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论文范文

2024-07-13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民族档案是反映本民族历史面貌的真实记录,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建设中亦占有一席之地, 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好各民族档案,并促使民族档案管理工作和民族文化旅游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张家界民族档案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价值实现途径。

关键词: 张家界;民族档案;民族文化;旅游

张家界市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历史悠久,民族特点显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多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并产生了卷帙浩繁的民族档案。今天,随着旅游产业的逐渐成熟及信息社会的发展,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环境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因而,应通过加大开发力度,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此情况下,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在其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这些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张家界的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张家界开发了老院子、秀华山馆、土家风情园、大庸府城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军声画院、绿色大地生态园、袁家寨子、茅岩河平湖游、土家古镇苦竹寨和江垭古城等10多家规模较大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全市10多家旅游演艺场所表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节目,每年门票收入超过2亿元。宝峰湖推出了湖南省第一台实景演出节目《梯玛神歌》。民族特色鲜明的节目《烟雨张家界》向世人演绎神秘的民族风情。《张家界?魅力湘西》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2011年3月,首部以土家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大型舞剧《西兰卡普》在张家界民族大剧院首开演。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追求、体验新奇、深层次的异族(域)文化为目的的旅游形式。时下,乘着世界文化旅游蓬勃向前的势头,不少民族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此引起的民族文化弱化、异化乃至消亡,民族旅游地族群认同困惑,民族文化传播的弱势化及旅游发展失范而导致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的破坏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给民族地区社会机制和民族心理的稳定造成了巨大震荡和威胁,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民族文化旅游地与外来旅游者的相互关系,并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做出合理协调,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体现

民族档案作为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关少数民族事务的历史记录,以其载体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真实、客观地反映和呈现着少数民族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可能全部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但作为一种重要的少数民族历史遗产和文化物象,其中部分特色突出、具有特殊旅游价值的民族档案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

1、旅游文化价值

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内涵广泛,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实践来看,不少民族档案即为社会文化名人亲自撰写或制作而成,其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很能吸引世人的眼光,激发人们的游兴。因此,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丰富了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形式。张家界民族档案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依存于一定的社会、自然环境,客观地记录了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以及各族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光辉文明,反映出张家界少数民族在特定时代的艺术、科技、文化成就,也反映出其丰富的社会生活、政治斗争、宗教信仰以及哲学思想等。正是因为有了民族档案,旅游者才能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认识到各民族人民开疆拓土的艰苦历程和奋斗足迹,才能在旅游过程中更为深刻地认识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的科学价值和深刻内涵。

2、旅游研究价值

文化旅游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中“善”和“美”的欣赏,也往往带有“真”的追求,这里的“真”即是相关的科学知识。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涉及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也包含大量的生产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哲理。包含于民族饮食(服饰)制作、艺术品加工、金属冶炼等方面的技术,显示了张家界少数民族先进的生产水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对其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科技以及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研究、学习具有很好的科研价值。不仅如此,许多历史遗迹、古城建筑等,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不但有有关的文字记载,甚至还有内容翔实、形象生动的图像、图片及图表,他们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规划保护,以及在民族文化景观的意境构造、结构复原和内涵发掘方面有重要的科学指导和参考借鉴价值,其丰富的知识,能吸引不少科研旅游者。

3、旅游认同价值

从民族旅游地自身来讲,民族文化旅游带来了经济要素、信息要素及文化要素的大流动,旅游地在与外来文化接触、碰撞的过程中,在借鉴吸收有益成分,实现自身文化优化、创新与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使民族地区民众对自我文化产生了心理自卑和精神焦虑,进而演化成对自我文化的消极否定,导致民族旅游地的文化认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此背景下,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档案中的文化信息,可以借此穿越时空,突破时代的限制,让旅游地民众充分接触、认识并学习当地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消除其面对外来文化时产生的自卑和困惑,提高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族群内部形成并保持长效的内心合力,促进对自我民族精神和价值体系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守护。

三、实现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旅游价值的途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对其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使其价值尽快得到实现并真正发挥效益。

1.强化收集力度,丰富档案馆藏

民族档案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与开发必须以丰富的馆藏为基础,因此,档案部门应加大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各类历史、文化档案。首先要扩大收集范围。不仅收集文物、图书、博物馆等部门的档案,也要深入民间寻找散落在个人手中的档案,尽量扩展档案收集的地域空间,确保民族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其次要突出收藏重点。通过方法创新,重点收集反映张家界少数民族生产成就、民俗风情、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珍贵文物及历史遗迹的各种档案,重点收集各类年鉴、方志、名人家谱以及有价值的照片、影片、图片、口述等档案,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馆藏,满足旅游业多样性的需求。

2.转变价值观念,深化档案服务

要突破传统观念,充分重视档案在旅游中的文化价值和信息价值,积极实现民族档案的进一步开放,加强与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合作与互动,加大宣传力度,让档案真正走向群众、“亲近”群众,树立档案事业开放、亲和的形象。要积极主动为旅游部门提供档案查询、利用、检索、咨询、决策等服务,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创新服务手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展览、文化沙龙、艺术讲座,使旅游者不仅认识到民族档案对文化旅游的价值,并鱼在情感上接受并喜爱它们,让民族档案事业成为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深入开发信息,重构旅游景观

近年来,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在旅游开发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旅游效用。档案部门要紧密结合旅游需要,重点加速民族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使之能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反映张家界地区的文化底蕴。要进一步加强与文化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研发新路径,着力提高编研水平,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使之在文化旅游开发中起到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打动游客心灵的作用。在实践中,要积极实现理论成果的转化,加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档案信息及编研成果,利用其独特的内涵,重构具有张家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旅游景观,增强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和竞争能力。

4.加快民族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重点推进民族档案中传统纸质、金石、竹简等档案的数宇化建设,通过现代扫描技术、缩徼复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其数字化转化,然后借助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其次要加速民族档案管理的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快速、广泛传播,为旅游者通过民族档案了解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快捷、方便的途径。

四、结语

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在其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民族档案在文化旅游中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繁荣的需要,也是民族档案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应通过各种方法,加大开发力度,使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在张家界旅游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慧.湖南少数民族档案述略[J].档案时空.2009(10)

