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17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将专业课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以专业课课程内容为媒介,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合理设计授课内容,改革教学与考试方法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许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文体教育加课外活动,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完全割裂开来。对于高等院校来讲,教学是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舞台,或称其为主渠道。

一、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的榜样力量与示范效应

高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三部分构成,其中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基础,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动力。“教师的精彩是学生的未来”,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科学精神、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奉献精神、工作态度、责任心、心理素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等专业素质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传统专业培养方案中除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外,学生能力培养范围和空间很小。因此,可以考虑调整传统专业培养方案,每个学期留出20个课时,从学期初开始将学生分组,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所处专业学习阶段进行半自主选题,再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写出与选题相符的调研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商业计划或学术研究论文等。

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授课内容

教材不等于讲义,讲义不是教案。对于专业课而言,教师不应仅指定单一的教材,最好的方式是指定主要参考书。特别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与经济管理实践密切联系,内容更新较快,一般来说,专业课教材编写内容都有时滞性,不同教师编写教材时都有自己的偏好,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一门专业课知识,不是一本教材内容,仅学习一本教材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较全面地掌握这一领域内容。

四、改革教学方法

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演讲式、情景模拟等先进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

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比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设定教课内容,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1.问题引导式

教师事先根据要讲授的内容设定一系列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每个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解决方案在黑板上简单列出,并逐个点评,然后给出相关专家与学者和教师自己的结论。这里,教师的点评不是判断正误,而是指出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合理地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半径,分析相似社会现象与事件。通过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与专家学者的结论进行对比,看出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思路的差异,得出不同结论。这一过程的重点不是寻求标准答案,而是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事件或现象引导式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事件或现象引导式是结合讲授的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或最新发生的热点现象或事件,通过对这些现象或事件的分析,引出要讲授的内容,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规律和图文并重技巧,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发挥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二)小组讨论式教学

小组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并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的“头脑”碰撞产生新想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引起学生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很好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演讲式教学

演讲式教学指每个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关主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5~10分钟的讲座。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能力、撰写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等。

(四)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描绘的情景,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实现由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因此,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发挥想象力,而且会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五)组合式教学

高校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一位教师“包干制”教学模式,这种“包干制”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单一,积极性、趣味性差,不能及时反映专业发展动态。“组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教学模式,根据每门专业课内容及各位教师特长安排授课。

五、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

长期以来,考试被认为是应试教育的祸根,其实,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可以使学生系统复习所学知识;在学生普遍缺少学习习惯的情况下,考试是约束其学习的手段之一;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只要采取得当的方式,考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刘振华,俞鼎起,邵旦萍.现场教学法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05):47-50.

[2]郭晓勋.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素质教育探析—以“会计学”教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68-169.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是档案化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扩展与应用,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概念与特征、原则与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重点建设内容。

[关键词]高校 教学质量 档案化

[作者简介]张衷平(1982- ),男,黑龙江密山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地理科学和教学管理。(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0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学质量‘目标化、档案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XY01012)

一、“档案化”概念的产生及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对档案的定义表述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的最新定义是 “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①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已经进入电子档案时代,用电子文件保存信息已经成为人们习惯。为解决电子文件的“归档”问题,强调对电子信息的全过程管理和前端控制,有学者提出“档案化”的概念,根据何嘉荪教授的研究,“档案化”就是“确保并且能够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长期有效性(可读性、可理解性等),使文件有可能用作证据、作为档案保存”②。

由于档案具有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长期有效性的特点,“档案化”概念强调的对信息的全过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的要求,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对本单位和个人业绩的量化考核中逐步引入“档案化”管理的概念。例如,畜牧档案化管理,从食品生产源头的动植物种植、养殖开始,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在市场上销售的食品要有标明相关内容的標签标识,食品生产加工记录要能够查询并可以溯源。对食品进行档案化管理大大增强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责任心和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的透明度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的信任度,不仅受到政府的重视,而且深受消费者的欢迎。③汽配公司围绕进、销、调、存四个环节发生的业务活动实行档案化管理,使各业务部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配合协调,给企业的经营活动注入了动力,为企业带来了效益。④

