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2023-09-19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保险营销现状出现问题完善

一. 我国保险现状

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29家,兼业代理机构14.4万家,营销员279万人。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7274.66亿元,同比增长10.88%,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4.78%。全国中介共实现业务收入663.32亿元,同比增长21.78%。

一、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29家,比上季度末增加36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1883家,保险经纪公司365家,保险公估公司281家,分别占74.46%、14.43%和11.11%。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注册资本达到69.66亿元,同比增长6.76%;总资产达到100.79亿元,同比增长18.86%。

(二)业务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02.35亿元,同比增加15.00%;占全国保费收入4.69%,比去年同期上升0.28个百分点。

(三)经营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共实现经营收入61.69亿元,同比增长25.80%。实现盈利3.10亿元。

保险代理公司实现佣金收入31.19亿元,同比增长30.61%。

二、保险营销员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三季度,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2793866人,比上季度末增加了86329人。

(二)业务情况

截至2009年三季度,保险营销员共实现保费收入3554.45亿元,同比增长33.52%,占总保费收入的41.43%。

(三)经营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保险营销员共实现业务收入443.33亿元,同比增长26.32%。

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引进我国内地之后,我国保险营销制度迅速发展 在这种制度设计下,保险营销员作为连接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桥梁,对沟通保险供求 拓展保险业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保险销售 特别是寿险销售的主力军 。

而且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努力,不管是在规模还是规范化方面,我国保险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 营销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 保险营销模式也是如此 。

二.问题

(一)宏观方面的问题

1、保险市场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

我国保险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很快,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在少数保险开放早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保险公司数量达到30家以上,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已经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模式,但在其它大部分城市地区,无论产寿险市场都只有3-5家公司经营业务,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模式,而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甚至还是属于双头垄断市场模式,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仍然属于寡头垄断型模式,在保险市场中仅有的少数几家公司即保险寡头瓜分垄断了绝大部分保险业务。

2004年我国实际经营寿险、产险业务的公司分别为28家、26家,但是,寿、产险市场保费收入超过市场份额5%的公司分别只有5家和4家公司,60%以上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不到1%。

2.. 保险市场区分不明确。

赵 宇在《我国保险营销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中说道, 我国保险公司, 虽然也对市场进行了细分,但还很不充分。在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不仅城乡不分,连收入高低也不分,实行撒网式推销,加之少数销售人员的误导,以致顾客对保险产品底细不明,当资本市场低迷,产品回报达不到预期标准时,就会导致许多客户上访投诉。

3.税法漏洞造成双重税收。

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代理人需缴纳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代理人和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同,适用于民法规范,代理人可作为纳税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代理人征收营业税可以说是合理的。但在实务中,他们接受保险公司员工化的管理,看似代理人实非代理,对他们征收营业税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对代理人征收营业税。这样的双重税收对代理人不尽合理。

4.保险体制中的约束——激励漏洞造成服务质量下降。

孙巧慧 在《我国保险营销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中解释为,“保险公司和代理人之间是松散的委托代理关系,前者对后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结果由保险人承担。于是,代理人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会违反最大诚信原则,对公司隐瞒投保人的风险,甚至帮助投保人传递虚假信息。而保险公司只能通过增员情况、 出勤率、 保费收入等量化指标来考核代理人。为了达标,代理人想方设法拉客户,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风险,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而我国绝大部分保险公司采用“佣金制” ,根据代理人的营销业绩支付佣金和奖金。以保费为基础的激励,客观性强、 易于操作,但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存在片面性,可能引起代理人的短期行为和道德

风险,使客户满意度、 业务续保率下降,而投诉率、退保率上升。同时,代理人不享受公司的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代理人缺乏安全感、 归属感和忠诚度。

(二)微观方面的问题

1.代理人素质较低,人员流失严重。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多为待业人员, 下岗人员, 这些人专业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人员职业道德有待提高。保险公司粗放经营,不断拓展市场,需要大量代理人。而保险产品销售相对专业,导致代理人自然淘汰率高,人员流失严重。代理人供不应求,保险公司就会降低招聘标准,一些完全不懂保险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广增员、 高脱落、 低素质、 低产能、 广增员的恶性循环使业内人员流动频繁、 人力成本虚增,大量孤儿保单随之产生。同时,代理人上岗后看重营销技巧的学习,忽视保险理论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参加的培训处于一种低水平重复状态。