[2]康蠡.论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云南档案.2008(2)

[3]康蠡,王曼艳,论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协调作用[J].山西档案.2009(6)

[4]巩君慧.西藏档案资源的民族文化旅游价值初探[J].兰台世界.2013(26)

作者简介:

江波(1972-),女,苗族,本科,馆员(职称),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张家界市永定区农业局工作。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图们江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图们江地区有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对其发展边疆和建设边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图们江区域开发建设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不容乐观。因此,在图们江区域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本文以图们江区域中心地带延边的典型少数民族——朝鲜族为例,阐述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关键词: 图们江区域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创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反映本民族民族特点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精神和价值的体现,是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凝聚的核心,它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纵观历史,政府只是在图们江区域进行经济开发,只重视图们江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忽略图们江区域内多民族的民族文化开发和保护,在这种重视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图们江少数民族文化岌岌可危。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图们江区域开发中的作用

1.少数民族文化是图们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在图们江流域生活的人群中,有土著人、被贬和逃难的人,还有探险者和掠夺者。这些发肤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的人,涵盖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涵盖女真族、鲜卑族、汉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就是这些不同地区、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把各自家乡的本土文化带到这里碰撞—磨合—交融,无论是强加的还是自然的,都经过各族群间长期的激烈碰撞和融合,并最终以一种新的方式体现。离我们最近的,中国近代图们江文化的核心应该是满族文化,可是时间仅仅一百多年,曾经占有图们江流域的主流文化满族文化已经逐渐消失,满文、满语显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满族文化已经融入汉文化当中,也融入朝鲜族文化中。既然图们江流域的人民,沿袭了多民族的文化,就可以说,图们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图们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2.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功能的发挥。现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和保护图们江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财产,是在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坚实的文化支撑。一方面要保护图们江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保护日益繁荣的少数民族文化创作。百家争鸣的时代,少数民族文化活力四射,人才辈出,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都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国家需要设立重大项目,如中国艺术节、全国少数民族会演等,鼓励并扶持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发展。保护和扶持有利于精品文化的出现,并且有利于调动广大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批扎根基层、德艺双馨、群众喜爱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更壮大。

3.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区域的和谐与稳定。少数民族文化是凝聚延边人民的精神纽带。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是人民团结的黏合剂,先进文化是时代的气质、风骨和灵魂,它能将共同地理区域、共同历史背景、社会心理、语言习俗的人们联结在一个共同体中,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图们江文化渊源于中华文明和长白山文明,根植于图们江人民的变迁、融合、发展、实践的沃土。它既能够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魅力强化延边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又能够以独特的形态和个性成为延边人的精神纽带,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维护其区域的和谐与稳定。

二、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危机

1.部分文化消亡的危机。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信息量极度膨胀,也许当今一个人接收到得信息量是古代人一辈子能够接收到的信息。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原因,网络的普及,供我们看的东西太多,猎奇的,新鲜的,暴力的,色情的,传统文化与之比较起来,没有竞争力,不是传统的文化不好,是因为好东西太多,所以不觉得。如由于受一系列历史、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延边朝鲜族本民族民间习俗、民间曲艺、民间技艺的丢失现象较严重,其丢失速度也是较快的。如盘索里,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主,一人诠饰演唱者,一人诠饰鼓手的说唱艺术[1]。演唱者站着以唱歌、话语、肢体语言的方式表现故事的内容;鼓手坐着用鼓击出长、短不同的节奏。它由演唱、阿尼里、科、鼓伴奏等要素构成,还要用对话的形式向观众交代必要的情景和故事,具有演唱难度大、节奏情绪难掌握、调整和引导听众参与等特点。因其发展有限,演出机会不多,导致人们遗忘盘索里深远的传承意义。

2.文化异质的危机。文化异质是一种社会思想上的危机,它不同于经济危机和政治社会危机,一旦发生文化异质,就会对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结构造成冲击,摧毁当代所形成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习俗及道德风尚。这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会瓦解形成主流意识的社会文化心理基座,会导致社会信仰坍塌、公众焦虑。

3.文化传承的危机。现阶段我国民俗文化虽然面临着保护经费不足,挖掘内涵不利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危机是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从延边当地的情况看,传统文化在老一代人的努力下传承得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到了现在,却缺少愿意学的年轻人,找不到接班人,民俗文化将面临失传的危机。民俗文化没有继承者,一方面是一些年轻人对民俗文化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民俗文化人才外流严重。如朝鲜族舞蹈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曾达到鼎盛时期,延边朝鲜族的舞剧、舞蹈风靡全国舞台,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赞叹。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朝鲜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走入低谷,一度出现作品“只能拿大奖,不能走市场”的现象,导致已有的年轻民俗人才近年来又有不少外流,或外出找到别的工作,或加入团队表演赚钱。

三、图们江区域开发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策略

1.古为今用,让少数民族文化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要解决图们江文化层面上的部分倒退和盲从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批判和边缘化的措施,而是要致力于优化本土文化产品,强化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改进宣传方式方法,使先进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朝鲜族文化在同汉族等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互摄互补、相互渗透、相互融会的双向过程中,产生不少共同因素和文化趋同性,如朝鲜族以汉族做事持之以恒为榜样改变本民族遇事便急于求成的民族性格,又积极学习汉族勤劳节俭、吃苦耐劳、质朴务实的优秀品质来克服本民族中存在的浮夸作风和铺张浪费的生活态度,还渗透汉族的风俗习惯以丰富本民族的生活文化。与此同时,朝鲜族注重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建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体系,使原本存在于本民族文化之中的各种文化基因继续得到传承,使朝鲜族群众文化继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并且通过举办服装秀等演出展览活动,全力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魅力和生机,用艺术的感染力震撼心灵,用细致入微的诚意改变思想,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真正意义上接纳先进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2.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和设施。加强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和民俗文化遗产的保藏和展示。延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是朝鲜族民俗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场所,做出力所能及的一系列收藏、展示、研究工作。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边考察调研,一下飞机,便来到延边博物馆,听馆长介绍延边的历史成就和民俗状况。在延边,习近平按照朝鲜族习俗,脱鞋进屋、盘腿而坐,同朝鲜族老乡拉家常。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关注民族地区,这向社会释放出一种信号,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是重点和难点。如何补上短板,尽快改变部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相对落后的局面,是目前所面临的紧要课题。民俗博物馆收藏的是在民间搜集过来的民俗文物,它经历历史的磨难,包含民众的生业、生活、文化气息,是藏品的主流。延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从1982年开始征集民俗文物,已收藏3000余件,包括农业生产、衣食住行、通过仪礼、岁时民俗、民间信仰、娱乐游艺、文化教育、民间工艺等内容,能够较完整地反映朝鲜族传统的民俗文化。现阶段文化的生产方式、表现形势发生变化,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发生变化。如一些传统文化因为没有商业价值,面临消亡的危机,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传承和发展的机遇,让传统文化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里,重新被人们所接受和爱戴。为顺应时代潮流,传统文化有必要进行变迁和转型。所以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要利用科技的手段进行保存和传承,并且利用相关传媒,把传统文化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利用科技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利用科技创新文化体验方式,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与接受方式,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与文化自如地双向互动。

