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范文

2024-06-16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北京市、重庆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现就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公交优先”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有序竞争、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达到90%以上。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特大城市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中城市基本形成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在20%以上。

三、强化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

要认真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划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范围,保证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发展的用地需求。要认真编制《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明确不同的公共交通方式的功能分工、线网及设施配置、场站规模及布局等。拟建轨道交通的城市要认真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明确轨道交通的线路站点选址、沿线用地规划控制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应由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项技术论证和审查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程序报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应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送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报国务院审批。

2004年底以前,各城市人民政府要对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未按规定编制规划的,要限期完成编制工作;对已编制规划,但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修改完善,并依法报批。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规划的实施以及违反规划行为的处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设施

公共交通场站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性设施,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政府投资建设的力度,加强公共交通场站的建设。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居住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重大建设项目,应将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作为项目的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已投入使用的公交场、站等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要注重各种交通工具换乘枢纽的建设,以缩短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距离和时间,方便乘客换乘。

五、建设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

“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公共交通优先的主要载体。要把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建设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通过设置和划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路、优先单向、逆向专用线路等,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道路的专用或优先使用权。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要配套设置完善的标志、标线等标识系统,做到清晰、直观。要加强宣传教育,保证公共交通专用道不受侵犯,真正专用。要建立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的监控系统,对占用专用道、干扰公共交通正常运行的社会车辆要严肃处理。

要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减少公共交通车辆在道路交叉口的停留时间。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要建设港湾式停车站,配套建设站台设施,并合理规划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站。

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运营系统(BRT)是利用大容量的专用公共交通车辆,在专用的道路空间运营并由专用信号控制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具有交通运量大、快捷、安全等特点,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低廉。具备条件的城市应结合城市道路网络改造,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

六、制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经济政策

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以及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建设项目、车辆更新等,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金保证。

要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的确定,既要考虑企业经营成本,也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充分利用价格优势,吸引客流,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各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间也要建立合理的比价关系,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合财政、价格部门建立规范的企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评价,核定企业的合理成本。因价格限制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政府应给予补贴。

要建立公共财政补偿机制。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学生、伤残军人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应予经济补偿。

要制定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经济政策。各城市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优惠政策应继续实行,并逐渐予以规范与完善。

七、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

要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建城[2002]272号)要求,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实行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

要深化国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改革。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八、全面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

各地要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以智能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科技进步。要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改造,以现代通讯、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出行者、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环境各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形成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线路运行显示系统、营运调度系统、站点和停车场站管理系统,并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体,使出行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有关信息。

要加强文明行业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和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强营运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监管和保卫工作,加快地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九、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法规标准体系

要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法制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建设,提供服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维护公共交通市场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企业服务质量,保障乘客的切身利益。要严厉查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危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

十、切实加强对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组织领导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按照“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的要求,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各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健康发展。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主要内容,突出抓好。要建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对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取得明显成绩的城市给予表彰,并定期对各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移动优先是顺应信息传播新态势的必要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人在哪里, 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读者在哪里, 受众在哪里, 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 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2017年1月5日,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必须顺应移动化大趋势, 强化移动优先意识, 实施移动优先战略。

移动互联网一大显著特征就是传播方式的转变。在PC时代, 人们大都通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获取信息, 现在则是“终端随人走, 信息围人转”, 人们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取最新消息。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首要工具,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成为新闻热点生成、舆论发酵的主要策源地。

移动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在信息上呈现出及时、多样和丰富、互动等传统媒体欠缺的特点, 尤其是信息发布的随时随地性上更具优势。移动优先是人需优先、以人为本, 代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至少在现阶段, 移动互联网成为媒体融合的主导方向。在这种新传播环境下, 强化移动互联网思维、强化融媒体发展的理念, 成为主流媒体应坚持的改革方向, 主动出击, 去适应新形式、新变化, 以移动优先的战略赢得媒体发展的主动权, 加快布局各类移动互联网主流舆论阵地, 切实将移动新媒体引入进来、深入进去、运用起来。

2016年底, 《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给了媒体人新的指导方向。《意见》很明确地指出, 加大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重点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移动端建设, 加大推动新媒体的力度, 打造一批新型媒体提集团, 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二、如何实现移动优先?