2 . 营销观念落后。代理人应该站在客户的角度、 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实现客户需求与保险公司产品之间的匹配。而目前,我国代理人大多处于推销状态。代理人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大力向客户推销公司热销产品或佣金比例高的产品,很少考虑客户的真实需求。这样很难实现保险产品供需的完美匹配,客户的需求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从长远看,保险公司也无法最大程度实现其经济效益。

3.保险营销员的角色定位不准及法律地位的边缘化 我国保险业实行以个人保险代理人为主的营销员体系,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的关系是委托与代理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 这种模糊不清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劳动关系并存的体制,容易造成代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流动率高等问题,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

三 追根溯源——中国保险业问题存在原因

1.中国当下社会文化背景和市场营销的冲突。

在中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代理人要想取得陌生人的信任, 将保单成功销售出去是很难的, 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西方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诚信经营理念与高流失率的冲突 。

在保险交易中,投保人购买的是一种无形的商品,其给付或赔付往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有时是若干年之后才能实现,因此保险人要想把自己的产品卖给投保人,必须树立一种诚信经营的理念,与保户建立起稳固的相互信任关系。但是在现实中,代理人的高流失率与诚信经营理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导致了诸如为短期利益“误导客户”、代理人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代理人流失后“孤儿保单”等问题。

3.理想的中介模式与现实状态的冲突

按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经营的原则, 保险公司专注于产品的设计和发生保单约定事项后的给付和赔偿。作为保险公司利益代表的保险代理公司和作为被保险人利益代表的经纪公司则专注于保险产品的销售,这似乎是能给双方以及消费者都带来最大利益的最理想的制度安排。然而,效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并不相符,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理想中介模式与现实状态冲突的背后是专业保险中介公司面临的三类问题:(1)市场定位不清,职能交叉,社会及保险公司对其认可度低。目前在大部分保险公司中销售部门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能机构, 导致专业的保险代理和经纪公司的核心职能与保险公司交叉,并且这些“专业”的中介机构其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往往并不高, 难以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保险服务, 客户往往更愿意通过保险公司数量众多、遍布各行各业的营销员或直接去保险公

司购买。(2)目前的代理公司和经纪公司尚没有与保险公司形成成熟的合作模式与和谐的合作关系,双方短期行为严重。大多数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仍然停留在“交单—付费”的简单销售层面。而保险经纪公司的问题则在于普遍忽视个人和家庭保险业务,而在企业客户的狭窄领域内恶性竞争。一些公司的发展主要靠“关系”和“背景”,作为专业中介,不但没有降低保险的交易成本, 反而增加了交易环节,导致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保险公司联手打压当地中介公司的现象。(3)保险条款统

一、费率管制也减弱了保险专业中介的功能,挤压了其利润空间。保险经纪公司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其能够帮助客户与保险公司谈判,为其争取最为有利的条款和最低的费率, 但在现有的条款和费率刚性的条件下,就很难发挥保险专业中介的功能。

4.全行业的保费冲动和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行业特性的冲突。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 要求在开展业务时仔细甄别业务的好坏, 剔除高风险的业务,以求得业务平稳健康地发展。但是,若干年来,保险业自上而下存在着一种“保费冲动”,究其原因,自下而上的逻辑推理是:代理人为什么会为了追求保费不惜误导甚至欺骗客户? 原因是保险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保费而给代理人设计了一套制度, 包括按代理人拉到保费的比例给代理人提取佣金,拉的保费越多,佣金越多,代理人的收益完全决定于佣金, 缺乏对代理人技术能力和诚信等方面的考核和奖励; 保险公司给代理人设定了一定期限内的最低销售额,完不成,给以惩罚,甚至“开除”;有的保险公司为了保费,搞人海战术,给代理人设定了增员的最低限额, 也就是招募新的代理人数量的最低限额,完不成,同样也会受到惩罚, 这样的增员方式就使代理人队伍更加鱼龙混杂。保险公司的保费冲动的源泉之一是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业绩考核和管理评价,同时,若保险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缺陷, 比如国有保险公司的所有者缺位, 加之以行政任免机制取代职业保险经理人市场, 保险公司管理层不必对若干年后支付的保险金和消费者的权益负责, 而保费规模又至关监管部门对其的评价和地位升迁,只重保费数量、不顾保险质量的“保费论英雄”局面就能形成,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四 . 借鉴比较,完善策略

