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范文

2023-12-02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范文第1篇

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借鉴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的以健康管理部为载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全人群健康管理试点,探索整合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卫生服務效率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为了解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状况,进一步完善社区健康管理,本研究对社区900名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总结如下。

作者:高晶 张复亮 汪志良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范文第2篇

一、构建社区区域党建新格局,为社区党建提供组织保障

1、构建网络,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原则,在社区建立党委(总支),在楼院成立党支部,在单元门洞设立党小组,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总支)—楼院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四级党建工作网络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如:针对辖区离退休党员较多,各社区对楼院党员进行详细排查,结合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合理设置楼院党支部37个。各楼院党支部以单元小组为单位成立邻里互助网络,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体系,营造了互相关心、相互帮助的温馨居住环境,同时广泛征集居民需求信息,并根据居民需要,制作爱心“一对一”服务联系卡。协调社区和共建单位,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为居民解决难事158件,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并积极开展“公民道德进楼道、健康知识进家庭”活动,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进居民区宣讲40余次,引导居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理念。

2、健全机制,推进共驻共建工作。今年经棚街道5个社区分别与共建单位成立了区域党委,共建单位同社区签定了《共驻共建双向承诺协议书》,建立起街道、社区党组织

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一是党建工作联创。以健全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格局为目标,充分整合社区辖区内党建资源,完善联建共建协调机制,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机制,落实“党员承诺制”,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325名在职党员采用“多帮

一、一帮一”的方式,与辖区52户困难户结成了帮扶队子,为贫困党员居民送去慰问金11400元。 二是社区“五化”联抓。以社区环境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为目标,驻社区单位积极协助社区协调相关单位,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对老旧、破损设施的更新改造。今年各共建单位为社区投入建设资金10.2万元,城管局为园林路社区门前铺上砂石路,为解放路社区门前进行了硬化。三是文体活动联促。发挥驻社区单位优势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挖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内的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文体联谊活动和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各社区与共建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社区文化节,倡导文明健康的社区新风尚。 四是公益事业联办。由社区牵头,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帮困助学、扶贫救弱、便民服务等活动,向弱势群体和困难居民献爱心。今年共建单位慰问贫困党员和救助贫困大学生4.02万元。138名单位职工与43户困难居民结成帮扶对子。

二、提升创先争优活动实效,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经棚

街道围绕年初制定的“强基础,创特色,争先进”的工作目标,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有力推进了计划生育、民政、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街道机关、社区、居民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抓好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计生工作今年通过抓排查,进一步夯实了计生工作基础,规范了流动人口管理程序,加强对流动人口实行台帐管理的力度,开展了全员人口信息录入工作,消灭了计生网络死角。民政工作以居民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居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共扶贫帮助困难户12户,为居民办实事112件,救助残疾人26人,帮扶效果明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劳动就业方面街道共新增就业43人,安排失业人员再就业469人,安排困难对象再就业67人。及时向社区传输劳动力供求信息860余条,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65个。

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街道始终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的动力,做到服务群众活动多样化,不断创新服务格局。成功做到了由“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各社区以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OA移动信息平台、救助工作中心、博爱服务站、文体活动站、远程教育站点、综合活动室等为依托,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开展政策咨询、司法援助、就业指导、社会救助、技能培训、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等便民服务。同时注重社会管理,突出社区为民服务功能,探索“居家养老”的社会模式,建立起“经棚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为98名老人并开通“一

键通”寻呼服务系统。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各社区公开了承诺服务事项和服务电话,开通了24小时服务电话,设置民情信箱5个、为45名年老体弱老党员、139名社区居民进行了义诊、为85名65岁以上的老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健康检查,为26名行动不便老人上门义务理发。通过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并牵手中介所为42名居民介绍了职业,使他们实现了再就业。开展社区党员“零距离服务”活动,成立扶贫助困志愿者队伍、义务巡逻队、党员志愿者队伍、低保志愿者队伍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30余支,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240件。

与拓宽民情相结合,在了解居民所需所盼中创先争优 社区党组织采用了入户走访、记录民情日记、网络和电话意见征求等多种方式采集民情、倾听民声,目前共采集民情信息120余条。5月25日-28日各社区党组织召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暨社情民意恳谈会,共收集共5类26条建议,内容涉及卫生、文体活动、党员服务与管理等。各社区党委(总支)通过建立民情台账,对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分类整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新社区管理,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理论与深入调研相结合、专题教育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严格学习、交流、考评制度,要求每人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30天、每月学习不少于2天、每周学习不少于5小时;每半年进行一

次学习交流,每年进行一次学习总结。将干部的学习情况纳入个人年末考评的范围内。

二是办社区讲堂,搭建学习平台。一方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利用每周五重点日开展轮流讲课、主题交流 、网络自学等活动,培养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社区“三型”(知识型、创新型、服务型)人才,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聘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学堂教员,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居民的法律常识、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讲座,力争把学堂办成居民学知识、增见识、强意识的课堂。