实施移动优先战略, 要按照移动互联网的规律布局并匹配各类资源, 把内容、人才、技术、资金、力量向移动端倾斜, 做到全面优先。

一是载体优先

在“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信息传播新态势下, 移动媒体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纷纷把新闻客户端建设作为移动端布局的重点方向, 新闻客户端成为各大主流媒体的“标配”产品。比如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用户总数已经超过3亿, 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近2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南方+”客户端实现下载量和营业收入“两个1000万”等等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于2016年11月启动新闻客户端建设工作, 举全集团之力打造的宁夏日报客户端已正式上线运行, 主流媒体传播阵地得到拓展, 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内容优先

当下, 内容发布“先端后报”已成为业界共识和普遍做法。“新湖南”客户端依托湖南日报及集团子报子刊优质内容, 将重大时政新闻、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重要舆论引导等在“新湖南”平台上首先发布, 实现高效快速传播。同时, 重大原创性策划报道, 报纸和PC端、移动端同步刊发, 形成全媒出击、立体传播格局。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会出台办法明确要求, 各采编部门建立“先端后报”的内容生产流程, 加快采编部门向全媒体新闻部转型。目前, 涉及自治区主要领导的时政报道、区内重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事件、重要民生新闻已实现在宁夏日报客户端首发, 当日原创稿件占总发稿数比例提升至30%左右。除了发布优先, 内容优先还表现为创新内容表达、丰富呈现形式, 推出各种样式和形态的移动新闻产品, 比如直播新闻、互动新闻、个性新闻、可视化新闻、动新闻、听新闻、大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等。

三是人才优先

移动优先能否持续, 根本因素在于人。当前, 传统媒体发展移动新媒体, 在人才方面存在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两大劣势。融合时代的新媒体人才既要敲得好键盘、出得了思想, 还要拿得住话筒、出得了镜头, 融合传播所需要的策、采、摄、编、播样样都得有“几把刷子”。

《人民日报》在今年的8月18日, 大篇幅的版面刊登了一则招聘广告, 该报新媒体中心向公开招聘8名懂得新媒体操作运营的高端人才。这显示出人民日报对新媒体发展的高度重视, 并通过相应的利益机制, 来激发采编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宁夏日报客户端建设之初也是从集团内部各报网选拔了一批年轻的采编骨干, 组建起内容核心团队, 随后又进行了人员充实。

四是技术优先

在融合时代, 新媒体要实现生存与发展, 必须坚持“技术优先”, 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 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投资1.6亿元, 率先研发建成融媒体智能化传播服务平台“媒立方”, 为移动新媒体提供了关键支撑, 坚持打造自主新媒体技术团队, 初步形成1100多人、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技术部队”。“新闻+政务+服务”在这个定位的前体下, 湖北长江云移动政务新媒平台进行了媒体矩阵的升级, 全面实施移动优先战略, 具体表现是新闻传播移动优先, 建立“政务大厅”实施三级联动, 移动优先实现政务活动, 民生服务方面也采取了移动优先战略, 主要是针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前沿。

三、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移动优先”并不是“移动唯一”, 就像当初报纸被读者广泛接受时, 图书杂志并没有消失, 电视广播盛行时, 报纸也没被完全代替一样, 现在说移动传播一统天下还为时过早。因此, 仍然需要坚信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引领导向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所谓“移动优先”, 主要是要让新媒体在带动媒体融合发展上产生的突出动力, 并不是要削弱传统媒体固有价值。

摘要:当前, 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用户阅读习惯的深刻变化, 传统媒体要在新的渠道中占据新的发展优势, 强化移动优先意识、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应成为融合发展的战略侧重点和重要突破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移动路径

参考文献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为推进集团公司人才工作,集团公司党组下发了《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关于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了集团公司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基本措施,是集团公司人才工作的行动指南。认真贯彻《意见》精神,把《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团公司人才工作的中心任务。为进一步细化工作,落实责任,现就贯彻落实《意见》工作提出以下方案,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请各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按进度要求抓好落实。

一、工作目标与阶段安排

根据《意见》精神,集团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使集团公司人力资源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供需基本平衡,人才数量占员工总数比例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人才结构基本合理;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开发、评价、配置、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与公司发展相适应;形成符合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层级结构分明、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配套的职业经理队伍、董事监事队伍、技术人才队伍、党群干部队伍和高技能员工队伍。分两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经过3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制度体系;用人、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分配机制基本形成;人员总量实现零增长;中专毕业以上人员达60%;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达40%;技能员工中高级工以上人员达50%;本科、研究生毕业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以及技师、高级技师的数量明显增加。

第二阶段:到2010年,全面建立起符合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独具华电特色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人才数量与企业规模相适应,人才结构与业务结构相适应,人才素质与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人才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相匹配,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协调;人员总量供需平衡;中专毕业以上人员达80%,35岁以下青工基本受过中专以上教育;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达50%;技能员工中高级工以上人员达60%;企业领导人员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比例达90%;本科、研究生毕业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以及技师、高级技师的数量、质量能充分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要实现以上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将《意见》的各项要求具体化、项目化,做到可操作、可检查、可评价。