3.开保结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宣传介绍我省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这项遗产是图们江流域珍贵的文化资源和价值资源。但是现阶段很多人,包括当地人民还没有认识到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要让社会知道这项遗产的价值,从而间接地提升图们江流域和延边的影响和地位。这就要牢牢抓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经济转换结果要尽快实现两个结合,让人类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如图们江流域由于有了世界级农耕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农乐舞”,那么它的生成载体“图们江牌大米”就应该从此升值。要保护好图们江流域的“黄牛节”、“大酱节”、“梨花节”、“农夫节”等村落节日,并且开发这些原生态的农耕文化节日。除由各村自发,各地自发组织这些节日外,还要尽快将这些民俗民间节日上升为县、州,甚至省里的传统民族民间节日。要加强管理和宣传,吸引和安排更多的人甚至外商和域外人众参加,形成图们江区域的大的鲜明的文化经济聚集地。要加大经贸合作力度,扩展旅游的内容和细节。

4.以高铁时代为契机,实行开放式保护。高铁的开通,将会把延边带入高铁时代,为延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强劲的动力。高铁的开通不仅连通了长春,还连通了国内其他高速铁路,比如哈大高铁等,百姓出行将更方便。同时还拉动延边旅游业发展,一路尽是美景,这是“东北最美高铁”名字的由来,因此,便会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局从2015年4月份开始,就对这条高铁的宣传非常重视,坚持“乘高铁游延边,延伸幸福快乐无边”的主题,以长吉为核心,沈哈为两翼,以京津冀为延伸,通过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多方位的宣传。长吉图一体化,最前沿就在珲春,珲春到朝鲜,到俄罗斯非常方便,特别是作为长春吉林两个人口比较多城市的市民,来延边既有美景又有美食还有边境,因此,高铁的开通一定对延边的旅游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把保护自然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强固延边科学发展的生态根基。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全面提高支撑区域科学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坚持以文化立区,着力打好“生态”和“文化”两张王牌,全力彰显延边文化自信,让文化成为加快延边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5.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将中国朝鲜族文化推向世界。深度挖掘图们江独具的特色文化,要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上进行挖掘,并制定针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特色文化产业的具体支持政策。要着力开展文化产业的蓝图绘制,充分发挥图们江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强对外合作,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会展、影视等产业,使文化产业向着国际化发展,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文化产业腹地和文化开放发展的重要节点。建设“一带一路”势必要推进其区域内全方位的合作,尤其是各种经济、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要构建对外文化交流的服务平台,以此大力开展文化的交流,并紧密结合图们市整体对外交往工作的需要,积极选择一些有影响的城市,组织实施图们江文化节、图们江文化周等大型文化推展活动,把图们最有个性特色、最具品牌价值的优秀文化艺术加速推向世界。“一带一路”建设有更好的交通、交流优势,重点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扶持文化产品出口,主动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探索图们江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地文化合作开发模式,充分调动国际力量参与海外图们文化基地建设,形成图们江文化对外融合发展新的桥梁与纽带。要把加强海外图们江文化宣传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图们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努力建设一支高层次、专业化的文化宣传人才队伍,确保图们江文化在国际舞台更具影响力、吸引力。

四、结语

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天两天、简单易行的事情,我们必须从观念上、方法上加以思考和研究,采取长期持久、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朝鲜族民俗文化,形成规范的、系统的、有法律保障的保护网络,同时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让开发与保护共同进行,及时组织专家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评估,并制定保护规划,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把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起来,并让群众辩证地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使民俗不被庸俗化。

参考文献:

[1]千寿山.中国朝鲜族风俗[J].辽宁民族出版社,2013.

[2]金钟国.中国朝鲜文化[J].辽宁民族出版社,2013.

[3]延边朝鲜族民俗学会,朝鲜族民俗研究[N].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已经在优化升级,并进入“新常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就是伴随着其生产生活而发展得来的,并形成了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虽然是刚崛起的新经济形态,但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变的越来越重要。在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只有实现其产业化的转型升级,才能够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

关键词:新常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措施

“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提出来的,它强调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处在发展战略机遇的阶段,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在新常态下,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发展重要的,它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振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一、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在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之一,并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目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法律的支持和技术的改善,这对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它不但可以拓宽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还可以改善和优化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架构,从而提升少数民族体育的竞争力[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舞台和空间,新常态下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好,才能增强其发展竞争力。

二、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遇到的困难

(一)消费理念有待改变

由于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者对体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时,关注最多的是商品本身的使用性。在加上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注重文化内涵,在消费者看來是不值得的,没有必要去消费,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消费理念,从而导致了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因此,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需要改变,才有利于体育文化产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体育文化产品价格波动大

