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战略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中国外交战略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 端等历史遗 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是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和外交战略做一些简单分析。

进人新世纪,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了绝大部分边界等历史问题,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中国现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和南太平洋诸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基本态势

(一)影响地区安全的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不稳定因素增多。近年来,部分地区热点问题呈现出缓和趋势,但局部问题凸显,高危因素和敏感因素增多。朝核问题在六方会谈落实第二阶段行动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朝鲜向六方会谈主席国中国提交了核申报清单,炸毁其宁边核设施的冷却塔,重新允许国际核查人员进入宁边核设施开展核查工作。朝韩关系转冷,朝鲜半岛呈现紧张态势,双方经济合作受挫,军事形成对峙。伊朗核问题僵局难破,伊朗依然在从事铀浓缩活动,加快铀浓缩进度。美国伊朗舰艇在霍尔木兹海峡发生摩擦。双方还在同一天于海湾地区进行了互相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随着金融危机后续效应释放,亚洲国家经济风险突出,韩国、印尼、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已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泰国民主制弊端进一步暴露,政局稳后有乱,一年内两届政府下台,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持续数月,曼谷国际机场被示威者占领,造成数千旅客滞留,泰经济受到重创。尼泊尔建立共和制后国内局势仍不太平,忠于国王的势力依然存在,联合政府困难重重。

(二)大国关系稳中有变,斗争因素不断增加。中国与大国关系继续保持稳定。中美之间沟通渠道畅通,双方元首已多次会晤,战略经济对话也是多次举行。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公开表示反对台湾当局的“入联公投”。中俄关系保持平稳高位发展,在汶川地震、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奥运等涉及中国重大利益的事件中,俄均给予了大力支持。中俄在黑瞎子岛举行了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至此,两国边界线全部确定。在能源合作方面,中石油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将在俄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和运营从斯科沃罗季诺经中国边境城市漠河到大庆的中俄原油管道。中澳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密切在气候变化方面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将在政策对话、扩展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开发清洁能源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此同时,大国之间的博弈更加激烈。美国仍对中国采取接触加防范两面下注,继续在台湾问题、涉藏问题和人权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指手画脚。中国周边国家对美倚重增加,新加坡与美签订了新的军事协定,韩新任总统李明博在战略上力争强化韩美同盟关系。俄美在反导和北约东扩问题上矛盾突出,俄的战略空间受到美国的挤压,被迫绝地反击。总之,今后一段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斗争也会不断增加。

(三)军事竞争日趋激烈,部分热点问题继续升温。近年来,中国周边军事竞争更加复杂尖锐,日趋激烈。美国加速了在东欧地区部署导弹拦截系统的工作,在捷克和波兰建立了反导基地。美国继续推动武器研究和更新,还计划组建“全球打击司令部”,专门负责对洲际导弹和核导弹部队的指挥和管理。为了应对美国部署全球反导系统,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取消裁撤驻科泽利斯克的导弹部队三个团的计划,在俄西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以应对美新的反导设施实施电子压制。俄海军也将参与有关计划,除了试射导弹以外,俄还在乌拉尔、太平洋、波罗的海、地中海等地相继举行了一系列军事演习,并在近15年来首次在大西洋举行军演,向西方展示自己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与此同时,大国在外空领域的争夺更加激烈,中国和俄罗斯再次在日内瓦共同向裁军谈判全体会议为防止外空军事化进行了努力,但美国仍是强烈反对。美国不顾其它国家的担忧和反对,发射导弹摧毁其一颗间谍卫星。各国担心美国此举是测试其新型外空武器。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将外空用于防卫目的的《宇宙基本法》,标志着日本对宇宙开发一直奉行的“非军事”原则已开始松动。同时日本内阁还成立了宇宙开发战略总部。