二、主要措施与任务分工

贯彻落实《意见》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能,明确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现就各部门近期重点工作任务作如下

分工。

(一)舆论宣传方面

1、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牵头单位:总经理部,配合单位:人资部、政工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1月)

2、在《中国华电》杂志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牵头单位:总经理部,配合单位:人资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1月)

3、在《中国华电》新闻网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牵头单位:总经理部,配合单位:人资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1月)

4、举办公司系统青年人才发展论坛,组织广大青年投身人才强企之路。(牵头单位:政工部,配合单位:人资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上半年)

5、召开公司系统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工作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政工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5月)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面

6、制定《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关于实施“22211”人才工程,推进五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22211”人才工程和五支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总体部署。(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0月)

7、制定和实施职业经理队伍建设计划,对职业经理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8、制定和实施董事监事队伍建设计划,对董事监事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9、制定和实施党群干部队伍建设计划,对党群干部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政工部、监察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10、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

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11、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生产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三)教育培训方面

12、制定颁布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牵头单位:人资部;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13、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牵头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6月)

14、建设集团公司培训中心。(牵头单位:华电开投公司,配合单位:总经理部、人资部、计划部、财务部;完成期限:2005年)

15、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财务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

16、研究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国际合作部;完成期限:2005年)

17、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2009年)

18、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高校深造。(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每年)

19、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牵头单位:生产运营部,配合单位:政工部、人资部、各单位;完成期限:每年)

20、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到2006年,中专毕业以上人员达60%;到2010年,中专毕业以上人员达80%,35岁以下青工基本受过中专以上教育,企业领导人员基本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牵头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2010年)

21、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到2006年,技能员工中高级工以上人员达50%;到2010年,技能员工中高级工以上人员达60%,技师、高级技师的数量、质量能充分满足生产需要。(牵头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2010年)

22、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到2006年,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达40%;到2010年,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达50%,中、高级技术人员的数量、质量能充分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牵头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2010年)

23、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终身教育体系。(牵头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2006年)

(四)考核评价方面

24、制定职位规范和岗位标准。(牵头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25、建立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牵头单位:财务部,配合单位:生产部、审计部、综产部、人资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26、建立生产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牵头单位:生产部,配合单位:科环部、工程部、人资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27、建立政工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牵头单位:政工部,配合单位:监察部、人资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28、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在员工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牵头单位:人资部;完成期限:2005年)

(五)选拔使用方面

29、制定颁布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牵头单位:人资部;完成期限:2004年11月)

30、制定颁布企业领导人员公开选拔暂行办法,并选定一批领导职位进行公开选拔。(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31、制定颁布董事监事管理办法,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牵头单位:人资部;完成期限:2004年12月)

32、研究制定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6月)

33、制定颁布后备干部管理办法。(牵头单位:人资部;完成期限:2005年1月)

34、建立集团公司各类专家人才库。(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9月)

35、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200

5年6月)

(六)人才配置方面

36、制定实施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配置方案。(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4年10月)

37、制定专门优惠政策,鼓励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适当方式向人才紧缺地区和企业流动。(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

38、研究探索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建设。(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2006年)

39、制定用人合同范本及其管理制度。(牵头单位:人资部;完成期限:2005年6月)

40、制定实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规定。(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6月)

(七)激励机制方面

41、研究系统单位员工工资制度改革。(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

42、制定实施企业管理人员试行年薪制办法。(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财务部;完成期限:2005年9月)

43、制定实施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9月)

44、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牵头单位:人资部,配合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12月)

45、选择在多经企业引入产权激励机制的试点单位,进行期权、股权分配激励机制的试点工作。(牵头单位:人资部、各有关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

46、选择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试点单位,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试点工作。(牵头单位:人资部、各有关单位,配合单位:政工部;完成期限:2005年6月)

47、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厂长(总经理)、优秀党委书记、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牵头单位:政工部、人资部,配合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完成期限:2005年6月)

48、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牵头单位:人资部;完成期限:2005年)

49、探索首席专家企业投保制度,强化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吸引、保障和激励。(牵头单位:人资部;完成期限:2006年)

三、几点要求

上述工作的落实,直接关系到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进程,关系到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安排,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一要加强学习。组织广大员工认真学习《意见》,全面把握《意见》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把思想统一到集团公司党组部署上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握人才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创新思路,找准做好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抓好《意见》的落实,努力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二要加强领导。抓好《意见》和上述工作的贯彻落实,领导是关键。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充实人才工作力量,合理分工,落实责任,抓紧开展工作。牵头单位要切实担负起统筹协调责任,主动协商,共同研究;配合单位要主动靠前,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好所承担的任务。