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中,从消费和需求的关系来看还处于初期阶段,消费价格也比较高,比如具有内蒙古民族特色的骑马,这只有收入较高的人群才消费的起,普通百姓是很少在体育文化这方面进行消费的,特别是体育文化产品在价格上的波动很大,没有保持稳定的销售额,这让消费者对体育文化产业消费的积极性下降。这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一)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任何一项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想要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转型,就必须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想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由于少数民族的自然环境等比较落后,从而导致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尤其是经济收入的来源,因此,这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将基础设施建设好。不够,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让政府的资金真正的用到实处,并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2]。其次,建立完善的体制。由于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想要从根本促使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就要先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

(二)开展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工作

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技术对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工作,要保持其体育文化的原生态,尤其是具有民族色彩非常浓重的,以及得到群众青睐的体育文化产业,如鄂伦春族的“夏巴(射箭)”等。因此,为了将这些具有非常浓厚的少数民族色彩的体育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就需要充分的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记录,并保证能够流传下来,然后再寻找新的途径。

(三)提高消费者的欲望,平衡各方的需求

提高消费者的欲望是为了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但要提高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并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不过,宣传方法需要区分出来,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消费者来说,由于体育文化产业主要来自于体育彩票等,可以和当地的电视台等进行合作,让消费者形成对体育文化的消费意识,并养成练好的消费习惯;对外来消费者来说,可以将当地的民族特色体育文化作为旅游景点,如内蒙古定期举办的“那达慕大会”等,然后通过互联网等媒体来进行宣传,从而吸引了很多的外来游客,并提高服务质量,让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对当地的体育文化产业认可,从而提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平衡各方的需求是为了让所有的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那是因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当地政府的投资,大部分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民间资本[3]。只有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损,才能够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目前,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等,因此,要想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政策,为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发挥产业化链接

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投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即不仅需要政府的财政拨款,也需要民间资本的投资。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不仅仅是政府能够受益,个人也会从中受益,因此,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需要扩大融资的主体;在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体育俱乐部的销售与收入等全部纳入到融资的渠道中,此外,还可以发行体育彩票等方式,发展第三产业,以此来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体育文化属于体育产业链的一部分,因此,要想发挥体育产业链的效能,就必须和其他的商业形态相结合。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文化,需要以经济领域为依托的自我表现,精神文化的属性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点,在这样的一个产业群众,不仅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不过,无论什么变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活动中都是围绕着“文化”的核心来进行生产等,这就形成了文化产业的链接。由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产业链是多级链接的,会关系到各种行业和各部门的利益,因此,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所有相关产业链的利益。

四、总结

在新常态下,我国的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还处在战略发展阶段,不过,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对实现社会经济的提升是有利的,因此,在新形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将会给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寻求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并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龙,李扬.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4):200-203.

[2]秦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89-90.

[3]赵子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01-102.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如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还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功能,经济、社会、文化效益均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文化本身,即不少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存在“旧、同、浅”现象。要使民族文化不断地弘扬,其出路在于产业化。产业化是商品化,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做大做强,必须要在“特、深、新、大”上做文章。特,就是要有民族的个性。深,就是要深挖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新,就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用高新技术进行表达,使民族传统文化富有时代性。大,就是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做大做强。

关键词:产业;少数民族;文化;弘扬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Road of Developing the Minority Culture

in Western Region

ZHAO Xiao-fen

(Guizhou Party School,Guiyang,Guizhou550028,China)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推出一个文化,发展一方经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等,成为各地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一大景观和特色,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点。有的地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不少地方地理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还有自然景观,其他设施也较配套,民族文化旅游起步较早,可是直到如今民族文化还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功能,经济、社会、文化效益均不明显。

其原因何在?主要在文化本身。因为,只有文化底蕴丰富,才能影响经济和政治。旅游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人们外出旅游的目的在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文化内涵丰富才能得到旅游者的青睐。文化旅游更是如此,是以一地区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对民族文化形式和内容加以产品化的体现,构成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经历的一种吸引物,吸引在于“新、奇、特、深”。而不少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存在“旧、同、浅”现象。不少地方几个人为的建设物一目了然,看不到民族文化,给人正在开发中的感觉。因此,要使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地弘扬,其出路在于产业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的服务向来就有是按照小农经济的方法去进行,还是按照工业标准的方法去生产,这是是否文化产业化的一个分野。小规模的、零散的、没有按照生产、流通、销售、消费这样一个循环去生产文化产品就不属于文化产业。只有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才是文化产业。也就是要批量地、有规模地、连绵不断地去生产。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按照工业化标准进行生产,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变成产品、商品,并且要做大做强;也只有把少数民族文化做大做强,才能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到弘扬。产业化是商品化,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做大做强,必须要在“特、深、新、大”上做文章。

一是要“特”。特,就是要有民族的个性。亨廷顿认为,现代化的文化不是单一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现代化或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许多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相反,现代化加强了那些文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权力。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但这不等于说文化的多元化是个自然过程,实际上是个自觉自为的矛盾运动过程,需要是的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也表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能打开市场。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特色鲜明浓郁,风格独树一帜。这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立足之本。面对世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强势文化的大举入关,起点低、起步晚的民族文化产业化无疑处于非常不利的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势之下,民族文化产业化只有突出自身特色才能求得立足之地。实施特色优势战略,就要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对优势和劣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依此确定自身的品牌,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全面推进。

二是要“深”。深,就是要深挖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文化”一词,《易·贲卦》的《彖辞》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使人的思想与行为合乎文明;文化,就是按照人文自身的规律教化天下,使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绚丽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这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不能仅仅是摆设一些表层的民族文化,而主要是在深层的精神文化上下功夫。如畲族,作为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汉族长期友好相处,文化相互交融,往往被认为是“汉化”了的民族;或者被认为是一个十分落后的民族。其实每一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且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就一个“畲”字,文化意蕴早期是刀耕火种,建国后确定其为单一民族时,取“畲”是表示这个民族历史上是个游耕民族、开山种畲的历史功绩和表示实现了民族平等。“畲”字文化内涵,充分地体现了畲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只有充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吸引消费者,使文化起到其应有的功能。