三是加强街道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街道党工委加强责任制度落实,建章立制,切实把工作人员的履职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街道建立健全班子中心组和机关干部学习制度、机关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干部职工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工作安排、请示汇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和程序,提高机关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根据2011年街道工作实际,对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制定了具体目标,使各项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位。

四、加强特色社区创建工作,提升社区能力和水平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品牌创建意识,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抓亮点,比特色,形成了“一居一品”的服务模式。园林路社区打造“党建型”社区。探索“1+3+X”型党组织设置模式,以党建为龙头,促进服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范文第3篇

【摘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成为了医院后勤服务的重要核心。后勤服务在今天要做得不仅是与社会与市场接轨,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市场,超越临床对后勤工作的期望值。以转变医院后勤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为目的,我院后勤服务总公司推出“微笑服务转变服务理念,细微服务转变服务方式”的“双微服务”理念,在医院后勤服务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医院后勤 微笑服务 细微服务

作为医院后勤服务,实现临床一线的满意是一贯追求的目标。曾把为临床提供好的后勤保障作为寻求满意的途径,却发现仅是靠好的水、电、冷、暖、氧等的保障,好的绿化、保洁、保安、电梯等工作环境,及供应和可口的饭菜及使用物资的供应,还不足以达到临床对后勤工作的期许。当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各个后勤部门与社会市场之间在技术、质量上的差距缩小后,很难再有什么方法能脱颖而出而成以新的突破。临床对服务的需求超越了物质层面,精神因素逐渐占据其显著地位,从而需要医院后勤服务人性化、个性化。因此,服务的优劣成为临床科室评价医院后勤的关键因素。只有与临床建立起长期和稳定的关系,才能实现医院后勤服务自身的发展。后勤服务不单是指满足临床科室的要求,而是为临床提供其需求以上的满足。

1、以微笑服务转变服务理念

1.1 医院后勤工作中“微笑服务”的必要性 “微笑”是一个人的最佳精神面貌状态,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态度。而“微笑服务”更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语言,是一切服务工作的润滑剂,是后勤服务工作人员与临床科室建立感情的基础,也是医院后勤服务行业的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代替语言上的问候,稳定被服务科室人员对问题处理的心理,对临床工作者的情绪有着主动亲切的作用。我们日常的后勤服务交往中,后勤服务人员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而且还要学会转化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态度。用自己良好态度去感化消极的态度,消除临床与后勤双方的某些偏见和隔阂,这将有助于临床工作者和后勤服务人员双方关系的融洽,有利于服务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服务的优质和再提高。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微笑服务”的积极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只要态度端正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态度一般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它会依据每个人思想意识和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因此,态度各有不同,有的积极热情,有的消极萎靡。正确的认知“态度”,对于医院后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态度本身多种多样,但后勤服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却只能持有一种,那就是努力的为临床服务,让临床医护满意的积极态度。医院后勤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仅靠好的水、电、冷、暖、氧等的保障,好的绿化、保洁、保安、电梯等工作环境,供应和可口的饭菜及物资供应,更要靠提供服务谋求生存。与此同时从业后勤服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倾向即明确本职工作性质,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能主动热情的为临床一线服务。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调整心态,懂得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在每天走上工作岗位前,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准确的进行个人角色认定,充分认识到“微笑服务”对于医院后勤工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他的服务、形象直接代表了整个医院后勤的品质。并且后勤服务人员还需要保持深厚持久的服务情感,在日常工作中准确的将这种欢迎、热情、亲切的情绪 传达给临床医护,从而自然的习惯性的为临床医护提供服务。“微笑服务”可以使临床医护人员感到亲切友好之感,保持微笑服务的后勤工作人员,走到任何一个科室都是受欢迎的,都喜欢同其打交道。后勤工作人员也可在微笑中了解到医护工作中的需要。彻底转变从前后勤工作中服务意识的淡薄,以及对于自身职业淡漠和对于临床一线的冷淡,而产生不热情、不负责、不尊重、不公平等状况。从而避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现象发生。 1.2 医院后勤工作中“微笑服务”的做法: 1.2.1 树立正确的认识,让积极情绪由衷而生。

树立后勤工作人员服务第一的观念。情绪由认识而生,要让后勤服务人员自然而然地微笑,必须使其正确领会临床医护与后勤人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对人、对己、对工作的合理认知。要认识到自己是在提供服务。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工作中的第一已任,认识到“没有医院临床就没有医院后勤这一前题。” 1.2.2 调控不良情绪,不带不良的情绪上岗。

微笑有助于防止情绪的大幅度波动,能很好地缓解情绪。所以,微笑不仅献给别人,也要给予自己,它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调控心境的手段。发生不愉快时采取转移注意法。工作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可能引起不愉快情绪的事,在此情况下,为避免情绪进一步恶化,最好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不受消极情绪的传染,要始终坚信对情绪的驾驭能力。

1.2.3 管理部门协助后勤员工调剂工作氛围。

给员工佩戴印刷有微笑的胸章,在后勤服务工作中开展“争创„微笑服务大使‟与„微笑服务天使‟”的活动;当员工表现突出时,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给予表扬,并要求每一个管理人员时刻保持着“笑容满面”,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多组织员工业余活动,创造快乐的氛围;从而保持员工间的互帮互助氛围。

