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结合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03

语文学科结合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是一门“恒温性”的学科,人文性很强,教学的时效性体现较为缓慢,惟其如此,很多时候更需要教师的精心管理。惟用心管理,学生才能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惟细致管理,学生才能实现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惟贴心管理,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是要不断地学习掌握一些教学的管理技巧。“管得少”才能“管得好”,要民主平等,同时也要适时地运用“惩罚”教育,于细微之处凸显教师管理的艺术,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管理精细耐心民主平等幽默风趣在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地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优秀的教学能力,更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巧妙的管理艺术,只有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会相得益彰,教学才会游刃有余,教学成绩也才会逐步提高。为此,我总结了几点自己的认识。

第一,课堂管理要采用民主平等、交流合作的方式,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管理的手段,实际上是老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首先,真正高效的课堂并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絮絮叨叨、高谈阔论、酣畅淋漓,而是学生思想灵感的不断闪现。这尤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当好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也并不是高高在上,以权威者自居,而要采用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意识与学生互动。这样学生才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灵魂才能自由地飞扬。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不应该“越俎代庖,而是要在对话、沟通、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丰富知识。只有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课堂才能够活起来,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彰显,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言说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表述,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最全面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在课堂上采用“诱思探究”“三转五让法”的同时,老师要注意把握好课堂节奏,畅所欲言、开放自由的课堂,不是放任自流,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回到重点难点上,完成知识的前后勾连,拓展升华。并且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好笔记,该做笔记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所以在课堂上,既需要让学生动笔,又要让学生动口,既需有严肃认真的思考习惯又要有活泼生动的交流氛围,既紧张又放松。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显得张弛有道,起承转合,节奏合理,学生思维才会流动,学有所得。

第二,课堂管理既要注重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又要有幽默风趣的风格特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其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课堂评价技巧,让课堂评价语言能够说到学生的心坎上。在教学活动中,评语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是师生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地使用评语,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各种表现。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起指导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中主动学习。教师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课堂评语,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诗歌散文的朗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将进酒》时,一些同学虽然态度积极,但是朗诵的声调过于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有的同学虽然有些变化,但感情的投入显得空洞苍白,我委婉地指出了这些不足,不仅没有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同学们反而更加踊跃地要展示自己的诵读能力。因此,我意识到,准确恰当的评语是调动学生情绪的催化剂,教师评语一定要中肯贴切。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运用智慧,注重生成,巧妙运用幽默的教学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教师的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授课变得風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在教学中运用幽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轨;在教学中运用幽默,可以帮教师抓住教学契机,借机发挥,因势利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并在潜移默化中濡染学生的心灵。在一次上课时,我们班有一位男同学精力不集中,一直在底下切切私语,当面批评肯定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于是,我采用了另一种语言,我说,某某同学,是不是觉得自己长得很帅,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呀。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其他同学也会心地一笑。事情就在大家淡然的一笑中迎刃而解,不留批评的痕迹。如果老师大声地训斥学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对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教师的自我形象都是有损害的。在博大精深的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艺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为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教学效果也就会事半功倍,有了它,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流连忘返。

第三,教学管理既要注重课堂管理,也要注重课下作业的管理,这样才能很好地巩固教学效果。

适当的作业能巩固课堂效果,这样也保证了教学的延续性。但就语文而言,并不能搞题海战术。“教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教师要精选资料上有针对性的题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之后老师让组长及课代表统计收集学生的易错题,老师统一讲解,可形成良性互动,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教师也一定要设置一些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的作业,如对某首诗词的赏析,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对时事的看法,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既涵养了学生的性情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会成长为一个有洞察力,有思辨能力,人格健全,有高尚情操,积极向上的人,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任何一个管理方法的出发点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有利,成长有利。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经验丰富,有先进管理理念和办法的的老师。这些管理方法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我逐渐地认识到,应以“意识当先,制度为首”,并且采有精细化与民主化的管理办法,这样教学过程才能够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也让学生有获取知识的满足感。教育是门艺术,管理更是门艺术。很多时候,我们不缺辛劳,不缺智慧,缺的只是一点教学管理的艺术而已!教师就是要不断地学习掌握一些教学的管理技巧。“管得少”才能“管得好”,要民主平等,同时也要适时适地地运用“惩罚”教育,于细微之处凸显教师管理的艺术,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学科结合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新一轮推进,更多新型教学模式被引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经过不断实践研究,发挥出独特价值。由于农村语文教育的特殊性,为了确保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对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进行有效分析,采用合理策略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更高层次提升。

