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高职范文

2024-07-08

北京中高职范文第1篇

摘要:中高职的衔接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探索如何突破原来学制、课程体系各自为政的制约,开创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实现课程无缝对接、教学过程无重复,达成中高职的真正“衔接”。

关键词:护理专业;探索;突破;衔接

最近几年,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发展很快,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在增加招生人数,扩大教学规模。随着这些年国家经济的大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扩招步伐的前进及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人们对自身不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毕业生也想继续深造,争取到高等职业学校获取更高一级的文凭和高等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年,中职学生通过单考单招、“3+2”五年一贯制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人数持续不断地增长,浙江省更是率先提出至2015年,中职生的升学比例要达到30%这一目标,且浙江省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比率与全国不低于60%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中高职衔接无疑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及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逐步扩大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权和学习者自主选择权,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在中高职衔接中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很好地将中高职衔接起来,可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也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中职与高职在具体衔接的过程中,把教学及课程的衔接视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培养目标衔接的基础上,要根据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求,建设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教学体系,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有效途径。

二、我院实施“2+3”的中高职一体化护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以人的健康服务”为宗旨,是护理专业学习的大目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的革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的护士队伍从以前以中专为主体转向到现在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目前,省内多数为“3+2”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是指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共同办学,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成绩合格,获得中专文凭后,由联办的高职院校进行升学考试,成绩合格者不再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后,则获得高职院校的文凭。而我院实施的是“2+3”中高职一体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中职学校完成两年中职学习,以通识课程为主、专业课程为辅,后3年在高职院校学习。5年的学习课程安排,实现课程体系设置的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一次设计、分段实施,中高职过渡阶段安排为期1个月的岗位认知实习,1年的顶岗实习在高职阶段完成。我们认为,5年的统筹安排,着重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技能训练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协调一致,达到“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但“2+3”的中高职一体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外尚缺可借鉴的经验,尤其是教学中的衔接问题较为突出。事实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是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并相辅相成的。因而,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不仅专业对口,还有利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双赢”发展。

三、目前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的問题与改革思路

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衔接深度和广度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技能训练课“倒挂”等课程衔接问题,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中高职的实质性、内涵式衔接;中职教育在为学生持续发展方面考虑得比较少,以至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进入高职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因为许多课程重复,就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吃老本的现象。有些同学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把控不好自己,出现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游戏等相关问题。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高等职业教育乃至一些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向普高升学要求复归的情况。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原则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不扎实、文化素质偏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高职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多地从中职来,而“3+2”模式和单考单招模式都存在中职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导致教育资源出现极大浪费。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在与临床护理紧密联系的课程设置方面有待提高,使高职教育容易迷失自我,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出现高职不“高”的现象。

因而,中高职的良好衔接,需要从招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来完善,而课程体系衔接立交桥的构建,是专业特色形成的关键。我们认为,原来中职管中职、高职管高职,两者互不相干的教育形式要彻底改革,中高职教师要共同协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整体设计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清晰地说明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各自的培养任务,科学安排,分学年实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教育资源优势,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中高职衔接护理课程体系的意义

“3+2”和“3+3”培养模式完全是中职管中职、高职管高职,两者的课程是分离不衔接的,因此,高职阶段的课程很多是与中职课程重复,导致学生在高职阶段很多时候是在“吃老本”,没有更多的新意,产生学习厌倦情绪。如何解决职业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浪费、实践能力脱节等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

前些年,我省已经在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上进行了一定范围的尝试,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为基本原则,把问题或职业活动作为中心,淡化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界限,突出职业特色和职业针对性。例如,实施分类培养和弹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适度扩大对口招生,突破中高职生源衔接瓶颈,加强中高职一体化的大专直通车的教学管理。但在这些尝试中,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和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必须要解决好中职与高职在课程设置方面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问题。

在當今信息时代,教学理念需要更新,应转变为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理念,要考虑到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护理专业学生应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变革性的学习,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方向。

五年制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2+3”模式的改革,有效地解决了中高职衔接“3+2”和单考单招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重复的问题,同时把执业要求贯穿于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突出高职对中职办学的导向职能,保障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本项目拟联合省内相关院校,构建我院独有的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护理教学创新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资源共享,开展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新模式,从而保证中高职护理人才质量,提高师生的受益度与满意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红梅.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护理专业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崔戴飞,饶和平,余文富,等.5年制中高职衔接“2+3”模式的研究——以衢职院护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31-32.

