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的要素范文

2023-09-20

公共关系的要素范文第1篇

把握好良好政治生态的三个要素

2014年11月30日 14:49:54 规则,就是原则、制度、纪律、章程,是维护良好政治生态的首要前提。在大是大非面前靠什么来评判?靠规则。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同志也讲过要防止“破窗效应”。什么是“破窗效应”?就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可以说,这种现象是一种“传染病”,会流行、流传和感染;这也是一种从众心理,别人能做我也要做,随波逐流。“破窗效应”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极有可能“小洞不补,大洞一尺”,最终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因此,大家都要带头讲政治、讲原则,守纪律、守规章,真正做到依有规,行有责,守有矩。 风气,就是党风、政风、民风。风气的根源在于党委,党委的根源在于领导。一个地方的风气不正,其实是政治生态不好的外在表现。明朝刘伯温讲了一个“蜀商卖药”的故事:有三个蜀商卖药,第一个专卖上品,以买价定卖价,不哄人不宰客。第二个上品下品皆卖,根据买者的出价酌情选取药材质地。第三个专卖下品,价格也甚便宜,买主让添点就添点,加点就加点,结果人人争相买之。一年后,这人竟成富翁,第二个蜀商也丰衣足食,而第一个却落了个衣食不继的下场。这个故事值得我们警醒,如果放任不良风气持续存在,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导致好人受气、逼良为娼,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恶化和腐败现象蔓延,最终害自己、害组织、害国家。

导向就是风向标。党委书记在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中居于核心、主导地位,具有源头性、导向性、引领性作用。平安就是真幸福、就是最大的追求。大家要准确把握森林和树木的关系,坚持原则,勇于担当、敢抓敢管,主动做好工作,不能讳疾忌医,而是要小病早治,以新面貌、新风气、新要求、新追求、新作风树立正确的导向,真刀真干、实干实则、用心尽力,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班子抓起,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敢于担当。作为一名党员,要有党规、讲党纪、守党纪;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讲规矩、正风气、敢担当;作为领导干部,要定规则、用干部、带好头。 (作者单位: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

公共关系的要素范文第2篇

第一,说话的时机

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时机一定要对。能在最适宜的时机,说出最适宜的话,这才是最会说话的人。否则,如果说话的时机把握得不好,相反,还会给你带来反面的效果。《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大概就是如此。杨修作为曹操身边一个直接参与机密要务、总领营帐诸事的行军主簿,在战事失利的紧急情况下,口无遮掩,自作聪明地从“鸡肋”口令中随意妄猜,并在军中肆无忌惮散布消极言论,最终落得个被曹操以“乱我军心”罪处死。杨修空有真才实学,却因为说话时机不对,而招来“杀身之祸”。

那么,什么时候是说话的最佳时机?比如,在讨论会上,什么时候是最佳发言的机会?如果你第一个发言,虽然能够给听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可是,一般情况是,因为时间尚早,气氛难免显得沉闷,听众尚未适应,不太好调动他们的情绪。可是如果到了后边再讲,好处是能够吸收别人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显得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可是因为时间太晚,很多听众都会觉得疲倦,希望尽快结束发言而不愿再拖延时间,因此效果

也不理想。根据这些情况,经过研究证明,最好的发言机会是在第二或第三个人发言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的效果最好。在这个时候,说话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如果你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常常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孔子曾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有3层意思: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 二是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选择时机,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同时更是发挥说话效果的好方法。只有对方对你所谈的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你的话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事实证明,说服他人的最佳时机是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由于劳累、不顺心或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他们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第二,说话的场合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其丈夫阿尔伯特相亲相爱,感情和谐。妻子是一国之君,整天忙于公务和应酬,而丈夫却不太关心政治,对社交缺乏兴趣。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经深夜了,她回到卧室,见房门紧闭,就敲起门来。

问:“谁?”

答:“我是女王。”门未开,再敲。

问:“谁?”

答:“维多利亚。”门未开,再敲。

问:“谁?”