三要狠抓落实。工作任务已经十分具体,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时间进度要求,制定工作计划,认真加以实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集团公司人资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各责任单位应当及时汇报反馈各项工作完成情况,提交成果材料,切实把集团公司党组关于人才强企战略的一系列部署落到实处。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具有极其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史学价值,现我就诗歌史做一下简要说明。

关键词:诗歌史

艺术

诗歌体例

文学

美学

概念界定: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研究对象: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研究现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什么是诗歌呢 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隐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国内外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都十分热衷。

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汉诗,字面上的意思是汉语的诗歌。但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汉语世界之外使用。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自然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随着佛教禅宗在这些国家的流传,汉诗成了禅宗文学的最重要的形式。

日本

在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文人因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仿照汉语的诗的形式来创作日本诗歌。日本汉诗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显的区别是汉诗一首有四句(绝句)或八句(律诗),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则有

五、

七、五或

五、

七、

五、

七、七等多种长短句,更像汉语的词。

751年,日本最早的汉诗《怀风藻》出版。之后在平安时代达到全盛期,凌云集 、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敕传汉诗集持续出现,风行之盛被人称作‚国风黑暗期‛。其后鎌仓时代、室町时代日本的汉诗得到持续的发展,譬如一休宗纯的《狂云集》中收录了一休的很多汉诗。江户时代汉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明治维新时期的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几乎人人都会作或好或坏的汉诗。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汉诗的影响开始衰落,迅速衰落则为昭和时期。不过今日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汉诗、汉文的背诵、解释、以及创作等。为中国之外汉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朝鲜

高丽朝时期,汉诗在高丽逐渐普及。高丽诗人如崔冲(985年-1068年)、李奎报(1169年-1241年,号白云居士)、郑道传(?-1398年)等都有大量汉诗流传下来。除此之外,高丽文人还把古老的朝鲜语民歌用汉字纪录下来,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后人称之为‚别曲体‛,又称为‚景几体歌‛,大体上采用了334的格式。譬如著名的朝鲜民谣《阿里郎》,或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古风片头曲《呼唤》。

高丽朝中期开始,具有朝鲜语特点的时调得以发展,并在李氏朝鲜时期达到顶峰。时调是朝鲜的俚语民歌,但由于是汉诗诗人整理记录,而且汉诗诗人创作了很多时调,时调在发展中自然地融入了汉诗的因素。诗人申钦(1566年-1628年)在《放翁诗馀序》中说:中国的歌极具风雅,可载籍流传,而我国所谓的歌却只能用于宾筵娱乐,不能丰我载籍。

越南

越南作为中国的一个郡县(交趾)时汉字即作为官方文字。中国五代十国时越南从南汉的治下独立,但官方文告和科举考试仍通用汉文,一般著作也以汉文撰写。是以作为汉文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汉诗在越南也得到发展。陈朝末年,著名的汉诗作家有陈艺宗、胡季牦等人。后黎朝时,尤其是黎圣宗(名灏、思诚)时,汉诗达巅峰状态。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

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一)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yue)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臵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

1、郊庙歌辞;

2、相和歌辞;

3、鼓吹曲辞;

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二) 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三)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五、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苏轼(号东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苏词题材广泛,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风格亦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情古》,表现诗人对理想之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文天祥,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他的不少诗篇洋溢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浑豪放,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臶。代表作如《关山月》、《金错刀行》、《书愤》、《示儿》等,充分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忍辱苟安的愤恨和祖国命运的关怀。他的诗不论在当时或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六、元曲、杂剧

元代是散曲和杂剧兴盛的时代。

元代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马致远是元代散曲之大家,很有影响,其作品多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或羁旅飘泊的痛苦,代表作如《双调〃夜行船》(秋思)、《天净沙》(秋思)等。

‚枯藤老树皆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马致远的确善于摄取自然景物,融羁旅飘泊之情于萧瑟荒芜之景,强烈烘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情绪,情调虽感伤,艺术手法却很高,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与王实甫,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和《西厢记》。

