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5-03

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关系到免费学前教育,比较适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如何让普惠性学前教育更好地为免费学前教育服务,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普惠性学前教育;免费教育

近期,学前教育义务化又再次引起大家热议。支持者认为:由于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学前教育的义务化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反对者则认为学前教育义务化所带来的強制性,必然会影响家长在教育上的选择权利,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但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大家都认同,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始,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前教育终将会过渡到免费教育,慢慢走向义务教育。从这一角度考虑,大家的争论归根到底不在于学前教育是否会纳入义务教育,而是何时被纳入义务教育。在把学前教育变为义务教育之前,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前教育变成免费教育。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逐步向免费学前教育过渡,最终走向学前教育义务化,会比较适合现阶段,甚至是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实际情况。

首先,增加政府投入,普惠性学前教育初显成效。

我国财政性教育的投资相对于国防、经济等方面还是相对短缺,这就造成了整个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而且,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的重点往往放在高等教育及初等教育方面,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少之又少。以广州为例,2012年广州市投入4个亿用于发展学前教育,仅占教育经费的2.12%,占财政投入的0,29%。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时,公办幼儿园数量的短缺及民办幼儿园的质量良莠不齐造成了“入园难,入公办园难上加难”等社会问题。

对此,不少学者都认为,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政策是现阶段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根本。如王海英认为学前教育普惠性能达到通过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公平,救助弱者以阻断贫困代际循环。索长清则认为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反映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实现学前教育公平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等的价值诉求。秦旭芳、王默借用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研究内容,从教育普惠政策的价值选择、合法性和有效性三个价值向度进行价值分析,提出解决“入园难”,普惠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是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价值体现;符合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原则,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是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合法性体现。

在两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曾表示,2010年《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提出了发展学前教育,应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在这几年间,全国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期和第二期已经顺利完成,并初显成效。第一期,中央财政拿了500亿,地方财政拿了1000多亿;第二期力度也很大,现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从2010年的50%提升到2015年的75.5%,全国在园的幼儿已达4400万人,这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全国各地把“普惠性”引入到学前教育领域,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学前教育的普惠政策。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16年底,广东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共10166所,占比58.80%。今年1月出台的广东教育“十三五”规划明确,全省将强化学前教育规划建设,到2020年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

从以上的数据说明,普惠性学前教育是比较符合我国现时的国情,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扩大了教育的公益性范围。也为我国实现免费教育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今后,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投资中,应该增加普惠性幼儿园的数量,强调办学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满足广大适龄儿童入园的需求,尤其照顾是中低收入的家庭和外来的务工家庭,让办幼儿园成为一项造福百姓、提高全民素质的公共教育事业。

其次,外国免费教育的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启示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大量的研究证明,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有效地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各国政府都意识到学前教育对于人自身的发展、家庭的和谐及国家、民族的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换而言之,学前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生产力及竞争力。故近年来,不少国家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及投入,尤其关注学前教育的公平性。为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的儿童活动平等的学习机会,许多国家及地区都纷纷推行了免费的学前教育,大力普及学前教育。例如美国的“普及学前教育运动”(Universal Pre——Kindergarten)及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Sure Start)等等。除了发达国家,不少发展中国家例如古巴、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免费的学前教育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儿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让学前教育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这些政策和经验对于我国制定并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首先,这些国家实施免费教育的根本保证在于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政策制度中明确,政府作为最大的公权组织,是推行学前教育免费的主要责任人,推进免费学前教育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为每一名儿童特别是弱势儿童提供普惠的、免费的学前教育服务,实现教育公平和有质量的普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虽然被国家重视并大力提倡,但在国家层面上也仅仅在《意见》或在领导人的报告中被提及,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法规制度。而在地方部门中,也只是以三年行动计划为蓝本,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既然在实践证明中,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有推动的作用,我们应该把此做法以法规或制度的形式将之规范化,让普惠性的政策发挥最大的效用。

同时,在世界各地及地区推进免费学前教育过程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实施普惠性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优先并重点关注弱势群体,这是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儿童平等地享有学前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则明确提出农村优先、原住民优先、低收入家庭优先等政策举措,体现出明显的弱势优先、保障公平的价值取向。

总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关系到免费学前教育,甚至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故我们应该加大对其的重视,让普惠性教育成为推动我国免费学前教育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叶平枝,汤建静.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吗?——以广州市学前教育发展为例[N].2014.