答:“你的妻子。”门开了,维多利亚走了进去。

女王回到家里,场合改变了,她就不再是女王,而是一位妻子。在宫廷上对着王公贵族说话是一种情形,回家说话应该是另一种情形。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的一种拙劣表现。著名作家李存葆说过: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宣传鼓动不会是长篇大论,有时面对敌人痛骂一声,回头向战友一招手,喊一声:“有种的,跟我上!”这比宣传鼓动更有效。这也告诉我们,说话只有根据场合,灵活运用语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场合不同,氛围不同,人们的心情也不同,他们对一些问题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不同。同样一句话,在此场合被认为合理、有见解、在彼场合则可能引起人家的厌恶和反感。设想一下,我们跟一个六七十岁的贫苦老农交流时大谈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会是一个什么情形,我想这位好农一定不知道你所云的是什么,说不定还会认为你脑子有毛病。这就叫“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拿什么钥匙开什么锁。”

第三,说话的对像和身份

我们都知道有一条成语叫“对牛弹琴”,它讽刺的就是“说话不看对象”。琴弹得再好,对牛也没有任何意义。说话也一样,不看人说话也没有任何作用,有时还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杀身之祸。要了解听话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所说的话才有意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据说古代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魏明帝觉察之后,便派人去抓他。他的妻子为了揽过局面,告诉许允:“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因为她深知跟九五之尊的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依皇帝的

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随便以情断事的,皇帝以国为大,以公为重,只有以理断事和以理说话,才能维护好国家利益和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

所以,在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确实很称职,于是不仅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根据是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的任官制度,许允提拔同乡一事,不管妥不妥当,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认可的“理”。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来选择说话方式的绝好例子了。

说话不考虑对象,就等于射击不瞄准。而关于什么样的对象,说什么话。可以参考鬼谷子《权篇》中说的:“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第四,说话的方式和分寸

所谓说话的方式和寸,就是同一件事,你会选择说哪一段,站在哪个角度说,比如,你太太炒菜,四个菜中只有一个好吃,你吃饭的时候会说那三个不好吃,还是说那一个好吃呢?一定是说那一个好吃,因为你说那三个不好吃也没有用,再说好不好吃她和你一样清楚,为什么要说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当过放牛郎,交了一些穷朋友。称帝后,有两个从前的穷朋友来见他。因两人的话说得不一样,两人的命运也各不一样。第一个人被引进宫内,他一坐下便指手划脚地说:“我主万岁!皇上还记得吗?从前你和我都替财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你把罐子都打烂了,撒了满地的青豆,汤都泼在地上了。

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叶送进嘴里,卡住了喉咙。还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吞下,才把卡在喉头的草叶咽进肚里去。”朱元璋听了他的述说,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为了保住体面,他把脸一沉厉声喝道:“哪来的疯子,替我乱棍打出去!”

这个抱头窜出的倒霉蛋,去给朱元璋的另一位旧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说了这件事。那个放牛娃泯嘴一笑,说:“你看我去,保得富贵。”于是他大摇大摆走进宫来,一见朱元璋,纳头便拜,然后叙起旧来:“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着你大驾都骑着青牛去扫荡芦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朱元璋对旧友吹嘘的那场战争心知肚明,但他却把丑事说得含蓄动听,面上有光。又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难同当时的情景,心情激动,立即封这位旧友为御林军总管。

对于同一件事,一个人是直通通地说,结果被推出斩首;一个委婉曲折地说,结果做了大官。话说的方式不一样,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墨子曾回答他的学生子禽说: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同样,在生活中,精辟的见解往往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容易招人生厌。实践证明,正确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能够给自己增添魅力、赢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

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在不同人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事件,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所以,开口说话不能只照着自己的思路走,要考虑对方对自己说的话是否有兴趣,要考虑对方的立场,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够被接受的程度。能看对象说话的人虽不是老实人,但绝对是精明

