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2024-07-26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一问:这堂课让学生得到什么?

这应该是一堂课结束后的首要问题。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 教师的思维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 而不是教材、教参、教学内容, 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有效反思才富有实效。

二问:这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

这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 是有效教学实施水平的反思。

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 是积极主动的, 还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 还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表现为课堂有没有讨论, 是否热烈;特别是技校生的学习兴趣不大, 他们的注意力是否在课堂上, 在组织好课堂秩序的前提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更加重要的, 同时在举例子时要尽量往他们身边的事物上说。二看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状态, 答题能直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情况。要注意技校学生心理的活动的特点, 有时切不可强求他, 要尽量照顾他回答问题时的自尊心, 不要让他觉得丢人, 防止他以后不敢再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 学生思维是肤浅的, 还是深入的;是短暂的, 还是持续的;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是学生课堂收获的直接反映, 当然更可以成为教师反思的重要依据。

三问:我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的?

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感情, 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但是, 实现目标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学习, 疑难处相互讨论、师生互动, 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同时形成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情感态度。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看到自己的发展, 敢于肯定自己, 但同时更要大胆剖析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 认识其弊端, 并尝试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逐步代替陈旧的观念, 有效教学的实施便会更自觉、更富于成效。

四问: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应该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反思, 也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反思。每一次进行电工基础教学时, 这一问题都是建立在我对教学效果基本认可的基础上的, 是对自我的再提升。但是, 教无定法, 教无止境, 我们应追求教学方法的精致、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更何况, 学生群体不同、教学背景各异, 都可能制约方法的选择。

(1) 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等等, 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作用, 并可在此基础不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 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3) 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比如在电工基础课中学习三相电路这一内容时,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 但理解不深。而且这一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大, 因此在教学中紧扣电工基础学科的特点, 突出实验教学, 让学生充分动手, 动口, 动脑,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增强实践能力, 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上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精选教学范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电工基础课中学习“惯性”这一内容。对于惯性的知识,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 但理解不深。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 在教学中紧扣电工基础学科的特点, 突出实验教学, 让学生充分动手, 动口, 动脑,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增强实践能力, 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4个实验, 即: (1) 惯性球; (2) 小车运木块; (3) 套紧铁锤; (4) 杯子倒水等。通过在课堂上演示这些实验, 化抽象为具体, 由静到动, 由易到难, 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电工基础是应用型课程, 在内容上许多是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 选择范例就更应该注重实际。

(2)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通过让学生动手的形式来探求知识。课本中许多内容均可采用实验的方法完成, 像电流的磁场这节课, 可以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 观察电流的周围是否存在着磁场,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从实验中发现规律, 探求知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通过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 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 贯穿“猜测-→演示-→分析-→归纳”这么一条主线。在做每一个实验前, 先让学生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看看谁猜得对, 然后再让学生演示, 边演示边说出操作的方法, 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归纳出实验中包含的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充分地采用发散性提问,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 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 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 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 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 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首先肯定同学们能积极动脑, 多想办法解决问题非常好,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法与利用惯性的方法的优劣,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运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通过积极采用发散思维提问, 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有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作为一名教师, 不能习惯于只用一种教学方法即讲授法进行教学, 而是要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并且为以后专业课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摘要: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因为课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 加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 正是切中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 同样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用问题引发自己的课后思考,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反思途径。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电工基础是职业学校电类有关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感觉概念多、原理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几种教学方法,在介绍这几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举例说明。

关键词:电工基础 ;教学方法 ;举例

电工基础是职业学校电类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这门课程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对于职业院校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要真正学透这门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大多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来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几种教学方法。