三是要“新”。新,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用高新技术进行表达,使民族传统文化富有时代性。达·芬奇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具有科学的现代形态的问题,才能融入世界先进文化的主流。否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只能成为地域文化、边缘文化,甚至成为只能在博物馆中展览的国粹。数字化是人类中介系统的一次新的突变。以往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用文字、图像、声音等模拟信息,依赖于不同的记录方式、载体形态和传递手段,文化知识和信息被固定在不同的物理介质载体内,它们是彼此互相独立和隔绝的,严重地限制了信息的相互转化、交流和利用。而数字化就完全不同,各种数据、文本、图像的无缝合成,并加以整理、加工、组织、传递和交流,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原有文化的集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得人类一体化信息资源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因此,数字化仅仅是种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合理化,在于其目的的合乎理性,社会和个人以用最小的资源或代价获取最大收益为原则而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和条件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工具合理化为功利所驱使,尽量减少成本,消除浪费,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革新,提高效率,数字化就实现了这一目的。工具理性本身而言,它是中性的,不存在政治属性,也没有东西方之别。因而,要走出这样的误区:凡是西方创造的,就是西方文化,就必须反对。如果是这样的思维,那么我们早就西化了,因我们今天的服饰、许多生活用品、生产工具都来自西方。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缺一不可。数字化是当今最先进的传媒技术,优点是成本低廉,“原汁原味”,图文并茂、声情并动,可真实地记录民族传统文化的实际,其效果是传统记录方式不可比拟的。当今世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带来了文化本身的成功,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资源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出现了文化产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采用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开发,把文化资源通过孵化,变成一个产业,前景广阔。而且能够多元地、动态地、持续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改变目前一些民族文化旅游顾客一次性光临的现象,要实现来了一次再一次次地来。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接受数字化,是否会出现技术的工具理性超越审美固有的表现理性呢?的确,数字化、工具理性与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数字化、工具理性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就为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它与人的存在及人类崇高的伦理理性与审美理性追求是相一致的。数字化在发展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发展与人的自由存在相一致、与伦理理性和审美理性追求相容的其他功能,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的发展正在实现科学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这为数字化理性的非工具性、非功利性特征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数字化发展正在引起深层认识论构架的重大转变,而凸现了人的存在在主客体关系中的意义,为数字化理性中人文因素的增长提供了认识论条件;数字化发展的高度综合的一体化趋势,以及数字化向社会生活的渗透,导致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日益密切的相互交融,使当代数字化与包括伦理学、美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在“历史科学”中统一起来。人们逐步熟悉、运用数字化的同时,也不断衍生着人类对自身价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的深刻反思;信息资源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着巨大变化;“即时性”的传递和传播空间的无限拓展,使得世界各地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人们有可能结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的社会群体,于是社会生活方式和公共关系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利用网络从事学习、工作、活动的方式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势必形成人们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等的新的思考,并由此促成了崭新而独特的文化形态的不断产生的发展。总之,在与传统的社会文化逐渐融合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全新的文化。另一方面,数字化在展示出人类理性的巨大能量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出现与先进文化背道而驰的方面:数字化源于美国,网络上由美国控制的信息占绝对优势,是美国文化;黑客频频光顾,淫秽、色情、暴力等丑恶内容泛滥成灾,不良文化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显而易见。当然这也不能成为拒绝数字化的理由。因为,这些不良文化和信息垃圾并不是数字化的必然产物,实际上它们自人类产生以后就出现了,只不过是数字化时代,它们存在的方式或表现的形态不同于语言、文字而已。问题在于加强网络管理,运用数字化技术就一定能够抵制不良文化和信息垃圾的渗透和侵害。对付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实践理性是积极回应,大力运用数字化技术,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拓展自己的空间,才能缩小其比例。并且,只有学习运用数字化思维方式,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思维方式。

四是要“大”。大,就是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不只是民俗文化,是包括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内的大文化。要从大文化的视野把少数民族文化做大。就旅游业来说,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的众多产业群,各产业都要发展。如畲族在历次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都有许多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获奖,尽量都要移植到畲族文化旅游项目中,并且让游客参与。让游客住“畲家寮”、“吃山哈饭”、“喝山哈酒”、“做山哈活”。总之,要达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消费者有东西可以消费,留恋忘返。畲山自然环境优美,没有污染,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加以开发,定受人们的欢迎。不但消费者本人得到享受,而且让家人也得到享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要做到“特、深、新、大”,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首先是要加大开发力度,积极进行文化创新。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民族文化的创新,一是要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创新要有选择性。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创新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发展和突破。精华成分进行弘扬,如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是“席地而坐”,人均一份,共食分餐制;丧葬实行“火葬”;男女平等等要进行发扬光大,增值开发。传统有传统的负面效应,某些传统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新文化的发展。要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超越传统的力量,实现时代的跨越,即进行转向开发。三是创新要有前瞻性,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具有前瞻性的民族文化才能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它可以预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要求,以不断超越的理论品格充实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四是要依靠本民族人民。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人民自己创造的,民间社会是传统文化的土壤,民族文化的创新不能游离于本民族人民,要采用本民族人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如,民歌可以采用卡拉OK的形式等群众性民俗活动,培育新的“文化积淀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要作为弘扬与培育的重点。当然,要吸取他人的长处,要坚持从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在文化观念上决不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能简单模仿。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2]少数民族文化创新要防止两个容易出现的偏向:一个是对待传统文化的随意性。表现为急功近利,不尊重当事民族的意愿,甚至歪曲、丑化民族文化。结果伤害了民族感情,影响了民族团结,也损害了传统文化的形象,是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新相背离的。另一个是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仅仅作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这种极端实用主义使文化成为经济的奴隶,丧失了文化的尊严,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的不尊重。必须深刻认识文化产品所固有的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社会效益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经济效益又反过来为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缺一不可。

其次是加大整合力度。要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状况,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发展思路、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制定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克服各自为政,乡乡搞、村村做,小而全,简单重复,粗制滥造,千人一面,形不成规模的不足。要统一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兴建文化设施。对导向性、标志性、基础性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各地方要对群众性、娱乐性、普及性的文化设施进行重点建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鼓励社会各种融资手段的运用,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来投资建设文化设施,建立起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机制,使文化产业的阵地建设也逐步走向产业化之路。特别是要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发挥规模效应。