【关键词】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有效策略

一、引言

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学校和教师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基础,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和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层次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可以充分满足农村语文学科发展需求,有效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多角度整合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综合水平。

二、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现状

众所周知,农村学校中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都会与城镇学校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教学观念和方法相对落后,缺乏对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投入的足够重视。这种教育现状导致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校本研修呈现出过度的形式化,没有发挥出自身真正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在开展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活动时,经常会与区县进修组织大型教研活动,授课、听课、评课等环节都有待加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重模仿轻创新,重展示轻实践参与,阻碍了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效果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进一步提升。

(一)缺乏明确主题

即便部分农村小学已经认识到了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其开展、研究力度,专题研修意识得到有效增强,但是每学期该定什么主题,如何定,成为校方和教师的难点问题。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想到什么就以其为主题,未能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需要以及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真实进展,随意性相对严重[1]。并且常会出现一个研修主题组织一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从而导致整个学年中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次数较多,结构紊乱,主题不明,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削弱了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二)形式过于片面

现阶段常见的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形式有很多,像观课议课、反思总结、同伴互助、专家讲座、课例分析和沙龙论坛等,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只是择其一,或进行组合,为后续教学活动顺利稳定开展埋下隐患。长此以往,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会引起师生疲于应付的心理,无法对症下药,也会令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形式过于片面化,难以体现其本身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主体力量不足

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中,教师是主体,同时也是最直接的教育受益者。但是根据调查实践,大部分农村教师由于职业素养和意识的影响,往往并不热衷于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因此缺乏足够的自主研修积极性[2]。另外,在农村小学语文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活动中,代表发言、学术探讨、课例展示等都是同样的几位年轻教师。由此可见,农村小学校本研修面临着严峻的师资主体力量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收效甚微,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实践反思。

三、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有效策略

为了充分将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落实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合理有效的策略必不可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结合创新教育观念,不断加强农村小学校长和相关研修教师小组的正确培训。一方面有效突出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树立一线教师充足的研修意识,尽可能营造浓郁的校本研修氛围。

第二,树立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的长远发展眼光,进一步推动其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顺利应用。全面拓展教师的常态工作思路,对教研任务展开基本的创新。同时,教师素质提升和教学管理双管齐下,做好农村小学的引导工作,为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提供发展平台。

第三,教师在进行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时,要聚焦课堂,重视教学技巧,以便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农村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的核心职业素养。

第四,明确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活动内容和主体对象,可以利用城区校本研修模式作为示范,逐渐带动农村学校的进一步提升,争取在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方面做到城乡均衡发展。

四、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模式

(一)做好教学反思与改进工作

要想切实发挥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在农村小学语文中的实用价值,教师务必要做好自身反思和改进工作[3],在教學中逐渐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合理利用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策略,不仅可以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中,出现一个生字“篮”,与常见的“蓝”是同音字。基于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理念,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经验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最佳教学方式,在不同教学思维的碰撞中,可以得出摇篮的“篮”和蓝天的“蓝”虽然发音一样,但是部首和字义都不相同,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强化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全部职能

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主体是教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指导职能,一方面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促使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逐渐步入正轨。另外,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将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实际应用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活跃教师思想,不断完善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模式。

(三)校本研修背景下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反映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语文中应用进度和效果的直接途径,与教师的职能发挥以及日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能够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4]。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助评价、学校评价等方式,教师能够发现自身不足,学到他人优点,从而收集分析真实有效的教学反馈,在提高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水平的同时,切实打造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利用合理策略实现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的落实,具有实践必要性,让学生可以集思广益,拓宽知识视野和语文思路,切实推动农村小学语文的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祥媚.小学语文教学中同伴互助学习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17(22):33-34.

[2]张笑予,程莉荣.同伴互助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6):245-246,251.

[3]王蕾.研修一体,智慧共生——例谈课题研究式校本研修的探索与实践[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12):57-60.

[4]阳志荣.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2):6.

