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使用论文范文

2024-07-16

云计算的使用论文范文第1篇

云计算的使用论文范文第2篇

1.1 云计算的内涵与应用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 其含义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是在大众化的需求之下而产生的, 作为一种逐渐流行的网络新兴技术, 可以在实现高速、科学的计算之上, 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现在社会上普遍使用的云计算模式主要有三种, 并且都是基于实现存储技术之上的云计算平台。这种云计算平台的主要特点是在数据的读取、处理和存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进而实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数据处理效率等发展目标。较之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而言, 能够同时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进而影响了企业推行管理会计的积极性。云计算平台的出现, 催生出了一门新兴的会计专业, 即“云会计”, 这将为会计专业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也将推动“云会计”在企业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1.2 将云计算应用到会计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会计专业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但是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企业在面对冗杂的数据处理时则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处理方式。云计算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和和短期内无法看到显著效果的问题。因此, 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而言, 将云计算这门新兴的技术应用到会计专业中, 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云计算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会计专业在应用当中的缺点, 另一方面则可以帮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保证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2 云计算在会计的有效应用分析

2.1 加强云计算在会计中的建设

现阶段的发展来看, 我国在云计算和会计中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和实践。不可否认的是, 大部分企业在资金技术方面的管理经验还不足, 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会承受极大的风险, 不利于企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 应当通过建立云计算产业联盟等机制, 将云计算进行更加专业合理的应用和推广, 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善的云计算产业生态链, 在与会计专业的进一步结合当中, 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国云会计的未来发展打开良性通道。

2.2 完善企业财务数据在云计算平台的设计

由于数据自身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因此在处理数据的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不安全和不稳定性。尤其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而言, 确保云计算平台中的数据安全是企业实现财务数据管理的基础保障之一。而就目前的云计算服务模式而言, 虽然云计算平台为诸多企业提供了一个共享数据资源的平台, 使得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但是对于企业的核心数据机密来说, 这家到了企业在财务会计当中的管理风险。这就需要完善企业财务数据在云计算平台的设计, 进一步加强云计算平台在会计专业当中的安全性。

2.3 及时跟踪反馈云计算在会计中的发展

云计算平台不仅仅为企业提供了便捷折数据管理方式, 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数据反馈效果, 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这就需要企业及时跟踪云计算平台在会计中发展的实时状况, 并对反馈结果进行整合和改进, 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良性循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云计算和会计专业的相互融合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学科, 云会计专业。这门专业的出现是云计算技术在会计专业得到有效应用的最直接体现, 并且让传统的会计专业在大数据发展的浪潮下获得了新的生命, 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从实践的角度而言, 云会计专业在企业管理应用当中的前景不可估量, 将会凭借自身的优势, 逐渐克服在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 从安全的角度来讲, 在会计学科中应用云计算技术, 尤其需要注意企业自身安全发展的建设, 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 扩大云计算在会计管理当中的正面影响, 不断对未知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企业服务。

摘要: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技术, 基于云计算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资源获得优质的服务体验。同样的, 云计算平台的出现也为会计专业的发展和有效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大有裨益。云计算这种创新的计算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出产企业有效减少成本, 提高效率, 而且可以使得财务管理获得更加专业、高效、稳定的发展模式。因此, 在会计专业中将云计算专业进行融合已经成为现今会计专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云计算,会计,有效应用,问题域策略

参考文献

[1] 秦荣生.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 审计的挑战[J].当代财经, 2013 (1) :111-117.

云计算的使用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教育信息化治理是信息技术系统与教育治理系统实现融合后的系统形态,其实践过程是教育治理信息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教育治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逐步融合,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正朝着多元化、统合化、人本化方向发展,对治理体系研究提出新要求。同时,教育信息化治理特别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统筹不足、效能不够等问题,也迫切要求着我们加强治理体系研究。为此,该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视角对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进行了理论建构,通过分析和总结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主体”、教育治理过程的“四环节”和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切点”,提出了以信息化治理主体层、信息化治理网络层和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等为主要内容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梳理了治理主体信息化、治理网络全纳化、治理应用融合化等行动策略,以期为未来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治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证,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1],为我们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行动遵循。强国必先治教,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理应把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当前,教育事业正迈入新发展阶段,被赋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使命,这也更加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治理、达成教育善治的必由之路[2]。当今世界,信息科技不断发展成熟,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创生出许多新理念、新模式、新生态,对行业治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教育治理领域,人们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提供物理载体、生产信息数据、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信息化条件支撑下的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治理的融合研究[3],取得一定进步。但同时,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的变化和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在教育信息化治理特别是面向中小学校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领域,由于系统性理论研究相对缺乏而导致的体系建设“碎片化”、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也正日益显现出来,成为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着眼于新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积极响应推进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求,以探索构建面向中小学校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为研究主线,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开展探究,试图为未来进一步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二、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发展基础

(一)概念界定

从词义结构看,“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了“县域”和“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两部分:

其一“县域”为概念边界,主要指以行政县为单位的区域。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省级统筹,县级主管”规定及现有治理实践,可将研究范畴框定为同一行政县范围内的中小学阶段教育。其二“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为概念核心,其中“体系”是多个系统的整体总称,对研究视角与方法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教育信息化治理”则对“体系”的功能、目标以及演进路径等属性进行表征,基于现有信息化教育的论证基础[4],我们可从系统理论角度,将“教育信息化治理”明确为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系统与治理系统实现融合后的系统整体状态。