七、明清诗歌

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

较有成就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袁枚等人。

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对旧体诗词的借鉴。创作新诗应当全面继承和发展几千年来中国古典诗词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优良传统,努力创造发扬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诗的民族形式。在此对我国诗史只作了一个简要介绍,理出一个基本脉络构想,还有待不断充实、完善。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总结2012年我市科技局的人才工作,其重点是围绕着“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企业跨越发展的”的主题。切实根据我市产业需求,按照分工要求做好国家千人、省双创、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人才项目的申报工作。对我市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并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争取更大扶持。今年申报省级以上人才项目35项,获批国家“千人计划”2项,省“双创”7项,省“博士集聚计划”5项,获得省科技创新团队2项。

综观我市科技局人才工作的结果,再比较各个企业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出一些因果联系来。以江苏和成显示科技股份公司为例。2012年该公司的陈昭远博士入选了“千人计划”,他的项目“3D显示材料及TFT液晶材料研发”入选了省“双创”人才计划。另一名引进博士黄达则入选了省“博士集聚计划”。而在2011年该公司的陆建刚分别入选省“博士集聚计划”和扬中市331计划。王洪福被评为“扬中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看出,江苏和成显示科技股份公司在近年来,紧抓机遇,适应挑战,积极引进人才,使人才与市场对接,努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这一举措显然使该公司收获颇丰,数位专家

人才的引进,带来了适应企业适应市场的技术。企业积极为这些专家、项目申报人才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又能反过来更好的促进项目在企业的实施发展及产业化,从而为企业和个人都产生了双赢的局面。企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技术不断更新,企业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近年来,江苏和成显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3D用HTD型混合液晶材料”和“STN用HSG型混合液晶材料”均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其在新材料领域的显示材料上技术已达先进水平,据悉,该公司还在积极的申报2013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公司能得到如此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和人才战略引领企业创新发展是分不开的。国以才而立,企以才而兴。没有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就没有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从企业自身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一方面要引进具有高精尖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带来当下的先进技术,实施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使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能人尽其才,各尽其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不拘一格用人才。管理之道,惟在用人。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杰出的领导者应善于识别和运用人才。只有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无不胜。

多方面培育人才。针对企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开展群众性的知识培训,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运作知识;另一方面多与一些专家交流,学习预测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时

做好应变的工作。人才开发与培育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只有要求全员参与,终身培训,才能学习强素质,创新促发展。

稳住关键人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竞争,利益驱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避免人才的过分流动,才能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对企业而言可以开展了“优化环境服务人才”的爱才实践活动,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创造条件。优化为各类人才服务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才能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创新制度管理人才。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度来实现的。所以,着力于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以人定制,以制理事,以制管理”是企业人才管理的关键。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谱写人才工作新篇章

(2018年1月2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2017 年,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年, 是人才工作亮点纷呈的一年。一项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推进,一个个创新成果的落地开花,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步伐坚实有力。近日,中国人才杂志、光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联合评选出“2017 年人才工作十件大事”。

1.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2.习近平对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大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2017年

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和国家部委围绕《意见》出台30多项改革政策,制定104个配套文件;30个省区市印发实施意见和方案,涉及人才培养支持、评价使用、流动激励及海外引才等各个环节,覆盖各领域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4.我国迎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2012年海外回国27万人,到2016年增加到43万人,同年累计回国达到265万人,形成了十八大以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

5. 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加速迈向人才强国行列。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基本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

6.专家国情研修工作力度和规模显著加大。2017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共举办研修班20期,近1400名高层次专家参加研修;各地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和要求,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专家国情研修,组织18万余名各类专家参加研修,取得良好效果。

7.专家服务基层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广大专家人才通过服务基层,带动技术、智力、信息等资源向基层流动,为基层解决技术难题,助力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8.我国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中国代

表团斩获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不但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也荣登金牌榜首位。

9.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开始启用。2017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启用,是深化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外籍优秀人才在我国居留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扩大人才对外开放度。

10.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重视专家联系服务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宝贵经验,对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是决定民族兴亡、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重要资源。一个党派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有一群具有知识而精干的人才统领。就拿刘邦来说,他之所以能夺取天下,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善于识人用人。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比不过张良;而在管理国家,安抚百姓,做好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方面,刘邦又不如萧何;统帅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刘邦更不如韩信。虽然这三位皆是人中之杰,但是刘邦却能大胆的使用他们;而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为之所用。因此,刘邦能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识人用人,重用将才。以史明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就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及时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一、关于习近平同志人才观的论述

求贤若渴、惜才如命是习近平同志多年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地方工作期间乃至担任总书记以后,他一直重视探索人

才规律、创新用人机制,在不同时期对人才问题都做出过精彩论述。这些论述与十九大以后总书记关于人才问题的重要讲话一以贯之。

(一)正定“人才九条”

