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报告范文

2023-09-22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数值分析课程正是培养从事科学计算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课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 这门课程有时也叫《计算方法》, 它不仅内容丰富、研究方法深刻、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 而且与计算机密切相关, 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数值分析是偏重于应用的一门课程, 其中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常常运用, 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常常用到, 数值分析的基础是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等数学理论, 这些理论都为普通工科高等数学教育所覆盖[2]。该课程的理论与方法除了在许多专业课程中常常运用之外, 也是解决科学和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 作为介绍科学计算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课程, 数值分析已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进一步提高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的科学计算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数值分析”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特点

传统的“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练习, 很少联系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这造成很多同学认为虽然它是有用的, 但是比较抽象难学, 理论性太强, 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社会中。并且, 根据一些调查发现, 当时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高, 往往都是强迫自己去学, 因而真正能记住的很少, 更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些问题的产生, 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偏向于“母乳喂养”方式, 造成学生缺乏自己“觅食”的习惯和能力。统计资料表明有84%的学生缺乏自己查阅参考书和参考文献的习惯和能力, 只满足于教材, 往往把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性的任务“寄托”到研究阶段[3]。鉴于以上原因, 我们认为应当在课程中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放在首位来考虑, 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体系、教材和实验手段逐步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与其它课程相比, 数值分析不仅具有数学课程的高度抽象性与严密科学性的特点, 又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数值试验的高度技术性的特点, 它的任务是提供在计算机上实际可行的、理论可靠的、计算复杂性好的各种数值计算方法[4]。数值分析的理论研究不是研究数学理论本身, 而是着重研究数学问题的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及其相应的理论, 包括方法的收敛性、稳定性和误差分析等, 为数学问题依靠计算机来求解提供有效的数值方法和理论依据。

鉴于很多数值分析方法都是以构造的形式给出, 比如:插值多项式, 解常微分方程的迭代方法, 线性和非线性方程等, 因此让学生以构造性方式学习这些方法更有意义。

2 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目前, 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的“数值分析”课程, 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主要问题如下。

2.1 传统教学手段彰显不足

由于数值分析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并且涉及数学分析、代数学、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多门课程, 学生在听课过程中, 经常出现遗忘以前所学知识的现象, 如果回头再将所学知识重复讲一下, 势必浪费很多课堂时间, 影响正常的教学运行。此外, 数值分析课程的特点使得授课教师在介绍某一数值计算公式时必须花费很多时间来书写该公式, 造成了课堂上教师在讲解该公式时产生中断现象,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得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疲劳和情绪上的抵触, 造成了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差, 容易产生知识不严密、不完整、不系统的假象, 教学效果不显著。

2.2 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亟待提高

受传统教学影响, 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重方法、轻应用, 造成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5]。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主要体现在不会应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求解, 它们只知道相应的理论部分, 对于如何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显得无从下手。由于数值分析具有很强的工程思想, 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数值分析问题加以解决, 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进行求解时却常常束手无策。

3 教学中采取的有效措施

创造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讲授课程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但强调主动和合作学习, 而且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和构建知识, 它提供给学生基于以前所学知识构造新知识的机会。在数值分析的教学过程中, 要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从而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考核等进行改革。

3.1 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尝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重点讲清楚问题的背景、目的和算法设计的出发点, 而对于诸如技巧和复杂的推导等细节问题, 只是点到为止, 留给学生自行完成。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对本学科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在教学的过程中, 把学生分组, 让他们组成不同的团队。教师在讲授完一两个部分主要内容后, 提供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 或者由学生自己找出队员感兴趣的问题。问题应该是来自现实生活, 并且是有趣的, 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让学生以做“项目”的方式学会主动学习。“项目”一般在三到四周内完成。首先团队需要和老师讨论商定项目的内容, 然后通过分工合作, 利用互联网或者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用公式把问题表述出来。接下来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数值程序, 利用计算机程序算出数值解, 从而获取项目数据。要求项目组的同学, 在对问题求解以后, 写出一篇论文, 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对论文提出相应的问题或异议,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 遇到学生自身能力无法解答的问题, 学生可以向指导教师求助, 教师通过分析引导给出正确的答案。项目考核的分数占到他们最终成绩的40%。因为整个班级的学生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因而对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可以适当降低项目的要求。比如, 可以让他们写一篇相关的综述文章, 只是对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数值方法进行简单的对比。在整个过程中完全以学生为主导,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传统教学不能完成的效果。

