

2.分领域研发

经过全体科学教师的群策群力,我们初步从科学的三个领域开发了以下拓展性课程:

科学领域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生命科学 开心种植园 花卉及典型农作物的种植

微观世界 微观领域科学知识的探究

急救知识 科学急救知识的学习

物质科学 实验课堂 课本实验改进及相应小实验的开发

科学生活 来自于生活的科学实验研究

环保使者 科学课程理念下的环境保护活动

地球宇宙

空间科学 探索宇宙 宇宙相关知识研究

天文爱好者 以天文观测为主的探究活动

3.全盘考虑,敲定课程

我们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对学生学科薄弱环节及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在三个年级各抽了两个班级进行了综合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植物知识、实验技能、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较为薄弱,而学生在探索宇宙及科学生活方面又有着浓厚的兴趣,结合这两方面因素,为我们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最终确定了以下四门课程进入实施阶段。

课程名称 所屬年级 课时数 任教教师 学生限额 课程形式

开心种植园 七年级 2 李某 徐某 20 选修走班

科学生活 八年级 2 张某 俞某 20 选修走班

环保卫士 九年级 2 方某 杨某 20 选修走班

宇宙探索 七年级 2 张某 李某 20 选修走班

二、拓展性课程的实施

作为选修走读的拓展性课程,我们课程研发工作之后,便第一时间为课程的实施着手准备。以便拓展性课程能与基础性课程同步开设,配合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进行。

以下我就我校四门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情况分析记录如下:

1.开心种植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培养并观察植物的生长;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植物养护的方法,指导学生边用边学;通过收集各种资料让学生学习植物的培养方法,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以后,教师鼓励学生能创新思维,寻找身边可以培养的植物,并用照片拍摄植物的生长特点;将学习成果制成小报。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情感,让学生树立热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各类常见植物的特征及识别;

第二,各类典型植物种植及养护;

第三,种子的萌发(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

第四,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第五,收集相关植物的种植及养护的相关资料;

第六,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种子或幼苗进行种植;

第七,植物生长的养护;

第八,拍摄植物生长的照片;

第九,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第十,撰写植物生长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课程收益】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实施,学生对科学课程中植物内容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升,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同时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不断提高,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动手操作能力也明显增强,且更加规范。在学期末形成了关于《绿萝生长的维护分析》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2.实验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各类实验的原理及相关知识,规范实验操作,建立课本实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实验进行深层次挖掘,梳理各类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点,然后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及团队合作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及完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开发生活小实验,建立课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最终形成研究性学习小论文或参与学生创新实验大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养成规范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生活的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力学方面课本实验的原理及相关知识的深层次挖掘 ;

第二,分析此类实验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改进方案;

第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并不断对方案进行完善;

第五,挖掘与课本实验相关的生活实验;

第六,力学生活小实验的展示评比;

第七,对生活小实验进行进一步完善形成成果;

第八,参与创新实验设计大赛。

【课程收益】

本课程的最大收益是学生具有了对课本实验深入解析的意识,并通过延伸建构了课本和生活实际的诸多聯系,使科学课堂真正的融入生活。学生自主开发实验的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得以充分体现。学期末学生酝酿自主开发实验参与创新实验设计大赛。

3.环保使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的概念,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过程与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重要性及迫切性的教育,并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协作,在各类实践探究活动中观察、实验、交流、实践调查和宣传等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寻找并解决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收集身边的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通过社区进行宣传,唤醒身边公民的环保意识。将各项活动材料收集梳理,形成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参与环境保护的决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保护蓝天—— 大气污染和防治;

第三,爱护碧水——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四,给我宁静——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第五,走向洁净——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

第六,绿色文明—— 保护植物资源;

第七,战胜天灾—— 自然灾害与减灾;

第八,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活动;