(四)三股势力威胁继续上升,中国反恐怖形势严峻。近年来,中国周边地区恐怖活动活跃,反恐形势日趋严峻。新疆云南等地多次出现暴恐事件

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概述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原则,不失灵活,积极主动地开展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方针加强与世界各国及周边各国的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主张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的外交优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日益被公认为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稳定和发展了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取得了全方位的外交成果。我国与世界各大国关系基本面保持稳定,各领域互利合作持续发展。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发表了《中俄元首北京会晤联合公报》,中俄边界问题已全部解决。中印边界第13次谈判已经举行,中印边界谈判进入实质性前行阶段。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两国领导人以及各部门、各阶层会晤和磋商频繁,共同推动建设性合作关系取得了新的成果。中国继续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扩大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渐入佳境”,中国与东盟现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我国与新兴国家关系更加密切,协调合作不断深入和拓宽,协商机制日趋健全,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坚定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在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西藏、台湾等问题上,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体现灵活精神,坚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粉碎了“藏独”势力制造国家分裂和破坏北京奥运会的图谋,对一些西方国家借西藏、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稳步展开,逐步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几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参与了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了国际反恐斗争和国际维和行动。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目前有近两千官兵在联合国9个维和任务区和联合国维和部执行任务。对气候变化、环保、能源安全、国际救灾、公共卫生等一系列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中国都采取了认真负责的态度,并以自己的切实行动推动有关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五)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连续遭受严重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全民动员大力救灾,一方面克服困难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特奥会,随后又成功主办了第七届亚欧峰会,既展现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中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有力的组织与工作能力。我国在救灾、举办奥运会和亚欧峰会的卓越表现,受到了世界众口一致的积极评价和热烈赞赏。这些活动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外交战略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维护国家利益问题,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分别对国家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判断,并由此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和举措,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70多年来党维护国家利益的探索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如必须确立明确而又长效的国家发展战略,必须着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统一,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在谋求国家利益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高度重视军事实力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基础作用,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层面来认识。今天,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对如何更好地做好新时代条件下维护国家利益工作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国家利益;历史经验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维护国家利益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分别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新情况,对国家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判断,并由此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和举措,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历史性飞跃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今后,维护国家利益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局面和问题,党唯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并切实取得实效,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成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中流砥柱。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利益的探索历程

国家利益是任何一个国家确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对内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核心政治力量取得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基本依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始终重视维护国家利益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近代中国国家利益的销蚀和沦丧,外争民族独立和内争人民解放便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最大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在国家安全利益方面把保持主权领土的独立和完整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看作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新中国的首要利益,并为此采取了积极防御外敌入侵和敢于痛击外敌入侵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国家政治利益方面,以确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促进国内政治稳定发展的目的;以争取国际承认与致力于国际地位的提高,以达到谋求新中国更加宽阔的活动空间的目的。在國家经济利益方面把对内发展生产力和对外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当作实现国家经济利益和促进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根本手段,从而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新中国挺直经济利益谋求和发展之途中的脊梁奠定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国家文化利益方面提出必须构建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并以此希图为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党特别看重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开展反对“和平演变”斗争在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中的重要作用和当代意义。

