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课中学语文论文范文

2024-07-27

语文活动课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习惯;拓展学习空间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受用终生。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样听讲,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学习计划,方能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1 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实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1.2 具体的学习安排

具体的学习安排是学习计划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学缺漏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配合新教材的学习,系统自学有关读物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前自学新教材的时间安排,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要求和時间安排。学习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1.3 求真的态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就不必急于去自学课外读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内容上。基础好的学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2.1 抓住预习重点

语文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要”两项内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的“理解”和“分析”部分,往往指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也可做为预习的纲要。抓住重点预习,就可以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果。

2.2 反复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

2.3 运用圈点批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圈点的符号,一般说来,所圈点的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等,为了查找方便,教师可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其圈点规范化。

2.4 查阅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工具书,解释圈点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除障碍。

3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坚持抛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3.1 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激励求异思维。要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按照什么季节的顺序写的?②写夏天的百草园选择了哪几种动物,通过哪几个动词描写动物逼真的形态?③我“拔何首乌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写到桑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性格特点?④本段春夏秋都写到了为什么没有写冬季呢?⑤本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是同儿童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能结合课文说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3.2 传承习惯

教师要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比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教师还可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自己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给予指点和矫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4 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指导他们把阅读中产生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语文活动课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改下,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目的在教与学科学有效的结合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到“爱学习”再到“会学习”的转变过程。本文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时间的安排,教学激励的方式,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等方面论述了达到课堂高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分析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能够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也是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关于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本文在此做一下分析。

一、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提升学生学习欲望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朗读,恰到好处的提问……,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课堂教学初始以教学导语为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模仿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开场白,给学生一种新奇,唤起学生们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首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后让学生们口述自己心目中的荷塘月色是个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简单的想象教学方式直接将学生引入了教学的主题。再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们联想回忆学过的课文中和荷塘月色相关的课文有哪些,这些课文的相识之初在哪,学生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顺势导入,提出了伟大文学家朱自清笔下描述的荷塘月色应该是什么样的。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

二、安排好时间、指导好学法,努力创建高效型课堂

我们提倡“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不做无效劳动,上课要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真正做到向课堂40分钟要速度、要效率。教师还应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三、适当的激励,焕发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抓优生,又不能让差生掉队。大量事实表明,利用课余时间补课的学生,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地措施,一是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三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我们不仅要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按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

四、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多种要素,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要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才能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师永远要怀着一颗爱心进课堂,慈爱和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愉悦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五、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辅助作用

如今的社会,连商家都懂得通过互联网来做生意,让自己赚得钵满盆满。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仍然固守传统观念,坚持传统教学手段,那真是教育的悲哀。《走进新课程》一文明确写道:“教学活动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由此可知,改进并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是高效课堂的物质基础。《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称作“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比如电影片、电视、计算机课件、无线电广播、录影、录像、图片、投影片和印发材料等。那么,怎么才是“善”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作用呢?笔者以为,首先要明确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辅助性教学载体,纯粹是为学科课程服务,决不能喧宾夺主;其次要根据它的优势与不足,让它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比如教学文言文《三峡》一课,教师若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使精心精意地讲两节课,累得口干舌燥,大多数学生也未必能真正理解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以及感悟出作者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原因是大多数学生没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加之文言文又较难理解,所以学生单凭多读是难以领略三峡美的形象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生动的文字解说,那么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就会在视觉和听觉方面获得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理解和感悟也由表及里,深刻到位。

总之,实施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实施高效课堂的步骤将会越来越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艳萍.浅探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J].成功(教育),2012(12)

[2]牛清林.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艺术[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徐崇明.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3(31)

[4]张鲲鹏.如何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5]黄荣.关于实现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3(9)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下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課题批准号:DX[2012]GHB84.

