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

2024-05-17

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ERP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

这个学期刚开始我们就接触用友U8的供应链采购、销售、存货、库存管理,结合单位实际使用的财务软件和实际业务完成从建账、供应链采购、销售、库存等操作。通过老师的指导、同学的讨论和自己的摸索,我已经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可以在脑海出现一条基本完整的供应链。说实话,在这个学期之前我不知道ERP是企业资源计划,不知道一条供应链有哪些内容,更不知道ERP和供应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是在此次实训后我觉得我不仅获得了基础知识,也学到了ERP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动手能力。

什么是ERP?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现金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可以让我们了解企业经营方方面面的一整套管理思想,帮助我们掌握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使企业流畅运转,为我们以后从事的商业上取得成功。

什么是供应链?

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所以,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应包括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或零配件供应商) 、制造商(加工厂或装配厂)、分销商(代理商或批发商) 、零售商(大卖场,百货商店,超市,专卖店,便利店和杂货店)以及消费者。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从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例如从采购、物料管理、生产、配送、营销供应链管理系统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把物流与库存成本降到最小 。

此次实训使用的软件是用友U8,它大致包括采购、存货、库存和销售四个大类。 (1)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中我们主要要做的有请购单、订单、到货单、入库、发票,对采购过程中物流运动的各个环节状态进行严密的跟踪、监督,实现对企业采购活动执行过程的科学管理。

(2)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是将厂商的存货政策和价值链的存货政策进行作业化的综合过程,是一项综合的存货管理战略将详细说明各种政策,并用于确定何处安排存货、何时启动补给装运和分配多少存货等过程。

电子商务物流

(3)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商品数量的管理。过去认为仓库里的商品多,表明企业发达、兴隆,现在则认为 零库存是最好的库存管理。库存多,占用资金多,利息负担加重。但是如果过份降低库存,则会出现断档。

(4)销售管理

销售管理是为了实现各种组织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交换和联系而设计的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通过计划、执行及控制企业的销售活动,以达到企业的销售目标。

一个企业想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就要公司上下从采购部、销售部和企划部等等部门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达成一致。供应链管理是管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所有一切与成品相关的生产与配给作业,包含了计划、供应商寻觅、制造与交货,是一个跨越组织与公司所建构的全面系统,来服务最终客户,并创造最高的利润价值。ERP全面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让供应链更加合理化。

这次实训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也让我们按照单位的实际做了实践。前段时间上海佳吉快运来我们学校招聘,在放公司的宣传片时我看到了他们公司使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跟我们实训的用友软件大致相同。在面试的时候,我就与面试官谈到了这个软件,这让我应聘上他们公司操作员多了个优势。今天我也接到他们公司的短信通知,如果考虑好了可以直接与长沙分公司联系。每次

电子商务物流

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一、销售管理实施

销售管理在企业的供应链中处于市场与企业的供应接口位置, 主要职能是为客户与最终用户提供产品及服务, 从而实现企业的资金转化并获取利润, 为企业提供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泉, 并由此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由于企业所属行业不同, 因此销售形势也是多种多样, 但企业销售的主要任务大致相同。销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任务:制定销售计划和产品报价, 维护客户信息, 制定销售订单, 根据订单组织货源并发货, 开据销售发票及催收货款等, 设计销售管理的综合业务情境如下:

【产品报价】客户标竿公司想要购买“数码相机-系列”, 于2018年3月26日向成功集团询价。成功集团的业务人员王明尚给出了报价:“数码相机-SL系列”零售价5000元/台、20台以上4900元/台, 并将报价信息记录到ERP系统中, 报出的价格得到客户的认可。

【签订客户订单】4月10日, 成功集团与客户标竿公司签订订单:“数码相机-SL系列”30台, 单价为4900元, 预交货日为4月25日。

【订单变更】4月13日, 客户标竿公司要求追加购买4台“数码相机-SL系列”, 同时订购“数码相机-SX系列”10台, 单价是5500元, 要求与4月10日订购的30台一样一起交货。业务部与仓管部确认库存数量充足后, 在ERP系统中进行订单变更作业。

【销货】按照与客户约定的时间, 准备销货给标竿公司, 业务部录入出货通知单, 并通知仓管部备货。仓管人员依照出货通知单出货。

【销货退回及补货】4月28日, 标竿公司联系业务部有1台“数码相机-SX系列”有瑕疵, 即将退回, 请及时补货。业务员收到退货后, 办理验收入库及补发货物的业务。

【销售发票及收款】会计组收到业务部送来的销货单, 按照销货单建立应收账款, 开据销售发票, 送交客户。会计组收到客户的账款后, 录入收款单, 冲销应收账款。

二、采购管理实施

采购管理主要为企业提供生产与管理所需的各种物料, 对采购业务进行组织、实施与控制, 采购时应尽量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 并考虑物料的库存, 避免库存积压。为了达成生产及销售计划, 选择适当的供应商, 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 于适当的时期, 以适当的价格, 购入必须数量的物品。采购作业是实现如期交货的第一个环节, 它直接关系到计划的如期进行。采购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任务:接受物料需求或采购指示, 制定采购计划, 选择供应商询价及洽谈, 下达采购单并跟催, 来料验收, 结账与费用核算等, 设计采购管理的综合业务情境如下:

【请购】1月10日, 客户尖峰公司向业务部王明尚下采购单, 购买“电池-AA可充式”800pcs, 单价为200元, 希望于1月17日交货。

接着, 王明尚拨通了仓管部电话, 确认库存数量是否足够, 得到答复是库存不足。因“电池-AA可充式”为外购商品, 因此业务员王明尚按照公司制度, 必须进行请购程序。

【审核请购信息并下达采购单】1月10日, 采购部收到业务部的请购需求, 针对该请购单进行审核, 并联络供应商三星公司, 单价120元, 交货日为1月13日, 同时在ERP系统中录入采购单。