由此,结合教育“善治”目标理论[5],我们可进一步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界定为:以县域教育“善治”为目的,实现信息技术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后的整体系统。其演化发展过程为“县域教育治理信息化”,即县域教育相关治理主体将信息理念、信息技术、信息实践等贯穿于教育治理全域,以实现教育治理科学、高效、公平、有序“善治”目标的过程。

(二)实践发展

教育信息化治理是教育治理与信息化相互交融的系统整体形态,但其实践发展却是一个由点到面、逐步普及、逐步拓展的渐进过程。对于目前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而言,其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游离”阶段。“教育治理”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其最早可见于1900年Science刊文对美国纽约州教育行政情况的介绍,但其“治理”内涵主要等同于“行政管理”[6]。直到20世纪70年代,“教育治理”才有学者以治理理论的视角运用到大规模城市与学校教育政策的探讨中[7]。我国“教育治理”则是历经20世纪80至90年代的教育“治理整顿”“薄弱学校治理”“乱收费治理”“社会综合治理”等行政为主的政策实践后,再有高校学者将治理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治理实践中。另一方面,由于此阶段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等技术尚不成熟,教育信息化应用尚未普及,教育治理与信息化的交集只零星存在于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亦尚未形成。

二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萌芽”阶段。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迈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改变,也对教育治理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各地将信息化作为教育治理实践中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优势,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治理场合的应用,相关学者也对信息化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治理方面进行了探索,进一步丰富了教育信息化治理内涵[8]。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要求县域教育部门要加强协调,增加投入,加快完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9] ,夯实教育治理基础,以“政府部门主导”为主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扩展”阶段。随着各地“三通两平台”等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逐步完善,教育治理与信息技术的交融场景也日渐增加。2015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各地要在建成“三通两平台”基础上,努力做到“四个提升”,继续推进以“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为特征的信息化教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10],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入“普及应用”阶段。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也由以政府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向教育系统相关主体协同参与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扩展,中小学校、服务企业、研究单位等治理主体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作用更加显现,教育治理语境下的“多元主体、公私合作”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模式被人们日益重视[11],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逐步显现出多元化态势。

(三)未来趋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进一步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各地要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创新”转段升级,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各领域的交叉融合。从教育治理层面来看,信息化作用进一步凸显,任友群等学者率先从技术基础、流程再造、智能决策和治理交互等方面提出了教育治理的信息化路径,为研究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考[12],一些区域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治理进行探索[13]。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教育部等五部门围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要求,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明确要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引导教育信息化治理迈向深入[14]。未来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将进一步发展,并呈现以下态势:

一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要构建满足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的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教育的“善治”。从治理理论角度来看,要实现教育“善治”目标,构建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其首要关键是在于各个教育治理主体的充分参与,使治理决策经过充分博弈,以确保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未来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其重点是要结合本县域实际,着力打造“多元参与、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治理生态,有效激发教育治理相关主体活力,进而实现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治理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促使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统合化”。教育信息化治理是教育治理与信息化两个系统的统合,一方面,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必然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支撑,未来教育治理的提质增效无不有赖于现代信息理念、信息技术、信息实践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将贯穿于教育治理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信息化自身发展也需要在教育治理的观照下推进,通过教育治理的有效引导,促使信息技术的建设应用符合教育伦理、教育规律与教育法制,实现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将是本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治理相互融入、相互促进的过程,教育治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将日益迈向统合。

三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人本化”。教育是人的事业,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必然要以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为前提。未来教育信息化治理也应以“人”的高质量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紧紧围绕解决新时代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来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作为面向中小学校的基础治理系统,更要积极响应党的教育方针,凸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力求避免陷入由技术复杂性等导致的“教育异化”陷阱[15],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治理正进一步深化发展,并正展现出更多的新趋势、新特征,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完善系统模型,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
三、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系统检视

(一)CAS理论契合

1994年,圣塔菲研究所中的J.H.Holland教授结合生物进化系统观点,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以下简称CAS)理论。该理论以系统主体为核心,揭示了系统发展的实质是源自于主体相互作用,其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性主体”的概念,明确了“系统的复杂性源于系统主体的适应性”思想[16]。教育信息化治理涉及的主体多、关系杂、过程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与CAS理论具有较高的契合性,为我们引入CAS视角开展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探索提供了客观条件:

一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主体具有“适应性”。系统主体的“适应性”被认为是CAS理论强调的第一特性,是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主要指 CAS的系统主体通过与其它主体产生相互作用而改变自身,进而又引起适应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适应”特性的积累实现了系统整体的发展。在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也同样存在着治理主体因应其它治理主体需要而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的情况。如:中小学校响应政府部门要求调整自身办学行为,服务企业因为中小学校教育治理需要提供信息化支撑服务等等,这些主体行为的积累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发展。

二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具有“复杂性”。“复杂性”是CAS理论对系统的基本描述,其认为系统主体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系统主体的多样性、系统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教育治理、信息化等各个领域的治理主体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它们的治理决策往往取决于主体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各治理主体的治理行动也会由于实际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发生难以计量的复杂细节,这些都使得整个治理体系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使我们只能从总体上争取最大化治理成效,而无法绝对精确地控制每个治理环节。

