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家校合作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有关小学家校合作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要求,我县将对全县学生进行质量检测,因此我校决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联合教育作用,明确各自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创建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实际,经校委会研究决定与学生家长签订如下协议:

1、家长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班主任、老师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以便更好的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住址和电话变更时,要及时告知学校。

2、家长及时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不同形式的家长会,因特殊情况缺席者,要在最短时间内到校交流孩子的成长情况,以保证学校、班主任因材施教,增强教育的目的性。

3、家长有责任给孩子创设较为优良的学习环境,督促孩子科学合理安排好每天的学习和作息时间,每天陪同孩子学习不得低于1小时,监督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若由于家长督促不到位而导致学生家庭作业未完成,学校有权责令该同学转学或责令其退学。

4、住宿学生星期天未到校的,要提前告知住宿部老师,无故不到校的同学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在校住宿资格。未经学校或班主任允许,不得擅自进入孩子的宿舍或将孩子带出学校。孩子因家庭原因需请假者,需由家长到校办理手续,无法到校办理或来不及时到校办理者,应由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电话办理并接受班主任的核实。未经同意私自出行的同学及家长,一切后果由家长或孩子监护人负责。

5、家长应督促子女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法律法规,尊重和服从学校、班主任、老师的管理。由于孩子的自身原因给孩子自己或第三人造成伤害的,由家长或孩子的监护人承担全部责任。通过学校、班主任、任课老师多次教育后仍然不思改正,其家长应配合学校将该生领回家耐心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后再送回学校读书。孩子在校外的一切安全由家长负责。

6、由于孩子私自逃课、不到校上课、私自打闹、打架等引起安全意外事故由家长或孩子监护人负责。

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后生效,协议双方须认真履行对学生的教育、监护责任,本协议一式两份,家校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学校:

(章)

乙方:

年级

班学生

乙方家长:

(签字)

有关小学家校合作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1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沟通渠道单一。家校合作的沟通方式应当是多渠道、全方位的。但笔者对鹅池小学进行一定的了解后, 得知鹅池小学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校讯通、书面通知、电话联系、家长会、家访这五种, 而且使用频率都不高。即使使用了, 由于多数监护人是50多岁以上的人, 对信息查看弄不明白, 文字更无法理解。

2) 内容狭窄, 深度欠缺。家校合作所涉及的内容应是相当广泛的, 所有与学生成长、教育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应包含其中。但在农村,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基本只局限于学生的成绩、放假时间、安全教育, 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心理层面考虑甚少。

3) 单向为主, 互动缺乏。家校合作的过程应是家长与教师相互交流、配合支持、平等协作的过程。然而在农村,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单向的, 主动权常常掌握在教师手中, 家长极少有机会向学校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双方互动较少, 从而降低了家校合作应有的功效。

4) 家校沟通缺乏平台。家校沟通平台应是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中的学校和家庭两大主角, 也就是教师和家长 (监护人) , 监护人有上千人, 不可能全在这平台中, 成立家长委员会十分必要, 作为家长委员会的成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在家庭的德、智、体、美、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情况与学校的这几方面教育情况进行比对分析, 各自拟定工作目标, 齐抓共管, 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学校要搭建好平台, 为广大家长提供服务的平台。

2 影响农村地区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

2.1 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1) 农村生活水平的制约。落后的农村生产力和较低的发展水平抑制了农民对教育的需求, 绝大部分农村人民把主要精力用在改善生活条件上, 经统计, 学校30%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在学生小学六年间从没有和学校沟通和交流过, 更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也无法与教师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2) 传统教育的影响。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影响, 绝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子女的学业, 忽略了子女其他方面的发展, 和教师的交流也仅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能和教师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

2.2 学校方面的因素

1) 学校领导者的因素。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 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然而现行的评价体系, 决定了许多校长把眼光紧紧盯在学校教学质量上, 而不明白学校教学质量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忽视了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重要作用。

2) 普通任课教师不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在农村, 普通任课教师与家长的接触频率明显低于班主任老师。这些教师不愿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没有班主任津贴, 也就没有他的事, 再有就是他们的时间与精力不允许。

3) 教育经费的短缺, 也是制约家校合作的重要因素。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而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许多农村学校都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改善办学、办公条件上, 没有多余的资金作为家校合作的使用经费。

2.3 家庭方面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他们的终身老师, 对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程度, 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

1)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是影响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家庭教育的把握越好。在农村, 由于长期受生活水平的制约, 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就不高, 能把小学混毕业就尽责了, 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 他们对家校合作的意义、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 这给家校合作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 家长认识的错误, 阻碍家校合作。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 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 一切的责任就是学校的, 要关心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 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 最终间接阻碍家校合作的正常进行。

3) 家庭的经济状况, 影响家校合作。农村落后的经济状况, 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人, 为了挣得更多的钱, 许多家长都投身于工作, 无法细心照料子女, 更无法与教师及时或经常进行沟通, 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

3 提高农村地区家校合作有效性的策略

3.1 政府层面

1) 学校加强软件的建设, 尝试使用主题讲座、家长学校、亲子互动、建设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善。通过家校活动的开展, 让家校合作能得到政府在经费、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给予学校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帮助。

2) 学校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理念理解得还不透彻, 学校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家校合作的理念, 促使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目的统一。

3.2 学校层面

1) 充分利用互联网。鹅池小学的“校讯通”网站功能过于单一, 主要就是通过网络向家长发短信通知, 而且该网站只有教师才能进入, 家长是不能进入的。笔者认为, 可以在“校讯通”上构建了家校信息互动平台, 为家长提供一个与教师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以及为家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的网络环境, 构建一个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的学习共同体。在网站上, 学校可以发布学科资料、家庭教育指南、信息公告等, 让家长对学校进行监督检查, 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家长也可以参与到网络互动中, 发布自己的教育经验、感想, 与教师和其他的家长进行互动、交流。这样, 就能将家庭与学校联系起来, 使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中, 实现学校和家庭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促进“教育社会”的形成。

2) 建立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合作工作中, 学校应努力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 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 设立家长开放日、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定期进行家访、建立家长学校等一系列的活动, 让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有良好的沟通, 让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鲜活的知识伴随着思想和情感, 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沟通渗透。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母亲节、感恩节开展了孝敬教育, 比如给妈妈送一束康乃馨, 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给最亲的逝者写一封感恩信等, 为了增加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也要求家长给子女回一封信, 让孩子与家长进行沟通, 以增进彼此的情感, 了解各自的内心需求, 化解相互间的矛盾, 也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开辟了一个渠道,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过后, 我们征得家长同意, 把部分书信刊登在《家长报》上, 分发给全校的家长阅读。在阅读中, 通过了解同龄孩子的心理、精神需要等, 许多家长懂得了与孩子沟通的更多技巧。

3) 以家校联谊为抓手, 共建学校的特色活动。学校结合学校的特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基地建设、十佳小歌手、骨干山脉教育共同促进体以及酉、黔、彭边区教师男子篮球联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的开展, 让家校管理形成一种全力, 促进学校教育的腾飞。

3.3 教师和家长层面

1) 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理解不全面, 对家校合作活动中各自的职责不明确, 致使家长和教师合作的态度不积极。因此, 首先要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信任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学校应提高管理透明度, 家长应打破传统的重视智育和推卸责任的观念, 积极主动多层次的参与家校合作。其次要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学校应给予家长配合、参与和监督学校教育管理的权利, 家长在行使权利的同时, 也应尽可能的履行义务, 支持、配合家校合作。

2) 共同提升自我, 互相支持信任。教师与家长都应不断提升自我, 只有提升了自己, 才能更好地配合对方, 支持和信任对方。同时, 教师应注重情感投入, 急家长所急, 想家长所想;注重交流方法, 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拓宽交流渠道, 密切家庭学校的联系。而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 及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判断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及时发现并指出教师的错误。

有关小学家校合作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今天,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党和政府为此进行了多方部署,推出了诸多举措。注重家庭与家庭教育,当然离不开家校合作共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再次聚焦家校合作共育问题,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全面总结已有的思考与实践。可以说,这是我们十三年来的一次系统总结,也是我们的一次再出发。我们希望,通过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家校合作共育,在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多方合作、共生共赢的关系,为全社会的文化生态奠基,助力中华文明的复兴。