【采购变更】】1月11日, 采购部接到三星公司业务部来电, 表示1月10日采购单所订购的数量因生产不及, 需要延后至1月14日出货, 采购部评估后执行采购变更作业。

【来货验收】1月14日, 仓管部收到三星公司送来的商品, 根据采购单进行清点核对。因为该产品属于需要检验的商品, 将货物放置验收区, 并通知质检部进行检验。质检部根据产品检验的标准处理程序进行检验, 结果有2pcs有瑕疵。仓管员将验收合格的入仓, 并审核进货单。

【验退及补货】采购部了解状况后, 通知三星公司有2pcs存在瑕疵请取回, 并尽速补货。三星公司取回验退件后, 仓管员在ERP系统中录入“退回验退件”作业。随后办理补货业务。

【采购发票及付款】会计人员根据采购发票录入应付账款, 随后出纳组付款后, 会计组录入付款单, 核销应付账款。

【销货】1月17日, 业务部按照与客户尖峰公司的约定, 办理销货业务。

三、库存管理实施

库存管理是企业物料管理的核心, 是企业为了生产、销售等经营管理需要对计划存储、流通的有关物品进行相应的管理, 包括原材料、在制品、维修件、生产消耗、成品和备件等。库存管理帮助企业在适合的时机, 提供合理的物品及数量, 避免出现停工待料而延误交货, 同时也可以避免因库存数量过多, 导致资金积压、周转困难等负担。库存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任务:物料的出入库及移动, 库存盘点, 调整物料存量做到账物相符, 库存物料管理信息分析等, 设计综合业务情境如下:

【库存交易】仓管部忙着所有料件的出入库作业, 2月5日, 研发部向仓管部领用10个主开关连动板, 作为生产新产品研发使用, 仓管部在ERP系统中录入库存交易单, 记录该笔领用业务。

【库存调拨】业务员王明尚预计销售“数码相机-SL系列”, 目前北京成品仓京只剩300台, 上海成品仓沪尚有库存, 于2月7日, 业务部填写“库存调拨单”向上海成品仓沪调拨1000台至上北京厂成品仓京备用。

【借入/借出业务】2月10日, 客户第一公司公司致电业务部王明尚, 提出预借用产品“数码相机-SL系列”20台, 作产品展示使用, 预计2月13日归还。业务员王明尚与领导协商后答应了第一公司的要求, 并从成品仓沪借了20台“数码相机-SL系列”给第一公司。2月13日, 客户如期归还, 检查产品后放回成品仓沪。

【库存盘点】5月30日, 成功集团对上海一厂成品仓中的“数码相机-SX系列”和“数码相机-SL系列”进行盘点。盘点结束, 发现“数码相机-SX系列”实地盘点数量比账面的库存数量多了1个, “数码相机-SL系列”实地盘点数量比账面的库存数量少了2个。仓管员清查账目, 调整物料存量做到账物相符, 完成盘点的业务流程。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是相互关联的, 如采购管理中的进货单、退货单, 进货单审核后库存数量会增加, 退货单审核后库存数量会减少;销售管理中的销货单及销退单, 销货单审核后库存数量会减少, 销退单审核后库存数量会增加;同时, 以上单据在录入时, 也可以查询到当前库存数量。在销售管理中, 还可以根据订单直接生成请购单或采购单。在借出业务中, 如果客户对产品很中意, 可以直接购入, 也就是借出转销货;借入业务中, 如果本公司对产品有需求, 也可以直接买入, 即借入转进货。可见, 供应链管理中各业务作业是紧密相联的。

摘要:ERP是一个基于业务流程的集成信息系统, 借助ERP系统, 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被有机地组合在各类业务流程中, 根据客户订单完成生产和销售, 并做定期的企业经营核算, 这是生产型企业典型的主流程。本文针对供应链整体流程中涉及的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的相关业务, 从企业实务运作的角度将其串联起来进行说明。

关键词:ERP应用,供应链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

参考文献

[1] 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 (3) .

[2] 陈红军.ERP原理与应用.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12) .

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供应链金融;供应链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1.02.00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打击,中国在疫情期间快速应对、协调资源调配,快速遏制了疫情蔓延,这不仅反映出中国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反映出了中国供应链网络的完善。经此一疫,也为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尤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运用其经济优势,将一些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科技含量低的制造业大量迁往中国、印度等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国家,本国内只保留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利润率较高的产业,导致其在疫情期间,抗疫物资产能严重不足,大大延误了疫情遏制最佳时间。专家预测,疫情过后可能会出现发达国家将部分制造业回迁本国的现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必然会遭受巨大损失,迫切需要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然而,短时间内无法快速实现新产业的构建,只能通过加强产业协作即供应链网络的发展,快速反应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此外,疫情冲击对中小微企业产生了致命的打击,大量中小微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纷纷倒闭,中小微企业生存艰难的现状更加凸显,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刻不容缓。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以降低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但远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融资困境,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以链带点,提高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地位。

开发性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瓶颈,开发性金融如何运用自身优势帮助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以及如何在深入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实现市场建设、制度建设的严峻任务,对开发性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都有深刻意义。

一、供应链金融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一)大力发展供应链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切入点

供应链专家马丁教授曾说:“未来竞争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能否站在供应链的高度系统思考、制定战略,将是决定企业生存壮大的关键。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贸易总量大幅缩水,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低,而美国等国的“逆全球化”行为更是使得全球产业供应链雪上加霜。但暂时的下降不能否认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不能否认全球产业供应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专家指出,经过本次疫情的影响会使得各国更加重视供应链的建设,更加重视自身供应链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更加注重对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

隨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制造业约占全球总产出的35%,世界各国或多或少依赖中国制造业,由此很难建立完全独立于中国的全球供应链,中国在未来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国际背景下,中国要注重打造多样化的供应链网络,做到自主可控,并进一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二)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2019年供应链金融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企业家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直至2019年,有70%的企业家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健全的供应链管理基础上才能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企业家、资本集团早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供应链金融,投资规模持续上升,并在2018年创造了总投资额308亿元的历史记录。随着供应链金融相关政策的出台,对投融资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再加上多个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立,投资者开始甄别不同平台的未来价值、管理能力等条件,投资更加理性,偏向于投资具有地域优势的产业集群——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