三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具有“系统性”。CAS认为,系统由适应性主体组成,各主体相互作用产生适应变化,进而形成一定的关系结构,使得系统具有不同于组成部分简单叠加特性。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包含着同一行政县域下的涉及教育治理、教育信息化等领域的治理主体,如:政府部门、中小学校、服务企业、研究单位和学生家庭等,这些治理主体具有非常密切、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非离散组合,满足系统性条件。同时,就概念而言,“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本身是由系统认识论所建构的概念,具备着系统逻辑,与CAS理论对系统的界定相符合。

(二)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五主体”

CAS理论认为,适应性主体(Agents)是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要素,系统由各个适应性主体聚集而成,聚集主体相互作用造就了系统环境,引发主体适应性变化,进而使得系统不断发展。同时,这些主体又由各子级主体按照一定规则汇聚,形成了主体的边界。结合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我们亦可依据治理主体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区分出政府部门、研究单位、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和学生家庭五类主体,它们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各具职能,并与其它主体相互作用:

一是“政府部门”,主要指县域人民政府负责教育工作的政府组成部门或者派出机构,其在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主要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负责引导着研究单位、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学生家庭等主体共同落实上级和本地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并为本地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撑。

二是“研究单位”,主要是由具有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培训等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在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具体负责贯彻落实“政府部门”要求,为“政府部门”“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及“学生家庭”等治理主体提供业务指导咨询等服务。

三是“服务企业”。是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从事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服务的单位组织。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服务企业主要作用是落实政府部门政策,响应其它主体的教育信息化治理需要,为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网络条件、计算条件、资源开发、管理应用等服务,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实践者、创新者、支撑者。

四是“中小学校”。主要是由县域政府部门举办或者纳入管理的中职学校、普通中学、初级中学、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学校单位组织,是实施和传導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的重要载体,负责落实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普及、融合与创新。

五是“学生家庭”。主要指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及其监护人意愿的最小社会单元组织,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服务目标,也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参与终端,对其他治理主体决策具有着重要反馈作用。

(三)教育治理过程“四环节”

教育治理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根本。从CAS理论视角来看,教育治理过程的实质是教育治理系统中教育治理主体相互作用,相关主体产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结合教育治理理论,我们可以构建出以下教育治理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在上述模型中,教育治理主体间相互作用,根据治理进程与时序的不同,分为治理需求、治理决策、治理行动、治理反馈等四个环节。

治理需求环节,是指教育治理主体基于自身认识或受其它治理主体影响,对教育治理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的差距产生矛盾认识,进而在治理主体的相互作用下生成治理需求、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

治理决策环节,是指相关教育治理主体基于自身发展利益对前述治理需求环节所生成的解决方案进行博弈,并经反复沟通协调后形成方案共识,进而作出治理决策,再由相关教育治理主体将决策分派回治理系统之中的过程。

治理行动环节,是指相关教育治理主体依据前述决策环节生成的共识及分派任务,结合自身实际组织治理决策落实,产生教育治理行动,并在行动过程中与相关治理主体相互作用产生行动协同的过程。

治理反馈环节,是指教育治理主体在治理行动启动后,通过治理主体间相互作用,对治理行动进行事中、事后的绩效评估,生成治理反馈并回传相关主体,从而驱动治理行动的调整或者生成新一轮治理需求的过程。

(四)教育信息化治理“五切点”

CAS理论提出,复杂适应系统具备着“流”的特性,即系统主体之间以资源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形态进行交互作用,使主体产生适应性变化,实现系统发展。治理体系是一个逻辑概念,治理主体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将主要以“教育治理信息流”形态进行相互作用,这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治理体系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切入前提。为此,结合前述教育治理过程的四个环节,我们可以梳理出适用于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个切点(如图2所示)。

一是治理主体切点。该切点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原点,通过推进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信息化体系与治理主体整合,使治理主体具备信息化思维,掌握信息化方法,实现治理主体推动教育信息化治理主动性的提升,为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根本动能。

二是治理需求切点。该切点是治理需求环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是指在治理需求环节中,相关主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迭代和更新,形成基于信息条件下的更优解决途径,从而产生出教育治理新需求,实现传统教育治理解决方案变革和信息化创新。

三是治理决策切点。在该切点,相关主体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治理决策的资源渠道、沟通管道,促使教育治理信息在教育治理主体间高效流通,助力决策共识的达成,并使得决策部署更加协调,实现治理决策效率提升。

四是治理行动切点。在治理行动切点中,信息技术将更多体现为赋能工具的作用,相关主体将信息技术作为治理行动的基础支撑、应用资源和创新工具,实现教育治理行动的信息化赋能,促使教育治理行动得以提质增效。

五是治理反馈切点。该切点是治理反馈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点,即是相关教育治理主体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计算、推衍能力,对教育治理过程中的其它环节进行反馈控制,使教育治理更加精准有效。

(五)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

CAS理论倡导对复杂适应系统采用分析与综合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托前述县域教育信息治理体系的“五主体”“四环节”“五切点”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从整体上建构出以下包含“信息化治理主体层”“信息化治理网络层”“信息化治理交互层”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如图3所示)。

