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由于社会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建筑行业出现了迅速发展的趋势,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理论体系的应用为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和手段提出了全新挑战和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理论,就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旨在使得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健康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 管理理论 体系

建筑工程管理理论是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逐步兴起的一门管理学科,是当今社会步入信息化与科技化时代所形成的工程管理方法。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对社会要求不断增加,对各种财富和福利的创造和取得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目前的人们生活中,对各种生活技术和财富要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活动,而是更加注重各个项目开发与实施的效果,这就为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措施提供了基础依据。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社会管理领域的完善提供了基础。在建筑工程中,伴随着当前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各种施工项目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求的完善提供了依据。

1、观念的改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中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付的计划任务,并且在工程建设的时候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的目标。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下,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以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施工模式来促进施工效率和质量。在实际应用中,应当采用目前先进的社会发展体系和市场理念来取代过去的建筑施工理念,主要的替代方法和措施有场观念取替计划观念、利润观念取替产值观念、用目前的现代化管理理念来取代过去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行政指令,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目前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同时也为当前建筑工程的施工体系奠定了理论依据。

2、施工材料管理理论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要通过目前现代化技术措施加强对材料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原材料进场检验与取样检测,原材料作为目前建筑施工的主要基础,提高原材料质量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依据。由于材料控制是工程的经常性工作,并且存在着施工项目广泛,工程量较大的特点,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监理体系和措施应当通过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联合管理。建立单位和施工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自身先进的专业知识负责对工程材料数量和质量进行核对和检查,避免由于施工中各种材料规格和数量的部队称出现了较大的施工隐患问题。监理单位主要负责抽查进场材料的质量,如石骨料、砂等是否具备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水泥、机械、钢材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对于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材料坚决不能使用。钢筋、混凝土等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材料,对其监理取样工作必须有见证人在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取样试验,并经各方签字认可。另外,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率较高,对质量控制也起到关键作用。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运转过程中,结构的应力状态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如施工中常见的温度裂缝问题。经大量实践证明,混凝土中常见的裂缝,多是不同程度上的表面裂缝,如由于温度梯度而造成的寒冷地区温度骤降也会带来裂缝现象,因此混凝土的保温也对表面的早期裂缝起到决定性作用。

3、施工技术管理理论

施工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的重要制度。一般情况下,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实现相互监督与协调,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任何企业中的建筑工程都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作为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者,应參与图纸会审、编写施工方案等各环节,并根据建筑工程的技术措施,合理安排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并尽力做到节约成本,加强监督管理手段。根据具体情况,应实现对特殊结构及特殊部位的技术交底,组织日常检查顺利开展,包括样板活动等。另外,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中还应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质量鉴别,实现分部工程与一般工程的质量评定、竣工验收等,加强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事故调查、分析及处理。如果是大事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负技术管理责任。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再加上小组活动,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的监督,并对监督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加强技术业务的学习与安全教育。

4、完善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健全,可让所有施工人员在正式施工前了解施工设计、建筑特点要求等,并在心中对工程项目有详尽了解,便于科学施工。建筑工程的技术交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工程合同交底。其中应涉及到施工范围及相关技术要求,便于今后图纸审查与索赔。

(2)设计图纸交底。让施工人员对图纸有所了解,包括建筑的功能、特点、主要部位和特殊部位等。

(3)施工组织交底。让所有施工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有所了解,并掌握施工方法、施工部署情况、施工计划以及完成任务的手段、方法与组织形式。

(4)设计变更交底。主要对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交底,必须迅速、及时,避免不必要的返工与浪费。

(5)新技术项目交底。主要将新技术中涉及到的工艺、材料、结构等,向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尽量全面详细,必要情况下需要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现场施工监督。一般技术交底多采取分阶段进行,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机应变。

5、施工质量管理理论

若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必须提出质量战略,在企业中塑造质量体系。因为单凭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没有办法从根本解决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只有通过战略策划,并加入更多的质量文化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变革。实际上,建筑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是管理思想与理论的缺陷,而是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的必然结果。因此,这也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则需要在技术与方法上进一步改进,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考虑与其他系统的结合、一致,实现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化。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方法与手段的实施需要随着工程管理目标而改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正面临经营革命,由传统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以及销售导向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市场导向、成本导向以及人文导向。

6、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建设监理事业存在一些现象和问题,是建设监理事业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必经过程。建设监理事业稳步和谐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扶持,尤其是法律检察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用法律的武器制止建设工程中的违规操作。只有在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群策群力地排除各种障碍,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围绕着七大生态,乐视创新业务部系统规划了以往相对零散的创新实践,建立了“三横N纵”的创新闭环体系,更系统地帮助员工将创意与想法落地,支撑集团的战略实现。

拥有乐视云、乐视汽车、乐视体育等7大生态的乐视,一直以来以创新作为生态进化的重要驱动力(见图表1),通过大量的资源投入推动各垂直领域的自我创新与协同创新。为更有力地支撑“自上而下”(集团战略层面)和“自下而上”(业务开展层面)的双向创新,乐视在2016年特别成立了创新业务部,力图通过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助力创新想法的落地,从而更好推动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横N纵

