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范文

2024-06-24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范文第1篇

诚然,公务员稳定性相对较高。实际上,公务员是入职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数百人甚至数千人竞争一个职位的情况已非个例。有的考生说:“考公务员其实就是求职,重在参与!只要有招考信息,我就会尝试,多方尝试才会找到工作,否则就只能‘啃老’了。”招聘会上,招十几人的企业动辄就会接到数千份简历,招1.6万人的国家公务员职位有百万人报考也不必大惊小怪。公务员报考热,其实也就是求职热的反映而已。

公务员报考虽然很热,但毕竟招录人数有限,不能考入公务员队伍的考生最后还是会进入其他行业就业。人才竞争较激烈的社会现实下,按部就班求稳的心理无论是因环境逼迫还是自我的内心诉求都会改变,因为在竞争的经济社会里,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公务员备考经历也会给考生在其他行业就业提供帮助。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范文第2篇

中国百万大军参加公务员考试连日来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来自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今年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人数为141万,确认参加考试者为103万人,竞逐1.6万余个职位,平均竞争比为88比1,最热门职位创下了4961比1的纪录。

如果将之与曾被誉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高考比,就不难发现,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早已今不如昔了。2010年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总数是946万人,招生总数为657万人,录取比率高达69.4%。无怪乎有人惊呼: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中国第一考”,是中国“国考”!更有网民把参考者戏谑地称为“考碗族”。

中国学子如此热衷考公务员也引起外界担忧,有外媒甚至批评“人人争考公务员阻碍中国发展”。事实上,“考公务员热”背后凸显的是中国几十年来始终无法摆脱的、具有某种周期特点的就业压力。回顾新中国的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陆便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人口迁移运动”。这种“迁移”浪潮虽有不同的原因,但就业却是一个不曾改变的驱动因素。

从“文革”中的“上山下乡”运动到70年代的“参军热”,从80年代的“考大学热”到90年代的“下海潮”、“出国潮”,以及最近十年来交替出现的“留**”、“考研潮”、“考证热”、“进外企热”、“进国企热”、“考公务员热”等,每一次潮流,大众趋之若鹜的直接目标只有一个--获得一份好工作。而其产生的直接结果则是:延滞或分流就业人口,暂时或部分缓解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引起就业结构失衡。

有专家预计,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未来10年,中国16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在9亿以上,2013年至2020年将超过11亿;未来5年,15岁至64岁的劳动人口将净

增1259万人(其中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职业技校毕业生等)。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这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挑战。换言之,只要中国的就业压力继续存在,类似“考公务员热”现象还会屡屡出现,不是在公务员领域就会是在其他领域。

作为一种职业,中国采用公开招考方式录用公务员,毋庸置疑是一种改革和进步,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值得提倡。而报考人数的增多本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为行政体系选拔更多德才兼备者提供充足的人选,总比过去“关门”挑选的机制要好得多、透明得多。

问题之关键在于:中国究竟需要多少公务员?当局有无总量控制标准?公务员岗位设置是否有合理科学依据?近年来公务员队伍究竟扩大了多少?还能不能精简?

中国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员庞杂、吃“皇粮”者太多,近年来已受到外界诟病。此前有专家曾指出,中国的民与官之比已达到二十几比一,比西汉时高出300多倍,比清末高30多倍,比改革开放初期也高出近3倍,“官家人口”之比如此之重可谓史无前例。

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诸多国家出现财政危机,纷纷缩减公务员数量、降低公务员待遇等,中国公务员报考的“热闹”确是一道“特殊风景线”。这显然与中国就业与分配政策的失衡关系密切,也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江浙和广东地区。改革开放给生活在那片热土的人们更多经商创业的机遇,当时珠三角因此流行“有出息的男儿不做官”这句话,甚至官员大量下海。正是那股“办厂热、经商热”铸就了广东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先锋地位。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范文第3篇

人民网北京5月31日电 (万鹏)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解读既包含了对近代历史的深刻洞悉,也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刘云山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50年纪念会上说到雷锋精神是永放光芒的灯塔,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今日,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做客人民网,以“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中国道路”问题需静下来思考,不要当愤青