[4]黄梅,袁溧.对口招生模式下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9):22-24.

[5]韩春婷.护理专业对口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以母婴护理与保健课程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77-78.

[6]林萍,修丽莉,陈戴和,医学类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1):44-46.

[7]章晓幸.护理专业“3+2”教学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2):83-85.

[8]Wang Y,Wei S,Li Y,et al.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discipline in China:a descrip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J Evid Based Med,2014 May 6. doi:10.1111/jebm.12102.

北京中高职范文第2篇

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市教委“关于2012年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精神,在深入开展贯通培养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以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和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为衔接载体,依托两校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将原中职和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合理衔接,达到文化基础加强、专业领域拓宽、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经过近一年的试点,两个班75名学生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一步步在付诸实施中。现将近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建立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

中高职贯通得到了两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我校从顶层设计出发,成立了中高职贯通培养领导小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工作小组,构建了比较健全的贯通培养组织机构。探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以规范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管理。

中高职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由中高职院校院长和校长担任组长,由中高职院校的校级领导和相关专业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专门负责院校之间开展贯通培养模式的统筹协调工作。

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负责人、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负责人担任主任或组长,由从事试点专业教学和管理的相关教师担任成员,负责对专业教学和管理进行安排和指导。

教学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协调中高职院校教学实施过程中相关的

1 文本制度并加以落实,建立工作小组例会制度,就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工作开展研究。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的精品专业,中高职贯通教育在我校是第一次试点,学生刚入校就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向学生明确了办学目标和办学要求,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还召开了学生家长会,再次告知和强调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今年3月,我校邀请了上海电机学院的夏建国校长来我校做展望未来的报告,对学生的学业和成长给予鼓励和希望。

二、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试行方案。

注重实践性教学及其课程模块间的相互渗透,培养方案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强调培养过程五年不断线,体现贯通培养的一贯性。构建文化基础、专业核心课、专门化方向课、专业拓展课的“四模块”课程,凸显“三个能力”,即社会能力高、专业能力强、方法能力博。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推行以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其中涉及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关键要素,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在实施贯通培养之前,我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国家相关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对中高职相关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整合教学内容,重新分配课时计划,重新设计课程教材。在专业课设计方面,以职业能力模块化设计开发专业课程,重新梳理原有中高职的课程门类,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突出教学内容对接岗位

2 需求,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按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并分段实施。前三年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把中高职阶段重复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去;后两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实习。在公共基础课方面,也按照一体化设计的思想,做好文化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德育课程等的中、高职层次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实现中、高职层次学习的过渡,提高学习的效率。由于还没有统一开发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相关教材,目前我校都是利用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自行开发相关校本教材用于教学;语数外三门基础课实行三校生联考,目前使用上海市高中统一教材。

三、强化教学实施,提升师资队伍。

我校承担中高职贯通数学课备课组长和专业课与实训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水平,探索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方法,采用立体式多元化教学管理模式,引入联席会议、行业专家等对中高职贯通培养过程进行多元的监督和评价。

师资队伍的能力与素质是确保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落实的保障条件之一。因此,我校加强贯通专业师资队伍的配备,按照优质教学资源配置原则,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推进中高职贯通试点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团队以高职专业带头人为主体、中职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实现中高职师资的强强联合。

优秀师资和教学团队的配备是基础,中高职贯通师资的素质提升是关键。首先,增强教师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理解,明确贯通培养的