“微笑服务”不但可以产生良好的和谐气氛,而且还可以创造无价的社会效益。在医院后勤服务工作中优质服务与好的后勤保障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而发自员工内心的微笑,又是其中的关键。通过实践证明,“微笑服务”是后勤管理、服务和保障工作中一项投资最少,收效最大,事半功倍的措施,是为各个医院后勤服务中所重视,所提倡,所应用的。

2、以细微服务转变服务方式

2.1 细微服务在医院后勤工作中的显著特征:

“知微见着,可见天下事,必要于细。细则成,细则胜。”后勤服务就是对人的服务,更要从细微做起,方能使临床医护觉得周到,感到温暖。反之,则出现服务上的失误,甚至失败。在医院的后勤服务中忽视细微末节所付出沉重代价的投诉屡见不鲜。医院后勤服务体现在细微上,而细微服务是后勤服务取胜的法宝。

细微服务,它是对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的扩展和深化,也是一个新的服务理念。它有四个基本特征:

2.1.1 是要注意细节。细微末节往往被人忽视,也往往是容易出纰漏,使服务质量打折扣。

2.1.2 是要注意从小事做起,服务过程的大事大家也想到了,也都有人做,只有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人们认为不要紧,从而不愿做,不想做。 2.1.3 是要亲历亲为不想当然。 2.1.4 是以人性化服务为基础。 细微服务源自医院后勤职工对服务工作的真挚和真诚,时时把握临床一线的需求动向,并不断满足临床医护的需求和期望。随着临床医护工作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只有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入手,在服务中真正做到“无微不至”,才能及时地、准确地为医护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忽视了服务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使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导致优质服务的失败。反之,服务水平则得到了提高。优质服务提升临床对后勤的满意度,就必须有优质的服务作保障,才能赢得临床的好评。

尊重是搞好细微化服务的重要基础。细微化服务是检验医院后勤服务水平和后勤员工素质高低的尺度。只有高素质的后勤员工才能做好细微化服务。因此,要在员工头脑中培育细微化服务意识,应注重塑造、提高完善所有后勤员工的服务观念、市场意识,真正培育出一个以临床需要为中心,以临床满意为目标,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的员工队伍,不断缩小临床一线的期望值与所得到服务之间的差距。

2.2 医院后勤工作中“细微服务”的做法: 2.2.1 心态调整

树立“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临床一时难”的思想,大力培养后勤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细微服务才能成为自觉行动。后勤员工除了提供各种后勤的保障(水、电、冷、暖、氧等)及工作环境(绿化、保洁、保安、电梯等),还包括各种事件本身包括的服务,甚至现代的临床医护往往一定程度上更看重相关的服务。如果没有这个意识,提倡细微服务必然只是个形式,不容易达到良好的效果。 2.2.2 规范的培训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职工学会细微化服务的本领。规范培训是有效实施细微服务的基础。培训中,不仅要让后勤员工从思想意识上有所认知、认可,更要教给规范的、和实际工作岗位一致的操作规范、技巧和流程。既然是“流程”,仅仅培训“细微”的理念是不足的,还须有相关的配套服务行为。甚至举止、语言等。只有把细微之外全面发现才能展现给人们一个良好的服务风貌、规范的服务行为。从而形成良好、规范、人性化的服务标准。因此,医院后勤应把短期培训与长远教育相结合;把一般性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力争通过短期努力,使后勤员工素质有较大提高。培训中应从后勤职工文化水平高低、工程差别、年龄大小等因素出发,让职工学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具体工作的规律,又要经常引导员工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善于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细微化服务的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2.2.3 活动与制度相配合

在后勤员工中间开展以“细微服务见真效”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广大后勤员工从点滴做起的苦干实干的精神。大力表彰那些能看见小事,能做小事,做好小事的人。在后勤员工中树立一种以做小事为荣的良好氛围。规章制度配合的目的,就是为跟进、监督,实现有效的长期执行。不可否认,一个单位内部在没有形成一种文化的氛围之前,员工在执行制度时难免有一定惰性。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范文第4篇

【摘 要】探究并分析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政策。公共卫生服务是使我国每位公民均可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包括社会救助、公共卫生及公益性文化宣传,是服务于民生的公共卫生事业。基本公共卫生服均等化目前受到客观因素、经济投入及个人素质影响。可从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及能力建设、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疾病服务项目实施、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及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策方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发展。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经济投入;项目化管理

Policy analysis to promote the gradual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

Guo Xiaohong1, Zhang Wenjuan2(corresponding author)

1.Fugu Coun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Yulin, Shaanxi 719400, China 2.Fugu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lin, Shaanxi 719400, China

【Key?Words】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 gradual equalization; economic investment; project management