语文学科结合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学习较为枯燥乏味,要想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应当进一步强化阅读指导功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写作指导,通过以读促写,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以及写作水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技巧。所以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究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并提出实践指导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读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能够看出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教学重点放置在阅读指导上,所以导致阅读和写作出现分离情况,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进行阅读设置过程中,会以阅读材料研究与分析作为主线,所以导致阅读方法过于单一,也会逐步削弱写作训练的比重,导致读写之间难以形成必要联系。如果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学生的阅读便会进入瓶颈阶段,所以必须要实现阅读和写作教学的高效融合,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也能够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加强对于写作材料的认真理解。

1.目前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小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才能够在将来的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夯实学生的阅读学习基础,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素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小学生也要根据小学语文,的现状进行积极的探索。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当中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在记忆词语和各类修辞手法的时候,难以充分的掌握并且记忆。学生的学习情感也得不到很好的抒发和引导,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所欠缺,当前小学生在写作学习当中难以充分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应用读写结合教學模式的意义

(1)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由于阅读是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和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所以教师为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当中陶冶学生学习情操就要开展阅读教学。教师通过读写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利用小学语文文章来进行深度性的拓展与引导,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学会更多的写作技巧,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欲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路,所以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小学教材,通过阅读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写作积累能力,使学生能够开展阅读学习时,树立科学的写作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

(2)在写作当中强化阅读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当中要提高学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强化,增强学生阅读学习量。教师要在小学作文实践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索,改变学生在写作当中凑字数的现象。由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结合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延展,提高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和探究当中学会更好的写作和思考。教师也要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让学生进行深度的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成语及字词句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和思考当中提高自身的阅读学习能力和阅读学习思维。

3.读写结合模式的重要性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掌握和合理性的运用,从而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小学生个人的认知和思想正处在发展时期,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使学生能够重视阅读和写作,并且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进行反思和探究,逐步的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素质。学生在开展读写结合时,能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也可以在教育教学阶段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教育的拓展。教师通过深入性的挖掘教材当中的优美字词句开展阅读教学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学习当中把握好字词句进行扩展和缩写,使学生能够通过读写结合更好的进行学习内容的把握和探究。由于读写结合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仿写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当中的语文素材积累能力,作为教师要学会科学的利用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增强生活经验,发挥日记性的作用,强化学生在记录当中的思想感悟能力。教师通过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既能够拓宽学生想象力,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教师通过多鼓励小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读写结合当中学会记录生活当中的趣味性故事,从而丰富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树立科学的学习思想。

4.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阅读学习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帮助的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对知识以及阅读技巧的掌握状况来进行教育的创新引导,通过有针对性的帮扶,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和写作学习动力。教师要深入性的帮助学生进行拓展和提升,强化学生在写作和阅读当中的思维成长,逐步的完善学生的实际思想能力。教师也要通过每篇课文的主题进行教育的渗透引导,引导学生对于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并且将课堂的主动权给予学生。教师通过在课堂当中进行积极的观察和帮助,让学生在阅读当中进行自我的体验和思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阅读当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感悟和体验,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素养。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锻炼和引导,增强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读后感的探究和思考当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当学生在学习某一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才能够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

教师在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深入性的分析和探索就可以了解到当前小学生在写作时,心理压力较大。部分学生在根据教师所布置的写作任务,进行思考时感觉无从下手,学生对于写作产生过于迷茫的心态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教师通过在小学读写结合教育教学当中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对于课文文章进行续写,从而增强学生在续写过程当中的学习探究热情。教师要在阅读教学当中增强学生对于语句的积累,探究强化学生,写作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在阅读当中对于美文的积累,使学生能够学会对词汇进行科学的探索。例如,学生在学习《草原》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阅读当中了解本篇文章的深层次意义,并且让学生勾画出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使学生能够通过深入性的阅读来体会文章中的美感,增强学生对于草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在协作当中运用本篇文章的优美修辞手法和语句。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总结得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且有效掌握阅读和写作教学之间的契合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从本质上增强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白富花.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7(05):162-163

[2]陈寿宗.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 —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2):23-25

[3]谢芳.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7(06):160

[4]蒋玉莲.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J].时代教育,2016(12):252

语文学科结合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 学科性质 课程建设

一、前言

语文学科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就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其地位和被重视程度也是一直不可撼动的。尤其是在中高考的大考中,都是第一个进行考试的,可见其重要性之大。在这些前提下,国家教育部门给其定位也是日益的重要。在习近平主席上台之后更是将国家文学发展列入重要工程建设之中。语文虽然不是强制性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但是它始终处于一个基础教育的地位。在学科框架中,通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和理解,给语文学科加强管理和发展是一项重要且非常紧迫的工作。语文学科性质中核心课程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要学习和不断求新求实的学科。第二,就是指选择那些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兴趣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有计划地悬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课程的顺序安排控制,在这些都完成之后还要对内容进行升华,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古代文学的悠久历史和精髓还要从此出发对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在高中教育当中,在上下发展过程中,高中语文教育上面是大学文学教育和社会就业等文化知识的拓展,下面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基础语文文字及语言语句等古诗词的学习。在横向方面,它不但关系到其他理科工科学科的是否顺利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家庭与社会上的矛盾的产生和激发,所以无论什么地方都离不开语文学科性质的关联,如果没有好的语文课程建设,人们的文学语言等水平都会发生退化,将给各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退化的表现。