郭金龙和王进在《中国经济周刊》中分析道,欧美保险公司的发展之所以完善主要由于他们侧重于设计产品、做品牌、做研发、做投资、做服务,他们不会有很多分支公司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产品的销售都是通过经纪公司和代理公司来销售,经纪公司和代理公司会把销售市场细分,形成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管理模式,再加上完备的法律制约,这样误导就很少。并且虽然欧美市场保险公司众多,政府对保险产品也没有类似的专利保护,但是这样倒反而激发各公司研发自己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因为其他保险公司“搭便车”就不开发新产品,应该是保险公司战略中为重规模轻研发找出的借口。

所以,在借鉴西方模式和结合本国国情,中国的保险公司应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法律体制,建设完善社会诚信体系。

建立保险营销员诚信体系。维护诚信要靠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因而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改善信用秩序,惩戒失信行为。其次,要确立诚信体系的征信制度,完善信息批露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制度,规范市场信息的传递机制。再次,要建立和实行客户对营销员的道德评估制度,逐步改善个人收入只与销售业绩挂钩的习惯做法,从“只重数量”向“数量和质

量并重”转变。

2.代理转雇佣。

李勇杰在《对保险营销队伍转轨成专属保险代理公司的思考》介绍,“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已经意识到“代理制”的弊端,开始尝试新的营销制度,但是巨大的转型成本和工作强度是保险公司尤其是大型保险公司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考虑到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和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将所有保险营销员纳入公司的员工编制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沉重的负担,把现有的营销员管理模式完全抛弃也是非理性的。”所以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对新录用的营销员先签定代理合同,经培训和实践,将一部分高素质、业绩优秀的代理人转为公司员工,为营销员提供成长的渠道。

3.在对个人代理人的管理上,可考虑改变代理人佣金的支付模式,并增加代理人违规操作的机会成本。

孙巧慧认为从现实情况看,保险公司首期业务佣金较高、续期佣金逐年递减的佣金提取机制虽然有利于积极调动代理人拓展新业务,但极大地诱发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诱使了代理人违规操作的急功近利行为。如果适当降低首期佣金支付率,改变佣金支付结构,加长佣金支付期,可促使代理人为获得长期的佣金利益而注重在业务质量上的努力。另外,尽快建立代理转雇佣通道,对那些服务年限长、对公司贡献大且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代理人给予转为公司雇员的待遇,从而增加代理人违规操作的机会成本。

4. 转变保险服务内容,增加保险产品品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质量、服务手段、服务水平已成为保险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后保险市场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三者中,服务竞争将占重要位置。因此,保险业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社会形象,已是当务之急。并且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产品品种单一,顾客的选择面狭窄,应将保险产品向多元化发展。

五. 展望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保险公司之间竞争的激烈化程度加深以及被保险人要求不断提高,中国保险公司应当认清当前形势,找到自己的不足,借鉴国外一些知名保险公司的营销方式及成功经验和发展渠道,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我国保险营销水平。未来几年我国的保险营销战略应实现由大众型个人营销渠道模式向精英制的个人营销渠道的发展,加快建设完善信用体制。在中国保险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不足中突破新思路,才能更好的完善中国保险业的道路,使其更加稳固的成长,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保险公司自己的路来。

参考资料

1.《 2009年三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中国保监会网站

2. 孙祁祥,郑伟等.《经济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保险业———评价、问题与前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曹红欣《我国保险营销制度改革探讨》公共管理

4赵 宇 《我国保险营销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市场营销

5.雷冬嫦,周云.《我国保险整合市场营销现状和战略选择[J].》北方经贸, 2004,(05).

