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网络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网络教育资源在共享和重用中存在资源非标准化建设和数字资源版权归属问题。文章提出以学习对象为基础的教育资源版权管理模型,将学习对象的数字版权管理整合到e-Learning系统中,构建了一个标准化的、安全的网络资源共享环境。最后,结合具体的视频教学资源案例分析,探讨基于对象的网络教育资源版权保护的具体执行方法,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学习对象;数字版权管理;内容打包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99-05

一 引言

版权问题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它涉及法律机制、技术保护措施、标准化等相关问题,引起了法律学、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广泛关注。版权控制的核心在于合理使用和利益平衡。如何平衡版权人和公众利益,支持用户对数字内容的合理使用,是当前版权保护的难点问题。

教育资源的构建缺乏统一的协议和规范,使得资源问的交换缺乏一定的版权保护及权利管理机制。众多的资源库拥有者不愿意进行无偿地数据共享和交换,造成资源整合和共享严重受阻。目前,国内有关资源的权利描述和数字版权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也正在大力开展权利描述语言和数字版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的CLOIS项目。数字版权管理在教育资源的权利描述、内容模型建立、权利执行机制和安全的访问控制协议和算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而这又是推动网络教育沿着纵深方向应用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架构的研究。安全体系架构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访问控制协议和使用控制协议的研究。但是,我国目前在标准化的学习资源数字版权管理体系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够深入。

(2)没有教育资源权利描述以及对应的应用策略。在一定教育意义上的可重用学习对象技术及教育资源内容权利描述策略很少,缺乏相关学习对象元数据和内容包装等规范的研究。

(3)缺少教育资源可信任执行环境及执行策略。我们对权利可执行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方面:教育资源的许可证模型、控制接口和权利执行策略。

(4)缺少对标准化教育资源的权利保护实际应用案例和方案方面的研究。

目前关于教育资源有两类保护方法:一类是基于开放共享许可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如: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倡导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的著作权利用模式。这种模式在保护资源版权的同时,让开放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用。另一类是基于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以下简称DRM)技术的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该模式主要依靠加解密和数字水印等技术来控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授权范围的合理使用,从而保护教育资源的版权。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学习对象的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首先分析学习对象的相关技术,并提出以学习对象为基础的版权管理模型:然后对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一个案例来验证该模型的可用性,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 相关研究

1 国外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研究现状

教育资源的DRM主要涉及资源、权利描述和信息的安全性等问题。目前,DRM系统的使用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DRM解决方案。例如:微软的WMRM(Windows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BM的EMMS(Electronix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nterTrust的Rights System以及Real Networks的RMCS(RealSystems Media Commerce Suite)等。但是,这些解决方案总是与一定的商业模式结合,并主要针对某类媒体资源和具体应用环境。

ARIADNE(Alliance of Remote Instructional Autho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Europe)是欧盟资助的远程教育编辑和分发网络协会。在共享和重用的ARIADNE情景中,提供了大量的数字版权存储信息。学习对象及其元数据被存储在分布式的知识库系统中。当需要资源时,可以通过本地服务器或者个人管理获取资源。

加拿大的EduSource项目设计并执行了分布式数字权利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权利描述语言与学习资源标准相结合,不仅设计了一套软件应用产品,而且还为其国家学习基础框架提供了标准化的工具、系统、实践内容和相关协议。

2 学习对象技术&版权保护

学习对象是一种可重用的教学资源构件,它是指可以在技术支持的学习中使用、重用或引用的数字化或非数字化的实体(LOM,2000)。学习对象不仅包括教学资源,还包括教学资源必要的描述信息、组织信息,它是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IEEE采用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来表示学习对象信息的规范,其目的是提供比查看学习资源本身更多的有用信息。LOM标准采用可扩展的树形结构定义学习对象属性的通用概念数据模型,并提供了一种描述学习对象属性的语义模型,用于支持信息的交换。其基本框架主要有9个类别组成,分别是:通用(General)、生存期(Lifecycle)、元-元数据(Meta-MataData)、技术(Technical)、教育(Educational)、权利(Rights)、关系(Relation)、评注(Annotation)和分类(Classification),这9个类别相互独立,各自有明确的语义。

数字版权管理是对数字内容在生产、传播、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权益进行保护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DRM技术融合了数字签名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Open DRM根据超级分发模式将一个典型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分成三个部分: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以及客户端控制组件。

三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模型

1 教育资源DRM系统模型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系统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权利创建、权利和学习对象的管理、学习对象的使用。其中,信息创建模块负责管理权利信息,创建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并指定权利的相关使用规则。信息管理模块分为内容存储和权利交易,包括将数字内容和内容的元数据信息存入管理系统,处理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交易等等。信息使用模块的功能是对许可证进行管理并控制数字内容的使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针对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如图1。它由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和客户端三个部分组成。

内容服务器包括存储学习对象库、学习对象的标识信息库以及对学习对象进行安全处理的打包工具。该组件主要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存储、加密等功能。我们首先将内容处理结果以及生成的学习对象标识元数据等信息进行打包处理,从而形成可分发的受保护内容,在传输中保证了这部分信息的安全性。除了保障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打包过程还负责为学习对象创建默认使用权限。最后,将加密密钥信息和权限信息一起发送给许可证服务器组件。

许可证服务器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密钥库、权限库、用户身份标识库以及DRM许可证产生器。该组件主要对客户端身份可靠性进行认证,并可以根据客户端请求生成并发放内容许可证,在有必要时会产生相关的电子交易过程。

客户端主要由DRM控制器以及内容浏览器等工具组成。该部分不仅能够收集用户身份标识等信息,组件中的DRM控制器还负责申请许可证并对内容的使用进行控制。它能够严格按照许可证中的权限和条件来控制执行相应的操作,是DRM系统实现授权使用控制的关键。

图1中,学习对象保护和执行的基本流程如下:

(1)使用DRM打包工具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密,并封装成安全的文件包。

(2)将打包封装好的学习对象通过超级分发或其他方式传给客户端。

(3)客户端对收到的加密包进行完整性验证。

(4)用户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学习对象的使用许可证。

(5)播放程序依据许可证中的信息执行权力,并记录相关使用信息。

2 DRMS信息架构模型

(1)内容加密和包装

内容(CP)包装不限定资源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而把重点放在内容结构上,并提出实现这种结构的系统方法。它为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和开发工具之间交换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了一个规范,在把学习内容包装成统一的数据格式的基础上绑定足够的支持信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内容包装是数字版权保护执行的前提,其核心功能是对内容进行加密。采用学习对象技术描述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被整合继承并重复使用,实现不同学习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目前在教育领域比较统一的内容包装标准是基于LOM和CP的相关规范,本文结合这两个标准构造出内容包装模型,如图2。

(2)权利描述

在DRM系统中,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用权力描述语言进行描述。权利描述语言框架模型由资源、主体、权利、义务、约束组成其中,主体指权利的发布者和权利获得者;资源指受保护的学习对象;权利指主体对资源所拥有的操作;义务指主体在行使一定权利时需要承担的责任;约束指主体对资源使用相应权利时应满足的条件。

目前,发展最完善的是Content Guard公司的XrML和ODRL组织提交的ODRL。这两种权利描述语言已经被有关标准组织采纳使用。本文考虑到ODRL的简单、开放和易用性,以及它与教育的本质相结合的特性,推荐采用ODRL对学习对象的权利进行描述。研究中,具体的权利描述通过许可证的形式来实现。

(3)许可证结构

许可证结构模型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和它们的关系构成,如图3。

许可证文件,即许可证集,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以及它们的关系构成。四个基本元素的关系定义在“授权”中,它们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权利发布给特定的主体;权利与资源相关联,为主体使用相关资源的权限;主体对特定资源执行权利时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Issure模块包含了发布者信息和签名信息。

本文中的许可证模型是由N(N大于等于1)个许可证组成,在许可证集中,每个许可证都是唯一标识LicenseID。为了保证DRM系统的可靠性,许可证在发放和传输过程中必须进行数字签名以识别身份,必须加密处理以防止数据窃取。同时,客户端需要建立安全容器来存储和管理许可证。

(4)客户端使用控件模型

客户端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收集用户身份标识和用户机器信息,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授权,以及存储和管理许可证,控制学习资源的使用。客户端组件是执行版权保护的核心模块,也是实现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关键。

3 DRMS与e-Learning系统的结合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应该是e-Learning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将其与系统的其他现有模块整合在一起。如图4展示的是以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包含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多层体系结构模型。

DRM系统与LCMS系统整合的体系结构被划分为三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数据层主要是标准化的学习对象库,它用来对可重用学习对象进行标识和存储。参照LOM模型和CP模型,将网络上现有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数字资源对象(Digital Assets)以及可共享内容对象(SCO),通过内容制作工具转化成标准的学习对象。

应用层包括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数字版权管理系统(DRMS)、学习管理系统(LMS)、内容管理系统(CMS)。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储存到内容对象库。由于学习对象受DRM系统保护,用户通过LMS访问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它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网上的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并储存到内容对象库。学习对象库中的内容受到DRM系统的保护,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发布的学习对象受到DRM系统的保护。这些可重用的学习对象还可以在不同的LMS之间共享和检索。由于这些学习对象是受DRM系统保护的,当用户通过LMS访问某个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用户层包括浏览器以及播放器在内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与DRM系统交互,并将学习对象呈现给用户。

四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应用案例研究

教育资源版权管理模型及其系统已应用到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的相关项目中。下面以一个视频教学资源为例,探讨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的具体执行方法。

1 视频教学资源内容安全包装

打开已安装好的客户端打包工具,如图5所示。

将已创建好的视频教学资源,通过内容打包工具对资源进行打包封装。打包工具首先创建关于这个资源的LOM描述信息,手动填写: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以及默认使用权限。然后,选择开始打包,系统将根据资源打包者填写的相关信息,生成XML格式的文件头。然后一起封装成.drm格式的文件,并将加密信息自动上传到服务器。打包后的视频文件不能直接打开,选择以记事本格式打开,可看到以XML格式描述的文件头,其他信息是不可读的密文,如图6所示。在文件头中只能看到刚才手动输入的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等信息,其他信息为不能识别的密文。

2 版权保护下资源播放许可及使用

用户从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下载到该视频资源后,不能直接打开播放。在第一次使用时需要连接登录到DRM服务器请求许可证。图7为播放器中嵌入的请求许可证界面。

成功获取许可证之后,才能在指定的机器上观看该视频资源。同时,客户端播放器组件会自动读取本地许可证,提取出视频文件的加密密钥,然后解密并在播放器中呈现给用户。此时,播放器组件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新许可证信息。

五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网络教育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种适合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模型。模型中,采用LOM标准对资源进行描述,基于内容包装模型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加密保护,通过许可证授权对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实践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版权保护。后续工作将是对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积极开发出可推广使用的产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编辑:李婷

网络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阶段,网络技术已经逐渐地普及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些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技术的设备逐渐地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同时在社会生产当中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可以说网络技术是推进时代发展步伐的主要原动力一直,但是网络技术同属于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质量的网络管理技术作为支持,有效地杜绝一些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而该种也是目前我国政府正在支持发展难点一项技术,可以说该种技术的未来发展空间极为广阔。此次研究主要就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网络管理技术发展。

关键词:网络;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发展;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阶段,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管理技术逐渐地在社会当中普及,而该种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管理各类网络,降低网络运行安全问题出现的概率[1]。而该种技术主要包括对信息化设备硬件和软件的管理,该种管理主要目的就在于保证设备能够持续有效且稳定地运行,提升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现阶段常见的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SNMP协议,二是CMIS/CMIP协议[2]。这两种管理协议属于维护网络安全,保证网络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性技术。有效地促进该种技术的发展将可以极大地提升网络技术的应用实效性,进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二、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分布化网络管理

分布化网络管理是网络管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该种管理主要强调的就是通过建设多个域管理来有效管理网络,而目前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主要从借助CORBA技术来实现对网络的管理[3]。相关的网络管理技术研究人员在实际研究该种技术期间可以运用集中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式来进行新型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的研发,同时还要不断地扩展其数据采集功能,数据整理功能以及数据分布式管理功能,这也是网络管理技术的主要未来发展趋势。下图1为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示意图。