“中国梦”概念直接进入平民话语体系

公方彬指出,中国梦这个概念从总书记提出以后,在全国人民中引起很大反响,一是因为它揭示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就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本质,二是因为中国梦这个概念直接进入了平民的话语体系,所以这两大原因决定了中国梦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他谈到,雷锋精神之所以能长期作为一个标杆,是因为雷锋精神的本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树典型是为了解决主流精神借助载体来展示的问题,雷锋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宣传出来,群众有了效仿的榜样,所以雷锋精神和中国梦结合起来能产生大的影响。

雷锋精神的三大体现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高度关联

公方彬指出,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后在全国“两会”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三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雷锋精神体现在三大方面,一个是“理想信念”问题,第二个是“人生价值实现”问题,第三个是“我在这个社会中承担什么责任、做什么”的问题。雷锋精神的三大体现和总书记讲到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个高度关联。

对于“中国道路”问题需要思考,不需要愤青

第一是理想信念问题。雷锋的特点是爱党、爱国、爱人民,他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雷锋最难得的品质是执着的信仰,从他的经历来讲,和他对问题的把握和理解,他认识到中国离开共产党不行,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行,有了信仰这个强大的力量。而今天社会是多元社会,中国在前进,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突破,但是正因为多元社会,我们的看法不一样,所以社会转型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有了变化,我们很多人一切盯着钱,精神缺失了,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精神的问题。

公方彬谈到,精神具体化涉及的就是中国道路问题,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强调了共产主义信念和信仰的问题,中国梦伟大复兴的实现就是要走中国道路,十八大提出来不走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不能说西方不好,但是一定要看到好的未必是适应自己的,只有适应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尤其我们经济发展的模式,所有这些照搬西方的肯定不行。

他指出,中国道路只能自己走,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中国道路问题就是我们全社会要静下来思考,不要当愤青。现实问题不少,但一定看到中国只能这么走,中国的事情只能自己解决,而中国梦首先第一点就是道路问题,这两者高度关联,我们确实得学学雷锋,雷锋就是相信党、相信国家的道路。

“中国精神”问题其实质就是价值坐标问题

第二是雷锋的价值实现问题。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价值实现,雷锋解决了精神和物质的平衡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样活着;什么是价值,怎么实现价值;什么是幸福,如何活的幸福。雷锋保证了他的精神力量,他的精神力量不是谁赋予的,他是自己内在感悟的,确实解决了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所以总书记讲学习雷锋的幸福感,雷锋的幸福感来自于奉献的过程中就有幸福感。

公方彬谈到,如果我们没有精神张扬只是物化的,那结果是会痛苦的。任何人只是物化的一定是痛苦的,我们现在物化太重了,很多人只记得钱的问题,忘记了人只认得钱,这是没有幸福感的。我们现在发展这么快,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么痛苦,就是因为转型过程中精神力量是不够的,所以中国梦突出强调中国精神,过去优秀的精神要宣传出来。当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最终的胜利,是因为张扬了精神。今天我们要解决的中国精神问题,其实质就是价值坐标问题,这是大国崛起需要关注的。

只要每个人都为国家做贡献 那就是“中国力量”

第三,雷锋最大的特点是做的都是小事。公方彬谈到,雷锋他想上战场,但是没仗可打,雷锋做的都是小事儿,可小事儿多了也是一种精神。现在讲中国力量,全国人民不可能每个人都做惊天立地的事情,大英雄毕竟是有限的,可只要我们在中国力量体现的过程中凝聚起来,把你我的力量使出来,最终会有作用。

他还指出,雷锋做小事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是只要使出这个力量一定会产生作用。二战时期英国一片墓地上留有一个年轻母亲10岁儿子的墓志铭,上面写道“全世界黑暗都挡不住一个蜡烛的光明”。我们大众力量都有限,只要每个人都为国家做贡献,注定这个民族就会强大,那就是中国力量。