近年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蒸蒸日上,逐渐走向了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同时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广,而随着其他非公有化及私营资本介入,给更多患者提供了医疗保障及治疗条件[1]。同时医护水平及个人素质也较之前有明显提高,表明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其发展中也存在一定弊端,例如移交卫生服务公平性降低、医疗卫生服务事业投入效率降低、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等,因此必须将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改善公共卫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2]。本文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定义、均等化问题及现实情况,并针对以上问题给出相应解决措施,以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的问题。
一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含义及意义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含义:2006年我国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中,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包括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化,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还需将教育、卫生、文化等纳入至公共卫生服务中,我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服务且将其作为一项政策;此外国务院也成立了公共卫生服务小组,指明了公共卫生服务是让我国每位公民均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包括社会救助、公共卫生及公益性文化宣传,是服务于民生的公共卫生事业。基本公共卫生包括公民行使健康权及公共卫生服务两方面,其中公民行使健康权可保证公民的健康,也表明公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平等性;其次公共卫生服务基础为政府财政能承受的最大能力,服务于公民健康需求,其服务对象为群体及个体。公共卫生服务的起点为公民健康需求,而不是使用相同的健康服务用于所有人。国务院医疗卫生服务小组划分了基本公共卫生目标,包括近期目标(通过制定、实施政策缩小城乡间卫生服务差距)及中长期目标(通过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来丰富公共卫生服务,从而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疾病及公共卫生安全事件)[3]。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首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改善我国民生,从而保障我国居民的基本健康;其次其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我国城乡贫富差距较大,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发展,因此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缩小我国城乡的贫富差距,调节我国城乡人均的收入分配,提高我国社会平等性;再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降低我国城乡居民的疾病负担,优质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


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

客观因素影响较大,我国人口众多且为多民族国家,人口分布不均,从而影响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其次经济可带动科教文卫视野,而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因此经济投入成为了公共卫生均等化是否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受个人素质影响,因公共卫生服务个人素质有一定差异,因此相关政策滞后会影响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

为保证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国务院给予了相关规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进一步制定及落实相关项目,从而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此外还需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及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可从服务项目、能力建设、服务项目化管理、经费保证、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开展[4]。

(1)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及能力建设。目前因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成熟,与国际差距较大,服务水平弱,基础设施较差,因此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需改善服务能力水平及基础设施;此外需加强疾病保健与预防常识推广,从而提高我国人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的认识,并给予高风险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政策鼓励及优待,加强突发事件的预测、处置能力[5];

(2)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疾病服务项目,从而减少城乡居民疾病治疗压力,包括对艾滋病关怀、儿童疫苗接种、孕妇叶酸补充、传染性疾病宣传、白内障患者复明等,从而给居民提供方便,减少城乡居民的经济负担。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其包括逐步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对精神病、糖尿病、艾滋病等人群进行社区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检查,孕妇行产前检查,婴幼儿行生长发育监测[6]。

(4)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项目流程管理包括目标确定、方案制定、措施实施及考核评估,从而将绩效管理与工作实效结合起来。

(5)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策。财政支持是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物质保证及经济来源,因此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政府财政支持,因我国政府财政、城乡居民对健康需求使服务重要内容,因此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政府需对医疗机构人员、业务、公用、发展建设经费进行预算及管理,其次由医有政府举办乡镇卫生院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审核医疗设备购置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医疗卫生服务业务经费、医务人员经费,从而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的正常开展及运行;之后建立、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最后根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给居民提供服务,对于偏远地区居民给予财政补助[7-8]。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政府也逐渐重视公共卫生服务事业,从而缩小了我国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提升乡镇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使其得到了医疗保障。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任重道远,需所有人坚定信念,通过政府领导、支持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李晓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市场,2019,1026(35):122-123.

[2] 隋宏勋.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9,17(12):56-58.

[3] 何碧玉,郭海健,王建明.江苏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36(2):79-82.

[4] 赵红梅.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服务质量的做法与效果[J].医药前沿,2019,9(14):242-243.

[5] Wolfenden L,Williams CM,Kingsland M,et al.Improving the impact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delivery and research:a decision tree to aid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and research[J].Aust N Z J Public Health,2020,44(5):331-332.

[6] Sumter JL,Roberts J,Goodrich-Doctor A,et al.Ebola Response: A study of the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Preparedness Among Commissioned Corps Offic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J].Mil Med,2019,184(9-10):e502-e508.

[7] 高妍.疾病預防控制系统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6):154-155.

[8] 潘毅慧,姚有华,熊建菁,等.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现状与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525-1527.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范文第5篇

摘要:公共管理的形成及其模式的嬗变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对立、竞争、互动和融合的结果:“原始民主型”公共管理是公共性价值理性诉诸于工具理性的结果,工具理性的扩张与异化是“统治型”公共管理形成的原因,价值理性的复归和工具理性的反思及二者之间的竞争与互动催生了“管理型”公共管理的产生,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初步融合及和谐统一则是“服务型”公共管理初步形成及未来“民主专治型”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动力。