供应链金融是依托真实的业务往来而展开的金融活动,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还可以提高资金周转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分配方式。完善的供应链可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反过来优化供应链,并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二者相辅相成,供应链金融是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助力。

(三)供应链金融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就业率,保障和改善民生

供应链金融最初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随后其核心内涵被扩展为加速资金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价值增值等内容。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关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贡献了约60%的GDP、50%的税收、80%的就业岗位。但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报表不完善、报表作假、抵押资产不足、信用低等问题,银行往往因小企业高风险而不愿贷款。另外,中小微企业经营灵活,所需的贷款额度小、周期短等特征,大大限制了其融资方式和资金可得性。无法获得外源性融资,企业法人又没有足够的资金以提供内源性融资,资金问题加剧了中小微企业的脆弱性,中小微企业正面临严重的金融不公平现象。供应链金融不但能够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而且可以促进中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020年疫情过后,失业率上升,保就业就成了重中之重,只有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瓶颈

“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壁垒,降低信息不对称,打造互联互通的“去中心化”的产业新业态。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将“ 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六大任务之一,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上升至战略高度。此外,商务部、财政部还就供应链金融创新、应用试点、专项资金预算等给出了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产业供应链体系,提高协同发展能力,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尽管有政府支持,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众多瓶颈制约。

(一)供应链周期长,面临资金断裂风险

现阶段国家正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供应链质量、效率要求更高。宏观方面,要对市场进行垂直细分,如农业、药品、机械、电子、服装等行业,需要针对不同产业的诉求定制供应链;微观方面,未来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是依赖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互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小额流动资金的周转率,提高资金利用水平,即建造智慧供应链。要打造符合上述要求的智慧供应链体系需要持续且数额巨大的资金输入,但在建立初期创造的效益相对较低,单靠以盈利为目标的市场资本难以实现。目前国家“去杠杆”环境下信用緊缩,企业资金短缺,流动性不足。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资金链极容易断裂,引发生存危机。要协调好“去杠杆”任务与流动性需求就必须提高对小额短期资金的利用效率,缩短资金流动周期,此外还需要实时监管资金流向,以降低风险。

(二)核心企业的主导动力不足

供应链金融的良好运营需要完善的产业平台为支撑,综合管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降低风险,也为未来实现数据变现提供基础。现阶段来看,搭建平台的任务几乎都是由核心企业承担并维持运营,需要巨额资金来支撑。此外,在目前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核心企业以自身信用做资金担保,需要承担非常大的信用风险,如“青岛港骗贷事件”等反面案例更是大大打击了核心企业主导建立供应链金融的信心。产业平台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且对产业有非常强的依赖性,很难被直接复制到其他产业,沉没成本高。

与高投入、高风险相对的是供应链金融建立初期的低收益。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核心企业只有两种获益手段:一是利用自身高信用带来的利率红利以资金中转赚取差额;二是利用“结构洞”的位置优势,通过信息利用、数据处理等来获益。以上两种方法在形成规模效应之前,收益都非常低,只有实力非常雄厚的资本集团才能够担任核心企业来主导供应链金融,尽管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构建过程还是困难重重,供应链金融发展受限。

(三)链中中小企业地位低,议价能力弱,难以实现协同

中小企业普遍报表不健全、能够抵押的资产较少,信用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面临外源性融资难的现实境况。在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由于边际贡献少、可替代性高,议价能力非常低,几乎没有话语权,利益容易受损。

核心企业作为系统管理者的角色,应该合理制定规则,抵制种种破坏合作的行为,但不是所有核心企业都具有良好的契约精神,有些核心企业反而凭借其在供应链中的支配性地位,通过侵占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利益来改善自身的资金流动性。核心企业虽获得了暂时的利益,但非常不利于供应链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长此以往会严重恶化成员间关系,引发供应链金融风险。

(四)监管角色缺失,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

信用风险一直是供应链金融需要防范的最主要的风险。一是供应链金融是以真实的贸易往来为基础开展融资,如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反向保理、仓单质押等金融服务,但监管体系不完善,虚假交易骗贷事件频发,给整个供应链金融行业带来巨大损失。二是在目前“M+1+N”模式下,金融机构只是作为资金提供方,不参与供应链运作,所有的金融业务都只能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在这种结构下,金融机构无法获知贸易信息真实性,也无法起到任何监督作用,易被缺乏契约精神的核心企业蒙蔽,供应链金融内部没有独立于利益集团之外的监督角色。三是信用评估体系不完善,无法对链上的参与企业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从根源上降低信用风险。

三、开发性金融的基本原理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相适性

(一)开发性金融原理

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但其自身在发展初期因缺乏高盈利能力难以吸引市场资本输入,易产生市场失灵。此外,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往往是跨地域甚至是跨国组织,政府需要进行跨地域的协同,效率低下,且政府干预能力有限。因此,除政策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之外,还需金融制度的创新以填补市场和政府力所不及的空缺,既能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长足的资金支持,还能引导市场资本流入;既能贯彻政府政策,还能实现自身盈利目标;既能深入供应链金融内部扮演监督角色,还能辅助信用评估体系建立。传统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是以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供应链金融,无法满足上述所有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金融制度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开发性金融应运而生。

开发性金融是以市场化手段实现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制度,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在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同时,也强调市场业绩。开发性金融兼具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优点,在承担市场职能的同时还有政策引导的作用:在承担市场职能时,开发性金融着眼于对于发展国民经济非常重要但处于“瓶颈期”或由于政策不完善而发展缓慢的弱势产业,如本文所说的供应链金融,开发性金融的介入可以为产业提供长期的大额资金支持,把财政等单一现金流转变为企业或项目综合现金流,推动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入该领域,完善市场。开发性金融不同于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最显著的特点是开发性金融有盈利要求,以保本微利的原则参与市场,支持弱势产业发展;在承担政府干预职能时,开发性金融坚持以信用建设为主线,推动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推动制度完善进程。开发性金融与政府联系密切,可以通过组织增信发挥政府优势,深入产业内部帮助建立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推动制度建设,降低风险。

