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范文

2023-10-16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中学时期是学生思想塑造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政治课堂是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由于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致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偏离轨道的现象。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整治课堂有效渗透法制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帮助其健康成长。本论文以中学政治教育为研究切入点,对法制教育与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法制教育  中学  思想政治  教学  融合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总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制国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必须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从青少年抓起。尤其是针对当前的中学生来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发育尚不成熟,法律意识淡薄,在成长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外界等因素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须要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保障中学生健康成长。

一、法制教育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应用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自我控制能力脆弱、头脑简单、贪图享受、家庭教育误区、学校教育失当等因素的制约,极容易出现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因此,只有全面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等,才能使其在日常学习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好地约束,使其远离犯罪现象;同时,只有全面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才能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充分借助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使得自己远离伤害;最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只有全面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才能借助法律规范学生自己的行为,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①。

二、法制教育在中学思政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现状分析

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法制教育现状不甚理想,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1)中学政治课堂中所占据内容比较少。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材中,基本上都是以思想建设为主,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比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效果;(2)对法制教育的认识不足。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由于对其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效果不佳;(3)教学模式枯燥。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落后,基本上都是借助单纯地讲解开展法制教育。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适中处于被动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法制教育的效果;(4)教师自身缺乏法律知识。在当前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对教师自身的法律知识要求相对比较高。但是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来说,其自身的法律知识不足,缺乏专业性的学习和训练,以至于其在具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无法将法律知识渗透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②。

三、法制教育与中学政治教学课堂融合的策略研究

1.提高法律意识,提升自身法律专业能力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法律意识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制意识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渗透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制教育与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融合,必须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法制意识,认识到法制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进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法制内容的渗透;另一方面,在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法律专业能力,才能使其在高中思政课堂教学中,将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具体来说,学校可以聘请法律专家、法律讲师等,对思想政治教师开展专业培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使其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法律知识结构和框架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充分借助网络、电视、媒体和书籍等途径,全面加强自身的法律知识学习。

2.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教师在思想整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依托于教材,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制教育内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挖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结合与其相关的法律知识,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具体来说,在“权利义务伴我行”这一部分内容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一部分内容,以法律中公民说享受的权利与义务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在“我们的人身权利”中,可对这一部分内容中的人身自由权、肖像权、姓名权和隐私权等进行认识,并引导学生明白当自身的这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充分借助非诉讼手段或者诉讼手段,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在“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对这一部分内容中的“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内容进行挖掘,并以此对学生开展法律教育③。

3.结合实际,增加法制教育内容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不仅仅要依托于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进行扩充,使得学生在对身边案例的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接收到法制教育。例如,在“消费者的权益”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商场打折现象、买一送一案例、不合格商品不实行“三包”等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受到法律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

4.创新教学模式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必须要對当前的法制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借助新型的、多元化的法制教育模式,使得法制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身边的诱惑”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犯罪现象,自编情景剧,并引导学生借角色扮演的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再比如,在创新法制教育模式的时候,还可以结合一定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案例开展讨论和思考,最终完成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最后,在创新法制教育模式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借助模拟法庭、辩论会、案例、信息技术等教学模式,在多元化的法子教学模式下,不断提升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5.创建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还必须要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是保障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做到:一方面,学校必须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这一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在学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旦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必须要对其进行处罚。只有在学校中给学生营造一个“有法可依”的良好法制环境,才能保障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还要对学校周边的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清除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保障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效果④。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正值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极容易受到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制约,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教师在中学生的教育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对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进行全面和深入地挖掘、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增加法制教育内容、创新法制教育内容、创建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等,不断提升法制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最终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

【注释】

① 袁金秀. 浅析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3):84.

② 武淑红.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法制教育探[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9):156-156.

③ 周毛吉. 初中政治课程中法制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探析[J]. 才智,2019(15):175.

④ 金宏亮. 浅谈如何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J]. 赤子(上中旬),2015 (04):262-263.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中学)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中学思想政治课引入生涯规划、以人为本内容,进行课本内容的升华,使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识得以深化、扩展;创新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方法,将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发挥推动作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思想政治的教育显得十分的重要。

[关键词] 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方法

一、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生教育的意义

新课改下,我们教师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仍按课本内容流程式逐一讲解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绝对是围绕高分而存在的守旧。课程内容中呈现的亮点、我们应有所突破。将其在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前提下,不影响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超越,将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发展。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涯规划内容的教育对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于人们健康生存和社会的稳定”产生积极意义。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改革多数是表面的、流于形式。完全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堂授课,也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而己,这样的政治课堂并未将人本思想深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一)教学目标单一,不利于学生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进行,但在实际的教学设汁中,大多数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少有或根本没有。有的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有关于这两个目标的设计,也往往也只是虑设而己,这是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单一内容不能吸引的学习兴趣