1983年3月29日,在总书记主持下,正定县委出台广纳贤士的“九条规定”,并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臵刊发,引起强烈震撼。“九条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

1.热烈欢迎外地各种科技人员来正定帮助发展县、社、队企业。对搞成的每个项目,只要产品有销路,其利润由双方商定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贡献突出者,县委将予以记功、记大功、晋级、晋职。在农村的家属户口优先转吃商品粮,并给家属、子女安排适当工作。

2.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凡有技术专长者一律接收。其中包括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的;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曾被当作“资本主义”典型批判至今仍不被重视的;由于社会上的偏见,使其科研工作遭到压制的;没有学历而自学成才的。

3.工作调动由县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办理,若一时办理不齐手续,可先来后办。原工资照发,粮食定量不变(全部细粮),工龄连续计算。今后根据贡献大小另行确定工资数额。对不能调入我县工作者,可短期应聘或兼任我县某方面的经济技术顾问。

4.愿为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提供试制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所需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新产品一旦被本县采用,即付重奖;收到经济效益后,利润按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同时也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作报酬、往返车费照付。

5.调入的人才,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出现问题,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加以解决。

6.兴建“人才楼”“招贤馆”。设立人才服务处,对人才统一管理,配备助手、车辆,做到搬煤到屋,送粮到户,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7.成立技术开发公司,吸收人才,接受新产品、新技术;对科研人员和自学成才青年正在业余研究的有前途的科研项目,若愿意给予本公司,将尽力协助解决经费困难问题。

8.积极鼓励、扶持城乡团体和个人自筹资金和外地大、中专院校签订教学、代培合同,定向培训人才。教授、学者、工程师及有技术专长者应聘来县讲学,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车接车送免费招待,并发津贴费。

9.实行人才流动,调入该县的科技人员来去自由,本人一旦感到自己的技术专长不能有效发挥时,可以调到所向往单位,县委、县政府不加阻拦,并提供出走方便。

这“九条规定”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路人才的涌入,使得正定这所古城焕发了青春。

(二)宁德“人才经”:知、举、用、待、育

1988年到1990年,习近平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引用列宁的名言:“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现在的关键就在这里:没有这一点,一切命令和决议只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以此来说明选用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并用“知、举、用、待、育”五个字系统总结了他的“人才经”。

1.“知”就是识别人才。这个问题包括什么是人才和如何

识别人才两个方面。我国古代谓德、量、才、志、绩者为人才。所谓德,主要指政治操守好。现在对德的要求,可以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概括:“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工作。”所谓量,是指能接受正确意见,容纳贤才。所谓才,是指才能,有创造力,有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所谓志,是指志向远大,意志坚定,有韧劲。所谓绩,就是政绩,在工作中,能奋发有为,尽心尽力,有所建树,人民群众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有了识别人才的标准,还要有识别人才的方法。《吕氏春秋〃论人》“八观”中有“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有些人喜欢夸夸其谈,而行动上老打折扣,用形式主义的一套来应付你。用了这种人就要误事。“六验”中有“苦之以验其志”等,这对我们都很有借鉴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是一个穷地方,需要一批能吃苦、讲奉献的人去工作。我们对闽东干部的评估不是注重于他近期内做出多少醒目的成绩,而是注重于他是否尽心尽力去做长期性、铺垫性的工作。一个贫穷的地方,你想一朝一夕就改变它的面貌是不现实的,只要你讲奉献,尽心尽力,就是一位好同志。

2.“举”就是荐纳人才。荐纳人才强调尚贤事能,也就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荐纳人才最忌“任人唯亲”、论资排辈和囿于地域之见。习近平同志认为,共产党的选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四化标准,讲五湖四海,看政绩。不管你是哪个地方人,只要符合四化标准,就举用你,不管你资历深浅,只要办事能力强,就举用你。

3.“用”就是量才授任。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反过来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以僵化的标准衡量人才。俗话说:马跑千里,不宜犁田;舟可渡河,却不能用于陆地代步。人才放错了位臵,有可能成为垃圾。

4.“待”就是尊重人才。尊重人才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创造性,不要压抑和埋没他们的才能;要关心、爱护人才,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要信任他们,不能委之以事权之后,又滥加猜疑,否则,会导致上下离心离德,无法工作。

5.“育”就是培养人才。得贤,必须以培育人才为前提,一个成熟的领导者是善于培养人才的,因为是否重视培养人才是关系百年大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培养人才,一要精心扶植,二要严格要求,三要大胆使用。

(三)浙江:“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是无限的,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拆除围墙,降低门槛,敞开大门,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他提出,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宽眼界、大举措,这就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还要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浙江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天堂和乐园。