6..刘洪喜.《现代保险营销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5,(04).

7.阎求实《浅谈我国保险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

8.王海忠,赵平.《 中资保险公司顾客服务质量实证研究[J].》 保险研究,2005,

(8).

9.郭明春.《关系营销———未来营销的主旋律[J]》.理论探索,2004,(4)

10.胡洪亮.《 我国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05,(9).

11.李求安 《我国保险业营销策略的创新发展》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7 ).

12.姜华. 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J ]. 保险研究, 2004, 3

13. 孙巧慧 《我国保险营销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市场营销

14..张红霞. 保险营销学[M ]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5.李勇杰. 对保险营销队伍转轨成专属保险代理公司的思考[ J ].

武汉金融, 2005, (3) .

16..Kenneth J. Mei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ulation: The case of Insuranc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1988.

.17...Banks McDowell.《 De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Greenwood Press, Inc, 1989.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第2篇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转化成自由择业,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日本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一点意见。

建议:努力探讨适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利用网络功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快立法历程制定有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法规

(理论型的)

1、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及其启示,南方专科学校。教育工作者

【4】马永霞·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其启示【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100

(4)

本文提到了国外的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外的就业指导的工作经验,进而提

出了对本国的就业指导的建议。

建议:就业指导应得到法律的保护、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学校开设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传播相关的职业信、架起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

理论型。

1、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及其启示,沈阳师范学院,教育工作者

【8】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第2 期

本文值得研究一番,从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发展历程,强调了就业指导理

论、理念的重要性,谈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就业指导的发展过程,有之前的“择

业指导”到焦点在研究人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职业适应(职业成熟)

和职业发展任务,并且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国外的就业指导的本质内涵有三点共识:其

一、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来择

业的;其

二、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

就业指导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其一,毕业生能够就业;其二,毕业生能

够充分就业;其三,毕业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就业,体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

解决第三个目标有四个问题:

1、职业兴衰演变迅速, 对人的要求不断提高,

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与特长, 并不断地发展、完善, 以胜任职

业对人的要求。

2、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又往往与适应的职业有矛盾, 而对不

适应的职业又缺乏素质与能力准备, 这一矛盾需要在发展当中加以调适;

3、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同职业岗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而是专业与职业

群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在专业选择和专业学习中认识专业的特点与其所

适应职业的要求。

4、人的职业意识的成熟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受到多方面因

素的影响, 人与职业的结合是动态发展的关系, 要经过职业准备、价值认

同、选择职业目标、职业适应和能力的确认、价值的再认同以及是否做出

调适等环节。

就业指导的理论应包括以下5 个方面:① 就业指导贯穿于学

生受教育的始终, ② 就业指导是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③ 就业指导是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教育系统内的基本环节。。④ 就业指导要始终

坚持教育性的原则⑤ 贯彻整体性原则

二、实践模式的构建

1. 系统规划 2. 列入教育计划, 开展课堂教学 3. 群体辅导形式 4.

开展个体咨询。5. 注意检查评估

三、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 机构和队伍是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依托 2. 树立大

就业指导观 3. 要正确认识心理测试的作用 4. 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人的

个性认识与职业特点的研究 5. 重视就业指导的科学化建设

理论型

4、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

副教授 教育工作者

【12】程艳旗 王富荣·理工科大学生择业观演变分析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年第9 期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1991 年至2000 年的毕业生流向按单位的性质作了统计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从而分析毕业生的择业观的变化,引出就业指导的侧重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加强就业指导的力度和深度,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点的实证加理论

6、某类型或某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陈述的是理工科类大学生。浙江大学 教育工作者

【15】李 萍·中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 江苏高教·大学生就业研究,2002

本文回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分析比较了美国、德国和香港地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特点,指出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立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制度和模式。

提到的建议中 有 开设就业指导课

理论型,

1、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及其启示,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生

【16】金蕾莅 樊富珉 王志诚·北京高校及大学生关于就业指导的评价【J】·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2002 ,第5 期