二、语文学科性质及建设意义

语文学科作为现代文学建设的核心和支柱,高中语文课程应当多选择多重课程结构而不是进行封闭式的单一课程教育体制,可以将语文学科穿插到其他学科当中去,激发学生的多重兴趣。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更好地使文学表达内容和方式服务于整个知识的穿插,社会的沟通和交流。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必须使人们对文字进行学习和理解,相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引起不同的表达意义,特别是古诗词的文学著作,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长期的文学积累和文字理解能力。在这些基础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学生自己独立的组织语言进行校内或者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语言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语文学科性质在社会发展史上都有着很多伟大的事例证明它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每个文人或者政客都是文学大师,他们用自己强大的表达能力组织华丽的语言征服了很多人。在一定的意义上,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活动课程是极为相似的,其建设目的就是更加灵活和扎实的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并且学生可以独立的利用这些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文学作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是继续不断的改造,是从儿童目前的经验进展到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学科所代表的经验。”语文学科建设中教材结构的组织也是只管重要的,应该多考虑到语文学科最对学生有用处的材料,知识、能力、方法的协调性必须都处理好,与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保持一致水平,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接纳和理解;应该在课程形式上和其他重要的课程保持一致,特别是在时间上,通过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收语文,激发学生的潜质,对社会发展人文发展都是重要的支持。

三、语文学科建设方法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高中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明显、极其直接的现实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北京市等各大城市已经在21世纪之初就对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并提出了完整的改革方案,将语文学科已经列入教育核心课程之首。语文学科作为每个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必须得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1998年,天津、山西等省份已经进行了新语文课本等教育改革,并在时间上进行了调整,利用高中一些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改革试验,在不同的语文学时下进行考核,结果发现在每周语文课程不足4学时的学生很难完成相关的知识学习和巩固。作为开阔性很广的课程,语文课程可以包活学校里和学校外的各项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在非文字类表达的课程之中,应当多穿插语言对其进行替代简化的作用。這些都说明了那些非文字类或文学类课程都可以叫做一种广义的文学课程。虽然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日就可见效的,也没有目的,无计划的施展,但是学生在这种长久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慢慢积累了自身的文化修养,不论在以后或是工科、体育、文艺等各个方向上发展都需要语文课程的基础作为支持,才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就应当利用语文课程的显性语文课程与隐性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相互渗透在一起,在无目的计划的课程时间中进行对学生更多的锻炼。

四、结语

我们应利用有限的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将语文学科性质作为研究基础,深入发掘其内在的含义和博大精深的运用精髓,不断加强性质的挖掘和利用,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更多的体现语文的使用性和价值。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必须是认真和灵巧的,因为汉语文化有着肥沃的古代语言根基,只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体验,就会有效地利用它。在课程落实和具体实施方面,应多加入民主色彩和对文学发展有贡献的人的怀念之情,这些也是对民主情感和时代情怀的一种热爱心态。语文态度既生发于“态度”概念本身,又植根于汉语文化肥沃的土壤;既是态度教育的课程落实和实施方式,也是民族情感与时代情怀滋养下精神生命的一种敞开状态。对语文的态度必须是价值观念的认识,人们只有对语文的态度认真和深入认识才会体会到语文课程中那蕴含千古人文精神和伦理关怀的情愫。我们基于这些性质和理论,要多加开展语文学科的改革和建设,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外国文学和现代社会产生的一些特殊文化的影响下可以处在不败的位置,对国人都是一种美化文学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珀维斯.江山野主编译.人文学科的基本概念.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275.

[2]吴黛舒,宋广文.教育发展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历史演变.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3]洪镇涛.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轨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3).

[4]穆济波.语文本身是不是目的.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8.

[5]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4.

[6]吴洪成.试析我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特点.课程·教材·教法,1997(3).

[7]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材(上册):52,90,61,103.