构建虚拟的创新闭环

“创新业务部围绕集团7个生态,系统规划了以往相对零散的创新实践,建立了‘三横N纵’的创新闭环体系。”乐视创新业务部负责人郑天佑介绍,“在‘自下而上’层面,我们为员工设计了配套的创新机制与资源支持,以便更充分地支撑员工创新。”

所谓“三横”,即创新平台、资本平台、资源平台。“N纵”,即公司的不同业务借助这三个平台实现的垂直创新与突破——各创新业务互不干扰,独立奔跑,同时通过平台机制与生态资源进行协同化反,在对现有业务持续创新的同时,不断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见图表2)。

创新平台,提供创新通道

创新在乐视拥有丰富的内涵。从创新程度来看,一方面乐视鼓励基于现有产品/业务的技术改进、局部流程优化或产品升级换代等,另一方面乐视更加珍视生态内从0到1的突破,也就是现有产品/业务领域以外的新创造。从创新的领域来看,创新业务部认为,文化、理论、制度、资本、模式、业务、技术、产品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多的创新机遇,以及创新管理的课题需要研究。

乐视创新平台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创新通道,挖掘和识别生态内的创新想法,通过体系化的运作,把创新的意识和形态不断写入生态的基因序列。

资金平台,将产品资本化

员工创意通过评审后,资金平台会予以支持。在项目启动之初,项目团队要先做出一个demo或试制产品,若此时被评审委员会认为符合一定的评价标准,创新业务部就会帮助这些产品实现资本化、公司化,协助他们进行融资,以及进行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的设计等。一些对中长期战略布局有特殊意义的项目,未来或将通过生态体系内的创投基金进行支持。

业务平台,与现有生态协同“化反”

在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创新业务部,生态内的业务发展动态和创新项目的最新进展可以得到很好的信息流动,生态内已有业务可以在研发、营销、公关、用户运营、数据分析等各层面为创新孵化提供良好的支持,帮助创新业务更快实现市场布局,抵达用户。

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创新生态

创新领域区隔、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流程机制构成了乐视创新体系的全貌,也蕴含着乐视积淀已久的创新管理理念(图表3)。

创新领域区隔

乐视将创新区隔分为未来5~10年、未来3~5年、持续的现有业务创新三类,给予相应的人才、预算、资源等方面的创新资源配置,并从流程、机制层面将创新项目落实。

未来5~10年。这一类主要聚焦在前沿技术和人类社会变化等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无人驾驶、AR、VR、区块链、未来的搜索系统等,随着时代发展还会继续添加新的项目。乐视为此专门成立了“LeFuture”部门,主要聚集行业内的一些牛人和院校、科学家,合作进行基础的研究。

未来3~5年。这一类关注重大的行业布局变化、时下热点、新业务等,比如VR的具体技术、直播业务和技术、金融的交易方式、音乐商业模式等。乐视对这些领域投入资源与支持,将之视为实际的业务来孵化,如正在开展的乐视音乐、乐视互联网金融等。

持续的现有业务创新。乐视的单一业务创新更多集中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领域的技术创新,例如在乐视电视/手机技术的更新换代过程中,对语音交互、人工智能、3D等新技术进行探讨和使用,从而颠覆和改进现有产品。

创新资源配置

创新业务部独立设计了一套简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员工提出的创新项目一旦通过创新平台的筛选,无论是团队成员招聘、财务报销,还是产品开发、试制,公司会尽量给员工缩短资源审批流程,敏捷地给予员工资源支持。

创新管理流程

创新业务部也在探索建立创新管理的完整闭环。从创新识别开始,员工在产生创意之后,可以提交一份创意计划书给创新业务部;然后,创新业务部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按照技术的领先性、与生态的匹配度、实际的经济价值、团队的成熟度等要素,来评审项目的价值;最后,一旦员工创意通过评审,就可以进入集团的孵化体系,评审委员会将会在未来的关键里程碑节点对孵化效果进行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以及以何种方式进行资源投入。

目前评审委员会主要由三类人构成:一是公司高管;二是战略部与资本部,战略部要权衡创新业务与公司战略是否匹配,资本部负责判断产品商业化的价值;三是业务部领导以及相关技术负责人,负责从生态角度衡量技术的可实现性及其潜力。委员会的决策形式强调独立、透明和专业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员工创意能否获得委员会的青睐,其项目和乐视生态是否强相关等战略性思考可能是评审最重视的考量因素。

提升专业化的创新管理

微软、谷歌、IBM等企业在创新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都是倾公司之力来帮助员工攻克创新课题,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度,同时也十分关注创新项目对社会价值的贡献。而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创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在中国尚属于新课题。如今市面上的创新管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创新孵化器和投资。郑天佑认为,中国的“创客”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创新服务机构的专业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创客们的技术实力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建立创新管理意识

创新管理对于员工最终做出有效的产品和服务非常必要,专业的创新服务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而且能为创客们补充一定的资源。乐视在启动内部创新时,并不会急于设定业务指标,而是强调帮助项目团队系统化、有意识地找到创新方向、合适的团队与人才。对于乐视而言,首先是要找到持续的业务增长引擎,从而在未来帮助企业从成熟期业务增长到速度下降的阶段中,创造出新的产品与服务,进入新的业务增长周期,实现基业长青。