[2]王海英.从特权福利到公民权利——解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普惠性原则[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2).

[3]索长清.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诉求[J].教育导刊,2013,(3下).

[4]秦旭芳,王默.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研究,2011(12).

[5]王晓易.学前教育该不该纳入义务教育[EB/OL].(2017-03-12)

[6]庞丽娟.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免费政策:特点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1下).

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初期阶段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正是本文所涉及的僵化现象。 大学生认为自己英语学习进步较快的时间是高中阶段,而学生感觉自己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的时间出现在大学一年级的最多,这说明大学阶段是僵化容易发生的时间,尤其是大学一年级。 因此,僵化现象是大学英语学习中一个非常普遍和不可避免的现象,是一个困扰着许多高校英语教师和大学生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解决但又急需解决的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的问题。

2僵化的定义

过渡语僵化(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是过渡语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972 年,Selinker首次在 《过渡语 》一文中提出了 “僵化”这一概念。 他假设“僵化是一种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机制”,“僵化的语言现象是指操某种特定母语的人倾向于在和目标语相关的过渡语中保留的语言项目、规则和次系统,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他接受的目标语解释和指导有多少”。 同时,他还指出,“僵化结构式一种潜在的表现形式,即使看似已经解除了,它仍然会重新出现在过渡语的输出中”,这一现象被称为语言的回退(Backsliding)。 1996 年,Selinker将二语习得中的最终学习状态(Ultimate Attainment)视为僵化了的过渡语,并且指出任何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不能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

除了Selinker之外, 还有许多研究者为僵化下了定义。 其中,对僵化的最新定义出现于2003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Zhao Hong Han从认知和实证两个层面对僵化下了定义。 她指出,在认知层面上,僵化是导致过渡语形式永久性固化的那些认知过程或潜在机制;在实证层面上,僵化是一直保留在学习者口语或书面语中固化的过渡语形式,无论学习者以何种语言输入或者做出何种努力都不会改变。 这一定义实际上是Selinker对僵化最初定义的延续, 它指出了僵化是一种认知机制,而且暗示了僵化表现为固化的非目标语形式。

3大学英语学习中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僵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除了通过英语课堂学习接触英语,其余的生活学习是完全浸泡在纯汉语的“大环境”中,而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学习也无不受到“课堂模式”这个“小环境”的种种约束。 因此导致僵化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 与大学英语教和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3.1 认知因素

语言学习是一种认知行为。 衡量学习者是否掌握语言并不是懂了多少,而是要看他语言运用如何。 现在大学生存在着一个认知观念上的误区,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掌握语法规则、做大量习题,这就导致了英语学习方法上的失误。 如,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单词不是在英语阅读中通过语境掌握, 而是按照词汇表顺序逐个记忆或边读单词边写的方式记忆。 笔者看到许多大学生都是从词汇表A部分单词开始背诵,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很难将这些枯燥乏味的单词记住并灵活运用, 此种背单词方式的低效率,往往会使学生日渐失去学生英语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认知上的偏颇, 从而导致僵化现象的产生。

3.2 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影响二语习得水平的关键因素。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英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动机, 即激励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因与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以及心理冲动。 持有内在动机的人对其从事的活动本身感兴趣, 如学习英语活动本身就是学生追求的目的,他们由于爱好、求知欲等,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并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外语学习者受到外部情境的支配而不得不学习外语,如学生是为了获得文凭、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等而学习英语, 这种被动学习英语的消极情感因素是产生僵化现象的另一个原因。

3.3 环境因素

适当的英语语言环境,即进行听、说、读、写的环境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先决条件。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属于外语学习,即主要在课堂教学方式下进行有意识的学习, 学生很少有机会与英美国家的人进行直接交际,存在着一种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所以英语学习就很难在文化层次上得到提高, 也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英语学习环境和学风密切相关。 学生受到不好学风的影响会慢慢地失去学习积极性, 最终导致僵化现象的出现。