3 核心理念,就是打破中高职分段对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明确自身的定位既非中职教师亦非高职教师,而是中高职贯通教师。其次,增强教师对教育对象——中高职贯通学生的理解。目前,试点学生的学籍管理尚处于中职阶段,教师们如何看待这样一批处在高中年龄阶段的“准大学生”,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学习态度与能力等有恰当的把握。最后,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专业技能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贯通培养的实践探索,边研究边实践,为试点工作总结经验。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形式,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根据中高职教育贯通的特点,必须在教学中处理好“学”与“习”的关系,使其完全适应“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遵循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改革的重点是要求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统一起来,将学生的“学”与“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四、开展多项活动,锻炼能力培养品德。

我校德育部门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很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能力品德教育。通过班级的天天检查的小值周,锻炼劳动意识,团队合作;通过仪容仪表检查,文明招呼,培养良好文明习惯;通过军训、东方绿洲准军事训练,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训练;通过黑板报评比、征文、书法竞赛、法律知识竞赛、手抄报、放飞感言、文艺汇演等活动,锻炼学生参与集体,在活

4 动中成长;通过大值周,理解为他人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的雷锋精神;通过主题班会,锻炼同学们的组织活动能力,在总结中提高。上学期还组织学生到电机学院参观,今年三校生的大专辩论赛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用高水准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感染学生。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较高品质、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引领下陶冶情操。以各种节庆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科技、勤奋学习、进取向上,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浓厚氛围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胸怀远大理想、摒弃浮躁之心、潜心学问、博学广才优良风尚的形成。实践证明:开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对高职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产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作用。

五、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长学制下学生动力的保持问题

由于试点专业学生“准大学生”的身份以及他们前三年没有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可能会对个别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进而造成个别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源综合素质比相应中职专业的学生高一些,在前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中,是否出现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被中职生同化的可能?因此,试点专业学生如何能一直坚持在学习、操行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也是试点工作中学生管理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课程教材的设计和实施问题

5 构建一体化的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原本分割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以一定的逻辑对中高职贯通需要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目前在没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的情况下,试点院校主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靠自身的教师力量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并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符合本专业的教材。但是,这种各自为政的课程教材开发,耗费了职业院校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尤其在文化课方面。另外,从公共基础课角度而言,不同专业各自开发的不同教材可能会造成学习内容、进度和难度的不一致。由于生源质量的差异,必然会有学生反映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难度大,难以跟上学习进度。由此设想,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院校为解决这一问题,照顾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将课程难度降低,课程内容减少,则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反映所学内容过少,无法满足其未来生涯发展需要。

六、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施的相关建议。

在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核心因素和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统筹力量开发课程教材

基于不同专业之间公共文化课内容和要求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为了降低学校中高职贯通教材开发的成本,减少重复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避免不同专业的课程教材内容和难度不一,改变公共基础课教材开发的各自为政状态,提高公共基础课教材的质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一批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由已经开发中高职贯通公共基础课教材的试点院校牵头,聚合三方力量,取长补短,根据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特点,结合当

6 前试点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真正适合中高职贯通试点的高质量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贯通培养模式推进的过程中全面推广并使用。

(二)划拨经费支持试点工作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也不例外。作为以专业为主线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由于专业之间的独立性和不可比性,每个试点专业的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千差万别,难以统一开发一体化教材,因此,专业课的教材开发仍以中高职院校为主体。但是,课程教材开发的成本较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适当对试点专业进行专项经费支持,设置校本教材开发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的拨付一方面为学校能更好地开展试点工作提供物质基础,为师生创造更优质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另一方面能极大地提高试点院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的探索之中,有效提升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三)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学习

北京中高职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多,并且计算机用在生活、工作、购物等方面,现在教育方面也在越来越多的使用计算机,对于以前使用计算机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现在更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也用到了网络,当然网络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本文主要从网络体育的概念,网络体育教育优势和局限性,提升网络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等方法,总结如何发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使体育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网络教育 优势 局限性