不久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下称《行动纲要》),《行动纲要》按照总书记2015年提出的“浙江的人才优势要与时俱进、更上层楼”的要求,在2003年明确强省额度基础上,围绕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提出在12个方面重点突破的“33条”政策举措,形成了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制度体系,对于开辟新时代浙江人才发展的全新境界、为浙江省实现“两个高水平”奠定坚实的人才之基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后,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深刻认识、自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人才成长规律就是人才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必然要求,包括厚德育人、量才施用、竞争成才、最佳成才期、实践成才等。他严肃批评诸如“武大郎开店”“叶公好龙”,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引进外来人才与培养、使用本土人才的关系,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等陈腐落后观念和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不良现象,大力呼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包括: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等。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论及人才问题,强调: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等。

(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我们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要把最好的资源凝聚起来,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大家一个个人生梦、事业梦的实现,促进整个中国梦的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体现了总书记作为政治家的博大胸襟,也是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讲话精神,努力让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真正成为时代的风尚。

二、十九大报告关于人才工作的论述

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上做了报告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涉及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在

报告的第十三部分中,有一个段落专门论述人才工作,在其他地方还多次、反复地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对人才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据统计,在整个报告中,明确提到“人才”两个字的地方达14处之多。报告在对各项工作的论述中,广泛涉及党政人才、科技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文化人才、企业家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军事人才等问题,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

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精彩的“人才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们党求贤若渴、广聚英才的博大胸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定位:从第一资源到战略资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党的相关文件都指出,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表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特殊位臵和极端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从第一资源到战略资源,这是人才工作的新定位。这个新定位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前提和背景下提出的,是人才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新论断,揭示了人才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赋予了人才工作更加崇高的使命和更加重要的任务。

十九大报告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了人才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

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表明了人力资源发展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报告高度重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这里,报告集中提到了三类人才,这充分体现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突出地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要在创新上实现新的飞跃,必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在十九大报告中,除第十三部分专门论述人才的段落外,这里是报告中论述和强调人才工作最集中的地方,足见人才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突出加强三类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研究,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新要求: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对人才工作提出了“一个加快”“三个更加”,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指出了人才工作坚持的原则、目标和路径。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的伟大意义,用新时代的新要求来思考人才工作,深刻领会、认真落实“一个加快”“三个更加”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政策,按照报告提出的“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在人才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要牢牢抓住“党管人才”的“纲”,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体制优势,凝聚全党智慧全面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继续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工程,把选才的视野从全国扩大到全球,最大限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从根本上说,党管人才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党用人才,是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党管人才的最大优势,在于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党委的统一

领导下和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下,有效团结各方面力量,做好人才工作。

如今,人才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优惠政策比拼,而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拓宽用人视野,破除制度藩篱,增强政策开放度,提高人才流动性,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尽展其能。

不久前,中央组织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2015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这是继2010年后开展的第二次全口径统计。数据显示: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基本实现2020年1.8亿人、16%的规划目标。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总量分别为729.0万人、4334.1万人、7328.1万人、4501.0万人、1692.3万人、75.9万人,较2010年分别增长4.0%、45.5%、32.0%、57.2%、61.4%、272.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资源总量分别比2020年规划目标超出3.2%和15.4%。

人才队伍素质明显增强。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48.5人年,比2010年增长14.9人年,超出2020年规划目标5.5人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6.9%,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27.3%,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3.3%,分别比2010年上升4.4、1.

7、1.1个百分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达42.4%,比2010年上升8.2个百分点。

人才投入和效能显著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8%,比2010年上升3.8个百分点;人才贡献率达到33.5%,比2010年上升6.9个百分点,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全球人才磁场效应不断增强。截至2016年底,国家“千人计划”共引进海外人才6089人,留学回国人才总数达265.1万人,其中70%均为党的十八大之后回国的,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许多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2020年的目标值。这说明,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要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新任务:推进国家各个战略实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七大战略”中,人才强国战略是推进战略,是推进其他各个战略实施的根本动力。

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加剧变革的时代面前,要抢抓出国留学人员加速回流的人才红利,加快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具有思维整合能力、能够应付各种变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但中国人才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破除“四个脱节”,实现“四个对接”。

四个脱节,即“科技人才同经济的脱节、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的脱节、人才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脱节、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的脱节”。四个脱节,需要从制度设计上

寻求其根源;中国人才创新创业水平提升受阻,需要破解制度上的诸多障碍。

四个对接,即“强化科技人才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等四项对接,主体是人才与经济的对接;“四个对接”的关键是“人才与价值的对接”。十九大报告强调“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人才与价值的对接”提供了“金钥匙”。