第九,撰写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课程收益】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质的提升。学生开始自主关注身边的各种污染现象,并能主动进行简单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及技能得以充分利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组织进行了环保宣传活动,且部分学生形成了《水葫芦污染的成因及控制措施》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并有着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能够利用网络等资源收集与宇宙相关的资料,并分类整理;能利用简单的观测设备观测一些常见的的天文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及网络资料和视频资料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加深对宇宙的了解。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通过媒体及网络收集关于宇宙的资料,并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同时进行分类整理、交流学习,并形成研究性学习小论文。通过天文观测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及各类观测活动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第一,神秘的宇宙——宇宙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遨游太空——中国的火箭发展史;

第三,天狗吃月亮——日食与月食(赏析及观测活动);

第四,永恒的太阳?——恒星的一生;

第五,畅游太阳系——八大行星探秘;

第六,拨开黑洞的外衣——黑洞探秘;

第七,绝密档案——外星人与UFO;

第八,星空观测活动;

第九,我眼中的星空——制作星空图;

第十,通过网络收集宇宙相关文字资料及图片;

第十一,撰写探索宇宙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课程收益】

本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课程引导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逐渐开始趋于理性。开始能够主动的、客观的从各个途径对宇宙进行深入的探索,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目前参与该课程的学生计划自发组织“启明星”天文爱好者社团。

三、科学拓展性课程研发与实践的结论与思考

1.拓展性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明显提升

科学拓展性课程学生的动手实践性强,参与度高,因此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此前提下,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了明显提升。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教师在课程讲解及科学活动介绍的过重中,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倾听及思考的效率大大提升。并且学生能主动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主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

第二,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小组分工合作,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通过大量的科学探究实验锻炼,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提升,为基础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课程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并能够主动对一些科学现象提出疑问,自主开展探究活动;

第五,通过各类科学探究的交流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开始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进行理性的分析;

第六,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科学活动的魅力,科学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升,使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得以巩固。

2.拓展性课程的研发要具备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

第一,创新性。在课程的研发和实施过程之中我们发现,學生本身对于科学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也能主动的通过网络等媒介去探寻许多科学内容,特别是与科学相关的实验,学生亟待体验,更希望获得教师的指导,让他们在实验室里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如果拓展性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与学生的兴趣契合,则学生便会以最高的热情积极参与,即便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学生也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课程的实施具备便于教师和学生各类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在学习了核能知识以后,学生对核能相关知识表现除了浓厚的兴趣。也经常会有学生对此类问题宝根问底。教师在课本基础之上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可以操作的,但实践检验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虽然学生兴趣浓厚,但科学课程对于此类问题的剖析却应该适可而止。而对于热能研究就具备了可操作性,可以有效的拓展,开展一系列实验来进行检验。

第三,开放性。在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类科学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但是学生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认知,也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建立一些科学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进行检验,这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所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激发,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3.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拓展课程的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第一,首先要重视学生科学观察的指导。例如在“开心种植园”拓展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部分学生只是根据网络搜索的资料进行描述进行记录,完全没有主观上通过观察而体现的思考内容,也没有资料上提供的植物特点与实际观察到的植物进行有效的关联,这样的观察对于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认识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这时就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观察过程予以适当指导,并要求学生根据主观印象进行如实描述。在进一步学生活动时,教师可不断进行巡视指导,从而帮助学生主动的通过有效观察获得植物叶片的结构特征及花的结构特征等有效信息。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观察的有效性得以大大提升。

第二,其次是指导学生合理分组。在实际的拓展活动过程中,教师给了这些学生小组“自由”放手让他们去做,可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部分初中生自主能力毕竟有限,通过教师对部分小组的自主活动观察,发现有些问题学生小组无法自主解决。看来这样的分组方式问题较多。分组不均也导致了个别小组某些环节较为薄弱,在小组间的竞争活动中失去了战斗力,长此以往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参与热情必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效的分组进行把关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分组,实现真正有效的的分工合作,能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主观能动性得以体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收益者。

课程改革的研发与实施工作仍在路上,拓展性课程的有效开展就像为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助力着学生“flying dream”(放飞梦想)。我们在不断探索,不断的取舍,希望以最科学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效,愿有一天我们科学的拓展性课程能助力我们的天之骄子越飞越高!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关于开发生物拓展型课程的理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

[3]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J].现代教育出版社,2004.