3.4 教师因素

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也是英语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课堂语言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目标语的感知和理解, 而对于语言的感知和内化是学生完成语言使用功能的前提。 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语言形式与原有的语言知识积极整合构建的认知过程。 语言输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理想的语言输入应该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输入,并且转化为可理解输入。因此,教师本身的教育背景、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等都会对英语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局面就是大学英语教师忽视对学习主体即大学生的研究, 即没有研究如何激发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虽然在课堂上,教师将教材分析地很细致和全面,但是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这也是导致僵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4缓解僵化的策略

通过以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大学生英语僵化现象的形成有其客观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原因是中国现有的汉语环境下不可避免的。 但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僵化多属于暂时性的僵化。 因此, 如何提高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效率,如何打破大学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现状,需要从教师到学生全方位的努力,更新观念,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克服客观环境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缓解僵化现象。

4.1 引导学生改变认知观念,积累大量英语语言知识

学生需要转变英语学习的认知观念。首先,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僵化现象,从而学好英语,就需要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语法知识、词汇量、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都是英语学习者需要学习掌握的相关知识。 大学生课外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背英语单词,而是需要通过有益于英语学习的英文原版读物、英文报刊、 英文电影等素材, 使学生不断积累大量的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 其次学生要转变把英语学习视为考试过关或谋取职业不得已而学之的思想,不要被动地在老师的安排下学习,要有意识的随时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充分利用英语课堂时间和合理安排课外英语学习和活动。

4.2 帮助学生调控情感因素,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

首先,学生需要树立积极的情感状态,不能对英语学习持排斥态度。积极的情感能够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 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积极学习态度,了解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其次,学生要增强英语学习动机,因为学习动机越强烈,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就越高, 从而学习效果也会越好;最后,学生要增加英语学习时间,加强英语背诵输入。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而存在差异, 加强背诵输入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和巩固语言知识, 增强对英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和英语语感,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汉语干扰,从而更加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最终促进英语学习,缓解僵化现象。

4.3 营造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环境氛围

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首先,由于大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悬殊,教学建班制需要按照英语水平高低分班实行分级教学。由于过渡语本身是一种动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特点。 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不断加强和巩固所学知识,以避免回复性。 实行分层教学,教师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知识的反复巩固和操练,从而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 其次,学校需要不断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大学英语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让学生能够把英语真正“用”起来,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的各种媒体,将英语这一语言要素插入其中。 同时,英语第二课堂应善于捕捉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在校园内开展各项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竞赛等形式各异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4.4 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英语素养和完善英语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在使用目标语进行教学时,教师既要注意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又要尽可能多的创设语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进行语言输出。为了增加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 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堂氛围, 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创造机会。其次, 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阶段。 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确定如何使用教材,用什么教学手段,布置什么课后作业,组织什么课堂活动为学生营造英语环境, 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鼓励他们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气氛中。最后,教师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英语语言知识外,也需要向学生讲授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边学习边摸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5结语

僵化是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部分导致僵化现象的原因是客观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僵化就无计可施。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增强对英语目标语形式特征的整体敏感性,确保语言输入的质量。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打破僵化困扰,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摘要:过渡语僵化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又不可避免的现象,其表现为英语学习者达到一定英语程度后就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本文重点分析了大学英语僵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探讨如何缓解僵化现象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改善大学英语学习效果。

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概述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推广,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各级单位均开始相关的研究培训,但是对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区别比较模糊,误以为会计信息化仅仅是会计电算化概念的简单改进,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仅仅体现在概念和口号之中。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网店等新事物的出现,会计核算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传统处理业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工作需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改进来适应信息时代管理需求的新变化。借用网络技术对会计工作进行改革,改革主体为会计理论、会计事务及会计人员,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满足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新要求,可以实现企业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银行、税务、投资者)之间建立网络连接,实现各部门间的数据采集、处理等,并实现动态化管理。