(二)开发性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相适性

国外供应链金融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金融模式,对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国外供应链金融主要分为三种服务模式:一是金融主导型,即金融机构作为主导企业,不仅是资金提供者,还全面掌控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在实际操作时,依然会选择链中信用较高的大型企业来开展业务,并根据信用评估结果设计准入机制,以降低风险。二是产融结合型,即产业资本控股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利用自身资金流优势主导供应链金融。产融结合型的核心企业对资金流、物流都有很强的掌控能力,这使得核心企业能够监控范围更加广泛,风控手段更加多样化。三是信息协同型,即通过信息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建立起虚拟产业集群,利用信息快速、大量、优质的优势,深度细分市场,挖掘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此种服务模式通常是具有技术优势的第三方服务商来主导供应链金融。

通过对国外服务模式的分析,本文认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有三个“抓手”,即:资金长期可得、风险可控、基于信息流的协同运作和快速反应。

开发性金融具有扶持中小企业、帮助融资的动机和能力,不在供应链网络内的中小企业也能在开发性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开发性金融还支持担保类金融机构的发展,间接增强商业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在向市场傳递“热点”信号,引导市场资本流入供应链金融,帮助其度过资金“瓶颈期”,确保资金长期可得。

开发性金融不是单纯的以盈利为目标,而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自身利益与国家长远发展相结合,在扶持产业的同时推动信用评估体系完善,力图在市场大环境下完善风险控制,降低风险。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参与成员,可以深入落实国家政策,借助其隐性政府职能,震慑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运营中发现的违规漏洞,可要求企业整顿,从根本上降低风险。

成员协作、对市场快速反应、运作灵活性、资金快速周转等要求都要通过互联网运作平台来实现,开发性金融机构虽不直接参与平台构建,但通过资金供给、市场建设、降低风险等措施鼓励核心企业负责主导地位,促使核心企业主动承担起平台构建的任务。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运作需要与政府部门交流协作,智慧供应链4.0阶段更是将政府等间接利益主体纳入供应链网络进行统筹管理,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政府职能的优势,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合作成本,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拓宽路径。

四、深化开发性金融对供应链金融的支持作用

(一)基于区块链等新技术打造综合运作平台,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

运作平台的打造是实现供应链金融的重中之重,完善的运作平台能够帮助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去中心化”,打造闭环、灵活的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个性化定制奠定基础。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数据变现能力也是衡量供应链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依托运作平台可以快速实现数据获取;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平台上参与成员的信任问题;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线上数据和线下货物的实时追踪,降低监控成本;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深挖市场需求,开发新市场,此外还可以迭代风控模型,拓宽风控维度。新技术的利用使得供应链更加智能化、可控化、复杂化,拓宽了供应链网络的边界,而平台大数据集成使得开发性金融的市场化运作更加深入基层,在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运作模式引入供应链,促进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实现开发性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开发性金融的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全国范围内供应链金融综合发展

开发性金融机构除了以自身资金流支持产业发展外,更重要的是起导向作用,引导市场资金流入供应链金融,填补市场薄弱环节。然而,开发性金融以自身盈利为前提支持产业发展,盈利额难以满足供应链金融长期的资金需要。为了持续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必须引导市场资本注入,引导市场力量助力国家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强化开发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完善市场,强化对市场资本的引领作用。

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不平衡,已有的项目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而内陆地区地理优势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是以供应链金融发展缓慢。长期来看,沿海内陆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国家战略实施,也不利于供应链金融的长远发展。开发性金融具有站在国家高度系统规划的优势,能够帮助内陆地区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内陆和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内陆地区的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机会,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综合发展。

(三)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新模式

目前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作为资金提供者,通过运作平台发挥监管职能。此外利用自身的市场资源、政府资源拓宽供应链金融边界,提高与政府的交接效率。长远来看,供应链金融与开发性金融要形成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这种形势下,开发性金融单一的资金提供者的角色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支持模式创新,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国际形势,提高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参与地位。

(责任编辑:夏凡)

参考文献:

[1]谢广云,江浚涛.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报告[D].北京: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供应链金融委员会,2019(7):1-86.

[2]宋华,陈思洁.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5):95-104.

[3]宋华,杨雨东.现代ICT赋能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12):34-41.

[4]陈元.开发性金融与中国城市化发展[J].经济研究,2010,45(7):4-14.

[5]谢易成,王丽娜.开发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四融”方略探索——国家开发银行在广西的投融资实践案例研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0(3).

[6]陈元.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 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管理世界,2004(7).

[7]李志辉,李萌.中小企业融资的开发性金融支持(DFS)模式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7(1):68-80.

[8]谢冰,蔡洋萍.基于集群效应的中小企业开发性融资模式创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6):27-30.

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美国著名的商业奇才、通用电器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企业在供应链运作上不具有竞争力的话,就干脆不要竞争。还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可见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供应链是何等的重要。据调查显示,供应链管理会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以及降低库存。

ERP风光不再,制造业对物流供应链系统需求旺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在不断扩大产业、业务规模,加强服务的同时,已经渐渐地从节省外部开支转向优化内部结构,控制内部成本。综合分析认为,在某个商品的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非生产的成本已经超过了80%。其中,商品的物流成本占到40%以上,时间成本占到整个供应链的90%以上。可见企业压缩成本最大的源泉应该是物流供应链。

目前,中国一些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经瞄准了物流供应链管理这一管理方法并加以运用,以期通过建立全面、完善、有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来解决我国企业因规模小而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因结构全、开支大、内部层次繁多、结构臃肿而不能形成合力;大多数企业重复低层次竞争而导致的两败俱伤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在中国数量最多,产业最庞大的制造业对物流供应链系统的需求最为旺盛。