做“项目”的过程, 可以督促学生去看一些参考书目。由于数值分析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 这也使得它的内容灵活多变, 尤其是英文参考书更加注重应用, 多看些参考书对大多数同学都是有益的, 这样做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又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

3.2 考试方法的改革

评价方式对学生如何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理论和事实, 学生将会尽力记住一些结论, 造成学习的表面化。因此, 需要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修正, 如表1所示。

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同学完成“项目”。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其它感兴趣的问题, 选择一个有实际背景的题目, 用本课程学到的知识, 配合查阅文献, 选择合适算法, 写出研究报告。优秀的研究报告可以完全替代期末考试, 并得到“优”的成绩。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帮助和指点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考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考出了学生的真正水平, 与传统的考试方式相比, 效果明显改善。

4 学生的反馈信息

我们连续三年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的喜好程度进行了比较,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 在新的教学方式下, 同学们对“数值分析”课程的喜好程度大大提高, 通过在数值分析中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使得他们接触到了科研实践, 为他们今后的实际运用打下了基础, 使他们受益匪浅。

5 结语

尽管新的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 这种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教师掌握的知识比较多, 教师应该在平时积累更多的经验。同时, 由于在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 容易产生依赖其他同学的心理, 造成实际效果有所影响,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改进。

摘要:本文基于数值分析的特点, 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数值分析”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并从问题出发, 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针对性地探讨了“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的改革思路, 最后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值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石钟慈.第三种科学方法-计算机时代的科学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 李庆扬, 王能超, 易大义.数值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3] Pelaez, N.J.Problem based writing withpeer review improves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physiology[J].Advances inphysiology education, 2002, 26 (3) :174~184.

[4] 孙亮.数值分析方法课程的特点与思想[J].工科数学, 2002, 18 (1) :84~86.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应该说是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开设最广泛的专业之一, 但很多院校对专业定位很模糊, 或由于高职学生起点低, 难以在宽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有所成就, 在毕业时不能进入相应行业的专业岗位上工作, 而只能进入一些非技能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同时随着计算机行业就业岗位对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 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有的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行业及岗位的需求。因此, 笔者所在的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根据本院办学情况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上在充分进行行业调查论证的基础上, 不断调整和推进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 积累了一些经验。

2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

2.1 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针对目前西部地区, 尤其是重庆市IT人才需求量较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技术) 领域,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程序设计技术、软件工程、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等基础知识;熟悉基于JAVA的开发平台和开发模式, 掌握常用开发工具和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培养软件程序员 (系统软件开发、应用软件开发) 、软件测试员、软件产品应用维护服务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上述是专业申报中提出的宏观培养目标, 但作为民办高职学院, 我院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同时以市场为导向, 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企业提供初、中级人才, 这样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确保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院办学特点、社会需求及学生现状,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我院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模式, 具体由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能力培养三大模块组成。

教学组织环节具体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

主要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具体模块构成如图2所示。

能力培养具体模块构成如图3所示。

3 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说是千篇一律, 通过对渝西地区高职院校的调查了解, 各学校在培养方案上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传统的培养方案早已不能适应于目前的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 为了更好的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专门成立了由教学管理人员、行业专家、校内“双师型”教师所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小组。每届新生入校前, 我们都要对其培养方案都进行修订, 这种修订都充分考虑了行业的最新需求, 以及最新的工作岗位要求, 因此, 经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很具有针对性。

4 深化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

4.1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两部分, 它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 必须在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行业需求来完成。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进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展开, 其总体思想是总体思想是校企共同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规划,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首先在西部地区相应企业 (行业) 岗位需求调研, 以企业需求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 逐步建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外包服务方向课程体系设置如下:

(1) 基础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有《职业规划与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数学》、《程序设计与算法》等, 主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外语能力、学习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有《Java桌面程序开发》、《Java桌面程序开发实训》、《数据库设计与应用》、《Java Web应用开发》、《Java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数据库应用开发实训》、《J2EE企业应用开发》等, 主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团队协作能力、代码编写能力、软件文档撰写能力、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等。

(3) 拓展能力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可选修《测试计划与软件缺陷分析》、《测试用例设计》、《自动化测试工具使用》、《软件测试实训》等, 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

(4) 就业上岗能力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有《软件项目综合实训》、《就业指导讲座》以及顶岗实习环节, 主要培养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由于篇幅原因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在软件外报服务方向, 我们以JAVA WEB程序员为培养重点, 从其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出发, 以培养能胜任软件企业程序员岗位为重点, 同时兼顾“数据库开发”和“软件测试”核心职业能力。在整个课程设置中, 文化理论课占15.8%, 专业基础课占6.2%, 专业课 (含职业技能认证课) 占13.1%, 岗位技能课占15.9%, 课内实验、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占49%。