一、家校合作共育的历史考察与概念界定

(一)家校合作共育的历史考察

从教育史来看,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等教育的多方,由合至分,由分至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推进了教育的发展。

在人类远古文明的漫长岁月里,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既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专门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主要内容也只是渔猎和农耕等劳动技术与生活经验的传授。家庭出现后,原来由社会承担的教育任务,开始由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

最早的学校萌芽,与家庭一样,也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原本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逐渐分化了出来——学校诞生了。最初的学校只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大部分人的教育仍然主要在家庭和社会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通过耳提面命的方式进行,直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出现。

现代学校制度出现以后,家庭和社会仍然承担着教育的任务,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父母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去,他们有自己专门的职业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开始“走出”家庭,逐步“淡出”教育的舞台。学校成为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最重要的教育使命,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都是比较少见的,只有在出现各种事件或变故时,如孩子在学校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在家中显露出受到极度的课业压力时,彼此之间才会相互联系。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以教育机会平等为基本内容的平权运动,强调关注处境不利的儿童和家庭的教育机会。1966年,《科尔曼报告》提出了一个令学校教育感到尴尬的研究结论,即学校在孩子学业成功方面没有多少实际用处,而家庭及其同伴的影响才是决定孩子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同时,塞维尔(Sewell)、哈瑟(Hauser)等教育社会学家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参与和期望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中介变量。这些研究让人们重新思考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问题,重新考量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家校合作问题也开始提到议事日程,许多国家先后出台了推进家校合作的政策,鼓励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吴重涵等,201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都开始广泛关注和重视家校合作共育问题,从财政支持、法律体系建设到理论研究,都加大了力度。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有效学校运动。该运动的主旨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和提高学校质量,提出的重要策略是父母参与学校教育,改变过去学校与家庭相互隔离的方式(W.H.Jeynes,2007)。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修正案,第一条款就提出成立父母咨询委员会(Parent Advisory Council),以协助学校设计、发展和实施那些促进低收入家庭儿童发展的计划,父母参与教育的权利被正式纳入联邦教育法规。1983年,冷战背景下的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名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促进家校合作是该报告的重要内容。在1988年的哈金-史达佛改善中小学修正案(Hawkins-Stafford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mprovement Amendments)中,再次强调为改善中小学教育,需要增进父母参与。在这个背景下,父母参与已经成为学校的常态,部分父母成为学校决策层的重要成员,对于所在学校的教师聘任、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乃至学校的资金预算等都有一定的发言权。父母还可以通过竞选学区教育委员会、学校校务委员会、父母咨询委员会或学校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来参与学校决策。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家校合作组织,如NNPS(美国合作伙伴关系联盟)研究中心。如2006年苏格兰政府颁布了《父母参与学校教育法》,2007年在伦敦国王学院建立了“国立育儿辅导学院”。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家校合作探索中,我国也在不断研究和实践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更是不断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法律、规章制度,为深化家校合作共育提供了政策依據与规范操作方法。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相关条文,为家校合作共育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也都把家校合作共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如《纲要》在“现代学校制度”部分,就明确提出了“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要求。这些文件,都把家校合作共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深化家校合作共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部委也出台了若干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门文件。1998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试行)》。2010年2月,全国妇联与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关工委联合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011年,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2015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6年11月,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八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其中,关于家校合作共育的领导体制明确提出: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文明办协调各部门力量,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教育部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校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卫生、人口计生部门大力发展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人口学校等公共服务阵地,对父母进行科学养育的指导和服务;人口计生部门负责0~3岁儿童早期发展的推进工作,并逐步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妇联、民政、教育、人口计生、关工委等部门共同承担做好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与管理工作,推进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由于《大纲》等文件对家校合作共育中的各部门职能的交叉,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相对灵活的多样化格局。最典型的有三种模式的家庭教育领导体制:一是以关工委为牵头部门,以江苏淮安为代表;二是以妇联为牵头部门,以广东中山为代表;三是以教育行政部门为牵头部门,以山东潍坊为代表。三者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谁牵头,只要能够有意识、下力气推动家校合作共育,就一定能做出成绩。

(二)家校合作共育的概念界定

要对家校合作共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首先需要厘清相关的重要概念,对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方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角色与作用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家庭与家庭教育。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是“社会最微小的细胞”。尽管现代社会出现了同性婚姻等许多新的家庭形态,但主流家庭的基本性质没有变化。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也自始至终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这就是家庭的教育属性。家庭教育,从广义上而言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从狭义上而言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1985)。家庭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正规性,它不可能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育内容、作息时间和考试评价。但家庭教育同时又有其独特优势:一是时间上的优势,孩子日常只有6~8个小时在学校,而其余更多时间在家里或课外;二是情感上的优势,家庭教育具有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对子女产生影响的优势,可以利用亲情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教育;三是资源上的优势,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学校的时空限制,利用所有的资源,从社会交往到旅行考察,从各种媒体到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进行教育。

其次,关于学校与学校教育。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施影响,使其身心等素质朝着教育者期待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正规形态和主导形态,是制度化教育。尽管未来学校形态也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学校的基本属性不会有很大变化:(1)社会性,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社会属性,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2)专业性,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目的明确,工作专业,方法科学;(3)强制性,学校教育必须遵循国家的培养目标、学习时间与课程标准,代表国家和社会利益及要求;(4)阶段性,根据学制安排,学校教育一般将学生的学习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考核标准。正因为学校教育的上述特点,学校才能得到国家和家庭——这两个关键主体的共同支持而得以发展,并成为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既要代表国家意志,也要代表家庭意愿;既要保证为国家培养建设者,也要保证为家庭培养人才。只有两者充分、有机结合,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再次,关于合作共育。家校合作共育,是指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合作是相对于分工而言的。长期以来,不同教育主体各自分工,以履行自己对儿童的教育职能。但是,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越来越发现,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对儿童发展最为有利。

关于家校合作共育的主体,虽然用的是家校这个概念,但其中也包含着社区。因为,学校和家庭都是处于一定的社区之中,社区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空间环境和文化环境,也是重要合作伙伴。根据美国学者爱普斯坦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家校合作共育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共同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过程。家校社三者是合作伙伴关系(Epstein,1977;吴重涵等,2012)。我们认为,学校、家庭和社区虽然各有职能,但彼此间又密切相关。学校不仅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还是社区的文化中心和文明引擎;家庭不仅仅是亲缘关系的社会单元,还是孩子的课余学校与亲子乐园;社区不仅仅是区域生活的共同空间,还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当然,根据约定俗成的称谓,也为了行文简便,通常情况下我们还是用“家校”来指代所有参与共育的不同教育主体。

在教育中,学校是专业机构,家庭和社区是非专业单位。专业和非专业两者之间,一旦发生合作,一旦围绕教育问题进行精神交流,就形成了教育磁场。就像南极和北极看似距离遥远,其实彼此呼应,形成磁力,影响着磁场中的一切。家校合作共育中产生的这种“磁场效应”,会让所有参与者产生精神共振,就当下而言,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不教之教”的良好效果;就长期来说,有着辐射社会并提升全民教育素养的重要功效。这将是一种理想的立体化、大教育状态。

我们在家校共育的工作中所要做的,就是把精神交流发展为精神共振,从而加强教育磁场的正向磁力,让这磁力作用于学生、教师、父母等所有相关人员身上,并通过磁力的持续向外扩散,将教育的影响力继续向全社会辐射和传播。

基于上述理解,我們认为,家校合作共育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家庭、学校和社区多方教育主体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影响并改善家庭、家教和家风,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共生,实现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调发展,父母、孩子、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共同成长。

(三)家校合作共育的内涵分析

爱普斯坦曾经总结了6种家校合作活动的实践模式:(1)当好家长;(2)相互交流;(3)志愿服务;(4)在家学习;(5)决策;(6)与社区协作。(吴重涵等,2013)考虑到中国家庭教育的实际,经过新教育共同体的讨论研究,我们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归纳,从以下四个方面重新梳理了新教育实验关于家校合作共育的内涵:

1.家庭教育指导。

即学校指导和社区参谋家庭教育,包括:具体指导父母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如何认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教会当好父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父母了解学校生活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孩子学习的现状与特点,获取社区的教育资源等。家庭教育指导的内涵,比爱普斯坦提出的“当好家长”和“在家学习”要更加广泛和丰富。

家校合作共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素养。所以,指导家庭提高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应该是家校合作共育的应有之义和基础工作。在这方面,学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和作为接受过比较系统的教育科学训练的教师来说,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儿童的学习方式,对学校生活的情况更加熟悉,所以,应该自觉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帮助父母成长的责任。

2.学校生活参与。

即学生及其父母及社区代表对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主要包括决策参与、课程参与和管理参与。决策参与,是指通过校务委员会、家校合作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反映学生与父母的各种诉求,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课程参与,是指参与到学校课程的规划、设置、研发、实施和评价各环节之中,常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进行——学生及其父母和社区代表通过家委会以及各个活动小组的形式,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的相关活动,如结合自己的专业、职业,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管理参与,是指学生及其父母和社区代表参与到学校具体事务的管理过程之中,一般也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进行,如在图书馆、食堂担任管理者,在学校上学、放学期间协助学校导护教师维持秩序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忽视学生(儿童)的权利。所以,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如让学生代表旁听决策讨论会,向学生征集预设立课程的主题等,让儿童参与以上三个环节,是工作中需要特别留意之处。

3.家校互动沟通。

即家庭、学校、社区之间通过各种媒介,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及时交流和分享相关信息,如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的相关情况,家庭或学校、社区的重大活动等,以增进互信,促进合作。互动沟通的诸多内容也体现在指导家庭教育(及社区参谋)、家庭和父母(及社区)参与学校教育两方面。此外,互动和沟通还有其特有的目的作用,如增进互信等。家校合作共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家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是否对称,是否充分,是否有效。

4.社区融合协作。

即家庭和学校真正地融入社区,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与社区的各种机构和人员通力协作;社区也主动开放各种资源,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家庭和学校的相关活动。社区融合协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学校辅助社区服务家庭,推动家庭和组织指导孩子参与社区相关活动,社区帮助学校服务家庭,为学校和家庭参与社区活动提供便利等。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社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资源,与家庭、学校是非常重要的新型伙伴关系。家庭、学校本身位于社区之中,父母、教师和孩子本身也是社区的重要成员,社区的各种机构,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甚至银行、企业,包括各种社会组织等等,都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所以,社区融合协作是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内容。

二、家校合作共育的意义与价值

家校合作共育是教育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和社会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父母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原本就拥有教育权,这种源自“教育原始的委托者”身份的教育权,在工业时代才开始更多委托给学校行使。到了信息时代,随着对教育要求的改变,随着学校自身的改变,无论家庭是自愿还是被迫,都将越来越多地进行教育上的选择、参与。因此,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家校共育,学校和家庭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主观选择的话,那么到了信息时代的家校共育,就是学校与家庭都不得不正视的、无论自身是否情愿,都将必须进行的必然选择。同时,只有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才能够正常促进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有着更为重大的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家庭的教育功能,促进新型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

首先,教育目标的一致有利于家庭和谐氛围的营造。在中国的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历来是家庭关注的焦点。因为孩子的教育一旦出现问题,或者围绕教育产生分歧,很容易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校合作共育过程中,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向家庭传递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帮助家庭成员在教育问题上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标,可以有效避免家庭成员之间因为教育问题而产生的矛盾。

其次,共同成长能够为家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父母在教育上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都会导致孩子的成长障碍。家校合作共育不断推动父母的学习和自我成长,不仅会有效避免由于自身错误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的伤害,也会形成尊重、理性、文明、友善的家风,以利于学习型家庭的建设,从而能避免因极端行为给家庭带来的伤害,带动家庭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再次,对孩子的抚育过程,促进父母的再次成长。教育孩子,是父母对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和反思。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伤痛,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不知不觉中积累成为健康成长的障碍。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自己孩童时的经历,不仅有助于发现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题,还能借回顾和反思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成长。

所以,我们强调家校合作共育,对家庭而言,是希望借此引领带动家庭,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和家庭风气,构建有利于孩子成长、全家幸福的家庭。

(二)有利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协调校内和校外关系的制度安排,重视协调和整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力量。现代学校制度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它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运作过程,而且也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过程,特别强调学校利益攸关方在制度构建和发展中的作用。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校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共育对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拓展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校合作共育凸显了办学的多元主体。学生父母和社区干部群众的知识、经验和专长,可以从不同侧面有效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社区的各种公共文化机构和名胜古迹等资源,更是可以直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去优化、完善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当然,社区和父母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

家校合作共育还可以强化学校的自我管理,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的水平。科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沟通为基础。从目前家校合作共育的情况来看,仍然有一些学校抱持“闭门办学”的态度,以学校围墙为界,将学校与外界社会隔离开来,成为“教育孤岛”。因此,消除传统学校教育弊端,唤醒学校的教育活力,改进教育生态,推进教育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教育共识。《纲要》中提出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其基本内容就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就是要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对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有效参与。

从许多新教育学校家校合作共育的范例中可以看到,父母和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带来的巨大力量,让父母从学校的阻力变成动力,从与学校对立变成友好,让社区与学校的互不相干到共同携手孩子成长,由此改变了学校的生态,提高了父母和社区对学校与教育的满意度,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教育正能量。

(三)有利于师生、亲子和相关参与者共同成长

新教育实验认为,成长本来就应该是父母、教师与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教师与孩子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都不是简单地针对孩子,同时也是父母、教师和社区人员的自我教育。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和教师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和教师的成长。优秀的父母和教师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过来,学习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过程,也会推动父母、教师自身不断走向优秀。

社会化不仅是儿童的任务。成年人其实也面临着一个再社会化或者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家校合作共育给父母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和成长平台。由于父母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分享教育子女的意义和经验的同时,也可交流其他诸如职业和生活方面的信息,在广交朋友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长处,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对于教师来说,家校合作共育使自己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学习与别人交际的能力,推动合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另外,家校合作共育也是社区各种相关人员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家校合作共育中可聘请一些校外的、非父母的志愿工作者,由他们来担任联络人、指导员或校外辅导员等角色。学校可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然后由他们对父母提供儿童教育指导。他们从父母处得到的信息又可反馈给学校,为学校的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家校合作还会涉及政府机关、专业社会组织、社区服务机构(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电影院、医院、商场等)等的支持与协调,这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是家校合作共育的特点,也是最理想的境界。

(四)有利于社會和谐稳定,生活幸福完整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William Goode)说过,在所有已知的人类社会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卷入了家庭的权利和义务的网络之中。如果把整个社会关系比成一张网,那么,家庭关系就是这网上的重要纽结。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关系是家庭关系。家庭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中的夫妇关系、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往往是社会上各种人际关系的折射。如果儿童能够比较顺利地习得处理家庭关系的艺术,未来他就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领导、同事、朋友和睦相处。

对于中国的许多家庭来说,教育意味着未来,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成功,意味着父母掌握了自己的未来,意味着整个家庭的成功和希望。当然,很多教育的难题其实是社会问题的折射,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赖于社会发展;而很多社会的难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但是,只要家庭和学校彼此之间充分理解,把希望寄托在共同教育的孩子身上,把未来寄托在孩子的创造上,并双方共同为之努力,就能打牢社会的稳定基石,促进社会的和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家校合作共育不仅是为了抚育好孩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家庭这一社会细胞提供足够的希望。从另一个方面看,父母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本是他们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因此,参与过程也是父母树立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过程。家校合作共育过程中,通过沟通、协商、相互妥协来解决冲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民主的过程。民主与法制意识的启蒙与觉醒,有助于父母积极地投入社会政治生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三、新教育实验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则

以新父母研究所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的建立为标志,我们着力推广家校合作共育的新家教理念。以“家校合作共育”为基本特点的新家庭教育,是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教育实验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2004年3月28日,“莫愁新父母学校”在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二中心小学正式挂牌成立。

2004年4月24日,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举行的新教育研究中心会议上,决定把“优化家校合作”作为“6+1”项目正式纳入新教育的行动计划,家校合作开始成为新教育的重要行动。2005年3月,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的《玉峰新父母校报》正式印发。同时,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2005年第一版)和2006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结题报告中,都详细介绍了新教育实验“优化家校合作”的行动。