再次是重视文化介体的推广作用和民族文化企业的基础作用。传统传媒,由于地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只是在有限空间有限的往来,或根本就不来往。而在数字化时代,因特网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或者说物理上的空间概念,它是一个开放的媒体,它使全球联为一个共时性的超越国界的整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面对的是整个世界。Internet已不独属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组织,它无国界,无民族界限,是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网络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而且它也扩展了人的活动范围。在世界向人开放的同时,人也向世界开放。网络信息流的传播是平等的,每个人在网络上的活动都可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随着“人性化界面”技术的发展,随着人机语言互动技术在网络上的普及,建立“国际信息和交流新秩序”的物质条件将会逐渐成熟。要抓住网络为我们提供的有利时机,将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放在网上,让世界了解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来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强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和导游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介体文化的作用。特别是要运用数字化技术把畲族传统文化迅速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2]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责任编辑:石船)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为了探明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具有普遍性,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具有多元性,并且关注目的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了解相关信息、观看比赛和交流交友;2)国内外赛事是大学生关注的资讯重点;体育新闻和明星轶事是关注度最高的资讯类别;篮球和足球是体育资讯中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3)电脑网络和手机是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方式,当面交流和短信传播是学生之间体育资讯共享的主要途径;4)超过2/3的学生对体育赛事持积极态度,但绝大多数学生每天获取体育资讯投入的时间不足30min;5)大部分学生获取体育资讯后愿意交流、共享,但转化为参与行为的相对较少。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体育资讯;关注度;参与行为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ncern and Participation in Campus Sports Information

—Tak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ENG Yi-ming, SHU Jing-dan, WANG Yong-sheng, YIN Y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campus sports information; concern; participation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和信息支持的资讯时代。在海量的资讯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发现、获得、使用和消费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体育资讯是指国内外各种体育赛事、体育团体及运动员最新动态、社会体育活动和体育相关的信息[1]。体育资讯包括但不仅限于体育新闻,还包括通过网站、广播等其他体育媒介,以及专家讲座、宣传张贴画等发布的信息,涉及体育领域的新闻、供求、动态、技术、政策、评论、观点和学术等范畴。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通过媒体手段获取包括体育资讯在内的各类资讯,在资讯中学习和实践,资讯平台已经成为不受时空制约的伴随大学生的一个特殊隐形的无处不在的课堂。

国际体育资讯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s Information/IASI, http://sportinfo.ning.com/)和美国大学体育资讯主任网络(College Sports Information Directors of America/CoSIDA, http://www.cosida.com)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和体育资讯平台;我国和美国等国家的大学重视信息技术和体育资讯、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2-4]。近年来,我国在大学校园媒体和网络建设方面发展得很快,围绕传媒和资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学生管理和校园体育的影响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例如,过度使用网络和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的影响[5]、大学生接触电视奥运资讯的动机[6]、网络体育资讯传播对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7]、高校中的体育新闻[8]、校园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功能[9],以及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体育锻炼调适[10]、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1]等。体育资讯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校园体育、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参与行为则鲜有研究,缺少典型案例分析。本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开展了相关调研,旨在解析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参与行为特征,发挥体育资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和校园体育资讯实际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等途径,分别以“校园媒体”、“体育资讯”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献7 991篇和1 702篇;分别以“体育资讯+大学生”和“校园媒体+体育资讯”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献167篇和4篇;以“大学生+校园体育资讯+关注度+参与行为”未检索到相关文献,说明关于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应答行为尚无相关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掌握了我国在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确定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提供了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985和211工程建设大学,学校目前有全日制本科生12 085名和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7 545名;学校建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摔跤馆,是国家橄榄球项目基地和该项目参加亚运会的主要队员和主教练所在高校,也是2008年奥运会在珠穆朗玛峰点燃和传递火炬的多名大学生火炬手所在高校,拥有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抢花炮”等优势品牌项目;学校在体育教学和群体活动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在与校园体育资讯相关的网络新闻、广播、纸媒等基本设施、主题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学生关注、参与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问卷,利用体育课程教学和校园群体活动时间段发放问卷,采取无记名调查方式实施调研,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问卷820份,问卷回收率为97.62%。其中,有效问卷791份,有效问卷率为96.46%。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统计调研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未填写选择项的问卷对应的选项题数值统计设定为“空”。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均满足问卷调查方法要求及本研究的需要。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涉及的学生来源于学校的6个学院,占全校学院总数的50%;覆盖2个校区,校区覆盖率为100%;学生层次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个层次。受调查学生的教育层次、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健康状况、性格类型以及高中就读学校所在地等信息与全校学生的总体样本吻合,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见表1)。

2.2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

2.2.1 大学生掌握体育资讯的目的和愿望

2.2.1.1 掌握体育资讯的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适时掌握体育资讯的目的包括了解信息、观看赛事、交流交友和获得运动技能等,其中选择“了解信息”、“观看赛事”和“交流交友”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51.45%、27.05%和11.63%(表2),表现出大学生掌握体育资讯目的的多元倾向性。当前,高校应加强体育资讯系统建设,关注信息采集和适时发布,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信息资源服务;应创造更多为学生获得体育资讯和观看体育赛事的机会,例如,设立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转播场所和时间段,使大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有条件和机会掌握体育资讯,并获得快乐、放松身心。

2.2.1.2 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 调查结果显示,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为“很强烈”、“较强烈”和“有愿望”的学生人数共计占到总人数的82.55%,选择“很淡”或者“无所谓”的学生人数共计占到总人数的17.20%(表3),这说明受调查学生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具有普遍性。体育是人的权益,体育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调适作用;大学体育是人的一生中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大学生是我国大众体育加速发展的传播者。因此,尊重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愿望,发挥其自身参与和传播体育理念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要采取鼓励和引导措施,打造校园体育品牌活动,营造大学校园体育资讯的良好氛围,激发对体育资讯少关注或不关注的大学生的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对体育资讯保持浓厚的兴趣,形成参与校园体育运动的强烈意识。