一是信息化治理主体层。治理主体层由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五类治理主体构成。该层治理主体将依据其不同职能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促使相关治理主体产生适应性变化,进而实现教育信息化治理。由此而言,治理主体既是信息化治理的供给者,也是信息化治理的需求者,其信息化治理水平决定着整个治理体系建设水平,对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是信息化治理网络层。随着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日益发展,信息化治理主体层的治理主体也更加多元,相互作用更加密切,承载“教育治理信息流”的“管道”亦更为丰富,呈现出“多对多节点”的网络形态,形成了信息化治理网络层。该层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概念中“信息化”意蕴的重要体现,从狭义技术层面看,其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云—管—端—边”等适用于教育信息化治理的硬软件设施。从广义管理层面看,则囊括了信息化治理体系下的人、财、物、技等资源,对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三是信息化治理应用层。应用层内容主要为治理主体在教育治理需求、治理决策、治理行动和治理反馈等四类环节中的信息化融合应用,反映着治理体系的信息化治理实践水平。推进信息化治理应用层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技术与治理过程的融合,拓宽信息化治理融合应用覆盖面,打造更多信息化治理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则是要创新和完善信息化治理应用机制,加强技术与治理过程融合的“元治理”,促使信息化治理应用绩效提升。
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优化策略

模型建构的目的,在于认清系统实质,解决实践问题。运用CAS理论视角,我们检视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及信息化治理切入点,建构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三层”模型,这也为我们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实践提供了以下三项策略:

(一)治理主体信息化

治理主体层是治理体系的核心层,对于治理体系建设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首先是要加强治理主体层建设,注重提升政府部门、研究单位、中小学校、服务企业、学生家庭等治理主体的信息化治理素养,使信息化治理的思想理念和行动能力成为其基本属性。具体要抓好以下三点:

一是注重信息化意识培育。“知为行之始”,信息化意识是治理主体发挥能动作用、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思想源头,是治理主体运用信息化理论、科技尝试解决治理问题并生成信息化治理需求的先决条件。因此,推进治理主体的信息化,首先应着眼于树立培育治理主体的信息化意识,加强对治理主体信息理论、信息思维、信息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使其在教育治理过程中能够自觉主动运用信息化领域知识思考和解决教育治理问题。

二是注重信息化理念发展。科学可行的教育信息化治理,离不开科学可行的信息化理念。信息化理念是治理主体在信息意识作用下对教育信息化治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淬炼,对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具有导向性作用,是治理主体的信息化价值取向和信息化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表征。维系科学可行的信息化理念,一方面要引导相关治理主体将服务教育作为信息化融合目的,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进融合创新,另一方面要提升治理主体的技术敏感度,使其善于运用技术方法创新教育信息化治理场景,优化信息化治理过程。

三是注重信息化能力建设。信息化能力是治理主体落实信息理念、实施教育信息化治理的关键,主要包括治理主体推进教育治理信息化的规划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行动能力与保障能力等,对治理主体信息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治理主体而言,提高信息化能力主要在于抓好治理主体的内部配置,做强信息化的人、财、物、技等方面保障。对于治理体系而言,则在于要抓好信息化治理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落实,促进主体间信息化治理协同,使各治理主体的信息化合力得以發挥。

(二)治理网络全纳化

信息化治理网络层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高效、可靠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条件。要使信息化系统贯穿教育治理全程,实现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与信息化系统全面融合,就必须构建一张实现狭义技术资源与广义治理主体、治理应用等全面覆盖的信息化治理网络,推动信息化治理网络全纳化。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适时扩大信息技术的作用面。从狭义技术网络层面看,要结合教育治理实际需要,适时引入“智、云、管、端、边”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科学高效的技术全纳化治理网络。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治理网络提供信息智慧;运用云计算为治理网络提供信息载体,提高治理网络的分布存储和协同计算能力;运用5G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治理网络打通更加优质的信息共享渠道;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为治理网络提供智能化、伴随式数据收集的能力。

二是不断优化主体服务的支撑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治理理念,构建时时可得、处处能用、人人共享的主体全纳化治理网络。要加强信息化治理网络层对治理主体的服务支撑,实现信息化治理网络对政府部门、研究单位、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和学生家庭等治理主体的全纳性联通。要强化广义治理网络建设机制,构建政府部门投入为主、相关主体多元参与、学生家庭广泛应用的县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确保治理网络稳定可靠。要建立完善信息化治理网络安全机制,落实治理网络安全责任,加强人防、技防、物防措施,确保治理网络安全可靠、及时可达。

三是持续延展治理应用的覆盖面。要推进信息化治理网络层与教育治理的全方位融合,构建贯穿教育治理应用全程的应用全纳化治理网络。加大教育治理信息化实践力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智—云—管—端—边”的信息技术体系建设,普及教育治理信息化应用,推动实现信息技术体系对治理需求、治理决策、治理行动和治理反馈等环节的全覆盖,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对治理过程的变革与重构作用,带动教育治理效能提升。

(三)治理应用融合化

实现治理应用层与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是提升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水平的关键。从治理应用融合内涵来看,其主要包括以扩大信息化治理应用融合范围的“横向拓展”和以挖掘信息化治理应用成效的“纵向延伸”,推进治理应用融合化发展应围绕上述两方面采取行动。

一是丰富融合场景,推动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的横向拓展。各治理主体应在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运算传输迅捷、反馈形式多元等特性,不断创新治理应用融合场景。具体而言,其可以在治理需求环节中,采取问题导向与技术突破策略,更新迭代解决方案,创新治理需求;在治理决策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健壮主体交互渠道、完善协同机制,促进科学决策;在治理行动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提高治理行动质量与效率;在治理反馈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反馈系统,扩大数据基础,促进治理行动的精准控制。

二是提升融合绩效,推动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的纵向延伸。提升治理主体融合应用参与水平,建立完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机制是融合绩效关键。要完善协同机制,有效发挥政府部门的规划保障、研究单位的服务指导、中小学校的应用融合、服务企业的创新支撑以及学生家庭的应用参与等作用,共同形成治理合力。要完善激励机制,推进融合应用试点示范,鼓励更多主体结合自身实际推进治理融合。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梳理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概念与历程,从CAS理论角度阐释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的“五主体”“四环节”“五切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信息化治理主体层、信息化治理网络层和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等为主要内容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提出了优化完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的行动策略,为下阶段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 .http://www.gov.cn/ xinwen/2020-01/01/content_5465721.htm,2020-01-01.