[8]徐小洲,张敏.杜威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责编 张翼翔)

语文学科结合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策略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学生应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作为头一个,对智育、体育和美育具有一定的领导和指向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解决现实旧问题,实现自身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弘扬社会主流道德品质。社会主流道德品质包括团结、有爱、互助、互信等等,而这些主流道德品质都能通过德育的方式进行渗透,例如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和探究,这个过程中,德育的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互助友爱的品质。

2.强化渗透民族精神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更多的目的还是在于强化渗透民族精神情感,使我国民族文化能够借助语文文化德育插上腾飞的翅膀。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更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情感对现代小学生的道德影响。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首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升级,因为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只是教给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常识,重在培养其解释明言达意,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德育,以德育内容推动语文素养和语文精神教育,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体现学科融合教学作用的必要策略。当下,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共促教育发展是当代教育转型的主要特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实际是就是将两者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合二为一,既能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学科融合挖掘更多更好的教育因子,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2.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其实含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因子,只要教师能深挖教材内容,广泛收集教辅资料,就能够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作用,而德育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也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所以从这点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切实可行的。

其次,“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方面都有很高的契合度,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并不会影响两者正常的教学过程,只是会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共同发展。所以从这点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操作策略

1.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念。上述中提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作为头一个,对智育、体育和美育具有一定的领导和指向作用,所以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首先是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多从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入手。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教师就应当把“植树造林,保护自然”当成是一项德育教学内容,并结合相关的德育知识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热爱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在此基础之上,再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植树造林,保护自然的方法。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德育元素,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挖掘出来,然后转化成德育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挖掘德育元素,这样做不仅能节省教学时间,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美轮美奂的建筑特点,并探究圆明园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并阐述英法列强毁灭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基于这些研究,让学生从感性角度讨论一下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圆明园的毁灭,从而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3.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因为小学生天性爱玩,所以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非常适合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配合分组合作教学法,从教学内容入手鼓励学生和他人合作制作简易的生活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活动的乐趣,而且还能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朋友的温暖。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泊船瓜洲》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硬纸板、橡皮筋等工具制作简易的木船模型,首先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把他们分成三组,然后选出一名小组长,带领其他两名组员进行制作。过程中,教师可稍作指导但绝不可代手,尽量让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三组队员比赛看哪組的木船做的又漂亮又实用。在竞争与合作中,学生既能变得快乐,还能与其它小伙伴增进情谊。

4.课堂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课堂教育只有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无论对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对德育来说,实践知识从而转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之余经常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时,由于教材上画的梅花的样子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梅花园参观,看一看实际存在于生活中的美丽多姿的梅花,并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梅花所代表的含义有哪些,把传统文化知识和德育知识共同融入到生活实践当中,从而培养学生不惧困难、坚韧不拔、坚贞不屈、顽强不屈等一系列的“梅花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也存在实施的可行性,当下,教师只有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念,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同时将课堂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才能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逐步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浅见,更多更好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钮建妹.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初探[J].教育科研论坛,2012(12):69-70.

[2]熊国彬.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J].语文咨询:教育科研,2009(9):50-50.

[3]黄学龙.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3):134-134.

语文学科结合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过程评价”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的评价,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能力和效果的评价。

实施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评价”,一是依据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影响高年级学生语文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总体表现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两大方面。“过程评价”是将二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升学习能力和成绩。二是依据学习评价理论。学习活动离不开评价。现行的评价体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直接的动力。

我是怎样实施语文教学“过程评价”的呢?

一、 建构《学生一周学习情况组内评价表》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习。近几年,我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语文教学“过程评价”,建构起“小组内学习过程评价”的基本方案。通过对学生尤其是小组长的培训,学生能熟练地完成“每日评价”(见《学生一周学习情况组内评价表》),为实施语文教学“过程评价”奠定了基础。

1. 评价实行“等级制”,等级依次为“优秀”“良好”“中等”。

2. 家长评价内容为书面家庭作业、组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学习任务适时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成效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教师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

3. 各小组每周对组内各成员的“成绩”进行统计并记入个人成绩统计表。

4. 评价分值:“优秀”为“1分”;“良好”为“0.8”;“中等”为“0.5”,其余不得分。

此表由小组中的“船长”带领组内成员共同填写,教师适当参与,给予指导。

二、 形成语文学科“过程评价”体系

在完善“过程评价”操作方案、实施“过程评价”的基础上,我结合学校开展的“自组织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及原有的“三卡”激励方法,完成了“过程评价”的基本体系:

1. 将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评价的方法是凡预习的加1分,课堂发言分层加分:正副船长每次加1分,大副二副每次加2分,水手每次加3分;对自组织教学中的发言的、补充发言的,质疑的,则依据不同的表现每人次加1—2分 ;小组作业全部过关的每人次加2分,当天作业未完成的则扣1—2分。