2.2.2 大学生所关注体育资讯的特征

2.2.2.1 关注的体育资讯层级 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国际赛事、国内赛事、校内赛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8.52%、16.69%和7.59%(表4),其中,关注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受调查者合计达85.21%,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资讯具有选择性和层级需求,对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水准和影响有自己的判断和定位。大学生关注的体育资讯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国际体育”、“国内赛事”和“校内赛事”,提示学校应该加强校园体育资讯与国际接轨、与校外接轨,加强校园网络系统的便捷性、无线覆盖等支持服务;要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洲际运动会、单项锦标赛等重大的国际赛事提供资讯资源、收看通道和场地等服务;同时,要关注大学生对国内和校内体育赛事资讯的需求,尤其要注意在季节性运动会、单项体育联赛等校内体育活动过程中培育大学生对校内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2.2.2.2 关注的体育资讯类别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资讯中大学生最关注的是体育新闻,选择人数占到总人数的56.38%;占第2位和第3位的分别为“体育明星”和“体育故事”,选择人数分别占到总人数的25.16%和10.24%;也有少数学生关注体育广告和体育彩票等资讯(见表5)。体育新闻类资讯包括大学生感兴趣的国内外和校内外体育赛事相关内容,体育明星趣闻是大学生对偶像崇拜和关注的体现,国际、国内重大体育项目和赛事的纪实故事为大学生建立具有个性化的“信息库”提供了机会,为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参与体育相关的交流提供了知识源,因此,要针对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类别特征,做好分类引导和提供支持服务,满足不同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倾向与需求。

2.2.2.3 关注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取向 调查结果显示,年轻大学生所关注的体育赛事、运动和锻炼项目具有一定的共性,受调查学生中选择篮球和足球作为所关注的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9.32%和19.34%;随着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大众化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球、排球、水上运动、极限运动和赛车等项目赛事也有所关注(表6)。同样,就校内体育赛事来讲,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也是篮球和足球,选择人数占到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0.46%和12.90%;同时,对于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橄榄球以及排球、乒乓球和体育协会俱乐部活动也有一定的关注度(表7)。分析认为,影响大学生关注体育赛事的因素包括个人兴趣爱好的取向、外部氛围的影响、支撑条件水平、品牌活动宣传等诸多方面,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源结构,结合学校体育特色和硬件、软件设施,针对大学生的体育赛事资讯取向做好支持和服务具有实际意义。

2.3 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应答和参与行为

2.3.1 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和途径

2.3.1.1 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从外界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以电脑网络、手机为主,选择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9.68%和35.53%;通过师生、学生间、朋友间的交流也可以获得需要的体育资讯;此外,校园广播和报纸、墙报或张贴画等纸媒也是获取体育资讯途径的有益补充(表8)。网络时代为各类资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快捷和便利的途径,随着电脑、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大学校园、社区无线网络覆盖率越来越高,网络信息平台在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中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有线和无限网络建设,发挥其营造校园体育氛围、服务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作用。

2.3.1.2 交流体育资讯的途径 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大学生是一个乐于共享与交流的群体。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资讯交流方面,见面交流分享体育资讯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64.09%;短信和邮件也是重要的补充途径,选择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16.44%和7.21%;通过电话以及其他方式交流体育资讯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近10%(表9)。分析认为,在课堂学习之余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和分享体育资讯,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推动了校园体育氛围的建设,包括激发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活动的关注和参与;围绕重大体育赛事、体育新闻等在大学教学楼、餐厅、宿舍楼等地方的告示牌上张贴设计新颖的体育资讯海报等,都会有利于打造校园体育资讯的有“形”氛围,也直接实现了体育资讯在学生群体中的零距离共享。

2.3.2 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应答态度和时间

2.3.2.1 对学校网页中体育资讯的应答意识 校园网络是学校各项活动发布信息以及学生查询信息的重要平台。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学生中对学校网页上体育新闻的应答意识表现为“高度关注”和“一般性关注”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55%和33.12%;选择“较少关注”、“偶尔关注”和“不关注”的学生比例共计达到60.18%(表10)。分析认为,这一结果和校园网络覆盖使得学生可以使用手机适时上网获得体育资讯有一定关系,因此,学校网页中体育资讯的发布要有鲜明特色并富有时效性,应该着力打造特色版块和提升吸引力;同时,也应该通过加强网络资源升级和优质服务,间接地为学生体育资讯应答提供“无限”空间。

2.3.2.2 对学校体育赛事的应答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的体育赛事的态度为“选择观看”、“选择参与”和“关注新闻”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9.58%、18.96%和18.21%,这表明共计有多达66.75%的大学生对学校体育赛事持积极态度;同时,较少关注和不关注学校体育赛事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3.26%和7.97%(表11),对此,可以考虑通过拓展校园体育资讯发布的覆盖面、强化校园体育资讯的影响力,以及提高学生之间体育资讯的共享度等举措,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校园体育的实践中。

2.3.2.3 应答体育资讯每天投入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4的大学生没有应答体育资讯的时间投入;每天投入1~30min的学生占到大多数,所占比例达到62.58%;近10%的学生每天用于应答体育资讯的时间为31~60min,极少数学生投入时间为61~90min或者更长(表12)。学生以学业为主,体育资讯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补充,每天利用课余零散时间投入约30min应答各类体育资讯是合理的,不提倡占用白天学习时间段沉迷于体育等资讯,由此,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约束,同时学校应辅以引导和教育教学管理等。

2.3.3 对校园体育资讯的交流和响应行为

2.3.3.1 学生之间体育资讯的交流 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后,对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有鲜明的行为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表现为“偶尔交流”、“一般交流”、“乐于交流”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7.43%、25.92%和21.62%。总体来看,获取体育资讯后有响应行为而且乐意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的学生比例达到74.97%(表13)。体育资讯共享,是大学生体育资讯交流和响应的主要行为,这一行为特征体现了大学生对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信息共享和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作用,应予以关注和鼓励、引导。

2.3.3.2 学校公告的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在大学校园的体育实践中,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较强烈意识;同时,因为教育层次的不同及不同学期的学习、研究任务与负荷不同,以及参与校园体育的自主性原则,通常在获取学校季节运动会、各类专项体育活动联赛的体育资讯后,不同学生的表现不一,一般表现为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积极性较高,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程度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知学校体育活动公告后报名参与和不参与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6.42%和71.43%(表14)。分析认为,这可能是本项调查中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所致。因此,鼓励大学生在就读期间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坚持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和参与校园体育建设,在大学体育管理中值得关注;组织符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工作实际和校园体育需求的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同样值得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和内容具有多样性