公共关系的要素范文第3篇

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列宁对黑格尔的哲学“是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整体”的态度是:批判的继承。具体的说,就是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读黑格尔的著作”,就是“揭发、拯救、解脱、清洗”黑格尔的辩证法。

具体来说,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黑格尔有些论断,虽然完全是在他的绝对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如果砍头去尾的从其体系中割裂出来,则是完全正确的。例如黑格尔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列宁摘录了这个论断,并认为这个论断是“唯物主义的”。

第二,黑格尔的某些论断中包含着合理的因素,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颠倒了这种合理的因素,因而还需加以唯物主义地颠倒,才能为我们所汲取。例如黑格尔说,“被生物所征服的无机界之所以被征服,就是因为自在的无机界和自为的生命是一样的东西。”这里,黑格尔认为有机界和无机界是同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绝对观念的不同环节。黑格尔肯定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同一性是正确的,但他把同一性的基础看做绝对观念,因此,应该颠倒过来,把同一性的基础看做客观物质世界,而无机界和有机界是它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或阶段。

第三,黑格尔的某些论断中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但这些论断不仅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的构成部分,而且其中就明显的包含有唯心主义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割裂出来就不够了,还需抛掉这些唯心主义的概念。例如黑格尔说,“不论

1

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列宁很重视黑格尔的这句话,认为他提出了关于世界的普遍的有规律的联系的思想,但必须抛去其中明显的唯心主义概念。

从以上可以看出,唯物主义的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在有着合理因素的地方,把掩藏在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中的客观辩证法或认识辩证法的内容挑出来,而挑选的方式则视情况而异。唯物主义的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但这有这样,才能把其中合理的东西揭发、拯救出来。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它是列宁研究辩证法的总结。它深刻地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明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诡辩论的对立,剖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该文主要论述了四方面的问题。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对立的标志。第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辩证法,也符合人的认识的辩证性质,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认识辩证法是事物客观辩证法的观念形态,所以,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一致的;辩证法既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辩证法,又是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主观辩证法。因此,“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三,认识过程是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的曲线。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认识圆圈的思想,并以此概括说明哲学发展的辩证性质。第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的结构上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就认识过程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违背,所以,它们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因此,反动统治阶级总是竭力宣扬、推

2

崇唯心主义,把它法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阶级根源。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 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具体表现在: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

3

公共关系的要素范文第4篇

现甲乙双方就乙方应邀演出相关事宜签订以下协议:

一、演出内容、时间、地点、场次:

1、甲乙双方经过相互协商,决定举办( )演出

2、演出时间定于:

3、演出地点:

4、演出场次:

5、演出装台、排练时间:

二、演出费用:

1、甲方向乙方支付演出费__________元,舞美制作费__________元,共计__________元(含交通费、道具运输费不含食宿费)。 或:甲乙双方按__________的比例分配票房,票价档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演出场地由_____方负责,演出的营业税由_____方负责。

3、演出的宣传由_____方负责,演出的节目单印制由_____方负责。

4、演出道具由_____方提供,演出灯光由_____提供,演出音响由_____提供,演出布景由_____方提供,演出服装、化妆由_____方提供,演出乐器由_____提供。

5、演出器材的运输费由_____方负责。

6、演出总人数为_______人,在演出期间的当地住宿费由_____方负责,

8、演出人员在演出期间的当地餐费由_____方负责(用餐标准及时间见附件)。

三、结款方式: 甲方在合同签定后________内向乙方支付定金________元,全部款项在________内结清。

四、其它权利与义务:

1、甲方有义务按上述议定事项履行自己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与其它保证条件。

2、乙方有义务按双方议定的节目单内容高质量地完成演出。

3、甲方或任何第三方如需对演出进行录音、录像须事先征得乙方同意。

五、违约责任:

1、甲方如未按上述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造成影响演出的情况,一切后果由甲方承担!分成演出则须向乙方赔偿全部票房中乙方所占比例份额的100%。