(二)在改革开放初期,党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极大努力。面对“文革”期间党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一度出现的挫折甚至失误,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不仅为人们以国家利益的视角重新审视党的内政外交政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也对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内政上来看,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改革开放总方针得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得以恢复,国家政治生活步入正轨,教育科学文化发展迎来春天。从外交上来看,外交指导思想发生转变,外交目标重新定位,外交战略做出调整。党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及其变化趋势,形成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新认识。这样的新认识一方面成为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思想依据,反过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又为人们以世界的眼光和视角对国家利益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等。与此同时,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成为国家最核心的战略。这一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实施既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又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时期,党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及实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在这一历史时期,党不仅提出了新安全观、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且还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党顺应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努力实践新安全观,在处理与俄罗斯、中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中获得成功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周边环境;保持了与大国关系的稳定发展,拓展了中国生存和发展空间;维护了边疆稳定,保障了国家能源和海上贸易通道安全。这一时期,党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前提下,基本上完成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转变,这为不断争取、维护和进一步扩大国家利益开辟了新的通道和路径。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又给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动力,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这一时期,党提出了文化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新认知,拓宽了对国家安全、综合国力、国家文化利益的视野。党在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倡导改革创新精神、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此外,党基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作出了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更宽领域和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战略,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了国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随着国内外形势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解决好民生问题便成为党在这一历史阶段维护国家利益的当务之急。这一时期,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民生观并努力付诸实践,使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国际气候变化的需要,党又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这样,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就成为当时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在要求。这一时期,党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这已经成为党维护国家利益的新体现,即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中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中维护中国的发展权益,在积极参与国际安全机制中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不仅如此,党在这一时期还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在经济金融领域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军事领域内所面对的信息安全风险都很大,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对此,党采取了不少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完善与国家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培养大批信息安全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红线,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维护什么样的国家利益以及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诸多问题。这一时期,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方面,党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的同时,既充分發挥国家安全专门机构的统筹协调作用,又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危害社会安全的各种活动,不仅确保了整个社会状况的安定有序,也使人民的安全感大幅度提升。在维护国家政治利益方面,党在国内政治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努力营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使党心民心的凝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不断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为确保国内政治稳定大局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方面,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特别是民生型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新特点,决定中国经济必须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方面在对内经济政策方面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等举措以最大限度地焕发出国家的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平台,既突破中国产业技术转型与升级的瓶颈,又在与沿带沿路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实现共赢。在维护国家文化利益方面,党在全党和全社会不仅强化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P33的共识,而且还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多年来一直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逐步转化为绝大多数国民一致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在对外宣传上,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和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和争取与维护海外利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取得的成效既举世瞩目又有目共睹。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不单单“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P7,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这些成就不仅对巩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执政地位和赢得党心民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今后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一)必须把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发展战略放在“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高度来制定

所谓国家发展战略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对国家未来目标、走向等所作出的以求取得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有力保障的一种总体规划和谋略的科学与艺术。国家发展战略通常由三个基本要件构成,即国家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利益;国家为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应该采取的政策和策略;国家在追求利益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的途径和手段。这三个要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体中。”[2]P153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稳定性等特点。由于国家发展战略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既是国家利益的反映,又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政策策略指针。因此,每个主权国家都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因为“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战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科学的国家战略会使国家走向进步、繁荣和富强,错误的国家战略则会导致国家的停滞和倒退,使国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3]P8对于新中国来说,党在建国初期提出的“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P1437就是党为全国人民确立的明确而又长效的国家发展战略,这是须臾不可忽略或者忘记的。至于如何把这一战略目标落到实处,可以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提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如实现四个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鉴于“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1]P56,因此,今后无论世事、国情、党情如何沧桑巨变,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艰难前行,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只要在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不犹豫、不彷徨、不懈怠、不畏难、不退缩、不折腾,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征程中谱写出光辉灿烂的时代篇章。

(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统一是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体现

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能否维护好民族团结和国家领土完整统一是可否实现整个社会稳定发展局面的前提条件。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大家庭。“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国的各个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长河中,经过不断地诞育、分化和交融,才最终形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并长期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应该说,在我国境内生活着的各个民族不仅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5]P299而且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来看,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和争取与维护国家利益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由于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反动腐败政府的黑暗统治,再加上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的挑拨离间政策,导致近几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是不团结的”[6]P168局面不时呈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一直致力于如何消除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和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工作,并且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面对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如在部分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市场经济起步晚造成该地区经济竞争能力相对脆弱;“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总体上与东部地区发展绝对差距拉大、民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拉大问题突出;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历史欠账较多,一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趨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7]P103等,全党还需要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既要努力做好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又要努力做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文章。因为如何正确有效地解决好民族地区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而且也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打好扶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8]。