本文是实证研究,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来分析就业指导对象、内容、方式等做了比较,再给出建议。服务对象为全体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第一篇实证文章,很有意义,对我们的调研主题很有借鉴意义)

实证型,

2、某类型或某高校清华大学 就业中心,北京 100084 ; 21 清华大学 研究所,北京教育工作者

【27】王保义·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 ,177(1)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早, 成效较为明显, 无论在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容、方法上, 还是在人员构成、组织结构上,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对策, 对这一跨世纪课题作一些探讨。

建议:必须树立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要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开展大学生个性心理与职业适应性测定工作、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前面的文章都有提到,本文的创新指点在于从中美两国的就业指导模式的不一样,哪些不一样,都很清楚的表达了出来。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

理论型

1、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及其启示,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教育工作者

【28】郑晓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164

(2)

文章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追溯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了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总结了其工作特点,同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于我国研究和开展高校大学生指导工作具有的借鉴意义。文章的新点和上一篇不同的是,分析了美国就业指导的不足的地方,我们之前所看到的都是说的优点。

建议:

1、以“发展性指导”为目标;

2、充实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

3、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和市场资源;

4、建立全程和全员的就业指导体系;

5、慎重使用测试工具。

理论型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第3篇

一、农村金融排斥相关问题研究

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技术化发展以及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研究农村金融排斥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以及农村金融排斥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区域、市场原因等不同的维度对农村金融排斥问题进行研究。

王修华、傅勇、贺小金等 (2013) 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我国2011年我国8个省份29个县区1547户农户的受金融排斥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排斥程度相较于东部地区的排斥程度更甚, 且农村金融排斥程度呈现出“信贷>储蓄”的发展趋势, 主要是由于农户自身的还贷能力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谭燕芝、陈彬、田龙鹏等 (2014) 为了进一步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我国中部6省农村金融排斥现象的发生, 通过对2010年我国中部667个县区的农村金融排斥数据进行回归方程的分解分析, 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当地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程度, 而且随着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将有效的减轻当地的农村金融排斥程度[3]。粟芳、方蕾 (2016) 基于互联网金融、银行金融业务以及保险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时代背景之下, 运用;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对我国1000份农村金融排斥的相关数据对银行、保险以及互联网金融三个主要研究对象, 基于市场角度, 从供给排斥、自我排斥和无需求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农村不同金融机构类型金融排斥程度[4]。张康松、王梦婷、米运生 (2017) 为了研究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正规机构对农村贫困经济主体和农户遭遇金融排斥的原因, 基于借贷双向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对农村金融排斥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农户-银行”之间应当基于公共信息服务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服务贫困农户的能力[5]。黄红光、白彩全、易行 (2018) 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不同区域农村金融排斥程度对当地农业发展科技投入和研发之间的关系, 构建了金融排斥、科技投入与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三个指标体系, 选取2000-2014年15年期间我国30个省份的农村金融和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排斥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农业技术研发投入的影响进一步的阻碍农村整体发展[6]。……

由此可见, 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金融排斥程度是不同的, 而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户的资产状况以及金融机构与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是否对称等一系列的因素都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排斥程度。

二、互联网金融中的金融排斥相关研究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创新经济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等需求, 金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其自身的产品服务结构, 发展呈现出许多新兴的形式, 尤其是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金融借助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井喷, 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钱娜、占丽 (2016) 为了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助推金融普惠中发挥的作用, 基于金融伦理和金融排斥的视角, 针对当前金融服务不平等问题所导致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化现象, 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金融排斥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应当充分的发挥公平、包容的普惠性特点, 促进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深入融合[7]。王倩、王广轩 (2017) 为了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环节传统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程度, 选取信贷排斥和价格排斥两个指标对小微企业以及年轻无职业男性的约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虽然为我国较多的经济主体提供相关的融资和信贷支持, 尤其是对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做出了极大的支持, 解决了其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但是, 对于另一个经济主体年轻无职业的男性而言, 互联网金融基于其还贷能力, 对其的网络信贷需求具有一定的信贷、价格排斥[8]。