2、乙方如违反合同,擅自变更演出时间、内容,一切后果由乙方承担!分成演出则须向甲方赔偿全部票房中甲方所占比例份额的100%。

六、互不承担责任: 如因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战争、灾害等导致演出不能进行所造成的损失,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七、合同生效:

1、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2、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达成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中如有修改本合同的内容,以补充协议为准。

八、争议解决办法:

1、 本合同在履行中如发生争议,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单位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的合同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甲 方: 乙 方: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盖章: 盖章:

地址: 地 址:

电话: 电 话:

公共关系的要素范文第5篇

一、网络编辑工作指导要素

要做好网络编辑工作就必须遵守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创新发展。

(一) 指导思想。

以习总书记各种讲话、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围绕挖掘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 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 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更大作用。

(二) 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改革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打破行业进入壁垒, 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 在竞争性领域坚持市场化运行, 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增强信息消费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 创新发展。

引导企业立足内需市场, 强化创新基础, 提高创新层次, 鼓励多元发展, 加快关键核心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 鼓励业务模式创新, 培育发展新型业态, 提升信息产品、服务、内容的有效供给水平, 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并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扩大信息消费的政策环境, 综合利用有线无线等技术适度超前部署宽带基础设施, 运用信息平台改进公共服务, 完善市场监管, 规范产业发展秩序,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信息安全保障, 建设安全诚信有序的信息消费市场环境。

二、网络编辑工作问题要素

要做好网络编辑工作就必须认识其存在的问题。

(一) 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数量大、系统训练少。

在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同时, 网站从业人数也初具规模。而目前在网站工作的人数达到300多万, 其中从事网络编辑与内容管理的人数超过200多万。这些网络编辑与内容管理人员承担了网站内容的选择、审核加工, 以及论坛管理等工作。因此, 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网络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关系到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出版传媒业的发展。事实上, 这300多万从事网络编辑与内容管理的人员中, 80%的编辑人员从事编辑相关工作时间较少。一部分人员来自新闻、信息传播与编辑出版领域, 但是大多数来自其他专业, 并且在从业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编辑专业培训。即便是他们所在的就业机构能够经常开展培训, 但由于网站发展快、人员流动频繁, 在岗位上从事网络编辑与内容管理的人员, 实际得到系统专业培训的仍然还是少数。由此可见, 网络编辑专业化教育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 也说明网络编辑专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没有完整地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传播和编辑出版类专业文理课程设置失衡。文科类专业的文科课程过多, 科学类课程偏少, 计算机技术课程不到位;而理科类专业则正好相反。这样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很难达到网络编辑岗位的复合型知识技能要求, 应引起专业教育规划和管理部门的重视。网络编辑在信息内容上既涉及社会科学, 也涉及自然科学;在工作手段和平台方面则是高度技术化和自动化的;在工作中要对海量化信息、多媒体信息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要求做出非常复杂的分析, 网络编辑人员没有很好的文理交叉的知识是难于胜任上述工作的。因此, 文科类专业应适当增设高等数学、计算机、生物和理化, 以及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科学类和技术类课程。反过来, 对于理科类专业, 应适当增加社会信息传播类课程,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三) 随着高新技术在新闻出版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 对网络传播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网络编辑人员, 要求具有使用网络这一媒介的能力, 包括能够自如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媒体制作、信息传递等, 以适应网络化传播的需要;要能掌握专门的知识, 以适应媒体对象更加细分化和专业化的形势等;要有通过网络探讨编辑学科, 了解该学科研究进展情况的能力。但是, 从目前传播媒体的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来看, 能利用计算机处理一般文字和网页浏览者居多, 能利用计算机软件编辑制作网页和建立自己网站者几乎是风毛麟角, 更不用说利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学术交流了。另外, 网络编辑从业人员也没有很强的网络化意识。加上网络编辑面对原创内容少, 网站上的很多内容是转载印刷报刊上的文章, 或是转载其他网站上的内容, 雷同现象严重;更新速度慢, 时效性差等问题。