一、背景

电工基础里面的基尔霍夫定律对于刚刚学习这门课程的同学来说是新的知识点,在分析解决复杂电路时,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运用。究其根本原因是对这个知识点不感兴趣,那么我们在讲解这个定律之前首先应该介绍一下这个定律的创始人基尔霍夫,顺便也可以介绍一下有关基尔霍夫的趣事。比如,他有一次举行讲座时指出,从太阳光谱上看到的黑线证明太阳上有金子存在。一位前来听讲座的银行家讥笑基尔霍夫说:“如果不能从太阳上得到它,那这样的金子有何用处!”后来基尔霍夫因光谱分析方面的发现荣获了金质奖章,他把奖章给那位银行家看,并说:“你瞧,我终于从太阳上得到了金子。”再比如说,当讲到单相交流电和三相交流电这一章的时候,我们可以讲一下交流电之父特斯拉,然后把交流电和直流电之争大体做一下介绍,通过背景介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形象直观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形象的比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当讲解电位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电位比喻成海拔(如下图所示),它们都是某一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物理量,电位是电路中某一点相对于参考点(不做说明为零电位)的电压,海拔是某点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电位有负值,海拔也有负值,两者具有相似之处。此教学方法可以结合课件等方式给学生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理论结合实验

理论教学在讲解某些物理现象的时候比较抽象枯燥,通过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在讲解电磁感应现象时,通过实验将一条形磁铁放置在线圈中,当其静止时,检流计的指针不偏转,将它迅速拔出时,检流计指针都会发生偏转,说明线圈中有电流。通过实验也可以说明电流的大小与磁铁放入线圈中的速度有关。理论结合实验可以使学生对于一些物理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增加它们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对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实验通常在实验室进行,通常要利用多媒体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用实验来验证,最后总结。

四、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讨论的气氛。首先要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总结问题。比如在讲电路的电抗和阻抗时,首先我们要提出电抗和阻抗的概念,先让学生回答“抗”在字典中的解释,那就是反抗、阻碍。这里面的“电”就是电感和电容,电抗就是电感和电容对电流的阻碍。它是怎么阻碍的,怎么来求电抗,电抗在电路中对电流和电压的相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深入了解学生

老师应该在教课的同时对班级每个的学生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哪些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哪些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找出每个学生的优缺点。课后与学生亲切交谈,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对学习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多引导,对学习较好的同学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之,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让学生对电工基础这门课产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了解学生,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教好这门课。

参考文献:

[1]刘先慧.电工基础[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2]钱金发.电工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1《电工基础》课程改革应考虑的问题

1.1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电工基础》课程阐述的就是与电能的应用有密切关系的知识体系, 是电子电器、机电技术应用和电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1.2 学生特点

(1) 高职学生是没有考上本科的那部分学生 (所谓大学漏) , 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学习习惯相对不太好, 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对弱一些, 存在厌学情绪。

(2) 高职学生没能考上本科, 自认为矮人一等, 比较自卑, 有畏学心理。

(3) 电子电气、机电类专业男生多, 好奇心强, 思维敏捷, 愿意动手和实践操作。

1.3 培养目标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 确定如下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直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方法、电容器和电容的基本知识、磁场和磁路的基本知识、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交流电与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瞬态过程、信号与系统概述。

(2) 能力目标:加强技能训练,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稳压电源、电流表及电压表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 熟悉电子线路中常用元器件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能够初步读懂和搭接简单的电路图。

2 确定改革方案

2.1 教材改革

为了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降低理论难度, 突出实践技能, 并以“必需”、“够用”、“实用”为依据, 对所用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包括: (1) 在数学的推导和分析方面进行压缩, 突出定性分析, 减少定量计算。如:“相量法”中的复数计算比较复杂, 且为设计时才使用, 故将此章删除。对其它章节中的相关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适当删减, 尽量采用演示或实验进行教学。 (2) 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章节进行调整。如:“变压器和交流电动机”调整到下学期进行, 采用模块化实训方式, 搞一次低压电器及控制线路实训, 大约2~3周时间完成。 (3) 对应用较多的知识加大力度, 补充相关内容。如:把阅读与应用中的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电磁铁、熔断器及漏电保护开关等常用电路原器件的性能和使用纳入授课计划, 重点讲解。

2.2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专业特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实践技能, 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 尝试使用“实践—理论—实践” (即实验演示—理论讲授—技能操作) “三明治”教学法。在教学方式上, 尽可能采用课堂演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