由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管理软件业对ERP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错使很多制造业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ERP,其实不然。对于大型制造业企业来说,采购、生产、分销等流程对供应链管理与物流有着越来越大的依靠和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仅有ERP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它们需要有一个分层次的生产数据采集平台,需要通过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监控来管理删除。以石油炼化业务为例,ERP在炼化生产过程中大多显的苍白无力,而更多的是要靠数据采集系统、SCM等系统来综合控制管理,才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最优化。中国最大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供应商博科资讯总裁沈国康向记者透露,当SAP不能满足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在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需求的时候,博科资讯的MySCM帮助它们解决了难题,博科资讯为中石化建设的系统运行半年既节约费用3000万人民币。

沈国康指出,现代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应该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泉”,转向建立高效供应链系统的“第三利润源泉”。更为重要

的是,对供应链的优化和细化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还可以加快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令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就等于选择一款生死攸关的防身或攻击性利器。

SCM披荆斩棘,“中国制造”再次腾飞

“SCM对企业而言不是没必要,而是很有必要。就像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人都很抵触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一样,对于这样的新技术,将来推广和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你迟早是要接受这个新技术,那为什么不先行一步,得到领先的竞争力呢?”沈国康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建立了高效、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就如同在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之间建立了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一样,可以减小每一步之间的时间,将这个转接的时间压缩至接近为零。特别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对产业链的各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整合,信息共享、利益风险共担意义重大。”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做好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利益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在其客户供应链中处于供应商的角色,因此如何能够与关键客户在“供”与“应”这两个关键业务上做到紧密配合,满足客户多方面的要求,对其当前业务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归根结底来说便是要考验企业的制造能力与供应链管理能力,而供应链管理能力又特指了企业在链上的反应速度、供应成本控制与供应质量保障。

当今,许多制造业制造企业不约而同的把供应链能力的建设,作为了提升订单量与获得新客户的有力途径。首先,在反应速度上,制造企业最注重的莫过于对客户订单的响应速度,如何尽量缩短客户下单到最终交付产品的周期是很多企业在管理提升上的重要业绩指标。其次,再供应成本控制中,占极大比重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是需要重点控制的部分。再次,供应质量作为一个显性可量化的指标直接影响到客户的订单意向,许多欧美采购企业在阐述为何放弃中国制造而选择其他地区更加昂贵的产品时提及,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对方能够提供产品以上更好的供应服务。而长远来讲,当今的制造业企业欲成长为名牌企业,在战略规划中,构建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更加是一个必须时时考虑、日日耕耘的主题。纵观当前国内外如戴尔、沃尔玛等行业龙头,无不借助供应链管理创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再提升。

在全球制造中心转向中国的今天,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急需认清的问题是,在全球供应链的大背景下,中国正面临不进则退的境地。“中国制造”能否长远占领世界市场,建立全面、完善、有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是重中之重。

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中,可充分发挥互联网便利获取中小企业即时动态非财务数据(如交易频率、客户活跃程度、满意度等)的优势,掌握中小企业基本状况、互联网交易状况、互联网服务质量、供应链行业状况等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及时了解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程度,突破传统以财务指标为主衡量金融风险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可借鉴期货风险管理的经验,设计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盯市制度,以逻辑回归风险判别器进行信用风险判断,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

关键词:逻辑回归模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盯市

一、引言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平台支持下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在生态圈中,电商、银行、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跨界合作,减缓过分依赖传统金融机构的程度。与传统供应链金融一般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转移到信用资质高的核心企业相比,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控制是供应链整体的信用风险控制。如何管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已经成为许多大型互联网平台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研究较多。早在1948年,艾伯特(Albert)就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分为存货质押和应收账款融资两种,并针对各自的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国外学者基本上是基于传统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的,包括信用度量术模型(Credit Metrics)、宏观模拟模型(Credit PortfolioView)、信用风险附加法模型(Credit risk+)、信用监控模型(KMV)、风险在险值(vaR)和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2013年马姆杜·雷法特(Mamdouh Refaat)就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进行研究,将SAS信用风险评分体系应用于标准格式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由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从国内兴起的,国外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较少,仅有2012年巴苏和奈尔(Basu&Nair)通过分析B2B平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的业务模式,设计了一种随机动态规划模型,认为互联网平台下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不完善会增加信用风险。

在国内,研究供应链金融较早的罗齐等讨论了融通仓模式下如何充分利用物流这一关键环节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问题。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一般是基于传统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或结合其他模型进行的,孔媛媛等构建了供应链传统信用风险的度量模型,并结合模糊算法将某些难以量化的信用风险影响因子模糊化处理。而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较少,赵道致等提出的通过电商平台结合仓单质押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其本质是将传统供应链金融仓单质押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搬到互联网。将财务指标应用到传统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相对多一些,郭菊娥等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提出基于B2B电商平台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发展路径,指出互联网化会让信用风险呈现协同式的特点,并运用财务指标将不同信用风险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较少,且现有研究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较多,运用非财务指标及系统中实时数据进行分析的较少。

三、逻辑回归模型

逻辑回归(Logistic)模型是处理分类数据的有力工具,对解释变量几乎没有任何限制,适用性非常强。

(一)逻辑回归模型简介

逻辑回归模型是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模型,在因变量为分类变量时应用较多,可根据分类变量取值分为二分类逻辑回归、多分类逻辑回归、配对逻辑回归三种类型。本文主要分析二分类逻辑回归模型。

对于信用风险研究而言,分类变量主要是违约和不违约,假设y=l为违约,y=0为不违约,p(y=1)為违约概率,x为信用风险指标,企业违约的概率与信用风险指标的关系为:

P=P(Y=1|X)=f(x) 0≤P≤1

对数变换模型为:

这里,β0为常数,β1、β2….βk为信用风险指标回归系数;p为违约概率,p越大,企业信用风险越大。本文选定p=0.5为阈值。如果通过逻辑回归模型预测融资企业违约概率在0.5以上时,判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明显;当计算出来的结果小于0.5时,则判定融资企业没有违约,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可控。