一、网络体育教育的概念

网络体育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方式,虽然网络教育在其他学科里很早会用到,但是由于体育教育区别其他的教育形式,因此网络教育很少用,但是,随着现在计算机的发展的形式内容越来越多,体育教育也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来进行[1]。

二、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

(一)提供选课平台,

体育网络教育可以有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课,相比于以前同学们都是一起参加体育课学习,不用同学们选择直接学校安排,这样同学们根本就不知道学校体育老师能够传授哪几门体育课,并且还有时候同学们被迫学习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体育项目,记得我上学时就是学校安排体育学习,记得但是我一名女生学了一年的足球,还有的男生学了一年的健美操,我感觉学校这种相安排当的不合理,不能充分增强同学们应该增强的运动方式,现在有了网络体育教育,同学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去选择自己的体育项目,并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去选择体育项目。学生网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老师,这种选择体育教学的模式迎合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能够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让体育课变成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2]

(二)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体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的体育教育便是老师根据自己以前所学的东西交给大家,同学们也不会很自觉的思考问题,但是现在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如果老师某一项教的不正确,同学们便会指正,从此便会对老师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教师面对这样的压力,便会认真预习教给同学们的内容,并且这样也会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带来很大的帮助,从而也给学生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要不断地调整、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教学组织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3]。

(三)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

网络课程作为现代信息爆炸时代的产物,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提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只管记住老师讲解的内容,不必思考老师讲的对不对,这样极大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然而,网络教育的出现恰恰改变了这种教育方式,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学生也可以自主的去学习,不必要跟着老师走,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代。网络教学平台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载体,这种体育教育模式是顺应现代教育的潮流,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喜爱[4]。

三、网络信息平台在高职院校应用的局限性

通过上面我们可知网络体育教学有很多的优点,但是网络教育的正常运行必须是学校满足如下条件。学校要有足够的资金去建设体育教学场地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室内体育馆等等。体育教学网络平台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具有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而且具有高效的互动能力,最大程度地丰富了教学的资源,完备了教学体系,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网络信息平台在高校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网络信息平台对场地、设备要求较高,体育学科教学的主要场所在室外运动场,运动场地的安排和建设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因而多媒体配置较复杂;由于以前的教师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学校还需花费高额的费用请专业的教学老师[5]。

四、提升网络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构建网络平台,优化体育课程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校应根据开设专业,制定针对性强的适合地域、气候特点的体育课程,并完善其课程内容。并且老师和同学们均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教学视频,同学们可以通过视频中的内容区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还会锻炼同学们搜索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寻找更好的资源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这样同学们在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帮助的情况下,会更快更好的学习这项运动,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对这个运动项目的相关部分的理解和学习方法放到网络平台中,供以后的学习学妹学习参考。这样更易于同学们更深刻的记忆这部分内容[6]。

(二)优化平台,合理化管理。

创建了网络平台,我们就要合理的去利用它,并且对于后期发现有更好的方法去学习某项东西,我们还要不断地更新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同学们可以和老师、同学们去交流学习该项运动的新的体会、也可以寻求帮助来更好的学习。同时,随着可以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优平台,并且合理的去管理它。优化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合理化管理对于加强师生的沟通,改善平台应用的局限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未来体育教学主体发展方向。总之,随着人们对网络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网络课程必将迎来它的高速发展时代。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的创新[J].远程教育志.2014,02:3-12.

[2] 史培华.国外网络教育述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05:72-75.

[3] 张杰.网络教育与教育新理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2,05:29-32+68.

[4] 董杰.浅谈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45-48.

[5] 耿才华.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差异性分析[J].攀登.2008,06:157-160.

[6] 刘蔚函.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07,12:161-162.