2007年7月,新教育运城年会正式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一些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在年会上讲述了自己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故事。

可以说,家校合作共育作为一种打开校门、融合力量、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举措,是新教育实验的底色之一,贯穿于新教育历年的年会主报告中,也是十大行动中促使其他行动开展更为有效的一种工具。新教育的营造书香校园,其实就包括了亲子共读、书香家庭与书香社区等内容。师生共写随笔,则包含了师生、亲子、师亲等互相的交流。父母进课堂,本身也是聆听窗外声音的重要内容。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等,也都与家校合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我们在“习惯养成第二天性”的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家庭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场所,早期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对人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明确提出“教师、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同频共振的氛围,是习惯养成的重要原则”。

2011年11月,新教育成立了“亲子共读研究中心”,把父母与孩子的共同阅读作为新父母成长的重要内容,每天早晨的“新父母晨诵”等项目已经有上亿点击阅读量。2012年,该中心更名为“新父母研究所”,全面开展新父母晨诵、新父母学校、父母书目研制、亲子共读等项目。新父母研究所成立以来,秉承“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萤火虫公益精神,现有义工496人,在全國30多个省市建有萤火虫工作站56个,汇聚4万多位父母开展萤火虫亲子共读。

2012年,在新教育宁波国际高峰论坛上,“家校合作共育”正式成为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之一。新教育实验开始了家校合作共育探索的新时期。

2015年,新教育研究院与全通公司联合成立了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力量编写了《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新父母读本》(从胎儿时期到大学阶段,每年一本,共20册),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评选了2016年度中国好父母,协助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2015、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和2016、2017年全国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组织了近百场新父母大讲堂等学术与公益活动。

2016年开始,以海门新教育实验区为代表的有关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举行了多个以家校合作共育为主题的新教育开放周,开始书写深化家校合作共育的新篇章。

在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新教育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继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提出了理想父母的标准以后,我先后发表了《教育从家庭开始》《与孩子一起成长》《家校合作的三种模式探讨》《家校携手教育不愁》等一系列文章,并且主持研制了《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为中国父母的成长提供了第一个系统的书目。现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先后出版了《做最好的家长》《陪你走过0~6岁》等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新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孙云晓先后出版了《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密码》《五元家教法:好父母的必修课》《向孩子学习:一种睿智的教育视角》《好好做父亲: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等著作,并且发表了《新家庭教育宣言》和《新家庭教育十大愿景》等理论文章。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理事长童喜喜女士出版了《喜阅读出好孩子》和《新教育的一年级》,前者对亲子共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后者则全面讲述了新教育实验学校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故事。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蓝玫先后出版了《家校之间有个娃》(低年级版和中年级版),洪明研究员出版了《合育论》。新教育榜样教师顾舟群的《改变,从习惯开始》、郭明晓的《各就各位准备飞》和常丽华的《教室,在书信中飞翔》等著作,则以师生家校通信的方式,记录了家校合作共育的故事。

(二)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基本原则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宗旨。幸福和完整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根本朝向。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发展经济也好,生态建设也好,最重要的是为了让人获得幸福感。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新教育实验的理想,就是能够让每个人真正地快乐、自主地学习,让每一个人能够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享受教育生活,让每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天赋,让每个人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未知,合作学习,本来应该就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和学校、社区,都应该努力创造让孩子幸福成长、快乐学习的环境,让教师和父母能够体验职业尊严和责任使命的环境。

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评价,把所有的短板补齐了,所有的人变成一样了,而不是扬每个人的长。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扬长避短。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己才华,找到自己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努力,能够痴迷一件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些时候,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这就是新教育说的完整的幸福。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出应该让我们的家庭和学校,让我们的社区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所有的人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当然,新教育所说的完整,内涵是丰富的,从培养的目标来看,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即身心灵的完整;从教育的主体来看,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完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形成合力。

在坚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根本朝向的前提下,家校合作共育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一致原则。

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尽管三者是不同的社会单元,在社会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但在家校合作共育中,他们具有明确而共同的目标,这就是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实现教师、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让家庭、学校、社区的所有人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目标一致性原则,是家校合作共育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最大的共识,为扫除行动中的一切阻碍铺平了道路。坚持这个原则,才可能让家庭和学校、社区保持一致,并肩前行,而不是互相掣肘。

2.地位平等原则。

家庭、学校、社区在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家校合作共育必须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之上。家庭、学校、社区是伙伴关系,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青少年儿童在家庭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的学生,在社区是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地位也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谁依附于谁的问题。任何一方都不能够凌驾于其他各方之上,也不能够成为其他方面的附庸。学校不能压制家庭,漠视社区;家庭和社区也不能挟持学校。必须在保障各方独立性的前提下,在互相平等的过程之中,家校合作共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同频共振。在操作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彼此平等尊重,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呢?最好的办法是三方共同制订游戏规则,确保边界,保障理念的统一性、决策的公开性,最后实现共同的治理。

3.尊重儿童原则。

家校合作共育所制定的各项制度、拟订的各种计划中,参与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必须保证各自的权力,由此才可能达成真正理想的结果。在这一点上,必须特别强调儿童一方的权力保障。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中国于1990年8月29日成为第105个签约国。确保儿童權利是家校合作共育中的应有之义。只有在决策中权力均衡,让儿童代表能够为自身代言,才能在实践中保障权利,让所有儿童在平等参与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收获更大的成长。

4.机构开放原则。

家庭、学校和社区彼此敞开大门,尤其是作为合作主导方的学校,要向家庭和社区开放,这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最重要的条件。家校合作共育的开放性,同时也意味着在参与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之中,一个家庭也向其他的家庭敞开家门。这种家庭之间的互相交往,让好的家庭变成更多家庭的典范,其价值和意义不亚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产生的交往互动。这样的交往,意味着传统之中关着门的家庭教育,因为家校合作共育而投进了一抹阳光。家校合作共育的开放性,还意味着家校共同体面向社会的开放,吸纳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因为无论是各类公益机构的支持,还是各种教育项目的合作,都是促进教育的有生力量。

5.方式多样原则。

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只需要多动一点脑筋,就可以让家校共育和学校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完全融为一体。它可以无声无息地融入绝大多数的日常教学环节之中,并不需要额外占用过多时间、投入过多精力。只有这样科学、简便、高效的家校合作共育方式,才能保障日常工作之中坚持家校合作共育的可能,也只有这样的家校合作共育方式,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让家庭和学校都增进互相合作的信心。

6.长期坚持原则。

家庭毕竟不是学校,社区也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因此,无论是时间和精力上,还是人员的素养和能力上,家庭和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都很难得到真正的保障。父母和社区人员也不是学生,在对父母的管理和社区角色作用的发挥上,也不可能做到像对学生一样,能够有章有法,能够强制执行。正因如此,我们特别需要强调坚持常态化、制度化地构建和运作家校合作共育的长期性机制。为此,必须制订长期有效、可操作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负责人员。通过工作计划,科学梳理和合理规划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内容,确保计划周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和有效督查,避免在家校合作共育机制运作过程中失去整体的完整,错过了对关键内容的推动。

7.多方共赢原则。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父母、教师、学校和社区的其他相关人员。家校合作共育收获的是一个共生多赢的硕果。对父母来说,家校共育应该促进多方的共同成长,尤其是让亲子之间因共同成长而愉悦,让家庭生活因此幸福完整。对教师来说,家校共育赢得父母的支持,能让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减少阻力、增添动力,从而让教师的本职教育生活幸福完整。对社区等相关人员来说,家校共育能融洽社群关系,在对教育的投入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职业认同感,更为积极的人生意义感。如若只考虑家庭或学校、社区之某一方面的利益,合作显然无法长久维系,家校合作就会变成互相拆台,互相挑剔,结果适得其反。