关键词:公共管理;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公共性

“完全可以设想,在远古的原始社会,还早在国家(政府)出现的很久、很久以前,人类为了生活、生存而集体活动时起,公共管理便开始萌芽,继续发展,从古到今,源远流长”。作为一种理论的公共管理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形成,但作为一种实践的公共管理则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公共管理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图景。“自有国家以来,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模式发生了三次根本性转换:从统治型模式到管理型模式再到服务型模式。”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文明的全部成就和问题都源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对立。由此以观之,公共管理的形成及其模式的嬗变也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对立、竞争、互动和融合的结果:“原始民主型”公共管理是公共性价值理性诉诸于工具理性的结果,工具理性的扩张与异化是“统治型”公共管理形成的原因,价值理性的复归和工具理性的反思及二者之间的竞争与互动催生了“管理型”公共管理的产生,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初步融合及和谐统一则是“服务型”公共管理初步形成及未来“民主专治型”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马克斯·韦伯将人的理性分为两种: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所谓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价值理性基于某种价值信仰之上,强调终极的价值关怀。在价值理性的导引下,只要认为自己选定的行为具有绝对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实现这种价值,人们一般不考虑行为的手段和后果。简言之,价值理性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对某种固有价值的信守和承诺,这种信守和承诺源于人对自身价值以及“主体间性”的某种程度的自觉把握,为了坚持这些基于自觉意识基础上的固有价值,人们只选择那些有助于实现或增进固有价值的行为方式,而放弃那些可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但可能会损害固有价值的工具和手段,尽管他们意识到这种选择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和成就。所谓工具理性则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工具理性一般把目的、手段和附带后果作为行为取向的依据,它通常既把手段与目的,也把目的与附带后果,以及各种可能的目的加以比较,作出合乎理性的权衡。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工具理性将“合目的性”放在优先地位,它选择行为的依据是能否有效地实现和达到既定的目标与成就。概而言之,工具理性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理性地创造、选择和使用工具,只要这种选择有利于达成目标和取得成果,尽管这种选择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固有价值。当然,工具理性并非完全不考虑价值,只是在选择以何种方式实现目标时,工具理性优先注重行为的现实可行性,其次才考虑价值关照,因为“在相互竞争和冲突的目的和后果之间作出决定,又可以是以价值合乎理性为取向的:这时,行为只有在其手段上是目的合乎理性的。”

韦伯提醒人们:“从价值合理性观点上看,纯粹工具合理性是实质上的非理性,因为对于一个具有一致自由的独立自主的人格来说,最合理性的手段选择不能不具有终极价值、意义或理想的成分。所以,价值合理性反而是工具非理性的,而形式合理性反而是实质非理性的。”工具理性追求目标的达成,价值理性追求固有价值的承诺,二者之间并不必然对立,“纯粹”的价值理性或“纯粹”的工具理性几乎不会存在。价值理性总是要诉诸于一定的工具理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而工具理性从目标设定到手段选择都必然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它们之间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前提和动力。人生活在社会中,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行为,必然有某种内在的价值动力,只有在一定的价值理性的驱使下,人们才会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目标的设定必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前提和价值动力。而在争取成果、比较行为方式、进行工具选择时,必然离不开主体的某种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没有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是“无源之水”,任何工具理性都必然以某种价值理性作为前提和动力。其次,价值理性有助于工具理性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工具理性一般将“合目的性”放在优先地位,它意味着人们在选择行为方式和手段时,道德因素、固有价值等被置于次要地位,当价值和目的之间发生冲突时,“目的合理性”可以无视和牺牲价值关怀,工具理性具有背离价值的道德倾向。工具理性无限发展的结果便是不择手段,它可能会无视法律、道德,甚至人的生命,从而使一个社会丧失基本的信仰、价值、和伦理道德。要防止和矫正工具理性的“异化”倾向,就必然要诉诸于价值理性的价值关怀,用价值理性自觉地调适工具理性的非理性倾向,使其在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同时,不失应有的人文和价值关怀,离开了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是盲目的。再次,工具理性是实现价值理性的基本依托。价值理性所追求的固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工具理性才能得以实现。在价值理性的引导下,人们往往只考虑选定行为的价值和意义,而不考虑实现这种价值和意义的手段和后果,这就使价值理性如同工具理性一样,也潜在地含有某种程度的“异化”倾向:或者是坚持一种价值目标却以损害另一种价值目标为代价,使价值理性走向“公共性”的反面;或者是无法实现预定的价值目标。工具理性能够将价值理性所信守的固有价值转化为行为目标或所要追求的成果,通过合理性的行为选择,将经转化的价值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各种手段及其附带后果、各种可能的目的加以比较,从而作出合乎理性的权衡,找到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这有利于固有价值目标的实现。没有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是空洞的,只有建立于一定工具理性之上的价值理性才能成为现实的价值,离开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就是“无果之花”。

二、“公共性”价值理性:

原始“民主型”公共管理诞生的动因

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表征公共部门

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它与一般管理活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公共性是产生公共管理活动、推动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价值基础,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目标。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是其合法性上,这就意味着公共管理的权力是受公众委托的权力,因而是受公众制约的权力。其次,表现在其所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也就是和每个公民的利益相关的事务,而不是与某个特殊利益集团利益相关的事务。第三,表现在公共管理的内容应该体现对公民的服务。第四,表现在公共决策过程应该是公民与政府之间互动的过程。第五,表现在面对政府,每个公民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