2.3 考试方式改革

期末考试分为三部分:笔试、实践操作、平时表现 (提问、出勤、作业) , 各占50分、40分、10分。其中实践操作部分必须正确熟练掌万用表的使用。

3 改革效果

经过努力探索和实践, 《电工基础》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 增强了自信

在以往的教学中, 理论阐述过多, 公式推导过多, 这使学习基础较差的中专生产生了“越听越糊涂”的感觉和索性“不学了”、“学也学不会”的心理, 久而久之, 产生了畏学, 厌学情绪, 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造成了部分学生上课睡觉, 唠嗑, 看小说, 甚至逃学的局面, 课堂秩序混乱, 教师无法顺利完成授课任务,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此, 我们本着多讲“干什么”, 少讲“为什么”的原则, 尝试实践—理论—实践“三明治”教学法。通过观察现象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论讲授, 之后进行实验操作, 用以验证所学理论, 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掌握和应用。使学生感到知识不再难学了, 没有了“怎么学也学不会”的困惑, 并从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原来因为“听不懂”而不听课的学生开始听课了, 因为“学不会”而不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了因为“不会做”而不做的学生开始动手操作了,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激发了兴趣

原来的课堂教学, 基本上是靠“一本书、一张嘴和一只粉笔”来完成的,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从而不愿意学习。增强实践教学后,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原来的被动接受, 变成了积极主动的自觉学习,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学生非常喜欢上实践课, 并且为了上实践课, 他们不但上课认真听讲, 课后还认真复习, 积极准备。在讲“万用表的使用”这个实验后, 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 授课班的所有学生都自己买了一个数字万用表, 并主动要求老师再辅导一次。目前, 该班的所有学生都能正确、熟练地使用万用表了, 就连原来啥也不学, 啥也不会的王强同学都能指导其他同学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3 提高了能力

教学实践课程改革,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 在《日光灯电路》实验中, 该班的陈童、陈博、张健等, 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最慢的同学也在老师的指挥下按时完成了实验。孙涛、高元明、王鹏等一些理论基础较好, 动手能力教强的同学, 不再满足模仿老师的演示和教材上的指导, 而是在老师的指挥下, 根据所学理论, 按自己的思路准确设计、完成了实验。

总之,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是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摘要:《电工基础》课程改革,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贯彻“降低理论深度, 突出实际应用, 有利智力开发, 着重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 注意引导知识应用, 鼓励创新精神, 重视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 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改革,实践,能力培养,电工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绍敏.电工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術知识和技能。电工电子专业的课程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手段才能正确建立。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践性;实验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电工电子专业的课程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手段才能正确建立。因此,实验教学环节在该专业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学改革中必须特别注重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造。根据教学目标,电工电子专业学生在三年内要掌握的技能和达到中级工应知应会标准,都要通过生产实习教学来完成。为此,我结合正在逐步深化的教学改革,就如何改革本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素质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目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指定内容的实验,而且大多数实验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好的操作步骤进行,并且有的实验设备、实验条件、甚至仪表之间的连接都已事先准备好了。学生按时来到实验室后,只要按规定操作,就能获得预定的结果。因为这些实验内容都是教师设计的,在每次实验中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都已事先排除了。很显然,这样的实验教学只是一种操作训练,对不少学生来说,已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2、不能实行因材施教

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来存在着差异,以往的教学模式都将学生同等对待,这就使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而能力较差者又感到吃力,实验教学目的难以达到。

3、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动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重文轻技”思想严重,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大。尤其是电工专业,因为学生本来对电就有害怕心理,不敢轻易动手,而对学习电工专业的职高学生来说,如果对电没有感情,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实习训练的效果。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作为一个电工实习指导老师,设法让学生对电工实习产生兴趣,是搞好技能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思路

1、建立新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

电工电子实验是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初步建立以仪器使用和基本课程内容为主的基础实验过渡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的设计性和综合应用型实验。高级职业教育为三年制教育,第一年开设以电工基础、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为主的基础课实验。第二学年将开设电工技术、制冷技术、音视频技术三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方面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专攻一种技术。