8.跨界协调原则。

家庭、学校和社区,有着各自的功能定位。所以,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家校合作共育是典型的“跨界”行动。教师“走出”学校,父母和社区“迈进”学校,都是去做“分外的事”。因此,家校合作共育有着特殊的困难,尤其是持续性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体制内的组织行动。工作中必须特别注意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边界。遵守边界的跨界,到位而不越位,是做好家校合作共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遵循跨界协调原则有三个注意点:一是参与成员尽可能多边;二是决策过程尽可能公开;三是共育内容尽可能均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边界,关键还是进一步认识家庭、学校、社区在教育问题上的任务、使命和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共育不是纯技术层面的简单模仿,也不是独立于学校整体工作之外的附加题,更不是减轻教师工作量的手段。特别是要尊重家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尊重父母的主体地位与责任,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家庭的传统与个性(孙云晓,2017)。不要把家庭变成学校,也不要把家庭变成学校的附庸,而是要让家庭更像家庭。

四、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保障。在家校合作共育推进上,制度建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习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另一类是制定和完善本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

新教育实验区应该认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文件,根据各地实际,积极主动争取妇联、关工委以及教育、文化、卫生、文明办等各个部门的支持,争取最大的政策空间。同时,也要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完善自己的家校合作共育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二)积极搭建平台

家校合作共育需要一定的平台和载体。我们日常中最常见的平台与载体就是“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这些年以来,无论从机构的名称还是实际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新教育都在进一步拓展家校合作共育的平台。

从具体概念来说,在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比较主张尽可能用“父母”代替“家长”,用“家校合作委员会”代替“家长委员会”,用“新父母学校”代替“家长学校”。

为什么要变“家长”为“父母”呢?首先,对外而言,在国际交流中,“家长”一词缺乏相应的概念。在英文中,“家长”的概念勉强可以翻译为:the head of a family,patriarch, the parent or guardian of a child,genearch,householder。但是我们一般使用的“家长”概念,其实说的就是父母。其次,对内而言,“家长”是一个封建传统的概念,这个称谓已经不适应现代民主社会的需要。如今我们身处后喻文化时代,许多父母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孩子,如果仍然采用“家长制”的管理方式,不仅对孩子的成长起不到正面的作用,也不利于父母自身的学习与成长,更不利于建设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家庭关系的要求。

所以,我们建议在新教育人的话语体系中,尽可能不用“家长”这个概念。

从搭建平台的具体方法上,新教育人已经做过许多探索。

1.家校合作委员会。

家校合作委员会,在我国的最初形态是家长委员会。1988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首次明确提出家长委员会建设问题,并将其与家访等其他形式并列,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国际上,家校合作的组织很多,如父母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合作伙伴行动小组(Action Team for Partnerships,简称ATP)、校务委员会(School Council,简称SC)、学校发展小组(School Improvement Team,简称SIT)、父母教师组织(Parent-Teacher Organization,简称PTO)、家庭学校协会(Home-School Association,简称HSA)等,也有类似我国的家長委员会的、属于父母自己的组织,如父母委员会等。

新教育的“家校合作委员会”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从名称来看,新教育用“家校合作委员会”代替“家长委员会”,同样可以简称为“家委会”,但是内涵不完全一样。

第二,从参与主体来看,新教育的家委会要体现合作与共育,必须有家庭、学校、社区的代表参与,而不是单一的父母参与的“父母(家长)委员会”。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各方的利益诉求,全面改进各方工作,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育生态环境。

第三,从领导构架来看,学校领导和教师不得担任新教育的家委会主要负责人,家委会领导需要由三方推选的代表协商选举产生。建议由父母或者社区中热心教育、有号召力、乐于奉献的人士担任。

第四,新教育学校的家委会,分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次。班级、年级的家委会主任,原则上为上一级家委会成员。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学校家委会主任参与区域家委会或者全国家委会机构,形成从班级、年级、学校到乡镇、县、市、省和全国的家校合作共育体系。

2.新父母学校。

新教育的新父母学校,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名称来看,虽然目前在国家有关文件中仍然称为家长学校,但我们建议新教育学校尽可能用“新父母学校”代替“家长学校”,可以简称为“父母学校”。

第二,新父母学校的办学宗旨,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组织学生父母接受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学习,从而提高其教育素养,使之成为家校合作共育的有力支点,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师生及学生父母都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三,新父母学校接受所在学校及其家校合作委员会的监督管理,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妇女联合会共同指导的非正式社会组织。由本校教师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专家担任讲师,培训本校学生父母。

第四,新父母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由举办学校校长兼任或者由举办学校推荐,负责主持全面工作,副校长原则上由举办校分管副校长和其家校合作委员会主任担任,协助校长分管课程设置、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宣传等具体工作。

第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新父母学校的总校,指导学校的新父母学校工作。比如,江苏海安县教育局就建立了具有20个编制的家长学校总校。

3.新父母俱乐部。

与新父母学校通常由学校为主导成立,职能上侧重学习成长不同,新父母俱乐部通常由父母为主导成立,职能上侧重寓教于乐的活动。

4.萤火虫工作站。

这是一个立足阅读、推动教育,立足教室、影响社区、辐射社会的公益项目。一般情况下,由热心教育公益、具备较高阅读素养的教师担任站长,负责阅读指导等教育内容的把关和引领,以及工作站整体工作调度。由具有爱心和活动能力的父母担任副站长,在站长的指导下,承担组织事务等各项日常工作。

新教育萤火虫项目为学生父母提供亲子阅读指导,研讨各类家校教育问题,从个体、从小事做起,以亲子阅读为突破口,以融洽家校关系为切入点,以教育反哺社会,以个体汇聚群体,以每天早晨的“新父母晨诵”、每天晚上的“天天喜阅”、每个周三晚上的“萤火虫亲子共读全国讲座”、每月一次的“萤火共读”、各分站自行不定期举办的网络共读及线下活动等等为平台,诸多栏目齐头并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2011年11月23日项目启动以来,新教育萤火虫工作站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共读共写共赏

新教育实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本身体现了家校合作共育的理想。我们认为,只有共同阅读,才能拥有共读的理想与愿景,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同的价值和追求。推动亲子师生共读共写共赏,也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特色。

1.共读。

新教育的共读,指的是家校共同阅读一本书,通过父母、学生、教师等多方研讨交流,建起一座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

阅读是成长之基。关于家校合作共育的共读,有以下几条经验:一是专业引领。无论教师还是父母,有一定经验的阅读推广人才能起到引领作用,才能保证阅读的品质。二是日常坚持。根据不同时间确定阅读主题,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三是作品经典。共读作品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全新创作,都应该具有相当品质,好读又耐读。四是平等真诚。无论活动组织筹备,还是阅读研讨交流,能坦诚相待、认真交流。五是榜样激励。注意发现身边的优秀读者,成为接地气的“共读代言人”,为阅读鼓与呼。六是知行合一。围绕阅读图书,积极拓展相关活动,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再从生活中提炼问题,开始新的阅读之旅。

2.共写。

新教育的共写,是优秀的新教育实验教师开展家校合作共育的“绝招”。它需要投入的精力较多,取得的效果也很好,对教师来说还会有额外的奖赏。许多新教育榜样教师都因为坚持共写而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如郭明晓出版了《各就各位,准备飞》,总结了家校通信的必要性:第一,大部分父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的引领,才能少走弯路;第二,父母们需要在一个共同体之中成长。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会形成一种相互激励的力量,让父母坚持不懈地深度卷入到教育中来。

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共写式叙事,是以多种方式邀请、吸引所有父母、老师、学生参与到共同书写中来。一般来说,共写分为三种:

(1)家校信。通常每周一封。由教师总结日常教育生活,把全班集中表现的、需要得到关注的问题,在周末向全班父母进行介绍,父母们回复后,双方及时沟通。

(2)家校便签。不定期写作,基本上每天一次。教师把每天班上突发的事情用便签的方式和父母进行交流。内容一定要自然真诚,富有意义。

(3)随笔(日记)接龙。可以自行约定时间。由学生记录,父母和老师跟随其后分别写下对话或评点。

以上共写,可以与学生的作业结合,利用作业本进行,也可以利用网络社群进行。

3.共賞。

新教育的共赏,指的是父母、孩子与教师共同欣赏一部影视作品,以优秀的影片为主。尤其在家庭或社区中,共赏特别简便易行,值得推荐。影片时间长短合适,主题相对集中,共赏的各方能够在有效的时间之内,得到效果最好的家校共育效果。