“公共性”源于公共生活。“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一部公共管理发展史自始至终同人类社会发展史是分不开的。”自有了人类社会,产生了公共生活领域,就产生了“公共性”。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经常面临着来自自然的各种威胁——食物不足、自然灾害、族群战争、野兽的侵袭等等。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人们必须组织起来以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与发展。组织起来的人们之间便形成了“公共性”的价值追求:对公共生存状态改善的向往、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希冀与维护、对公正地分配公共产品的正义要求等。这种对原始“公共性”的价值追求,导致公共管理事务不断增加。不断扩大的公共领域、不断增加的公共事务,以及不时出现的冲突乃至战争等都呼唤着“公共性”的实现和维护。在这种状态下,为了追求“公共性”的固有价值,防止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使自身受到伤害,组织起来的人们便诉诸工具理性:通过“契约”的方式,将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交由一部分人来负责和处理,“通过协议,同别的人联合成一个社会,以便每个人都能享有舒适、安全和安稳的生活,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并且有更大的力量抵御外来侵略。无论是有多少人,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因为它不会损害其他人的自由,其他人仍能像以前一样享有自然状态的自由。”追求“公共性”的价值理性催生了公共管理的形成——“原始民主型”公共管理模式由此产生(之所以将其称为“原始民主型”,一方面是相对于现代民主而言,以使之区别于现代民主服务型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确实具有原生原发性,而不是否定它在民主管理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给现代公共管理的启示意义)。

“政府产生、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目标、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具有工艺精神的意识形态等。”在公共管理形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坚持原始“公共性”的价值理性和“合目的性”的工具理性在公共管理的行为方式中共同发挥作用,它们使前国家和政府管理时代的公共管理机构基本能够沿着民主、公正、平等、效率的“公共性”价值轨道运行,我们从古希腊城邦民主体制中能够看到“原始民主型”公共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三、工具理性的异化:“统治型”公共管理的建立

“原始民主型”公共管理形成之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公共领域持续扩大,公共管理事务不断增多,与之伴生的必然是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和“专业化”,这导致公共管理“机构”的规模越来越大,并最终发展成“原始民主型”政治国家。“原始民主型”政治国家形成后,“公共性”的价值理性要求它要着眼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共同体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按照人民的意志来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实现以上价值目标,公共管理就需要诉诸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工具理性借助于“公共性”的价值外衣使自己得到了张扬。“在工具理性张扬的同时,也就是价值理性的衰落”,在社会普遍的效率追求面前,原始公共性的价值理性开始让位于工具理性,工具理性使公共管理将“合目的性”放在优先地位,追求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掌握公共管理权力的一部分人利用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使自己在阶级分化中得以“胜出”,并最终将“原始民主型”政治国家攫取为维护本阶级利益、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统治工具。当由公民构成的“政治共同体”被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国家”所取代时,“原始民主型”国家的公共性不断丧失,公共利益被所谓“国家利益”所取代,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相对抗;另一方面,公共观被功利主义哲学所取代,“公共被降格为这样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为其最大化的利益而竞争,而政府则称为仲裁者。”这些对公共的狭隘的或不当的理解,制约了公共行政的发展,它使公共行政要么走向统治行政,要么成为不知目标趋向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的集合。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异化倾向使原始民主型公共管理发生了两次质变:一是由实现和维护“公共性”价值的工具异化为追求公共管理效率的工具,二是由追求公共管理价值和效率的“公工具”异化为维护统治阶级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的“私工具”,“统治型”公共管理由此建立:工具理性背离了“原始民主型”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本质,基于价值理性基础之上的公共管理“机构”异化为凌驾于社会之上、代表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暴力机器——“理性化导致了非理性的生活方式”。“统治型”公共管理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制性,它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阶级统治的政治秩序是它的核心价值。“从此,人类在漫漫长夜中,一直在少数人的统治下生活,民主、自由被专制和奴役所取代。因此,在这一时期,国家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统治,是一种统治行政。它以统治者为中心,以实现统治阶级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以维护阶级统治为主要任务,以专制为运行体制基础,以统治者的任意专断为管理方式。统治行政范式突出的是政府的阶级统治功能。”

四、价值理性的觉醒与复归:“管理型”公共管理模式的确立

工具理性的扩张不仅催生了“统治型”公共管理的产生,而且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早发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这一时期,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公共管理行为方式选择之中的关系经历了三次转换:价值理性持续衰落、工具理性持续扩张阶段;价值理性初步觉醒、工具理性开始自我反思阶段;价值理性的复归与工具理性的理性化阶段。

首先是价值理性的持续衰落和工具理性的持续扩张阶段。“统治型”公共管理形成之后,作为公共管理工具的国家变成了统治阶级阶级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在专制暴力机器的威制下,统治者可以任意专断,他们利用手中异化的国家机器将本集团的价值判断变成公共价值判断,国家和政府的统治功能代替了其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民主、公正、平等等“公共性”几乎泯灭,国家彻底沦为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统治型”公共管理走向极致。