二、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是“档案化”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扩展与应用,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就是遵循全程管理原则和前端控制原则,给教学管理过程中反映教学质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载体等重要信息建立档案,形成教学质量档案资源库,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是为确保并且能够证明相关教学质量的教学任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长期有效性,使教学任务全过程能用作证据和作为档案保存,作为部门、个人考核晋升与提高的重要依据。

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有如下特征:一是齐全性,实施档案化管理使零散的教学质量档案变得更齐全,并形成系列。齐全的档案资料,既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今后开发利用的基础资源。二是参考性,档案化管理能为学校出台新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确保学校出台新的决策时不失误。三是服务性,档案化管理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个性化服务和精品化服务,使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原则

1.全程管理原则。在ISO―9000标准中,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是建立在“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基本认识基础上的,并将过程定义为“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⑤。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就是对教学质量档案的建立、保存和使用进行严密的监管,确保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比如对“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档案化全程管理,“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档案”建档时严把入口关,即由基层推荐、基层领导审批、专家组评选等过程来认定哪些项目为重点、一般或指导项目,进而形成教改工程项目档案。在使用上,严把出口关,谁要使用“教改工程项目档案”先由本人提出申请、领导批准之后,教务处相关人员才提供相应的服务。坚持全程管理原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档案的有效性,排除教学质量档案管理工作中所有阶段导致不满意的因素。

2.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理论强调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整合,把需要和可能在教学档案形成阶段实现或部分实现的管理功能尽量在这一阶段实现,强调“整体规划、全程监控、业务提前、及时修改”的流程理念。前端控制本着更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通过对教学质量管理“业务流程重构”,减少乃至消除各个管理环节的重复与疏漏,达到功效优化的目标。

(二)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方法

1.分类管理。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涉及高校很多教学管理部门,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各个教学管理部门、系部管理部门。各部门都要遵循全程管理原则和前端控制原则,给相关的教学质量信息建档,形成教学质量档案库。教学质量档案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文本档案,一类是现代的电子档案,再对它们进行细化。按任务分类,质量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任务管理、考试评价管理、实践实习管理、教师发展管理、教材仪器管理、现代教育和网络管理。按过程分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管理、教学检查与考试评价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按结果分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教学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

2.目标化管理。目标管理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教学质量工作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学质量档案目标化管理,就是以各级质量工程项目为目标,实行目标档案化管理,对项目的文件标准、组织申报评选、公示发文、中期检查、结项验收全过程进行记录,比如校级重点课、校级优秀课、校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四级课程的档案化管理,从重点课申报、建设、组织评选到省级精品课的申报、建设和组织评选,逐级建档管理。

3.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指对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将教学计划制订和执行、教学任务的实施和评价、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教学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主要包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质量过程管理、教学运行管理以及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设备等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把学校的教学运行、教学管理、课程、专业、师资、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四、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探索

(一)实施档案化管理的措施

实施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规范化和標准化,也是高校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一是加强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档案化管理意识,让学校各教学管理部门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这项工作之中来,认真做好本部门的档案化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人才队伍,要求各教学管理部门都要安排责任心比较强的人负责本部门的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工作。四是给档案分类、排序、编号,让每一份档案都成为档案库里的一个“有标签”的流动元素,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五是突出重点带动一般。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教学管理部门积极配合,更要突出重点,再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把此项工作做到位。

(二)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重点内容

1.教学计划档案化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管理→专业计划管理→课程计划管理→课题计划管理。学校计划,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订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建设优秀课程,打造精品课程。各类教学计划都要按照学校要求进行分类归档形成系列,即教学计划管理档案化,方便学校各部门、院(系)检索、提取和使用。