1)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其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相关信息、观看比赛、交流交友和获得运动技能,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只是了解相关信息;82.55%的受调查大学生有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就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内容来讲,国内外赛事是大学生关注的资讯重点,选择这项的学生比例高达85.21%;体育新闻和明星轶事是关注度最高的资讯类别,选择这2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6.38%和25.16%;就国内外、校园体育赛事中学生关注的种类来讲,排在前2位的均为篮球和足球,这说明篮球和足球是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资讯中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

3.1.2 大学生应答体育资讯的参与行为呈现多元化

1)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主要有电脑网络、手机、广播、纸媒、相互交流等,其中,通过电脑网络和手机获取体育资讯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9.68%和35.53%,在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中分别排在第1位和第2位,是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主要渠道。

2)大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体育资讯的途径主要有短信、邮件、当面告知、电话等,其中,分别有64.09%和16.44%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当面交流和短信的方式传播体育资讯,说明这2种方式是大学生交流共享体育资讯的主要途径。

3)84.20%的大学生对学校网页上的体育资讯有过关注行为,但是,仅有4.55%的大学生表示高度关注;超过2/3的大学生对体育赛事表现出积极的应答态度,但是,近90%的大学生每天获取体育资讯投入的时间不足30min。

4)在获得体育资讯后,大部分大学生有与他人交流、共享资讯的意愿和行为;但是,超过2/3的大学生选择不参与所获知的活动,并没有将积极的应答态度转化为有效的参与行为。

3.2 建议 大学校园体育资讯是全社会体育资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活跃、最具活力的构成板块。基于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特征,深入开展如下3个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2.1 加速体育资讯平台建设 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在目的和愿望、资讯重点和类别、参与态度和行为等诸多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特征,高校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特色,在与体育资讯相关的领域加速网络平台、网络联盟建设以及硬件和软件改造,实现支持服务水平提升,提供包括常规和新兴体育项目在内的相关资讯、指导培训和支持服务,对推动校园体育资讯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2.2 提升体育资讯的应答行为 大学生以其富有活力和关注新事物的强烈意识,成为体育资讯受众中分布最广泛、关注和参与特征最具鲜明个性的群体。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行为值得肯定,通过体育教育教学、群体活动等实践,帮助大学生提高采集、加工和处理体育资讯的能力,帮助他们提升应答体育资讯的行为能力,发挥体育资讯交流共享的效果,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正能量。

3.2.3 发挥体育资讯的育人功能 体育资讯伴随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并且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大学生树立个人自尊、大学声誉、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刻苦积极、团队精神、承受意识等优秀品格。发挥体育资讯的育人功能是大学体育教育理论体系和育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体育资讯助推大学生健康身心调适等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向东.面对奥运让电视体育资讯节目更娱乐[J].东南传播,2007(8):6.

[2] Can H., Lu M., Gan L. Y.. The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ports stadiums[J].Physics Procedia,2011(22):604-609.

[3] Ozer M., An application of fuzzy information granulation in the emerging area of online sport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38): 4514-4521.

[4] Jones D. F., Brooks D. D., Mak J. Y.. Examining sport management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08,11(1):77-91.

[5] 王辉.过度使用网络和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的影响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2009.

[6] 王慧琳,闫伟.北京大学生接触电视奥运资讯的动机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4):38-39.

[7] 杨娜.网络体育资讯传播对天津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研究[J].体育时空,2013(15):48-49

[8] 陈璟.试论高校中的体育新闻[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6):180-181.

[9] 周平.校园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功能思考[J].前沿,2012(2):27-28.

[10] 白莉,曹士云,虞恩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体育锻炼调适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32-134.

[11] 邱远.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13-514.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6篇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天生的民族性;研究不同民族的神话,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内涵和思想根源的重要途径,深入发掘其中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格,更是能为传统文化增色添彩。中国虽然是一个汉文化占据核心地位的文明古国,但现存的少数民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早已与汉族一起构成了难舍难分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份和谐与团结也离不开长久以来政府与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关注。由文日焕、王宪昭著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概论》一书,便是针对少数民族的神话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展开的综合性论述。

相比于其他以某个民族为单独研究对象的著作,該书具有的概括性和完整性便是最大特色。作者致力于通过对大量产生于不同生活环境的少数民族神话之间的横向比较,挖掘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进而去探讨不同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共性。因此,作者在组织全书内容时紧紧抓住了这一出发点,将全书分为“总论”与“分论”两大板块,并且将阐述的重点即综合性地概括论述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共同特征的“总论”部分,放在了前面。鉴于历史上的神话普遍产生于生产力和人类文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代,同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凌乱性,因此通过比较研究寻找共性的方式,也是在这一文化领域实现认知上突破的关键。作者在第一章第二节《影响神话产生的主要因素》里便指出,无论是产生于什么时代和地域的神话传说,均来源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也就是说,神话一直是作为人类精神核心而存在的希望与梦想,是文化发展初期最朴素而简单的表现形式。

通过总论部分层层深入、清原正本的论述,作者对少数民族神话的特征、价值、类型、流变、影响一一进行了概括和阐释。随后“分论”部分将阐述的重点转向了神话传说所包含的世界的起源、人类的出现与重生等更加具体且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之上。一方面在“总论”中相关结论的支持下,作者在这一部分继续阐明了人类通过对世界和自身来源的幻想所表现出的了解自然、探索宇宙的渴望。另一方面也通过“图腾崇拜神话”“文化英雄神话”等内容揭示出人类正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才创造并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不断发展。在最后一章《现象释原神话》中,作者归纳并描述了于各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中体现先民们试图通过淳朴简单的想象,为产生于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各种谜题寻找答案的努力。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腾飞提供了最根本、最核心的动力,也最终孕育出当今人类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体系。

上一篇:饭店产品品牌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美术素描课程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