2、加强实践教学硬件建设

根据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建设:电工基础实验室;电子综合实验室;工厂电器与电机拖动实验室;PLC实验室;制冷实习室;音视频实验室;多媒体应用实验室;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等。这些先进的实验环境,能为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提供优越的条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讲求教法

在技能教学中,一般都是将实验、实习安排在新授课后进行,作为对课本有关内容的验证、实习。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将实验、实习与讲授相结合。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电路的安装及故障排除的实习中,学生对线路的构成及功能原理很难理解。实际上控制电路的主要电器是各类接触器,继电器、开关等,了解这些电器的结构,掌握各部分的功能是学生正确使用和操作的前提。在教学中,注重利用自制教具讲清原理。如在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图中,我们将所有触头、开关做成活动的。在原理讲解过程中,我们反复模拟接触器线圈得电与失电,引导学生观察触头的动作情况,从而控制电路接通和切断,再通过实物示教板观察电动机

正反转情况,对自锁的连锁的概念加以区别,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这样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于理论教学之中,把学生带进了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气氛中。

上好实验课不但可以验证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一些复杂的线路,我们先让学生在实验室用软导线亲自动手接线,并进行检测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然而,仅仅在实验室中操作验证还达不到电工工艺操作要求。为此,在电工实习工场,我们先让学生在实验室用软导线亲自动手接线,并进行检测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然而,仅仅在实验室中操作验证还达不到电工工艺操作要求。为此,在电工实习工位,并配有一块木制板和一件实习器材,让学生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在实习操作中所有导线全部彩独股塑料硬铜墙线,狠抓基本功的训练,并要求走趋于合理,并定时定量进行考核,使学生逐步掌握专业和技巧。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实习教学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情况,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实习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从实习单位、学校、教师及学生四个层面提出了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实习教学;问题;对策

实习教学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对工科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实习教学的改革探讨,在不同专业领域都已有相应的研究[1-5]。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包括操作性实习和参观性实习,操作性实习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施工实习,参观性实习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和综合实习。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实习教学环节对培养水利工程技术人才显得特别重要,然而在水利水电工程教学过程中实习教学往往被忽视。本文就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 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水利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社会主义的水利事业培养建设者。实习教学是配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彰显工科专业的实践特色,加强学生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习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智能和技能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实践性教学计划中,实习教学是学生必修的教学环节,其学分占该专业必修实践性课程总学分的比例较大,可见实习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习教学是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开始进行的专业基本技能实习,也是工程师基本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实习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颁布,水利建设再次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社会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对水利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具有一定的实践工程能力,这些都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 实习场所的选择问题

实习教学首先面临的是校外实习场所的选择问题。目前实习场所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学校更多的是从实习的便捷性和节省实习经费的角度考虑,而没有从专业培养目标、理论课程学习和实习学习相结合的角度考虑,以致实习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理想。实习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实习场所水工建筑物的设计资料不熟悉,无法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知识的讲授,不能很好地体现实习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实习场所的选择不能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认识实习的场所往往重复,实习的对象过于单一化,不利于学生对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全面认识。

水工建筑物种类很多,实习教学不可能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在短时间内安排学生全面实地参观和学习。因此,实习场所应根据学校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二) 实习教学的专业教师匹配问题

实习教学教师的配备往往较单一,一般由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担任,比如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实习,配备的教师基本都是施工教研室的教师;认识实习的教师配备更加随意,往往依据教师教学工作量情况进行随机的实习教学安排。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习对象复杂,如大坝、泵站、水电站、船闸等水工建筑物,每种水工建筑物都有其结构、施工工艺等特点。对于这些特点,并不是所有教师都熟悉,实习教学教师的随意配备,往往导致教师的实习讲解无法联系实习地的水工建筑物,只能重复课本的知识,达不到实习教学的目的。

(三) 实习教学方法单一问题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讲授法。在实习现场,面对新环境和水工建筑物,教师的讲授效果只能依靠教师的威信、工作经验和学生的自觉性来保证,这样的软性约束根本无法保证实习教学效果。面对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师应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实习教学的效果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问题