2.教师教案档案化管理。教师教案是教学指导性文件,联系着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各教学单位应指定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把各教学单位的教案集中整理。教学秘书把每学期教案按照年级、教研室、科目、职称分类,同时按学期把各年级、科目教案的执行情况汇总上报到教务处,在教务处形成完整的教师教案资源库,便于教学管理使用和决策时参考。

3.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化管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采用“教师成长记录袋”进行档案化管理。“教师成长记录袋”是一种教师主动参与的全面记录教师成长历程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其内容可以涉及教师的教学计划、精彩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教学成果、各种培训成绩等。每一个“教师成长记录袋”就是这名教师的一张名片,管理好这张名片既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方便学校对人才的使用与开发。

4.学生成绩档案化管理。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学习优劣、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通过各种方式考查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应记录到学生档案之中,实施规范的档案化管理。

5.常规检查与师生意见反馈档案化管理。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经常在常规教学检查和抽查等教学管理活动中,发现这样或那样的教学质量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教务处和教学单位指定专人负责处理,对教学事故和师生矛盾的处理过程、处理结果、师生意见以及师生要提供的证明材料等详细登记并形成档案,进行档案化管理。这样做既方便了事后查询,又为改进教学质量管理和解决师生矛盾提供了参考依据。

[注释]

①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②李铭.档案化管理——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的核心[J].浙江档案,2005(6):7.

③李凯年.档案化管理[N].中国畜牧报,2004-06-20.

④李时贤.谈档案化管理[J].汽车与配件,1990(6):12.

⑤郑金城.施工质量管理中的过程控制[J].水电科技进展,2000(2):71.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国际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跨境电子商务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的高校在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中,就要与国际接轨,注重高端国际经济类人才的培养,为跨境电商提供优秀的人才。本论文针对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改革展开研究。

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之间充分融合,国际贸易日趋严峻,就需要跨境电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优势,在行业中有更高的竞争力。中国的待电子商务要在国际市场中提高品牌效应,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就要注重与国际贸易的融合。跨境电商与传统的企业运行模式有所不同,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实现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对跨境电子商务高度关注。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从2017 年以后,跨境电商对我国国内行业产业链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处于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企业就需要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经济类专业人才齐全。国际经济类专业就是为跨境电商提供专业的人才。要提高人才质量,使得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要,就需要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实施教学改革。

一、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实践教学

(一)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中要与跨境电商企业充分合作

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中与跨境电商企业充分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当前,跨境电商企业发展非常快,使得跨境人才存在明显的供应不足。高校作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就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注重培养跨境人才。高校在与跨境电商企业充分合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跨境电商企业的作用,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跨境电商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将人才培训基地建立起来,企业就可以在这里研究人才培养项目,投入一定的资金。将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的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还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就业基地。

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跨境电商企业还可以投入人力资源,请高端人才定期到高校发挥指导作用,从事研究项目。一旦跨境电商企业与高校之间对人才培养达成共识,就可以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的合作模式不可以单一化,而是要不断地调整,对于合作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完善。如果需要深度合作,就可以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跨境电商企业的案例引入到教学课堂上进行探讨,将学生探讨而获得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成果提供给企业。在课堂上,老师对企业的案例从理论的角度深入剖析,还可以进入到企业中对企业的案例发展情况跟踪观察、学习。在企业案例的基础上,还需要鼓励学生写论文,学习企业处理案例中从学术的角度分析并获得成果,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在跨境电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中,通过深度合作,定期开设讲座,还可以开展竞赛活动等等,使得实践教学切实地发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跨境电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与高校合作是具有积极态度的,因为可以培养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对高端人才的引进非常有利,高校在跨境电商的支持下,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跨境电商企业的高质量跨境人才奇缺的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

(二)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践项目的运用

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中,要将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来。当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更乐于参与企业项目研究中,更为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在开展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众多电商结合组织各种活动。比如,学校开展竞赛活动,请跨境电商的管理人员参与,并担当裁判的角色,为学生提出有见地的参考意见,让学生在活动中对当前电商的发展有明确的认识,最自己的未来职业充满信心。