“中国梦”不要庸俗化 质疑雷锋者不相信高尚

人活着不能没有信仰

公方彬指出,人活着不能没有信仰。他提到三句话,第一句话,人活着有三种状态,政治信仰者、宗教信仰者,还有只强调功利而没有精神追求的人。政治信仰是社会骨干力量,宗教信仰是社会的稳定力量,没有精神追求只强调功利的人有可能成为亡命徒。第二句话,他认为人要活的轻松就要有信仰,因为有了信仰就有约束和敬畏,要有活的意义必须有信仰,是信仰告诉你意义在哪里。第三句话,什么是信仰?信仰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不叫信仰。他认为信仰对一个民族、一个政治集团、一个人都非常重要,比如信仰和民族的关系等等。

为什么有人质疑雷锋?那是因为质疑者不相信高尚

公方彬谈到国防大学刘亚洲政委讲过一次信仰,不仅把别人感动了,也把他自己也感动了。公方彬指出,他个人的体验是你没有信仰、没有精神支撑是不能永恒下去的。现在的社会,为什么有人质疑雷锋?那是因为质疑者不相信高尚。

高尚是存在的。公方彬谈到人有三个境界,一个是被感人的事情所感动,第二是你的行为感动别人,还有一个境界是你的行为感动自己。当自己被自己的理念感动的时候,你的境界就非常高了,其实高尚是存在的,因为人总在追寻“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的幸福在哪里”这些问题。怎么才是幸福?有钱就幸福吗?不解决精神信仰问题,不解决价值观的问题就幸福不了,经济越发展只会越痛苦。

“中国梦”不要庸俗化,我们的信仰一定要高尚

他指出,现在我们讲中国梦也得考虑一个问题,梦想不要庸俗化。我们每个都有梦想,但中国梦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梦想,离不开每个人的具体理想,但是不要庸俗化。比如说今天买个电脑就说是中国梦,那胡说,买个电脑是生活梦想,与中国梦不搭界。习近平同志讲让每个人都精彩,精彩是人生的精彩,不是买个电脑就精彩,我生活离不开这个电脑,但是一定不能用中国梦解释,可以用生活理想解释。中国梦是用来凝聚整个民族的,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要承担更多的人类的责任,我们要将过去的屈辱抛进太平洋。所以一定要区分开每个人的生活梦想或人生梦想,我们更强调用中国梦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当然也包括个人,但是一定搞清楚重心在哪里。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范文第4篇

摘要

旗袍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的服饰文化特征,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经典样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曾被誉为是中国的“国服”。中国旗袍以它特有的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必将走向全世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服饰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实现中国旗袍的全面振兴与繁荣。本论题立足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背景,从中国和世界的角度来审视旗袍。从社会学、风俗学、美学和人类学、经济学等角度出发,运用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个案调查与推演相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采用搜集、整理、归类图片及文字资料等途径,对旗袍重新审视并加以研究。本文从旗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服饰独有的韵味特征着手,阐述了旗袍服饰在舞台艺术表演设计上明显有别于普通的服装表演设计,即它兼备了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旗袍舞台动态展示设计中对模特形象,表演技法,编排设计以及新技术元素融入演出等的分析,提高旗袍服饰的舞台表现力,充分演绎旗袍服装的特点和魅力,用现代的、时尚的设计理念与手法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关键词:女士,旗袍,造型,展示,设计,研究;

Abstract Cheongsam with Chinese distinctive costume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t represent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ing in the classic style, with rich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unique value orientation, is considered as the" Chinese national costume". Chinese cheongsam to its unique charm,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will move towards the world, promoting ethnic costume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in a broad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to mee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chieve Chinese cheongsam is comprehensive revitalize with prosperity.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Modern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hinese and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eongsam. From the view of sociology, folklore, aesthetics and anthropology, economics perspective, using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case study and deduction, combination, combi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he collection, collation, classification of picture and text information and other pathways, to re-examine and to study the cheongsam. This article from the cheongsam deep cultural inside story and the unique charm of clothing features begin, elaborated the cheongsam dress on stage performing arts design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clothing design, i.e. it is both ornamental value and use value. The Qipao stage dynamic display design on the image of the model, performance techniques, layout design and new technology elements into performance analysis, improvementQipao dress stage expressive force, the full interpretation of cheongsam clot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m, modern, fashion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dissemination of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of ethnic costumes. Key words: Lady, cheongsam, modeling, demonstration, design, research; 目录

摘要 .................................................................................................................................................. 1 Abstract ............................................................................................................................................. 1 目录 .................................................................................................................................................. 2 引言 .................................................................................................................................................. 3

一、旗袍的历史发展及其服饰文化内涵 ....................................................................................... 4 1.1、旗袍的渊源及其发展历程 .............................................................................................. 4 1.