4.2 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我院长期以来的办学宗旨是“理论够用, 实践更强”, 因此, 我们不断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在课内实验、课程实训、项目综合实训的设置与具体操作上狠下功夫, 以实际项目设计了相关学习情境和知识点。课程实训教师均由具有“双师型”资质的骨干教师担任, 项目综合实训教师均由具有相应项目开发经验的老师或直接由行业专家担任。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坚持“引进来, 走出去”的观点, 不断加强专业兼职专家库的建设, 同时积极与行业联系, 将学生送至企业进行除顶岗实习外的短期项目综合实训, 效果甚好, 如我院与IBM教育学院、重庆软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已成功举办两次成建制的为期一周的项目综合实训。学生走出去了, 既拓宽了视野, 又仿真了实际工作环境。同时我院进一步加大投资, 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又分别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的三家软件企业签署协议, 建立了近30个实训工位。

5 成果与思考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浸透着校内专家与行业专家的辛勤汗水, 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培养目标, 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对近来两届学生的培养来看, 我们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开发、课程内容与真实项目相融上做的较好, 但为适应普遍学生的培养, 我们还应进一步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及加强基于项目开发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针对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合本院实际办学情况, 在充分进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 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深化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秦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5) :71~75.

[2] 叶健华, 明小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8 (8) :54~57.

[3] 明小波, 叶健华, 韩礼国.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84~86.

[4] 陈利军, 武俊琢.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田[J].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 2008 (1) :47~50.

[5] 杨桦.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与定位[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11) :145~146.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2007年10月, 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强调专业教学要紧跟学科的发展, 要努力满足社会的需求。要搞好专业建设,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议对专业办学的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办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 必须深入研究本科教育的本质, 研究计算机学科专业的特点, 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 通过多种方式, 加快本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积极建设和推广优秀教学资源, 促进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 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

如何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和就业渠道。创造条件, 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科学研究, 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 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开发、软件管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软件开发能力, 获得软件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软件工程人才是我们计算机专业当前的教学重点。

1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 实践教学及其实施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专业教学质量的影响极大。实践教学着重于技能培养, 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 有力的促进和充实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让其具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围绕实践教学体系, 将安排课内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践、专业专题训练和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 来强化学生动手实践, 引导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

在专业课学习阶段, 通过课程实验、设计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注重挖掘个体潜能,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其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大三暑期安排专业实习实践,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计、制作、调试和完成一个综合实验。通过专业实践这门研究性的启蒙式教育课程, 来对学生三年所学知识的检验和提高, 还培养了良好的研究习惯, 促进了团队合作。对于本科最后必修环节——为期十八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综合训练, 将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实践教学同时, 我们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积极营造学术研究的气氛,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提前进入相应导师的研究室或课题组, 参加本科生研究计划, 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及研究兴趣, 为其未来专业方向的确立奠定基础。对于有专长的学生, 鼓励他们参加A C 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国际比赛。

通过实践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促使其具备从事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 来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2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我们根据社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和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特点, 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构建了层次化和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践、课程设计、专业专题实训、课外科技活动与科技竞赛等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

2.1 课程实验

通过对各专业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都合理安排课内实验教学, 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形式, 给学生设计任务书, 提出实验或作业的基本要求、目的、任务, 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 引动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整合课程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逐步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考核和监控体系, 形成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2.2 专业实习实践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或在学生假期中安排社会实习) 安排一定时间, 让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践实习等专项实践教学, 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拓展专业视野。

2.3 课程设计

通过专业课程综合设计过程, 由学生自主选择设计项目, 提出设计方案和解决思路, 经过老师的指导和修改方案, 最后由学生具体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要求以设计报告和软件成果形式提交自己的设计和实现方案, 让学生围绕课程设计开展自主学习, 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 来充分地展示个性才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设计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专业专题训练

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 逐步设立有针对性的软硬件项目开发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2.5 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

积极开展班级导师和专业导师的各项工作,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把学生写作课程论文 (设计、创作) 、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学生A C M程序设计竞赛和软件设计大赛等作为培养和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考察学生动手能力, 训练学生开展科研实践。通过教授和博士指导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 可以激发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 可以使本科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 加深学生对所学领域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较早地学习到科研的基本方法;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2.6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通过第八学期为期十八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让学生在毕业前深入实际, 参加企业或实习基地实训项目,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工作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解决的能力。精心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3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点与实践意义