二、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的现状分析

会计电算化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算盘模式,在很多时候电算化将会计的计算变得简单,尤其是企业规模扩大后,会产生更多的数据,大量的计算采用传统的手工计算手段难以胜任,会计电算化可以大大降低人工计算的劳动强度,可将会计人员从繁重复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会计电算化可以采用固定的软件程序进行准确计算,可大幅降低出错概率。经过多年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会计核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会计电算化自身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和“重核算轻管理”理念无法满足信息共享和提升管理的需求,会计工作已经由单一计算系统向多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转变,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以财务软件为核心,集计划、管理和分析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价值。会计信息化功能丰富,不仅具有电算化的数据计算能力,而且具备更好的开放性和数据共享优势,同时会计信息化相比会计电算化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虽然会计信息化相比电算化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企业会计工作向信息化过渡仍存在一定难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对会计信息化理念掌握不清晰

由于固有的观念和意识,很多人认为会计的作用就是核算,信息化过程仅仅是用计算机来取代传统账本,认识不到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以研发型企业为例,在企业生产运营中,设计、制造、物流、售后等信息均可以和财务系统挂钩,信息化可打破部门间边界壁垒,通过会计信息化可很好获知产品销售、市场和库存等,对信息处理后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的市场实时动态。但很多企业管理者沿用会计电算化的旧理念,将会计功能定位于简单的核算功能,没有对会计信息进行记录、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也没有去针对企业的管理需求和经营模式进行适应性改进,因此企业很难在引入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获得管理上的提升。

(二)缺少相应社会支持

企业发展源泉均是来自于社会提供的各种资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5G技术的推广,我国社会已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到企业会计的日常工作中。但是,会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阶段,社会提供硬件、软件和人力资源支持存在缺失,尤其是相关负责人员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和挑战性不了解,不能将理论知识固化到实践活动中。此外,会计信息化的优势不能普遍深入人心,很多人感觉信息化难以触及,所以加大会计信息化的宣传培训力度,才能促使会计信息化完美融入到社会中。

(三)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尽管我国推行了多年的高等教育和专业化教育,知识型社会建设程度也日益加深,但是会计信息化涉及多个领域,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的刚需,从事会计信息化员工需要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知识和良好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但是学校教育专业化强,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急需的复合人才。社会中存在大量针对会计信息化的职业培训,但是专业培训时间较短,很多人基于上岗,不能很好掌握会计信息化的技能。由于很多从业者传统会计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能很好适应全新的信息化工作要求,进而使企业的会计工作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相悖,无法让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稳步过渡,甚至产生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式不当,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企业软系统配置不足

近几年,我国企业发展迅速,很多企业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企业从传统制造型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无法回避会计采用信息化的工作模式,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很多企业在规模扩展的同时,缺少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尤其是如何运用网络、管理平台和会计软件管理企业运营,也有很多企业急于引进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确定是否适合本企业,且专业人员缺乏相应配置,导致会计电算化不能很好向信息化过渡。

三、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稳步过渡的策略

(一)提升从业者的个人素质

会计信息化应用的主体是人,人的业务水平决定了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因此,会计信息化类培养应进一步受到各方面重视,国家应继续加大信息化教育投入资金、批准更多高校设立信息化相关专业;企业也应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积极推动会计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搭建人才梯队,从学历、技能等多方面建立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团队,同时根据会计信息化需求,培训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和各类的操作人员。

(二)改变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的领导和基层管理者要逐步重视信息化工作,提高对信息化认知水平,转变观念,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需要得到领导和基础操作者的实质支持。在会计信息化引入初期,需指定专门的执行部门,强化各部门之间联系,充分发挥出财务软件功能。在企业的信息化正式运用中,缺少对相关业务建设拓展力度,会计信息化所具备的功能被限制在各种规章制度中,会计信息缺少实效性,不能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导致管理者无法及时获取企业发展决策所需的重要数据,因此企业应以会计信息化为基础,整合各部门业务协同发展,开展一体化建设,进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整体效益。