实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决定着实习教学的最终效果,实习教学地点和教学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无法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相比,因而实习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常常

是走马观花,不思考,不提问;教师讲授的内容和实习的实体建筑物往往不匹配。实习地水利单位技术负责人的讲解和介绍针对性不强,学生也不感兴趣。

(五) 实习教学的考核机制问题

考核机制是实习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因为实习教学环节的特殊性,其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较难开展,对实习教学的监督管理也难以实施,以致实习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主要依据一篇实习报告和每天的实习日记,这更多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容易出现偏差。

三、 改进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上述实习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从实习单位、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

(一)实习单位方面

实习教学需要社会特别是实习单位的支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单位为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和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等。实习单位应主动加强与高校的联系,通过设立学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等形式,提高实习单位的层次和社会服务水平,也为单位吸引人才奠定基础。实习单位应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做好企业优秀员工的宣传工作,激发实习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对专业的喜爱之情,提升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认同度。实习单位应根据各高校的专业特点及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实习目的,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学生的实习内容,实现实习教学的双重互益效果。

对实习单位技术负责人或管理人员的现场讲座,實习单位应给予充分重视,这既是一次实习单位与高校的沟通交流,也是一次实习单位宣传自己的良好机会。实习单位应认真组织讲座内容,把讲座内容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要有别于课堂的理论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目前,实习单位很少设有专门接待学生实习的人员,一般是临时指派该校的校友或者技术人员负责学生实习的接待工作,这样容易出现衔接问题。对行业内具有良好信誉的实习单位,建议其安排专人负责高校学生的实习工作,可通过与高校联系,建立实习教学基地,既能发挥社会单位服务高校的功能,也能达到高校为实习单位服务的目的,构建社会单位与高校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完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内容,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实习教学计划目录。

实习教学场所的选择关系到整个实习教学效果,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高资质水利单位,其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先进的管理和施工方法,是理想的实习教学平台。此外,实习场所应包含一些典型的水工建筑物,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水工建筑物的认识。实习场所的选择还应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水利工程施工实习,选择的施工单位应在水利领域具有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方法,这样的实习教学才能给学生甚至教师带来更大的收获。

实习教师的配备应该多元化,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实习教学组,对实习的班级实行轮换制,使学生能与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产生互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关注更多的实习对象,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学校应重视实习教学的基础设施和实习设备的投入,改善实习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实习教学方法避免单一化,应根据不同实习内容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做好实习教学动员工作,教师可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通过播放实习场所的视频、分发实习手册和利用三维交互平台,组织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电脑模拟实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实习场所和实习对象,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关注点,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好实习教学内容的预习。

在实习中学校可为学生分发一些测量及检测仪器,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仪器设备对实习对象进行检测和细部测量,并记录相应数据,调动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专业学习兴趣。

(三) 教师层面

教师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实习教学的重要性,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教书育人的理念,这也是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基础。教师的严密组织和正确引导是实习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教师应关注实习教学的每个环节,根据不同的实习场所制定合适的具体实习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尽快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方法的转变。

针对实习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广度和研究领域的深度,以更好地服务实习教学。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加强沟通和联系,做到专业的相互渗透,改变实习教学单一的讲授方法,如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等。青年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虚心主动向实习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增强实践教学考核的细节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实际工程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关注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实习状态,做到每天随机检查学生实习笔记,防止实习结束时学生赶抄笔记不良行为的发生。对实习教学的考核,应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如实习笔记、实习心得体会与实习现场问答等。

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理论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对照实物进行直观讲解,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启发。在解答学生疑问时,应多留问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实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为此,教师在实习教学前应做足功课,对实习场所及其建筑物的特点、学生的情况和实习教学方法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还应切实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 学生层面

学生应加强专业知识的研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获取专业前沿知识,主动与专业教师沟通,养成多看、多思、多问、多记的良好习惯。

水利水电工程工作较艰苦,学生应从思想和专业认识上加强自我思想教育,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懒散、集体观念不强的不足,展示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修养。

四、 结语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强调“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2011年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水利水电事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水利水电专业人员有了施展专业才华的大好机会。实习教学作为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关键环节,作为提升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水利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理应受到关注和重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实习单位、高校、教师及学生四个方面阐述了改进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措施,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性,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推进带来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远会,张晓燕,向嵩,等. 电化教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52):40-41.