因此,我们要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工作的要求,系统学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论述,全面理解、深入贯彻、认真落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做出人才发展的新作为,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三、某某区贯彻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四、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思考

作为组织部长,必须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盘活人才这个“战略资源”。怎样才能做好人才工作,我从“引、育、用、管、留”五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是拓宽渠道引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开展人才摸底大排查,完善引才目录集中发布机制,有针对性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注重发挥乡情人才引才模式,制定乡情作为纽带的柔性引才计划,建立在外地玉林籍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在外地玉林籍人才通过兼职、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坚持项目带动,在夯实人才发展载体上实现新突破。项目是吸引人才、汇聚人才的重要抓

手,要聚焦重点产业建设,以产业优势为主抓手,围绕“产业内涵”全力以赴招引大项目、建设大项目,把产业优势作为引才的最大优势,积极放大产业舞台的承载力与吸引力,全力实现“优势产业引才与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互动并进。实施“校地人才互动”工程,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高等院校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是内外人才的持续引进。

二是分类施教育人才。根据本土人才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的特点,通过分类施教的方式,建立一套覆盖各类人才队伍的培养政策体系。通过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比如,可以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技能实践培训,提升实用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示范帮带能力,重点培养一批种植养殖骨干人才和产业大户,进一步引领和带动农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实用人才行业知识需求,组织农口专家开展“送科技下乡、送技术入户”活动,促进人才资源下沉、智力资源下移。定期开设“田间课堂”,深入到种养殖一线进行现场教学和技术指导,解决群众种养难题,增强培训效果。推行科技特派员包乡联村责任制,整合现有科技人才资源,组建科技服务队,每个服务队包抓1个乡镇,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等,培育壮大产业大户。

三是健全机制管人才。成立县(市、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协调、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人才工作定期走访制度、挂职锻

炼、考核评价、激励表彰等制度,推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本地区人才工作年度计划和工作重点,制定人才分工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提高人才工作合力。

总书记在谈到干部管理时提出了“干部随管理成长,管理伴干部一生”的理念。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人才的日常管理工作,那就是要做到“人才随管理成长,管理伴随人才一生”。

☆微视频 :习近平用典:不拘一格用人才

☆故 事 :“西邻五子”——人岗匹配的用人理念 《经野子内幕》中为我们讲述了西邻五子的典故,说西边邻居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老实,一个聪明,一个瞎,一个驼背,一个瘸。于是西邻就安排让老实的务农,聪明的经商,瞎子卜卦(算命),驼背搓麻绳,瘸子纺线,结果五个儿子各得其所,都不用为衣食发愁。以现代眼光来看,西邻真可称得上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他为其每个儿子所进行的人生设计和岗位安排可谓精妙。很好的做到了扬长避短,尽可能的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将最合适的岗位安排给最适合的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人皆可成才,天下没有废品,只不过你放错了地方而已。从这一点上看,西邻的典故,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大诗人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但是有用并不完全等于就能发挥作用。有用,是有潜能、资质好,其实是可用的意思。但要想将人才用好、用活、用出效益用出质量,就是大学问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人岗相适、人岗匹配。

管理人才,你就不能放在技术研发岗位;营销人才,你也不能放在行政管理岗位;专业技术人才,你不能让人家去跑市场。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才所擅长的领域和行当是不一样的,切不可笼而统之、不分就里一锅煮。要当好现代伯乐,不光是要有识别“千里马”的慧眼,更要学会将“千里马们”分类甑别、相互比较、明确优缺点、掌握脾气性格。否则,即便就是人才到了你这里,也是最终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四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坚持“以用为本”原则,充分挖掘和用足用好现有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发挥人才的作用,贵在知人善用。知人,重在知其所长所短,善用,重在扬长避短。对于一个人来说,扬其长则可能是人才,用其短则可能成为庸才。因此,要结合人才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选派到适当岗位,为人才搭建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平台。做到知人善用,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人才机制,做到公平竞争,公正评判,公开用人,真正做到唯贤是举,以政绩取人。要相信人才的潜能,施以重担,委以重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引言: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以及适当的待遇留人

1月7日下午,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18年第一次会议,专题听取各地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这是广西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有益实践,也是广西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举措。会议由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喻云林主持讲话。喻云林部

长指出,要留住人才,重要的是在事业、感情和适当的待遇“三个留人”上下功夫,增加人才的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让人才感到有“盼头”,能够专心工作、舒心生活,切实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上一篇:人的美与人的美育范文下一篇:如何确保校车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