(二)综合化网络管理

综合化网络管理技术同样是网络管理技术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之一。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新型的网络管理技术逐渐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并且在社会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取得的应用成效极为显著。而这些网络管理技术既包括能够对SDH网络实施管理的技术,同样也有对IP网络实施管理的技术。这些网络技术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所依照的核心技术都大致相同,同时网络管理技术之间有具有相互独立性,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系统当中,分别对不同的网络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4]。而要想保证综合化网络管理技术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相关的网络理技术研发人员首先必须对现有的子网络系统进行数据采集,搜集管理系统的各项信息,找出网络技术的异同点,然后构建出满足各个网络管理需求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下图2为企业综合化网络管理技术系统)。其次,直接的构建出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网络管理系统。目前,我国相关技术并不成熟,在未来将综合化网络管理技术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将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速度。

(三)网络管理技术的安全性将得到极大地提升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网络管理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安全问题,但是因为相关的软件较为繁杂并且会运用到SNMP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系统的安全性相对不足[5]。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外部入侵问题频繁发生,同时还回导致数据信息的流失,对用户造成重大的影响。而随着我国网络管理技术研究人员对于网络管理技术安全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诸多研究人员长时间不懈努力的研究下,该种技术的安全性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提升,提升网络管理技术的安全性也是目前我国网络管理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三、促进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主要措施分析

(一)组建专业化的网络管理技术研发团队

网络管理技术研究人员属于各项网络管理技术研发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同时也是影响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只有在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网络管理技术研究团队支持下,才能够保证网络管理技术能够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网络管理技术研发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一些信息企业必须重视网络管理技术研发团队的组建,在人才应聘阶段需要综合考察每一位应聘人员对于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实践研发经验等,选择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人员作为企业网络管理技术研发团队的成员[6]。其次,需要构建出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强化对于网络管理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努力的引导每一位研发人员参与到到企业的培训活动当中,在培训期间要将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发展网络,各类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特点,创新管理意识,职业素养,信息素养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以此来有效提升网络管理技术研发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最后,教育机构需要将网络管理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体系当中,有效的强化学生对于网络管理技术的认知度,从而提升我国网络管理技术研发人才的基数,保证该种技术能够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

(二)强化对于网络管理技术信息的宣传力度

虽然网络管理技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管理技术,但是如果相关技术管理人员不重视对于网络管理技术的研发,那么该种技术将很难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进而导致该种技术止步不前,无法满足网络管理工作的需求。而影响到技术研发人员对于网络管理技术研发重视度主要因素就是對于网络管理技术的宣传力度。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对于该种技术研发的重视度,必须从强化对于网络管理技术宣传力度的角度出发进行具体工作[7]。为此,首先,信息企业需要有效地宣传关于网络管理技术的信息,在企业内部的宣传平台当中定期的发布一些关于网络管理技术的信息,同时还要定期地开展工作研讨会,在会议上重点强调出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重要性以及要重视对于该种技术研发。其次,需要与社会媒体部门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借助媒体部门的宣传渠道优势有效地宣传关于网络管理技术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发展动态信息,使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有效且及时的搜集相关信息,并作为自身研究的参考依据。最后,信息化企业之间需要构建出完善的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地区内部的信息化企业将一些先进的历年研究以及想法进行共享,然后大家集思广益有效的研究出更为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提升网络管理技术的人性化、智能化以及层次性,进而促进网络管理技术进一步发展,提升其应用成效。

(三)构建出统一的网络管理标准

经研究发现,在我国国内关于网络管理的标准并不统一,由于技术发展有限,对于不同的网络平台以及操作系统所实施的管理标准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硬件以及软件的管理上。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管理技术将很难充分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基于这一情况,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于管理标准的统一建设工作[8]。为此,首先,需要有效的明确网络管理技术负责网络安全管理,充分的借助该种技术对网络各个关键节点进行全面的安全防护管理,检查网络是否有漏洞以及病毒存在,一旦发现需要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避免数据泄露以及数据被篡改问题出现。其次,需要明确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要有效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规范性,落实连带责任追求管理制度,明确每一种技术的具体应用要点以及应用原则,一旦出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责任人追究其相应的责任。与此同时,还需要落实激励制度,对于能够制定出完善且具有较强适用性以及统一性的网络管理标准人员,所在单位要对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精神鼓励,以此来激发每一位网络管理技术管理人员创新积极性[9]。最后,必须有效地构建出统一的用户反馈机制,信息化企业需要通过构建信息反馈机制来了解用户的应用体验度,然后结合用户所反馈的信息对网络管理技术进行调整,从而提升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成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在我国国内掀起了一场网络管理技术优化创新的浪潮,各个信息化企业都发现了新的商机,那就是研发出一套具有较强适用性,人性化,智能性的网络管理技术系统,该种系统可以说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如果该种管理技术出现问题,那么将很难保证网络运行的稳定性,甚至还会导致一些重要的数据信息出现流失问题。可以说对于网络管理技术的优化革新已经势在必行,因此,相关的网络管理技术研发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掌握网络管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明确该种技术的应用要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促进网络管理技术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德政.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技术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9,16(24):137-138.

[2]周颖.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策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9(12):7-8.

[3]费飞.信息管理技术在现代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分析与应用[J].中国新通信, 2019,21(23):167.

[4]林哲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22):51-52.

[5]李增军.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9(11):48.

[6]张海悦.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 2018,20(23):93-94.

[7]龔威,苏玉慧.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技术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8,36(11):198+200.

[8]辛诚琨,张爱国.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7,7(22):55-56.

[9]蔡猛,陈志忠,王骏.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策略[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21):190.