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政治课教师往往把政治教学的内容考点化、权威化和教条化。把将来高考所要考的内容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不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切以书本知识为是。这样的知识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情感需要,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政治课产生反感,更有甚者会从内心深处排斥对政治知识的学习。

(三)教法单一,不利于师生间的交往

教师是目前思想政治课堂的主动施教者,而学生却是被动接受者。普遍存在的教师权威性使学生对教师存有畏惧感,因而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多,仅限于提问、回答的简单交流,而且这种简单的交往往往也只限于教师与优等生间的活动,或者说是极少一些学生的交流,大多数学生往往处于被冷落地位。因此,也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策

(一)落实充满人本思想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展示方式和展示时机,对于教学目标的展示,要采用书写、口述等灵活的方式。作为一门德育课,中学生政治教学除了要落实好知识目标之外,更要注重教学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能够使自身的能力获得提高,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摆正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姿态,树立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中学政治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实际的对性,有目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加深认识,并不断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中学政治所讲授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理论性强,和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给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运用各种素材,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堂生活化,这才是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一些教师在讲课时,只注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理论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课堂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也只是机械的记忆知识点,几乎都没有参与到课堂中去,这样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台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

总之,我们只要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就一定会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者。新时期思想品德教学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积极地探索、创新,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发挥作用。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优秀的教学风格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们教师要精益求精,风格也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种升华,是我们教师生涯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风格都要为课堂教学效果服务,它是我们教师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的养成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现在的中学生是一个年轻人的群体,年轻人往往对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关心,良好的教学风格不仅能让学生认知一门课程,甚至还可以改变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我们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自我教育风格的形成,从而打破我们常见的一些政治教学中枯燥的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为我们的政治课堂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我们知道,中学政治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政治课是枯燥的,我们中学政治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的教学风格还需要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与进步。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风格;形成

河北省教科所政治教研处在2010年对河北省北部地区的中学生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进行了抽查,抽查结果显示:关于中学生最不喜欢上的学科,大概有45%的中学生选择了政治课。中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的理由有很多,占比例最大的是政治教师讲课乏味枯燥,另外就是政治课本内容太老套、太死板,学不学都无关紧要等理由。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也发现,在考试中政治高分少得可怜,这种学而无果的特点在中学生中占很大一部分,好多学生都是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就直接导致中学生学习政治缺乏兴趣。

一、形成中学政治教学风格的重要意义

在日常的中学政治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同样也有一些中学政治教师持此态度)认为,中学阶段开设的政治课程,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学来学去也是一种无用功,这一切都使中学政治的教学处于一种极其艰难的发展环境中。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若要将中学政治教育脱离此困境,就首先要从政治的课堂教学入手,因此,中学政治教师能否形成独特的风格,将最终决定中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与成绩。

(一)有益于提升中学政治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全方面发展

中学政治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各类人文教育素材,对中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学生,接受政治教育一个方面是为了高考升学,进一步学习,另一方面是接受最基本的国家社会教育。因为中学生可能有一部分会直接步入社会,在中学阶段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这些学生形成自己良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即使提前步入社会,中学阶段的知识也会推动他们在社会的立足发展,这样来看,中学政治课程对于中学生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是巨大的。欧洲著名的教育家约翰逊说过:“身教胜于言教。”我们中学政治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将直接影响中学生的个性形成。当今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一个“十字路口”,他们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积累,都会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中学政治课中充满了各种知识,这些知识都有助于中学生全面地认识人生,正确地引导中学生对社会的思考,会对中学生产生巨大的启迪作用,也能帮助中学生逐渐变得理性与成熟。

(二)有利于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当前的中学素质教育改革的主力肯定是我们一线的教师,中学政治教育是政治教学的一个阶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因此,中学政治教学应该尽快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这具有政治意义,我们中学政治教师是否能形成独具的教育风格,也是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一件大事。

二、中学政治教学风格构成的途径

(一)教育主管单位和学校要为中学政治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构建平台

具体可以结合中学政治教学的特点,全方面引进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软件与课件,配合中学政治教师发掘本地区的政治教学资源,提供一些有助于教学的政治文件、免费为中学师生开放当地的政府档案馆、图书馆、政治事件景点等供中学师生学习使用。条件好的一些地区和学校可以利用双休日,引导中学生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全面了解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学校也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的政治活动,要大量使用实物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中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二)教育主管单位和学校要鼓励中学政治教师创新教学风格