在新教育电影课项目研究中我们发现,电影是人生思考的浓缩,人们特别容易被电影震撼,从而打开自己的心扉,特别适合向忙碌的父母们推荐以电影为纽带开展家校共育工作,让学校延伸到家庭,让家庭连接着学校,在家校的双向连接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四)畅通交流渠道

家校之间坦率而又真诚的交流,充分而又对称的信息分享,经常性的联系,是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的基础。家校沟通的渠道主要有:

1.家校读物。

沟通交流需要媒介和载体,精心策划、用心编写、精致印刷的各种读物,如《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家校通讯》以及校刊校报、年鉴年报等,既是家教指导的重要方法,是家校沟通的重要阵地。其中,《家校合作指导手册》作为新生父母走进学校的第一本入门书。《家校通讯》作为由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报纸或者刊物,具体名称可以由各个学校确定,也可以与校报、校刊合二为一。有的学校在每年寒暑假会编写包括亲子共读、亲子观影、亲子运动、亲子厨房、亲子旅游、亲子种植、亲子公益等内容的假期作业,让学生与父母等共同完成,是一种家校合作共育的“作业套餐”。

2.微信群、QQ群。

无论是手机短信、飞信、QQ群、微信,还是APP、家校通等,其及时性、互动性和便利性等特点,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技术支撑。许多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也能够利用这些“利器”做好与学生父母的交流。现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都建立了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合作共育新机制。学校、家庭、社会,教师、父母、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短信、QQ群、微信等多种平台,便捷、及时地实现信息资源的交互与数据共享,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立体的“爱的朋友圈”。

3.家校互访。

家校互访,就是家校双方深入彼此的教育现场。包括家访与校访两种形式。

一是家访。这曾经是家校交流最行之有效的做法。信息时代到来之后,我们一度用电话、网络代替了家访,或者以把父母请进学校交流,代替教师走进家门交流。如今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了取消家访的弊端。人们发现,许多用语言难以说明白的事情,一旦到了孩子家中,看一看孩子日常的生活环境,观察一下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是无声无息,就能够捕捉到问题的根源。所以,家访,就是让教师深入家庭教育现场,是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工作。为了使家访更有成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家庭访问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沟通与学生父母的感情,建立信任关系。第二,每次家访最好事先与学生父母约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父母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或者父母不在家而“扑空”。第三,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并且进行必要的准备,无目的、无准备的家访往往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效。第四,不要把家访搞成“告状”。第五,对于学生家庭和父母的相关情况要注意保密,在家访一开始就申明保密的原则。对于一些由于不愿意透露家庭情况的父母,也不要勉强进行家访,可以约在学校或者住所附近见面交流,或者通过电话、邮件等进行交流。

二是校访。主要通过学校开放日进行。在开放日或者父母约定的时间,让学生父母走进校园,深入学校教育现场。开放日中,父母可以随时随地推开任何一间教室的大门,到每一间教室里去观察学校生活的细节,到食堂、图书馆等场所直观地了解教师与孩子教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校互访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还可以与其他家校共育活动相结合,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4.家校叙事。

家校叙事是指家庭和學校通过教育叙事的书写,让家校共育中的各方共同回顾、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之中,提炼出进一步成长的心得,不断挑战自我,提出新的目标,攀上新的高度。

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日子进行的庆典式叙事。比如在读书节、期末典礼等活动中,对家校共育中的优秀人物与事迹进行叙事性的展示和表彰。这样的叙事能够集中呈现一个阶段的思考,并能借助仪式的特性,给人留下鲜明鲜活的记忆。另一种是前面提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共写式叙事。

(五)共享多方资源

家校合作共育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家庭、学校、社区资源的共享互补,把有关各方资源进行多种组合,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与可能。

在资源共享上,家庭、父母向学校开放,成为教育中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乃至补充部分的财力资源。

学校作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和社会的文明引擎,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学校资源对社区开放的力度。如学校的图书馆,应该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准备,同样应该向社区居民和父母开放。学校图书馆建设应该同时考虑配置家庭和社区可以阅读的书目。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可以向社区居民和学生父母开放。学校的教室在假期和节日可以向社区居民和父母开放,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便利。这样,学校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学习中心,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

社区教育资源也应该向家庭和学校开放,如社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如何配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需要开展活动,社区的有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为学校和家庭做好服务,也是家校合作共育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社区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人员走进学校,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的共享资源主要包括:

1.资源室。

家校合作共育资源室是为家庭、学校和社区开展家校合作共有建设的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应该包括关于教育、心理、青少年儿童发展、家庭教育、父母成长、家校合作、学科教学等方面的书刊。可以考虑配置新教育研究院研制的中国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和父母书目、教师书目等家校合作共育的图书,以及《中国教育报》《父母课堂》等报刊资料和相应的影视资料。

资源中心一般建在学校,与家委会的办公机构或者父母活动中心合二为一,也可以建在社区或者企业中。

资源中心可以由学校主导建立,也可以由家委会主导建立。无论是建在哪里和谁来建设,家校合作共育资源中心的关键,都是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实现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共享、共生、共赢的目标。

2.学校社团。

每一位父母都是一个课程的资源。在新教育学校,父母资源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宝贵来源。如贵阳云岩实验区贵阳市第十中学的父母,为学生免费开设了篆刻、扎染、合唱、电脑美术、橡皮章、书法,绘画等社团,还帮助学校成立了“学生长笛乐团”,由家委会管理。

3.新父母课堂。

新父母课堂,是共享家庭教育资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新父母课堂可以与学科融合,不同学科兴趣特长的父母,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教;可以与阅读结合,成为“故事爸爸”“故事妈妈”开展阅读活动的载体;可以让有特长的学生父母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的技能传授。这样的新父母课堂为父母展现自己的才华搭建了一个舞台,也为学校丰富特色课程资源提供了多样化途径。

新父母课堂可以成为班级举办“聆听窗外声音”行动时最简便、最经济的做法。父母资源就是专家资源。在新父母课堂中举办讲座,请优秀的父母现身说法讲给其他父母或者孩子听。

在新父母课堂的工作开展中,必须注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名人父母、精英父母,才有必要进课堂。有一所乡村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把当农民的爸爸请进了学校,请入了课堂。农民爸爸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如何种地,不仅帮助孩子们了解种地的知识,而且让孩子们更加理解作为农民父母的不易。这位爸爸有了这次经历之后,也增进了对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从那以后更加关注家庭教育,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家校合作共育之中。

4.父母志愿者。

父母志愿者也是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在新教育学校,各种形式的志愿者、义工非常多,如安全护卫队、新父母监督员、新父母授课志愿团等。每逢学校举行重大活动,父母义工都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更是最美丽的教育风景。

5.社区大讲堂。

社区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社区大讲堂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需求,邀请周边诸如交通警察、消防员等不同职业的人员,以讲座等方式推进,灵活简便。

6.社会实践基地。

社区中不同单位、不同机构的硬件,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探索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单位,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开发,校内校外统筹,发挥各方力量,合力打造一批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这样的社会实践基地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可以成为教师的第二讲台,可以成为父母的第二客厅,也可以成为本单位职工的第二舞台,从而让社会资源更充分、更稳定地发挥效用。

(六)榜样示范引领

按照新教育实验的生命叙事理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人翁,也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能否把自己的生命写成一部伟大的传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为自己寻找人生的榜样。

在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区都要主动为孩子和成年人自己寻找人生的榜样。

当然,父母、教师也应该自我反思并不断地自我提升,努力为孩子和学生做好人生的榜样。孩子是最伟大的观察家,他们一直在观察着成人的行为,考量着父母和教师的言行。说一套做一套的任何教育,都是效果甚微,甚至是无效的。

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其实就是要求家校合作共育的多方一起成长,在为孩子做榜样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

最后要特别强调,虽然我们十分强调家校合作共育,但是所有新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要做好准备,懂得如何在缺乏一方支持的情况下整合各种资源,坚守教育理想。譬如,遇到难以开展家庭教育的各种情况,无论是孤儿还是父母外出甚至被遗弃的孩子,还是遇到学校周边环境恶劣、社区缺少力量参与的时候,每一个校长和教师要有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在孩子已经绝望的时候,让教育帮助孩子看到希望,让学校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这才是我们新教育人的使命,才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向。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 教师教育研究。)