三、网络编辑工作对策要素

要做好网络编辑工作就必须采取必须的对策。

(一) 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加大对编辑学学术网站的规划和投入。

新闻出版管理机构作为政府管理机构, 对出版业的信息化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编辑出版学术研究网络化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方面要对全国的编辑出版学术研究网络化做出科学规划。另一方面要给予这类学术性非营利性网站以政策性扶持, 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把编辑学术网络化纳入到出版产业信息化建设中来。

(二) 提高出版教学科研机构对网络化研究的认识。

出版教学科研机构是建立编辑学术网站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一方面编辑教学科研机构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编辑教学科研机构有一支具有科研能力的专家队伍和出版科研内容资源。因此编辑教学科研机构建立编辑学术网站有着天然的优势, 问题的关键是提高他们的认识。

(三) 提高编辑人员的计算机网络化技能。

从目前编辑现有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来看, 大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般只会从网上浏览信息, 还达不到使用计算机编程和建立网站 (页) 的水平。但随着编辑从业人员的年轻化, 新一代编辑的计算机水平一般较高, 很多大学生毕业时已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一来, 要提高编辑人员的计算机网络化技能, 一方面, 要加强对老编辑人员的培训, 另一方面要从正面引导年轻编辑的学术研究兴趣, 发挥年轻编辑计算机技能强的优势。

摘要:网络编辑是我国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职业, 其从业人员担负着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选题策划、内容选择和审核加工、信息组织、服务设计等工作, 是我国网络传媒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网络编辑,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 朱光喜.网络出版传播中的协同问题及其研究.南京邮电学报, 2005 (3) .

[2] 李清善.网络时代编辑过程现代化.郑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4) .

公共关系的要素范文第6篇

建筑摄影的要素

视觉要素

摄影在诞生之初, 一直作为绘画艺术的代替品, 并且人们不认为这门学科是一门艺术。最初的众多摄影者以学习绘画的方法来进行摄影。因此在摄影的视觉要素上有许多类似于绘画创作的方法。以下我们将讨论建筑摄影中的视觉要素。

构图

正如绘画中的黄金比例分割线, 建筑摄影也有其遵照的摄影构图法则。在画面构成中, 我们分为主体、陪体、环境、前景、背景。

主体即我们所要拍摄的建筑物本身, 它是整张照片的重点, 不论以任何方式拍摄, 都应将主体放置主导地位, 要突出而鲜明地表现。陪体即相对于主体处于次要地位的拍摄物。它往往能起到与主体建筑相呼应的作用, 并且使构图更加的平衡和谐。比如拍摄一个摩天大楼, 为了突出它的高大, 其旁边的低矮楼群将被我们选为陪体。

环境即是所摄物体存在的客观环境。能有效的表现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好的环境能准确表述出建筑与人物、景物的空间位置。能很好地烘托出氛围, 有助于摄影者的叙述, 传达感情。典型的自然环境就是蓝天白云下的建筑体, 青山绿水里的房屋。前景是建筑前面的陪衬物。它有时候不是一定存在的, 而是摄影者添加上去的。在我国古代园林里, 就常用窗棂来营造前景, 以此来达成景深, 使拍摄建筑更加的错落有致, 形成纵深感。拍摄建筑时往往可以借助自然树木等来做前景。背景则是起到将主体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作用, 凸显主体。它与主体产生明暗、色彩、动静、虚实关系, 相互形成对比, 让主体的形象鲜明突出。

线条

线条是所有初学绘画的人入门必学。由点成线, 由线形成面。在建筑摄影中线条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建筑往往由直线和曲面构成, 由于镜头的压缩, 许多面会压挤成线。比如大型建筑中的许多细节部位, 都会以线条的方式呈现出来。哪里用曲线来表达, 哪里用直线来描述, 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建筑摄影时需要多寻找视角来呈现建筑物。