何婧、田雅群、刘甜等 (2017) 为了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缓解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的问题, 利用最大似然法 (MLE) 估计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 农户基本年龄, 所在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以及受教育程度都对互联网金融排斥产生巨大影响, 且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互联网支付的排斥程度[9]。李鹏、吴宏芳 (2017) 基于传统金融机构对在校大学生的评估排斥、营销排斥等现象所导致的大学生自身的自我排斥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凭借金融科技手段有利的完善了征信体系, 有效的拓展了大学生消费信贷市场, 但是不可否认大学生信贷金融排斥问题也更加的严重, 需要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在保障大学生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减轻和避免金融排斥[10]。

三、小结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知, 传统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经济主体自身经济状况以及信息是否对称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影响的。因此, 经济新形势下金融市场的发展应当基于不断完善自身监管体系和评估体系的基础之上, 以公平、效率以及包容等为指导促进我国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以及普惠金融的发展, 缓解当前金融排斥现象。

摘要: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借力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 不可否认金融排斥现象在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等区域仍然存在且越来越严重, 如何有效的缓解金融排斥现象, 通过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以及传统金融三者之间的融合促进中小微企业、农户以及其他经济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 本文对金融排斥的相关文献内容进行了梳理, 以期对金融排斥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排斥,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排斥

参考文献

[1] Leyshon A, French S, Signoretta P.Financial exclusion and the geography of bank and building society branch closure in Britain[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8, 33 (4) :447-465.

[2] 王修华, 傅勇, 贺小金, 谭开通.中国农户受金融排斥状况研究--基于我国8省29县1547户农户的调研数据[J].金融研究, 2013 (07) :139-152.

[3] 谭燕芝, 陈彬, 田龙鹏, 黄向阳.什么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导致农村金融排斥难题--基于2010年中部六省667县 (区) 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 2014 (01) :25-37.

[4] 粟芳, 方蕾.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供给不足还是需求不足?--银行、保险和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 2016 (09) :70-83.

[5] 张康松, 王梦婷, 米运生.金融公共服务与农村信贷市场“使命漂移”的政策纠偏--基于门槛效应的理论与证据[J].南方经济, 2017 (04) :19-34.

[6] 黄红光, 白彩全, 易行.金融排斥、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 2018, 34 (09) :67-78.

[7] 钱娜, 占丽.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思考--基于金融伦理视角[J].金融经济, 2016 (16) :75-77.

[8] 王倩, 王广轩.中国互联网金融中的金融排斥[J].当代财经, 2017 (10) :58-67.

[9] 何婧, 田雅群, 刘甜, 李庆海.互联网金融离农户有多远--欠发达地区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及影响因素分析[J].财贸经济, 2017, 38 (11) :70-84.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第4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摘要:

关键词:(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却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第5篇

关于《尖枞树之乡》的文学研究已有很多, 下面就对这些研究角度进行综述。

1 国外研究

国外文学批评家近几年从新角度出发, 对《尖尖的枞树之乡》进行新的解读, 如A.Zagarell Sandra, Davitt Bell Michael, Ammons Elizabeth, Gillman Susan。

Sandra认为这部作品描述一个种族意识强烈的区域, 这些区域的居住者因爱和依赖紧密相连, 因此这样的居住区域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如文章中最后关于鲍登家庭聚会的描写, 当大家看到托德太太的母亲显示出极大的喜悦, 但谈到麦瑞﹒哈里森时, 则用一种贬低的口气说他像中国人。

Michael认为这部作品是对小范围区域的人和事物进行现实性的描写, 挣脱情节的束缚, 忠于现实。这体现出现实主义的风格。但因为朱厄特的选题, 问题风格, 性别等问题, 对其是否属于现实主义存有疑问。

Elizabeth则认为《尖枞树之乡》体现出一种素材文化, 尤其在文章的高潮部分, 描写到鲍登家族一起吃掉面包制成的老房子。房子以及其他的一切事物, 甚至是人们居住的海岛, 体现了一种意识过程的延伸。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也有学者指出托德太太的地毯, 及其她提到的薄荷也是一种材料文化, 反映新英格兰的历史和精神价值。