北京中高职范文第4篇

摘 要: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重视网络环境和硬件设施设备建设,轻视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教学信息化系统应用于教学的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从组织领导、环境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和加强应用等方面,有效推进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教学信息化;教学资源;资源建设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涉及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管理的诸多领域,而重点是教学的信息化。对高校而言,教学仍然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之一,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教学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所有环节信息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现代化的过程。教学的环节涉及教学的外部环境、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教学人员、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教学信息化不仅要使教学各环节实现信息化,而且要将信息的理论、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教学人员(包括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教学资源的作用。

目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注重教学信息化应用,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金教”工程;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提升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信息服务教育的水平;要继续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二、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2001年7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正式提出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的战略要点, 2004年2月,教育部又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基础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同时,有关高校启动了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核心的教学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成并正在逐步完善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为高校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数字化平台、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科学的数字化管理手段。例如,高校校园网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其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许多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逐年增加,基本上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高校的多媒体课程资源建设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构建了优质课程共享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及在线教学、在线讨论等功能。部分高校切实加强了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了跨校区图书借阅及校外访问与下载。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不但能够实现选课、排课、成绩录入、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也能够实现学生、督导、领导的评教和教师的评学等功能。

但是,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各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高校都比较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无论在组织领导、环境建设、资源建设还是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规划,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保证,在应用方面成效显著,而部分高校的领导却不够重视,没有真正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方面,根据江苏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开展的全省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的调查,有近1/4的高校还没有成立教学信息化领导小组,许多高校还缺乏统一的教学信息化的相关发展规划与策略。调查显示已经制订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的占39.3%;制订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标准的占24.6%;制订教学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的占23.0%;制订和实施教学信息化建设激励政策的只占21.3%;制订教学信息化建设考核办法的占18.0%;制订教学信息化资源评价标准的占14.8%;制订教学信息化环境评价标准占8.2%。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建设方面,虽然网络基础设施和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硬件建设比较到位,但无线网络建设与覆盖方面还不够普及,有的高校还没有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大多数高校校内网络教学平台是购买的商业软件,自己自主开发的不多。在已经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中,许多高校缺少网络教学平台的技术标准,在一个校园内使用不同类型的网络教学系统,不便于后期的技术维护和管理。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建设方面,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低水平建设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资金投入也未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根据对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虽然2010年比2009年用于教学资源建设的经费增加幅度较大,但与用于多媒体硬件环境建设和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的经费相比仍然不足,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共享相对落后,建有统一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高校只占50.8%。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建设方面,一部分高校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工作,将信息网络中心(网络管理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整合为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统一管理,技术人员相对集中,不但对教学信息化相关系统、设备进行操作、维护,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还能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自主设计、开发相应的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另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则相对分散,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扯皮,垄断资源,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影响了所在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高校的教师虽然经过一些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但总地说来,其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不强,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能不精。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快,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软件的版本持续更新,而高校教师原有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不能快速有效地获取教学信息资源,即使获取了一些教学信息资源,也不能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水平不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主要还是在形式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把计算机当成简单的演示工具的现象比较普遍,制作的课件绝大部分是PPT课件,主要用于课堂演示,缺乏交互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许多高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而作为信息化教学主体的大学生,其信息素养也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满足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而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不高。

另外,在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和软件平台建设,而轻视教学实际应用的情况也比较突出。校园网、数字化校园、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等相继建成,而实际使用率却不高。还有一些项目的建设纯粹是花架子,主要是为应付各种检查、评比,没有真正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三、促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统筹规划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教学信息化环境

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各项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是各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字化校园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是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基础工程,需要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领导体制、组织架构、制度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证。对于尚没有成立校信息化领导机构的高校,要尽快成立校(院)信息化领导机构,以统一领导和协调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学信息化建设。要整合高校的各类教学信息化资源,包括信息化技术人员、设施、设备、软件等,组建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办事机构,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专业建设队伍,具体规划、落实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2.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资源建设体系,促进优质资源的普及共享

教学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学信息资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数字资源,如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程、专题教学网站等。另一类是间接为教学提供服务的数字化资源,如各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工具书、软件等。