1.开展创新性教学评价体系,将中学政治教师能够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当做评价教师水平和教学业绩的重要尺码,以奖惩体系为杠杆,督促中学政治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应开展听课、评课体系,全面了解每个中学政治教师的教学个性风格,以便及时引导、扶正、培训教师风格的形成,全面扶持我们中学政治教师进行自我改革,这个工作对于一些中学的青年政治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十分关键。

(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中学政治教师教学风格的交流提供渠道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们十分清楚“闭门造车”的不足,特别是信息文化大发展、大传播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有开放的意识,应该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学生交流与培训合作,从而确保我们中学政治教师教育素质的不断提升,确保教师教学风格能够健康发展。

对于我们中学政治教师而言,当前知识体系更新很快,一些原有的知识很快就可能落伍,因此我们教师本身也要有继续学习的意志,要多发掘新观点,多了解各类政治教学研究新主张、新思路,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我们政治教学的有序开展,对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我们也要多学习,多研究,这样方能进一步帮助我们优化自身的教学风格,还能有利于政治教学的不断创新,对促进我们中学政治教学的工作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年海,《中学政治新教材新教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陆建中,《中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10

3.陈菊英,《中学政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

4.张武升,《教学艺术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责编 齐秋爽】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4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探究的源泉,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 先不把原理呈现出来, 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 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去探究和思考,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从而去探究得到新的认识。例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时, 我根据课本插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用丰富的情感把长江黄河的呼喊表达出来。长江、长江, 我是黄河;黄河、黄河, 我也是黄河。这时许多学生纷纷积极举手要求表演,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表演后老师就提问:“这两条巨龙为什么受到如此创伤呢?”同学们很快回答出来:“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气候变化。”教师顺势推舟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同学们思维又活跃起来回答了好多方面的后果, 从而教师归纳出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教师继续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国家采取什么措施, 公民应该怎样做?”最后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让同学们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去。这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 营造学生的探究氛围

“学起源于思, 而思起源于疑。”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初三学生抽象思维慢慢占主导,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或者对老师的教学质疑, 教师要清醒认识到这是探究的开始, 我们要珍视、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 允许学生出错, 而绝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不值得一提甚至离谱而取笑或置之不理。如《法不容情》有这样一个案例:初中生周某和林某是好朋友, 一起去村边的河里学游泳。忽然林某的腿抽筋, 拼命喊救命。周某不敢去救林某, 于是急忙上岸找人, 青年曾某此时恰巧路过这里, 周某便请他救人。曾某要周某给300元, 否则不干周某拿不出钱。不久, 林某沉下去了, 淹死了。周某认为林某的死是曾某见死不救的结果, 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找来几个好同学埋伏在路边, 用绳子将曾某从快速行使的自行车上拉了下来致使其胳膊骨折面部腿部擦破了皮, 流了不少血。曾某事后得知周某是这件事的主谋, 便来到周家, 要周家付20000元医药费, 否则, 周某出什么意外不要找他。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 曾某受到这样的“惩罚”应不应该? (2) 曾某要周家付二万元医药费对不对?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对于第一问学生有两种观点: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不应该, 因为曾某只是不道德的行为, 不是违法行为, 周某以身试法, 是违法行为, 侵犯了曾某的合法权益。少数同学认为应该, 因为误了救人时间还索要钱财, 道德水平低下。针对第二问学生也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同学认为对的, 因为周某侵犯了曾某的合法权益 (生命健康权) 属于民事违法, 应承担民事责任, 但最好用法律手段而不是威胁, 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不对, 因为曾某私自要钱且威胁周某, 属敲诈勒索。这时有一同学提出质疑:“曾某会用法律手段吗?”我顺势推舟把问题抛给学生, “你们认为会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提供了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而且给学生质疑讨论的机会。当学生提出质疑时, 教师要认真对待帮助学生解除疑惑,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环境, 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 探索者, 这在青少年精神世界里特别强烈。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索, 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炭疽潜能, 体验学习的过程, 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对外开放》前,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 随着国门的打开, 传入我国的消极文化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2) 这些消极文化泛滥的后果是什么? (3) 我国是否应该关闭大门, 拒绝外来文化? (4) 假如你遇到这些消极文化你怎样对待? (5) 在不同文化观念相互交织和碰撞下, 青少年如何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如何种种诱惑面前把握人生的方向?我要求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从网上搜集资料, 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 共同分析共同探究, 上课时讨论上面五个问题, 讨论中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 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大碰撞, 新颖的见解, 正面的诠释, 反向的批驳, 在互相刺激的连锁反应中产生综合效应。通过讨论,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深受教育,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4 培养学生探究的思维方式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对知识的探索;教师对新知识进行讲解时, 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作为教师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的能力, 不要越俎代庖。学生在尝试问题的探索过程中, 学会如何提出问题, 又如何去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例如在讲“我国面临的机遇挑战”内容时, 我先不把机遇挑战的表现讲出来, 提示学生从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两个方面去考虑, 用辨证的思维去分析讨论, 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归纳, 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 (2) 引导学生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过程。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多种多样的, 其中运用习题一题多变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一题多变能有利于知识的联系和沟通, 扩大知识面, 思路开阔, 思维活跃, 更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善于提出解决新问题, 不墨守成规, 敢于探索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3) 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习题的训练, 这也是培养探究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讲解习题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同一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单一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养成富于联想和对比, 加强知识的迁移联系,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灵感。例如在讲反盗版的习题时可以联系我们九年级学到的有关科技创新的知识, 也可以联系到九年级的有关公平正义的知识, 还可以联系到我们法律方面有关权利义务、依法治国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用新课程理念去武装学生的头脑, 把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要求落实到实处,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笔者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为学生提供充分质疑, 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 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就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5篇