对于违约概率的参数估计,采用迭代解法进行估计: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指标选择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对象主要是众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相对不健全,其公开的财务数据往往不能体现公司真实的运营状况。在研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时,指标选择应过滤掉这些无效信息或虚假信息,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获得诸如资产价格、资金流水、交易活动产生的实时流动性数据,以便对客户进行更真实有效的分析,全方位评价、量化其风险,从而提高贷款决策的可靠性。

本文选择的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企业基本状况、互联网交易状况、互联网服务质量和供应链行业状况等指标(参见表1)。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大数据多是非结构性的数据,冗余、重复信息非常多,需要从中筛选出对信用风险影响大的指标。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筛选数据。

(三)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利用降维和线性转换的思想,将多个相关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主成分变量。主成分变量按照方差由大到小排列,可以不重复地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在引进多方面变量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分析重要指标,从而使问题简单化。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互联网供应链企业平台上的中小企业诸多交易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模型简化。

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的资金供给方即互联网平台企业而言,需要观测p个信用风险影响因子x1,x2,…,xp,平台上n个企业的因子原始数据矩阵为:

主成分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1)将原始信用风险影响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量纲,得到标准化数据矩阵Z,其矩阵元素为:

主成分分析法的核心逻辑是利用方差贡献率来解释原始信息,方差贡献率是某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占全部特征值的比例,即:

贡献率越大,说明该主成分所包含的原始变量信息越多。主成分个数k的选取标准由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决定,累计贡献率超过85%时,一般就认为主成分指标变量涵盖了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5)对主成分变量进行综合评价。在确定主成分后,还要注意主成分变量的实际含义解释,这种解释需要结合主成分变量的经济意义,不能机械式填充。

四、实证分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阿里巴巴网,选取了2016年度60家平台中小企业,其中共900个数据30家企业作为训练样本,用于构建模型;另外30家企业作为测试样本,用于模型的检验。按照互联网供应链信用风险影响指标选择的原则,本文涉及14个自变量,包括年营业收入、仓库面积、员工人数、累计成交笔数、累计买家数、重复采购率、近90天退款率、近90天投诉率、货描相符、响应速度、发货速度、供应链重复采购率、供应链近90天退款率、供应链近90天投诉率(如表1所示)。

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一)主成分分析结果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14个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解释总方差表(参见表3)。主成分提取原则是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大于85%,由表3可知提取的6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7.83%,即解释了87.83%的总变异,大于85%,说明可以有效反映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

图1为主成分的特征根数值碎石散点图,从第7个折点开始折线变平缓,落差变小,说明前6个点能够很好表达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进一步验证了上面6个主成分选择。

主成分确定后,需进一步确定因子载荷矩阵(参见表4)。将因子数据进行正交旋转得到的旋转成分载荷矩阵,可使变量解释更清晰,明确因子的实际意义。

由表4可知,供应链重复采购率X12、供应链近90天退款率X13、供应链近90天投诉率X14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1上,说明的是供应链整体的状况。

累计成交笔数X4、累计买家数X5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2上,说明的是融资方的互联网交易频度状况。

年营业收入X1、仓库面积X2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3上,说明的是融资方主体基本状况。

响应速度X10、发货速度X11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4上,说明的是融资方服务质量的状况。

近90天投诉率X8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5上,说明的是供应链下游投诉的状况。

重复采购率X6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4上,说明的是供应链下游重复采购的状况。

总之,这6个主成分集中代表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的供应链整体状况、互联网交易频度、主体基本状况、服务质量、供应链下游投诉以及重复采购状况,解释了87.83%的主要信息。

(二)逻辑回归结果以及分析

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6个主成分为自变量、信用等级作为因变量进行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之下,6个主成分都是显著的,因此整个模型也是显著的。融资方的违约概率逻辑回归模型如下:

最后应用上式对剩下30个测试样本进行回代检验,验证模型的适用性。通过表6可知逻辑回归模型对测试样本判别的平均准确率为90%,其中第一类对15个违约样本辨别出13个,准确率为86.7%;第二类对15个非违约样本辨别出14个,准确率为93.3%。这表明本文的逻辑回归模型具有不错的预测能力。

(三)预测结果分析

传统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多是基于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的,这种数据是结构化的、相对静态的。而互联网平台公司在供应链交易循环生态中会形成大量的非财務数据,这些数据具有碎片化、非结构化等特点。在本文的主成分分析实证中,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的供应链整体状况、互联网交易频度、主体基本状况、服务质量、供应链下游投诉以及重复采购状况解释了87.83%的主要信息,这意味着可独立利用非财务数据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对本文而言,重复采购率、近90天退款率、近90天投诉率、货描相符、响应速度、发货速度等非财务数据都是社会关系参与的体现,这种体现跟企业关注的声誉有关,通过监控这些指标可以进一步管理信用风险。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非财务数据可体现很多信用风险的信息,如果不善于利用这些信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管理极可能不是充分有效的。

本文用逻辑回归模型进一步处理这些非财务指标,最后归一为违约概率判别变量,实证说明信用风险度量具有一定预测能力,独立利用非财务数据度量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切实可行的。

相对于传统财务数据,利用非财务数据管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拓宽了风险管理的界限。传统财务数据主要反映企业运营状况、担保物经济价值等,对于融资方的行为、偏向、心理都不能覆盖,这些只能通过非财务数据才能有效表现出来,最终落实信用风险控制点。

(2)可及时动态地进行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最短的财务报表周期是一个季度,但如此长的周期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风险管理要求。因此,传统的财务数据背景下信用风险管理效率过低,而且是相对静态的。非財务数据式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快速动态地利用日常交易数据随时监控融资方的信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及时监控的要求。

(3)降低信贷欺诈风险。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财务数据都是未经过审计的,财务制度不完善,仅仅依赖财务数据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融资方的欺诈成本较低。但是基于大数据的非财务数据风险管理方式对数据进行大范围杜撰难度和成本都较大,信贷欺诈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五、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盯市模式设计