(三)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很多企业引入会计信息化系统后,认为可以坐享信息带来的成果,而忽视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或者仅仅开展了部分业务的系统建设工作,但缺少长远整体规划,盲目使用信息化指导企业各项工作,不仅影响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甚至不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预定目标。企业信息化建立首先明确会计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并建立会计信息化的长久规划,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稳步迈进,需要不断完善软件系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业务、财务、生产一体化,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链接,推动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

(四)增强企业间的经验交流

很多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很难将信息化更好运用,因此定期开展会计信息化技术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和同行业的相关企业的交流,借鉴应用经验可以很好避免在使用过程走弯路,必要时可以与高校、软件公司共同举办学术交流会,将工作的不足和难点进行梳理,形成课题进行公关,既可解决企业问题,也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

结束语:

针对企业如何实现由电算化向信息化稳步过渡问题,提出以提升相关人员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增加信息化建设,并积极向同行业吸取经验教训,以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本文以会计从电算化向信息化转变为出发点,分析了会计工作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详细提出在企业中如何将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稳步过渡的策略,给会计信息化更好的应用提供很好的参考意见,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稳步过渡

参考文献

[1] 苗启涛.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6(10):150-152.

[2] 刘兆蓉.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加快林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3(09):215.

[3] 段楠.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10-15.

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过渡期间, 政策变更的影响

(1) 申领增值税发票的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9号文件规定, 新办纳税人增值税发票开票限额为10万元, 专用发票单月最高领用25份, 普通发票为50份。实务中, 公司应关注对“新办”和“首次”的理解, 区别公司合并新设、分立新设和设立独立核算分支机构, 防止因增值税发票限定而影响业务的拓展。

(2)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依据财税[2018]33号规定, 税率调整的起始日期为5月1日。这个日期指的是增值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同时,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18号规定, 对补开发票、红字冲回并重新开具发票和手工选择原适用税率进行了规定。理论上, 可以依据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区别5月1日前后进行管理, 但在实务核算中, 最难以把控的是纳税业务跨“5月1日”数据分割。因此, 在过渡期间, 公司应针对此类业务, 开展客户沟通、税务沟通, 补充业务协议, 防止因业务基础不够而导致增值税发票开具错误问题, 最终导致补交税款和滞纳金。

(3) 规范交易行为的规定。经济业务的发生是税收业务的基础, 规范的经济业务是避免税收风险的首要因素。以合同、协议和补充协议等形式为基础的规范经济业务的手段是一种常态, 但其内容也多受到国家政策、业务变化的影响。因此, 公司除了在合同等书面协议中明确交易必须具备的产品数量、单价、结算时间等内容外, 应加入政策变化、实际环境变化后协商调整的内容, 在实务业务执行中, 及时启动协商、争议程序, 完备业务规范, 防止税收风险。

二、过渡期间, 增值税实务案例分析

税率调整过渡期间, 对16%或17%税率的选择成为公司在开票时面对的重点问题。对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点的判断, 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了总结性规定, 对特殊行业也出台额相关的规定, 但是在实务操作中还是存在难以判断的情形, 下面以A发电公司 (以下简称A公司) 为例, 列举一些比较特殊业务的实例, 对相关实务判断进行分析。

案例1:A公司2017年与Q公司 (非供电公司) 签订了多年双边交易合同, 合同终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合同对供电规模、执行价格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结算时间在每月的15日。A公司在过渡期间如何开票?

税法规定, 发电企业销售电力产品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为电力上网并开具确认单据的当天。如果A公司电力上网并取得确认单据的时间为2018年4月20日, 则A公司纳税义务在4月20日已经发生。而在5月15日开票结算时, 理论上, 应对上网电力的数量在5月1日前后进行分别确认, 进而分别按17%、16%的税率进行开票。但实务中, 为简化工作量, A公司可以在5月15日对电力产品全部按16%的税率开票结算。如5月1日后, 发现之前业务需开具红字发票调整, A公司应先按17%的税率开具红字发票, 再开具17%的蓝字发票。5月1日, 客户索要之前已经提供电力产品并且A公司已纳税申报的发票, A公司应开具17%税率发票。以上有关数据, 在填写纳税申报表时, 应填写在“16%税率”栏次。同时, A公司应对该事项或合同向税务机关说明。

案例2:A公司与B供电公司签订合同, 由A公司向B供电公司提供电力, 双方约定每月10日对之前的供电数量进行核对, 并在两日内开票结算。A公司在5月10日如何开票?