学生创新能力机械加工论文范文第5篇

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1.1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首要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与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教学“软环境”。

(1) 课前酝酿良好的教学情绪。

在每节课的开始, 教师都要忘却生活中的琐事与不快,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准时地出现在教室门口, 亲切的目光, 自信的神情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鼓舞, 使学生精神百倍地投入到英语课中。另外, 教师要适时适地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对课堂气氛进行“预热”。聊聊几天前的野炊, 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稍作议论 (如能与本节课主题巧妙挂钩则更好) , 为下一步的授课做好铺垫。

(2) 培养自然、真实的教学气氛。

“任务应具有真实意义, 即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 真实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使他们有机会用英语发表意见和看法,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例如, 在学完Are mobile phones safe?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unit1) , 我把学生分成2大组进行讨论, 一组认为Mobile phones are safe;而另一组认为Mobile phones are not safe.双方各推举两名代表进行辩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双方观点都很有说服力, 既包括来自课文的论点和实例, 又有自己使用手机的亲身体会。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得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 锻炼了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处处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 教师难免出现差错, 而当学生指出或质疑时, 教师千万不必因爱面子而否认或采取一些"技术处理"。相反, 教师应当坦然承认自己的失误或知识上的不足, 并鼓励学生今后大胆指出或质疑, 把自己严谨的治学作风言传身教给学生, 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1.2 运用启发式原则,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 我们最好把教学内容悬念化,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首要条件。例如, 在练习中遇到这个样一个句子:What was it that the teacher did at last lesson?我觉得这个句子值得大家来研究, 将它写在了黑板上, 让大家来分析、理解。一开始, 没有人对这个句子说出所以然来。此时。我稍作启发:假如把句末的问号拿掉使它变为一个陈述句呢?经过这样一点拨, 有个学生脱口而出:“这是一个强调句型!”我在肯定他的思路后再作启发:假如我把原句中强调句型的结构拿掉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一个学生不假思索的说:“What the teacher did at last lesson?”但他这种简单地拿掉强调结构后连起来的方法遭到普遍的非议。有的学生指出这不是疑问句。最后, 我请一位学生提出他的看法, 他认为应加助动词did:What did the teacher do at last lesson?经层层启发, 学生弄清楚了句子的结构, 明白了它的含义, 也掌握了分析类似句子的方法。在整个分析理解过程中, 我不断的设疑、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激活了他们的思维。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即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3 精心设计教案,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素质, 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 (模块二unit1) 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我一改平时复述课文这一教学步骤, 要求学生在下列情况下分组讲述当时的情景:Suppose you are:

(1) Justin’s father——Mr Foster (2) Justin’s mother——Mrs Foster.

(3) Justi n’s siste r——Kelly (4) a n e i g h b o r.

同样是一个复述课文的教学步骤, 但每个学生角度不同, 学生觉得这种复述有新意, 兴趣很浓。于是, 他们“添油加醋”地把事发当时的情况描绘得有声有色。而正是这种“添油加醋”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升华。

1.4 挖掘教材因素, 丰富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 就必须善于想象。如在学习了The lost civilization (模块三unit3) 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庞贝城中的一员, 对当时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和自身可能的感受作出描述。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 思索出了许多不同的可能性。如:

(1) a farmer nearby (2) a slave in the city (3) a shop owner (4) a nobleman (5) a mouse

学生们的想象都很合理, 很丰富, 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老鼠。如果学生们能经常这样大胆的猜测、想象,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定能较好的发展。

1.5 积极评价, 鼓励创新思维

“赞美犹如阳光”, 赏识和赞美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成功。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 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对学生的有创意的或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观点, 要多说:Good idea!或Sounds interesting!并适当地加以点评, 从而表明教师对于他们发自内心的赞赏和喜爱。