网络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个人获取和拥有的数字化资源不断增多,为了能更高效、更科学地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全新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急需构建个性化的个人数字图书馆。

个人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技术走向大众的产物,是最贴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图书馆。可以说,个人数字图书馆是电子信息时代的私人藏书楼。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是广大网络用户的要求,也是社会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

所谓个人数字图书馆是指个人或个人团体根据自身需要,自己创建、维护和使用以实现个人信息贮存、检索、传输和优控功能的知识集合。

个人数字图书馆应具备如下基本要素:第一,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和维护是用户的自觉行为,用户根据自身的需要收集、整理和编辑信息,自主决定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外观、布局等,凸显个性化的特征;第二,个人数字图书馆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强调保护个人隐私;第三,个人数字图书馆应具备贮存、检索、传输和优控等功能,以满足用户各方面的需求。

一、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一)能集成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用户通过网络搜集和下载的学习资料种类繁多,加上因各种需要使用电子产品所产生的个人文件,日积月累,每个用户将会有庞大的自用文件资料群,这些数字化文件资料便构成了用户个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通过个人数字图书馆,用户可将其进行集中、整合,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内容集成。

(二)能强化个人学习资源的组织与管理

面对海量的网上信息,用户常感到下载的文件过多,存储的资料显得凌乱,给用户管理和使用带来不便。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用户可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能更方便快捷地查找和利用资源。

(三)能提高获取资源的效率

用户有时要对相关资源进行反复使用,个人数字图书馆便成了最便捷的工具,它是网络化学习过程中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个人数字图书馆中,用户可据其所需,迅速查到所需信息,极大缩短了查寻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能凸显个性化学习的优势

个人数字图书馆是个人自主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得力武器,是最贴近个人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个人数字图书馆中,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还可自主控制学习情景。从而凸显了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有利于促进人们自觉学习和自我发展。

(五)能大大节省收藏的成本

由于网络的发展,现代的“收藏家”通过网络免费或者支付低廉费用收集大量资料到自己的图书馆;在古代,图书收藏多是身家丰厚的达官贵族才能做到,即使是现代,个人由于各方面局限也不可能大量藏书。这些数字化文献有存储密度高的特点,从根本上解决了藏书存储空间的问题,数字图书馆自身强大的整序和检索功能,也替代了古代藏书楼的分编和典藏工作。

二、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时代的需要。

历史上,私人藏书楼在保存文化典籍、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信息时代,人们从网上下载的信息增多,客观上要求进行有效地管理,而个人数字图书馆正是实现对个人数字化信息收藏和管理的工具。

(二)获取个性化数字资源的需要。

当前,网上资源过于庞杂,质量良莠不齐,用户使用时常感力不从心。虽然互联网上有许多信息检索工具,但大都是粗放型的,相比之下,个人数字图书馆把选择和组织信息的自由完全留给个人,实现了信息的个性化定制。

(三)公共数字图书馆的补充。

许多个人数字图书馆收录的资源是公共图书馆没有的,比如大量的个人资料及含有个人隐私的文件;此外,个人数字图书馆所收录的文件类型和格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将多类型的信息按同一主题集中、混合建库的结构,才能真正贴近用户的使用需求。因此,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是十分必要的,应使其成为公共数字图书馆的有益补充,两者协调发展,更能全方位满足个人的信息需求。

三、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构建与管理

(一)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两种模式——自建式和定制式

根据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构建方式,可分为两种模式:自建式和定制式。

所谓定制式,就是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制定自己的检索需求表达,指定所需信息的主题范围、时间跨度、来源刊物、文献语种等,然后由网络信息资源经营商按照这种检索表达从资源库中进行检索,并提供给这个用户。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是资源的利用;从经营商的角度来说,是信息的提供。定制式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现已成为个人数字图书馆领域的主流,是计算机检索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用户服务技术的结合。

定制式个人数字图书馆有如下优点:第一,用户可得到一些存储与检索软件的支持,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第二,实力雄厚的网络资源服务商作为运作主体,不仅有资源、有技术,而且有用户服务渠道,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第三,用户可不断获得新的信息资源,使个人数字图书馆持续得到补充,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第四,定制式个人数字图书馆有很大的技术改进空间。

定制式个人数字图书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表现在:第一,根据用户的需求表达提供信息,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服务,未能充分达到个性化;第二,资源库的检索标识由建库者创建,或依据一定的检索词典扫描题名、摘要后选中相匹配的词,这些检索标识不一定符合用户的检索需求和习惯用语,标引的深度十分有限;第三,某些信息经营商为用户提供服务要收取费用,对用户来说也是一种不足。

自建式个人数字图书馆,是指采用某些信息存储和检索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采用网上获取和自己进行数字化,并由自己进行文献标引,从而形成的多媒体个人数字图书馆。

自建式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优点是:第一,信息的采集由用户自己操作,可排除无关的、次要的信息,做到真正的个性化;第二,数据库的结构及入库信息的加工由用户自己进行,实现自建自用,既有自己的特色,又节省存储空间;第三,自建式个人数字图书馆更有特色,如名人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或是建立专题文献库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其价值可能非常大,甚至有长期保存的意义。

自建式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从收藏范围上来说,个人的能力有限,要使用户的个人数字图书馆达到相当水平,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金钱;第二,缺少资本雄厚的网络资源服务商作为后盾,自建式个人数字图书馆在技术改进空间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步骤

在现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用户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既是用户个人本身的内在需求,又是网络时代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大势所趋。通常,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以下步骤:

1、根据用户自己的需要,确定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构建与一般公用数字图书馆最大的分别在于其突出了创建者的个性。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下,每个人的信息需求不同,所收集的信息资料的着重点也不同,从而形成了用户信息需求上的高度选择性和特定性。用户可根据这些需求上的特点确定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构建目标,收集哪些类型的信息,使用哪种界面,采用何种检索方式等,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和目的来对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具体目标加以定位。

2、选择用于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软件。

确立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后,可进行第二步——选择应用软件,这一步是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关键。目前,我们可供选择的此类软件比较多,常见的用于构建自建式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有超级文档管理器(WINISIS)、通用资料管理器(Mybase)、电子书库等,常见的用于构建定制式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有中国知网提供的“CNKI个人数字图书馆”等。面对数量较多、功能各异的文件管理软件,用户在选择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软件时,可参考以下指标进行:

(1)可供选择的信息组织方式多:可建独立的实体文档库,对导入文件自动建立索引。

(2)具有编辑功能:可进行高级编辑。

(3)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可导入文本、网页、多媒体和其他特殊格式文件。

(4)具有导入功能:具有网页抓取功能,具有导入时数据自动压缩功能。

(5)检索功能:具有字段、单词、组合、全文、布尔逻辑等检索功能,可对特殊格式文件进行直接检索。

(6)检索结果的输出功能:可将检索结果的题录信息全部显示或逐条显示;有字频统计功能;检索结果可按相关年度、字顺或入库时的时序排序;具有输出格式转换功能;具有打印功能。

(7)软件的辅助性能:具有内码转换功能;软件的可持续更新有保障;配套资料如用户手册、系统说明书齐备;软件自带必备的插件;软件本身稳定性好,维护、管理简便等。

3、运用选定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管理软件进行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架构和操作

由于用户个人选择的用于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软件都不同,因此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如何运用这些软件,基本上现在的应用软件都会介绍其具体的资料和详尽的用法,用户只需看清各项功能的使用说明就能较快掌握该项软件了。

四、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而个人数字图书馆更是新生事物。关于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展开热烈的讨论,但至今仍未有明确的说法。我国法律在这一方面还有待完善,无论是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本人还是被其所收录作品的作者都希望能做到有法可依,这样既能促进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又能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网上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用户常下载与自己学习、研究、生活相关的信息,资料逐渐增多,能否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是广大用户的客观需要。个人数字图书馆将丰富现有的信息服务方式,成为信息资源开发的一个新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陈光祚.论个人数字图书馆[M].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与发展报告2001-2号,2001年11月.