税法规定, 发电企业向供电企业提供电力的, 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为双发核对计数量, 开具抄表确认单据的当天。因此, A公司增值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为每月10日。A公司在开票时有两种选择:一是A公司与B公司进行沟通, 协商一致, 全部按16%的税率开具发票;一种方式是对5月1日前后的供电数量进行分割, 在与B公司协商一致的情况下, 分别开具17%、16%税率的发票。后一种方式虽然与上述税法规定不一致, 但符合经济业务的实际, 且主观上不存在偷税、漏税, 也不违反税收的本质原则。而在实务中建议执行第一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 两种方式都需要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 必要时进行书面备案。供电企业向发电企业提供电力的, 也应按照上述方式进行。

案例3:A公司与C公司签订合同, 双方约定2018年3月到6月期间, A公司向C公司销售500只电表, 并向其提供安装服务。A公司如何开具发票?

税法规定, 发电企业销售销售除电力产品以外的其他货物, 应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界定执行。因此, A公司如未对电表和安装服务分别核算, 应全部按照电表适应的税率开具发票, 反之, 则分别按适用的税率开具发票, 即按17% (或16%) 、6%分别开具发票。具体情形区分:如合同约定分期收款, 在5月1日前的, 开具17%税率的发票, 之后的开具16%税率的发票;为约定收款时间的, 与直接收取全款、预收货款的情形一致, 即按电表发出的日期确定。

三、过渡期间, 税收管理建议

(1) 认真研究政策, 做好管理调整准备工作。在政策研究上, 要将公司的实际行业、业务管理与政策相结合, 不光要研究单个政策、单独税种的政策, 而且要延伸到关联的税种和业务, 如增值税对其有关附加税的影响, 增值税应税项目运用到个人消费领域时对个人所得税的影响, 当以含税签订合同时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要依据增值税“增值”纳税的实质, 不光要关注销售业务, 而且要关注采购业务。在管理调整准备上, 要尽量实现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同时学习, 将管理会计的思维纳入调整的指导中, 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交融, 避免增值税实际管理冲突, 特别是开票、取得发票过程中的矛盾。

(2) 加强税务沟通工作, 提前介入争议业务的处理。在整体形势上, 增值税的深化改革, 是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 其伴随国地税合并、个人所得税改革、简政减税降负的落实等一系列改革, 同时, 增值税政策的变化, 在实务执行中, 使征管双方都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税务机关也处于管理波动和调整的时期, 需要公司提前关注和业务对标。在征纳税业务层面上, 针对相同政策条款和行业业务, 因过渡期间的出现, 税务机关和公司可能产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这需要公司提前与税务机关统一认识, 防止因认识的不同而产生税收风险。在权威上, 因税务机关是政策执行者, 公司必须就存在争议的事项事先征求实务机关的意见, 同时也可向其申请启动异议申报程序, 使其向上级机关报备异议。

(3) 加强与客户、供应商的沟通, 及时解决争议。就税种本身来说, 增值税属于流转税, 其计算方式为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 销项、进项与客户、供应商存在莫大的关系, 起产生的纳税关于公司、客户和供应商各自的利益, 过渡期间, 增值税相关政策的调整影响, 必将体现在具体业务的操作上的冲突。就纳税筹划来说, 过渡期间, 销售和采购领域的增值税筹划的实现, 必然来自客户、供应商的配合, 在整体业务层面达成的利益统一体, 更能实现税收筹划的目的。就个公司目的而言, 追求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争议的解决。因此, 在增值税政策过渡时期, 公司业务层面应加强与客户、供应商的沟通, 为公司纳税管理管理争取业务基础。

摘要:本文依据增值税新政策, 在简单介绍因政策变化对实务影响的基础上,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过渡期间增值税管理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解析, 最后提出了有关的建议。