2 结语

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罗伯特.沃尔森说:“一部人类文明史, 就是一部创造史, 一步向外改造世界, 向内改造自身, 从而不断走向自由与进步的历史。”可以说, 人生的本质和价值就是创造。作为最活跃, 最能动的教学要素——教师, 只有致力于创新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创新。

摘要:本文分析了什么是创新思维, 并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教案、积极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机械加工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a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从数学创新能力的内涵、数学品质、学生的困惑、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数学;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动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素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数学创新能力更为重要。可是,当前高职高专学生却普遍存在着“数学应用能力低下,数学创新能力缺乏,学习数学后劲不足”等问题,这与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所以,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数学创新与“好数学”的品质

数学创新能力是个人数学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它的创新更多的借助思维丰富与巧妙,很多还涉及方法论的范畴。一般来说,数学学科知识的完善和发展主要有三条途径:首先是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一般会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再逐步复杂化、理论化,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是基于当前已经成熟的数学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演绎,当前的数学树分支如此的枝繁叶茂正是如此。最后是基于公理化的研究方法,譬如在19世纪非欧几何的诞生,希尔伯特也对此做过系统的阐述。

期待每个在校大学生都去做重大的数学理论的发现是不现实的,但是什么样数学工作是“好数学”呢?最新的菲尔兹奖得主Terence Tao就把“好数学”品质归结为大致20个方面,主要包括:(1)好的数学题解(比如在一个重要数学问题上的重大突破)。(2)好的数学技巧(比如对现有方法的精湛运用,或发展新的工具)。(3)好的数学理论(比如系统性地统一或推广一系列现有结果的概念框架或符号选择)。(4)好的数学洞察(对概念简化,或对一个统一的原理、启示、类比或主题的实现)。(5)好的数学发现(对一个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新的数学现象、关联或反例的揭示)。(6)好的数学应用(应用于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统计等领域,或将一个数学领域的结果应用于另一个数学领域)。(7)好的数学展示(对数学课题详尽而广博的概览,或一个清晰而动机合理的论证)。(8)好的数学教学(比如能让他人更有效地学习及研究数学的讲义或写作风格,或对数学教育的贡献)。(9)好的数学远见(比如富有成效的长远计划或猜想)。(10)好的数学品味(比如自身有趣且对重要课题、主题或问题有影响的研究目标)。(11)好的数学公关(比如向非数学家或另一个领域的数学家有效地展示数学成就)。(12)好的元数学(比如数学基础、哲学、历史、学识或实践方面的进展)。(13)严密的数学(所有细节都能正确、细致而完整地给出)。(14)美丽的数学(比如Ramanujan恒等式,陈述简单漂亮,证明却很困难)。(15)优美的数学(通过最少的努力得到困难的结果);创造性的数学(比如本质上新颖的原创技巧、观点或各类结果)。(16)有用的数学(比如会在某个领域的未来工作中被反复用到的引理或方法)。(17)强有力的数学(比如与一个已知反例相匹配的敏锐的结果,或从一个看起来很弱的假设推出一个强得出乎意料的结论)。(18)深刻的数学(比如一个明显非平凡的结果,比如理解一个无法用更初等的方法接近的微妙现象)。(19)直观的数学(比如一个自然的、容易形象化的论证)。(20)明确的数学(比如对某一类型的所有客体的分类;对一个数学课题的结论)。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高专学生并非科研工作者,科研上采用的许多创新方法对于他们并不实际。一方面,他们正处于知识积累阶段,大多还没有比较强的归纳演绎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学研究中常要借助科学实验,这对大学生来说往往不现实。所以我认为,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应把重点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上来,放到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热情上来,只要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接近“好数学”品质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就很难能可贵了。

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困惑

数学课程是许多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而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主要是为了升本科、考研或工作后“跳槽”。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压力,怎么能谈得上学习兴趣?又怎么会有创新激情?所以,很多学生学习了大学数学课程,却面临许多困惑。