通过这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及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运用, 本体系具有以下创新点和实践意义:

(1) 通过启发式、实例教学、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构架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践、专业专题训练、毕业设计、教授和博士指导本科生学术研究团队活动、课外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等相结合的多层立体化教学平台,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素质。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加强网上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课程学习资料, 实现实践课程网上互动式和研究性教学,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型学习、协作型学习能力培养。

(3) 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 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有利于提升计算机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加强了校企交流合作, 促进横向科研及其成果的转化, 来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 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 实践教学条件、过程及其效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本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有利于提升了我校本科教学水平, 尤其是实践教学水平。

(5) 通过树立工程化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 全面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建立了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体现了工程化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路, 进而形成了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适应现代IT产业的需求。

4 结语

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提出构建课内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践、专业专题训练、毕业设计、教授和博士指导本科生学术研究团队活动、课外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等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了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创新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适应现代IT产业的需求,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摘要: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提出了构建课内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践、专业专题训练、毕业设计、教授和博士指导本科生学术研究团队活动、课外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等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 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加以运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型人才,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Conole G, Dyke M, Oliver M, Seale J.Mapping pedagogy and tools for ef-fective learning design[J].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4 (1~2) :17~33.

[2] 林闯, 胡事民, 蔡莲红.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A].第七届全国计算机系系主任论坛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3~6.

[3] 鲍丽薇, 冯建华, 胡事民, 等.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05 (5) :13~15.

[4] 黄陈容, 袁宗福, 杨晨宜, 等.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 (6) :28~30.

[5] 于伟建, 庄学真.论高等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6) :54~56.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证书”制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 明确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因此, 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 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人才, 从而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在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过程中, 一定要明确计算机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明确掌握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企业需要的一般都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 人才的类型应该是职业型、实用型和应用型, 人才要具备强烈的纪律性和责任心, 要吃苦耐劳, 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要具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要按照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 来确定“双证书”制度的教学内容, 要紧密的联合企业与学校的关系, 让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家进行合作研究, 对职业人才的特点进行分析, 明确职业岗位的特征, 工作体系内容;计算机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的计算机技能和理论知识基础;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理论内容和相关工作的技术技能标准特点和知识点内容。首先, 一定要明确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从企业的实践中得出来的, 是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的。是能够充分反映出职业动向, 能够有效的表现出工作的典型形式和内容。能够将职业的特点和本质表现出来, 并能够将工作的整个过程和成果进行完整的展示。计算机专业学生在高校之中, 能够更加有效率的开展学习活动, 能够了解实际工作的流程, 了解工作任务, 有效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不断地扩充自身的知识库, 扩展视野, 不断的学习工作经验。其次, 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的必备技能。根据每一个工作任务, 进行详细的分析, 明确完成该工作所具备的相关技能和专业知识, 并进行有效的汇总。因为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 技术和理论知识都必须拥有相对的典型性和系统性。将这些内容进行直接的表达, 并根据工作的典型任务技能型相应的调整, 从而将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归纳。最后, 明确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课程。就上述内容, 将计算机专业的支撑平台课程进行有效分析。不论是课程的组织、内容还是教学的方法, 都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 以符合时代的发展, 满足新时期下培育计算机人才的标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 计算机产业发展越来越快、技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速, 因此,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 一定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 不断的根据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 同时还要及时更新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掌握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等, 丰富教学内容, 让教学更加的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国际政治、产业结构、经济形势一旦发生变化, 就会直接影响人才市场的需求, 那么计算机教学就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紧跟时代的脚步,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那么高校就要培养什么人才, 明确职业教育的使命, 完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 明确教学模式

以“双证书”制为前提, 开展计算机教学, 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开展“双证书”制教学, 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主要基础, 开展模块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开展项目式教学, 学习理论知识的标准是够用即可, 课堂内容要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注重操作技巧的讲解。在课堂中多多利用项目实例进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训技术,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 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开展项目式教学, 在完成相关的操作任务时, 教师要适时的给学生引出与操作内容有关的专业知识, 让学生们能够在执行项目训练的时候, 能够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论的了解, 全面的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 既能够完成学历要求, 又能够有效培养专业技能。