其次是价值理性的初步觉醒和工具理性的自我反思阶段。随着“统治型”公共管理走向极

端,工具理性也走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导致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悄悄地酝酿和发生了一场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追求更高效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发展和确立。新兴的生产方式必然要触及旧专制统治集团的利益,阶级统治的价值理性促使旧统治集团诉诸于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国家机器来压制和打击新兴资产阶级集团的成长。为了给新的生产方式开辟道路,新兴集团开始通过启蒙运动的方式,将本阶级的价值诉求披上“公共性”的价值外衣,向社会宣扬自由、公正、平等、民主、博爱、效率的价值理念。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性”价值理性开始苏醒(虽然此时它不过是资产阶级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工具而已)。新兴资产阶级集团夺取政权之后,在空前的物质诱惑面前,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工具理性得到了极大释放,“公共性”价值理性再次被抛诸脑后,工具理性仍然占公共管理行为方式选择的统治地位并开始走向极端。在它的作用下,新兴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再次陷入“统治型”公共管理的藩篱,沦为资产阶级阶级统治的工具。然而,启蒙运动所唤醒的公共性价值理性开始不断地对工具理性提出了批评和挑战,社会开始对工具理性主导的“统治型”公共管理进行反思。

第三是价值理性的复归与工具理性的理性化阶段。在对工具理性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认识到“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片面追求效率的工具理性受到了质疑,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的“公共性”价值诉求再次走进了公共管理的视野,价值理性开始苏醒与复归,源于工具理性的“统治型”公共管理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合法性,“公共性”的价值理性必然要对“统治型”公共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然而,价值理性的复归并不意味着工具理性的完全衰落,工具理性对效率和效益的追求使它在很大程度上和“公共性”的价值理性具有互补性和兼容性。离开了工具理性对效率和效益的考量,价值理性不计手段和后果的倾向很难独自承担建立公共管理新模式的重任。为了实现“公共性”的价值目标,价值理性在更高层次上再次诉诸工具理性,并对现代民主型公共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行政在此被作为执行国家意志的工具)、作为行政的工具的官僚制理论、以及倡导效率的科学管理理论。价值理性的初步觉醒与复归和工具理性在价值诉求上的“理性化”使“管理型”公共管理得以确立。“近代民主制度的确立使它不可能再采取赤裸裸的统治行政方式,而是采取民主和法治的管理方式,从而使管理拥有了更多的公共性,政治统治色彩趋于淡化。……这是一种建立在法理型基础上的公共管理,即官僚制行政……可以把这一行政模式称为管理行政。它以政府为中心,以经济效率等工具理性为主要价值取向,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主要任务,以民主、法治为运行体制基础,以法治为管理方式。管理行政范式突出的是政府的管理功能。”

五、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互动与融合:

“服务型”公共管理的初步形成

基于政治行政二分、官僚制理论和科学管理原理之上的“管理型”公共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本质,但它仍然将效率作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代议制、行政中立、官僚制等,“管理型”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效率的价值目标,但它追求手段的合理性,将公共管理看成一种纯粹的技术工具,强调管理技术和效率,强调程序和规则,忽视了被管理者的情感和需求,忽视了组织成员的创新精神。民主、公正、回应性等公共性本质在“效率”主导的公共管理话语体系中,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将效率确立为公共行政的核心目标,过度地宣扬了一种工具理性,但是忽视了公共行政的价值理性”,正因如此,它遭到了持续的批评。

对传统管理型公共管理模式批评最为激烈和深刻的当属发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对“管理型”公共管理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认为,对管理效率的片面追求侵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观,他们主张通过政府再造以实现社会公共管理的公平和正义。然而新公共管理运动民主行政的价值理性却仍然没有挣脱工具理性的牢笼,它主张企业化政府,将公民视为“顾客”,带有显而易见的市场化倾向。这不仅带有浓郁的工具理性色彩,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对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的贬损。

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将公民视为顾客,并给“顾客”以最满意服务,这给进一步思考公共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启迪。在批评新公共管理运动存在价值倾向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新公共服务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结合,认为应把传统的对效率和业绩的关注转移到公共性、民主性、参与性和回应性上来。相对于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要求应该将公共管理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并要求公共管理人员应该“为公民服务并确实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新公共服务认为,公共管理应该要在实现公共服务使命的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强调公民理念,关注公民的愿望、要求和利益,重视公民参与和公共责任等。