高校要建立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资源中心,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也要为教师应用这些资源提供指导、帮助,如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相关的教学资源,不但要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直接的资源,也要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中心要充分利用各种免费的教学资源进行下载、存储,然后再提供给师生,以避免网络出口带宽的限制,对于互联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建立有效的网络链接,以方便师生的查找和下载。

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共有本科精品课程资源本科课程14344门, 高职精品课程5919门,教学录像34300段,教学课件318494个,教学案例49389份,电子教案309603份,教学大纲51405份,实验实践内容84779个。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资源库。

高校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为教学信息化提供更多的共享资源,并为开展研究性教学、交互性教学创造条件。由“天空教室”开发的中国数字大学城是面向大学教师的免费的互联网教学服务平台。这一平台不仅解决了一般教师设计、制作网络课程的问题,提高了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效率,而且通过短消息、日志、微博、个人空间、社区讨论等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在作业批改方面,设计了高效率的作业批改功能,实现了学生作业的高效批改,系统也能自动长期保留学生作业,拥有自己的教学档案。

3.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信息化,关键是要将信息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有明确的信息意识,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如何查找和获取信息,善于用信息技术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研活动丰富,信息技术对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贡献度显著提高。一句话,教学信息化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因此,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校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沙龙、研讨会来介绍新的信息知识、新技术的应用,交流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也可以通过教育技术部门的短期培训,集中学习某个软件的操作、使用,或者某个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还可以通过参观、学习有关高校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师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愿望。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应该讲求实效,培训结束应组织考核,颁发证书。要把参与信息技术应用学习与培训作为教师和学生重要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指标。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也要积极学习和应用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利用高校已有的信息化环境条件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与过程中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5).

[2]郭宝增,王培光.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2).

[3]杨涛,管刚,李娜.教学信息化及教师素质问题[J].企业导报,2009(9).

[4]孟晓明.制约教学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5).

(编辑:金冉)

北京中高职范文第5篇

摘 要:现代化教育中应用到现代化教育的技术对于教学中的成果有着重大的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教育是当代教育中的必然工具,可以提高现代化教育的进度,最大的保障了现代化教育的师资力量。目前现代化教育已经运用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现在如何发挥现代化教育成为了当代中重中之重。现代化教育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信息化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通过对于现代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希望能在现代化教育中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目标

1、促进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当代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的素质教育由于创新而变得富有灵魂。同时,现代化科技的应用对于现代化教学来说加快了国际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国际之间的交流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在人才的不断培养上,让这些人才拥有先进的思想并在先进的思想中得到创新,学生们可以不断地创新自我,改变自我。现代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以及遇到问题的时候,积极的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的所在,不断的进行创新。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创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打破过去的传统思维,在教学模式中应用到现代化教育技术,让学生也能够充分的接触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很自然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探索,从而找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2、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

对于《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是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这本书充分的说明了,在现代化教育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关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在根据时代的进步而提出来的,推动信息化教学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了关于在高职教学中的改革方法和内容,同时要引进现代化教育,是用来提高老师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的教育中,还是要根据教材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和虚拟想象教学为辅助,将这些辅助教学加入到了课堂中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老师在教学中的传授知识的能力更强。在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将这些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对于这些知识可以更灵活的运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服务性原则

服务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教育中应用现代化技术的目的,让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现代化教育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和知识型人才。在教学中体现的是以服务为根本,是当代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的本质。现代教育的思想要想在教学中得到更充分的应用,必须是以“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现在教育中的教学理念中知识教育的精髓所在。利用现代化教育是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到最好,并且利用现代技术将课堂上的气氛做到最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创新。在学生学习技术的同时,教师要注重服务学生为根本。

2、效益性原则

现代化教育要讲究在课堂上的教育效益性,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对于学习的枯燥无味,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现代化教育要做到适宜、合理和有效性、合适的现代化教育可以将学生带领走向技术型人才,在高职教学中,我国的教育自言还是存在着不足,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还存在着短缺的情况,因此,课堂上的效益行就成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追求教学质量的效益最大化。