有关小学家校合作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一、家校联系制度

(一)家访制度

1、家访次数:班主任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原则上每学期对每位学生家访一次。遇到情况随时沟通。

2、家访内容:学生在校表现通报、学生成绩情况通报、学生近期情况通报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了解学生社会交往情况,了解学生对学校有关方面政策向家长传达情况,其他重要方面情况的沟通和通报。

3、家访形式:一般采取到家家访形式,或者利用电话形式、以及采取邀请家长来校等方式。家访时间可以在放假期间,也可以在行课期间。

(二)家长会制度

1、家长会次数:每班每期召开一次,如学校有统一安排除外。原则上一年级和七年级、六年级和九年级每期2次,一般家长会安排在期中考试之后。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临时安排家长会。

2、家长会内容:宣传学校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成绩,通报学生成绩表现、文明素质表现、其他重点情况表现,了解学生在家情况、社会交往情况、近期动向,指导家长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方法技巧。

3、家长会形式:一般采取各班召开的方式,副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必须参加,原则上邀请蹲点年级行政领导参加。可以光学生家长参加,也可以采取学生家长、学生共同参加的形式。也可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各方面动向。

4、家长会要求:班主任要做好家长会的会场布置,原则上在本班教室召开。家长会要求做好记录,尤其做好家长关于学校发展、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的记录和搜集,班主任负责上报学校进行梳理汇总,便于学校工作。家长会记录要求上交存档。

(三)家长访校制度

1、家长访校时间:家长访校一般在课余或者休息时间。原则上上课时间不接待家长访校。

2、家长来访的接待:原则上对应班级班主任或者副班主任接待,也可以由任课老师接待。基本程序是家长先行到门卫室进行登记,由家长或者门卫室联系相关教师,相关教师约定在指定地点进行接待,一般在门卫室或者办公室接待。如有其它问题需要向学校反映,原则上向当周行政值周领导反映并进行接待处理。

3、家长访校内容:了解学校发展、管理等方面的举措,了解班级管理情况,沟通学生在校、在家表现,了解学生成绩,对学校、班级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重大情况通报制度

1、重大情况通报内容:是指有关学校发展、工作管理方面的重大举措、重要改变、需要家长注意的重点内容、需要家长配合的重大事件、学生重大问题和情况等。如超过2天以上全校放假、大面积疫情爆发、需要特别注意的安全防范、班级的扩充或撤并、作息时间大调整、学生重大违纪、上级有关需要家长传达文件精神等等。

2、重大情况通报形式:根据时间松紧、重要程度、范围大小等方面灵活确定。如发放《告家长书》、电话联系邀请或要求、广播电视通知宣传、广告标语等。

(五)家长委员会制度

1、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家长委员会由学生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共同推荐,选择家长当中威信高、责任心强、乐于负责家庭和学校联系工作的家长同志担任。家长委员会原则上设主任一名,委员8名。(每个年级一名)。家长委员会由全体家长推荐,由学校征求各方面情况,邀请商讨确定。

2、家长委员会的职能

(1)关心和扶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3)组织家长对全体教职工以及学校工作进行监督,反映广大家长要求,并通过健康有效渠道提出合理化建议,让学校及时了解家长的心声。

(4)积极带领广大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家长学校的活动,促进学校与社区、家庭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5)做好学校宣传工作,扩大学校影响和知名度。

(6)协助学校办好家长学校,让广大家长学习必要的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7)做好家教工作,在全体家长当中起到表率作用。

3、家长委员会任期:原则上2年一届。如有特殊情况,可以进行补充推选。

4、家长委员会的召开:原则上每期召开一次,学校重大活动邀请列席。

(六)弱势学生帮扶制度

1、弱势学生:是指在生活、学习上有困难或者出现异常现象的学生群体。例如经常违纪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学生、学习特别困难学生、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等。

2、帮扶原则:一是家校加强联系,保持及时沟通,班主任和家长均应主动联系沟通。二是家校积极配合帮扶,家长应随时到校或者邀请教师到家进行帮扶,对有生活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主动配合家长搞好教育帮扶。三是发挥多方合力,利用家庭、社会、学校多方力量,共同帮扶弱势学生。

3、帮扶要求:一是建立帮扶制度,完善帮扶措施。二是及时跟踪教育,促进弱势学生的提高和走出困境。三是建立档案,形成帮扶资料。四是必要时开展相关活动,动员多方力量。

(七)家长学校制度

1、家长学校的组成:由学校领导、家长代表8人组成,设校长一名,教导主任一名,教师3-5名。原则上家长学校由分管德育副校长担任,学校教导主任任教导主任,邀请熟悉本地家长情况、具有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热心服务家校工作、班务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任课教师。

2、家长学校运行

(1)进行家长学校授课,可利用家长会召开或者其他形式,分班或者集中进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授课。

(2)评选表彰“好家长”。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进行评选“好家长”工作。具体评选方法和比例依情况确定。

二、家校联系总体要求

1、学校和教师:在态度上要积极主动、热情周到,坚持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学生提高的原则搞好家长接待和家访等工作。严禁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负责任。

2、家长和相关机构:公平公正评价学校工作举措、从大局上维护学校发展,善意沟通家长意见,坚持共同促进学生提高原则。积极主动联系,实事求是担当家庭责任。

有关小学家校合作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 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人配合和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家长是人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人的终身学校。家校联系是为了加强教师与家长、社会的沟通,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反映学生在校情况,共同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手段,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因此,每个教师都应重视做好家校联系工作。为将家校联系工作落到实处,变“请进来”为“走出去”,变“被动家访”为“主动家访”, 变“谈话方式家访”为“请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发挥家访的动力,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

二、家长会议的内容

内容要对教育教学问题、家庭社会矛盾、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的在校表现、家长意见建议等内容全面涉及。

三、家长会议具体要求

1、端正思想。教师要认识会议的重要性、必要性,会议中注意言行举止,作风严谨,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2、明确目的。老师要认真细致地“备”每次家长会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达到目的、对本次会议成功与否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3、了解学生。联系前,老师要对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在校表现、各科学习、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了如指掌,以便家访时能信手拈来,提高会议的实效;

4、讲究方法。与家长谈话时注意保护学生及家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氛围,不宜只向家长“告状”、“踢球”,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5、尊重家长,平等交流。注重与家长的感情交流,胸怀宽广,不计较个别家长对老师的偏见,绝不允许居高临下甚至与家长吵架,应和风细雨、感动家长;

6、态度诚恳,重视家长意见,对家长提出的正确意见虚心接受,好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反映给学校领导;对家长因不了解学校实际而提出的偏激或不很正确的意见,耐心给予解释,使家长理解和谅解; 7.注意安全。在会议期间做好安全工作。

四、会议总结。

小学家校会议活动教案 以家长会为契机,让家长真切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积极地投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来,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感情,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一、家长会要求

在开会前以书面形式通知家长开会时间、地点及主要议题。以便于家长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并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监护人来参加,对有事不能来参加的家长应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协商另约家长见。 班主任汇报前期工作内容及工作成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汇报本班的期中考试情况。班主任汇报纪律、学习及完成作业情况和常规管理状况。各科任老师谈近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家长汇报并作以指导,以谋求合作。 班主任对前一阶段学生的表现做以具体讲说, 多点名表扬,尽可能的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问题讲现象,并提出指导意见及合作方法。对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可拿出来与家长共同研讨。

指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内容。

个别沟通。对老师的要求家长会要提前入手、形式生动,准备充分。

个教师认真备好家长会发言稿,内容要详实、客观、公正。教师着装要得体、大方。

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练,切记啰嗦。要多说能鼓舞人心的语言,让家长教育孩子有信心。态度要亲切、真诚,具有亲和力,并能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素养。开家长会之前应布置好教室,给家长以干净、整洁、明快之感,提前通知科任老师做好开会准备,安排学生做引领到,引领家长找到自己孩子的座位。

上交材料 家长签到表和各班活动流程教案。 小学家校会议活动教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桥梁。 家长学校的开办对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教水平、