2、旗袍的服饰文化内涵 ...................................................................................................... 4

二、旗袍造型元素及其特征 ........................................................................................................... 5 2.1、旗袍之首要—廓形之优美 .............................................................................................. 5 2.

2、精致的细节—领、襟、盘扣、开权等细节结构造型 .................................................. 5 2.3、华彩之高贵—面料、色彩、装饰之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旗袍造型舞台动态展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模特形象设计衬托服饰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表演设计把握服装神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舞台演出设计烘托气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创新技术运用增加现代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旗袍作为中国的国服,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民族精神。它是具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蕴、体现中华民族独特审美特征的典型服饰,能够充分展示中国女性的优美身姿。衣服穿在人体的表面,但是凝聚在服装中的精神文化,对人内在美的体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旗袍作为我国的经典服饰,无疑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体现。但是旗袍经不断创新与改变后,你会觉得它是当今的时装,因此,它能独领时代的风骚。因而,旗袍之美在服饰文化中的体现与运用这一课题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首先,从服饰文化方面看,旗袍具有强烈而鲜明的特征,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的经典样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从美学和大美术角度方面看,旗袍中不仅体现了美的鲜明特质与要素,而且旗袍与设计、美术领域也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将设计和美术中的种种元素运用到旗袍设计当中来,有利于体现旗袍的品位、旗袍文化和旗袍审美多元化的趋势,使旗袍得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在现代设计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其次,从经济方面看,对旗袍品牌的探究有利于对特色服饰产品与中国服饰品牌的开发,从而形成中国民族服饰产业特色,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经典的旗袍样式,它能较适度地表现女性美,不夸张地表现女性胸、腰、臀、腿,以自然简约的风格体现东方人特有的内敛、含蓄、自信和朴素的气质。旗袍的立体造型,既适合我国女性的体形特征,又符合中国人一般的审美倾向,体现独特的东方魅力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旗袍己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在展现人外在美的同时舒展内心世界。重构旗袍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弘扬优秀的民族服饰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这一论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物质方面,都可以对服饰视觉领域产生指导作用,促进各民族的服饰交流与合作,并对全国乃至世界的服饰视觉文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旗袍的历史发展及其服饰文化内涵

1.1、旗袍的渊源及其发展历程 “袍”是中国一种很古老的服饰,古代特指用丝、棉、絮制成的长制脚面的一种长衣。千百年被古代的中原地区人们所穿着。袍有很多种,按民族不同,可分为蒙古袍、藏袍等;按袍的式样与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棉袍、夹袍、锦袍、皮袍等。旗袍的原型是长袍,最初是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高低贵贱都穿的一种长衣。当时满族被分为八色军旗,因为满族分管着八部军民,通称“八旗”,又被称为“旗下人”,简称为“旗人”,于是他们所穿的衣服也就很自然的被称为“旗袍”,也就是旗人之袍的意思。这种上下连体的旗袍与满族人的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满族人入关以前,长期居住在长白山一带,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靠游牧渔猎为生。

1.2、旗袍的服饰文化内涵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它的文化内涵与其渊源和发展历程密切相关。辞海定义:旗袍原为清朝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其发源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深衣。《礼记.深衣》记载:深衣衣裳相连,形体深邃,故谓深衣,即袍。这种袍一直沿用到清朝,而旗袍正是从袍服中演绎而来的。因此旗袍被认为中国服装原型的第二个祖型,之前的上衣下裳制被认为第一个祖型,两个祖型共同奠定了中国衣冠王国的基石。旗袍追随时代并紧跟时代而发展,一方面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影响而不断改良、变化着,另一方面,旗袍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与服饰文化的发展。