提供专业方法论培训

在乐视,任何一个想要创新并拥有勇于探索精神的员工,都可以与公司一起成长。乐视的创新业务部会为企业内部创客提供相应的专业方法论培训,涵盖了行业背景扫描、咨询、商业计划书制定、产品试制等方方面面。从问题汇总到问题解决,创新业务部也都会开展专门的workshop给予全流程的支持。

“8590训练营”与“志愿者计划”

乐视相信,创新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自我突破和实践,持续地找到和培养合适人才和团队是创新成功的关键。秉承这种思想,乐视的“8590训练营”为年轻员工提供了一系列课程,来启蒙其创新思维。训练营的课程主要源于工作当中出现的不同创新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翻译、智能家居、直播、AR、人工智能等,为创客小伙伴们提供与业务内顶级专家交流的平台。

此外,为支撑创新项目落地,创新业务部还开展了面向全员的“志愿者计划”。经过报名、筛选、路演等环节,创新项目组会选择出对项目感兴趣的员工,作为志愿者参与到产品试制过程中,去弥补项目初期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志愿者计划,乐视能够识别出具备创新热情和想法的潜在“创客”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创新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一家生态型企业,乐视在创客培养方面紧紧围绕乐视的生态来建构,并给予创新业务部很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希望通过体系化的创新生态共建,有益于拓展用户和生态价值的业务发展方向。公司对于创新的高投入与重视,使得任何想要创新的员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目标,并且将创新想法变为现实。

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是最近几年国内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改良面临的一大难点。共享经济背景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连接企业和管理会计的关键,其对建立整个体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提出共享经济背景下粮食加工企业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构建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目标与思想指导,为企业指明前进方向;依托企业财务管理需求建立财务共享机制,继续完善绩效评价模块,同时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相关培养,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大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提供一个合理的核算框架。

[关键词]共享经济;粮食加工;会计体系;构建方法

随着企业间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各自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管理会计已然发展为现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样性的工程,把财务共享作为其立足点,不但可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迅速转型,而且还可以将管理会计推向新的方向,为管理会计的未来带来更多的竞争力[1]。财务共享主要是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文简称财务共享中心)来实现有关操作,分析企业内部会计业务的每一个流程节点,将原有环节进行仔细梳理,使其统一化、标准化,提升其业务处理的最终效果。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有实际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外聘专家。财务共享中心在管理结构上属于集团公司管辖,在职能上却保持相对独立性,有一定的自由,这有利于实现财务结构及其流程的重新塑造和改良。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一个业务分支,指的是会计人员利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行科学规划,并发挥一定作用的一种会计形式[2]。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会计有关工作的良好进行可以较好地为企业管理规划的制定,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与传统财务会计不同,在与管理会计有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会计数据以及成果展示和各项组织之间的联系是极其密切的,这也是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所拥有的最大优势。

1 构建体系目标与思想指导

在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实际过程之中,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3],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企业自身状况为现实依据,构建并完善企业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实力。粮食加工企业在构建自身管理会计体系的时候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而为了确保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遵守有关规定和原则,具体包括立足实际,借鉴经验;人才引进,整体助推;创新体制,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各有特色。只有坚持以上几点,才可以保证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健全健康、有序地管理会计体系,为粮食加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粮食加工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市场目标,并引进先进的市场管理理念,借鉴现代化企业管理手段和经验。如整体预算管理、市场风险控制、成本控制、作业流程控制、平衡计分卡、精细化管理等,进一步提高企业在预算、成本、业绩、市场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财会管理能力。

2 建立财务共享机制

伴随粮食加工企业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业务种类的不断变化,实行管理会计已然发展为时代所需。而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切实执行的基础就是进行财务共享式的管理模式,使粮食加工企业内的财务技术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经费投入核心业务的升级中,加强财务管理的集中控制、降低人工成本,从而形成由资源管理以及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参与者,符合前端业务趋势的合作伙伴与负责会计基础查核的财务记账人员一同组成的阶梯式财务管理隊伍。有关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详情,见图1。

财务共享作为当代企业财会管理未来发展的一个潮流与趋势,粮食加工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需要着重提高其财务共享的程度,并利用财务共享程度的提高,增加粮食加工企业内部财会管理体系对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支持力度。建议粮食加工企业将智能化技术和手段更多地应用在普通财务管理项目之中,在会计工作的展开上也可以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程序,提高其信息化水平[4]。借助财会工作信息化程度的逐渐累积,粮食加工企业内财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程度也随之上升至较高水准,同时传统财会工作技术的弊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冲淡。这一状况下,粮食加工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工软件,进而加快粮食加工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进度。

3 完善绩效评价模块

粮食加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绩效评价模块主要是利用一定的评价手段与指标对粮食加工企业的市场业绩、员工日/月业绩等情况进行整体评价,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业绩评价与员工激励两大方面。现今,粮食加工企业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就是杜邦分析法、360°综合检测法、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等。其中,经济增加值与平衡计分卡和传统绩效评估方法相比更注重自身的价值实现[5]。对此,粮食加工企业有必要以经济增加值或平衡计分卡为基础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经济增加值是企业税后既得利润减掉人工成本以后的净加值,因为扣除了人工成本,就需要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一定调整,因而更能客观、具体而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市场业绩。