开展模块化教学, 则是要实际调查企业中的不同工作领域, 了解其中的技能和知识, 在此基础上, 组织教学内容, 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块, 调整课程结构, 进行有针对性的、灵活性的计算机教学。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职业方向, 对教学模块进行相应的组合。开展模块化教学, 能够紧密结合计算机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 将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的统一。实行模块化教学, 就是为了重点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实践能力。模块练习的开展, 都是建立在真实的情景基础上的, 重点考察的就是高校学生相关的能力素养, 并进行专门的训练。结合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的实际内容, 建立公共课程、程序设计、选修课程、设计平面图形、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维护、网站开发、网站维护等模块, 结合社会发展形势, 社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 及时的更新教学模块。开展计算机模块化教学, 能够重点培养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让学生在爱好的基础上, 不断的发展自身的能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学习, 从而培养自身的职业特长, 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就业能力, 以便于在毕业之后, 能够融入社会, 投入到专业的岗位之中。

(三)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 高校的产业性、大众性以及职业性等特点, 直接说明了高校不能够单一的开展封闭式教学, 不能够仅仅依靠学校本身的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 必须要面向社会, 紧密联系当地实际、行业发展以及企业的工作环境、基础设备和技术管理人员, 将产学研有效融合作为核心, 以服务求支持。

这些年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高校的毕业生在逐年增加, 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每个企业都需要适用型的人才, 他们不仅仅要求员工能够掌握本职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还需要员工能够紧跟企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企业的变化而不断的进行技术调整。但是现在, 我国的高校教育和现实的产业发展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当高校学生毕业之后, 不能够及时的融入到企业之中, 无法满足企业对员工的技术需求和工作需求。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培养, 毕业生也需要不断的与企业磨合, 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企业之中, 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因此现在很多的企业, 在招聘时都要求对方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想要接解决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企业的用人问题, 就必须要尽可能的将人才和企业的适应时间有效缩短。因此, 企业和校园必须要进行紧密的联系, 双方加强合作, 利用“订单式”的制度, 来培养计算机人才, 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教学的过程中, 运用“双证书”制教学模式, 能够促进高校培养出的计算机人才, 更快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就业环境。企业拥有明确的岗位分工制度, 丰富的技术资源、技术设备以及各种类型的原料。校园和企业合作, 将产学有效结合, 以“走出去”为主要教学原则, 将计算机专业面向社会、企业,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 开展“订单式”教学形式, 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 计算机专业就及时的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此类知识、素养和技能, 以此来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优秀毕业生人才。另外, 高校和企业济宁合作, 还可以让高校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 通过顶岗上班、岗位实习、实训教学等方式, 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 为以后参加工作, 打下夯实的基础。

(四) 考核内容

培养高技能计算机人才, 除了要改革计算机课程之外, 还需要改革考核内容。在考核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时, 构建符合职业资格考试的考核制度。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 可以将有效的实行教考分离制度, 重点对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的技能进行考核。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 注重学生的操作过程, 则可以主要运用形成性的考核制度, 对学生的技能运用、操作过程展开详细的考核,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每一个操作步骤, 并熟练运用。通过考核学生开发项目的能力与最终的技能操作水平来给学生打分。规定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 而不是流于表面, 只知道理论概念, 却不懂的实践。学生必须在完成相关技能的考核目标之后, 才能够学习下一阶段的计算机内容, 重点考核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和学习过程。在考核体系中加入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 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等化, 促进“双证书”制的顺利开展,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计算机人才。

二、在高校开展“双证书”制的积极意义

(一) 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

高校的教学目的, 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能力, 在教学中开展“双证书”制, 有效的统一了教育和就业的关系, 立足于当地, 并服务于当地, 并尽可能的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地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以及第三产业是地方经济的主要内容, 这些企业对于不论是管理、生产还是服务, 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所以,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在高校所学的技能、知识能够完全的融入到基层的工作中去, 高校就必须要培养实干型的计算机人才。在计算机教学中, 运用“双证书”制, 一方面能够保障高校学生的学业目标达成, 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双证书”制的开展, 还能够准确的把握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以此来改革计算机课程体系, 适应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规律, 培养出专业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 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市场制度的不断改革, 现在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要与时俱进, 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 形成高校自身的教学特色。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注重教学实践, 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针对社会的发展需求, 不断的改革高校的课程内容和专业结构, 培训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增加训练课程和实践课程, 给学生们提供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还能够掌握实践技能和管理技能, 树立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 形成高校独特的教学特色