实证分析说明,应用逻辑回归模型预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下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即时动态性,可将其应用到信用风险管理中。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有两点:第一,确认融资方身份以及交易的真实性;第二,动态度量和判别信用风险。

为了动态度量和判别信用风险,本文增设风险判别器,将盯市制度引用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中。

(一)盯市模式

本文构建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盯市模式结构如图2所示。该模式中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涉及五个主体:互联网平台、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物流企业(仓库)、第三方支付。为了研究方便,假设互联网平台、资金供给方、物流企业(仓库)、第三方支付平台同属于互联网平台企业集团的子企业(现实中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基本符合这种假设),互联网平台是整个信用风险控制的核心,因为它是大数据的来源,只有互联网平台才能真正控制和监督交易行为。资金需求方可以是互联网平台的供应商,也可以是下游的销售商,涵盖互联网平台的所有企业,这些企业只要满足授信条件都可以向互联网平台申请贷款。物流企业和仓库是整合物流的重要环节,互联网平台企业控制了物流企业和仓库,就相当于获得了无形的抵押物,包括且不限于应收账款、订单、仓单等。资金供给方可以是拥有剩余自有资金的互联网平台企业、P2P公司、小贷公司甚至传统金融机构等。资金流的闭环重点在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它可以实现融资、还款、投资三个资金环节衔接循环。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逻辑回归风险判别器即时动态地监控资金需求方的状况,预判资金需求方的信用风险,完成授信资金的划拨、控制、贷后监控、还款所有的资金循环。

(二)盯市机制的实现

本文模拟期货盯市制度设计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相当于期货交易的双方,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当于期货公司。

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获取相关数据的优势,能够便利获得逻辑回归模型计算所需的动态非财务数据,如交易频率、客户活跃度、满意度等,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负责控制逻辑风险判别器,并管理保证金账号。

该盯市制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贷前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贷前信用风险管理由资金供给方结合互联网平台大数据进行授信审批,第三方支付平台根据贷款额度或者授信额度通知资金需求方提交一定比例的初始保证金。贷后信用风险管理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运用逻辑回归模型计算企业违约概率。如果企业违约概率低于某一值,保证金账号资金不动;如果高于某一值且低于0.5时,越接近0.5资金供给方收取的保证金越多,当保证金比例低于维持保证金比例时,第三方平台通知资金需求方追加保证金;如果违约概率达到0.5或者资金需求方未及时追加保证金,则资金供给方将停止对其放贷、追回贷款余额、有权收取剩余全部保证金,如同期货交易中强行平仓措施一样,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要协助资金供给方进行催收管理,提前预警并做好失联管理。

六、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设计了逻辑回归风险判别器,并借助盯市原理探索了创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广泛的互联网平台。目前互联网金融单笔授信额度小,如阿里模式单笔授信额度仅为100万元左右,必须依靠大数据进行信用风险度量。由于没有抵押,自然要求较大的风险补偿,以分散小额度单笔授信的风险。本文建立逻辑回归风险判别器进行盯市机制下的信用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弥补阿里模式不能大额授信的缺点,从而实现规模化授信。

责任编辑:方程

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农业企业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彰显了独特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认识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突出性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解决。结合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信用风险方面如果出现了一定问题,势必会影响了整体发展。因此,本篇文章主要从供应链视角出发,浅析中小农业企业在融资方式和信用风险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供应链 金融模式;中小农业企业;融资方式;信用风险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其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特征和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催生了民众多元化金融需求。结合相关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在现阶段工作中,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和信用风险方面的问题,对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本篇文章在经过多次调查和研究,并结合相关专家、学者论著后完成,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产生一定启示。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农业企业的融资方式探究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预付账款融资方式

在进行预付账款融资方式运用中,主要将核心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作为核心,并且结合银行和第三方物管积极作用,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的模式。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需要向农业中小企业提供原材料,并完成预付款单据的开具工作。中小农业企业只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并根据产品价格将其质押给银行。中小企业完成还款工作之后,银行需要通知物流企业进行产品的输送,并完成相关商品的解押。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应收账款融资方式

在应收账款融资方式中,将中小农业企业、核心企业和银行机构作为主导性机构。中小企业在完成了产品销售工作之后,由核心企业发挥领导性作用,为其开具相关证明和票据,从而形成一个现金流缺口。在此过程中,银行作为第三方机构,核心企业作为担保机构所存在,中小企业需要将相关应收账款单证抵押给银行,完成短期贷款工作。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动产质押融资方式

在动产质押融资方式中,主要是将农业中小企、第三方物管企业和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作为主体性的领导核心所在。其中,包含了大规模存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农业企业所占用的流动资金,形成了一种现金流缺口。中小企业在将动产质押给银行之后,完成贷款申请工作。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和并结合其相关需求之后,完成贷款发放。其中,第三方物流会对融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在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从质押物角度来看,在传统预付账款方式中,其中的质押物主要是一些预购性产品。然而,在应收账款融资方式中,多是将一些单据作为质押物。在动产质押融资方式中,将一些实物动产作为抵押物。比如:灵活性较大存货以及价值较高的设备等资产。

其次,从参与主体角度来看,在动产质押和预付帐融资方式中,最重要的第三方主体是物流企业。但是,在预付帐和动产质押融资方式中,各个参与主体都需要在前期签订相关合同。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履行相关责任。从这方面特点来看,存货、预购商品等一些抵押物品,彰显了明显流动性强的特点。并且,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大背景下,产品价格变动较大;设备的更新换代很快,价值流失迅速。这些便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农业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

二、当前阶段中小农业企业融资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当前阶段中小农业企业在融资中所面临的问题