跨境电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异常活跃。企业亟需大量的高端电商人才。面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同时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校就要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在学生的教育上予以改革,采用实践教学的模式,与跨境电商充分合作,学生毕业离校后,就可以进入到合作的跨境电商企业工作,由此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惹眼,引进人才更为方便。

二、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中要做好跨境电商案例的编写工作

跨境电商背景展开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对应于课程内容要严格要求,从市场背景的角度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发挥教学的时效性。从总体角度而言,理论课程教学要围绕着教材知识展开,对于理论知识详细讲解,让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如果教学缺乏时效性,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跨境电商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不断地更新,平均每一个季度就要更新一次。所以,跨境电商教学中要提高时效性,就要创新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对于人才培养准确定位,还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将当前电商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还可以让学集中注意力听课。

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课程的改革进程中,要围绕着国际经济教材内容展开,发挥学生实践项目的作用,还要采用企业真实素材,以丰富教学内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将图形和表格的作用发挥出来,将理论教学内容具体化,对课程教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国际经济类课程教中,所采用的案例要建立在真实场景上,基于案例将整个的知识点还原。通过引入大量的实践知识,学生参与其中研究跨境电商项目,不仅丰富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充满趣味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参与度密切相关。教师让学生参与编写到教学案例,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可以师生共同探讨,使得课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

(二)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教学模式

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将学生塑造为多个角色参到教学环境中。由于跨境电商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从多个角色参与,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教学内容灵活多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会有所提高。在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之用,跨境电商的高级管理人员、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学生还要参与过跨境电商实践项目的研究,并从事教材案例编写工作。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将案例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将真实的情境在课堂上还原。请跨境电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享案例,并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宝贵意见。由于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得传统的静态课堂教学变为动态教学,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中,对高校的国际经济类课程实施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引入企业项目,从学生的实践操作出发为提出创造良好的改革条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之后對跨境电商案例进行编写,使得课程内容从原有的理论化转向时效性,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学生参与其中,将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存在教师对课堂互动秩序管理不严谨,对学生整体均衡发展关注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不符合当下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此,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互动式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的新课程适应能力,建立新课程教学适用的学生考评体系.通过多种措施强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管理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而落实好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

1 物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管理中的问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不同视角的创新和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新课程教学的深入.但是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开展,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问题.研究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管理中的问题并探索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势在必行.

1.1 对课堂互动秩序管理不严谨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后,大部分教师本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课堂秩序管理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教师对互动时间把握不准.高中生本身自制力差 ,调查显示小组讨论过程超过三分钟,部分小组讨论的内容就会脱离课堂.部分教师对物理新课程要求理解不准,机械地认为小组讨论时间越长,问题探讨的更深入.其二,教师对学生自主发言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并不等同于在课堂上采取放羊式管理模式,对学生意见的尊重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毫无点评的肯定与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讨应建立在教师正确引导的基础之上,如果以放任式管理代替开放式学习难免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

1.2 对学生整体均衡发展关注不足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法、实验论证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形式毫无疑问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有重要意义.但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础差异化表现的管理.对物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新课程教学无异于如虎添翼,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但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而言,如果缺乏教师必要的知识引导和基础铺垫,往往对新课程教学方式不知所云,适应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教师在开展自主学习时没有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忽视了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指导不足.另一方面对物理实验现象缺乏必要的总结和理论解释,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特别是涉及到天体运动、磁场、电场等方面的知识时,如果死板地强调自主学习,可能会导致南辕北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

1.3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不科学

物理新课程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大形势下的产物,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有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虽然基本实现了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但对学生素质的测评仍以卷面成绩为主.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物理实验、现实应用的要求也很高.然而在现有的学生素质测评体系中并没有体现对物理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核.从总体上讲这无异于换汤不换药,考核内容必将会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重点.考核单一就会导致物理教学的单一.用新瓶装旧药的方式从本质上讲只是流于形式化的新课程教学,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路径的改革.