也有学者从传统妇女角度出发, 研究其体现的家庭生活状态和一种隐士精神。也有学者从叙事结构出发进行研究, 并以利特佩奇船长为例, 说明其统一文章结构的作用, 并且为文中的叙事者提供了“满意的模式”。也有学者研究家体现的意义, 强调女性的影响, 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也有的从女性布局出发了解文章结构, 还有学者从时间角度出发, 研究文章体现的生命时间, 男性时间, 女性时间, 直线时间, 曲线时间和永恒时间。

2 国内研究

国内也有很多文学研究者对《尖枞树之乡》进行研究解读。衡学民在其文章中从两性关系角度出发, 解读朱厄特强调的女性的自我体验, 反映了朱厄特理想中的两性关系及其对两性世界平衡的美好理想。

张雨分析了朱厄特的《尖枞树之乡》叙事时态, 向我们展示了朱厄特巧妙地而灵活地利用不同叙事时态组织事件的能力, 然后总结出了朱厄特用来进行叙事时态转换的两种方式:回忆和访问, 最后阐述了叙事时态对于小说本身和作者本人的重要意义。

敕勒木格对《尖枞树之乡》的新英格兰地方色彩进行研究。展示了朱厄特描绘的具有新英格兰特色的真实而又多彩的海滨小镇生活, 及其传达的地方色彩作品的文学意义。

陈煌书提到从自然观角度研究该作品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对待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另外他还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 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等方面解读《尖尖的枞树之乡》中蕴涵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结束语

研究朱厄特的作品, 对我们认识女性作家, 作品, 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她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保护自然, 反对环境污染的话题, 对现代文学有非凡的启迪。

摘要:本文对萨拉·奥恩·朱厄特的作品《尖枞树之乡》进行文献综述, 从国内国外两个层面, 总结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对该作品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的新的解读。

关键词:《尖枞树之乡》,国内国外,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Jewett, Sarah Orne.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 and Other Stories[M].New York:Random House, Inc., 2000.[1]Jewett, Sarah Orne.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 and Other Stories[M].New York:Random House, Inc., 2000.

[2] Howard, June.New Essays on 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2]Howard, June.New Essays on 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A.Zagarell, Sandra.Country’s Portrayal of Community and the Exclusion of Differenc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3]A.Zagarell, Sandra.Country’s Portrayal of Community and the Exclusion of Differenc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4] Davitt Bell, Michael.Gender and American Realism in 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4]Davitt Bell, Michael.Gender and American Realism in 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第6篇

一、焦虑感染机制

在张奇勇学者在2013的研究论文根据外国学者研究 (Falkenberg, Bartels, &Wild2008) 提出原始性感染理论和情绪感染发生机制。笔者愚以为焦虑作为情绪的一部分, 其感染机制与情绪大同小异。因此在张奇勇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将焦虑的感染机制与其联系, 对焦虑感染的链状效应有了初步的概念阐述。

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 将自我焦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表述给他人, 对方在接受这份表述时大脑对他或她的情绪进行分析, 大脑在进行一种“无意识的模仿”。当这种焦虑情绪影响因素与聆听者产生共鸣, 那么他或她的焦虑情绪在不自觉间中感染聆听者, 这一部分正是隐藏在人大脑皮层的镜像神经系统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通过对焦虑者行为进行聆听者又在生理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 聆听者已经在心理和生理两反面体验到了最初讲述者的焦虑情绪。这就是焦虑感染。而聆听者又再次将自我焦虑表述给第三人, 只要条件适宜, 那么又会产生焦虑感染。从焦虑信息的传递到镜像神经系统产生的不自觉模仿再到被感染者的实际生理反馈, 不断循环往复以一传百, 以百传万, 形成了链状的焦虑感染关系, 这就是焦虑感染的链状效应的初步概述。

二、就业焦虑的链状效应所产生的社会“涟漪”