同时,国家的领土完整统一也是考验一个国家维持安全利益强度的主要标尺之一,因为它是从维护国家生存空间方面表现出来的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9]P50的理念、原则和底线不动摇。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大力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尽管如此,但中国离真正能够担负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重任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从国际舞台的宏大视角来看,中国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首先解决台湾统一的问题,因为这“是世界发给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第一张资格认证书”[10]P308。如果台湾不回归祖国,中国的海防就是不完整的,由于没有可供军舰自由出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中国海军也将会被完全封锁在第一岛链之内,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安全就得不到充分保障。台湾不统一,一旦海上交通线被“一个分裂的、武装的台湾,或者与其它国家结盟的台湾”所控制或切断,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进出口物资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台湾不统一,中国大陆东南部将会失去一个有利的战略缓冲区。台湾不统一,台湾丰富的海底石油、珍贵矿产以及辽阔的“绿色国土”就会成为一些列强国家觊觎中国或实施“以台制华”战略的关键要素。[11]由此,不难看出,“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因此,台湾问题是“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12]的大事,它不单单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与民族尊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9]P40。

(三)必须充分调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大人民群众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把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作为保障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首要条件,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合力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现实需要。

人民群众是一个集合名词,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其内涵往往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无论人民群众的内涵如何发生变化以及发生怎样的变化,我国亿万劳动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主体力量”[13]的地位始终没变,也不可能发生变化。可以说,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无论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都成为“社会最终决定力量的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得以历史延续与发展变革的主体”[14]P28,更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实践过程中的主体。

工人阶级是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主导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看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始终把工人阶级作为“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15],并始终“坚持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15]。在带领全国人民维护国家利益实践的过程中,党一方面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广大职工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这是党的“一个突出政治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16]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党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间节点越来越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工人阶级只有“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在“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17]的过程中,书写出新时代的华章。

农民阶级是我国谋求国家利益实践中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其中有顺畅,也有曲折,但不管怎样,党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定位始终坚守着。实践证明: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18]P103是党充分调动农民阶级谋求国家利益实践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条基本经验。现在我国有14亿人口,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因此,能否“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仅仅是能否“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19]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要件。目前,在中国广大乡村之所以如火如荼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说到底就是要将“农者有其地、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优者有其荣、力者有其乐、外者有其归”[20]的理念在农村落地生根,真正实现“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这样的一种大好局面。如果这样,中国的“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21]P658。

知识分子是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知识分子对知识、对技术掌握得比较多,对自然、对社会了解得比较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仅把知识分子看作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还把知识分子看作是能够提供重要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的主体力量。在今后维护国家利益的实践中,一方面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民族、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不动摇,“多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献计出力”;另一方面党也要加快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尽早“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唯有这样,才能“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13]。

(四)必须高度重視军事实力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基础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时代主题的问题上曾侧重于“不是革命制止战争,就是战争引起革命”的判断上,并由此提出,在帝国主义酝酿战争的时代,要想消灭战争就必须“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22]P174。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新理念。自此,这一判断就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时代主题问题认识的最强音。在许多人看来,当今的世界已经告别了革命,更告别了战争。所以,现在重视不重视军事实力都已经无所谓了。只要人们对和平充满着希望,对和平怀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就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其实,这是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军事实力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基础作用的一种极大程度上的误解。

我们只要简单回顾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即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军事实力都是维护一国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的根本手段。无论在历史上的任何阶段还是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都概莫能外。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世界上从有历史以来,没有不搞实力地位的事情。任何阶级、任何国家,都是要搞实力地位的。搞实力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军队是阶级的实力。只要有阶级,就不能不搞军队。”[23]P69-70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懂得对未来利益或资源的争夺不是在真空里进行而是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世界里进行的道理。正是这样的原因,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军事实力的提升,反而更为重视。如在新一轮军事革命面前,美国不仅是“这场军事革命的领头羊”[24]P8,而且还“加快发展全球快速打击手段……俄罗斯等其他一些大国也都在努力抢占军事技术领域制高点”[9]P57。有鉴于此,人民军队只有在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的前提下,“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把我军建设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威武之师”[9]P51,才能“自觉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9]P52。