二、旗袍造型元素及其特征

2.1、旗袍之首要—廓形之优美

廓形之优美是旗袍之首要。女人的体形具有波浪起伏、无比优美独特的曲线和轮廓,具有强烈的生命魅力。而把美好的体形表现出来的最直接的媒介就是服装,旗袍作为中国最经典的服饰,其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在“露”的同时讲究“遮”,从而更富魅力,使其体形在摆与开权中获得完美的表露,对人体美起到和谐的装饰,它顺应人体而又适度张扬人体美。受自然人体美灵性的领悟,以及旗袍的和谐之美的表现,我们不仅萌发象征性的互动及创性的联想。如从旗袍的外形,我们可以想到花瓶中的青瓷、想到小提琴等等,溯其根源,则人体美是其源头。宋代评论家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中的“曹衣出水”就有服装紧紧贴在身上,线条顺人体而生之意,而旗袍就有如“曹衣出水”所描述的那样。这也从另一侧面反应出旗袍具有独特的人体美的特点。旗袍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没有任何不必要的带、拌、袋等附件装饰,这种含蓄的优美曲线造型充分显示了自然的人体曲线美,廓型所表现出的柔美节奏,自然曲线造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沉淀下来,成为旗袍最为稳定的元素,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特征。后来,旗袍廓形逐渐变为“凸”形,以弧线轮廓为主体,胸、腰部收省,使人体曲线得以完好地显露。为了丰富旗袍的造型,设计者不断改进和创新廓形,根据人体部位的不同,进行合理地尝试和探索,使其能完好地显露女性的线条和秀美的身段。

2.2、精致的细节—领、襟、盘扣、开权等细节结构造型

旗袍被誉为中国传统民族服装的代表,其独特的细节结构造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细节结构造型上最典范的又当数紧贴在女人柔嫩颈项的领子,引人无限遐想的门襟弧线,以及极具诱惑力的高开权,这些结构特征虽然不是只在旗袍中才有,但只有作为旗袍的组成元素才被看作是经典。这些设计元素深深影响了中外的设计师们,激发了他们的设计灵感。在整个旗袍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很好体现女性颈部高贵迷人的特色。旗袍的领有高低之分,紧扣的高领给人以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范文第5篇

1 历史背景冲击下的园林设计发展

历史文化艺术的成就斐然可观, 独树一帜的宋词, 是继唐诗之后, 中国文学史的又一朵奇葩。《营造法式》的产生, 是中国古代建筑学成熟的标志。绘画与建筑对园林的营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北魏石刻中的园林为宴饮提供场所已成为这一时期园林的主要功能之一, 南朝乐游苑更是集游赏、祭祀、宴饮、射礼, 接见朝臣于一体, 是真正意义上的园囿。这个时期的园林无论从皇家园林还是具有世俗情韵的私家园林, 多是依山傍水, 取材于自然景观, “曲水流觞”更能体现出园林建筑对文人精神上的重要影响;更有观湖赏波的山中楼观, 也是这个时期园林建筑最显著的特点。《秀野轩图》中山居, 别墅是魏晋南北朝时一种特殊的园林类型, 庄园化园林的特点是范围广大, 建筑风格淳朴自然, 山水情趣浓郁。园林设计的高峰期便是明清时期的园林。如此说来, 不难看出明代皇家园林显著特点便是看重大体量建筑设计, 采用群组设计手法, 绵延曲深的内廊, 体现园林设计气势上的辉宏雄伟, 突显皇家气派。

历史发展事实证明了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 也是又物质认知转向美学认知的关键时期。唐宋至明清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明代帝苑发展并不算发达, 或许与开国明君朱元璋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出身布衣, 是中国唯一一位没有任何历史背景人物的皇帝, 如此出身背景加上他治国方针中的节约开支, 省民财力政策, 他与他的晚辈在建造园林方面并未大兴土木, 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都未有任何兴作, 这样一来, 使得这个时期的园林设计失色不少。入清以后,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从清朝名人名画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清代在园林设计方面卓有成绩。比如在《清院画十二月令图》中, 可以看出清代园林建筑既有建筑本身的富贵又有园林建筑的灵动, 堪称精美绝伦。