3、创造性原则

在现代化教育中,创造性原则就显得非常重要。以现代教育为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大程度上的利用现代化教育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前是一个注重教育的时代,想在科技的发展使得教育教学的日新月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自身的素质提升,为了学生做出一个好榜样。在课堂上的教学中要进行不断的創新,还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且不断的创新。学生能够做到在发现问题时能够独立自主的解决,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在一个问题上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进行思考问题。在现代教育的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不是什么难事。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教学的应用

一个良好的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方式,而课堂又作为现代教育的知识主要传授点,就显得重中之重了。在进行抽象思维的知识学习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将一些难懂得知识点虚拟化的展现出来,使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课下,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巩固而将知识理解的更加牢固。过去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一个黑板一支粉笔一节课就结束了,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现在的现代化教学改变了这种现状,极大地丰富了课堂上的教学,以提高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2、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是在进行理论教学过后进行的综合性训练,是当前高职院校中技能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职院校中的培养主要注重的是技能的培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实践教学中对于那些难理解的知识通过自身的实践能够充分的掌握,而对于较为简单的知识通过实践巩固学生能够熟能生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因为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只是学会了知识的表面,对于知识的本质还没有掌握。通过现代化教育让学生在在虚拟场中可以了解到实习工作的知识能力的运用。

3、教学网络化

进行网络化教学是当前的新型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教学理念,网络化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知识,在课下可以通过高职院校中的内部网站,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并在网站中进行学习的探讨,有能力的老师或者学生能够提供宝贵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突破在时间上的极限,还能突破在空间上的极限,有利于让学生接受广泛的意见,让高职院校的知名度更广。

四、总结

现代化教育推动了高职院校在教育上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的进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教育的模式、技术和方案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现代化教学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它只是辅助现代化教学的工具,利用好了将对于高职教育的工作来说是意义非凡,利用不好,将会影响到整个教学工作的展开,对于何如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是当前的中重中之重,因此还需要广大学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志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J]。中国电化教 育,2005(5):66-68..

[2]韦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界定及应用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2002(22):55-56.

[3]朱培康。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03(1):37-39.

北京中高职范文第6篇

摘 要:将数学文化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使数学文化更好的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应从与专业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把握时机、长期深远等几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职数学教学;融入;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既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又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往人们大多以为文化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文學、历史、哲学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然而研究表明,数学素养也是构成人的文化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将数学文化教育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认识到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数学文化的含义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意识与经验,其在传播、影响、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普遍认为,数学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通常所接触到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其它的一些数学科目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体现,数学知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观点、方法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数学文化,而广义的数学文化不仅包括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观点、方法,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其它文化的交融等等能体现数学人文精神的层面[1]。近年来,数学文化教育在我国数学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职数学教育中也应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

二、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传授学生基本学科知识和职业技术技能,还要注重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数学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创造力,理性的思维方式,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和刻苦勤勉,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文化精神能使人养成周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数学文化素养也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职数学文化教育以知识教育为载体,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学生了解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提高数学素养、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得以具体实现。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目前的高职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停留在枯燥的符号、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计算上,这是多年来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的结果,也是多年来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失败的总结。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将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和数学符号的含义与简洁美进行解释,就会转变学生对数学枯燥无味的观念,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上除了符号与计算以外还有数学史、趣味故事、美的欣赏、人生感悟、哲学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学模式上除了讲和练以外还有讨论、欣赏、撰写心得等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数学课堂变得精彩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有兴趣了。