[2]陈光祚.营造E时代的私人藏书楼——个人数字图书馆[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年第4期.

[3]邓小昭,阮建海.个人数字图书馆:网络化学习的重要资源与工具[J].GCCCE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2002.06.

[4]肖雪.个人数字图书馆概念辨析[J].数字化图书馆技术论坛,2004年第3期.

[5]陈光祚.为“个人数字图书馆”鸣锣开道[J].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第3期.

[6]陈光祚.再论个人数字图书馆[J].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27卷第6期.

(作者简介:陈汉星,男,广东湛江人,大学本科,在湛江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任图书资料管理员,初级职称。)

网络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回顾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和个人知识管理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构建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要素,最终构建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模型。

[关键词] 网络化; 学习; 会计专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70

由于互联网和网络教育环境的普及和发展,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方式[1]。网络化学习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网络化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更适于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但是,目前国内外对网络化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化学习资源和网络技术的分析和研究上,而忽略了对网络化学习的主体即学习者个人的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在相关基础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及知识转化模型进行研究,以提高会计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缩短其将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时间。

1 相关基础理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构建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理论和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等。

1.1 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

要把握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内涵,首先应理解个人网络化学习的内涵。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由学习者、学习资源、支持要素所构成的个性化学习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个人网络化学习者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个人知识库,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2]。

1.2 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自己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应用的信息,以此扩展个人知识的一种战略与过程。其目的在于整合自己的知识资源,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3]。

2 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要素

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支持要素。

2.1 主体要素——会计学习者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信息行为的实施者,是个人网络化学习的执行者,最主观、最能动,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知识库、信息需求强度、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吸收能力以及信息利用能力。

2.2 资源要素——会计学习资源

会计学习资源主要指会计学习材料和相关参考资源,如各种会计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高级会计实务和注册会计师等各类会计考试课程及相应的习题库资源等。

2.3 支持要素——进行网络化学习的一切辅助要素

会计学习者进行网络化学习的一切辅助要素,包括各类硬件和软件、学习平台、学习氛围、导学者、学习伙伴、管理者等[4]。

3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模型

3.1 模型定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如果说个人资源管理使会计课程转化为会计理论知识,个人知识管理则使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个人网络化学习要想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需要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管理,需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及提升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因此,个人网络化学习需要由个人资源管理向个人知识管理转化,即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模型应定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重新构建个人知识库以实现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提升。

3.2 模型框架——知识螺旋增长模型

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从纵向学习过程来看,是学习者根据学习需要从互联网知识仓库中搜集、评价客观会计理论知识成为学习者个人表观会计知识;对个人表观会计知识组织、分析并与个人其他知识整合成为个人主观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以实现会计知识的转移、创新和增值,是知识链形成过程;将个人主观知识显现、共享又成为客观知识,是会计知识创造、整合、开发和利用的知识创新过程。从客观会计理论知识到主观会计实务处理能力,整个会计知识链实现了会计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将个人会计实务处理经验共享,又成为客观知识,这样周而复始使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呈螺旋形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华,阮建海. 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学习策略探讨[J]. 图书·情报·知识,2006(11):107-109.

[2] 财政部. 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N]. 中国会计报,2010-12-31.

[3] 张惠玲. 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8.

[4] 陈力行. 论个人知识管理[J]. 情报科学,2006,23(7):1072-7075.

网络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根植于网络载体的新闻评论逐渐繁荣,发展迅猛。网络新闻评论目前已经是各大门户网站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逐渐呈现出强大的意见中心的特征,成为全新的舆论宣传阵地。

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

网络新闻评论,顾名思义,是网络媒体就当前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评价性意见,它既包括网络媒体自身利用网络发出的声音,也包括网民在网络上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的评价性言论,还包括某些专家、学者针对某一事件或社会现象做出的分析和评论。

一般地,从网络新闻评论发布平台的角度,网络新闻评论表现为三种类型:网络专栏评论、网民即时评论和网络论坛评论。

网络专栏评论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了传统媒介新闻评论的观点,是报纸评论功能在网上的延伸。这类评论是网民通过浏览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事件,或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在新闻网页上所设的言论专栏里发表或发布的署名评论,它有一定的长度,能独立成篇。如东方网推出的新闻评论性专栏“今日眉批”,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等发表评论。

网民即时评论是针对单条新闻所设置的交流与讨论平台,是网民在浏览网络新闻时就新闻内容发表的留言和跟帖。其特点是三言两语,随写随发,一针见血,一吐为快,是一种短而精的评论。比如搜狐网在新闻后设置“我要说两句”的链接,新浪网、腾讯网的重要新闻后面也有“我要评论”的链接,如果是引起大量跟帖的热门评论话题,网站就会在醒目位置显示或在前一页新闻标题后面,甚至放置在网站的首页。

还有一类是网络论坛评论,是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为网民提供的就新闻和社会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的场所,是网民围绕网络媒体已推出的话题各抒己见、讨论交锋、发布网络评论文章的阵地。①国内的中青在线——中青论坛、天涯虚拟社区、搜狐社区、北大未名BBS、西祠胡同社区等都是较为活跃的论坛。