色彩

当今建筑摄影多为彩色摄影, 而色彩除了与建筑物本身相关, 同时也与色温、受光程度等相关。好的建筑摄影会注重将物体本身的颜色进行还原, 并且同时借助冷暖色对比、干净简洁的色彩使用等方式来表现建筑物。好的色彩使用需要注意统一的基调, 不能过杂过乱, 使照片失去主体。

角度

摄影究其本质是一门观看的学科。而在照片当中视角是最能呈现摄影师的观点。在建筑摄影中摄影师需要照顾建筑设计的理念, 充分来变现建筑物。 (艺术摄影除外, 艺术家赋予建筑的观念也可能与设计无关。) 大多的角度选择会使用远距离平视建筑, 或使用移轴镜头来变现高大的建筑, 避免造成过大的畸变失去客观程度。然而善于利用广角镜头的畸变, 也可以使建筑物更加具有张力与生命力。这都是需要建筑摄影师多思考的。

光线对建筑摄影的影响

光线是摄影的生命。森山大道曾说“照片是光与时间的化石。”光线具有瞬间性, 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在建筑摄影中, 掌握好的光线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建筑摄影不同于棚内用灯拍摄, 大部分自然光人是无法掌控的, 这就要求摄影师需要熟练地了解光线的性质以及光线对建筑物的影响。我们通常根据光线性质的区分将光线分为“直射光”、“漫射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光”、“软光”。在建筑摄影中, 决定光线硬软的只有天气因素。

在太阳晴朗的时候, 或者是正午的阳光, 这时通常就是硬光源。光比会非常大, 受光的建筑物表面与背光处的建筑会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这样的光线通常能使建筑物显得非常立体, 具有冲击力, 但是会损失暗部的细节, 使观看者无法准确得把握建筑物的本来面貌。有一些建筑摄影师利用高对比的光线使建筑物成为叙事的剧场, 来表情达意。如何藩在拍摄香港水上货场的照片中将两旁的建筑隐藏在黑暗里, 层次不齐的撑杆、布棚、堆积的货物都形成了剪影一般的效果。而顶部射下来的光线, 仿佛是上帝之光, 笼罩在划船人的周围。表露了香港市民的勤劳向上, 也透露了摄影师对此的赞许钦佩, 展现了香港人乐观向上的工作生活观念。这样的戏剧效果正是运用了高强度对比的硬光。达到了绝佳的叙事与传情。

在阴天, 或者是早晚时分, 阳光没有直射建筑物表面时, 这时通常是软光源。阴天的云层如同一个巨型的柔光罩将太阳的主光源笼罩起来, 令光线变得柔和均匀。光比较小, 使得建筑物的全貌容易展现给观看者。如贝歇夫妇所拍摄的德国工业建筑中的水塔。在阴天的拍摄下, 没有过多的阳光来干扰观影者的视线, 我们仿佛可以直视水塔的样子, 从它的轮廓、线条到窗户、柱子、斜面的水泥蓄水池。每一处细节, 一览无遗。

摘要: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是由尼埃普斯在1827年以日光蚀刻法所拍摄的“窗外”。之后达盖尔用银版法拍摄了法国巴黎的寺院林荫大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人类的建筑, 仿佛摄影生来就和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19世纪末, 人们拍摄一张照片需要数个小时才能显影, 一动不动的建筑自然是最好的拍摄对象。

关键词:建筑摄影,要素

参考文献

[1] 内奥米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J]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2, 12

[2] 何惟增《建筑摄影艺术表现方法》[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6

[3] (德) 海因里希《建筑摄影》[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6

[4] 夏洛蒂.柯頓《这就是当代摄影》[J]台湾大家出版社, 2011, 7

[5]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J]上海译文出本社, 2010, 5

[6] 葳尔丝《摄影批判导论》[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8

[7] 杉本博司《直到长出青苔》[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

[8] 森山大道《迈向另一个国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

[9] 格里·科佩罗《建筑数码摄影》[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01

上一篇:行政单位会计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易经占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