陈寒学者在2014年根据自己对焦虑的相关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的应对方式, “积极应对方法”和“消极应对方法”, 这也同期得说明大学生对焦虑的心理应具有一定的风险认知, 并采取相对正确的应对心理与行动。积极的应对心理和行为对焦虑者自身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而消极的应对心理和行为则会更多地产生消极的影响, 焦虑的链状效应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应对将直接影响焦虑链状效应过程中所荡起正面积极的影响抑或是消极的负面影响。

一个气球若不停歇地被注入气, 在前期气球不断增大, 但到了后期气球的容气量达到巅峰时气球就会爆炸。焦虑也有一个适宜值。

就业焦虑的前期, 焦虑会转化为一个人奔跑的动力。这种焦虑会帮助焦虑者意识到社会的差距, 进一步推动自身的发展建设。后期的焦虑过度则易在不自觉间形成抑郁的病态心理状态, 从怀疑、逐渐失望到绝望。社会人才的供应源也相应的减少, 国家的建设发展机制则受阻。夏学銮学者也曾提出个体焦虑成为的社会中紧绷的琴弦, 屡见不鲜, 那么这种心理焦虑就会转化为吴忠民学者在先前提出的“社会焦虑”。

愚以为焦虑的链状感染应当存在。有学者提出情绪转移过程相关的调节模型, 也说明感染焦虑之前主体的情绪状态影响焦虑的感染程度, 而我们便是调控焦虑感染程度的主观因素。

三、总结以及应对措施

焦虑在镜像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形成链状效应, 这个效应的范围广、时效长, 产生的影响好与坏掌控于我们自己。

众多文献对大学生焦虑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 相较于国外文献国内虽起步晚但也在积极地寻求应对焦虑的对策

(1) 于校方而言, 目前各大高校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但这是从事后的控制, 防患于未然应当从事前对大学生教育, 传授调控焦虑的方法等。

(2) 于大学生而言, 在Kumpfer学者在1999年提出“心理韧性模型”中也说明了当个体处于某种危险因子的重重包围下或受到消极心理影响会产生心理韧性的再一次组合和回归性的再次组合。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可控因素减少焦虑感染的程度, 发挥焦虑的积极作用

(3) 于社会而言, 当今的社会建设需要源源不断人才, 如何建立合理人才建设机制与解决大学生焦虑感染的链状效应直接挂钩。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就业辅助政策, 调节就业门槛但并非降低, 人才选拔机制多样化同时化解唯分数论。

现今据笔者收集数据国内相关焦虑的论文期刊共计有86646篇。针对大学生的焦虑就有2428篇, 其中期刊共占了73%, 相关的硕士论文占了20%, 同2017年与社会焦虑相关论文调查仅有三篇相比增长了164%, 可见现今大学生的焦虑问题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问题。愚以为我国对个体焦虑程度调查依旧主要依赖于以往的SAS调查表。笔者展望能从实际调查数据寻找到更多实际解决策略或者更多以大学生视角去解决大学生焦虑问题, 此外加强对相关测量焦虑程度的数据工具的研究。

摘要:在大多数人眼中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成为再平凡不过的事, 然而焦虑作为一种特殊的情绪也会形成一种情绪感染的链状效应, 这种焦虑感染有着有序的过程性、时间上的持续性、受影响群体的广泛性, 在以往学者所提出的情绪感染发生机制的基础上研究焦虑传递的原因, 在对焦虑感染研究过程中散发思维对焦虑感染可能途径联系焦虑感染发生途径进行浅析, 并在结合以往学者观点总结得出该过程中可能受到的部分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希望该文献综述结果能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有所启示。

关键词:焦虑感染,链状效应,心理学

参考文献

[1] 张奇勇, 卢家楣, 闫志英, 陈成辉.情绪感染的概念与发生机制.心理学报.科学出版社, 2016

[2] 叶浩生.镜像神经元的意义.心理学报, 科学出版社, 2016

[3] 王潇, 李文忠, 杜建刚.情绪感染理论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科学出版社, 2010年

[4] 张奇勇.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及其调节模型———以教学活动为取向.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上一篇:执行工作范文下一篇:端午祝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