[2]付玉明,岑盈盈. 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25(1):77-80.

[3]廖奇云. 高等院校建筑施工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0,9(1):28-29.

[4]郑发平,钱波,李鹏.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实践与探讨[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139-141.

[5]王忠君.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10(3):33-35.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实效性,实现其育人功能是摆在“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确立并揭示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 改革 路径

[作者简介]马金岭(1957- ),男,河南唐河人,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德育教学与研究。(河南 周口 46600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本课程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任务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系统的改革,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基础”课,这个合并不是两门旧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体系和内容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使这门“新”课程在教育中遇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其教学效果,是“基础”课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一)“基础”课体系、内容的整合,使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受到挑战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系统的改革,“基础”课是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内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依据科学发展观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基础上,将两门旧课程融为一体的崭新课程。针对新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变化,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认识的层面上达到新境界,也需要我们在实践探索层面上不断出台新举措。从2006年9月起,全国大一新生就开设了“基础”课。从实施情况来看,一方面,我们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深度融合的教材内容以及新课程的性质和要求在理论认识上把握还不够深透,缺乏系统的贯穿与连接,“融合”与“一体化”的工作还未到位;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存在缺陷和不足,相对于新的“基础”课的要求,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把握不准,不能充分体现其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功能。担任“基础”课的教师,要么原来只担任“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他们缺乏“法律基础”的知识和教学经验;要么只担任“法律基础”课,又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他们都有着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在教学中授课教师难免会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背景授课,加之两课整合的时间不长,由此带来的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完善等许多新问题都有待教师的进一步交流和学习。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结构针对于“基础”课的教学要求是存在缺陷和不足的。

(二)教学模式单一,方式传统,使“基础”课的育人功能降低

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协调者和参与者。目前很多院校“基础”课的教学仍存在照本宣科、生硬灌输、理论脱离实际的“填鸭式”“说教式”现象。把大学生视为填充各种美德的袋子,忽略了人性,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道德教育是感知—体验—升华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被忽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很沉闷,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学生也就缺乏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特别是在现阶段,面对时代性和实践性已显著增强的课程要求,单一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把知识激活,更无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转智为德,学生便难以认识和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世界观改造中的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基础”课的育人功能和引导功能。

(三)教材理论性、导向性强,使教材实用性、实践性难以凸显

“基础”课教材是该教材编写组全体成员及其他很多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本时代性较强的好教材。教材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在追求一种形式上的完美,注重各个概念或判断之间的逻辑联系,主张建立一种完善的教育体系。虽经过2007年、2008年两次教材修订,但在“基础”课教材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基础”课教材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样,抽象的基本原则、原理阐述太多,文字叙述过于平直,缺乏感染力,缺少事例,显得枯燥。理论性、政治性、导向性注重过多,可操作性、实践性和实际性重视较少。如内容涉及的层面不仅过多过细,如何运用原理去说明和分析现实问题的叙述太少,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还不紧密,缺乏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这也就使得教材的吸引力不强,可读性不够,感染力欠缺。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消化、感悟教学内容,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与外化,易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思想道德修养课产生存疑与排斥心理,直接影响了“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考核形式单一,评价学生道德和法律素质难求客观公平

考试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措施。“基础”课考核不仅要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据笔者了解,目前多数高校“基础”课考核主要侧重于“千人一卷、千人一面”,无论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查,都是一次考试定结论。考试内容侧重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客观题占了卷面分值的70%~80%还多。判分标准按知识点答题,按知识点给分,使成绩评定过于死板。这种传统简单的考“智”不考“德”的考核方式,片面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性”和“服从性”,不仅严重扭曲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和本质,还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也很难对学生道德和法律素质做出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