4 注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会计人才作为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也是现在国内绝大部分企业在管理会计工作中所必需的,要想彻底改变以往传统认知上的“会计即记账”这一老式观念,就必须努力探索和挖掘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的多渠道培养模式方式[6]。利用大、中、专科院校成立的管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寻找可塑性比较高的学生,对其进行管理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的普及工作,从点到线再到面,逐渐建立具有深厚理论知识的人才后备储存库;另外,还可以利于中国总会计师管理协会等国家或民间社会组织强化对管理会计高级人才的专业培养。通过以上不同路径培养各级管理会计人才,确保管理会计体系能够综合有序健康地发展。粮食加工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重视管理会计有关专业人才的后续教育和任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发展战略始终贯穿于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总过程中,此举可以保证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够推动企业不断获取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成果。

5 加强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

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局势来看,国内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再联系会计管理的基本性质,现阶段推动会计工作信息化发展是现代管理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共享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会计信息数据的总量逐渐增加,需要利用高效、合理、有序的信息系统强化各项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进而提高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7]。目前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先进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将财务管理会计以及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工作内容进一步整合到会计管理信息化系统内,建构全面的信息化会计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会计管理的基本职能,提高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

6 提供合理的核算框架

整个管理会计工作领域内,核算框架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环。从共享成本会计的立场出发,对于粮食加工企业而言,必须对其循环利用成本、废弃物成本、人工成本、材料使用费等进行全面考察核算,从中排除有关共享交易的基本成本,集体归类后再进行计算。实际工作中,采取的成本核算手段不一样,所获得的结果不一样,对财务会计也会(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8]。在企业共享经济影响下的管理过程中,结合管理会计理念、企业人才发展战略、成本控制、控制交易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虑与分析,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交易管理体系以及共享经济框架。另外在整个经济管理会计体系内,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升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他们可以设计成本经费核算方法,全面控制企业成本,同时还可以编制经济报表,进行成本计算与核查,为企业管理者下发各项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7 结 论

本文依托共享经济下信息化技术与企业合作的共同机制,对共享经济背景下粮食加工企业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共享经济背景下粮食加工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參考文献

[1] 刘智英,刘福波,王冬雪.论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边境经济与文化,2017,160(4):17-19.

[2] 朱敏.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探讨[J].管理会计, 2018,6(12):79-80.

[3] 王秀丽.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会计审计,2018, 19(5):86-87.

[4] 林巍巍.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探讨———以保险经纪公司为例[J].会计信息化,2018,16(10):114-117.

[5] 胡林豪.标准成本法在粮食加工企业中的应用[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7.

[6] 李璐洋.河南小微粮食加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6.

[7] 刘晓琴.我国粮食加工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8] 李平.危机冲击下中国粮食安全体系稳健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9(4):1-5.

收稿日期:2019-09-17

作者简介:刘洋,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信息披露。

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财务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发展的趋势,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紧缺的现状,高校应积极应对会计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进行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本文探索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传统会计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会计信息化

1 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职业能力要求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会计行业也面临时代的变革与挑战。如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财务软件智能化,从而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成了会计行业的共识。人工智能在重复性、机械性的简易会计核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会计核算人员一周的工作量,人工智能仅几分钟即可完成,市场对于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大大降低,财务工作的重点逐渐由会计核算转变为决策支持。因此,综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逐渐成为大数据时代亟须的人才。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财务分析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数据挖掘能力、融资投资决策能力、资金运营管理能力、业务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而当前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鲜有开设,高校应积极进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与前瞻性战略思维的综合性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大数据时代会计行业的转型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高校传统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

2.1 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智能化课程体系

大数据时代,要求管理会计人才掌握多元化技能,而鲜少高校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将智能化网络、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相关实践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实践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为主要目标,偏重于财务会计而非管理会计。传统会计实践课程设置以《会计基础》《成本会计》《会计综合模拟》为主,缺乏与现代企业会计实务中智能化的连接,偏向于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培育,以及CPA、ACCA、CMA考证方向的引导,导致学生所学仅限于书本传统知识学习或陷入考证焦虑,最终忽视了企业会计实务当中智能化技能的学习以及预测决策能力的培养,缺乏大数据时代下要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实训课程使用金蝶、ERP等会计软件,尽管能帮助学生熟悉建立账套、录入凭证、审批复核等简易会计核算流程,了解软件操作方法,但是对学生信息化、智能化办公能力的提升较小,学生难以建立起对企业整体经营的系统性认识。因此,缺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实践课程设置,难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风险管控、管理咨询的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大数据时代下行业发展的需求。

2.2 实践课程教材内容及课程配套设施陈旧

实践课程教材中模拟业务场景失真,资料业务类型简单,业务量少,通常只涉及部分的基础业务类型,学生仅用课内所学基础会计知识即可解决,缺少对于学生分析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风险预测能力的锻炼。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营业过程中发生的复杂业务场景、业务类型、业务量差距较大,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模拟课程了解真实工作状态及行业趋势。

同时,传统实践课程中的模拟实践方式大多数以手工账、粘贴凭证、录入基本账目分录为主,与目前企业会计实务中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存在较大差距,实践课程使用的实验机房电脑设备普遍较为陈旧,系统软件和会计软件更新换代慢,与企业实务中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电算化算法相比存在滞后现象,导致传统会计实践课程效率较低。