新公共服务既关注体现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要求的人民主权、公共利益、公民权利、个人价值、自由平等、社会公正、社会责任、公民参与、回应性等多元价值,又希望通过企业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体现了公共性本质要求的价值理性和目的导向的工具理性的初步融合,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共同作用下,“服务型”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形成。“服务行政范式是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而兴起的一种管理范式。它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宗旨,以公民为本位或中心,以管理就是服务为理念,以人文关怀、民主、法治、公平、责任等价值为运行基础,以多元参与、合作共治为服务形式。服务行政突出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更能体现出政府的本质特征。”“服务型”公共管理强调采用私人部门的质量管理思想实现公共部分的公共服务使命,关注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出价值,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责任制。这一模式虽不成熟,但极具潜力。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是价值理性诉诸于工具理性的产物,但公共管理形成之后,其内含的工具理性又必然会侵蚀价值理性的人文关怀,价值理性地位的旁落导致了公共管理本身的异化——从最初的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工具异化为“利维坦”式的怪物,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公共性公共精神的回归,公共管理领域的价值理性必然会觉醒,片面追求效率的工具理性也必然会回归到关怀公共性价值的价值理性上来。“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表征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它与一般管理有本质性区别,不能把它纳入一般管理范畴。从概念的内涵角度说,这就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它集中在公共管理主体即公共部门的‘公共性’,管理手段即公共权力的‘公共性’,价值观即公平、正义的‘公共性’,管理目标即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等四个方面。”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在于管理主体、管理手段、价值观和管理目标的“公共性”,这内在地要求公共管理在关注效率的同时,必须注重价值追求。新公共服务力图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服务型”公共管理的蓝图。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共同作用下,未来公共管理在实现和完善“服务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也许将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与和谐统一,走向一种“民主的专治”:既强调价值理性,关注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本质,又讲究工具理性,追求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更加民主、更加公平、更加正义、更具效率、更讲求透明性、回应性和责任性的公共管理,这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和谐融合的必然结果,也是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 木宸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酒店管理;教学法

本人在从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发现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乐于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做一个标准的职业化酒店人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一套方法,并在运用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人将其定义为职业化教学法。下面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职业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以阐述。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具有餐饮服务的常识(中、西菜点知识,酒水知识等),具备对客服务的意识(重视服务的价值,即本人曾提过的“服务为王”的价值观)。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例如。托盘、斟酒、折花、摆台、接受预定、引领入座、点菜、上菜、分菜及结账等),能处理餐饮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例如,餐前小会、分工及处理顾客投诉等),拥有餐饮服务者的气质(站姿、走姿、谈吐及基本的肢体语言等)。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实现在东部沿海的中高级涉外酒店餐饮部门就业。并具备一定的成长空间。

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知识技能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分析

(一)强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在课堂上非常被动地吸收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得原本有趣的专业课程变成了睡觉时间。据了解,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师有两大原因:一是自身不具备专业实践技能,因而无法传授给学生:二是学校缺乏实训条件,也只好做无米之炊。

(二)使用多媒体过滥

最近几年.多媒体教学被认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推动教学互动的有效教学手段,于是不少教师和学校对多媒体教学趋之若鹜,不根据专业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把原来的文字榜书内容敲上去。有些则填充大量图片,还有的干脆成了电影欣赏课。当然,也不乏运用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还是流于表象。

(三)案例分析脱离实际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非常缺乏,有不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在从事教学时只好从理论到理论。特别是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教师分析案例空洞无力,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主要表现为案例教学针对性不强,无法体现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教师仅对案例文字进行分析,不能延伸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去,尤其在案例中事件的处理上,仅凭想当然的分析。这种乌托邦式的职业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尤其是对应变能力的增强没有发挥作用。有些教师甚至把案例当堂拿出来让学生阅读分析.俨然成了阅读课.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创新教学法

(一)知识要领与服务技能并重

按照“理论够用”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然后演示服务技能。例如,在讲到西餐摆台操作技能时,教师先讲解西餐服务与中餐服务的异同,然后把西餐摆台所需的餐具展示给学生.并告知每种餐具的摆放位置、先后顺序及相关要求,接着由教师亲自演示两遍给学生观看(其中,第一遍会按照标准操作摆台,并逐一解说要领,当学生完全看清楚后.第二遍则会有选择地在某几个操作上出现偏差,让学生找出问题),最后再总结摆台的要领.并编成口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记牢。

(二)操作技能,逐个纠偏达标

当讲解完一项操作技能后,要求学生课后去体会,在下一次课堂上,学生需要在教师面前练习操作。练习一定时间后,教师逐一审核,指出不足的地方,讲解纠正的方法,并挑出其中几位较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帮助不达标的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这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都处在比较放松的状态,更容易纠正提高;另一方面,对于较优秀的学生,则可以培养其基层督导的沟通能力),每一项操作技能结束练习之前。教师再逐一审核,并考评打分。计入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端正态度,认真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标。

(三)多形式的模拟演练

模拟演练是酒店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模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酒店职业精神。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该项目结束后告知学生下次课堂演练的内容及相关要求,并安排各组学生提前到附近酒店参观考察。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并练习。演练课上,每组学生就是该项目的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该项目的全部流程。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餐饮对客服务过程时,小组中的成员分别扮演迎宾、服务员、收银员、基层督导员等角色,由另一小组成员扮演顾客,如此循环。表演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分别提出提出本小组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五)重点突破提高专项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经验学科.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高,学生在毕业上岗前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课程教学中,必须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本人认为技能竞赛是一个较为可行且有效的方式。除在期末考核外。在每项技能结束一段时间后,分别举行单项技能竞赛。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并对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学生不断刻苦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职业教育在我国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虽然从数量上来看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教学质量与行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学校要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主导教学,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就是走向职业化得过程。

上一篇:收费站文明服务竞赛范文下一篇:社区网格员年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