2. 将形成性检测列入过程评价之中。考满分的学生直接获得一枚“启航卡”,获得“优秀”等第的加5分,进步明显的加5分,只奖不罚。

3. 将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小组每周评一次,获得最高分的小组,每人获得一枚“启航卡”。个人每月评一次,获得前10名的每人获得一枚“启航卡”。学生用10枚“启航卡”可以换取一枚“扬帆卡”,3枚“扬帆卡”可以换取一枚“致远卡”。

这就形成了“每天评价—每周评价—起航卡—扬帆卡—致远卡(可获三好生称号)”的评价体系。

三、 通过反馈交流增强评价有效性

在实施“过程评价”的过程中,我将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家长进行反馈,让家长通过留言方式与教师沟通。此外,通过与学生座谈等方式,不断完善评价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对每周的记录数据和家长留言作统计和分析,跟踪观察个别学生(抽取的实验对象)了解,我深刻地感到“学习过程评价”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家长能通过“反馈表”及时了解到孩子一周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督促孩子更好地学习;学生通过“反馈表”,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更加明确了奋斗目标,增强了学习动力。

四、 “自组织教学模式”中的“过程评价”策略

结合平时教学中采用的“自组织教学模式”,我在实施“过程评价”中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评价机制。在“学习过程评价”中许多项目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根据其不同的分工,担任不同角色,负责组织各自承担的评价工作。如:预习评价,家庭作业评价、作业评比、课堂发言评价等以小组评价为主要方式,再辅之以教师的抽查评价。

2. “本周十佳”评比。每周根据“学习过程评价”的得分,确定10名以上(约占班级总人数的40%)为“本周十佳”,发放奖励“星册”,再引入动态的“梯级成长性目标”奖励举措,如:“启航卡”、“扬帆卡”、“致远卡”等。

3. 课堂教学中的“奖励分”机制。课堂是学习的主渠道,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到了小学高年级,由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等原因,高年级的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远不如小学低年级。如何改变这一状态? 虽然方法很多,我采用的主要是课堂表现“加分”的方法,让那些勇于参与学习过程的学生得到“实惠”(因为这些加到的“分”直接关系着“本周十佳”的评比)。奖励分远比送上几句空洞的赞誉更有意义(当然赏识性语言也必不可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得到充分的调动。奖励分的形式是多样的,一次精彩的朗读,一次智慧的发言,一个词语(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次独到的理解……都是很好的奖励机会,学生因此获得了学习的动力。

4. 因人而异的“达标机制”。所谓“因人而异”实际上是一种分层教学思想。根据评价目标,教师可以有弹性地掌握达标时间和目标达成度。优等生可适当提高标准,潜能生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例如 :课堂发言,对于水平相对较低一些的“水手”给予的评价分就比大副和船长高,教师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可以在达标的时间和程度上弹性操作。对于潜能生也可以为其制定适合的达标“时间表”,使其在老师和小组的关心下最终达标。

5. 自我评价与组内评价相结合。实施“学习过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是将“外力作用”,转化成“内驱力”的关键。我发现当学生有满意的表现或是获得了加分的机会,他自己郑重地将得分(或是加分)填在统计表中的时候,那一份自豪和幸福真可谓“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6. 巧用评价中的激励元素。凡是对小学生有激励作用的因素,皆称之为激励“元素”。“精彩一刻”—当小老师、精彩的发言等可得到一定分值的奖励。

语文教学“过程评价”的实施引起我一系列的反思:

—实施“学习过程评价”体现的理念:关心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每一天,关心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学习过程评价”在教师、学生之间,引入了“第三方”(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它融洽了师生关系,使教师、学生成为合作者,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学习过程评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质量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它实现了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让每一位家长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为家长教育管理孩子提供了凭借,改变了家长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被动局面,变关心结果为关心过程,以便适时干预、调控、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质量。此举也为教师真实地全面地了解学生提供了参照,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的评价更科学合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过程评价”在操作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体现在统一要求下的不同处理方式,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评价尺度上有所区别,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但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孩子的那一份在学习中的进取心,给予一定的压力,又让他们能够承受,从而实现化压力为动力,化腐朽为神奇。

—实施“学习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动发展,自觉发展,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减轻学习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从而将外部力量转化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近几年我采用“自组织教学”模式,将“学习过程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了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任教的毕业班(接手时均为中下等成绩)学生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前茅。

(作者单位:南京市翠屏山小学)

上一篇:课堂组织小学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试题质疑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