2.3 管理会计实践导师资源稀缺

管理会计实践课程要求实践导师拥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专业的管理会计老师较为欠缺,多数为传统财务会计教师转型而来,且大部分缺少一线企业的工作经验,实践运用能力稍弱。此外,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少高校推行企业导师学徒制,但由于未制定系统的考核激励制度,且企业核心资料具有保密性,学生一般无法深入企业的核心账务,只能学习到传统的账务处理流程,比如粘贴凭证,整理资料等。同时,实践课程授课时间较短,学生无法完整跟进整个业务项目,难以了解业务的各个决策环节,影响了实践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 大数据时代高校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3.1 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纳入信息化课程

與传统会计电算化时代的基础会计信息不同,大数据时代的会计信息来源广泛,种类复杂,体量庞大,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冗杂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能力,利用技术工具将数据整合以提供决策支持。高校可充分与计算机专业老师合作,开设《会计大数据信息搜集与处理》、课程,包括搜索经济数据、企业信息、行业分析,通过挖掘有效数据,培养信息检索整理能力;开设《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大数据与会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培养学生分辨原始数据,提炼有效数据为战略预测提供支持能力;以及《财务软件设计与开发》《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等VB、C语言基础编程课程,服务企业个性化财务系统。

3.2 革新实践课程教材,更新教学配套设施

大数据时代,教学教材内容需要紧跟大数据时代需求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可增设《现代企业与服务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课程,模拟市场和企业的真实经营过程,模拟业务尽可能采用典型企业业务案例,业务量与业务类型适当增加,增加大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等内容。同时,增设多种现实场景,增加业务难度,使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沟通、谈判、函证等多种技巧解决业务难题,培养学生战略管理、风险控制等综合实践能力。教材内容更新及时,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业务处理情况,才能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起到帮助作用。

随着企业大环境的变化,会计实务工作呈现出共享化、无纸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特点,因此在实践中课程中加大配套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势在必行。积极构建沙盘企业资源计划实验室、审计模拟实验室、电算化机房,及时更新模拟实验机房信息技术设备。打造现代化管理会计人才孵化、培养基地。与之配套购入SAP、Oracle、VBSE、VDC等前沿会计软件平台。构建会计实务数据库体系,延伸会计实践课程的触角和范畴。优化软、硬件配套,增强实验室活力,为会计实践课程教学提供智慧化环境。

3.3 利用新兴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智能化教学手段,完善线上教学平台。录制微课、慕课,通过短视频、小程序等线上轻应用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前了解和预习课程内容及要点,还原会计实务中的真实业务场景、操作流程,提升学生体验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当翻转课堂,采用分组教学,模拟不同公司业务,帮助同学们探索公司实务中的操作,发现书本中忽略的现实问题,将刻板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技能。课后利用教学交互平台远程辅导,通过雨课堂、腾讯课堂等线上平台及时答疑,发布课件和实务作业,丰富学习途径,提升学习体验,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知识。

3.4 落实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实践平台

高校与企业单位联合建立培养实训基地,针对不同的会计岗位,定期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可利用企业完善的会计设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真实会计岗位的工作以及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真实要求,提升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铆合度。合作企业也可在与学校的交流中获得专业的继续教育以及前沿科研动态,检验自身知识结构与水平,教学相长。

高校可聘请企业导师作为会计实践课程辅助教学导师,完善职业场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真的实践环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弥补校内理论学习的不足,能够让学生真正适应岗位的需求,培养的学生能够更贴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引入企业导师后,一方面需要规范企业导师教学流程,明确信息化教育目标,整合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企业发展需求,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即要求企业导师根据当下正在统筹的项目拟定教学方案,设置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内容,规划学生能够参与的项目环节,真正实现顶岗实习,深入了解岗位职责。同时,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需合理规划学生实践课程安排,协调师生时间,尽可能安排完整的项目时间以便学生全程跟进学习,熟悉项目的各个决策环节,了解管理会计在实际业务中的工作程序及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的素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需建立教学评价与激励制度,量化考核企业导师的指导情况,确保企业导师教学的规范性,保障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基本安全,帮助学生能够在实践课程中真正学有所得。

3.5 确定多维考核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性、交互性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多维度考核评价,纳入学生个人自评、学习实践小组互评、校内外双导师考评等多个评价方式,涵盖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实训技能、项目能力等多项综合考评内容,调动学生自主性,激励学生根据实践教学场景,在原有的书本知识基础上,构建起个性化思维方式,积极探索问题解决方法。高校秉持“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理念,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环节全程化、评价内容全面化,建立起广覆盖、多维度、可视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对标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为会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對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综合性管理会计人才,势必成为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发展重点。高校推进智慧化教学及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应当将新的数据挖掘分析技术融入会计课程,发挥先进技术的应用优势,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构建能够与时代接轨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优秀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梅.“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20,(12):183-185.

[2]吴洁.人工智能时代高职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路径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33):384-386.

[3]许松涛,王博.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20,(13):118-120.

[4]周叶叶.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及实践课程构建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1):347-349.

[5]陈婧.大数据时代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2):182-183.