(五)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层面来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政党政治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执政党依靠强制力来维护统治的空间正在日益缩小,意识形态对于执政党执政地位巩固的作用日益突出。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党意识形态,执政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独特的功能。在当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都面临着自身意识形态建设问题”[25]P222。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由于“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9]P111,所以,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包括意识形态建设在内的执政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无论在中国革命、建设或者改革开放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是党始终高举的一面旗帜,更是党赢得政治合法性的思想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却出现了一些颇不平静的现象。这些现象其根本目的无非就是“企图把人心搞乱”。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里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级党委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和动态,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9]P128。因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9]P99的大事。

三、结语

现在,我们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这就要求我们只有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才能够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与此同时,我们只有戒骄戒躁,埋头苦干,才能够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辉煌业绩。今后,维护国家利益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局面和问题。如党面临政治新考验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国家利益全球化的问题,谋求国家利益的内容和途径将呈现多样化趋势的问题等。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9]P3。面对这样的局面和趋势,党必须始终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和政治领导力以及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唯有这样,党才能“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1]P1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始终成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维护国家利益实践的中流砥柱。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8]P355。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薄贵利.国家战略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8]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0]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1]牛江红,刘锡涛.浅谈台湾的军事战略地位[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5).

[12]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1-03.

[1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14]衣芳,等.人民群众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16]习近平.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群众权益 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建新功勋[N].人民日报,2013-10-24.

[17]习近平.团结动员亿万职工积极建功新时代 開创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10-30.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9]习近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N].人民日报,2015-05-02.

[20]习近平.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有效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对浙江省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N].学习时报,2005-09-19.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24]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03.

[25]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邱 明)

中国外交战略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航业团体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收回航权运动关系初探

3、指挥中枢:抗战时期重庆军事指挥中心的形成

4、战时首都彰显特殊政治地位

5、从一介书生到布衣主席林森在重庆的六年时光

6、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产品对外贸易研究

7、细说建造驻渝使馆馆屋一案始末

8、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筹建方案的确立

9、双重利益下的广东事件

10、解密苏联侵占新疆未遂始末

11、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抗战动员研究

12、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外交文书运转特点

13、顾维钧与中国外交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14、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决策与实施

15、国民政府与惩处日本战犯几个问题的再考察

16、国难下的国礼:国宝大熊猫

1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姿态

18、战争—特殊“谈判桌上”的外交较量

19、东京审判检察官向哲濬的函电

20、胡汉民的“以党治国”之制度保障为何失效?

21、汪精卫也曾因抗日被逼辞职

22、高中历史课本中讲到的国民政府

23、封邮与通邮: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东北 邮政的两难抉择

24、采玉勋章饱经政坛风云变幻

25、晚清民国华侨档案整理与研究

26、全面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铁路建设述论

27、抗日战争胜利时蒋介石的复杂心境

2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政府遣送旅意华侨归国研究

29、解放战争时期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始末

30、50年来中国大陆武汉国民政府史研究综述

31、南京国民政府卫生建制时期的拉西曼及其影响(1928—1934)

32、解放战争时期旅大地区苏中两国关系探讨

33、颜惠庆外交思想探析(1912-1945)

34、从一介书生到布衣主席 林森在重庆的六年时光

35、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美宣传的实践对当今军事外宣工作的启示

36、“外交史上第一人”蔡公时的生前身后事

3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两次迁都之比较

38、中国是如何废除列强在华治外法权的

39、1949年苏联驻华大使馆南下之谜

40、对国民政府后期治藏政策的再分析

41、陈光甫:一个商人的外交

42、被遗忘的旅途——九一八事变后的平沈通车

43、抗战时期《大公报》与国民政府外交的互动

44、《盛京时报》视野下的中东路事件

45、试论1948年中印设领交涉

46、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何以能取得成功

47、谁获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

48、钱泰:维护西沙主权的民国外交官

49、20世纪40年代中国与琉球问题

中国外交战略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中国外交战略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怀化市铁路第一中学