[2] 任友群.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6-06-10(08).

[3] 顾小清,李世瑾.人工智能教育大脑:以数据驱动教育治理与教学创新的技术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80-88.

[4]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20-24.

[5] 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35(10):6-13.

[6] Anon.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he State of New York [J]. Science,1900,11(268):256-257.

[7] Cunningham,L.Educational Governance and Policy Making in Large Cities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0,30(4):333.

[8] 杨冠英.信息化: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催化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9-161.

[9] 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规划(纲要)[J].教育信息化,2003,(4):3-7.

[10] 教技[2015]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的通知[Z].

[11] 张进宝,梁跃.教育治理现代化语境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6,(4):7-13+51.

[12] 任友群.教育治理的信息化之路[J].中国教育网络,2015,(1):14.

[13] 赵国宏,罗宇晨等.“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与育人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26-142.

[14] 教科信函[2021]1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Z].

[15] 杨欣.智能时代教育异化的表征、病灶及治理[J].中国电化教育,2021.(8):34-41.

[16] Holland,J.H.周晓牧,韩晖译.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何易立: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育管理。

刘革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Governan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S Theory

He Yili1, Liu Geping2

(1. Chongqi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Center, Chongqing 400010; 2. Intellig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責任编辑:邢西深

云计算的使用论文范文第4篇

文章介绍了云计算技术的概念和应用范围,全面总结了隧道施工的风险因素,完成了基于云计算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系统的设计,并以河池2#隧道施工为例,对该隧道的施工风险概率进行评估,论证了该风险控制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云计算;隧道施工;风险控制

U458-A-33-113-3

0 引言

作为当前各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云计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前景,这不仅是因为云计算技术自身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适用性,更是其高效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所决定的。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岩土道桥施工领域是一次全新的探索,特别是在工程的施工风险控制方面,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1]。

1 云计算概念与应用范围

1.1 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应用、网络存储等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依托云存储等底层设备,采用分布式计算的模式,使分布在云端的各节点(用户)根据自身的实际业务种类和需求获取相应的计算资源。这种按需使用云端资源(服务器、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等)的模式,优化了网络资源配置,实现了多用户间协同、动态地工作,使用户无须了解系统底层架构细节便可进行各类应用的集成部署和使用。

1.2 应用范围

云计算在当前的各领域中均有广泛的使用,如教育、医疗、航空、铁路、金融和建筑施工行业。云计算技术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网络资源使用与交互模式,形成了海量数据资源存储、共享、分析与使用的架构模式,无论是在数据的存储还是计算方面,其效率都是过去常规算法无法企及的,且在数据资源的共享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可控性。综合来讲,云计算开辟了多个业务领域和分支的研究方向,为各类集约化系统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范围及优势分析如下页表1所示。

2 隧道施工风险因素分析

2.1 超前地质预报部分

作业面坍落、高处作业架失稳、安全防护措施失效、突泥涌水等。

2.2 隧道洞身开挖部分

开挖方式不当、循环进尺过大、支护措施不到位、作业面防护措施不全、爆破施工时缺少安全措施、违规爆破施工等。

2.3 隧道内部装、卸渣

围岩脆弱性导致的失稳坍落、隧道内部施工照明不足、施工机械设备导致的人身伤害、存在粉尘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等[2]。

2.4 运输作业部分

运输车辆及设备的管理混乱、运输方案制定不当、隧道内部行车界限问题、临时支护设施占用车道、警示标志不全、警示信号故障、运输车辆占用人行道、施工人员占用机动车道、运输线路遭到损坏、车辆超载超限、人货混运等。

2.5 支护与加固部分

作业面照明不足、围岩形变失稳、工作面坍落、高处作业台失稳、防护措施不足、施工机械设备检验不合格等。

2.6 衬砌作业部分

衬砌时间不合理、距开挖面过长、高处作业平台失稳、防护措施不足、施工机械设备检验不合格、存在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等。

2.7 通风与防尘部分

通风措施不足、一氧化碳和瓦斯等气体含量超标、粉尘超标、通风系统遭到损坏等。

2.8 供电、供水部分

施工现场电压等级不匹配、照明不足、未采用漏电保护装置、线路安全距离不够、电缆漏电短路、电工防触电安全措施不足等;施工用水水质不达标、蓄水池无安全防护措施、蓄水池遭到损坏、抽水机械设备故障、电缆漏电短路、供水线路故障、管道破裂等。

2.9 不良地质和特殊环境施工

施工方案不合理、开挖方式不当、超前预报不充分、地质勘测数据不准、初支不及时、支护强度不够等。

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3.1 系统主体功能实现

隧道施工具有较高的安全风险,例如突泥涌水、岩体塌方、有毒有害气体等,上述风险因素在一定情况下可演变为施工事故,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严重的施工事故直接影响到隧道工程的施工周期和成本预算。因此,建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系统十分必要。所搭建的风险控制系统核心功能是隧道施工全过程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控,既能及时检测到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又能对下一阶段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即风险因素的识别应具有全面性,风险因素的分析应具有及时性,风险因素的判断应具有准确性,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应具有可行性[3]。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系统主体功能如表2所示。