一、对农村学生的反思

据调查统计我现在任教的两个班, 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5%, 孩子的饮食起居、思想教育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从农村学生到农村老师的转变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 所以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 所以通过课间与与学生的交流, 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 对同学板不下脸, 威严性不够, 现在农村的孩子本身就是从父母、公婆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 所以对待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淘气, 这就是我这十多年来的最大感受。年轻就得付出代价, 所以对学生得反思无论是对于年轻教师, 还是老教师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掌握好学生得心理,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学生心悦诚服, 因为喜欢老师, 也就喜欢老师教的学科, 学习成绩自然就会大幅度提升。而且, 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 数学课本就乏味, 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这是我执教十多年来十分关注的问题, 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对农村教师的反思

农村教师长时间身处穷乡僻壤, 信息闭塞, 知识陈旧, 观念滞后, 再加上年龄结构偏老, 学习主动性不强严重制约、束缚新课改高效课堂的快速推进。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 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 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 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 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如我现在任教的初二两班的数学里, 我讲授的内容可谓微乎其微, 基本都是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索结果, 我看准时机适当点拨, 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 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农村教师的我, 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 比如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研活动, 取长补短, 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对近年来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 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是由内向外的生长, 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 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了解他们已知的, 分析他们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21世纪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 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1、一期一次的综合素质测评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发展。

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的概念, 使“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

比如, 基础好一点的、能力强一点的孩子对他们的要求就高一点, 反之, 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目标低一点。如果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始终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

学生在这种激励机制下, 才会觉得有追求、有奋斗目标, 才会有不断探索和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上述几点正是我在农村教学16年的实践和学习时的反思。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 作为一名农村中青年教师, 我们应该尽快成长、成熟起来, 开拓进取, 攻坚克难, 要不断学习、反思, 不断充实自己, 完善自我, 积累经验, 扎根农村中学, 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懈奋斗。

摘要: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以一个农村数学教师16年的教学经历为题材, 指出了农村数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6篇

三班的学习风气很正,很浓。大部分学生都是你追我赶地学习,尤其是那些积极地学生总有问不完的题,课下抓着老师仅仅不放。总是比我的计划要超前一步。课堂上,同学们整体状态也很好,读书声朗朗,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而四班同学,上课表现不是很积极,再每天的课堂上总感觉有一丝沉闷,学习好的同学只是把我分配下去的任务完成了就没事了,更别说其他的学生了,所以全班整体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我在想,一个好的班风真的是学习胜利的法宝。

同样的,我的伙伴带初一五班和六班的数学课,初一的小孩比初二的更加活跃,很容易跟风。六班的同学一开始只有几个同学课间来问题,有的是课上没听明白的,有的是自己找的课外书上的题,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找题做,不会的一下课就过来问,以至于我们几个全体出活动帮她分担“问题学生”,而五班的同学则是问的很少,通常,结果和付出是成正比的,所以,六班的平均分要比五班高将近十分。

那么,怎样才能使四班的同学学习氛围变得浓厚起来呢?我想,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是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然后采取合适的强制性措施,软硬结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总之要慢慢培养,措施得当。

上一篇:幼儿体育游戏论文范文下一篇:红安游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