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至2009年我院门诊病人68例, 患者为年龄>40岁、月经停止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健康妇女, 平均年龄51.7岁, 月经停止时间5.2年。患者平均体重56.9kg, 收缩压123.7mmHg, 舒张压71.2mmHg, 心率78.9次/min。所有患者在8周内血液E2<30pg/mL, FSH>40IU/L;3个月内没有使用过任何性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此外, 宫颈刮片无异常、有潮热或骨关节痛等更年期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按照《绝境过渡期和绝经后激素治疗临床应用指南》来确定用药的适应证, 无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病人符合标准后, 采集病史及人口统计学资料, 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及妇科检查, 并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及乳腺、盆腔B超等 (采用经阴道色超声, 给出双侧内膜厚度) 。应用Kupperman对检查结果进行评分。在病人知情并无异议的情况下, 应用口服补佳乐1mg进行治疗, 每天1次, 配伍醋酸甲羟孕酮片2mg, 每天1次, 绝经者连服3个月, 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 对性激素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差异性比较, 同时应用卡方检验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总体数据进行差异性比较, 以确定性激素在治疗妇女绝经期与过渡期疾病的疗效。

2 结果

研究表明, 应用性激素治疗后, 患者的E2值显著升高 (P<0.05) 、FSH水平显著下降 (P<0.05) , 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增加 (P<0.05) , Kupperman从平均29.41将为平均3.71 (P<0.05) (表1) 。总体对比, 应用性激素治疗后, 患者的症状显著改善 (P<0.05) 。

注:χ2test, df=2, P=0.013

3 讨论

在机体因缺乏性激素, 而发生健康问题的情况下, 在医疗上需要外源给予具有性激素活性的相关药物, 用以纠正与缺乏性激素相关的健康问题[2]。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人类寿命不断延长, 妇女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 也应该从性激素治疗中获益[3]。因此, 理想的治疗方法应该有效对缓解绝经症状, 同时预防泌尿生殖器官的萎缩, 预防绝经后骨量的加速丢失, 保护心血管的正常功能, 不增加癌的相关危险。然而, 随着性激素在绝经后及过渡期妇女的广泛应用, 和一些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专家和学者对性激素对绝经后及过渡期妇女的作用存在很大争议。用于治疗的雌激素可以分为天然与合成两大类。天然的雌激素主要包括E1, E2和E3, 以及其他的结合类激素[4]。近期许多实验表明, 长期接受性激素的治疗能够有利地控制血糖, 性激素可能通过作用于血管的内皮细胞来维护正常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 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此外, 性激素在治疗和改善更年期症状, 减少骨折发生等方面具有有益作用。目前研究表明, 性激素治疗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及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是有益的, 但不主张应用性激素治疗对绝经后妇女进行冠心病, 中风及其他慢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鉴于以上各种情况, 笔者建议在治疗前要适当选择病例, 排除对用药禁忌的患者, 对用药患者加强监测, 同时与患者做好心理上的沟通, 做到让其知情选择, 全面权衡利与弊, 使其自身对治疗风险有一定了解和心理准备。用药的前几个月需要每1~2个月复查血E2水平, 并结合症状的改变来调整用药计量, 尽量做到个别对待, 区别治疗, 争取以最小剂量得到最佳的疗效, 并将风险降到最低。还要强调, 在治疗的过程中, 至少每年都应该进行血E2、子宫内膜厚度、乳腺超声的监测,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随时终止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性激素治疗在妇女绝经后与过渡期疾病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FSH、E2、子宫内膜厚度、kupperman评分作为疗效的评价指标, 将性激素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性激素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性激素治疗在绝经后及过渡期相关疾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性激素,绝经,过渡期

参考文献

[1] 高艳萍, 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脑功能影响的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1, 10 (1) :59.

[2] Dirk V, Liesbeth V, Steven B.Androgens and Bone[J].Endocrine Reviews, 2004, 25 (3) :389~425.

[3] Visoli CM, Brass LM, Keman WN.A clinical trial of estrogenreplacement therapy after ischemic stroke[J].N Engl Med, 2001, 345 (17) :1243~1249.

上一篇:吉登斯社会结构讨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多媒体艺术传统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