语文活动课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备受关注,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许多老师将学科教育与逻辑教育相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行为习惯,保障学生在正确思维理念的引导之下进行主动学习,以此来实现个人的综合成长和发展。其中逻辑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此,本文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分析对象,了解逻辑教育渗透的具体要求,通过总结与反思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向。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反思与探索

一、引言

作为中学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学科,语文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关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重,立足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现实条件积极地践行逻辑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坚持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向,提高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技巧,更好地实现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稳定提升。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能够积极地将逻辑教育渗透入该学科教学之中,那么就能够更好地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教育的不足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不难发现,逻辑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结合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意义重大,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许多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忽略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质的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和传统,无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良性成长。

(一)中学语文教育思想逐渐淡化了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在落实素质教育并积极地推动逻辑教育改革时,许多学校的语文教育思想表现形态出现了巨大的缺陷,具体包括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现有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严格按照中学语文教学的方针政策以高层次集中式的展现为主题,全方位地反映该阶段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其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难发现,该学科逐渐淡化了逻辑教育的渗透要求和价值,极少有老师能够意识到逻辑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积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更好地体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非常的缓慢,无法掌握思维技巧和思维方法,个人的语文学习成绩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制约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所涉及的内容比较烦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必须要结合个人以后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进行主动的判断,了解该学科学习的核心要求和技巧,实现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和水平的稳定提升。其中,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学目的与现有的教学媒体系统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大部分主要以现有的教学大纲为主体来进行编写,因此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评价,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逻辑之上出现了巨大的转变,有一部分的逻辑知识短文直接被删除,这一点导致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之中的渗透缺乏一定的依据和凭证,极少有中学语文老师能够结合现有的语文教学要求积极地渗透逻辑教育,发掘课堂教学之中的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另外,教师本身的综合教育实力十分有限,没有意识到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实质的教学策略比较单一和传统。

(三)中学语文教师素质严重制约了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之中已经提出,中学语文老师的综合素质偏低,没有积极地将逻辑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实践之中,尽管我国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但是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仍然十分关键,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必须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其中,老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养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在长达多年的教学改革之中,我国的教学环境和老师的综合素质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毕业于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所采取的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和传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实际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容乐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高效渗透逻辑教育的策略

为了真正发挥逻辑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稳定提升,中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渗透技巧和渗透方法,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真实表现,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定提升。

(一)充分认识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对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首先,老师需要意识到逻辑渗透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地通过逻辑教育来实现全新的教学目标。其中逻辑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保障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合理的应用,培养个人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从整体上促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听说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求。老师需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抓住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深刻地认知各种语文知识,尽量避免片面且绝对的错误,只有清晰地认识到逻辑教育的重要价值,才能够在后期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和优化升级,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稳定提升。其次,逻辑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真正地意识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精髓。

(二)修订完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逻辑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结合尤为重要,老师需要明确前期的教学方向,积极地完善现有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逻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保证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在逻辑教育的引导之下践行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工作。老师自身需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明确逻辑教育的重要要求,积极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更好地体现后期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改革中学语文教材内容

老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后期的教学质量及效果。在课程教学实践时,老师首先需要明确前期语文教材之中与逻辑教育相关的素材,选择恰当的逻辑教育内容及形式,积极地将逻辑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实践之中,保证学生能够在基础学习时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和精髓,真正地意识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主动地学习。

四、结语

中学语文教育中逻辑教育的渗透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尤为关键,老师需要抓住这一学科教学的核心要求,明确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个人热情的引导之下掌握语文学习的核心要求和技巧。

参考文献

[1]高能秀,乔兴旺.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反思与探索[J].现代语文旬刊,2006(12).

[2]徐存孟.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2(2).

[3]陈明华.关于汉字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几点思考[J].西藏教育,2004(5).

[4]陳琰.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学习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作者简介:黄太平,1972年生,重庆市开州区人,语文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及班级建设管理。

语文活动课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点”:一个就是多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個就是各个师范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或者“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关键词]挑战;语文教改;对接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漠视教改过程。然而,这是必须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怎样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以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的职业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师范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素质教育,进而从知识导向向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持漠视态度,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因此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在建立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为了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高效的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教师。

(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更应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应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包括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应包括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从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韩丽梅.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4):87-89.

[3]匡锦,易宏.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对东南亚汉语教育影响力的研究——以云南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为例[J].学术探索,2010(5):139-144.

[4]潘涌.语文教育理念的最新发展——评教育部颁发的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J].浙江师大学报,2001(1):111-115.

[5]阎苹,刘彩霞.浅论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关于语文教学中讨论法的再思考[J].学科教育,2001(3):19-22.