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2014年10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管理会计体系的框架设计,为管理会计体系的普遍构建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以某科研院所——A单位正在推进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为例,以该单位模式转型的核心任务——产品工程建设为着眼点,对管理会计体系构建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构建 管理会计 体系 产品工程

一、A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紧迫性

A单位是主要从事军品项目生产,同时兼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研院所。“十二五”期间,A单位虽然在预算管理、核算管理、财务分析、科研经费管理、成本工程、产权管理、筹融资管理、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事实上,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直接关系到A单位会计工作转型、会计工作总结提高、科研生产发展以及产品工程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一)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会计工作转型的需要

我国以往的会计工作以财务会计为主,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会计在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领域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改革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对于A单位而言,不仅是顺应我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二)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会计工作总结提高的需要

近几年,A单位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完善财务制度和流程、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财务分析机制、型号成本管理和财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上述领域的尝试还只是运用了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系统性规划,与《指导意见》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只有加快构建适应性的管理会计体系,将管理会计各个职能的应用整合起来,才能使管理会计真正在A单位发挥前瞻性的决策支撑作用。

(三)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科研生产发展的需要

目前A单位正处于统筹谋划“十三五”发展的承上启下时期,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型号试验任务繁重,风险程度高,挑战严峻,原有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节奏,必须积极推进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推动军品产业化发展,提高效率效益。A单位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是系统化和综合性工程,具体对财务领域而言,通过加快构建适应性的管理会计体系,利用管理会计体系加强规则制定,实现模式重构,提高管理效能,能更好地促进A单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

(四)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推进产品工程建设的需要

产品工程是A单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核心工作,其关键理念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实现部组件产品化,从而实现经济规模的不断提高。推进产品工程建设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组件的标准成本怎么计量?质量缺陷成本如何核算?共享资源如何分摊?这些问题都是管理会计的标准命题,只有加快构建适应性的管理会计体系,通过管理会计体系优化流程、统筹资源、把控风险,才能更好地推进产品工程建设,在助力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同时促进A单位整体价值提升。

二、产品工程建设需要管理会计体系作为支撑

A单位的产品工程旨在建立以产品为核心的体系,推动从面向型号需求的定制式产品向面向市场需求的模块化、货架式产品转变,其核心是满足市场需求和部组件产品化。产品工程的重点是产品平台建设,通过引入共用模块设计理念,提炼产品共性平台,开发货架式产品,满足可预见的全部使用要求。产品平台的具体架构如左图所示。

从产品平台架构可以看出,转变了原有的“私人订制”模式,建立了标准化共享的平台,这能大大规避产品研制过程重复、资源浪费、成本偏高、周期过长的问题。因此,实施产品工程可以优化产品研制流程,提高产品成熟度,控制产品研制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产品工程的成本核算及结果反馈需要管理会计体系的支持

由于产品工程的成本核算涉及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作业成本、质量成本等,这些成本概念在很大意义上已超越了传统财务会计的范畴,需要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与方法处理和解决;产品工程的结果反馈也无法仅仅根据财务会计提供的量化指标做出判断,需要借助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综合评估。

(二)产品工程的流程设计及风险控制需要管理会计体系的保障

由于产品工程的基础是标准化共享的平台,注重技术和部组件资源的共享,原先事后式、程序化的型号管理模式已不能适用,需要建立事前策划、过程控制的体系化、专业化产品管理模式。与财务会计侧重核算历史成本的职能相区别的是,管理会计的职能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能够对全过程的运营风险进行把控。

三、A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工作探讨

基于《指导意见》提出的理论建设、指引体系、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咨询服务的管理会计体系框架,A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工作应顺应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方向,以助力产品工程建设为着眼点,以理论建设为指引,以典型案例为基石,以综合性管理会计师为依托,以信息化模块为支撑展开。

(一)加强理论建设,统驭体系构建

理论建设是A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基础,通过推进管理会计理论建设,强化理论创新,既能够有效引领和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应用,又能为综合性管理会计师培养提供知识储备,为设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A单位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主要包括建立管理会计的制度体系和建立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库两方面内容。

1.建立管理会计的制度体系

A单位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财务制度体系,A单位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可以参考借鉴现有财务制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要求,做出两步调整:第一步是将相关的科研综合管理制度规范纳入进来,例如科研生产管理制度、产品工程操作指南、产品保证体系手册等;第二步是在现有的财务制度中增加管理会计元素,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修正或制定新的制度,例如对成本核算制度等进行修改,增加战略管理制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内容。

2.建立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库

在工具方法库中主要说明各种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应用的环境、具体操作及各自的优缺点、预期达到的效果等,为A单位系统应用管理会计提供资源基础;同时对各种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使用提供实例示范,作为A单位实施、应用相应工具方法的参考,有助于A单位发挥能动性,进一步开发更具适应性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

(二)整理应用实例,组织应用推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在应用管理会计方面有不少优秀典型案例,可以为A单位所用。对A单位而言,在总结学习管理会计案例时,应侧重关注产品工程领域成功的案例。例如大众、丰田等知名跨国企业的生产流水线,华为公司的集成产品开发IPD管理体系等都是可学习借鉴的范本,重点是提炼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管理会计案例库建设应当坚持标准化和特色化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在统一框架结构、基本要素等案例标准,形成案例规范格式文本的基础上,结合A单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步提炼案例,应用于产品工程实际,通过实际应用效果的反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案例,从而在建立成熟案例库的同时,对实际运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提供发展平台,培养综合技能