2 园林设计的特点与表现

中国园林设计特点之一是临摹山水, 追求自然情趣。自然山水气势磅礴, 天地一线间的绝美景色, 曹操的《观沧海》已能够说明大好河山美丽景色, 在广阔无边的中华大地上的锦绣山河都是园林设计最好的模板, 大自然形态万千, 变化无穷, 千奇百怪, 园林设计不可能也无法将自然景象一一照搬照抄, 一方面在有限的空间内无法也没有必要将自然场景尽收眼底, 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园林的灵活性与延展性, 因此有意识、有重点, 有针对性地对自然中的某一构成要素加以突出表现, 在并不违背自然规律条件下, 改造、修正、完善、创新。

特点之二是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中国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发展密不可分, 诗词书画的发展带动了园林设计的提高, 正如学者钱梅溪所说, 造园同做文章一样有“起承转合”, 才能引人入胜, 意味无穷。园林设计将中国建筑的精髓发挥的淋漓尽致, 将文学中的幽雅、诗词中的灵动、绘画中的意境带入到园林设计理念中, 使得中国园林在整个中国建筑创作中独出一帜, 乃至在世界建筑中也是一朵傲人奇葩。

特点之三是建筑美与自然美完美结合。花、草、树木、山林、流水都是园林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而这些元素都是从大自然中提炼出来的精髓, 园林建筑之所以流传至今仍被借鉴与效仿, 就在于形制独特、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小品, 绵延曲折的内廊, 潺潺流水、造型奇异的小桥。自然界的山水多呈现柔美曲线, 这也在园林设计发挥的淋漓尽致, 多半是经过羊肠小路, 而后便是“柳安花明又一村”, 小河、流水、亭阁映入眼连。连踏步、台阶也常用自然柔曲的异形山石铺砌, 使建筑能够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

园林设计手法多表现在园林布局、水面处理与叠山置石三方面。其中园林布局表现为主题多样、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得当、余意不尽、远借邻借;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 小园池水以聚为主, 以分为辅。聚则水面开阔, 有江湖吹波之趣;分则曲折萦回, 可起溪涧探幽之兴。水是整个园林画龙点睛之笔, 园无水则不活;叠山置石, 假山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山川的理解与模仿, 是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山林意境的本意。

3 现代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在当今建筑发展创作中力图把园林设计加以合理利用与开发, 而园林设计本身发展也添加了时代的符号与潮流的元素。现代园林设计可从人性化设计、多样化设计、文化表达三方面加以发展。现在园林设计应更多融入人性化理念, 身临其中便能感受到大自然芬芳的气息而不是明显感受到人为的刻意设计痕迹, 结合时代倡导和谐社会, 在休息、观景路线、功能流线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园林设计吸取明清时期皇家园林与私家园囿精髓之外, 应具有现代园林多样化设计构思, 运用新技术、新材料, 添加新创作灵感, 创作风格与设计手法, 从相对单一、静态转向多样丰富和动态;尊重人文环境, 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理解并有效转化古典园林设计模式体现富有特色的当地园林风貌。一个城市的文明能够在其建筑形态中充分体现, 同样可以在其园林设计中体现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丰厚文化底蕴。

4 结语

安腾忠雄曾经说过“如果能够把花草、树木、流水、光和风根据人们自己的意愿从自然界中提炼出来, 那么人间就接近于天堂了”, 至今我们仍在追求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而园林设计恰恰充分发挥了内在深层次含义, 以其独特的风格呈现出瑰丽多姿的迷人风景。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 从秦始皇开始对泰山的朝拜到如今人类对黄山、武陵源以及苏州园林敬仰, 这一系列景观已经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国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特点与表现、发展趋势具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并将更多大自然给予人类丰厚的回报转化为一种建筑门类。

关键词:园林设计,历史背景,特点与发展,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 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卷)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 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1.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范文第6篇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 融为一体的过程。科举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西汉的察举征辟制。察举征辟制大致可分为两种选拔人才的方法: 一类是由三公九卿等地方势力考察本地区的贤才德士, 向中央推荐, 由此来进入仕途, 谋取官职。直到隋唐统一, 社会逐渐稳定, 隋炀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开始着手变革选官用人制度。隋朝首次确立“进士科”通过统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这极大的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 为平民百姓开辟了一条仕途之路。唐朝沿用隋制, 并不断丰富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至此, 科举制逐渐成熟, 更加制度化, 完备化。后历朝历代均与沿用, 并不断加以修改完善, 直至1905 年被清政府废除。