2 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路径

物理教学涉及到很多物理实验,因此,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喜欢上物理课.

2.1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开展互动式学习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强调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力的塑造.在新课程教学下,高中物理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引导者角色,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鼓励学生互动讨论、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应负责好对课堂秩序的管理,对讨论学习过程的监督.一方面,小组互动应在教师既定的问题下开展,并由教师限定时间,要求每个小组给出一个主观意见,以此督促小组讨论集中于课堂问题上.另一方面,对自主学习下学生给出的意见进行有区别的点评.对有创新、有思想的观点予以表扬,对无关问题,漫无边际的观点予以否定.从而构建鲜明的课堂评价体系.有助于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的新课程适应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发掘个别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学习潜力,更要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而言面临的是不同的挑战,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可以按照学生的物理基础分为A、B、C三类,A类是自主学习能力强,对知识应用灵活的学生;B类是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拓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C类是物理基础差,难以跟上自主教学步伐的学生.在设立课堂讨论小组时应将三类学生合理搭配,实现以优带劣,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在进行实验总结或课堂知识讲解时应全面考量班级整体的接受能力,避免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现象.

2.3 建立新课程教学适用的学生考评体系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教学目标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体现在学生考评系统中.只有建立真正的素质至上的测评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新课程的教学意义.其一,高中物理理论知识的得出很大一部分都基于物理实验,因此应将对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考察纳入测评体系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和教师对高中物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二,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纳入期中考核范畴.例如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思考问题的创新度等都应作为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的要素.

总之,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并不成熟,解决好当前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好、定位好自身在学生学习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当好引导者,也要当好管理者,进而保证物理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高校全面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内容,积极创建与地方政府政治、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模式,为当地政府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性强、创新创业能力高的实用性人才,为政府提供智库资源,发挥高校巨大作用。在市校合作办学模式下,对高职财经类专业在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尤为重要。

[关    键   词]  市校合作办学;财经类;经济法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财经类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涵盖面广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又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地方经济的需要,本着市校合作办学的大背景,针对各类财经类人才进行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地方特色教学,培养高职财经类实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并就基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内容覆盖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核心课程,在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相关考试中又作为一门单独的考试或有涉及内容的考试,对培养财经类专业新型技术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高职财经类专业在传统经济法的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现状与问题。

(一)经济法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抽象,内容枯燥,难以读懂

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往往着重传授理论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操作、运用法律知识及业务知识的能力。对非法律专业学生,特别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法律基础比较薄弱、业务知识能力低、工作生活经验不足,很难对经济法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和掌握,使经济法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造成学习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产生放弃学习这门课的想法。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缺乏职业性和就业指导性

难以针对财经类专业的知识结构、专业需求及职业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对高职财经类专业在经济法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特别是未能考虑到结合市校合作办学的财经类岗位的需要。如会计类专业人员将要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从事出纳、会计、税务管理等岗位工作,具有超强实际操作性,特别在就业、职业技能考证方面,所以需要掌握经济、财政、税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财务会计、会计成本核算、税务管理等相关基础理论实践知识,而传统经济法与会计类专业的职业性和就业指导性相脱节,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传统的市校合作办学模式流于形式

当地政府单一地提供场地、校舍、环境等硬件条件;高校提供教学、培育人才、输出人才等软件条件,两者需要更加深入的融合。政府高校需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元化、交叉化、深层化合作。从横向来说,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四方合作共建面不够广,存在高校、政府、企业、社会深入合作度不够,参与度不高;从纵向来说,高校与市政府、县政府、乡政府和镇政府共建度不深,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只浮于表面,未能真正发挥市校合作办学之功效,造成财经类专业经济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配比失衡,导致理论性比重大、实践性比重小,不能适应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四)经济法课程教学方式传统、单一、陈旧,与现代信息化职业岗位性相脱节

注重传统的黑板式、书本式教学,忽略结合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等互动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怎样进行更有效、更合适学生的教学值得思考;在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方法以“教”为主,重在教师传授,忽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学,此两者未能有效互动。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缺乏灵活性、系统性、多样性,未能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性,相关方面知识未能导入经济法课程教学中。