三、数学文化教育现状与不足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学者最早提出了数学文化观。2001年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以“数学文化”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数学文化教育。课程以数学史、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和数学观点为载体,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叉。2002 年,吉林大学也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数学文化”选修课。之后,很多高校效仿此举,纷纷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数学文化教育初显成效。然而,由于这种选修课模式在高职院校展开仅能使少部分学生受益,同时课程本身使数学技能的培养与数学素养的培育相脱节,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把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基础课教学中,使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技能紧密融合,相得益彰。2008年,天津理工大学苟长义副教授与南开大学顾沛教授共同提出了数学思想融入教学应该努力做到有机地、水到渠成地、画龙点睛地“融入”[2]。2013年,南京理工大学李建军博士等从教学观的树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的选择三个方面讨论了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3]。2014年,邯郸学院数学系讲师王少 等提出在改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应完善教学评价制度[4]。然而,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教学还应从针对性和时机性上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改革。

四、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如下改革

(一)高职数学文化教育应与院校各专业结合

数学文化博大精深,在学时有限和学生精力有限的现实条件下,高职数学教学不能将数学文化介绍的面面俱到,因此融入数学文化时应注意具有针对性。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介绍数学文化既能节省课时又能迅速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在给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教学时,就要介绍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家用数学语言描述经济问题,用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使得经济理论迅速发展。在20世纪共颁奖3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46人。几乎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的获奖成果都用到了数学工具,有一半以上获奖者都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还有少数获奖者本身就是著名的数学家。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不仅是工具上的,其严谨的思想在追求精确和理性的经济学中尤其占据重要的地位。数学文化与专业结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数学文化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

鉴于高职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情况,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更要注意以现实生活的简单实例为出发点。例如,高职数学中涉及到的“有限”和“无限”的概念的区别,可以用“旅客住店”的实例。实际生活中,只有有限个房间的旅店客满以后再来客人就无法安排了。但是,有无限个房间的旅店则不然,客满以后再来客人仍然可以安排。原来在“有限”的情况下做不到的事情,在“无限”的情况下就做到了。这正是常量数学中的“有限”和高等数学中的“无限”的本质区别。这一概念对后续课程中导数,积分的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有限空间扩展到无限空间,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见识得以增长。从常量数学中的静止的思维方式到变量数学中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变化的哲学观点。再例如,在概率论中介绍“古典概型”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体会考试过程中做选择题“蒙答案”的实例。如果一道选择题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而答题者对于4个选项当中的每一个都无法判断是否正确,那么这符合古典概型的“全部基本事件的个数有限,每一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的概念。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数学中概念、知识、思维方法,一方面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思想,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三)数学文化融入应把握时机恰如其分

数学文化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并不是长篇大论的讲数学文化,也不是简单机械地在讲授数学知识之前或之后再单独的介绍一些数学史或数学思想,而是应该将知识与文化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讲解知识的准确时机恰如其分的渗透数学文化。例如,在由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时,其本质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整体由近似到精确”。此概念中蕴含着一个“局部以直代曲”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授课过程中,讲解概念的同时将方法和思想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不死板不冰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生硬不牵强。再例如,积分符号“?蘩”是字母s拉长而成的,s是求“和”的英文“Summa”的首字母,表示定积分是一个特殊的求和过程。通过对表示法的历史由来的解释,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符号明白含义了,对定积分的概念理解深刻了。

(四)数学文化融入应具有长期性和深远性

数学文化教育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不能仅限于某次课中,也不应仅限于课上,而是应该尽量每次课及课上课下都要做。例如,在学生的课下作业中,要注意强调数学表达的精简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学生应该理解,数学语言系统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数学表达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同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培养利在一时,文化培养功在千秋。高职数学教学中更多更好地融入数学文化使得数学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魅力,学生燃起了学习热情,提高了思维品质,培养了数学素养,达到了改进高职数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苟长义,顾沛.以数学文化的融入改进文科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2008,17(6):5-7.

[3]李建军,刘力维.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2):118-120.

[4]王少 ,张艳霞.浅谈大学数学文化及其教学策略[J].教育與职业,2014(24):115-116.

上一篇:办事员职责范文下一篇:百家讲坛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