3.2 云计算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系统核心架构设计

依据云计算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系统的主体功能,进行系统核心架构的设计。云计算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系统核心架构如图1所示。

由该系统核心架构可知,其主要功能为施工数据的获取、分析和施工风险的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等。系统架构底层部署有云服务器和云数据库,用来存储获取的现场施工数据和历史施工数据,云服务器部署相关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包括施工监测人员的监控系统。施工现场的各类数据包括文本数据、音视频数据、数模转换数据等,由部署在施工现场的众多传感器获取,然后传送到分布式节点中进行分析、处理,可根据各施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规划分布式节点的布局。通常使用系统配置较高的多台PC机来作为分布式节点,条件允许的企业可搭建分布式节点集群,这种分布式的数据处理方式能够提升施工数据的处理效率。分布式節点在处理隧道施工数据时主要是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预判,对比隧道施工的历史数据后实施数据的风险识别流程,根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预判的结果来进行隧道施工的风险评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并生成报告[4]。

4 工程应用与试验分析

4.1 工程概况

河池2#隧道位于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G78六宜高速百旺段,隧道采用双向分离式,设计长度分别是1 540 m和1 308 m,左线最大埋深约为340 m,右线最大埋深约为330 m。经过施工前的地质勘测可知,该施工区域附近的岩性较脆弱,岩体结构稳定性较差,隧道施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较多,容易发生施工事故。鉴于此,将云计算风险控制系统应用到该隧道的施工监测过程中,通过施工全过程的大数据分析,来综合预判风险较高的施工区域和施工环节,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来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河池2#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系统登录界面如图2所示。

4.2 风险控制有效性试验

系统风险控制有效性试验主要考察了以下四方面的指标:施工人员、施工环境、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案。获取施工现场上述施工风险因素指标,与施工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经过云计算平台数据分析模块筛分处理,将上述风险因素指标进行量化展示。具体数据分析如图3所示。

选取四种较为常见且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因素作为试验对象,通过云计算架构中各施工节点(分布式节点)获取的历史数据可知,河池2#隧道综合施工风险概率均值在1.2%左右,因施工方案而导致的施工事故占比较低,多数情况由于施工设备因素所致。由图3可知,风险概率的评估值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证明了基于云计算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系统在风险预判方面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5 结语

依托云计算技术分析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在线数据,施工企业能够对当前隧道工程存在的风险因素加以分析和定位,并对下一阶段的施工风险趋势进行评估和预测,以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可控,降低隧道施工事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郝俊锁. 基于物联网的瓦斯隧道安全监控系统[J]. 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38(Z2):278-284.

[2]刘 挺. 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3.

[3]刘 颖.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城市隧道养管信息化初探[J/OL]. 科技展望,2015(4).

[4]李 涛,仇文革,李 斌,等.基于物联网及云计算的隧道掌子面地質信息管理研究[J]. 现代隧道技术,2016,53(6):18-24.

云计算的使用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从我国云计算环境下云审计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云计算能加强互联网软硬件资源,给人们提供全面的云存储能力,加强互联网资源利用能力,促进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现代网络用户需要,云计算环境下的云审计系统设计出现相应的创新,审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对财务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筛选,利用云计算技术加快分析效率,发现数据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审计风险,云审计系统的创新为人们提供更加实质性的作用,云计算服务更具有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云计算资源的使用率。

关键词:云计算环境下 云审计系统设计 实施路径 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loud audit System in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GAO Meiping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Aviati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ujiang, Jiangxi Province, 332020 China)

在我國信息化时代下,云计算在我国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数据资源。但由于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数据拥有数据资源动态较大、规模较大等特点,审计单位与被审计机构运用云审计时,很可能出现外部监督力度不够、内部风险控制薄弱等风险。因此云计算云审计系统创新就显得尤其重要。按照云计算特点将云计算下的信息系统结构分为基础设施层、应用层、服务层等3个方面。目前我国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创新工作遇到瓶颈,传统审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云审计系统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加云计算资源使用率的效果。

1 云计算环境下云审计系统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意义

云计算在信息系统的规模得到实质性增长,业务范围逐渐复杂化,数据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长。云审计开放让国家、企业、个人的特殊信息由各级审计机关、各政府机构共享,审计模式的创新需要政府监管机构制定云审计准则和法规,规范云审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已经成为很多行业非常重视的存在,给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审计行业中,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审计工作的重要途径,审计工作和数据非常复杂,传统的财务数据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处理的大量的数据,采用传统审计工作,只通过人工进行处理,处理时间较长,消耗成本较高,不但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处理事情的效率也被大大减弱,严重影响审计效率[1]。

2 云审计实施的必要性

2.1 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

随着云计算和审计工作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改善审计方法,还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审计工作来看,信息化审计实施相比其他行業较为落后。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数据结构性质存在差别、审计数据收集较难等,并在某些企业的审计数据收集工作当中,企业对数据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数据工作特别繁琐,影响了数据的及时性。部分企业的审计部门数据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少一些业务系统的参数标准和重要的数据,导致没办法成立数据差错发现机制。在云计算的实际运用中,云计算具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和全新的审计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云审计可以将不同审计单位的信息进行标准化,通过互相验证,将关键的数据信息完美记录并储存,避免出现数据删除、丢失等现象,提高数据采集效率[2]。