家教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实际及开办家长学校的经验,

特制定家长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地推动家庭教育现代化工程,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将进一步贯彻家庭教育实施要点,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水平,进而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掌握教子成才的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家庭教育充满爱意、充满温馨。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明确家庭教育职责,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共同培育一代新人。 三.家长会议具体工作:

1、把家长请进来: (1)进课堂听课

(2)请部分家长与孩子参与活动

2、加强家庭教育现代化课题研究。

每个年级列好课题、个案,进行研究。

3、在学校教育工作涉及不到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家长学校求得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请家长充当家庭监督员。学校的许多活动,通过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②聘请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请有特长的家长指导孩子的实践活动。

4、家长学校形式注重多样化,班级的家长学校可以在座位的形式上进行改革,老师与家长围坐一圈,形成圆桌形,更注重人性化,零距离,形成教师、家长互动模式,相互探讨,避免家长只听不讲的局面。讲课形式多样化:讲座、听课、育儿经验交流等,提高家长学校的针对性、实效性。

小学家校会议活动教案

用一个活动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家长学校工作,

增加家长与家校沟通理解容纳在一起进行。 一:主题说明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和教育水平,秋实小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而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不仅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也高度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在学校的积极努力下,开办了提高家长家教能力的家长学校,并定期举办家校沟通,家校座谈等活动。 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着引导、熏陶、影响、矫正等作用。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能接受二十一世纪挑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家庭教育,使学校、社会、家庭三大教育形成合力。多年来,秋实小学一直把家庭教育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学生需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科书不可能包罗学生所需的各种知识,也不可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的知识。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二:、指导思想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联系力度,形成教育合力, 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为了取得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格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个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达成共识,使孩子健康、幸福成人、成才,特制订本方案。

三、总体目标

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建成家校联系网络,拓宽家校联系的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联系活动,形成教育的合力。

四、实施办法

举办家长、学生、学校三方参加的读书体会座谈(联谊),各年级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酌情定时。请有经验的家长作交流,老师和家长把孩子在校在家的读书情况相互通报,也可让学生参加,让他们亲身感受老师和家长都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操心,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主教育的意识。

五、活动要求

1、充分宣传,确保成效 各班班主任老师要在班上充分做好宣传发动,让学生及家长了解本次活动的意义,家长出席率要有保障(原则上各班不低于50%),确保活动取得既定成效。

2、精心组织,分步实施

此次家校座谈(联谊)活动,希望各班班主任及主要科目任课老师大力支持与配合,活动准备要因班制宜,形式丰富多彩,同时,段内三个年级本着从高到低的次序依次组织实施。

3、展示形象,构架桥梁

有关小学家校合作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肖海燕

从教11年来,一直都是班主任。在这段班主任生涯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付出和收获成正比!假期阅读了王怀玉老师的《小学家校沟通》后,更深切地体会到一名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有多用心,她在工作开展上就会有多顺利。所以每次召开家长会,我都极其珍惜短暂的几个小时面对面的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时间。

“虽然没有天生一样的,但在地球上我们是一样的”,正如曲婉婷的歌词所言,每个人的出生无一例外,都会受到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类型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孩子的心理发展层面,家庭类型对其产生的作用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

一个班级中聚集着来自各个不同家庭类型的孩子。不管孩子生活于那种家庭类型,作为教师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们的同时,还要做个工作上的有心人,要根据不同家庭类型带给孩子的不同影响,与家长做相应的沟通,坚持把优势面扩大,努力避免可能引起的不良影响,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更需要我们的智慧。

一、沟通注意场合

班上有个男学生叫何晖龙,父亲比母亲大十几岁,是二婚,家庭成员关系较复杂,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孩子受家庭影响,有点早熟。一次放学排路队时,他竟然趴在地上,去亲一个女学生的屁股,女生跑过来告状,我当时很生气,只是凶狠狠地批评了他。事后我给孩子的爸爸打了电话,并请他来学校处理此事。下午,孩子父亲来到

学校找我,刚好下午我没课,于是我就在办公室说出了孩子的表现,只见孩子父亲的脸色大变,显得很不自在,我意识到可能是办公室有其他同事在,家长觉得孩子犯了这种错误,觉得很没面子,在这种场合沟通下去,家长可能会很难为情,于是我马上对他说:“这里吵,我们去外面吧。”我们来到走廊后,他方显自在,并主动和我谈了他的家庭、孩子的成长情况等,说以后在家看电视时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看到这些成人的行为,并且夫妻在家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一些言行。

如果当时我没有转移谈话的场合,也许沟通起来会很困难,所以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需要具备足够的教育智慧和沟通艺术!

二、沟通注意时间

陈昭宇是班上比较调皮的孩子,打人、上课不听讲,放学时,别的孩子都在排路队,他经常一个人偷偷溜走,或躲在男厕所。有一次中午,他又老毛病犯了,不排路队,被我逮个正着,我把他留了下来。二十分钟后,他爷爷来了,看到陈昭宇被留校,不好意思地走过来喊我:“肖老师。”估计知道孙子又没排路队,因为这件事我之前和他沟通过很多次,但都不见效。今天我决定让他留校久一点。可天公作对,突然狂风大作,眼看就要下雨了,如果还不让陈昭宇和他爷爷回去,那就回不去了,可我还是坚持让他留校,后果可想而知。他爷爷后来见到我都躲得远远的。

若是我那天注意时间,也不会让这位爷爷对我心存不悦了。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分时间地处罚,让孩子和爷爷都不能回家,

不能按时吃中饭,这样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应该考虑在合适的时间进行。

三、沟通注意方式

男孩子生性好动,班上经常有男生课间追打而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出现,而有的家长比较宽容,有的家长却会斤斤计较,不依不饶。

有一天上体育课时,老师让孩子们自由活动,曾子嘉和另一个男生在打羽毛球,张之浪突然从后面跑过来,这时曾子嘉不小心用球拍打到了张之浪的鼻子,顿时鲜血直流。体育课代表把张之浪扶到我办公室。我给孩子伤口处理好后,没有打电话给两个孩子的家长,因为两个孩子都没错,刚好也快放学了,我打算在校门口和两位家长当面说说。放学的时候,我看到了曾子嘉妈妈,告诉她事情的经过,她听了后,不但没有安慰受伤的孩子,反而说:“这也不能怪曾子嘉,毕竟他在打球,又不是故意的,我的崽很听话的。”面对这样的家长,我没有说她什么,让她走了。后来又碰到了张之浪爸爸,告诉他孩子今天体育课上受伤了,他问了一下孩子,得知孩子并无大碍后,反过来宽慰起我来:“没事,肖老师,小孩子磕磕碰碰是难免的的,您快去休息吧!”两个家长截然不同的态度,让我心绪波动。我想了很久,怎样和曾子嘉这样的家长沟通呢?最后我想了一计良策。

当天晚上,我在班级QQ群上写了一段这样的话:今天体育课上,曾子嘉不小心用球拍把张之浪的鼻子打出血了,感谢张之浪和张之浪爸爸的宽容,他们都没有责怪曾子嘉小朋友,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们能向他们学习,和睦相处!其他家长看到后,纷纷伸出大拇指以示赞扬。

第二天曾子嘉的妈妈提着一件蒙牛奶到我我办公室,对她昨天的态度感到自责,说这件牛奶是送给张之浪的,我笑着送她到了校门口。

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和家长沟通。展示一些热心家长的一些无私行为,宣传一些爱心家长和爱心学生在群体中如何为他人着想的真实小事件,在与其他家长和孩子的对比中,有利于家长发现自己的失当和不足。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也需要对家长多一份理解,让家长愿意和老师成为朋友,咄咄逼人的态度只会让家校距离愈来愈远,只有真心诚恳才会在家长和老师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孩子们才会更加健康茁长地成长。

为了深入、有效地促进家校沟通交流,我打算本学期每个月让家委会成员安排一名家长走进我们的课堂----家长授课。每位家长的社会职业、生活阅历与自身成长等,都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每一位学生身边最宝贵的资源。为更好地发挥优秀家长的辐射作用,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教师可设法激起家长参与的热情,让家长走进课堂,走上讲台。这让家长和教师之间多了沟通的话题和机会,更有利于彼此沟通。

上一篇:喷涂机器人的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多变主义的论文题目范文