1、经营风险大的问题

结合整个市场发展状况,大部分中小农业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依靠大量原材料和库存商品等内容,并且其流动性较为明显,农业企业的大量土地系租赁性质不是企业的所有资产,使得中小农业企业在资产价值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稳定特点。具体来看,银行在进行贷款项目审核时,会判断企业是否具备一定偿还能力,并且需要交付一定抵押物,将其作为担保物存在,从而达到降低信贷资金风险的目的。但从企业角度来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所形成和所拥有的长期资金相对较少。因此,在开展贷款工作时,因缺少抵押物,便会面临着根本性问题。除此之外,针对那些严重缺乏抵押物从而去寻找专业性机构进行支持的企业来讲,即便有企业或者相关专业担保公司为其进行担保。但因为中小企业利润率相对较低,在激烈社会竞争中其生存性能力相对较差,出风险的概率较大,便需要支付较高的担保费。由此直接导致了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的系列问题。

2、内部控制薄弱的问题

从内部控制角度来看,我国大多数中小农业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大多集中在实际控制人手中。在进行相关人事安排时,多是会选择一些近亲、朋友或熟人。从其影响来看,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从工作人员特点来看,他们严重缺乏了专业性工作技能。无法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相关看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具体来看,在中小农业企业中,其中一些技术性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其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内容。如果因为技术性要素投入不足,便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材料供应效率和供应质量。在进行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于产品质量产生诸多影响。另外,从财务岗位角度来看,其需要较强专业性,但在亲友团包围中,财务人员的专业性发挥被严重的制约,合理化的建议往往被忽略,从而使财务不能更好的為业务服务。企业若想获得长远发展,便需要选拔一些专业性人才。从企业当前发展现状和整个行业未来规划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性考虑,对内部审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针对性调整,从而更好推动企业的发展。但在研究中发现:部分企业认为自身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如果能够聘用一些自己所熟知的财务人员,能够降低不必要的风险。但在企业业务量逐渐增长的背景下,这些财务人员专业性知识不够,无法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有效判断,缺乏专业的融资手段,导致“融资困难”现象出现。

3、信用等级低的问题

从信用状况角度来看,在中小农业企业中由于本身资产规模较小,普遍存在着信用状况低、内部管理较为混乱的问题。结合一些调查可以发现:部分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对其自身实际发展狀况进行隐瞒,并不会主动上报自身发展状况不佳、贷款偿还能力不足的问题,甚至在部分企业中还出现了虚报财务报表问题,导致银行难以对企业正常经营状况做出实际有效的判断。

(二)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从融资困难原因角度进行分析,这主要受到了社会大环境影响。相比较于其他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现代化建设起步较迟,在管理机制方面还处在初期研究阶段,工业还难以反哺农业。在此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经验不足,便会导致诸多问题存在。在农业中小企业内部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中,因其投入资本有限,使得企业难以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服。在这样背景下,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时,便难以和一些大型企业所抗衡。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自身风险,往往会对中小企业进行多次调查,并提出较高要求,延长了企业融资时间,从而对企业融资形成了一定约束。除此之外,部分企业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信息披露情况较差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融资。具体来看,这主要因为企业的虚假信息所导致。部分企业为了降低融资难度,往往会忽略掉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最终所形成账目或者财务报表无法科学、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对于银行来讲,他们无法正确掌握整个企业发展状况,并不会乐意将大量贷款给中小企业,而更是倾向于一些社会信誉度高、发展前途好的大型企业。在这样状况下,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情况较差,银行不愿意主动放款,导致经济难以获得长远发展保障。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中小农业企业信用风险问题

在传统融资工作中,中小农业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受到企业本身信用状况和财务状况所影响。但是,在供应链金融的深刻影响下,其信用风险不仅需要考虑到在传统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内容,同时,还需要结合供应链这个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资金供给方存在,需要完成本金和利息回收工作。同样的,这也是其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所在。核心企业作为商业授权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其贸易状况。中小企业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积极作用,完成对相关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的完善工作,从而进一步降低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问题。

其次,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其中包含了众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难度。因此,在供应链深刻影响下,中小企业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发展状况在信用风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还需要结合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和其他一些相关性供应链信息,进行综合性考虑,从而降低企业风险。

四、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农业企业融资信用风险防控举措

从供应链金融发展目的来看,其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是为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作为一种新式融资方式,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来看,目前已经有众多银行开拓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在此过程中,银行需要从整体性规划角度出发,结合一些核心企业信用加成、物流企业仓管和银行本身管理特点、管理内容等多方面内容,为整条经济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相关融资服务,银行、企业和物管要借助现代科技和信息手段降低管理成本,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目的。

在上文论述中中已经很明显发现: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银行授信方式和授信过程进行了相应调整。在此过程中,银行所面临信用加成、分散风险、信用风险等方面内容仍然需要得到重点关注。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开展经济贸易活动中,其中某一参与方没有按照既定合约或者约定履行相关任务,从而导致其他方经济受损问题的发生。为此,在解决供应链融资方式的信用风险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整条链上各个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确保其能够有效参与、规范主体贸易活动和往来,从而激发出不同主体的经济发展活力。从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的特点来看,相比较于传统融资方式,其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了较为明显优势。在整条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占据了主导性地位,完成对中小企业信用加成工作。因此,在进行贸易管理和经济来往过程中,银行需要对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一些融资指标和相关数据等方面内容,保障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转。结合大数据系统优势,对相关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在第三方物流中,其不仅需要承担着动产仓管任务。同时,还需要帮助银行共同完成相关的监管工作。为此,银行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融资企业所提供的流动资产报表、企业财务报表等方面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对其进行合理化、科学化信用风险和评估,从而更好的完成相关工作。

在供应链模式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企业在整体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积极作用。结合一些透明化管理信息、科学化管理手段,降低银行信用风险。

五、结束语

总体来看,在供应链金融模式深刻影响下,若想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便需要从整个供应链各个主体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性考虑。加强对其现金流有效管理,结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制定的既定目标,考虑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状况,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雯雯.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20(06):42-43.

[2]房姿含.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8.

[3]杨军,房姿含.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7(09):95-104.

[4]王辉.基于供应链融资模式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上一篇:数学建模思想概率统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