(一)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性

“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涵盖学习、交往、职业、婚恋等多个领域,涉及政治、社会、心理、道德和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教学是富有魅力的创造性活动,在课程整合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师因素是左右其成效大小的最重要而又最活跃的要素。不管原来担任“思想道德修养”还是担任“法律基础”课的教师,都需要在原来专业背景的基础上扩充道德修养或法律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基础课的教学。首先,“基础”课教师要重视知识储备和积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知识境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教学理论的深刻内涵,把教学实践牢固地建立在深厚的理论根基之上。教师只有具有广博丰厚的知识背景,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去启发学生、论证问题;才能用准确、广博、丰厚、生动的知识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心悦诚服。其次,作为“基础”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全面掌握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倾向,把教学视野拓宽到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践之中,体现学科的魅力;用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感染学生,用心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卓越的人格力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以增强“基础”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最后,学校要高度重视发挥教师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集体备课”“同行专家说课”的方式资源共享,或由任课教师选择自己上的最精彩的章节,或把经过仔细推敲和润色的教案与课件编辑成册,供教研室成员参考和学习,互帮互学,以求共同进步。

(二)强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体现灵活性

“基础”课教学不同于专业课教学,学生没有学习专业课的那种新鲜感。因此,“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增强灵活性,用活泼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表达观点。只有教师“教而有方”,学生才能“学之有用”。第一,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专题式分析讲授,可讨论式教学,可撰写报告,可口头演讲。由原来的一只粉笔、一本书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上来,打破单一灌输的沉闷状况,丰富教学环节,活跃教学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第二,教师要让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课真正上到学生的心里,善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和问题式教学,力求课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感染力。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音像资料、影视资料等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既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客观性,同时还延伸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摆脱过去空洞、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保障“基础”课育人功能的实现。

(三)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凸显针对性

精彩的教学不仅要有精彩的教材,而且要有任课教师对教学宗旨、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深刻领悟和把握,使教学达到较高的境界。“基础”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实践课。这种针对性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实际联系紧密。作为“基础”课教师,更重要的是运用教材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认识实际,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以及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获得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做到“五个联系”,即联系教材、联系廉洁修身教育、联系校园生活、联系学生思想动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枯燥的理论走进学生的心灵并最终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的。

首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相结合。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学生关心的各种问题,使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一种生动而具体的现实感、贴切感和亲和力。

其次,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理论,而应着眼于实际问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的养成及法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实践、提高,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并且往往“知易行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时事、社会问题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做到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大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消化、吸收,最终内化为素质,如利用第二课堂、主题班会,组织开展时事政治知识竞赛以及其他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活动;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代表性案件开庭旁听、参加生产劳动,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

(四)强调考核形式的多元性,重视全面性

考试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制度和办法对“基础”课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恰当的考核方法不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措施,而且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考查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基础”课的考核要坚持两个“不能”,一是不能“唯分数论”,二是不能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定结论。考核方式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问题,也要关注学生的行为问题,要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也要有效地客观评价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在考核环节中,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强化“学习过程”的考查,在考核内容上将单一性“知识记忆”改为多元“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性的考核。对学生的成绩评价要科学、客观、全面、公正。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写和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关键在行动,故“基础”课的成绩评定与其他专业课程有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将课堂考核、实践考核和卷面考核等考核方法以动态的形式灵活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而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这样就使考核呈现出由始至终的、动态的全程性特点。具体进行的考核实行理论考试与道德和法律行为考评相结合,任课教师考评与辅导员、班主任参评及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过程性考核、课堂参与程度的考核、社会实践情况的考核相结合,开卷测试与闭卷测试相结合。只有这样,基础课考核才能形成考核过程多元、考核方式多元、考核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的全过程的、全面性的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陈敏.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有效性缺失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

[3]李大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施教学中的矛盾及解决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

[4]颜文皎.法治教育与德育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9(6).

[5]陈敏.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有效性缺失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

[6]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2007(6).

[7]王娟,梁伟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体系改革问题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8]张晓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9]魏春艳,于福民.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上一篇:启发式初中数学教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莱布尼茨数学思想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