结合A单位的产品工程,可采用每一个管理会计师负责一个系列产品的模式,以“产品CFO”作为管理会计师的职责定位,由管理会计师对产品全流程进行把控。这种模式对管理会计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现这种模式,需要A单位提供广阔平台,加大培养力度;需要管理会计师突破固有思维,提高综合技能。

1.单位要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养模式

在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形势下,重点是使管理会计师对科研业务知识和产品工程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这种掌握的深度应突破科普性层面的了解,只有使管理会计师对业务流程形成系统性认知,才能对产品工程的各个环节有效把控。可采用科研部门举办专业讲座、管理会计师到科研部门交流挂职、组织管理会计师定期到产品一线调研等多种形式。

2.个人要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综合技能

管理会计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在财务计划、预算预测、财务分析、决策支持、业绩评价、绩效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管理会计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更要懂得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和决策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管理会计师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必须使自身知识体系与A单位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融会贯通,提升视野的全局观。主动学习科研业务知识和产品工程运作方式,学习全新产业化模式等,努力学习并研究透彻相关政策法规。

(四)完善信息匹配,提供决策支持

结合A单位的产品工程和目前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状况,可根据产品工程的产品研发、产品成熟和产品绩效评估等阶段对管理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增加相关模块,以信息化的手段处理数据,把“大数据”利用起来“强管理”,从源头上防止“信息孤岛”。

1.产品研发阶段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

在产品研发阶段,产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需求,梳理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部组件,形成共享的技术平台和部组件目录,需要管理会计师提供部组件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修正分析获得;管理会计师还应积极收集行业中同类企业的可比成本作为参照的目标成本;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师还应建立产品的全周期成本策划,从而为产品全周期把控奠定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A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需要增加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以及全周期预算成本模块。

2.产品成熟阶段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

在产品成熟阶段,产品工程的重点任务是依据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以及可应用程度进行度量,度量结果将作为产品被选用的重要依据,需要管理会计师提供产品的精确成本,对于同一产品平台上不同产品系列之间,以及同一产品系列中不同产品之间共享的资源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逐步进行分解和计量。同时,产品生产、设计过程中发生的质量缺陷也应纳入总成本中,并通过统计学原理,对质量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风险预判。因此,在这一阶段,A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需要增加作业成本、质量成本以及风险分析与预警模块。

3.产品绩效评估阶段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

在产品绩效评估阶段,产品工程的重点任务是根据产品的选用情况对产品进行绩效评估,需要管理会计师根据产品的实际成本数据、选用重复率、效能指标等综合因素进行产品的经济性分析。因此,在这一阶段,A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需要增加经济性分析、预算与实际成本比对、综合绩效评估等模块。

通过建立与产品工程不同阶段相对应的管理会计模块,各模块通过数据采集、智能计算后,分别输出针对性的报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职能。

参考文献:

余绪缨,汪一凡.管理会计(第3版)[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3.

(作者单位:朱其芬,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淼,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主体、内容以及基本理论等问题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我国建立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情况,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以期为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管理会计 研究 评价

一、管理会计定义、主体、内容研究

(一)管理会计定义

在西方会计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管理会计”是在1922年H·w·奎因坦斯出版的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而会计学界正式提出“管理会计”是在1952年伦敦举行的会计师国际代表大会上。此后,西方有关组织机构和会计学者根据各自的认识和把握,从不同角度对管理会计定义进行了描述。美国会计学会(1966)认为,所谓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对经济主体实际的经济数据和预计的经济数据进行处理,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1982)认为,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提供所需的信息的那一部分会计工作,使管理当局得以:制定方针政策;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保护财产的安全;向企业外部人员(股东等)反映财务状况;向职工反映财务状况;对各个行动的备选方案作出决策。美国学者罗伯特(1982)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对管理会计作了定义:管理会计是一种收集、分类、总结、分析和报告信息的系统,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和控制。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1986)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施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提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1988)认为:管理会计是在一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务和经营)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为管理会计所下的新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1997)等合著的《管理会计(第2版)》中定义: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西方管理会计被引入我国。国内会计学者对管理会计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汪家佑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大利润的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收集、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合理地计划和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会计分支。李天民认为,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作出各种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而余绪缨则提出了管理会计由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组成的广义管理会计体系,它突破了国内外现行管理会计研究仅限于微观管理会计的局限,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来看都属于首创。

(二)管理会计主体

所谓管理会计主体是指管理会计为之服务的某一特定单位。由于管理会计主要是向内部管理者提供有用决策信息的内部会计,无须遵循公认的会计准则,因而管理会计的主体能够具有层次性。根据企业内部不同的管理需要,管理会计的主体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层次的责任单位。国内学者也都基本认同这一观点。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作为管理会计主体的企業的概念范围也越来越难以界定。如网络的兴起与发展,使“无实体公司”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在短时间内把若干个体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一同工作,一旦业务完成即告解散;有些上市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而每个子公司又有许多关联企业、联营公司等。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者认为,可以拓展管理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即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各个责任单位或单个企业整体,也可以是多个个体的联合体,如“无实体公司”及母子公司等。