用不用创新线性运算的思想贯穿在很多专业课程中,譬如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等课程。讲解线性的思想无可厚非,但是很多教材根本没有提及“非线性”,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所学课程的理论体系是如此的完善和严谨,没有什么新的问题或疑点,无需考虑创新。笔者认为,一本好的教材必须具备两方面功能:一是参考书价值,学生学习可以和教师的讲解同步;二是启迪功能,学生除了预习、复习之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以书本为基础去自学、去钻研。当前的数学专业教材,从数学逻辑上讲都很严谨。但多数教材拘泥于本学科理论,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启发性的问题。而国外的很多教材堪称典范,例如Finney的《托马斯微积分》、Feller的《概率论及其应用》,皆行文流畅,举例新颖,启发性强。

能不能创新没有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恒心,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数学创新能力产生怀疑。而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数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数学知识本身来自生活,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同时,也成了实际生活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屏障。教师讲清楚知识点“是什么”并不难,难的是要讲清楚“为什么”,“从哪里来或用到哪里去”。因为只有讲清楚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到:我也可以这样去发现,去思考,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自己坚持探索的恒心。如果生硬地讲高斯素数分布定理,学生只会惊叹高斯智慧过人,自叹不如。但是,细想高斯是否一下子就得到素数分布定理呢?应鼓励学生亲自做数学实验,即使得不到和高斯一样的结论,学生也会明白:原来我的思维也可以走得很远。教学中,应追溯数学知识源流,展望学科前沿。

重新认识实践教学

(一)提倡“大作业”

平时“小作业”旨在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熟练程度,但从创造能力培养角度看,熟练性知识并不起关键作用。从选题上讲,“大作业”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外延更广,周期更长,需要学生对知识深刻的把握和系统考虑,更能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那些应用性强的课程,“大作业”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考试形式。

(二)要重视实验教学和数学建模

实验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意义非凡。数学实验经常借助数学软件,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大有裨益。数学建模活动的过程和一般科研活动过程非常接近,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简便途径。近年来,各个学校组织的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大赛,也是对数学建模活动的有力推动。

数学建模比赛在阅卷中并非只看所用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和合理性,一些能夠体现出“好数学”品质的论文也在大赛之中得到了大奖,学生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增强了信心。学校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加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比重,让更多的校外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走进数学建模课堂,开展不同层次的建模竞赛活动,使建模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长期科技活动。

(三)要重视三大设计活动

要重视“课程设计” 数学专业学生虽然修完某一门数学课程,但往往缺乏对这门课程的系统把握。譬如,学生共同做一次完整的社会统计调查,让学生把数理统计知识和社会统计方法联系起来,如果能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把统计知识用到身边的生活和实践中,即使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也变得饶有趣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从而能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有更深刻的把握和理解。

要重视“综合设计”项目设计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涉及的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学生工作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不是某一门专业的知识就可以很好解决的,常常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合理的综合设计项目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大有帮助。

要重视“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无疑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益的,是学生个人科研的开端。教师应该在毕业论文的内容和形式要求上下工夫,充分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提倡毕业论文由生活而发,由亲历而发,由灵感而发。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及目标。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在2020年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但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具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大学数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深刻的教学改革。其次,应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保障。在努力创新大学生培养途径的同时,高校要培育创新环境,完善创新的激励机制,让每个人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而且在一个崇尚创新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也只有如此,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郑国萍,郭亚君.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115-168.

[2]李乃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6):129-134.

[3]莫德.追溯數学思想发展的源流[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447-454.

[4]周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2):146-148.

[5]何独明,滕发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56-59.

[6]郭宏旻,成继红.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有效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33):68-68.

[7]叶其孝.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辅导教材(四)[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215-226.

[8]Terence Tao. What is Good Mathematics[OL].[2007-02-13].http://arxiv.org/abs/math.HO/0702396.

作者简介:

赵国喜(1976—),男,河南南阳人,新乡学院数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运筹学与随机模型。(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

上一篇:军费结构优化机会成本论文范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