二、现行公务员制度对科举制的继承发展

( 一) 统一参加公开考试的考核方式

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是科举制和公务员制度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采取公开考试的方式有助于吸收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进入行政系统内部, 从而有助于保证和提高国家机器的有效运作。同时, 这种公开的统一考试也非常有利于避免“任人唯亲”。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宗法制, 使得血缘亲族观念深入人心, 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对公务员的选拔任命要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这也就是说, 没有参加考试, 没有取得优异成绩, 徇私舞弊的人根本不能进入公务员系统。

( 二) 科举制和公务员制度对考生资格的限制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考生资格基本没有限制。除了按照当时的封建礼教思想女性不得参加学业外, 凡是经过一定的私塾教育, 无论年龄几何, 没有当时法律禁止的情形就可以不止一次的参加科举考试。我们经常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我国公务员制度在考生资格上没有歧视性的规定, 但是在《公务员法》中还是做了补充规定。因为每年国考的人数都非常巨大, 实际上因为这些条件被拒之门外的考生大有人在, 这种对考试资格的限制性规定还是值得商榷的。

( 三) 公务员制度较科举制对考生素质的要求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贤德”的考察和要求在所有考核内容中居于首要位置。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将“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的规定具体化, 提出了“十科举人”的标准。“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选拔公务员的目的在于增强行政机关自身素质, 吸收社会优秀才俊投身国家行政管理, 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而现在的公务员热, 很大程度上与当下经济发展疲缓, 就业形势严峻不无关系。首先, 公务员的工资、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相比于其他职业十分诱人。其次, 现行公务员制度下, 公务员的竞争机制还不健全, 进入公务员系统就等于得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 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 也是其他职业不能相比的。因此, 在以后的改革中,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贤德”的考察, 在面试这个环节要充分考察面试者的道德素养, 增加在面试中的比重, 为我国行政系统选拔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才。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亟待完善的几个方面

( 一) 引导人们更加理性的选择国考

多年以来,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起步晚发展快”。我国在1993 年10 月才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005 年4 月才制定《公务员法》, 到现在也不过10 年的时间。但是近几年公务员的报考人数却达到了百万之多, 即使部分岗位录取率在1‰以下, 仍然有很多考生报名。很多考生认为公务员工资待遇高, 医疗有保障, 社会地位高, 一旦进入系统内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媒介, 引导社会风气, 呼吁全社会, 特别是大学生树立全面的就业观, 更加理性的选择国考。面对国考不要一拥而上。

( 二) 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竞争和淘汰机制

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应该是新陈代谢的。多年来, 我国公务员系统只进不出, 导致很多公务员思想麻痹, 工作马虎, 纪律涣散, 不思进取; 还有很多产生了利用单位职权谋取灰色收入的思想。我认为目前对公务员的惩戒较轻, 今后我国体制改革应该加强系统内部竞争淘汰机制建设, 对于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违法乱纪、职务腐败的人要严查严打, 绝不姑息, 肃清行政系统内部的不健康问题。

( 三) 更加合理的制定考核标准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大部分考生在笔试阶段被无情淘汰。这与笔试内容过于要求考生全面的知识而不是素质不无关系。我认为公务员考试应以考察工作能力为重点, 兼具考察综合素质。对于考试大纲要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在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还会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 我们要审时度势, 在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中完善自己。

摘要:自从习近平上任以来, 反腐风暴一直没有停息, 一大批高官相继落马成为阶下囚。但是着丝毫不减公众对公务员职位的热情。虽然过去几年总体报考人数稍有下降, 但是个别岗位的竞争依然火爆。为中国古代官僚体制运作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政治基础, 发挥了支柱作用。通过了解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借鉴其内在精髓,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为我国现行公务员法的完善增砖添瓦。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制度,继承发展,比较法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浅谈人代会简报工作范文下一篇: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