(三)管理会计内容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管理者规划、控制未来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而不同的组织其内部经营管理的状况千差万别、错综复杂,以致管理会计究竟应包含哪些具体内容至今仍未定论。西方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多样、灵活,没有统一口径。国内有些会计学者,潘飞等将管理会计内容概括为评价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并强调筹划未来是重点。但大多数中外管理会计教材对管理会计基本内容的认识是统一的,即管理会计基本内容一般包括规划与决策会计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李天民指出,规划与决策会计是为企业管理中的预测前景、参与决策和规划未来服务的,可以保证企业的各项有限资源能得到最合理、最优化的配置和使用,以便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是管理会计为企业管理中的分析过去和对现在与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评价服务的,可以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按预定的目标惊醒,合理分配利润,并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经济性很创造性,为实现企业的总目标而奋斗。

二、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一)管理会计对象

管理会计的对象是指管理会计观察或思考的客体或行为的目标。国内对管理会计对象的认识基本观点有: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现金流动,余绪缨等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价值差量,青光源等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资金总运动。李天民则从时空观的角度高度概括了管理会计,即在时间上侧重于现在的以及未来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侧重于各个责任单位的(部分的)、可供选择的或特定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

(二)管理会计目标

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指管理会计活动应达到的目的。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在管理会计具体目标的论述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美国会计学会提出,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为管理者服务,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进行合理决策。美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委员会提出管理会计目标分基本目标和辅助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内部经营管理信息,协助履行控制职能。辅助目标有包括协助实施计划管理职能、协助实施控制职能、协助实施组织职能、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及各部门实施经营管理职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在《管理会计公告一管理会计的目标》中指出,管理会计应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美国会计学者贝尔考依指出,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管理当局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作出决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内多数学者如孟焰、孙茂竹等都认为,管理会计目

标应该分层次表达:首先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其次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管理会计假设

管理会计的假设是指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对管理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统称,是对管理会计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判断,对于构架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西方会计学者一直认为管理会计是各种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从而忽略了包括假设在内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目前虽然会计界尚未统一管理会计假设的内容,但许多国内学者都做了积极探讨。李天民提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的时间价值、为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成本分类和效益最大化。孟焰提出:管理会计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分为基础性假设和技术性假设两个层次。基础性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灵活分期假设、多种计量单位假设、成本分类多样性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技术性假设包括本量利分析法的假设、推行责任会计制度时需要的假设等具有针对性和较强实务性的假设。粱红认为管理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包括:空间范围的限定(会计主体分层假设);时间范围的限定(会计分期弹性假设);运行方式的限定(持续经营假设);计量的限定(兼有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大多数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假设中的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四个假设是认同的。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其他假设,如孙茂竹等提出了目标利润最大化、风险价值可计量等假设。

(四)管理会计原则

管理会计的原则是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是对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原则一般用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来加以表述。美国会计学会内部规划与控制的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提出了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虽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公认,但非常有借鉴意义,包括:相关性;准确性、精确性、可靠性;一贯性、可比性、统一性;可核实性、客观性、中立性;可追踪性、综合性;灵活性、适应性;时间性;可理解性、可接受性、激励性、合允性。我国会计学者也为管理会计原则构建了理论结构:李天民认为,管理会计的原则分为基本假设和指导性原则两个层次。关于管理会计的指导性原则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并且应按其不同用途分清主次,形成多层次结构,即对决策有用的原则(又分首要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次要的一贯性和可比性);对信息的质量约束原则(包括重要性、群众性、成本与效益相配比);对信息用户的原则(包括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公允性和激励性)。孟焰教授则从系统论的角度将我国管理会计原则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两个层次如(图1)。

三、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

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是指管理会计理论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排列关系,是对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总体说明。有关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目前主要有如下观点:

(一)NAA关于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观点

全美会计师协会(NAA)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在其《管理会计公告:管理会计的目标》中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作了基本描述(图2)。由(图2)可见,在NAA理论框架中,管理会计目标在最高层,决定着管理会计理论的其他方面。

(二)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观点

孟焰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如(图3),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是决定管理会计的本质、对象、假设、原则、要素与方法的基础。孙茂竹认为当确定了管理会计的对象之后,就会看到其与管理会计假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而对管理会计的目标等一系列理论产生影响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因此,他构建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如(图4)所示。其观点主要立足于管理会计向管理者提供哪方面的信息,其内容是什么,试图区分管理会计与其他会计学科的不同。颉茂华则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即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与管理会计应用理论(图5)。他还提出管理会计环境虽然不属于管理会计理论范畴,应将其列在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之外,但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体系的建立受管理会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管理会计理论又通过管理会计实践作用于管理会计环境。

四、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现状的评价

西方把管理会计理解为各种专门技术的应用,因此对于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多年来一直少有研究。我国会计学界虽然在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引进管理会计的时间尚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在今后的管理会计研究中以下问题仍需注意:首先,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在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诠释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市场机制以及文化观念,注意理论与国情相适应。其次,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尚待完善。管理会计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如管理会计假设、对象、目标、原则)还未定型;管理会计缺乏统一规范;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管理会计准则来规范指导管理会计实务,因此理论体系之间缺乏实际性联系。再次,要用動态的观点来分析研究问题。许多带假设性前提的研究因为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与社会动态发展相矛盾,致使研究不具备现实意义。最后,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要与实际相联系。西方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而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种客观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的问题,企业缺乏应用管理会计的内在要求。因此,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应注重研究环境及环境的变化,理论联系实际。

上一篇:会计信息化下审计风险论文范文下一篇:卫生理化检验质量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