王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主要内容;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苏建交;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理解:结合近代历史和建国初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主要通过情景再现和历史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以阅读材料、问题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等的理解。

4.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3.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概述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毛泽东开国大典讲话) 导入语: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这个新的国家将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了?她还会像当年中华民国成立一样,再发表一个“《告友邦书》”吗?想知道答案,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由此导出第一部分的教学)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多媒体显示标题) 师:对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下中国实行的外交方针,毛泽东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和“一边倒”,那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方针政策了?

生:“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学生可能就课文提到的内容,照本宣科地念一遍,要适时引导学生对旧中国的一些知识进行回忆,加深印象。)(多媒体演示“另起炉灶”之旧中国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图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之帝国主义在华的一些特权的图片)

师:新中国的外交为什么要“一边倒”?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面临国内形势: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多媒体演示图片)

师:“一边倒“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斗争。 设置课堂活动题:如果你是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你将如何对外宣称和解释我国的外交政策?(一个学生作为发言人,其他学生作为记者,老师也可根据情况,增加问题,例如,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一边倒?)

师总结提问: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旧中国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以提问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又有了怎样的发展了?我们来看第二部分。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出四大成就,建国第一年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多媒体演示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图片) 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演示中印建交图片,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多媒体演示中国与瑞典建交图片,瑞典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五项原则内容)

师: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什么样的意义? 生:(回答)

( 多媒体演示“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的图片)

师:五项原则最初是1953年中国在和印度代表团解决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时周恩来首次提出来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多媒体演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知道日内瓦的大概位置,然后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纪录片)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回答) 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多媒体演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知道万隆的大概位置,然后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纪录片)

师:请同学们边看纪录片边思考,亚非会议为什么会出现紧张的气氛?周恩来以一句“求同存异”化解危机,那么亚非国家的“同”在哪里?“异”在哪里?

师: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师: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结束语:

中国外交战略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030=石XX

论文摘要:随着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分歧中日关系不断恶化且美日军事同盟的不断加强等外部问题,我们的外部仍存在危险的挑战,同时为了使内部关系更加良好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的伟大目标,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外交成为了实现这一切而迈出的重大一步。

习近平主席这一代领导人有十分坚定的“中国信念”及民族情感。他们主张继续“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同时也懂得参与建立“更好的世界”的重要性。可以说,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会更加注重平等、平衡和包容性。

现在有一个趋势,不管世界上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会看着中国能做点什么,以及怎么做。也就是说,中国越来越面临着国际责任中国化的课题。有分析认为,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的首次出访,便是习近平在处理中国内务及国际事务上自信心的延展,他正力争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自信的角色。正是他的这种自信,让他在中国和国际舆论中赢得了喝彩。

为了实现中国更加富强的目标中国的外交是必要手段同时中国的外交也必须实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睦邻友好的传统美德绝不只关上大门走自己的路对他国不闻不问,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讲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这一品质就决定了中国梦的实现的必经之路就是外交。

为了贯彻这条睦邻友好的道路习近平主席随即就踏上了外交“梦想之旅”。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这是中共十八大和全国两会后,中国新任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亦是首次在重要多边舞台亮相 , 同时宣示 “中国梦” 中国的“世界梦” ,世界为之瞩目。随着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的脚步,从俄罗斯大地到非洲大陆,几次精彩演讲中,中国声音牵动着世界的关注。在国际舞台上,围绕新中国的对外交流话题,中国领导人坦诚讲述,世界各国用心倾听,使得这次出访活动成为一次满怀希望的“梦想之旅”。