(五)师资力量不足,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教师,教师结构设置不合理

传统的教师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都是刚毕业进入学校的专业教师,具有基础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总体教学水平不高,与现代信息化教育相脱节,与市校合作办学的实际需要相脱节。

二、市校合作辦学模式下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一)开设相关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为经济法的学习、了解与掌握奠定基础

建议大一上学期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一下学期开设经济法课程教学。根据大一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从学识经验来说,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能力欠缺,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理论和职业操作性要求很高,所以在大一上学期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下学期再开设经济法课程教学效果更好。注意法律基础课程与经济法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不宜相隔太久,避免忘记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掌握法律基础知识,更好地与经济法课程教学相衔接,有效地提高非法律专业学生,特别在是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提高对经济法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有基础性作用。

(二)创新传统经济法与现代经济法相结合,调整知识结构,把经济法内容与区域特点相结合

将财经类专业的区域职业性和就业指导性导入经济法课程进行教学,加强实用针对性,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工作业务相结合,以新颁布实施或新修订的法律、法规作为新知识内容。如会计类专业,将当前会计工作相关的会计核算、会计支付结算、相关税计算及申报缴纳等业务知识相结合,与市校合作背景下的会计岗位特点相结合,将其导入经济法课程教学中。

(三)加深市校合作办学,采用“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四方联动,产学研可持续发展

政府通过制定人才培养共建制度,在财政上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学校通过建立实训基地,政府、企业、社会深入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如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税务局、财政局、银行、企业等机构建立会计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分层建设为会计支付结算、财务管理、财务软件、审计管理、税务管理等内容进行人才培养,特别是将顶岗实习范围从市级、区级、县级一直延伸乡级单位,运用到精准扶贫地区,结合区域特点,提供和培养会计类岗位人才。让学生参与金融、财务、投资、税收等岗位工作,了解、熟悉财经类岗位、业务工作流程,巩固和熟悉所学法律知识及业务知识,提高处理具体案件的能力水平,有效地提高当地对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的使用率,提高就业率,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四)优化财经类专业教师结构

结合现代信息化教育及当地区域经济特点,培养高质量和高水平教师,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待遇、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提高财经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五)盘活教学方法,多种模式整和构建现代经济法教学新模式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现代的教育模式,及时调整经济法课程教学结构,将现代信息化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形成新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体系。

1.运用信息化时代新观念对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创新

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翻转教堂[1]教学,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导入预先制作好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和思考,并提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知识材料;课中结合当前新政策、新思想及当地业务岗位特点,利用各种案例教学、课堂模拟等方式进行教学,分析重点与难点,解决学生疑惑、巩固知识点;课后布置作業,进行学习拓展,撰写调研报告。通过这种课前、课中、课后“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学习为“主”,重在主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运用相关法律知识的能力,提高解决案例的能力。

2.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通俗易懂的

要让学生听得懂,必须明确深入浅出的重要性及运用师生互动教学的方法,收集当地财经类岗位工作特色案例或各地典型案例,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运用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开展教学,并采用案例教学法,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法、实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有效运用经济法知识。

3.教学要与项目教学法[2]相结合

传统教学以“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参与项目教学,结合区域财经类专业工作岗位内容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创新,对制定的项目进行分解,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如通过对班上学生分组,选出组长,以组为单位,组长对项目内容进行分工,组成员制定项目计划,按照计划进行项目案例研究,最后教师引导,对项目进行评价,通过组成员、组自评及教师评价达到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业务岗位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进行项目教学注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3],从职业操守、团队合作、处理财务相关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参与其中,避免出现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优化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师检查、了解、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手段,是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掌握程度检查的重要依据。传统的考核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忽略了全方位、多元素、各方综合去考核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结合本文教学思路,将考核公式总结为“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教学情况+创新性项目报告+参加财经类专业技术比赛得奖或考试得证情况+考试成绩=考核总分”。其中,考核总分100%,出勤情况占比10%,课堂表现情况占比10%,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比10%,实践教学情况占比10%,创新性项目报告占比10%,参加财经类专业技术比赛得奖或考试得证情况占比10%,考试成绩占比40%。从考核内容上进行改革,多方位培养财经类专业人才,提高财经类专业人才综合专业基础能力和业务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为例[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6(6).