语文活动课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七年级语文

贾睿

自己教学语文8年,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总之,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

还要在备课上下苦功夫。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上,而不用在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上,是得不偿失。把功夫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六个要素。这就是:

一、以情励学;

二、以趣激学;

三、调动参与;

四、启迪创造;

五、注重内化;

六、求精求活。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谈教师自身素养

学校:荥阳市第四初级中学姓名:

语文活动课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以“任务型教学”为代表的交际教学法思想被推崇,以及对新课标中“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理解的偏颇。有教师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而误以为语法教学可有可无。于是“淡化语法”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了学生“双基”的薄弱,因此阻碍着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为此,本文提出重新审视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二、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语法作为形式语言的要素,是对语言存在的规则所做出的概括描述。其形式是一套规则,其作用是将负载语音的词汇组合成语言(language)并生成言语(words)。这样,语法就成了学习者掌握语言的完善而有价值的工具,学习者不可不学。

对于中国的中学生来说,语法教学更具有必要性。因为中国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获得更多的是靠“学得”(learning)而不是“习得”(acquisition)(张正东,2001)。这是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崔刚,2007):

第一, 英语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进行,而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

第二,英语使用的环境差。在中国没有二语国家(如新加坡、印度)的使用环境,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

第三,学生学习英语是学业课程的需要,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多数没有直接的学习动机。

第四,汉语与英语的差异大。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象形文字,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拼音文字。受汉语“负迁移”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要比其它拼音文字国家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

这些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是作为一门外语,不能象第二语言那样习得语言。虽然外语相对于第一语言是第二语言,但作为目的语,并非在目的语国家(如英、美)为移民者开设的二语(英语),外语主要通过有意学习(学得)而掌握。在学校学得外语又有以下主要特点:(1)主要遵循知识(主要为语法)→技能→运用能力的线路发展;(2)输入之后在吸收之前都得经过理解,这种理解或采用归纳方式、类似“熟而生巧”,或采用演绎方式、类似“画龙点睛”,都离不了语法(戴淑静,2005)。

三、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是一个接受知识与完全消化并贮存知识的动态过程。英语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因此,不能用语言“习得”模式去硬套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而应根据教与学的实情,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创新语法教学方法(杨金昌,2005)。

1、归纳法。归纳法即教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语法。例如,在学习情态动词结构“should have done”时,教师可呈现例句: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st many passengers’ lives. 接着启发学生:Do you think the driver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 ?学生会立刻理解句中“should have been careful”的含义。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点明语言点的规则,而是应呈现更多的句子,以检验学生的对新语法项目的理解。教师呈现每个例句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待他们领会句意后再引导用“should have done”改写句子。(1)This morning Mary was late for school .→ She should have got up a little earlier . (2)I didn’t pass the exam because I had wasted lots of time .→I should have made full use of time to work on my lessons .…… 在上述语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和练习若干句子,既能很快理解“should have done”的意义,又能较好地掌握其用法,即:“should+现在完成式”表示“本来应该做某事而实际上并未做”,常常含有责备、不满的语气。这样的归纳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和活化语法规则。

2、对比法。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后,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越学越糊涂”的困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关键点,发现差异点。例如,学生学习了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后,对that引导的从句究竟是定语从句还是同位语从句深感迷惑。此时,教师可出示以下两个例句:(1)The news that he passed the entrance college examination made his parents very happy . (2)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made me very surprised .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that引导的两个从句,然后让学生分析that在两个从句中的语法成分,很快学生发现that在句(1)从句不作任何成分,而在句(2)从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最后与学生共同总结出that在同位语从句中不作语法成分,在定语从句中作语法成分。经过对比,看似复杂的语法知识很快“化难为易”。

3、情景法。情景是指运用目的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师如能为学生知觉和理解教材创设情境和构架,制作生动形象的语境,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清楚而又合逻辑的知觉组织,定能提高学习质量(万云英,1991)。如,―ing分词与―ed分词是中学语法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对其之间的差异分辨不清。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其差异。课堂上,教师演示水被烧开的过程,当水沸腾时,教师介绍短语boiling water;待水降温不沸腾时,呈现短语boiled water,并作喝水状。在这种生动的语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现在分词一般表示主动进行的动作而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动完成的动作。

四、结束语

上一篇:工业设计的审美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