有效的凸显了高校的特色。在设置课程方面, 运用“双证书”制进行教学改革, 是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规律, 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重要举措。在培养人才上, 很多专业都开展了“2.5加0.5”的培养人才模式。也就是学生在高校中接收两年半的教育, 培养夯实的理论基础。等到最后的半年, 学生再投入到企业中去, 进行实践活动, 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发展规律,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在毕业之后, 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 尽早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效的凸显了高校的办学特色。“双证书”制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 增加了教学实践活动, 促进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通过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 有效的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统一了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 促进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 提高了高校的办学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在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开展“双证书”制教育模式, 调整高校的教学结构, 增加计算机的实践课程,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 紧跟社会的发展脚步, 了解市场的用人需求, 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 因此, 高校必须要不断的发展自身的教育水平, 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笔者详细的讨论了“双证书”制的内容、模式、考核制度以及校企合作内容, 并就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旨在改革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 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证书,改革

参考文献

[1] 于德海, 王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方向学生“双证书”选取依据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 (12) :175.

[2] 黄媛.“双证书”制度推进及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研究与实践——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具体实践[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7 (20) :76-77.

[3] 桂文龙, 袁华根, 吴植.我国高职实施“双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 (7) :78.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一、校企多元协同、分流培养, 教学内容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基于区域职业教育“多元协同、资源共享、校企共赢”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过近两年尝试, 取得较好效果。首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中比较成熟的是订单班的合作方式。学生在入学的第二年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 在校的第四或第五学期可以选择进入校企合作订单班。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比较成熟的订单班是龙腾订单班。专业与龙腾公司双方共同研讨并确定了订单班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教学形式, 并且由龙腾公司派企业技术专家来给学生授课, 上课过程中采用的是企业的培训项目和近几年真实开发的项目,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零距离接轨。在上课过程中主要由龙腾公司派技术员过来给学生上课, 专业配一名教师给龙腾订单班当助教, 主要用于班级的管理, 课程的跟踪, 批阅学生的周记, 配合企业教师完成最终的汇报答辩和成绩评定。订单班结束, 企业与学生可以进行双向选择, 由企业择优录取到龙腾公司进行顶岗实习。除了订单合作以外, 专业也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方式。从2016年开始专业总共举办了三次专业的专场招聘会。举行专场招聘会,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 岗位情况来修订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成立的企业的QQ群, 目前在群里有80多家企业。根据招聘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 作为每个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一个依据, 使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并且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 在每个方向的技术上进行深入的学习。组织教师对区域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 掌握最新的产业发展状态、企业需求、技术更新, 研究开设新方向和新课程, 如“大数据应用”, “人工智能基础”, “微信开发类”等课程。

二、校企资源共享、分段培养, 提升了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

通过跟培训企业、订单合作企业、数字科技园企业的校企合作, 实现了将企业项目融入单一的课程, 解决了课程中缺少企业实际项目的弱点。部分跨课程的项目集中实训, 培养了学生对于课程群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内融入企业项目的操作方法, 是在分院统一的任务布置下, 由专业或任课教师寻找合作的企业教师, 企业教师基本上来自订单合作企业、数字科技园企业。因为有企业的支持或路近的优势, 企业教师来课程内进行项目教学基本上都是课程原上课时间, 这样也解决了原来企业教师来上课基本只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 打乱了学生的正常作息。跟企业进行资源共享, 将企业的项目带入学校做, 同时企业配合学校完成企业项目的教学化设计, 使我们的教学跟上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校企合作、三方共赢,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培养, 实现学生优质就业

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数字科技园的大力支持下, 于2015年6月策划成立“计算机创KE训练营”, 由入驻园区的软件企业共同创建了“万咖空间”。通过校企的共同培养, 使学生发挥专业特长, 累积实践经验, 成长为创新型的技术人才。训练营主要训练的是学生在软件App开发、程序开发、软件开发、大数据应用等方向的技术能力, 招收的学生根据所在的年级不同, 参与的活动也有所不同。除了园区企业的合作, 我们也与大数据的合作厂商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大数据厂商也对工作室的学生提供了优质的企业资源, 比如在今年的大数据省赛之前, 在我们学校由企业为工作室的学生进行了大数据应用能力的培训, 对学生大数据应用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师资共建、专兼结对, 形成了教学团队稳定持续的建设机制

目前, 通过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方式, 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校企共赢。实现了师资共建、专兼结对的企业兼职教师模式。在课程内, 由学校的教师跟企业教师进行沟通, 共同进行企业项目对学生的教学工作, 能够更好地管理学生, 并且实现项目的价值。从合作企业出来的兼职教师, 从时间上和教学内容上有校企合作背景, 能够更好地对兼职教师起到监督作用, 实现兼职教师的高效教学。而且在校企共赢的前提下, 教师为企业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 比如像北仑龙腾畅想公司, 现在有近四分之一的员工是我们的学生。鉴于与企业的一个长期合作机制, 我们专业也形成了教学团队中兼职教师的稳定, 形成了教学团队稳定持续的建设机制。