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特征

评论主体的广泛性。与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热线电话、观众参与节目等互动形式的个别性与偶然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互动是广泛、普遍与及时的。任何新闻事件、社会问题都可能成为网民评论的触发点和目标指向,网民可以即时将自己的感想与评论,自愿、匿名、方便地反馈给网络媒体,同时,也可以通过博客、邮件、论坛、聊天室等转贴出去,或给固定的圈子、或给不固定的社群,从而激发一些潜在公众参与接连不断的次级传播,网络新闻评论在实现了个体互动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大范围的群体互动。譬如,新华网转贴了一篇论述刘翔精神的文章,即刻引来12200多条跟帖,出现了各抒己见、议论风生的局面。网络评论的兴盛和发展,为不同人群对同一事件的坦陈己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帮助公众为实现理想中的社会公器功能之一——“意见市场”功能前进了一步。

评论话题的丰富性和现实性。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篇幅与表达空间的限制,许多内容未能展开。网络传播为新闻评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赋予了评论主体更多的内容选择权。从民工讨薪到廉政反贪,从外交风云到神六上天,从村官选举到国企改革,话题涉及政治、军事、科技、教育、经济、外交、体育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无所不包,话题设置非常广泛。

此外,网络新闻评论选题立论贴近实际生活,敢于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激浊扬清、释疑解惑的分析和言论,更容易引发网民的积极回应。

言论的倾向性。网络新闻评论,评说世态万象,一定要旗帜鲜明、尖锐泼辣,不能吞吞吐吐、模棱两可。在网络上,不同的人对于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否定,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一些网站提供的及时评论服务页面上,设置有立场鲜明的“支持”和“反对”,供更多网民回应和评论已有的评论内容,而根据“支持”和“反对”后的数字,即可感受到鲜明、可视的言论倾向。

舆论形成的快捷性。网络新闻的重要特点就是快速及时,力求同步传递。网络评论同样如此,以快速反应、先声夺人见长。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也更加快速,经常能在很短的范围内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汇集大量的跟帖和评论,一段时期内造成较大影响。2006年9月25日,陈良宇被宣布立案查处后,网上欢声一片。截至9月28日深夜,短短3天,新浪网相关留言总数达到88500条,网易累计留言为21081条,搜狐网累计留言为13757条,以上3家网站留言总数高达123000条,网络新闻评论在实现了个体互动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大范围的群体互动,显示了网络新闻媒体形成舆论的快捷性。

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

新闻评论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引导舆论。一方面,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评论引导舆论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把发言权部分移交到网民手中,改变了以往传媒言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舆论多元化的局面。但另一方面,网络评论有责任引导网民正确认识新闻事件、正确参与社会热点问题,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和表达人民群众的需求、沟通政府和群众联系。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方法主要有:

议程设置引导舆论。新闻舆论的形成与引导可以通过媒介操纵来实现。从传播的角度而言,当信息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接受传播的公众必然会对信息的排序和筛选提出要求,进而希望有人能对当前最关键最重要的新闻信息,进行有说服力的权威的分析和解释,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在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方面,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反复播出”、“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来完成的。不少网站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在新闻网站上通过重点评论提供相关新闻链接方式来设置议题,确保网络舆论按网站的设计前进。而在网络论坛,则通过设定重要议题、版主及時跟帖引导意见、邀请人气网民发表相关论帖、及时删除口水帖等方式来突出重点,形成论坛板块的舆论强势。另外,也有网站通过在首页上对评论分类和热点排行来集中议题。排行榜是一种新的舆论引导方式,它可以作用于网民的浏览和阅读心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上榜评论,使本来就有高关注度的热点评论热上加热。网站将网民的评论提升到首位,论坛将帖子推荐为精华帖,都属于议程设置的范畴。②

推动主流舆论形成。网络媒体的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广泛的参与性,使其很容易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舆论阵地”。通常情况下任何网民都能通过网络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由于网民在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个人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网络新闻评论体现出网评数量有余而深度不足。有些网站的评论专栏只是就事论事,篇幅不短,却不能从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中提炼更深层次的观点,因而缺乏可看性和思想性。不仅如此,对于同一个话题的认识,网络的意见纷繁庞杂,没有中心,有些甚至已经超出主题之外,更没有针对现实状况发表导向性的意见,散乱的意见得不到网民的认同,久而久之,网络新闻评论的思想性和舆论监督功能被削弱,这一点在网络论坛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因此,网络媒体应当思考将分散的意见和情绪进行理性疏导,使多元的网络舆论积极向主流舆论靠拢,实现新闻评论引导舆论的功能。一方面,要依靠评论的深度与理性。网络媒体可以围绕网上热门话题,组织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释疑解惑,坚持导向。只有用具有深度和理性的网络评论加以引导,才能在“意见市场”中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否则会使得网络新闻评论偏离舆论的功能,污染良好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依靠意见领袖的影响力。网络应当重视发掘网络评论平台中的意见领袖,如果没有主流的正确的声音来引导舆论,就使得舆论导向淹没在了庞杂的意见流中,致使媒体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社会功用。对于网站来说,应学习传统媒体的做法,有意识地培养和聚集阵容庞大的“网络评论员”,充分发挥特定网络圈子、网络论坛中的“意见领袖”的作用,以提高网络新闻评论的质量和权威性。另外,新闻网站还应当发挥把关人的正面引导功能,充分利用本新闻单位内外的编辑记者资源、邀请传统新闻媒体中活跃的“意见领袖”,来做网络新闻特约评论员,通过他们对新闻进行评论,发挥舆论引导的社会功能。

舆论控制。不可否认,互联网在带给人们巨大自由的同时,也使市场化运作的机制给予了不良信息一定的空间。网络的隐匿性的特点,使人们对于人身攻击和谩骂成为一种可能,甚至会出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民的热情恶意煽动人民群众,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尤其是网络论坛上,常见一些无序、过激、随意的发言,甚至有一些出于理性思考的言论还被上述信息所影响。如果不加规范任由其紊乱无序地发展下去,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舆论环境,对国家、社会的安定和团结不利。一方面,网络评论平台应当委派综合素质高的资深编辑对网上内容进行全天候的监控,同时加强论坛管理,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定期通报网上舆情动态。另一方面,在技术保障上,技术人员24小时监控、巡查。只有信息监管与舆论引导双管其下,才能使得网络新闻评论的社会舆论作用走上积极的道路。

注释:

①胡文雄:《网络新闻评论分析》,《当代传播》,2005(5)。

②章丽:《网络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功能新探》,《新闻界》,2007(10)。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编校:郑 艳