[2]何文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编辑 赵瑞峰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本文是河南科技学院200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2009YB17)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教学环节,学院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精心选择实习单位,注重保障学生实习权益,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 关键词 ] 旅游管理专业 校外实习 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新兴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校外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将来的就业。

一、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

河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多科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了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四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素质、双基地建设、双技能训练、双证书制度)。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食品学院,2002年开始本科招生,现有在校生近600人,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注重突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在上海、北京、郑州、新乡等地的高星级酒店中建有多家教学实习基地,经常聘请旅游企业界的资深人士来校讲学和交流。目前,已經建成了中西餐摆台训练室、模拟客房(标间、套间、个性化客房)、茶艺室等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其设施和条件在河南省高校的旅游院系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河南科技学院努力构建一支具有现代旅游管理理念、熟悉旅游管理流程、具备相应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要求每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有在旅游企业工作、挂职的经历,并将其作为教师业务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目前,河南科技学院拥有多名既有旅游行业的工作经历,又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其中1名还是中国烹饪大师。另外,河南科技学院招收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从旅游学校、职业中专(高中)对口升学的,这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具有一定的旅游服务与管理基础,专业思想较为稳固,对实践教学环节兴趣很高。

二、校外实习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旅游教育要想培养充满激情的、熟悉行业业务的学生,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实习中体验旅游行业的魅力。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教学环节,学院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精心选择实习单位,注重保障学生实习权益。通过组织开展高质量的校外实习教学,既确保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又大大推进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实习教学模式,取得了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1.学院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搞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前提

食品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教学,学院党政领导齐抓共管。为了确保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效果和推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食品学院成立了以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主管教学副院长等为组长、副组长的实习领导小组,从实习动员、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管理等各个方面积极推进和支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教学。

2.精心选择实习单位,注重保障学生实习权益,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稳定的保证

河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属于顶岗带薪实习性质,学生在实习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薪酬。我院在在确保实习单位质量、品牌和实习效果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积极为学生争取较高的实习津贴,调动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今年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是一家集住宿、餐饮、康乐、会议、写字楼、公寓一体的高档、现代化、超豪华五星级酒店。酒店方不但负责出资为每位实习生购买北京市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还给学生提供了比较高的实习薪酬,大大提高了学生校外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实习指导教师责任明确、尽职尽责是做好校外实习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河南科技学院的做法是,在实习领导小组下面设实习指导小组,成员由旅游管理系的部分带学生实习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组成。旅游管理系给每一位参加校外实习学生配备有相应的实习指导老师,并就指导方式、联系时间、实习信息反馈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确保了校外实习学生实习信息的快速反馈,做到出了小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大问题按组织程序上报请示后处理。

4.实行“三三分流”是组织好学生校外实习的重要举措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时间刚好是临近毕业的学期,学生面临着考研、择业等诸多现实问题。根据这种情况,食品学院采取了“三三分流”的举措,即:一部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以留校实习的方式完成实习任务,学院给他们提供专用的学习室,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部分有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意向的学生,在确保实习单位及实习效果,并征得学生家长和食品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同意的情况下,可以不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校外实习教学;其他学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接受学院统一的校外实习安排。通过“三三分流”的举措,充分照顾到了学生考研、择业的需要,受到了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和好评,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09年留校实习的考研学生中,绝大部分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四川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南大学等国内名校。参加校外实习的学生也是收获良多,既增长了见识,又提高了就业能力,还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报酬,可谓是一举多得。

上一篇:区域经济文化产业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