五、将基于区域经济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阶段, 专业通过对订单企业, 园区企业, 培训企业, 专场招聘会群里的企业, 以及行业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 共同研讨针对最新岗位职业能力与素养要求, 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开设针对性的企业项目课程。企业技术人员明确知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专业的课程体系确定教学任务, 作为企业方, 在企业项目课程中, 应该互补什么。相互透明的教学信息, 更有利于合作的进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列入了创新创业课程和校企合作的短实训课程, 便于顺利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方式。

六、将与企业兼职教师的个人合作扩展到与企业技术团队的合作

将传统的寻找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模式扩展到与企业团队的合作, 这样可以产生校方, 学生方和企业方的多赢模式。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到技术, 企业可以获得到人才和校方技术的支持, 而校方可以利用企业来强化兼职教师投入学校教学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和规范性。由于是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项目, 所以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其中的一项工作, 可以利用上班的时间来完成, 也便于我们的排课, 不会打乱学生的课表作息时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 兼职教师的排课时间只能在晚上和双休日一这问题。

专业群结合区域的产业形态发展, 调整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方向+企业定制”的培养模式基础上。近几年开展了以基于区域经济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将校企合作实现最大程度的有效化。解决单一的校企订单合作模式所带来的狭隘性。以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中比较成熟的是订单班的合作方式。除了订单合作以外, 专业也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方式。从2016年开始专业总共举办了三次专业的专场招聘会。举行专场招聘会,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 岗位情况来修订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成立企业QQ群, 目前在群里的企业有80多家企业。根据招聘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 作为每个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依据, 使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并且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 在每个方向的技术上进行深入的学习。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个专业生存的根本,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跟上行业的发展速度, 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与企业实际最大程度的接轨。本文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大类专业为例, 对近几年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具体开展方法进行了阐述, 完成基于区域经济的多元协同校企合作模式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校企合作,区域经济,多元协同

参考文献

[1] 丁承学.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方案设计及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 (12) :245-250.

[2] 卢勇.高职校企合作平台市场性研究:以中兴电信学院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5) :122-126.

[3] 卢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6 (2) :106-110.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报告范文第6篇

世界技能大赛 (WorldSkills Competition, WSC) 是迄今全球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竞赛, 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本人此次执裁的“信息网络布线”赛项, 是利用通信网络技术, 按照行业标准完成结构化布线施工、测试、维修、维护以及无线设备调试等比赛内容的竞赛项目。竞赛内容紧贴国际工程施工标准, 甚至一些新颁布的国际标准也用在竞赛和训练中, 保证了竞赛技术要求与世界标准对接, 实践技能与世界前沿技术的接轨。赛项共分5个模块, 赛程为4天, 累计比赛时间约16.5小时。竞赛内容对应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移动通信专业中的综合布线、FTTH、智能楼宇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是相关专业基本能力课程, 竞赛不仅全面考核选手的技术技能水平, 同时也全面考核选手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等综合素养。对选手的体力、意志力、持续工作能力也是一次严峻的考核。

二、大赛对网络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世界技能大赛对学院当前优质高等专业学校建设, 特别是高水平专业建设有很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把课程内容与世界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对接, 对提高专业学生技能水平, 促进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一) 借鉴世赛技术标准引领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世界技能大赛办赛宗旨就是培养选手的实践技能。世赛技术文件明确提出:“所有赛项只测试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不直接进行测试, 但必须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 竞赛内容是真实的生产任务或生活领域的实际工作, 对比赛结果以完成的质量、精度、过程、规范性等为评判依据[1]。世界众多知名企业参与了赛项的设计、技术标准的制定、竞赛过程的评判, 并提供竞赛设备和材料。这使得赛项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结合的非常紧密, 竞赛过程其实就是对实践教学的检验, 目的就是培养掌握先进理念和技术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 应充分借鉴世赛的理念、标准、规则、流程和评价方式, 对照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 整理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工种的技能标准, 以职业标准为引领, 重构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 加大实训教学力度, 将实验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小的教学竞赛项目;将世赛训练手段转化成实践教学方法, 将世赛考评标准转化成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 将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转化为考核内容, 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直观、清晰地目标和要求, 让过去传统的实训课程变成“任务明确、步骤清晰、过程规范、考评到位”的教学竞赛。这样具有竞争性的实践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地工作作风和职业素养, 这也是“工匠精神”在实训教学的具体体现。