网络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成为舆论发酵的重要阵地,网络媒体的话语权不断突显。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日益模糊,网络媒体的话语权动摇,受众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网络话语权的归属并不是简单的单向让渡过程,它常在网络媒体与受众间摇摆。本文梳理受众话语权逐步增强的过程,借鲍毓明事件的网络舆论变化分析网络话语权的流动交替。

关键词:网络话语权;媒介赋权;社会化媒体;议程设置

0 引言

随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快速发展,网络舆论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在已有研究中,“用户赋权”等内容被广泛关注,但关于网络话语权的流动探讨甚少。传统媒体时代,有限的传播资源使媒体牢牢控制了舆论,受众受制于信息接收渠道的匮乏,在传播过程中极其被动[1]。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微博、抖音等网络自媒体平台,受众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本文对“赋权”的解释为有能力接触网络新媒体的人通过新媒体提升自己权力的过程。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话语权通过媒介赋权不断增强,在传播技术不断更新的当下,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与舆论扩散的重要阵地。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与受众基于各种公共事件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议题,在议题的出现、发展、发酵与平息的过程中,意见发表的主动性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即出现媒体设置议程与受众设置议程的交替。

1 声量的堆叠:议程话语的构建

1.1 话语权的垄断与受众的“无权”

传统媒体时代,以媒体为代表的传播者占据信息流动的绝对优势地位,不仅掌握着与信息源接触的权力,还能搭建有限的传播渠道。此时,媒体使舆论的绝对引导者和话语权的垄断者;受众则由于信息获取路径单一且缺少畅通的反馈渠道,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得更加被动。在报刊、广播、电影刚刚取得进步的20世纪初,即大众传播媒介的早期发展阶段,出于对新事物的陌生与恐惧,人们对媒体保持着一种“神化”的态度,导致了“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传播理论的产生,受众成为传播媒介的牵线木偶,任其操控。随着“魔弹论”影响的式微,受众虽不再神化媒体,但囿于接收与反馈渠道的限制,仍然难以走近“第一曝光现场”,争取话语权,受众不得不依赖媒体获取信息资源,媒体的话语权水涨船高。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的受众对信息接收与反馈渠道的需求也与日增加。

1.2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与受众的“赋权”

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随着Web2.0的发展应运而生,其基于互联网允许UGC(用户从原创内容)创造交换的特点,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更便捷高效的社会交流方式。

区别于大众媒体与受众的单向信息传播活动,社会化媒体赋予了受众更多选择与编辑的权利,并使其自行结成某种阅听社群[2]。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化媒体去中心化的特点,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大众传媒时代媒体垄断信息的局面被打破,呈现出多元特点。面对社会化媒体提供的丰富信息时,与自我信息诉求相关的内容往往会成为结成社群的受众的主要选择目标。在此过程中,内容发布者的分散性,使媒体作为传播者的话语权被变相削弱。通过社会化媒体,受众还能就社会现象与问题公开发表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意见,继而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网络舆论[3]。可见,随着社会化媒体反馈机制的逐步完善,受众的网络话语权亦在不断提升。

1.3 监督者角色的出现与受众的“夺权”

在当今媒体融合、社会化媒体成为流行的背景下,受众的角色也随传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实现了从原本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到“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者”的转变,受众甚至成了媒体的监督者。

这种转变的出现首先是由于网络空间的扩展。网络的公共性、便捷性和可访问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受众在网络中的交互空间不断扩张,从最初的论坛、博客到如今的社交媒体平台,平台的多样性放大了受众的声势,受众的公共话语空间得到了空前拓展[4]。其次是传播主体的泛化。在如今的传播环境中,自媒体蓬勃发展,其易及性、高互動性及匿名性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局面出现,“从精英时代信息的窄众化传播到大众传播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对公共事件进行探讨”[5]。再次是传播内容的娱乐化与平民化。如今,“部分自媒体早已变成了经营性质的媒介,甚至个别自媒体已经具备了‘大众传媒’的特征”[6]。为了提高受众参与度,许多媒体选择迎合受众口味,导致社会性议题中娱乐话题比重逐步提高,这大大冲击了在传统媒体中至关重要的信息把关环节,导致报道内容的选择与采编专业性、严肃性不足。而在高自主性的信息生产过程中,人们也能根据自身兴趣定制个性化信息源,避免传统媒体的信息裁剪,使网络传播更加自由。最后,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也为受众带来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受众可以借助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反馈,形成一定的舆情冲击。在此过程中,受众对网络话语权的掌握越发稳固,甚至能推翻网络媒体设置的原有议程,建立新的议程话题。

2 权利的转移:受众反馈对议程走向的影响

美国政治学家彼得·巴克拉克认为,社会精英介入、公共危机事件、集体抗议活动以及媒体曝光这四种触发机制是决定公共事件信息流诉求进入议程设置的标准[7]。鲍毓明事件进入受众视野的过程正是社会化媒体通过该触发机制使其进入议程设置的过程。

2020年4月9日,公众号南风窗发表了《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控诉鲍毓明性侵其养女李星星,向网络受众进行了属性议程设置。文章一经发布便引起轩然大波,短时间内阅读量增长到10万余次。微博红V“弦子与她的朋友们”对该文章进行了评论转发,转发量很快突破1万。其后,许多大流量的博主也纷纷跟进,带动了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形成了来势汹汹的“问责群体”。该报道直指整个事件中的黑暗面,引发了人们对当事人的怜悯及对过错方的愤懑[8]。出于“移情”效应以及在一定程度的情感动员下,个体理性在网络临时群体的形成过程中消失,转换为集体无意识、怨恨或者戏谑[9]。公众最终借助微博这一社会化媒体行使话语权,以转发、评论等形式表达自身态度,多数评论仍沿用网络媒体对该事件的属性定义,对南风窗设置的议程起到了强化作用。

4月12日,财新网却在《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疑云》这一报道中提出了对鲍毓明事件的质疑,与当时“责鲍怜李”的舆论几乎背道而驰,试图通过媒体话语权对该事件进行新的属性议程设置,却引发众怒。在此过程中,财新网希望设置的属性议程与受众的既有价值倾向产生了冲突,受众通过微博转发、评论形成了于财新网不利的舆论风向,正是这一舆情导致了公众议程对媒体议程的反向设置[10]。