2.2 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各行各业都需要对时代思想进行改革,对数据要进行全面的处理。要加强处理效率,以预算为核心,对企业实施审计工作。但从我国目前的审计工作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还在采用审计抽样法,以财务数据为审计的核心理念,加强对数据精准的控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量非常庞大,其中拥有的数据结构比较复杂,数据的来源渠道多样化,传统的审计方法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难以解决信息化时代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云审计可以利用数据处理技术,通过分析数据的规律和联系,发现审计单位数据当中的问题,通过反复分析,提前预料企业的潜在风险。随着云审计技术的不断应用,审计人员对审计技术已经可以熟练把握,让审计的重点也从查错防弊转移到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当中,对企业经营中的风险作出及时的预防措施。

2.3 实现审计全覆盖目标

云审计的创新性会对传统审计方式进行极大的改革,是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早在2011年我国有相关人士就提出,云审计功能是通过云存储功能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存储容量。利用云计算来对审计过程进行协调,保证审计业务的正常实施,审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关注审计作用的本身,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云审计是将云计算技术和其他技术进行融合,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通过云计算的大量数据对审计工作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庞大的数据提供有利的支持,云审计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太台建立完整的客户风险预防体系,将经营交易和不同业务流程两者距离大大减弱,最终实现云审计跨行业、跨地区的作用。在云计算的实际运用中,云计算具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和全新的审计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风险评估,预测风险产生的概率和风险的影响范围,加强审计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风险的能力,对其做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3]。

3 云审计系统的设计策略

3.1 优化资源利用的低成本策略

企业建立了业务运行平台,给企业带来非常巨大的作用,但同时给审计业务的管理和实施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比如:审计部门怎么建立服务管理审计业务,怎么对资源进行及时的监督和调整等[4]。面对快速增长的数据和我国较为落后的审计手段,需要加强审计工作的创新,云计算拥有强大的功能,云审计可以将不同审计单位的信息进行标准化,通过互相验证,将关键的数据信息完美记录并储存,避免出现数据删除、丢失等现象,因此在国家建设审计技术时,要以云计算作为技术中心,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审计作用。审计相关部门在进行云审计技术创新时,要根据成本效益的相关规定,对审计企业做出适当的调整,合理利用现有的信息设备,构建出全面的云审计系统,让资源的作用达到最大化[5]。

3.2 统筹系统构建的全格局策略

审计部门是作为审计工作的关键点,在建设云审计系统时,要做好带头作用,将云审计系统的计划进行规范,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实现多级联动审计。审计相关部门拥有大量的数据,可以支持整个云审计系统的构建工作,同时拥有大量的审计人才,能够满足云审计工作的日常运行。云计算可以有效地加强互联网中软硬件资源,给人们提供全面的云存储能力,加强互联网的资源利用能力,促进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现代网络用户的需要,云计算环境下的云审计系统设计出现相关的创新,因此云审计系统设计要由审计相关机构进行统一的规范和实施,带动个地方的力量,加强云审计系统的建设,制定云审计政策的实施工作,将云审计系统的建设实行全面整合,避免出现信息系统分散建设、无序建设等清理,减少重复建设的情况发生,增加云审计系统的实施效率[6]。

3.3 构建审计计划管理数据库和全程监督

为了能够将审计范围覆盖到全部目标,国家审计单位要对审计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因此云审计功能要进一步优化云审计管理系统功能,构建审计计划管理数据库,从而及时查看审计对象详细经营情况,及时确定审计次数、范围、管理模式等,提高审计计划统筹能力,确保其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让审计工作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审计计划主要包含前期审计状况、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7]。其中审计对象基本情况又含有经营性质、管理制度、人员编制、企业之间的关系,前期审计状况当中包含审计经验、审计决定落实进度、审计类别。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审计及时地掌握审计单位的财务现状和经营情况,从而达到统一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对于审计相关单位的改革,执行部门要达到监督管理的作用,要严格按照审计决定书的步骤进行实施,从而彻底掌握审计情况[8]。

4 云计算环境下云审计系统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总结

云计算服务在我国处于初步阶段,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成长,随着我国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网络服务带来一定的影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云计算服务模式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系统、云计算等技术产生的重大的变化,在审计工作当中,审计人员只要有客户凭证、合同等相关信息,就能利用信息技术直接发现资料中的问题,随即进行取证处理,针对性进行调查,建立国家级、省级数据系统,从而完成国家级审计云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 吴颖颖.“大云平移”系统架构在水资源绩效审计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20(8):101-103.

[2] 阎玺,李晓华."大云智"等新技术条件下的电网企业智能审计研究与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20(3):15-21.

[3] 陈祺琳,李云强,黄红,等.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嵌入式智能持续审计系统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20(3):22-29.

[4] 王云.方法论视角下的审计知识系统构建与实践——评《审计:理论与实务(第3版)》[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27.

[5] 贾云洁,张旭超."一带一路"倡议下央企境外资产审计研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J].商业会计,2020(24):16-19.

[6] 冯贺楼.用云平台远程控制提高财务内控管理水平——以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一〇八勘探队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5):86-89.

[7] 霍明霞.基于大数据的通信企业智慧审计系统设计与应用[D].兰州:兰州大学,2020.