(二) 借鉴世赛教练团队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团队的培养

在世赛各赛项中, 通常是以主教练为核心组建教练团队, 根据不同教练的特点和强项进行分工, 教练团队及时研究训练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教练团队深入研究赛项的技术要求, 不断探索新的训练方法。竞赛训练工作体现了“以教练团队为中心”的原则。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 可以借鉴世赛教练团队组织管理模式, 依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团队, 通过引入企业技能大师, 建设“大师工作室”, 组成以“技能大师”、专业带头人为核心, 任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为团队的实践教学团队。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 借鉴世赛赛项竞赛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 共同探讨实践教学内容、技能和素养的培养标准, 发挥校企双团队在各方向的特长, 探索建立整套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 归纳总结出符合工业标准和职业养成规律的技能训练教材, 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以完整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将实践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不同的竞赛项目, 以竞赛项目为实践教学的载体, 教学团队通过竞赛项目的设计、技术标准研究、赛项训练指导、赛项过程评价等完整的竞赛组织与实施。不但收集和积累了实践教学项目资源, 还摆脱了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教学载体单一、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 创建“教学形式与世赛赛项一致、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一致、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一致、教学结果与企业评价一致”的“产学研训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技术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 同时起到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融合生产与教学、传承技艺培养人才的作用。

(三) 借鉴世赛赛项竞赛内容修订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世界技能大赛代表了当今世界技能领域的最高水准, 大赛所使用的标准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化标准, 将世赛技术标准和国际认可的行业标准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既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核心。

2018年世赛中国选拔赛, 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的赛项有3个 (信息网络布线、网络系统管理、网站设计与开发) , 覆盖了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 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我们应充分研究赛项规程和技术文件, 通过对赛项规程及技术要求的研究, 梳理各赛项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综合各赛项内容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将世赛标准引入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 引领专业教学改革。例如:网络系统管理赛项主要竞赛内容项目是为企业、政府部门等提供广泛的IT服务, 包含设计和搭建复杂、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 搭建综合操作系统及服务平台, 并对其进行管理与运行维护、升级等, 有效保证系统连续和稳定运行的竞赛项目。

比赛设置Linux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构建、网络故障与排除4个模块, 这些内容分别对应我院网络专业的四门课程, 完全可以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设计, 将分属不同课程的内容综合提炼后成为一个完成的教学项目。信息网络布线赛项, 采用模块化竞赛方式, 模块来源于技术工人的实际工作, 体现了典型的工作任务, 兼顾技术的先进性, 强调操作的规范性。这些可以在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中, 将竞赛内容转化, 成为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比如:铜缆链路端接、光网工程、住宅网络、网络布线故障检测与维修等综合性的训练任务。

通过对世赛赛项内容进行课程转化, 不仅可以将国际标准、工作流程引入专业课程教学, 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 还可以让教学内容紧跟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 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为就业奠定基础。

(四) 借鉴世赛考核标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养成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体现。世赛对选手的综合素质有全面、量化的考核, 赛项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进行考核。不仅考核选手技术技能水平, 同时考核选手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创新精神、沟通协作等, 竞赛对选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是技术技能的升华。因此, 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通过将实践教学内容转化为不同的竞赛项目, 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将职业素养考核融入竞赛项目中, 与竞赛过程结合, 纳入考核评价标准, 量化考核要求。在实践训练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创新精神、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内容竞赛化不仅可以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还能给学生一个学习技能、钻研技术、弘扬和展现“工匠精神”的舞台。营造“工匠精神”的专业文化氛围, 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 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 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世界技能大赛是职业技能领域最高水平的赛事, 是职业技能领域的“奥林匹克”。研究和学习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赛项标准, 可以为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对建立完善、科学、系统地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提高学院教育教学水平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摘要:2018年6月, 我经人社部批准担任了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信息网络布线赛项”的裁判工作, 通过对赛项执裁, 我对世界技能大赛的竞赛规则和技能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通过对“信息网络布线”赛项规则分析, 阐述了以世赛标准为引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提高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水平, 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竞赛标准,教学改革,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经验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16 (11) :5-9.

[2] 席东梅.技能大赛衔接中国制造职业教育支撑“2025”[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22) :45-56.

[3] 张颖.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展现大国工匠精神[J].汽车与配件, 2016 (30) :6.

[4] 程豪华, 鲁储生.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的学徒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 2018 (3) :26-29.

上一篇:民革入党申请书范文下一篇:岳飞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