而这梦之旅的第一站就是俄罗斯中国最大的睦邻。目前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中俄政治关系成熟牢固,各领域合作基础良好,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两国关系进入了互为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习近平主席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充分表明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中俄关系,充分体现了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对本国新一届领导人的共同期待。习近平主席这次访俄,将全面推动双方各领域合作,全方位推进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相信此访将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访俄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举行会谈,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今后一个时期中俄关系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合作领域,阐述对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立场和主张,批准2013——2016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

第二站便是对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中非传统友谊深厚,各领域合作成绩斐然。双方都把对方发展视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意愿强烈。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非,对全面深化中国同往访国双边关系、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中非关系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中坦是全天候朋友。建交49年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始终健康顺利发展,经贸、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合作卓有成效。访坦期间,习近平主席同基奎特总统举行会谈,会见桑给巴尔总统谢因等,在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赴援坦中国专家公墓献花圈。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签署经贸、文化等领域合作文件。建交15年来,中南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伙伴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了三个台阶。双方高层交往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人文、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务实合作成果显著。近年来,中刚关系呈现全面、快速的良好发展势头,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日益扩大。

第三站便是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于3月26日至27日在南非德班举行,主题是“金砖国家与非洲:致力于发展、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会晤期间,五国领导人先后举行同工商界早餐会、小范围会谈、大范围会谈、同非洲领导人对话会等,就世界经济形势、全球经济治理、金砖国家合作、加强金砖国家与非洲合作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达成广泛共识。习近平主席同与会领导人就加强金砖国家伙伴关系、深化金砖国家与非洲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会后发表了《德班宣言》。

此次会晤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金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增强的背景下举行的。中国是金砖国家合作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始终以积极和建设性态度参与金砖国家合作,也积极参与了德班会晤各项筹备工作。本次会晤传递了金砖国家团结、合作、共赢的积极信息,取得三方面成果:一是本着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伙伴精神,加强在国际政治、经济、金融、贸易、发展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带动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二是加强各领域对话与合作,挖掘务实合作潜力,打造务实合作项目,争取在设立开发银行、外汇储备库、建立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和智库理事会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并在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取得新进展。三是通过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同非洲领导人对话会,加强金砖国家和非洲的对话与合作,共同促进非洲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这次会晤加强了金砖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传递了金砖国家团结、合作、共赢的积极信息。此次会晤表明,金砖国家合作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有利于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国际关系更加合理、全球治理更加有效、世界和平更加持久。可以预见,金砖国家合作将继续向更高水平发展,继续在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加强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这将对我国富强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5月19日至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亚欧四国,从新德里到伊斯兰堡,从伯尔尼到柏林,远近并兼,亚欧并重,这是中国新领导集体践行和平发展外交理念、谋划全方位、多层次外交格局的又一次重要访问。李克强在履新后的“外交首秀”中展现了大国总理的魅力和风采,他的幽默、坦诚、睿智、自信和坚定受到各国媒体、民众和外交评论家的赞誉,“李氏外交风格”一时风靡。

外交上,中国在重视“大国外交”的同时,致力于追求“新安全观”。透过习近平履新国家元首后的首访对象和访问路线,便可看出,中国真诚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更加民主化、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发展。这可以称作中国的“世界梦”——世界新秩序,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习近平这一代中国领导人,在外交政策上更加务实灵活,同时姿态上也更为从容自信,在语言风格上,更喜欢用直白、精炼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外交理念。习近平清晰地传递出新外交战略的新思路,即处理国际关系时强调“合作共赢”,处理与俄美等大国关系时追求“平等关系”,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

然而一些国家根据历史上“国强必霸”的逻辑,不怀好意地渲染中国威胁论,公开主张围堵、遏制中国。然而,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他国,这还有什么好说的。中国的复兴是和平的复兴,是打破大国崛起定律的复兴。个别国家如果不摒弃零和思维定势,就很有可能陷入“预言自我实现”的危险境地。

3月14日,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正式成为集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在中国业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习近平外交的基本思路和施政理念,引起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关注。

上一篇:关于表现主义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有关催眠个案研究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