[8] 宋彦君.云审计在电商审计风险防范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云计算的使用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安全

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分析建立在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的升级以及扩大居民安全防护意识等措施的基础上。互联网与网上平台同时为无数网络用户提供了便利的数据查找服务,并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实现了大数据共享。但计算机网络环境从始至终都是复杂且未知的,所以计算机支持下的数据库也正处于一个危险且脆弱的环境之中,所以如何维护数据库的安全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基于保护数据安全的计算机安全技术也由之诞生,保护着人们计算机中数据库的安全。所以发展数据安全技术是大势所趋,并且对保护网络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安全面临的风险

1.1 数据安全工作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过低

在计算机领域中,设计数据库的工作人员鱼龙混杂,这些人员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往往也有高有低,往往数据库安全事故就出于工作人员缺少安全意识。在对数据库进行创建和维护时,不能设置过于普通的密码,更不能对外泄露数据库密码,对数据的操作与整理也要遵守操作规则,对于数据库的漏洞更要及时修补。除此之外,其他相关人员在使用数据库时也要保持高度警惕,不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高风险操作,更不能向外透露账户信息与密码信息。所以,数据库的安全需要多方共同维护,缺一不可。

1.2 用恶意软件窃取数据资料

恶意软件是一种在没得到计算机授权的情况下,就在计算机上运行不正规任务的病毒代码或者软件,恶意软件能够用一些设备干扰手段控制所在的计算机,然后以此来窃取计算机中的信息或者用户数据。随着我国各领域实力的不断增长,恶意软件的类型和传播方式也在更新换代,且传播速度还非常迅速。比如说我们经常见到的病毒代码、木马软件、脚本等这些非法代码都算是恶意软件,这些病毒代码能够随着电子邮件、网址链接、不明网站等各种方式发散,种类繁多的同时传播方式还非常隐秘,对计算机设备的破坏力极强。有些职业黑客会利用这些恶意软件攻击某些企业的计算机数据库,以此来窃取数据。

2 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策略

2.1 始发端的网络安全技术运用

硬件设施非常重要,在目前材料非常充足的条件下,要采用很好的材质才能保证更好的硬件质量,让云计算机的安全得到再开始的保障。在云计算机的运行中要保持电力非常充足,不能出现短缺的问题,如果出现黑客攻击始发的服务器,就要去解决这个服务器的保护系统,采用更加复杂多元素性的保护措施。在环境中多进行安全系统防护措施,在始发端发出信号时进行加密保护措施,在里面的应用上很多都是进行着网络安全技术的保护,网络上的安全技术支持,更好的让云计算计算数据,在大数据的时代更好的进行交流沟通,让社会发展更迅速。硬件同时也是储存的地方,里面加入计算机安全网络保护也是对储存做保护,也要我们的各个计算机人员多注重这个网络安全,当初始的服务端产生问题就要有效的限制其中的用户,来保证用户的安全,还可以用代码做陷阱让黑客自己跳进去,使用网络安全技术设计代码陷阱,对始发的客户端环境要保护的很好很安全,才能保证正常的运行。

2.2 设置计算机账号使用权限

在目前的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维护数据库信息安全的最有效办法莫过于设置高强度的账号使用权限了,提高账号安全强度能够很好地保护计算机中的数据库。从大部分时间来看,很多人用来登陆数据库的账号强度都比较低,甚至一些基本的个人权限问题也没有完善到位,这就给了恶意软件和病毒入侵的机会。因此可以看出,设置高强度的账号权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据库保护方法。我们可以对计算机账号进行权限更改,设置多样式、多种类的登陆人识别方式,以此来提升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系数。云计算机没有定时维修和安全防護,然后出现系统错误,导致很多人登入不进去网站或者输入密码错误等等现象,这些因素很多都能导致云计算受到威胁,要加大保护措施,建立出更好的安全防护系统保护防护云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

2.3 时刻将数据进行备份和加密

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是计算机数据库运行中的两项最重要的手段,数据备份与恢复可以为数据库运行提供极强的保护,同样这项技术也是计算机安全技术中最常见的手段,我们也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中找到这数据恢复与备份的选项。我们可以将电脑中的重要数据备份下来,并存储到独立的U盘或者磁盘中,养成随写随存的习惯。顾名思义,加密技术就是通过一种独特的加密算法,将计算机中的数据加密成一种不能直接阅读的文档,且数据库中的数据也以密文的形式进行传递,可以将恶意软件和攻击性代码阻挡在外,使其不能成功识别数据内容,即使这些加密的数据被不怀好意者窃取,其加密前的原始数据也不会暴露,从根本上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加密技术中的粒度可以分为数据选项项加密、属性级加密、记录级加密和表级加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据库安全技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据库中包含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同时还保证了互联网中信息共享的稳定性,但随着网络环境越来越开放,数据库的安全程度也在不断下降。如果想要加强数据库的安全效能,那我们就要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策略,并且需要对每项网络漏洞和不足做出针对方案,由此来采用一对一式的防范手段,最终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研发使用新的安全技术让更多的用户得到安全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社会上普及的使用,让社会信息安全环境也变得更安全。

参考文献:

[1]岂欣.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应用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3):6465.

[2]李韩.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36(4)224.226.

[3]卢成浪,郑城仁.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7)166-168.

上一篇:钢筋混泥土论文范文下一篇:统筹城乡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