反向议程设置即公众在网络中设置议程并形塑媒体议程的现象。在受众对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不同的受众出于知识水平、既有观点倾向等因素,对信息产生或正或负的反馈,意见相斥的反馈会在社会化媒体这一相对公开且互动性强的平台上进行公开“展演”。受众还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对网络媒体所发布的、涉及某一公共事件的内容进行评论、转发甚至行再創,形成一种无限循环更新的模式,为原始舆情带来“二次影响”[11],使舆情实现裂变式传播,产生衍生舆情。若受众对网络媒体发布的信息产生大规模负面反馈,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便可能遭到重创,以至于不得不对负面反馈作出澄清以挽回公信力,由此可见,受众对议程走向的影响不容小觑。

3 话语的摇摆:网络话语权在网络媒体与受众间摇摆

2020年9月17日15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督导组通报“鲍某某涉嫌性侵案调查情况”,表示经过全面调查,现有证据不能证实鲍毓明的行为构成性侵犯罪。新华视点等媒体账号纷纷对此进行报道,以更加完善的新闻事实再度将舆论走向把控在了网络媒体手中,使网络话语权的归属再次实现了由受众到网络媒体的转移。

近年来,此类话语权流动交替的情况屡见不鲜。从媒体角度来看,技术赋权降低了新闻从业者门槛,专业新闻的生产受到了自媒体的挑战。为博关注,部分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会优先设置舆论焦点引领大众情绪[12]。南风窗的报道里,报道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报道,内容不免有所偏倚,不全面的真相也为反转埋下伏笔。从受众角度来看,人们长期以来累积的情感,如对同一阶层的共情或是对某一特定阶层的刻板印象,会淹没其对事件的客观判断[13],使受众产生本可避免的负面情感[14]。鲍毓明事件中,受众因循已设置的议程对事件进行定性,因此财新网相悖的观点遭到了强烈抵制,理性冷静的看法也因微博评论的排序机制沦为沉默的一方,高涨的舆情最终形成反向议程设置。

就其影响而言,一方面,受众赋权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受众从网络媒体手中接过话筒,可以以自己的声量呼吁有关机构重视案情、帮助弱势群体。但反转的出现既消费了受众的感情,又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而在信息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极高的关注往往会使当事人遇到隐私侵害、心理伤害等问题,居于网络空间中的受众进行着看似理性的讨论,但在情绪的相互感染和抗争主体的情感动员中,却极易变成易受煽动且易暴力行事的大众,继而导致网络情感暴力的出现[15]。同时,话语权交替的背后也暗藏公平问题。网络媒体与受众争夺话语权,看似扩大了话语权的权利归属,但真正拥有声量的还是少数能够使用媒介的人[16]。

从鲍毓明事件可以窥见,正确重塑网络舆论生态必须把握信源、传播途径、受众这三个环节。第一,信源可信度决定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可依赖性[17],作为极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在传播伊始就需注意对事件的报道是否符合真实客观的原则,相关从业者必须提升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第二,作为推动信息扩散的意见领袖,在表达意见时需要尊重尚未有定论的事实,警惕言语中的煽动性;第三,作为接收信息的受众,需保持清醒理性,拒绝标签化思维,避免陷入群体极化的情况,要注重媒介素养与“自媒体素养”的培养[18]。此外,具有公信力的政府部门是传播过程的关键主体[19],政府可联合平台方对行为失范的从业者及自媒体账号进行相应处置,在此类新闻舆论发酵初期就采取应对措施,扮演好把关人角色。

4 结语

网络媒体与受众会基于各自看法与立场,随着公共事件的发展不断提出不同议题,媒体设置议程与受众设置议程也随之交替。然而,在网络话语权不断交替的背后,隐藏的是整个网络传播及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在传播困境面前,网络媒体与受众都应承担起突如其来的网络话语权膨胀背后的责任,共同构建更加客观理性的网络舆论生态。

参考文献:

[1] 黄霁风,陈丹丹,张琰.注意力模式视域下的网络短视频平台运营策略——以抖音APP为例[J].今传媒,2018,26(11):87-92.

[2] 熊光清.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影响:话语民主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169-173.

[3] 昝再利.社会化媒体在公众舆论构建中的功能实现[J].编辑之友,2013(9):65-68.

[4] 彭步云.社交媒体受众对传统媒体的反向议程设置研究[J].当代传播,2019(5):110-112.

[5] 王淑一.后真相时代中反转新闻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9(26):212-213.

[6] 张伟博.从熵理论解读“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自媒体传播乱象[J].东南传播,2020(03):24-26.

[7] 李曼婷.关联网络议程设置视角下明星人设的建构和传播[J].戏剧之家,2019(35):71-73.

[8] 陈相雨,张卫.网络集群行为动员:场域、策略及其风险[J].江海学刊,2016(06):226-233.

[9] 殷文,张杰.中国式怨恨、差序格局与认同边界——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6):22-28.

[10] 尤旖芸.新媒体语境下粉丝形象的污名化探析[J].东南传播,2019(12):116-119.

[11] 李贞.社交媒体舆情治理:从系统分析到简约治理[J].社会科学文摘,2020(10):(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8-10.

[12] 阮立.“塔西佗陷阱”中舆论公信力来源与危机[J].今传媒,2018,26(08):34-36.

[13] 史磊.后真相现象的成因探索与治理: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五大反转新闻分析[J].视听,2020(8):203-205.

[14] 蔡雅雯.网络空间中负面题材报道的正向情感效果分析[J].东南传播,2018(10):142-144.

[15] 陈相雨,丁柏铨.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J].中州学刊,2018(02):166-172.

[16] 位云玲.新闻反转的内在机理、影响及治理探究[J].新闻知识,2019(04):86-89.

[17] 殷文,张杰,郑方惠.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中介化信任研究[J].当代传播,2019(05):36-39,60.

[18] 陈相雨,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网民诉求方式新变化研究[J].传媒观察,2018(09):5-12,2.

[19] 徐俊青.后真相时代下高校学生对反转新闻态度和行为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8(31):135-136.

作者简介:申倩华(2001—),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及新闻。

丁曼泽(2000—),女,江苏扬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告及新媒体。

陆冬梅(2000—),女,江苏扬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告及新媒体。

指导老师:林若野

上一篇: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中学生物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